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要求

时间:2019-05-14 15:1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要求》。

第一篇: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要求

2014年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要求

总体要求:

1.文字部分3000-5000字;

2.照片、图纸(包括收集的资料图纸和自绘分析图)Word图文混排,打印版和电子版都要交,上交时间16周课上。4 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有不同的调研内容,可跨专业选择。

一 历史建筑或旧建筑改造调研

(主要针对建筑学专业,每人一份调研报告)

调研要求:1.对历史建筑(旧建筑)保护改造案例的调研。

2.下列案例任选其一(也可以调研其他案例,但必须是历史建筑或旧建筑改造的例子)

中国北京方家胡同46号(北京现代舞团艺术中心)

798工厂

北京嘉铭桐城会所(朝阳区北苑路86号嘉铭桐城)复兴路乙59-1号改造 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化学馆 苹果社区售楼处 北京酒厂艺术区 上海新天地

3.对应的课程内容第四讲(2)—第六周调研内容:封面

标题-摘要-关键词

正文

1.1概况

1.2 改造前的建筑概况

包括功能/建造年代/层数/结构/外部形态/内部空间

1.3 改造的原因 1.4 改造的方法

改造后的功能/结构/外部形态/内部空间 1.5 评价 参考文献

班级/姓名/学号

二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功能调研

(主要针对城市规划/景观专业,每人/组一份调研报告,每组不超过3个人)

调研要求:1.对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现状调研。

2.调研范围在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选择。

3.对应的课程内容第五讲—第七周调研内容:封面

标题-摘要-关键词

正文

1.1 地区概况

1.2 地区的发展演变

特别阐述历史上的主导功能

1.3 地区主要的历史遗存

1.4 现状街区主要功能(包括用地功能和建筑功能;商业用地—餐饮/小型零售/商场。。。)

用地功能类型/分布/比例;建筑功能类型/分布/比例 1.5 对现状功能的分析评价

—功能的演变情况,包括旧功能的消失、新功能的出现; —功能演变的原因,自然的更替/城市规划的作用 —问题,如缺少的功能 1.6 建议

附图:

1.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

第二篇: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共和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也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上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这就注定了其保护的难度更大。我国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足以展示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时候说:“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博得在场人的掌声,说明了政府与群众一样,都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 有时是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 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 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 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对一个民族来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基本的识别标志, 是维系该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导致许多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发生着急剧的改变。世界似乎朝着同一种经济模式、同一种物质需求、同一种价值观念发展, 人们忽略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生存价值观等等区别。因此,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党和政府就组织民族工作者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进行普遍调查,举办民族文化展览,为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许多工作。

但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所拥有的非物质遗产让全世界人民都感到艳羡和关注,我们更要正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并高度地重视这些问题。

我们组经过近一个月的关于新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调研,发现了一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第一,许多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

第二,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第三,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第四,政府存在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地方经济发展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文化传承;

第二,各种思想充斥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对文化传承的意识越来越薄弱; 第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度不够;

第四,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读死书,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

第五,宣传不足,社会舆论关注不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的建议:

第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组织开展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

第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组织专家学者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

用。组织力量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还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第三,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加大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群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的调研也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与民间艺人的沟通问题;调研范围仅局限于乌鲁木齐;刚开始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对新疆非物质文化了解不深入问题;随着电眼工作的开展,我们组成员渐渐显露出懈怠的问题。虽然,此次调研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完成了任务,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漏洞,但是,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历经千年的历史凝结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如果不加以保护,将悄然离我们而去。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疆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问题, 不仅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 同时, 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的过程, 是一个更具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在现代社会中, 教育应肩负起保存、传承和创新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 充分发挥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使其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要求。同时,政府机构和有关研究部门也应对此更加重视,加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传播和保护。

第三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特地在家乡营口对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原则,对保护工作的任务、目标、要求和措施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5年6月,中央宣

传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 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十个门类共518个项目,涉及758个申报地区或单位。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在此期间,文化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在此基础上,全国各省区市也都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逐步形成,初步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陕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51项,入选第一批省级名录的有145项,全省10个地市均已建立了名录体系,目前共有市级名录项目395项。该省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县级名录的建立。广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8项,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名录的有58项,第二批自治区级名录55项已完成公示程序。与此同时,全区14个市已有13个建立了市级名录,共入选289项。全区109个县(市、区)中,已有62个县建立了县级名录,共入选515项。

辽宁省曾经通过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例如营口,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就如我们此次采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家而言,不少地方政府的“建设性破坏”正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破坏,政府在保护中有一种“重名录申报、轻实际保护”的倾向,许多保护资金难以落到实处,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不高,许多地方的宣传工作停留于运动式、政绩式、任务式的宣传,但是收效却甚微等等。并且,现在许多省份也有相关保护条例出台,但是千篇一律在强调责任与义务的时候却鲜有立法者关注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对于公众强调的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却很少在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公众的受益方面(如获得相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切实宣传与教育等)进行有效地建树,公众如果只有保护之义务,而无保护之受益权利,何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我国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之下,对于公众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对于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的探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直以来,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我国政府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不仅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和保护理念,而且注重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初步探索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成效显著的保护方式。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应该实施整体性、综合性的保护方式,其中活态传承是核心,使之与当代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就是我们实施保护的主要原则。除此,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以博物馆的方式或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都是辅助的方式,而且这些方式都应以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照自身自然演变规律发展为前提。

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希望对于保护现状进行客观的了解。调查显示,营口市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本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比较熟悉,但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保护和宣传状况之差异有着不同的际遇。可喜的是,虽然绝大多数市民并不了解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于非遗走上法治轨道表达了相当高程度的期待。另外,本文还将通过对采集的数据斤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张作普)

第四篇: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城市规划概论》结课作业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

姓名:康一林

班级:规132 学号:201301020223 成绩:————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早在周朝时期,就是燕国和蓟国所在地,北京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北京拥有的名胜古迹有: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是中国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爱,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东西款750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城墙上开有四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四座角楼,角楼有三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他利用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或首都北京市区中心,面临长安街,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并被设计入国徽,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9间,南北深5间,用95之数,是取帝王为“9”,“5”至尊,至高无上的含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名胜古迹的破损, 它们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八达岭长城是中国长城的杰出代表,明代长城的精华地段。虽经受几百年来风霜雨雪的侵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今仍显雄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多年来,八达岭长城景区的历任管理者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使八达岭长城焕发出其独有的魅力。一:八达岭长城 1.维修长城 保护长城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议“保护文物,修复长城,向游人开放”,从此,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罗哲文等专家多次到八达岭长城实地考证、勘测,提出了科学严谨的修复方案,开始了解放后长城的保护维修工作。1984年在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掀开了长城保护修缮新的一页。特别是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特区投巨资对长城进行抢修和对关城进行复建。按照《威尼斯宪章》的要求,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持文物的真实性,使之完整地传给后代,从1953年至今,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八达岭长城进行多次修复。到目前为止八达岭长城对外开放的长度为3741米,游览面积由原来618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348平方米。附墙台及空心敌楼21座,垛口1252座。修

复后的八达岭长城及关城再现了历史的原貌,从而也使长城得到了科学的保护。

2.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在遗产的宣传上,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专门设立宣传科和对外联络中心,通过媒体,以大旅行社、大学校、大企业工会为重点对象,以公路和城市公交车辆为重点流动广告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八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达岭的品牌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八达岭长城。对内在景区职工和从业人员中广泛宣传并组织认真学习《文物保护法》、《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威尼斯宪章》等法律、法规和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举办知识竞赛和保护遗产征文演讲等普及遗产保护知识的活动。从而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3.发展旅游 促进保护

自1981年成立延庆县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以来,特区办事处在发展旅游事业的同时,一直致力于长城文物保护工作。为加强和做好遗产保护工作,由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文物遗产管理工作,设立文物管理科,负责辖区内长城的保护和管理,日常工作也都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科学规划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对长城进行定期巡查,及时维修出现险情的墙体、敌楼、更换磨损的马道砖,对破坏文物保护标志和乱刻乱画等行为进行制止。专职管理机构的设立,使遗产保护步入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健康轨道。

近几年,他们对长城两侧建控区域进行严格控制。拆除了长城附近大型商业设施22个、长城沿线设置的商业摊点60余个、大型构筑物2处、违章建筑6处,为此,八达岭特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同时,他们还通过引进人才、开展业务培训等途径来提高管理队伍、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更好地、科学地保护管理八达岭长城打下基础。

保护是核心,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遗产的保护。只讲保护,不讲利用,保护就失去了为人类社会造福的意义。因此,只要合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将会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发挥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八达岭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游人与日俱增,旅游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是依托历史文化、自然遗产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在积极恢复长城原貌的同时不断加强文物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和景区环境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控制长城两侧建控区域内不允许有任何建筑。为保护和宣传八达岭长城,挖掘长城文化内涵,满足游客在游览长城的同时了解更多的长城知识。1990年和1994年,特区在景区内远离核心保护区的地方,先后建成开放了展示长城历史和风貌的“中国长城博物馆”、“长城全国影院”、水关长城、夜长城、残长城自然风景区等长城文化旅游景点,更丰富和突出了长城文化和特色。4.制定规划 持续发展

八达岭特区办事处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结合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在1992年八达岭——十三陵特区总体规划和1998年八达岭特区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规划的基础上,对景区进行规划,制定出八达岭大景区总体规划,突出了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的保护目标和商业区外迁、突出文化氛围、过境路改线、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等多项措施。

在规划中,对商业区、办公区、游览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以奥运为契机,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全新理念体现于八达岭长城的发展之中。现位于商业区的办公楼已迁至景区以外,腾出核心区的土地,用于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进而将重点文物核心保护区的商业、服务业设施迁移到建控地带以外,实现文物保护区内的高度净化,突出长城的历史文化氛围。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八达岭长城景区,按照植树种草、间缝插绿的原则,实施立体绿化、美化,为游人创造优质、舒适的旅游生态环境。

今天的八达岭长城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会的舞台,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的友谊之桥,成为中外游人了解长城历史和文化的课堂,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的时期,长城有了新的内容,握手和平,传承友谊,世界瞩目八达岭。长城、和平、友谊的和谐乐章在八达岭长城上奏响。

二:颐和园

1.颐和园保护管理的基本原则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的一种杰出表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谐地融为一体,颐和园是中国的噪音源思想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世界几大文明的象征代表来描述颐和园的价值,使人们对颐和园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颐和园的管理者从新审视自身的责任,加强管理与研究提出了颐和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延续历史文脉

颐和园原名清漪圆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是一座以万寿山合昆明湖为主题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模仿杭州西湖而建。

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文化,中国皇家园林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涵纳了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而这些内容皆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景手法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给予了生动的展现,颐和园的保护活动,就是要注重发挥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脉的作用,遵循一切实践活动均有出处的原则。

并且,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我们要尊重历史,更要保护历史,这无疑要求我们要保护这些文化古迹。3.与历史环境不可分割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中国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内涵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文物,建筑,宗教,民俗,戏曲等诸多方面,堪称中国文化精粹的一个立体锦集,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颐和园的保护措施及原则,高大伟)。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体现在颐和园方面就是可视性景观环境的保护,北京市政府严格控制了颐和园的周边的建设规划,颐和园在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中,也极力避免对环境视觉的破坏。4.文物的保护

颐和园的所有物质实体均可视为文物,其中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7.59万平方米,为实现古建的可持续利用颐和园建立周期性维修制度,投资额度超过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千万元,为保护古建,削减核心景区70%的商业网点,撤除了园内所有外设商业摊点。改革开放后,颐和园严格按照传统的设计施工程序,传统的建筑材料,加大了古建筑的修缮力度,恢复东宫门广场,北宫门广场,长廊沿线,动地沿线等处的青砖甬道及路面,丰富 和完善了园林古迹景观。

颐和园园藏文物四万余件,品类包括铜,瓷,玉器,家具,杂项等,以晚清工艺为特色,其中也不乏历代文物之精品。20世纪80年代开始,颐和园先后举办了清华轩和文昌院“园藏文物精品展”,澹宁堂“园藏宫庭家居精品展”,开辟了德和园“慈禧生活用品展”,永寿斋“中国太监历史展”,“赅春园遗址展”等展览。

颐和园内碑碣,石刻以及露天陈设的铜器等文物众多,颐和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加以保护。为减轻酸雨等环境污染对露天陈设,石质文物的损坏,持续开展防腐蚀实验研究,1999年投入80万元全面整修了环湖望柱,修复破损栏杆。5.与社会发展协调

保护的目的是更长久的利用,把当代的成就,过去的珍贵遗产和自然美景结合起来,“适当利用已失去原有用途”的遗产满足“社会和文化的需要”,颐和园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期的园林代表作,以旅游为手段,通过系列文化活动,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外围周边则找出保护地带,控制,统一各种工程措施在造型,时代感,材质,色彩上的谐同,甚至园林绿化也尽量使用传统造园的手法以自然群落方式进行配置,增强社会配置,增强社会发展与历史环境的相互融合。6.以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保护

保护遗产及所处环境,不能简单地保持原始和传统,要利用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给予有力的促进,颐和园加大科研力量,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考察,检测颐和园保护的各个内容,制定科学有效的保存,维护和管理方法。7.旅游适度开发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颐和园的文化旅游活动是一项文化-经济事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要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检验,衡量,确定颐和园的旅游发展规模和速度,以保护好颐和园文化-风景自愿为前提,发展适度的文化旅游。

8.可持续利用

颐和园的管理实践在原真性实体保护的前提下,重视遗产与历史环境,社会发展,园林旅游的关系,坚持规划,推动政府借助科技手段促进园中的山水,建筑,植物,文物以及园外借景环境的保护,构建出完整的文化管理服务体系,是这个人类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并能传承后代,永续利用。三.文物保护的方法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破坏文物即意味着抛弃历史,抹杀城市的特色,也意味着,城市除了变成一个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丛林外,最终只能

是一片丧失历史文化内涵,没有人文北京的现代都市沙漠。

无论是中国的文物,还是外国的名胜古迹;无论是北京的古建筑园林,还是其他地区的文化瑰宝;无论是雄伟壮丽的八达岭长城,还是闻名中外的颐和园。都是我们现如今应当重视与保护的东西。并且,在保护之中我们有应当合理的利用它,当然,我们现如今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很丰富、很有价值。遗憾的是在经济开发中遭到了建设性的破坏。从八达岭长城和颐和园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对名胜古迹基本的保护方式就是静态保护,并且多数古迹都以修复为原貌为基础,实行适度开发旅游的政策。以一个较低的姿态让人们进行参观,但同时又保证其环境效益不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受伤害,保持旅游效益和古迹保护平衡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毫无疑问是城市的雄厚的发展资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在保护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经营中,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有意识地、特别重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华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

[1]百度文库,八达岭长城的保护与利用 [2]《中外造园史》,张健

[3]《颐和园的保护原则及其实践》,高大伟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调研报告

阿扎河素有歌舞之乡美誉,有着非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地挖掘、保护、传承这些资源是加快我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我乡以多种形式对乡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情况

阿扎河乡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腊咪大山、么索鲁玛大山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地势险峻,沟壑纵横交错。位于县境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阿扎河,距县城迤萨60公里,东与元阳县沙拉托乡接壤,南与绿春县戈奎乡隔河相望,西与洛恩乡交界,北与石头寨乡甲寅乡毗邻,国土面积169平方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人口结构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积淀了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哈尼族传统多声部音乐。发源于阿扎河乡普春村。多声部曲目《栽秧山歌》(吾处阿茨)是哈尼族传统民歌类的“阿赤”(情歌)的一首代表作品。《栽秧山歌》的历史渊源目前已无从考证。据调查,它是哈尼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歌,千百年来哈尼人随着生产劳作的季节变化,在劳动中自然产生了“栽秧山歌”。主要的演唱形式总的来讲是主唱加帮腔加伴奏。主唱者通常为女歌手,帮腔者根据具体情形而定;其次还有乐器伴奏和无乐 器伴奏的演唱形式。乐器主要是由哈尼族民间乐器直笛(扎比)、小三弦(拉核)、三弦小二胡(拉核慈窝)、树叶四件乐器组成。此演唱形式多为屋内和舞台上;田间演唱时,则用野姜叶做的吹管乐器“梅琶”单独伴奏。这样,其演唱形式又可分别称无伴奏主唱帮腔和有伴奏主唱帮腔两种。2003年由红河县文化馆组织(吴志明负责)普春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代表云南省去台湾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演出,倍受台湾音乐人士的欢迎和关注。2004年1月,又在中央电视台12频道参加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中成功亮相展演,更加引起全国音乐界的专家,从而提高了知名度。

二是歌舞音乐。“乐作舞”是哈尼语的称谓,彝族称“乐作舞”为“栽比”。哈尼族的“乐作舞”最早是由哈尼族的祭祀舞蹈“打摸撮”演变而来,是哈尼人在守灵、送葬时跳的一种舞蹈;而彝族的“乐作舞”(栽比)发源地是阿扎河乡的垤施、洛孟村,彝族同胞在生产劳动中根据晒荞子、踩荞子的基本动作首先产生了“踩荞舞”,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了今天的“乐作舞”。哈尼族的“乐作舞”分为5套,而垤施、洛孟村彝族的“乐作舞”有12套,主要由《踩荞》、《经线舞》、《斗脚》、《翻身舞》、《撵调》、《擦背》等组成,形成独特的舞蹈韵味和风格,是一套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歌舞。目前,红河县已把垤施、洛孟村彝族的“乐作舞”作为县舞进行推广。根据“乐作舞”改编的节目也多次获奖。

乐作舞不限人数,但必须以偶数男女搭配围成圆圈来跳。伴奏乐器有笛子、巴乌、二胡、三弦、四弦、草杆、树叶等,配以手掌拍打节奏。目前已收集表现劳动和生活内容的12套舞蹈:舍哧、踩荞、撵 调、三步弦、斗脚、经线、找对象、擦背、游调、摸螺蛳、翻身、作瑟。舞蹈以踩荞步法、撵调步法为基础,贯穿12套舞,每套变化不同。踩荞步法为逆时针或顺时针的进三步退一步,轻盈舒展,舞姿飘逸;撵调步法在前行或后退一步时有一个小垫步,轻快敏捷,节奏明快。独特的舞步加上乐声伴奏和人声伴唱,韵味独特。早在1957年,垤施、洛孟村彝族的“乐作舞”就参加红河州建州庆典演出,并且在1964年代表云南省到北京参加建国10周年大庆的演出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工作基本做法

(一)全面普查整理,精心申报保护名录。按照上级部署,近年来,我乡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采用实地、面上调查与重点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分赴10个村委会,初步完成了普查任务。

(二)重点项目得到关注,积极传承民间艺术。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拍摄并制作了《垤施乐作舞》《哈尼多声部》等2个民间歌舞,为传承、研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目前,我乡有3个民间传习馆共计150多人,有哈尼多声部传承人5人,乐作歌舞传承人7人。

(三)举办多种活动,壮大民俗文化队伍。我乡在整理、提升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成果的同时,积极组织、推荐、举办民间文艺术展演活动,努力扩大民间文化影响力。一是“矻扎扎”节,我乡以村为集体自发组织到乡机关驻地跳起欢乐的“乐作舞”。意在祝愿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家家康乐。传说,歌舞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跳 “乐作舞”是为祈祷丰收;二是结合“矻扎扎”“万人长街歌舞节”举办民族民间服饰展示3次,共展示哈尼族、彝族、瑶族的民族服饰及银饰 241件;三是在中小学校利用课间操时间广泛推广“乐作舞”。通过以上活动,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面地培养民俗人才,不断壮大民俗文化产业队伍。

(四)部分遗产申报成功。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乡积极组织了申报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2个项目申报成功,其中普春“多声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陈习娘、车格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俄东、张阳斗、李克

三、王里亮、李

四、吴丙仁、普者黑、李阿怕、杨泽斗等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欠深,保护意识还需增强。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是很深,有的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不能清醒认识民间文化在当前生存环境下日益消亡的现实。另一方面,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近出现的名词,而且对其划分还不是很明确,加上宣传不够到位,尤其社会上,许多老百姓还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概念,更不清楚保护的范围与内容及如何去保护,全民保护意识不强,民间文化保护还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普查粗浅,保护机制尚未完善。我乡文化底蕴深厚,涵盖内容广泛,资源十分丰富。虽然此前已开展过民间文化资源普查,但受人员、经费等因素影响,普查的范围较为狭小,普查的深度较为肤浅,涉及的内容也不全面,仅完成了民族民间艺术中表演类的任务,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掘。

(三)是经费紧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但由于经费紧张,普查手段落后,缺少先进的摄录,导致普查中文字性的多,图像、声音等有形的资料少。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四)环境恶化,保护前景令人担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现代文明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与环境急剧恶化而基本处于守势濒危状态,前景令人担忧。如今,打工经济的迅猛发展,传承者与受众群体均已出现断层,市场需求日渐萎缩,非物质文化原有的生存环境已逐渐丧失。年青一代走上传习之路日渐缩小,现有的传承人大都分散各地,难以集中组队演练,只在逢年过节时演出。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文化艺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历史、精神的家园、民族的标识。

(一)强化领导,积极开展宣展活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众凝聚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 意义。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大宣展力度,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与法规内容的宣传,积极举办艺术成果的展演展示活动,以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氛围。坚持政府主导,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统筹协调,整合文联、史志等相关部门的优势,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全面普查,制定长效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开创性、长期性的工作,关键要在机制上下功夫。一普查建档。要在前期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入、扎实开展资源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运用文字、录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二制定规划。针对普查掌握的情况,认真分析研究,依法、科学制定保护规划或保护方案,进一步明确近期目标、长远计划、保护范围、重点项目、具体措施、职责要求,并组织实施到位。三建立名录。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级申报公布的有关规定,尽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评定。

(三)突出重点,抢救保护优秀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及生存状况各不相同。要认真分析,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对于濒危的有重要价值的项目要予以重点保护和抢救,制定周密的保护方案,落实具体责任单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要将已列入国家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项目作为重点,加大抢救保护的力度。

(四)加大投入,完善经费扶助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抢救、保护、申报等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源普查、资料的征集、实物的收购、濒危项目的抢救等。要用足用活国家、省、州有关建设文化事业的扶持政策,依托项目申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成果展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补助。此外,要出台相应的经费扶助政策,建立资金扶助机制,重点补助扶持濒危项目、生活困难的重要代表艺人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传承人或单位的奖励,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个人、企业及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五)积极探索研究,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产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来抓,把非物质文化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产业来开发,积极创建民俗旅游,力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变成人民群众共有、共享的经济优势。

阿扎河乡人民政府

二O一O年七月十二日

下载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精神 我们中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等等。而今,又有几个人能表现出中国最纯粹......

    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8月15日至29日,我听取了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申报保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查阅了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

    保护文化遗产建议书

    保护文化遗产建议书 保护文化遗产建议书1 经过本报组织的“邀你当记者寻访古遗迹游”活动,已经深深爱上西安古遗迹的特邀嘉宾记者于亚男、崔庚年、宋朝环、王建华等人,昨日联......

    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书

    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书范文1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文化遗产和文化繁荣。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的源泉,是人类智慧的宝藏,是民族精神的财富,是沟通古今的桥梁。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不可再生......

    保护文化遗产”公益广告

    1、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2、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3、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4、尊重历史,憧憬未来。5、宇宙好汉,......

    保护徐州文化遗产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文明史已延续5000多年,文化遗存丰厚。几千年来,中原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这里碰撞、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