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苏州浙江考察学习范仲淹廉政文化基地建设的报告(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5:1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赴苏州浙江考察学习范仲淹廉政文化基地建设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赴苏州浙江考察学习范仲淹廉政文化基地建设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赴苏州浙江考察学习范仲淹廉政文化基地建设的报告

关于赴江苏天平山、浙江桐庐县考察学习

范仲淹纪念馆建设情况的报告

范仲淹是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一生忧国忧民,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陲为名帅,在庙堂为良相,在文场为大家,一生出将入相,身体力行,勤政爱民,刚正廉洁。被奉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办学校、置义田,帮助部属亲友、抚恤孤寡贫困,却从来不置办家产,可谓是清廉从政的典范。同时代的王安石评价他“一世之师,名节无疵”;毛主席评价他“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德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把“古范仲淹,今焦裕禄”作为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近年来全国各地凡是范仲淹成长和居官的地方都在弘扬范仲淹忧乐精神和廉政文化思想,江苏苏州、浙江桐庐、四川德阳、甘肃庆阳、山东邹平和我省的南阳、商丘等十几个市县依托当地范仲淹文化资源,先后建起廉政教育基地,颂扬一代杰出英豪,让历史长河中的明珠再放光彩,激励当代人振奋民族精 神,报效国家和人民。通过搭建文化平台,做好范仲淹名人文章,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当地靓丽的“文化名片”。

江苏天平山作为范仲淹祖籍,范仲淹纪念馆建馆时间较长,文物资料丰富。浙江桐庐范仲淹纪念馆是新建场馆,融合了现代化多媒体展示形式。两地廉政教育基地建设经验可从不同侧面为我县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了深入学习两地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建设的先进经验,7月21日至23日,县纪委监察委组织洛阳市范仲淹文化研究会和机关宣传部相关人员前往江苏天平山和浙江桐庐两地的范仲淹纪念馆进行考察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江苏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建设情况

苏州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位于苏州古城西南,是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开馆于1995年。新馆于2006年十月落成,新馆建在原范仲淹祠堂西侧,采用宋代建筑风格,为庭院式厅堂布局,由三厅一廊一房构成,面积600平方米。其中北厅为序馆,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范氏家谱等内容,中厅重点介绍范仲淹一生的功绩,南厅则展示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有范仲淹所作的辞赋、散文、诗词、书画及各地研究范仲淹的专著、论文等。另外,附房展示了漆雕“万笏朝天图” 和“高义园世宝”,走廊的墙上还布置了16幅瓷板画,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现范仲淹的一生。展馆陈列采用版面和样盘相结合的形式。重点以壁画、金箔画、瓷板画、漆雕长卷、书法手卷、书画仿制品、册页拓片、木刻屏风、善本书、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范仲淹一生的光辉业绩。

山门及纪念馆大门

布展图1

布展图2

布展图3(瓷板画表现范仲淹故事)

布展图4(漆雕“万笏朝天图”)

苏州市古城区结合当地独特的园林优势,收集整理各地范仲淹故事、文物,以范仲淹孝,廉,学,忧,乐为主题,建成了范仲淹纪念馆,纪念馆规模不大,却异常精致有味。据范仲淹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近期还要对纪念馆布展情况进行升级改造,这次廉政教育基地升级改造要突出习总书记关于范仲淹的评价和对廉政建设的要求;集中展示古人对范仲淹的评价;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设置献花场所和入党宣誓场所,把廉政教育基地建设成“红馆”;把范仲淹廉政文化融入苏州市“海棠花红”廉政文化;通过多媒体现代化展示手法增强感染力。

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负责人介绍建设情况 苏州作为范仲淹祖籍,只是范仲淹先祖居住的地方,苏州市古城区能够重视范仲淹文化研究,利用范仲淹的影响力打造廉政文化品牌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浙江桐庐范仲淹纪念馆建设情况

1000多年前,北宋名臣范仲淹,谪守睦州(桐庐郡),写 下《潇洒桐庐郡十绝》、《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等,给桐庐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更好地打造人文桐庐,进一步提升“潇洒桐庐”城市品牌,2015年,桐庐县政协提出建立范仲淹纪念馆的建议,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明确由县住建局牵头落实,城投公司投资建设,选址县城黄金区块平阳山公园内,距离县委大院只有100米的距离,相隔20米就是中心公园。2017年5月建成开馆。在建筑过程中,他们还以山体地形为特点,设计了一些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景观,让整座纪念馆处于山体的环抱,小桥流水,充满诗意和风韵。

桐庐范仲淹纪念馆

淹纪念馆正面

桐庐范仲淹纪念馆,采取仿宋朝古建筑的风格,将古典文化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纪念馆从个人事迹、与桐庐的渊源两个视角全面展示范仲淹的传奇一生,分为序厅、一代名臣范仲淹、范仲淹与桐庐、“潇洒桐庐”四个区块,序厅内伫立一座青铜所铸的范公雕像。通过传统艺术和现代化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将范仲淹的传奇一生以及传世名诗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潇洒桐庐”展厅里中国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会长范国强捐赠的御题《高义园世宝》共四册,高0.4米、长36米,卷前为范仲淹手书韩愈的《伯夷颂》,字迹清逸端庄,由清乾隆御题“圣之清”额和跋;其后为1051年至1908年间,一百多位历代名臣、书法名家等书写的题跋,主要表达了对范仲淹书法、人品等的景仰。题跋者中既有富弼、欧阳 修、文彦博等名臣的书法,又有蔡君谟、赵孟頫等书法圣手的墨宝,成为镇馆之宝。

布展图1(习近平评价范仲淹)

布展图2(范仲淹雕塑)

布展图3(多媒体展示范仲淹故事)

布展图4(多形式展示)

布展图4(御题《高义园世宝》)

桐庐县范仲淹纪念馆建成后,经常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开展朗诵《岳阳楼记》《潇洒桐庐郡》《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等范仲淹名篇活动;组织以“天下苍生”主题的范仲淹精神诗歌大赛;举办全国性范仲淹文化研讨会。活动丰富多彩,增强了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桐庐县是全国闻名的快递之乡,经济实力雄厚。范仲淹谪守睦州(桐庐郡)虽只半年多时间,重修严先生祠堂,写下《潇洒桐庐郡十绝》《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仅此而已。桐庐县委县政府却耗巨资在县城中心建设范仲淹纪念馆(占地价值近5个亿),突出“潇洒桐庐”,以范仲淹桐庐十绝为灵魂,以范仲淹生平的几个时段为主题,把范仲淹一生事迹和崇高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打造了廉政教育品牌,同时也提升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让“潇洒桐庐”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

三、伊川范园现状及前期文物保护情况

范园广场塑像

伊川范园

伊川作为范仲淹的归葬地,2006年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分前后两域,前域有范仲淹墓、范仲淹母秦国太夫人墓及仲淹长子纯佑墓。后域前部为仲淹次子纯仁墓,其后有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墓及孙辈墓,共范氏子孙五代36墓,还有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马等诸多珍贵文物,范园周围还有唐代三朝宰相姚崇墓、唐代尚书裴遵庆墓、名相裴度墓、张说墓等重要文物。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其他地市根本无法企及。但由于历史种种原因,对范园文物保护滞后,对范仲淹文化资源挖掘利用重视不够,文化遗产组织无序,对范园围墙外200米为保护地带及保护地带外100米外控制地带内地下文物资源没有进行探测。土地部门在范园周边规划预留开发用地500亩,其中挂钩新建区250亩,旅游用地155亩(含现有墓园38亩),一般耕地95亩。2000 年县政府邀请河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做过范园景区总体规划,2015年彭婆镇邀请两家设计单位对范园开发做了整体规划,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后因种种原因,规划没有进行最终评审,范园开发搁置至今。

目前,范园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状况差,对范仲淹文化挖掘力度不够,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整体形象较差,与与伊川经济发展水平和在洛阳的城市地位及良好的对外形象极不匹配。另外,对于伊川县广大党员干部来说,领悟和传承范仲淹忧乐精神和廉政文化,切实担负起加快发展的使命担当,具有特别的指导和启迪意义。范仲淹文化在我县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中份量最重,建设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对于我县擦亮文化名片,提升对外文化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四、伊川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成立高规格的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筹建委员会,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县领导具体负责,彭婆镇、发改委、财政、宣传、文化、土地、规划、交通、建设、林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邀请洛阳范仲淹研究会主要成员、范氏宗亲代表及相关专家学者参加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筹建工作,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筹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成立专门办事机构。

(二)文化部门在预留开发的500亩土地范围内做好文物考古调查。为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选址和规划打好基础,做好文物保护规划,同时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文物保护资金,提升改造范园基础设施条件。

(三)土地部门拿出范园周围土地现状平面图,尽快将预留开发的500亩土地变更调整为建设用地。

(四)彭婆镇和规划部门依据文物考古调查结果,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参考2000年县政府做的范园景区总体规划和彭婆镇之前做的两套范园开发建设规划,结合第五期城乡总体规划调整,科学规划范园的整体布局,在不影响范园大开发规划的前提下,首先确定廉政教育基地的选址。(建议位置:

1、在前后域之间,通过廉政教育基地建设将前后域连为一体。

2、目前广场位置一侧。)

(五)选址确定后,发改委可以将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单独立项,争取列入重点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总体规划和设计由县纪委牵头,邀请知名设计单位进行高标准设计,可借鉴外地廉政教育基地建设的先进经验,采用宋代建筑风格,定位应高于外地同类标准,建设全国一流的廉政教育基地。

(六)召开范仲淹纪廉政文化建设研讨会。在完成范仲淹纪念馆选址和初步规划的基础上,筹办范仲淹廉政文化研讨会,邀请全国范仲淹研究会知名学者、外地范仲淹廉政文化基地负责人、伊川籍文化名人等相关人员参加,对范仲淹廉政文化思想和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规划、方案进行论证研讨。同时利用全国范仲淹研究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收集相关文物资料,为后期布展打好基础。

(七)交通部门要加快范园周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我县交通发展规划,论证文化部门提出的范园三年发展中关于范园周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可行性。(建议

1、首先启动已立项的向西对接滨河大道的道路,争取列入省交通厅规划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解决从洛阳和伊川县城去范园的道路。

2、后续项目要向东规划一条对接郑少洛高速吕店出口的道路,并于掘丁路相连接。向北完善和万安山山顶公园对接的道路。)

(八)林业部门围绕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建设,做好范 园周围绿化前期规划,列入国家储备林计划,今冬明春实施绿化工程。

(九)搭建范园项目筹资平台,争取多方支持。在建设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搭建范园项目筹资平台,积极推动范园整体建设。文化部门积极向上申报文物保护项目资金;交通部门积极申报交通项目资金;宣传部门积极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资金。同时积极动员有捐资愿望的范氏后裔和企业家参加范园建设。

此次考察时间虽短,但获益非浅。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为,江苏天平山、浙江桐庐两地重视范仲淹文化研究,建设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伊川作为范仲淹的归葬地,我们的范仲淹文化资源更丰富,投资建设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不仅是“古学范仲淹,今学焦裕禄”的时代需求,对于提升伊川对外文化形象和推动范园整体开发意义重大。目前范园是市级廉政教育基地,这次规划建设范仲淹廉政教育基地后积极申报省级廉政教育基地,通过二到三年时间打造成全国廉政教育基地。所提意见建议,请领导作为决策的参考。

第二篇:赴苏州基地考察学习体会.

赴苏州基地考察学习体会

2010年参加了在省委党校苏州培训基地举办的培训班,通过在苏州培训学习,实地考察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小城镇建设样板镇—木渎镇,华西村、蒋巷村等地,受到启发很深,感到的差距很大,肩负的责任很重,同时也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浅谈几点感受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苏州之行机遇珍贵

这一次学习考察安排科学合理,学习内容丰富,在二天的学习中,涉及领导干部业务礼仪知识、苏州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发展,真可谓是享受到了一次丰盛的理论学习大餐。在这一次培训中授课老师层次结构不同,既有教授系统深刻的讲解和引经据典,精辟入里的分析,还有地方领导干部结合实际,独到精彩的报告,使我的视野得到了开阔,思想得到了升华,脑筋得到了置换,知识得到了增长。

二、苏州之行触动很深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通过参观考察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小城镇建设样板镇—木渎镇、华西村、蒋巷村,特别是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给予我极大的震憾,可以说苏州的新农村已经成为“新天堂”。就苏州市而言,作为一个地级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排列全国第五位,位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强市,下属五个县级市,全部位列全国的百强的前十位,2006年就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2012年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所参观考察特别是华西村,去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村级可用财力超过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万元,过上了“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的幸福生活,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所到之处,给人的视觉感观十分强烈,真是让城里人都很是羡慕。

通过集中培训学习和参观考察,苏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解放思想,敢于争先的大境界

经济的大发展、大转型,离不开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苏州人始终牢记“发展就是硬道理、不发展就是没道理”的思想,抛开私心杂念,抛除“唯条件论”和狭隘的自我意识,敢于打破常规,敢为天下先。他们充分利用距上海最近的区位优势,靠“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和自主创新”四大法宝,把苏州培植成为江苏的“龙头”,打造了人人皆知的“苏南模式”。

(二)率先发展,全面进步的大手笔

2006年以来,苏州依托“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带动“三农”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新格局,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

阶段。苏州市把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发展作为重要目标,特别是在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依托科技,打造品牌的大战略

苏州市紧紧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上新项目,出新品牌,大大提高了整体经济实力,品牌集聚效应使得苏州这块大品牌更大更强。苏州整体上企业档次高、产品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更高。

(四)思进谋变,改革创新的大举措

苏州是改革创新的急先锋,摸着石头过河的带路人。工业园区的建立、乡镇企业的兴起,在改革性的扩大开放大背景的推进创新下,牢牢把握经济社会的阶段性,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克服、破解各个时期发展中不同的难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苏州之行启发很多

在课堂上苏州的一位领导说“苏州的经济发展之快是有独特条件和机遇,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因而我们学习苏州不能简单照搬,关键是学工作思路、学机制改革、学制度创新,而不是表面文章。联系工作实际,我谈一些自己的启示。

(一)坚持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

这次苏州之行,是一次思想解放之行。短短几天时间,经受了一场思想观念的洗礼。看了苏州的发展,再看一看我们的发展,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观念的障碍阻止了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学习借鉴苏州经验,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争先意识、相遇意识、创新意识,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去指导各项工作。

(二)坚持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场的管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使管理工作更科学、规范,从而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是转变机关作风。努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场机关。创新反腐倡廉机制,以完善具有特色的惩防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干部职工恪尽职守、勤政廉政、干净干事、开拓创新。进一步规范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我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对人、财、物和各种权力运行的监督,确保资源、资金和队伍安全,为科学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创新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模式,在队伍管理方面,继续坚持“严”字当头,从大局出发,以大局为重,用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人,管理人,努力带出一支“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高素质队伍。选好配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三是创新责任制。首先是技术包干制。落实领导责任和技术包干责任,工程不结束,责任不脱钩。实行终身负责制。

第三篇:赴苏州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9月15日至28日,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笔者在苏州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四川省南充市招商引资专题班”培训。期间,听取了苏州市各层次、各方面领导、专家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介绍,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市新加坡工业园区、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苏州市规划馆、昆山市经济开发区、张家港市、盛泽镇、华西村、三得利啤酒集团、海澜集团等,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苏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苏州的经验和成就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同时也让笔者深思,苏州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秘诀是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现将我们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汇报于下。

一、苏州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幅员面积848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900万,其中户籍人口598.85万,暂住人口300万左右,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工业园区、高新虎丘区。最近几年,苏州市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经济实力强。2005年9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十强县中,苏州占了4个,财政收入均超过80亿元,占全国的40%(其中昆山第一,张家港第四,常熟第五,太仓第十)。2004年苏州市新增注册外资147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95亿美元,占全国当年利用外资的1/12,居全国第一位;2004年工业产值956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进出口总额1032亿美元,占全国8.94%,居全国第三位;实现GDp3450亿元,人均GDp57992元,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居江苏第一位,全国第四位;社会固定投资1409亿元,居全国第五位;财政收入58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19.6亿元,居全国第六位。

(二)发展速度快。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14%,苏州工业园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更是高达45%。2000年以来,昆山市的GDp、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到35.2%和46.4%。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得到提高,基本实现小康,200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60元,昆山市更是高达18600元和9900元。

(三)工业比重大。苏州的三次产业比为2.2:65.7:32.1,工业占GDp的65.7%,实现了从低层次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向较高层次的“二、三、一”产业结构转换,成为了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基地核心城市之一。苏州生产并供应全球60%以上的鼠标、13%的扫描仪、12%的主机板、10%的显示器,为国内最大的电脑硬件和电子基础材料生产基地之一,仅2004年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就达2560亿元。

(四)城市化水平高。近年来,苏州市逐步构建起以苏州市为核心、5个县级市城区为枢纽、10多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区域城市框架,城市化水平达58%,尤其是张家港市、昆山市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经济体制活。苏州市在发展经济中,政府按照“小政府、大服务”进行运作,重点强调服务,对企业管理主要是纳税管理,在企业改制上,动手早、改得彻底。苏州市国有集体企业非常少,外向型经济占了主导地位,他们紧紧抓住外向型经济这个龙头,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大公司落户苏州。目前,世界500强中有96家落户苏州,1万多家外资企业在此投下了900多亿美元。同时,形成了一大批与外商投资企业相配套的生产企业和加工基地,带动了涉外税收的高速增长,成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税收来源。

二、苏州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开创了高效快速的发展局面。苏州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解放程度高,创新意识强,敢闯敢试,敢想敢干。一是起点高。体现了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视野,他们关注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跟踪的是世界最前沿的动向,瞄准的是国际一流的水准,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全球发展的背景之中,以此为参照,来确定自己的目标取向和努力方向,从而不断出现国内首创、全国第一的新举措,成为发展的“领跑人”。二是定位准。苏州地处上海近郊,他们把经济定位在依托“龙头”、甘当配角“龙颈”上,坚持以大力发展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通过招商引资对老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实现了大步跨跃。三是胆子大。在发展问题上,他们敢于大胆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特别是昆山,1984年在国务院宣布成立14个经济特区时,当时的昆山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14+1”的战略,在没有得到任何认可的情况下,1985年,自己圈出土地1.8平方公里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走上了自费开发之路,至1991年1月才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开发区,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这是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开发区先后投入30多亿元资金,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现规划面积达到77平方公里,同时创办了出口产品加工区、留学生创业园区。如果没有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敢想敢干,没有全县人民的理解支持,就不会有那么多外资项目落户昆山,也不会有财政收入年增10亿元的辉煌。四是目的明。在昆山有这样的一句俗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他们把以民为本、富民为先作为一切工作的归宿和目的,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的富裕作为第一目标,爱民胜于一切,为民高于一切,富民重于一切,把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作为一切工作的关键内容,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脑子里时刻想着人民,让老百姓看到自己的家园一天天美好起来,自己的城市一天天强起来,自己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二)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形成了全面开放的经济格局。经济要迅速起飞,就必须加大开放力度,把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吸引进来,这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首选之路;“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这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苏州招商引资的秘诀就是:一是以情招商。他们注重招商先交友,增进感情,很多招商引资人员与外商建立了浓厚的友情。芬兰通力电梯公司在昆山投资,其总经理出了车祸,生命垂危,昆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上海请专家,昆山市红十字协会号召全市200多人为其输血,抢救成功后,芬兰商界十分感动,通力电梯开业,芬兰总理亲自剪彩,并带动了4家芬兰企业落户苏州。在台湾发生地震后,台商还没到台湾,昆山的党政慰问团先到台湾进行慰问,让台商感到昆山把自己当亲人。二是以恒招商。在招商中,苏州人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用他们自己的一句话:“象蚂蟥一样钉在项目上”、“脸皮要厚,不怕吃闭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羹,不怕人家脸难看;嘴皮要薄,要能说话,会说话;腿要勤,三天两头找上门,不达目的不走人”。昆山市跟踪日本丰田公司汽车生产线,先后耗时8年,2004年,日本丰田一举投资5亿美元建设汽车生产线。三是以专业队伍招商。苏州市各市区,甚至乡镇都拥有一支外向型懂政策能说会干的招商队伍,特别是昆山市,每年都有要选派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到大学深造,学习招商引资,全市有600多人长期驻港、澳、台、日、韩及欧美发达国家,收集和了解外商的投资意向和外商与其他城市谈判的进展情况,一旦没谈成或外商犹豫不决,便及时跟进,向外商发出邀请,组织外商实地考察。全社会形成了“引进项目是恩人,投资老板是亲人,招商引资出能人,影响招商是罪人”的招商氛围。四是以商招商。大胆鼓励外商进昆山经商赚钱,在发展之初,昆山就提出“没有上海的大头,就没有昆山的零头”的理念,千方百计让来昆山技术指导、投资的上海人“赚得满意,投得情愿”。虽然昆山为此付出了较为昂贵的代价,但回过头来看,这样做值得,正是因为昆山能“吃亏”,昆山的投资环境在台湾有口皆碑,很多台商自愿担当昆山利用外资的“广告员”,宣传昆山,从而引来更多的外商投资昆山。

(三)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构筑了高起点的经济发展载体。苏州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工业园区的成功运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园区建设采取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作机制,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融资建设,待“九通一平”再招商,走出了一条靠内资企业树形象、靠外资企业上档次的成功之路。目前苏州共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特别是昆山,几乎镇镇都有开发区,最多一个镇就有5个开发区,他们对入园企业实行一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一策,做到了对外商企业的要求都得到圆满解决,增强了对客商的吸引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正如苏州市一位领导说:“没有苏州工业园区,就没有苏州今天的经济实力,就没有苏州今天的城市形象,就没有苏州今天的地位。”2003年,苏州工业园区一天创造1个亿GDp,一天上缴1260万元财政收入,一天引进4000万美元外资。2004年创造GDp503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全市1993年水平,相当于10年时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苏州人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吸收外资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载体,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其投资“洼地”效应。

(四)以准确定位为基础,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全面升级。苏州在发展定位上有一句名言:大树底下栽好碧螺春。也就是说苏州与上海相比,上海是大树、是强者,与上海竞争,自己处于劣势,苏州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1992年,他们在发展定位时,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三大优势和两大劣势,即区位优势(离上海近)、人才优势(两院院士中,苏州有77名)、轻纺优势(苏州是中国绸都),同时也存在资源溃乏和小富即安两大劣势,确立了“两优先,两鼓励,一禁止”的发展思路,即优先发展第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高新尖端技术和出口创汇项目,限制高耗能和低效益项目,禁止高污染项目。通过10多年的发展,苏州市除了一产业外,基础设施得到了高速发展,丝纺工业退出了苏州市区,集中转移到盛泽镇、高耗能、低效益项目淡出。形成了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精密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群体,拉动了苏州经济的高速增长。

(五)以强化服务为保障,营造了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在苏州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经济的比拼不仅是资源的比拼,更是发展环境的比拼。优化发展环境,实现资源的聚集与最佳配置是唯一的发展途径。苏州人更深刻地懂得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充分地认识到环境的本质。苏州营造发展环境,不是局限于修修路、减减税等外科手术,而是作为一个体系来进行建设。这个体系归纳起来主要由七个小环境构成:一是法制环境让投资者安心。2002年以来,苏州市先后投资20亿元,实行了社会治安网络化管理。同时,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市民法制意识,引导企业合法、诚信经营;通过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一切投资创业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公平、公正司法,确保各类企业接受平等的法律服务。二是基础环境让投资者省心。凡是愿意来苏州投资创业者,都由当地政府做好前期基础工作,搞好“九通一平”,确保投资企业很快投产运行。特别是昆山市,没有机场,为保证物流快捷,修建了80公里机场高速路贯通虹桥机场。三是政策环境让投资者顺心。政府将所有政策一律向全社会公开,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搞“内外有别”,政策规定的一分不少,政策以外的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分不收,让投资者明明白白。四是人文环境让投资者舒心。苏州市在规划时,有意识地把开发区分为日韩区、港澳台区、欧美区,并按外商的生活习惯建设娱乐设施、学校、医院、银行,让外商感到就像住在国内一样,这里就是家乡。当地将此称之为“开发区中的开发区”,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了外商。五是配套环境让投资者放心。政府围绕主导企业的产品链条,下力气培育配套企业,产生“葡萄串”效应,让企业实现零库存,所有配件在苏州都能买到90%以上,形成从零部件生产到产品组装、运输、销售等一条龙式的产业发展格局。六是服务环境让投资者称心。完善投资咨询公司、生产服务公司、售后服务公司等中介组织,为投资者提供从政策咨询到外汇兑换,从生产环节到售后服务环节等全方位服务。七是软环境建设让投资者开心。苏州响亮地提出了“外商投资我服务,外商发财我发展”,“政策不足服务补,硬件不足软件补”,办好一个外资企业,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胜过千百条广告。在昆山,对外企形成了“三个服务体系”——外商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和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建立了与外商沟通的“三条通道”——外商投资协会、台商投资协会和外商沙龙;成立了“三个中心”——外资企业服务中心、投诉中心和配套中心。2000年起建立起了“马上办”办公室,更受外商青睐。同时,苏州全力打造的法制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诚信政府和廉洁政府,在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我县与苏州的主要差距

(一)发展观念上的差距。苏州特别是昆山市经济发展速度飞快,靠的是“亲商、富商、扶商”的理念。一是视投资老板为亲人,老板一旦有难,千方百计帮老板。二是善于吃“亏”。鼓励企业利润最大化,就是目前,只要高科技企业进入苏州,地价仅为20万元/亩,占开发价格的10%。而我们在发展经济中总是怕吃“亏”,怕老板赚钱多了。三是在引进外商、引进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配套产业,让整个产业形成体系。四是善于抢抓信息。正是因为一名外商在宴会上说了一句“要是能封关运行就好了”,昆山的干部便闻风而动,跑了8个国家部委,关键时期能够在北京蹲8个月,经过3年艰苦努力,终于取得成功,使昆山外贸经济繁衍生息的空间无限增大,带来了“乘数效应”。

(二)硬件载体上的差距。企业发展不能搞空中楼阁,必须有良好的硬件做支撑。苏州市将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特区,规划一步到位,并且区内供水、供热、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优美。而我们的开发区虽然已经起步,但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等硬件还不完善,还谈不上对外商有吸引力。

(三)软环境上的差距。苏州市真正视客商为上帝,叫响了“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你的事业就是我的事业”的口号,营造出一种“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让客商到了那里都有到家的感觉。客商来投资,只要交清了土地款,其他一切都由政府部门办理,而且是免费的,真正做到了围墙外的政府管,围墙内的企业管。相比之下,我们的环境近几年虽有较大改观,但仍有不和谐的现象发生。我们在苏州学习期间,企业最怕的是:“外商来了招手,酒席上拍手,出了问题就撒手,不达目的就关门打狗”、“一个小科长可以搞死一个企业”。在苏州企业该交什么都有一张明白卡,该交的一分不少,不该交的一分不收。

(四)服务质量上的差距。苏州在服务经济建设中,讲的是整体效益,也就是“木桶效应”。他们认为,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服务质量最差的部门,而不是最好的部门。在招商引资中,不但经济部门、政法部门主动开展优质服务,连党群部门也积极参与服务。妇联每周组织两次才艺培训,邀请外商太太参加;工会每年组织劳模评选,给予外企极大的倾斜;宣传的重点放在企业;教育部门千方百计为企业子女入学开绿灯。而我们在服务中,还存在效率低,质量不高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全民参与服务的氛围。

(五)抓落实上的差距。苏州对看准的事,大胆实践,敢为人先,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创造性地制定政策,引导发展,在工作上有敢于争先的锐气、自我加压的勇气、负重奋进的志气、团结拼搏的士气。他们对待工作雷厉风行,一干到底;对待使命,坐立不安,寝食难安;对待事业,求真务实,不浮不躁。而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工作方法上僵化、保守,抓落实力度不够,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讲得多、落实少,有的思路很好最终没有落到实处,没把事办成。

五、几点启示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苏州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也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和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学习借鉴苏州人抢抓机遇的胆识和敢为人先的魄力,解放思想,在经济发展观念上求突破。纵观苏州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围绕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行思维和观念的创新,善于发现机遇,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苏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我们与苏州相比,在思想观念的解放、抢抓机遇的胆识和敢为人先的气魄上有很大差距。近几年来。我们干部群众逐步树立了想富、盼富、谋求快速发展的理念,但也存在满足于一般性的温饱和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学习考察中了解到,昆山市20年前与我县的发展水平基本属于同一起点,84年昆山市财政收入仅3300万元,与我县在同一起跑线上,而20年后的今天,昆山已经达到了85.5亿元,我们望尘莫及。如此之大的差距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学习借鉴苏州经验,首要的就是要把苏州人的思维观念和敢闯敢试的魄力学到手,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克服在加快发展问题上的思想桎梏,敢于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多在主观上找差距、在困境中找出路、在挑战中抓机遇,不能总是在强调客观上打转转、在争论中丧失机遇。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新形势下破解加快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水平,向解放思想要出路、要速度、要突破,在解放思想中闯新路、谋发展、求实效。近年来,我们在工业改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盘活了存量资产,增加了工业总量。但我们不能就此满足,今后的工作重心仍然要放在发展工业上,全县广大干部都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工业经济发展上,牢固坚持“工业立支柱”的思路不能动摇,把解放思想的突破点继续放在强力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上,并善于创造和把握一切加快发展的机遇,在能源、农产品加工、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上做出成效。

(二)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学习借鉴苏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通过招商引资,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求突破。苏州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确立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坚定不移的把利用外资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外贸、外资、外经一起抓,形成了以外向为主导的经济格局。通过搭建经济发展的园区平台,以灵活的招商方式,从重点项目入手,使苏州经济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中,扩大了经济总量,提高了发展质量。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靠政策不现实,靠自身积累发展太慢,我们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放在产业链的培育上,用“招商引资”来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来解决经济发展的总量问题、速度问题和效益问题,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近年来,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先后引进了一批冶金、机械、丝纺、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对提升县域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今后的一个时期,我们还应在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增强竞争能力上下功夫,努力挖掘自身优势,结合城市定位、产业定位,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在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重点项目上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胆采用一切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招商办法主动出击。一是把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相结合,用机制调动积极性,用责任制强化责任心,把招商引资目标与部门业绩全面挂钩。二是广泛招商和定向招商相结合,把更多精力放在定向招商上。三是自行招商与委托招商相结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委托招商上,主要形式是“以外引外”。四是领导招商与专业人员招商相结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依靠专业人员招商上。五是接洽招商与跟踪项目相结合,把更多精力花在跟踪项目上。

(三)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学习借鉴苏州“亲商、安商、富商”的先进理念,强化服务,在经济发展环境上求突破。我们在学习中,苏州招商人员反复强调,现在不是招商,而是抢商,外商看重的不仅仅是硬环境,更看重软环境,看中的不是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更看重的是市场和服务。苏州人对外商从不说“不”。苏州从领导到市民都能认识到外商是苏州发展的关键,自觉维护外商利益,主动为外商服务,每个部门都把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我们没有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人文、交通等优势,有很多经验我们无法克隆,但在软环境建设和服务上,我们是可以学习的。因此,我们必须把“亲商、安商、富商”教育放到突出位置,强化“人人都是软环境”意识。我们作为欠发达地区,硬件上没有什么优势,要招商,我们必须树立“硬件不足软件补,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策不足服务补”的意识,我们更应清醒的看到,发展经济不是哪个领导的事,也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企业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重商意识也必须是全社会、全方位的,如果我们99个部门办事效率都很高,只有一个部门卡住了,那么投资者就会认为XX的办事效率不高,就很可能去寻找别的投资机会,所以政府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以制度为保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要出重拳、下猛药治理软环境,以涉软案件的查处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以“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为目标,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程序严密、有效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以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为载体,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以“公开、公正、透明”为原则,公开各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总之,要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让客商赚到钱,赚到比在外地更多的钱,而且赚得更安全、更舒心,使客商愿来、肯来,已来的追加投资,没来的慕名而来。通过软硬环境的打造,努力构建吸纳项目和资本的环境“洼地”。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学习苏州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工作方法,求真务实,在经济发展实效上求突破。落实是一切工作的起点,也是政府工作的本质要求。先进发达地区的发展既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更是真抓实干的成果。要树立与时俱进、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树立克难奋进、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树立建功立业、心为单位的奉献精神。坚持“要么不说、说到做到,要么不做、做就做成”,在落实上动脑筋、下功夫、花力气,对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工作任务,全县上下要振奋精神抓落实,细化目标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创新思维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不因压力大而气馁,不因困难多而退缩,不因竞争强而畏惧,始终要瞄准一流,赶超一流。要把“少睡觉多干事、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也要想方设法办好事”作为XX人的工作常态,努力培养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拿出一股虎气,使出一股拼劲,“能挑一百斤,不挑九十九”,倾尽全力、绞尽脑汁、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力争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XX县的经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四篇:关于赴苏州、昆山考察学习报告

关于赴苏州、昆山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全市“项目年”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步伐,2007年4月15日至20日,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主任AA同志带队、各县(市)区分管工业的县(市)长、经济局局长参加的考察组,赴“长三角”地区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苏州、昆山的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现将学习考察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苏州市及苏州、昆山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1、苏州市基本情况

苏州市毗邻上海,国土面积8800多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0多万,现有企业120000多户,其中内资民营企业110000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0多户。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00多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500多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600亿美元,为江苏省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主要产业结构分为IT产业占全部工业35%以上,纺织服装占全部工业15%左右,医药工业占5%;地区三产比重为1:66:33。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为江苏省的50%以上,引资总量同上海市不分上下。

2、苏州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7万,其中中新合作

引力20强”之首。

3、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昆山市为苏州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行政区域面积927平方公里,下辖十个镇、一个开发区,户籍人口67万。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85年开始建设,七年后被定为国家级开发区。截止2006年,昆山开发区累计注册民营企业3764户,批准外资项目1357个,合同利用外资10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8.6亿美元。其中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31个,独资项目1114个。投资商来自欧美、日韩、港台等4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台商投资占65%,“三分天下有其二”;世界500强有20家在开发区投资办厂。2006年,昆山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9.3亿元,占昆山市经济总量的50%以上;三产比重为0.1:83.8:16.1。全区完成工业2028亿元,其中外商企业工业总产值占97.6%;园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民生用品三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规模占66%,成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生产基地;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精密机械产业经济规模占13.6%;轻工、纺织、食品等民生用品工业经济规模占10.5%。

二、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苏州(中新)工业园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之所以发展很快,主要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外部的牵动战略、良

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

3、坚持外向牵动,以商招商。最先进驻园区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都需要配套,因此,园区管委会坚持外向牵动,依靠已进驻的外商企业对外宣传园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借力招商,借力发展,为此吸引了很多相关联配套产品的生产加工商,形成了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IT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台湾IT产业投资商相互影响、相互配套而以商招商,最终形成了积聚效应,使更多的台湾企业到昆山开发区投资。截止2006年末,台湾100多家大企业中已有30多家进驻开发区发展。

4、注重经济转型,提升发展水平。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历了“起步—全面—提升”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园区企业主要为单纯加工出口,即来料加工出口,经济规模比较低。从2000年开始至今,园区注重经济转型,企业生产由加工出口转为出口加工,即由生产配件出口到生产整机出口,提升了发展水平。园区三大支柱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由过去只生产配件到今天生产主机,大大提升了该产业在开发区的主导地位。仅在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338亿元,占园区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6%,居开发区经济首位,全年生产笔记本电脑2571万台,数码相机760万台,成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生产基地。

5、重视科技进步,增强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进步作

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为园区建设服务的新理念—违法的事情坚决不做,违规的事情不能不做,以此推进园区建设。

三、加快丹东工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建设丹东工业园区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规划先行,对我市来讲,就是在现有企业和产业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先制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园区发展规划,即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专项规划,即要有用地的布局规划,又要有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开发,一是要结合我市实际能力,形成一个投资主体(公司),按照市场化运做,尽量按照高标准、比较超前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要注重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苏州中新工业园区2000年的投资强度达到11亿美元/平方公里,2006年已经达到了17亿美元,平均每亩的投资强度为110多万美元,人民币达到900万左右。根据我市实际,各工业园区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应在人民币200万元/亩左右,即每平方公里人民币30亿元。三是要坚持“执法从严”的规章管理制度,不得随意变更规划。园区规划一经完成,就要向苏州中新工业园区那样,规划完成后,从98年开始进驻企业至

(三)进一步完善我市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并给予园区管委会一定的自主权。一是管理机构要健全。一方面我市要有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对全市各个工业园区进行管理;一方面各县(市)区要有一个专门机构,对本地区工业园区进行管理,并同市级管理机构上下对口。二是为加强园区建设、管理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管理机构的领导要高配。昆山市是一个县级市,为了加大其影响力,该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均享受副厅级待遇。三是在行政管理上给予园区管委会一定的自主权。苏州市工业园区在土地审批、规划、行政管理、招商引智、出国考察等方面均具有绝对的自主权,便于园区顺利发展。我市的工业园区规划一经确定后,由政府统一领导,各园区管委会行使管理自主权,涉及对外的事情由园区管委会自行处理,无需其他部门。

(四)改变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搞好软环培建设。我们要学习苏州市各级领导干部为了搞好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所提出的“违法的事情坚决不做,违规的事情不能不做”的新理念,在项目的审批、土地规划、环境评估等方面应采取灵活手段,帮助企业办理各项手续,使引进项目尽快落地。同时,要重视研究和制定工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和同级财政要借鉴国家有关政策和省“五点一线”政策等,制定自己工业园区发展相应的支持政策,以推动园区加快发展。

第五篇:赴上海浙江考察学习情况报告

赴上海浙江考察学习情况报告

新闻作者:严官金 王正怀

新闻来源:省政府研究室 日期:2005-2-1 17:22:58

去年11月10日至15日,我室随罗清泉省长率领的湖北省政府代表团赴上海、浙江进行了考察学习。在沪浙期间,我省政府代表团与上海、浙江两省市党政领导交流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地考察了一批企业、开发区、港口、文体场馆、城市规划和市政设施等。这次考察活动时间虽短,但代表团成员都感到解放了思想,开阔了思路,增加了压力,看到了机遇,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紧迫感。我室将这次考察学习的一些情况和感受进行了整理,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沪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巨大

上海、浙江均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两省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一)发展快,实力强。1978年至2003年,上海市生产总值由272.81亿元增加到6250.81亿元,浙江省由124亿元增加到939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10.38%和13.1%;财政收入上海由190.67亿元增加到2828.87亿元,浙江由27亿元上升到1468.9亿元,分别列全国第2、第4位。上海在2003年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估中名列全国首位;浙江经济实力由改革开放前全国的第12位上升到第4位。

(二)结构优,后劲足。上海确立了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18.6%上升到2002年的51%,去年受非典的影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仍达到48.4%。2003年上海金融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六大行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近40%,其中金融业居第三产业之首,占全市生产总值10.1%。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4∶77.4∶18.6调整为2003年的1.5∶50.1∶48.4。浙江坚持走工业化道路,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8.1∶43.3∶18.6转变为2003年的7.7∶52.6∶39.7,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基本以工业为主。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9.6平方公里,现有在建和准备上马的重大项目200多个,其中投资逾百亿元的项目8个,未来几年将形成1000万吨炼油、1000万吨炼钢、120万吨乙烯、60万吨丙烯、300万吨造纸、20万辆汽车等生产能力,发展势头令人震憾。

(三)开放力度大,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占全国1/4左右;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居世界第3位。2003年上海市出口总额1123.5亿美元,占全国1/8以上。其中外贸出口达484.6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8.1倍。浙江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5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16亿美元,年均增长30.7%,跃居全国第4位。在利用外资方面,上海目前累计吸引外资企业3.4万家,合同外资800亿美元,实际使用500亿美元,外商投资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的外贸出口都占全市的60%以上。浙江去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 54.5亿美元,同比增长72.4%,居全国第5位。对外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上海在海外的投资项目累计达到756项,总投资逾8亿美元,分布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上海对外承包工程实际营业额11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实际营业额2亿多美元。浙江2003年境外投资8500多万美元,同比增长65.9%,外派劳务工程人员8900多人次,完成营业额6.5亿美元。

(四)城市美,人民富。上海以构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性基础设施和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为核心,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1991年至2003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4798.8亿元,年均增长27.1%,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7%,这是上海城市建设史上投资强度和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一批批展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大手笔,改造大气魄,城市风格各具特色,一片旧城改造就是一座新城,美不胜收。

1978年至2003年间,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498元增加到46718元(按现行汇率已突破人均5000美元);浙江由331元增至20147元(按现行汇率人均2440美元)。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332元、165元增加到2003年的13180元、5431元,年均增长8.0%和8.6%。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1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位。依据国家制定的评价标准测算的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51.2%,在京津沪之后居各省区之首。

目前,上海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目标迈进。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4,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1/10,并在改革开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浙江在“改革开放政策并无特殊、地理区位条件亦非独有、经济基础更无优势”的情况下,经过短短25年,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小省向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大省转变,并继续加速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小康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前进。“浙江现象”享誉全国。

去年以来,沪浙两地在要素资源供应紧张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实现了在高基数上的高增长。去年元至10月,上海市实现生产总值5981.32亿元,同比增长14.0%;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6.5%;外贸出口增长48.1%,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17.5%。浙江去年1-3季度,全省生产总值7870亿元,同比增长14.7%,这是自1997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幅;外贸出口增长4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1.1%、15.4%和31.0%。

二、沪浙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上海和浙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我们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兴省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优化工业结构。上海是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方。他们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主动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和内地转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六大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003年这六大产业新增工业产值、实现销售收入分别占规模以工业新增产值、销售收入的77.1%和62.9%。浙江依托港口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加快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加快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2980.64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5%。杭州高新区去年元至10月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52亿元,同比增长37.3%。其中以UT斯达康、东信等企业为代表的通讯设备制造业、软件及相关服务增长幅度达到45%和37%。“天堂硅谷”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三是大力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和品牌战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沪浙均培育出一大批综合实力强、产品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如上海大众、贝宁、海立,浙江的万向、罗蒙、正泰、雅戈尔、娃哈哈等公司(集团)。目前,浙江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6件,总量居全国第一;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7个,总数居全国第二位。UT斯达康是回国留学生于1995年创办的,从事现代通信领域前沿产品研制开发的国际化高科技通信公司,1999年销售收入1.88亿美元,2003年销售收入19.7亿美元,今年可达28亿美元,明年计划45亿美元;去年出口5亿美元,上交税金 10亿元,其中职工交个人所得税达1.7亿元。一个企业的经济规模超过我省一个县市。UT斯达康所在的杭州市滨江区,只有500个财政供养人口,今年财政收入可达28亿元,可用财力12亿元。

(二)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一是大力招商引资。上海浦东开发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300亿元,推动重大产业和重要功能性项目向浦东集聚,加快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四个重点小区建设。到2003年末,已有8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浦东投资了10150个项目,吸收外资合同金额达219.96亿美元;有63家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浦东。同时,不断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利用外资从工业扩展到商业、金融、旅游、房地产等多个产业,以及旧城区改造、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环保等各个方面;利用外资形式也从吸引直接投资为主发展到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并举,特别是采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中长期债券、实行BOT、发行B股和H股等多种融资方式。近两年来,上海又出台新政策,把跨国公司作为引进外资的重中之重,鼓励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发展大产业、大合资、大基地。“九五”以来,上海建设资金三分之一来源于外资,大项目平均规模达3500万美元;六分之一的生产总值是外资企业创造的。浙江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宁波开发区外商投资项目强度达440美元/平方米,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累计兴办外资项目1105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224个,实际利用外资30亿元,已有39家全球500强落户。去年元至10月,该区实际利用外资达4.9亿美元。二是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沪浙都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抓好“大通关”工作。上海试行“5+2天”工作制(即365日天天能通关),提高口岸贸易便利化程度;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企业及民营企业出口。2003年,上海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3.7%、60.3%,分别比上年提高10.4个、7.5个百分点。同时,沪浙坚持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推动产业升级。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沪浙重点鼓励开发境外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类项目,开展境外工程总承包,收购兼并带有研发中心和品牌的境外制造业项目,拓展海外销售、服务网络,优先支持能带动产品、设备、工程和劳务等出口的项目,加快培育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浙江万向集团已在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8个国家拥有31家公司,其中独资或控股18家。去年元至10月出口创汇5.16亿美元,同比增长30%。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转制。改革开放以来,沪浙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培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特别是浙江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明确提出“保护民营企业就是保护生产力”等先进理念,坚持“三个凡是”(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领域,凡是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凡是对外开放的领域,都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取消歧视性规定,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降低工商登记门槛,简化进入手续,允许跨行业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新增就业的主渠道。2003年,浙江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占7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57.4%,全省外贸出口总额中民营经济占36.5%。全省有私营企业30.2万家,个体工商户159万户,个私从业人员712.6万人。浙江个体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等四项指标,已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83家。与此同时,浙江公有制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与1978年相比,浙江国有经济总量增长近42倍。目前,浙江96.7%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完成改制任务,88.9%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已完成劳动关系改革。

(四)大力发展块状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多年来,浙江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小狗经济”,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一市一品,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最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加快各类市场建设,形成了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互为依托,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企业集群和区域块状特色产业。浙江现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各类特色产业区块500多块,涉及175个大小行业和24万余家企业,年产值占全省工业年总产值的49%左右。如嵊州形成“领带之乡”,年产领带2.8亿条,占全球的1/3;海宁年产皮衣1600万件,占全国产量的1/4;诸暨市大唐镇生产袜子的家庭企业8000多家,年产量48亿双,成为全球最大的袜业基地;温州成为“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打火机、剃须刀生产基地”等。这些特色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国百强县市中,浙江占30席,总数居全国第一。省里同志在介绍情况时,自豪地称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三大特色、三大亮点。

(五)大力加强环境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海以世博会的举办为契机,继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浙江在实施“八八战略”(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个举措)过程中,加快“五大百亿”工程建设(即从2003年到2007年,完成百亿基础设施建设、百亿信息化建设、百亿科教文化设施建设、百亿生态环境建设、百亿扶贫助困工程建设),进一步缓解要素制约。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上海以政府信息公开为突破口,推进政令的公开、透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浙江建设“平安浙江”,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两省市都高度重视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上海重点推进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准备将这五保统一建立起来。浙江全面加快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重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全省已有115.67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农民达1500万人,还准备探索将这一制度扩展到城镇非社会医疗保险人群。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几点启示

(一)必须把握机遇,用好机遇。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是赢得主动、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沪浙两省市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他们有抢抓机遇、抢先发展的强烈意识,眼光敏锐,思路开阔,善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加快发展。当前,由于受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等要素的钢性约束,沿海地区一部分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产业调整、升级和向中西部转移呈加快趋势。这是湖北承接转移、加快发展的又一难得机遇。必须加快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在继续扩大对国外开放的同时,下大力推进与沿海发达省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重点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组织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出击,到沿海地区招商引资,抢占沿海产业转移的先机。

(二)必须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沪浙两省市得改革开放之先,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小河有水大河满,不论成份论发展”,“用事实说话,用效果说话”,一切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事都敢想、都敢闯、都敢干。波导集团总裁徐立华是湖北随州人,1992年他和他的合伙人带着中文寻呼技术,跑了全国很多地方都未能找到合作者。到浙江奉化市,当地政府不仅划给他们500亩土地,投资500万元资金,使他们成了当地的一家乡镇企业,而且还让他们专利占股49%,大大突破了国家规定不得超过20%的限额。政府充当风险投资的主体,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1994年乡镇企业改制,政府又让创业者持股80%。1997年市里拿出专项指标,优先支持波导上市;积极推动波导兼并宁波电子集团,使波导迅速发展壮大。波导的销售收入几乎每年翻一番,2003年达120多亿元,交税18亿元,手机出口量全国第一。正是这种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竭尽全力支持企业家创业的行动,激活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铸就了浙江经济的辉煌。

(三)必须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强大动力。多年来,沪浙两省市始终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不管遇到何种困难和干扰,坚持不争论、不观望、不等待,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降低土地价格,是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有效办法,但也是一件难事。杭州高新区征用土地平均成本每亩30多万元,为吸引外资,对工业用地亩只收9万元,亏损部分通过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商业用地弥补。去年该区开发商业用地900亩,收入47亿元。他们用这种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进驻。类似的事例很多。我省要加快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组织创新,尤其是在大环境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要善于从细节着手,从具体操作层面创新。学习沿海地区的思路,创出我们自己发展的办法。

(四)必须鼓励创业,营造创业环境。浙江人总是围绕市场转,人人想赚钱,户户想发财,不怕吃苦,敢想敢干,“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是其创业的真实写照。他们经商,一分钱不嫌少;一个办法行不通就换个思路干,一个地方没有发展空间了,就拖家带口寻找新的创业舞台。如今,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有浙江人,哪里就有红火的专业市场。在浙江特别是温州等地,用当地干部话说,“除了摇篮里的娃娃和躺在病床上的老人,人人都是活跃的市场细胞。”面对紧迫的发展形势,我们更应大力倡导兴业创业有功、勤劳致富光荣,鼓励人人当老板、个个发大财,并加强环境建设,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各界人士创业发展创造条件。

下载关于赴苏州浙江考察学习范仲淹廉政文化基地建设的报告(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赴苏州浙江考察学习范仲淹廉政文化基地建设的报告(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赴苏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模式不可复制 经验可资借鉴 ——赴苏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日前,我们在县委组织部领导和县委党校老师的带领下,赴苏州开展为期10天的异地考察学习。学习期间,聆听了“解放思想与......

    赴苏州考察学习总结

    取苏州之真经悟育人之真谛----赴苏州培训学习总结2013 年 11 月 24日至12月4日,我们“国培计划(2013)中西部(贵州)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苏州大学小学校长班全体学员开始了为期10天的......

    赴苏州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

    赴苏州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 5月19日至24日,按照省委党校统一安排,我随同支部到苏、沪、浙一带参加培训。培训期间,听取了苏州市有关领导和专家教授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

    赴浙江考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赴浙江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一、参观红色基地,感受爱国情怀考察第一站:中共一大会址—红船。96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画舫上完成了最后议程,宣告中国共......

    赴浙江学习考察体会

    赴浙江学习考察后,感慨万千,我认为浙江改革发展的主要特点和经验:一是经济实力雄厚。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速快,运行质量高,发展气魄大,人民生活水平高;二是产业特色鲜明。工业所占比......

    赴浙江考察学习的情况汇报

    赴浙江考察学习的情况汇报 6月14日至6月18日由我校马毅副校长带队,一行四人对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衢州市技术学院、龙游县职业技术学校、衢州中等专业学校、浙江信息工程学......

    赴浙江学习考察的几点体会[本站推荐]

    敢学 敢想敢做 敢说 ——赴浙江学习考察的几点体会 吴吉林 党的十八大及三中全会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

    赴浙江学习考察的思考

    赴浙江学习考察的思考2002年12月18~20日,我参加了省局组织的吴浈局长带队的赴浙江省学习考察的活动。在浙江先后学习考察了浙江省药监局、浙江新昌药监局、浙江英特、浙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