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理成才,快乐成长
明理成才 快乐成长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谈论中国梦,讨论怎样践行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根本目标的中国梦。作为一个教育人,我有理由相信,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规避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的正是一代代为了努力实现人个梦想和国家民族梦想而茁壮成长的人,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责任,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基于这中观点,我认为教育应该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帮助与服务。我们给予学生的应该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血液和骨髓的人文素养和良好行为能力,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要明确的是孩子的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学校教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站在育人的立场上,直面人的发展,把孩子快乐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
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培养、塑造出“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是马克思全面发展思想中的一个内容),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追求。“完整的人”,本质上强调的是和谐与平衡,是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和谐与平衡,是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开拓的创新能力的和谐与平衡,是高度发达的智力、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审美、丰富的个性和强健体魄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成为“完整的人”。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人面前,中国教育一直以来的最大弊端,也是历次教育改革努力改变的现状之一就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总是在客观上把孩子教育成了工具,考试的工具。因而没有了快乐,也没有了关心国家和人类的青年的心,这和我们的教育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面向全体,培植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土壤。面向全体是一种态度、一种战略、一种价值观。面向全体,意味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认识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关心关爱每位学生的成长。理县具有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以及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综合特点,学生群体多样,面向全体的教育尤其要关爱特殊群体,重点关注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随班就读残疾儿童,以及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和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等类型学生的成长,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童年快乐、终身学习、一生幸福。
全面发展,关注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空间。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让全体教职工从校长到保安,都来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推进德育回归生活、回归基础、回归实践,增强德育的时代性与实效性。木卡小学在即将开展的个性化课程建设中注入“书香课程”和“三生教育”概念,为的就是在学校教育中能坚持能力为重,充分利用校外活动中心和社会实践基地,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和实践中学会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努力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
学生为本,凸现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主体性。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育的的终极目标是经由多样化的选择,让每个个体得到最合适的发展。坚持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必须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明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求知,我们的教育活动要改变注重知识传输的结果应该多关注知识接受的过程,加大教育科研力度,让教师有调控教育的能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追求师生的共同进步,以及师生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教育着眼未来,教育关注成长,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与别人不同的的天赋、兴趣和个性,都有与别人不同的发展可能,教育就是要实现这些可能,让每一个孩子的个人梦想和国家民族的振兴梦想高度契合,最终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去,为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成就有价值的精彩一生。
第二篇:读书明理做人成才演讲稿
读书明理做人成才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读书明理做人成才,这八个字总让我想起李大钊奉行一生的箴言——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读书原本是快乐的事,不能让功利性的目的充盈读书的历程,否则就算你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可能道德沦丧,品行低下。
一直以来,我总被一封信所深深震撼,总想推荐给自己的学生,这是二战结束后一个德国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写给—位中学校长的信,信的内容如黄钟大吕发人深省。
亲爱的老师:
我是纳粹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我亲眼看到过别人没有看到过的事实:高级工程师建造了毒气站;医术高超的医生毒死了孩子;受过严格教育和培训的护士残害了婴儿;高中和大学的毕业生们用枪打死或活埋了妇女和儿童。因此,我对教育产生了怀疑。我请求:帮助你的学生成为人吧!再也不要培养出学问渊博的恶魔、技术高超的精神变态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刽子手。读、写、算只有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的时候才是重要的。
这封信的撼人心魄之处在于,它尖锐地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传道、授业、解惑”,其终极目的是什么?显然不是仅仅教授某种专业或技能,“把教育中智力的、体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加以分隔,这是人类互相疏远、轻视和支离破碎的一种迹象。”试想,在二战时期,从德国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日处理量竟达l000具尸体的高效焚尸炉,到日本法西斯731部队在中国人身体上试验的细菌武器,哪一样不是出自德、日教育培养出的高级研究人员之手?他们莫非是未及开化的野蛮人?显然不是,他们属于有知识、有技能的精英阶层,但却没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我国著名教育 家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教人有一种专业还是余事。因此,培养有道德、有人格的公民,才是教育的第一宗旨。
法国哲学家蒙田曾经激烈地抨击了传统的那种满是知识而无心灵的课堂教学的弊端;“草木因太潮湿疯长而郁闷,灯儿因油上得太满而窒塞;心灵的活动也胶滞于过多的智识与钻研,因为受这许多繁杂的事物所占据和羁绊,它必定失掉自由行动的能力。而这些事物的重量也必定使它弯曲佝偻起来……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与良心空虚。正如有些鸟儿间或外出寻觅谷物,未经尝过便用嘴带回去哺喂小鸟儿。同样。我们的学究们到书里去拾取知识。把它带在唇端,只为要吐出来使之散步于空中”。他们然而“至少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
如果说读书的境界最初是为了求知、为己,那么我觉得最高境界就是为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为了身边的人,;成为一个有才之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南京市虹苑中学 王新芳
第三篇:读书明理、快乐做人
读书明理、快乐做人
《弟子规》里的《入则孝》教育我要孝顺,要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一次,爸爸让我洗碗,我不肯,还和爸爸顶嘴,被爸爸批评了一顿,最后爱洗碗。自从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之后,这样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出则悌》教育我兄弟姐妹之间要友爱、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欢喜喜,孝顺就在其中了。《谨》教育我做事千万不能匆匆忙忙,应该小心谨慎。因为,匆忙时是最容易发生差错的。还有,做事时,千万不要因害怕困难而不敢去做,也不要草率地对待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事情。《亲仁》教会了我:能够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者,就会不学无术,事情弄得一败涂地。《余力学文》让我懂得了:对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弟子规》是一本好书。祖国的经典需要传承。让我们携起手来,让经典成为永恒,文明得以传承。谢谢!
第四篇:成长成才
大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变化下如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关键词:自立,成长,成才
正文:
一、浅谈大学与中学相比的变化
(一)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三)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二、浅谈在变化中大学生如何自立
在当代,自立已成为大学生立身之本,自立与否是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是一个独立个体的标志之一。
自立意识的培养对推动素质教育、优化大学生心里素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培养人格健全的创造性人才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自立是与个体自我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拥有自立意识的大学生能较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计划,对挫折与困难能主动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采取更成熟的应对方式。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相互帮助,相互依靠,自立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不是依赖,要独立生活,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只有明确自己的责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要培养自立能力,也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自己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我们要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三、浅谈在变化中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才
从高中步入大学,进行高等教育,目的就是成长成才。成才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必然过程,同时也是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人才可以分为许多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人由于自己的生长环境、社会经历、以及兴趣专长的不同,可能会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但是人才的属性是没有变的。因此,要想成才首先要持有正确的成才观。
苦难与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定会倍懂珍惜!定会更加坚强!当你有了目标,有了信念,而且没有退路时,你有多大压力,就有多大动力,你的潜能就会发挥到极致,只要你有一颗坚强的心,永不服输的冲劲,永不言弃的追求,你就一定能成长起来,你就一定能够为你的人生谱写出一段绚丽的华章!理想与追求是成才的动力。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战胜艰难险阻,通向成功彼岸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大学时代是理想的形成时期,是立志成才的关键阶段。我们应当立下远大志向,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并在实现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的奋斗中,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确定奋斗目标时,将目标定的更明确、更符合自己的梦想就会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更加有动力。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希望成为有用之才,成为社会的栋梁。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抱怨、叹息、自怜都不能扭转现实,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成才之梦。只有发奋进取、努力拼搏,才能成为社会的人才。我们是青春的一代,应该用大手笔来抒绘我们灿烂的未来。立志,励志,成才!
第五篇:读书明理成长400字稿
读书明理成长
在谈“读书、明理、成长”这个话题时,我们要明确这么几个问题:
一、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在于考取哪个大学,最后找一份怎么样的工作,而是为了让你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即“在读书中明理,在读书中成长。”
书中,自有一个高雅而诗意的世界。在书中,我们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来自古今中外的先贤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在与他们的交流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力求让自己的道德更为高尚。
读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说白了,就是让我们自己心理有了一个任何的外力挫折都颠覆不了的信心,这就是我对读书的想法。
读书不是一个功利的事业,任何以功利为目的的读书,都不算是真的读书。读书,同时也是一项终生的事业,将与我们随处相伴。因此,学会真正的读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下一个要谈的问题。
二、我们怎样去读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但看看名人的读书法,或许很有启发。下面就介绍几种读书方法: 出入法——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出,是独立思考不为拘束。先入后出,开始读书要力求深入,读后要跳出书本的束缚,学会运用。“入书”时要虚心,“出书”时会运用。
厚薄法——华罗庚先生说过:“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厚厚的一本书,一旦将它吃透,理清脉络,把握要点,这厚书也就变得薄了。当然,厚书读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看一些名著,还有解题时运用。
不过同样,大千世界,茫茫书海,一个人是不可能看完全部的书的。因此,学会“选书看”,将能节省很多时间。
三、看什么样的书。
名著,是一定要去看的,这些书都是在岁月积淀中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当代一些有名的作家,可以适当去看看他们的作品,特别是代表作。有些作家的代表作,也确确实实有名著的水准。
像网络文学、青春小说,浅尝辄止即可,有一些确实有文化内涵与深刻的哲思,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底蕴,但大多数还是“文化垃圾”,是滥竽充数之作(一天就写出几千字,大部分的人也只能写写文化垃圾了)。
有关这个话题,本人就想表达这么些内容,若有不足,请各位斧正。
墨香 201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