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列车长怎样有效提高班组的应急处理能力
列车长怎样有效提高班组的应急处理能力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客列车列车长岗位(动车组除外)的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和质量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担当的旅客列车的列车长岗位(动车组除外)。2 岗位资格要求 2.1 基本资格要求
2.1.1教育背景: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及以上文化程度。2.1.2知识技能:具有符合列车长工作性质要求的相关业务知识技能。2.1.3工作经验:从事乘务工作实际时间满两年以上。2.1.4职业道德:敬业爱岗、遵章守纪、服从指挥、团结协作。2.2 上岗资格要求: 2.2.1取得列车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和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3 职责和权限 3.1贯彻执行有关安全生产及旅客运输的规章制度、命令、指示,落实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3.2负责“三乘一体”的协调、管理。
3.3组织召开客运乘务组出、退乘会、餐车完工会和“三乘一体”会。3.4负责对列车安全服务设备设施、列车保洁和整备质量的检查。3.5负责监督检查列车餐营工作质量。
3.6负责检查列车各岗位作业标准执行情况,落实考核制度。3.7负责办理列车上的各项客运业务及与车站的交接。
3.8负责做好重点旅客的安排,受理旅客投诉,收集旅客对列车服务工作的意见及建议。3.9负责列车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
3.10负责班组的基础管理和建设,组织班组日常业务学习和安全
第二篇:怎样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怎样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是认读能力形成的基础;“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读”是探究能力形成的法宝;“读”是概括能力形成的途径。本文就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出简述。
关键词:读兴趣自主探究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重读书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
阅读既是传统的,也是新兴的。我们应给予其明确的定位,使阅读教学更有导向。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学方式看,要求在教学中,提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有的教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和经验,达不到目标的要求。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应该强调的是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读课文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并要求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语文教师要通过构建新的教学理念,把读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正确的读书方法,是小学生的阅读质量得到保证,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的内在要求,要达到这一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做到以读为主,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一、注重课堂教学
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老师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 1
兴趣,然后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充分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进行分角色朗读,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或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最后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经过分析、思考、评价,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促进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读”有两种解释:① 阅读;②看着文字发音。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1)从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看,有感知课文的初读,理解性的略读、细读,品味性的精读;(2)从读的课型看,有教读、析读、研读、品读、评读、听读、赛读、复读等;
(3)从读的角度看,有教师范读、听录音跟读、学生领读、分组读、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4)从读的不同要求看,有分角色读、表情朗读、低声朗读、高声朗读。
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如默读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更适应于个体的阅读;集体朗读,具有相互暗示和提醒的作用,对提高记忆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好处;自由读,可以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指读能够准确表现个别同学读的质量和对文本感受理解的程度,适宜于检查性、示范性、比较性的教学目的;分角色读,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适宜于对话式的文本;可是一些老师不了解不同形式的特点和其具有的不同效果,随意地采用不适当的形式,因此效果不理想。如一位老师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时,分析叶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全班同学齐读。学生齐读之后,他认为读出了人物舍己为人的精神。但是,在几十个人一齐读的情况下如何读出“人物精神”来呢? 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读的方式,既让学生得到实际的训练,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忌盲目性,随心所欲,不讲效果的读的训练。
三、提高阅读能力,抓住文本阅读
文本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读的训练。比如通过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通过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通过精读,做到深钻细研,融会贯通;通过略读,做到提纲挈领,以求整体感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文本去思考、想象,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掌握。让学生从阅读中找到乐趣,享受收获的快乐,不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能力。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是认读能力形成的基础;“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读”是探究能力形成的法宝;“读”是概括能力形成的途径。学生不仅具备了认读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还掌握了阅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四、阅读选材范围应广泛,难易应适当
所选材料在内容上,要尽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传说、人物及科普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维,最重要的是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对所读内容感到厌烦,很难想象他们能积极地阅读。不健康的读物会给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带来不良的影响。文章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语文水平,内容过于深奥,学生读不懂文章,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并且还会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而放弃阅读,给进一步的阅读教学造成障碍。因此在阅读选材上,教师要注意筛选。
五、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和示范性
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自主选择权,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举措。不同性格的学生,其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其阅读兴趣也是不一样的,若由教师来统一要求学生阅读,必然会打击部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和语言的通俗性,也是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因素之一。比如,同样是四大名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少儿版就比各种成人版更适合小学生阅读。当然,由学生来自主选择阅读对象,并不意味着是放任学生的课外阅读。由于现在的阅读资料是复杂多样的,而小学生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加强阅读指导是必须的。
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分为读前指导、读中指导和读后指导。读前指导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选择课外书籍,在读前帮学生把关,关键是把那些不良的、不合适的书籍挡住。读中
指导和读后指导是帮助学生写阅读体会,是教师通过学生的阅读体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教师的示范性是指,教师可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阅读经验,向学生讲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和阅读感受,并向学生展示自己在阅读中所作的笔记和摘抄的佳句。更重要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作到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从而使学生多向交流,更好的把握要领,提高读、阅、写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六、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读的要求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应采取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原则,要理解各个年级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例如,低年级的读要结合表演训练和画的训练。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是情境表演。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极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表演的过程,实际也是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朗读,而且是在模拟实景的朗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还有的要结合画的训练。这里讲“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年级的重点,则是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阅读思维能力,如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能力、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以及领悟能力。如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之,阅读是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其精神得到成长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篇:应急处理能力
应急处理能力
柳暗花明 http://blog.sina.com.cn/hunry 2010-10-10 10:01:12
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
我国重大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多发、高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这是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能否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好群体性事件,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发展不够,社会分化。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象,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正常的但不能漠然,应重视但不必过于紧张,要直面现实,冷静处理。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分配产生的剪刀差,社会分化导致基层和弱势群体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导致生活信念、追求目标、价值观念养生偏差,尤为严重的是心理发生较大变化,憎恶、仇视极易导致心理失衡。
第二、政府效能不高,转变职能。政府职能除发展经济外,还应提供公共产品和公从服务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和谐共生共荣。但在工作中重经济生发展,为发展而发展,忽视了群众的利益。应由社会和中介实施的工作政府厨代庖,定位不准,发生错位、越位和缺位,应由政府管理的事没办好,甚至出现与民争利的现象,如城市拆迁征地等现象。导致社会群从因利益问题与政府产生对立。
第三,宗旨观念不牢,作风漂浮。政府公务人员执行能力亟待加强。少数干部党性和宗旨观念不牢,不能坚持科学发展观,突政绩、重实利,轻民生,搞路边工程和形象工程,不顾地方发展实际和群众随承受能力。在工作中不依法行政,滥用权力,不重民主,官本位思想过重,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发展观。长期脱离群众和基层,不注重调查研究,随意决策乱作决策。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不到位,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态度冷漠,缺乏应急能力和维护能力,综合素质不高,对突发事件一躲二哄三推四吓,工作粗暴简单,不重言行,将群众推向对立面,导致积怨未得到化解。
第四、群众利益不保,积怨较深。利益冲突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群众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因利益的不同导致群体事件的不断增多,甚至多种因素纠结一起,再加之少数居心叵测幕后操纵,让普通的矛盾深化升级,酝酿成大的社会事件。近年有政策落实的矛盾引起群众不满意如撤区并乡选址,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有因企业生产经营亏损、破产、转制导致生活保障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城市建设管理产生的征地搬迁补偿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对产生的问题和矛盾未能得到及时协调处理,客观上导致政民关系的紧张。对群众上访关心的问题只是停留在息事宁人的层面上,不能从长远的观念上解决群众的根本性问题。
第五、民主建设不力,信息公开。群众路线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经济社会建设必须依靠群众,建设民主政治,坚持问政与民、问需与民、问计与民,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基层政府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行阳光政务,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入基层关注民生、倾听民音、集中民智、汇集民力,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检验和衡量政府的工作,用群众的办法解决好群众的问题,争取群众的支持,促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而少数基层干部,能力不及,无法控制事件,错失事件处理良机,直接上交矛盾导致事态扩大升级。
第六、制度建设不全,诉求困难。一是建立定期信访制度,通过政府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对可能存的和隐患及时疏导,避免事态的扩大。二是改进工作作风,变被动接言访为下访,尤其是主要领导的微服私访,主动深入基层群众,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做到科学决策。三是建议督查机制,按事件的性质分类并安排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落实,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四是建议问责机制,对行政工作不力、决策失误、控制不力、造成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责任人,采取问责。五是建立沟通机制,就相关矛盾和问题与信访人平等对话,尊重信访群众,维护其尊严,以情动人,以诚感人,融洽情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六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对重大事件第一时间要及时发布真实的信息,还原事件的真相,让流言、谎言、谣言无处藏身,始终掌握话语权。
第七、滥用警力,激化矛盾。在众多的事件中,政府简单调用警察,采取粗暴执法、强制执行等方式直接激化矛盾。尤其是少数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甚至直接参与与民争利,更让群体事件深化成深层次的矛盾,让政府处理事件更加被动。
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措施及办法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正确预防和处置好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特别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库区移民、农民工、城镇和农村贫困人口等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真正把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变成疏导群众情绪的过程,变成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第二,必须深入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针对当前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的情况,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组织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力争把群众心理、社会心态搞清楚,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搞清楚,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点人群搞清楚,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点问题搞清楚,真正对不稳定因素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第三,必须切实做好现场处置工作,有效控制局势、平息事态。坚持主要领导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确保把握主动、处置到位。党政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果断决策,是成功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所在。每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我市党政主要领导都是快速反映、靠前指挥,直面矛盾困难,亲临一线指挥,牢牢把握处置工作的主动权。要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既要防止因使用警力和强制措施不当而激化矛盾,又要防止因警力和强制措施当用不用而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伴有严重暴力行为,如不及时果断处置将造成更为严重后果的群体性事件,应依法果断采取措施,坚决予以制止。要科学处置每个细节,务求严谨准确、周全缜密。准确把握和科学处置每个细节,周密细致做好每个环节工作,是我们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一贯做法,也是成功的关键。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以现场抢救、事件调查、舆论引导为主要内容,流程规范、职责明确、联动运作的应急预案55个。根据事件性质和发展动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有力有序有效地指导应对工作,抓住了处置工作的最佳时机。
第四,必须切实做好善后工作,坚决防止群体性事件出现反复。群体性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各级党委、政府要组织干部,深入有关单位中去,深入群众中去,做好回访调查工作,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了解已经采取措施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对群体性事件可能出现反复或者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苗头、信息,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消除在事件反复之前。
第五,必须精心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与实现自己利益的途径,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当前,尤其要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既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一、千方百计地帮助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库区移民、农民工、城镇和农村贫困人口等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要健全信息收集和处置预案体系,做到反应灵敏、行动快捷。一是健全信息收集处理机制。依托遍及全市多层次、多领域的信息员队伍网络,借助现代化传输系统,严格信息报送制度,使各类重大突发事件苗头在第一时间传输汇集,为各级党政领导及时掌握情况、科学作出判断、研究制定对策提供了先决条件。把握社会舆情导向,防止恶意炒作、形成焦点。互联网时代,关注网上舆情,及时、准确、严谨公布权威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是当前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加强网上监控、主动引导舆论,为迅速平息事态创造良好舆论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了负面影响。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市党政领导高度关注网络舆情,经常上网浏览信息,主动加强同网民交流,实时、动态、直接掌握各类社情民意。市外宣办、网宣办和公安网警部门专门建立了无缝对接的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处置机制、24小时网络监控制度和重大网络舆情日报制度,及时掌握网上动态。主动加强舆论引导。坚持现场处置与舆论引导同步,不做事后“消防员”。启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应急机制,迅速开展网上舆情应对,有效引导舆论向有利于事件处置的方向发展。三是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在信息发布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就是“我们不想隐瞒什么,不会隐瞒什么,也没有什么可以隐瞒,我们知道多少,一定要让市民(网民)知道多少”。
第六,必须要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形成合力、妥善处置。处置突发事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我市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始终坚持统筹协调方法,全面把握各项工作,努力形成合心合拍合力推进、稳妥扎实有序处置的局面。一是迅速向上汇报,争取理解支持。二是及时统一思想,形成工作合力。统一思想认识对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特别是涉及机关和干部的事件十分重要。三是尽快查明事因,依法依规处置。对于每一起突发性事件,市委、市政府都要求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态度尽快查明事因,依法依规处置。
处理应急事件的体会启示
1.必须切实增强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责任感。
2.必须不断提高见微知著的敏锐性。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明察秋毫,在偶然、表面、零碎的信息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有科学的判断力,从源头和本质上识别问题性质、把握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应势而动,力争把各类突发性事件消除和解决在萌芽状态。
3.必须全面加强处置工作的科学性。在处置突发事件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靠前指挥、对症施策,防止缺位、失位而贻误全局;通盘考虑、全面掌控,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周密部署从现场处置到善后处理的各项工作,防止顾此失彼、陷入被动;力戒急于求成、方法简单,不断提高关键环节的处置技巧,防止授人以柄、节外生枝。
4.必须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有效性。要坚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不捂盖子”、“不遮面子”,满足公众知情权,抢占舆论“制高点”;要及时、准确、严谨表述信息,有效做好解疑释惑工作,防止出现新的热议焦点;要疏堵并举管控信息,最大限度挤压谣言和恶意炒作的空间,确保主流“声音”广泛传播。
5.必须善于总结突发事件的规律性。突发性事件的成因、发展和应对工作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要客观辩证地看待各类事件的背景和成因,结合各地实际举一反三,超前做好预防控制工作;要认真总结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不断健全应对机制,完善各类预案,讲究方法艺术,全面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人们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地震、洪灾、冰灾、凶杀案件、抢劫案件等,导致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既有历史因素,也有人为因素。那么,农村突发事件发生后,作为农村基层领导者和政法综治部门应如何快速高效采取对策处置好突发事件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处理:
一、行动迅速,及时上报。由于事情发生突然,人们无法马上查出事发原因。这时,作为一个农村基层领导者应该反映敏捷,冷静判断。一方面是应火速组织人员赶往事发现场,迅速制止事态发展;另一方面是立即将突发事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并及时将事态发展情况如实上报。
二、分散行动,化整为零。到了事发现场后,如何开展第一步工作至关重要,这时应采取分散行动,化整为零的方法来处置。要查清事发原因以及相关人物,然后分别做好这些人的思想工作。一是单独做事发关键人物的稳控工作;二是逐个击破。这样可以分散力量,瓦解他们的势力,争取主动权,达到化解矛盾目的。
三、深入调查,平息事件。事件发生后,场面比较混乱,而双方当事人的情绪非常激动。这时,基层领导者的言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制止事态发展,安定人心的同时,立即组织人员深入调查,准确做出判断。
四、及时掌握,果断决策。对突发事件调查进行初步综合分析后,凭借丰富工作经验和科学分析方法,对整个事发原因和发展动态,组织人员到岗到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果断做出决策。同时力争上级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并尽快处理好。
五、适时公布,安定民心。事发之后,公众不明真相,往往会谣言四起,大大地扰乱民心。这时应选择恰当时机,向群众公布,消除不良影响,安定民心,促进社会稳定。
六、消除隐患,妥善处置。现在农村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换交替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频繁发生。如果我们回避这些矛盾和问题,极可能是酿成突发事件的根源。因此,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问题,尽量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留下后患。对某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向群众解释清楚,争取得到群众的谅解和支持,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四篇:怎样有效提高英语听力
怎样有效提高英语听力
美国语言学家L.Bloomfield说过:“学习语言就是实践、再实践,其他方法是没有用处的。”英语口语的听力是长期的听力练习和语言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的。但是听什么,怎样听才能有效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呢?
一、选择听力材料
初级: 《英语听力入门》,Step by Step,第一、二册,华东师大出版社
《英语初级听力》
VOA special English
中级: 进阶听说,何福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级: 除了选择较系统的听力教材之外,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电影片段或小故事。例如国际私塾推出的《Jack show》对中国学生提高听力和口语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时间安排
在练习听力的过程中,大脑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很容易产生疲劳感,所以听力练习的时间并非越长越有效。每次最好在30-40分钟左右。
每天安排几个时间段进行听力练习可以保证每次做听力练习时,注意力都要高度集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听力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的练习。国际私塾老师提醒大家,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英语的学习需要像汉语一样经常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不需要一下子进行大强度练习然后搁置数日再联系,只要每天持续进行听说或阅读一小段文章,改善英语口语及听力就非常见效了。
第五篇:后勤班组应急情况处理
应急救援中的后勤保障预案
为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机构通常要接受大量的伤病员,或派医务人员支援事发地医疗机构,或组织医疗队赶赴事发地,组织实地应急救援。
我院属部管医院,医术精湛,设备精良,肩负着国家应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的重任,应具备组织医疗救援队能力,实施实地救护。同时要组织一支精干,高效的应急后勤保障分队,根据政府对医疗机构应急救援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后勤保障分队。一.装备:运输车,急救车,生活保障车,发电设备。二.物资储备:帐篷,担架,被服,防消装备,生活用品。
三.后勤保障分队人员:后勤办主任,以及与当地政府的联络人,司机,生活保障人员。
医院应急物资管理预案
为做好医院应急处置工作,指导应急抢救,及时、有序、高效、妥善地处置事故,排除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不良社会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为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一.应急物资的概念
应急物资是指在事故即将发生前用于控制事故发生,或事故发生后用于疏散、抢救、抢险等应急救援的工具、物品、设备、器材、装备等一切相关的物资。二.应急物资的采购入库
应急物资由后勤办物资供应部采购,都必须一一填写入库清单,经验收后统一入库保管。应急物品管理要建立专帐,由专人(仓库保管员)管理。
三.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
经检验合格的应急物资,必须分类存放,妥善保管,防止应急物资被盗用、挪用、流失和失效,对各类物资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仓库保管员每月定期检查一次应急物资和工具的情况,发现缺少和不能使用的要及时提出和督促,确保正常使用。四.应急物资的调拨
1.应急物资由医院统一调度、使用。
2.应急物资调用根椐“先近后远,满足急需,先主后次”的原则进行。
3.建立与供应商鉴定应急物资供货协议,以备物资短缺时,可迅速调入。五.奖惩措施
1.应急物资如保管不当或挪作他用,造成影响或经济损失的,当事人应作相应赔偿,情节严重者,加重处罚。
2.对责任性强的保管人员,在物资的保管养护方面有合理的建议或挽回经济损失的,将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