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组织申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校园传承
附件一:《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校园传承研究》总课题研究指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本课题研究的是泉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在校园传承的方法、途径、策略等。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不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而且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门,积极谋划、推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课程,将民歌、民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将剪纸、年画纳入美术课,将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课,使中小学生认识、了解和喜爱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题的研究是为了贯彻实施《非遗法》和落实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精神,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探索新 1 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的新方法、途径和规律,深入持久科学的开展非遗校园传承教育活动,进而提高非遗校园传承的水平和质量。
非遗校园传承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国家工程。校园传承关键在于学生,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及传承人。校园传承能扭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一剂良方,在学校中进行发展性传承,就是在保护其基因和文化生态的同时,树立发展性思维,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兼收并蓄和开放包容。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各种方式,用理解的方式来教学,探索寻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传承模式,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通过学校的课堂行为让更多的人感知、熟悉、传习非遗文化;通过在学校的交流、展示及传承,培育传承机制,培养后继传人;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最终形成全民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氛围。
泉州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3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4个项目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三名。同时,拥有96项省级、137项市级和28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32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2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50人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泉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许多是民间美术项目,或和美术有紧密联系的传统手工技艺、民俗项目。如民间美术的惠安石雕、泉州花灯、永春纸织画、泉州(李尧宝)刻纸、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惠安木雕、泉州妆糕人等项目;传统手工技艺的德化瓷烧制技艺、安溪蓝印花布、水密隔舱海船制造技术、泉州古船模制作技艺、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营造技艺、泉州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晋江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泉州蚵壳厝营造技艺、泉州竹编、永春漆蓝制作技艺等项目;民俗的惠安女服饰、蟳埔女服饰项目。
泉州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项目跟其他地方有着同样的问题,即生态破坏严重、后继无人,有的濒临失传。因而,在市人大、政协提案中多次提议,要加强开展校园传承活动。泉州市教育局充分认识开展“闽南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的重要 2 性,为了加强和指导“闽南文化教育进校园”工作,于2008年4月7日印发了《泉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泉教综〔2008〕8号)文件,文件中指出:要充分利用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在幼儿园开设闽南童谣和闽南游艺教学;在小学开设传统艺术、传统技艺等课程;在初、高中扩大开设闽南民俗、乡土文化等课程。
总之,本课题研究一方面是具有学校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使命意义,另一方面是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和行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深化校本教研工作,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教研意义。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在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2、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传承教育融入学校课程教育的策略。
3、使课题组美术教师树立正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教学观和课程观,提高教师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专业素质。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广大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爱好,并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自觉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5、促进各学校非物质文化(美术类)教育围绕“教好、教会、学好、学会”的中心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
6、探索课题研究学校打造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文化美术课程、校本课程,丰富非物质文化教育的内容,在传承文化中育人,在育人中凸显地方文化的特色。
四、研究内容
1、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课程资源开发。
2、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校园传承校本课程系列。
3、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校园传承方式与策略。
通过对适合在当地学校开展传承教育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研究,结合目前校园美术教育的特点,利用传承人亲自授艺、编写教材、社团活动、课堂教学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在学校传 3 承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校园美术教育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实际问题切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遵循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规律,探索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途径和规律,进而提高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传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9月),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组织申报课题研究实验学校评选活动;课题组分工、培训,开展文献资料研究,制订调研计划。
第三阶段(2012年12月至2013年9月),实施教学研究工作;举行阶段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第四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研究进入总结阶段,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出版相关专著,举行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六、课题组核心成员
泉州市教科所
陈德煌 永春华侨中学
许金胜
德化尚思小学
苏志强 泉州第六中学
林志明
南安柳城小学
戴仲达 永春桃城中心小学 黄惠芬
鲤城区实验小学
郭小红 惠安实验小学
蔡海蓉
泉州第二实验小学 余剑婷 永春仙夹中学
陈 捷
南安水头中心小学 林仁杰 晋江实验小学
姚育晓
南安柳城中学
黄迎军 南安第一中学
吴群芳
永春华侨中学
陈永基
第二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作者:乳源县文体旅游局
2013-04-1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推动文化认同、文化记忆和活态文化传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乳源是集石灰岩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成效显著。
一是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该县积极转变思维,解放思想,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新的高度,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深化传承与保护的对接,将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带动经济产出结合起来,突出资源优势,打破资金瓶颈,使申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拜盘王》、《瑶族刺绣》列入国家级名录,《乳源瑶歌》、《乳源瑶族传统医药》、《乳源过山瑶服饰》列入省、市级名录。
二是建立健全传承和保护机制。建立健全非遗联席会议机制,成立瑶绣研究所、瑶绣协会等,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五纳入”,使非遗传承有机构、有组织、有保障。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与人们生活无缝联接起来,关爱项目传承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实现瑶绣、瑶歌校园教学常规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扩展到最大,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关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民族文化交流和研究。邀请苏绣工艺大师顾金珍在乳源设立工作室,开设瑶绣培训班;组织瑶族绣娘赴广州学习粤绣技法,加快刺绣技艺提升;举办瑶绣艺术节,邀请省内外绣娘进行技艺比拼,交流、学习刺绣技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瑶绣》、《拜盘王》、《乳源瑶族山歌选编》、《过山瑶的乡源》等30多册书籍,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字材料。
四是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基地。突出瑶绣、瑶歌、瑶舞的品牌引领作用,着力张扬传统节庆文化,延伸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的经济产出,使其反馈并促进新的传承与保护,实现良性循环。通过积极的示范引领和交流展示,引进广州番禺壹雅工艺、中山博爱名城、深圳福德公司等企业,从事瑶族节庆文化、瑶绣工艺、瑶族服饰等产品开发经营,积极打造集瑶绣文化研究、人才培训、工艺营销等于一体的瑶绣产业基地,带动3000多瑶族群众从事瑶绣生产经营。
五是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目前,瑶绣、瑶歌、瑶舞成为提升瑶族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瑶族“盘王节”、“十月朝”特色文化节庆成为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纽带。瑶文化特质更加突出,“瑶绣”参展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瑶歌”走入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该县民族艺术团成为广东省民族艺术团分团,并与乳源东阳光公司联合打造东阳光民族艺术团。2010年底,乳源荣获“中国瑶绣之都”称号。
第三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申报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和古琴 历史
1959年,埃及政府打算修建阿斯旺大坝,可能会淹没尼罗河谷里的珍贵古迹,比如阿布辛贝神殿。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被仔细地分解,然后运到高地,再一块块地重组装起来。
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八千万美元,其中有四千万美元是由50多个国家集资的。这次行动被认为非常成功,并且促进了其它类似的保护行动,比如挽救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协定。
1965年美国倡议将文化和自然联合起来进行保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68年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并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提交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讨论。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概述
斟选世界遗产的标准,简而言之,是真实性与完整性。近年来,世界遗产的概念与实践不断在发展。《奈良文件》确认了世界遗产对多元文化的尊重,2000年的《凯恩斯决议》提出新的提名政策,以期贯彻世界遗产战略的代表性和平衡性。
世界遗产的选出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来投票开会决定的,这个委员会于1976年成立。选出世界遗产的目的在于呼籲人类珍惜,保护,拯救和重视这些地球上独特的景点。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种荣誉,或是旅游金字招牌,更是对遗产保护的郑重承诺。一项世界遗产在受到天灾、人祸时,可以得到全人类的力量协助救灾,保存原迹。中国的丽江古城曾由此受益。
提名过程
寻求登记的地域的担当政府机关候选地推荐-暂定名单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要求;
o 文化遗产候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现场调查报告;
o 自然地遗产候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现场调查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判断登记推荐;
在世界遗产委员会最后审议;
正式登记。
一个国家需要首先对本国有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出一份详细的目录。这被称为预备名单,没有列入预备名单的遗产不能进行申报。然后该国可以从预备名单中筛选出一处遗产,列入提名表中。世界遗产中心会对如何准备一份详尽的提名表提供建议和帮助。
提交给世界遗产中心的提名表会被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这两个机构独立地审核。之后评估报告被送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讨论决定是否将被提名的遗产录入到世界遗产列表中。有时候,委员会会延期作出结论并要求会员国提供更多的信息。一处遗产需要满足以下十个条件之一方可被录入世界遗产。
入选标准
截至2004年末,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需要满足六个条件,入选世界自然遗产需要满足四个条件。2005年,这些条件被调整为一组。被提名的遗产必须具有『突出的、普世的价值』并且满足以下十个条件之一方可被收入。
文化标准:
代表了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
通过建筑或技术、有纪念意义的艺术品、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展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在一个文化区域中进行的有重要意义的人文价值的交流;
独一无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别地代表了一种文化传统或是一种现存或已经灭绝的文明;
突出地代表了某一类建筑或技术的,并且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一段或几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突出地代表了一种或几种文化中人类传统的居住方式、利用土地或海洋的方式,或是代表了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当这种关系在不可逆的变化下显得非常脆弱的时候;
直接或明确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价值的事件、现实的传统、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艺作品相联系(委员会认为这条标准需要和其它标准和好地结合起来判别);
自然标准:
具有特殊的自然美或美学重要性的极致的自然现象或地区;
突出地代表了地球历史上的主要阶段,包括生物记录、导致地形变化的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或是重要的地质或地形的特征;
突出地代表了在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的演化和发展中的重要的、正在进行的生态和生物过程;
包含对在原址上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那些从科学或保护的角度来看具有普世价值的受威胁的物种。
世界遗产的申报需要完成9个步骤:
1、一个国家首先要签署《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保证保护该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成为缔约国。
2、任何缔约国要把本土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出一个预备名单。3、从预备名单中筛选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4、把填写好的提名表格寄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检查提名是否完全,并送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审。
6、专家到现场评估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情况。按照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标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上交的提名进行评审。7、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交评估报告。
8、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的7名成员审查提名评估报告,并向委员会提交推荐名单。9、由21名成员组成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决定入选、推迟入选或淘汰的名单
第四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健康中国人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健康中国人”工程推广第二期试题
姓名:学员编号:班级:地区:成绩:
1.判断题:
(1)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2)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2)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能依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2.简答题:
(1).《非遗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目标是什么?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这样有利于什么?
第五篇: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将蓟县皮影雕刻被列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2009-05-07 08:51稿源: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区县联盟广播编辑: 区县联盟—韩荻
【字号:大 | 中 | 小】 【背景色 】
蓟县的皮影雕刻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到现在,业余皮影表演团体已经所剩无几,皮影雕刻艺人也大多转行,发掘、抢救和保护皮影雕刻艺术已成当务之急。最近,蓟县文化局组成了专门的皮影雕刻艺术保护工作组,开始对蓟县的皮影进行搜集、整理和建档工作。
昨天(5月6号)上午,记者随蓟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来到蓟县别山镇山下屯村皮影艺人张维汉家采访。
据了解,历史上,蓟县的皮影戏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皮影雕刻艺术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清朝末年,别山镇山下屯村的贾连海从清朝恭王府学成雕刻技艺,并把它传给同村的张瑞山。到现在,经过张瑞山、张奎、张钧和张维汉四代的传承,蓟县皮影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据了解,蓟县皮影雕刻的原料主要用驴皮,从雕刻到上色、刷油工序有七八道,所制作的影人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张维汉说,“驴皮影在配料方面有两种。一个是唱影使的,一个是美术品的,这两种影人配料方法不一样。唱影使的,这种料子要比美术品的要厚,配料严格。头茬儿使什么地方的皮子呢,按整个一张驴皮来说,它使两肋的皮子。上节这的皮子,比头茬要薄,等到腰部用两肋靠后背这块,等到两腿使后脊背,这块皮子厚,做大腿使。”
眼下,蓟县正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蓟县皮影雕刻被列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