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大国工匠与世界第一的亲密对接[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16:4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港珠澳大桥:大国工匠与世界第一的亲密对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港珠澳大桥:大国工匠与世界第一的亲密对接》。

第一篇:港珠澳大桥:大国工匠与世界第一的亲密对接

港珠澳大桥:大国工匠与世界第一的亲密对接

这是一座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她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这是一座集桥、岛、隧于一体,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她的设计寿命达120年!

这是一座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工程,33节沉管在最深45米深的海底滴水不漏,成就了颠覆教科书的工程神话!

她的名字叫港珠澳大桥!在具备通车条件半年后,《科技创新与品牌》独家专访了建造这座世界奇迹之桥的岛隧工程建设团队,为读者还原这座世纪工程的创新之举――

当原始人第一次推倒大树过河时,他们绝对不会想到,这种被后世称为“桥”的东西,居然能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上个世纪开放的年代,中国东部的沿海地区占全国9.6%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海岸线旁拓出了一片改革发展的热土。

被人们称为“珠三角”的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的珠江入海口。现在,这里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实就历史而言,国人对这片区域应该并不陌生。700多年前,宋代大臣文天祥曾在这里有过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清。诗句中被称为零丁洋的伶仃洋,将珠江入海口分隔成东西两岸,香港在东,珠海及澳门在西。

珠三角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珠江两岸发展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珠江西岸?济发展明显滞后于东岸,与香港交通联系不便成为影响珠江西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前整整20年,整个珠江口仅有一座跨海的虎门大桥来承担两岸交通,现代版“过伶仃洋”,就必须通过这座大桥。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当年流行的口号并非臆想或鼓噪。

1983年,建造连接香港与珠海的伶仃洋大桥的构想最早由一位香港企业家提出,大桥的建成将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很多方面产生影响和便利,例如在交通方面,从香港到珠海的公路交通将从三四小时缩短到几十分钟。

从世界第一石拱桥赵州桥,到堪称艺术品的卢沟桥,古往今来,中国的桥梁艺术和技术,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要将这个“战场”从河流延伸到大海,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连施工中基本的安全都难以保证。

发展是硬道理,需求也是硬道理。

2002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香港特区政府为振兴香港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跨海陆路通道,以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优势,并于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

2002年刘晓东32岁,当年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工作的他成为陪伴港珠澳大桥工程施工时间最长的设计者之一。

刘晓东梳理除了一个港珠澳大桥的“孕育表”

1987年,珠海开始酝酿开辟珠港跨海通道;

1992年3月,《伶仃洋跨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始编制;

1997年12月30日,伶仃洋大桥项目获国务院批准立项;

2002年初,伶仃洋大桥因故迟迟未建,香港方面再次提出建桥事项;

2003年7月,国家发改委论证报告完成,兴建港珠澳大桥具有必要性;

2003年8月,粤港澳三地政府成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正式展

开工程的前期筹划;

2005年中,确定单Y桥型和港珠澳三地落脚点;

200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建。

和巨额的投资以及7年建设的时间相比,港珠澳大桥从动议到落地,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因为它花了26年!

即使再伟大的工程,也是方案设计先行。

在大桥正式开建6年之前,刘晓东就开始负责港珠澳大桥前期研究工作。10年时间,他专注于港珠澳大桥项目研究及设计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方案深化研究和主体工程初步设计。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那个时代的发展特征一样,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中国高铁这张国际名片熠熠生辉之前,中国建桥人早已在美国、巴拿马、印尼等国建起了一座座令世人叹服的丰碑。但从珠海的喇叭状海口看出去,美国的旧金山新海湾大桥、巴拿马运河的第三桥、印尼马都拉海湾大桥都只不过是“众山小”而已。

尽管中国建桥人曾有过建杭州湾大桥这样世界级跨海大桥的经验,但在伶仃洋上建造港珠澳大桥,还是感到“天堑难越”。海洋环境给这座大桥带来了一系列的难度:每天4000多艘船只经过伶仃洋,要保证正常通航,假如要是全部建桥,桥塔就要有200米高,桥面离海面80多米。如果全部建隧道,其造价将是建桥的2~3倍;集装箱大型化、货轮大型化趋势,如要保证30万吨或更大的货轮毫无障碍地穿越,简直不可想象……

30多岁的刘晓东不是一个新手,不少赫赫有名的桥梁设计者后面都镌刻着他的名字:江阴长江大桥、厦门海沧大桥、深圳湾跨海通道、武汉军山大桥等……但港珠澳大桥,却不仅仅是桥,而是一个跨海的集群工程,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她只能由桥、岛、隧三部分组成,成为继我们国家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之后又一个重大基础建设项目――费用之大、难度之大、风险之大都令人错愕!

2010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建,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的林鸣亲自打电话,邀请刘晓东出任港珠澳大桥的副总经理、设计总负责人,已经接触了7年工程筹划的刘晓东自然清楚其中的难度,他一度犹豫不决,因为作为工程初步设计者,他已经清楚认识到,沉管隧道将是工程最大的难题。

沉管法――这是在水底建筑隧道的一种施工方法,就是将若干个预制段分别浮运到海面,并一个接一个地沉放安装在已疏浚好的基槽内,以此方法修建水下隧道。

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而港珠澳大桥初步设计的方案中,全长5664米的海底隧道不论是沉管的预制,还是管节的沉放,都有着极高的技术含量。

面对这样的高风险工程,刘晓东心存敬畏,但他还是答应了林鸣的邀请。按其最初的想法:我们只需做好工程设计,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完全可以交给国外有能力的机构来完成。

沉管隧道在欧洲有一百多年施工历史,荷兰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世界已经建成了一百多条沉管隧道,但全都是贴着海床的浅埋沉管。伶仃洋上,万吨海船天天驶过,留给港珠澳大桥的选择只有一个:深埋。深埋意味着沉管在海底要承受超过浅埋沉管5倍的荷载――但无论按照传统的刚性还是柔性沉管结构设计,沉管的218个接头有1个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力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国际资深沉管隧道专家、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的汉斯?德威特认为:“在全球范围来说,设计隧道时都要确保水密性。但是,建造几公里长而且保证100%水密性的隧道又是另外一回事。在许多国家,隧道所有者和设计师都明白建造100%水密的隧道意味着什么样的挑战。”

一位欧洲著名隧道专家依据经验给出一个数值:全世界的节段式沉管漏水率平均值为10%左右。也就是说,10个接头中有一个漏水。这位专家认为,目前尚没有沉管隧道100%不漏水的纪录。港珠澳大桥隧道共要制造安装33节沉管,几百道工序不仅环环相扣,还要重复千百遍,只要一个环节出问?},漏水将不可避免。

时任中国交建总工程师的林鸣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职务时52岁。

2000年,林鸣负责建设时为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的润扬大桥,其中南汊悬索桥北锚碇因其体量大被誉为“神州第一锚”。北锚碇需要在长江边上深50米的基坑内施工,长江和基坑之间的土堤若有闪失,江水将瞬间灌满基坑。工人们望而却步时,林鸣毅然拿起小板凳坐在基坑底陪工人们一起施工。润扬大桥通车时,林鸣与小板凳的故事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他被誉为“定海神针”。

2005年开始参与港珠澳大桥前期筹备工作时,这个敢于担当的汉子与刘晓东有着近乎相同的思路:世界性难题,依靠世界的力量解决。此时,林鸣与他的团队掌握的全部建设经验资料只有1张3年前在国外公开发表的沉管隧道产品宣传单页。而他们承建的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深埋沉管隧道,在40多米深的海底,33节沉管对接而成,每节沉管重达8万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海底深处的对接误差,只能以厘米计算。

“我们所建设的,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商业项目,而是描绘大国的经济宏图。作为央企,必须要承担起共和国长子应有的责任。”林鸣和他的团队决定扛起这份举世瞩目的重担。他带领团队前往韩国釜山,希望学习类似工程的建设经验。当时世界上有两条在建的超过3公里的沉管隧道,一个是欧洲的厄勒海峡隧道,还有一个是韩国釜山的巨济跨海大桥。巨济跨海大桥的安装部分,全是欧洲人提供技术支持,每一节沉管安装时,会有56位荷兰专家从阿姆斯特丹飞到釜山给他们安装。

然而,林鸣到了施工海域只允许乘坐在交通船上,距现场数百米之外转一转,遥望而已;他又找了一家世界知名公司。对方开价1.5亿欧元,相当于15亿元人民币,且只提供咨询,不提供设备,不负责安装。

难以承受国外高额的技术咨询费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沉管隧道技术也无法在此照搬套用,困境之中,中国智慧的自信喷薄而出。

接手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后,林鸣把家从北京搬到了珠海,因为,工程的建设难度远远超出了预期。

建设的过程前展而不可逆。技术创新成为港珠澳大桥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

复杂的海上交通、地质和气候环境,给工程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巨大风险:珠江出海口常年受泥沙冲击,软土层厚几十米;每年平均61天伴有六级以上大风,至少两次台风袭击……

林鸣说:“即使我们的起步是零,我们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

于是,林鸣带领着中国建桥人踏上了艰难的创新之路。

2010年12月,岛隧工程正式动工;

2011年12月,东西人工岛成岛;

2012年8月,沉管开始投产;

2013年5月,首节沉管与西人工岛对接成功。

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与脚踏实地的研究论证,汇集成一次又一次充满艰难与曲折的技术创新争论,也验证了中国建桥人一如既往的神话。

港珠澳大桥两个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如果按照传统的抛石填海工法施工,工期短则2年、长则3年。在通航繁忙的伶仃洋航道附近水域安排大量船舶作业,安全风险极高。同时,需要开挖800万立方米的海底淤泥,其方量可以堆砌3座146米高的胡夫金字塔,这对海洋将是巨大污染。

林鸣大胆地提出了利用大型钢圆筒进行深海快速筑岛的构思:将一组巨型钢圆深插到海床中,然后在中间回填形成人工岛。

一个奇巧的串珍珠式创新施工方法,解决了人工岛难题,120个圆柱钢桶,每一个钢筒圆面都相当于一个篮球场大小,高度则相当于28层楼,550吨重,用掉了12960片重达近7万吨的钢板,这些钢板提供的钢材,足够搭8座埃菲尔铁塔。

2011年12月,西、东人工岛相继成岛,仅用221天就在软土地基上完成120个钢圆筒振沉,节约建设工期30个月,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成岛”的传奇。

其中的辛苦与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他人难以理解。林鸣从未谈及,他只是说,项目工期在一刻不停地倒计时,而项目建设的每一步都是未知、每一步都要攻坚、每一步都需创新。而面对创新所必然暗藏的失败隐患,林鸣却当仁不让地成为负责人:“只有让大家扫除失败的顾虑,才能更放松地开放思维。创新其实不仅仅是开创,更是勇气和担当。”

建岛是为修隧,沉管隧道的出入口,就在岛上。

在超过浅埋沉管5倍荷载的海底保证200多个接头滴水不漏,确实是个世界难题。

自1928年人类工程史上修建第一条钢筋混凝土沉管隧道以来,沉管制作的工具箱里只有刚性和柔性两种方法。但这两种方法都仅适用于沉管浅埋。

国际权威隧道专家给出“深埋浅做”的两个解决方案,其一,是在沉管顶部回填轻质填料,这需要增加10多亿元人民币投资,工期也将延长;其二,是在120年运营期内进行维护性疏浚,控制回淤厚度,维护费数十亿元人民币。

这样做代价太大,林鸣心有不甘,决定从结构设计上找一条出路。林鸣、刘晓东和他们的技术团队开始又一轮的创新攻坚,提出了“刚柔并济”的设计方案,保留并强化串接节段之间的预应力钢绞线,却遭到了业内人士的反对。

“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我们的设计方案,外国人甚至认为和他们相比,我们只是小学生水平。”刘晓东说,但他们并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设想,“做了多次实验,还找了其他设计单位来验证,证明我们的方案是对的!”在之后将近1年半的时间里,林鸣和他的团队不断研究,最终证明这样的连接结构优于国外设计团队的方案。其“半刚性”的全新技术理论花费了极小的代价就把沉管深埋的构想变成了现实。

从此,世界百年沉管结构的工具箱除了已有的“刚性”“柔性”之外,增加了“半刚性”的新成员。

和沉管制造同时进行的,是沉管浮运安装前的一道关键工序――20多万平方米的海底基床铺设。为了避免沉管在软土地基上沉降,工程师们不仅要在海床上挖出基槽,还得筑起一条平整的基床。

在海底进行粗控及精挖形成基槽后,铺设的第一层是大石块,借助大型液压锤将松散的石块压实;第二层再用碎石铺一个细密的“床垫”。在50米深海处施工,随着施工环节的推进,基床的精度要求在逐步提高,从基槽精挖后的50厘米、抛石夯平后的30厘米,提高到碎石铺设精度要控制在4厘米以内。这在海洋工程中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

帮助实现这些苛刻精度要求的,是工程师们自主研发的各种新式“武器”:“振驳28”抛石夯平船、“津平1”碎石整平船、“捷龙”专用清淤船、“金雄”定深平挖抓斗船……

创新意味着突破极限、追求更高标准。

即便如此,林鸣和港珠澳大桥的施工者们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

林鸣和刘晓东都向《科技创新与品牌》记者介绍到E1的安装。

“E”指的是英文elkment的首字母,意为“元件”,E1是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33节沉管中的第一节沉管。

2013年5月2日,第一节沉管从预制厂运到预定海域,并让它下放15米,以厘米级的精度与西人工岛暗埋段完成无人对接。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承接沉管着床的海底基床出现了严重的回淤,沉管沉放后检测结果显示管艏与暗埋段匹配端高程误差竟然达11厘米。为了使沉管精准放置到位,最后只能靠22名潜水员轮流下海,用双手一寸一寸地清理淤泥,然后人工铺设作业。

林鸣一直在船上指挥,和操作人员讨论编队、浮运、转向、系泊、沉放等一系列细节,下达指令……

E1的安放整整进行了96个小时,所有施工人员不眠不休。

作为设计总负责人,刘晓东也亲自参与了E1沉管的浮运和沉放,五天四夜他也一直坚守在安装一线,及时处理突发情况。刘晓东回忆起那段时间,至今仍有坐立难安的感受。“压力太大!”他说,“当时真有一种心里没底的感觉,过去我们设计、实验都是在办公室或试验场地,现在真的到海上了,到海上走了一圈,终于知道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很可怕。还有时间问题,这节沉管我们准备了差不多有一两年的时间,这才是第一个,后面还有32个,这么熬人的工程谁受得了?”

E8安装时,林鸣倒下了。

因劳累过度,鼻腔大出血,4天内实施了两次全麻手?g,醒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沉管安装的准备情况。未等身体恢复,他又匆匆回到安装现场,昼夜参与施工全过程,医院无奈,只好让医生跟到施工现场。等沉管顺利沉放对接后,林鸣才下船复查身体。

2014年11月,E15第一次安装因基床回淤受阻,历经72小时海上漂泊艰难回到了沉管预制厂深坞。

2015年2月,E15第二次安装,因基床面突然出现大面积的异常堆积物,再次回撤。围坐在指挥舱的员工开始抹眼泪,有施工人员在甲板上哭了很久。

两次浮运,两次返航,有人开始质疑中国建设者是否真能完成这项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E15延期安装造成预制厂“百日停工”,项目党委立下军令状:保证一个骨干及工人不流失。“我们注重和每个员工沟通交流,组织开展了各项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安全知识竞赛和文化体育活动,为的就是让工人保持‘在状态’。”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部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樊建华说,工人们每天都在摩拳擦掌,时刻准备着开工。

一个月之后,E15第三次下水。终于,历时5个多月,历经3次浮运、2次返航,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E15沉管成功安装。

樊建华对于港珠澳大桥的认识很“以人为本”。

距离陆地30公里外的无人荒岛上建了沉管预制厂,然后是茫茫大海上的两个人工岛、50余艘施工船,在很长一段时间,所有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就在这大海的三个岛和50多艘船上。

“三个岛都临近香港,我们的东人工岛与香港就隔一个栅栏,这些80后90后的施工和管理人员,在这个海域遥望的全是繁华,但是他们却要在荒岛上呆七年,条件反差太大!香港人五点下班,双休日休息,但我们哪有双休日哪有节假日,大学生毕业分配到这里也是一呆就是六七年,每天闻着海水的腥味,头顶就是香港机场每分钟一班的飞机,有谁能不感到枯燥呢?”

樊建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安稳军心。

沉管隧道安装因其难度巨大而被誉为“走钢丝工程”,林鸣经常对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建设团队讲:“我们就是‘走钢丝’的人,而且我们走的,是世界最长、行走难度最大的‘钢丝’,项目施工前后需要经过几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零质量隐患;项目上有上千个岗位,每一名施工人员都不能懈怠。所以,这是一场数千人一起‘走钢丝’的持久战,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必须拿着显微镜去走,严之又严、细无止境。”

樊建华形容,4000大军就像是一场4000人走钢丝的持久战,一个人走当时都很难。4000人走钢丝要步调一致,要走七年就是难上加难。

在港珠澳大桥工程的人工岛,你可以随时在工人忙碌的身影后看到一条条大横幅标语:“担责不推,担难不怯,担险不畏”;“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千人走钢丝,毫米级标准”,也包括“劳动者最光荣”;“每一次都是第一次”……

这些都是林鸣亲自思考并提出的口号,樊建华说,林鸣几乎每天都要到施工现场转悠。

对所有的建设团队而言,最紧张的时刻,就是林鸣亲临现场检查工作的时间,而这样的“紧张时刻”几乎每天都有。在建设现场,林鸣总是带着“显微镜”去检查工作。他不仅会详细了解工程推进的整体情况,也会认真查看混凝土、钢筋是否合乎项目建设要求,一旦有丝毫偏差,他都会现场安排即刻解决。林鸣的“合格”标准,永远比国际上最严格的标准还要严苛一分。

做人的思想工作是一件难事,调动起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是一件更难的事。

岛隧工程向所有施工人员灌输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延伸到了每一个岗位。樊建华解释说,无论是设计师、工程师,还是钢筋工,甚至是厨师,都是工匠,都要弘扬工匠精神。

岛隧工程的工匠精神,一是把自身工程干好,其次要求每个人都要把崇高的使命落脚到自己的平凡的岗位,然后认真而又坚持地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还要做到极致。

一位普通的钳工,在33段沉管上重复单调的拧螺丝工作,四年拧了62万多颗螺丝,没有出现一次故障;甚至后勤保障的厨师,也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做饭做到最好。

在荒无人烟的牛头岛上建立的沉管预制厂,林鸣要求员工宿舍要标配空调和淋浴器,岛上配有超市和驻岛医生。没有植被的荒岛在阳光下异常刺眼,他们又买来绿色草皮,专门开辟一块地,修了一条“情侣路”。

有人质疑“临时工程是否有必要建成固定生活设施”。林鸣说,1000多名职工要在这个岛上呆六年,每个人的工作都跟隧道的滴水不漏息息相关,跟120年的目标息息相关,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他们才能有尊严地工作,才能做出有尊严的工程!

2017年5月2日,在E1下水整整4周年之际,中国新华通讯社向全球发出消息:当日22时30分许,重达6000吨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在经过16个多小时的吊装沉放后,最终安装成功。至此,经过我国交通建设者6年多的持续奋战,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

6.7公里的海底隧道接通了,用老百姓的话说,55公里的“大桥”也就做成了。

两千多年以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曾经搭建过世界性的贸易网络。中国的货物经伶仃洋出海与我国沿海及世界诸港相连,伶仃洋就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发祥地。时间跨越了两千多年,到2013年,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港珠澳大桥连接起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成了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而林鸣和他带领的团队,也让世界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智慧的力量,在港珠澳大桥合拢的刹那,完成了与世界强者的完美对接!

来自荷兰的专家汉斯说: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超越了任何之前的沉管隧道项目没有超越的技术极限,因为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实现,中国从一个沉管隧道技术的相对小国成为国际隧道行业沉管隧道技术的领军国家之一。

接受《科技创新与品牌》独家采访时,林鸣坦言:其实外国人也不一定是要出什么难题,他们尊重商业规则,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文化,我们也是一样,或许双方有所差异。中国将来要走出去和世界融合,一定要有胸怀!除了要有胸怀之外,还要让别人了解你,这个非常重要的。

港珠澳大桥,不仅对接了珠三角的东岸和西岸,也使中国的工匠精神和智慧自信,接上了被世界认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观,这是比混凝土和钢筋更为珍贵的一座桥梁!

第二篇: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一、工程概况

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以期于2015至2016年完成,投资超700亿元,约6年建成。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次致命的威胁。这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这座大桥需要坚固到能够抵抗强烈的撞击。这里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保证航空与桥梁的安全也是设计师们要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要考虑桥梁的阻水率,如果超过10%的阻水率,势必会造成河沙淤积,威胁航道的安全,同时未来的伶仃洋面临很可能变成一片冲积平原的危险。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氯盐”,也会大大的威胁桥梁的安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二、工程难题及解决方案

工程在施工建设中有三大难点:一是安全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二是环保问题,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三是水文环境问题,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

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水文环境最大的影响来自人工岛的建设。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此外,由于施工区域要穿过中华白海豚生态区,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

三、我的感触

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以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感触一:严谨认真的态度

观看影片后,对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感触二:详细周密的计划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

感触三:精诚通力的合作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四、结语

港珠澳大桥,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它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第三篇:《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7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

烟波浩渺的蔚蓝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三颗东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门。通过观看《港珠澳大桥》,我们知道,这根银线总长55千米,其中海底沉管隧道6700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同时,由于施工海域地处我国乃至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线,还有生态保护,台风巨浪,海水侵蚀等诸多复杂因素,都使得港珠澳大桥创下施工难度的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桥建设过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的吊装过程为焦点,纪实反映了工程的浩大与艰巨。以沉管的吊装设备为例,由于一节沉管的排水量达8万吨之巨,每一节沉管就相当于一艘巨型航母,吊装设备寻遍全球不可得,建设者们就自行研发出大国重器“振華30”,而同样的壮举还不胜枚举,大桥建设者们勇于担当,开拓创新,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拼搏精神让人震撼。

古有“零丁洋里叹零丁”,如今,一条巨龙蜿蜒天际,一桥飞架三地,沧海成坦途!雄伟璀璨的超级工程让世界发出零丁洋前零丁叹!而这悲叹到惊叹之间,是大桥建设者们十四年的时光荏苒。即有热血青年投身沙场,风雨同舟中收获爱情,孕育新生,也有中年才干倾尽风华,鬓发斑白,成就人生的华丽与辉煌;即饱含建设者历经挫折痛楚的泪水,也有他们精疲力竭的虚脱而眠和战胜千难万阻获取成功后的由衷自豪。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请接受我们崇高的敬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勤奋坚持,不畏艰难困苦,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公司争光,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2

看完基建工程题材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感受到我们祖国基建工程的强大,在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条巨龙飞跨三地,将香港、澳门和珠海连为一起,从开工建设到正式通车历时8年多时间,长度达55Km的超级工程为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带来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中交建设者,虽未参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但我从内心感到无比骄傲,在深海中建设大桥难度更大,尤其是世界最大沉管从加工到运输、安装至最后合龙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号称世界最大难度的“深海之吻”E30节沉管在环境复杂的海底受多种环境介质影响,最终实现了无人准确对接。

中交集团承建的海底隧道是国内第一个采用沉管工艺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不仅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世界最高水平。

从事建筑行业马上快十年了,时常也会问自己“累吗”,回答是“累!”有时候也很苦恼,“离家太远了,不能照顾日渐老去的父母”“放假时间太少了,不想和我的那个她一直异地”……但如果问自己“要放弃吗?”我会非常坚决地回答“不!”理由只有一个,望着一座座平地而起的桥梁,看着他们由自己的努力,一天天的打造成一座城市的血脉,满满的自豪,足够填补我所有的遗憾。

今后我们会继续向港珠澳建设者学习,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风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3

“浩瀚无际的蔚蓝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三颗东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门。”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感触很深。

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港珠澳大桥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于施工海域地处我国乃至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线以及生态保护、台风巨浪、海水侵蚀等诸多复杂因素,都使得它创下施工难度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桥建设过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吊装过程为焦点,让后人感受到工程的浩大与艰难,也让我们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油然而生一种钦佩之情。安装过程中,E15沉管因特殊原因,两次对接失败。但工人们没有放弃,默默流泪后,重新振作起来,第三次对接,成功!“我们没有失败,只是敌人太强大。”

一代代工程师的努力,才换来如今宏伟的港珠澳大桥,有的人从30岁到40岁,有的人从50岁到60岁,这十几年中,起早贪黑攻克一个个世界难题,终会得到回报。许多夫妻默默付出在大桥上,他们灿烂的、发自内心的`笑容那么真挚,无数个工作的夜晚,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不畏艰险,看到他们的睡姿,我们真应当向他们致敬,也要向这些中国工人学习,努力学习,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贡献一份力量。

文天祥的“零丁洋里叹零丁”早已成为过去,如今,浩瀚无际的伶仃洋上架起一条巨龙,伸向三地,伸向人民的心里。致敬这些工程师和工人,他们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4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去观看《港珠澳大桥》这部电影。明媚的阳光,一碧如洗的天空,似乎正显现此刻我们的美好心情。

电影的前半部分介绍了我们国家的建桥历史以及港珠澳大桥的特点,后半部分全面展现了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艰辛。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跨海大桥,最大的两个特点:长、坚固。它横跨伶仃洋,全长约五十多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达6。7公里。为什么说它坚固呢?因为它具有能抵抗8级地震,防16级台风的超级能力。港珠澳大桥由8万吨钢铁制造,这么大的使用量可以造60座埃菲尔铁塔!那些可以轻松将人、树卷走的台风,在港珠澳大桥面前只算是微风,即使是面对威力巨大的12级台风,它仍能完好无损地耸立在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由33个巨型沉管和一个合龙段接头组成,每个沉管相接的误差只能有几公分,由吊臂一米一米地慢慢下放,这简直比登天还难啊!工人们给这项工程起了个外号叫“海底之吻”。当最后一根沉管安装时,负责海底隧道的工程师们如坐针毡,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撕扯着他们的神经,每过一秒,他们的紧张就增加一分。终于,经过26小时的奋斗,他们成功了。可工人们甚至来不及欢呼喝彩,便躺在地上睡着了,没有一丝噪音,周围一片寂静。

为什么中国人能克服那么多苦难建成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能打破那么多建筑奇迹?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智慧,那种不懈的奋斗和努力的精神。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周恩来总理也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我们要更加勤奋地学习,学习更多的本领,长大后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才华。加油吧,少年!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5

5月17日晚上,我们全体项目员工一起在影院观看了港珠澳大桥记录片。在一个多小时的观看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中交建设者们在工程建设中表现出来的聪明和才智所折服,被他们不惧困难,百折不饶的精神而感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第一”,这其中有很多是我们中交人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大桥已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也成了我们中交人引以自豪的强项之一。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大桥,被英国人称之为世界第七大人工奇迹之一。

六百年前,当文天祥一身枷锁,被忽必烈的军队押着从这个地方经过,回中原赴死时,他满腔的爱国情怀中有多少悲愤与痛苦呀?那时的亡国耻辱与现在国人的自豪感是多么让人感慨!物是人非,然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那份爱的情怀却是一样的。

港珠澳大桥带给了我们不仅只是眼前的奇迹,通过完成这样一座大桥。我们中交集团建造跨海大桥的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期盼着有一天在台湾海峡上也能够修筑起一条这样的大桥。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将过去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行,同时也会将时空的距离越拉越小。一个个割开血脉和亲情的天堑将不复存在。

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大湾区经济带将在这里形成,它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热土。

我们是一群建设者,更是一群拓荒者,我们创造的不仅是实体的奇迹,更是在修筑起祖国繁荣强大的基石。我们中交人在用自己的那份担当,在用林鸣那样的敬业精神,与亿万中华儿女一起用我们的勤劳与智慧,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6

《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渝工程深深震撼。

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全长55公里。这座世纪大桥的宏伟与壮丽,远远地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港珠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闫东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正如影片中,“比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电影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花了六年去筹备,用了八年去建设,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这么多工程人员的青春,便放在了这大桥建设上。有人从二十多岁干到三十多岁,也有三十多岁,现在已成中年男子。从前的单身汉,转眼成家立业,却不忘了穿着婚服在即将竣工的大桥上走走拍拍,有人携妻带眷到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为大桥奋斗,一座桥,有汗水,也有泪水。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港珠澳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7

为了学习敢于攻坚克难的劳动精神,资阳项目组织全体员工观看了《港珠澳大桥纪录片》,影片讲述的是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桥全长55公里,造就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的艰辛过程。

港珠澳大桥是所有参建工程师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跨过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记录片气势恢宏,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一种自豪;

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大桥的建成,而是建造过程中的建设者面对挫折的勇气。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是遇上失败更能展现出工作人员对大桥所付出的心血。在建E15号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这件事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对接成功后,很多几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都因为太困了而就地而眠。这令我们很是感动。大桥的工程人员早已把这个项目视为人生最大的事业。有工作人员打趣的说,大家都有两个恋人,一个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个就是大桥这个项目。结婚生子和建桥都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影片结尾,体现了伟人邓小平写的诗词:“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在这句诗词里,我看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台风并未击退工程建设者们前进的心;看到了建设期间建设者们为它熬过的一个又一个夜;读到的是为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这是大国的骄傲,是我们民族的自豪,也是作为一名工程建设者的自豪。

第四篇: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

看完基建工程题材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感受到我们祖国基建工程的强大,在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条巨龙飞跨三地,将香港、澳门和珠海连为一起,从开工建设到正式通车历时8年多时间,长度达55Km的超级工程为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带来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中交建设者,虽未参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但我从内心感到无比骄傲,在深海中建设大桥难度更大,尤其是世界最大沉管从加工到运输、安装至最后合龙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号称世界最大难度的“深海之吻”E30节沉管在环境复杂的海底受多种环境介质影响,最终实现了无人准确对接。

中交集团承建的海底隧道是国内第一个采用沉管工艺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不仅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世界最高水平。

从事建筑行业马上快十年了,时常也会问自己“累吗”,回答是“累!”有时候也很苦恼,“离家太远了,不能照顾日渐老去的父母”“放假时间太少了,不想和我的那个她一直异地”……但如果问自己“要放弃吗?”我会非常坚决地回答“不!”理由只有一个,望着一座座平地而起的桥梁,看着他们由自己的努力,一天天的打造成一座城市的血脉,满满的自豪,足够填补我所有的遗憾。

今后我们会继续向港珠澳建设者学习,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风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2

5月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等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在全国院线上映。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全长70分钟,历时8年不间断跟踪拍摄,是在电视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的基础上,二度创作而成的一部全新的.电影纪录片。

影片总导演闫东:当一座雄伟的大桥建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觉得不光是看到桥,更想表现的是建设这座大桥的一线建设者,这个片子在今年五一劳动节上院线,向全国的各界的职工致敬,他们分守在各个职业当中,是工匠精神铸造了国之重器。

看了电影以后,心潮澎湃、倍感振奋!因为作为一名钢铁人,我们也是支撑“国之重器”的坚强力量!

港珠澳大桥可谓是中国钢铁行业一次空前的“大阅兵”,中国宝武是港珠澳大桥最大的钢材供应商,供材覆盖了桥、岛、隧三大主体工程,合计约50万吨。而宝钢股份供货合计约34万吨,在大桥主体工程用钢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港珠澳大桥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3

20xx年10月24日,是一个值得高兴和纪念的日子,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了,这项超级工程谱写了中国桥梁史上的新篇章,也令世界桥梁专家为之惊叹。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耗资超过1200亿。

为了向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学习,公司组织了观看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的活动。在影片中我看到了港珠澳大桥的宏伟,也看到了奋斗在一线的大桥建设者。我印象最深的是总工程师说的那句话,“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也正是这些大桥建设者,敢于担当,不断创新,坚持不懈地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才让这个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屹立在伶仃洋上。很多建设者为大桥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就像他们所说,他们心里都有两个情人,一个是自己的爱人,一个是港珠澳大桥。他们这种大国工匠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激励我们在工作中要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不断创新,让中国的工匠精神传遍每个角落。

文天祥的“零丁洋里叹零丁”早已成为过去。如今,烟波浩渺的伶仃洋上架起了一条游龙似的长桥,伸向了三地、伸向了人民的心里。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人民献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精美礼物,也是中国人民在这四十年里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献给世界的精美礼物,为世界桥梁史写下了绝美的华章,永载史册。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4

“浩瀚无际的蔚蓝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三颗东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门。”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感触很深。

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港珠澳大桥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于施工海域地处我国乃至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线以及生态保护、台风巨浪、海水侵蚀等诸多复杂因素,都使得它创下施工难度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桥建设过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吊装过程为焦点,让后人感受到工程的浩大与艰难,也让我们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油然而生一种钦佩之情。安装过程中,E15沉管因特殊原因,两次对接失败。但工人们没有放弃,默默流泪后,重新振作起来,第三次对接,成功!“我们没有失败,只是敌人太强大。”

一代代工程师的努力,才换来如今宏伟的港珠澳大桥,有的人从30岁到40岁,有的人从50岁到60岁,这十几年中,起早贪黑攻克一个个世界难题,终会得到回报。许多夫妻默默付出在大桥上,他们灿烂的、发自内心的笑容那么真挚,无数个工作的夜晚,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不畏艰险,看到他们的睡姿,我们真应当向他们致敬,也要向这些中国工人学习,努力学习,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贡献一份力量。

文天祥的“零丁洋里叹零丁”早已成为过去,如今,浩瀚无际的伶仃洋上架起一条巨龙,伸向三地,伸向人民的心里。致敬这些工程师和工人,他们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5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纪录片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

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花了五年去筹备,用了八年去建设,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影片记录了大桥蕴含的时代精神,记录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很多历史瞬间和工程人员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不畏困难,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后我会继续向港珠澳建设者学习,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风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6

作为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场55公里,海底隧道6.7公里,历时,总投资1200亿元。这些震撼世界的数字背后,是建设者们共同努力创造的奇迹,作为一名中交人,我感到热血沸腾,无比自豪。

影片一开始就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座世纪大桥的恢弘与壮丽,远远的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港珠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整个施工期间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建设沉管隧道,一共有33节,每节重达8万吨。影片以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后一节沉管E30号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真实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以及施工的艰苦。其中沉管E15号也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第三次下海沉管对接成功。成功的一刹那,整个指挥中心安静无比,全员异常冷静。仿佛那一刻时间已经停滞,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与艰辛。

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胸怀,才能创造出这项伟大的'奇迹。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胸怀,才能体现我们国家的强大。港珠澳大桥带给了我们实现梦想的自豪、精神的振奋、哲理的思考和时代的审美愉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7

《港珠澳大桥》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个世界纪录的故事之一港珠澳大桥。下面我们来看看港珠澳大桥,欢送阅读借鉴。

5月17日晚上,我们全体工程员工一起在影院观看了港珠澳大桥记录片。在一个多小时的观看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中交建立者们在工程建立中表现出来的聪明和才智所折服,被他们不惧困难,百折不饶的精神而感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第一”,这其中有很多是我们中交人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大桥已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也成了我们中交人引以自豪的强项之一。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大桥,被英国人称之为世界第七大人工奇迹之一。

六百年前,当文天祥一身枷锁,被忽必烈的军队押着从这个地方经过,回中原赴死时,他满腔的爱国情怀中有多少悲愤与痛苦呀?那时的'亡国耻辱与现在国人的自豪感是多么让人感慨!物是人非,然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那份爱的情怀却是一样的。

港珠澳大桥带给了我们不仅只是眼前的奇迹,通过完成这样一座大桥。我们中交集团建造跨海大桥的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科技的进步与开展,在将过去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行,同时也会将时空的距离越拉越小。一个个割开血脉和亲情的天堑将不复存在。

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大湾区经济带将在这里形成,它将成为开展中的一块热土。

第五篇:港珠澳大桥劳动竞赛申报材料

篇一: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事迹材料·2010年3月第1页,共3页××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某某集团)成立于1976年6月,是××省进出口商会、××省企业联合会会员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商品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仓储、粮食收购、基地建设;资本经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担保典当;房地产开发、物业经营和管理等业务。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目前,某某集团已发展成为以进出口贸易为主业的、拥有4家控股子公司、经营规模达60多亿,净资产约60亿的企业集团。某某集团连续16年位居“中国进出口额500强企业”行列。现将主要事迹汇报如下: 在过去的一年中,某某集团在省国贸集团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依靠广大员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优异的业绩: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56亿美元,国内贸易销售额6亿元人民币,金融投资业务规模近10亿元人民币,地产开发和工程建设规模近20亿元人民币,集团公司经营规模达60多亿元人民币,当年完成税后利润1.37亿元人民币,创某某集团成立33年来历史最好水平。某某集团下属某某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海关a类管理企业”,主要经营食品、油料、矿产、船舶、钢材等产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和国内销售业务,年进出口规模约3亿美元,年销售收入近30亿元人民币。公司拥有“广玉兰”、“黄山松”、“盛安sunon”等省级“出口名牌”和“著名商标”。

某某集团下属某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营粮油食品生产、加工和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事迹材料·2010年3月第2页,共3页国内外销售,是从基地、生产到加工、仓储、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主营产品花生、芝麻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名列全国同类产品前茅,公司年销售收入近12亿元人民币。

某某集团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中,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在扩大就业、维护稳定、奉献社会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某某集团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某某爱心基金会”向慈善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近150万元以帮助雪灾、地震灾区和慰问帮扶结对的希望小学,展示了某某集团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某某集团通过自身的壮大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逐年增多,为社会就业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某某集团十分重视党建工作,着重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坚持把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2009年在全公司系统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成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某某集团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努力构建惩防体系,落实中央和上级党风党纪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班子成员都能自觉地接受监督。公司班子成员没有发生任何违法违纪事件,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集团公司领导干部十分关心广大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集团网站职工论坛中开设“董事长信箱”,不仅定期发布公司重大信息披露,还切实倾听员工反映的工作、民生问题,通过这个平台,集团公司领导批准兴建员工餐厅、改造办公环境、解决职工住房问题。这些举措都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向心力。

某某集团工会在上级工会和集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尊重员工民主参与、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事迹材料·2010年3月第3页,共3页民主监督权利,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引导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近年来,集团工会以职代会形式审议表决了多项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决策和与职工利益相关的事项,在职代会换届选举过程中也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参政议政的热情。这些做法,既调动了职工致力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稳定。目前,员工队伍越来越稳定,忠诚度也越来越高,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大提高。

某某集团在追求企业发展和规模扩大的同时,始终将企业内部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员工的成长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定期组织公司新春联欢会、员工体检、优秀员工评选、员工带薪休假等一系列举措,构筑某某集团企业文化,让员工切实的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更好的在工作中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力,从而不断刷新销售业绩和利润水平,使企业循着良性发展的轨迹日益发展壮大。

某某集团在省国贸集团的要求和领导下,每年均会组织直属生产企业和合肥建工集团公司全员参与以抓安全、重质量、促进度为目标的“安全生产劳动竞赛”。

集团公司成立劳动竞赛领导小组、制定劳动竞赛方案和评比考核办法、明确责任目标,各单位员工在劳动竞赛活动中积极参与,你追我赶、不落人后,从以往工作的被动变成了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节能降耗,还增强了员工的创新意识,普遍提升了技能水平和思想素质。

某某集团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领导班子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冷静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抢抓机遇,实现转危为机,为我省外经贸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篇二:劳动竞赛申报单行材料 2004年,**分公司积极响应上级部门号召开展的“交通杯”劳动竞赛,围绕“优质、安全、速度、效益”四大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技术业务素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劳动竞赛活动,促进了我司经济经济效益的飞跃提升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全年预计总行驶里程702万公里,运送旅客129.8万人次,在无任何大小上报事故的情况下,预计创招揽收入120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71.8万元,上交税款55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我们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统一、领导重视。

在开展“交通杯”劳动竞赛前,我司领导班子专门召开了会议,讨论劳动竞赛的组织和实施方案,针对我司生产经营特点,制定了详细的竞赛规程和细则,并成立了“交通杯”劳动竞赛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由公司经理负总责,分管生产副经理负责车站技术练兵、优质服务劳动竞赛,分管安全机务副经理负责车队、安机科、保修厂的安全生产、汽车维修与检测技能竞赛,总支书记负责文明行业创建及宣传竞赛。他们各负其责,大胆创新竞赛方法和管理理念,不断突破传统劳动竞赛的活动方式和工作底线,使竞赛不流于形式,收到了实效。

二、宣传发动,全员参加。

为使竞赛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一项大众竞赛活动,我司召开了全司二层骨干会议,传达了有关劳动竞赛的精神和内容,要求回去后马上组织宣传发动,通过悬挂宣传横幅3条,条幅20张,宣传墙报2期,召开班组吹风会6次,充分让大家了解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营造了浓烈的竞赛氛围,全员职工摩拳擦掌,积极投身到劳动竞赛的热潮中去。

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断丰富劳动竞赛的形式和内涵。

“交通杯”劳动竞赛是贯穿“十五”期间的一项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竞赛如何才能永葆活力呢?如何结合实际、常抓不懈、赛出新意、赛出成效是我司对此次竞赛活动的一个中心指导思想,赛前我们根据我司业务特点,充分调查、咨询、研究,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竞赛:

1、围绕优质服务,开展岗位练兵、技术练兵竞赛活动。汽车站是我司下属重点单位,是生产服务的第一线,每年收入占我司总收入的80%,员工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过去汽车站由于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缺少罚款分明的激励体制,人心涣散,职业技术素质差,服务意识不强,曾多次受到旅客的批评和投诉,从上述问题的本质来看,就是职工的技能业务不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旅客日益增长的服务要求,而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个人技能和报酬没有挂钩,干不干,干得好不好都一样,员工没有工作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车站以即将来临的春运为契机,期间在全站范围内开展“学技术、争实效、创优质”的岗位技术练兵劳动竞赛,重新规范了岗位的职责和标准,并设立了“职工技术新纪录奖”,“职工优质服务奖”,“职工超额完成任务奖”,“先进班组奖”,“星级班组达标升级”等奖项,使职工的收入与业绩、技能结合在一起,促进了职工参加竞赛的积极性,极大丰富了竞赛的内容和内涵,开创了新意,收到了切实的效果。如原来票房的工作因为工作强度较低,环境较好(有空调电脑),被认为是一个“懒人岗位”、“肥缺岗位”,而票房工作人员也存在着业务技能差、服务意识不强等毛病,通过这次劳动竞赛,特别是设立的那些奖项,使她们有了动力,看到了技能业务提高带来的个人收入的增加,在原来只有50%的班次在票房售票,但还是卖不过来,经常出现旅客排长龙买票的情景,在劳动竞赛中增加到90%的班次在票房售票,经过岗位练兵,票房人员的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如原来售一张票的时间为一分多钟,而现在只要30秒内,像售票员郑莲华同志最快只要20秒钟,过去排长龙买票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更要说的是,通过“职工超额完成任务奖”,她们售票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原来的守株待兔,愿者上钩,到现在的主动打招呼,热情回答各种询问,任务完成情况也是日有增长,在春运期间,售票员朱华莉同志更是勇夺“超额完成任务奖”,获得奖金300元。

长途客运班组是车站的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集体,他们在劳动竞赛中,在班组长周锐、寇群的带领下,发扬顽强作战的作风,苦练业务技能,常常下了班以后还能看到他们班组在开会探讨或实地演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个个都练出了一身真本领,工作期间井然有序,忙而不乱,检票、查验、开单这一套程序流畅规范,从原来的20分钟一个班次缩短为5分钟左右一个班次,而且差错率为零,特别是在春运期间初六到初八期间,面对汹涌而来的客流,凭着扎实的业务基本功,优质的服务,轻伤不下火线的勇气,几乎全班组成员都顾不上回家,连续作战中,圆满完成了任务,到最后班长周锐同志的嗓子嘶哑的几乎说不出话来了。

正是有着这样的劳动竞赛,我司实现了效益提高和职工个人技能突飞猛进,服务质量迅速上升的良好局面,在今年春运中我司开行班次8779个,完成客运量12.199万人,其中省际加班218车次,包车23趟,地际加班85车次,创营收360余万元,达历史新高。春运过后,生产比以往较清闲,在这时候,我们开展了“站务知识劳动竞赛”,倡导职工树立“学习为本”、“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理念,增强广大职工的学习能力,推进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为企业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从4月份起,每二个月举行一次业务知识讲座,至今已举办了五期,300余人次参加了听课,在6-8月份还分三期举行了职工业务知识考试,共计发放学习资料100多份,全体上岗职工全部参加了业务知识考试,通过率100%,还分班组组织学习安全知识,并要求人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车站女职工郑志秀同志,已45岁了,记忆力减退,又快到了内退的年龄,公司根据她的实际情况,特批她可不参加业务考试,可她却说:“我是从小姑娘的时候一直在湘运工作,现在快退休了,可不能因这个给我抹了黑,我就是一天记一个字,也要考过。”,面对着两本厚厚的学习资料,她从早到晚不离身,一有空就看和背,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最后她不但顺利的通过了考试,成绩比一些年轻人还要好。通过站务知识劳动竞赛,职工的业务知识基本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甚至来源文号都是信手拈来,回答旅客的问题也更加清晰流畅,工作更加符合规范,难怪旅客们都说湘运的职工就是比社会停车场的强,湘运的是有问必答,而社会上的是一问三不知,这样的评价真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2、围绕效益,开展创新、降本增效节支劳动竞赛。

我司是一个国有运输企业,跟其它国有企业一样,最大的缺点就是企业开支过于随意,成本降不下来,职工缺乏创新精神,守业有余,开拓不足,长此以往,企业必将陷入困境,我司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了“推广职工先进操作(管理)法”、“金点子行动-争提合理化建议”等以创新、增效、节支为主题的活动,提出“三创五小”的口号,“三创”即创成本最低,创效率最高,创效益最高;“五小”即小核算、小改进、小建议、小节约、小经验,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这些活动赋予劳动竞赛新的载体和平台,并促使劳动竞赛的功能由生产型、活动型向经营型、效益型转变。

在活动中职工勇于探索,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和先进经验,如前面提到的长途客运班组长周锐针对长途线票价起伏、“票贩子”从中渔利的现象,提出了“限(最)低票价,还利于车”的建议,得到了实行,一年增收30余万;快巴班线组提出的“票房统一购票,车上分散零售,发班就地打单”的新型售票方式,解决了因快巴车班次多,待班时间短,而发班区离票房较远,旅客为赶时间大多不愿主动去购票,造成漏售或驾驶员时有私收行为的难题,提高了发班的效率,也增加了收入,减少了差错;公司办公室和车站办公室发挥现代化、信息化的特点,对日常工作编制程序,统一输入电脑,极大的提高了效率,如车站办公室实行了资料电脑化,从公文的处理,班次的排班,调度日志的记录,各种报表的填报到站务考核的21种表格的自动计算,随时可以调出查询,而公司办公室和下面各单位电脑实行了联网,公文的传递都可以通过电脑而不用再跑上跑下了,提高了效率,一年节约了办公经费3000余元,同时公司的人事、计生档案也全部信息化,另外公司还开通了网站(/article/zjbgsjcl/17177.htm篇三:2013年安康杯劳动竞赛优胜单位申报材料(一矿)附件1 “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 评 比 申 报 表

单位名称西部黄金伊犁公司一矿

填报时间 年月日 新疆有色集团公司劳动竞赛组委会制

下载港珠澳大桥:大国工匠与世界第一的亲密对接[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港珠澳大桥:大国工匠与世界第一的亲密对接[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1 《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令人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

    参观港珠澳大桥有感

    参观港珠澳大桥有感 学院为了给我们学生提升补充一些有关于不动产方面的知识,因此开设了不动产通论这门课程。在进行了将近半个学期的不动产通论之后,我们也迎来了一次宝贵的......

    观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观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观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 为了学习敢于攻坚克难的劳动精神,资阳项目组织全体员工观看了《港珠澳大桥纪录片》,影片讲述的是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

    港珠澳大桥外出考察心得

    外出考察心得——港珠澳大桥 周四下午,在学校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乘车来到港珠澳大桥考察。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全长49.968公里,主体工程“海中桥......

    港珠澳大桥新年开工讲话

    “感动”让我们更有担当,“风险”需我们经住考验 港珠澳大桥建设管理局局长--朱 永 灵 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又过了一年,2012年这个曾经有人预测是世界末日的年份......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座城市的跨海大桥,它以香港的大屿山为起点,经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一端连接澳门。全......

    2018.10.23伟大工程——港珠澳大桥开通感想

    九年磨砺,造就伟大工程——港珠澳大桥开通感想 今天焦点访谈进行了港珠澳大桥的相关报道。就在今天,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总书记出席仪式并宣布......

    2019届高考政治备考:成功建成港珠澳大桥

    2019届高考政治备考:成功建成港珠澳大桥 一、【热点材料】 港珠澳大桥(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