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哲学讲稿(完整版)

时间:2019-05-14 16:5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中国哲学讲稿(完整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中国哲学讲稿(完整版)》。

第一篇:现代中国哲学讲稿(完整版)

现代中国哲学讲稿

主讲:杨雪骋

序言

一、现代中国哲学的范围和对象

1.现代中国哲学的历史分期问题

①第一种分法:1915-1949,为中国现代哲学阶段

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未变,但革命任务有变化,哲学相应地也有变化 ②第二种分法:1840-1949为中国近代哲学,1949年之后为现代中国哲学

说明:1840-1949年为近代,这一时期,哲学发展的主要基础是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哲学流派,未占主导地位

③其他分法:学术文化史不与社会经济史、政治史的划分相一致,应以其自身的发展为历史分期的划分依据

A.从明清之际至今后50-100年都属于近代中国哲学的完整阶段 说明:认为这一时期为启蒙时期

B.从19世纪末受西方现代哲学影响的中国哲学开始(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称为中国现代哲学 说明:19世纪末中国也出现了机械唯物主义和进化论唯物主义,恩格斯将这两者视为现代唯物主义,因此也可以视为中国哲学的开端。

学术界将19世纪上半叶的孔德实证主义视为现代西方哲学,19世纪下半叶中国哲学受西方现代哲学影响,所以可以顺理成章地将19世纪末中国哲学视为中国现代哲学。C.从1923年人生观论战开始,为中国现代哲学阶段

说明:1923年为开端,这个时期中国哲学讨论人的问题,具有现代性,分为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两派,至1949年中国哲学基本上完成了对西方哲学的传播和消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现代特征的中国哲学,这一过程仍在持续中,还未完成。

本课采用1915-1949年为现代哲学阶段的观点

2.现代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

①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哲学家的吸收、消化与创造,自成体系。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中国化 ③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争论与互动

二、现代中国哲学的基本线索

1.从横向来看,中国现代哲学的基本流派

几种分法:两流派说,三流派说,四流派说 两流派(与政治斗争相联系):

无产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正确的、进步的、唯物的、辩证的、发展的);

地主资产阶级哲学(非马克思主义哲学——错误的,落后的,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反动的)三流派:

激进主义:极力否认现存权威,主张彻底改革社会制度,如马克思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主张彻底变革社会,变革思想

保守主义:固守传统,主张在传统基础上改良、纳新,如现代新儒家哲学,民国官方哲学 自由主义: 积极吸收西方哲学文化,崇尚西方价值观念,如严复、胡适、丁文江、张东荪等 四流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李大钊、李达、陈独秀、陈望道、毛泽东等;

现代新儒家: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家学说,谋求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为己任,主张反(返)本开新——返儒家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起始于梁漱溟、张君劢,发展成熟于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代表人物及学说有梁漱溟的新孔学,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熊十力的新唯识学等

实证派;

官方哲学:依靠政治力量,宣传有利于统治者统治的哲学,孙中山的生元论,戴季陶的民生哲学、陈立夫的唯生论,蒋介石的力行哲学等

2.从纵向来看,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 ①准备阶段(1915-1927)

A)新文化运动,自《青年杂志》创刊(1915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大规模传播,重点是传播唯物史观。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等

同时期,也有民国官方哲学的代表,戴季陶、胡汉民、邵力子等

B)现代西方哲学思想也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流派 代表:梁漱溟,生命派哲学(新孔学)

胡适,实用主义方法论 张君劢,自由意志论

丁文江、王星拱,科学主义哲学 戴季陶,民生哲学

C)各种思想发生激烈的交锋: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东西方文化的论战,科学与人生论的论战(张君劢、丁文江),宗教与无神论之战,批判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流派的论战 ②创作阶段(1927-1937)

张东荪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和叶青的假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和系统化;

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三次论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历史分期问题,唯物辩证法问题。

关于毛泽东思想:《反对本本主义》——形成的标志,活的灵魂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③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繁荣阶段(1937-1949)a)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b)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繁荣景象

冯友兰的新理学 贺麟的新心学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金岳霖的新知识论

战国策派的唯意志主义:

(—人物,陈铨、林同济、雷海宗、马云逸 —学说采用尼采、叔本华

—历史循环论:帝国阶段—战国阶段—帝国阶段

—战国时代是人类历史文化最辉煌的时期,战争迫使人们投入到创造之中,实力是最根本的标准

—英雄观:历史是英雄创造的,英雄之意志坚强。)

“力”说:强力者生存

其他思想家:蔡元培,朱光潜,朱谦之,李石岑,沈志远,郑昕,洪谦,方东美,唐君毅

第一章 陈独秀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安庆(旧称怀宁)人。

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1.实行民主政治是中国独立自强的根本出路

2.民主的基础是自由

3.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复辟逆流 ①揭露封建纲常的本质和罪恶

三纲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伦理的根本,也是孔教儒学的教义,宣传封建阶级秩序,使一方服从于另一方。

忠孝节义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道德,是奴隶道德,它与自由、自主、平等、独立的人格是根本对立。

封建纲常的四大罪恶:

a)损害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 b)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

c)剥夺个人法律上之平等权利; d)戕贼个人之生产力。

②指出孔子之道不适于现代生活

其一,宇宙间之精神物质,无时不在进化变迁,道统彝仪又怎能外; 其二,从现代经济生活的独立原则上看,孔子之道与之不相适合;

其三,要反对复辟帝制,就必须反对孔教儒学,因孔教儒学乃立君之道,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其四,批驳封建卫道士们的种种谬论:①秦汉以下儒生败坏孔经论 ②挽救世风论等

三、进化的唯物论

推崇进化论为推动欧洲社会文明进步的三大学说之一(另两个为社会主义、人权学说),是变古之道,使社会人心划然一新。

在进化论基础上,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知识成果,结合早年的元神论思想,形成了他的进化论唯物主义。

1.宇宙间除了物质存在及其运动之外,没有超自然的主宰世界的神灵,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遵守其自身固有之法则的;

2.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受物质支配,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没有灵魂。机械的物质观:原子种性

原子不变,种性不灭,包含了物质不灭,物质世界无限发展的思想 3.反对宗教有神论

4.根据世界时物质的观点提出了“尊现实,薄虚文”的口号

评价:陈独秀的进化论唯物主义是和批判现实密切相关的,富有批判性和革命性

四、进化论发展观

1.新陈代谢是物质世界运动的普遍规律; 2.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进化的基本法则

为了论证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必然性,为了唤醒民众挽救危亡,摆脱亡国灭种的命运; 主张积极的、奋斗的、进取的人生观,反对消极的、退隐的苟安的人生观。

五、进化论的历史观

1.人类社会的进化离不开革命,革命是达到社会进化的根本手段; 2.社会进化的根本动力在经济制度的革命。

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1.民主与科学的涵义

①民主:即是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人的自由权利是宪法规定的。人权者,成人以往,自非奴隶,悉享此权,无有差别。

科学:科学者何,吾人对于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观察,诉诸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A.科学精神或态度,即尊重客观事物和规律,尊重理性,破除迷信,反对无知妄作; B.自然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法,归纳法等; C.科学也包括哲学与社会科学。2.民主与科学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有民主才能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有科学才能保障民主。3.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意义

对于冲击当时的封建专制与思想文化,唤醒人们的民主意识,激发人们的民主解放、追求进步的激情,起了号角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找真理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七、陈独秀思想的局限性 1.轻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

他把群众看作“一盘散沙„„一堆蠢物„„狭隘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需要先觉哲人,力抗群言。2.道德决定论

A.把人的善恶行为看作是本能的冲动(道德应该是人们的理性的选择)B.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幸归因于道德的不进步 C.中国衰亡的原因是中华民族公德和私德的堕落

抽象地谈论国民性,不了解隐藏在中国人民群众中的巨大革命性。

第二章 李大钊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李大钊(1889-1926),字守常,河北乐亭人。著作略

二、进化论思想 1.进化论的自然观

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宇宙运动变化。“宇宙为有进化者”,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大实在的瀑流永远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实在即动力,生命即流转”。

宇宙的新陈代谢是无法阻止的,旧事物只能成为新事物的凭藉。“世运嬗进,即有大力,亦莫能抗,旧者日暮衰颓,不可掩留;新者遇其萌芽,勿使畅发,此自绝之道也”。2.进化论的社会历史观

人类社会伦理道德是宇宙产生的自然现象,因此也处在自然进化,自然变迁之中,由陈腐化进化为新兴,由白首变为青春。

新兴的、朝气蓬勃的民族必然会战胜陈腐的、死灰沉滞的民族。一个民族必须保持青春活力。3.辩证法思想 ①对立统一是宇宙万物的特点和根本发展规律 ②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A.盛衰成毁的转化是宇宙发展无限性与具体物质发展有限性的统一,因此,这种转化根本上是进化的、向上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B.这种转化时力求用近代自然科学观念来理解的;

C.肯定这种转化是为了战胜腐朽和黑暗,是为青春和光明开始的。③宇宙的存在与发展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4.局限性

①将精神、意志的概念引入自然、社会进化的根本动力之中; ②将人类社会和伦理道德等同于自然现象

三、传播唯物史观

1.对比分析历史上的种种历史观,从而划清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2.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动因的观点。“不求之于心的势力,而求之于物的势力” 3.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观点 4.论述了如何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问题

①提出了研究历史的两大任务:第一,整理事实,找出它真确的证据,第二,理解事实,寻出它进步的真理;

②研究历史必须坚持求真的原则,以尊疑重据为信条,综合地观察;

③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种学说,不能忘记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 ④关于历史学和哲学的关系,史学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以史学为基础。

第三章 胡适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méi),安徽绩溪人,改名适,字适之。

二、胡适哲学思想的来源和基本特征 1.来源:

①美国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的实用主义 A.经验论 B.社会进化论 ②乾嘉学派的考据学方法 2.特征:

①否定、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

取消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它不能对现实实际有用;

应该去研究人的行动的方法,特别是如何摆脱困难而获得成功的方法,研究人如何应对环境的问题;

用目的、行动、方法、效果去代替传统的真理、实在、认识等命题 ②经验论的性质

A.把经验与实在相等同

B.实在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经验包涵主体与实体,以经验论来消解哲学基本问题,在经验的范畴里讨论主观与客观

三、存疑主义的方法论

两种工具:怀疑主义,工具主义

①怀疑主义:“一切皆非天经地义”,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绝对正确的真理。一切定义,一切学理都只能作为待证的假设,提倡大胆怀疑,独立思考,打破自古的成见和旧观念。

“不可认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为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

只承认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否认一切相对静止 ②工具主义

把各种理论、思想仅仅看做工具,对现实问题适用就用它,不适用就换其他的理论来。把某种认识看作人类认识史的某个环节、某个阶段

1.历史的方法

历史的方法是把进化的观念在哲学上运用的结果。

所谓“历史的态度”,就是“凡对于一种事物态度,总想寻出他的前因后果,不把他当作一种来无踪去无影的孤立东西”,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这些都要详加考察,要研究事物如何发生,怎样来的,怎样变到现在的样子。

发生——过程——效果

“古史辨”方法:

①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②研究这一史事在每一时代有哪些种的传说;

③研究这一史事的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训,由地方局部性变为全国的,由神话变为历史,由语言变为事实。

④遇有可能,解释每次变迁的原因

研究哲学家思想时,要做到三条: ①明变,明白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 ②求因,找出沿革变迁的原因 ③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

评价:历史的方法是一种用联系的观点来研究事物的方法、这和孤立、片面、静止的方法是对立的,它具有普遍的认识价值。

胡适所承认的联系只是停留在事物现象间表面的联系,而不承认事物背后的本质的联系,不承认历史发展规律。

局限性在于否认历史发展的逻辑,以偶然性来看待。实用主义倾向大大限制了历史方法的运用。

2.实验的方法

所谓“实验的态度”,是不承认永恒不变的天理,只认其为一种待证的假设,假设真不真,全靠它能不能发生它所应该发生的效果。

杜威的思维五步法: ①疑难的境地(暗示);

②找出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问题); ③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假设);

④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推理); ⑤证实这种解决方法使人信服,或者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服(试验)。

胡适将“五步法”简化为“三步法”:

①从这个那个具体问题下手.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细心技术事实);

②根据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办法,提出一副医病的丹方(大胆提出假设); ③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该有什么样的效果,推测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的这个困难问题,最后寻出个解决的办法(细心地求证实)。

简单来说就是怀疑、假设、求证三步。胡适又进一步把思维步骤简化两步,这就是著名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实验方法使用的三个前提: ①从具体事实、具体境地下手;

②一切学说、理想、知识都是待证的假说,并非天经地义

③一切学说、理想都必须用实行来试验,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

对实验方法论的评价:

第一,这一方法论是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一种哲学概括,充分估价了假设和验证在方法论中的地位,反映了思维活动的一定规律,对科学研究特别是具体问题的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

第二,胡适运用杜威的思维术,研究和吸收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挖掘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方法和精神,概括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十字箴言,是对方法论的重要贡献,对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第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胡适方法论的推行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它主张打破永恒天理的禁锢,破除陈腐的旧观念,重估一切价值,批判传统,反击复古,这在当时是思想解放的前提;

第四,胡适将实验主义方法当作思维的唯一方法,这种认识否认了思维方法的宽广性。实验主义方法只是众多认识方法中的一种而已。

第五,胡适方法论的基础是经验论,因此认识的深度是有限的,特别是当证据不足时,胡适认为只有靠想象来补充,完成论证,这就使认识的结论具有不可靠性。

四、胡适的真理观(见课本)

五、胡适的“实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

实践具有社会性,是人民群众 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 实验是个人 适应环境的活动,不具有社会性。

第四章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及著作

梁漱溟(1893-1988),名焕鼎,字寿铭,以漱溟行世。父亲为梁济。

著作有《究元决疑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华民族运动之最后觉悟》《中国文化要义》 《人心与人生》

思想来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家的唯识论与传统儒家思想

二、生命哲学

1.尽宇宙是一生活(意欲论)

①生活是宇宙的本质和本体 意欲——生命——生活

意欲的追求和满足,不断延续的过程——生活

②感官是生命的工具,意欲是感官背后的操纵者,意欲是生活的动力; ③生活是现在的我对前此的我的奋斗和努力 2.构成知识的方法(直觉论)

所有知识都由现量、比量、非量构成,各部分的比例不同。现量、比量、非量是引自因明论的三个概念

现量智——感觉——性境:有影有质,影如质; 比量智——理智——独影境:有影无质;

非量智——直觉——带质境:有影有质,但影不如质。

直觉的作用:

①现量和比量之间的中间环节 ②直觉的认识是对意味、精神(即价值)、趋向的认识 直觉是和人心中的本能、情、意相通的,故能神悟宇宙

③哲学与科学,科学靠理性,哲学靠直觉认识主客统一,取消主客对立 评价:

①看到直觉的作用;

②看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区别;

③但有认为哲学能够脱离科学,哲学只靠直觉,把主客观割裂开来,把认识能力当作认识内容。

三、文化哲学

1.文化是意欲的产物(文化是生活的样法)2.三大文化路向说:

①以意欲意味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西洋文化; ②以持中、调和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 ③以意欲反身向后为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3.中国文化的前景

①中国文化价值理性早启,文化早熟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 中国文化以他人为本位,以社会为中心 未来世界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②当前对三种文化的态度:

第一,根本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

第二。全盘承受西方文化,但对其态度要根本改过; 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4.对梁氏东西文化比较观的评价

第一,梁漱溟开拓了比较文化研究的先河,并将中国文化置于与世界文化平等的地位,加以比较研究,打破了近代以来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肯定、自觉与自信,这在当时的“全盘西化”、“全盘反传统”思潮泛滥背景下是对传统文化的情绪思考;

第二。从哲学的反面探讨东西文化比较,给东西文化比较以哲学基础,具有相当的深刻性,超越了同时代的人;

第三,意欲决定论看到了文化发展的原始动力,但是忽视了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发展的差异性问题;

第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分开解决的问题,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

四、关于中国社会结构问题

1.中国社会只有职业分途而无阶级对立 士农工商四大职业,相互依存

2.土地占有的普遍性是中国没有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 3.乡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组织乡农学校,作为乡村的生产、政治、经济组织

第五章 张东荪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张东荪(1886-1973),原名张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二、多元认识论 元:最初的状态,最根本的因素。认识论中的多种因素:

①感相;②自然条理(外界条理);③格式(先验的范畴,时空)④设准(范畴)⑤概念 多元由以上五个因素构成,各因素之间各自独立,各有来源,各不相干,五个“元”合并构成认识。

张东荪认为一元论、二元论均不正确: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识的决定因素是能知,把认识根源决定于心,把所知归结为能

知 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识的决定因素是所知,把认识根源归结为认识的客观对象,把

能知归于所知

二元论:认识的决定因素是能知与所知的结合,把认识的根源归结为主体与客体。

五因素分析:

①感相:立于外界和内界之间的一个中间物,即感觉。感觉是幻相,既不存在于外界,又不存在于内心。外界与感相不是反映的关系,也不是同一的关系,而是共变的关系,外界变化,感相也变化,但只是变化而已,感相的变化只表明外界在变化,并不并不表明两者的变化相等同、相一致。

张东荪认为感觉是人对外界、主观到客观的屏障。

②自然条理:又称外界条理,是存在于感相背后,引起感相变化的性质(而非物质),只有三条:

①原子性(又称可断性):外界在构造上有分为若干单位的可能性;

②连续性:作为可分为若干单元的东西依然具有整体性,与无穷性相关联; ③创变性:表示外界有新奇发生,可塑性 ③格式:在先(先验)的时间

④设准:逻辑范畴,作用是表达思想,如本质、现象、同

一、异众、必然、偶然、类同、差异、普遍、特殊、部分、全体、一、多、因、果、现实、潜能、真、假、美、丑、善、恶等等 ⑤概念:具体的学科概念,如地理、心、物、人格、生命、意志等。

概念是对付外界的一束行为

对多元认识论的评述:

①人的主体的自我认识,人的一切认识,一切文化都是一种幻相 ②真内容和真外界是绝对不可知的

张东荪与康德的区别:

①康德认为外物是绝对不可知的,但承认有物自体存在,张东荪认为外界有相对可知的一面即外界条理(也是精神性的东西),但否认有物自体存在;

②康德认为认识的材料是杂乱无章的“纷呈者”,将这些材料统一,完全是主观能力,张东荪认为外界是有条理、有秩序的;

③康德是以认识论取代本体论(形而上学),但不彻底,张东荪则彻底取消本体论,将宇宙论收缩于认识论之中。

第六章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二、新“理”论

继承宋明理学道统,“接着讲”,而非“照着讲”。1.理(极)

①理:实际事物之所以然之故,事物的当然之则,或某类事物之所以为某类事物之所依照者 ②理先于特殊事物,一般先于个别,共相(普遍性)先于殊相(特殊性)极是事物之极,极有标准和极限的含义,所有的理聚在一起就是太极。③理是超时空的逻辑存在 ④理是静止的,无运动的 2.真际,实际

①真际 = 有 → 一切存在,大全宇宙 ②真际的层次:

A.纯真际,即纯理之存在 B.实际,蕴含了理的存在 C.实际事物

③真际与实际的关系

第一,真际是形而上抽象的,是人的思维的对象,也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实际是形而下的,是经验的对象,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

真际本然而有,实际是自然而有,真际是体、微、未发,实际是用、显、已发。第二,真际知于实际,而脱离实际;

第三,真际是一般,实际是特殊,真际包括实际,实际蕴含真际; 第四,真际可以虚,也可以实,但必须真,实际必须真,还必须实。

对冯友兰真际论的评价:

冯友兰的真际是从逻辑推论而来的,将人的思维形式——逻辑 脱离具体事物。①“实际”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在方法论上吸收了公孙龙的“离坚白““白马非马”的逻辑论证方法 ③与柏拉图的异同:

同:分出了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

异:柏拉图的理念带有形象性,冯友兰的真际是纯粹逻辑推演。

④与新实在论的一致(都注重逻辑推理,但冯友兰还糅合了程朱理学)

三、关于哲学方法论(《新知言》)

形式主义的方法(形式逻辑的方法),正的方法

哲学形上学的方法 直觉主义的方法,负的方法(昭示)

直觉不能直接产生实际知识、实际技能,直觉所达到的是悟,悟的阶段可以消除人与物的界限,浑然与物同体,天人合一,消除人我、物我、天人对立,这是知所不能达到的。

知的状况,分为能知和所知,能知在人,所知在境,故物我是分离的。

哲学的任务在于发现有不可思议者存在(宇宙大全)

冯友兰提出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互补,未来的哲学必须实现两者的互补。

中西哲学的思维方式:清晰的—模糊地,理智的—直觉的,科学的—人文的,认知的—道德的,细节分析的—整体综合的

四、人生境界说(《新原人》)

人生境界是指一个人对真际的觉解程度以及基于这种觉解而达到的主观的精神状态,..觉解:解即了解,觉是反思,对了解事物这个活动本身的反思,觉解即是对人的行为意义的反思。

冯友兰区分了四种境界: 自然境界——顺才顺习而行,没有人生目的,行为受自然法则支配(才,指天生本能,习,指..后天环境的习俗。);但并非不知,而是不著不察(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对真际的觉解程度不高。功利境界——以谋利为人生目的,所谋之利,功名利禄皆可是,行为出于心灵的计划,注重实用和效果。

道德境界——行为目的是为“义”,以贡献为目的,对人之性已有觉解,社会是人之本性的一部分,个人对社会须尽伦尽职。

天地境界——行为目的是“事天”的,知天尽性,消除了物我事物差别。代表性的说明:王羲之《兰亭诗》

五、冯友兰哲学体系及基本评价

1.哲学体系:

在宇宙观上虚构了真际圣域,在认识论上设计了“觉解”这条进入圣域的道路,在人生观上树立了至善至美的人格,人们由觉解而如圣域,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地与真际世界合而为一的“天地境界”。

2.对宋明理学的继承方面

冯友兰继承了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

①新理学继承了程朱理学“理在事先”的客观主义原则。在万物之先有无数的组成了大全,每个实际事物都遵循其中一些理。

程朱理学侧重于用体用关系来表述这一原则,而冯友兰则从一般与个别的角度来说明这一原则。

②继承了程朱理学的道德不变论

仁义礼智信来源于现实社会的人之理。论证、恪守理论道德

③继承了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他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以出世的精神来入世。

程朱理学认为在义理上达到天人合一,冯友兰认为可以在境界上达到天人合一。

3.对宋明理学的发挥和改造方面

①冯友兰试图用西方思维的模式来改造程朱理学,他从新实在论出发,把新理学和程朱理学都说成是客观的,用纯客观论将新理学与程朱理学联结在一起,构成新理学。

他用新实在主义的纯客观原则提出“理”世界,在逻辑上先于实际世界。用新实在主义的个体主义原则分割了传统理学中会然一体的太极,提出太极即众理之全。

并吸收了西方哲学中的杜威实用主义、柏格森生命哲学等的思想。

②冯友兰试图将中国哲学史上的几种学说纳入到新理学体系之中,如吸收了公孙龙的物莫非指、道家的道生万物、玄学的经虚涉旷,禅宗“砍柴担水,无非妙道”、陆王“先立乎其大者”,这就使新理学有了与程朱理学相区别之处。

③试图用形式逻辑的分析法对理学作出新的论述,复活程朱理学。

新理学是以程朱理学为正宗,以古今中外各种哲学为借鉴,用逻辑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中体西用的哲学体系。

第七章 贺麟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著作略

二、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1.实用主义的缺点

①重行轻知;②重近功轻远效,急功近利;③重功利,远道义

2.辩证唯物论的错误

①唯物论宣扬的先有物质后有精神,是科学知识,只是常识,而哲学上要问逻辑上的先后。“先立乎其大”是要立志,是精神人格。关于“客观”,凡客者皆经“观”,不能离心离物,决定人所以是人的是精神。

②辩证法是研究了人类情感的矛盾性的逻辑,辩证法只能用于精神生活,用于物质领域就会牵强,不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马克思与黑格尔只是将辩证法运用的领域不同,并无本质区别。“对立统一”只能运用于情感领域,“否定之否定”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真能否定假,假不能否定真,而且否定是有终点的,即止于“合”。“质量互变”也不成立,因为科学只发现量变质,未发现质变量。

③历史唯物主义有一定正确性,但历史唯物主义只是外观法,不能把握本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不成立,因为经济上只是工具,人的精神生活始终是目的,应该是精神生活决定经济基础。“历史是阶级斗争史”也是片面的,因为历史的斗争不只是阶级斗争。

④辩证唯物主义根本缺点在于抹杀个人的差异性,只是去学化了的经济学和阶级斗争的工具。

3.对正统哲学的展望

正统哲学建立在精神科学基础之上,所谓精神科学是指道德史,宗教史,艺术史,以研究人类精神为主,是西洋正统哲学与中国正统哲学的融合,融合的基础是精神(理性)。

贺麟认为的西方正统哲学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哲学的脉络,中国正统哲学是孔孟、程朱、陆王之学。

现阶段的正统哲学是三民主义。

三、心物关系论

心决定物。

所谓物质决定意识、身体决定精神的观点是科学知识(常识),而哲学探讨逻辑上谁决定谁。物的意义、价值永远由心决定,心是体,物是用,物的色相都是由心渲染的。

灵明张思者为心,延扩有形者为物,由此前说,心物平行而为实体上的两面,心是主宰部分,物是工具部分,物之非他,即此心之用具,精神之表现,突显哲学与科学的不同之处。

四.“知行合一”新论

1.自然的知行合一论→是如此(实然)

①知:一切意识活动,记忆、感觉、推理、思辨等 行:一切生理活动,四肢活动、神经系统活动 显知隐行→知 最隐的知等于无知之知; 显行隐知→行 最隐地行等于无行之行 ②合一

A.“合一”不是“混一”

B.知行合一是同时发动之意,时间上没有先后 C.知与行乃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D.知行合一是相对平行的意思,知不能决定行,行也不能决定知,知不能使身体活动,行也不能增进知识,只能以知释知,以行释行。妄为伪知,莫行盲目。只能自然地知行合一

2.价值的知行合一论(理想的知行合一论)→应该如此(应然)①价值的知行合一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做到

显知隐行(知),显行隐知(行)二者合一,这是价值的知行合一。②自然的知行合一与价值的知行合一的区别

A.自然的知行合一认为知是纯意识活动,行是纯生理活动;价值的知行合一认为显知隐行是知,显行隐知是行。

B.时间上的区别

自然的知行合一:行与知同时发动,没有差别,没有时间上的先后 价值的知行合一:显知隐行与显行隐知的合一,有时间上的先后差距,需通过努力才能达到合一,合一的途径有两个,向上的行与知的合一,向下的知与行的合一

C.照自然的知行合一,知与行不能互为因果,互相解释,而照价值的知行合一,知与行可以互相解释,互相决定,知行合一有了主从关系、体用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知主行从,知体形用,知是目的,行是手段)

③价值的知行合一中知与行的关系

A.知是行的本质,行是知的表现,行不以知为主宰则为盲行,不能反映人的本质; B.知永远决定行,行永远为知所决定,知为主,行为从

C.知永远是目的,行永远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永远是工具,是附从的追求过程

D.知难行易(对自然的知行合一,知行同其难易),显知隐行永远决定显行隐知,由显知之知到显行之行易,由显行之行到显知之知难(侧重于科学之知)

3.对知行合一的简评

①贺麟的知行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不同,贺麟的知为意识活动,行是生理活动,辩证唯物论的知是认识,是认识的结果,行是实践,是兼知兼行的统一,具有社会性

②贺麟的知行观实际上分为心理学意义上的知行观与认识论上的知行观,两者是分裂的

③在心理学上的知行观,认为知行平行,而认识论上的知行观认为知主行从,这只是从人类认识的某个阶段来看的,而在整个人类认识史上看,应该是行决定知,行先知后

④认识论上的知行合一论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个超越,走上了知先行后的道路

第二篇:哲学基本问题讲稿

【1】

同学们,大家好。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第一部分的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部分

【2】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必须明确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3】

那我们人生活在设个世界上,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在思考,其实只要你不断的发问,不断的思考,你就已经具备了一种哲学思维能力。我们思考什么,大多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

从古至今,我们人类经历了神话世界观、宗教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

而哲学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我们想要树立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就必须学会哲学思考!

【4】

回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从哲学上来看,世界万物无非就是两种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我们人做的事归结起来也就是两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

就像恩格斯总结和概括课哲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后得出的结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

哲学基本问题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分为两个方面的。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谁决定谁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

第二就是同一性的问题,我们能不能认识世界,我们能不能再世界的表象中反映现实?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

说到这,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同义的名词。

哲学研究的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与之对应的物质与意识、存在于思维、客观与主观这两类现象。

希望同学们注意。

【8】

那回到哲学基本问题,刚才我们说第一个方面就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何者是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不同的回答划分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9】

从唯心主义来看,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还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注意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观意识指的是自然界内在非物质的总和,不是简单指人类思维。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或理念世界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即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它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抽象非实体。

【10】

那唯物主义则认为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唯物主义也有一个历史进程,他经历了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水,火,气,土等。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主要代表人物有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者有培根、洛克;18世纪法国的拉美特利、狄德罗;19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近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对物质做出了初步的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做出了一个全面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她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定义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向一个新阶段。

【11】

说完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我们还看一下第二个方面,那就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基本观点。

【12】

我们先来看可知论。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世界统一于物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持该观点者多为唯物论者,其认为人可以凭借感觉器官及其延伸(科学仪器)完全认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认知的部分只是因为技术的不发达,人类自身局限性,世界也是不断变化的,可人完全认识世界是必然。例如荀子的“凡可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也。”

【13】

不可知论它与可知论相对,为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14】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

现代企业管理

2011-04-14 09:46

现代企业管理是研究现代企业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也可说是美国文化的延续。

在全球化思潮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现代企业管理的实用价值也日益明显,可以说,没有好的管理机制,企业就不可能在市场经济里站得住脚。翻开报章,就可以看到各种企业管理课程招生广告,企业管理人才近年也成了“香饽饽”,这些都说明这一新学科的必要与重要。

西方管理大师放眼东方

西方的现代[ur=http://www.xiexiebang.com]管理咨询[/url]师们已经慢慢摸索出一套方法:

一、将金融、财务、市场、人事、风险投资等领域分门别类,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二、20世纪80年代末,资讯科技(IT)的发展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并运用现代数学、系统论、信息论、博弈论和网络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从而使得西方的企业管理更加科学。

三、建立起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在这当中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四、在聘用人才上,“任人唯贤”几乎是唯一的考量。一些西方跨国公司的总裁年薪动辄几百万美元,如此大手笔,也是基于“任人唯贤”的原则。日本、韩国也同意这种做法。但大部分东方国家,在用人方面,还是有诸多才能以外的迁就,例如家族企业、人际关系等等。

五、有完善的自我更新制度,时常调整运行机制,做到与时俱进。

尽管西方的企业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基于外在强制约束的西方管理科学,因不能攻克人性的全部弱点,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很多西方的管理大师便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向东方管理文化寻求智慧。

管理之于西方是一门科学,属于理性的实用范畴;管理之于东方则是一种文化。东方文化又是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主。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始人孔子既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提倡仁爱,崇尚礼仪,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他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学术昌盛的时代。他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加上后人的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其中包括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儒家思想体系的精华部分,已日益显示出可对现代经济、管理和人类文明产生积极的影响。

东方[ur=http://www.xiexiebang.com]管理咨询[/url]文化鼓励勤奋好学,全球华商之首李嘉诚,以及已故华族企业家陈嘉庚、李光前等人,都具有这种东方美德。以李光前为例,他到陈嘉庚的公司上班时,就因为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橡胶的商业知识,并打通欧美市场,所以受到陈嘉庚的重用。

东方管理文化同时讲究情面、重视人脉。很多西方人到中国做生意,一是一、二是二,非常讲原则,但却总是碰壁,原因就是没有吃透东方的人情世故。这并非说东方人不讲原则,而是说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原则是机动的、应变的。儒家还讲中庸之道。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是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

象。许多人知道,日本松下企业就非常推崇中庸之道,这一基本思想可以说是松下的成功诀窍之一。

儒家的仁学,就是爱人。现代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提倡团队精神,与儒家文化的仁大同小异。领导者或管理者应当具有广博的仁爱之心,关心和爱护下属,努力为下属争取利益。这是企业管理者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其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同样,员工也应该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企业管理人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产生内在的凝聚力。

东方文化的另一重要部分是道家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主张以柔克刚,这正符合在激荡的社会中需要一种弹性软化的管理方法予以周旋。所以《道德经》中一些有关无为、清静的概念,被企业界广泛运用。

《孙子兵法》早已应用于商场

老子还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意思是治理一个国家好像煎小鱼那样,不可乱翻动,翻动多小鱼要碎,损坏鱼形。烹时火候要掌握好,不能大也不能小,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要恰到好处。

再说《孙子兵法》,这部兵书宝典在今天的商场上,同样发挥作用。其实把中国的兵法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日本早就把《孙子兵法》奉为宝典;而在科学管理发源地的美国,学习《孙子兵法》的企业家和管理学者也不在少数,闻名全球的哈佛商学院,就将此书列为参考书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起飞,很多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世纪。东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ur=http://www.xiexiebang.com]管理咨询[/url]思想和人文智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精神遗产,在实践中融合东方文化精髓与西方科学管理,从而开创出企业管理的新局面。

不过严格说来,结合东方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目前仍处于探讨阶段,因为东方文化中能够用于现代管理的理念,较为笼统,并不十分清晰,须深入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虽然现代企业管理是突飞猛进的学科,但距离严谨的科学范畴还有一段距离,因为目前的企业管理还是基于经验及统计方法,与自然科学的客观真理仍不能同日而语。但这是一个有待挖掘和可开拓的领域,若能深入研究,必能增进东西方文化的互动,对双方的企业管理都是一大福音。

第四篇:中国典故和哲学

习主席讲述的中国典故和哲学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山水之诗,歌鸿雁之章。

在这个秋冬之交,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和“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在北京举行。其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4次讲话,与10余位领导人举行会谈,向与会者讲述了寓意深远、包罗万象的中国哲学故事。

山水之道

--8日,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说:“中国有个寓言叫‘愚公移山’„„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神,两座山在人和神的共同努力下被移开了,愚公的家乡同外界实现了互联互通。”

“愚公移山”典出《列子·汤问》,讲的是愚公不畏艰难开山修路,子孙相继的故事。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始终以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意志品格著称于世,而“愚公移山”之类的远古传奇正是先人们豪情壮志和不懈追求的写照。而今,只要亚太人民坚定信念,就定能克服困难,开辟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宽广道路。

--10日,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说,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

老子的话见诸《道德经》,讲述了至善如水,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欢迎宴会上自始至终贯穿的“水”的寓意,不仅点明中国奉行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对外交往准则,倡导利益交融、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还表达出对亚太地区同舟共济的期许。

--在10日致辞中,习近平还说,明天我们将相会在燕山脚下雁栖湖畔,正式拉开领导人会议的序幕。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那儿有山有水,大家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共商亚太发展大计,共谋亚太合作愿景。

孔子之语收录于《论语·雍也篇》,以山水来形容智者和仁者,水是柔、动、善变的,山是刚、静、恒定的。亚太经合组织21个经济体领导人聚首北京,大家虽然秉性不同,但正如山水可以融合,APEC将搭建一个求同存异、共商发展的平台。

哲学之深

--10日,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说,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叫水立方,对面是鸟巢,这两个建筑一方一圆,蕴含着天圆地方中国的哲学理念,形成了阴阳平衡的统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圆地方”包含了从几何形状到阴阳属性多重涵义,包含着天地对立统一关系的寓意。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社会乃至自然的平衡,这一理念体现在器皿、建筑等方方面面,在这里透露出一种对亚太地区和谐平衡的愿望。

意象之美

--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开篇说,“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银杏的黄,枫叶的红,给北京这座古都增添了色彩。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二首》。习主席用秋冬之交的天气和美景给演讲开篇,烘托出宜人的氛围,寄托着对于秋冬之季召开的APEC北京会议的美好期待。

--11日,习近平在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开幕辞中说,每年春秋两季,都有成群的大雁来到这里,雁栖湖因此得名。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就好比21只大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今天,我们聚首雁栖湖,目的就是加强合作、展翅齐飞,书写亚太发展新愿景。习近平还说,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让我们以北京雁栖湖为新的起点,引领世界经济的雁阵,飞向更加蔚蓝而辽阔的天空。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描绘出一幅江水雁过图。“一花不是春”节取自“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语出《古今贤文》,其意是只有一支花朵开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各种各样的花竞相盛开,春天才算真正来临。

江水、鸿雁、百花、春天,习主席用这些美好的意象,描绘出亚太合作的愿景,并寓意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应像雁阵一样团结协作,共创亚太繁荣。

第五篇:《中国哲学智慧》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教学大纲

(2005年制定)课程编号:310061 英文名:The Wisdom of Chinese Philosophy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分:2学分 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谢树放

选定教材: 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课程概述: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是智慧之学。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思辨的结晶,它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历程,逐步形成了自己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哲学智慧的鲜明特征,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本课程以中国哲学学派与哲学思想发展为主要线索,力求体现中国哲学智慧的连续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力求将知识传授与智慧开发结合起来,突出介绍每一时代中国哲学思维的智慧精华,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精华有所感悟与把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所帮助。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须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思想智慧的精华,了解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家的主要哲学智慧观点,使学生增强哲学思维,丰富哲学智慧,以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引导教育学生联系实际,弘扬精华、剔除糟粕,以达本课程的实践指导目的。教学方法:

中国哲学智慧宝库博大精深,有限的课时决定本课程的讲授只能少而精。选修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须有较好的古文功底及人文历史知识,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一须采取学生自学(课前预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二须在教学内容上把握重点,提纲挈领,主要向学生指明各时期主要哲学流派的智慧精华,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三须力求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授抽象的哲理;四须力求联系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实际,增强本课程教学的现实现代意义。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讲 中国哲学史简述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中国哲学智慧与中国哲学史密不可分。考虑到本校学生均未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故在介绍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哲学智慧之前,须对中国哲学史向学生作一简要介绍,以使学生对中国哲学 1 智慧的发展,对选读的各时期中国哲学智慧思想有更系统的把握,对各家之哲学智慧有更好的理解,为以下各讲学习奠基。教学内容:

一、中国哲学的源头。

新石器时期的精神文化: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中国哲学思想在原始社会开始萌芽,哲学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二、先秦哲学(殷周时期)。

商代:以神为本的意识,信天信鬼、浓厚的宗教色彩。

周代:“敬德保民”(天命观动摇 “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把对社会以外异己力量-天的崇拜,转为对社会的主体-人的信念)。

作为哲学理论体系出现的标志,是约在西周初出现的《易经》《尚书·洪范》。

春秋战国: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伦理哲学体系的思想家;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庄子把老子思想推到极致(他用诗和寓言喻意,将哲学思想体现于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萌芽)。

墨子的“兼爱”;韩非的法家思想,综合法术势的观点,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政治学说。荀子担负起对先秦哲学批判总结的使命,综合儒法思想。

三、两汉经学――是以先秦儒家思想为经典发展起来的经院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在先秦学术大发展基础上以儒家为主所进行的第一次综合。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三纲五常”说适应大一统帝国专制政治,经学与谶纬相互结合,神学色彩。

四、魏晋玄学――是以道家思想为经典发展起来思辨哲学 中国哲学以道家思想为主儒道互补所进行的第二次综合。

激烈社会震荡,儒家名教的危机需要新的哲学理论,于是“援道入儒”,以老庄道家思想解释儒学(易),结合《周易》儒家思想创立的一种更哲理化的新的哲学理论。

五、隋唐佛学――中国哲学以佛教哲学为主的儒、释、道融合的第三次综合。

中外文化的首次交汇-佛教中国化,气势恢宏的大唐文化。兼容并畜,三教并行。具有较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哲学家及哲学著作大都出现在佛教领域(华严宗的佛学理论代表中国佛教哲学高峰)。禅宗(心宗)是中国佛教一次深刻变革。

六、宋明理学――再次弘扬儒家思想吸收道、佛教哲学的某些思想,完成中国哲学的第四次综合,标志中国古代哲学已发展到高峰。(中国哲学的发展:儒-道-佛-儒)。

理学创始人北宋周敦熙、张载(唯物主义)、二程兄弟(唯心主义)后分化为朱熹为代表的唯理派(客观唯心主义)与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唯心派(主观唯心主义)。

理学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本体论、心性论和伦理观等领域。心性论是理学核心,理学的特点是把世界观与人性论有机结合起来。天地之理是人性道德的根源,把封 2 建伦理纲常神圣化。

七、明清之际的启蒙哲学思想-传统文化的转型。

列强入侵、西学东渐、危机四伏, 传统文化的转型不可避免。就是在这样一个激烈的社会转变时期,黄宗義、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对空谈心性的理学心学展开了全面批判,主张建立注重实际的经世致用之学,对封建专制制度予以抨击,倡导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来源。

八、近代哲学的思想变革—资产阶级新学。

在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危亡之时,中国近代的爱国者和有识之士奋起批判保守的封建主义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民主进步思想。

十九世纪末的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维新变法的哲学智慧。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章炳麟与孙中山。思考题:

1、作为中国哲学理论体系出现的标志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什么?

2、试说两汉经学的形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3、试说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

4、近代哲学(资产阶级新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什么?

第二讲

中国哲学智慧的总体特征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哲学传统。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与西方哲学智慧既有相通又有区别,有其独特的思考与表述方式。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思想内涵有一总体把握,对中国哲学智慧不同于西方哲学智慧的民族特色有一较好的认识,也为学好以下各讲了解认识各历史时期各家主要哲学思想打下基础。教学内容:

中国哲学是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服务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意识形态,这是我们理解中国哲学智慧特征的一个总的前提。

中国哲学智慧总体特征主要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人生重社会轻自然的哲学视角,中国哲学的伦理化。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方式三大方面的思考与总结,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关注焦点。中国的哲学家着眼于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探讨。中国哲学可谓是政治哲学、伦理哲学,而从根本上说是伦理哲学。“三纲五常”既是伦理也是政治原则规范,又具哲学意蕴。

二、重血缘重家族重农轻商重本抑末的社会心理、习惯。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传统的重要社会根基,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氏族宗法血亲传统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儒家仁学是建立在亲子之爱的血缘情感心理基础之上。可以说血缘基础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整个传统思想的根基方面的本源。

中国社会的传统习惯、中国人的心理情感多与之有关,并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三、排斥“天神”主宰的宗教信仰,中国哲学的实用理性。

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哲学,它虽与中外宗教思想相互既斗争又吸收,具有神的成分,但其理性的哲学理论占据更高的地位,注重现世现实的社会人生的实践理性的思考,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因此,它从本质上说是非宗教的,中华民族也因此而具更多的哲理睿智。

四、天人合一,整体统一的思维方式。

中国儒家重人生、人道,其哲学本体论的依据则在“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周易》构建起包罗天地人宇宙万物相互联结的整体统一系统结构。

中国哲学一般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讨,更多显示其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

五、中庸的哲学智慧,和谐的理想境界。

中华民族是一个尚中的民族,中国哲学中对“中”的理解比之西方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儒家视中庸之道为大德大智慧。

“和”也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经典概念,中和是真善美的统一。

六、自强不息,乐天乐观的宇宙人生观。

中国哲学的重人生重现实,重理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乐天好善的宇宙观人生观。“天地之大德曰生”,在中国哲学中,‘天道’本是“生生”是善,恶不是其本质而是派生从属的,罪、苦亦然。中国哲学之各家均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生活人生的肯定,尤儒家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现实的活动中、在世俗生活中取得安宁幸福,在人生快乐中求得超越。与儒家以仁为本以德立身相联系,儒家的乐观乐天的又一特点是以后天的道德修养成果,以达“内圣外王”“仁”的人生最高境界为“乐”。

七、辩证思维传统,变化发展观。

注重辩证思维是中国哲学智慧的一个重要特征。全面联系、变化发展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中国哲人是以生生与变易的和合解释宇宙的生成发展和日新富有。化旧开新,变化不仅在化解过去,更表现在开辟未来。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可谓是政治哲学、伦理哲学,而从根本上说是伦理哲学?

2、试析中国哲学智慧之重血缘重家族重农轻商重本抑末的社会心理、习惯。

3、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智慧之自强不息,乐天乐观的宇宙观人生观。

第三讲 先秦儒家孔子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立者,“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通过本讲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孔子仁学思想所蕴含的社会、人生哲学智慧,辩证认识其对做人处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双重作用,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现代社会及学生自身实际,弘扬其思想精华,促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内容:

关于孔子与《论语》的简单介绍。孔子的哲学智慧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仁”既是人伦关系、伦理精神、政治原则,又是哲学范畴,孔子的哲学智慧主要体现在其仁学思想中。了解仁学主要从四方面:

一、处人的哲学智慧:“仁者爱人”,儒家把个人看作是与他人不可分割与他人相互联系的社会中人,人须发挥人之为人的仁善本性(善性理性),通过忠恕仁爱可求得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才能由爱人而爱己、利人而益己,求得人们的共存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处世的哲学智慧:“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身,讲求礼仪,在对立中求统一,使个人与社会相合相融,维护社会整体等级秩序。

三、立身的哲学智慧:以德立身,内圣外王,追求实现人生最高价值。

四、中庸的哲学智慧:中庸是儒家的大智大德,集中体现儒家的真理观、矛盾观,也体现其现实的政治伦理观、人生观,更具方法论意义,体现儒家的最高哲学智慧。

辩证分析儒家中庸的涵义、内容、实现途径,弘扬其思想精华,运用其哲学智慧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其现代意义。思考题:

1、谈谈孔子的“忠恕”之道的涵义及其现实意义。

2、试谈“克己复礼为仁”的涵义及其意义。

3、如何正确认识“中庸”之内涵?联系实际谈谈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第四讲 先秦儒家孟子荀子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孟子、荀子分别继承发挥了孔子仁与礼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的百家争鸣中儒家主要代表。通过本讲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了解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基本观点与异同,性善论、性恶论是他们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的哲学基础;认识了解孟子思想中最具积极意义的精华-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地位;认识了解荀子“隆礼重法”王霸统一的社会政治学说及“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 的哲学智慧;并教学引导学生联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小康社会实际,正确认识孟子荀子学说的现代积极意义。教学内容:

孟子的哲学智慧

一、性善养气说。

孟子的性善论,是他的伦理、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体现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生观,集中体现孟子做人处世的哲学智慧。主要观点:

性善论肯定人的本性即人的社会道德属性,肯定善是人的基本价值追求,歌颂了人性的美好,成为后来中国文化关于人性思考的基本线索和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基石。

修身养性、养气集义,培养崇高气节与精神力量,对后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仁政学说。

孟子从性善论及孔子仁爱思想出发更深入广泛探讨德治的内涵,系统提出仁政学说,体现了他治国为政的哲学智慧,经剔除其封建糟粕,具超时代超阶级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观,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过非常进步的作用。

必须指出,孟子的民本与我们现代民主思想有根本性质的不同,现代民主是与人权、平等、法制等近现代先进思想融为一体的。

荀子的哲学智慧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最大代表,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他继承儒家思想又兼取各家之长,是先秦百家争鸣中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天人关系上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及从性恶论出发提出的“隆礼重法”德法互补、王霸统一的社会政治观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智慧。思考题:

1、试谈孟子由性善论出发提出培养“大丈夫”气节的人生意义与哲学智慧。

2、比较分析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异同。

3、试谈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及现代积极意义。

4、试说荀子天人观的哲学智慧与积极意义。

第五讲 儒家经典《周易》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周易》是儒家六经之首,也是东方哲学的一部最古的经典,《周易》被称为中华文化之根。通过本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周易》其书的形成、基本的表达形式及历史文化价值;《易》作者以具体事物形象表达抽象概念、反映宇宙万物之道社会人事之理,以八卦阴阳表达说明宇宙万物的现象本质、发展变化的规律、动力,要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内含的哲学思想与高度的哲学智慧,并联系实际说明、指导社会及自身的生活实践。

教学内容:

关于《周易》其书的简单介绍

《周易》是东方哲学的一部最古的经典,分经、传两部分,产生在不同时代。《易》微言妙旨,可以之解说宇宙万物、社会人事的本质、规律、动力。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关于人生、社会、宇宙的智慧渊源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而获得,《周易》是中华文化之根。

主要哲学智慧

一、观物取象,阴阳对立统一,八卦演绎,以状天地万物之事之理。

《易》作者以直观感性从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万事万物,抽象概括为阴阳(对立统一)两种属性两种事物,从自然界中选取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它东西的根源,以具体事物形象表达抽象概念、反映宇宙万物之道社会人事之理,以八卦阴阳表达说明宇宙万物的现象本质、发展变化的规律、动力。

二、阴阳相对相依,相反相成,相推相摩,物极必反,以示天地万物发展变化规律。阴阳对立统一,是事物产生、运动变化的根源。“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阴阳相反相成,相推相摩的必然结果。

“革命”的思想是《易传》对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

三、太极生成论,古朴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易》所描绘的宇宙生成及家庭、社会形成,与现代进化论与唯物史观的相通。

第六讲 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庄子从多方面推进了老子的学说,是道家继老子之后的主要代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了解老子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用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运动变化规律,其蕴含的哲学智慧;明确老子用柔的方法论、守弱的人生观及其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社会政治观具积极消极两重性;要使学生认识了解庄子发挥老子思想,提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认识的相对性与“逍遥”的自由观所蕴含的哲学智慧。教学内容:

老子的哲学智慧 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相传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亦称《道德经》,注释有千种之多。《老子》语精义深,辞要趣远哲学诗,其朦胧光芒(神秘气氛)经久不散、弥漫四方。

“道”的主要哲学智慧

一、宇宙观本体论。

自然无为的自然神论,老子本体论核心范畴“道”:道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的总根源,是人们为人处事的最高原则,道具物质、精神两重性。

二、朴素辩证法(“反者道之动”)。

1、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存在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观。

2、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物极必反、势强必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3、量变引起质变。“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否定之否定。现象与本质的不同。“大直若屈,大巧若诎,大辨若讷,大赢若绌”。

三、用柔的方法论,守弱的人生观(“弱者道之用”)。

“柔弱胜刚强”柔之用:守曲、枉、低、敝、少、辱、贱、雌、静,退、无事、无为、不争、无私,以最终达到全、正、盈、新、得、荣、贵、雄、进、有为、有成的目的。

四、社会政治观(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反对法纪礼义、知识、技巧、无为而治;反对苛政、暴政,反对战争;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庄子 “齐物”与“逍遥”的哲学智慧

庄子继承老子关于道的学说,并从多方面推进了老子的学说,是道家继老子之后的主要代表。庄子提出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道家的哲学思辩。

一、“齐物论”提出了对后来影响深远的认识的相对性问题。

庄子以本体论的道的无差别界限为根据,提出“以道观物”则“万物齐一”,据此,他否定人们的“小知”“有待”(是不同的主体与时空条件下形成的是非观念),而追求因循天然与“至道”相通可应付无穷变化的“大知” “真知”的至人的智慧。

二、“逍遥游”的人生哲学,绝对的自由观。

“逍遥游”的前提是“无待”即无条件的绝对自由,既要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且须摆脱内在主体意识的束缚,后来也成为道家向道教转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桥梁。思考题:

1、联系社会与人生实际谈谈《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哲学智慧。

2、试说庄子“齐物”与“逍遥”的哲学智慧。

第七讲 两汉经学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为适应西汉统一帝国的政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两汉经学是中国哲学在先秦学术大发展基础上以弘扬儒家思想为主的第一次学术思想综合,儒家思想从此开始在中国历史上上升为封建正统思想。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董仲舒为代表的两汉经学的形成与发展,对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正负面作用有一 8 基本认识,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在建立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帝国、在维护封建秩序中的哲学智慧有一基本认识。教学内容:

两汉经学的形成与发展

汉初“黄老之学”结束它的历史使命,适应汉帝国“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汉武帝推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儒家思想文献上升为封建正统的儒家经典。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一、天人相副 “人副天数”。

董仲舒对汉代达到的自然科学成就加以神学唯心主义的歪曲。在天地万物的大系统中,天是最高的主宰与创造者,天有“天意”、“天德”“天志”,人是天的缩影,“天人相副”。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都是根据天意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动态协调的大系统。“同类相动”“天人感应”。

二、“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天意通过自然和人间的秩序体现,上天的意志通过君主贯彻,君主有代天实行赏罚的至上权威。天任德不任刑,“三纲五常“。他一方面通过天来提高人间统治者的权威,威慑、约束百姓;另方面是要借助天来威慑、约束人间统治者,倡导德治。

三、“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对阴阳五行说的形而上学改造,“阳尊阴卑“。五行相生与相胜,“三统”“三正”的循环论的唯心史观。思考题:

1、儒学何以成为经学?试析其正负面历史意义。

2、试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的主要内容。

第八讲 魏晋玄学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魏晋玄学是在社会动荡、名教陷入严重危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道家学说来解释儒家思想的比较精致的思辩哲学。通过教学,须使学生了解魏晋玄学形成与发展的概况,认识了解玄学关于名教与自然之辨、本末有无之辨、言意之辨所体现的哲学智慧,认识其历史意义,以丰富学生哲学思维,并对指导现实生活实际有所教益。教学内容:

一、、本末有无之辨。

王弼的“贵无”说。开始抛弃两汉经学的神学外衣,对老子“有生于无”和道在物先的命题进行改造,从各个方面论证以无为本的精神性本体是万物的根本。裴頠的崇有论。道是一切具体事物的总和,道和万有是不能分离的万有构成道的基础,有是“理”的本体。

郭象的独化论。“有”是绝对的,否认在万有之上有任何终极的根本,从而彻底取消了作为形而上的本体。“独化于玄冥之境”

二、名教与自然之辨。

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崇本息末”的政治主张

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拘礼教,崇尚自然,对充满利益之争的社会现实予以激烈批判。郭象的名教等于自然,“外内相冥”用内心的无为来顺从名教制度(有),以维护封建礼教。

三、言意之辨。

荀粲的言不尽意说;欧阳建的言尽意说;王弼的得意忘象说。思考题:

1、试说魏晋玄学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主要观点。

2、魏晋玄学关于本末有无之辨有哪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九讲 隋唐佛学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佛教在隋唐进入鼎盛时期,隋唐佛学中具思辨性极高的哲学智慧。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隋唐佛学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主要佛教宗派的佛理有一基本了解,尤对慧能创立的“顿悟成佛”的中国禅宗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并辩证分析,以吸取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教学内容:

一、法相宗的万法唯识说。

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伟大的爱国僧人和杰出的佛经翻译家,对佛教瑜伽行派的法相唯识的学说作综合性的阐述。

“三自性”说解释事物的空幻和假有;“唯识四分”对各类意识结构层次的分析。

二、华严宗的圆融无碍说。

佛的境界是一切差别的事物无尽缘起、周遍含容的大法界,一切事物都是相即相入、园融无碍的关系。“四法界”说;“六相圆融”说。

三、禅宗的顿悟成佛说。

关于禅宗的来历,慧能,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一)、关于成佛的根据。

“自性是佛”人人皆有佛性,佛性无生无灭,是真实本体,本来清净。烦恼“本无今有”掩盖佛性。“万法在自性”自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10(二)关于修行的方法。

“自悟自修”的心法,实现内心世界的自我转化。“自我超度”,“法无定法”。(三)关于解脱境界的观点。

“顿悟成佛”、“无心无得”。成佛解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它是人的内心在瞬间实现的根本质变,是没有意志努力和人为控制的心理状态,是内心对包括佛法在内的一切执著的舍弃。思考题:

1、华严宗怎样看待本质和现象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慧能创立的中国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次深刻变革?

第十讲 宋明理学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家学说历史发展的顶峰,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重大影响。通过本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的大致过程,认识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周敦熙、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教学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正确认识宋明理学的社会历史意义。教学内容:

一、周敦熙的太极人极论。

《太极图说》描述了一幅系统的宇宙形成模式,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统一在无极、太极,是物质还是精神为本体,之后宋儒发挥从二方面发展。

二、张载的元气本体论与人生境界说。

(一)太虚即气的气本体论。张载对哲学的主要贡献在天道观,第一次提出关于气的系统的学说,创立了元气本体论,以气一元论阐发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在天道观上基本上做到了朴素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的结合,以此为武器批判道家和佛教的唯心主义。

(二)人生境界说。“民胞物与”的仁爱观和“为天地立心”的使命感。

三、程朱理学。

二程兄弟发挥周敦熙的唯心主义,把“天理”作为他们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创立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宇宙观。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全面总结,从而建立起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天理本体论。理(形而上)气(形而下)不可分,理气是体用关系,理气相依,理主气从,理是本,是动静的本体,是宇宙本体。

(二)格物穷理的道德认识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三)心性论是理学核心。理学的特点是把世界观与人性论有机结合起来。天地之理是人性道 11 德的根源。伦理观上,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理”和“欲”的关系,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把封建伦理纲常神圣化。

理学归根结底是为维护封建统治,但它强调人必须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强调做人的精神追求,人必须不断自我完善,这些观点至今仍有合理性。

四、陆王心学。

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一)、心本体论。心理为一,心外无物。(二)、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三)、致良知说。良知与天理、本心相通,是天赋的理性,是道德意识的主体与判别是非的标准。思考题:

1、试说周敦颐的太极人极论的主要观点。

2、如何理解张载的人生境界说?

3、试析程朱理学的天理本体论。

4、如何理解王阳明心理为一的致良知说?

第十一讲 明清实学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明清实学是兴起于明末清初的强调务实、注重实用的哲学智慧,是中国哲学智慧的新发展。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明清实学的兴起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有一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认识明清实学主要代表人物在哲学、政治、经济、伦理诸方面的思想观点,尤须认识明清实学中民主政治思想的思想精华及其历史意义。教学内容:

一、东林新风的兴起。

二、黄宗羲的经术经世说。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政治思想;“工商皆本”的社会经济思想;“一气充周”的自然哲学

三、顾炎武综当代之务的经世致用说。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权思想;“综当代之务”的实行思想。

四、王夫之的“诚者实有”与“天下大公”的气学实学。

“诚者实有”的气本论;“敦诚不息”的方法论; “理势合一”的历史观;“天下大公”的社会政治论。思考题:

1、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民主思想有哪些内容?有何历史意义?

2、怎样理解王夫之“诚者实有”的气本论?它的思想史意义如何?

第十二讲近代新学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康有为、谭嗣同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是近代新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他为论证变革的必要所提出的天道“变易”观,是其推行改良主义变法运动的哲学根据与理论基础,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的积极进取思想;要使学生了解谭嗣同仁学的哲学内涵,认识到“通”是谭嗣同“仁”说的第一要义,他所说的“仁”实际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代名词,反映了他的激进的资产阶级维新变革思想,有其积极进步意义。教学内容:

康有为的变易和进化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

一、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时代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形势,为拯救民族危亡,他发动领导变法运动,需理论依据。

二、他的变易和进化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

他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中国传统的“变易”思想相结合,论证他的变易和进化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的积极进取思想。

谭嗣同仁学的哲学智慧

一、谭嗣同其人简介。

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在强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时代氛围中,他从传统旧学转向新学,政治上力主变法图强,成为我国近代反封建思想家,激进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政治家。

《仁学》是谭嗣同的主要著作,论述了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基本要点。

二、《仁学界说》的主要哲学思想。

谭嗣同的“仁”说的第一要义是“通”。“仁”将天地万物、人我通为一身,化为一体。他所说的“仁”实际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代名词,在当时政治斗争中有进步意义。他把“仁”看成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他把一切物质(“以太”)等同为精神,实在的物质世界被宣布为空灵的心力意识,体现了谭嗣同哲学思想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宗教唯心主义的性质。思考题:

1、试说康有为为论证变法的必要所提出的天道治道“变易”观的主要内容。

2、试说谭嗣同“仁”说的第一要义 “通”的涵义。

附录:参考书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二、三、四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毛荣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朱伯崑主编《易学基础教程》,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8、刘梦溪:《学术思想与人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錢浩主编《中国通史》,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10、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1、何光沪 许志伟主编《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2、陈卫平郁振华:《孔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谢尨编《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北京大学名教授讲演录),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蔡方鹿:《中华道统思想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执笔人:谢树放

20011年1月 审定人:许苏静

20011年1月

人文社科部负责人:叶昌友

20011年1月。

下载现代中国哲学讲稿(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中国哲学讲稿(完整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 概论 一、中国哲学基本线索与内容 1、中国哲学是以儒学为骨架,儒释道三家并存并融的一种思想体系。(儒释道三足鼎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儒学,中国哲学最核心部分;中国哲学......

    现代商务礼仪教学讲稿

    www.xiexiebang.com 培训管理资料大全《商务智库》整理 现代商务礼仪教学讲稿 第一编礼仪概述 第一章礼仪概述 第一节礼仪的概念 一、礼仪的定义 二、对定义的理解 三、我......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大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作者:(中)冯友兰 著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总体感觉 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

    美丽中国与哲学

    美丽中国 在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十......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 ——浅谈庄子的哲学思想 姓名:刘跃 学号:20095664 班级:2009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经过一学期的的中国哲学智慧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的精彩的课程讲授下,对中国古......

    孔子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

    .《论语》记载的是的对话录? A.孔子言语门师徒言语B.孔门师徒言语行事 B.孔门师徒言语行事正确D.王阳明 B.雅斯贝尔斯 B.雅斯贝尔斯正确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