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平好人——勇当新农村建设领头雁
勇当新农村建设领头雁
——野川镇柳树底村村委主任
邵文胜
野川镇柳树底村地处丘陵山区,距市区15公里。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252户,903人,耕地1132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主的小山村。2008年我通过选举当上村里的村委会主任。然而,面对农村基层工作,我当时确实不知该从何处下手。但是作为从小在柳树底村长大的我来说,面对全村选民的选择,面对曾经养育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家乡在自己的手里大变个模样。
过去的柳树底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乱村”。走进村里,到处是一片狼藉,村容村貌很差,而且村风也十分不好。如何让柳树底村改变这种面貌,如何让群众转变思想,走出贫困,走向富裕成为我面临的第一大难题,我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但当时的情况,根本容不得我瞻前顾后、优柔寡断。面对困难,我首先想到了群众,我始终认为:只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的干部,才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干部。为此,我通过走访群众,不断地从群众关心的小事、琐事做起,逐渐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首先,借助村通、户通工程,大力开展硬化工程,筹集
资金完成村内村外道路的硬化改造;借助退耕还林,依托山区林地,着力推动绿化工程,组织村民在山上植树20000余株,新增村内村外绿化面积2000余平方;改厕8个,改圈10个,村里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整治。
其次,狠抓村风转变。一是从干部做起,积极开展干部作风转变,为群众办事始终做到行得公、立得正,无论任何事情,只要干部带头,紧密联系群众,做群众的的贴心人,群众就不会不支持你的工作;二是树立村民公约,大力开展村上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先后建起了幼儿园、老年活动室、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等,为群众开辟文化阵地。三是真心实意关心帮助群众,使群众打心眼里支持村上工作。对一些困难群众,我没有坐视不管,千方百计地为其解决各种困难。比如:为一些经济确实困难家庭解决低保问题;在全镇率先实行水费、收视费减免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每年为在外上学的学生以村集体的名义提供奖励,凡考上高平一中的,每人奖励500元。凡高考二本以上的,每人奖励1000元。积极鼓励上学。我是这样想的,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哪怕就是一点一滴,我都要认真去做,否则,我这个干部当得就不称职,就不够格。
第三,紧紧围绕本村实际,广开就业创业门路。为了切实让群众富裕起来,我们通过为群众提供水、电、路等便利条件,大力支持和帮助群众发展养殖、种植产业;看到村里老果园一直闲置,无人管理,资源浪费,资金流失,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及时与群众沟通,加大扶持和补助力度,鼓励群众对老果园进行改造,加强管理,把高平黄梨这个老品牌拾起来,逐步做大,做成品牌。
此外,借助本村优势,下一步我们还要积极规划引进建设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韩国现代化食用菌生产企业;规划建设200栋温室大棚,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同时,积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开展旧村改造,让农村上也过上比城里人更舒适的生活,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把柳树底村建设成为一座高标准的新农村样板工程。
打铁必先自身硬,当干部的第一天起,我就意识到想要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肩上的负担重,责任大,这就要求我必须注重从自身做起,处处带头,事事牵头。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群众的事情就大胆地做,大胆地干,大胆地闯。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要敢于创新,要敢于碰硬,更要敢于担当,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村里
第二篇:建设新农村的领头雁
建设新农村的领头雁
——记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党总支书记杨龙和
杨龙和,男,1953年出生,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87年起担任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工作全局,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奋力创先争优,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增加群众收入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幸福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新农村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创先争优、服务群众。近年来,杨龙和书记带领幸福村一般人,按照上级党委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幸福村发展实际,围绕建设“五个好”村党组织的目标要求,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奋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一是加强组织,落实责任,为创先争优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深入宣传,广泛动员,为创先争优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三是制定方案,强化学习,着力提升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四是公开承诺,努力践行,充分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五是一创三联,服务民生,为创先争优活动夯实了经济基础;六是科学规范,民主议事,确保了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实效。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党员干部骨干带头作用,党员干部的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业务能力有了新的增强,工作作风有了新的改进,服务质量有了新的突破。在日常工作中,杨龙和要求全体村干部: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群众,要深知“服务群众一回,群众回报一生”的道理,要将心比心,以情感人,群众来村办事能解决的马上解决,解决不了的,想方设法解释清楚,做到爱民、爱岗。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杨龙和书记请来省建设厅规划设计院专家,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对村庄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设计,规划出幸福村“四区”布局和“八化”目标。“四区”,即民营工业区、生态农业精品区、乡村旅游度假区、现代农民住宅区;“八化”,即农村城市化、生活小康化、住宅康居化、环境优美化、农业产业化、道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管理民主化。近年来,杨龙和大手笔、高起点,注入了大量资金,给幸福村相继修通了12.5公里的环村水泥路和中心大道,新建了3座排灌站,对3800米水渠进行了硬化配套,全村农田进行了综合整治,达到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现代农民住宅区房型由县建设局设计室统一规划设计,占地面积按规定严格控制。公益设施由村集体建设。乡村旅游度假区,重点引进外商把520亩水面的大官塘及周边山岗,开发成农业观光、农家乐、垂钓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三是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杨龙和带领村两委做了大胆的尝试,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打破户与户、组与组之间的界限,将全村2600多亩耕地进行土地有偿流转,承包给大户规模经营,实行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在此基础上,全村实施了现代农业“六个一”工程,即:一个万只养鸡场、一个千头养猪场、一个520亩水产综合养殖场、一个千亩香稻种植示范区、一个千亩稻田龙虾养殖示范区和一个千亩旱作农业精品区。杨龙和常常登门拜访种养殖技术人员,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为村里先后引进日本草莓、田藕和大棚蔬菜种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今年又栽种了300亩葡萄和200亩花卉、苗木、盆景等。目前,幸福村已探索出了一条集种植示范、蔬菜生产、综合养殖、产品加工为一体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新路子。
四是多管齐下、注重民生。在新农村建设中,杨龙和书记郑重向全村承诺,集体公益性事业做到“不让群众出一分钱、不叫群众做一个义务工、不损害群众一点利益”。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建起了全县第一家村级敬老院,使全村五保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开通了全村自来水、有线电视,新建了全县一流的花园式小学和标准化卫生室。全村主干道和支渠旁,都栽上了香樟、垂柳、广玉兰。全村主干道安装了102盏路灯,有太阳能路灯等,既节能又环保。大官塘的旅游建设工程正全面启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和农家书屋,免费为群众提
供政策、市场、人才等信息服务。在推行阳光村务、开展农村四创工作中,杨龙和书记认得准、舍的得,注入大量资金,扩建了村大会议室,整修了村活动场所,建设好村农民文化广场,购置了电子大屏幕和触摸屏,群众手一按,即可查阅幸福村党务、村务、财务、事务,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五是严于律己、廉洁勤政。勤政是群众致富的希望,廉洁是干部立身之本。幸福村能有今天的局面,离不开一支团结奋进的两委班子和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在村党总支会上,杨龙和同志向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约法三章,不该拿的,一分钱也不能拿,企业主和群众请吃饭,最好不去。当干部只有廉洁奉公,艰苦朴素,才能取信于民。村干部做到班子团结,与群众上下同心,干部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时时有干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股绳的良好局面。由于杨龙和同志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仅带出了一支廉洁的党员队伍,也带出了淳正的民风。目前,村里青年把能够入党看作比发大财、当干部更光荣的事。正是靠着杨龙和的胸怀、胆识与开拓创新精神,幸福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安徽省生态村”、“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全省村镇建设十佳村”,今年3月,经县委组织部批准成立了幸福村党委。党和政府也给了杨龙和同志很高的荣誉,他曾30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1993年被省政府授予“安徽省乡镇企业家”称号,2000年和2005年两次被省委组织部授予优秀村党总支书记、全省十佳村干部荣誉称号,杨龙和同志先后三次当选省人大代表,2006年被评为优秀省人大代表,2010年被省关工委授予“全省关工工作先进个人”。(周志军丁传胜)
第三篇:农村党员须做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新时期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须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紧紧围绕“二十字”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在生产生活中争做“领头雁”,带领群众共建新农村。
一是要注重学习研究,做农民朋友的“政策通”。受知识水平、信息渠道等因素的制约,广大农民对党和国家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涉农法律法规等了解不多、认识不深,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因此,农村党员必须把政策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一方面,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章及与农村工作紧密相连的各项法律法规,学习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政策,以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要及时向群众发放与“三农”工作相关的资料,并通过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广播、宣传栏等阵地,全方位、多层次的宣讲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培养更多的农村 “政策通”“政策宣传员”。
二是要发挥技能特长,做群众致富的“领路人”。农民富则国家盛。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农民群众愈加企盼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广大农村党员要找准工作切入点,与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结合,促群众生活宽裕。在具体实践中,一要带头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带头参加绿色证书和农民技术员考核评聘,并运用所学技术发展生产。二要适应市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场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创业竞赛”、“百万农户致富工程”等创业平台,选准增收致富项目,带头学技术、上项目、先致富,为群众趟出路子、作出表率。三要充分发挥技能特长,积极为广大农民传经送宝,将其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其拓宽增收渠道。四要通过创办行业协会、结对帮扶、资源共享、出让技术等形式,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要带头移风易俗,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当前,在部分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还存有迷信风水、练习“法轮功”、赌博等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形势下的农村党员要从着力改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宗族观念、生育观念、法制观念等方面出发,积极参与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五个带头”,即带头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兴办家庭书屋、科技书屋,发展村级文化设施;带头崇尚科学,自觉抵制“法轮功”等邪教和封建迷信及宗族帮派活动;带头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带头学法、懂法、知法、守法,遵守村规民约,执行计划生育等各项农村政策;带头做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友善的文明户,助推农村乡风文明。
四是要积极建设生态家园,做村容整洁的“示范户”。由于受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少地方尤其是山区的农户存有养猪不建圈、厕所建路旁、垃圾乱堆放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身心健康,并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为此,农村党员要围绕建设“生态家园”,带头实施“一池四改一利用”工程(建设户用沼气池,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利用太阳能),通过沼气及其发酵残留物的综合利用,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加并举,能流、物流良性循环。要带领和帮助群众扎实开展沼气富民工程,组织群众积极绿化街道河道、美化庭院活动,从源头上消灭草堆、粪堆、垃圾堆,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有效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运输等的良性发展,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五是要参与村务政务,做民主管理的“监督员”。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农村基层民主的不断推进,村务公开、民主决策在农村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广大农村党员必须认真按照这一具体要求,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推进民主管理。具体实践中,要带头支持村“两委”的工作,依章、依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法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村民自治;要通过记民情日记、建民情档案、列席和参加村两委会议等形式,积极参与村务决策、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在村务管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村党组织和村干部的监管,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要带头抵制不正之风,自觉做到廉洁自律;要定期攻势村级财务情况、山荒地承包、宅基地审批等村务政务,并开通百姓之声信箱、百姓之声热线电话、百姓之声联络员等绿色信息通道,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保证村级各项事务健康有序运行。
六是要协助搞好服务,做为民服务的“志愿者”。为民服务代理制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要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农村党员要依托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代理机构,以群众需求为“第一需要”,自发成立为民服务代理志愿者队伍,开通便民服务“直通车”,积极为群众代理农村合作医疗办证和补助金发放、流动人口婚育手续办理、农副产品流通信息发布、农民使用集体土地建住宅审批等各种服务事项,让群众不出村就可以办成事,变群众跑为党员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被动办为主动办,彻底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
第四篇:“高平好人”毕腊英
看我腊英女,一天到晚忙不到头。
早起迎寒霜,晚睡斜北斗。
吃饭不讲究,衣裳无添头。
一天里无数趟来回奔走,每日里无数次热汗流„„
这是新编现代戏曲剧本《高平好人毕腊英》里的唱词。毕腊英,女,1963年生,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人。作为一个以养猪为生的普通农家妇女,一名普通的基层共产党员,几十年来养猪、种地的同时,累计为教育事业捐资30余万元,资助优秀教师和贫困学生近千人,不张扬,不后悔,无私奉献,持之以恒,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并获得全国扶贫贡献奖、五好文明家庭奖等众多殊荣,被誉为“高平好人”。其真实事迹被改编成现代戏曲搬上舞台。
朴实无华的生命
位于太行山西南边缘的高平市,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县级市,为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的故址所在,属晋城市管辖。太行女儿,性格纯朴、豪爽,毕腊英也不例外。
初见毕腊英,是在2011年4月13日的中午饭后。出高平市中心,一路坦荡,车行无阻,很快就到了寺庄镇伯方村村口。跟大多数高平市的村庄一样,近在眼前的首先是一个高大的村牌,旁有雕塑陪衬,颇有几分新农村的感觉。
穿过村牌就是喧闹的街道,直行不多远,右拐进入一条小巷,远远可以望见毕腊英赖以生存的养猪场,猪场旁边就是她的家。是日,伯方村赶集的日子刚过,街道两旁摆摊的小贩稀稀拉拉仍在做着买卖,刚刚从晋城市两会归来的毕腊英还没来得及换衣服,就热情地为记者众人拿来当地的可口可乐“夏普赛尔”黄梨汁罐装饮料,一阵忙乎。
趁毕腊英里里外外忙碌的时候,记者粗略打量了一下这个朴实的家。普通的农家小院,看得出是近些年才盖起的,红色的砖块,敞亮的玻璃,不似当地老式的五间或三间平瓦房建筑,看起来具有一股新气象,然而,特别之处也没有,这样的建筑如今比比皆是。
客厅里,普通的茶几、沙发、组合柜、电视机一应俱全,只是略显陈旧。除此之外,最引人瞩目的是组合柜上那十几枚大大小小的奖牌,并非真金白银,却浓缩了毕腊英从二十岁左右的大姑娘到年近五十岁中年妇女的似水年华。尽管青春不再,但毕腊英无怨无悔,“又不是人家叫咱做的,是咱自己愿意做的”,落座后,毕腊英朴实爽朗的声音在客厅中回荡。
红色的上衣,是毕腊英去年花83块专门为今年到晋城开两会而买的;略显洋气的灰色靴子,是临时借来女儿的穿。“咱也不出门,穿不出好坏。”毕腊英快言快语,浑身洋溢着农家女儿气息,格外亲切。
继承遗志的决心
多年来,毕腊英一直养猪、种地,坚持捐资助学。说起养猪,“从我父亲就开始了,时间长,规模不大。我是比较胆小,我怕贷上款,遇到瘟疫不好防治,来了瘟疫挡不住,还不上国家贷款,你总不能去坑人家国家,自己哪怕少挣点,拿力气挣钱是保险,费点力气不要紧,本钱还在。”毕腊英地道的方言,如话家常,“我们是收入不大,说起来还败兴呢。”
毕腊英的父亲名叫毕生财,1992年不幸出车祸去世。“我父亲是全国人大代表,他是个农民,没有文化。”毕腊英说。
毕生财,生前是闻名当地的养猪能手,劳动模范,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女儿眼中“没有文化,好劳动”的毕生财,出生在当地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好劳动”,觉得“劳动没罪”,年轻时就时常出去做小买卖,但为当时社会所不允许,结果进了牢房,“出来后要伸冤,没人给他写状子”,毕腊英说,那时候的父亲开始深深体会到有文化的重要性。
“1982年平反了。”毕腊英谈到,在一次信访中,父亲偶然听说晋城一中有个学生学习特别好,但因为家里穷上不了学,于是,父亲开始承诺要资助她念完大学。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
不久以后,这个靠养猪发家致富的“养猪能手”更是通过当地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与山西省经济管理学院达成意向,每年资助5名贫困大学生读书,首批5年共25个。
当然,父亲的做法一度引来女儿的不解。那时的毕腊英“学习不很好”,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和父亲一起办起了家庭养猪场。一家人辛勤劳作,经过几年的艰辛打拼,毕腊英家就成了当地的首富。家里有了钱,一家人计划把住房装修得漂亮些,再购置几件新家具,买台彩电。不过,父亲的行为却让人想不通。“咱辛苦挣来的钱,平白无故地给了别人,图个啥?”
“闺女,咱啥也不图,就图的是为国家培养一个农民大学生。”时隔多年,现在的毕腊英不仅理解了父亲当年的做法,而且这几十年来她也从不与别人比吃比喝比穿戴,“我就是跟我父亲攀比。”毕腊英的父亲毕生财生前因为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写一份状子还得多次求人。他谈不出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但深知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毕腊英父女准备扩大养猪规模,打算挣更多的钱,资助更多贫困家庭学生上学之际,不幸突然降临了这个家庭。1992年2月18日下午,毕生财从县(当时,高平还未撤县建市)里参加完劳模大会,火急火燎地骑着自行车,前往邻村亲戚家商量抚养孤儿的事。不幸,在返家的途中,被一辆疾驶的汽车卷到了车轮下身亡,匆匆离开了人世。
毕腊英是家中的独生女,是年29岁。忍着巨痛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亲戚们都劝她不要再养猪了,那活儿太苦太累,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不过,未及“而立”之年的毕腊英却暗下决心,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完成父亲的遗愿――继续资助上不起学的孩子,“父亲生前资助的学生有的还没有完成学业,我不能让他们再次失学。”没有豪言壮语的毕腊英,这样的事,一干就是近二十年,直到今天,她也年近半百。
无怨无悔的帮助
当年5月,毕腊英将猪场的活儿托给别人代管后,就乘火车到了省城太原,与山西经济管理学院磋商,决定用父亲生前留下的9000元积蓄,加之自己积攒的卖猪收入共计11250元,设立“毕生财奖励基金会”,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
1993年4月,毕腊英将父亲遇难后的事故补偿费10000元,全部捐给了本村的中、小学校,并设立了“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会”,每年从基金中拿出部分钱奖励20名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
1997年3月,在高平市妇联组织的“扶贫结对”活动中,毕腊英与8名失学儿童结成对子,每人每年300元„„
2001年9月,毕腊英在自家的原宅基地上,投资5万余元建起了“腊英幼儿园”;
2007年,毕腊英在高平市教育局设立的基金会一次性注入1.6万元;
2009年,毕腊英在寺庄镇设立了助学基金。
在此期间,一些生活困难、主动找上门来求助的,毕腊英三百、两百拿出来的更是不计其数。即便是少数看起来“穿的也好,不像有困难的”,毕腊英也给个五十、六十的路费。“困难和不困难,说话都不一样。”毕腊英除了自己到处打听,察言观色,也通过妇联等多渠道了解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
渐渐地,毕腊英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播。1994年,毕腊英被授予第一届国际家庭年“五好家庭”金奖,1997年荣获第四届“全国扶贫贡献奖”,省劳模、市劳模、市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荣誉接踵而至。
1995年7月1日,毕腊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几年,尽管生猪价格跌入低谷,别人又一次劝她不要干了。可毕腊英始终不愿放弃养猪事业,硬是咬着牙度过了难关,再困难也未停止捐资助学。
如今,毕腊英家中没有什么值钱的摆设,只有一家人共度难关,相处和睦。毕腊英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仍在坚持给毕腊英夫妇做饭,以便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毕腊英的丈夫终日里老黄牛一样干活不停息,瘦如麻杆,“我们家的人,不用吃减肥药”,毕腊英乐观地呵呵笑着说;毕腊英的女儿也逐渐地像毕腊英当年理解父亲一样,开始理解她,支持她。
毫无疑问,毕生财过世后,毕腊英已是这个家庭不可或缺的核心。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父女两代人,1986年至今,毕腊英一家共拿出了30余万元,资助和奖励贫困学生、三好学生800余名,奖励优秀教师达650余人。“咱庄户人没有别的本事,苦点累点不算啥,只要孩子们能上学心里就舒坦。”毕腊英曾如是说。
辛苦中的坚持
毕腊英的普通一天,在别人看来是异常辛苦而忙碌的。“早晨,最迟、最迟6点钟起床,常常是5点半起”,毕腊英说,磨粉、喂猪、打扫猪圈等,有时还要去地里干农活,起早贪黑,数十年如一日,“我觉得不苦,坐着才难受呢。”
当地人都说:“腊英的钱是一勺一勺舀出来的!她捐的不是钱,是血汗,是一颗滚烫的心!”毕腊英养猪的方法非常传统,主要是靠磨粉。为了省钱,所有活计要靠毕腊英和家人自己干。
每天,毕腊英和丈夫要将数百斤的玉米磨成粉面,再把磨粉残留的渣滓搅拌成猪食,喂给猪场的几十头猪。喂猪和磨粉都是重体力活,现在毕腊英夫妇的日均磨粉工作量只有原先的一半,“原来可以扛起一大麻袋的玉米,现在就是一个编织袋了。”毕腊英谈起丈夫和自己力不如前,指着养猪场里堆放着的待磨玉米说。
除了磨粉之外,有人还计算过毕腊英一天的喂猪工作量,她一天平均从猪食缸里舀到桶里,再从桶里舀到猪槽里,至少要来回舀7200多瓢。
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一年365天,毕腊英就这样在家与猪舍之间忙活了二十多年。对此,毕腊英虽然也觉得愧对丈夫和女儿,但她却曾说:“咱是共产党员,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才真的叫幸福、叫充实。”
当然,人怕出名猪怕壮,对于毕腊英,也有人说她抠出自己的血汗钱给别人,是为了出名,她花钱买“代表”当。“我就是很普通的一名共产党员,不要有人骂咱是坏人就好了,也不要说咱是好人。”毕腊英说。
陪同记者的当地寺庄镇党委书记表示,“她不是创业典型,是在精神上的典型。”这日,毕腊英晋城开会回来,颇有点尴尬,其他与会人员都是车去车来,好不自在,唯独毕腊英要蹭车,“有时,我都不愿意去开会,还丑呢,还有人笑话我,五朵金花数你最穷了。”毕腊英抢着话头有点激动地说。“其实吧,也无所谓,主要是人家都会挣钱,咱自己不会挣。我又不讨吃,反正有吃有喝就行,什么叫穷。”
毕腊英不攀比,也从不主动去找领导寻求帮助,“我去找领导,是给人家找麻烦。咱有什么苦,咱不能给领导找麻烦。”
同行的人有的说,就是这种精神才可贵,应该上中央电视台。“咱这么大的规模,还上中央电视台呢?”毕腊英连连说,“不敢,不敢。宣传多了,咱的收入少,(孩子们找来)答复不了,压力大,等于说假话、做假事!”
那目前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呢?面对记者的提问,毕腊英坦然回道,“直到我没有力气喂猪的时候„„”
陪同的人说,“也不留点钱攒起来给自己将来养老?”毕腊英紧接着道,“有孩子们,他们不养谁养!”
„„
不知不觉,打扰毕腊英已经两个小时多时间,猪圈里还有几十头猪在等着喂食。记者唯恐耽误她一天的工作,没料到毕腊英还如此幽默说,“稍微迟一迟,摸个黑,猪也不会骂咱。
第五篇:德高望重领头雁 无私奉献勇向前(最终版)
德高望重领头雁 无私奉献勇向前
——大路村老年协会先进事迹材料
在我镇大路村,有着一群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怀着对老年人群的无限关爱和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多年来坚持义务做好老年人维权、各项公益事业、排查危险源头以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成为全村老年人的贴心人、党和政府的贤内助、弱势群体的领头雁,为大路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了一致好评。这就是大路村老年协会这支激流勇进的排头兵,德高望重的领头雁,他们骄人的业绩、高尚的德操和博大的胸怀不断激励、引导着人们奋勇直前。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大路村老年协会由25位年龄均在60岁以上的老人组成,全村每年防火巡逻任务均由他们承担。其中以黄立长老人为首,他今年75岁了,但仍坚持不懈的带领老年协会的同志,为全村的治安维稳工作站岗放哨。“不怕老百姓贫穷,就怕他们生活不安定。”这句话一直深深的烙在老人们的心中,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他们也将义务宣传《老年法》和《义务赡养条例》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刷写标语、举办板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宣传方式,向全村群众广泛宣传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的重要社会价值,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上尊老、养老、助老的优良作风,谴责社会上歧视、虐待、甚至伤害老年人的不良现象,在全村树立起了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了敬老维权的良好氛围。
化矛盾和解民忧
协会作用发挥的好与坏,关键在于群众的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而想得到群众的支持、拥护,那么为民办实事、解矛盾、化忧愁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方法。大路村老年协会自成立以来,就是坚持以“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他们充分调动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为社会发挥余热,许多老年人不计报酬,不畏辛苦,积极帮助村党委、政府解决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通过对全村的全面排查、了解,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分类归纳,对存在有家庭矛盾和生活困难的老人,亲自上门了解调查,协调处理。近年来,随着大路村老年协会调解消化的矛盾纠纷,也极大的促进了村里的稳定发展。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一直以来,老年协会都热衷于公益事业,对于村里的困难群众,总是第一时间送去关怀。黄桂香老人,孩子们心中的好奶奶。她生前一直在救济村里的困难家庭,每年都要给他们捐钱捐物,乐善好施。作为一名老党员,据了解她对自己却勤俭节约,对困难群众总是最大方的。黄超令、黄桂生等老同志在汶川大地震时,也慷慨解囊,捐出1千元。而黄立义、吴家妹、黄立吉等老同志也自发组织村民对于全村的困难户进行监护,组织捐款捐物。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协会的老人们,将公益事业作为自己晚年最重要的一班岗,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好事。
爱心化甘露,润物细无声。大路村老年协会这么一个只讲贡献、不讲回报的团队,在自已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中,不断向村里群众彰现着自己那一颗青春、鲜活的心,正在以百倍斗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励着人们走向新的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