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
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2017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矿山安全开采保障、危险化学品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相关任务。2018年度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0亿元,拟在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融合智能移动警务、基于人工智能的庭审信息化、出入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水上应急救援等方面安排37项任务。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2~3年。对于企业牵头申报及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且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专项中央财政资金金额的30%。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 — 2 —
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1.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
1.1国家安全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国家安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国家安全风险辨识技术与方法;研究国家安全综合信息集成与分析技术;研究国家安全风险预警、综合研判与决策技术;研究危机演化推演和协同应对技术;研制国家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研究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国家安全风险管
理理论体系,提出国家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的方法论,提出研究国家安全风险辨识指标体系,提出理、工、文、管交叉融合的新型国家安全智库建设的模式和方法;提出国家安全风险监控技术系统的设计方法、核心功能、组成要素,构建国家安全风险管理技术系统1套,编制技术标准规范3套(送审稿);提出涵盖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的风险监测指标分类编码规范1套;提出基于多源信息的国家安全风险预警方法,构建国家安全综合风险预警指标体系1套,建立服务于危机管控的综合研判决策支持技术系统1套;提出危机事件的情景构建方法,发展情景推演分析技术,建立情景可视化系统,选择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不少于6个方面建立危机事件演化推演系统,建立基于情景构建和推演的协同应对技术与系统1套;建立国家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原型系统1套,并在不少于3个部门开展应用示范;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0项。
1.2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
研究内容:研究新一代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技术架构和方案;研究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技术;研究案例与情景融合推演的决策支持技术;研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精准发布和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复杂灾害环境下的大规模人员疏散和避难安置技术;研究应急大数据可视化和应急一张图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技术需求、设计方法、核心功能和技术架构;提出公共安全物联网信息获取技术和安全保障策略;提出基于大数据的国家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方法;提出基于云计算的应急平台系统应用模式;编制技术和管理的标准、规范、指南等不少于5项。提出互联网信息直报与互联网信息抓取相结合的社会公共安全风险数据获取和管理模式;提出基于社会网络大数据的个体、群体和事件分析技术。提出突发事件案例库构建技术,建立含4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
库,案例数不少于100个;提出情景构建和推演技术。提出预警信息多渠道发布技术,支持不少于10种发布渠道和手段;提出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技术,支持预警信息的分灾种、分区域、分群体、分时段发布;研制预警信息交互终端和物联网安全控制设备1套;提出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和效果评估技术。提出城市大规模人群人车混合疏散模型1套;建立核应急场景的疏散与避难模型1套;建立大规模人员安置和资源分析模拟仿真系统1套;提出大规模人群聚集的风险分析与预警模型1套。提出基于云计算的跨层级、跨时空、跨部门的应急一张图构建技术,同时满足不少于5级、100方用户实时协同会商和地图标绘,建立标绘符号库1套;建立应急信息与地图信息融合的大数据可视化系统1套;提出基于一张图上的应急资源管理和指挥调度技术;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0项。
2.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
2.1融合智能移动警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公安宽窄带专网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融合(简称“公专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可信计算的终端软、硬件核心安全关键技术,研制适应公专融合、宽窄带融合等多形态、多场景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研究基于公专融合的网络、终端、应用、数据等要素全周期安全管控和审计的关键技术;研究适用于警务应用、惠民服务的移动应用模式和相关的认证授权、数据交互、监测评估、应用管控等移动支撑技术;开展上述移动警务技术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搭建公专融合验证网络,实现公安信息网、视频专网、移动互联网、公安宽窄带网络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支持网络节点数不小于500万;形成2款基于自主可信计算平台且具备防水、防爆、防尘功能的宽窄带融合警用集群终端,形成2款基于自主可信计算平台的公专融合的手持式移动警务终端;搭建移动警务集中管控和审计验证系统,围绕网络、终端、应用、数
据等要素支持安全策略配置、安全评估、安全响应、安全预警等功能,可动态识别安全风险,动态调整安全管控策略;搭建移动警务应用管理和运行支撑验证系统,支持警务应用和惠民服务应用,实现移动警务应用注册、审核、发布、撤销等全生命周期管控,支持1万以上在线用户和不低于10万用户的管理;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在两个以上地市级公安机关开展交通、消防、治安等公安典型场景的示范应用。
2.2法医学与痕迹学基础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毒物分子构效关系及体内代谢规律;研究心源性猝死组织病理变化和遗传规律;研究致伤机制与法医学综合诊断方法;研究死因判定与死亡时间推断技术;研究痕迹物证形成机理与枪支致伤力量化分析技术。
考核指标:阐明植源性毒物分子结构特征与体内作用模型,建立植源性毒物来源分子检测方法,准确率不低于95%;筛选出3类心源性猝死特异性指标,获得心源性猝死关联基因数据不低 — 8 —
于60个,建立复杂亲缘关系计算分析模型与评估方法,建立心源性猝死法医病理检验鉴定技术,研制1款专用检测试剂;筛选出3类应激性损伤特异性指标,筛选出4类复杂颅脑损伤特异性指标,建立法医学颅脑损伤诊断方法;建立医源性毒物中毒判定模型不少于3套,建立死亡时间推断模型不少于6套;建立基于统计学的痕迹检验鉴定结论表达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的枪支致伤力评估体系及方法,获得不少于6种典型弹丸穿透人体皮肤的临界阈值;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在不少于10家地市级公安机关开展示范应用。
2.3物证检验质量保证与量值溯源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物证鉴定标准物质及其特征数据库;研究基于串行足迹、虹膜和齿科影像特征的比对鉴定关键技术;研究物证无损实时原位检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有损存储介质电子证据固定及数据恢复提取技术与装备;研究伪造图像与伪造数据的特征指标分析技术与检测系统。
考核指标:研制出标准物质不少于20种,构建化学战剂、剧毒物等违禁品的鉴别与谱图特征数据库;建立串行足迹、虹膜、牙齿等特征的比对检验技术,认假率分别不高于1/100000、1/1500000、1/1000000;研制物证检测设备不少于2款,检测深度不低于200微米、分辨率优于10微米;多光谱/纳米检测装备激光波段数不少于2,光斑均匀度不低于85%,纳米荧光增强效率不低于10倍;建立有损存储介质电子证据固定方法与篡改检测技术,研制数据恢复提取装备1款,有效数据提取率不低于80%;筛选出伪造图像与伪造数据的可检测特征不少于3种,形成1套检测系统,准确率不低于99%;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在不少于10家地市级公安机关开展示范应用。
2.4毒品违法犯罪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毒品原植物定性检验鉴定及溯源技术;研究基于环境样品分析的毒情评估技术;研究吸毒定性和吸毒时间认 — 10 —
定技术;研究吸毒人员现场快速检测装备和器材;研究戒毒人员成瘾诊断和戒毒康复技术与装备;研究毒情监测预警和禁毒情报研判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人体内3种生物致幻剂检验方法,检测限小于0.1μg/g,建立2类毒品原植物植株的定性检验方法,建立1类生物毒品来源地溯源方法,准确率大于90%;建立环境样品中不少于10种毒品、毒品代谢物及制毒化学品的痕量分析技术,检测限小于10 ppt,选择重点地区建立评估模型;建立不少于5种常见毒品的吸毒时间认定技术规范1套;研制吸毒人员现场快速检测便携式装备1台,内置的毒品特征数据库涵盖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的90%以上,检测时间小于3分钟,漏检率小于1%,假阳性率低于0.1%;研制可同时检测4种以上常见毒品的唾液检测新器材,检测唾液量小于50微升、检测时间小于3分钟、漏检率小于1%、假阳性率低于0.1%;形成戒毒人员成瘾程度认定新方法一套,建立针对阿片类和非阿片类吸毒成瘾的戒毒康复新方
法各1种,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戒护和康复装备;采集分析10项以上多元化、多部门数据资源,对10个以上省份、100个以上地级市进行毒情监测预警,监测准确率在95%以上,形成禁毒情报研判系统1套,申报禁毒信息数据元素标准30项。项目研究成果在不少于5个强制隔离戒毒所应用示范。
2.5社会安全事件智能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与装备
重点内容:研究基于治安防控场所多信息融合的警情事件智能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基于社会车辆车载监控信息的警情事件识别预警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基于公安交通监控网络的警情事件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基于警车的巡逻防控目标特征识别预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基于警员的具有人车物特征信息感知预警可穿戴警用装备;开展项目成果示范应用,形成公安警情事件智能监测预警及测评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治安防控场所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典型警情事件监测预警不少于3种,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并发汇聚社会车辆 — 12 —
车载监控信息不小于1000台车,危害人身安全的典型警情事件漏检率不高于5%;道路场景中破坏社会秩序的典型警情事件监测预警不少于3种,感知有效率不低于95%;通过警车自动采集沿途防控目标,人车目标检测准确率达95%以上;可穿戴警用装备自动感知警员所在空间位置和周边目标特征,周边目标特征记录有效率达90%以上;形成社会安全事件监测预警系列化设备不少于5种;成果与公安主要业务系统关联,在不少于4个地市级公安机关中集成示范;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2.6特殊结构建筑防火灭火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木结构、大跨空间结构和装配式结构等特殊结构建筑的火灾防控与灭火救援需求,研发建筑框架结构耐火性能评价方法与耐火技术,高效耐久耐候阻燃技术与基于防火装饰一体化的防火材料及制品,超早期大范围火灾探测新技术与快速响应系列电气火灾监控产品,超大流量/大覆盖面积喷水灭火应用
技术与低温室效应潜能(GWP)值高沸点气体灭火剂,基于事故预警和多类消防车协同作用的灭火救援关键技术,消防员实战模拟训练与体能/生理机能自动评估技术与大空间实景交互烟热模拟训练装置,开展上述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特殊结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耐火性能评价、耐火设计、构件防火保护技术方法5项,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模块、关键节点、典型木结构装配式建筑构件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木结构透明涂料冻融循环不少于30次、耐燃时间不低于20分钟,可预涂装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极限不小于2.0小时;大区域高灵敏燃气火灾预警系统全天候适用,回射监测距离不小于80米、灵敏度可达25ppm·m,火灾预警系统可在2千米外探测到0.6米×0.6米×0.6米木垛火,电气火灾防护产品具有故障快速响应及微秒级切控等功能;形成特殊结构建筑自动喷水灭火/分隔系统应用新技术/方法2项,超大流量闭式洒水喷头流量特性系数不小于400、保护空间高度不小于22米,新型气体灭火剂的温室效应潜能值不 — 14 —
大于
10、沸点不低于20摄氏度;形成消防员实战模拟训练与体能/生理机能自动评估技术,大空间实景交互烟热模拟训练装置动态火焰不少于6种,单点发烟量每分钟不低于5000立方米,消防员体征异常预判阈值准确度不小于95%。研发防火材料及制品、电气火灾监控产品、气体灭火剂、烟热模拟训练装置等产品、装备不少于28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消防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开展不少于5项示范工程,装备类成果在不少于20个省(市)公安消防部队开展试点应用。
2.7基于人工智能的庭审信息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庭上多人多方言语音识别和司法审判信息资源库的庭审虚拟助手技术及装备;研究基于微表情和微动作视频智能分析的证据事实辅助判断技术及装备;研究基于图文混排、手写文本等复杂图像识别的电子卷宗智能分析技术;研究基于裁判说理分析的高质量裁判文书智能辅助生成技术;研究基于
直播和录像视频大数据的庭审智能评查与综合分析技术及装备;研究失信被执行人特征刻画与精准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庭审系统原型研发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支持庭审现场至少5种方言同步识别分析,案例信息同步智能推送精准度不低于90%;支持对至少8种与说谎有关的微表情或微动作的视频识别分析;对包含图文混排、手写体、倾斜、模糊等4类图像的复杂卷宗图像识别准确率不低于80%;支持100%类型的裁判文书中80%内容的辅助生成;支持对庭审视频中至少7种违规行为进行智能评查;支持对失信被执行人在财产状况、执行能力等方面进行至少6个维度的特征分析和识别;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庭审系统原型,并选择不少于3家试点法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6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发表论文不少于6篇。
3.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
3.1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动态智能探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地质异常煤岩物性参数的地球物理响应规律及正反演;不同地形条件下地质异常体高精度多维多分量动态探测技术与装备;地质异常体三维地震勘探精细勘探技术与装备;井下随掘巷道地质异常体动态探测技术与装备;回采工作面地质异常体无线电波透视实时在线动态探测技术与装备;煤矿隐蔽致灾体多方法综合探测智能识别及隐蔽采空区探测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隐蔽地质异常体1:1大型物理模拟实验平台;多维多分量频点数不小于80,地面探测深度不低于800米,空中探测深度不低于300米;地震探测地质异常体探测准确度大于75%,地震解释断层断距分辨率不大于3米、陷落柱直径分辨率不大于10米;随掘巷道前方与侧帮超前探测不小于150米,断层断距分辨率不大于1米,陷落柱直径分辨率不大于4米;回采工作面内断层断距分辨率不大于0.5米,陷落柱直径分辨率不大于2米,实时动态成像不小于15秒;不同类型隐蔽致灾体探测示范矿
井不少于3个,采空区边界定位误差不大于7米。地面与井下探测装备4套、综合探测智能识别软件1套。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论文20篇。
3.2煤矿热动力灾害防控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煤矿热动力灾害致灾机制与传播规律;煤矿隐蔽火源高温区域探测与反演技术;煤矿热动力灾害在线预警技术与装备;安全环保型防灭火材料与工艺;瓦斯煤尘爆炸隔抑爆装置及区域联控技术与装备;建设热动力灾害防控技术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揭示矿井尺度下自燃火灾与瓦斯(煤尘)爆炸转化成灾机制;隐蔽火源圈定精度小于15m;预警模型收敛度优于10-3,预警系统分析周期不超过2秒,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不低于5000小时,本安型在线分析装置指标:CH4测量范围(0~100)%,(0~1)%误差优于±0.05%,(1~100)%优于真值的±5%;CO2测量范围(0~100)%,(0~0.1)%误差优于±0.01%,(0.1~ — 18 —
100)%误差优于真值的±5%;CO测量范围(0~10000)×10-6,(0~100)×10-6误差优于±4×10-6,(100~10000)×10-6误差优于真值的±6%;C2H4和C2H2测量范围(0~1000)×10-6,(0~10)×10-6误差优于0.5×10-6,(10~1000)×10-6误差优于真值的6%;新型防灭火材料pH值7.0±0.5,阻化率不低于70%,烟气安全性达到ZA1级;瓦斯煤尘爆炸抑爆装备启动时间不高于10毫米,隔爆装置持续作用时间不低于5000毫米,区域联动控制可靠率100%。申报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
3.3煤矿井下瓦斯防治无人化关键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煤层瓦斯赋存参数的地面准确测定技术及装备;面向井下钻孔机器人施工的瓦斯防治钻孔智能设计技术;井下瓦斯防治钻孔施工机器人;钻孔机器人井下导航定位技术;瓦斯防治钻孔自动封孔技术及装备;瓦斯防治无人化技术及装备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地面采取煤样深度不小于500米,取样时间不大于5分钟,瓦斯含量测定误差小于15%;开发出能根据煤层及瓦斯赋存参数设计瓦斯防治钻孔工程的软件系统,设计参数能输入钻孔机器人,支持机器人智能施工;钻孔施工机器人具有自主行走、定位、开孔姿态自动调节、钻进等功能,开孔位置定位精度±20厘米,方位角精度±1度,钻孔倾角范围-90度~+90度、精度±0.2度,钻进深度不小于100米;井下导航技术具有机器人自主避障、定位功能,定位精度0.5米;自动封孔深度不小于10米;建立钻孔机器人施工示范工程1个。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3.4矿井灾变通风智能决策与应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灾变时期风流逆转、烟气扩散机理及灾害防控机制;基于矿井通风监测的实时网络解算与灾变通风智能辅助决策技术;井下灾变风流应急调控技术与装备;风井防爆门快速复位 — 20 —
技术与装备;矿井通风参数快速准确测定技术;灾变通风控制技术的实际尺寸巷道试验验证。
考核指标:建立复杂网络条件下灾变风流的逆转、烟气扩散和灾变风流控制模型;形成三维可视化的通风智能辅助决策软件平台,能快速确定灾害影响范围和灾变控制方案,实时解算数据准确率大于95%,智能决策相应时间小于1分钟;适用于爆炸、火灾和煤岩动力灾害条件下的应急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远程调控装备,抗冲击强度大于0.5兆帕,通风网络区域联动控制可靠率98%以上;风井防爆门抗冲击强度大于0.5兆帕,具有2次以上复位功能,复位时间小于1分钟;全断面风速准确快速测定精度不大于0.1米/秒;风压测试精度不大于1帕;完成1项实际尺寸巷道试验验证。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
3.5煤矿重大灾害应急生命通道快速构建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地面小直径生命保障孔快速成孔技术与装备;复
杂地层地面大直径救援井安全快速钻进技术与装备;地面救援井钻进精准定位技术;应急救援井快速提升技术与装备;井下大断面救援通道顶管快速构建技术与装备;应急救援通道快速构建技术与装备集成验证。
考核指标:生命保障孔终孔直径不小于150毫米,深度不小于600米、复杂地层成孔时间不大于72小时;地面救援井上排渣钻进,直径不小于800毫米,井深不小于600米,岩层段钻进速度不小于3米/小时;地面救援井透巷点与靶点距离不大于1米;提升舱内径不小于530毫米,具备通信功能,提升深度不小于600米;井下顶管救援通道直径不小于1200毫米,长度不小于100米,日进尺不小于40米,误差不大于0.5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设备,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3.6“互联网+”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分级管控标准体系与规范; — 22 —
监管监察信息动态采集可信保障与分析技术及设备;矿井重大风险监测与违章自动识别量化评判技术与设备;基于移动互联的矿山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技术及设备;基于大数据的区域煤矿安全态势智能分析与预警技术;“互联网+”煤矿安全管控云平台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制定监管监察分级管控标准体系与规范;提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数据可信分析度量模型,设备位置定位误差小于0.3米,监察信息实时采集网关处理能力不小于每秒10000点;建立矿井重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及风险评估模型,自动识别不少于5种违章行为,误报率小于5%;安全生产监管现场执法设备数据处理速率大于100米/秒;建立区域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研发面向地方与国家风险管控融合应用软件平台,平台无故障率达到99%,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大于每秒20万条,建立2个示范工程。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发表论
文不少于10篇。
3.7高海拔高寒地区金属矿山开采安全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海拔高寒地区(3000米以上)露天采场边坡失稳机理及预警技术;研究高海拔高寒地区矿山采选固废安全处置技术;研发高海拔高寒地区矿井通风安全保障技术;研发矿井高压力大流量水射流开采安全技术与装备;研究高海拔矿山无轨运输车辆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高海拔高寒地区矿山人机功效与应急救援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冻融循环作用下岩体物理力学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强度理论,采场边坡位移监测设备失稳预报准确率不低于80%,工作环境达到-40摄氏度;矿山采选固废有效处置率达到80%,采用尾砂充填方式固废处置成本降低至每顿50元;井下作业地点氧气浓度较大气环境提高5%;水射流开采装备,工作压力不低于150兆帕,流量不少于每分钟200升,一次性破碎深度不少于100毫米;研制无轨运输车辆的有害排放物控制设备,有 — 24 —
害物排放减少到30%,提高运输效率20%以上;建立不少于10个典型工种的高海拔人员疲劳识别与分析模型;建立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
3.8大型煤气化工艺装置安全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煤气化过程气—液—固多相条件下设备流动磨蚀机理及基于风险的检验和维护技术;研究浆态床合成反应器本质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苛刻工况下阀门等关键设备失效分析与智能防控技术;研究大型煤气化炉安全布局优化技术;研究新型煤粉泄漏在线监测与抑爆技术装备;研究大型煤气化工艺装置设备安全完整性管理技术。
考核指标:大型煤气化气—液—固多相条件下设备流动磨蚀机理和寿命预测技术,降低煤化工多相流管路系统的测厚布点量50%以上;提出400摄氏度浆态床合成反应器的成套控制技术;对阀门等关键设备的4个以上状态参数进行实时检测与失效分
析,使其安全服役周期达2800小时以上;可对每平方米1微克的煤粉浓度在线监测,误差不大于10%;提出大型煤气化装置安全布局优化、设备完整性及保护层等技术方法不少于5项;建立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9典型石化过程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典型石化过程中的氟化工,研究氟化工自聚失控反应敏感参数检测与工艺安全评定技术;研发氟化工过程关键设备腐蚀机理及腐蚀在线检测技术装备;研发氟化工过程微泄漏检测技术及装备;研发氟化工过程设备协同管控与故障在线诊断技术;研究氟化工过程巨灾情景构建及应急能力评估技术;研究氟化工生产过程安全监控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氟化工自聚失控反应敏感参数检测与评估方法,建立工艺安全评定模型;研发针对氟化工的腐蚀在线监检测系统,工作温度-180~450摄氏度,检测厚度5~50毫米,精度±0.1 — 26 —
毫米,可实现多监控点组网,具有腐蚀管理及预警功能;研发氟化工过程微泄漏检测技术装备,检测灵敏度不小于每秒0.1毫升;研发氟化工过程设备故障在线诊断装备,准确率达到80%以上;可对5种以上氟化工过程巨灾进行情景模拟与应急能力评估;研发氟化工生产过程安全监控预警装备及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响应时间小于1分钟;建立示范应用工程2项以上;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3.10城市地下大空间安全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城市浅埋大跨地下空间施工重大风险耦合演变机理及安全评价体系;研究城市浅埋地下空间网络化安全拓建施工技术;研究城市浅埋大跨地下空间支护结构一体化安全建造技术;研究城市浅埋地下空间施工快速装配支护技术;研究城市浅埋大跨地下空间施工安全可视化自动监控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城市浅埋大跨地下空间施工的动态安全评价体系1套;形成城市浅埋地下空间网络化安全拓建施工工法1项,— 27 —
用于城市地下空间拓展开发的工程示范项目不少于2项,拓展开发的立体式地下空间不少于2层;形成浅埋大跨地下空间支护结构一体化安全建造施工工法1项,示范工程不少于1项;形成浅埋地下空间快速装配式支护施工工法1项,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研发适用于浅埋大跨地下空间施工的安全自动化监控系统1套,无线监控的地下结构3D变形误差±0.3毫米、结构沉降±0.2毫米、结构应变±1με、深层土体每30米位移2毫米左右;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制修订国家/行业/协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3.11严苛环境下典型承压类特种设备结构安全性评价及失效预防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高温、高压、复杂介质等苛刻环境下典型承压类设备的性能衰退机理、失效规律和预测模型;研发温度场、化学场、力场等耦合作用下材料性能测量新方法及设备;研究基 — 28 —
于声、光、电、磁的材料损伤非线性行为评价及失效预警的新原理、新方法;研究复杂苛刻条件下典型设备的损伤分级、多尺度失效准则、临界判据和安全评价方法;研发苛刻环境下典型设备损伤和性能衰退的在线感知、特征值提取和失效预警系统。
考核指标:面向石化、深海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典型承压类设备安全问题,建立高温、化学、力学等耦合机制下设备的性能衰退机理及预测模型;热、化学—力学耦合环境下材料性能退化测量方法及仪器不少于3套,温度高于1000摄氏度,测量精度(力小于±1%,位移不大于0.5%FS);苛刻环境下典型承压设备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10项;建立的设备损伤非线性行为无损评价和损伤分级方法,适用于热、化学、机械等多个损伤模式,且精度不低于80%(对应于50%损伤度);苛刻环境下典型设备在线失效预警系统不少于2套,传感器适用环境温度不低于500摄氏度,系统误报率低于1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25篇,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
不少于3项,在石化、炼油等行业企业示范应用案例不少于6项。
3.12特种设备安全防护系统功能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承压和机电类特种设备安全防护理论、典型安全防护系统及其部件的故障机理及预防技术;研究基于功能安全的典型安全防护系统设计及完整性评价技术;研发电梯、移动式压力容器等安全防护系统和部件典型失效特征及数据库;研究典型特种设备安全防护系统及部件产品基于功能安全的性能测试、型式认证技术与装备;研究典型安全防护系统及其部件的功能安全在线测试、评估技术及装备;研究防爆特种设备综合防爆性能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特种设备安全防护系统安全管理法规标准体系框架。
考核指标:提出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10项;研发新装置、新仪器、新设备不少于8台套;提交特种设备安全防护系统及部件失效率数据库1个,包含全部八大类特种设备且不少于50个品种安全防护系统及部件的失效率数据;建立特种设备功能安全测 — 30 —
试系统1套,其中防爆性能评定至少涵盖13种点燃源,电磁波(波长9K~18GHz、功率不大于2瓦),光辐射(功率下限0.01毫瓦、能量密度小于每平方毫米20毫瓦),无火花材料(冲击速度每秒0~200米,旋转摩擦速度每分钟0~3000转)、机械传动(功率不小于200千瓦)等;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
3.13基于大数据的特种设备事故预测预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的系统构架、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规则、平台数据库结构等;研究特种设备服役过程中运行和损伤状态的多参数复合式在线检测监测技术;研究电站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等承压类特种设备基于设计制造、使用、检验检测和失效案例等多源异构数据的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事故演化预测及预防技术;研究电梯、起重机械和大型游乐设施等机电类特种设备基于设计安装、静态结构和运动部件状态、电气
控制、检验维保和故障案例等多源异构数据的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事故演化预测及预防技术;研究面向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监察等单位及社会公众需求的数据分析和利用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情景推演、事故预测、数据发布及辅助决策集成平台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特种设备数据质量评价、损伤或状态监测、数据挖掘、事故预测、辅助决策、质量追溯等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6项;开发磁声复合式在线检测监测仪器不少于2台套,可实现非线性超声及导波、多频涡流、电磁特性等复合式检测功能;建立电梯、大型游乐设施、起重机械等机电类特种设备制造、运行、检验和故障基础数据库1个,案例数据不少50万台设备;建立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等承压设备制造、使用、检验和失效数据库1个,案例数据不少20万台设备;制修订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送审稿)不少于1项,特种设备质量安全追溯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 — 32 —
少于5项,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系统平台示范应用覆盖全部八大类特种设备。
3.14出入境安全事件推演决策与应急指挥调度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融合全国口岸安全信息资源、智能分析和IP云指挥调度关键技术,研究跨境危化品、固体废物、货物夹带违禁物及随特殊物品传入的疫病疫情等风险模块预警技术;构建多风险耦合全景分析、群体异常事件和突发事件现场感知、态势预测及智慧联动的应急桌面推演平台;研制应对突发口岸安全事件快速处置巡检指挥调度系统及通信终端;在全国各口岸示范,实现联动式的检验检疫安全事件全生命周期监控、信息溯源、综合研判、即时交互和应急处置。
考核指标:研制应对危化品、固体废物中违禁物、核辐射、违禁特殊物品等不少于5种类型风险事件的应急通信融合模块,实现智慧联动和安全事件全生命周期追溯;构建应对不少于5种类型风险事件的“平战结合”的应急桌面推演平台,实现全景分
析、现场感知、态势预测及综合研判,提供满足口岸应急联动的信息数据库1套;研制口岸现场巡视移动查验及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人安全剂量下的背散射扫描透视(小于0.25微西弗),发现封闭大空间内违禁特殊物品和异常物预警,开发口岸现场安全通信终端和不少于3种移动执法专用app,实现与口岸报检电子系统和检验监管信息资源库对接;开展不少于10个口岸针对不少于5种类型应急场景和事件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或技术规范不少于8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15跨境邮寄物中风险源在线可视化识别与处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研究跨境邮包、快件违禁品多元多维度特征识别数据挖掘和在线查验与共享技术;研究可疑物高清三维影像、密度、冷热源等特异性联用智能捕捉探测、提取定位技术;研制在线无损可视化高通量邮寄物中违禁物自动分拣报警系统,危险因子识别分级鉴别系统;研制风险源分布式识别、多维多模态探测及精细成像实时监控系统;开发可疑 — 34 —
包裹复核检视防护、智能化拆解、取样和痕量物质识别技术装备;建立可疑物品侦检程序和邮寄物危险事故应急处置技术和安全作业规范;跨境邮包快件安全风险查验技术应用示范区。
考核指标:提供跨境邮包快件可疑物特异性捕集材料不少于5种,高灵敏筛查技术不少于15项,总体安全风险识别率不低于95%;建立不同危险源特征集数据库不少于10个,实现数据库与硬件设备可联用对接的软件系统不少于3套;风险源可视化自动分拣和分级装备不少于2套,实现超级穿透、特征标记、可疑物单独显示,误报率低于5%,识别时间不大于2秒,查验速度不低于每分钟20件;研制移动式痕量物质或泄露检测传感器不少于3套;研制复核检视防护装备不少于3套,智能化拆解开包装备1套;建立基于分布式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多维多模态风险源实时监控关键技术,实现3种以上货品实时数据融合及判定,算法识别率不低于90%,探测准确率不小于85%;建立现场环境快速处置系统不少于3套;应用示范口岸不少于10个;输出应急预案不
少于10项,配套技术规范不少于10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0项,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
3.16国家危险化学品风险预警与信息共享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获取与传递关键技术和装备,建立危险化学品信息获取与传递技术规范体系;研究构建基于危险化学品知识图谱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和基于动态风险云图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危险化学品公共服务信息的采集、汇聚以及相关数据库构建关键技术,开发基于内容保护的危险化学品信息资源对外共享关键技术;研发贯穿国家、省、市、县及企业的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风险预警与管控平台,以及危险化学品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并完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感知设备,数据采集距离不 — 36 —
小于5米,采集数据包含静态、动态、实时3大类;全链条自动交换设备信息传递数据准确率100%;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图谱涵盖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预警模型预测准确率不低于90%;建立危险化学品全链条风险源分布、登记信息、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MSDS)、事故案例、应急处置等5种以上专业数据库,数据加载、抽取速度不少于每秒10万条记录;提出不少于10种针对各类危险化学品风险分析预测模型;提供不少于20种针对各类危险化学品的社会公共服务;在3个以上省份开展危险化学品风险预警与管控平台以及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应用示范;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
4.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
4.1极端条件下的大区域电网设施安全保障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地质灾害条件下输电线路杆塔基础设施成灾
模式、风险评估方法和安全防护技术,并开发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保障平台;研究输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微风振动破坏模式和非线性振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微风振动智能监测和防治装置,并开发风险评估系统;研究变电站电力设施减隔震设计、抗震构造措施加强、地震响应在线监测系统集成应用的抗震安全防护技术;选取典型在运变电站(换流站)地网及设备配置方案为模型,研究雷击引发的暂态地电位升在站内的产生和传播机制及抑制方法;基于定制化电力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结合多源电力气象监测数据,研究影响电网安全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电网强降雨预警数值预报技术;针对极端天气或地质灾害造成的架空输电线路倒塔重大事故,研究突发状况下电网快速修复技术中的杆塔快速抢修关键技术,开发模块化快速组装杆塔及配套软件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地质灾害条件下杆塔基础风险评估模型,开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具备长(1年)、中(3个月)和短期(24 — 38 —
小时)预警功能,短期预警准确度达到40%以上,提出地质灾害状况下杆塔基础安全监测手段不少于3种,监测精度达到毫米级,工程示范应用范围包括5个省(直辖市)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灾害多发的区域;跨距超过2000米的大跨越线路防振指标小于150με,大跨越工程防振技术工程示范不少于4项,并包括跨越塔高度超过350米的超大型大跨越工程,开发输电线路大跨越工程风险评估数据库和监测预警平台,数据库应包含我国在运行的主要大跨越工程100项以上;针对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换流站)电力设施,提出满足7~9度抗震设防要求的安全防护技术,使8度及以上地震烈度区电力设施的抗震能力提高45%以上,并实现工程示范应用;开发110~1000千伏变电站接地网暂态分析软件,仿真暂态电压频率不小于2兆赫兹;建成覆盖大区域电网的极端天气气候数值预报系统,空间分辨率最高达1千米×1千米,时间分辨率15分钟,建成强降雨精细化预报模式,实现强降雨对电网影响的0~6小时短期临近、1~3天短期及4~7天中长期预
测;搭建突发状况下输电线路应急抢修系统,针对35~220千伏电压等级架空输电线路,在查清现场条件后6小时内优选电网快速修复技术方案,快速生成杆塔抢修施工方案,抢修塔运输和组塔效率比目前国内最好水平提高2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
4.2机场消防安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高高原机场飞行区火灾危险性评估及应急疏散技术;研究机场专用高性能消防应急救援装备及应用示范;研究大型飞机库智能定向高速抑爆灭火技术及应用示范;研究航空旅客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应用系统;基于跑道状态灯光系统(RWSL)的机场跑道运行安全研究与应用示范;机场通信导航设备电磁干扰防护技术与装备研发。
考核指标:具备高高原机场停场飞机105~40千帕变压环境下全尺寸火灾实验验证能力,提出高高原机场飞行区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和应急疏散技术;机场移动消防装备满载关键机动性能优 — 40 —
于国家标准25%以上,1分钟内将抑灭火剂送入机舱;实现机库作业环境爆炸信号探测时间不大于1毫秒,控制器响应时间不大于10毫秒,抑爆器响应时间不大于10毫秒,形成多元技术协同抑灭火系统;实现旅客安检、登机、舱内多源信息实时融合,目标旅客信息筛选时间不超过10秒,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0%;实现跑道使用状态检测系统和跑道状态灯光指示系统,研发机场跑道侵入预警技术;实时监控机场通导设备安全状况,准确定位干扰源时间小于20分钟。研制大型机库抑爆灭火系统、航空旅客多源信息系统、机场跑道防侵入系统、跑道状态灯系统等应用系统4套,以及高性能机场专用消防车、机库爆炸抑制样机、机场电磁干扰源快速定位系统原型等技术装备产品/原型3套,并在民航运输机场示范应用,开发高高原机场应急疏散仿真演练软件1套;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2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
4.3涉水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
— 41 —
研究内容:针对跨江(湖)越海隧道、桥梁和高寒地区大型水库、桥梁及地下洞群等涉水重大基础设施,研究结构全寿命周期服役性能演化机理、模型及可靠度评价方法、诱发典型病害的危险源辨识、灾变演化机理;研究不良地质条件下海底沉管隧道病害诱发机理、破坏模式及主动防控技术;研究饱和交通量下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和互通立交式海底隧道防火、通风排烟、应急救援技术及智能仿真控制系统和安全综合控制技术;研究超大跨悬索桥和斜拉桥、风、浪、流耦合灾害作用、危险性评价及灾变控制技术;研发跨航道桥梁水中墩受船舶、漂浮物撞击的安全预警和防撞系统;研究西北高寒和冻融极端气候条件下大型水库、桥梁及地下洞群典型涉水基础设施系统冰冻害破坏模式、破坏机理及冰冻害主、被动防治技术;研发基于大数据的涉水重大基础设施实时健康监测、安全智能诊断管控系统、灾害预警技术及防控和超前加固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跨江(湖)越海隧道、桥梁等涉水重大基础 — 42 —
设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关键技术体系和标准;实现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结构管节、接头和水下互通防火可靠率100%;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沉管隧道与水下互通安全监测、预防、智慧管控关键技术及虚拟现实(VR)模拟仿真平台,实现运行指标动态管控率100%、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覆盖率100%,安全预警及防范时间少于0.5小时;形成强台风区大跨径悬索桥、斜拉桥结构安全预防、监测及管控技术体系,结构安全监测系统的预警准确率不低于95%;建立跨海航道桥梁安全预警系统(含软件)1台,提出至少2种防撞保护系统;建立极端低温气候条件下涉水基础设施系统水热力耦合理论,形成寒区涉水设施系统冰冻害主、被动防治技术3项,抗冻性能提高30%。开展不少于3项典型涉水重大基础设施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9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5.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
— 43 —
5.1社区风险监测与防范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社区的治安风险和设施安全,研究覆盖社区人、事、地、物、组织的社区基础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共享技术;研究社区风险防范的网格化功能拓展技术;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社区设备设施实时运行监控技术;研究社区重点人员监控和特殊人员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建立覆盖社区人、事、地、物、组织等不少于10大类数据的社区基础数据库,包括音频、高清视频、图像、建筑室内外模型等数据类型;建立社区风险防范网格化功能拓展的业务规范,研发具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功能的网格员装备;基于大数据技术和网格化管理技术,建立警务、政务、物业管理、综合治理一体化的社区风险防范平台,对风险预测准确率不低于60%,并在5个以上社区、总计不少于5万社区人群开展示范应用;研发4种以上的社区设备设施实时运行监控设备;重点人员管控终端装备样机20套,室外定位精度5米以内,远程生物指纹、— 44 —
语音分析及人脸图像复合应用识别率不低于99%;重点人员和特殊人群定位精度误差不大于10米,实现实时监测、轨迹跟踪、自动报警和主动求助;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5.2安全韧性城市构建与防灾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安全韧性城市构建原理、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研究多灾种风险对特大城市安全韧性影响的评估技术;研究城市燃气管网泄漏对相邻地下空间影响的风险监测与韧性增强技术;在城市内涝成因分析及易涝点排查的基础上,研究城市区域尺度基于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传统排水管渠、源头控制以及与城市防洪相衔接的排涝除险技术集成;研究“互联网+”城市交通网络安全韧性提升技术;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安全韧性城市规划技术;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制订安全韧性城市指标体系、形成安全韧性城市评价系统;形成多灾种(台风、暴雨、地震、火灾等)的特大城
— 45 —
市安全韧性影响评估方法;形成城市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实时监测系统,系统响应小于6秒,监测长度不小于600千米;提出城市内涝控制和防御应急措施,形成50平方千米范围,退水时间小于2小时的内涝防治技术集成和预警应急平台;形成具有不少于100个城市实时交通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与管控平台,并形成基于实时互联网大数据的城市交通网络安全韧性评估系统;形成城市安全韧性规划辅助决策平台;选择不少于5个城市(含新区)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技术导则(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6.综合应急技术装备
6.1特殊环境下应急电源系统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高海拔、高低温、高湿度、高盐分等特殊环境下小型应急电源系统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研究上述环境下提高电源功率密度技术,应急电源变频调速、逆变发电技术;研究 — 46 —
多能源混合互补发电技术、光储一体应急电源变换技术;研究柴发多机并联自组网技术以及柴发与应急电源逆变器的组网控制技术;研究多能应急电源的模块化单元与即插即用控制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控制技术;研究应急电源的智能管理与通讯集成技术;研究低温环境下快速启动技术;研究应急电源小型化、轻量化、低噪声技术;开展上述技术装备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高原、高寒、高热、高湿度环境下应急电源标准体系;应急移动电源单机容量大于5千瓦,所构成应急移动电源系统中清洁能源占比大于30%以上,“风光油储”多能源应急电源展开时间不大于30分钟每4人;实现四个以上应急移动电源并联组网控制,总容量可以达到20千瓦以上;适用于海拔高度3000米以上、功率损耗不大于10%~15%,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不低于1500小时,海岛高湿、高盐分环境下MTBF不低于1000小时,-25摄氏度环境下电源启动时间不超过10分钟,55摄氏度以下高温环境下功率损失不高于10%;75千瓦以
— 47 —
下应急电源可实现多联舱空运及单舱直升机吊运近地面投放;制修订国家/行业/协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小于8项;在不少于4个典型地区、典型环境开展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6.2警用无人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面向高海拔和大温差、低温等极端气候条件下的一线实战需求,构建可广域长航时监测、局域应急部署的全天候、无缝覆盖、多方位实时警用空天地协同无人系统平台,研制高原型长航时、中空垂直起降长航时、低空单兵详查等多规格专用无人系统平台;研究高机动性、全地形适应、天地协同的地面无人平台技术;研究无人机与地面无人平台协同导航定位技术;研究多无人机空中动态标定及现场大场景三维地图快速重建技术;研究无人平台通信安全及信息共享技术;进行应用示范验证。
考核指标:高原型长航时无人系统,起降机场海拔高度不低 — 48 —
于4000米,工作环境温度-40~55摄氏度,实用升限不低于7500米,载荷能力不低于120千克,续航时间不少于30小时;中空垂直起降长航时警用无人系统可垂直起降固定翼,实用升限不低于5000米,巡航速度每小时150千米,续航时间不低于8小时、载荷能力不低于30千克,作用距离200千米,具有快速部署能力;低空单兵详查警用无人系统实用升限不低于5000米,最大平飞速度每小时80千米,续航时间不低于2小时,载荷能力0.5千克,作用距离20千米;大型地面无人平台支持坑道、戈壁、山地和丛林等地形快速跨越,运行速度不低于每小时30千米,负载能力不低于200千克,爬坡角度不低于40度,装载多模块化组合式反制设备和作业装置(含毒品、爆炸物、生化采样);作业型无人平台移动速度不小于每小时8千米,装备7自由度作业臂、灵巧手、反制设备、采样装置等不少于4种组合作业模块,室外定位误差优于±3厘米;无人机载荷具有可见光、红外、激光测距等载荷类型,生物特征检测精度不大于20厘米,目标定位精度不大于10
— 49 —
米,具有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能力;支持4架以上无人机的空中悬停动态标定,空间位置误差不大于50厘米;支持基于多无人机的大范围场景实时拼接,重建速度不小于每小时5平方公里,重建误差不大于10厘米;具有多机任务分配与航路规划能力,构建多无人平台协同作业系统;各类无人系统具备中距离通讯与自组网能力,支持不少于10节点的高安全性通信;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在3个以上地市级公安机关开展示范应用并与公安信息系统对接。
6.3复杂灾害条件下生命搜救装备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地震、塌方等复杂灾害条件下人与动物辨识技术;研究多目标多方位生命体探测技术;研究应急受困状况下微弱生命特征参数的提取和识别技术;研发应急受困情况下人体生命体征模拟系统;研究满足城市灾害救援需求的精细化智能控制及生命搜救指挥平台技术;研发能与通用大型工程机械装备快速对接的系列多功能救援属具及其转换平台技术及测试评价系 — 50 —
第二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国家科技部
附件8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 重点专项(司法专题任务)2018
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科技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题任务实施方案,列为新增任务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题任务面向“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建设网络强国”、“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国家智慧司法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使我国的司法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跨部门跨层级多业务司法协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引领世界司法技术和装备发展的先进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以智慧司法知识中心和法检司三部门运行支撑平台为核心的国家智慧司法运行支撑体系,为实现公正司法和司法为民,建成公正、透明的
司法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题任务项目执行期为2018—2021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原则,本批指南拟在智慧法院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慧检务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等2个方面启动5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5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须覆盖所申报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例如,1.1)下的所有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企业作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时,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20家。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1.智慧法院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1.1智能司法公开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庭审公开敏感信息实时跟踪和屏蔽技术与装备;研究裁判文书公开敏感信息识别与保护技术;研究面向司法公开持续改进的庭审直播社会关注度与社会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基于司法公开信息资源有效融合的探索式搜索技术;研究面向诉讼当事人和法律工作者网上行为轨迹的司法公开信息精准推送技术;研究司法公开评查技术。
考核指标:庭审视频人员隐私保护软件系统及装备应支持对特定人脸进行识别跟踪与屏蔽处理,因屏蔽处理导致直播延时不高于1分钟,屏蔽准确率不低于95%;裁判文书公开敏感信息识别与保护工具应支持对裁判文书中敏感信息的智能识别与屏蔽,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庭审直播效能评估系统包括庭审直播案件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效能模型等不少于2个,能够监测微博、博客、论坛、网站等网络媒体上的民声意见,支持对社会关注度和庭审公开成效进行评估;司法公开信息探索式搜索引擎支持司法数据分词模型、相似语义链网络模型,能够根据用户习惯查找可能的搜索目标,搜索结果前10条内准确率不低于80%;司法公开信息精准推送系统能够基于诉讼当事人、律师、法学专家等用户行为的深度分析,自动向个人定制推送司法公开信息,推送结果前10条内信息关注率不低于80%;司法公开评查系统支持诉讼全流程公开监测评查模型,实现对司法公开及时性、一致性的智能评查。集成上述研究成果,构建司法公开综合管理平
台,在不少于5家法院(包括高、中、基层3级)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论文(EI或SCI、SSCI)不少于15篇。
1.2多源涉诉信访智能处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多源涉诉信访案件诉访分离与诉讼随案风险排查辅助技术;研究面向信访群体特征的跨部门联动处置技术;研究涉诉信访辅助引导与信访区异常行为管控技术;研究涉诉信访案件全过程推演技术;研究面向海量涉诉信访案件分析的处理效果评估与社会风险预警技术;构建涉诉信访案件处置管理及可视化监控系统。
考核指标:基于信访案件特征分析的诉访分离系统与诉讼随案风险排查系统的诉访分离准确率不低于90%,支持诉讼可能转换涉诉信访的风险预警,预警准确率不低于80%;跨部门同步预警系统应支持根据信访群体特征画像和历史信访案件实现信访处置指导决策自动生成,决策采信率不低于80%;适应涉诉信访业务场景的信访区管控装备、涉诉信访辅助分流与信访区管控平台,实现对涉诉信访人员的智能引导,基于人脸、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特征实现重点人员识别率不低于90%,异常行为预警率不低于80%;涉诉信访案件全过程推演系统应支持基于信访要素的评查定位,定位准确性不低于80%;信访处理效果评估和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社会风险预警准确率不低于80%;涉诉信访案件可视化 — 4 —
监管系统应支持多源涉诉信访案件办理全过程可视化监控,支持全流程追溯,流程异常实时预警,预警准确率不低于90%。集成上述研究成果,构建涉诉信访综合服务平台,在不少于5家法院(包括高、中、基层3级)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论文(EI或SCI、SSCI)不少于15篇。
1.3热点案件和民生案件审判智能辅助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民间借贷案件复杂债权关系分析和借贷事实辅助认定技术;研究基于专利地图的专利权属明细边界界定与关联分析技术;研究交通事故纠纷案件跨机构损害鉴定和赔偿方案辅助生成技术;研究面向“僵尸企业”破产案件的企业识别认定和统一裁定技术;研究家事纠纷案件的家庭成员权益智能分析技术;研究基于海事案件不同类型的业务模型及决策机制技术。
考核指标:构建民间借贷案件辅助工具,建立债权关系模型,自动生成事实认定建议,可采信率不低于80%;建立基于专利地图的专利权属明细边界界定模型,支持专利纠纷当事人关于专利权属明细边界的交叉比较分析,边界界定准确率不低于80%;构建医院、车辆修理厂、保险公司、鉴定机构等多方联动的交通事故损失鉴定工具,建立公安、保险公司、人民调解机构、法院多方统一的交通事故侵权损害赔偿模型,生成的赔偿方案可采信率不低于90%;构建破产案件辅助系统,建立上下游企业资金链关
系模型,实现破产企业认定,可采信率不低于90%;构建家事案件辅助工具,形成家庭成员权益关系模型,并能基于模型自动推荐办理方案,可采信率不低于80%,建立不少于5类海事案件业务模型,决策分析指标不少于80项的业务辅助工具。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在不少于5家法院(包括高、中、基层3级)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论文(EI或SCI、SSCI)不少于15篇。
2.智慧检务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2.1侦查与审判活动全过程监督支撑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案件要素的立案、侦查活动的办案特征辨识与辅助研判技术;研究立案和侦查活动的办案流程监督模型与预警机制;研究面向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审判活动的特征辨识及流程监督技术;研究基于审判活动监督数据的审判活动违法成因及趋势分析;研究以抗(上)诉为中心的多元监督模式分析技术及审判活动监督质效评估技术;开展面向立案、侦查、审判活动监督的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面向立案、侦查监督的办案特征数据库,构建基于办案特征数据库的特征辨识和辅助研判模型不少于10个;构建基于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立案条件及侦查活动评查模型,对关键要素的识别率达到80%以上,针对侦查和审判过程中出现的相悖于通常办案的程序和结果方面的异常情况,建立基 — 6 —
于案件处理流程和卷宗数据的关键要素集,并构建案件异常检测与预警模型;建立面向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审判监督特征数据库,构建基于审判监督特征数据库的特征辨识和流程监督模型不少于10个;构建审判活动违法成因及趋势分析模型不少于5个;提出一套审判活动监督的规范,构建以抗(上)诉为中心的多元监督模型及审判活动监督质效评估模型不少于10个;研制法律监督支撑工具和系统不少于5个,申请/获得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论文(EI或SCI、SSCI)不少于15篇,在5家检察机关,涵盖省、市、县级检察院,开展应用示范。
2.2平台化检察业务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变相刑讯逼供法医学鉴定、伪造生物学证据鉴定、伪造变造文件无损检验关键技术;研究数字音视频篡改取证分析、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专业领域新型案件技术性证据智能检验鉴定与审查评估技术;研究涉案人员的智能群体模型构建、进化及典型行为策略描述技术,研究面向检察业务模型优化的训练结果评价体系;研究智慧检务平台构建技术和智慧检务人工智能支撑技术;开展平台化检察业务技术支撑体系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构建变相刑讯逼供后重要脏器特异性鉴定、犯罪现场伪造生物学证据鉴定、文件材料种属鉴别及朱墨交叉时序鉴定技术不少于7个;构建电子数据指纹的层次化结构模型,以数
字视频为核心的被动取证综合分析系统;构建网络犯罪证据鉴定方法体系和入罪情节模型,软件知识产权、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领域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体系、研判模型及辅助办案系统平台;构建涉案人员智能群体模型、检察办案过程和各类案件特征模型,构建检察业务仿真模型不少于10个,研制检察业务模拟训练原型系统1套;构建智慧检务支撑平台,智慧检务人工智能等技术成熟度、可用性分析评估体系不少于2类。构建综合集成应用示范系统,在3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检察机关,至少包含一家省级检察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论文(EI或SCI、SSCI)15篇。
第三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剖析
附件6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
2016申报指南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重点任务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以项目形式落实,按照分步
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本指南拟在6个方向部署相关项目开展研究,项目执行期3-5年。
1.共性基础科学问题
1.1 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与多灾种耦合致灾机理与规律 研究内容:以大尺度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和地磁暴灾害等灾害为重点,研究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及智能化监管模式;研究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监测预警理论与管控机制,复杂环境条件下重大事故灾难的多物理场耦合演化模式;研究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的灾害链模式体系与物理临界条件,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的动力学演化规律与风险预测方法,多灾种并发作用下的事故灾难演变规律与致灾机理;研究重大突发事件人群时空分布稳定态量化模型理论,重大事故灾难风险评估理论。
考核指标:建立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与多灾种耦合致灾的理论体系;形成基于多信息融合与大数据挖掘的重大危险源监测与次生衍生事故预警技术不少于4项,形成开放空间大尺度火灾、爆炸和危险化学品泄漏及其次生衍生的演化模拟技术及人群管控技术不少于5项,形成油气管网和电网地磁暴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不少于2项,建立重大事故灾难风险动态预测评估系统。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承灾载体灾变机理、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原理与方法 研究内容:针对承灾载体,研究城市典型突发事件的情景推 — 2 —
演分析、城市综合风险预测与量化评估、城市关键基础设施脆弱性与城市运行鲁棒性分析、城市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基础理论;针对既有建筑结构,研究典型灾害荷载作用下的快速大规模计算分析和结构安全综合评价理论;针对隧道、地下洞群与管线等重大基础设施,研究高应力、爆炸等复杂赋存与工程环境下的岩土体性能演化规律、岩土体与结构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灾变机理、风险评估与监测感知及预警理论;研究不同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效应评价理论。
考核指标:形成典型突发事件情景表达与分析的理论体系,形成城市综合风险量化评估方法,提出城市安全保障的理论模型;形成既有建筑结构和工程设施灾前、灾中、灾后安全性分析的快速大规模计算新理论体系和快速重分析方法;形成复杂环境下重大基础设施承灾载体的性能监测感知、风险评估与预警、动态调控与灾变防控等风险评估与监测感知及预警理论,形成适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风险评估与防控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征求意见稿)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2.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
2.1 重特大社会安全事件现场处置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研发重特大社会安全事件处置人员、重要装备综合防护技术与装备;研发面向重大聚集性群体或针对个体恶性事
件的单兵便携式驱散、失能技术与装备;研究警犬行为分析、训练与评估技术、警犬搜捕技术、快速搜索物证技术、气味库建设与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新型耐暴力冲击、防爆炸冲击防护技术装备不少于2种,智能型防暴移动警务工作平台不少于2套,车辆、枪支等重要装备的防护技术装备不少于4种;形成的现场处置人员个体防护装备重量减轻率不低于15%;形成单兵小型化便携式驱散、失能装备不少于4款;建立警犬嗅探能力评价方法,形成训练使用行业标准/规范,建立人体气味库。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重要场所安全保卫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新一代危爆物品探测与人体安检扫描技术;研究防暴狱、防脱逃关键技术;研究重要场所、要害部位安全保卫与主动防范技术;研究低空、慢速、小型无人飞行器目标识别及无附带损伤拦截毁伤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通过式危爆物品探测与人体安检的通过速率不低于30人/分钟,平面尺寸不小于5毫米×5毫米的危爆物品漏报率低于10%;防暴狱、防脱逃关键技术,典型暴狱、脱逃行为检测漏报率和误报率低于5%,在不少于5个看守所或监狱开展应用示范;研制的低空、慢速、小型目标无附带损伤拦截毁伤设备发现距离大于4公里;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 立体化智能安全卡口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发通关人员多维特征信息快速采集与危险意图研判技术和设备;研发通关车辆综合信息快速采集与快速安检技术与设备;研发高通量场景下人体携带物品非接触式快速成像探测及行包中管制物品自动探测技术和设备;研发基于通关人、车、物多维信息综合采集、解析、研判的智能安全卡口监测预警平台;开展智能安全卡口集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通关卡口人员信息采集维数不少于4种,形成特征行为数据采集与危险意图研判的关联知识体系;车辆安检速度不小于5公里/小时;实现对人群的5米以上远距离三维成像和携带物品的自动识别,对行包中枪支、管制刀具和打火机等典型违禁品的自动探测;形成相应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定式和移动式设备不少于4款;上述成果在不少于2个重点城市开展大型安保活动集成应用示范。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 城市重特大火灾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超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地下交通系统、物流仓储园区、石油化工园区、城市综合管廊、城镇与森林交界域等火灾高危场所,研究基于动态风险监控的消防安全监管技术、基于耦合模型的智能疏散引导技术、高效复合排烟技术、竖向火
蔓延控制技术、环保型防火阻燃技术和灭火救援技战术;研究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数据挖掘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技术,基于新一代智能感知、人员定位、智能组网、态势推演的灭火救援现场指挥决策支持技术;研发非视距遥控、外骨骼式助力等新型消防灭火、侦察等机器人,数字化单兵装备等特种装备。
考核指标:为超过250米的超高层建筑、超过10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提供可靠的基于多信息综合优化的引导疏散技术、烟气控制技术及相关产品;为15万立方米以上超大型油罐火灾爆炸事故提供有效的处置技术装备;为超过10公里长的城市综合管廊提供燃气泄漏、电气火灾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消防安全社会化服务云平台;形成新产品、新装备不少于40种,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7项;研发的产品、装备应有不少于16种具备产业化技术条件,应有不少于6种装备类成果在公安消防部队试点应用。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5 司法鉴定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司法鉴定涉及的诈伤诈病、数字化集成法医学鉴定、复杂亲缘关系、未知毒物筛选分析、文件材料及文件形成时间等疑难问题,研究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形成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示范平台;探索建立司法鉴定技术评价系统、司法鉴定意见证据评价系统。
考核指标:为不少于5类常见诈伤诈病(伪装视功能障碍、嗅功能障碍、男子生育功能障碍及功能性与器质性精神症状等)提供可靠的鉴定技术和标准,有效识别率不低于85%;复杂亲缘关系可鉴定类型不少于3种,准确率不低于99%,灵敏度大于95%;数字化集成法医学可鉴定类型不少于3种,年应用案例不少于200例;未知毒物筛选分析技术,至少可鉴定500种未知毒物(传统毒物药物、毒品、有毒动植物、金属毒物和新精神活性物质等);司法鉴定机构、人员能力评价技术、司法鉴定意见证据评价技术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制修订司法鉴定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规范不少于10项;形成不少于1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司法鉴定关键技术、产品和数据库等,并开展应用示范。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6 多元智能化诉讼服务及审判执行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大数据可视化的司法公开技术;研究多元泛在化诉讼服务技术;研究多源多态证据链构建和裁判文书说理关键技术;研发巡回审判和远程审判技术和装备;构建人民法院业务和数据标准、司法基本服务库和案例筛选评估模型;研发庭审信息采集、抽取和服务、庭审过程巡查等庭审技术及设备;构建基于下一代法院业务网的全国法院云平台原型试验系统、以司法知识库为核心的人民法院辅助决策支撑平台和司法服务原型
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审判领域分析预警模型不少于10个,面向司法公开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可视化率不低于90%,建立覆盖全网环境和审判执行、信访、司法行政等主要业务类型的原型试验系统,形成业务系统的自动化分析和测试和完善评价方法;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7 职务犯罪智能评估、预防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多源信息的职务犯罪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技术,犯罪社会关系链及目标对象识别模型;研究海量多样反腐案例的特征发现和分析方法,多维多模腐败案件发展态势预测及模拟推演;研究反腐舆情动态智能抓取、自动甄别评估技术,多源异构举报线索研判和辅助决策;研发基于行贿档案信息的反腐防控决策模型,构建行贿档案综合管理与评估系统;建立反腐案件综合研判的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建立职务犯罪领域的自动发现、评估、预警模型不少于5个,原型实验系统不少于10个并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8项;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职务犯罪发现与预防的关键技术、产品和数据库等不少于10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8 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毒品原植物监测、铲除、替代种植技术和装备;研究易制毒化学品、精麻药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实时监控、存储保管、滥用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制毒品快速查缉装备,研制毒品犯罪案件侦查装备;研究缴获毒品快速检测技术,制备毒品标准物质,研制现场涉毒物证快速分析装备;研究吸毒检测和快速甄别装备;研究精麻药品成瘾诊断技术,吸毒成瘾人员戒治临床实践诊断方法,强制戒毒人员戒护、诊疗、康复技术和药物;研究禁毒情报分析技术,禁毒网络信息研判技术及装备;研究禁毒基础理论与标准,毒情监测和毒品预防教育评估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毒品原植物监测与铲除技术装备1套,监测准确率在95%以上;形成支撑易制毒化学品、精麻药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管控需求的自主知识产权装备不少于3种;研制自主知识产权毒品快速查缉和案件侦查装备2套;形成至少2种毒品快速检测新方法,制备不少于3种毒品标准物质;在保证特异性的前提下将毒品检验鉴定、吸毒检测的灵敏度提高到ng/ml量级,吸毒人员甄别时间不大于15分钟;形成至少1种精麻药品成瘾判定新方法,研制自主知识产权戒护装备不少于3项,形成禁毒情报分析综合研判系统;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形成毒情监测和毒品预防教育评估软件系统2套;在国
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不少于20篇,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申请/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强制戒毒人员戒护、诊疗、康复技术与装备在不少于3个强制隔离戒毒所应用示范。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9 公共安全监控视频安全共享与特征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效、安全的安防监控专用数字视音频编解码及信息提取技术;研究多态融合信息的高效存储、有效标注、准确解析、快速检索、特征分析等视频综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视频安全体系、内容保护、授权认证、发布溯源等关键技术;研究新一代安防监控专用数字视音频编解码芯片应用及设备实现,研发视频内容分析与可视警务综合实战应用、视频综合安全管控、视频分布式解析综合服务平台等系统;构建视频图像信息联网与综合应用技术标准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视频综合应用平台,平台支持百万级设备接入管理,支持PB级存储能力,支持基于数字证书的认证、可信、加密高安全视频信息传输交换,支持多级纵向及跨网络视频信息共享,支持人、车等公安重点关注目标的实时结构化分析;建立基于公钥基础设施/认证中心(PKI/CA)的视频安全体系;形成不少于2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智能安防监控专用数字视音频编解码设备;形成视频图像信息联网与综合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制 — 10 —
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10 法定身份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新型国产高性能智能卡芯片、国产商用密码应用、物理防伪、生物特征识别等法定证件关键技术;研究重大活动及重要会议证件制作、核验及应用技术;研究以法定身份为基础的网络身份认证技术、真实身份隐藏保护和溯源技术及网络可信身份管理体系,研制基于法定身份的网络实名身份认证系统;研究生物特征深度应用技术,网络行为特征刻画和识别技术;研究法人信息采集及电子可信印章关键技术;开展系统验证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的国产高性能智能卡芯片兼容我国电子机读旅行证件,满足“国际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共同准则评估保证级4增强级认证”(EAL4+)要求,生物特征识别在错误接收率(FAR)不高于0.01%条件下,正确识别率大于95%,单次比对时间小于1秒;国产高性能智能卡芯片、国产商用密码应用、物理防伪、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在不少于2个城市开展法定身份管理集成应用示范;重大活动及重要会议证件制作、核验及应用技术,在1000人以上的会议中开展应用示范;形成网络实名身份认证系统,支持亿级网络用户,并开展不少于2个省市的跨区域异地应用示范;
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3.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
3.1 典型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安全预警与防护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典型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储库、罐区、附属工业管道及其辅助设施)安全监测预警与防护一体化总体要求,研究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生产风险预测预警与调控理论,研究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致灾机理、风险辨识、演化规律、原因溯源、事故重构及完整性管理技术;研制典型危险化学品罐区声发射检测、管道振动与疲劳破坏防护、腐蚀与裂纹在线监测、有机挥发物在线实时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时空统一的网络化智能型储存设施安全防控与服务平台系统;研发服务于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实现典型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全生命周期智能一体化安全保障技术集成,并在典型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进行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典型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风险评估、危险源定位、缺陷检测、泄漏监测、原因溯源、事故重构、检验评价等关键技术不少于8项;腐蚀监测探头精度达到 18 位分辨率并具备温度补偿功能;无线声发射系统达到18位模数转化、不少于8通道、采样频率不低于3MHz;形成物质探测、检测监测、安全防 — 12 —
护等装备不少于6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应用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构建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数据库,研发基于动态风险分析的事故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研发化学事故处置与防护装备;研发高效便捷式气体探测仪和在线监测系统、无人机载危险气体实时侦检系统、基于物联网的自组网式危险气体监测系统;研发事故现场洗消技术、便携式洗消技术装备;研发事故处置模拟训练系统;研发典型现场勘验与物证提取技术及装备、事故重构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可准确预测事故扩散影响范围、消防水和泡沫用量的事故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构建可侦检氧气、可燃气、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气及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实现多模应用和物联组网危险气体现场联合侦检系统;形成可抗20种以上化学品渗透的消防员化学防护装备;建立应用于便携式色谱质谱仪的现场火灾鉴定标准谱库和应用于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现场火灾鉴定指纹谱库;形成适用于苯系、有机磷等典型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处置的低腐蚀、环境友好型系列洗消剂及装备;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10项;有不少于6种装备类成果实现小批量生产并在相关救援队伍试点应用。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3 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灾变机理;研究关键信息采集传感技术;研究井下高可靠、抗干扰、高安全多网融合信息传输技术;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多元信息挖掘分析技术;研究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灾害判识预警模型及方法;研发基于云技术的远程监控预警系统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形成机理新假说、新模型,构建煤矿重大灾害判识预警模型;在关键区域实现人机环参数全面采集,传感器具有故障自诊断功能,响应时间小于15秒,标校周期大于120天;监控预警系统运行无故障率达到99%,抗干扰等级不低于3级,无故障运行时间提高60%;建立煤矿重大灾害相关信息集成挖掘方法;建立煤矿监控预警示范及区域性云平台,实现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煤矿重大灾害灾变隐患在线监测、智能判识、实时预警,预警准确率大于90%;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建设应用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4 化工园区耦合事故区域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化工园区多灾种(火灾、爆炸、泄漏及地震、雷电等)耦合风险分析与安全规划优化技术;研究多灾种耦合下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仓储及运输网络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化工园区综合监测预警技术及装备;研发化工园区大型油气火灾灭火技术及装备;研究区域级化工园区应急保障资源规划优化配置与调度技术;研发国家化工园区应急保障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多灾种耦合的化工园区定量风险评估与规划优化理论;形成基于量化风险和大数据的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运输网络规划优化策略和选线模型;危险化学品微泄漏检测精度优于50μL/s;危险气体探测精度优于10ppm,响应时间小于10秒,探测距离不小于2千米;区域雷电预警系统远程探测距离不小于60千米,近程探测距离不小于15千米,提前预警时间大于15分钟;大功率灭火系统泡沫喷射流量大于500L/s,喷射距离大于120米;应急救援人员体征监测参数不少于4项,定位精度优于1米;建立化工园区应急资源调配模型不少于3个,建立化工园区安全生产管理及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响应时间小于1分钟;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选择不少于2个典型化工园区开展综合集成应用示范。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5 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灾害致灾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金属非金属矿山完整性安全开采理论;研究露天矿超高边坡等大型岩土体灾变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采空区致灾机理及超前探测与处理技术;研究超深井典型事故灾害安全检测监测及预防技术;研究超大规模矿山重大灾害预控及充填技术;研发基于云计算的矿山多灾种耦合风险监测预警技术与平台;研发金属非金属矿山灾害应急救援与个体防护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建立金属非金属矿山完整性开采理论模型;建立地应力大于60MPa条件下的大断面井巷支护体系;建立动力灾害时空强度预测-监测预警-动态反馈分析模型,围岩破坏监测预警准确率达到70%;采空区井下超前探测有效距离不小于180米,预报准确率不小于75%;边坡表面位移非接触式监测精度优于0.5毫米;露天边坡动力灾害监测预警准确率达到60%;建立矿山多灾种耦合风险预警平台,预警准确率达到70%;建立稳定连续充填能力不小于180 m3/h的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形成矿山重大灾害情景构建软硬件平台;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穿戴式的一体化应急救援装备;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6 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护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与控制理论;研发密集抛光打磨车间粉尘及振动危害防护技术装备; — 16 —
研发劳动密集型洁净厂房职业病危害防护技术与装备;研发大型机加厂房等典型场所噪声及电焊烟尘防护技术装备;研究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典型作业职业工效负荷评估与控制技术;研发可燃性粉尘监测及爆炸防控技术及装备;研发职业病危害监测预警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基于作业类型与检测策略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与控制理论;形成劳动密集场所职业工效负荷评估指标与方法体系;抛光打磨车间固定抛光打磨场所集尘装备风量自动调节偏差小于10%,粉尘捕集效率达到90%以上;吹吸式通风装备控制面风速0.5m/s时不均匀度小于0.25;吸声材料特定频率处的吸声系数不低于0.9,隔声材料的隔声量不低于35dB;风速智能调节型移动排风除尘装置在0.5米范围内控制点风速偏离小于0.1m/s;职业病危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曲线波动差错率小于10%;可燃性沉积粉尘厚度测量精度优于0.2毫米;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7 煤矿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煤矿重大灾害灾情演变规律;研发煤矿灾变环境侦测及存储技术;研发灾变环境应急通信及遇险(难)人员精确定位技术;研发智能化应急预案及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技术;煤矿重大灾害紧急逃生技术与装备,煤矿重大灾害抢险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构建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火灾、水灾等重大灾害灾情演变模型;煤矿灾变环境侦测机器人测量距离大于100米;遇险(难)人员定位误差小于3米,实现被困人员与救援人员及时有效通信,井下基站无线通信距离不小于1500米,系统传输延时小于50毫秒;应急预案系统具有可扩充性、兼容性及大数据挖掘分析决策功能,系统反应时间小于5秒;逃生支持系统响应时间小于3分钟;便携式破拆和支护装置单组件重量少于20千克,支护高度0-4米和倾角0-90°可调,初撑力不小于100kN,破拆装置剪切力不小于600kN;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8 高参数承压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等承压类特种设备典型材料和焊接接头的高温损伤机理及损伤早期诊断技术;研究压力容器基于失效模式的设计理论和基于可靠性的建造方法;研发典型服役环境下关键承压设备的损伤模式、检验检测、风险评估及安全评价技术与装备;研发石化成套装置中超期服役的关键承压设备安全分级、寿命预测与延寿技术;研发承压类特种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监管体系及应急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国家承压类特种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监管体 — 18 —
系和事故应急平台;形成检验检测新仪器及装备不少于10台套;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国家承压类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0项,风险管控或事故应急平台的应用示范不少于30项。承压类特种设备的万台事故率降低20%;示范装置的承压类特种设备平均检验周期比相关国家标准规范延长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9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超高层建筑施工事故风险源及其评估方法;研究动态时空环境效应下的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安全诊断理论与方法;研究临时支撑体系失稳机理;研发智能型临时支撑安全技术与装置;研发超高层建筑安全施工平台及突发险情人员逃生装置;研究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消防技术与装置;研发超高层建筑施工电梯的高效安全保障技术;研发超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安全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建立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体系,形成施工阶段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安全诊断方法;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或装置不少于8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开展示范工程不少于6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形成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不少于10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
4.1 油气长输管道及储运设施检验评价与安全保障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长距离输送的压力管道和储运设施损伤机理、演化规律;研发管道、储罐(库)等储运设施及防护系统状态监测、风险评估、缺陷检测与检验评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油气管道、储罐(库)、压力容器、动力输送装置及其辅助设施的完整性评价技术;研发管道及储运设施灾害评价、事故应急和快速修复技术与装备;研发油气管道的杂散电流等灾害机理、防御技术及监测和防护装置。
考核指标:建立长距离输送压力管道和储运设施服役周期内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建立在用油气管道及储运设施微损试样试验方法;形成典型油气长输管道及储运设施损伤预测模型;提出油气管道杂散电流(含高压直流)危害评价准则。形成环境敏感区和特殊敷设方式下油气管道定量风险评估技术和隐患分级管理方法。研发新仪器或装备不少于15台套;制修订国家标准(送审稿)不少于8项,压力管道或容器等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2 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关键交通基础设施动态识别技术以及桥梁、隧道、港口、综合客运枢纽等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危险源辨识 — 20 —
与风险评估技术,研发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风险评估管理平台;研究关键设施结构与基础的远程监测、健康诊断与评价技术,研发相应的可视化远程实时监测、安全评价及预警平台;研究灾害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影响快速评估技术,研发桥梁、隧道、沿海港口防灾减灾安全控制技术与装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以及综合客运枢纽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突发事件下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可靠度评估及预警技术、应急调度与疏散救援决策技术,研发跨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系统智能化决策支持平台;研究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全生命期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多灾害作用下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灾变机理和恢复能力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交通生命线网络的灾情模拟与安全保障技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风险管理与应急保障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及交通基础设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等成套安全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可视化远程实时监测、安全评价及预警平台,实现示范工程中结构远程监测及安全风险防控覆盖率达到100%;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系统智能化决策支持平台,实现试点区域重大灾害区域路网灾情可视化模拟,Ⅰ、Ⅱ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覆盖率100%;研发检测监测、修复与应急仪器或装备不
少于10项,对码头隐蔽性部位损伤快速定位精度优于1米,实现高速公路等重大线性交通基础设施的路基形变自动化监测,监测形变精度优于3毫米;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在不少于5个省市开展集成应用示范。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3 临海油气管道和陆上终端设施检验评价与安全保障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海水、海床、海洋微生物、介质等因素作用下,临海油气管道、陆上终端压力容器及其他设施的损伤机理与演化规律;研发临海油气管道及陆上终端设备、设施的本体缺陷检测、防护系统检测、检验评价技术及装备;研发临海油气管道及陆上终端、事故应急和快速修复技术;研究临海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海底管道—海床—水动力作用机理、特殊条件下管道损伤机理、腐蚀机理等基础机理不少于4项;形成临海和登陆管道等内外检测监测技术方法不少于15种;形成陆上终端装备的阀门内泄漏、管线积液、有机物泄漏、运行状态监测等检测技术方法不少于5种;形成临海管道、登陆管道、终端设备的风险评估方法不少于5种;形成临海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建立临海油气管道和陆上终端设施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仪器或装备不少于15台套;制修订国家/行业 — 22 —
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形成临海油气管道或陆上终端压力容器及辅助设施等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不少于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应用示范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5.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 5.1 城市市政管网运行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城市既有市政管网系统(燃气、供水、排水等系统)的健康诊断评估方法、管道修复技术和设备;研究城市市政管网规划建设运行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及标准规范;研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安全运维指标体系;建立精准定位的市政管线安全运行保障、监测预警减灾、应急处置等集成智能监管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市政管线健康评估方法、指标体系不少于10项,形成(30分钟—2小时)快速修复管线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不少于15项;完成城市不同管线运行风险评估方法、导则、指南不少于10项,建立城市管线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不少于5个,包括管线压力、泄漏(液体、气体)、水质、管道破损和错接等信息系统,远程移动实时巡查与预警系统等;形成综合市政管线和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安全运维等的技术导则、指南不少于20项;形成安全保障、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不少于20项;关键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等应用示范不少于30项;示范项目管网设施精准定位监控点每平方公里不少于10个,并能实现远程监控,实
现不少于2种管网设施的信息数据共享;构建1个全方位智能监控城市管线信息化综合平台;上述研究成果及综合平台在不少于5个城市进行综合应用示范。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2 城镇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保障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城市群公共安全综合风险评估技术;研发大型活动场所和地下空间关键设施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及信息管理平台;研发城市多部门协同的网格化安全监测和保障技术装备及集成信息平台;研究城市轨道交通防灾系统检测与风险管控技术;研发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重大风险管控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城市低影响排水(雨水)系统与河湖联控防洪抗涝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城镇重大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配送、应急交通组织、人员伤亡评估、人员转移安置等应急保障技术与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城市群多因素综合风险评估和城市群跨区域应急联动及协同救援保障系统,属性查询响应速度小于3秒;构建管理能力大于5平方公里的网格化安全监测和保障集成信息平台;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保障系统,具备城市轨道交通防灾监测、网络化运营风险管控等功能;形成城市低影响排水安全监测系统,系统动作时间在60秒之内;形成城镇重大突发事件下人员安全保障系统,具备应急物资配送、应急交通组织、人员伤亡评估、人员转移安置等功能;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 24 —
不少于6项,形成城镇群综合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集成上述成果形成城镇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保障综合平台,并在不少于2个城镇开展综合应用示范。
拟支持项目数:1-2项。6.综合应急技术装备
6.1 航空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和标准体系;研发多种航空器协同救援综合指挥体系及平台;研制机载快速补给装置、夜间搜索装备、救生搜索监控系统等应急机载设备核心部件,研制灭火、投放、救生、医疗等通用航空应急任务设备;研制特殊应急救援环境下航空紧急救援地面保障设备,研究面向航空救援人员协同作业的训练系统及训练效果评估方法;上述技术成果形成装备能力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具备实时调度和指挥不少于10架航空器、不少于30辆地面救援车辆的航空应急指挥系统;研制出不少于5型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机载任务设备或系统,应用集成安装平台、外吊挂式快速补给装置用于改装医疗救护直升机和警用直升机各1型,具备快速安装和出动能力;建立航空紧急救援地面保障设备设施体系,包括机动保障设备、航空应急保障设备、固定运营基地保障设备,具备应急保障不少于5型救援直升机的能力;制定航空救援人员协同作业的训练规范;选择不少于3个机
场开展应用示范和救援演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建立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和标准体系。
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6.2 道路应急抢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道路应急抢通装备体系和标准体系;研发超大跨度应急机械化桥和轻质材料应急桥、隧道应急抢通、多功能道路破障装备、全地形全路面的水陆两栖运输应急装备、道路交通事故模块化综合救援装备等关键技术;上述技术成果形成装备能力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架通时间不超过3小时,架设长度不小于80米的超大跨度应急机械化桥,架设长度不小于50米人工架设的轻质材料应急桥,并在不少于6个重点区域示范;隧道应急抢通设备夹钳提举重量不少于2吨,无障碍最大遥控距离不少于2公里;形成不少于3型多功能破障装备;全地形全路面的水陆两栖运输应急装备有效载荷不小于6吨;形成不少于2型道路交通事故模块化综合救援装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8项;建立道路应急抢通装备体系和标准体系。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6.3 灾害环境下人体损伤机理研究与救援防护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高温、浓烟、危化品事故、爆炸、低温冰冻及其复合作用等灾害环境下人体损伤机理及个体防护原理;研发复合灾害环境下的新型个体防护材料及防护性能评价方法;研发面向灭火与应急救援、危化品事故处置、防割刺防爆、复杂灾害环境下医疗救援的新一代个体防护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个体防护装备检测技术平台与标准体系;上述技术成果形成装备能力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阐明上述灾害环境和复合灾害环境下人体损伤机理和防护原理;形成不少于6种面向上述灾害环境和复合灾害环境下的新型个体防护功能材料;形成不少于4种防护性能高效、功能先进、舒适性强的灭火与应急救援、危化品事故处置、防割刺防爆、医疗救援的个体防护装备及其检测技术平台;在不少于10个省的消防部队、不少于2个危化品事故处置分队、不少于3个公安特警支(大)队、不少于5个省的国家级医学救援队进行应用示范和使用评价;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4 高机动多功能应急救援车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高机动多功能应急救援装备标准体系;研发高机动应急救援车(含消防车辆)高机动性专用底盘及专用悬挂系统;研究多功能应急救援车的结构形式;研究应急救援车多功能模块化设计技术;研发可快速切换的多功能工作臂,模块化设计作业工具;研发复杂地形下的快速、高适应性、可拆换的越障行走装置的关键技术;研发车载常规与特种应急救援器材;研发多功能城市灭火主战消防车和带高喷云梯功能的水罐灭火消防车的车载功能配置、药剂配置、乘员室优化设计、供水系统优化设计、抢险救援功能配置与设计等技术;上述技术成果形成装备能力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出高机动应急救援车高机动性专用底盘不少于3套;形成满足高速机动与狭小地域救援作业转向要求,具备推铲破障、破拆起重、绞车救援、随车发电、常规及特种应急救援等不同功能的应急车辆不少于3型;形成不少于10型车载常规与特种应急救援器材;多功能城市灭火主战消防车满足供水流量和压力大,兼具侦检、照明、破拆等抢险救援综合功能;带高喷云梯功能的水罐灭火消防车臂端最大举高高度大于23米,具备供水流量和压力大的功能;以上技术装备在不少于6个救援队伍进行应用示范和使用评价;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8项;建立高机动多功能应急救援装备标准体系。
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6.5 灾害现场信息获取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用于重大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现场信息、可搭载于无人飞行器或机器人等平台的多种传感器及集成技术;研究实时灾情数据远程快速传输技术,研制灾情信息数据处理、灾害信息提取、现场灾情快速制图等技术,建立突发事件现场数据获取与处理软硬件系统,上述技术成果形成灾害现场信息获取能力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灾害信息获取解决方案和技术系统,建立空地一体化演示环境;研发不少于3种传感器,支持事故灾难、社会群体事件、危险品爆炸、水域事故、洪水、地震等事件信息的获取;研发灾情现场信息快速处理系统,实现灾情数据远程快速共享1小时以内,20平方公里区域灾情信息数据处理2小时以内,现场灾情影像快速制图3小时以内,灾害信息提取5小时以内;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针对不少于5种灾害类型开展应用示范。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6 一体化综合减灾智能服务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全球定位系统与室内定位系统无缝集成的室内外一体化定位技术;研究大比例尺地图与建筑物室内场景多尺
度数据可视化融合技术;研发面向建筑物倒塌、城镇火灾、地震、地质灾害、洪水等突发事件的一体化综合减灾智能服务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基于室内外一体化定位技术体系,兼容北斗网、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室内外定位精度优于1米;建立室内外多尺度地理空间信息融合与可视化技术体系,数据融合精度优于0.5米;研发一体化综合减灾智能服务系统,具备应急救援指挥、灾害现场三维场景、应急人员装备位置信息实时获取等功能,并针对不少于5种灾害开展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7 应急物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应急物流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研究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的模块预储关键技术、平转急动态响应的高速转运关键技术,研发平急结合、快速转换的多模式高效应急仓储系统;研究国家应急产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技术,研发应急物流信息系统;上述技术成果形成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高效应急仓储系统,具备密集存储、多模式作业功能,可实现平、急作业无缝切换,在信息通信、电力设备等出现故障的极端情况下,确保前2个小时物资出库能力不小于150吨,满足1架大型货机物资装机需要;建成国家应急产品信 — 30 —
息综合服务平台,涵盖至少3000种应急产品;形成具备应急物流资源查询与统计分析、应急物流预案管理、指挥调度、实时过程监控等核心功能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在不少于4个重点区域开展试点和演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8项;建立应急物流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申报要求
1.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2.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10个(含10个),项目承担及参与单位数不超过30个(含30个)。
3.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他有示范应用、规模化应用指标、产业化特征明显的项目,鼓励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地方共同出资支持。
4.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第四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
2017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重
点突出原则,2016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城市火灾防治、司法鉴定、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煤矿灾害预警与处置、化工园区事故防控、油气及危化品储运设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32个项目。2017拟在重大综合灾害耦合、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煤矿灾害防控、危化品及工贸企业生产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国家物资储备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现场应急保障救援装备等方面安排39项任务,其中2项任务拟定向择优。2017拟重点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等方面的研究。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对于企业牵头申报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指南各方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项,若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评审结果相近,可以择优同时支持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优再继续支持。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参与单位数不超过30个。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1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
1.1 重大综合灾害耦合实验和模拟技术与设备 研究内容:研究多灾种及其耦合作用的实验技术和多尺度大型实验装置,研究灾害环境下的人员行为、灾害动力学演化与应对的大规模快速数值模拟技术及仿真系统;研究包括现场机器人和大型实验装置在内的多类型大数据融合分析与虚实结合的动态交互技术,研究基于实验-数据-仿真综合的重大灾害情景推演与集成分析技术,研发情景推演与综合分析平台。
考核指标:实验装置为公共安全提供模拟环境,可实现三种以上灾害及其耦合作用,最大风速≥70m/s, 高低温范围-40℃~70℃,最大雨强和雪强≥150mm/h,震动台尺寸≥3.5m×3.5m,火灾热释放速率≥2.5MW;数值模拟系统具备复杂建筑结构、火灾和危化品泄漏等典型灾害演化过程、人员与交通行为规律、及其交互影响的大规模快速计算和仿真能力;情景推演平台可实现与现场机器人、实验、仿真、数据系统的交互集成。制修订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项。
2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
2.1监管场所智能监控、预警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在押人员生理数据、行为、监管改造等综合信息实时采集技术;研究在押人员异常行为风险评估及心理变化趋势预测智能研判模型;研究监所内无线信号屏蔽侦测技术;研究监所周界防范与管控技术;研发监所内移动警务监管智能技术与装备;研究监所智能巡检值勤技术;研发在押人员外出智能管控技术与装备;研究基于狱内侦察的监所视频浓缩技术;研究袭警、冲监、闹监、越狱、脱管等突发案件的智能侦查预警技术。
考核指标:在押人员生理特征监测准确率不低于90%,典型异常行为分类准确率不低于95%,行为分析相关理论模型和策略不少于5项;智能预警技术漏报率、误报率低于5%;无线信号屏蔽侦测技术支持多制式、多频段;在3个以上省份的12个以上典型监所(涵盖高度、中度、低度戒备等级)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规范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2.2犯罪嫌疑人特征精细刻画与精准识别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案事件嫌疑人生物特征及相关医学症候关联分子标记检验推断关键技术;研究体液斑痕中内、外源性特征成分高灵敏度检验技术;研究基于视频的动态生物特
征识别与目标对象鉴定技术;研究指掌纹、足迹、人脸、虹膜、声纹等多生物特征综合应用技术;研制快速、便携、高通量法医DNA检测设备与试剂耗材;基于以上技术的集成应用,研发犯罪嫌疑人特征精细刻画与精准识别应用系统。
考核指标:特征刻画准确度>80%,年龄误差<4岁,一体化个体识别基因座数目大于90;人体组织属性准确判定不少于5类,检验斑痕特征成分不少于50种,最小斑痕体积10uL,灵敏度10ng/mL;形成不少于3款检测设备与配套试剂耗材,快速法医DNA检验时间小于1.5h,建立年检验量>100万人份的高通量法医DNA检验线;基于100万库容量的生物特征综合应用系统,比中率>95%;基于视频的人脸属性识别精度大于95%;虹膜识别距离>50cm,识别拒真率<0.1%且认假率<0.0001%。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2.3毒品犯罪处置与戒毒康复技术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寄递物品藏毒的快速查缉装备;研究中远距离侦察制毒加工厂的技术与装备;研究缉毒动物训练理论与技术;研究疑难样品和复杂体系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毒品的新技术;研究毒品代谢组学及技术体系;研究戒毒康复心理干预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至少1台快速扫描查毒装备,检测时间
小于10秒,对于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的漏检率低于10%;研制至少1台侦察半径不小于200米的甲基苯丙胺、氯胺酮加工窝点的车载侦察设备;训练至少1种新型缉毒动物,对于3种常见毒品的漏检率均低于10%,误报率低于10%;形成至少2种毒品检测新方法;建立甲基苯丙胺、氯胺酮等合成毒品代谢动力学模型;形成至少2种戒毒康复心理干预新方法,干预成功率大于60%;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2.4 社会安全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公安机关及社会有关公共安全信息资源的采集、汇聚关键技术,研究分布式架构下多类型数据的智能存储、语义检索、按需服务、漫游计算和标准化整合方法;研究基于内容保护的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对外共享关键技术;研发面向立体化治安防控的大数据分析预测模型,研究监测预警和智慧警务高效协同技术;研究针对特定场所、特定目标和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动态获取、综合集成研判和可视化分析技术,研究安全危机主动预防和快速处置方法;基于国产云计算平台研发社会安全大数据应用和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技术。
考核指标:平台系统架构支持PB级数据存储,信息整
合不少于千亿条有效数据;数据加载、抽取速度不少于每秒10万条记录;对于百亿级数据规模下针对特定场所和特定目标的数据检索,检索时间不大于2秒;实现面向视频图像等多类型公共安全数据的内容脱敏和对外共享;提出不少于50种针对各类犯罪行为的监测预警模型;社会安全大数据公共服务系统与5个以上行业部门对接,提供10种以上社会公共服务,成果在公安部及3个省级公安机关的云计算平台上开展典型应用示范。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5项。
2.5案事件现场勘验与目标关联分析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案事件现场主客体、媒介环境、时空等全要素信息演化规律与快速采集、研判技术;研究现场四维重建与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基于地质学、地球化学、植物学、孢粉学的区域环境推断与物证溯源技术;研究爆炸、纵火现场残留物和产物的综合检验鉴定技术;研究现场电子设备检验鉴定技术;研制各类物证的现场快速发现与临场检验装备;研发法庭科学地理信息标记系统;基于以上技术的集成应用,研发现场勘验数据可视化展示与目标关联分析研判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的现场勘验技术可用于4类典型现场,整体勘验时间缩短20%以上;物证区域环境推断与溯源准确度大于85%;法庭科学地理信息标记系统的空间分辨率达2km×2km;形成国产化、便携式现场物证快速发现提取与临场检验设备不少于3台套,检验时间小于30分钟;形成现场勘验数据可视化展示与目标关联分析研判系统1套。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
2.6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技术及系统集成
研究内容: 研究行驶车辆安全性网络诊断、车辆安全隐患在线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客运车辆重大交通事故下的应急逃生、自主救援等关键技术;研究道路交通行为立体化监测、不良交通行为取证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与短临预测预警、行驶车辆安全风险主动干预等关键技术;研制高可信智慧安全驾驶、客运车辆一体化应急救援及交通安全信息化执法等装备;集成开发具有车辆安全性诊断、自主报警定位及交通行为特征谱等功能的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系统。
考核指标:构建通行车辆安全性诊断与测试平台,实现车辆安全隐患的在线预警;重大交通事故下客运车辆自主报警定位时间不大于1秒;不良交通行为取证有效率达到95%以上;车辆重大交通安全隐患预警时间不大于5秒;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系统在5个以上省域内应用示范,示范车辆
交通事故同比下降50%以上;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2.7职务犯罪智能评估、预防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多源信息的职务犯罪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技术,犯罪社会关系链及目标对象识别模型;研究海量多样反腐案例的特征发现和分析方法,多维多模腐败案件发展态势预测及模拟推演;研究反腐舆情动态智能抓取、自动甄别评估技术,多源异构举报线索研判和辅助决策;研发基于行贿档案信息的反腐防控决策模型,构建行贿档案综合管理与评估系统;建立反腐案件综合研判的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建立职务犯罪领域的自动发现、评估、预警模型不少于5个,原型实验系统不少于10个并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8项;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职务犯罪发现与预防的关键技术、产品和数据库等不少于10项。
3.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
3.1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动态智能探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隐蔽地质异常体煤岩物性参数的地球物理响应规律及致灾机理;研发地质异常体高精度多维多分量
地面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地面复杂地形地质致灾体悬空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深部地层致灾地质体地震精细成像技术;研发煤岩含水量与火源位置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井下小尺度地质异常体机载超前精细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地质异常体井上下立体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智能在线多方法数据融合处理技术与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隐蔽地质异常体大型物理模拟实验平台;多维多分量地面电磁仪地质异常体探测准确率不小于75%;悬停探测装置探测地下深度不低于600m;地震解释精度断层断距分辨率不大于4m、陷落柱直径分辨率不大于10m;含水量探测误差不大于8%,隐蔽火源定位误差不大于15m;井下机载超前探测装置断层断距分辨率不大于1m,陷落柱直径分辨率不大于2m;实现3种以上物探方法实时解译及数据融合,应用示范矿井不少于2个。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2矿井突水水源快速判识与堵水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矿井突水危险性辩识与评价技术;研发煤矿底板水害超前区域防治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煤矿水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研发突水水源快速判别技术与装备;研发水灾导水通道综合精确定位技术及装备;研发巷道快速高效堵水截流技术及装备;研制车载移动式快速智能制
浆注浆系统;研制高效高可靠性大流量排水装备;开发水灾应急决策支持专家系统及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突水危险性评价技术体系;井下专用钻机适应岩石抗压强度不低于80MPa、水压不低于6MPa;突水水源识别时间小于2h;导水通道定位误差不大于5m;车载移动式智能制浆注浆系统能力不小于30m/h;排水系统在扬程600m条件下排水能力不小于500m/h;建立水害防治示范工程2个,水害隐患实时预警准确率不小于90%。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3煤矿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孕灾条件与防控机理;研究煤岩动力灾害危险性区域快速探测与评价技术;研究深部煤岩动力灾害钻孔、切缝、压裂、注水等卸压解危技术与装备;研究大型地质构造与巨厚岩层结构矿井群煤岩动力灾害系统防控技术;研究冲击地压巷道高冲击韧性强力支护材料及技术;研究深部动静载作用下区域性卸压防突技术;研究深部矿井复合煤岩动力灾害一体化防治技术;研究深部矿井煤岩动力灾害防治技术集成及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工作面危险区域及等级划分准确率不低于90%;开发出自动化钻机,一次成孔直径不小于300mm、深度
3不小于80m;高冲击韧性强力支护材料冲击吸收功不小于140J;区域和局部防突措施消突有效性分别达到95%和99%以上,时间缩短40%以上;建立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防治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3.4煤矿智能开采安全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智能工作面开采条件实时预测与处置技术;研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设备定位的智能开采控制技术和装备;研制无人工作面巡检机器人;研发工作面智能化超前支护装备及辅助作业平台;研发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开采效能和安全分析决策系统;建立煤矿智能开采安全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大面积煤壁片帮和顶板来压实时预测准确率不小于90%;工作面地理测量系统精度达到20mm;300m长工作面直线度智能控制精度达到50mm;采煤机实现智能调高,精度误差小于±5cm;智能巡检机器人对工作面直线度、采煤机摇臂状态、支架姿态、拖曳电缆状态、大块煤及片帮状况等5类以上参数识别准确率不小于95%,巡检速度不小于15m/min;超前支护装备具备状态智能感知、自稳定支护及自主导向功能,推进方向精度误差不大于5%;智能开采分析应用决策系统降低割煤循环时间不少于5%。建设应用示范工
程1项,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3.5 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矿山“人-机-环”信息感知增强现实理论与方法;研究矿山自动能量捕获无线智能传感技术与装备;研究矿用光学等多参数传感装置;研究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的编码标准、交互协议;研究矿山物联网融合通信网络架构及传输技术与装备;研制矿山物联网云交互技术与服务平台;研发矿山设备协同管控与在线诊断安全生产智能调度系统;研发矿山安全态势分析及预测预警系统;研发矿山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与远程诊断综合服务系统;矿山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矿山环境统一描述方法和环境安全判断准则;传感器具有故障自诊断和信息交互功能,功耗不大于100mW(环境类传感器)和20mW(设备状态类传感器);建立物联网设备、软件等唯一标识体系;矿山物联网交互服务平台数据更新时间不大于1s;实现在20s内将异常信息上报到控制中心;安全预警准确率达到80%以上;矿山特种设备远程诊断接入并发数大于1000路,响应时间小于10s。建设应用示范工程2项,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3.6 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事故防控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海洋(深水)油气开采重大安全事故连锁风险演化、灾变机理及应对机制;研发海洋钻井防台风安全应急技术及装备;研制井口安全监控及井喷智能预警系统;研究海洋钻井井喷失控应急工程技术方案,研制水下应急封井装置及其配套工艺技术;研究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海洋油气开采工艺设施安全及完整性检测、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海洋油气开采应急高效救援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海洋(深水)油气开采重大事故演化致灾模型及动态耦合风险评估方法;深水钻井防台撤离时间比常规回收隔水管方案节约50%以上,适合于3000m水深作业;井口安全监测智能预警系统预报时间较传统方法提前3min;水下3000m应急封井器压力等级105MPa;深水油气工艺泄漏应力波监测及智能预警系统最小可检泄漏液体不大于40mL/s、气体不大于25mL/s,水下便携式结构缺陷可视化智能检测设备裂纹检测灵敏度达0.5mm;集成形成3000m水深以内海洋油气开采作业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建立海洋油气开采应急高效救援平台。选择不少于2口油气井开展集成应用示范,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3.7 大型高尾矿库溃坝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尾矿高应力多场耦合作用下细观结构表征和静动力;研发尾矿库溃坝大型物理模拟测试技术及装备;研发高尾矿坝深部变形三维测量、深部超静孔隙水压力监测、坝体长期大变形连续分布测量等多源信息融合的安全监控预警技术及装备;研发尾矿库排洪隧洞智能探测及排渗系统淤堵防治技术及装备;研究高尾矿坝全寿命服役期健康诊断与风险评价技术;研发尾矿库“头顶库”安全保障堆存和筑坝工艺改造技术及装备;研发高危尾矿库隐患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国家尾矿库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保障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坝体深部变形三维测量分辨率达到0.2mm;排洪隧洞塌落位置探测精度达到2m;建立可重复使用的尾矿库多因素致灾大型试验场,溃坝应急位移监控设备能在5km以外实现位移监控,精度达0.5mm;建立尾矿坝全寿命服役期健康诊断模型;“头顶库”筑坝工艺改造新技术能实现74μm以下颗粒不超过90%的尾矿筑坝;全国尾矿库灾害预警预报平台覆盖全国尾矿库的90%以上。选择不少于5座高坝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安全生产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
3.8 典型危险化学品爆炸机理及事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多因素耦合驱动下典型易燃易爆危险品点火、起爆机理及判据,事故致灾因子及火灾动力学演化规律;研究易燃易爆危险源爆炸灾害效应时空演化规律与评估方法;研究典型点火源能量谱技术;研究易燃易爆危险源燃爆灾害全过程信息智能感知预警技术;研究易燃易爆危险源抑爆隔爆防护关键技术;研发基于实际情景动态风险分析的事故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典型危险化学品储运过程火灾爆炸防控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揭示在静电、冲击波等多因素耦合条件下不少于15种典型危险化学品的点火及起爆机理;建立覆盖冲击波等5类不少于30种点火源的点火能量谱数据库;开发灾害探测感知系统、灾情现场无人机、机器人及数据处理系统,爆炸探测时间小于30ms;形成限定空间内爆炸抑制距离不大于10m、爆炸抑制响应时间不大于300ms的结构抑爆技术及气溶胶抑爆技术及装备;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动态分析决策时间不大于30min。开展不少于2项示范,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9危险品运输过程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衍生机理及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研究基于行车安全事件模型生成机理的驾驶行为安全评价及主动干预方法;研发危险品运输车辆碰撞事故主动防控技术及系统;研发危险品道路运输泄漏多功能处理技术;研发危险品运输罐车侧翻事故主动防控技术及系统;研发危险品运输车辆识别跟踪技术及系统;研发危险品运输重点区域车路协同监控预警技术及系统;研究危险品道路运输过程安全保障技术测试与评价方法。
考核指标:行车安全事件模型至少包括8种驾驶行为;车速小于80km/h及相对速度小于40km/h时,主动避撞的有效性不低于85%,主动防控追尾及被追尾的预警有效性不低于94%,防追尾和被追尾漏警率小于1%,误动作率小于0.5%;前方障碍物探测距离大于150m,距离误差小于5%,响应时间小于0.3s,识别准确率大于98%;车辆对侧翻危险的识别准确率大于95%,主动防侧翻有效性不低于85%;车辆跟踪识别率大于94%;重点区域(如隧道、桥梁等)异常识别率大于90%,车辆水平定位精度优于15m。开展不少于2个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制修订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10 典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人员安全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人员安全保护与区域一体化应急理论;研发工业园区重大事故智能防控技术及装备;研发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下大客流疏运监控预警技术和装备;研发水运重大事故防控技术与装备;研发复杂环境下大规模人群疏散模拟与定向式应急警报分发技术及装备;研发毒气泄漏威胁下公众应急避难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工业园区危险气体大范围快速扫范围不小于1.5km;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大客流检测预警系统客流量实时识别准确率高于90%;内河交通安全控制系统对船舶碰撞、船-桥触碰的预警精度高于90%,针对各类船舶事故能够在1min内提供最优应急处置方案;疏散模拟系统实现不少于8万人规模的快速模拟仿真,模拟时间小于10min;手持式远程控制应急报警通知系统应急报警响应时间小于30s;毒气防护常压避难室安全时间不小于3h。建立应用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制修订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3.1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管廊内部多灾种耦合事故致灾及演化机理、典型事故模拟仿真及推演技术;研究综合管廊全寿命周
期本质安全的规划设计技术;研究入廊高危管道及附属设施安全防护技术;研究管廊本体与设备、内部及周边环境安全隐患监测预警技术及装备;研究管廊高危管道及防护系统在线检测监测技术与设备;研究管廊防护修复、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研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防控智能化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管廊规划可持续性评价、入廊管道规划设计技术;形成管廊本体结构与环境安全隐患监测、快速安全防护修复技术及装备,沉降监测精度不大于0.2mm,周边环境空洞监测精度不大于5cm;形成管廊高危管道及设施可靠性测试评价技术及装置;形成管廊高危管道管体缺陷、防护系统、泄漏检测监测技术及装备,泄漏检测精度小于0.1L/min,轴向定位精度±1m;形成管廊事故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应急联动响应时间小于1min。综合应用示范不少于3个城市,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3.12 高温熔融金属作业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温熔融金属与水接触作用机理及反应特性;研究高温熔体泡沫化控制与防喷溅技术;研发高温熔融金属吊运起重机械运行监控与健康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高温熔融金属吊运防倾翻监测与自适应控制系统;研发高温熔融金属储运容器防泄漏技术与装备;研发熔融金属专用运
输车辆安全监控预警技术及装备;研究高温熔融金属生产过程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高温熔融金属事故应急救援虚拟训练交互系统;研发高温熔融金属作业安全事故综合防控与预警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高温熔融金属与水接触气化理论与爆炸模型;形成预处理-冶炼-精炼全流程防喷溅技术,喷溅率降低80%;高温熔融金属盛装包摆幅为5°~10°,摆频小于0.1Hz;储运容器防泄漏监测预警装备预警响应时间小于1s,预警准确率大于95%;虚拟训练交互系统能模拟钢水爆炸、倾翻、泄漏、喷溅等事故场景,反应时间小于1s;流淌快速耐火阻隔系统响应时间不大于10min。建立应用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13矿山职业危害防治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煤体润湿及煤岩产尘机理;研究煤矿职业病危害评价技术与分级管理方法;研究矿山呼吸性粉尘在线连续监测与个体监测技术及装备;研究疏水性难注水煤层综采与综掘工作面粉尘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矿山喷浆粉尘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煤层硫化氢含量测定方法和高效吸收技术与装备;研究金属、非金属矿山采运过程物理化学除尘技术与装备;研发矿山职业危害预警信息数据库与
第三方监测监管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煤矿职业病危害评价技术与分级管理方法;呼吸性粉尘浓度传感器测量误差不大于15%;除尘器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大于90%;硫化氢吸收剂吸收效率不低于85%;建立3个示范工程,综采工作面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不小于85%;综掘工作面及喷浆区域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不小于90%;金属、非金属矿山爆破粉尘浓度降尘效率不小于90%。制修订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3.14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施工安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致险机理,研究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指标体系及关键指标检测技术,研究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状态监测预警技术;研发超高大跨桥梁施工新型临时支撑与防护设施及工作平台、突发险情人员快速逃生装置;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突发险情人员逃生、定位救援技术及装备;研究特殊地质条件下高边坡、深基坑新型支护设施及突发险情处置修复技术;研究深水港口工程施工安全防护技术,研发通航水域水上施工监控与航行诱导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致险机理,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关键技术指标检测技术不少于5项,研制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状态监测预警平台不少于2项,实现预警准确率不小于85%。研制新型临时支撑与防护设施、通道及工作平台不少于2套,防护设施撞击承载力大于1500N,逃生与定位救援装置不少于2套,遇险人员定位救援覆盖范围大于200m,定位响应时间小于60s。开展公路或水运工程应用示范不少于5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3.15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特征、灾变机理、事故成因及安全评价体系;研发地铁工程施工多源耦合风险控制技术及装备;研发地铁工程施工人员安全行为智能分析与矫正技术及装备;研发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作业环境改善技术与装置;研发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事故应急处置与快速修复技术;建立地铁施工安全集成智能监管平台及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形成1款地铁施工质量安全检测机器人,地下复杂环境下高清检测效率不低于10万点/s,10m范围内检测分辨率达到1mm;形成地铁施工现场多源异构信号综合解析的安全风险解析仪,无线接入多源异构信号数量不少于50个,信
号解析误差小于2%;实现地铁施工现场15种以上常见不安全行为的自动侦测;形成地铁与管廊施工险情及事故快速处置工法5项以上;构建涵盖五方责任主体的地铁施工安全协同控制平台。在不少于5个城市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3.16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监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筑工程施工重大风险耦合机理与事故预测预警方法;研究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人员安全状态智能识别与行为控制技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垂直运输设备安全状态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紧邻构筑物等环境安全状态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开发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控集成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超高层、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控技术不少于5项。研发施工安全监控装置不少于3项;现场人员空间定位精度不大于0.2m,风险识别率不小于90%;设备监控装置应变监测精度2με,应力监测精度0.5MPa,变形监测精度1mm,倾角监测精度0.005°;环境监测指标精度优于控制值的2%。建立施工安全监控集成平台1项,分节点可支持不少于2000个监测点,分节点数量可根据需要扩展。完成超高层及高层示范工程不少于5项,制修订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获得软件
著作权不少于4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3.17 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包括移动式压力容器和气瓶)复合材料、低温绝热系统、功能及复杂载荷下的损伤模式和风险识别技术;研究典型移动式承压设备基于失效模式的轻量化建造技术、超低温绝热技术及主动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典型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防护系统基于风险的快速检测、在线监测与安全评价技术及装备;研究典型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全寿命周期的动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技术体系和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少于15项;研发试验、检测、监测仪器设备不少于10台套;提交包括液化天然气应变强化真空绝热罐体、压缩氢气塑料内胆全缠绕气瓶、液氢气瓶在内至少5个品种的新样品,样品应取得国家认可的型式试验合格证书;形成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检验基地(平台)不少于5处。建立国家移动式压力容器动态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并进行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
术规范(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
3.18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研究电梯、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五类机电类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典型机电类特种设备的损伤与故障模式;研发机电类特种设备重要部件不拆卸检测和安全装置可靠性测试技术及装置;研发典型机电类特种设备运行状态监测、预警、诊断和安全评价技术及装备;研究典型机电类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监管理论体系并研发风险防控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电梯、起重机械等安全指标、报废条件、检测监测、安全评价、风险评估等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18项;建立故障数据库1个,案例不少于500个;研制重要安全部件的可靠性测试装置、不拆卸检测、自动扶梯群和港口起重机群的安全管理与预警等仪器或装备7台套,应用示范不少于200台套;自动扶梯典型机械故障早期识别率达到90%以上;建立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平台1项,案例数据库不少于50万台。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立项国际标准1项,形成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
4.1国家石油及天然气储备库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等国家储备库设施致灾机理、典型灾害(火灾、自然灾害等)及多灾种耦合效应对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储罐的安全影响评价技术和事故反演技术;研究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及储罐基于本质安全的设计建造技术;研究原油和天然气储罐、附属管道及其它辅助设施的检验检测、安全评定、定量风险评价预警和事故应急技术与装备;开发具有安全数据集成、寿命评估、动态风险预测和应急管理等功能的战略储备库管理和安全保障一体化平台,并在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等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库设施的泄漏探测、缺陷检测与快速维修等安全保障新技术不少于10项;研制检测监测、事故应急等装备不少于5台套,包括:安全监控与应急管理系统,系统预警时间不大于5s,系统综合误差不大于10%;储罐罐底泄漏检测系统能探测Φ6mm的泄漏孔,漏点定位误差距离不大于罐底直径的5%。建立石油和天然气国家储备库安全保障一体化平台,并在不少于3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应用示范;制修订常压储罐基于风险的检验、完整性管理等国家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
4.2 国家棉麻、粮食物资储备库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棉麻、粮食等国家物资储备库火灾等热灾害的主要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研究典型热灾害对国家物资储备库的安全影响评价技术;研究国家物资储备库多灾害(热、霉变、虫鼠等)失效后果的耦合效应和定量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储备物资抑制自燃的关键功能材料及技术;研究国家储备库检验检测、安全监控、健康监测、评价预警和事故应急处置技术和装备;研制物资储备库的灾害风险预测、智能监控与应急管理的一体化安全保障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国家物资储备库检验检测、安全评价以及灾害防治等新技术不少于8项;开发安全环保型自燃抑制添加剂不少于1种,抑制有效率不小于80%;早期灭火凝胶材料不少于1种,吸附灭火介质倍率不小于30g/g;国家棉麻、粮食等物资储备库的全分布式安全检测、监测与监控系统4台套,综合误差不大于10%;事故应急与救援系统1套,综合预警系统响应时间不大于1s,联动系统响应时间不大于60s。国家级储备库应用示范2个,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4.3城市典型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城市道路高饱和流量的交通特点,研究对社会交通低影响的城市既有桥梁结构快速维修加固关键技术和应急装置,研发桥梁上部结构快速更换成套技术及装备;研究地震高烈度区既有城市桥梁不中断交通条件下抗震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针对城市快速路超限荷载运行风险,研究城市快速路桥梁智能安全监测与控制系统;针对地下工程穿越既有城市交通设施而产生的结构安全风险,研究城市道路及桥梁结构风险监测、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研发城市轨道交通安防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监管系统。
考核指标:城市道路复杂条件下桥梁更换装备,整体承重能力不小于2000吨,多套装备行走同步误差小于30mm,修订行标1项;形成适合城市交通特点的桥梁抗震加固关键技术不少于3项,示范工程不少于1项;建立城市快速路桥梁重载监控预警系统,编制安全预警软件1套;建立地下工程穿越既有道路及桥梁风险监控系统,形成多级别安全控制关键技术不少于3项,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基于技防、物防、人防协同的综合安防智能监管系统,示范项目不少于2个。申报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5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
5.1 城镇建筑结构运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城镇建筑结构运维安全风险识别及评估理论和方法;玻璃结构防倒塌关键理论和技术;城镇建筑围护结构防高空坠落及安全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城镇密集建筑安全绿色拆除关键技术;城镇建筑结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1000个城镇建筑运维安全事件案例数据库,提出既有城镇建筑结构基于评估使用年限的可靠性评定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不少于20例示范工程,加固工程量降低15%;提出玻璃结构破坏机理、仿真模拟及防控技术;提出建筑幕墙和饰面层高空坠落仿真模拟及防控技术,研发建筑幕墙面层损伤智能检测装备(精度达0.1mm以上);提出城镇密集建筑安全绿色拆除优化技术,研制机电一体化逆向拆除技术装备,托举能力30000t,完成示范工程1项;开发城镇建筑安全监测、预警及管控技术和信息平台(预警发布时间5min以内,应急响应15min以内),开展不少于100栋城镇建筑安全性实时监测预警应用。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5.2社区风险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社区安全、重点人群管理、物业管理等需求的社区治理现代化保障机制和立体化社区治理能力评价模型;研究社区风险治理基础数据库构建及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研究社区多层级、多要素风险监测预警及应急现场快速响应技术及设备;研究社区矫正等重点人员循证模式和行为示踪技术和装备;研发流程整合和网格融合的三维数字社区风险治理综合平台并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社区治理基础数据库包含地上和地下空间不少于10类数据并实现在线分析;动态采集与系统共享交换数据项大于100项;预警安全风险类型不少于5类,预警范围覆盖区域在示范社区不少于80%;建立循证模式策略库行为示踪技术装备具备行为在线监测、人机分离报警功能,室内外定位精度10米以内。在不少于10个社区、不少于10万社区人群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出版专著不少于2本,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6综合应急技术装备
6.1融合应急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对应急通信的不同需求,研究涵盖天空地多种通信技术的融合应急通信总体框架;研
究突发事件现场多种通信网络技术融合的应急通信标准体系;研究应急环境下多网络互通及多媒体业务融合等关键技术;研发适应能力强、集成度高的融合应急通信终端;研究多网络、多业务的融合通信调度技术及应急调度系统;开展上述技术和系统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涵盖多种通信方式的融合应急通信技术标准体系;研制满足现场融合互通需求,不少于4型的应急通信一体化设备;研制不少于3型应急通信融合互通设备,实现多网络互通,实现语音、数据、视频等不少于3种业务的融合;研发融合应急通信调度系统,实现跨多网络的多业务综合指挥调度功能。在不少于3个典型省份,针对不少于3种不同类型的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6.2高原高寒地区灾害现场安置装备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生存保障装备体系和配套标准;研究高原高寒地区动力增效及环境适应性关键技术;研究主食快速加工、分装及保质技术;研究临时住用房保暖、供氧及快速展开撤收技术;研究低温低浊、低温高浊水处理及防冻保暖技术;研究集储存、运输、加注功能于一体的油料储存与分
发技术;研究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及动物尸体无害化快速处置技术;研究灾害现场卫生防疫及洗消技术;开展上述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高原高寒地区生存保障装备体系和配套标准,提出动力增效及环境适应性技术途径。研发不少于6种方舱装备,适应环境温度-25℃~46℃,海拔高度不小于3000米,符合国际标准集装箱要求。主食加工方舱每小时保障500人以上;住宿方舱住用人数20人以上;供水方舱保障500人以上,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油方舱容量5000升以上,具备固定及机动加油功能;垃圾处置方舱烟气排放等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防疫洗消方舱具备环境消毒、杀虫及人装消毒灭菌等综合功能。在不少于3个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6.3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保障成套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装备体系和标准体系;研究适合不同环境包括特殊环境不同灾情的现场和早期救治系列化、模块化、集成化的微型、高效急救器材和装备关键技术;研究适合不同复杂环境条件下伤病员成套搬运工具、后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背负式、组合式医疗
单元及可机载投送、快速部署的机动医疗系统及配套关键急救技术与装备;研究适合不同灾情需要和任务需求的装备模块化运用方案和效能评估关键技术和系统;开展上述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装备体系和标准体系;研制不少于5种应急现场救治配套化、模块化急救器材和装备;研制不少于3种多功能折叠式伤病员搬运工具及重量不大于10kg的生命支持转运装备;研制不少于3种背负式医疗单元,具备5~7名伤病员的检验与急救处置;研制帐篷式可空投医疗系统及关键急救与血/氧保障装备,门诊量不小于200人/24h;研制具备复杂环境适应性的医学救治车辆,手术区达到万级洁净标准。选择不少于3个国家救援队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申报发明专利不少于7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少于5个。
6.4主动防控型警用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警用机器人移动、传感、导航、定位、协同作战等关键技术;研究用于安保、侦查、防爆、处突、救援的机器人应用技术;研发智能监控、危险评估、安防管控的安保机器人,研究面向通行人员、车辆及物品的全方位特征取证、快速锁定和分类布控技术;研发基于虚拟现实技
术和全息智能控制技术的警用巡逻机器人,研究基于警务知识图谱的固定区域智能巡防技术;研发适应全地形的警用现场处置机器人,研究机器人侦查取证、防爆处突和现场救援等技术;研究各类机器人的战术响应级集成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用于安保、巡逻和现场处置的警用机器人3款以上;安保机器人实现对人体4类以上个体特征的自动识别,对车辆牌照、颜色及型号进行自动识别,并与公安机关相关特征数据库实时比对,识别及比对时间不超过3秒;巡逻机器人具备全向视觉观测、虚拟现实和全息智能控制功能,能实现2小时以上自主巡逻;警用现场处置机器人具备多足高通过性和双臂仿生灵巧作业功能,能替代警务人员实现排爆、取证、攻击等特殊需求;各类机器人具备短距离通讯与自组网能力,并与公安部及3个以上省级公安机关信息中心实现系统与数据的互联互通。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6.5特种消防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森林火灾、石油化工工艺装置火灾、易燃液体流淌火灾等特种火灾扑救技术,易燃液体与气体泄漏、建筑倒塌、水域冰面救援等消防应急救援处置技术;研制适用于特种火灾扑救与特殊灾害事故处置的多功能化学侦检消防车、新型化学氧消防作业呼吸器、新型破拆工具组
等消防现场侦检、应急指挥、特种防护、火灾扑救、消防破拆、应急救援、高效洗消等系列装备;开发特种灾害事故处置消防应急指挥系统、石油化工灾害事故处置辅助决策系统;研究森林灭火机动式管线系统快速展收、快速投运、自动水力布站及运行调度等关键技术;开展上述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在特种火灾扑救与特殊灾害事故处置技术装备方面全面实现国产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装备不少于20种;化学侦检消防车具有快速取样、固定便携侦检、远程监控、小型快速洗消、离线多层次复合相关地理信息反馈等功能;石油化工火灾智能处置装备具备火灾定位、智能判定及流量自动调节功能,消防炮最大流量200L/s、射程120米;机动式森林灭火远程供水系统,输送距离不小于10km,输送流量40m/h以上。装备类成果在不少于20个省的公安消防部队开展试点应用,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8项。
6.6无人应急救援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无人应急救援装备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面向灾害伤员转运与救援,研究地面无人救援机器人伤员自主搜寻与定位、复杂环境认知与自适应运动、大负载柔性机械臂、远程诊断和急救、特种环境防护等关键技术;研
3究远程空中应急无人机气动设计、导航与通信、自主起降等关键技术;研究海上救助无人船恶劣海况适应性设计、面向多种遇险目标救助执行器设计等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无人应急救援装备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研制载荷不低于150公斤的伤员抢运机器人,具备野外自主定位与导航、伤员自主搜寻、数据通信与遥操作、双臂协调操作等功能,并在地震、消防等救援队伍应用示范;研制续航时间不低于24h、载荷10kg~20kg的远程空中应急无人机,抗风能力不小于5级,并在测绘、民政、能源等部门应用示范;研制能适应5级海况、航速不低于10节、航程不小于10海里的海上救助无人船平台,并在海上救助部门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第五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司法专题任务)2018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附件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 重点专项(司法专题任务)2018
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题研究任务实施方案,列为2017年新增任务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题任务面向“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建设网络强国”、“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国家智慧司法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使我国的司法资源优化配臵理论和跨部门跨层级多业务司法协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引领世界司法技术和装备发展的先进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以智慧司法知识中心和法检司三部门运行支撑平台为核心的国家智慧司法运行支撑体系,为实现公正司法和司法为民,建成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提供科技支撑。本专题任务执行期为2017-2021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8拟在智慧司法基础科学问题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智慧法院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慧检务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慧司法行政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慧司法业务协同与知识支撑体系研究、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综合应用示范与效能评价研究等6个方面启动11个研究任务。1.智慧司法基础科学问题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1.1 智慧司法科学理论与司法改革科技支撑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多重价值下完善司法过程及业务的科学理论与模型;研究面向司法各环节中相关人员心理模型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策略;研究司法人员在关键司法环节中的决策模型及优化机制;研究围绕统一案件权重测算的司法人员、经费与装备精确动态配臵理论及技术;研究面向审判质效评估的司法责任制改革优化方案与证成;研究跨行政区域法院和检察院设臵理论与改革成效智能评估技术;研究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成效评估与优化技术;研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成效评估与优化辅助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社会主义司法价值体系与司法多维价值均衡发展理论,构建面向案件繁简分流、认罪认罚从宽等司法程序公正-效益等10类模型,各类模型所依据的深度研究案例数均大于500件,依据的案件总数大于10万件;建立面向法官、检察官、监狱人民警察等司法人员的心理压力模型不少于3类,形成具有操作手册的心理辅导方案3套及对应的行为干预策略;形成司法人员在起诉、审判、执行等司法过程的关键环节中隐性知识体系的决策模型不少于5类,并提供相应的司法决策程序和机制建议;研制基于大数据智能技术的案件权重算法,能够生成测算模型,自动分析文书、流程与行为大数据,精准判断每个个案的办案工作量,形成跨层级、跨庭室统一案件权重智能测算系统,实现司法人员、经费与装备的动态、精确配臵;研制基于大数据智能技术的审判质效算法,生成测算模型,批量分析千万量级司法文书大数据,自动与精准认知办案偏离度、案件复杂度与案件敏感度等指标,形成审判质效智能分析系统,生成司法人员责任制改革优化方案;构建跨行政区域司法机关设臵的大数据智能评估模型、优化算法与辅助工具;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大数据智能评估模型、优化算法与辅助工具;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成效的大数据智能评估模型与优化算法,开发案件分流管理与信息追踪系统,辅助生成优化方案。针对法院、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相关业务,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在不少于5个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地区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40篇。1.2 智慧法院智能化感知交互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典型法院业务场景的多人嘈杂环境下笔录自动生成与智能修正技术及装备;研究电子卷宗多媒体数据的案件信息智能抽取与关联技术;研究司法图像证据的目标检测与智能匹配技术及装备;研究面向法院业务应用的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当事人身份鉴别技术;研究面向法院业务的视频关键信息提取与自动标注技术;研究面向诉讼、信访等咨询服务的语音合成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研制面向案件合议、审委会等多人发言环境下的自动笔录装备,角色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0%,分角色笔录准确率不低于85%;研发电子卷宗多媒体数据自动抽取与智能关联系统,从电子卷宗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中抽取案情、证据等案件信息的正确率不低于80%;研制面向图像证据的人物、场所、器具等目标自动检测与智能匹配系统,目标检测正确率不低于85%,对证据图像集合中相同目标的智能匹配准确率不低于80%;研发多模态生物特征当事人身份鉴别系统,支持立案、诉服、庭审等法院业务应用,实现虹膜、指纹、人脸等不少于3种生物特征于一体的身份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研制面向法院业务的视频关键信息提取与自动标注工具,建立庭审、信访、提讯等典型场景下视频中人员及行为等关键信息提取模型,能够对关键信息内容进行自动提取和标注,信息提取准确率不低于80%;研制面向诉讼、涉诉信访等场景下咨询服务应用的语音合成装备,可按需生成特定音色语音,语音生成效果达到法律专业咨询人员说话流畅度水平。针对法院、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相关业务,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在不少于5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法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
1.3 智慧法院智能化认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诉讼当事人画像自动构建技术;研究基于案件诉辩材料的争议焦点智能归纳技术;研究综合案件事实与要素分析的法律适用自动判别技术;研究基于法言法语的民族语和外国语机器翻译技术;研究基于人物特征分析的多源视频资源智能搜索与拼接技术;研究面向司法文书内容的质量智能检测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诉讼当事人画像系统,能够利用文书、案件、外部等数据进行融合挖掘涉诉当事人的基本信息、涉案、诉讼、执行、信访等方面属性,属性维度不少于200种;研制基于案件诉辩材料的争议焦点智能归纳工具,能够根据起诉状、答辩状、上诉状等诉辩双方的材料自动归纳民事、刑事、行政等各5类案由争议焦点的归纳,法官采信率不低于80%;构建法条自动推荐工具,能够通过对案情各要素综合分析实现案件适用的法律条款的自动推荐,实体法推荐准确率不低于90%;研制多语种互译便携式设备,形成维语、蒙古语、藏语等5个民族语种和英语、法语、俄语等5个外国语种的司法领域语言资源库,实现汉语与其他语言自动翻译,互译正确率不低于80%,口语互译正确率不低于75%,翻译设备响应时间低于1秒;构建视频智能搜索拼接系统,支持办案区域内多时段多角度视频的人员搜索,前100条搜索结果准确率不低于80%,同时支持视频按时序拼接;构建文书质量检测系统,能够对判决书、裁定书等司法文书内容进行语义分析,语义依存分析准确率不低于80%,并能够发现逻辑错误、遗漏诉讼请求、法律条文引用错误等质量问题,质量检测正确率不低于85%。针对法院、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相关业务,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在不少于5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法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2.智慧法院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2.1 智能司法公开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庭审公开敏感信息实时跟踪和屏蔽技术与装备;研究裁判文书公开敏感信息识别与保护技术;研究面向司法公开持续改进的庭审直播社会关注度与社会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基于司法公开信息资源有效融合的探索式搜索技术;研究面向诉讼当事人和法律工作者网上行为轨迹的司法公开信息精准推送技术;研究司法公开评查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庭审视频人员隐私保护装备,支持对特定人脸进行识别跟踪与屏蔽处理,因屏蔽处理导致直播延时不高于1分钟,屏蔽准确率不低于95%;构建裁判文书公开敏感信息识别与保护工具,支持对裁判文书中敏感信息的智能识别与屏蔽,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研发庭审直播效能评估系统,构建庭审直播案件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效能模型等不少于2个,能够监测微博、博客、论坛、网站等网络媒体上的民声意见,支持对社会关注度和庭审公开成效进行评估;构建司法公开信息探索式搜索引擎,建立司法数据分词模型、相似语义链网络模型,能够根据用户习惯查找可能的搜索目标,搜索结果前10条内准确率不低于80%;构建司法公开信息精准推送系统,能够基于诉讼当事人、律师、法学专家等用户行为的深度分析,自动向个人定制推送司法公开信息,信息采信率不低于80%;建立司法公开评查系统,形成诉讼全流程公开监测评查模型,实现对司法公开及时性、一致性的智能评查。集成上述研究成果,构建司法公开综合管理平台,在不少于5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法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2.2多源涉诉信访智能处臵技术研究
重点内容:研究多源涉诉信访案件诉访分离与诉讼随案风险排查辅助技术;研究面向信访群体特征的跨部门稳控及联动处臵技术;研究涉诉信访辅助分流与信访区管控技术;研究涉诉信访案件全过程事后倒推评查技术;研究面向海量涉诉信访案件分析的处理效果评估与社会风险预警技术;构建涉诉信访案件处臵管理及可视化监控系统。
考核指标:构建基于信访案件特征分析的诉访分离系统与诉讼随案风险排查系统,诉访分离准确率不低于90%,支持诉讼可能转换涉诉信访的风险预警,预警准确率不低于80%;构建跨部门同步预警系统,支持根据信访群体特征画像和历史信访案件实现信访处臵指导决策自动生成,决策采信率不低于80%;研制适应涉诉信访业务场景的信访区管控装备,构建涉诉信访辅助分流与信访区管控平台,实现对涉诉信访人员的智能辅助分流和基于人脸、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特征的信访区智能管理;形成涉诉信访案件全过程倒推评查系统,支持基于信访要素的评查定位,定位准确性不低于80%;构建信访处理效果评估和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社会风险预警准确率不低于80%;构建涉诉信访案件可视化监管系统,支持多源涉诉信访案件办理全过程可视化监控,支持全流程追溯,流程异常实时预警,预警准确率不低于90%。集成上述研究成果,构建涉诉信访综合服务平台,在不少于5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法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2.3 热点案件和民生案件审判智能辅助技术研究
重点内容:研究民间借贷案件复杂债权关系分析和借贷事实辅助认定技术;研究基于专利地图的专利权属明细边界界定与关联分析技术;研究交通事故纠纷案件跨机构损害鉴定和赔偿方案辅助生成技术;研究基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法庭教育辅助技术;研究面向“僵尸企业”破产案件的企业识别认定和统一裁定技术;研究家事纠纷案件的家庭成员权益智能分析技术。
考核指标:构建民间借贷案件辅助工具,建立债权关系模型,自动生成事实认定建议,可采信率不低于80%;建立基于专利地图的专利权属明细边界界定模型,支持专利纠纷当事人关于专利权属明细边界的交叉比较分析,边界界定准确率不低于80%;构建交通事故案件辅助工具,建立公安、保险公司、鉴定机构、法院多方统一的交通事故侵权损害赔偿模型,生成的赔偿方案可采信率不低于90%;构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辅助工具,建立基于基本事实、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的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模型,自动生成法庭教育方案,可采信率不低于90%;构建破产案件辅助系统,建立上下游企业资金链关系模型,实现破产企业认定,可采信率不低于90%;构建家事案件辅助工具,形成家庭成员权益关系模型,并能基于模型自动推荐办理方案,可采信率不低于80%。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在不少于5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法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3.智慧检务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3.1侦查与审判活动全过程监督支撑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案件要素的立案、侦查活动的办案特征辨识与辅助研判技术;研究立案和侦查活动的办案流程监督模型与预警机制;研究面向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审判活动的特征辨识及流程监督技术;研究基于审判活动监督数据的审判活动违法成因及趋势分析;研究以抗(上)诉为中心的多元监督模式分析技术及审判活动监督质效评估技术;开展面向立案、侦查、审判活动监督的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面向立案、侦查监督的办案特征数据库,构建基于办案特征数据库的特征辨识和辅助研判模型不少于10个;构建基于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立案条件及侦查活动评查模型,对关键要素的识别率达到80%以上,构建基于关键要素的案件异常检测与预警模型;建立面向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审判监督特征数据库,构建基于审判监督特征数据库的特征辨识和流程监督模型不少于10个;构建审判活动违法成因及趋势分析模型不少于5个;提出一套审判活动监督的规范,构建以抗(上)诉为中心的多元监督模型及审判活动监督质效评估模型不少于10个;研制法律监督支撑工具和系统不少于5个,申请/获得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在5家检察机关,涵盖省、市、县级检察院,开展应用示范。3.2平台化检察业务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变相刑讯逼供法医学鉴定、伪造生物学证据鉴定、伪造变造文件无损检验关键技术;研究数字音视频篡改取证分析、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专业领域新型案件技术性证据智能检验鉴定与审查评估技术;研究涉案人员的智能群体模型构建、进化及典型行为策略描述技术,研究面向检察业务模型优化的训练结果评价体系;研究面向检察业务应用场景的应用系统可用性和成熟度测试评估技术;开展平台化检察业务技术支撑体系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构建变相刑讯逼供后重要脏器特异性鉴定、犯罪现场伪造生物学证据鉴定、文件材料种属鉴别及朱墨交叉时序鉴定技术不少于7个;构建电子数据指纹的层次化结构模型,以数字视频为核心的被动取证综合分析系统;构建网络犯罪证据鉴定方法体系和入罪情节模型,软件知识产权、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领域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体系、研判模型及辅助办案系统平台;构建涉案人员智能群体模型、检察办案过程和各类案件特征模型,构建检察业务仿真模型不少于10个,研制检察业务模拟训练原型系统1套;构建检察机关信息化技术成熟度、信息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分析评估等模型等不少于30个,开发综合测试试验平台示范系统
套,在3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检察机关,至少包含一家省级检察院,开展应用示范;申请/获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
4.智慧司法行政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4.1监所警察执法保障实践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主动屏蔽环境中的监所专用大容量集群通讯技术装备;研发基于情景化心理诱导的监所警察虚拟现实互动泄压技术与装备;研发高风险服刑人员自残与非正常死亡监测、预警与证据可信保全记录技术装备;研究监所警察执法训练高精度体征、姿态采集技术装备与成绩评估技术;研发监所突发事件模拟及应急处臵虚拟演练技术装备;研发监所警察执法保障试验平台原型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监所无线信号屏蔽装备和通讯小型基站装备,支持监所主动电磁屏蔽环境中的多模多频大容量集群通讯,基站数据通讯速率不低于500Mbps;研制监所警察虚拟现实互动泄压装备,构建互动内容库,包含不低于10件虚拟现实内容;研制高风险服刑人员自残与非正常死亡监测装备和证据保全装备,证据可司法鉴定并可追溯,研究服刑人员自残与非正常死亡预警算法,有效率不低于80%;研制监所警察执法训练体征和姿态数据采集装备和训练数据分析评估算法,覆盖5类执法训练,训练成绩评估准确性不低于90%;研制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虚拟监所训练穿戴装备,构建虚拟监所执法训练系统,支持20万平方米大型监所;在3个监狱开展监所警察执法保障试验平台原型系统应用示范;发表论文10篇,申请/获得软件著作权15项、专利6项。
5.智慧司法业务协同与知识支撑体系研究 5.1智慧司法知识中心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司法领域知识分类体系及知识模型构建技术;研究海量案件要素分析技术;研究刑事案件情节精准判定技术;研究司法信息语义搜索技术;研究知识驱动的人案物关联分析技术;研发以审判为中心的大规模司法知识库构建、管理和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构建司法领域知识图谱,从法律法规、司法审判信息资源库、司法领域信息化标准等数据源中自动抽取司法知识概念及关系,司法概念不少于5万个;构建千万级案件量的案件要素分析系统,支持不少于30个案由的要素抽取,覆盖刑事、民事、行政三类诉讼领域;构建刑事案件情节精准判定系统,支持共犯责任、适用法律、自首情节、情节严重性等主要疑难情节判定,情节判定准确率不低于70%;构建法规与案例语义搜索系统,面向裁判文书、法律法规的搜索综合评价指标不低于80%;构建人案物关联分析系统,支持“人-案”、“人-人”、“案-案”、“案-物”、“人-物”等关联关系分析与可视化,人案物关联融合准确率不低于90%;支持从裁判文书、法律法规等不少于3类数据源中自动抽取人员、案件、法律等知识,构建不少于亿级司法知识实体和关系规模的司法知识库,实体和属性识别、关系识别的准确率分别不低于90%、85%,支持千万级实体规模的分布式司法本体推理和规则推理,推理准确率达90%以上,提供案由要素分析、案件情节判定、法规与案例搜索、人案物关联分析等服务,在不少于6家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司法部门开展应用示范,覆盖审判辅助分析、诉讼信访服务、司法执行联动等领域,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论文不少于30篇。6.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综合应用示范与效能评价研究 6.1 智慧司法典型应用协同示范及综合评价
研究内容:围绕法院、检察院、司法部实际协同工作需求,促进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在法检司协同的示范应用,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省级智慧司法协同全链条技术解决方案及典型应用示范平台,包括:研究随案电子卷宗全链条处理技术及平台;研究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案件司法证据智能指引技术及平台;研究面向减假暂的法检司审判协同技术及系统;研究跨部门涉案财物实体关联分析和智能管理技术及系统;研究面向互联网信息的司法舆情监测与分级预警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智慧司法协同综合效能评价体系;研究智慧司法协同全链条技术解决方案及综合服务平台应用示范。考核指标:构建随案电子卷宗全链条处理系统,支持电子卷宗校核、著录、保全、审查、监管、互认、流转与阅卷;构建司法证据指引标准统一数据模型,构建支持不少于10个复杂刑事犯罪案由的关键证据指引系统,单一证据的形式合法性审查准确率不低于80%;构建面向减假暂的法检司协同审判和信息共享系统;构建涉案财物信息跨法检司共享与协同交互处臵系统;构建司法舆情监测与分级预警系统,支持论坛、微博、网站等不少于5类网络媒体的舆情事件监测,实现对舆情事件不同重要级别的预警;建立智慧司法效能综合评价指数监测分析和研判预警系统,支持司法效能综合评估;技术解决方案应涵盖电子卷宗跨部门流转、刑事案件证据指引、减假暂案件协同办理、跨部门涉案财物管理、涉司法舆情协同处理等典型司法协同业务环节,制定不少于5个标准或技术规范,建立智慧司法协同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在不少于2个省进行应用示范,形成1份应用示范综合报告;申请/获得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论文5篇。
有关说明:1)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共同推荐;2)申报单位需要提交前述三个部门认可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