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上半年银川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4年上半年银川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上半年,全市农业紧紧围绕“三精”农业发展思路,以“保障农产品(000061,股吧)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着力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平稳发展态势。初步统计,上半年银川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为25.24亿元,同比增长5.2%;农业增加值为12.07亿元,同比增长5.1%。
一、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上半年,银川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够摆脱一季度低位运行态势,农业增加值由一季度的1.7%提高到5.1%,主要得益于备耕充分、夏粮丰收、蔬菜产量、造林面积增加和猪肉价格回升等因素。
(一)春播生产情况
一是备耕充分,春耕生产有序开展。今春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据统计,春耕期间全市共储备种子2692.57万公斤,储备化肥63509吨,满足了春耕期间种子、化肥的需求,确保春耕生产有序开展。
二是气候适宜,春耕早。今年春播期间气温与往年接近,春节期间的降雪增加了土壤湿度,耕地墒情较好,适宜春播。
三是技术到位,春耕生产保障有力。春播期间,全市各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精细播种,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为银川市春耕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夏粮生产形势及秋粮种植情况
今年,银川市夏粮生产继续推进高产创建活动,积极落实各项关键技术措施,加上比较有利的气象条件,全市夏粮生产总体表现为面积减、单产略增、总产减的趋势。预计全市夏粮种植面积为16078公顷,同比下降23.0%,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6070公顷,同比下降22.5%;小麦单产331.6公斤,同比增长0.5%;小麦总产8.0万吨,同比下降22.1%。
今年,全市秋粮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上半年3-6月份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对小麦、玉米生长有利。但5月上旬的低温冷害,影响了水稻的前期生长、分蘖,导致部分水稻死秧、不分蘖,农户补秧的情况较为普遍。进入6月下旬后,气候、温度适宜水稻生长,如果下半年天气正常,田间管理措施得当,全年秋粮有望获得丰收。全市水稻种植面积36629公顷,减少7083公顷,同比下降16.2%;玉米种植面积为53889公顷,增加 9803公顷,同比增长22.2%。
(三)蔬菜生产情况
初步统计,上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3680公顷,同比增长0.2%,蔬菜产量43.9万吨,同比增长3.1%,其中设施蔬菜面积8546公顷,同比增长1.5%,设施蔬菜产量32.1万吨,同比增长3.7%。上半年,银川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双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县一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
(四)主要畜产品生产形势
生猪:猪肉价格进入5月后呈现逐步回暖之势,5月份全市生猪平均收购价格12.9元/公斤左右,同比上涨了2.5%,环比上涨了19.4%,猪粮比由上月的5.1:1回升到目前的6.1:1,超出盈亏平衡点,养殖效益初见好转。上半年银川市生猪存栏14.8万头,同比增长4.1%;猪出栏11.2万头,同比下降11.9%。
牛:由于受奶价、市场销售下滑的影响,银川市牛存、出栏呈现“两增一降”趋势,即牛存栏、奶牛存栏增长,出栏下降。上半年牛存栏19.6万头,同比增长8.2%,其中奶牛存栏14.8万头,同比增长11.1%;牛出栏4.7万头,同比下降5.5%;牛奶产量25.9万吨,同比增长35.6%。
羊:上半年全市羊存栏61.8万只,同比增长4.1%;羊出栏38.3万只,同比下降12.4%。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前期羊肉价格一直高位运行,养殖户养殖积极性提高,经过一个周期的生长,羊的出栏数增多;二是进入盛夏,肉类消费处于淡季,价格也在不同程度下降;三是受小反刍疫情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对羊肉价格有一定冲击;四是受中央八项规定和公务接待的制约,餐饮业冷清,对羊肉的消费需求有所减少,导致羊肉价格下跌。
家禽:受2013年禽流感的影响,2014年春节期间鸡肉消费不旺,肉鸡价格较低,春节过后禽流感影响消失,同时由于1、2月份鸡蛋、鸡肉价格的低位运行,导致养殖户积极性下降,减少养殖量,而蛋鸡、肉鸡的饲养周期相对较短,价格受短期出栏减少的影响较大,使得价格逐渐上涨。当前肉鸡价格比较稳定,养殖利润可观,养殖户对后市信心较足。上半年全市家禽存栏262.56万只,同比增长39.2%;出栏97.97万只,同比下降42.7%;禽蛋产量7950吨,同比增长19.0%。
水产品养殖:银川市继续加大名特优新品推广力度,调运名特优新水产苗种5.7亿尾,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面积1.5万亩,共投放鱼苗450万尾。上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9万吨,同比下降10.3%。
二、目前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
1.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影响农业收益。一是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影响农业比较效益。虽然近期农资价格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人工、田租费仍不同程度上涨,导致农民收益减少,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无论是种植业、畜禽饲养还是水产养殖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劳动力成本继续走高,导致生产成本水涨船高,严重挤压种养业利润空间,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
2.农业发展空间日益受到制约,第一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逐渐弱化。一是粮食面积逐年减少。主要是受农资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其他农业生产费用影响,种粮利润空间微乎其微,相比经济作物,种粮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健全,加上传统“小农”意识束缚,土地流转相对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养殖业成本不断上升,畜产品价格振荡频繁,普通农户难以把握市场,大量退出养殖行业,而规模户存在饲养量较小、生产效率低、基础设施薄弱、良种化程度低、饲养技术落后、疫病防控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承受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极易在市场波动中蒙受损失。
3.二、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二、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各级政府想方设法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行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居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从业,导致目前留在农村的大多为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不便外出的老人和孩子,长此以往,农村劳动力必将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对最基础的农业产业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三、对策建议
2.以精品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大力发展“三精”农业,培育优质农业名牌。同时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户联合与合作,努力培育一批规模型、成长型、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进一步在土地流转规模和方式上进行探索和规范,形成市场调节的长效流转机制,促进我市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3.加强农资价格调控和市场管理,切实兑现对农用生产资料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加大物价部门执行力度,对化肥、种子、农药等价格和监管力度;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资价格政策的宣传,让经营者懂政策,消费者知政策;三是要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并坚快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四是加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测力度,定期收集、报送农资价格信息。五是加强对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出厂价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调控流通环节的加价幅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4.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积极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要继续抓好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开创“规模生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安全”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健全猪、牛、羊和禽蛋的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对养殖户的指导。及时了解牲畜价格行情,准确把握牲畜行情走势,帮助广大养殖户规避养殖风险;改良牲畜品种,指导养殖户科学养殖、精益管理,提高养殖户的收益。
5.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通过扩大设施园艺、有机大米、以奶产业为主的畜牧业、适水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发展,以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增加。同时,积极做好农民工各类技术培训,因势利导做好劳务输出,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其次,通过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农村保障水平,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通过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方式、农村金融制度等,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6.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发展动力。要围绕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年”的契机,深化与区内外高等院校合作,促进农技人员知识更新。要根据银川市各县(市)区农业发展现状,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不断增强基层农技服务推广能力。要通过高科技、智能化等新技术,不断增强银川市农业发展动力。
第二篇: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形势好于预期,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走势,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城乡统筹步伐加快,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做强县域经济,着力改善民生,农业农村经济发生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积极的变化。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201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特征日益凸显。
1.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各级农业部门精心组织,加强春耕备耕工作指导,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出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落实农业四项补贴。
2.春播工作全面完成
截至6月8日,全市春播工作已全部结束,比去年提前了4天。农作物播种面积1022.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94.4万亩(玉米580.9万亩、水稻171万亩、小麦1.9万亩、豆类13.7万亩、薯类23.1万亩、杂粮3.8万亩),蔬菜90.1万亩,花生50.3万亩,两瓜37.9万亩,寒富苹果、葡萄、中药材、树莓、蓝莓、向日葵等其他经济作物50.1万亩。目前,大田玉米已全部出苗,大部分株高35-40公分,叶片7-8片;水稻大部分缓苗已经结束,进入分蘖期,大部分株高15-20公分,叶龄在6片半叶左右。
3.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预计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44.5万亩,蔬菜产量221.9万吨。设施农业冬季生产品种以叶菜类为主,以果菜类为辅。其中,叶菜主要品种有芹菜、韭菜、苦苣和生菜等,约占65%;果菜主要品种有西红柿、青椒、黄瓜等,约占35%。4月份以后,冷棚两瓜陆续定植,温室黄瓜、西红柿、辣椒等主栽品种进入盛产期。2015年已成功申报省级现代设施农业小区15个,现小区已全部落实到建设单位和地块。二是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有序进行。形成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2015年建设项目计划,明确了2016年、2017年工作目标,并向波涛副市长进行了专题汇报。2015年项目共分为9大项、15个子项,目前项目正有序推进中。三是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对都市农业政策引导,并制定了都市农业扶持政策。同时,召开都市农业规划项目推进会,沈北新区怪坡创意主题公园、美加欧观赏树种公司、雨润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等7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就项目定位、建设规模、功能布局、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四是“三品”认证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已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713.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7.3%。
4.畜牧生产总体运行平稳
预计1―6月份,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7万吨、31万吨和2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3%、3.6%和2%。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6.1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8.3万吨,同比增长2.5%。生猪存栏338万头,同比增长4.8%,出栏280万头,同比增长4.6%;家禽出栏9120万只,同比增长4.9%;蛋鸡存栏5140万只,同比增长4.6%;肉牛出栏53万头,同比增长3.9%;奶牛存栏14.7万头,同比增长3.6%;羊存栏75.7万只,同比增长3%,羊出栏46万头,同比持平;6月份毛猪收购价格缓慢增长,收购价格在15元/公斤左右;鸡蛋零售价格较上月有所涨幅,价格6.7元/公斤;羊肉价格受疫病、饲养行情影响,近期养殖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5.农业产业化建设有序推进
继续深入落实沈阳市农产品加工业五年发展规划,以推进项目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复)工建设已达60个。其中,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15个,累计完成投资150.3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62%。辉山、希杰、雨润项目已全部竣工投产,恒丰源、成达、方驰、润恒项目已投产或试运行,德宝、毅都、天赢等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修改和完善了沈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监测管理办法,规范了市级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已申报企业17户,参加监测企业92户。同时,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支持辉山乳业打造世界级乳品企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康平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朝阳食品加工园区和法库孟家现代农业园区等3个园区已开工建设,新民市兴隆农产品加工园区、辽中县精细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浑南区中国北方健康食品产业园等3个园区正在办理项目前期手续,近期可开工建设。
6.县域经济平稳发展
一是县域重点项目进展良好。截至5月底,县域169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62.7%,完成投资152.1亿元。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复)工855个,完成投资468.4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复)工203个,完成投资218.2亿元。二是县域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截至4月底,县域20个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293.9亿元,新上项目126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8.2亿元,入驻企业2189个,上缴税金16.1亿元,带动就业32.4万人。新民包印、辽中铸锻造机加、法库陶瓷和康平塑编等4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329.7亿元,增长1.1%,新上项目68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0.7亿元,入驻企业573个,上缴税金5.3亿元,带动就业12.7万人。三是县域新城新市镇建设扎实推进。截至6月底,县域17个新城新市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7.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1.1亿元,完成投资计划22.6%。新城新市镇亿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283个,总投资2461.5亿元,已完成投资246.7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147个,总投资774.7亿元,完成投资95亿元,开发面积749.5万平方米。
7.农村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按照中央、省关于农村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沈阳市印发了《2015年农村改革工作方案》,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各项重点任务取得实效。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确定苏家屯区为省级“整区推进”任务区,其它涉农区县(市)每个落实2个乡镇为省级试点单位,省确权登记工作经费和市财政配套6000万元已全部到位,目前已落实300万亩,是省任务的2倍。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模式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在巩固提升“7+1”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成果基础上,确定14个土地流转经营模式试点,截止目前,新增流转面积15万亩,总面积226.7万亩,流转率达到27.4%。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有序推进,于洪区已完成抵押贷款50万元。三是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工作取得实效。由市联交所、沈北创展集团、沈阳华汇金融服务公司、北京金典拍公司共同出资600万元,共同发起成立沈阳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方案已报市政府,待市长办公会议通过后正式运营。四是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实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在总结去年经验基础上,在9个区县(市)确定9个村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多成绩,我们调研团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抓好管理防控,打牢农业丰产增收基础。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指导。采取积极措施,稳定粮食、畜牧等农产品产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供给,为完成全年稳增长任务提供必要保障。二是加强田间管理。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强化技术指导,加强肥水调控,加快农作物生育进程。旱田作物做好查田补苗和二三类苗的提档升级,水稻做好缓苗阶段水肥管理。三是强化防灾减灾。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扎实做好玉米螟绿色防控和水田区飞防、机防工作,提前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防范和救灾预案,提早做好物资和技术准备。建立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关注气候变化,为农业丰产增收保驾护航。四是继续实施畜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畜牧规模生产、良种生产,促进畜牧生态发展。做好集中免疫和疫病防控,构建畜牧生产安全屏障。
第二,抓好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强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管理。重点做好113个国家、省、市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在农业生产关键生产季节、粮油作物关键生产阶段,组织农技人员深入高产创建示范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二是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认真组织设施农业改旧建新项目,力争当年建成当年见效。三是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出台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细则,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做好规划和引导,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加入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完善农产品加工项目调度和服务机制,确保规模以上项目全部实现开复工,加快推进10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进程。
第三,抓好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强化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项目的跟踪调度。一是着力抓好经济运行的组织协调。咬住全年目标任务不放松,加强县域各区县(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计划的衔接和统计上报工作,密切关注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切实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二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投资进度。全面落实项目调度制度,实行“点对点”、“一对一”调度,认真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实名推进责任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资金等各种问题和困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县域169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实现按期开(复)工,确保投资进度达到时序要求。三是推进县城和新城新市镇建设。完善路网工程、配套设施、生态水系和重点项目建设,提升蒲河新城、沈抚新城等样板城建设水平,推进新民新城、法库新城等重要节点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兴隆堡、清水台等特色新市镇建设,吸引人口向城镇集聚,一市三县房地产开发面积不低于800万平方米。
第四,抓好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落实市直各部门农村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农村改革工作各项任务调度和督查工作力度,切实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确保完成全年农村改革任务。一是以抓好苏家屯区“整区推进”试点为重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确保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300万亩,力争完成350万亩。二是以推进“7+1”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工作为重点,推广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落实好14家改革试点单位,力争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60万亩。三是以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挂牌试运营。四是以开展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计划10月底完成市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评选工作。五是以有序推进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为重点,力争实现产权明晰、运行公开、监管到位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机制,在9个区县(市)上报的18个试点村和备选村名单中确定9个村,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
第三篇:锦江区2008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锦江区2008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完成“撤村建居”工作,组建了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完成了农村土地的确权工作,加快土地整理,加强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工作,推进了土地的流转,推动了我区城市化发展进程,提高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10209元,比去年增加1666元,同比增长19.5%。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1、传统农业继续萎缩。
(1)农作物种植面积急剧减少,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2008年我区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我区198区域每个村都以村为单位建立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大流转、大集中”的思路,农用地从分散的农户手中全部流转到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了198区域农用地的初步流转。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我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引进发展规模化的休闲旅游项目,全区粮油作物生产基本消除;水果只有零星的种植;我区两大传统优势农业花卉、蔬 菜的生产面积大幅度减少,蔬菜播种面积3500余亩(复种面积),预计总产量4000余吨,比去年减少19828吨;花卉生产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仅有3800余亩,但通过花卉企业的引进,加大花卉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花卉种植的设施化水平,花卉生产的产值略有增加,预计全年花卉产值5500万元,比去年增加161万元,增长2.9%。
(2)畜牧业生产急剧萎缩。按照成都市政府的统一要求,三环路以内设立为养殖业禁养区,我区原奶牛、生猪、家禽养殖大户纷纷搬迁至周边区县,家庭饲养的生猪、家禽空前减少,对我区畜牧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我区畜牧业产值呈现逐步萎缩的趋势。全区2008年肉类产量预计达到300吨,比上年减少763吨;禽蛋产量和奶产量大幅减少;水产品产量100吨,比去年减少84吨。
2、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思路,区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充分发挥现有生态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优势,对“五朵金花”进行提升打造,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全区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预计2008年三圣花乡景区共接待游客1202.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4亿元。
3、农民收入呈多元化增收态势。今年以来,锦江区以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整理和流转工作,加快项目建设,农民收入渠道 呈多元化增收态势。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土地流转收入。“198”区域核心区以外的农用地全部实行了初次流转,农民可获得每亩1500—3000元不等农用地流转收益;二是土地整理收入。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非核心区的参与农房置换的农户每人可获取一定程度的补赔偿收入;三是乡村旅游收入。“五朵金花”核心区农户经营农家乐获取的收入或将房屋出租给外来业主经营农家乐获取的房屋租金收入;四是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外出务工获得4000-10000元不等的工资性收入;五是社会保障收入。“5060”人员每月领取300元左右的社保金。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锦江区以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锦江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以农村土地资本化为核心,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以基层组织体制创新为保障,大胆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按照市委1号文件精神,形成了严格保护耕地,以确权为基础,以流转为核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到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到村登记到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户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案。
1、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采取“两到位、两保障、两分离、两同步”的工作方式,全面完成了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登记工作共涉及11个涉农社 区的81个村民小组,6164户,18540人。经确权,农村土地所有权确权面积为26369亩,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为13425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面积为4918亩。
2、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以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遵循“自愿+有偿+阳光+保障+服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进“198”区域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工作。目前我区“198”区域非集中区已有28家企业签订拆除协议,签订宅基地和房屋置换补偿过渡协议1352户。
3、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制定了《锦江区农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锦江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运作平台,以区农投公司为融资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动农用地的规模流转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在全面完成“198”区域农用地从农户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初次流转的基础上,将2300亩农用地流转给成都高威体育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推进农用地二次流转和规模经营。11月中旬,我区举行了首次挂牌出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仪式,共挂牌出让两宗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面积23.2亩,成交价为80万元/亩,标志着我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三)农业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
1、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的促建工作。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锦江区“198”区域产业规划做好项目的包装 和招商工作,积极引导发展都市农业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林生态项目,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工作正按期进行。一是加快成都西部汽车运动休闲服务园区建设,发展汽车产业4S店及相关配套产业。目前,已引进成都宝马4S店项目,该项目已开工建设;二是将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进一步完善“198”区域引进项目的服务机制,按照锦江区“198”区域产业规划做好项目的包装和招商工作,共同抓好项目的推进工作;三是“启动成都高威体育公园项目,该项目占地约2300亩,预计总投资约8亿元人民币,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动工,已完成项目用地范围内农户1137户,企业10家的拆迁任务。
2、加快试验区重大项目建设。2008年我区重点实施的项目为:“198”农村土地整理项目:推进“198”区域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工作,“198”区域非集中区已有28家企业签订拆除协议,签订宅基地和房屋置换补偿过渡协议1352户,完成投资10.89亿元;农村新型社区项目:石胜新居总体规划设计全面完成,C地块基坑开挖已基本完成,11月中旬进行总包招标的开标;由投资商四川景安投资公司修建的“锦水花乡”(大安新居)即将完工。已完成投资1.47亿元;198”环境提升打造项目:积极开展外环路两侧200米范围内农房的置换和企业的拆迁工作,完成外环路200米生态带191户签订了房屋置换协议,已启动生态带的建设工作。
(四)农业优势重点产业的发展情况。我区花卉产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变经营业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花卉档次,增加花卉生产的附加值,做强花卉产业,以花卉产业带动我区乡村旅游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一是拓展花卉市场流通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对高店子花卉市场进行改造提档升级,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覆盖面,以花卉市场带动花卉产业、以花卉产业促进乡村村旅游发展;二是着力完善花卉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高端花卉产业。依托浙江传化等重点花卉龙头企业,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工作,提高花卉生产水平,打造特色花卉品牌,逐步形成花卉产业的精品特色优势。三是深化区域合作,扩大花卉种植规模,建立花卉总部经济。四是挖掘花卉文化内涵,以花文化推动都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实现花卉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产业互动的新局面。五是通过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的引导等措施,加大对花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花卉生产企业和大户开展技术改造,从而推动花卉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全区现有花卉种植面积3800余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20万平方米),以鲜切花、小盆花生产种植为主,花卉交易主要以成都高店子花卉市场为主,年交易额近5亿元,吸引了浙江传化、台湾大汉园景有限公司等30多家花卉企业入驻。以花为媒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五朵金花”竞相开放,花卉产业及以花卉景观为主的观光旅游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 来源和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预计2008年“五朵金花”景区将接待游客1202.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4亿元。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
1、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农业效益。重点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做好省级、市级龙头企业的监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地震发生后,积极收集、上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受灾情况,并组织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生产。全区现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预计全年销售收入达15.8亿元万元;农村专业合作社3家。
2、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2008年成功引进浙江传化集团公司,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了成都传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收购了原成都维生公司及其花卉基地。目前,成都传化公司正在组织实施传化花卉盛产基地项目,将着力建设西部地区的研发基地、生产示范基地和流通服务中心,向成都和西部市场提供生物组培种苗,各种花卉蔬果、盘苗、嫁接苗和中高档成品花卉,利用成都-阿姆斯特丹直航航线和其他国际航线,开拓国际种苗和成品花卉流通市场,成都花卉种苗出口和国际花卉物流将得以发展。目前,该公司已投入资金3800万元。
3、加强区域合作,建设飞地农业(花卉生产基地)。由锦江—金堂政府达成协议,由成都高店子花卉有限公司牵 头组织本区花卉生产、销售大户共建成现有花卉基地1280亩,公司无偿提供种苗、技术、信息、物流、保底销售,已带动当地农户业主种植花卉530亩,锦金花卉基地种植面积累计已达1610亩。
(六)主要特色和亮点。
1、制订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各项制度。根据《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试行)》(成委发〔2008〕1号)文件精神,产业促进科牵头制订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锦委发[2008]4号)、《关于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锦江区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的实施细则(试行)》、《锦江区关于开展农村土地和房屋调查确权登记发证的实施细则(试行)》以及相关配套文件,构建起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制度框架,指导和推进了全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2、制定和完善“198”区域各类规划。按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原则,锦江区协调市规划局审定通过了《锦江区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编写和修订了《锦江区“198”区域产业编制规划》、《锦江区“198”区域土地利用规划》、《锦江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做到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在项目的引进、建设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实施,8 做到项目建设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
3、建立完善基层治理结构。按照政企分开、强化组织的原则,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全区198范围组建了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完成16个村的撤村建居工作,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自治、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的基层组织运行新模式。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又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组建了成都市农锦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制定了公司章程,设立了股东代表大会和董事会、监事会,完善了“三会制度”,选举产生了股东代表,董事会成员、董事长、监事会成员和监事会主席,明确了股东权利与义务、股权管理、股份股权量化的具体办法、收益分配等事项。
4、搭建投融资平台。为缓解我区“198”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限制,锦江区成立了成都市兴锦现代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充分发挥融投资职能,担当起政府与市场之间纽带作用,搭建土地流转的融资和操作平台,建立了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调动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各方的力量,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
5、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从4月15日起,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和房屋调查工作,采取“两到位、两保障、两分离、两同步”的工作方式,确保我区农 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扎实有序、稳步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8月26日,我区举行了集中颁证仪式,标志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经完成。
6、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完成了“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项目”(简称“拆院并院”),通过对农民宅基地和企业用地拆除整理复垦后,增加耕地面积398.51亩。以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推进“198”区域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工作。土地整理包括除“五朵金花”核心区范围以外的非核心区范围,涉及三圣、成龙路、柳江三个街道办事处11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原10个村49个组,土地整理共需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农户约2827户、农业人员约11441人,需拆除独立工矿企业约200家。目前我区“198”区域非集中区已有28家企业签订拆除协议,签订宅基地和房屋置换补偿过渡协议1352户。
7、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坚持群众意愿为先、群众利益为本,大胆探索,制定了《锦江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运作平台,以区农投公司为融资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面推动农用地的规模流转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在全面完成“198”区域农用地从农户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初次流转的基础上,二次流转农用地2300亩。挂牌出让两 宗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面积23.2亩,成交价为80万元/亩,标志着我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8、完成外环路生态带示范段拆迁任务。按照市政府关于外环路生态带建设项目总体目标要求,结合锦江区“198”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编制规划,制定锦江区外环路两侧200米生态带建设工作和建设方案,完成外环路生态带示范段范围内的农户和企业拆迁工作,启动项目用地内近1000亩的绿化工程。
9、全面启动新型社区建设。根据锦江区“198”控制性规划及新型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全区共规划建设3个农村新型社区:锦城逸景(石胜新居)、锦水花乡(大安新居)、锦城荷苑(万福新居),总占地约653亩,拟建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可安置农民22040人。其中,石胜新居总体规划设计全面完成,C地块基坑开挖已基本完成,11月中旬进行总包招标的开标;由投资商四川景安投资公司修建的“锦水花乡”(大安新居)即将完工,区农投公司拟与农锦公司同四川景安投资公司协商达成该项目的回购协议,并正在制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方案;万福新居的建设计划,相关部门正在论证中。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国内实行金融从紧货币政策,我区“198”区域经济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社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增加,后续资金难以 到位;项目建设面临资金困难,工程建设进度受到影响;土地整理工作比原计划推迟,土地整理任务比原计划缩减,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任务比原计划滞后;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格的降低,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民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到农村土地整理资金的筹措。
四、下步工作打算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委市政府既有的决策部署,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改革发展难题,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努力使各项工作形成全面推进、加快突破的态势。
(一)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拓宽融资渠道和范围。针对面临的形势和困难,我们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积极采取措施,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和范围,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洽谈,继续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同时加大引入社会资金力度,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
(二)创新机制,突出重点,促进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1、加快土地二次流转。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管理、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区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及交易行为,加快推进土地二次流转。
2、全面推进土地整理。按照“拆院并院”的原则和方法,继续开展我区“198”范围农户集中居住区的企业拆除、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工作和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工作;
3、努力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顺应近郊农村城市化和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趋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运动休闲、文化创意、观光体验三个产业基地和功能区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新兴产业转型。进一步加大择商选资的力度,做好产业化项目的包装和宣传,特别要是瞄准一些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重大项目,大力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和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我区重点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加强服务,促进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创新机制,将我区“198”区域作为一个大项目,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包装。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机制,增强服务意思,提高服务质量。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协作与配合,按照项目的引进,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帮助项目业主完善相关手续,促进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保证项目如期完成,合力推进项目建设。
5、突出重点,分批实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上来,把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的推进工作中。
(三)推行股权量化,多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按照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民收入到2020年比现在翻一番的要求,多渠道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首先,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明晰产权。建立和健全“三会”运作机制和相关议事制度。其次要鼓励和引导新型集体经济 组织通过土地整理盘活固定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增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后劲。鼓励和引导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把经营性现金资产,作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再发展原始资本,并由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投资于稳健的经营项目,实现其投资利润最大化,逐步积累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资金,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及其成员的持续增收。
第四篇: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估价
入春以来,农区各苏木乡镇和涉农部门紧紧围绕“科学管理、分类指导、为养而种、企业带动、夯实基础、突出服务、增加收入、地区稳定”的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发展农区畜牧业为主攻方向,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特别是面对严重的旱灾、虫害等各类自然灾害,全旗上下能够团结一致,沉着应对,扎实工作,确保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农业生产发展态势良好
今年,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立足“三个早”,早行动、早安排、早部署,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两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富民政策落实到位。去冬今春,旗委、政府通过召开调研座谈会、农村工作暨春耕生产动员会等多种形式,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区、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了“一免三补”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减免了全部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共减免384.42万元。落实了粮食直补款384万元,受益农民97186人。实施了玉米良种补贴项目,投资100万元,补贴面积10万亩,涉及灌区5乡镇33个村12742户农户。落实了农机具购置补贴12万元,对购买1万元以下小型农机具的农户给予补贴。
2、春耕生产服务到位。春播一开始,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就深入农村一线进行现场指导,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金融部门积极筹措资金,满足了春耕备耕的资金需求,共发放支农贷款4733万元,其中发放生资贷款4613万元;供销部门组织销售了各种化肥17000多吨,地膜300吨。农牧业、工商、种子管理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在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对全旗种子、农药等生资市场进行了拉网式检查,整顿农资市场秩序,保护了农民利益;气象部门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及时发布了气象信息,实施了人工增雨;农牧机服务中心争取到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广泛联系组织小麦联收跨区作业工作。
3、突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今年我旗本着“为养而种、为卖而种、为加工而种”的原则,按照“稳粮、减经、扩饲草”的种植方针,进一步把种植业布局调优、效益调高。全旗农作物总播面积66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调整为30:25:45。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作物播种保持在19.9万亩,其中小麦16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增6.7;玉米3万亩、杂粮0.9万亩。二是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全旗经济作物面积16.2万亩,其中油葵2.2万亩,花葵4.7万亩,“两葵”面积较上年减少0.7万亩,减7.8;马铃薯2.5万亩,药材0.5万亩,籽瓜3.9万亩,瓜类等1万亩。三是加快饲草业发展。饲草面积达29.9万亩,较上年增加5.8万亩,增52.8,其中优质牧草13.1万亩,饲用玉米16.8万亩。经联评测产,小麦单产达到346.6公斤,较上年减产37.5公斤,总产达5788.22万公斤。但由于面积增加1万亩,总产比上年增加了26.57万公斤。玉米单产达550公斤(包括套种),粮食总产量预计可达1.5亿公斤。
4、注重实效,推广实用科技。一是实施“种子工程”。2005年我旗进行了一次“种子革命”,良种率达到了96%。重点引导农民推广种植了油葵、花葵杂交品种和巴单3号、四单
19、杂单7号等玉米新品种。二是推广实用技术。突出实际、实用、实效,重点推广了优质专用春小麦标准化栽培、饲用农作物综合配套栽培、向日葵提质增效综合栽培、瓜菜开沟高畦覆膜综合配套、轮作倒茬、深松深翻等技术,提高了种植效益。三是强化科技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田间指导、召开现场会等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385期,普训农牧民37150人,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7861人。同时,在3月份开通了“96048”服务热线,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疑难问题。四是加强田间管理。认真做好了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和防治工作,印发农作物病虫害情报35期,防治病虫害面积7.4万亩。五是合理安排种植。引导农民按照统种分管,品种搭配,集中连片,长渠高地单品种种植的原则,实施了渠域化、区域化种植,加快了浇灌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小麦播种坚持了“六不种”,即不平地缩块不种、不是良种不种、不施足底肥不种、不倒茬不种、进入4月不种、不集中连片不种。
5、抓住关键,强化水利措施。一是清挖渠道。在去年清淤丰济渠的基础上,今年灌区各乡镇组织开展了水利春修大会战,清挖了各级渠道,清淤土方50.23万方,新建和维修各类桥涵口闸134座,新建了金喜城扬水站1处,保证了水到渠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抓好夏灌工作。今年我们坚持早开灌、早引水,争取主动。夏灌期间,旗委、政府分管领导、水务局和各乡镇的领导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检查督促夏灌工作。水管站、乡镇的领导干部驻闸蹲点,协调水
量,灌区的小麦全部浇灌四水。我旗近十年来小麦没有浇过四水,今年开创了夏灌工作的新局面。
6、精心组织,抓好“三夏”生产。一是抓好夏收。从7月25日开始,各乡镇集中人力物力突击抢收小麦,组织300多台联合收割机大面积抢收丰收小麦,加快小麦收获进度,确保夏粮颗粒归仓。二是搞好夏种。旗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麦后复种工作的通知》,要求灌区各乡镇积极组织发动农民做好麦后复种工作,努力扩大复种面积,既为山旱牧区提供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又可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灌区
落实了6万亩的麦后复种任务,复种的农作物主要为蔓菁、饲用甜菜等饲用作物。三是促进夏管。估计可能发生的农作物各种病虫害,切实抓好农作物田间管理。农业部门加大测报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向广大农民宣讲各种防治手段,并做好相应的物资准备,做到早发现、早防治,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
(二)农区畜牧业发展迅猛
农区饲养羊总量达130万只,出栏羊32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8.1,存栏89.09万只,具体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优质肉羊工程建设。今年在灌区建成5个百户联片肉羊专业村,新建495户模式化养羊户;在农区每个村委新建30户规模化养羊户,共新建1382户。农区模式化和规模化养羊户达到4845户,优质肉羊总量达到32万只,占羊饲养总量的25.6,有效带动农区养羊规模的整体扩张。
2、肉羊良繁体系建设。灌区每个乡镇在每个村委新建1户巴彦淖尔肉羊育种户,共新增41户,育种户共达111户,基础母羊达到7852只。
3、肉羊改良体系建设。农区订购国外德美种公羊50只,购进牧科院德美种公羊53只,完成市里下达任务的114。旗内育种户生产的德美种公羊销往外地和相邻旗县951只,内部调剂669只;新建人工配种站7处,共计达到11处。每处配种器械配置齐全,配种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年内计划人工配种母羊2.8万只,到目前已配种母羊1.54万只。
4、牲畜“营养工程”建设。下大力抓好以玉米青贮为主的青贮养畜工作。今年旗委、政府把青贮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作为近期的头等大事来抓,与开展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抓。8月5日召开了青贮窖池建设专题会议,8月12日演示了玉米饲草联合收割机械,又召开了近年规模最大的青贮窖池建设进度通报暨青贮动员大会。给灌区五乡镇下达了建设永久性青贮窖池1232座的任务,实际落实1658座,每个新建永久性青贮窖池容积都在15立方米以上。新建永久性窖池建成后一次可提高普及率12,在过去已建成50的永久性窖池基础上达到60以上,土窖和临时性窖池达10以上,灌区共建成的窖池普及率达70以上。从8月20日开始,各乡镇已组织农民集中青贮籽瓜皮、葫芦皮。从9月2日到30日,要集中进行全株玉米青贮,主要在百户连片肉羊养殖专业村、规模化养殖户、肉羊育种户、奶牛养殖村中进行,青贮普及率达到90以上。从10月1日到20日,普遍进行秸秆青贮、黄贮,青贮普及率达到70以上。
为了抓好青贮窖池建设和青贮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了旗乡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领导干部共同抓、科技人员承包抓的领导体系,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实行了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旗直单位和乡镇领导包村、干部包组包户的责任制。全旗13名副处级以上领导、31个旗直单位承包灌区5乡镇的青贮窖池建设和青贮工作,承包单位个个有指标,承包人员人人有任务。旗领导一人一个点,点上的青贮普及率要达到90以上。二是强化科技服务。在青贮窖池建设和青贮大会战中,农牧业、农机、科技等涉农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承包青贮窖池建设和青贮的技术指导任务。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广泛培训群众,让群众真正掌握窖池建设和青贮技术要领;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今年,旗委、政府要拿出183.98万元扶持发展农区畜牧业。在青贮窖池建设上,给每座新建永久性窖池无偿提供水泥1吨,共计补贴资金43.1万元。为了解决好“三秋”矛盾,实现青贮机械化,从北京市彼得益农业机械研究所订购7台玉米饲草联合收割机械,目前已到位1台,其余在9月初到位。旗财政补贴18万元购置玉米饲草联合收获机,建立青贮加工专业户,组建青贮专业队。同时把争取到12万元的购置农机具补贴款,用于补贴购买中小型草粉机。旗直各包扶单位出资出力帮助青贮户建设窖池、购买青贮薄膜等,共投入无偿包扶资金20.9万元;四是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旗委、政府要把青贮窖池建设和青贮工作作为年终领导实绩考核重要内容。旗委、政府成立了青贮督查工作组,在每一个乡镇下派一名督查员,从8月13日开始蹲点督查。旗委、政府两办督查室和农区畜牧业专项推进办公室不定期深入各乡镇督查,并将督查情况通报全旗。从8月16日开始,实行窖池建设日报制,即每一乡镇每天给政府办报一次窖池建设进度。8月30日—31日,由旗委、政府两办、下派督查员和各乡镇的分管领导组成两个青贮窖池建设验收组,逐村逐户清点新建及原有窖池。今天上午,又组织召开了农村经济表贮工作会,重点安排青贮工作,要求各乡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全力打好青贮攻坚战。从9月1日开始,灌区各乡镇要解决好“三秋”矛盾,迅速掀起青贮大会战,集中人力物力搞好青贮,并实行青贮进度日报制。到9月底,旗委、政府两办督查室、考核办、农区畜牧业专项推进办公室要对各乡镇的青贮窖池建设和青贮工作进行评比验收,对工作突出的乡镇要进行表彰奖励。
(三)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一是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扩建现有企业规模。和兴面粉加工厂投资200万元,对原有厂房和设备进行了扩建和改造,生产能力由原来的1万吨扩大到4万吨。乌加河三华面粉加工厂、宏丰面粉加工厂、索仑肉食品加工厂等企业也都对厂房和设备进行了扩建和技改,扩大了生产规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天津市中敖肉食品有限公司在乌加河镇所在地建一个年加工100万只肉羊的现代化肉食品加工企业,企业名称为“乌拉特中敖肉食品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5000多万元,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屠宰、分割、剔骨、包装等技术,是全市最大的一家肉食品加工企业。新建龙头企业在8月13日举行了奠基仪式,9月1日动工建设,计划明年7月投产。引进大连市客商在德岭山投资400万元建成年加工能力4.5万吨的葵仁加工厂。引资100万元在石兰计建成日加工小麦30吨面粉加工厂。
二是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各乡镇围绕龙头企业发展了一批专业村、专业小区,加快了10万亩优质小麦、5万亩葵花、30万只肉羊、100万只绒山羊、5万亩马铃薯、2万亩脱水蔬菜、25万亩玉米和石哈河镇荞麦、莜麦等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同时,龙头企业抓订单、建基地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高涨,订单农业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小麦、葵花、脱水蔬菜等各类农作物订单种植面积达31万亩,比上年增10万亩,占到总播面积的50以上。乌加河镇引进华泰集团花葵HK306订单种植1.5万亩,德岭山大圣村引进制种玉米订单种植2500亩,石兰计引进脱水菜订单种植800亩。
(四)组织化体系建设明显提高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各乡镇建立了不少专业协会,统一指导、协调和组织行业营销,有效缓减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全旗建立肉羊协会14个,奶牛养殖协会6个,肉牛协会3个,各类中介组织21个,组建德美肉羊育种联合体1个,吸纳经纪人45人。专业协会统一指导协调和组织行业营销,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如乌加河镇新办的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干部服务转型,发展壮大了经纪人队伍,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宏丰乡建立肉羊交易市场,引导群众直接走进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利益最大化;德岭山肉羊协会、用水协会、奶牛协会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2005年,我旗确定为“林业生态质量推进年”。围绕这一主题,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开展春季植树造林活动。完成义务植树50万株,四旁植树30万株,建绿色通道20公里,容器育苗50万袋。二是实施了林业重点工程。按照退耕还林技术操作规程,完成退耕还林2.4万亩,完成5.4万亩补植任务。完成天保封山育林5万亩。完成三北四期防护林8000亩。三是实施植树种草、以草定畜。为了巩固提高造林成果,切实解决好石哈河人民的长远生计问题,今年,我旗提出了实施植树种草、以草定畜、舍饲精养的新思路,出台了《关于在退耕地林带内间种优质牧草的决定》,落实了7万亩的种草任务。由于旱情严重,退耕地林带内示范种植了3000亩沙打旺优质牧草,深翻整地4.4万亩,为明年种植打好了基础。同时下发《关于做好植树种草、以草定畜工作的通知》,石哈河镇以各村的草场、耕地、退耕地的面积为基数,清点核定养羊数量,超载部分限时出售,目前境内羊饲养总量限制在20万只以内。四是抓好了林权发证工作。完成了2000—2002年的4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林权发证工作;2003—2004年退耕还林及全旗公益林的定权发证外业调查工作已结束,内业整理正在进行,预计年底完成。
(六)水利设施明显改善
一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旗完成平地缩块17.7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2万亩,完成乌梁素太乡晋太渠口闸和乌加河镇板汉渠口闸修建工程,完成两个移民新村的管灌节水工程。二是实施韩乌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程总投资238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8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80万元的4.5公里抢险道路疏通工程,完成投资42万元的临建工程,完成投资75万元的15公里上电工程,完成投资10万元的15公里施工道路修筑工程,完成71.52万元的主坝和一、二号副坝土石方开挖工程。三是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完成德岭山水泉移民村人畜饮水和大圣移民扩镇供水、巴音杭盖工业园区供水、石哈河镇人畜饮水工程,共投资62万元,解决了1200人、1.4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四是抓好防汛工作。采取了组织领导、督促检查、度汛应急工程、预案准备、抢险队伍物资准备五到位措施,落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实行了四级联包制,即旗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实行了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和水库零报告制,牢牢把握了防汛主动权。今年,旗财政十分紧困的情况下,拿出10万元专项治理了乌不浪口、兵房沟、梁台沟等重点山洪沟口,修筑铅丝笼坝和护村沙坝,疏通行洪河道,进一步提高防御洪害能力。
(七)扶贫攻坚有新动作
一是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工程总投资37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20万元。在石哈河镇石哈河村、德岭山镇大圣村、温更镇巴音满都呼嘎查、乌兰苏木努呼日勒嘎查四个嘎查村实施。到目前,工程已完成铺设低压管道8500米,架设高低压线路1.26公里,购进基础母畜90只,种公畜45只,建120平方米标准化棚圈40处,配套高标准节水灌溉饲料地183亩,平整道路16公里,围封草场7.3万亩,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剩余工程在9月底要全部完成。二是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工程投资23.4万元,计划举办10期培训班,培训贫困劳动力780人,现已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70人。三是加强了社会帮扶。我旗共有市、旗、乡三级包扶单位135个,包扶干部1017人,包扶贫困户1534户。目前,各包扶单位共投入无偿扶贫资金30.5万元,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八)农业开发有新进展
一是加快了2004年农业开发项目尾留工程建设,打配机电井8眼,铺设管道10公里,安装网栏5公里,修农田路10公里,种树2万株。二是加强了有偿资金回收力度,完成了上级回收任务,为争取项目奠定了基础。三是全力实施了农业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61万元,其中中央自治区投资417万元、市旗配套25万元、群众自筹219万元。工程在乌加河镇永胜村、乌梁素太乡二大队村、德岭山镇水泉村实施,共改造中低产田15000亩,计划打配机电井12眼,埋设低压输水管道25公里,衬砌渠道8.05公里,开挖疏浚渠道43公里,修筑桥、闸等建筑物150座,修筑农田路46公里,配套高低压线路250米,安装100KVA变压器1台,植造农田防护林900亩。从7月7日开始,乌加河镇永胜村项目区已全面开工,目前已修筑农田路22公里,开挖疏浚渠道15公里,衬砌渠道2公里,完成总工程量的32。
根据农作物种植、农区畜牧业和二三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对今年全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分析测算,具体测算情况如下:
1、灌区:
(1)农民总收入40790.2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8899万元,牧业收入8397.5万元,二、三产业收入3051.6万元,粮食直补和玉米补贴共442.12万元。
(2)总费用17183.28万元,其中农业支出14294.63万元,牧业支出2671.19万元,其它217.46万元。
(3)农民所得=总收入-总费用=23606.94万元。
(4)农民人均收入=农民所得÷总人口54137人=4361元。比去年增长776元,增长21.6。
2、山旱区:
(1)农民总收入6477.3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542万元,牧业收入1686万元,二、三产业收入2220万元,粮食直补29.36万元。
(2)总费用3959万元,其中农业支出2631.94万元,牧业支出891.72万元,其它435.34万元。
(3)农民所得=总收入-总费用=2518.36万元。
(4)农民人均收入=农民所得÷总人口25376人=992元。比去年减少75元,减少7。
3、牧区:
(1)牧民总收入15911.15万元,其中牧业收入14850.26万元,二、三产业收入305.96万元,农业收入742.4万元,粮食直补12.52万元。
(2)总费用7600.52万元,其中牧业支出6597.73万元,农业支出281.9万元,其它720.89万元。
(3)牧民所得=总收入-总费用=8310.63万元。
(4)牧民人均收入=牧民所得÷总人口21519人=3862元。与上年持平。
全旗农牧民总收入63178.73万元,总费用28742.8万元,农牧民所得34435.93万元,农牧民总人口101032人,人均收入
达3408元,比去年3012元增长396元,增长13.1。
回顾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可以说,农业生产经受住了春播低温、干旱、虫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的考验,农作物苗全苗旺、长势喜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态势好。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认真研究解决。
1、我旗沿山山洪沟口51条,山洪沟口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沿山灌区五乡镇年年受洪灾,急需立项治理。
2、今年春夏连旱,降雨极少,气候干燥高温,形成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石哈河镇的13万亩耕地无法下种,牧区7.2万头(只)牲畜死亡,山旱牧区受灾农牧户生产生活十分困难。
3、在2003年,我旗组织群众积极打井抗旱,新打井599眼,其中市里给配套了419眼机电井的电力设施,还有180眼机电井未配套,需要立项解决。
4、由于黄河水情严峻,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我旗山前井灌区被迫打深井取水浇地,加之五原、临河、杭后也从井灌区取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为了缓减水源压力,急需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在井灌区实施管灌节水工程。
5、近年来,由于金泉工业园区、500千伏超高压电站、移民工程等项目相继落户德岭山镇,征地矛盾突出,隐藏着很多不安定因素。
6、乌梁素太乡红旗分干沟、兴丰分干沟由于年久失修,建筑物毁坏,严重阻水,而且部分段落淤积严重,虽然上游基本输通,但总体上仍然排水不畅,整个分干沟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需加大投入彻底改造。
7、哈噔高速公路修建工程的砂石原料都是从我旗沿山五乡镇调运,调运原料的车辆严重超载,压坏了我旗境内生产桥梁和输水涵洞,影响了我旗群众生活、生产。需上级有关部门协调新建、维修这些生产桥梁、输水涵洞。据统计,需新建生产桥15座,维修生产桥10座,新建涵洞5座,维修涵洞4座。
8、奶牛销路不畅,给奶牛业发展带来很大冲击。我旗以前买回3-4头奶牛的饲养户几年来繁殖增加到十几头,超出农户的饲养承受能力。目前贷款期限已到,售奶款偿还了贷款。繁殖下的母犊卖不出去,使奶牛饲养资金投入困难。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营养水平达不到要求,造成产奶量下降,收入减少,有的奶牛饲养户甚至出现亏损局面。另外,奶牛饲养户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利息罚款增加,又加大了饲养户的负担,现急需为奶牛饲养户解决周转资金。
9、肉羊养殖专业村的养殖户品种改良投入资金大,缺乏养殖专项贷款,现在发放的小额贷款周期又较短,养殖户资金运转困难,致使农区养殖业发展缓慢。
10、税费改革后,各乡镇财政运转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防雹经费严重不足,给防雹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1、各乡镇工商税收任务较大,完成税收任务困难很大。
12、2003年旗直单位职工干部的部分养殖包扶资金用于购买紫花苜蓿籽种,并补贴到农户。今年包扶资金已到了回收期,需要旗政府到位籽种补贴款,以便尽早归还旗直单位职工干部的包扶资金。
13、我旗的国家重点公益林大多分布在牧区各苏木,涉及到草场变林地这一根本性问题,需要协调解决。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
(一)大力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以发展肉羊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最符合农区实际,农民最宜掌握的一项增收途径。按照年初制定的方案,要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使肉羊业真正成为农区的主导产业。下一步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青贮工作。现已进入青贮的关键时期,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好青贮大会战,青贮普及率达到70以上,消灭有畜青贮空白户。二是加大肉羊育种和改良力度。在加大肉用种羊培育和推广的同时,抓好羊的人工配种和羊胚胎移植,全力加快改良速度。三是加快优质肉羊工程的建设。按照年初制定的百户连片模式化肉羊养殖专业村和规模化养羊户的建设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饲养水平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能力。四是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畜牧、农业部门要选派技术人员深入农牧业一线,包片入户进行技术指导,推广普及饲草料青贮、加工调制技术,提高饲养水平,实现舍饲精养。五是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全力抓好秋季动物疫病防治大会战,认真落实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动物疫病防治密度要达到100,确保外疫不传入,内疫不发生,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完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联结机制,积极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提高农民围绕龙头企业调结构、建基地的积极性。农区各苏木乡镇要整合肉羊产业资源,扩张肉羊饲养规模,为乌拉特中敖肉食品有限公司这一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加工原料,延长肉羊产业链条。二是认真组织好龙头企业旺季生产,特别是对葵仁、面粉、油脂、肉类加工等季节性生产的龙头企业要实行跟踪服务,有效地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原料供应、产品运销、资金需求等一系列问题,确保企业正常生产。三是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发展思路,培植和壮大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今年新引进的乌拉特中敖肉食品有限公司从9月1日开始动工建设,我们要加大服务力度,帮助协调关系,加快施工进度,争取早日投产见效。四是继续完善农畜产品流通营销体系。及时为农牧民提供农畜产品供求信息,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农牧民经纪人和农畜产品集贸市场的作用,加快农畜产品流通,确保农牧民增产增收。实行“订单”的地方,要主动与订单企业联系,如期兑现合同,提高订单履约率,保护农企双方利益,规范和引导订单农业的发展。
(三)抓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秋收后,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富余增加,此时也正是农村二三产业和城市建筑用工高峰期,要积极配合劳动保障和就业等部门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用工信息收集发布工作,组织好富余劳动力的就地打工和外出务工,积极帮助农民寻找就业机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非农收入。
(四)抓好秋浇保墒工作。今年晚秋作物多,“三秋”矛盾突出,要组织农民及早开灌。旗水管部门要做好秋浇安排工作,统一调度水量,各乡镇要落实好水量计划,按时足额交清水费,同时要与上级水管部门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保证高效灌溉。早浇的耕地要掌握好宜耕期,进行磙耙保墒。
(五)巩固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禁牧工作。全力做好国家重点公益林的林权发证工作。
(六)抓好已上报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新项目的编制上报工作。实践证明,实施项目带动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抓住国家优先扶持的产业政策,抓紧跟紧项目落实,力争在生态建设、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等方面有新突破。
(七)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乡镇机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杭后是全市的试点,撤并了50的乡镇。下一步乡镇机构改革要在全市进行。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三农,在服务中实现管理,今后我们要多探讨、多摸索。
(八)认真排查社会矛盾,全力维护地区稳定。冬春农闲季节是农村矛盾多发期。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随时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给群众一个明白。要做好社会矛盾的大排查,早发现,早预防,早疏导,早解决,变上访为下访,及时把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中。做到矛盾不出村、不出乡。
(九)及早谋划明年的工作思路。认真总结今年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不断改进和提高工作水平。对新技术、新增收项目一定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推广,避免畏难情绪和退缩思想发生。各地各涉农部门要在抓好今年下半年各项工作的同时,及早研究明年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措施,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围绕加快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科技创新等重点和难点开展调研,及时了解群众愿望,发现各种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策,始终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主动权。
实现今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将以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措施,扎实工作,为全旗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新贡献。
第五篇: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盛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抓好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的落实,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为重点,深入实施农业农村“十大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全县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我县农业总产值达3302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033元,同比增长9.3%。
一、粮食生产得到重视,效益农业成果显著。
(一)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盛市有关发展粮食生产的会议精神,制订了《关于全县早稻生产的指导意见》,加强督促,狠抓早稻面积的落实,全县早稻播种面积1.9万亩,比去年增加了0.2万亩。落实政策措施,对粮油复种面积20亩以上种植大户,除省补贴资金外,县配套补助5元/亩,已发放资金总额184896元,涉及24个乡镇,452户,共12326.4亩。
(二)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取得显著成果:①春粮生产,全县春粮面积6.79万亩,比上年减11%,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9万亩面积比上年减少0.7万亩,亩产178公斤,单产增14公斤。②畜禽生产。畜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总产值12705万元,全县肉类总产量9839吨,禽蛋产量1738吨。生猪存栏16.1万头,出栏9.7万头,家禽存栏`145万羽,出栏141万羽。③蔬菜生产。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约计6万亩,比去年增加0.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5600亩,蔬菜总产值5924万元。④特产经济。乌牛早茶叶总产量379.1吨,产值7582万元。水果喜获丰收,其中杨梅产量1.3万吨,产值4000万元。枇杷产量0.3万吨,产值1000万元。⑤渔业生产。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750吨,同期增长2.7%,其中养殖产量548吨,捕捞产量202吨,总产值112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稻田养鱼面积9.4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0.6万亩。
二、抓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围绕畜牧、蔬菜、茶叶、水果、田鱼等五大支柱产业,重点抓好“四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①是打造温州市最主要的绿色蔬菜供给基地。②是打造温州市最大的畜禽生产基地。③是打造浙江省最大的稻田养鱼基地。④是打造浙江省最具特色的名优特产基地。上半年新增蔬菜基地3000亩,优势特产基地8500亩,其中乌牛早茶叶基地2000亩、名优水果东魁杨梅5500亩,水蜜桃和蜜梨等1000亩,建立水果丰产示范园1000亩。此外,渠口乡1400亩市级蔬菜后备基地正在申报中。
2、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主体。①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扶持十大龙头企业”行动,在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给予帮助,积极扶强、扶大、扶优。上半年共确认农业企业128家,农技服务站2家。②是继续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今年签订粮食订单1万亩,蔬菜订单0.3万亩,生猪订单3万头。③是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上半年我县新发展了7家专业合作社,涉及畜禽、水果特产、药材等方面。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家,其中专业合作社20家,协会3家。
三、全面启动“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
为了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县政府已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培训经费,目前已培训总人数达3141人,其中:“专业农民”技能培训1105人,“转业农民”就业技能培训85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946人,预备劳动力培训240人。目前已完成培训计划的40.8%。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金早-
47、Ⅱ优培
九、协优9308等高产优质早晚稻田新品种,在西岙、陡门两乡示范推广有机大米栽培面积200亩,在五尺、鲤溪等乡镇示范推广糯玉米600亩,计划在乌牛、瓯北引试稻鸭共育技术等。开展田鱼干加工技术研究,进行新产品研制,并引进一批加工机械,继续抓好田鱼提纯选育工作,引进1.1万尾光刺倒巴鱼试养,共组织向楠溪江投放了10万尾香鱼苗。引进茶叶加工机械37台,微型耕作机1台,粮食加工机械检测化验设备1台套,添置保鲜冷库2座,容积达100立方米。
(二)是开展科技交流活动。组织农业干部、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等150多人赴温州参加2004中国(温州)科技交易会,组织各乡镇的分管领导、畜牧兽医干部、畜禽养殖大户、饲养生产厂家及有关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20余人参观了今年3月份在杭州举行的2004畜牧业暨饲料工业(杭州)展览会,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经验,工作汇报《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向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组织开展送科技服务活动,共接受咨询达200多人次,解决疑难问题40多起,分发科技图书1200多本,糯玉米种子1000多包,农药、兽药20箱,共计价值15000多元。进一步加强农技110服务,农技110台接受来电来访159人次。
四、大力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
今年是全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第二年,按照盛市提出的工作要求,我县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落实之中。
(一)是村庄整治建设全面推进。按照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和文化繁荣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要求,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线和垃圾集中处理、违章建筑拆除、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上半年已有41个村启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占全面任务数的60%,完成整治村6个,启动主要景观线整治3.2公里,完成规划编制9个村。
(二)是加快示范村建设步伐。我县几个市级示范村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旧村改造进程,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开展。乌牛镇王宅村旧村改造第三期已开始拆迁;上塘镇下堡村有关旧村改造方案已经批准,拆迁协议已签订,现正在旧房拆迁;桥下镇六岙村的第一期也已签订了拆迁协议;瓯北镇前牌等村拆除了8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优化了村庄布局,保护了土地资源;桥头镇坦头村和乌牛镇码道村均组织党员干部及群众到我市其他县(市)进行考察学习。今年计划启动的7个市级示范村,已经全部启动。至目前,投入建设资金1722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210万。
(三)是下山移民稳步推进。今年计划实施下山脱贫1730户,6525人,计划投入资金9458万元。到目前,已经落实23个下山移民点(小区),共370户,1100人完成下山移民搬迁任务,投入3100元资金,改善下山移民点(小区)的基础设施。
五、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绿化造林进展良好。
全县开工建设农田水利项目280余处,新增灌溉面积0.2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1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平方公里。治理河道5.1公里,完成总投资2255多万元。新建、改建乡村供饮水工程26处,新增日供水能力0.23万吨,解决了1.3万人的饮水困难。春季造林成绩显著:全县完成迹地更新3582亩,景观林3100亩,四旁植树20万株,林木育苗180亩。结合楠溪江旅游开发、青山白色治理、村庄示范整治工作,完成了15公里的沿江防护林带的建设任务。
六、农村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一)进一步规范完善村账乡代理工作。开展瓯北、上塘、桥头等乡镇的村级银行户头整顿,从2月份开始至今,组织县人民银行及有关乡镇对乱开户进行了集中整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升级等维护工作,邀请市专家到全县38个乡镇进行了业务指导,确保财务电算化的正常运行。做好县网络监控中心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管理。我县今年被市里列入农民负担重点监管县,工作形势严峻。我们从年初就对该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与各乡镇和县涉农收费部门签订了农民负担责任书,明确违反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要求物价部门认真做好督查,及时反馈工作信息。
(三)是积极开展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工作。我县目前仍有13个乡镇的21个村未开展二轮承包工作,根据省市的要求,6月底前要全部完成,任务非常艰巨。为此,县里成立了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多次部署会议。6月4日,召开了由有关乡镇的一把手参加的工作推进会,对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做了部署,明确下步工作重点和责任。我们根据省市要求,重新修订了农业承包合同范本、委托书、登记表,制定了土地二轮承包工作流程等指导性的材料,规范乡镇对该项工作的管理。同时,成立了3个工作督导小组,分别对相关乡镇开展定期督促和指导,推动乡镇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力度。
总的来看,我县农业和农村形势良好,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县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江经济发展迅速,山区发展缓慢,1990年至2003年沿江6镇工业总产值年增长37.8%,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54%上升到2003年的97%,财政收入占全县的97%,山区32个乡镇财政收入仅占全县的3%,这种差距仍然在逐步拉大,山区经济发展的缓慢,已经严重影响全面发展奔小康的步伐。
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制约因素有增无减。
1、化肥、农药、农用物资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比去年同期普遍上涨10-30%,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2、山区交通不方便,增加了农产品销售成本,如梗豆,从枫林运至温州每斤0.2元,运费每斤0.06元,运输费用占30%,有的种植西瓜农户因价格低而运输费用高无法销售出去。
3、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由于山区农民文化素质差、技术水平低、信息闭塞,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困难。
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目前乡镇财政严重赤字,县级财政投入农业仅占很少的部分,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能力。另外,农村用地、农业贷款难和电、水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不足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
三、农村建设步履艰难。由于山区集体经济增收困难,财政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有限,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步伐缓慢。土地指标的控制,严重制约了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农村定销户的处理等问题的解决难度仍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