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应注意的若干法律问题

时间:2019-05-14 14:2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应注意的若干法律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应注意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一篇: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应注意的若干法律问题

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应注意的若干法律问题

文/廖泽方 【编者按】

应赣州市商务局的书面邀请,廖泽方律师为“2010年全市开放型经济领导干部业务知识培训班”的200多名学员进行了以“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合同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为主题的讲座。该班的主要对象为全市市县两级开放型经济战线上的领导和业务骨干。讲座由市委组织部、市商务局、市委党校共同承办。通过对10个招商引资案例分析及法律风险提示,取得了较好的讲座效果。此文便是作者根据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一、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应注意的风险防范

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如何规避风险?政府的职能在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但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今天,政府不可能不以大气力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否则发展可能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认为,政府要介入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来,但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规避风险:

(一)政府应慎审作为招商引资合同一方的当事人

有些投资商非要把政府作为合同当事人。我们一般不主张政府作为合同的一方。理由是合同双方是平等法律关系,而政府作为市场监管的主体,所以不能成为招商引资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让投资方与使用资金方来签合同,企业对企业。外商主要顾虑政策的不稳定、投资环境的变化。政府为了谈成项目,迁就投资商有意无意的作为合同当事人的一方。政府可以就某一产业领域的发展与大型企业集团,就巨额的借贷融资项目与大型的金融机构签定宏观的框架协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具体项目可由职能部门去签订,去履行合同。应避免在普通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政府一方面可以推介本地的项目,可以组团招商;另一方面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以此来避免政府陷入到各类纠纷的尴尬境地。

(二)政府应审慎提供保证

用政府信誉作保证,用国有资产作担保,用经营权、收费权作质押。我国法律禁止政府作为担保的主体,依照我国相关法律,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在经济往来中为他人提供担保,提供的担保一般也是无效的。但无效不等于不要承担责任,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的责任不超过损失的二分之一。政府目前可行的做法是集中一些有效资产,成立投资公司或资产公司,以公司的名义为招商引资、金融借贷和融资来担保,但不能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名义为投资商提供各种类型的担保。

(三)应特别注意避免合同权利义务的严重失衡

第一是合同内容必须经过充分论证,达到权责利相一致。在解决合同权利义务失衡方面,一是要看合同的本身,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要均等,核心是:有多大的义务,必然要享有相应的权利,对方享有权利的同时,必然要承担义务;第二是注意合同与合同之间的均衡,否则必然会导致恶性竞争,破坏投资环境。

(四)注意规范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首先,从法律上明确优惠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和时限,尽可能用法定优惠替代行政优惠。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吸引外商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其次,要坚决摒弃比优惠政策、比让利条件的非理性招商引资方式,以理性、科学、规范的招商方式寻求引资规模和质量上的突破,实现从税收等优惠政策走向国民待遇政策,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特别应注意税收等优惠政策与国家经济政策导向性一致,避免为吸引外资而进行税收优惠竞争。

二、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注意区分招商引资合同的性质

在实践中,招商引资协议有的是意向性合同,如合作备忘录,合作框架协议,有的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文本,主要区别在于法律责任问题,前者一般没有法律约束力,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仅仅只是双方初步表达合作意向的意思表示,具体合作项目的落实有待双方进一步谈判,而后者则有明确的权利义务要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政府应当尽量避免签订正式合同。在签订合同时,要注意确定合同性质,关键看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共同指向是什么,如果是优惠政策为主应视为行政政策,政府可以单方作出承诺,对于其他内容,则应视为是民事合同,一般应由企业签约。

(二)涉及行政许可的应特别注意法定程序

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臵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项目,必须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和《招投标法》等规定,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进行许可。要以公开竞拍方式对经营性用地、水能资源、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采矿权等资源进行配臵。要以提前收回、依法征收、征用、经营权流转等方式对已出让的国有土地以及集体土地、山林进行处理,尽量避免因履行方式不合法而导致合同无效的现象发生。

(三)涉及土地条款的法律问题

(1)土地征收、征用的约定不恰当,甚至违反法律。部分招商引资合同在项目用地条款中,直接约定由项目投资方进行土地收购,违反了法律关于土地征收征用主体的规定。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任何单位需要使用农村集体土地,都要按法定程序,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申请,政府部门以国家名义将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出让给用地单位使用。因此,征用土地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即政府代行。招商引资合同约定由投资方直接收购农村集体土地,违反了法律规定。(2)土地出让价格违反相关规定。招商引资合同中涉及的土地出让价格不统一,有些甚至违反了《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对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格的规定。根据《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的规定,以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不得低于按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价。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低价不得低于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用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应当缴纳的有关税费之和。有基准地价的地区,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低价不得低于出让土地所在级别基准地价的70%,如果低于最低价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

(3)经营性土地出让方式不符合法律规定。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的,不得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有拍卖、招标、挂牌出让和协议出让四种。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以协议方式出让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4)“以租代征”现象大量存在。所谓“以租代征”,即通过租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其实质是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等法律规定,在规划之外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同时逃避了缴纳有关税费、履行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义务。其结果必然会严重冲击用途管制等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和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当前,由于国家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导致“以租代征”却在各地竞相“上演”,成为一种普遍的违法形式。有些招商引资合同政府向投资方保证能够顺利地租赁农村集体土地,并且约定了土地的租赁价格。由于“以租代征”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加之政府无权强制农民出租农村集体土地、审批农村集体土地的租赁价格,因此一旦农民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政府将难以向投资方兑现其承诺,只能向投资方承担违约责任。

(四)涉及税收条款存在的法律问题

大部分招商引资合同涉及政府与投资方就税收优惠的约定,优惠条款主要分为两种:

(1)直接约定政府对投资方的税收进行减税、免税或退税;

(2)约定投资方先依法缴纳税款,再由政府以财政补贴、财政支持、财政奖励等方式返还给投资方。《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地方政府如无关于地方税收减征或免征的特别授权,其无权对地方税收的减征、免征与投资方进行约定,即使作出相应约定也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无论政府怎样变通,财政补贴、财政支持、财政奖励的本质就是变相的减税、免税或退税,相应的约定同样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三、招商引资合同的签订、审查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签订前应注重对投资方诚信状况的调查

政府可委托律师对外方诚信状况进行调查,以核实其投资合作的诚意及履行合同的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法人资格的调查,二是资信调查。法人资格的调查主要是了解外方的法定注册地。组织形式,逐一分析其商业登记证(营业执照)的真实性、有效性、实效性;了解参加谈判的外方代表的真实身份;了解外方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及内部组织和决策程序,同时查明股东情况、资信调查,要求外方出具银行资信证明或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会计报告书;了解外方的资产结构,对财政收支负债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外商在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信誉,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调查取证,确保欺诈、诈骗等非法行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能有效避免。

(二)合同条款要重点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合同条款是招商引资各方权利义务书面化和谈判成果的法律化表述,签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败。

1、文字表述要简明严谨。合同起草应坚持共识规则、简明规则和用词一致规则,在表述上力求简洁实用、严谨科学,结构合理,防止因表述不清产生歧义。

2、注重防范风险条款。对对方提供的招商引资格式合同或合同样本,要特别防止合同中的“地雷”条款、“陷阱”条款、无效条款和权利义务严重失衡的条款。

3、特别约定一方严重违约时,另一方有权终止合同的各种情形。如出资方未按规定的出资期限出资、未达到合同约定的投资强度和规模、纳税额未达到合同的约定、出资方未达到合同约定的合作期限、未按约定期限投产或完成开发等均可作为根本违约,政府方有权终止合同。

4、注意违约责任与赔偿条款的制定。双方应当约定计算违约金与损失额的计算方法。切不可只笼统约定一方违约赔偿对方损失或按《合同法》规定赔偿对方损失。

5、注意合同纠纷的管辖。一是在合同中尽量约定“本招商引资合同的履行地某市某县”二是可考虑约定在自己所在市仲裁委员会仲裁。三是为体现公平也可约定在第三方仲裁。四是约定在被诉方所在地为诉讼管辖地。

(三)政府在审查招商引资合同中还应特别注意投资主体的审查。

四、对招商引资及合同签订的若干建议

(一)应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各类常见的统一规范的招商引资合同样本,并在实践中不断注意总结完善。

(二)成立招商引资项目合同审查小组,由政府法制办、招商局、法律专业人员(律师或政府法律顾问)与相关的其他职能行政部门共同组成。

1、审查小组共同参与项目的谈判,跟随洽谈活动,为参加洽谈的决策者提供相关法律意见。

2、审查小组共同对招商引资合同进行会审把关。

3、审查小组应跟踪招商引资合同的履行,及时参与协调解决合同履行中出现的纠纷。

(三)在同一招商引资合同中政府的定位不能既是行政监管关系又是合同平等关系,即不能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四)政府招商引资中还应注意防止招商引资合同的整体被转让。

例如,某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通过招投标方式将一公路改建工程以BT模式发包给江西某工程公司,合同虽约定任何一方将本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方须征得另一方的书面同意,但该工程公司在以11400余万中标后,就将工程以5500万元整体转包,致使工程由于价格偏低而无法完工,项目投资合同却无禁止转包的违约条款与赔偿条款,该案目前引发多方诉讼,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未经同意转让合同的制约条款。

(五)是注意优化招商引资中的法治环境

首先,完善招商引资法律制度。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不符合职能转变要求、不利于优化发展环境的法规、规章和行政措施,依法及时进行清理。

其次,建立现代招商引资管理体系。要严格土地、营业执照、环保、安全生产等审批手续。

第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既要保护企业和客商的合法权益,又要支持职能部门依法行使职权。要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不得有任何歧视行为;树立文明、效率、公正的执法形象,维护和完善公平开放的法治环境。

第二篇:政府在BOT项目谈判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政府在BOT项目谈判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商通过BOT模式向中国各地的环境工程项目投资。所谓BOT即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指建设—运营—移交,即政府(或其主管部门)在一定期限内授权一经济实体(如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建设、管理和维护某基础设施,并在该期限过后无偿转让给政府或其授权机构。为维护在BOT项目中的合法权益,政府在进行BOT项目谈判、签订BOT项目合同时应注意如下问题,以规避BOT项目中的法律风险。

一、特许授权文件在BOT项目中居于核心地位

BOT项目在经过招投标确定项目主办人之后,接下来项目各参与方的运作内容、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与风险分担几乎全部体现在项目一系列的协议、合同及辅助性文件当。其中经过批准的,符合所在国相关法律条款及现行政策的BOT项目授权协议是整个项目得以融资、建设、运行的基础和核心。具体的BOT项目所采用的法律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特许协议决定的,即其他所有贷款合同、工程承包合同、产品购买合同或接受服务合同、运营维修合同、保险合同、担保合同等诸种合同均是以此协议为依据,在特许协议的框架下派生的,从属于特许协议,为实现特许协议的内容而服务的。

特许授权可以有下列几种方式:

(1)政府通过立法性文件确立授权关系;

(2)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确定,即由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与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签订项目的特许合同或协议;

(3)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方式来确定,即先由政府单方面公布项目的立法性文件,然后再由政府或授权部门与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授予的合同或协议。

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具有BOT项目基本立法的前提下,由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与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直接签订特许经营协议,使政府与项目主办人在项目利益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直接化、明确化。

二、特许授权文件的要素

特许协议的内容反映了东道国政府对特许项目授权内容的基本原则与立场,项目其他合同诸如设计建筑合同、运营维护或委托管理合同、供应合同等,都是在遵循特许协议确定原则的基础上派生的,是对特许协议具体条款的细化。因此,一份完备的特许协议必须授权明确、能统管整个BOT项目的建设、运营与移交。

不管特许授权文件的表现形式如何,均应当具备以下主要内容:

1、特许授权范围。规定政府授权部门授予项目公司对BOT项目的设计、资金筹措、建设、运营、维护和转让的权力或其中的部分权利,有时还授予该主办者从事经营其他事务的权力作为补偿或优惠措施。

2、特许期限。即东道国政府许可项目主办者在项目建成后运营该项目设施的期限。该条款与东道国政府及其用户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也是特许权协议的一条核心条款。

3、项目设计、建造施工。主要规定项目的主办者或者其承建商如何从事项目的建设,包括项目用地如何解决(包括土地使用方式、年限、征地费用的承担及偿还等)、项目的设计要求、承建商的具体义务、工程如何施工及采用的施工技术、工程的建设质量、工程进度及工期延误等方面的规定等。

4、项目融资及其方式。主要规定项目进行融资的方式、由谁负责融资、融资的利率水平、融资来源及提供何种担保等。

5、项目的经营和维护。规定主办者经营和维护项目设施的方式、标准和措施(包括技术转让、人员培训),例如是由项目主办者来自行运营项目设施,还是委托其他运营来负责运营;项目设施的维护工作由谁来负责,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进行维护等。

6、项目的成本计划、收费水平的计算方式及调整。本条款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整个BOT项目成功与否。主要规定双方在分析确定项目成本计划的基础上,确定主办者对项目设施的收费水平及其计算方式,主办者将如何向项目设施的用户收取服务费及以何种货币计价等内容,如遇特殊情况需对收费水平作出调整的可能性及其程序。

7、能源物资供应。例如在燃煤电站BOT项目的特许经营协议中,应规定东道国政府应保证按时、按质地向项目主办者供应燃煤或其他能源物资,以及规定所供能源的价格及调整。

8、外汇兑换及汇出。规定项目主办者有权将项目收入从人民币兑换成所需币种,并在特许期间支付项目费用、还本付息和支付股本盈利,并规定汇出的程序。

9、项目的移交。BOT项目向政府移交,是政府方面最终、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权益。尽管移交的条件在特许权协议中往往因为距授权时间很远,而难以准确说明,但必须确定原则性条款,以作为日后详细制订移交规则所应遵循的原则。一般必须包括:特许期满项目资产移交的范围、标准、运营者如何对设施进行最后的检修、保修、项目设施的风险转移、移交的方式、程序及费用负担等。

10、协议双方其他的权利、义务。道国政府的一般义务,比如可以规定保证纳税优惠、进出口、入境、就业许可等其他优惠政策,确保第三方不予干涉等等。

项目主办人的一般义务,如遵守法律法规、安全、环境标准、保护考古、地质和历史文物、保险、纳税、利用中国劳动力等。

11、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情况的范围,发生不可抗力情况后的通知程序、风险与费用的分配与承担、终止协议后双方的义务:如文件的归属、保密等。

12、违约责任。出现违约情况后的处理、补救:包括协议终止及各种类型的赔偿责任。

13、协议的转让。协议的权利义务能否转让,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由哪一方进行转让及转让或处置(包括抵押、征收)的限制条件等,如对设置财产抵押权的限制。

14、争议解决。争议解决方式:一般选择协商和仲裁,如选择仲裁必须明确仲裁机构、地点、仲裁规则、适用法律、语言、费用的承担等。

15、其他条款:如适用法律条款、通知条款、定义条款等。

此外,特许协议还应包括下列附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文件、质量控制和保证、运营参数、保险文件、公司持股人目录等。

三、协议中政府权益的保护

从政府利益的角度,在特许授权协议中政府应当注意保持以下权益:

1、设计阶段:

(1)项目公司必须向政府呈交设计文件及有关数据,政府在设计方案上有审查权;

(2)政府保持对设计方案的修改权,发现项目公司设计方案不符合合同标准时,有要求项目公司修改之权,在修改方案仍然不能接受时,有取消该方案之权,甚至终止项目公司之设计权;

2、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政府应该考虑对施工保持监督、检查权的深度:

(1)政府通过其代理人对工程实行监督;

(2)政府保持包括工程变更、材料标准在内的审批权;

3、交工验收阶段。政府在工程检测、验收及最终确认上应保有一定权限:

(1)接受独立工程师(或监理工程师)提交的检测通过的书面报告;

(2)指定施工质量纠正的时限;

4、运营阶段:

(1)在运营阶段政府可以要求项目公司或其委托的经营商把以下一些条件列入其有关财务的文件;

a、基础设施运营阶段保证正常的维修与保养;

b、保险的要求;

c、遵守有关法律的要求;

d、向政府定期提供运营情况报告;

e、接受政府与贷款者对运营状况及有关报表、记录的检查;

f、保持政府财务审计及检查财务往来文件的权限;

g、政府委托工程师对工程设施的检查。

(2)有关设施的运营方面,政府要考虑是否保留规定设施开放运营的时数、车辆运行的速度及运行的频率的权力;

(3)运营时间方面,政府要考虑是否保留项目公司以提价方式弥补成本超支的控制权,控制超负荷、超量的运营,过多地偿还债务与分红;

(4)安全方面,项目现场社会安全、防火、事故、灾害处理由谁负责,如果由政府负责,项目公司方面的职责是什么;

(5)劳务政策,在什么条件下项目公司方面必须雇用所在国工作人员,特别是高酬金、高技术的人员;

(6)政府接管运营,如果项目公司无法履行合同职责,中断提供服务,政府被迫接管运营,同时也要担负偿债的义务,这种情况下如河利用项目收入来偿还债务;

一旦项目公司中断服务由政府接管,项目公司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恢复它的运营权。

在中断运营时,政府接管运营,原有职工是不是继续使用;

(7)最后在授权协议中,还必须审查项目公司在财务文件中有关合同权益的条款是不是明确肯定,会不会违背所在国有关的法律,或受当地法律的否定。

四、目前特许协议谈判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1、项目的成本控制

BOT项目一旦确定,政府往往要求对项目的规模与成本加以控制,尤其是政府对项目公司承诺固定投资回报率的情况下,外方没有节省成本的驱动力,政府更难对项目进行成本控制。谈判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如:

(1)关于折旧费、设施维修基金的提取与使用。在这一问题上,政府(或代表政府的中方)与项目主办人(通常为外方)的分歧主要源于:(a)BOT项目通常由外方(项目主办人)经营管理,项目设施的日常维护与小修小补的成本是政府或中方无法控制的,而且中方往往认为在设施完好的情况下,可能不需要进行更新;(b)折旧费、设施维修基金是否真正用于更新改造,中方难以控制;(c)外方为尽快收回投资,通常要求在项目移交前加速折旧,中方则希望对折旧的提取比例与方式进行控制。

解决的办法是:在特许授权文件中,确定提取、使用折旧费、维修基金的原则,并规定移交前最后几次大修的安排及折旧费的加速提取由中外双方通过移交之前的谈判共同确定。如果有项目合作合同或专营合同,则可进一步约定具体比例。

(2)外方管理人员的薪金。项目公司为外资企业,外方管理人员的薪金及日常开支通常是难以控制的。但项目成本的扩大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还贷能力及日后政府接管项目时项目资产状况。因此,对外方管理人员的薪金、费用的控制是必需的。

(3)项目主办人与总承包人、经营管理人等关联企业互相影响,相互提高成本,造成项目合作合同成本居高不下。

2、风险控制。

(1)外汇风险。外汇风险包括外汇汇兑风险和汇率风险。自从人民币达到经常性项目下可兑换以来,外汇汇兑风险已不再是以前国外投资者最为担心的问题。而外汇汇率风险则成了主要的外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属于商业风险,政府对此不作承诺。通常外方希望通过合同的方式将此类风险转嫁给中方,如外方会要求电力购买合同中的买方同意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起伏调整购买价格。这并不只对外方有利,如果人民币相对美元增值,买方就享受较低的电力价格。中方可以考虑这样的建议。

(2)建设风险

建设风险包括延期竣工、费用超支、建筑质量不合原定标准、中途停建等风险。由于国内对此类风险的控制缺乏交流化和科学化,投资者一般愿意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的项目进行融资经营,而避开建设风险。

3、政府担保与承诺。我国法律不允许政府机构进行担保,也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不过地方政府可以使用一些间接的手段提供信用担保。例如地方政府可以指定某一资产实力雄厚的地方国有企业作为主要合同的担保人。作为东道国政府,可以在目前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投资者提供诸如下列方式的承诺:

(1)政府对投资方最低限度的投资安全保障。政府可以用承诺的方式,保证在不可抗力情况下向外方、贷款方返还贷款本金,以增强外方的投资信心。

政府承诺人民币收入可以兑换成所需外币并汇出境外,并承诺不作竞争性规划,使投资方的最低利益得到保障。

(2)政策优惠。政府可以向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承诺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作为对本项目投资的奖励或补偿。如给予道路项目的项目公司以经营项目沿线广告的权利;在从事其他特定经营活动时给以免征或减征税费的优惠等。

4、关于投资回报率。在谈判中,项目主办人往往要求政府保证其固定的投资回报率,同时为此提供担保。笔者认为,应当采用更为合理的,即以项目收入为依据的浮动式(弹性)比率的投资回报或纯粹以项目收入为还款和回报来源的方式。

5、关于争议的解决.在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上,存在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只能由我国的审判机构或仲裁机构管辖;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接受外国仲裁机构仲裁。折衷的办法是选择向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申请仲裁。

五、结语

综上所述,特许经营协议在BOT项目中居于核心地位,项目的建设、经营、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等各个重要阶段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因此,政府在BOT项目谈判中应当高度重视特许经营协议的起草与签订工作,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应聘请专业律师提供全过程法律服务,从而为我国的市容环境工程的建设保驾护航。

第三篇:招商引资中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

招商引资中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

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招商引资涉及的法律问题较多,由于承办人员对相关法律规定不太清楚,致使签订的一些协议、合同或者有关的优惠政策不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有些用词不当,容易产生歧意。

一、合同主体问题

目前举国上下,各级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都很重视,把它作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来抓。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方,制订了多项优惠政策,投资方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也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政府和投资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断地讨价还价,直到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合意后,才签订招商引资合同。因此,在招商引资合同中政府是普通的民事主体而不是行政主体,就性质而言招商引资应当是民事行为而不是政府的行政行为。招商引资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应当符合合同法等民事法律的规定,产生纠纷要依照合同法等民事法律、法规的规定解决。

招商引资合同签订后,所招项目均以企业法人的形式进行实施,政府一般不是投资合作方,因此政府不应介入成为项目建设合同的当事人,而应当由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作为项目建设合同的主体。比如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应以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作为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增资扩股的企业原有的投资者与增资者是合同的当事人;企业转让股权的,股权的转让方与受让方是合同的当事人。

二、优惠条款问题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方,制订了大量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但要注意这些优惠政策的制订要符合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签订招商引资合同的目的是明确投资方与政府权利、义务。双方在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时要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政府承诺给投资方的优惠政策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招商而招商,要考虑招商引资成本与效益对等,不能为投资方提供“超国民待遇”,也不能在合同中设定不切实际的承诺,更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招商引资。政府在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时主要在土地和税收两个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大都存在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问题。

1、涉及土地条款存在的法律问题

(1)土地征收、征用的约定不恰当,甚至违反法律

部分招商引资合同在项目用地条款中,直接约定由项目投资方进行土地收购,违反了法律关于土地征收征用主体的规定。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任何单位需要使用农村集体土地,都要按法定程序,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申请,政府部门以国家名义将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出让给用地单位使用。因此,征用土地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即政府代行。招商引资合同约定由投资方直接收购农村集体土地,违反了法律规定。

(2)土地出让价格违反相关规定

招商引资合同中涉及的土地出让价格不统一,有些甚至违反了《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对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格的规定。根据《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的规定,以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不得低于按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价。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低价不得低于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用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应当缴纳的有关税费之和。有基准地价的地区,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低价不得低于出让土地所在级别基准地价的70%,如果低于最低价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

(3)经营性土地出让方式不符合法律规定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的,不得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有拍卖、招标、挂牌出让和协议出让四种。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以协议方式出让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4)“以租代征”现象大量存在

所谓“以租代征”,即通过租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其实质是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等法律规定,在规划之外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同时逃避了缴纳有关税费、履行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义务。其结果必然会严重冲击用途管制等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和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当前,由于国家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导致“以租代征”却在各地竞相“上演”,成为一种普遍的违法形式。有些招商引资合同政府向投资方保证能够顺利地租赁农村集体土地,并且约定了土地的租赁价格。由于“以租代征”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加之政府无权强制农民出租农村集体土地、审批农村集体土地的租赁价格,因此一旦农民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政府将难以向投资方兑现其承诺,只能向投资方承担违约责任。

2、涉及税收条款存在的法律问题

大部分招商引资合同涉及政府与投资方就税收优惠的约定,优惠条款主要分为两种:(1)直接约定政府对投资方的税收进行减税、免税或退税;(2)约定投资方先依法缴纳税款,再由政府以财政补贴、财政支持、财政奖励等方式返还给投资方。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地方政府如无关于地方税收减征或免征的特别授权,其无权对地方税收的减征、免征与投资方进行约定,即使作出相应约定也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无论政府怎样变通,财政补贴、财政支持、财政奖励的本质就是变相的减税、免税或退税,相应的约定同样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三、出资条款问题

1、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和出资比例的问题

投资总额是项目建设所需的全部投资,注册资本是合作各方认缴的出资额总和。比如,在项目建设合同中,甲方以土地使用权作价1000万元出资,乙方出资4000万元,分别占股份的20%、80%,双方认缴的出资额为5000万元,注册资本应为5000万元。而在有关部门的批复中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其中甲方为1000万元,乙方为2000万元,这样在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3.3%和66.7%,就不是协议中所约定的20%和80%。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双方认缴的出资额作为注册资本加以批复,注册资本的多少实际上也是投资者对企业所负责任的大小,也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范围的基本要求。同时应注意对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因为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的重大事项是由股东大会决定的,而股东大会的表决权是由大股东控制的。

2、出资期限问题

在部分招商引资合同中,对出资期限没有明确的约定,不利于招商引资合同的履行。比如,在上例中,约定乙方出资的4000万元“在今年10月30日前投入500万元到公司账户”,对其余3500万元何时到位未作约定,而甲方1000万元的土地则是一次性到位。这样招商引资所招项目将难以实施,甚至连最起码的企业运行条件都不具备,招商引资的目的将落空。因此,招商引资合同对此必须有明确的约定。

3、注册资本与实投资本不一致的问题

这主要是投资方实际投入的资本小于其应缴的注册资本,形成注册资本的虚设。一是对注册资本只认不缴,二是对注册资本认而少缴,三是抽逃注册资本。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在合同中订明具体的出资时间与违约责任,同时在验资环节上严格把关,对投资方投入的资金流向进行监控。在招商引资合同中可以约定在注册登记前全部缴付或分期缴付,逾期不缴应承担违约责任。如果投资方实投资本小于应缴注册资本,则政府有权根据投资方实际缴纳的资本,重新调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要求投资方承担违约责任。

四、文字表述和违约责任问题

1、文字表述问题

招商引资合同的文字表达不可忽视,如果文字表达不严谨,产生纠纷将无据可依。比如:“乙方在该土地上承建项目免除所有手续及其收费”、“减免5年税金”、“配送土地”等都可能产生争议。在土地上承建项目不办理手续将是违章建筑,不能办理有关产权证书,该建设工程不受法律保护,投资方怎敢建设?减免5年税金应当依照有关税收法律的规定明确表述,不能含混不清。土地所有权除农村集体土地属农村集体所有外,国有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单位或个人只能是土地使用权的享有者。合同涉及土地的,应当明确土地使用权为谁享有、如何享有。总之,签订招商引资合同,语言表达应当明确、具体、精炼,不得产生歧意。

2、违约责任问题

招商引资合同不同于投资意向,一经签订对双方就具有约束力,双方当事人必须按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的设定是为了保证合同履行、实现合同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违约责任是招商引资合同必需具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审查招商引资合同时,对违约责任的审查要慎之又慎,要保证违约责任的规定符合法律规定又切实可行,还要使违约责任具有一定的惩罚性,约束合同双方全面履行合同。有些投资方,特别是外商,利用政府急于招商引资的心理,提供事先起草好的合同文本,规定一些不平等条款,甚至规定一些陷阱性质的违约条款,对此要慎重,防止陷入对方的圈套。

上述问题的解决,一是要严格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操作,二是聘请律师等专业法律人员参与洽谈、签订合同,三是办理法律公证,四是加强对招商引资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五是加强签约项目的监督指导。

第四篇:代建制管理模式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应用

毕业书

姓名☆☆班号

04行政管理院系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同组姓名无指导教导☆☆ 课题内容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使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面临严重的挑战,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课题任务要求

观点正确,论证充分。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满足一定的阅读量。同组设计者 无

五、主要参考文献

蔡仁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J].社会保障制度,2002(7); 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J] 北京:人口研究,2001(5);

张立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6); 苏振芳社会保障概论[M]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目录

摘要„„„„„„„„„„„„„„„„„„„„„„„„„„„„„„Ⅰ 引言„„„„„„„„„„„„„„„„„„„„„„„„„„„„„„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现状„„„„„„„„„„„„„„„„„2 1.项目法人型„„„„„„„„„„„„„„„„„„„„„„„„„„„„2 2.工程指挥部型„„„„„„„„„„„„„„„„„„„„„„„„„„„3 3.基建处型„„„„„„„„„„„„„„„„„„„„„„„„„„„„„3 4.代建型„„„„„„„„„„„„„„„„„„„„„„„„„„„„„„3

二、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5 1.混淆管理主体和项目业主„„„„„„„„„„„„„„„„„„„„„„5 2.管理方式不明确„„„„„„„„„„„„„„„„„„„„„„„„„„6 3.管理制度不健全„„„„„„„„„„„„„„„„„„„„„„„„„„7

三、代建制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发展方向„„„„„„„„„„„„„„„„„9 1.代建制是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9 2.实行代建制初步的效果„„„„„„„„„„„„„„„„„„„„„„„9 3.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意义和作用„„„„„„„„„„„„„„„„„„9 4.代建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11 5.各地代建制模式„„„„„„„„„„„„„„„„„„„„„„„„„12 6.关于代建制模式的完善与推广„„„„„„„„„„„„„„„„„„„13 结束语„„„„„„„„„„„„„„„„„„„„„„„„„„„„„„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结构还可以:1 1.1

1.1.1 2.2 2.2.2 3.3 3.3.3 要求收入目录的必须是两级目录 附件标页码用罗马数字 摘要(3号黑体)2004年7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此举,对各地正在进行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无疑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本文在分析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改革和代建制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代建制的优势以及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比较我国各地代建制模式的异同。介绍了国内学者专家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目前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的相关措施,分析代建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某防震减灾中心大楼项目试行代建管理工程和上海市大连路越江隧道建设工程项目实例论证了代建制的好处。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政府如何进一步加强代理行业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如何建立代理协会有叫好的借鉴作用;为未来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普遍实行代建制提出了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关键词:代建制;

政府投资;项目(国贸,工程管理关键词需中英文对照,专科2-4个,本科3-5个关键词),摘要字数要求300-500字, 引言(3号黑体)

政府投资项目是实施政府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政府投资项目对经济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我国每年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投资项目所占的比重很大。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政府投资数额急剧增长。但是,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还存在薄弱环节,因而出现诸如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滋生腐败现象等问题。因此,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亟需实行改革。作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改革的产物一代建制,自其推出之同起,就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热烈讨论的课题。在实践中,许多政府投资项目也己经或正在以代建制的方式操作,不少省市甚至已在法律层面上对其进行了定义和规范。但是,无论在理论的层面上,还是在经验的层面上,目前各有关方面对代建制的实行在认识上仍存在分歧,不少代建单位对自身的定位及改革方向并不清晰。因此,进行代建制的进一步研究、推进代建制的完善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投资领域的重要议题。引言(300—500字)

正文部分字号宋体小四号,行距1.5倍

正文部分字号宋体小四号,法学专业行距20磅

一、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现状(3号黑体)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的变革与我国项目的投资主体格局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项目的投资主体格局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为单一的国家投资主体;第二阶段是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格局。

在第一阶段的不同时期,项目的管理方式分别采取过建设单位自营、甲乙方承发包、投资包干、项目指挥部方式等管理方式。

目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的总的现状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主体较多,呈多元化现状。计委负责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与概算审批等;财政部系统负责资金拨付、财务结(决)算,支付审核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设过程中具体施工问题的协调和监管;审计机关负责建设资金审计,重点检查各地政府及计划、财政等投资管理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是否按国家投资计划和项目进度拨付、使用资金,资金投向是否符’合规定的用途,专款专用,有无截留、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

项目使用部门作为建设单位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性很强的部门行政主管单位,如铁道、水利和交通部门等,它们往往长年有建设项目,其在各自行业系统内包揽计划、财政、建设等全部职能;另一类大多是“一次性业主”的房屋建筑项目的建设单位,如文化、教育和卫生等部门。这些单位由于缺少工程建设的专业经验,致使许多业主行为不规范,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腐败滋生、建筑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另外,政府投资项目绝大多数属于无收益或非盈利的公共项目,没有增殖保值、还本付息的压力,建设单位往往因为缺少投资约束机制而有无限增大投资的倾向,从部门利益和个人政绩等出发,也是投资越多越好。使用单位对投资项目的企盼往往会导致“钓鱼工程”、“三超工程”的出现。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国目前采用的几种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目前,国内各地对政府投资项目的主要管理方式有:项目法人型、工程指挥部型、基建处型和代建型等。1.项目法人型((二级标题4号黑体)

按照国家计委计建设(1996)673号文《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经营性建设项目必须组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为依法设立的独立性机构,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最著名的当属三峡工程,深圳的盐田港、上海浦东自来水厂、青岛麦岛污水处理厂、地铁工程以及各地的高速公路建设等。我国现行的项目法人制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完全按照一计建设(1996)673号规定含义而组建的项目法人,由政府发起,吸引外来资本或民营资本共同组建,项目建成后由项目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如上海浦东自来水厂、青岛麦岛污水处理厂;还有一种仅仅是各级政府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并确保运营而采取的一种企业化运作形式,这些项目法人往往是由政府某个部门为项目而专门组建,所有费用从项目管理费中列支,项目建成后的运营也依靠政府拨款解决,如高速公路项目、青岛浮山绿化项目。

2.工程指挥部型

该机构一般临时从政府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负责人通常为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项目完成后,即宣布解散。目前,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市政工程以及环境治理工没有常设的基建管理机构,在实施项目时也常常会临时组建工程管理班子,一般称为项目筹建处,管理方式与工程指挥部基本相同。工程指挥部的运转费用通常在项目管理费中列支。3.基建处型

各个行政部门(如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以及一些项目较多的单位均设有基建处,其编制及职能通常由人事部门在三定方案中予以明确,经费由财政部门核拨。在这种模式下,具体项目的实施一般由后者进行,前者主要是进行常规性的行政性管理。4.代建型

这是最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各省市、地区通过探索而出现的对政府投资项目的新型的管理方式,按管理机构的性质分,有政府机关型、事业单位型、企业型。

(1)政府机关型。即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负责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如陕西省在政府投资项目要统一采购、统一核算、统一建设的改革思想指导下,于1998年4月设立了“陕西省统一建设理办公室”,现有公务员21人,已完成投资30个亿。统建办统一做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重点工程的业主,任务是负责全省政府投资项目的统一建设与管理,把原属于各厅局(除水利、交通等行业外1的建设项目统一管理、建设,并撤销设在上述厅局的基建处。统建办不经手资金,工程图纸经审查、投资总量经批准后,施工单位报工作量,监理单位现场代表审查签字,报财政厅,财政厅直接拨给施工单位。工程的质量评定省质量监督站进行,质监站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工程完工后,统建办向使用方交钥匙。

(2)事业单位型。即政府设立专门的事业单位,从事建设项目的管理,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局下设专门的项目建设管理公司,该公司为非营利性机构,专门负责政府投资的部分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管理。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北京市政府投资项目也逐渐减少临时指挥部的形式,成立了一个重大工程建设办公室,负责北京市几十项重大项目建设的管理工作。

(3)企业型。即在项目计划确定以后,由有关政府部门委托或招标选择一家企业代行业主职能。如重庆市的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青岛市的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管理,又是由专业人员管理,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二、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混淆管理主体和项目业主 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出现了一些专业性集中实施的机种组织形式在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上没有什么区别,有着共同的弊病:(1)缺乏专业性

与国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设置专门机构不同,我国一般是根据项目的需要临时设立项目管理班子,管理者多不是专业人才,造成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缺乏专业性,管理质量很难提高。①业主的专业人才力量欠缺。许多政府投资项目,如学校、医院、自来水厂、污水产生大量的质量、安全问题。

②管理机构重复设置。目前,大量政府投资项目是由使用单位组建项目管理班子,方式同益显见其弊端,在政府投资项目上实施专业化管理己经势在必行。(2)存在同位一体化现象

我国目前大量政府投资项目是由使用单位组建项目管理班子,造成投资管理、建设组织实施管理、建设监管和项目使用单位四位一体的现象。①建设的组织实施与项目成果使用单位分不清。目前,项目的业主就是今后的使用单不乏管理者利用职权,贪污腐败,扰乱了建设市场的正常运行。②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组织实施管理和建设监管同位一体。由于政府投资项目的业主是政府,作为行业或地方的主管机构和部门,可能既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又行使建设市场监管的职责,这无异于运动员与裁判二任于一身,其间规则制定的公正性和规则执行的透明性说不清道不明。对政府投资项目的业主来说,会造成监管不力的局面,一些有关建设市场和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对政府投资项目缺乏约束力。业主可能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造成政府投资项目的效果与质量难以控制,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政府的政管理职能和具体项目的实施管理职能没有分清造成的。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往往行政手段过多,权力过于集中,也就是说,政府投资项目的业主虚位,政府投资、建设、财政、审计、国资等部门或使用单位均是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外部控制与监督系统,是市场与法规的管理者,如果担当业主,又直接管理项目,角色不清,既是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混淆了项目的管理主体和业主,造成角色错位。2.管理方式不明确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存在着花钱大敞口,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重大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殖,实行全过程负责。目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中,项目法人制是主要形式之一,但项目法人如何组建,采取何种形式,没有明确规定。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是否适用项目法制,是建设单位、建设管理部门、还是财政部门来充当业主,各地都各有做法。3.管理制度不健全 长期以来,政府投资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目标,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和效率缺少一套严格和健全的制度来进行保护及约束。同时造成由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制度缺失”而失去监督约束机制。

(1)尚未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价决策与一般的民间投资项目的评价有根本性区别。一般民间投的办法,搞好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管理。这一点对我国这样的经济较落后,财政建设资金较紧张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2)建设程序管理不严

建设程序是指建设全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先后顺序;这个先后顺序是指建设审一遍,给项目业主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也增加了整个政府的行政成本。(3)财政资金分散支付 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支付,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分散支付的体制,即由财政部门将资市场严重的腐败行为有关,但与政府投资项目的支付制度不尽完善也不无关系。(4)政府采购尚未完全涵盖政府投资项目领域

服务机构),设计的采购大多由项目建设单位直接指定,项目管理的采购还未开展。(5)缺少项目后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投资体制改革的发展,市场机制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约束也同益强化,而对政府进行的投资项目,仍缺乏有效的评价约束机制。为了提高财政经常发生一些重要的贪污腐败案件,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与政府投资项目有关。这与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不无关系,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体制已经迫在眉睫。代建制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发展方向

1.代建制是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1998年朱镕基总理明确提出要对财税、粮食流通、住房、医疗和投融资体制进行改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增强投资保险意识,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机制。” 2.实行代建制初步的效果

目前,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代建制”试点热潮,实际上是与一些地方己经取得的办法解决超出款的现象,是以往政府投资工程所无法做到的。3.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意义和作用

代建制是指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显优势:(1)规范政府行为。将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范围,对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少腐败,减少可能的寻租环节,促进廉政建设,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2)有助于政府职能转变,转变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手段方式。在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将投资与建设管理分开已在理论上基本形成共识,新公共管理和委托代理理论就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提出了如何将职能分解的理论治理机制,但我国的改革实践进行了二十多年,公共建设领域的管理模式依然落后,改革困难重重。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府管理权限和行为规范提出新的挑战,政府在经济管理中常常表现出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也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3)有助于遏制腐败,提高项目实施质量。政府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具有出资人如资金拨付、工程决算、审计等受到建设方的严格监督。因此,代建制的设计和研究对于推动工程建设领域乃至政府行政手段的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4)抑制了“三超”

(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痼疾。实行代建制后,再追加财政预算就不大可能。因此建设者必须考虑好如何在现有预算内保证建设质量。

(5)克制了拖欠工程款现象。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款的拖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工程进一步探索。

4.代建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代建制的施行在相关地区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由于它毕竟还不是很完善,缺乏足够成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因此客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代建制的实施过程中,有些项目的“建设”和“使用”并没有实现真J下的项目的顺利实施。

(2)在许多地方,由于对代建工作实施监管的具体管理主管部门不明确,因此就无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为将来项目的顺利实施埋下隐患。

(3)绝大多数地方在实施代建制的相关文件中没有明确设置代建费取费下限和严格水平上。

(4)代建单位的项目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方面表现在代建单位在项目上较突出。5.各地代建制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己经意识到对现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和建设管理水平引。本文就三地试点城市上海、重庆和深圳三种模式作一比较。(1)上海模式

上海模式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业主(投资方)、代建单位、设计和施工承建商四个投资者(业主),通过市场逐步培育工程管理公司作为代建单位。

上海市政府主要借助工程管理公司完成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并赋予投资公司较大究、初步设计、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2)重庆模式

重庆市政府主要对项目立项、投资、建设、使用、资产管理各环节推行专业化分工,的资产运营和使用管理。

重庆市按“投、建、管、用”适当分离的建设管理原则,提出一整套改革思路。主程实施“专业化集中管理”的道路。(3)深圳模式

深圳市政府主要借鉴香港等地的做法设立工务局,作为负责政府投资工程和其他重投资和工期三大控制,保证政府投资工程效益。

深圳市工务局承建的政府投资工程一律实行“交钥匙工程”,由政府财政拨款;工象。6.关于代建制模式的完善与推广

通过综合分析与研究,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笔者认为,在代建制定是代建制实施的基础,代理合同的完善是代建制管理的保障。

(正文部分本科不少于10000字、专科不少于7000字,正文结构不少于3个部分)结束语

代建制在我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要举措和尝试,现在刚处于起步阶段,实施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配套的法律、法规及具体实施办法尚不完善、代建单位的培育尚不成熟等等,但代建制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领域的确是一个显著的进步,其前景是光明的。

本文在分析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改革和代建制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代建制的优势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各地代建制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结合国内学者专家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研究成果对目前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意识到代建制的设计和研究对于推动工程建设领域乃至政府行政手段的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2.分析了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混淆管理主体和项目业主;(2)管理方式不明确;(3)管理制度不健全。

3.提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优势主要在于:(1)规范政府行为;(2)有助于政府职能转变;(3)有助于遏制腐败,提高项目实施质量;(4)抑制了“三超”(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痼疾;

(5)克制了拖欠工程款现象。同时就上海、重庆和深圳三种模式进行简单阐述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分析了代建制的发展趋势。鉴于笔者的水平有限和时问仓促,关于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的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从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研究如何建立代建单位的相关企业制度,指导有资质、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总承发包公司等企业积极地参与到代建制项目巾来,在壮大代建单位队伍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2.从产权理论、寻租理论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政府部门人员的行为,加以相应监督机制的设计,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更好地发挥其委托主体的作用。

3.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研究代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引入科学的决策方法,指导代建单位的管理工作,加快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结束语300—500字)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结构到资料的整理等工作都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循循善诱的指导方式,令学生终生受益,谨此表示学生最衷心的感谢。

在攻读本科的这几年时间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工作、家庭、学习的矛盾,但得到了单位领导、同事、家人、同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此向他们致谢。

最后向本论文的评阅人和参加答辩工作的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参考文献

[3] 张乃华.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应注意的问题.宏观经济管理,2002.12, 39—40;

(期刊)[9] 李义冠.美国刑事审判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教材)

第五篇:药品技术转让应注意的几个法律问题

药品技术转让应注意的几个法律问题

药品技术转让,是指药品技术的所有者按照《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的要求,将药品生产技术转让给受让方药品生产企业,由受让方药品生产企业申请药品注册的过程。

就法律关系而言,药品技术转让本应属于买卖合同范畴,受《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调整。但由于我国对药品企业和药品本身均实行行政许可制度,而药品技术转让必然导致某些行政审批事项的变更,因此,药品技术转让在“合同自由原则”之上,还要满足行政审批规定的限制性条件,甚至与企业股权结构相关联。

把“药品技术转让”定义为“申请药品注册的过程”是我国药品管理法律制度的要求。为了保持与《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立法统一,药品技术转让必须通过药品补充申请程序,取得《药品补充申请批件》及新的药品批准文号,以便有效监督和管理。然而,这种规定无疑增加了药品技术转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了一些企业的困扰和误解。

为帮助企业认清药品技术转让的法定程序、法律关系及其法律风险,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本律师从实务角度提醒企业决策者注意以下几个法律问题。

一、药品技术转让应当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尽职调查 通常情况下,完成一个药品技术转让项目需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签订《药品技术转让意向书》

该阶段考虑的内容主要包括:药品技术转让的禁止性规定;拟转让药品技术的独占性、竞争性和预期收益;品种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周期;工业生产与商业流通的总体安排;目标公司履约能力和信誉;地方政府倾向性意见和可能涉及的行政程序等。《药品技术转让意向书》应包括:技术转让条件;交易安排;共管账户或担保;排他性协商;保密条款;正式文件签署的成就条件等。

第二阶段:签订《药品技术转让协议》

该阶段至少要完成三项主要工作:尽职调查、内部决策和正式谈判。

1、尽职调查。要查清转让方公司沿革、治理结构、股权比例、资质证书、技术证明、经营状况、资产评估、财务审计、法律风险等,重点对药品技术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核查,包括药品技术审批机关和审批时间、是否由地方标准转为国家标准、是否曾经或正在生产、品种剂型是否与受让方《药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生产范围一致、是否准备一次性转让品种所有规格等;

2、内部决策。要解决风险评估、可研报告、内部审批手续等;

3、正式谈判。要对《药品技术转让协议》的具体条款进行约定,包括项目名称;技术的内容、范围和要求;对价的形式(现金、资产、股权或其他);履行的计划、进度、期限、地点、地域和方式;技术情报和资料的保密;风险责任的承担;验收标准和方法;价款、报酬或者使用费及其支付方式;税负承担;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解决争议的方法;名词和术语的解释等。

第三阶段:履行《药品技术转让协议》

该阶段要按照协议约定的交易步骤转移技术和支付对价,是药品技术转让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对药品技术“验收标准和方法”的检验。若要保证协议顺利履行,就要把“验收标准和方法”约定得具体、详细、便于操作,协议双方应当参照《合同法》和《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的有关条款,约定“转让方应当将转让品种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等相关技术资料全部转让给受让方,并指导受让方试制出质量合格的连续3个生产批号的样品,保证技术的实用性”,避免发生歧义。

以上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转让协议的签订和履行。企业决策者应当重视可行性研究和尽职调查工作,做出合理计划和安排。

二、药品技术转让方必须是药品技术的真正所有者

药品技术的证明文件包括《专利证书》、《新药证书》、《药品注册批件》(“药品批准文号”)、《进口药品注册证》和《医药产品注册证》等,但持有这些证书,不必然证明药品技术就是有效的和实用的。受让方需要认真审查这些证书的所有权、实用性和法律状态,以免造成协议无效或侵权纠纷。

由于《专利证书》和《新药证书》可以是多个不同主体共同所有,且不限于药品生产企业,因此,转让药品专利申请权、药品专利权或新药技术时受让方务必取得共同所有权人的书面同意。

《专利法》规定,“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则规定,“对于仅持有《新药证书》,但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新药技术转让,转让方应当为《新药证书》所有署名单位。对于持有《新药证书》并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新药技术转让,转让方除《新药证书》所有署名单位外,还应当包括持有药品批准文号的药品生产企业”。

与《专利证书》和《新药证书》不同,《药品注册批件》(“药品批准文号”)、《进口药品注册证》和《医药产品注册证》按规定只颁发给某一个符合要求的药品生产企业,非生产企业无权取得,故理论上不应当出现药品技术权属争议。但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药品研发机构或其他不具资质的单位假借生产企业名义提交药品注册申请,由生产企业“代为”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情形,即通常说的“代落文号”行为。

由于这种“技术合作”明显“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属于无效法律行为,因此,“隐名”技术所有者的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处理不当极易产生权属和利益纠纷。所以,转让此类药品技术时必须解决权利归属及合法性问题,签订协议时受让方应当要求转让方书面保证技术权利没有瑕疵或不存在潜在的纠纷。

三、药品技术转让不等于药品批准文号转让

药品批准文号,是指药品行政机关依据法定审批程序,批准企业生产某种新药或者仿制药,并在批准文件上标注的该药品的专有编号。《药品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生产新药或者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的,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批准文号”。

药品批准文号是药品生产合法性的标志。按规定,“每种药品的每一规格发给一个批准文号。除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委托生产和异地加工外,同一药品不同生产企业发给不同的药品批准文号”。药品批准文号应标注在药品包装的外标签以及用于运输、储藏的包装的标签上。除极个别药品,药品包装的外标签上只有一个药品批准文号。正因为药品批准文号是药品生产合法性的标志,所以一些企业直接把药品批准文号等同于药品技术,甚至以《药品批准文号转让协议》代替《药品技术转让协议》,把批准文号当作合同标的物,导致协议无效和撤销。

在我国,药品技术可以有条件转让,但药品批准文号不能转让,药品技术转让后,转让方原药品批准文号必须注销,由受让方申请新的药品批准文号。

四、药品技术转让的交易设计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药品技术转让的本质属于“合同法律关系”,首先应当符合《合同法》、《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其次符合《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的要求。

(一)《合同法》将技术转让分为“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技术秘密转让、专利实施许可”四种类型,并对转让方和受让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专利法》则对专利技术转让的形式要件做出规定,“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所以,涉及药品专利技术转让的,协议双方应及时依法完成登记程序。

(二)《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将药品技术转让分为新药技术转让和药品生产技术转让,并对两类技术转让注册申报的条件作出规定,简而言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取得《新药证书》的品种,可以在不同条件下按新药技术转让或者药品生产技术转让,即《新药证书》核发后、新药监测期(分5年、4年和3年)届满前,按照新药技术转让;新药监测期届满或不设监测期的,按照药品生产技术转让。

2、未取得《新药证书》但持有《药品注册批件》(“药品批准文号”)的品种,只能按药品生产技术转让,且要满足“一方持有另一方50%以上股权或股份,或者双方均为同一药品生产企业控股50%以上的子公司”的要求。

3、已获得《进口药品注册证》的品种,其生产技术可以由原进口药品注册申请人转让给境内药品生产企业。实践中,第一种情形和第三种情形比较容易操作,但第二种情形比较复杂,特别是当协议双方不能够或不愿意进行股权转让,无法达到控股50%以上的时候,药品技术转让就遇到了法律障碍。

突破法律障碍的通行做法是设立“厂外车间”。依据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关于部分车间独立为药品生产企业后品种归属问题的复函》(食药监注函[2003]56号)“厂外车间被独立为药品生产企业后,原在该车间合法生产的品种,在品种产权明晰的前提下,仍然在该车间生产的,可按变更药品生产企业名称的补充申请办理品种划转手续”。转让方和受让方共同出资设立厂外车间,通过GMP认证后,生产拟转让的品种,然后以存续分立的方式将厂外车间独立为药品生产企业,转让方退出,拟转让的品种归受让方所有。

当然,利用“厂外车间”方式完成药品技术转让对于不同区域的受让方而言,无异于“异地建厂”,甚至要作出“委托生产”等安排,经营风险不容忽视。

(三)《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还对药品技术转让做出了禁止性规定,分为不得转让和不予受理两种情形。

1、不得转让或限制转让的情形。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和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不得进行技术转让。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申请技术转让的,受让方应当取得相应品种的定点生产资格。放射性药品申请技术转让的,受让方应当取得相应品种的《放射性药品生产许可证》。

2、不予受理或不予批准的情形。

下列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申请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不予批准:

(1)转让方或受让方相关合法登记失效,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如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或注销、《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GMP证书》过期等;

(2)转让方和受让方不能提供有效批准证明文件的;

(3)在国家中药品种保护期内的,保护期标注在《中药保护品种证书》上,一级品种为30年、20年、10年,二级品种7年,期满后可申请延长;

(4)申报资料中,转让方名称等相关信息与《新药证书》或者药品批准文号持有者不一致,且不能提供相关批准证明文件的;

(5)转让方未按照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等载明的有关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工作的;

(6)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认存在安全性问题的药品。

以上这些药品技术转让禁止性规定非常重要,是协议双方防范合同法律风险得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医药产业重组并购节奏加快,药品技术转让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战略扩张、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药品技术转让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财务、市场、运营、法律等方面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除了前述几个应该注意的法律问题外,还应注意国家经济规划、地方产业政策、不同地区行政审批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对药品技术转让的成败产生重要影响。

者:李洪奇律师 某律师事务高级合伙人

下载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应注意的若干法律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应注意的若干法律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签订就业协议应注意的主要法律问题

    签订就业协议应注意的主要法律问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简称就业协议书)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制表,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统一推行。就业协议书明确规范了毕业生、用......

    审慎调查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审慎调查活动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一、拟投资企业股权演变情况的审查对拟投资企业股权演变过程的审查旨在揭示拟投资企业股权形成和变化的整个过程。对这一问题的审查要重点关......

    追讨债务应注意的法律问题(推荐阅读)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债务纠纷,诸如拖欠货款、借钱不还等等。因为债务难讨,还兴起了专业的深圳追债公司,专门帮助债权人讨还欠债。讨债公司采用的手段多是软磨硬泡,死缠烂打,围追堵......

    收购房地产开发公司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收购房地产开发公司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2002年4月3日,随着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的出台,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出让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进行,从......

    求职应聘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求职应聘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就业潮又开始了,在就业面试时,应聘者亦应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那么,作为应聘者,在人才招聘活动中到底享有哪些权利呢?首先,应聘者......

    新三板项目中律师尽职调查之常见法律问题

    新三板项目中律师尽职调查之常见法律问题 刘志慧 张颖 三板市场全称“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设立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流通股的转让问题。自2002年8月起,......

    施工企业在暂停施工时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范文合集

    施工企业在暂停施工时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作者:周善良、陈强 2010-9-28 [浏览:30次] 我国建设行业通用的GF-91-0201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通用条款第12条规定了“暂停施工”......

    政府招商引资应防范法律风险

    [转载]政府招商引资应防范法律风险 一、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应注意的风险防范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如何规避风险?政府的职能在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