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通信讲稿-201109062124-屈宁威

时间:2019-05-14 16:4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军事通信讲稿-201109062124-屈宁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军事通信讲稿-201109062124-屈宁威》。

第一篇:军事通信讲稿-201109062124-屈宁威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及其现状

光自身固有的优点注定了它在人类历史上充当不可忽略的角色,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优点也越来越突出。

光纤通信是将要传送的图像、数据等信号调制到光载波上,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通信方式。作为载波的光波频率比电波频率高得多,作为传输介质的光纤又比同轴电缆或波导管的损耗低得多,因此相对于电缆通信或微波通信,光纤通信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将优点突出的光纤通信真正应用到人类生活中去,和很多技术一样,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形成

(一)、早期的光通信

光无处不在,这句话毫不夸张。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光传递信息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打手势是一种目视形式的光通信,在黑暗中不能进行。白天太阳充当这个传输系统的光源,太阳辐射携带发送者的信息传送给接收者,手的动作调制光波,人的眼睛充当检测器。

另外,3000多年前就有的烽火台,直到目前仍然使用的信号灯、旗语等都可以看作是原始形式的光通信。望远镜的出现则又极大地延长了这类目视形式的光通信的距离。

这类光通信方式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它们能够传输的容量极其有限。近代历史上,早在1880年,美国的贝尔(Bell)发明了“光电话”。这种光电话利用太阳光或弧光灯作光源,通过透镜把光束聚焦在送话器前的振动镜片上,使光强度随话音的变化而变化,实现话音对光强度的调制。在接收端,用抛物面反射镜把从大气传来的光束反射到硅光电池上,使光信号变换为电流传送到受话器。

光电话并未能在人类生活中得到实际的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没有合适的光源和传输介质。其所利用的自然光为非相干光,方向性不好,不易调制和传输;而以空气作为传输介质,损耗会很大,无法实现远距离传输,又易受天气影响,通信极不稳定可靠。

如此看来,这种光电话并没有太大的实际应用价值,然而,我们不得不说,光电话仍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证明了用光波作为载波传输信息是可行的,因此,把贝尔光电话称为现代光通信的雏形毫不过分。

(二)、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输与交换量与日俱增,传统的通信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扩大通信容量,通信方式从中波、短波发展到微波、毫米波,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提高通通信载波频率来扩大通信容量的。

继续提高频率,达到光波波段,光波是人们最熟悉的电磁波,其波长在微米级,而频率则为1014Hz数量级,这比常用的微波频率高104~105倍。如此看来,5-1 用光波作为载波进行通信,通信容量将大大超过传统通信方式。

要发展光通信,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寻找适用于光通信的光源和传输介质。1970年,光纤和激光器这两个科研成果同时问世,拉开了光纤通信的帷幕,所以我们把1970年称为光纤通信的“元年”。

1、光源

1960年,美国的梅曼(T.H.Maiman)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它可以产生单色相干光,使高速信息的光调制成为可能。

和普通光相比,激光具有波谱宽度窄,方向性极好,亮度极高,以及频率和相位较一致的良好特性。激光是一种高度相干光,它的特性和无线电波相似,是一种理想的光载波。

但是,红宝石激光器发出的光束不容易耦合进光纤中传输,其耦合效率是极低的,因此需要研制小型化的激光光源。

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日本电气公司(NEC)和前苏联先后突破了半导体激光器在低温(-200 C)或脉冲激励条件下工作的限制,研制成功室温下连续工作的镓铝砷(GaAlAs)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短波长)。虽然寿命只有几个小时,但其意义是重大的,它为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3年,半导体激光器寿命达到10万小时(约11.4年),外推寿命达到100万小时,完全满足实用化的要求。在这个期间,1976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研制成功发射波长为1.3 m的铟镓砷磷(InGaAsP)激光器,1979年美国电报电话(AT&T)公司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研制成功发射波长为1.55m的连续振荡半导体激光器。

激光器的发明和应用,使沉睡了80年的光通信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传输介质 1)大气

1961~1970年,人们主要研究利用大气传输光信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He-Ne激光器和CO2激光器进行了大气激光通信试验。试验证明用承载信息的光波通过大气的传播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是可行的,但是大气传输光通信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

(1)通信能力和质量受气候影响十分严重。由于雨、雾、雪和大气灰尘的吸收和散射,光波能量衰减很大。例如,雨能造成30dB/km的衰减,浓雾衰减高达120dB/km。

(2)大气的密度和温度很不均匀,造成折射率的变化,加上大气湍流的影响,光束位置可能会发生偏移和抖动。因而通信的距离和稳定性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不能实现“全天候”通信。

(3)大气传输设备要求设在高处,收、发设备必须直线可见。这种地理条件使得大气传输通信的适用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虽然,固体激光器(例如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器)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发射光功率,延长了传输距离,使大气激光通信可以在江河两岸、海岛之间和某些特定场合使用,但是大气激光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仍然没有解决。

为了克服气候对激光通信的影响,人们自然想到把激光束限制在特定的空间内传输。因而提出了透镜波导和反射镜波导的光波传输系统。透镜波导是在金属

5-2 管内每隔一定距离安装一个透镜,每个透镜把经传输的光束会聚到下一个透镜而实现的。反射镜波导和透射镜波导相似,是用与光束传输方向成45角的两个平行反射镜代替透镜而构成的。

这两种波导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首先,现场施工中校准和安装十分复杂;其次,为了防止地面活动对波导的影响,必须把波导深埋或选择在人车稀少的地区使用。

由于没有找到稳定可靠和低损耗的传输介质,对光通信的研究曾一度走入了低潮。

2)光纤

为了发展光通信技术,人们又考虑和尝试了各种传输介质,其中包括利用玻璃材料制成光导纤维来传输光信号,但是当时最好的光学玻璃材料的损耗在1000dB/km以上,这么高的传输损耗根本就无法用于通信。

二、光纤通信技术现状及其发展

从宏观上来看,光纤通信主要包括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及光通信系统设备等三个部分。

(一)、光纤光缆

光纤本身所固有的优点及其技术的进步使其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

(二)、光电子器件 光检测器

常见的光检测器包括:PN光电二极管、PIN光电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目前的光检测器基本能满足了光纤传输的要求,在实际的光接收机中,光纤传来的信号及其微弱,有时只有1mW左右。为了得到较大的信号电流,人们希望灵敏度尽可能的高。

光电检测器工作时,电信号完全不延迟是不可能的,但是必须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否则光电检测器将不能工作。随着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不断提高,超高速的传输对光电检测器的响应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其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光电检测器是在极其微弱的信号条件下工作的,而且它又处于光接收机的最前端,如果在光电变换过程中引入的噪声过大,则会使信噪比降低,影响重现原来的信号。因此,光电检测器的噪声要求很小。

另外,要求检测器的主要性能尽可能不受或者少受外界温度变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光隔离器

隔离器是一种光单向传输的非互易器件,它对正向传输光具有较低的插入损耗,而对反向传输光有很大的衰减作用。

目前,光隔离器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器件,如阵列光隔离器、小型化光隔离器,还有一些隔离器与WDM、Tap、GFF等滤波器混合的器件,这些器件都已研制

5-3 成功,并批量生产。到目前为止,自由空间型、偏振相关型隔离器应用较多,主要用于有源器件的封装。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光隔离器发展的主要方向是高性能偏振无关在线型光隔离器、高性能偏振灵敏微型光隔离器以及多功能光隔离器。

随着光纤放大器、CATV网、光信息处理、Gbit/s级高速光纤通信及相干光通信等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光隔离器也正向着高性能、微型化、集成化、多功能能、低价格方向发展未来的光隔离器很可能是一种微型化高性价比的集成器件。

光开关

随着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和全光通信网的使用,各结点上的信号交换直接在光域中完成,这就需要光开关。由于这些结点上进行交换的光纤和波长数量很多,所以这种光开关应当是大端口数的矩阵开关。因此,光开关的矩阵化和小型化是光开关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今年来出现了能继承大规模矩阵阵列而又有良好性能的两种新型光开关,即微机械光开关(MEMS)和热光开关。

三、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

在国外光纤通信的研究起步不久,我国从1974年就开始了光纤通信的基础研究,并在几年之内就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了光纤通信系统现场试验。80年代主要进行光纤通信系统的实用化攻关,完成了武汉市话中继实用化工程,武汉-荆州多模光缆34Mbit/s省内干线工程以及合肥-芜湖140Mbit/s单模光缆一级干线工程等,为大规模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大量建设,光缆逐渐取代电缆,并完成了“八纵八横”国家干线。这些干线主要是采用PDH140Mbit/s系统。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采用了SDH622Mbit/s和2.5Gbit/s系统。郑州-洛阳-开封的16×2.5Gbit/s和上海-南京的32×10Gbit/s的波分复用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研究开发与投入商用等工作正在加速进行之中。此外,国产的光器件产品在国际市场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国已具有大力发展光纤通信的综合实力。

1982年建武汉市话中继光缆(0.85m窗口、3.5dB/km,多模、8Mbit/s、13.5km),1988年建第一条国产设备长途直埋光缆兰州至武威工程(1.30m窗口、1.2dB/km,多模、140Mb/s、286km),1989年起大量用单模光纤建线路。至2000年底,光缆总长度达125万公里(其中长途干线光缆28.6万公里,中国电信23万公里、中国联通5.6万公里),通达250多个地市,总用光纤约3000万公里。上述线路基本上是G.652单模光纤(只有京九光缆放了六根G.653光纤),且1995年前只开通1310nm窗口,1995年后才开通1550nm窗口。传输速率九十年代末期才开始从622Mb/s提升到2.5Gb/s。这两年新建线路用到10Gb/s,波分复用最高达32,总传输容量达320Gb/s(32×10Gb/s)。1999年开始较多使用G.655光纤。

在光纤研制方面,我国对国际上现有的光纤类型都在跟踪研究并有了成果,5-4 武汉邮科院和长飞公司研制的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已经实用。其他如色散补偿光纤、偏振保持光纤、掺饵光纤、数据光纤、塑料光纤等均能达到生产阶段。光有源器件的研制在掺饵光纤激光器、主动锁模光纤环形激光器、被动锁模光纤环形激光器、光纤光栅激光器、增益平坦EDFA、高增益低噪声EDFA、掺饵光纤均衡放大器、DFB-LD与EA型外调制器的集成器件等方面都有显著进展。

四、最后

总的说来,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是要与人类生活相适应的。目前社会,很多产品都在向小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光纤通信领域的设备也不例外,而其技术则在向越来越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这些技术、设备的进步都是在我们的研究中不断进步的,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发展。

5-5

第二篇:军事通信论文

军事通信论文

军事通信学是研究军事通信一般规律,并指导军事通信实践的学科。军事通信在人类战争史上,伴随着武装冲突和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战争和军队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很早就有关于军事通信的论述。而军事通信学真正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则是在军事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战争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军事通信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促进了军事通信理论研究向学科化方向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和加强军事通信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宏观上探讨军事通信本质特征、规律和军事通信学科体系结构的学术活动,对于军事通信学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战争中,军事通信的中枢神经作用显得格外突出。而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则为现代军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毋庸置疑,军事通信技术在战后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一、载波通信与光纤通信技术

载波通信就是利用频率分割原理,在一对线路上同时传输多路电话的通信。其工作原理是:在发信端把各路电话信号分别对不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调制,将各话路的频谱安排在各自不同的频位上。在接收端,则进行相反的解调过程,把位于不同频位的各话路还原为话音频谱,实现载波多路通信。载波通信除了传输电话信号外,还可以进行二次复用,即利用载波话路来传输电报、传真、数据等等。载波通信有效的利用了有线通信的线路,扩大了信道的容量,提高了传输的速度。在军事信息量不断增加、军事通信要求高效迅速的情况下,载波通信是一种极好的技术手段。载波通信技术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电子管和滤波器发明以后,为实现载波电话通信创造了技术条件。同时,增音器和同轴电缆的发明又为载波通信的发展插上了翅膀。1918年,在美国的匹茨堡到巴尔的线路上开通了第一个载波电话通信系统,每对线通3路电话。到1938年,经过不断改进,可通12路电话。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各参战国(除美国外)的长途有线通信发展很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各国均建立了规模巨大的军用长途载波通信系统,通信容量从最初的每对线几路、十几路,发展到几十路、几百路。20世纪60年代初,载波通信设备进入了半导体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单晶硅制备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60年代各种晶体管电子元件相继诞生。半导体晶体管的诞生是电子元件的第二次重大突破,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震、寿命长、性能可靠、功耗低等电子管无法比拟的优点,有效地促进了电子技术的发展。载波通信的半导体化进一步促进了军事载波技术的发展。到7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同轴电缆材料与性能的提高,10800路载波电话系统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先后投入使用。

光纤通信是以激光作载体,以光纤维做媒介来实行信息传输的一种新型通信方式。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用红宝石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激光技术由此问世。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从外部对某些物质施加能量,使电子急剧增能,在外来光的激发下,以光子形式经过光学谐振腔的特殊装置,等到聚能放大而发射出来。激光具有很好的相干性、单色性和方向性,可在大气空间、宇宙空间、光波导、光导纤维以及海水中传输,故能作为信号载波应用于通信。由于激光的光束很细、方向性极好,人眼又看不见,因此用激光进行通信具有极好的保密性。不易被敌人截获和干扰,且不受热核辐射的影响。激光技术的产生,为光纤通信创造了技术条件。195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卡佩奈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纤维光学技术的基础理论。1970年,廷德尔首次表演了沿电解质管进行光的传输。光通信原理的提出和对于光纤维的研究,激发了人们对利用光纤维进行通信的兴趣。但是要使它真正实现还要有赖于激光技术的成熟、光纤维的制备和光电调制技术。1970年,格拉斯研制成20db/km低衰减的纤维,这是光纤通信的一项重大突破。1971年,日本电星公司生产出一种具有分散折射指数的纤维。1976年,在美国芝加哥展示了试验性光波传输系统(利用玻璃光波导传送由超小型固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脉冲信息)。1977年,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电话公司建立了实验性的光导纤维系统。80年代以后,光纤通信以逐渐渗透到陆、海、空乃至空间武器装备系统中,成为现代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各国军队纷纷以光纤代替原先的金属电缆,美空军后勤司令部已在所有空军基地建立了据称是迄今世界上同类网络中最大的光纤通信网络——“军事基地光纤通信系统”。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在现代军事通信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二、散射通信与卫星通信技术

散射通信是利用空中传播煤质的不均匀性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进行的超视距通信。大气层中的对流层、电离层和流星余迹等,都具有对入射的电磁波再向多方向辐射的特性。利用这些煤质将视距传播的电磁波传送到视距以外,即可进行远距离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即用对流层对超短波或微波的反射作用来实施超视距通信。军用对流层散射通信有固定式和移动式。流星余迹通信则是利用流行穿过大气层高速运动造成的短暂电离痕迹对无线电波的反射或散射作用进行远距离瞬间通信。流星余迹通信传输受核爆炸及太阳耀斑的影响较小,电波反射的方向性强,隐蔽性好,信号不易被截获,适用于远距离小容量的军事通信。第一条对流层散射通信线路于1955年在美国建立,全长2600公里。

三、采用适合任务区域的通信保障手段

濒海地区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通信保障应由过去的单纯“静中通”向“扰中通”转变,由过去以短波、超短波电台为主的单一通信手段,向综合利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有线通信等手段实现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通信保障方式转变。另外濒海地区无线信号密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除正常无线电业务外,还有导航、渔业、对潜、对舰等通信任务,用频装备多。部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要充分考虑复杂电磁环境因素,在濒海城市地区可多利用现有完善的有线通信网络,在濒海非城市地区应多利用军用机动CDMA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网络,通过采用适合任务区域的通信保障方式,实现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通信的顺畅。

四、防磁抗扰,增强通信保障可靠性

为应对濒海地区尤其是濒海城市地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干扰问题,防止指挥通信中断,应综合利用各种通信手段,增强通信网的多信道传输能力。如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现场接入固定通信网络,利用其良好的抗干扰特性,完成快速可靠的通信。充分利用通信装备自身的抗干扰性能,或通过加装抗干扰单元,提高通信装备的抗干扰能力。严格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地区的电磁频谱管理,及时清除电磁污染,确保各部队的电磁使用环境安全有序。

第三篇:讲稿:军事高技术

军事高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军事高技术的发展正在军事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屡次局部战争,特别是20世纪末发生的科索沃战争中,人们可以看出:现代战争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高技术的较量,谁拥有军事高技术,谁就能够在战争中占据更大的主动权;现代战争已进入高技术时代。

一、军事高技术的内涵与特点

军事高技术是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高技术的一切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认为,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高技术与一般技术相比,有七大特点:

1、高智力。高技术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它的发展必须依靠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依靠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体现了高智力的特性。比如半导体集成电路,从成本上讲,原料及能源仅占其总成本的2%,而其余98%都是其智力含量。

2、高投资。高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昂贵的设备和较长的研制周期,因而研制过程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据统计,目前,一般高技术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占其产品销售额的比例高达10-30%,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投资又比研究开发投资高出5-20倍,形成高技术产业后的设备更新投资还会越来越大。比如制造集成电路的设备,十年之中关键设备就更新了三代,每更新一代,设备投资就要增加一个数量级。

3、高竞争。高技术的时效性决定了谁先掌握技术、谁先开发出产品

并抢先投放市场或用于战场,谁就能获得优势,占据主动。为此,世界军事强国和大国都制定了高技术发展计划,试图在世界高技术发展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高风险。高技术竞争的失败,对企业而言,就意味着投资的失败;对国家而言,意味着国家利益将要受到损害。此外,高技术研究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甚至要以生命作为代价。以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例,40多年来,航天技术取得了神话般的巨大成就,但其风险也高得惊人。1961年3月23日,苏联的邦达连科就成为为航天事业献身的第一人。另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数据分析:目前正在组装的国际空间站,在组装过程中,发生至少一次重大失误的可能性为73.6%。

5、高效益。高技术产品是高附加值产品,其形态是知识的物化形式,所以其价值远远超过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的价值。实践证明,高技术成果一旦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就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一旦得到实际应用,就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比如航天技术,其投资效益比高达1:14,充分体现了高效益的特点。

6、高渗透。高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技术辐射性或渗透性,隐含着巨大的技术潜力,不仅可以用于新兴产业的创立,而且可以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成为经济、国防、科学、技术、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驱动力。

7、高速度。高技术产业是目前发达国家经济中最活跃也是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美国经济在“911”事件前已连续十多年呈现高增长、低通胀趋势,而且美国GNP占世界总值的比例也由90年代初的24.2%增加到2000年的30%。这些都是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技术产业带来的结果。高技术产业的成功不仅表现在产值、产量的发展高速度上,而且还突出表现在产品性能更新的高速度,比如计算机芯片的处理速度,30多年来,几乎每18个月就翻一番。现在普遍使用的高性能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已可达每秒十几万亿次,微机处理速度也已可达每秒10亿次。

二、当代军事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当代高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而且种类也是形形色色。就其分类方法而言,也不尽相同.从宏观层次上来分,目前军事高技术主要可分为六大技术群,即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又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十五”期间,我国在确定对提高综合国力起重要作用的高技术领域时,又增加了一个“先进防御技术”。

从军事高技术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关系出发,军事高技术还可划分为两类技术:一是支撑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共性基础技术,其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性能推进与动力技术、仿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二是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应用技术,其主要包括侦察监视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电子战与信息战技术、指挥自动化系统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核武器和化学武器及生物武器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等。

在这些高技术分类中,共性基础技术和应用性技术将在究竟又有哪些高技术对未来武器装备的发展、对未来军事斗争的影响具有最关键性导向作用呢?这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结合目前世界各国军事高技术发展现状,并根据国内外权威部门的调查征询,比较多的人认为,竞争的“制高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军用微电子技术

什么是微电子技术?简单地说,就是使电子元器件及由它组成的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其核心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设备包括民用的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军用的无线电台、雷达,以及军民共用的计算机等等。

早期的电子设备是由各自独立的电子管、晶体管、电阻、电容、电感线圈等元器件组成。40年代以前的电子设备主要由电子管、电阻、电容组

成。由于电子管体积太大,所以用电子管组成的电子设备的体积也很大。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就是用1.8万个电子管再加上1万个电阻、1万个电容、1500个继电器等元器件组成的。做成后,体积达90立方米,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50千瓦,运算速度每秒5000次。1948年人类发明了晶体管,用晶体管做出的收音机体积就大大缩小了,可以装在口袋里,但用它做军用电子设备,体积还是太大。到了1952年,英国雷达研究所一位名叫达默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设想:能否按照电子线路的要求,把一个线路中所包含的晶体管和二极管以及其他必要的元器件统统集合在一块半导体晶片上,从而构成一块具有预定功能的电路。这就是后来被称为集成电路或集成化的最初设想。到了1958年9月13日,美国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基尔比把达默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他使用一根半导体硅单晶制成了一个相移振荡器,这个振荡器包含2个晶体管、8个电阻、2个电容,期间无需金属导线进行连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衡量微电子技术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单位面积上集合的晶体管越多,我们就说它的集成度越高;集成度越高,微电子技术发展水平就越高。

从1958年人类发明第一块集成电路到现在,集成电路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50年代末,集成度平均每10年增大250倍,到70年代末,在一块不到小手指甲盖一半面积的芯片上,集成度已高达15.6万。1989年,集成度已达到800万个。1996年,已经能够在一张普通邮票大小(面积350平方毫米)的芯片上,集成5亿个元器件,其加工精细水平简直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根据预测,到2010年,集成度可高达10亿;再往后,采用量子器件,每个芯片将有1万亿个元器件。

随着微电子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的集成电路芯片的体积将变得越来越小,同时其性能也将越来越高,对人类社会进步、提高国防实力将会产生巨大影响。2000年3月27日,韩国三星电子公司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容量为8MB的SRAM(静态可读写存储芯片)。这种芯片被放在一

枚直径为2.3厘米的韩国硬币上,也只占到其面积的1/3。体积虽小,但功能却很大,它将被用于需要小尺寸、大容量存储芯片的移动电话中。从目前情况看,随着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的广泛应用,将会给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概括起来,有“三化”,即:设备小型化、机器智能化、用途广泛化。

设备小型化是指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已变得越来越小,比如,曾经像投影幻灯一样大的收音机如今可以做得像钮扣那么小;曾经重达30吨的计算机如今可以做得像笔记本那么大。体积缩小了,但功能却没有减。一架普通相机,加上一块小小的芯片,就变成了人人会使的“傻瓜”相机。这就是机器智能化的体现。由于成本越来越低,性能越来越高,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已经达到了“无微不至、无所不为、无与伦比”的程度。1992年,美国《研究与发展》杂志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活动,请读者评选30年来对人类产生最大影响的30种发明。评选结果,集成电路不仅榜上有名,而且其余29种产品,多数也与集成电路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倘若离开了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其它所有的高技术,都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在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微电子技术也在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过去武器装备的发展求大、惟多和大规模杀伤破坏,而今天,正在被小巧、灵活、精确所代替。目前衡量一个装备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已经取决于电子设备的水平,而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在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用于发展电子设备的资金占总成本的份额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军用车辆成本的24%,军舰成本的25%,军用飞机成本的33%,导弹成本的45%,航天器(包括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等)成本的66%,通信电子战设备成本的90%都花在电子设备上。由于电子设备水平的不断提高,致使现代武器装备的性能也得到巨大提高,具体来说,就是武器系统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能更强、可靠性更高、作战效能和威力更大。比如:

现代导弹既可打面目标,又能打点目标;现代坦克既可白天作战,也可晚上夜战;电子战设备既能对付在固定频率工作的敌电台、雷达,也能对付频率敏捷更换的敌电台、雷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战争已经从“打钢铁”转变到“打钢铁更要打硅片”的新阶段。

微电子技术虽然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作用,但要达到高水平,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闯过一道道难关:材料要超纯、环境要超净、工艺要超精细,哪一项上不去都不行。已经掌握了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又严格控制向其它国家转移,要想摆脱对别国的依赖,必须依靠自力更生。为了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我国的微电子技术从无到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制约我国工业发展和武器装备上台阶的“瓶颈”因素。为此,我们国家已经下决心把这项高技术尽快搞上去。“八五”期间,微电子技术就已被作为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进行研究,并取得重要突破。1996年,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自力更生实现了0.8微米集成电路加工技术,成都光电所研制成功0.8~1微米分步重复投影光刻机,标志着我国微电子技术跨上了一个新水平。“九五”期间,国家实施了“909”工程,建设采用0.35-0.24微米技术、8英寸硅片,月产2万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不仅能满足国内民用军用的需要,而且可以有一定数量的出口。2001年7月,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天津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中心成功采用0.35微米制作出国内第一块高精度逻辑芯片,从而使我国移动通讯多年来一直依赖国外进口产品的局面得到改观。总之,只要我们坚持自力更生方针,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微电子领域的差距一定会逐步缩小,从而为推动国内各项高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军用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是一项与军事斗争密切相关的现代工程技术,其难度之高,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通向太空的征途中,每攻克一道难关

---上天、回收、一箭多星、地球同步、太阳同步、载人航天---不仅标志着科学技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也预示着在军事斗争领域增添了一种角逐的新手段。据统计,自从1957年人类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至今,一共发射了5000多颗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大约还有700多颗,其中约400颗主要用于军事。

上天,是人类征服宇宙所闯的第一关。所谓上天,就是把卫星或其他飞行器加速到足够大的速度,推进到足够高的高度让它绕地球转起来。过这一关有两大难点,一是速度要足够大,大到每秒钟7.91千米,也就是一小时28476千米,换句话说,就是不到一个半小时绕地球转一圈。二是高度足够高,高到卫星上天后离地球最近也要在120千米以上。有资料显示,在卫星上天的头20年当中,平均每发射1公斤有效载荷,需要耗费12220美元。这就是说,在地面抓一把黄土,送到天上就贵如黄金。由此可见其难度太高,代价太大,正因如此,所以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只有9家,按先后顺序,依次是:苏联(1957年10月4日);美国(1958年1月31日);法国(1965年11月26日);日本(1970年2月11日);中国(1970年4月24日);英国(1971年10月28日)、印度(1980年7月18日)、以色列(1988年9月19日)、朝鲜(1998年8月31日)。

第二关是回收关。所谓回收关就是把发射的卫星按预定的要求再回收回来,并落在预定地域。目前过了这一关的国家只有3家,即中、美、俄,其它国家都不回收。为什么不回收?因为回收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回收过程中不仅要卫星减速,低头,而且还必须落回到地面预定地域,这些对遥测、遥控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据测算,卫星在返回地面过程中,如果速度误差每秒5米,卫星落地点就要偏离70公里;如果角度误差0.1度,卫星落地点就要偏离300公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回收要比发射更加困难。到目前为止,在掌握回收技术的三个国家中,中国的回收成功率是最高的:我们国家从1975年11月26日回收成功第一颗卫星到现在,共发射17次,回收成功16次,成功率达94%。这一点连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航天大国也都没有办到。回收关过了,在军事领域就意味着空间侦察技术已经成熟。在民用领域,使用回收卫星可以进行科学实验和搭载实验,为人类探索太空奥秘、开发新材料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关是一箭多星关。所谓一箭多星是指用一枚火箭同时发射多颗卫星。这种发射有两种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多星轨道基本相同;另一种情况是把卫星分别送入不同轨道。打个比方,前一种情况类似于民航,所有乘客同时上下飞机;后一种则类似于空降兵,大家从同一地方上飞机,但在不同地方下飞机,所以难度更大一些。我们国家1981年9月20日过了这一关,当时我们使用“风暴一号”火箭同时发射了三颗卫星,即“实践一号”“实践一号甲”“实践一号乙”。除了我国之外,目前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空间局几家。一箭多星技术与分导技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谁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就意味着向分导技术迈进了一大步。

第四关是地球同步关。所谓地球同步关,就是把卫星发射到地球赤道上空,离地面垂直高度为35786公里,方向正东,速度为每秒3.07公里,这样,卫星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正好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这样从地面看上去,位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仿佛“挂”在天上一样静止不动,这就是地球同步关。在地球赤道上空静止的卫星,由于其观测范围广,跟踪简单,使用方便,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所以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都具有非常巨大的应用价值。目前,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导弹预警、气象观测等卫星都采用这种轨道,使得这种轨道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再加上这条轨道的惟一性,未来打天战,这里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我国目前不仅能发射本国的地球同步卫星,而且正式对外承揽发射任务,据统计,目前国际上7%—9%的发射任务已被我国承揽,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第五关是太阳同步关。所谓太阳同步关,是指把卫星发射到地球一种

特殊的轨道,卫星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同步。沿这种轨道运行的卫星,每次总是以相同的方向、相同的当地时间从同一个地方经过。具有这种飞行特点的卫星,用来拍摄云图,可以方便地比较天气的变化形势;用来对地面照相侦察,则可以发现地面军事目标的动态变化情况。目前,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的照相侦察卫星,大多采用太阳同步轨道。我国1988年开始发射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以及1999年10月发射成功的、与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国土普查卫星就属于这类太阳同步卫星。在全球气候观测以及国土普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载人航天关是航天技术的最后一道难关。过了这一关,人类就可实现“无高不可攀”的梦想,这对于发展科技、经济和军事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常见有报道说,美国的宇航员,从航天飞机上看到了中国的黄河、长江,看到了人类最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苏联的宇航员,用载人飞船给远洋捕捞船指示目标,并帮助地面人员进行灾难救助„„。如果这些报道是可信的话,那么,只要稍微再发挥一点想象力,就不难明白,具有载人航天本领的国家神不知鬼不觉地搞走了多少重要军事情报。可以肯定地说,一切无人卫星能干的事情,载人飞船不仅都能胜任,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从技术角度讲,搞载人航天,比发射不载人卫星或者探测器要困难得多,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这种技术。我国目前已经过了前五关,现在正在突出重点,快马加鞭过第六关。1999年11月21日和2001年1月10日,我国分别进行了两次无人宇宙飞船---“神舟”号飞行试验,均获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按照英国航天专家克拉克的话说:“这看来是中国载人太空计划的一个良好开端,同时将使中国在大约1年之内实现载人飞行”。中国人上太空为时不远了。

(三)军用新材料技术

“材料是发明之母”。新型材料是军事高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突破

口,谁能更快地开发和应用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谁就拥有更强大的技术潜力。这一点,在武器装备的研制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许多情况下,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性能上不去,并不是技术原理没搞对,也不是结构设计有问题,而是由于找不到、造不出、买不来符合特定要求的特殊材料。正因为如此,各国的军用高技术计划,无不把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世界各国主攻的军用新型材料主要集中在高温材料、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几个方面。高温材料主要是解决各种各样发动机制造所使用的材料问题,如汽车、坦克、军舰、飞机的发动机,发射导弹和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等等。一般来说,材料耐高温性能越好,用它做出来的发动机水平就越高。根据理论计算和试验发现,发动机的工作温度每提高100度,它的推力就可提高15%左右。从50年代以来,喷气发动机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推重比增加了2倍,燃烧效率提高了1倍,大修间隔时间由100小时延长到1万小时,提高了近100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提高了发动机材料的耐高温性能。目前正在研究中且比较有希望的耐高温材料是陶瓷材料,用陶瓷材料做发动机的涡轮,不用冷却,工作温度就可达到1500度至1600度,但缺点是容易碎,用作发动机叶片,实验中最好的结果是工作7个小时。7个小时做飞机发动机不行,但作为导弹发动机却绰绰有余,比如,洲际导弹打12000公里,只需半个小时,用陶瓷做导弹发动机,可谓再好不过了。

功能材料是指具有各种各样特殊功能的材料,比如:电光材料、电声材料、隐身材料、“记忆”材料等。这些材料在军事上的应用效果,令人叹为观止。比如,使用对红外线敏感的材料做成的“光电眼”,能够从离地数万公里的太空,发现地球表面的导弹发射;使用对气味敏感的材料做成的“电鼻子”,能够代替人发现某些特殊的气味;除了敏感材料外,还有一种叫做“形状记忆合金”的功能材料,这种材料的特点是,一旦赋予它所要求的形状后,你可以改变环境条件,随心所欲地把它变成别的样子,什么时候想恢复原状,只要把环境条件再变回去就行了。美国人搞阿波罗登月的时候,需要把一个很大的半球形天线放到月球表面上,可是登月舱很小,怎么办呢?技术人员想出一个点子:先在地面上用记忆合金造一个又大又薄的天线,造好后,经过冷却,折叠弯曲成一个小球,到月球上经阳光一照射,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所谓复合材料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经过加工,复合形成一种材料,从而克服单一材料所存在的某些弱点,发挥各个组成材料各自优点,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这就叫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种特性在军事上的应用价值特别大。比如,军用飞机和卫星,要又轻又结实;军用舰船,要又耐高压又耐腐蚀。这些苛刻的要求,只有借助新材料技术才能解决。复合材料的特点是强度大,比重小,成形容易,性能优异,可以兼有电磁波透过性、抗腐蚀、导热、隔热、耐高(低)温、隔音、减震等性能,是制造飞机、火箭、航天飞行器的理想材料。

军用新材料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命根子,各个国家控制得都非常严格。在军火市场上,你可以买到火炮、坦克、飞机、军舰,可能买到导弹、雷达、电子设备,却很难买到制造这些装备的新材料;如果想得到制造这些新材料的高技术,那就更难上加难了。要想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非下功夫自力更生解决各种新型材料不可。

(四)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具有军民兼用性。所谓遥感技术是指探测设备不与探测物体直接接触,在高空、外空或其它远距离处,借助遥感器接收物体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从而揭示被探测物体的性质、形状和变化过程。一言以蔽之,就是进行侦察。目前,我们所采用的遥感技术有可见光遥感、红外线遥感和微波遥感。可见光遥感实际上就是可见光照相,把照相机装在卫星等遥感平台上,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探测。目前可见光照相所使用的胶片有黑白和彩色之分。其中彩色胶片比黑白胶片能平均多判

读出15%的目标。到了晚上,可见光遥感就会失去作用,于是人们开始使用红外线遥感,这种遥感不仅能接收赤、橙、黄、绿、青、蓝、紫光线,而且还能接收到红光以外的光。比如说,我们用折下的树枝编成一个草帽,潜伏在草丛中,如果用普通可见光相机照,就照不出它们的区别来;如果用红外线遥感来探测,就可以鉴别出来。因为,长在地上的植物是发亮的,而折下来作成伪装帽的植物是发暗的。无论可见光遥感还是红外线遥感,都怕云层遮挡,为了克服云层的遮蔽作用,人们又发明了微波遥感。所谓微波遥感是指采用波长短、频率高的微波作为探测电磁波来传递被探测目标的信息。微波遥感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线传播,无论天阴下雨,它的探测效果始终如一。比如中央电视台通过卫星转播的节目就是采用的微波通信,我们绝不会因为哪一天是阴天而收不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除了上述三种遥感方式外,目前国外还有一种叫雷达成像的遥感技术。这种遥感不仅能探测到地表的目标特性,而且还能透过地表发现埋在地下的目标。目前美国正在使用的长曲棍球侦察卫星就属于这种雷达成像遥感,它不仅可以拍摄到地面目标,而且可以探测到埋在地下几十米深处的文物,甚至可以看到建在地下的工事。按照美国提供的数据,如果地面是干沙子,那么它可以探测到沙漠下20米深处埋的文物。此外,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还正在研制一种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制造的新型侦察设备。这种侦察设备能够对红外图像敏感,并且其工作原理与人眼相同。以前的红外装置采用扫描方式进行侦察,换言之,用这种装置进行工作就像扫地一样,从左到右一帧一帧地扫,效果较差,而且一旦被敌方掌握规律,很容易被欺骗。现在采用凝视型红外侦察设备,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为它就像“眼睛”一样,时刻盯住地球表面的目标,一有动静它就可以发现。美国目前已把这种设备装在地球同步卫星上,这种设备由几千个象素点构成,每一个象素点仅有几个微米大,别看个头小,但威力却非常大,因为每一个象素点就是一个小眼睛,它可以对应观察地面上13.7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地球表面哪一地方发射导弹,它马上就可探测出来。

(五)定向能技术

所谓定向能技术就是把强激光、高能粒子束或强微波等产生的高温、电离或辐射效应集合,尔后以束的形式向一定方向发射,借以摧毁或损伤目标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军民兼用的性质。在军事领域,按照使用范围的不同,定向能武器一般可分为战略和战术两大类。

战略定向能武器,主要用于攻击飞机、导弹和卫星,其技术成熟程度以激光武器为最高。激光武器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精度高,单发成本低,附带毁伤小。正因为如此,不仅各国竞相研制,而且有一段时间被吹得神乎其神。当然,实际搞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它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关:能源关、聚焦关、瞄准关、传输关等等,哪一关都不好过。目前已经实验成功的战略激光武器有美国的陆基中型红外高级化学激光器(MIRACL)。它曾是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一部分,是美国为防止敌国核打击以及免受他国卫星对自己的威胁而秘密研制的一种反卫星武器。1997年10月17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南部沙漠深处的白沙导弹靶场高能激光系统试验中心就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激光打卫星实验。这次试验使用的激光器是由汤普森-拉莫-伍尔德里奇公司研制,耗资8亿美元,激光器发射的光束宽约2米,波长3.8微米,输出能量200万瓦。作为“靶子”的是美国空军1996年5月发射升空的MSTI-3号气象卫星,该卫星大小相当于一台电冰箱,携带有红外探测器,轨道高度约420公里,飞行速度26800公里/小时。实验中,激光武器向快速移动的卫星发射了两束高能激光,第一波束用于测定高速运行中的卫星的准确位置,然后再射击10秒左右的强激光脉冲,从而准确击中了这颗日益老化的卫星。

战术定向能武器,主要用来使人致盲和让武器失效。1995年3月,美国和以色列两国曾联手实施“鹦鹉螺”战术高能激光器概念评估计划。1996年2月9日,一枚EM-21短程火箭在飞经美国白沙导弹靶场上空时被美以联合研制的战术高能激光器击落。2000年6月6日、8月28日和9

月22日,美以两国又连续三次进行了战术激光武器打靶试验,并成功地击落了5枚短程喀秋莎火箭。战术激光武器除了能打飞机和导弹以外,还正在研究更加小型的激光器,以对人眼造成致命伤害。过去叫打“冷枪”,未来就将叫打“冷光”。

除激光武器外,还有微波武器。它不仅能毁坏电子设备中的时钟,而且对其它灵敏元器件也具有破坏作用。此外,微波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也具有较大的损害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受微波照射,那么他的身体肯定会受影响,甚至整天头昏脑胀,无法进行正常工作。

随着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对武器装备和作战行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概括起来就是“八化”,即:侦察立体化、打击精确化、反应高速化、防护综合化、电子武器化、控制智能化、信息多媒化、现装年轻化。

三、确认识和对待高技术武器与高技术战争

(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战争

我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是,既要十分珍视过去的经验,又要高度重视变化的现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战争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战争观念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战争观念包括:战争的胜负观,战争的平战观,战争的主权观。

信息时代的胜负观已不再以歼灭敌人多少有力力量为标准,而是以使作战对象失去多少战斗能力为标准。

信息时代的平战观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信息对抗成为最普遍的对抗形式,而信息对抗从一定意义上模糊了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界限。和平时期对一个国家的电磁频谱进行大规模的侦察与干扰,严格地说,就是进行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信息时代主权观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已不仅仅包括国土、领海和领空主权,而且还应包括频率资源在内的电磁领域的主权。保卫频率资源、电磁主权和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

在战争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全球正在兴起一场新的军事革命,这场革命包括:作战理论、火力打击、协同作战、信息作战、应急作战、作战力量的编制体制、军队组织的等级化、作战样式、作战部署以及军队编成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作战训练、条令条例等带来的深刻影响。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认真研究其特点和规律,同时针对未来我军将面临的战争环境,研究作战理论,探究作战方法,为打赢做好各项准备。

(二)以务实的态度研究战法

所谓“务实”,就是既要着眼于打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又要立足于以劣势装备取胜。我们研究战法,不能脱离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中央军委提出的新时期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离开了这个方针,我们的战法研究就要迷失方向,就要失去意义。同时我们还要着眼于“两个基本点”,一个基本点是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另一个基本点是立足于以劣势装备,或者以手中武器来取胜。

未来的战争将是高技术战争,但从目前我国国力出发,我们还必须立足于以现有武器装备来打。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应加紧搞出几件称得上我们拿手好戏的“杀手锏”。这些杀手锏,就是让“敌人丧胆,我们壮胆”的高技术武器装备。

(三)以全面的观点加强战备

所谓全面的观点就是,既要加速改善武器装备,又要抓紧人才素质的提高。我们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武器装备的差距方面,还要看到人才素质方面的差距。我们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改善武器装备,一条是提高人才素质。从现代战争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不是光有高技术武器装备就能打赢高技术战争,作为一名现代军人,一要有很高的觉悟,二要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二者缺一不可。

总之,只要按照中央军委制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抓住机遇,盯住条件,迎接挑战,内紧外松,少说多干,那么,我们的国防科学技术就

会过几年上一个台阶,我们的武器装备就会不断的更新换代,实现中央军委提出的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要求。

第四篇:军事通信课程论文

军事现代化中的军事通信

——数据链

摘要:数据链也称数据链路,是指采用无线或有线通讯设备和数据通信规程建立的数据通信网络,并直接为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提供支持、服务,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控制密切结合的通信链路系统。

关键词:军事通信

军事现代化

数据链

引言:在现代战争中,军事通信的中枢神经作用显得格外突出。而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数据链,则为现代军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

军事通信学是研究军事通信一般规律,并指导军事通信实践的学科。军事通信在人类战争史上,伴随着武装冲突和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战争和军队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很早就有关于军事通信的论述。而军事通信学真正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则是在军事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战争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军事通信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促进了军事通信理论研究向学科化方向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和加强军事通信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宏观上探讨军事通信本质特征、规律和军事通信学科体系结构的学术活动,对于军事通信学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战争中,军事通信的中枢神经作用显得格外突出。而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则为现代军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毋庸置疑,军事通信技术在战后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武器平台之间形成了横向组网,并融入网络化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武器平台的作战效能。

因此,能够将传感器、指挥控制系统和各作战平台连接到一起,从而实现优化信息资源、有效调配和使用作战资源的“数据链”,正日益成为现代军事通讯的研究热点。

一、基本概念

数据链也称数据链路,是指采用无线或有线通讯设备和数据通信规程建立的数据通信网络,并直接为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提供支持、服务,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控制密切结合的通信链路系统。主要采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和应用协议,实现机载、陆基和舰载战术数据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及战术系统的各项功能。数据链包括一套通信协议以及被交换信息的定义,可以构成点对点和网状数据链路,将通信距离内的各种指挥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组成数据传输/交换和信息处理网络,为作战指挥、武器控制和作战协同等提供有关数据和战场态势信息。

二、发展历史

数据链来源于放空作战,二战时为了对敌机做出快速反应,构成了预警雷达、指挥系统和防空高炮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建立了数据链的基本思路。

20世纪50年代初,美军“赛其”防空预警系统率先在雷达站和指挥控制中心间建立了采用数据通信的数据链,虽然在现在看来很是简陋,却使其反应时间由10分钟缩短为15秒,作战效能提高近40倍。不久,北约装备了Link-1数据

链,将84座大型雷达站连接为一体,形成了整体防空能力。5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装备世界上第一个舰空数据链系统——Link-4。到了60年代又开发了Link-11,可以直接用于舰船、飞机、海军陆战队与陆地之间双向交换监视情报。到了70年代末,在Link-4基础上发展了Link-4A/C两套数据链系统。越战后,为了解决军种之间数据链无法互通的问题,美军研发了Link-16数据链。

三、作战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装备是不是真的实用,必定要在战争中实现其价值。下面以伊拉克战争中空袭作战为例简要介绍数据链在战争中的应用。

比如在空袭中,支援地空协同可分为起飞/着陆、空中编队和前沿引导三个阶段。

1、在起飞/着陆阶段,在空战指挥中心(E2-C预警机)利用Link-4A和Link-16数据链进行指挥引导,达成射手与控制中心的紧密联系。

2、空战编队阶段,主要利用攻击战斗机装备的Link-16数据链达成编队内通信,并与遂行作战任务的E8-C“联合星”飞机建立战场感知联系。航母编队依照安装在F/A-18攻击战斗机上Link-4A数据链实现对舰载机的指挥与控制,空战指挥中心则运用装备的Link-11数据链与空袭编队的E2-C预警机达成航迹修正引导。

3、前沿引导阶段,空空引导利用各作战飞机上装备的Link-16数据链完成,地空引导则由特种部队通过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EPLRS)来完成。

在伊拉克战争中,在Link-16辅助下,美、英联军实现了各作战单元、主战武器和指挥系统高度融合,战场信息快速传递和目标准确识别,缩短情报获取到火力打击的时间,侦察打击一体化、空地作战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各作战平台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使作战效能成倍增加。特别是在大规模空袭与地面攻击行动中,为其实现整体作战目标与监测、战场指挥控制和攻击效果评估打

下了坚实基础。

四、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军事变革的进一步发展,现有的数据链已经不能产生对敌人的优势,因此对数据链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需求。

1、高速抗干扰

现在各个军事大国都有着不弱的电子战武器,可以说未来战争必定出现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因此掌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高速稳定传输数据能力的一方将占据优势。

2、跨平台通用化

未来战争决不仅仅是单一兵种的舞台,陆军小分队、武装直升机、无人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预警机乃至军舰都是一场战役的参与者,这些作战单元每时每刻都需要交换大量数据,如果不能实现跨平台直接交换,而是经过一个中转站,很有可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贻误战机,导致惨败。

3、网络化分布式

在战争中需要进行数据交换的不只是指挥中心与作战单元,各作战单元之间也需要时刻进行数据交换,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单个作战单元的战斗力,更可以提高数据链的可靠性,增加作战单元与指挥中心的联络方式,延伸数据链的作战范围。而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链系统因为“没有中心又处处是中心”,能够有效地避开敌人针对性的打击,大大提高生存能力。

作为战争的“神经系统”,数据链在战争中越来越重要,数据链的技术成熟度也几乎可以代表对战场环境的感知与快速反应能力和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变化,数据链也必将在战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孙继银.战术数据链技术与系统 [J].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 吕娜.数据链理论与系统 [J].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第五篇:军事高科技概述讲稿

第一节 军事高科技概述

导课:“一个谎言改变了一个时代”:1983年,一位演员出身的,拥有众多女粉丝的美国总统,发表了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演说,演说中描述了未来10年美国开发太空(神器)遏制苏联的核打击的军事战略,此演说迅速引起美国最大竞争对手苏联老大哥的注意,也决心不惜举国之力,发展苏联太空(神器)。但是高昂的神器研发费用,使得苏联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终导致经济崩盘,苏联四年后解体,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冷战结束后,据美国中央情报局透漏,“星球大战计划”,不过是美国精心设计的一场骗局,目标就是拖垮苏联经济。那么,苏联究竟为什么要惧怕呢?

未来高技术的发展,已经打破美苏之间的军事平衡,使得苏联的核打击能力已经不占优势。在核战争阴影之下,战争双方都不愿使用核武器,达到玉石俱焚的毁灭效果,因此,探索未来军事高技术的发展,探索新型战争形式,已经成为未来战争的发展模式。

一、什么是军事高技术?

高技术一词由英文Hightechnology直译而来。“高技术”这个词最早来源于美国的建筑业,六十年代的美国建筑业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一座座新型建筑物拔地而起,内部装潢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迅猛地变幻使人眼花缭乱。当时两位才华横溢的美国女建筑师,为抒发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快速的感叹,于是合写了一本叙述新型建筑的书,名为《高格调技术》,描写了办公室和医院等建筑物的优异功能和协调美的特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高技术的最初原形。到了七十年代,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高技术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频繁出现在报刊文献上,但它的含义已经和它刚出现时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常把那些能带来高经济效益、具有高增值作用并能向社会和经济各个领域广泛渗透的一大批新型技术产业称为高技术产业,把这些高技术产业生产的产品叫高技术产品。到了1981年美国人出了一本月刊叫《高技术月刊》,从此高技术这个词就更 广泛地流传开来。

它是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是知识、人才和投资密集的新技术群。

2、高技术所包括的领域

由于高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高技术的构成也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就当今世界而言,高技术主要由以下六大技术群构成。

(1)信息技术群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核心与先导。凡是研究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和应用的技术都可列入信息技术的行列,其主体和基础是电子技术,而发展最快、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学科则是微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激光技术。

(2)新材料技术群

新材料技术群和信息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被并称为现代高技术领域的三大支柱。人类已经应用和正在应用的成千上万种材料,绝大多数是传统材料,而新材料则是指那些对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材料,其优异的性能是传统材料没有或无法比拟的。新材料按用途可分为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及特种结构和功能材料等三大类,其共同特点是生户技术难度高、工艺复杂、发展速度迅猛和前景美好。

(3)新能源技术群

新能源技术一般是指尚未被大规模使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试验完善,才能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氢能等。新能源的井同特点是具有再生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储量丰富,既能进行大规模开采利用,也能小规模机动地使用;清洁、安全;具有较高的热值,便于存储,运输和使用;价格低廉;无污染和公害。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户阔,世界各国都在制订计划,采取措施,组织力虽、逐步将目前的常规能源系统过渡到持久的、多样化的、可再生的新能源系统、不久的将来,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可望获得突破性进展,并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

(4)生物技术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包括生物活组织或细胞〕的特性与功能,设计并完成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种,以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技术体系。生物技术在农业、医学、仿生工程和军事等领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5)航天技术群

航天技术(亦称空间技术)是通过将无人的或载人的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运载技术和航天器技术。航天技术在广播、通信、气象预报、资源勘探、空间开发和军事须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c眼务,并正在把入类千百年来的梦幻逐步变为现实。

(6)海洋开发技术群

海洋开发技术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使用各种方法和设备,把海洋中蕴藏的各种资源开发出来,用于社会发展,以及把海洋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空间利用技术和海洋开发服务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底矿物资源开发、海水资源开发、海洋能开发、海洋运输、海上建筑、海底空间开发、海洋调查、海洋预报、海洋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内,技术不断被更新并逐步进入实用化阶段。以“海洋经济”为标志的新时代,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将要发生革命性变化。

现代六大高技术群,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在每个高技术群中又包括许多具体高技术,这些高技术既各自独立又交叉渗透,并不断产生出新的高技术,从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不断翻新的高技术群体。

我们把高技术或军事高技术当作一个概念来理解,为什么?因为军事高技术是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高技术的一切特征,同时也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很多高技术都是产生于军事高技术,据统计,目前85%的高技术都是来源于或者应用于或者具有巨大的军事应用潜力。所以有时候我们把它当成一个概念来理解,但是它和高技术又是小概念和大概念的区别。

为了对军事高技术进行具体描述,我们也给出一个定义,一般认为,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当代军事高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且种类繁多。一般来说从宏观层次上来分,目前军事高技术主要可分为六大技术群,即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又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从军事高技术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关系出发,军事高技术还可划分为两类技术:一是支撑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共性基础技术,其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性能推进与动力技术、仿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二是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应用技术,其主要包括侦察监视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电子战与信息战技术、指挥自动化系统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核武器和化学武器及生物武器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等。

二、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一)提高了武器装备质量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快了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各种高新技术武器频频登台亮相,其战术、技术性能得到空前提高。

1、高度数字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集成电路技术的提高,为武器装备大量使用电子设备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不仅使通信、雷达、导航、遥控、遥感等军用电子装备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出现了侦察与反侦察、伪装与反伪装、干扰与反干扰等大量电子战技术装备。海湾战争表明,各种信息化的作战装备在现代作战中的地位作用十分突出。如C3I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军队的中枢神经,成为影响战争全局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电子技术对武器系统的渗透性也十分普遍。目前,在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系统中,电子设备占有很大比重。例如,在坦克和军舰的建造费用中,电子系统的费用占30%左右;在飞机的制造费用中,电子系统的费用占50%左右;在制导武器、智能武器和空间武器的费用中,电子系统的费用已高达70%以上。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武器装备系统的重要支柱,“数字化”已经成为衡量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2、精确制导化

制导技术,是控制和导引武器按照特定的飞行轨道,对目标进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它是利用探测器和敏感装置获取被攻击目标的信息特征,对目标进行判断识别并实施精确定位和跟踪的。目前,制导武器种类繁多。从制导导弹到制导炮弹、制导炸弹,从制导地雷到制导鱼雷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族。据不完全统计,仅导弹就有四代340种之多。按所用技术的性质可分为无线电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电视制导等;按控制导引的方式可分为自主式、遥控式、自动寻的式三大类。为了使导弹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有的导弹还采用了复合式制导,即集多种制导方式于一身。制导武器虽然问世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并在几场局部战争中发挥了超常的威力。如第四次中东战争,埃以双方共损失坦克2550辆,其中约70%是被反坦克导弹击毁的。海湾战争中,虽然美国部队发射的精确制导弹药只占发射弹药总量的7%-,但却击毁了伊拉克80%的重要目标。由于精确制导武器具有命中精度高,军事和经济效益好,反应能力强等优点,因而,受到各国军界的青睐,被认为是“未来兵器之星”。武器系统的制导化,使常规兵器有了新的发展,正在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

3、杀伤聚能化

激光技术、粒子束技术、微波技术和等离子体技术的迅速崛起,为聚能武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传统的杀伤性武器不同,聚能武器是把能量汇集成极细的能束,使其沿着精确的方向,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去杀伤敌人或摧毁目标,所以亦称定向能武器。由于粒子束武器能将大量的粒子变成无数颗以接近光速飞行的、具有极大动能的“小炮弹”,因而,在其射程范围内,能迅速拦截高速飞行的目标,并能在百分之一秒内改变方向,直至消灭目标。利用微波技术研制的射频武器,能以高能量的电磁脉冲在1千米内杀死人脑细胞,也可在更远的距离上造成人员心理障碍,并能摧毁比较脆弱的电子元件。目前,美国、日本和西欧的一些国家都很重视定向能武器的研制,除发展空间基定向能武器外,还在加紧研制各种战术用激光枪、激光炮以及微波武器。美国正在研制比激光更为优越的不受气象和大气干扰的粒子束、等离子体束等定向能武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外专家认为,定向能武器具有巨大的威力和发展潜力。核能和太阳能可以为这类武器提供无数次定向发射的能量。由此看来,聚能武器系统登上战争舞台已为期不远,它和常规武器系统、导弹核武器系统结合使用,将会收到更大的杀伤与破坏效果。

4、人工智能化

人工智能,是研究电子计算机、人脑和智能三者之间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技术或称智能模拟技术,是这一学科研究成果的技术物化。人工智能武器,就是这种技术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传感装置、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战斗部组成的武器系统。其工作原理,是把探测所获得的图像输人计算机,与早已存贮在数据库的已知图像(如地形、敌我双方的武器等)进行比较,经过识别判断,认准目标后实施攻击。同精确制导武器相比,人工智能武器具有图像处理和“思考”能力,可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主地寻找、摧毁需要打击的目标。如美军研制的智能坦克能在时速60千米的情况下识别道路、绕过障碍、绘制地图、实施侦察并报告情况;“黄蜂”式反坦克导弹在飞机上发射后,能在数千米高度俯瞰战场,由弹上的人工智能系统控制,对目标进行自动搜索、识别,当发现目标特征与计算机内存储的图像完全一致时,立即对其跟踪并实施攻击。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研制的人工智能武器系统除了人工智能坦克、导弹外,还有人工智能飞机、鱼雷、地雷及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预见,随着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具有人工智能的武器装备系统将会进人战场,武器装备将向智能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5、装备隐身化

装备隐身化,是军队为减少目标被探测的概率,提高武器装备的突防能力及生存能力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装备的隐身,不是依靠某一种单项技术形成的,而是综合利用了多项科学技术成果。隐身的主要方法:一是对武器装备的结构进行特殊设计,以减少各种探测波的有效反射面积;二是对武器装备的动力系统进行改造,尽量减小红外辐射,降低发动机的噪音;三是对目标表面喷徐吸波涂料,或直接采用新型的复合吸波材料制造武器装备等。目前,已经研制出来的隐身武器有隐身飞机、隐身巡航导弹、隐身坦克、隐身军舰等。在隐身武器研制方面,美国占据领先地位。目前已有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B--I B隐身战路轰炸机、B--2隐身战略轰炸机装备部队。隐身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飞机被发现的概率。例如,美军B-1 A型隐身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只有10平方米,B-I B型隐身飞机为1平方米,F-117A型隐身飞机仅为0.025平方米。从其在近期局部战争中的使用情况来看,隐身飞机在隐蔽接敌、实施突然袭击和提高武器装备生存能力等方面效能较好,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战效果。

(二)提升了作战能力

高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引发了武器装备领域和军队建设领域的一场革命。武器装备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是质的飞跃,军队战斗力直线上升。从而使人类的现代作战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1)战场感知能力的提升。由于电、光、声等传感器技术和卫星、飞机等侦察监视平台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在距离目标数千上万公里的地方准确地发现、查明和跟综目标,战场感知的范围比二战时扩大了十倍以上。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都可能在对方侦察器材的监视之下。(2)战场反应能力的提升。由于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指挥控制技术的发展,对战场目标作出反应的时间已比二战时缩短了十倍以上。一个炮兵阵地完成射击准备的时间只需60秒,发射反应的时间仅仅几秒钟。(3)战场到达能力的提升。由于航天航空技术、火箭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在24小时左右将兵力、火力投送到地球的任何地方,开辟出陆、海、空、天和电磁战场。(4)战场突击能力的提升。精确制导技术、隐身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突击兵器的精确打击能力、突防能力和突击速度大大提高。突击兵器的命中概率达到80%以上。二战中,摧毁敌方一个铁路枢纽时约需要几千架次飞机投掷数千枚炸弹,而现在只需要投掷几枚精确制导弹药。(5)控制能力提升。战争发动者无论有多大的优势,通常都会把战争目标规定在谋求有限的、特定的国家利益范围内。这表现为对战争目的、作战范围、打击目标、作战手段、投入兵力、持续时间诸方面进行有限控制。在战争目的的控制上,通常不是以威胁对方生存和全面剥夺对方军事能力为目标。而是“不必打死它,只要打服它”。在作战范围控制上,往往不是依据自己所拥有的作战能力来确定交战的地理范围,而是把作战行动限制在一定区域内。在打击目标控制上,主要是打击指挥控制枢纽、重要军事设施和重兵集团等军事目标,尽可能减少无谓的破坏特别是平民的伤亡上。

(三)优化了军队结构

军队的基本结构,是指军队整体的基本兵力组成形式和内容。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发生改变,这就必然要从整体上调整军队的兵力结构,使之能够适应高技术战争的需要。系统理论认为,任何系统的功能,都是由它的结构来决定的。同样,军队这个大系统所具有的作战功能,也必然由它的兵力结构所决定。所以,通过军队结构调整,使军队在作战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其能力,以保证夺取作战的胜利。目前,各国军队基本结构的合理化调整,集中地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军队结构的整体性正在增强。通过对军队总体结构的不断调整,力求使军队成为一个精干的和紧密联系的整体,以便充分地发挥出军队的整体作战效能。当前,一些国家军队的结构调整,主要包括统帅机构和各级指挥机关、诸军兵种部队、军事院校和其他训练机构、国防科技和军事理论的科研体系、后勤保障体系,以及后备力量体系等基本组成部分。通过调整,明显地增强了军队的整体性力量,使之能较好地适应高技术战争的需要。

二是军兵种结构更趋合理。各国军队在适当增大了海、空军力量和特种作战力量规模的基础上,普遍制定了指导各军兵种建设和发展的长远规划,力求使各军兵种在长远建设的过程中,有步骤地搞好各自内部的结构调整。

三是作战部队的结构更趋多样化。由于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方式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从而要求部队必须具备担负多种作战任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建立适用于不同规模战争和具有不同功能的作战部队,从而使作战部队的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多样化的部队结构,包括功能多样化和类型多样化。如,根据未来战争的特点,把作战部队区分为快速反应部队、战略预备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等类型。各类型部队中又区分为各技术兵种和专业性部队。

四是各级指挥机关日趋精干化。由于现代化指挥手段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能够把情报收集、信息传递、指挥决策和战场控制等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形成一个高效率的指挥自动化系统,从而能够大幅度提高指挥效率,为各级指挥机关的精干化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四)创新了作战理论

技术决定战术,一旦技术有了突破和飞跃,:必将促使作战理论的变革。这种变革导致新的作战理论的产生。

第一,联合作战理论。由于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军队作战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各军种作战能力的提高,使作战的基本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场将由陆、海、空、天和电磁领域构成,作战行动将在上述战场空间同时或先后展开,各个战场围绕统一的作战目的,彼此依存,融为有机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单一军种、单一空间的作战行动都难以主宰战场,这就使得联合作战成为墓本的作战样式。战役作战中,各军种将以协同关系共同构成战役力量的基石,共同遂行战役行动。这必然对战役作战和战役指导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必然摒弃不符合新的作战形式的传统作战指导思想,导致新的联合作战理论的产生。

第二,机动作战理论。由于军队的打击力、机动力和指挥控制能力的提高,使得战场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显著标志是:战场将由线式形态向“非线式”形态转变。在这样的战场上,那种围绕特定地域或目标,从外向内层层剥皮或层层抗击的作战样式和战场结构将成为个别现象。传统的战场正面、翼侧、侧后,战术、战役、战略纵深,前沿、后方及集结、机动、展开、交战,突破、反突破等概念的内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战役战斗将在战场全空间同时展开,作战焦点不规则地分布.于全战场,而且焦点不固定,形成一个个流动的“交战岛屿”,交战双方同处于包围与被包围状态;围绕特定地目标反复争夺的作用降低,更加强调机动,强调积极的打击行动,强调整体瘫痪对手。所有这些,将使新的机动作战理论产生。海湾战争可以说是机动作战理论最具典型的和成功的运用。

第三,全纵深作战理论。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军队的武器装备有了空前的改善。这种改善大大提高了军队的火力、机动力和攻击力,使得部队实施综合火力杀伤、地空协调、立体突击和纵深攻击成为可能。以进攻作战为例,军队能够在对敌方第一梯队实施突击的同时,以远程兵器、纵探突击部队和空降部队,对敌纵深的重要目标实施大纵深火力杀伤、大纵深奔袭行动和大纵深空中包围,以前沿、纵深,地面、空中,正面、翼侧一系列交战的合力夺取作战的胜利。这样,就为全纵深作战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基础。美军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提出“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和“空地一体战役构想”,实质上就是全纵深作战理论。

除此之外,信息战、电子战、火力战、特种战等作战理论都有了重大发展。

下载军事通信讲稿-201109062124-屈宁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军事通信讲稿-201109062124-屈宁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讲稿:军事高技术概述

    军事高技术概述 (讲课提纲) 本课定位:军事高技术专题系列课程的导论性课,搞好与军事航天技术、精确制导技术、新概念武器等课的联系与区别。 从近期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科......

    军事短波通信抗干扰措施

    【摘要】短波电台是部队通信装备中应用最多的设备,针对日益复杂的电磁应用环境和通信对抗挑战,本文从技术和使用角度阐述了电台通信抗干扰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短波电台通......

    军事高技术试讲稿(2013.8.30)

    军事高技术试讲稿 2013.8.3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像大家展示的是军事理论课中,第四章、军事高技术的第一节军事高技术概述的内容。 军事高技术 学习目的: 通......

    7-印度军事战略目标讲稿

    印度军事战略 印度军事战略的演变 印度独立后迄今,其军事战略在保持霸权主义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之下,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紧紧围绕国家的根本战略目标,不断调整......

    伊拉克战争——军事理论课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伊拉克战争。首先介绍一下伊拉克战争的背景。 20世纪80~9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深刻的变化:柏林墙倒塌,苏......

    军事知识讲座讲稿(写写帮整理)

    军事知识讲座讲稿 一、钓鱼岛概况 钓鱼岛,全称“钓鱼台群岛”,日本人称其为“尖阁列岛”。 钓鱼岛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

    军事与我的专业讲稿(最终版)

    军事与我的专业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杨强,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军事与我的专业”,对我而言也军事......

    宁建国案专题警示教育讲稿

    “宁建国案”专题警示教育活动讲稿 同志们: 今年以来,我们陕西省已经连续通报了“冯新柱案”以及“宁建国案”两起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违法违纪的案例,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触,也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