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论文:“本色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回归本色
放飞生命
——“本色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教学要求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活轨迹,从学生的“生命”本体去考察。其实,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天真烂漫的,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艺术家”,对万物有他们自己至真至纯的独体验。小学生习作需要这种纯真本色,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学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抒发自己“胸中”的意思和情感,使作文从本色中来,到本色中去。
所谓本色就是原来、原始、根本的意思。首先需要教师立足本色,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积极引导,挖掘人的真、善、美,用心灵和真情实感去写文章,还学生心目中对事物最本色的认识。其次需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本色”。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观察、感悟、再现、表现、创造,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真我,写出真爱,流露真情,捕捉真意,写出生命的真实,从而实现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
然而,当前小学生的作文正面临着“灰色污染”。“灰色污染”的特征之一就是过于早熟,作文中有明显的成人腔。有的整齐的句式落不下多少稚嫩的痕迹,有的纯熟的语言看不到一点童言的影子,有的深邃的思想拔高得让人惊奇赞叹,成人的腔调也不时在作文中出现,让人根本分不清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灰色污染”的特征之二就是组抄,作文中有明显的抄袭痕迹。不少学生手中都掌握有一定数量的“作文选”,写作时对同题作文生搬硬套,复制出一篇篇“拷贝作文”,对类似作文东拼西凑,“剪切作文”大量出现。“灰色污染”的特征之三就是程序化,作文中有明显的套路。不少学生热衷于“一凑、二抄、三套”的 “作文诀窍”,作文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程序化、模式化、成人化习作的泛滥,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学生泯灭了个性、抹杀了灵性、窒息了创造性。
根除“灰色污染”的关键在倡导“本色作文”。笔者近几年致力于“本色作文”的教学研究,探索了了一种以“三性”(工具性、生活性、个体性)“三本色”(主体本色、内容本色、形式本色)为主要内涵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返朴归真,还原习作的工具性,反映习作主体的生活本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张志公也多次强调:“作文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由此可见,作文具有表达心声、交流情感的功能。但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造成这种现状的最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没有搞清对习作工具性的认知。这种习作工具性认知偏差的分界线就是“要我写”还是“我要写”。如果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交际的实际需要,就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作为“本色作文”的教学,应该具有“唤醒”功能,营造一种“作文是人际交流的的需要,作文是成长发展的需要”的习作氛围。逐步还原习作的工具性,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生活,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让学生认识习作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把习作还原到日用工具的状态,作文教学就有了“本色”的土壤。
(一)多方引导疏通,增强学生习作的欲望。引导就是用大量的事实和精选的案例,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概念与内涵,明白写作在交际中扮演的角色,认识习作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深入理解习作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比如我班有位同学,父母出门在外,一年回家一趟。这孩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常郁郁寡欢。于是,我鼓励孩子多写信,既可叙事、汇报最近学习情况,又可抒发思念之情。孩子试着写了,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父母的心与孩子的心就因为这封封信函彼此产生了共鸣,从此,他不仅性格开朗,还懂得体谅关心父母,更难得的是他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又如一名学生常常要求调座位,我不置与否,只是爽快地说:“就是告状也得写状纸,你把要求调座位的理由写出来交给我,如果确实有理有据,可以考虑。”这名学生欣然同意。结果两星期后,一本厚厚的《同桌冤家》小说就出现了。从上面两个例子中,不难看出,教师能见缝插针,多方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那么他们便不会排斥作文,而会自觉不自觉地在
生活中“因需作文”。
(二)巧妙设置场景,提高学生习作的乐趣。交流是生活的必需,习作也是师生交流、学生交流的必需,只不过这种交流是以文字为符号在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互方式。教师要创设真实的交流场,让学生在这个交流场里以文字为载体,用心去触摸文字背后的心跳和灵魂。比如,在国庆返校后安排口头作文,让学生口头表述国庆见闻,让学生讲到动情处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让学生听到高兴初心驰神往,跃跃欲试,让学生感受作文就是一种享受;再如指导学生编写手抄报,出黑板报,布置宣传橱窗,让他们自己选择素材,自己裁剪编排,让他们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宣传;教师学生要参与干部竞选了,教师指导他写演讲稿,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一种提炼。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写作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那么他们不仅不会排斥作文,反而会主动地在生活中“应用作文”。
(三)开辟“绿色”通道,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通道分两种,一是自由通道,就是鼓励学生自备笔记本,写些日记文章和随笔,文章不要求题材,不限制体裁,不规定长短,日记文章和随笔可以交给老师点评,也可以同学之间交流,也可以自己保留,每个季度总结展示一次,评选十佳练笔,推荐好的文章开辟“佳篇有约”专栏。二是绿色通道,开通“班主任信箱”,开辟心灵交流的绿色通道,自由地和学生书信来往,鼓励学生畅谈人生,抒发喜悦,倾诉烦恼,询问对策,让教师参与学生的生活,一起分享成功,安慰失败,排除苦恼,荡涤心灵,让学生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倾吐,一种倾诉。只有当写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他们作文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二、固本清源,重视习作的生活性,反映习作内容的生活本色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孩子写作的巨大素材库,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放着“鲜货”不尝,却去嚼些“陈年干货”。作文指导如果仅仅囿于教室,限于书本的字词句段篇的反复咀嚼,那么必将走入一条死胡同,进退两难。引导学生投入生活的怀抱,教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日积月累,就不愁语文学不好,作文写不好。
(一)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捕捉生活的亮点。社会生活是习作内容的主要来源,在原生态的社会环境中,任何经过学生的观察得来的素材,才更显得亲近、有血有肉;生活中积累的素材信手拈来,才会言之有物、清新自然。因此,我们
要让学生们去做生活的参与者。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孩子们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自然成长。比如有位同学跟妈妈去大厦买东西,这在孩子们看来是一件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的事,没有什么“奇”、“趣”可言,没有必要写进文章里。但是我的这个学生却把它写得有滋有味,因为他注意了观察,注意了发现,体察妈妈挑选某种商品的目的和意图,向妈妈询问商品的性能和质量。另外,他还主动了解某些商品的牌号、产地,仔细观察它的包装等等。每去一次大厦,他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每次回来他都能写出一篇象样的短文。细致的观察使他拥有了那么多的“库存”,写起文章来当然不发愁没内容可写。
(二)有的放矢组织活动,丰富写作的素材。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组织必要的活动可以补充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的不足,作为第二课堂进行必要的拓展和适当的延伸。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活动,哪怕是经过策划的个体的行动,都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自己是身体力行的,体验当然会更加深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环保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活生生的写作资源。有了生活,才有丰富的素材,让习作成为生活中的习作。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奉化滕头村,江南风情园、盆景园生态景物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自然之美,憨牛猛斗、温羊角力、笨猪赛跑农俗游乐让学生真切领略到农作风情之乐,学生一路走来,兴致盎然,文思涌动,写出来的文章不再空洞、乏味,而是有感而发。
(三)鼓励参加生活体验,拓展生活的视野。只要是亲身体验,都会是鲜活的、真实的、有生命力的,在体验基础上的习作,也就能富有张力和感染力。我们提倡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一份生活积累,多一点生活体验,体验大自然的壮美,体验亲情友情的纯真,体验劳动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历程与喜悦,体验人际交往的关怀,体验失败后的自强。当这些亲身体验与习作结合,文章就血肉丰满。比如我校和宁波朱雀小学、勤州宋诏桥小学开展的“手拉手,找朋友”城乡结对活动,让农村的学生进城到城市的学生家中体验生活,让城市的学生下乡到农村的学生家中体验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对学生来说这份体验是新奇而独特的,难忘的经历拓宽了学生的生活视野,写出了一篇篇情文并茂的佳作。
三、求真揭趣,尊重习作的个体性,体现习作形式的自然本色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童言表
达童心,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学大人腔,不说老头说,不说空话、套话、假话,人云亦云的话。呵护童真,激发童趣,释放童语,解放童心。让习作者的创新思维,在无忧无虑的本色环境中萌发,让习作者的灵感在自由奔放的激情中喷发火花。
(一)给学生以写作的自由与空间,放飞学生的个性。小学生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结合,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主观见解的直接方式。通过个案研究,我们发现个性飞扬的习作无一不体现着学生个体丰富的生活经历、深刻的主见、独有的丰富情感。反之,生活时空不自由的学生,就显得知识面不广,联系性不强,发散性不足,不善于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学生的习作有没有生命,有没有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学生个性展现上。
个性飞扬离不开一个相对自由的时空环境。只有还原自由,才能放飞个性。所以,我们要协调学校、教师、家长三方的关系,为孩子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更广泛的空间,不要用过频繁的假日活动剥夺学生的时间,不用过多的作业占用学生的课余生活,不用过分的补习班、特长班压束学生接触社会的空间,还时间于学生,还空间于学生,还自由于学生,还灵性于学生。让他们能在宽松环境中畅快地观察社会,在闲情暇致中自由地感受生活,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读爱读的书,写喜欢写的作文。只有当学生涌动想表达的愿望,并且能够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最终就能还个性于学生,展个性于习作。
(二)启发开拓学生的思路,亮出自己独特的素材。人都是有个体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认识感受、独特想像。我们在习作指导中,要注重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把珍藏在自己心灵深处与众不同的东西表达出来。只有独特的、个体的,才是灵动的、鲜活的。
要开拓思路,亮出素材,就要选取个性化的独特经历。不同生命的活动,构成了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于别人的做法、想法,而这些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生活经历正反映了个人的爱好、性格、兴趣等。在作文指导课前,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确定最能表现自己独特生活的习作内容。学生如果能坚持写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作文内容就不会千人一面,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彰显。要开拓思路,亮出素材,就要选取个性化的独特想象。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想象也是海阔天空、各不相同的。同一活动、同一情境、同一事物均可引导学生发挥独特想象,使其思绪自由放飞,可以“心游万仞,神鹜八极”,也可以异想天开,童言无忌。只有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想像入文,学生的个性、灵性才能飞扬起来。要开拓思路,亮出素材,就要选择个性化的认识感悟。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不同,对生活、对事物的认识感悟也往往不一样。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不同类型、不同背景的学生对同一题材、同一问题总有不同的感悟,正是出于不同个性学生的真实感受,即使有偏差,即使很稚嫩,也很正常,只要做好疏导,就会呈现出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鼓励自由表达与创意发挥,展现应有的情趣。《课程标准》要求 “(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为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习作教学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真情付出,就会春风化雨,习作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有情感的作文才是生命化的作文,有情感体验和真情流露的学生才是血肉丰满的学生。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一旦激起了他们内在的情感,也往往能写出一篇篇像模像样的文章,至少比平时那些生搬硬套的作文好上许多;而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更会文思泉涌,笔下流出一篇篇上乘之作。可见要写好作文,必先有情,文随情发才能成就佳作。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调动、激发、转化、延续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一种想写作的冲动。一旦学生能以情入文,那么,所有学生都会变得能写、乐写、爱写作文了。所以,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不要过分强调形式,也不要过分注重结果,应该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相融合的体验过程,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抒写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才是本色习作教学的真谛。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与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与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西河镇中心小学 汪庆丰
经过将近两个学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校在这过去的一学期中按照课题实验方案,不仅已经较好的完成了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而且正在进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下面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研究的一些工作进行回顾。
一、加强学习总结,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1、加强理论学习
学校强化《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论》、《教学策略》、《高效率教学》、《50种教与学的思考》、《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经典解读》等与课题有关的资料的学习。学校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李老师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设计研究》实施方案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同时采取多种渠道如网上查找、网上学习、集中学习等方式,了解、学习、认识课题的内涵,要求教师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做到真正理解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相关理论知识,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真正实施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课题研究资料。
学校还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进行了理论学习交流座谈会,老师们在会上,对自己学习资料的学习体会作了深刻的发言,有的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带着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去寻求理论的升华。
2、加强理论对实际的指导
全校教师尤其是课题组核心成员,积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探求有效的课堂教学,追求高效的40分钟力求在课上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我们的课题组成员经常互相听课,然会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探寻好的方法。
学校进行了“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讲座”,从理论上武装全体语文教师的头脑。
二、加强有效教学,发挥课题研究实践功能
1、加强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和期中教学常规总结 学校在期中考试后,对每个班的语文考试成绩进行了数具统计分析,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的比较,与上学期的考试成绩的比较,与入学时的起始成绩的比较,与其他学科考试成绩的比较等等。在教师会上进行分析讨论,总结自己半学期以来采取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得与失。学校还对半学期以来的教学常规进行总结,分析教师们尝试语文有效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为下一阶段更加高效地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依据。
2、加强有效课堂教学
学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和挖掘人才。学校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大赛,此次大赛旨在将教学评比作为教师实践、反思、研究、提高的策略和措施。学校共有十几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课堂教学大赛,每位参赛教师都精心准备,充分运用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学校大赛评委会与参赛青年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点评交流会,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成功之处给予积极的肯定,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也明确地指出,帮助我校青年教师获得更快的进步,促进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对部分课堂教学进行了摄像,制作了光盘,积累了资料,也便于这些教师以后重温,进而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学校认为这种方式也是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3、加强有效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学校还采取不同形式的课题研究方式。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关于有效课堂研究,学校举行了沙龙式研讨法,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就有效课堂研究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体会;然后学校就有效课堂研究举行了沙龙式研讨会,会上广大教师竞相发言,就有效课堂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形式活泼的讨论;不仅交流了经验,而且形成了共识,为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献计献策,有效推进了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加强骨干示范,推进课题研究纵深发展
我校专门对实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教师尽快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课题研究的顺利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抓好一支课题研究骨干队伍,做好课题领头示范工作,首先从青年骨干教师抓起,着力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并对全校的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发挥示范作用。
为了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校领导与骨干教师一起全心全意,任劳任怨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校领导经常听取课题小组的汇报,及时为课题研究工作出谋化策,指导课题研究工作;课题小组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教导处则重点指导骨干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把新的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作用。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分工明确,同时又密切协作,为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学校还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紧密联系起来,将“有效教学”研究作为学校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除了学习《有效教学》外,还布置老师针对有效教学写出自己的点滴体会,收录在积累手册中。
四、取得的成绩
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始由骨干教师向全体教师辐射,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逐步转向全面推进,人人参与,个个实践的良好局面。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解读一篇课文,如何选择一个有价值的大问题,我们的实验教师都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另外,在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上,我们也做了尝试(例如王红艳老师的课堂);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处理上我们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指导学生的朗读的教学策略上也在进行不断地尝试,特别是我们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提高。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有许多困惑,特别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从而形成语文能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很感谢李老师将我们渐渐由一个只会教书的教师引领成为一个个善于思考的专研性的教育工作者,正是因为我们思考了,所以才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可能也是因为懂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才感觉到自己不好驾驭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我们都在困惑的如何让学生自己会读书,怎样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从而体会文章的内涵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等等。课题研究本身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次考验,我相信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攻克一个个难关,顺利结题。
第三篇: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定稿)
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更是我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我在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从2003年接收首批新课改班级后,对一至六年级的教学进行了一个系列的探索与研究,摸索出了一条作文教学之路。
一、低年级——加强写话练习,奠定习作基础
低年级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万丈高楼从地起”,低年级写话起步教学是否成功,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对学生今后的作文水平影响极大。因此,我一改以往的做法,教学中大量加强写话练习。
1.从说写一个完整句入手
说话、写话要从兴趣着眼,从说一句话、写一句话做起,即从练习造句、炼句做起。从认识第一个生字“爸”起,我就开始让孩子用“爸爸”说一个完整的句子,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然后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几句话或一段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说话训练,在孩子学完拼音并认识一定的汉字后,教孩子把拼音和汉字结合起来练习写话。先练习写一句话,然后练习写几句话或一段话。
2.仿写
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低幼儿,开始都是模仿性占优势。利用教材,仿写一些句式、段落、儿歌、诗歌等,可训练他们学写话的能力。例如二年级上册《假如》这篇课文,是一首很贴近儿童生活和思想的诗,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诗中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当学完全诗后,我问大家: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用他画什么,表达什么愿望?在学生尽情表达后,我让大家仿照课文写一节或几节诗歌。
3.写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的内容丰富多彩: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等。认真地指导学生说话,然后写下来,是练笔的大好机会。
4.看图写话
看图写话是训练低段学生写话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适当安排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幅到多幅的写话练习,既训练了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能力,又提高了写话水平。
5.编童话故事
吴立岗教授说:“低年级段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想象性写话和童话体写话。”遵循这一原则,我也安排了一定的童话体写话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放胆写话——周记
叶老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写话材料,让学生从小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从一年级上期第四学月起,开始鼓励孩子们放开胆子,运用已学的汉语拼音和已经学会的汉字,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一句、两句、几句,一次、两次、多次都可以,愿意多写就多写,不愿意也可少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每周末安排一次小练笔。
经过近两年大量的写话练习,孩子们逐渐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并且在写的过程中逐渐把语言写开,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进入中年级后,不再惧怕作文,水到渠成。
二、中年级——训练“下水”能力,扎实习作基本功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认为,不仅仅是完成教材中每期八篇作文训练,一定要挤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下水”能力进行一个系统训练,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
1.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
生活是我们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或写不清楚、具体,是因为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印记、经验等模糊不清,对一些情节、场景、过程、细节等观察不够。因此,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从观察中丰富感知,认识生活,辨析美丑,培养情操,广泛积累素材是习作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从三年级开始,我采取“每日一观察,每日一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随便观察什么都可以,只要有新发现即可,然后利用晨会
课、午间之声时间进行交流。待学生产生观察兴趣后,教给观察方法,让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并写成观察日记或周记。两年的观察训练,既让学生养成了留心观察的习惯,又积累了不少的写作素材,还提高了写作能力。
2.训练遣词造句的能力
学生初写作文,或颠三倒四,语无伦次,或不能准确达意,或不能鲜明表情,或不能生动传神。究其原因,是不懂得遣词造句。针对这种情况,每次习作之后,我都举办一次“作文诊所”。有选择性地出示学生中的作文病句,师生共同讨论修改,在讨论修改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怎样用词才准确、规范、简练、优美,指导怎样把句子写连贯,写得富有变化,写得生动形象,还可以运用关联词写句子等。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修改本组中的几篇习作。按照循序渐进的过程,每次着重训练一个重点。
3.指导写好段
段是构成文章的基础。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要写好这一个一个的段。为了牢实这“基础”,我在段的训练上下了一定的功夫。训练学生先总写,后分写;先分写,后总写;先总写,后分写,再总写;有层次地写一段话;围绕中心写一段话;写开头段、结尾段等。
4.搭建篇的架子
文章要有头、腹、尾、神。学生初写作文,虽重点进行片段练习,但最好一开始就给他们建立篇的概念。也就是说,要讲究开头、结尾,要表达一定的中心。
三、高年级——培养创新思维,鼓励个性表达
作文是智力活动。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活跃,则观察入微,分析敏锐,文思活泼流畅;思维呆滞,则视听不灵,反映迟钝,文思狭窄凝滞。要学生在作文中吐胸中积蓄,抒真情实感,甚至师心独见,发人所未发,就必须以活跃思维为前提。进入高年级后,除了扎实篇的训练外,不应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1.启发思维
每个小学生都有胸中的积蓄,都有沉淀的记忆。“作文到手,无从下手”或千篇一律,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思维不活跃,不会就其相近、相似、相连、相异处展开联想,更不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作文思路,特别是选材的思路,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我首先创设
作文情境,唤起经验,通过回忆联想,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然后采用北京思维技能研究所所长许国泰创造的“魔球理论”——“信息交合论”组合题目,从广度启发,让学生明白写作的话题很多很多,要展示自己独立的世界;接着从深度启发,同一题材、同一题目、同一内容,如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去思考,写出“独特之处”,以发散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2.训练想象力
作文需要想象的配合。想象力丰富的作者,他的文章一定生动形象,有声有色,一定神思飞跃,奇瑰竞呈。看图想象、扩充想象(如提供一个主句)、接续想象(续写完已提供的部分想象)和自由想象(虚构童话、寓言故事或虚构场面和人物想象)等是训练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五年级周记,增加大量的想象作文。
3.鼓励个性表达
鼓励学生用创新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新的感受和新的发现,只要内容和形式有新意,体现着自己的个性创造就是好作文。作文赏析重在欣赏创意表达,既让写作者倍受鼓舞,激发创作热情,又让其他同学受到启发,营造创新氛围。六年级周记,以自由习作创意表达为主。
四、阅读和积累让习作枝繁叶茂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量的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情感,积累词语句式和文章样式等。所谓“厚积薄发”正是前人的一条宝贵经验。因此,我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养成阅读和积累的习惯,以丰富学生语言,让学生习作时有大量生动的语言涌向笔端。具体做法:低年级,每日一刻钟阅读,由亲子共读逐步放手学生自读注音读物,家长填写阅读记录表,从二年级开始,给孩子们准备采蜜本,每周积累五个好词,两个佳句;中年级,每日半小时阅读,每周积累五个好词,五个佳句,两个优美段落;高年级,每日一小时阅读,每周积累五个好词,五个佳句,五个优美段落,也可积累名篇或写读书心得,多者不限,学生自填阅读记录表。通过实验,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大有帮助。
第四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索论文(范文模版)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朗读参与面窄
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会读。教师往往只关注个别优等生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让他们示范读或领读,一节课40分钟,都没时间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朗读,更不要说去指导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了,朗读训练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非常被动地当听众,连最基本的朗读机会都无法得到,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因此,朗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机会和信心,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2.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指导方法简单、随意,常见的是教师在分析理解结束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生动地读读刚才所学的段落,或要求学生读出温柔婉约的语气,或要求学生读出粗犷豪迈的语气。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对要领把握不够,只注重声音、语气的形式,不重视内心独到的体验;只注重表面的朗读技巧,不重视语言的内涵寓意。经常会出现教师随随便便地告诉学生读法,如把那些字读得重些,把这几个词读得轻点,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把这些段落读得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因此,学生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读得非常高,遇到感情比较低落的句子,就读得十分深沉,这种时重时轻的读法,让他们无法理解朗读的抑扬顿挫,无法掌握朗读的真正技巧。
3.范读环节缺失
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朗读基本功较差,自己都把握不住每篇课文的情感、内涵,自己都无法独立地、规范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那如何给学生范读、领读?如何去指导学生朗读?如何评价学生朗读?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就只能说“很好”之类的话,让学生无法理解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这种实质上不是评价的评价,就连最基本的激励作用都发挥不了了,更不要说起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了。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是投入全部精力探索、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不喜欢读、不愿意读,甚至厌倦读,导致朗读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朗读能力提高缓慢。此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意、收获快乐、宣泄情感。
2.保证时间
教师要结合年级特点、学情特点、教材特点安排不同课型、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音准确,断句得当,特别是每节课的初读课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读完、读懂,不能走过场,匆匆而过,草草收兵,这样就只完成了教师对读的心理平衡,而没有达到预习或初读的目的。
3.明确要求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首先,要读正确,即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错读、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丢字,做到读的最基本标准。其次,要读流利,即不重读、不断读、不读破、断句间歇准确、停顿时值分明、速度快慢适中、语气连贯流畅。最后,要读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掌握合适的语调、语气,在深刻领会文意的基础上,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所蕴含情感的表露要朴实无华、连贯自然。
4.扩大训练面
课堂教学中的朗续训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面均得到不同的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特别强调的是低段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枯燥而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抢着读。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朗读语气、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听的过程中、评的过程中找到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引导他们全员参与。
5.进行有效指导
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脉络。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的话,就基本解决了有感情朗读的大难题。然后,再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次,要重视技巧指导。朗读技巧,主要是指对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教师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理解与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意”让听众听出来,进而实现“表情达意”的目标。
6.提高自身素养
要想搞好朗读教学,语文教师需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普通话的训练达标,除了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以外,要多听、多看、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只有自己的朗读水平有了提升,有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们才能有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的学生才会训练成为一个个朗读小能手。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从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的研究意义如下:
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切实转变观念,这是实现阅读教学根本变革的前提”(崔峦语),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就是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3、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阅读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言学
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是一个input(输入),decoding(解码),output(输出)的过程。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但只须达到一定的输入量,才能保证更好的输出。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阅读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可以训练发展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大量的阅读是语言输入转为输出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的大量机会和条件,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整体语言素质。
2、教育教学心理学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学生阅读经验不足,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自制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等。因此必须从情绪,情感方面激发热情,产生兴趣,引发动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国内阅读教学的研究是比较成熟和深入的,我们可以将阅读教学上的许多优秀经验迁移到本校的教学中,如:导读式阅读教学法,情境式阅读教学法等。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预期目标
1、寻找并改进小学阅读课的框架和模式。
2、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有爱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与内容: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是否吸引学生。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教材,寻找或汇编出适合学生阅读的系统阅读教材。
2、研究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的实施内容:(1)了解小学生阅读心理
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到这一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的理解,这是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2)驱动小学生阅读需要
阅读需要是人进行阅读活动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信息传递频繁,英语的交际功能日益明显,所以社会生活需要小学生从小就强化自己的知识、智力与精神素质,这就是外部的驱动力;作为教师,更应该促进小学生阅读的内部驱动力,使之产生自身的阅读需要,即进一层的阅读动机。教师要对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诱发其阅读的欲望,剌激他的阅读兴趣,剌激阅读学习,但这还是一种短期的、易受影响的阅读动机。教师更重要的是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小学生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等深层的长远的阅读动机,使之发挥更大的动力作用。(3)扩大小学生阅读数量
此处所称的数量一是指所读读物的数量,二是指阅读涉及学科的类型数量,亦即指通常所称的“阅读量”与“阅读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去处理。所以小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4)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
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了他们所传授、推行的阅读方法的正确。我们的研究就是选择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凭,能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5)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阅读,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受到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课题将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
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首要在于选择读物,要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选择时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阅读心理。其次是对理解程度的要求要适当,对同一篇读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几遍阅读,随阅读遍数的增加再进而提出进一层的理解要求,使学生经过几遍阅读之后达到较好的理解程度。第三是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要逐步训练,使学生掌握略读、默读、跳读、扫读、猜读等方法,以增进阅读的速度。同时,要让理解与速度得到很好的协调,和谐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一)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法和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实践性原则: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为学生创设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3、整体性原则:实现课内外的协调,拓宽学习渠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发挥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所学阅读材料的兴趣、理解程度、掌握情况等。
2、行动研究法:
根据实验目的,对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分年级进行不同的设计、探索,并将不同课堂教学现象做记录、分析,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对比较典型的阅读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
4、文献收集法:
寻找更坚实的理论支撑,真正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研究。
5、调查研究法
了解不同研究阶段教师对研究内容的理解与操作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访问家长等手段了解学生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变化,知识结构的改善,意志品质形成等情况。
(三)研究的步骤:
1、邀请导师讲座,学习多元智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等有关理论。
2、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我校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系统的归类,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供研究的思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阶段,主要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不断探索研究方法,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力争研究的实效。
1、开展理论学习和收集,组织教师从网上和刊物上查找有关资料,并附写相关的感想。
2、开展公开课、观摩课、说课、评课等活动。
3、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评价等资料。
4、及时总结,定期交流。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材料
——四年级《17七颗钻石》阅读教学有效性课题分析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以生动离奇的情节赞扬了小姑娘如钻石般闪亮、美好的心灵,为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提供了鲜活的范本。整个故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细致生动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令人读来兴趣盎然,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熏陶和净化。在本节课中,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有如下个人见解:
1、有效的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通俗的讲就是指教师的备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任务的布置,教学环境的布置,以及学生课前应做好的相应的准备工作。本节课在设计教学环节之前,王老师通过集体备课和自主备课相结合,翻阅了一些与本文有关的优秀教学设计,观看了部分优秀教学视频,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化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正因为王老师充分做好课前的有效准备工作,使得课堂的教学过程更为顺利,也使更多的学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明确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本节教学观摩活动中,王晓静老师,针对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把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同时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注意根据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容易把握,对情感体验却不是很深的特点,在学习课文初始,教师抓住重点,出示词语“旱灾”“干涸”“干枯”“焦渴”等加以品析,提出:“看到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情景后自由表达,并引导学生想象,极力加以渲染,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旱灾的严重以及生命对水的强烈渴望,为解读后文小女孩到处找水及数次奉献爱心做了良好的铺垫,创设了课伊始,情已生的境界。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如,找哇找哇、小心翼翼、一滴一滴等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之后,又创设一个情景:假如你是那位小姑娘,你会累吗,你口渴了,为什么不喝?还比如在讲到遇到路人之后:假如你是那位小女孩你会怎么做、怎么说?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避免了老师枯燥的讲解,用富有激情的教学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出要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道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入了神奇的童话世界。使得教学效果非常的突出。
3、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阅读教学有效开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精心制作了一些教具,直观反映了水罐的几次变化过程,配上一些简笔画,使得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让学生在感悟句子之后,围绕水罐的变化反复的通过有层次的朗读,则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与激情,整堂课都在朗朗的读书中度过。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自然促进了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但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评价非常缺少,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缺少了有效的课堂评价,阅读有效教学就会大打折扣在本节课上,王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很少做出正面的评价,只有纠正错误,唯独一次对学生的评价是在学生朗读之后问大家:“他读的好吗?大家鼓掌。”。有效的课堂评价不是说“你说的真好”,“你读的真棒”等笼统的话语,而是好在什么地方,棒在哪里。有效的评价,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已经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注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评价的实质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引导学生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有效的评价能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也许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