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文本的要领.
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文本的要领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的巨大成就:
1、近5年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掀起了全国各民族、各地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前热潮,极大地增强了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2、经过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与保护中心全体同志、相关专家、特别是广大传承人的艰苦努力,数以万计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评选进入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区、县级市)四级遗产名录。
3、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省级的一批优秀项目在保护和弘扬的过程中已经充分显示了它们的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产生了极为良好的影响。获得国家最高领导层的高度评价;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充分肯定。
4、申报遗产项目的工作机制有效地发现、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遗产保护第一线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了大量濒危的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进一步维护了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
5、通过全国自下而上的遗产申报工作培养和锻炼了数以千万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工作队伍,使许多工作人员飞跃发展成为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家型工作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文化领导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工作水平。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存在的问题:
1、重申报、轻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严重认识问题。其中,申报动机和目的受市场经济观念干扰较为严重。
2、重申报、轻普查在较大范围的地方基层仍然是难以解决的难题。其中,在资金投入方面有诸多困难,普查与申报有时严重脱节。
3、认识上重视申报工作,操作上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特别是在申报的专业工作方面的方法指导、技能培训和手把手具体的分类辅导严重不足或滞后。
4、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文本的填写,除了少数地区一部分项目的文本不乏精品外,大约有75%的文本存在问题较为普遍,甚至有的项目很好,已经被评为国家级项目,但是文本写作并不完全合格,令人不大满意。文本写作的问题大致如下:文不对题,不大规范,答非所问,不抓关键,粗糙简略,多有缺欠,表述含混,结构零乱,不知所云,废话连片。如此等等不一一细说。很多文本就因为没有把项目的情况写清楚明白,严重影响了专家的评审和表决。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文本的填写要求和规范:
1、填写前必须做到的6项重要准备工作:
A项目的遗产认定:首先要鉴别清楚该项目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选项根本就不具备非物质遗产的属性和定义,就不可以做申报项目。所申报保护的项目是不是遗产,这是整个工作从始至终一直也不可疏忽的首要问题。以口头文学为例,非物质遗产中的“口头传统和民间文学”,所指的民间文学一定是活态的口头文学遗产,所以该项目的名称必须是当地群众、口头文学传承人世代口耳相传的传 统神话、传说、故事、歌谣、长篇叙事诗及民间谜语等口头遗产。至于那些与民间传说密切相关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都不属于非物质遗产,不能立为项目;没有了口头传承,只有已经出版印刷多年的古今故事集、歌谣集也不属于非物质遗产;书面文献资料遗产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早已经是千百年的文献典籍遗产,不可以任意列入非物质遗产项目申报。民间文艺之乡的称号更不是非物质遗产项目,应该在另外的命名政策中评定;另外,土地革命以来民间编创的革命故事、歌谣山歌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同样道理,其它如戏剧门类的新创剧种,曲艺门类的新曲种,音乐里的新民歌民谣,美术里的新画种(例如群众文化中经过现代技艺辅导过的农民画、农民版画等)、新工艺美术,新编创的现代技巧的杂技和科技魔术,中西医相结合的医术、配药,现当代食品工艺技术,近现代官府主持兴办的节日或庙会等等都不可以算做民间自发传承下来的遗产。非物质认定、遗产认定是立项申报的前提。
B项目的分类认定: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理论上分为16类,其中有六类都属于民俗类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合并为10大类。各地申报的项目必须严格认定准确分属于哪一类?各类之间往往有许多项目都有表现形式方面的交叉,比如:木偶戏在戏剧类,木偶雕刻在民间美术类;有的秧歌在舞蹈类,有的则在戏剧类;龙舞在舞蹈类,有的年节社火舞龙在民俗类;民间口头文学类的民歌项目在民间常常和音乐类的民歌区分不开;少数民族的说唱体史诗和曲艺类的说唱往往也难解难分;口头神歌和民俗类的信仰仪式密不可分,把什 么样表现形式的项目申报为民间文学类,就必须事先作出分类的鉴别认定。其它如傩舞和傩戏也要区分清楚,否则给申报和评审造成许多困难,甚至因此申报无效而失败。
C项目的代表性认定:申报之前必须把四级名录体系的概念标准掌握好。要做好项目的价值、影响的客观评估,在当地小有影响的项目,从古至今就没有扩大影响的项目,就不必填写到申报国家级的项目文本中,应该就地保护进入当地县级名录就可以了。第二批国家级项目申报过程中,很多基层地方政府急于要把项目推向国家级名录,就把许多不具有代表性的项目都申报上来,给评审工作造成很大的负担和人力、财力上的很大浪费,得不偿失。许多地方性影响有限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及其传承人本应该放到省级以下就地纳入市级或县级名录较为妥当,就该不再上报。
D项目的传承性认定:在两批国家级项目申报中,发现有部分文本在传承谱系和代表性传承人栏目里填写了“无传承人”或“集体传承”。这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大的漏洞和最令人无奈的笑话。没有传承人在传承民间口头文学,就没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的可能。以前,十套集成搜集时期的老故事传承人已经去世,她留下的几百个故事都录了音,打印出来了,就是再没有人讲这些故事了,这是“人亡故事断”、“人亡歌息”的文化悲剧,除了把这些故事整理出版之外,就不可能再申报遗产项目了。
E项目的真实性认定:申报项目中已经发现过造假的做法,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项目。其动机都是急切想要申报国家级遗产名录,有 的没有讲故事的传承人,随意填上一些没有代表性的老乡名字,从出版的故事集中抄袭下来许多现成的作品;有的是把只能讲几十个普通故事、能唱十几首民谣的说成是几百上千个故事、上百首歌谣的传承人。经不起任何鉴别和调查。有的申报项目是虚拟的研究课题,没有项目的实体存在。所以,真实性、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是申报工作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F项目的具体表现形式认定:除了分类认定以外,同类项目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存在着大小不同的差别,如果不把这些差别鉴别清楚,申报的项目也不会展现出它本身独具的特色和价值。就目前所申报的多种民间文学样式的项目而论,主要有以下5种:
(A)故事讲述家个人讲述的数量多、质量好、讲述表演精湛的故事及其讲述活动。
(B)歌手个人演唱的数量多(或多卷章节)、歌词文学性强、表演精湛的歌谣及其演唱活动;
(C)当地有口头文学传统,表现在群体传承人拥有并演讲数量多、质量好的口头文学作品;
(D)众多传承人拥有并演讲某一种有重大影响的口头作品;(E)传播面很广的某一个口头文学作品,其内容与当地地方风物、名胜古迹相互印证,形成口头传统文化空间的遗产。(以上用国家级各种类型的项目举例分析讲解)
2、填写文本各个栏目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
(申报书结构分为7个部分、39个栏目,除了基本情况和程序需要 的24个小栏目外,其余15个栏目都必须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后填写。其中9个栏目是遗产项目内容的重要说明论证部分,6个栏目是项目计划管理部分。)
A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栏目填写要点:(A)项目产生、流传的具体地点位置,大小范围面积;(B)人口数量、民族人口比例;(C)地形地质地貌、自然景观名胜;(D)季候气象;(E)水陆交通状况。
B分布区域栏目填写要点:要求填写该项目所在地的分布状况,最好具体到县、乡镇或村。凡是填写了项目所在地以外扩展到邻县、邻省甚至填写扩展到港、澳、台、海外的都不符合要求。分布区域指的是该遗产项目所在地的项目传播和辐射的实际文化版图,不可以把该项目种类在其它区域的广泛传播都算在该地区之内。例如、有些民间传说项目像《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祝英台》几乎遍布全国,申报单位只能填写本地区的分布状况。有些地方剧种遍及多省市,甚至流布海外,申报单位也只能填写本单位所在地的直接分布区域,不可以把到外地演出、海外演出等临时活动范围算在该项目的分布区域内。
C历史渊源栏目填写要点:这是申报遗产项目文本的重点论证部分,也是两批国家级名录申报文本问题最严重的部分。本栏目最关键的要求是对所申报的遗产项目历史沿革的鉴别和确认,必须用确凿的史料文献引证做出遗产的科学认定。有效实证包括:时限在建国前的老地方史志书籍记载或族谱家史记述的有关史料,碑刻、诗文、杂记的记录描述,出土文物或相关古迹的佐证,老报纸、杂志、老照片、手抄本、小唱本等相关资料的举证,权威学者研究成果被公认的考证,高龄老艺人可靠回忆追述记录的印证等。申报文本不合格被淘汰出局的,多数就因为项目的历史渊源模糊不清,无法确证该项目在当地的遗产地位和属性。还有许多文本的历史举证,距离该项目太远,过分空泛,不着边际。例如:“远古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早在三千年前”、“秦汉时期”、“据传武则天做皇帝那年”“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候”、“据老艺人说他祖父小时候”等等,都无法证实项目的真实历史。类似表述都不合格。至于不少文本把近几十年该项目在国内外多次表演获得的成功和辉煌历史写进本栏目,更是文不对题的败笔,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所有项目建国以后的发展历史都无法证明该项目的古老遗产性质。
D基本内容栏目填写要点:该栏目的正确填写最为关键,甚至它的分量远远超过历史渊源的部分。因基本内容填写不合格而落选的项目也不在少数。最大的原因是对基本内容的理解不准确。这里所要求说明的基本内容指的是:该遗产项目所申报的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是什么。按照联合国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类文化表现形式和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所以,各基层申报项目的内容就是那些鲜活生动的各类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
例如,国家级民间文学项目《谭振山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容是:老人从小听故事、长大讲故事、直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讲故事的丰富经历;他的讲故事活动方式;讲故事的口头表演技巧,讲述效果和听众反应;口头语言的艺术特色;讲述故事的多种类型,其中国际国内有 影响的精品类型所占的比例;故事拥有的总量多少,传播影响状况等等民间口头文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并不是要求填写他讲的故事都是什么思想内容和故事情节。两批国家级申报书中有不少在此栏目里填进了很多篇故事内容简介,还附上了整本故事集,就是没有写活态的讲故事活动。还有的填写了很多首民间歌谣,用来说明基本内容。这都是错误的理解和做法。其它类项目的问题大体相似。舞龙、舞狮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填写舞蹈的表现形式,具体的舞蹈套路、动作、表演技巧以及龙狮道具的制作、乐器伴奏、相关演出习俗等等。音乐、曲艺、戏剧类项目的基本内容要求填写它们的具体表演形式,包括各种有代表性的表演技巧等等,而不是只填写了一大堆曲目、剧目的名称火炬轻内容。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的基本内容要求填写的重点是该项目手工技艺的详细的工艺流程和老艺人的手工技巧和手法,以及他的带徒传艺方法、传统行规等等表现形式,不是要求只填写申报单位所拥有的手工艺产品、商品或作品都有些什么代表作,那些都是物质的,只有手工艺技巧和工艺设计构思才是非物质的表现形式基本内容。
E相关器具及制品栏目填写要点:本栏目在口头文学类中,除大型民族史诗说唱拥有乐器、道具外,一般说来与大多数民间文学类项目的关系不大贴近。但是对其他所有门类都十分重要。对于传统音乐来说,首先是乐器,还有制作民族民间乐器的工具和材料,其中各种民族的或宗教的仪式性音乐还会有相应的道具或法器,都要详细介绍清楚。对于舞蹈项目,则应该详细列举舞蹈的服装、道具、化妆用品、伴奏乐器。戏剧类项目在这里要求填写的服装、大小道具、化妆用品及伴奏乐器,以及音响等或烟雾等效果的用具用品,都不可缺少。其中因剧中的特殊需要还应该填写特殊的相关器物。例如,皮影戏除详尽介绍上述戏剧通用的伴奏乐器外,还要求详细填写刻制影人皮件的材料和刻制、染色的工具,还有灯具和影幕等设置,以及不可缺少的多卷本的影卷。
F传承谱系栏目填写要点:此栏目同样也是文本的关键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要素不是“物”,而是“人”,是遗产的传承人,没有了传承人也就没有了非物质遗产。传承是有独特机制的,机制是用传承的严密谱系联结起来的。所以,一个项目是由几代传人、十几代传人继承保护下来的。准确无误地把至少三代传人的谱系关系查清填写出来十分重要。不少民间文学项目文本填写了“人人都会讲故事”,“集体传承”,这是一种误解,这是普查工作不到位的结果。没有传承人在讲故事,就只能证明所申报的民间故事项目是不能成立的。在传承谱系中再把代表性传承人遴选出来,对该项目的继续传承发展很有积极意义。此栏目是保护项目传承人的重要依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手工技艺的传承谱系,不论是家传谱系还是师承谱系都要调查清楚,要和那些自学成才的或无师自通的工艺品作者严格区别开来。因为传承谱系的认定也是历史遗产的一个重要实证。除了全民传统节日、大型庙会、民族歌墟、歌会等群体性文化活动具有文化集体记忆性质的传承外,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应该有清晰地传承谱系。G基本特征栏目填写要点:充分介绍并彰显该项目独具的地方特色或表演特色及传承人的特长绝活及其在各方面的突出影响。同样是龙舞、秧歌、鼓书、皮影戏、木雕、泥塑、节日、庙会,但是都各具特点,这些地方性、民族性、技艺性、流派性和独创性的特点,才是各个遗产项目的基本特征,失去了这些特点,也就失去了它们的遗产代表性。
H主要价值栏目填写要点:最起码要关注项目在文化上的价值;同时要阐明其作为遗产所展示的历史价值;具有技能、技艺的项目就要显示其科学价值。此外,适当揭示它的学术研究价值,即民俗学、文艺学、民族学、人类学的价值。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遗产资源,还应当突出它们的继承创新、合理利用的价值等等。
I濒危状况栏目填写要点:在工作中有人认为遗产的濒危可以适当淡化,因为不濒危的遗产也要保护;但是,本着我国的抢救第一的方针,我认为许多濒危的项目还应当优先申报进入保护之列。濒危状况应当实事求是反映出来。
最后,申报文本的文体样式基本上属于说明文加论述文,要求表述清楚,论证准确,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最忌讳使用文艺性笔法的描绘、渲染,广告性口吻的夸大其词、华而不实。文本中还有6项管理部分的文本栏目填写要点从略。
总之,申报文本的填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程序之一,非同小可,它关系到遗产项目的最终认定并进入保护名录体系,进入档案,再进入数据库永久保存,传之后世。因此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学术性,还有极其严肃的文献性,更具有文化主权国家文化国情档案性质,应当认真填写,不得草率从事。至于那些因缺乏扎实的遗产普查基础而严重造成了申报文本填写质量不合格,进而影响了项目的申报和保护,给国家的遗产保护造成的损失就更不堪设想了,应当引以为戒。
(本文是2008年12月原计划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专题讲稿)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渝东南地区入选项目分别是:酉阳古歌、四川评书、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锣鼓艺术(小河锣鼓)、高台狮舞、四川扬琴、四川清音、金钱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和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倚山临水而建、造型独特的土家吊脚楼,是老重庆吊脚楼的代表,这种传统建筑技艺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现在武陵山区还能看到上万处吊脚楼,多建于清代,在当地又称作“干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营造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吊脚楼在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枓勾心,不用一颗铁钉,全部是用木条做铆,牢固耐用,还能抗七八级的地震,有“墙倒楼不倒”的说法。
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表示,目前土家吊脚楼的生存状况堪忧,标准化、模式化的新兴建筑工艺加速取代吊脚楼传统建筑工艺。“对于我市最后一位掌墨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万朝乡69岁的刘成海,我市已为他申报国家级传承人,鼓励他开门授徒,以保存好重庆的传统吊脚楼技艺。” 《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介绍了武陵地区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内容,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武陵地区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主线的由湘、鄂、渝、黔接壤地区构成的一个特殊地理区域。
一、土家族梯玛神歌
二、土家族山歌
三、土家族哭嫁歌
四、土家族挖土锣鼓歌
五、苗族古老话
六、苗族歌谣
七、都镇湾故事
(一)桑植民歌
(二)石柱土家哕儿调
(三)利川灯歌(四)酉阳民歌(五)长阳山歌(六)鞍子苗歌
二、劳动号子(一)南溪号子(二)酉水船工号子(三)长江峡江号子
三、土家族打溜子
四、锣鼓及其他(一)宣恩薅草锣鼓(二)喜花鼓(三)建始丝弦锣鼓(四)土家斗锣(五)土家族咚咚喹(六)鹤峰围鼓民间舞蹈
一、土家族摆手舞
二、土家族撒叶儿嗬
三、土家族毛古斯舞
四、湘西苗族鼓舞
五、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
六、地龙灯
七、建始闹灵歌
八、耍耍
九、地盘子
十、肉连响
十一、莲花十八响
十二、龙舞
十三、松桃瓦窑四面花鼓
十四、张家界高花灯传统戏剧
一、高腔
二、花灯戏(一)思南花灯戏(二)恩施灯戏
三、傩戏(一)德江傩堂戏(二)鹤峰傩愿戏(三)恩施坛傩
四、阳 戏
五、木偶戏(石阡木偶戏)
六、文琴戏
七、南 剧
八、鹤峰柳子戏
九、巴东堂戏
曲艺
一、南 曲
二、恩施扬琴
三、利川小曲
四、满堂音杂技与竞技
一、苗族武术
二、中塘向氏武术传统手工技艺
一、土家族织锦技艺
二、苗族服饰与银饰锻制技艺(一)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二)苗族服饰
三、印染工艺
四、朗溪竹板桥造纸
五、玉屏箫笛制作工艺
六、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
七、凤凰纸扎民俗
一、仡佬族毛龙节
二、仡佬族敬雀节
三、恩施社节
四、思南上元沙洲节
五、土家族舍巴日
六、秀山花灯
七、苗族椎牛祭
八、乾州春会
九、土家族过赶年
十、苗族赶秋节
十一、土家女儿会
十二、土家族哭嫁
重庆地区 :
南溪号子 民间音乐 黔江区
鞍子苗歌 民间音乐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秀山民歌 民间音乐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薅草锣鼓 民间音乐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酉阳民歌 民间音乐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后坝山歌 民间音乐 黔江区
摆手舞 民间舞蹈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面具阳戏 传统戏剧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阳戏 传统戏剧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余家傩戏 传统戏剧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中塘向氏武术 杂技与竞技 黔江区县
龙凤花烛 传统手工技艺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朗溪竹板桥造纸 传统手工技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秀山花灯 民俗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丰都庙会 民俗 丰都县
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毛古斯、湘西辰河高腔、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织锦、苗族银饰、土家族摆手舞
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地处武陵山区,为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区。长期以来,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话、传说、歌谣、鼓舞、织锦、刺绣、印染等,与湘西的自然环境,古村镇、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区域。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湘西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9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座(里耶古镇、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5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4人。目前,该州已有苗族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个,乾州春会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个,河溪香醋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0个;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8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4人,民间工艺大师30名。龙山县、永顺县、吉首市保靖县纷获“全省非遗保护十强县”,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四月
八、湘西苗族鼓舞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具魅力非遗项目”。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将通过完善保护实验区范围内的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完善四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及保护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传习所等方式,对保护实验区内的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与扶持。
屈盛瑞在挂牌仪式上指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对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影响,提高民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促进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和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制定科学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传承人保护,并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营造有利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武陵山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一、民间文学
盘瓠传说湖南省泸溪县
土家族哭嫁歌湖南省永顺县、古丈县
酉阳古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二、传统音乐
利川灯歌湖北省利川市
三、传统舞蹈
桑植仗鼓舞湖南省桑植县
四、传统戏剧
张家界阳戏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五、曲艺
三棒鼓湖北省宣恩县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赛龙舟湖南省沅陵县,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贵州省铜仁市、镇远县
七、传统美术
苗画湖南省保靖县
八、传统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湖北省咸丰县,湖南省永顺县,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十、民俗
苗族四月八湖南省吉首市
土家年湖南省永顺县
第三篇: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
附件2: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
辅助材料制作要求
一、申报录像片
(一)技术要求: 制式:DVD格式。长度:5-10分钟。
文件类型:应是专为申报书制作的原版录像,而不是任何现成的录像资料(如风光旅游宣传片之类)。
画外音及字幕:配有普通话解说词,并配以汉文字幕。录像片制作:摄制、编辑要保证质量,尽量避免过多使用变焦、距离过近或过远,摄制、剪辑技术过差,音量饱和等。
(二)录像片内容: 第一部分:概述
概括说明申报项目的显著特征,及其社会和自然环境。第二部分:杰出价值
阐释申报项目对相关区域和中华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以及申报理由。
第三部分:濒危状况
说明申报项目的濒危状况及其原因。第四部分:保护计划 简明扼要地展示保护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步骤。
二、申报项目照片
500万像素以上,充分展示申报项目代表性的数码照片3-5张(附文字说明、摄影者或版权所有者的姓名,及其电子版本)。
三、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其他资料
(一)分布图及其他图表;
(二)附有底片或幻灯片的照片(统一编号,并附文字说明及摄影者或版权所有者的姓名);
(三)录音带、录像带、CDVCDDVD等格式的音频、视频资料,数字化文件;
(四)历史文献、书面资料、宣传册、简报等;
(五)其它资料。
三、证明材料和授权书
(一)相关区域、群体或传承人同意申报该项目的书面授权证明(可以是书面文件,或录像带、录音带,或其他任何无可辩驳的证据);
(二)保护单位应出具两份同意使用申报材料进行宣传和推广工作的授权书。
四、申报材料总目录
包括申报报告、申报书、辅助资料和证明材料等,标明编号、文件名称、介质类型、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姓名及必要的文字说明和相关信息。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毛绣
毛绣工艺作品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祭祀礼仪的民族手工技艺,技艺的唯一继承人——萧掌柜,中国高级工艺师。继承其父毛绣技艺,创造了单面植、双面植和无底稿植制作品技法,使毛绣这一濒危绝迹的技艺重新焕发出艺术的光彩!
毛绣工艺工艺作品是利用动物皮毛中的锋毛(退绒),在传统的纱网上栽植出的各种动物图案,其作品写实、立体、鲜活、粗矿,能够真实再现动物的原生状态,具有较强的艺术张力和视觉冲击力,被誉为“平面标本”。
该工艺产品规格品种多,适宜居家客厅、办公场所、会议室、宾馆饭店等的装饰,可作为高档礼品走亲访友。产品由萧掌柜大师亲自制作,远销蒙古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及国内许多地区。
地址:中国内蒙古察右后旗察哈尔民族工艺协会
中国内蒙古察右后旗企业家协会
联系人:赵海平(企业家协会会长)
联系☏:******
邮箱:tzbfs@163.com
第五篇: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及传承人补助专项保护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一、专项资金绩效情况
(一)专项资金设立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青岛市于2005年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等。
(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2016年整体绩效目标: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和传承人进行资金扶持,鼓励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习活动;二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积极探索生产性保护机制和管理模式;三是加强非遗保护推广和宣传。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继续组织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亮点事项、模范传承人,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日,开展非遗展演、讲座及咨询服务等活动。
主要经验: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组织管理费(即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管理工作所发生的支出)和保护补助费(即补助重要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存在的问题是专项资金的额度并不能很好的满足非遗管理和保护工作,建议专项资金增加到150万元左右。
二、专项资金项目绩效情况
(一)2016年专项资金预算批复情况 批复文件名称和文号《关于批复2016年市级部门预算的通知》(青财预指【2016】2号)、批复金额48万元。
1.安排概况:2016年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及市级传承人补助资金、非遗保护活动开展经费、培训研究经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费、宣传经费等支出项目。
2.各项目绩效情况:
(1)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补助资金:安排48万元。建议加大扶持数量,建议每年扶持10个非遗项目,保证每个区市均有项目入选扶持范围。该项资金的使用进一步扶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和传承人开展传承传习工作,保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2)按照5万元、4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的标准,2016年对京剧、刘世普泥塑、九狮图、胶州剪纸、查拳、洼里盘鼓、茂强、闫家山地秧歌、平度泥塑、九嶷派古琴进行资金扶持,共支出48万元。该项资金的使用旨在向社会展示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意识。圆满完成2016年绩效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