第一篇:2015河南省公务员申论考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
http://ha.huatu.com
2014河南省公务员申论考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
2014河南公务员考试群:12834988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一种稀缺的人类文化遗存资源,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非遗内在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各地出现了非遗保护热。但巨大的保护投入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使得非遗保护难以为继。因此,提高非遗的经济效益,发挥其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以此反哺其社会效益的发挥,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
非遗是以口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技艺、原生态民歌等。由于天然具有使用价值,非遗在商业领域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些非遗可以形成文化产业资本、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从而带来巨大经济收益。从国际经验看,单靠政府投入保护非遗是不可能的。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市场机制对非遗进行保护和开发,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市场操作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形成了“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例如,英国、瑞士、芬兰等国家对非遗保护极为重视,这不仅是出于维护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考虑,而且是由于看到了极具特色和魅力的非遗能够催生新的行业和产业,促进服务业、旅游业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就业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我国是非遗资源大国。2011年,我国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当前,提高非遗的经济效益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投入产出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遗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更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复制的经济资源。因此,应树立投入产出意识,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把发挥非遗的经济功能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千方百计提高非遗的经济产出,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实现产业化。一般说来,非遗资源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地区大都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如以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调、新疆的十二木卡姆等为代表的原生态民歌就主要分布在较为偏僻的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非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和专业机构的挖掘,处于濒临湮灭的境地。应加强对非遗开发性保护的调查研究与整体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非遗产业化示范基地,遵循文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双重规律,对适宜开发的部分进行产业化运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制定扶持政策,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应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注重发挥文化产业协
http://ha.huatu.com
会和专家的作用,积极开展非遗的宣传、展示、教育、传播、研究、出版等活动,推动非遗开发与保护健康发展;延伸非遗产业价值链,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造新型文化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篇: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项目
(共28项,合并后为14项)
一、民间文学(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 Ⅰ—5 2 Ⅰ—13 3 Ⅰ—14 序号 编号 4 Ⅲ—17 [ [ [序号 编号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
[天仙配故事](济源市)
黄帝传说(新郑市、禹州市)王莽撵刘秀传说(陕县)
二、传统音乐(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黄河号子(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中心)
[土硪号子](孟州市)[黄河河工号子](武陟县)[卢氏劳号](卢氏县)
[黄河豫门号子](荥阳市)黄河打硪号子](中牟县)硪工号子](洛阳市吉利区)黄河船工号子](济源市)
三、传统美术(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Ⅱ—9 民间剪纸(郑州市管城区[连德林]、洛宁县)
四、传统舞蹈(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6 Ⅳ—12 火绫子
[火淋子](潢川县)
五、传统戏剧(6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7 Ⅴ—10 大平调(浚县)Ⅴ—13 怀梆(新乡县、温县、武陟县、修武
县)Ⅴ—11 皮影戏(长垣县、桐柏县、睢县)10 Ⅴ—5 罗卷戏(南乐县)11 Ⅴ—3 越调(邓州市)12 Ⅴ—21 二夹弦
[西华笙簧二夹弦](西华县)
六、曲艺(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3 Ⅵ—7 三弦书
[仪封三弦书](兰考县)
七、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Ⅶ—10 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温县)
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152项,合并后为125项)
一、民间文学(1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 Ⅰ—19 2 Ⅰ—20 3 Ⅰ—21 4 Ⅰ—22 5 Ⅰ—23 6 Ⅰ—24 7 Ⅰ—25 8 Ⅰ—26 9 Ⅰ—27 10 Ⅰ—28 11 Ⅰ—29 序号 编号 12 Ⅱ—20 13 Ⅱ—21 14 Ⅱ—22
先蚕氏嫘祖的传说(荥阳市)许由的传说(登封市)潘安的传说(中牟县)
河图洛书传说(孟津县、洛宁县、巩
义市)
洛神的传说(洛阳市、巩义市)姜太公的传说(卫辉市)韩湘子传说(孟州市)丁兰刻木传说(修武县)张清丰孝道故事(清丰县)王祥卧冰传说(遂平县)杞人忧天传说(杞县)
二、传统美术(1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猴加官(郑州市管城区)香包(郑州市二七区)面塑(洛阳市)Ⅱ—23 刘井薛氏石刻(偃师市)16 Ⅱ—24 苏奇灯笼画(安阳县)Ⅱ—25 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内黄县)18 Ⅱ—26 清丰彩灯(清丰县)19 Ⅱ—27 聂氏麦杆画(清丰县)20 Ⅱ—28 21 Ⅱ—29 22 Ⅱ—30 序号 编号 23 Ⅲ—20 24 Ⅲ—21 25 Ⅲ—22 26 Ⅲ—23 27 Ⅲ—24 28 Ⅲ—25 29 Ⅲ—26 30 Ⅲ—27 序号 编号 31 Ⅳ—16 32 Ⅳ—17
顺店刺绣(禹州市)沈丘顾家馍(沈丘县)淮阳泥泥狗(淮阳县)
三、传统音乐(8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小咚鼓艺术(新乡市凤泉区)啸乐(口哨音乐)(新乡市)杨韩村乡唱秧歌(清丰县)桐柏山歌(桐柏县)淅川锣鼓曲(淅川县)锣鼓十八番(潢川县)沙河船工号子(漯河市)丹江号子(潢川县)
22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卧拐秧歌(兰考县)九连灯(新安县)
四、传统舞蹈(33 Ⅳ—18 曹屯排鼓(洛阳市)34 Ⅲ—19 鱼灯花社舞(舞钢市)35 Ⅳ—20 吕村战鼓舞(安阳县)36 Ⅳ—21 金龟舞(鹤壁市)37 Ⅳ—22 马皮舞(获嘉县)38 Ⅳ—23 39 Ⅳ—24 40 Ⅳ—25 41 Ⅳ—26 42 Ⅳ—27 43 Ⅳ—28 44 Ⅳ—29 45 Ⅳ—30 46 Ⅳ—31 47 Ⅳ—32 48 Ⅳ—33 49 Ⅳ—34 50 Ⅳ—35 51 Ⅳ—36 52 Ⅳ—37
独脚舞
[独腿高跷](获嘉县)[民间社火独脚舞](登封市)
踢棒槌(获嘉县)小冀背桩(新乡县)小宋佛高跷(新乡县)虎舞(温县)哼小车(武陟县)
莲花灯舞(荷花灯舞)(长葛市)双狮舞(漯河市郾城区)王家热锣鼓(灵宝市)云彩灯(南召县)
庆丰花鼓舞(商丘市梁园区)扑蝶舞(沈丘县)项城肘阁(项城市)西平鱼灯(西平县)龙舞
[南乐西街龙舞](南乐县)
[狮龙斗蛛舞](清丰县)[五彩纸龙](清丰县)[铁花火龙](清丰县)
序号 编号 53 Ⅴ—23 54 Ⅴ—24 55 Ⅴ—25 56 Ⅴ—26 57 Ⅴ—27 58 Ⅴ—28 59 Ⅴ—29 序号 编号 60 Ⅵ—9
五、传统戏剧(7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木偶戏(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河南省歌舞剧院木偶剧团、灵宝市、汝阳县、宝丰县、内黄县、周口市)
大辫戏(武陟县)南乐五腔调(南乐县)枣梆(范县、台前县)汉剧(唐河县)花鼓戏(虞城县)商城花篮戏(商城县)
六、曲艺(2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大鼓书(鼓词)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信阳市平桥区、柘城县、鲁山县、内乡县、唐河县)
Ⅵ—10 永城大铙(永城市)
七、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62 Ⅶ—11 石锁(开封市)63 Ⅶ—12 黄派查拳(开封市)
Ⅶ—13 65 Ⅶ—14 66 Ⅶ—15 67 Ⅶ—16 68 Ⅶ—17 69 Ⅶ—18 70 Ⅶ—19 71 Ⅶ—20 72 Ⅶ—21 序号 编号 73 Ⅷ—18 74 Ⅷ—19 75 Ⅷ—20 76 Ⅷ—21 77 Ⅷ—22
通背拳(通臂拳)(偃师市、焦作市
解放区、焦作市中站区)
梅花拳(内黄县、清丰县)小尚炮拳(炮捶)(焦作市中站区)训兽艺术(清丰县)猴艺(新野县)圣门莲花拳(商水县)
六道大方地棋(周口市川汇区、沈丘县)两仪拳(沈丘县)余家杂技(项城市)
八、传统技艺(34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柿树栽培柿饼制作技艺(荥阳市)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新密市)葛记焖饼制作技艺(郑州市)义兴牌匾制作技艺(开封市)秋油腐乳制作技艺(兰考县)
Ⅷ—23 洧川豆腐制作技艺(尉氏县)79 Ⅷ—24 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开封县)80 Ⅷ—25 制鼓技艺(洛阳市、孟州市)81 Ⅷ—26 小街锅贴制作技艺(洛阳市)82 Ⅷ—27 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偃师市)83 Ⅷ—28 84 Ⅷ—29 85 Ⅷ—30 86 Ⅷ—31 87 Ⅷ—32 88 Ⅷ—33 89 Ⅷ—34 90 Ⅷ—35 91 Ⅷ—36 92 Ⅷ—37 93 Ⅷ—38 94 Ⅷ—39 95 Ⅷ—40 96 Ⅷ—41 97 Ⅷ—42 98 Ⅷ—43
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制作技艺(滑县)郑家老粉坊粉皮制作技艺(安阳市)柏山缸制作技艺(博爱县)清化竹器制作技艺(博爱县)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修武县、焦
作市山阳区)
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博爱县)上庄姜种植与加工(博爱县)黑陶制作技艺(沁阳市)
怀府闹汤驴肉制作技艺(沁阳市)浑浆凉粉制作技艺(孟州市)王五辈壮馍制作工艺(濮阳县)鄢陵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技艺(鄢陵县)董村木杆称制作技艺(长葛市)长葛绒制作技艺(长葛市)传统棚口扎制技艺(渑池县)桐蛋制作技艺(唐河县)
Ⅷ—44 汤(夏邑县)
Ⅷ—45 宋河酒传统酿制技艺(鹿邑县)101 Ⅷ—46 毛笔制作技艺
Ⅷ—47 103 Ⅷ—48 104 Ⅷ—49 105 Ⅷ—50 106 Ⅷ—51 序号 编号 107 Ⅸ—1 108 Ⅸ—2 109 Ⅸ—3 110 Ⅸ—4 111 Ⅸ—5
[汝阳刘毛笔](项城市)[杨集毛笔](上蔡县)
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
(驻马店市驿城区)
地坑院营造技艺(陕县)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西华县)邓城叶氏猪蹄制作技艺(商水县)道口烧鸡制作技艺(滑县)
九、传统医药(6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刘陈铺齐氏骨科(兰考县)象庄秦氏妇科(洛阳市第一人民医
院、秦震妇科研究所及秦彩霞中医妇科诊所、孟津县)
传统膏药
[黄氏膏药、黄塔膏药](滑县)
柳位同裕堂陈氏传统骨病疗法(柳位
陈钞骨科)(卫辉市)
黑虎丸(长垣县)
Ⅸ—6 合水张氏正骨(西平县)
十、民俗(1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13 Ⅹ—3 新密溱洧婚俗(新密市)114 Ⅹ—4 摸摸会(登封市)
Ⅹ—5 116 Ⅹ—6 117 Ⅹ—7 118 Ⅹ—8 119 Ⅹ—9 120 Ⅹ—10 121 Ⅹ—11 122 Ⅹ—12 123 Ⅹ—13 124 Ⅹ—14 125 Ⅹ—15
中原古荥汉族丧葬习俗(郑州市惠济区)道口正月古庙会(滑县)
伦掌孟村九曲黄河灯展会(安阳县)高王庙会(内黄县)二仙庙会(沁阳市)张曹庙会(清丰县)杜寨书会(许昌县)升旗打酒火(西平县)黄龙日盘八卦历(济源市)青龙宫庙会及祈雨习俗(武陟县)六月送羊(辉县市)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在我心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在清代以来,特别是近代史,在中国历史进程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直隶总督署大院里,知道这个院子曾经有过很多主人,这些人很多都是大人物,这些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每个人物后边都是一大笔非常重要的遗产,所以说,保定在我心里是沉甸甸的。但是过去多少年变化,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以来,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在这种大的冲击下,在这种大的冲击下,这个城市还剩下多少,这是我是关心的。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想知道还剩下多少。那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应该把它保护好了,用什么办法保护,怎么保护,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从全国各地来看,它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我们把共同性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层次上,来进行思考,一些比较大的,比如导向啊,战略啊,在这些问题上,要想一想。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应该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先想到文化问题。一个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我们应该请各方面的专家,对城市进行研究,找到这个城市的核心,究竟那些是城市的文化个性,这些东西绝对不能动。比如说重要历史街区,历史板块,标志性的建筑物,等等,这个必须是要保住的。这样,这个城市怎么变,它的骨格,它的文化个性都不会变。但是我们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就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为什么?因为那时我们太穷,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太差,急于改变功能性的设施,想搞得好一点,大一点,舒服一点,可是我们是顾此失彼,可我们现在再想挽救,就来不及了,因为历史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也不能仿制。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本真包括“真正”、“真实”、“完整”。
1、真正:如捏面人,小孩子也会捏,但没有套路,是瞎捏着玩,不是“真正”,真正包括传统的技巧、材料和技术要求和规范。
2、真实:能作成产品,可见、可听、可触,如山歌,不能仅有文字记载,没人能唱。
3、完整:有一整套完整全面的体系,会唱1~2首歌不是完整,起码继承了较多的,较全的内容。应该是不是古代遗迹,而是靠人们传承而到来的古代产生的文化。如: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的希望所在。像贵州省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不仅以兴趣为导向,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可谓给非遗传承传来“一脉香”。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子们的兴趣点。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贵州省的例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作为多民族的省份,非遗文化的资源也极其丰富,让这些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必须课,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人才辈出是最理想状态。对很多非遗项目,往往面临着“人走技失”的困局。而打破这个困局,关键问题在于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让非遗的传承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而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对于小学和中学阶段来说,只是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懂得非遗的文化价值,而对于高校来说,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上努力。目前,高校可以从开设非遗选修课上作为突破口,再进一步设置非遗必修课,从而在高校中能够培养合格的人才,为非遗传承续上薪火。
文化遗传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文化遗传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推进“非遗”进校园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非遗”进校园大有可为。
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作为学校,完全可以制作符合本校校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制定内容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本土“非遗”文化遗传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开展方言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比如,引导传统戏曲进校园,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如此类,都是有效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
立足本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与文化单位建立对口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展文化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本土“非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创设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环境熏陶。学校可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节目、班会课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本土文化面对面,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
本土“非遗”进校园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学校要做有心人,要做用心人,真正搭建平台,让文化传承大优可为。
本次活动联合了县文化馆在教学楼大厅特设了五个方阵,依次是变脸馆,越剧馆,剪纸馆,布袋戏馆,提线木偶戏馆,每个方阵分别由民间艺术大师张永新、邢玲娟与柯秀容、金素清、郑运德、许正桃坐镇。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吸引了大批的幼儿及家长驻足观看,大家纷纷送上了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每个班级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活动,幼儿与家长都积极参与其
中。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机关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孩子们在民间艺术家的魅力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体验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之处,萌发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展望未来的一切,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六月,让游戏点亮幼儿快乐的童年!
当然,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非遗传承,更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往往是创新高地,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人们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换取非遗传承新的形式。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上,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共同呵护非遗的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可行且有新的启示。同时,非遗文化也可以走进社区,走进更为基层的地方,让非遗的未来传承更为广阔。(苏彦)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各地纷纷从改革教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当下许多城市推陈出新,编写适合适龄儿童阅读的教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阅读过程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形式上,非物质文化因其新颖、有趣,容易被儿童接受,成为许多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的范本。全国中小学校纷纷邀请大师名家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互动,为幼小的心灵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教学基地,真正做到了非遗项目保护从娃娃抓起,加强了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郝萱琳在傅山小学传授剪纸技艺,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爱好,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苇编老艺人给孩子们传授技艺。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增加古文比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一种“古书”、“落伍”或“久远”。对于,孩子们而言,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们的“鉴赏力”,如今的孩子,既然能“三岁读诗”,更能在小小年纪领悟“传统之美”。而孩子天生对文化美的鉴赏力,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会形成一个呵护“传统美”的氛围,这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对“传统文化之美”有一个内心的意愿和感受。
传统文化“近生活”,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这是民族文化之魂,自信才有美丽,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中,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一定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去展示和发扬,但一定不能“就形而形式”、“重形式而轻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小”下手,让传统文化之美从孩提始起就培养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力,而生活中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能力”,还有对美的“鉴赏力”。不管今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定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力,这表示民族生命力和精神的成长。一个民族最兴旺的时候,一定是传统文化发扬最广大的时候。所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