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大学生掏鸟获刑引发的一些思考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考试科目:考生班级:考生姓名:考生学号:考试分数:
科学社会主义
摘要
河南大学生闫某、王某因犯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及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获刑在舆论中引发争议和讨论。本案并不复杂,但却引出这么多争议,的确透视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它反映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正义观念、法律认知及法律情感等方面的落差。其实存在这种落差是很正常的,司法者的专业思维和普通人的大众思维始终会存在一定的距离,二者之间的紧张感不仅无害,反而有益:司法应以大众的正义感为依归,司法行为(法律适用)应尽可能获得公众的认同,这样可使司法行为免于落入过分专业主义的窠臼。但是,公众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又存在一些非理性成分,缺少法理逻辑、专业技术的支撑。因此,面对来自公众的质疑,司法者应当表现出一定的专业独立性,而不是盲目屈从于“民意”。司法者应通过自己的司法行为引导公众的法律认知(情感)向更高的法治意识层面提升。就本案而言,抽象地讨论“掏鸟窝”判十年半是否公平是没有意义的,所谓“人命比鸟命贱”也只不过是故意混淆视听的煽情表达。问题绝不是几只鸟的事,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关系到一个种群的基因库的完整性,一旦被破坏,极难修复,且会危及整个生物链及生态环境的安全。被告人是否具有明确违法性认识,是另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在定罪过程中,违法性认识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否则有违责任主义原则。只不过在通常(典型如自然犯)情况下,由于行为具有较明显的反社会性,故可直接推定行为人具备违法性认识,而不需要特别加以证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考虑违法性认识。如果行为人有合理证据表明确实不知其行为违法,则不应定罪。所谓“不知法不免责”虽然是一句古老的法谚,但从来不是一个正式的刑法原则。不仅在定罪时需要考虑违法性认识,在量刑时也需要考虑违法性认识,尤其在根据情节升格法定刑、加重处罚的情况下。
关键字:正义观念 法律情感 公平
从大学生掏鸟获刑看普法
一件本来是比较普通的非法捕猎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刑事案件,经舆论的渲染和演绎,竟然演化成为一件全社会所关注的司法公共事件,这可能是许多人都想不到的。起因是某报的一篇报道:《大学生在家没事,掏鸟 16 只获刑 10 年半》。加上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进程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对国家干部官员贪腐的惩处也在不断加大,十八大后落马的省部高官大多锒铛入狱,获刑十年,沦为阶下囚。对此很多人心存疑惑,有的人之前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为害一方,贪污腐败收取贿赂多大数千万,落马之后才获刑十年,但几个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两个普通大学生,涉案的金额累计不过万元也要因为自己的过错,将要在监狱中度过漫长的十年。群众对此很不理解,甚至一些法律界人士也坐不住了,纷纷出来谴责;大学生的家乡人也联名上书,向政府求情。然而,随着案情真相的不断披露,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司法机关公布的案情证据来看,判决似乎没有问题,大学生不仅是明知故犯,而且是多次猎捕;从专家的分析来看,判决也是于法有据的„„
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为何会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倒是值得我们扪心自问。面对不断发生的司法公共事件,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去应对?应该避免哪些误区,值得深思:
然而事实上,这次判决10年是数罪并罚的结果,并不单单是一个案件。误导性的信息:简单的把燕隼说成鸟,实际上燕隼是二级保护动物。鸟和鸟之间的差别太大了,记者故意模糊事实,不少微微博评论都是“我小时候也掏过鸟,难道也要判10年?”记者努力打造一种“无辜少年被重判”的印象,我看了不少媒体的发文,核心内容都是这样的“小闫无意中发现家门口有个鸟窝,掏了出来,在不知这是保护动物的情况下卖掉,居然被判了10年”。将惯犯包装成一时起了玩性的无辜小盆友,实际上这是个职业抓捕珍惜鸟类的贩子。他在兜售抓来的燕隼时特意注明“阿穆尔隼,捕猎、收购、倒卖一条龙”。怎么可能是因为无知。让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这个新闻突然爆发,实际上这件事发生在14年7月,也就是一年半之前。在半年前判决已经下了,案件本身平淡无奇,又是个旧案。突然媒体大规模的集中报道,而且偏向性极强,而且报道都包括造谣、模糊事实、偏向性。最明显的就是新浪了,新浪除了大肆造谣之外,还搞了一个投票,无论是投票前的陈述还是投票选项,都是非常典型的诱导式提问:首先把偷猎濒危动物替换成“掏鸟窝”,多次偷猎换成一次。选择上也完全是诱导式的,只有“同情、判重了、不好说”三个选项,如果你投票的话,只能选“同情大学生”,或者选“我认为判重了”。没有“不同情,他罪有应得”这种选项,看来是小编心中早有答案,只不过要借用一下“民意”而已。所以媒体报道不要追求“片面化”甚至“娱乐化”。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客观、公正、平衡,要站在相对中立的立场向社会公众报告事实真相;同时,新闻报道又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偏颇和虚假,否则就会误导社会公众。但从大学生掏鸟窝的事件来看,仅媒体报道的标题就够吸引眼球的了;再看内容,这鸟是在家门口的鸟窝里掏的。如此表述也难怪引起社会公众的愤怒了。但事实是怎样的呢?16 只什么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根据司法解释,猎捕 10 只就属于情节特别严重,应当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何况这种猎捕行为已经发生过多次。但这些,在许多媒体的报道尤其是网络转载中却并未见到,这也难怪公众会产生误解。二是社会公众需避免“情绪化”。如前所述,现在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凸显,利益对抗往往以极端情绪化的形式出现,甚至一件本来很小的事情也会被无限拔高。我们之所以说大学生掏鸟案件是一件司法公共事件,不仅因为事实上它已经具备了公共事件的一些特征,而且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公众情绪的极端化。比如有些网民就认为,在自己家门口掏 16 只鸟要判 10 年,而那些贪官贪赃受贿几千万、上亿元也才判 10 年,这太不公平了!这种情绪化的简单类比,缺少逻辑支撑,与法律精神和法律规定并不符合。司法判决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来量刑,比如适用的法条、罪行危害程度、有无减刑因素等等,把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案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化反应。如果任由这种情绪化的发展,对司法公正是没有好处的,对法治国家建设的消极作用也 是显而易见的。三是司法机关应防止“从众化”。司法是由专门人士从事的依照法律进行的专业裁判活动。法官之所以是职业化、精英化,是因为法官所从事的活动,一般人是无法胜任的。如果人人都可以对司法判决指手画脚,那还要法院干什么,要法官干什么!在大学生掏鸟窝的事件中,司法机关及时回应社会的关切,这是值得肯定的。固然,司法审判工作也要充分发扬民主;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也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这对于审判的公平和公正是必须的。但司法本身是一个严肃的、专业的活动;社会大众的意见和看法可以参考,但最终决定裁判结果的是事实与法律,而不是社会大众的意见和看法。司法要尊重民意,但不能被所谓的“民意”绑架。
法律是社会规则的一种,通常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我国的的法律由人民而立,并保护人民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法律的基本精神。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法制的基本原则;情是情、法是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成为公众的一种信仰。我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明确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燕隼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小闫和朋友不但猎捕燕隼,还通过网络等渠道贩卖,已经构成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同时,既然其已经年满十八周岁,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们不能因为所谓的“少不更事”和大学生身份,就希望法律网开一面。
成年的大学生早就不是无知的孩童,理应具备最起码的环保意识、守法意识。你可以不认识燕隼,不知道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应该知道随意捕猎野生鸟类是在破坏生态环境。在被法律追责之后声称“不懂法”“不是主观故意”,永远都是一种苍白的辩解。要知道,“不懂法”不是法律的过错,而是违法者的过错。如果都以此来开脱,那岂不是意味着所有的罪行都不是罪行了。认为“掏鸟不算事、获刑很冤枉”,恰恰说明很多人不但对保护野生动物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法治观念还相当淡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不仅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还需要全民守法。“掏鸟获刑”再一次提醒我们,实现全民守法,首先必须做到全民懂法。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普法宣传还亟待进一步加强。总之,不管最终的判决结果如何,此事都是一堂生动的法制课,希望所有人都能通过这一课进一步增强知法、守法的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1、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处死刑。
2、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3、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单位给与行政处分。
4、个人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的,情节较重的,处以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与行政处分。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受贿罪的量刑问题与贪污罪基本相同。以受贿数额和受贿情节为标准,具体确定行为人的刑罚:
1、个人受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个人受贿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3、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矛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4、个人受贿数额不满5千元,情节较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情节较重,是指犯罪手段狡猾恶劣;行为人既贪赃又枉法;受贿行为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或者是累犯、共犯中的主犯;受贿后又参与、支持其他犯罪活动:订立攻守同盟,销毁罪证,拒不坦白退赃;在对外活动中,向外商索贿受贿等。情节较轻,一般是指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没有违反有关规定;行为没有给国家或集体造成严重损失;案发后坦白交待事实经过,并退了赃款;或者有自首、立功表现等。
5、对多次受贿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受贿数额处罚。
许多贪官的落马,尤其是今年***徐才厚等人,曾经身居高位,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反而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只为一己之私大肆敛财,尽管他们曾经地位显赫,只要触犯了法律和党纪,就该受到处罚。这充分显示了我们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决心。很多人可能觉得对他们的处理罚不当罪,处罚过轻,对两名大学生却处罚过重。其实法律的判决和处罚讲究的是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作为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工具,不会放过任何一名犯罪者,任何一名犯罪者,只要是触犯了法律,都要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负责。关于对贪腐官员的惩治,网上流传着这样的言论,如同样是贪污,两人一般贪污数额悬差如此之大最 终所接受的惩治却相差并不明显,这样一种量刑方式的存在就极易导致当官员在走向贪腐以后,会产生一种“多贪是贪、少贪也是贪,反正最终差别不大,还不如多贪”的认知,让官员在贪腐的路上更加没有节制,毕竟在很多人看来反正一旦事发的最终结局相差无几,那还不如大捞特捞,万一能够侥幸逃脱岂不就赚大发了?因此,对于贪腐官员的量刑应当坚持与受贿的金额相对应,让侵害不同程度公众利益的人接受不同的审判,这才是每个人真正的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而买单。对于贪腐官员的判刑标准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细化完善,用一种可以量化的准则去推动反腐才是真正的为反腐倡廉保驾护航。在实践中,对贪腐零容忍是国际惯例。《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就贯彻了世界各国对腐败的不容忍态度,十分显著地体现了惩治犯罪的严厉性特点。“如在香港,贪污贿赂罪并不以数额为依据,处罚的是行为而不是数额,目的是使每一次恶劣行径都受到法律的惩处。
其实,如今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业已构建完成,但法律体系的完备性不是一劳永逸的一件事,就如同昆明火车站事件和新疆暴恐分子上海无辜百姓等一系列恐怖事件发生后,我国迅速出台了《反恐怖主义法》,这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又一重要补充。虽然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还有许多细枝末节的工作要做。除却媒体沸沸扬扬地炒作,关于大学生捕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事,我们应该抛开一些成见,从这件事的本源去认识它的实质,不能人云亦云。同样是十年,贪腐官员获刑十年也是法律量刑的结果,任何一种判罚,都是依据其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情节的轻重,个人的表现决定的。对贪腐官员的处理也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有所偏颇,损害法律的公正,也不能让法律为民意左右,贪污受贿侵犯的是公民的财产权利和整体利益,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诚信和国家的公信,危害性巨大。“不能因他(贪腐官员)是级别高的大官就放过,也不能因为他(贪腐官员)是没贪多少的小官就不去查处。大贪小贪都是贪官,都要严查。这也是我国立法机关今后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对贪腐的惩治力度固然要加大,但防患于未然还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对贪腐官员的量刑标准应该细化。现行有关贪污受贿的量刑标准,是1997年制定的,十多年来,一直未做修改。以1997年的眼光来看,10万元可能堪称数额巨大了,那时的人们也许不曾想到,到如今,官员贪腐的数额,动辄以百万、千万计,上亿的,也不鲜见。因此,在今天看来,受贿10万元判10年似有过重,而受贿500万判10年,又无疑太轻。很显然,要消除这种罪责刑罚不相适应的现象,以及不合理的行为激励,修改沿用十多年的法律规定,显然已到了时机了。另一方面我国的动物保护事业起步太晚,而绝大多数人还拥有过残忍杀戮的童年,大众认知和法律规定极其容易擦枪走火。我国的动物保护法规还需要完善,更需要面向大众普及。而就此事而言,还需要媒体的专业报道,和围观者冷静地获取信息,否则一起很好的普及动物保护法律及探讨法律完善的机会,只能变成大众的宣泄。从1997年现行刑法制定以来,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有必要对量刑的数字化标准作出相应调整,因为1997年刑法规定的‘十万元’基数相当于当时农民年收入的近50倍,相当于城镇居民年收入的近20倍。从购买力角度考虑,现在的‘十万元’大致相当于1997年的‘一万元。货币可能贬值,但对贪腐的惩处力度不能贬值。
总而言之,腐败案件不分大小,对我们国家体制的腐蚀程度、影响都是同样存在的。同样的,捕猎贩卖国家保护动物,身为大学生,还做这种知法犯法的事情,都是不能被容忍的。在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因为一方面我们对此宣传得不够很多人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很多人觉得掏个鸟窝是一种娱乐,并没有官员腐败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大。通过两类事件的对比,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条铁的定律是不容践踏,另一方面,我国的的法律完善工作任重道远。法律作为一种强制的道德规范,是道德规范的底线,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讲话中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法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秩序,保证社会生活的持续高效运转,而不是惩罚。对犯罪行为的昭彰和对犯罪分子的惩处显示了法律的警示作用,这就告诉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不管贪腐官员还是因捕售珍惜动物的大学生,做出犯罪行为前不可能是最自己行位的后果没有评估的,犯罪付出的代价小或者是个人的侥幸让他们铤而走险。还是那句话,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由来和内涵的不断丰富。我国追求法治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从1985年到2015年,全民的法制教育走过了30年路程。30年的普法,总的趋势是普法逐渐向纵深发展,向依法治理延伸,其内涵不断丰富,层次逐渐提高,领域不断拓展,影响更加深远,推进法治成为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对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法律国家”,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也已成为了一个“法治国家”。这是因为:第一,虽然我们在理论上弄清了什么是法治,什么是法治国家,以及如何建设这样一个国家,但在实践中普及、提高与探索的道路仍会是曲折的。中国人民要振兴民族,走向富强,追求法治国家的目标是别无选择的历史必然。我们就应该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向前走,在新世纪里实现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第二是自由只有获得法律的有力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实行法治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法治的过程是一个包含了人类的法律思想、行为和实践各个领域的多方面进程,实现法治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法律观念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国家法制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法治并使现代化法治长期发展的基本的先决条件。法律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就是要培养公民信任法律、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识,确立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观念。
从1996年2月9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领导法制讲座上提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到1997年写入党章,再到1999年写入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人真正开始法治的进程是短暂的,没有中国民众法治观念的增强,法律信仰的树立,依法治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大力普法,提高民众法律意识,仍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历史任务,尤其要提高宪法观念,让民众都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当人们都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时候,法治的实现才是可期望的。
当前,执法的严肃性、司法的公正性,距离法律规范的客观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基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事例还经常有,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法制基础上的社会公正成为化解现实社会矛盾和危机的重要手段。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能否公正司法,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民众中的形象,反映出法治文明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权威,决定着民族的生死存亡。社会法治化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因此,普法的现实必要性是无可置疑的。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主要的理由是:第一,中国有很长的封建社会历史,缺少法治的人文传统。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使得专制观念在人们的心底根深蒂固,人治的习惯势力很大。改变这种传统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第二,实现法治是一个过程,目标不是固定的、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社会生活复杂万变,法律随之调整,需要经常不断的废止修改;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并熟练运用。第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意味着更大的竞争风险。中国要走向世界,不仅要遵守游戏规则,还要熟练用好游戏规则,善于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利益。
法律制度由三块构成,一是法律结构,是指法律中的硬件环境,比如一个国家的宪政架构,法院的设置,法官的数量等等。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法律实体。实体内容是立法规范和司法判决,即直接影响当事人以及更广泛的民众权利和利益的那些规范。第三是法律文化,即影响法律机制动作的各种因素,例如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态度,对法院和其他法律机构的评价,对纠纷解决模式的选择倾向等等,法制宣传教育在我国法律制度中承担着法律文化建设的职能。
中国走向法治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原因在于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的挑战。在内部,觉得民主和法治带来实惠的人民对进一步实现法治的期望值很高,市场经济也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中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外部,旧的经济模式经不起走向法治的世界潮流的冲击,国际环境的激烈竞争促使我们必须通过推进法治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以实现强国之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担负着传播现代法治文化、促进现代化法治国家建设的重任,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发展。加快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立法进程。尽快实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推动这项工作继续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基础。经过多年实践,全国各地在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的已经上升到法律高度。可以预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将会加快。从西乡塘区来说,区委、人大、政府对这项工作很重视,关心这项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这必将促进西乡塘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当前在法制宣传实践中,一是要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二是要创新宣传形式,通过新的媒体渠道,努力为公民提供全方位的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参与法制实践对领导干部而言也是一种有效的普法方式;三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层次,把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建设现代法治文化作为我们的长期任务。
推进依法治理,在立法、普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厉行法治;在法治的原则下,更广泛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化各行各业的依法治理,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民众参与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民众的根本利益,在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保障经济发展,实现民富国强,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也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者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赵云芬.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04(12)[2] 李望平.中西方高校学生工作几个基本问题的比较与反思.怀化学院学 报.2004(23)[3] 江冰.提高职业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初探.南平师专学报 2002(3)[4]董舆.当前中国人的法律意识结构——抽样调查结构与分析.延边党校学报2001 年第 2 期
[5]许烨、于吉主编.中国法制建设 20 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第二篇:由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众所周知,数学命题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严谨周密的工作,难免夹杂着一些值得商榷、乃至错误的题目.本文就一道最近广为流传的试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引起读者注意和参考
题1:已知三棱锥S-ABC的底面是正三角形,点A在侧面SBC上的射影H是△SBC的垂心,SA=a,则三棱锥的全面积最大时,求底面△ABC的面积.
1命题溯源
一道经典的传统试题:
题2:在四面体S-ABC中,若A是平面SBC上的射影H是△SBC的垂心,求证:S在平面ABC上的射影O也是△ABC的垂心.
显然,题1由题2隐去另一个射影为垂心的结论,综合三棱锥的面积计算改编而来.
2原题1的基本解法
解:如图1,连SH并延长交BC于M,连AM,易证:AM⊥BC,即BC⊥面SAM,过S作SO⊥AM,则O为S在底面的射影.
图1连BH交SC于N,则 BN⊥SC.又因为 AH⊥SC,所以 SC⊥面AHD,所以 AB⊥SC,所以 CO⊥AB,即O为△ABC的垂心.
又 △ABC为正三角形,所以 O为底面中心,由上可以看出,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有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正三棱锥的概念、棱锥的面积计算等,既有逻辑推理,更有综合计算,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命题的思想,而知识却都是最基础的,不失为一道好题.正准确给学生讲解时,却发现其中有些问题.
上述论证充分,推理严密,似乎无懈可击,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符合全面积最大的三棱锥不存在,也即正三棱锥顶角为120°不可能.命题者在改编过程中忽视了符合题意的几何体的存在性.
3问题的思考
思考1:为什么在正三棱锥S-ABC中∠ASB不能为120°?
图2简证:如图2,易知 ∠AOB=∠BOC=∠AOC=120°,又因为 AO<AS,BO<BS.
在△ABS中,由余弦定理易知:∠ASB<∠AOB=120°.
思考2:由1可知当∠ASB=120°时,三棱锥脱化成△ABC,故三棱锥不存在全面积最大值,但作如下修改此题仍不失为一道考查思维能力的好题:
思考3:以上问题实质是正三棱锥侧棱所成的角问题,于是,引出下列一串思考.
命题(1):在平面内,自一点O至多能引三条射线OA、OB、OC,使它们两两成等角,且两两所成的角为2π3.
命题(2):在空间中,自一点O引三条射线OA、OB、OC,使它们两两成等角的情形有无数种,但所成角最大值为2π/3.
命题(3):在空间中,自一点O至多能引四条射线,使它们两两成等角,且两两所成的角为109°28′.
简证:设OA1,OA2,…,OAn两两成等角,在射线OA1,OA2,…,OAn上分别取OA1=OA2=…=OAn,则OA1,OA2,…,OAn在一个球面上,任意连结A1,A2,…,An中三点和O点,必构成正三棱锥,也即由A1,A2,…,An构成的几何体必为球内接正多面体.又因为正多面体只有5种,易知:只有正四面体符合题意,故得过空间一点至多能作四条射线两两成等角,且为109°28′.
(自然界中的甲烷分子便是这个优美的模型)
命题(4):正三棱锥相邻两个侧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60°,180°).
图3简证:如图3,记三棱锥A-BCD,高为AO(O为底面中心),为研究方便,设底面三角形BCD固定,则影响θ大小的是顶点A的位置.
当A无限远离中心O时,侧棱无限接近于垂直底面,两侧面所成的角就无限趋于∠CBD=60°;
当A无限趋近于中心O时,两侧面无限趋近于同一平面,θ就无限趋近于180°.
命题(5):正n棱锥相邻两个侧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180°-360°/n,18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三篇:由环境污染引发的思考
由环境污染引发的思考
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发生的几起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
2010年4月20日,美国石油公司租赁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墨西哥湾水域发生爆炸,导致11名工人死亡,17人受伤,引发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漏油产生的毒物会在食物链积聚、进而改变食物链网,一些海洋物种可能灭绝。另外,漏油使许多地方土壤受侵蚀,植被退化。余杭水源污染
2011年6月5日上午,余杭镇居民户反映自来水有异味。而余杭水厂的工作人员取水时,也发现水体飘出一股类似松香水、油漆的气味。紧接着,瓶窑水厂、奉口獐山水厂的取水口都发现了异味现象。
6月5日下午14时30分,余杭区环保局采集第一批水样。经过杭州市专业检测部门的监测,苕溪原水中出现了10种左右挥发性的苯烯类有机物质。监测报告显示,检出物在汪家埠监测点浓度最高,其他取水点的浓度相对较低,依次递减。污染源虽然还不明确,但可以确定是来自青山湖附近的一个工业园区。北美死湖事件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酸雨比藩茄汁还要酸,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
据估计,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湾战争期间,先后泄入海湾的石油达150万吨。1991年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空袭后,科威特油田到处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腊油田被炸,浓烟蔽日,原油顺海岸流入波斯湾。随后,伊拉克占领的科威特米纳艾哈麦迪开闸放油入海。科南部的输油管也到处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长16公里,宽3公里的油带,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扩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烧黑烟遮没阳光,伊朗南部降了“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展宽16公里,长90公里,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两国架设浮拦,保护海水淡化厂水源。这次海湾战争酿成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时间内就使数万只海鸟丧命,并毁灭了波斯湾一带大部分海洋生物。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
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
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6号机组反应堆厂房、汽轮机房和竖井等处积聚的放射性污水量达到9.85万吨。从2、3号机组转移至废水处理设施的污水目前已超过7600吨,总量应该超过10万吨。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研究员推测,福岛第一核电站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随海流5年后可到达北美,10年后到达亚洲东部,30年后几乎扩散至整个太平洋。按照现在的技术条件,放射性物质一旦泄漏便很难回收,可能会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聚。苏州“毒苹果”
2008年,苹果在苏州的供应商联建科技(后更名为“华胜科技”)分别有工人在生产车间出现四肢麻木、刺痛、晕倒等中毒症状。经过苏州第五人民医院检定为“正己烷中毒”。
安监局调查组认定发生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违规使用有毒物质正己烷、忽视现场危害防范而导致。
正己烷是一种清洗剂,常用于电子行业生产过程中的擦拭清洗作业,暂未列入国家规定的高毒物品目录。如果员工在密闭空间内长期接触正己烷,将会出现乏力、肢麻等周围神经炎症状,严重的会导致神经元损伤。按照国家规定,企业使用正己烷作业应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哈药“污染门”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哈药制药总厂(简称“哈药总厂”)污染事件被曝光。哈药总厂是以生产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主,其中青霉素类的生产属于发酵类制药。而国家对发酵类制药水污染物排放极限值有着明确规定,于是记者将水样送到具有检测资质的相关部门进行检测,其检测参考值表明:哈药总厂排污口色度为892,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60近15倍。排污口氨氮为85.075,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35两倍多,排污口COD为1180,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120近10倍。在哈尔滨制药总厂的制剂厂厂区外,有一个用砖搭建的所谓的焚烧炉,里面有大量的废渣在燃烧,这些废渣毫无分类简单一烧便直接排到旁边何家沟里面去。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废渣就被直接倾倒在河沟边上。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位于哈尔滨城区西南部,它所释放的臭味影响范围波及周边的高校,医院和居民区,而且由于药厂位于哈尔滨的上风口,有市民反映在离哈药总厂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臭味。产生臭味的主要原因是药厂青霉素生产车间发酵过程中废气的高空排放,以及蛋白培养烘干过程和污水处理过程中,无全封闭的废气排放。
菲律宾 船用燃料油泄漏事件
2010年07月06日,菲北部沿海省份八打雁发生一起船用燃料油泄漏事件,初步调查显示,目前浮油面积80米长、12米宽,是途经八打雁的船只泄漏的。浮油散发出浓重的异味令人窒息,更为严重的是,附近刚刚栽种的红树林吸附污油后几天就会死亡。印度发生氯气泄漏事故
2010年6月21日,印度东部奥里萨邦贝汉布尔镇一处工厂盛放氯气的气罐泄露,超过10人疑似因吸入氯气而感到胸口疼痛,呼吁困难,已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第四篇: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一些思考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一些思考
一、加深了我们对全球化的认识
这次金融危机已经暴发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加入世贸组织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一员,对外依存度超过60%。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我们既可以享受到全球化的成果,也可能遭受到全球化的冲击,这是客观规律。在这次席卷全球的危机中,所有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度外,包括我们,这是共同点。不同的地方在于,各个国家由于政治制度、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国情不同,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同,冲击的产业影响不同。比如美国可能是金融业受的冲击最大,实体经济较小,而我国则是金融业受的冲击较小,实体经济受的冲击较大。通过这次危机,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全球化绝不是免费午餐,也绝不是人间天堂,过去我们对全球化正面的宣传太多了,而对其弊端认识不足,宣传不够,导致全球性危机来临时,我们方方面面从思想上、认识上、应对上都没有准备好,显得有点慌乱和不知所措。今后,对全球化的宣传会更加全面,对全球化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深刻,要根据我们在全球产业中的分工和定位,经常性地做好预警、应对、防范工作,时刻保持警惕,努力把全球化的成果最大程度地享用,把全球化的危险最大程度避免,使全球化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加深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选择了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市场经济的魔力也越来越痴迷,甚至有时候在一些领域把市场化作为改革的灵丹妙药,认为只要实行市场化,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有些领导甚至认为,发展经济主要依赖市场手段,依赖市场调节,政府不管就是最好的管理。这次危机给我们深刻地补了一堂市场经济的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实际上是从计划经济认识的极端走到了市场经济认识的极端,并没有真正、全面、深刻地认识市场经济。客观地讲,由于我国真正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经历过市场经济失灵带来的萧条衰退局面,因而对于市场经济认识比较乐观、片面。这次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坚持市场经济的趋向是正确的,但对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失灵,我们也要充分认识,深刻研究,积极防范;对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我们也要认真思考、合理高效地使用,包括使用的时机、力度、后果等,从而努力降低经济风险,减少经济波动,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三、加深了我们对产业选择的认识
这次危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泡沫化。众所周知,美国经济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服务业包括金融、证券等高端服务非常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的比重很高,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美国模式的吸引,国内许多地方都把发展金融等服务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以谋求产业转型发展。这次危机给这种认识作法也敲响了警钟,就是各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当地优势,准确定位在全球、全国产业分工的位置,从而寻找、确立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美国作为最发达的国家,工业化任务已经完成,实体经济比重小,虚拟经济比重大,但危机暴发后才发现,虚拟经济也好,银行、证券等服务业也好,都不过是纸上富贵,涨跌之间,财富无形蒸发,到手的只剩一纸而已。这对我们的启发就是,要安下心来,心无旁骛,根据我们国情、省情,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用较长的时间,大力扶持发展实体经济,扎扎实实完成好工业化任务,然后循序渐进,按照产业升级、发展的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逐步调整我们产业结构。
四、加深了我们对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认识
金融危机暴发后,美国政府率先提出救市计划,筹资8000亿美元救市场,救金融企业。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全世界主要国家政府都在忙于救市,减缓经济衰退。我国政府也提出了4万亿元的救助计划,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各省也纷纷出台了刺激经济,救助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如我省计划投资6000多亿元重点支持六个方面的工作,这些措施对于支持企业、拉动内需,保持增长必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充分反映了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和能力。这也应验了现代经济学界的一句老话:“当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只有政府伸出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才能弥补和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反思我们政府的作为,作为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国家,运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去宏观调控市场,这是我们政府比较擅长的手段,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但是回过头来看,今后,政府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经济风险方面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第一,加强经济预警的前瞻性研究。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7年2月份就已开始出现,但是国内经济学界却对此没有引起充分重视。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始终未见公开提出警示性意见。也只有郎咸平等少数几个经济学家看到国内企业的危机,并预言两年内企业会出现大量倒闭。现在看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几年后,市场进行调整是必然的,企业经营出现危机也是必然的,俗话说:“花无百日红”,金融危机的暴发加速了市场调整的步伐,而对这一点,经济智囊们都未给中央决策层提供正确意见,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年内三变,企业无所适从。这就给我们启示,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前瞻性研究,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更多地重视国外和国内非主流学者的意见,增强对经济形势的前瞻性、把握性、预警性研究,从而能够科学决策。
第二,加强公共财政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随着国家和各地经济实力的增长,公共财政蛋糕越来越大,国家调控的可用财力也越来越大。这为我们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保障。但是我们从公共财政的支出使用机制和重点方面来看,难以满足应对危机的需要。
首先,地方财力是吃饭财政,财力小。按照分税制,地方财力大部分都上交中央财政。从中央到省、县,越到基层,财力越小,越没有能力办事,财权、事权不统一。这次危机暴发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地方除了几个发达省份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外,大多数省沉默不语,原因很简单,就是财力小,刚性支出多,没有力量去支持企业,救助企业,中央的很多政策到了地方因无力配套,也落实不了。从而出现了中央和企业两头着急,中间的各地政府却动静不大的尴尬局面。因此,今后必须进一步改革财税分配体制,壮大地方财力,提高地方政府调控能力。
其次,地方财政刚性支出多,支持企业财力少。这几年,随着财力的提高,用于教育、科研、三农等法定支出、民生的支出也越来越大,这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选择。目前的问题是,财政支出总原则应该是量入支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很多事情都是应该办的,只是一个财力和时间的问题。目前企业遇到很大困难,明年财政收入下降是必然的。那么在缩小了的蛋糕中,重点应该支持什么,我觉得应该重新考虑。最近中央把“保增长”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财政支出应该首先支持各种能够拉动增长的工作,而其他的支出则应分轻重缓急,相应缩减。比如,企业作为税收之源,支持企业发展,就可以增加税源,拉动增长,解决就业,扩大内需,保障民生,一举而多得。财政部门应该在当前情况下,压
缩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其他可暂缓的工程支出,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支持企业的力度。
第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救援扶持。中小企业在这次危机中,由于自身规模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受到的冲击最严重。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就业的蓄水池,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社会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温家宝总理亲自到广东调研中小企业,中央各部委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但是客观地讲,受多年体制、机制的制约,受多年抓大放小的传统旧思维的局限,中小企业总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才会受到重视,总是在口头上、政策上重视,而在实际工作中都处于次要位置,喊得多,抓得少。面对这场危机,国家应当把救市的重点放在救中小企业上,从政策、体制、财力多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当然,面对这次市场洗牌,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去救,而是借助市场力量,顺势先淘汰一批素质较差的企业,而对其他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则要大力支持。
首先,要在经济工作中确立“抓大扶小”的方针,始终把中小企业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工作的一项重点来抓。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从中央到省、市、县越到基层,与老百姓关系越密切,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越重要。中小企业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够大量吸纳就业。这也是世界各国重视支持中小企业的主要原因。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既可拉动经济增长,又可有效扩大内需,既可解决就业,又能增加人民收入,既是经济工作,又是民生工程,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了,可以有效破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难题,可以解决经济社会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可以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应该说,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举而多得的一项好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抓中小企业就是抓就业、抓民生,就是保增长、扩内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形成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大中小企业并举的经济新格局。
其次,要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加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按规模划分的企业类型。它包括一、二、三产业,包涵各个行业,不是哪一个行业管理部门能够管理服务的,也不是一个微观意义上的企业形态,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和行业。但从目前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来看,却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工信部的中小企业司、农业部的乡镇企业局、工商总局、科技部、商务部都涉及到中小企业的管理,管理比较分散,也造成了行政资源的很大浪费。从工信部中小企业司的职能来看,除中小企业外,还包括非国有经济的协调管理,这对工信部这个行业管理部门来讲,难度很大,很难协调其他部门。因此,这次国家机构改革把中小企业司从发改委划到工信部,实质上是削弱了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丢掉了在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的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此,国家应整合各部委中涉及中小企业的职能,单独设立或在国家发改委成立一个专门的、高层次的中小企业管理协调部门,从而加强和统一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协调、服务,以有效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和今后的发展任务。
第三,要从财政资金上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力度。一是增加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支持,扩大资本金注入,建立风险补偿金,以吸引了银行的信贷支持。二是建立扩大中小企业发燕尾服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企业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产业集群等工作。特别是当前面对危机,政府应加快建立救援应急资金,对产品好、市场好、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紧急援助,并拿出部分资金奖励金融部门
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支持。支持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创新、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寻找机会,度过难关。七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纯粹的国家干预主义和纯粹的经济自由主义都无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美国是自由市场的信奉者,相信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反对政府干预,而且以这种理念对全球的经济体指手画脚。在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香港特区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全力救市,遭到美国的强力批评,指其违背自由市场原则,长远必将损害香港经济和其自由度。然而,当金融危机袭击美国的时候,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另一个美国。美国那些经常批评政府抑制金融业赚取更多钱的银行家们,纷纷要求政府救市。实际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市场这艘航船上,政府由“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其职责之一就是要对市场进行引导和调控。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不存在完全的市场或完全的政府,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都是手段,“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这两手都要“硬”,而绝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八是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有可能引起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萧条,这就引发一个问题,经济增长是人类唯一的追求吗?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报告,对西方的“增长癖”进行了批判,尖锐地指出,由于地球的能源、资源和容积有限,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增长必然有一定限度。用倍增的速度去求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定会使社会在物质和能源方面达到极限,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怎样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带来的其他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科学发展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是科学发展的唯一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丰富,其核心价值就是通过统筹兼顾的办法,处理好各种关系,从而更好地解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第五篇:论文—由《雷雨》引发的思考
《中国文学精品导读》结课论文
班级:英播(1)班姓名:田丁伊学号:20090601121
繁漪的爱情与人生
——由《雷雨》引发的思考
我一向觉得一部好的作品,不仅在于其内容丰富、能够吸引读者,还在于能引发读者的同感、令人深思。《雷雨》确实是一部很经典的著作,读罢剧本后,回味无穷,心也为之惆怅,整个人的情绪也被那气氛所感染,不自觉地想到很多事情。
其实,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雷雨》这个作品,不过更多的是看电影。只记得当时很讨厌繁漪这个人物,觉得她很可怕。那时的我单纯地认为想方设法阻挠人家爱情的人就是坏人,在四凤家窗外的那一幕更是让我不寒而栗,觉得她和鬼没什么两样。
但是,随着自己的成长、阅历的加深,再读《雷雨》,让我感触良多。这次仔细地阅读了《雷雨》的剧本,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没看到的东西,也感受到了更多的感受。想想曾经想当然地认为萍凤之恋就是故事的主体实在是可笑,其实,这个作品中包含了很多主题,反映了很多思想,每个人物都是复杂、矛盾而活灵活现的,就如我们一样。我开始渐渐发现,其实繁漪这个人物是最鲜活、最充实、最能反映作者初衷的人物,她是整部戏的亮点,也是整部戏的中心。我也不再讨厌繁漪,而是多了一分同情、一分理解,一分欣赏。
我眼中的繁漪,是个集多重矛盾于一身的人物。她出身门第,有机会接触到新式教育,但是却无法摆脱旧式女性的命运。我想想着她曾经也是一个活泼烂漫、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美丽女孩,就像每个女孩一样,幻想而期待着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但是,她却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嫁给了比自己大许多的周朴园。她在这里埋葬了自己的爱情,埋葬了自己的情感,渐渐地也埋葬了一颗向往美好的心。面对没有给她幸福的周朴园,她渐渐麻木、冷漠;生活在那么一幢暗无天日、死气沉沉的大房子里,她也随之黯然、死气。面对这一切,她失去了曾经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失去了那颗曾经单纯、美好的心,她似乎彻底地被命运征服,她开始一天天等死。故事当然不会就这么结束,剧本是这样,人生也是如此。我相
信是没有人的一生可以如此黯淡,没有插曲、没有波澜地慢慢结束。也许没有大风大浪,但哪怕只有那一点点涟漪,也会让这人生鲜活、生动起来。繁漪,她遇到了周萍,就是这么一个她不该爱的人,这么一段有悖伦理的感情,让她又活了起来。但是,她不去管什么该不该,她不去管什么伦理道德,她只是去爱,用尽自己的力量。我真的不得不说,女人就是这么感性的动物,她可以因为没有爱而变成行屍走肉,她也可以因为爱而重生。她爱周萍,可是在我看来周萍根本配不上她。是的,周萍是个外表鲜亮的大少爷,放到今日,也许是个帅气十足、家资雄厚的富二代,真不知该有多少靓女像苍蝇蚊子一样嗡拥而去。但是,他的确不配拥有繁漪的爱。繁漪的爱是那么单纯、那么勇敢,而他,却是个胆小鬼。他也许曾经试图反抗,但是终于还是妥协了,他选择了放弃。面对即将溜走的爱情,繁漪拼劲了全力去抓住。她想方设法从中阻挠,阻挠不成又不惜放下尊严去乞求,终于,她还是无力挽回。但是,即使如此,她还是没有选择就此放手,而是为着自己的爱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她,选择了鱼死网破。在她眼里,她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什么都没有,而她只想作萍的爱人。面对这么一个抛弃自己的男人,当他的身世被揭晓,她甚至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同情他,去照顾他的感受,足以见得她爱得忘我。
虽然这段恋情有悖伦理,但是她面对感情的执着、勇气,面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着实令我心生敬畏。我不禁想看看当今世界的很多所谓的爱情,没有存款勿谈恋爱,没房没车勿谈结婚,莫非爱情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呼之即来,不要的时候挥之即去?我承认,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维持下去,因为爱情的土壤就是生活,没有爱情可以脱离生活。但是,我却还是那样地鄙视那些戴着有色眼镜张望、瞄准目标,适时出击的“猎手们”,她们知道自己是不劳而获,却张扬地将不劳而获当作“美德”。我不禁又想起舒婷的《致橡树》,莫非这已经是过时的东西?那我甘愿当个过时的人罢。不过,我会坚持相信,只要一起努力,生活会好起来,爱情会得到持续不断的滋养,并在这个过程中根连着根,心连着心。
说到奋斗,不得不提一下那“第九条好汉”——雷雨。周公馆中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但是,没有一个人想死,每个人还都在为着自己的将来做着垂死挣扎。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命运早已安排好了一切,雷雨将这“一家人”带上了最终的悲剧。说实
话,我是不大相信那冥冥之中定数的,但是,生活中又确实是有那么多东西我们无法控制、无法主宰。就像那些机缘巧合,就像我们对未来的未知。我有时甚至觉得机遇这种无法捉摸无法主宰的东西比所谓的能力更为重要。茫茫人海之中,能有几人是爱因斯坦?又有多少人是能力先天不足的智障人士?在我们的周围,那些过着富裕生活的所谓成功人士其实只不过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很多事情,他们能做到,我们也可以。但是,为什么他们做到了而我们却没有,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就同那雷雨一样,我们无从知晓它会在哪一刻出现,更不会知道它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变化。当然,我们也无需因此而沮丧,只要我们努力让生活有意义,不论怎样,都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