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12.2资料
Xx县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分析报告
2014年12月2日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总揽,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准确把握区域布局、生态循环、集群发展的定位取向,稳步推进农业农村重点改革,着力强化五大生产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循环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产业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五项行动,不断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效益和发展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优化区域布局,特色优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积极应对玉米种子市场低迷、制种产业效益下滑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挖掘特色农业增收潜力,着力把优势区域打造成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一是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积极争取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巩固提升玉米制种“四化”基地建设水平,全县准入制种企业23家,落实玉米制种面积22.38万亩,集中流转土地建设“四化”基地核心示范区3万亩,配套建设玉米良种展示基地1000亩。综合施策引导农户发展专用玉米、蔬菜制种、甜叶菊等作物16.2万亩,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加强种子行业监管,严厉打击私
1860吨。新建林下经济示范点8个,接种肉苁蓉5000亩,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深化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xx个行政村全部建立综合服务站,配备服务人员146名,公开选聘农民技术员55名、农民经纪人20名,聘请蔬菜、畜牧、红枣、葡萄产业高级专家6名,积极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农民技术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注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开展科技项目攻关,新建农业科技示范点21个,引进新品种42个,示范推广新技术26项,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26.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30.6万亩。全面落实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完成农机具补贴798台(件),兑付补贴资金750万元。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力度,培训农民7329人,输转劳务2.8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35亿元。四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力推进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建设,种子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已完工即将投入使用,润丰源公司新建每小时10吨移动脱粒生产线2条,玉米种子电子商务平台已委托北京士惠公司编制建设方案,正在抓紧组织建设。加大冷链工程建设力度,规划新建瑞源公司及供销百惠、兴园专业合作社等4500吨以上冷链工程7项3.25万吨,全县累计库容达4.83万吨,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健全。大力发展“农超、农校、农市”对接和直销直供、连锁分销,在浙江、新疆、北京、青海等地设立“xx果蔬”营销窗口6个,依托农民经纪人与6个大型超市、26个学校食堂和21个果蔬连锁加盟店建立合作关系,“临泽果蔬”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主动与四川新希望、重庆农投等国内知名企业洽谈协商,成功签订总投资6亿元的30万吨反刍动物配合饲料加工和总投资2亿元的万头胚胎受体牛养
殖园区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
三、统筹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积极构建以生态县城为中心、美丽乡村为节点、绿洲环境为支撑的生态家园,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是涉农项目进展顺利。确定实施涉农项目32项,当年计划投资10.87亿元,已开工建设30项,开工率达93.8%。总投资5.5亿元的xx水库工程建设项目15项前置手续报批和库区征地工作全部完成,初步设计报告已通过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评审,目前正在与省水务投资集团、农业发展银行洽谈合作建设及融资事宜。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xx农田防护工程、农村人口饮水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农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二是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生态公益林保护、湿地修复与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完成人工造林3.66万亩,封滩育林6000亩,义务植树58.3万株,建设绿色通道32公里。认真组织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项目,完成固沙压沙和人工促进自然修复造林8100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33.2万亩,建设刺丝围栏130公里,现代农业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三是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确定的xx、xx、xx、xx、xx5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和xx、xx、xx3个“千村美丽”示范村,90个建设项目,已完工74个,正在组织实施的16个,完成投资8779.6万元,占总投资的89.1%。九至十月分别通过省、市、县绩效评价和检查验收。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等7个村新一轮“四化”示范村,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基础设施、营造优美环境、提升农民素质、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重点,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较好地落实了建设任务。在集镇、交通干
向草食畜牧业聚集。
总体来看,我县在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受玉米种子市场供求变化影响,亩均效益与上年相比有所降低,加之部分农畜产品市场价格走低,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压力较大。二是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由于加工能力有限、产加销对接不畅、流通渠道较窄和冷链设施不足等因素影响,农产品品牌“杂小弱”,特色农产品还存在产得下、卖不好、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新农村建设进程相对缓慢。“四化”示范村特色产业优势还不明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硬件”、“软件”不够匹配,农民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养成仍有差距,环境面貌“脏乱差”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四是农业投融资难度仍然较大。由于地方财力有限,缺乏大项目支撑,“五权”抵押贷款工作还没有全面推开,财政金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能力还比较弱,一定程度制约和影响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一)强化服务意识,切实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把加快发展蔬菜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按照“一园三带四基地”的发展思路,以建设绿色有机蔬菜核心示范基地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市场流通设施,稳步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逐步实现种植规模化、管理科学化、营销市场化、产品安全优质化。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支持养
殖场区加大牛羊补栏力度,全力培育引进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升草食畜牧业产业效益。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实、资金配套、典型带动等措施,加快推进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示范点和养殖场区、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确保全面或超额完成任务。
(二)加快工作进度,大力推进涉农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涉农重点建设项目,严格落实“五个一”责任制,切实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紧xx水库项目与省水投集团、农业发展银行洽谈合作建设及融资事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强化跟踪协调服务,支持升华农公司45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建设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支持重庆农投集团万只胚胎受体牛养殖园区建设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加强协调配合,完善园区规划,细化分解任务,有序推进xx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建设。加快xx、xx等镇人饮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年内通水运行。
(三)注重产销对接,积极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引导已建xx、xx、xx等农贸市场发挥作用,鼓励农贸市场配套电子信息、金融结算、冷链包装、物流商贸等设施设备,拓宽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功能。积极推动玉米种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种子产业发展质量。加快已确定的7项冷链工程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拓展外销窗口,建立销售网络,统一品牌包装,不断提升临泽果蔬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知名度。
(四)靠实工作责任,加快新农村“四化”村建设。围绕“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谐、管理
第二篇: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形势好于预期,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走势,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城乡统筹步伐加快,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做强县域经济,着力改善民生,农业农村经济发生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积极的变化。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201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特征日益凸显。
1.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各级农业部门精心组织,加强春耕备耕工作指导,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出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落实农业四项补贴。
2.春播工作全面完成
截至6月8日,全市春播工作已全部结束,比去年提前了4天。农作物播种面积1022.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94.4万亩(玉米580.9万亩、水稻171万亩、小麦1.9万亩、豆类13.7万亩、薯类23.1万亩、杂粮3.8万亩),蔬菜90.1万亩,花生50.3万亩,两瓜37.9万亩,寒富苹果、葡萄、中药材、树莓、蓝莓、向日葵等其他经济作物50.1万亩。目前,大田玉米已全部出苗,大部分株高35-40公分,叶片7-8片;水稻大部分缓苗已经结束,进入分蘖期,大部分株高15-20公分,叶龄在6片半叶左右。
3.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预计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44.5万亩,蔬菜产量221.9万吨。设施农业冬季生产品种以叶菜类为主,以果菜类为辅。其中,叶菜主要品种有芹菜、韭菜、苦苣和生菜等,约占65%;果菜主要品种有西红柿、青椒、黄瓜等,约占35%。4月份以后,冷棚两瓜陆续定植,温室黄瓜、西红柿、辣椒等主栽品种进入盛产期。2015年已成功申报省级现代设施农业小区15个,现小区已全部落实到建设单位和地块。二是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有序进行。形成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2015年建设项目计划,明确了2016年、2017年工作目标,并向波涛副市长进行了专题汇报。2015年项目共分为9大项、15个子项,目前项目正有序推进中。三是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对都市农业政策引导,并制定了都市农业扶持政策。同时,召开都市农业规划项目推进会,沈北新区怪坡创意主题公园、美加欧观赏树种公司、雨润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等7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就项目定位、建设规模、功能布局、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四是“三品”认证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已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713.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7.3%。
4.畜牧生产总体运行平稳
预计1―6月份,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7万吨、31万吨和2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3%、3.6%和2%。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6.1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8.3万吨,同比增长2.5%。生猪存栏338万头,同比增长4.8%,出栏280万头,同比增长4.6%;家禽出栏9120万只,同比增长4.9%;蛋鸡存栏5140万只,同比增长4.6%;肉牛出栏53万头,同比增长3.9%;奶牛存栏14.7万头,同比增长3.6%;羊存栏75.7万只,同比增长3%,羊出栏46万头,同比持平;6月份毛猪收购价格缓慢增长,收购价格在15元/公斤左右;鸡蛋零售价格较上月有所涨幅,价格6.7元/公斤;羊肉价格受疫病、饲养行情影响,近期养殖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5.农业产业化建设有序推进
继续深入落实沈阳市农产品加工业五年发展规划,以推进项目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复)工建设已达60个。其中,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15个,累计完成投资150.3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62%。辉山、希杰、雨润项目已全部竣工投产,恒丰源、成达、方驰、润恒项目已投产或试运行,德宝、毅都、天赢等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修改和完善了沈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监测管理办法,规范了市级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已申报企业17户,参加监测企业92户。同时,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支持辉山乳业打造世界级乳品企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康平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朝阳食品加工园区和法库孟家现代农业园区等3个园区已开工建设,新民市兴隆农产品加工园区、辽中县精细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浑南区中国北方健康食品产业园等3个园区正在办理项目前期手续,近期可开工建设。
6.县域经济平稳发展
一是县域重点项目进展良好。截至5月底,县域169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62.7%,完成投资152.1亿元。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复)工855个,完成投资468.4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复)工203个,完成投资218.2亿元。二是县域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截至4月底,县域20个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293.9亿元,新上项目126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8.2亿元,入驻企业2189个,上缴税金16.1亿元,带动就业32.4万人。新民包印、辽中铸锻造机加、法库陶瓷和康平塑编等4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329.7亿元,增长1.1%,新上项目68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0.7亿元,入驻企业573个,上缴税金5.3亿元,带动就业12.7万人。三是县域新城新市镇建设扎实推进。截至6月底,县域17个新城新市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7.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1.1亿元,完成投资计划22.6%。新城新市镇亿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283个,总投资2461.5亿元,已完成投资246.7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147个,总投资774.7亿元,完成投资95亿元,开发面积749.5万平方米。
7.农村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按照中央、省关于农村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沈阳市印发了《2015年农村改革工作方案》,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各项重点任务取得实效。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确定苏家屯区为省级“整区推进”任务区,其它涉农区县(市)每个落实2个乡镇为省级试点单位,省确权登记工作经费和市财政配套6000万元已全部到位,目前已落实300万亩,是省任务的2倍。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模式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在巩固提升“7+1”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成果基础上,确定14个土地流转经营模式试点,截止目前,新增流转面积15万亩,总面积226.7万亩,流转率达到27.4%。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有序推进,于洪区已完成抵押贷款50万元。三是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工作取得实效。由市联交所、沈北创展集团、沈阳华汇金融服务公司、北京金典拍公司共同出资600万元,共同发起成立沈阳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方案已报市政府,待市长办公会议通过后正式运营。四是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实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在总结去年经验基础上,在9个区县(市)确定9个村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多成绩,我们调研团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抓好管理防控,打牢农业丰产增收基础。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指导。采取积极措施,稳定粮食、畜牧等农产品产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供给,为完成全年稳增长任务提供必要保障。二是加强田间管理。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强化技术指导,加强肥水调控,加快农作物生育进程。旱田作物做好查田补苗和二三类苗的提档升级,水稻做好缓苗阶段水肥管理。三是强化防灾减灾。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扎实做好玉米螟绿色防控和水田区飞防、机防工作,提前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防范和救灾预案,提早做好物资和技术准备。建立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关注气候变化,为农业丰产增收保驾护航。四是继续实施畜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畜牧规模生产、良种生产,促进畜牧生态发展。做好集中免疫和疫病防控,构建畜牧生产安全屏障。
第二,抓好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强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管理。重点做好113个国家、省、市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在农业生产关键生产季节、粮油作物关键生产阶段,组织农技人员深入高产创建示范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二是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认真组织设施农业改旧建新项目,力争当年建成当年见效。三是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出台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细则,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做好规划和引导,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加入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完善农产品加工项目调度和服务机制,确保规模以上项目全部实现开复工,加快推进10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进程。
第三,抓好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强化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项目的跟踪调度。一是着力抓好经济运行的组织协调。咬住全年目标任务不放松,加强县域各区县(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计划的衔接和统计上报工作,密切关注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切实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二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投资进度。全面落实项目调度制度,实行“点对点”、“一对一”调度,认真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实名推进责任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资金等各种问题和困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县域169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实现按期开(复)工,确保投资进度达到时序要求。三是推进县城和新城新市镇建设。完善路网工程、配套设施、生态水系和重点项目建设,提升蒲河新城、沈抚新城等样板城建设水平,推进新民新城、法库新城等重要节点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兴隆堡、清水台等特色新市镇建设,吸引人口向城镇集聚,一市三县房地产开发面积不低于800万平方米。
第四,抓好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落实市直各部门农村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农村改革工作各项任务调度和督查工作力度,切实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确保完成全年农村改革任务。一是以抓好苏家屯区“整区推进”试点为重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确保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300万亩,力争完成350万亩。二是以推进“7+1”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工作为重点,推广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落实好14家改革试点单位,力争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60万亩。三是以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挂牌试运营。四是以开展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计划10月底完成市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评选工作。五是以有序推进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为重点,力争实现产权明晰、运行公开、监管到位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机制,在9个区县(市)上报的18个试点村和备选村名单中确定9个村,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
第三篇:锦江区2008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锦江区2008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完成“撤村建居”工作,组建了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完成了农村土地的确权工作,加快土地整理,加强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工作,推进了土地的流转,推动了我区城市化发展进程,提高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10209元,比去年增加1666元,同比增长19.5%。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1、传统农业继续萎缩。
(1)农作物种植面积急剧减少,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2008年我区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我区198区域每个村都以村为单位建立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大流转、大集中”的思路,农用地从分散的农户手中全部流转到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了198区域农用地的初步流转。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我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引进发展规模化的休闲旅游项目,全区粮油作物生产基本消除;水果只有零星的种植;我区两大传统优势农业花卉、蔬 菜的生产面积大幅度减少,蔬菜播种面积3500余亩(复种面积),预计总产量4000余吨,比去年减少19828吨;花卉生产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仅有3800余亩,但通过花卉企业的引进,加大花卉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花卉种植的设施化水平,花卉生产的产值略有增加,预计全年花卉产值5500万元,比去年增加161万元,增长2.9%。
(2)畜牧业生产急剧萎缩。按照成都市政府的统一要求,三环路以内设立为养殖业禁养区,我区原奶牛、生猪、家禽养殖大户纷纷搬迁至周边区县,家庭饲养的生猪、家禽空前减少,对我区畜牧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我区畜牧业产值呈现逐步萎缩的趋势。全区2008年肉类产量预计达到300吨,比上年减少763吨;禽蛋产量和奶产量大幅减少;水产品产量100吨,比去年减少84吨。
2、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思路,区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充分发挥现有生态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优势,对“五朵金花”进行提升打造,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全区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预计2008年三圣花乡景区共接待游客1202.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4亿元。
3、农民收入呈多元化增收态势。今年以来,锦江区以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整理和流转工作,加快项目建设,农民收入渠道 呈多元化增收态势。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土地流转收入。“198”区域核心区以外的农用地全部实行了初次流转,农民可获得每亩1500—3000元不等农用地流转收益;二是土地整理收入。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非核心区的参与农房置换的农户每人可获取一定程度的补赔偿收入;三是乡村旅游收入。“五朵金花”核心区农户经营农家乐获取的收入或将房屋出租给外来业主经营农家乐获取的房屋租金收入;四是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外出务工获得4000-10000元不等的工资性收入;五是社会保障收入。“5060”人员每月领取300元左右的社保金。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锦江区以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锦江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以农村土地资本化为核心,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以基层组织体制创新为保障,大胆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按照市委1号文件精神,形成了严格保护耕地,以确权为基础,以流转为核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到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到村登记到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户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案。
1、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采取“两到位、两保障、两分离、两同步”的工作方式,全面完成了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登记工作共涉及11个涉农社 区的81个村民小组,6164户,18540人。经确权,农村土地所有权确权面积为26369亩,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为13425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面积为4918亩。
2、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以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遵循“自愿+有偿+阳光+保障+服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进“198”区域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工作。目前我区“198”区域非集中区已有28家企业签订拆除协议,签订宅基地和房屋置换补偿过渡协议1352户。
3、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制定了《锦江区农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锦江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运作平台,以区农投公司为融资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动农用地的规模流转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在全面完成“198”区域农用地从农户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初次流转的基础上,将2300亩农用地流转给成都高威体育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推进农用地二次流转和规模经营。11月中旬,我区举行了首次挂牌出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仪式,共挂牌出让两宗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面积23.2亩,成交价为80万元/亩,标志着我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三)农业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
1、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的促建工作。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锦江区“198”区域产业规划做好项目的包装 和招商工作,积极引导发展都市农业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林生态项目,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工作正按期进行。一是加快成都西部汽车运动休闲服务园区建设,发展汽车产业4S店及相关配套产业。目前,已引进成都宝马4S店项目,该项目已开工建设;二是将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进一步完善“198”区域引进项目的服务机制,按照锦江区“198”区域产业规划做好项目的包装和招商工作,共同抓好项目的推进工作;三是“启动成都高威体育公园项目,该项目占地约2300亩,预计总投资约8亿元人民币,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动工,已完成项目用地范围内农户1137户,企业10家的拆迁任务。
2、加快试验区重大项目建设。2008年我区重点实施的项目为:“198”农村土地整理项目:推进“198”区域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工作,“198”区域非集中区已有28家企业签订拆除协议,签订宅基地和房屋置换补偿过渡协议1352户,完成投资10.89亿元;农村新型社区项目:石胜新居总体规划设计全面完成,C地块基坑开挖已基本完成,11月中旬进行总包招标的开标;由投资商四川景安投资公司修建的“锦水花乡”(大安新居)即将完工。已完成投资1.47亿元;198”环境提升打造项目:积极开展外环路两侧200米范围内农房的置换和企业的拆迁工作,完成外环路200米生态带191户签订了房屋置换协议,已启动生态带的建设工作。
(四)农业优势重点产业的发展情况。我区花卉产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变经营业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花卉档次,增加花卉生产的附加值,做强花卉产业,以花卉产业带动我区乡村旅游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一是拓展花卉市场流通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对高店子花卉市场进行改造提档升级,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覆盖面,以花卉市场带动花卉产业、以花卉产业促进乡村村旅游发展;二是着力完善花卉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高端花卉产业。依托浙江传化等重点花卉龙头企业,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工作,提高花卉生产水平,打造特色花卉品牌,逐步形成花卉产业的精品特色优势。三是深化区域合作,扩大花卉种植规模,建立花卉总部经济。四是挖掘花卉文化内涵,以花文化推动都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实现花卉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产业互动的新局面。五是通过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的引导等措施,加大对花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花卉生产企业和大户开展技术改造,从而推动花卉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全区现有花卉种植面积3800余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20万平方米),以鲜切花、小盆花生产种植为主,花卉交易主要以成都高店子花卉市场为主,年交易额近5亿元,吸引了浙江传化、台湾大汉园景有限公司等30多家花卉企业入驻。以花为媒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五朵金花”竞相开放,花卉产业及以花卉景观为主的观光旅游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 来源和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预计2008年“五朵金花”景区将接待游客1202.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4亿元。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
1、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农业效益。重点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做好省级、市级龙头企业的监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地震发生后,积极收集、上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受灾情况,并组织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生产。全区现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预计全年销售收入达15.8亿元万元;农村专业合作社3家。
2、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2008年成功引进浙江传化集团公司,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了成都传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收购了原成都维生公司及其花卉基地。目前,成都传化公司正在组织实施传化花卉盛产基地项目,将着力建设西部地区的研发基地、生产示范基地和流通服务中心,向成都和西部市场提供生物组培种苗,各种花卉蔬果、盘苗、嫁接苗和中高档成品花卉,利用成都-阿姆斯特丹直航航线和其他国际航线,开拓国际种苗和成品花卉流通市场,成都花卉种苗出口和国际花卉物流将得以发展。目前,该公司已投入资金3800万元。
3、加强区域合作,建设飞地农业(花卉生产基地)。由锦江—金堂政府达成协议,由成都高店子花卉有限公司牵 头组织本区花卉生产、销售大户共建成现有花卉基地1280亩,公司无偿提供种苗、技术、信息、物流、保底销售,已带动当地农户业主种植花卉530亩,锦金花卉基地种植面积累计已达1610亩。
(六)主要特色和亮点。
1、制订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各项制度。根据《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试行)》(成委发〔2008〕1号)文件精神,产业促进科牵头制订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锦委发[2008]4号)、《关于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锦江区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的实施细则(试行)》、《锦江区关于开展农村土地和房屋调查确权登记发证的实施细则(试行)》以及相关配套文件,构建起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制度框架,指导和推进了全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2、制定和完善“198”区域各类规划。按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原则,锦江区协调市规划局审定通过了《锦江区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编写和修订了《锦江区“198”区域产业编制规划》、《锦江区“198”区域土地利用规划》、《锦江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做到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在项目的引进、建设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实施,8 做到项目建设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
3、建立完善基层治理结构。按照政企分开、强化组织的原则,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全区198范围组建了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完成16个村的撤村建居工作,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自治、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的基层组织运行新模式。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又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组建了成都市农锦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制定了公司章程,设立了股东代表大会和董事会、监事会,完善了“三会制度”,选举产生了股东代表,董事会成员、董事长、监事会成员和监事会主席,明确了股东权利与义务、股权管理、股份股权量化的具体办法、收益分配等事项。
4、搭建投融资平台。为缓解我区“198”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限制,锦江区成立了成都市兴锦现代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充分发挥融投资职能,担当起政府与市场之间纽带作用,搭建土地流转的融资和操作平台,建立了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调动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各方的力量,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
5、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从4月15日起,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和房屋调查工作,采取“两到位、两保障、两分离、两同步”的工作方式,确保我区农 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扎实有序、稳步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8月26日,我区举行了集中颁证仪式,标志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经完成。
6、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完成了“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项目”(简称“拆院并院”),通过对农民宅基地和企业用地拆除整理复垦后,增加耕地面积398.51亩。以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推进“198”区域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工作。土地整理包括除“五朵金花”核心区范围以外的非核心区范围,涉及三圣、成龙路、柳江三个街道办事处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原10个村49个组,土地整理共需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农户约2827户、农业人员约11441人,需拆除独立工矿企业约200家。目前我区“198”区域非集中区已有28家企业签订拆除协议,签订宅基地和房屋置换补偿过渡协议1352户。
7、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坚持群众意愿为先、群众利益为本,大胆探索,制定了《锦江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运作平台,以区农投公司为融资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面推动农用地的规模流转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在全面完成“198”区域农用地从农户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初次流转的基础上,二次流转农用地2300亩。挂牌出让两 宗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面积23.2亩,成交价为80万元/亩,标志着我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8、完成外环路生态带示范段拆迁任务。按照市政府关于外环路生态带建设项目总体目标要求,结合锦江区“198”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编制规划,制定锦江区外环路两侧200米生态带建设工作和建设方案,完成外环路生态带示范段范围内的农户和企业拆迁工作,启动项目用地内近1000亩的绿化工程。
9、全面启动新型社区建设。根据锦江区“198”控制性规划及新型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全区共规划建设3个农村新型社区:锦城逸景(石胜新居)、锦水花乡(大安新居)、锦城荷苑(万福新居),总占地约653亩,拟建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可安置农民22040人。其中,石胜新居总体规划设计全面完成,C地块基坑开挖已基本完成,11月中旬进行总包招标的开标;由投资商四川景安投资公司修建的“锦水花乡”(大安新居)即将完工,区农投公司拟与农锦公司同四川景安投资公司协商达成该项目的回购协议,并正在制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方案;万福新居的建设计划,相关部门正在论证中。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国内实行金融从紧货币政策,我区“198”区域经济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社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增加,后续资金难以 到位;项目建设面临资金困难,工程建设进度受到影响;土地整理工作比原计划推迟,土地整理任务比原计划缩减,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任务比原计划滞后;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格的降低,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民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到农村土地整理资金的筹措。
四、下步工作打算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委市政府既有的决策部署,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改革发展难题,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努力使各项工作形成全面推进、加快突破的态势。
(一)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拓宽融资渠道和范围。针对面临的形势和困难,我们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积极采取措施,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和范围,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洽谈,继续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同时加大引入社会资金力度,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
(二)创新机制,突出重点,促进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1、加快土地二次流转。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管理、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区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及交易行为,加快推进土地二次流转。
2、全面推进土地整理。按照“拆院并院”的原则和方法,继续开展我区“198”范围农户集中居住区的企业拆除、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工作和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工作;
3、努力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顺应近郊农村城市化和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趋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运动休闲、文化创意、观光体验三个产业基地和功能区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新兴产业转型。进一步加大择商选资的力度,做好产业化项目的包装和宣传,特别要是瞄准一些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重大项目,大力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和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我区重点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加强服务,促进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创新机制,将我区“198”区域作为一个大项目,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包装。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机制,增强服务意思,提高服务质量。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协作与配合,按照项目的引进,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帮助项目业主完善相关手续,促进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保证项目如期完成,合力推进项目建设。
5、突出重点,分批实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上来,把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的推进工作中。
(三)推行股权量化,多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按照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民收入到2020年比现在翻一番的要求,多渠道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首先,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明晰产权。建立和健全“三会”运作机制和相关议事制度。其次要鼓励和引导新型集体经济 组织通过土地整理盘活固定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增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后劲。鼓励和引导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把经营性现金资产,作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再发展原始资本,并由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投资于稳健的经营项目,实现其投资利润最大化,逐步积累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资金,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及其成员的持续增收。
第四篇:2010年邵东县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邵东县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全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优质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全县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县农村经济实现了农业丰收、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
一、2010年我县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县粮食生产面积122.41万亩,比上年增加3.15万亩,预计粮食总产54.38万吨,比上年增加2.83万吨。双季稻生产面积扩大,全县水稻生产面积90.3万亩,比上年增加1.92万亩。其中双季早稻38.87万亩,比上年增加2.14万亩,预计早稻单产443公斤,比上年增加5公斤;总产17.25万吨,比上年增加1.15万吨;双季晚稻42.22万亩,比上年增加2.1万亩;中稻和一季晚稻9.21万亩,比上年减少2.32万亩。优质稻生产面积67万亩,比上年增加5.63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15万亩,比上年增加3.5万亩。全县春粮面积6.88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产1.89万吨,比上年增加1216吨。其中,马铃薯4.09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总产1.33万吨,比上年增加1267吨;小麦1.56万亩,比上年增加0.02 1
万亩,总产3033吨,比上年增加60吨。夏秋旱粮种植面积25.65万亩,比上年增加1.62万亩,其中玉米12.62万亩,比上年增加0.73万亩,预计单产462公斤,比上年增加7公斤,总产5.83万吨,比上年增加0.53万吨。今年计划种植秋冬作物43万亩,比上年增加2万亩,其中油菜16.5万亩、马铃薯4.5万亩、蔬菜10万亩、绿肥9万亩,冬种蚕豌豆、大小麦3万亩。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粮食生产工作任务。全县粮食生产整体呈现出播种面积增加、双季稻面积增加、优质稻面积增加、种粮规模户增加、抛荒面积减少的“四增一减”的特点。
(二)经济作物生产稳步发展。全县经济作物生产面积25.32万亩(不含蔬菜),比上年增加0.37万亩,总产值3.11亿元,比上年增加3600万元。柑桔7.13万亩,其中,早熟、特早熟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预计产量2.53万吨,比上年增加0.38万吨;时鲜水果4.92万亩,新增0.21万亩,其中,葡萄、杨梅、梨等种植热情高涨,种植面积持续增加预计产量9450吨;西瓜新增1580亩,因内部结构调整,有所变化,向高档化、优质化、多档化发展,大棚设施西瓜生产面积比去年预计增加350亩,礼品瓜比去年增加680亩,有籽西瓜种植面积比去年减少1520亩。一年生中药材7.71万亩,比上年增加0.12万亩,预计产值达17460万元,比上年增加360万元。主要药材产销形势良好,由于中药材市场变化,中药材内部种植结构更趋完善,行情看好的中药材银花、射干、元参、丹皮等面积增加,分别增加210亩、150亩、720亩、1050亩。今年我县中药材向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已初具规模。公司投资建立中药材基地已成为一大亮点。邵阳市龙石山铁皮石斛生态种植有限公司在邵东县黑田铺乡金玉亭村投资建立300亩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发展日光棚设施栽培,总投资5000万元,培育铁皮石斛苗木3000万株。
(三)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1-9月份,全县乡镇企业累计完成生产销售收入139.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全县现有农业产业化企业939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0.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其中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89家,增加1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有效灌溉面积偏少。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变成了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本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今后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气象灾害天气频发,农业生产受损严重。柑桔花期因阴雨寡照,花质较差,花量较去年减少,预计较上年减产。杨梅蕾期遇低温,花期多阴雨,落花落果严重。因长时间阴雨,积水,导致西瓜病虫害较重,死蔸突出。中药材生产由于市场变化大,信息滞后,种植有一定的盲目性,使中药材生产缺乏竞争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损失惨重。
(三)融资渠道狭窄,制约乡镇企业的发展。由于投入不足和流动资金紧缺,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信贷业务紧缩,而我县乡镇企业面广、规模小,融资渠道狭窄,自筹和对外引资的能力弱,难以形成好的项目向上争取扶持,因此对实现规模化生产及产品更新、技术改造、市场竞争能力受到限制。
三、几点建议
(一)创新机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利兴,天下稳”,建议国家和省上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增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推进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同时,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或银行信贷等融资手段鼓励国有、集体和私营单位或农民个体、联户等方式加入到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和维护中来,采取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以及收费或有条件减免费用的方式提供给农民使用。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监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有效使用和维护。
(二)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防范机制,增加防灾减灾资金。2010年灾害性天气多地频发,而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90%以上发生在农村,农业生产受损尤为突出。这急需健全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防范组织保障体系,及时传递灾害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做好对农村气象灾害防灾避灾知识的宣传,增强农村群众防灾避灾意识,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同时,建议省发改、财政、农牧等主管部门加大对农牧业生产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提高抵御灾害性天气的能力;增加农牧业生产救灾资金总量,扩大政策惠及覆盖面,提高灾区农民生产自救能力。
(三)加强银企对接,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有实力,能够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加大与银行的合作,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积极争取将企业投入列入各级政府的扶持项目,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技改投入的贷款贴息力度。
第五篇: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抓好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的落实,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为重点,深入实施农业农村“十大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全县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我县农业总产值达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
一、粮食生产得到重视,效益农业成果显著。
(一)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发展粮食生产的会议精神,制订了《关于全县早稻生产的指导意见》,加强督促,狠抓早稻面积的落实,全县早稻播种面积万亩,比去年增加了万亩。落实政策措施,对粮油复种面积亩以上种植大户,除省补贴资金外,县配套补助元亩,已发放资金总额元,涉及个乡镇,户,共亩。
(二)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取得显著成果:①春粮生产,全县春粮面积万亩,比上年减,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万亩面积比上年减少万亩,亩产公斤公斤原创:www.xiexiebang.com,单产增公斤公斤。②畜禽生产。畜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总产值万元,全县肉类总产量吨,禽蛋产量吨。生猪存栏万头,出栏万头,家禽存栏万羽,出栏万羽。③蔬菜生产。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约计万亩,比去年增加万亩,其中大棚蔬菜亩,蔬菜总产值万元。④特产经济。乌牛早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万元。水果喜获丰收,其中杨梅产量万吨,产值万元。枇杷产量万吨,产值万元。⑤渔业生产。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吨,同期增长,其中养殖产量吨,捕捞产量吨,总产值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稻田养鱼面积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万亩。
二、抓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⒈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围绕畜牧、蔬菜、茶叶、水果、田鱼等五大支柱产业,重点抓好“四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①是打造温州市最主要的绿色蔬菜供给基地。②是打造温州市最大的畜禽生产基地。③是打造浙江省最大的稻田养鱼基地。④是打造浙江省最具特色的名优特产基地。上半年新增蔬菜基地亩,优势特产基地亩,其中乌牛早茶叶基地亩、名优水果东魁杨梅亩,水蜜桃和蜜梨等亩,建立水果丰产示范园亩。此外,渠口乡亩市级蔬菜后备基地正在申报中。
⒉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主体。①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扶持十大龙头企业”行动,在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给予帮助,积极扶强、扶大、扶优。上半年共确认农业企业家,农技服务站家。②是继续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今年签订粮食订单万亩,蔬菜订单万亩,生猪订单万头。③是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上半年我县新发展了家专业合作社,涉及畜禽、水果特产、药材等方面。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其中专业合作社家,协会家。
三、全面启动“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
为了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县政府已安排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培训经费,目前已培训总人数达人,其中:“专业农民”技能培训人,“转业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人,预备劳动力培训人。目前已完成培训计划的。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原创:www.xiexiebang.com
(一)是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金早⒎Ⅱ优培
九、协优等高产优质早晚稻田新品种,在西岙、陡门两乡示范推广有机大米栽培面积亩,在五尺、鲤溪等乡镇示范推广糯玉米亩,计划在乌牛、瓯北引试稻鸭共育技术等。开展田鱼干加工技术研究,进行新产品研制,并引进一批加工机械,继续抓好田鱼提纯选育工作,引进万尾光刺倒巴鱼试养,共组织向楠溪江投放了万尾香鱼苗。引进茶叶加工机械台,微型耕作机台,粮食加工机械检测化验设备台套,添置保鲜冷库座,容积达立方米立方米。
(二)是开展科技交流活动。组织农业干部、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等多人赴温州参加中国(温州)科技交易会,组织各乡镇的分管领导、畜牧兽医干部、畜禽养殖大户、饲养生产厂家及有关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余人参观了今年月份在杭州举行的畜牧业暨饲料工业(杭州)展览会,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经验。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向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组织开展送科技服务活动,共接受咨询达多人次,解决疑难问题多起,分发科技图书多本,糯玉米种子多包,农药、兽药箱,共计价值多元。进一步加强农技服务,农技台接受来电来访人次。
四、大力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和“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