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号文件讲稿

时间:2019-05-14 17:3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一号文件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一号文件讲稿》。

第一篇:2010年一号文件讲稿

认真学习一号文件 促进我区三农工作更好发展

1月31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了今年的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七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这个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基础”,这两句话是一个连通的整体,但重心在后面,也就是说,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而城乡是否真正统筹了,最终也要看是不是真正夯实了基础。为什么强调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因为历史欠账太多,农业基础仍然薄弱。虽然实现了粮食“六连增”,但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粮食继续稳产增产越来越难,后劲明显不足。而且,在连年丰收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防止忽视和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号不能变、要求不能松,支持不能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了今年的一号文件。

文件共五大类27条,分别讲述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二、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四、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这部分内容包括1~5条。

1.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一号文件的第一条就是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也是整个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量上看,近年来中央对三农的投入一直在不断增加。2006年投入3397亿元;2007年增加了800亿元,达到4197亿元;2008年,增加额度又超过1000亿元;2009年比2008年又增加1206亿元,增长20.2%。2010年中央还会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政府工作报告》称,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

文件提出对“三农”的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12个字意义重大。以前总量每年或多或少都会增加,但比例有的年份可能还有降低。现在不仅要求总量增加,而且比例要提高,这是个更高的要求。

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过去只有小麦、水稻、玉米等少数口粮作物能够得到补贴,今年增加了花生、马铃薯、青稞。农机补贴虽然诟病很大,但今年还是增加了数量,而且还扩大了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也纳入补贴范围。

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目前的补

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5.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开拓农村市场,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使过剩的城市产品找到新销路,另一方面让农民消费水平得到提高。但是,如何扩大农村内需一直没有拿出很好的办法。目前制约农村内需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民收入不高,许多农民除去日常的柴米油盐已所剩无几,如果再让他们继续购买其他产品,无疑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四两拔千斤的办法,用金融信贷把农民有限的收入调动起来。如前所述,文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有专家认为,仅开放农村居民的住房信贷一项,就可以为扩大内需作出60%以上的贡献。

以上是第一部分: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二、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这部分内容包括6~12条。

6.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每年的一号文件都少不了这方面的内容。今年一号文件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改变产区补偿销区的逆淘汰行为: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拿到风险基金之后,还需要地方提供配套资金。而这些主产区粮食一般要销到销区去,所以配套资金实质演变成了产区补贴销区的,这对调动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非常不利。现在要建立粮食生产区补贴制度,改变产区补贴销区的行为,让产粮大区切实得到实惠。文件规定:加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继续减少直至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这是在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在这些激励制度下,未来的粮食安全就可以有保障了。

重视油料生产: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优质油菜、花生生产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由于近年国内大豆疯狂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70%,而加工又掌握在外资手中,国内市场油料定价权力丧失殆尽,所以今年的一号文件要大力发展油料生产,以确保我国的油料供应。

7.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关于菜蓝子产品标准化生产,目前相关部门主推的是设施化、畜禽的规模化养殖。这固然对菜篮子产品生产数量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但这其中的问题应该密切注意。目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许多养殖场普遍存在饲养密集度过高、笼舍狭小、卫生标准偏低并缺乏消毒清洁措施的现状。而为了防病治病又使用大量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侵害。研究者称,美国70%的抗菌药物并非用于人类,而是用在了动物身上,在我国究竟有多少,应该是一个天大的秘密。近年来我国屡屡爆发的禽流感、猪蓝耳病等,暴露出我国不少养殖者为了利润而不惜牺牲环境与动物健康,导致动物在极恶劣的环境下生长,从

平低下,蔬菜瓜果种子基本沦陷;另一方面,大田作物受制于种子补贴,对目前的种子市场的发展与种子企业的壮大都十分不利。

中国大田种子只有走公益性的育种之路,不宜轻言市场化。应该加大国家对科研育种机构的支持,让这些科研机构多育一些好品种,然后免费或低价卖给农民,整体改进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因为我国农民从种粮中获得的收益很有限,等于在为国家提供低价的粮食安全,在这种格局难以改变的情况下,种子公司如果单纯考虑效益,农民就会买不起好种子,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不利。对蔬菜瓜果种子,则可以另行看待,完全实行市场化。目前应该力促中外联系,通过与国外种子公司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慢慢形成中国自己的品牌。

农业科技创新也需要慎重。农业部门去年对转基因产品完成了惊险的一跳,让全世界惊出一身冷汗。目前全球尚无任何一国敢把主食的转基因进行商业化种植,包括转基因技术最发达的美国,而我国批准了首个转基因水稻品种投入商业化种植。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每年我国要消费1.7亿吨大米。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说,“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11.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我国是典型的小生产、大市场格局。城乡距离远,链条长、环节多,时常发生阻梗,不少农产品一直在暴涨暴跌中起伏。去年山东大蒜暴长40倍,但广西的香蕉却暴跌至每斤4分钱。如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问题,虽然用了许多招,搞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万村千乡、农超对接等工程,但到目前为止一直难以解决我国流通领域大问题。要彻底解决我国农产品卖难问题,还有许多漫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容易被人忽视:流通暴利一直难解决。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要经过无数环节,而且每个流通环节收费项目多,整体流通费用较高。我国生鲜产品的流通费用占总成本的70%,比国际上高出二十个以上百分点。这个问题以新鲜蔬菜的销售最为典型。蔬菜的零售价格比批发价格高80%~100%,销售者的利润比生产者高2~3倍,而生产者收入仅为零售价格的1/4~2/5。所以说“种粮的永远赶不上倒粮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是,通过大型连锁超市销售农产品,减少流通环节和流通过程中的损耗。这样既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据专家统计,发达国家7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连锁超市进入到消费者手中,而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不足30%。必须培育一批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的经营主体。

12.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退耕还林等工程,过去叫生态建设,今年被提升到与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并列的高度,叫生态安全屏障。

甚至每次带一周的馒头,吃到最后都坏掉了,还得吃。所以还是应该本着方便学生,保证学生安全为主,不能乱合并。

15.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文件规定: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

新农保政策自去年启动以来,结束了我国几千年来农民一直靠家庭养老的古老传统,国家也拿出真金白银,让农民享受到普惠式的养老服务。据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研究,农村老人享受普惠式养老金,对孙辈的健康与学习有很大的益处。也就是说,这个养老金不但惠及农村老人,还会惠及祖国的下一代,尤其是目前我国有5600万的留守儿童。这样的意义就更重大了。所以要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步伐,首先要让农村年满60岁的老人,在近年能够享受到这个普惠式养老金。有的地区虽然给了农民养老金,但因太少而不起作用。海南省文昌市东阁镇有一位余亚英老人,她于一九九八年七月在文昌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局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规定从二零零七年九月开始领取养老金,月标准竟为——人民币三元整。

现在有不少农民抱怨,说新农合把乡镇医院给养活了。这话虽然有点极端,但说明我国的新农合指定报销点的做法是存在不少问题。过去的乡镇卫生院大多瘫痪了,农民小病在村里看,大病到县城看,所以乡镇医院尤其是离县城近的乡镇医院处于非常尴尬境地。但离县城比较远的医院还是不错的。目前对乡镇医院加大投入是对的,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都去硬扶持,效果不一定好。尤其是那些过去在竞争中被淘汰的乡镇医院,说明他们本身就留不住医生,目前不少的新农合非要强制规定农民必须在这些水平很差的医院看病才能报销,等于拿农民的健康来建设这些水平很差的医院。

16.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用电、自来水、下水道、道路等与城市相比有巨大的差距。比如我国许多农村用电很不稳定,使得农民购买家用电器的积极性少了许多。所以要改善农村的供电基础设施,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使农网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能力进一步加强,并把农村用电的成本降下来。2009年国家安排375.8亿元投资用于农村电网改造,截至11月底,国家电网已架设低压电线8.4万公里,惠及近150万农户。

为了让农村居民安居乐业,今年的一号文件一方面提出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垦区棚户区改造,另一方面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提出采取有效形式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这是一个大好消息。我国农村住房的淘汰速度太快了,几乎是每十年就要淘汰一轮,带来巨大的浪费,而一般城市住房虽然住不到70年,怎么也得住上40-50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多方面,但建筑材料跟不上是一个主要原因。如今建

清,在土地问题中,农民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另一方面,虽然农民的权利意识不断提高,但是农民和基层政府对于土地权属的认知均存在偏差,从而加剧了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在农户的土地产权认知中,对于自家承包地,农民表现出强烈的“私有”意识。而基层干部在土地产权认知上的偏差也会影响他们面对土地问题时的行为。化解土地问题引发的纠纷或冲突,要明确农村土地的产权,在农民和基层干部中间加强对于土地权属的正确认知,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因此要加强确权登记工作。确权登记的目的是增加农民土地被拿走的难度,但确权登记工作,还是难保农民土地被拿走。只有取消征地制度,农民的利益才能真正得到保护。

此外,过去不少地方,通过集中居住,宅基地换房,把农民的宅基地置换出来,然后用这些土地发展工业,农民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却收获满满的,带来了很大的民怨。这次的一号文件专门说明,以后这些土地还是属农民集体所有,不能轻意用来发展工业。如果真要是发展工业了,应该让农民参股分红才可以。

20.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如何把把农民组织起来,近几年喊的最多的是专业合作社,包括今年出台的一号文件有不少对合作社的真金白银。但目前假合作社问题、农民合作难的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倒是有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叫一村一品也好,叫一镇一业好也,通过种植一种主打作物,延长产业链,形成竞争又合作的模式,比目前片面地为合作而合作,给农村带来更多的益处。这实际就是发展产业集群。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世界不少地方的财富是通过集群制造出来的。美国等发达国家自不必说,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产业集群并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开始有意识地发展专业化、规模化与特色化的农业产业集群,取得了比较好的效益。例如山东省出现了不少“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农业专业镇和专业县,这些地区不但形成了农产品种植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而且还聚集了许多农产品加工和出口企业,不仅使它们的农产品销售到了国内的许多市场,还出口到了远方的国际市场。这说明,中国农业中也有集聚现象存在,而且这种集聚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力量。金乡县和苍山县的大蒜产业就是如此。

21.积极推进林业改革。农村改革最大的经验是什么?是农户自主权!而林户的自主权缺失恰是林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林农种树可以,但砍树面临种种约束,核心并不是生态环保,而是把农民种树的收益基本上都给拿走了。只有允许农民自由砍树,他才能种出更多的树。如果允许农民的砍与种进行良性的循环,按经济学的基本规律,种植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与此相反,农民一砍树就上纲上线不让砍,农民就没有动力与

们的父辈重新回到农村,如果所在城市也不接纳他们的话,迟早会酿成大事。对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慢慢接纳他们,使他们成为城市的建设者。

24.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已有30年,至今仍有一个部门对外开放水平还很低,那就是农业部门。今年一号文件关于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主要内容包括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加强进出口预警,等等。其中,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农用物资进出口监测预警机制非常重要,它涉及产业安全问题。日韩进口一点美国的牛肉,在本国一般都会掀起巨大的政治斗争,包括游行示威。我国的台湾近年来由于乱开放进口美国的牛肉,执政者也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回头再看一看我国的国门,好象是没有什么人把守,我国的农产品进口乱象还真是不少,比如前面说的乱进口巨量的大豆,再比如乱进口水果,把我国的果农也给害惨了,再不进行把守,这些产业也有可能给放倒了。还有其他的诸多产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真到了必须从国家产业安全角度,要对此类现象进行重点监测预警了。放倒太多的农业产业,国内农产品的定价权就被交出去了,那时不但被动,更多的是价格大起大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不稳定。

以上是第四部分: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这部分内容包含在25~27条。

25.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

加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一个村庄的发展跟村庄的书记关系甚大,书记强了,村庄就发展起来了;书记很弱,这个村庄一般都难以发展。文件提出注重从转业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等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目前我国的许多农村还是比较封闭的,而在外闯过,见过世面的返乡创业者天然会成为未来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同时也要看到,富人治村是把双刃剑。我国国内最早试水“富人治村”的是浙江义乌,但很遗憾的是,目前“富人村官”已普遍遭遇信任危机。据义乌市检察院负责人讲,目前“富人村官”不整顿不行了,出事的村官一个接一个。在村官选举前,很多想当村官的富人都会到各家各户“表示表示”,有另外一个群体,想当官员的主要是盯着村庄的庞大集体资产。“富人治村”要有必要的约束与前提。其一必须把自己的企业交与他人打理,自己专心“从政”;其二是公私必须分开,也就是说不能用自己从政后的“公权”来为私权谋利,必须要向全体村民公开承诺并接受监督;其三是阳光从政,也就是要进行财务公开与政务公开。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几乎没有,所以那些富人从政者基本上是本着自己的良心不犯错误,这种做法其实风险很大。

大学生村官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可以实现“双赢”,大学生得到了锻炼,1

第二篇:2.25一号文件2013讲稿

2013年一号文件解读

2013年一号文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中共中央第一个文件,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第十个一号文件。关于文件内容,我想大家已经看过了。2013年一号文件在篇末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确保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农情作为必修课,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今天我就 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三农”方面的一些政策及国情。

一、“温故而知新。”

首先我们先复习一下这十年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1、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也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4、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5、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切中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要害,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6、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7、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010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

8、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文件强调,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9、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10、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文件要求,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简要回顾了十个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重点地谈谈2013年一号文件。我主要谈三个方面。一是这个文件的背景,二是文件最主要的内容,三是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

一、2013年一号文件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一)背景

1、形势好的方面

从文件的背景情况看,大家都了解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很快,农村的面貌变化很大,农民得到的实惠很多。很突出的标志有几个方面:

一是粮食的产量连续九年获得了丰收。2012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1791亿斤。农民的收入连续九年较快增长。

二是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转移,据统计有2.6亿万农民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使得农村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农业经营体系也在不断创新。广大农户开始认识到科技和投资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积极提高经营的集约化程度,更多地采用先进技术。与此同时,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经营主体得到较快发展。

第三个方面是农村的社会事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农村的社会管理在进一步创新。总的来看,过去十年农村的水、电、路、气建设及危旧房改造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展。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比如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8亿多人。现在有5千多万农民获得了最低生活补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去年在农村地区也实现全覆盖。这些十年、八年前不敢想象的事情,现在基本实现了。当然制度的建立和水平上和城镇还有一定差距,随着国力的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将取得更大进展。

2、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十个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有是形势好的方面。另外我们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主要是三个大的方面:

一、今后八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中国的国情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所以必须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快农民的富裕。

二、刚才讲到2.6亿多青壮年劳动力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之后,对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是最近这几年大家经常提到的,将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是一个现实的挑战。另外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现在有2.6亿农民进入了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对农村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口流出的农村地区村庄出现了“空村化”现象,“三留守”现象。人口流入的地区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在有的地方出现了外来农民多于当地人口的现象,这些都对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三、2012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1791亿斤。但由于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更快一些。这两年,不少农产品进口数量在增加。要想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保证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不出问题,需要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二)重大意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既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抓住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顺应了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变化的新趋势,有利于促进生产关系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又丰富发展了新时期的“三农”政策体系,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文件主要内容

(一)简介文件精神

文件共分7个部分:

□ 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 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 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 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二)文件最大亮点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2013年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改革创新,最大亮点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除了从资金、技术、物资装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非常重要的是在创新经营农业体系方面下功夫,激活农村和农民自身的活力。党的十八大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来要“着力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为什么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1)综合各方面因素,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正当其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作为一项突出内容,提出要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这是有着现实基础的。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经营方式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这构成了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现实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第一大基础。随着相关法律法规正式实施,相关税收和金融支持政策陆续明确,示范社建设行动深入展开,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逐步健全。当前,全国专业合作社总数达55.2万家,实有入社农户4300多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7.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成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又一大基础。龙头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龙头企业集群进一步形成,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提升。

专业大户不断发展壮大,多样化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成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第三大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经营耕地在3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近900万户,经营耕地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约48万户,一大批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特征的家庭农(牧)场在吉林、江苏、上海等地兴起。

根据当前发情况,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具有必然性,中央一号文件锁定这一主题正当其时。我国农村改革进入新的攻坚阶段,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农业经营方式深刻转变。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三农”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新挑战对完善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提出了新任务。

具体而言,这些新挑战包括:①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持续稳定增产难度不断加大;②农民收入连续9年快速增长,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③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难度不断加大;④农产品市场化进程加快,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难度不断加大。而新任务则是,未来应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保障,以健全的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以集约化、组织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向。我国人多地少,小规模和兼业化是农业主要经营方式,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比较效率低。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把分散的农户,通过市场机制重新自愿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即使将来我国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人口减少到极限,相对其他国家,我国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的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因此,中央提出着力构建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或许是新一轮农业发展的起点。

(2)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这都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发展农业的一个主力军。但是说到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可能很多农民不明白,自己怎么样更加融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中?

我认为,现在之所以说要在原有的家庭承包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原因是因为现在确实这几年发展成长速度比较快,有大量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就业、生活、定居。这样的变化给农业发展规模性创造了条件,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所以,新的情况下,可能以前原来一些小农户,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如果说有一些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出现的话,那么,他们对农业生产的一些服务的要求可能也不一样,和小农户的要求可能就不太一样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家庭承包经营,通过规范发展土地流转,使农业、农村、农民内生出一些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比如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使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国家的支持政策,还有一些社会服务政策体系要要和他们相配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和农民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有些农民可能会进城,他进城之后,他的土地要不要流转,以什么样的形式流转,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假如有一部分农民不进城,要务农,是不是需要扩大家庭经营的规模,他就要去流转一些土地,受让一些土地。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不仅是一个新的口号、新的名词,而且是顺应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来的。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生产经营形式,确实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热情,但是,由于当时考虑农民的公平、公正,更多的把土地细碎化了,全国平均每个农民大概有七八亩地,但是它分成五六块、七八块,甚至一二十块,就导致土地要细碎化经营,而这种细碎化经营不利于和现代的农业生产要素相结合,比如我们要搞农业机械化,我们要搞水利化,搞节水灌溉,搞统防统治,搞标准化等等一系列的生产,这种细碎化的土地经营方式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也难以和国家增加投入的一些项目要求相对接。再加上,现在大量的有知识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导致了我们现在农村剩下的劳动力80%、90%以上都是中老年或者妇女,整个劳动力的素质在下降,它的经营规模又很小,难以得到相应的收入。

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整个形势发展的需要,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什么方式培育呢?

通过自愿、依法、有偿的方式,来引导农民的土地去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这种情况之下,农业会涌现出一大批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还有一些工商企业。形成这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有利于我们现在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和我们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相对接。

民革中央周铁农主席曾提到过:现在我们旧有的生产关系逐渐变成一种农村的人出不来、城里的人进不去的这样一个现象。可能有的想在农业上做一些事业的城里人可能也进不去,像我们现在的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或许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要守住一条底线,抓住两个关键。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守住一条底线,抓住两个关键。(1)守住一条底线

所谓守住一条底线就是要尊重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不能够强制或者限制农民对土地的流转,这是一个底线。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平等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一号文件强调,土地流转不得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完善,因地制宜地创新.必须始终明确,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家庭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层次,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不管如何创新,都不能脱离这个基本点。

(2)抓住两个关键

要抓住两个关键,就是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一是在支持普通农户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的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当然还包括我们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既要注重引导一般农户向采用先进适用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的方向转变,又要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类型、多元化的农民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不断提高农户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

另外一个关键,就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服务主体是保障我们现在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说我们现在提出的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而这个服务的主体也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我们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我们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能力,发展能力、服务能力,同时,要提升他们为农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第二个层次就是通过发展农民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来培育多元化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第三层就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年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起到了开拓市场、带动农民、增加收益,创立品牌的很多作用,这是我们要大力扶持的。服务主体还有其他的方面,包括和农业相关的一些农业、气象、供销合作社以及科研教育单位,还有经济专业户,还有一些其他的中介组织,这都是我们需要支持和培育的。有专家总结得很好:“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既要建好用好“国家队”,也要培育打造“方面军”,形成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努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提高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家庭经营方式没有前途了?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否意味着家庭经营方式没有前途了?

着力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个提法很新,但是和我们每个农民的关系都非常近。因为我们每个农民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主体,每个农户又是农业经营体制的一个基础,每个农村的家庭又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单元,无论农业经营体制如何创新,都不会离开这样一个基本的经营制度,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系。这是我们国家在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所以我们在创新整个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当中,或者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守住一条底线,要抓住两个关键。

在很多人眼里,家庭经营是个落后现象,觉得家庭经营能现代化吗?尤其是中国的家庭经营规模都很小。我认为,规模是国情决定的、资源禀赋决定的,但是不是搞家庭经营,是由农业产业规律决定的。无论是从产业的特征规律来看,还是从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家庭经营仍然应该是农业经营中最有效的一个主体。家庭经营方式管理上最简单,监督上最简单,所以也是最有效的。古今中外,看不到农业不以家庭经营为主搞得好的。比如在美国,即使规模大到两万亩、三万亩地,那也是一个家庭农场。

这是因为农业是个十分特别的产业。农业是生命生产过程。农民是很了不起的。第一,他所有的劳动对象,无论是庄稼还是畜牧水产,都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体每天都在起变化,这种变化要非常非常留意,才能细微地观察到。第二,传统农业是露天的,是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起变化,一年四季风霜雪雨。这两个变化要结合在一起,分析判断其综合作用之后,才能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让生命获得最好的生长,所以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让农民这么去关心气候的变化、这么去关心庄稼的生长?只有当这个东西是自己的,它生长的好坏跟自身利益直接相关。人民公社之所以不成,就是因为农民感觉到种的不是自己的地,打的不是自己的粮,所以不好好弄;包产到户之所以能成,就是因为农民觉得这是我的地、我的粮,所以就很认真地弄。很多人提出以别的经营形式去替代家庭,这是行不通的。家庭经营是把非常复杂的经营管理过程简单化的一个过程。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有些领域企业化经营也许是有优势的,但是对绝大多数,尤其是大田生产的农业来说,还是要靠家庭。我们主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更多的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事情,而不是说换了经营主体。

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不是要去搞一个新制度,而是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更好地激发家庭经营的活力。

家庭经营怎么走向现代化?简言之,就是让农业经营主体与新型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农户要提高集约化水平,采用先进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而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要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服务,把一家一户做不了、做起来不经济的事情做好,帮助农户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今年新增补贴和支农项目将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为的就是让肯种地、会种地、能种地的农民不吃亏、有效益、得实惠,这也体现了中央的政策导向。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大力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

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农民合作社”,这是一个强调综合服务的新提法。

近年来,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50万家,实有入社农户突破40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6%。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分布在种植、畜牧、农机、渔业、林业、民间传统手工编织等各个产业,助农增收明显,入社农户收入比非成员同业农户收入高出20%以上。合作社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诸多合作社面临着建立合作社却无所作为、经济缺乏难干事、人心不齐干不好事、利益不同纠纷多、范围太大管理难、报酬不多投入难、社会环境干扰多、信息缺乏获利难、文化生活开头难、好高骛远起步难、缺乏对国家项目扶持政策方向的了解……甚至不知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划等瓶颈。同时,规范化建设与合理化运营成了当前合作社发展的重要话题。

201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

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党中央是非常重视,此次一号文件也给了许多政策。如: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项目资产管护机制。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有条件的地方予以贷款贴息,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做好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积极探索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家庭农场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引发外界热议。“家庭农场”一词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就已经提出了。在专业化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市场化程度、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家庭农场比普通专业户、一般农户要高。在发展家庭农场的地方,会对其进行专门登记。家庭农场仍然是农户经营,但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等都大为提高。指导未来农业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有何深意?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表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

从生产实践看,家庭农场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低、小、散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经营,没有不以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方式始终难以被替代。但随着农业发展,家庭经营方式暴露出规模过小,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家庭农场无疑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最好方式,既坚持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特性,又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以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经营效果看,家庭农场是培养职业农民、将一批年轻人留在农村务农的有效途径。由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会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据记者在宁波慈溪采访发现,为了实现收入最大化,当地多个家庭农场中的年轻人没有选择外出务工,而是留在家里务农。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让这些年轻人在务农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而他们身上也初具职业农民的影子。

与此同时,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也是对工商资本汹涌“入农”大规模、长时间占用农地的一种矫正。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带来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规模过大、非粮化经营等问题。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可实现规模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收益最大化,避免了规模小而无效、规模大而不精的双重弊病。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的方向已定,但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登记办法仍有待明确,相关的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也亟需制定出台。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形式,各界都有不少的期待,家庭农场究竟如何发展,目前还有不少争议。家庭农场作为现行家庭承包制的补充形式,需要平稳发展,不能急躁冒进。在现实发展中有不少困局待解: 其一是地从哪里来?

按一般的理解,家庭农场承包的土地应该比现有农户要多,至少要多出一倍或者数倍。这个多出的耕地就需要从别的农户租种。虽然目前我国有2亿多农民外出打工,但他们家乡的土地大部分并没有闲置,一般都是交给亲戚邻居耕种。在非农就业工作、户籍、社保、住房等都还没有解决之前,他们不会把土地贸然长久流转出去的。一号文件也规定,即不能限制也不能强制农民流转土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家庭农场只能在特定地区发展,比如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工业比较发达地区,或者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周边城郊,因为这些地区非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不少农民也不愿意耕种土地,建立家庭农场相对比较容易。比如目前北京远郊区县的农民可以到城里开出租车,其收入远高于在家种地。所以让这些农民流转出土地比较容易。但对那些远离城市,非农就业很有限,土地流转比较难,家庭农场就很难发展。这些地区的土地既是农民的就业保障,也是农民的社保保障,他们不会轻意地交出承包土地。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非农就业机会与城镇化的速度直接决定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不能够人为地把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去超载城镇化与非农就业速度。城镇化发展速度快的地区,家庭农场发展速度会快速一些。而在传统的农区,不易强制农民交出土地搞家庭农场。

其二是租金如何消化?

我国目前已授予农民土地长久承包,搞家庭农场当然也不能违反这个规定,只能通过土地流转来搞家庭农场。目前北京周边一亩地的流转年租金已达2千元,而东北不少地区的年租金也近千元。家庭农场从别的农户租种土地,承包费如何消解是个大问题。如果这些家庭农场还继续种植传统粮食,粮食单产不会随着承包面积的扩大有大的提升,而粮食售价则是国家统一定价。目前农民自种粮食一年一亩能够赚千元已算不错,那些家庭农场还要支付额外的租金,付少了,原来的出租农户不愿意;付多了,家庭农场承担不了。家庭农场如果继续种粮会面临种不下去的困局。而搞养殖或者种植花果蔬菜,土地面积也不是大的约束。虽然在初期发展期间,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消解一部分承包租金,但毕竟不可能无限补下去。这跟资本下乡类似,社会资本到农村包地,如果单纯种粮食,其产量并不能超过农户自种,加上企业的管理成本及租金支出,这些企业只能选择要么搞有机粮食,要么搞养殖加工。家庭农场其经营规模并不大,不可能因此而降低农资投入成本,机械运营的成本也很高,如果家庭农场继续维持传统的粮食种植,利润就很难支付租金。最后的发展方向只能走高效农业,也就是非粮的经济作物。这样家庭农场如果数量太大则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认为“只讲土地流转,不讲稳定承包关系和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是不对的”。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家庭农场才能渐进发展起来,作为现行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补充。

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家庭农场这样的经营方式是非常普遍的,只不过它的经营规模不一样,一般的像一些西方国家,它的家庭农场的规模都比较大,我们国家家庭农场实际上是在原有的专业大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我们现在专业大户就是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大概在全国有270多万户,其中超过100亩的大概有七八十万户。中国和国外的国情不一样,人多地少,而且短时间之内很难让大量的农民都转移出来,因为你有一个社会保障的问题,有一个就业岗位的问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之下,我们的家庭农场的规模是要有一个综合的考虑。这个规模是要从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是要考虑它的经济收入,就是说我们今后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家庭农场,它的经济收入应该不低于或者高于从事其他产业或其他岗位的经济收入。因为现在我们刚刚讲分散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就业不充分,一年收入也很少,很难能够提高,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它才有相应的经济收入,这是一个考虑的先决条件。第二个条件是要考虑他的土地产出率。如果经营规模小,它的土地产出率就会高,确实是高,因为它单产高,精耕精作,但是它的劳动生产率就低,而你的经营规模大,很可能劳动生产率高,但是土地的产出率就比较低。所以要有一个适度的经营规模。所以我们刚才讲第一考虑经营收入,第二考虑土地产出率,第三要考虑它的劳动生产率。从这几个条件去综合考虑,根据我们国家上海、浙江包括东北像吉林延边那些地方的试点实验看,中国这种规模的,南方的双季稻大概在50亩以上,这个规模是在50亩以上,而在北方,要加一倍一百亩以上,它是单季生产,当然整个的规模的确定要和它的生产经营的能力和它的条件、环境,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耕作的管理水平、个人经营能力都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提出的家庭农场,现在是刚刚在试点,有的地方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但是,还要逐步地规范。然后要加强管理,包括它的注册管理,而且在国家政策上,要对家庭农场上给予倾斜。这样的话,才能使我们富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能够蓬勃发展、健康发展。

家庭农场政策规范发展引导有这样几个着眼点,第一,希望家庭农场更多的从农民中内生起来,由农民自己去发展家庭农场。农民能做的就让农民自己去做,比如土地流转,他自己扩大经营规模,它就可以发展为家庭农场。还有几个农户一起搞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企业下乡经营农业,要有选择的优先许可,要考虑它对农业经营能够带来什么,是不是必须的。如果农民自己能做,一定要企业去做吗?那就不一定能做好。但是如果说农业领域需要资金投入,需要很专业的技术,这些都是农民无法解决的,而发展现代农业都是需要的,社区农业、种养业等等这些,就可以引导这些企业进入这些领域。所以,政策着眼点,第一个就是要着眼于让农民自己发展家庭农场,对工商企业进入这个领域,租用土地,要进行许可,有一些企业可能有长期提升农业竞争的意愿,而有一些企业需要违转租营,可能它的动机也不纯。另一方面,要注意防范这样一些工商企业,如果进行土地投机,这些都是主要防范的东西,国内都是有这样经验的。所以,如果发展家庭农场的话,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让农民自己流转土地,进入城镇的农民,引导他,鼓励他把土地转出去,不要形成大量的农民进城市定居生活,土地又不流转,撂荒,这样对发展规模经营确实是不利。另一方面,可能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引进一些工商企业,但是又要防止工商企业的不良动机,所以,对他们租赁土地,要进行准入的管理,尤其是工商企业进入土地,要受让土地一定要有许可,这些土地进入的话,允许他受让土地,他们退出去很难,如果他们把农民土地转让来,你要他们再退出去,农民再把土地要回来,那就很难了。再一个,比如有些农民要进入城镇,他可能是季节性的,他也很难说我现在马上就进入城镇,和农村完全脱离了,不可能完全脱离农业,在这样的过程中,就要留有一些空间余地,有些农民经营的不好,可能还要退回农村去,政策着眼点就是有些长期建设,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地租赁农民的土地。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关于工商资本下乡)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

但同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三部分第一小点“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探索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的准入和监管政策。”这种政策的出台,实际上并不是不支持或不引导工商企业进去,而且中央一号文件很明确提出来要鼓励和引导城市的工商资本到农村从事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这说明什么?就是我们的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先进的技术,要有现代的管理,这些企业进入的话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但是,为什么要提出一种限制?因为前段时间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发展也很好,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企业进去了,占用了农民的地,结果盖成别墅了,盖成酒店了。)所以制定这项政策实际上是从几个方面去考虑的:首先要考虑国家粮食安全,就是我们现在一些企业进入农业以后,从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出发,导致了经营农业积极性的减弱,甚至非粮化、非农化,所以对我们的整个国家的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一种威胁。第二个是要考虑农民权益的保证,因为有些企业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他经营了以后,虽然开始承诺给农民很多的收入、租金等等那些东西,但是经营不善,它难以兑现,所以造成农民利益的损害。第三,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考虑企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企业来讲,从经营效益出发,因为它虽然作为工商企业也好,或者新的农业企业,它有它的优势,它的优势有几大特点,或者几大能力,第一大能力就是市场开拓的能力,这是小农户所不具备的,第二是科技创新能力,第三是资金的整合能力,第四是现代管理能力。所以,它具备这样的能力,可能是比农户有更多的优势,但是,它也面临着四大风险,所谓四大风险,第一大风险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风险,也就是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很快,对于一个企业影响很大,第二就是其他的产品所不具备的,叫自然风险,就是我们过去叫双重风险。第三个风险是经营风险,为什么叫经营风险呢?是企业进入农业首先要租用农民的土地,它就比农民多支付了一定租金,比如现在我们全国的每亩土地租金大概是500块钱到600块钱,农民不需要支付,而你经营一亩粮食,经营一亩作物的效益本身可能也就是五六百块钱或者三四百块钱,它的成本就在那里,你就增加了一个经营的成本。第四大风险是管理的风险,就是说我们过去管理国营农场,现在叫国有农场,为什么没有能够调动国有农场职工的积极性呢?就在这个管理过程当中,包括我们农村的改革,农村的改革为什么搞家庭承包经营制呢?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热情,如果企业在管理上管理不好,可能会导致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尽管在这些方面出现一个问题,所以,我们采取一些预先防范的方式,就是说首先看你这个企业具不具备这样的经营管理能力,具不具备资金的整合能力,有没有发展的产业规划,还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实际上是要搞房地产,你实际上最终的结果首先是非粮化,然后是非农化,我们首先进行资格审定、资格审查,还要考虑企业的资信。现在农业部也在研究考虑制定这样一个制度。还有一个是监管。你进入了以后,尽管在前面的资质够了,你可以经营了,但是,你可能是做一个样子,事后是不是真正还是按照你的那些想法去做,有一个监管机制。所以,这样的话,既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了农民的权益,同时,也为了企业的发展能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上述的这几条规则、几条措施都是合理的把整个的发展农业问题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弊端放到前端来解决,甚至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个监管的制度。

坦率地说,有一些企业到农村租赁农民的土地,醉翁之意不在酒,租了地未免认真搞农业,而是在等待着有一天转变土地的性质搞非农产业。一号文件中提出要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非常有必要。

4、强调一个问题:关于土地流转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免不了涉及土地流转。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

关于要流转,文件设置了一个前提。前提必须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这个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进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一个是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一个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确权登记颁证之后,土地才能进入流转,将来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

这次一号文件在第五大部分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

“四至不清”就是指承包土地的东南西北四方的界址要清楚。现在,农村关于宅基地、承包地“四至不清”问题的纠纷比较多。

这项工作是涉及面很广、工作量非常大,农业部门从前年开始就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试验。对于它所要支付的成本,也已经做到比较有数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技术在不断进步,每亩地的成本为8—10元。地方政府要早做安排预算,中央政府也会提供支持。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历来都是强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流转的途径是市场,政府行政手段尽量少用。目前土地流转的规模大概占到整个土地承包合同面积的20%,将近2.6亿亩。这里确实应该说大多数是农民自愿的,但是各种各样强制性的手段也有,如有些企业大户要地,当地政府出面帮助,转不转也得让你转。提出“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强制流转的现象。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从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业内人士表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需做好两个分开,即将公益性机构与经营性载体分开,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开。那么,公益性服务体系和经营性服务组织分别包括哪些机构?目前提供服务的人员是什么结构?提升服务主体的服务水平需要做哪些努力?

1、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队伍不稳、体制不顺

农业部经管总站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尚不清晰,应尽快对各种主体进行界定,包括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数量和人员构成、经营性服务组织各方面的名称等。可见,对于农业部门来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仍有待进一步厘清。

哪些服务属于农业公益性服务?中央一号文件将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列为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实际上,据农业部2012年10月的数据,全国已有2475个县(市)初步完成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任务,全国按照乡镇或者区域共设置畜牧兽医站3461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共核定编制15.5万人,全国已落实乡镇专兼职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2万多名。此外,另有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县均公共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数为463.1人,每千户农户配备的农技人员数达3.6人,拥有292.9台(套)仪器设备,拥有交通工具18.1辆。

尽管如此,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由于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受到削弱,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方面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主动根据基层需求开展服务的导向机制尚不完善,服务方式主要沿用自上而下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行政指令机制,与农民实际需求不能有效对接,一些地方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不顺,责任机制尚不健全,很多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地方推广工作考核流于形式,奖惩措施不到位,难以有效调动公共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人员素质不高,既有人员队伍老化,受编制紧缩、精简压力、待遇偏低的制约,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人员培训跟不上,难以应对基层不断更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要求,导致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供给不充分。

一些地方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政府监管服务机构被简单撤并,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受到削弱。如承担着土地承包管理、集体资产管理等重要政府职能的乡镇级农经管理机构,2010年与2000年相比,绝对数量减少了8147个,在编人数减少了25018人。

2、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扶持不足、市场不规范

农业经营性服务的载体有哪些?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2007年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推动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8万家,专业合作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从过去的信息服务拓展到农技推广、土肥植保、加工、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

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服务需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合作社自身的服务手段、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有些由于没有项目资金给予补助和良好的保障措施,动力机制不强,制约了服务能力的提升。合作社普遍缺乏专门的培训教育经费,经营管理、财务、技术人才缺乏问题也很突出。对合作社的各项扶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在合作社税收优惠、金融服务、涉农项目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仍不健全。

同时,目前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28万个,其中龙头企业11万家,各类产业化组织服务带动全国40%以上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初步建立了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分工逐步完善、区域布局比较合理、运行机制趋于规范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然而与公共服务组织相比,主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却面临政策扶持不够、利润空间狭窄、服务市场不规范等问题。

如在沼气管护服务中,由于服务网点运行经费短缺不愿服务,农民缺乏“花钱买服务”意识不愿支付服务费用,导致已建成的服务网点收费难、收费低,服务人员只能将沼气服务作为副业。

3、服务组织作用各有千秋,须分类指导加大扶持

据农业部数据,2011年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社会化服务成效显著。县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面积86.1万亩,比上年增长9.0%,植物病虫害防治面积211.4万亩次,增幅3.4%,农机作业服务面积99.7万亩,增幅6.2%。业内人士表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必须要把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区分开来,各类服务组织在生产经营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也应各有侧重。

公共服务机构在公益性、基础性社会化服务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有关调查显示,2011年,由公共服务机构推广试验的新技术(品种)和新机具分别占各类组织试验总量的67.2%和85.6%,推广面积占总推广面积的93.4%,新增产量的78.6%由公共服务机构完成。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分别占总人次的79.9%和79.6%,其中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动物防疫数量分别占总量的93.7%和91.0%,比上年分别提高5.5和10.9个百分点。

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涵盖产前的生资购买,产中的统防统治、机耕机收,产后的销售、加工等各环节,已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新生力量,2011年,由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推广试验的新技术(品种)和新机具分别占试验总量和19.6%和12.2%,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训和指导人次分别占总人次的18.3%和23.8%,尤为突出的是农机作业服务环节,完成的农机作业服务面积占55.2%,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销售加工环节的作用则居于首位。2011年,龙头企业收购的农副产品额占各类组织采购总额的61.4%,通过订单农业形势的合同采购额平均每个县8.5亿元,采购量县均3697万吨。实现的农产品加工产值县均6.5亿元,占各类组织加工总值的68.0%,在农产品产后销售和加工环节,经由龙头企业实现的销售和加工在各类组织中位居首位。

可见不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在服务领域上各有侧重,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需善加引导,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整体效能。

此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力量,亟需国家财政予以大力支持。各级财政应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类组织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吸引人才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多元的服务组织,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三、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

1、第一个问题 在一号文件中提出了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问题,其中就有流转土地的问题,为什么明确要求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撤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农村的土地流转不可避免,因为有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了,有的家庭甚至举家外出了,土地可以流转给别人使用。但这里讲的主要是耕地,是农地,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你刚才讲到的城镇规划区以外拆并村庄和建设大规模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问题实际更多涉及到农村的建设用地。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有一部分村庄空心化了,居住不方便,提供公共服务也不方便,有的地方就开始进行拆并。但很多地方之所以积极推行村庄拆并,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这些做法到底符合不符合法律,符合不符合未来的方向,还在探讨之中。

这次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以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居住区”。为什么这么提?主要基于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的主要产业仍然还是农业,但拆并村庄以后,生产上还不如过去方便,也没有解决农民的扩大就业问题。所以在很多建了新村的地方能看到,青壮年劳动力仍然到外地打工,新村仍然是空村,村里仍然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二是不少地方的村庄的拆迁和合并,并不符合农民的意愿。而且会带来儿童就近入学问题。这几年的校车事故仍让许多人

在城镇规划区以外,实际上很多地方迟早会变成城镇的一部分,如果符合条件,早一两年晚一两年,只要农民有这个意愿就都可以,所以文件特别强调村庄的拆并、农民的迁移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强迫拆并。

2、第二个问题

一号文件中特别强调要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但是在目前以农户为生产经营主体的机制下,怎么对相关药品的使用进行监管?这是比较难实现的,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健康、社会的稳定,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一直高度重视。在现阶段,中国的农业大部分还处在家庭分散经营的背景下,提升食品安全水平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短时期就能改变的。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农业经营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是一个现实状况,很难去改变。怎么去加强监管?这就提到了农业标准化问题。给食品安全带来影响的往往是在投入品方面出了问题,最重要的是从源头抓起,并进行全程监管和控制,让各个主体负起责任来。同时,要对农民进行科学普及的教育。用药不合理,个别的农户可能出于纯粹的利益目的,但更多的农民还是缺乏科学常识,不知道哪些是不能用的,用了会有什么后果。比如说前些日子媒体报道很多的速生鸡的事件,其实是说了两件事:一是讲速生鸡45天出栏的鸡能吃吗?二是讲鸡的饲养过程中用了抗生素,所以给人带来了危害。我觉得第一个问题,从我自己的感觉来看,不仅是对农民要科普,可能对媒体也要科普。白羽肉鸡45天出栏是正常的,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但是用抗生素的事情对不对呢?合理用药是正常的,关键的问题是要科学用药,遵守用药量、休药期等规定。

家庭经营怎么能够提供标准化、商业化、高质量的农产品,很重要的是依靠各种各样的服务体系。如果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得到充分发展,能够为农民提供良种、采取先进的栽培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也能够提供安全的农产品和食品。

3、第三个问题

现在粮食进口还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的话,这个进口量会不会进一步增大?到时候会不会就造成一些问题呢?

今年、去年进口的量和历史上纵向比要多一点,但是总体来讲,三大谷物的供求基本平衡,能够实现基本自给。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粮食进口处于“品种串换、余缺调剂”的状态,在总量上不会有很大的变动。中国粮食增产还有潜力。在东北、华北这些主产区,只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科技等跟上了,增产潜力还较大。

城镇化对粮食进口有一定影响,但不必杞人忧天。要看到这几年粮食年年都在增产,主要动因是依靠科技,单产的提高在在近年起到了80%以上的作用。所以城镇化肯定会占用一部分耕地,但是如果真正重视农业,加强农业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的科技进步等等,我想在更少的面积上也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来。

在过去,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在过去粮食在南方生产出来以后运到北方,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实现了工业化,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北,现在的情况是粮食在北方生产出来以后运到南方,中国东北的情况是缺水,和南方相比水资源相对匮乏,中国成功的实现了粮食的九连增,并且维持了95%的粮食自给率,但是现在生产粮食因为缺水的情况,成本是在增加的。政府对这个情况是否感到担心?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格局的变化,确实是这些年我们农业生产格局的一大变化,过去是南粮北运,现在是北粮南运,尤其是饲料和稻米,这个格局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另外也是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因为很多人现在吃大米,尤其吃东北粳米人数越来越多。但这里有种植资源的条件,也有生产成本的情况,主要是刚才说的水,北方缺水的状况要比南方明显得多。目前发展水稻,利用地下水较多,所以今后要适度加大对江河资源的运用。同时,要提倡“单改双”,提高粮食产量。

4、第4个问题

农民工对大城市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他们的背井离乡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问题,中央对类似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关注,有没有相应的关怀措施准备出台?

关于农民工的问题,从十几年前整体的限制到逐步放松再到现在的服务,从原来人文关怀角度的“善待”到现在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完善,国家政策方面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2.63亿,外出就业的达到1.63亿。大量农民工外出以后,会带来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三留守”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不仅要关心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还要关心留在家里儿童、妇女和老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给他们很多实际的关注和关怀,切实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我们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2011中央一号文件讲稿

2011中央一号文件讲稿

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的决定》的一号文件,文件共分8章、30条,对新时期水利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对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等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次中央出台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62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出台的一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文件。这个文件出台以后,对于加快水利的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首先,这个文件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明确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这是62年来首次把水利提到这样的高度。

新形势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中国水利问题。这是新世纪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后,一号文件的主题首次指向水利问题。为什么今年的一号文件把焦点聚集在水利改革上?

水是生命之源,这在文件的第一句就提到,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

地球有“水球”之称。“三山七水一分田”,这句俗语,比较形象地概括了地球表面的情况。据权威人士估计,地球上的储水量达3.85亿立方千米,如果把这些水平铺在地球的表面,那么地球就会变成一颗平均水深达2700多米的“水球”。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水。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

淡水资源短缺时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水利设施薄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突出制约。我国淡水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6%,比耕地占比还要低3个百分点,人均水 1 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目前,我国年平均缺水400亿立方米,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地下水超采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水功能区水质指标达标率仅为4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一低、一高、两重”: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仍比先进国家低0.2—0.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高,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河湖水污染和地下水超采仍较严重,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一半以上的城市地下水遭到污染。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面临国家严峻的形势。为此,2011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三项制度”,确立“三条红线”,着力改变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是水资源要素在我国经济部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水是最重要的。毛泽东主席曾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央一号文件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地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倍至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在我国三大作物中,小麦耗水最少,每亩需水400立方米。通常生产1斤小麦,需要耗水1000斤。

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近年来特别是去年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要加强水利,胡锦涛总书记 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这就要求尽快对水利作出部署安排。

中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以一号文件形式出台《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尽快消除水利的瓶颈制约。

二、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全国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洪涝受灾面积超过2.1亿亩。“两工”取消后农民投工投劳锐减,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

三、水旱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2010年全国有43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受灾人口达2.1亿,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四、水利投入强度还不够,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7个中央一号文件已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今后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将选取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逐个突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向全党全 3 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就是要抓住当前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

新定位

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不是就农说农、就水利说水利,而是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明确水利的战略地位,是关系水利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水利的地位作用有不同的论断。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的内涵不断丰富,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这样的定位,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的准确把握,是对长期治水经验的提炼总结,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定,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社会治水兴水力量、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文件进一步强调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3个把”的基本思路: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这也意味着今后将有更多“真金白银”投入水利。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文件明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新目标

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体系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个总的目标,即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这一目标如何实现,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4大体系:

——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让全国小型病险水库全部摘除“病帽”,全面完成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

——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新措施

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中国农村的水利基本设施还在吃30年前的老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16%提高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接近50%;水利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的比例也平均维持在5%至8%之间。然而近30年来,全国基建投资比例降低到了2%左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水利设施投资力度,但相对于需求仍是杯水车薪。另外,政府部门的投资基本集中在大中型水利工程设施,对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小型水利和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基本是空白。

从根本上提高防御水旱灾害能力,提升水利基础保障水平,关键是下大决心加大水利投入,花大力气加快推进水利建设。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薄弱环节建设,就是要针对农业主要“靠天吃饭”、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低、小型水库病险率高、山洪灾害防治薄弱、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防汛抗旱应急能力不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繁重等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抓住要害,尽快加以解决。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主要是农田水利建设欠账较多,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例不高。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的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重点涝区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近年来,中小河流、小型水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防洪体系中的突出薄弱环节,是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中小河流治理河段基本达 到国家防洪标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险和重点治理,切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去年西南等地的特大干旱造成大范围人畜饮水困难、大面积农田受灾,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

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系统提出,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作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在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

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让农民便捷地喝上放心水、干净水。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着眼从根本上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抓紧建设一批大江大河大湖控制性枢纽工程、河道堤防综合整治、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西南地区等地重点水源工程、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全面提高水资源时空调控水平。

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抓紧建设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要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进海堤建设等。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一批跨河流、区域调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

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

合理开发水能资源,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

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发挥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这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最突出的亮点、含金量最高的政策,确实令人振奋。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 8 利建设,延长水利建设基金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二、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水利投入机制上有新突破。文件提出,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目前全国每年土地出让金收益算,10%就是700亿元左右,这是水利投入的一大来源。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其他就要靠各级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并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投资水利。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

三、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水资源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文件鲜明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同时为守住“三条红线”,制定了一系列刚性要求和硬措施,如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把水资源管理纳入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等。

四、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针对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制约,文件重点强调了4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方面,提出要强化城乡水 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要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在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方面,提出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在水价改革方面,提出要逐步实行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稳步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第四篇:2010中央一号文件解读讲稿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09年12月27~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政策措施,全面部署了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文件共五大类27条,五大类中有两条涉及城乡问题。五大类为:

一、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二、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四、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1月31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表明今年将三农工作的重点琐定在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一主题上,这是新世纪国家连续第七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可见意义非凡。

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高度关注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眸成绩斐然,非凡2009年风采依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大背景就是30年改革农村的变化,体现了政策的传承连续性;小背景就是2009年农业发展状况,体现了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改革30年,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9、8%的增长速度独占熬头。2008年经济总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和二号经济强国日本,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任然取的了8、7%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与日本持平。世界银

行行长佐利克指出;“中国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复苏亟剂”。中国现在一个星期可以创造改革以前一年的财富,真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改革30年,中国农村也成功地实现了农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而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步伐,聚焦“三农”具体有六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变化,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10616亿斤,创粮食连续6年新高,3年超万亿斤。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库瑞希曾称赞道:“一个可耕地占世界7%的国家养活了占世界23%的人口,真可谓当代奇迹”。二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民中有2.3亿人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走进城市,农民有70%的收入来自非农收入。三是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34元增加到2009年超过5000元(5153元),实际增长8.5%,增加了37倍,贫困人口从2.05亿减少到4007万。衡量农民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恩格尔系数由67%降到了43%。四是农村面貌的变化,农村电、电话、闭路电视普及达95%以上,村村通公路达90%以上。五是农村体制的变化,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并逐步完善。六是对外开放中农业地位的变化,我国已成为第4大农产品贸易进口国和第5大农产品贸易出口国。

2004年以来,在中央连续6个一号文件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努力下,广大农村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农民受益非浅,开创了农村新局面。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任然突出,集中表现为城乡生活水平不同质、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基础设施不同步。一是城乡生活水平不同质: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

大,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31∶1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仍有4007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城乡人民同命不同价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就直接决定了农民的消费水平。二是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保障体系不公平、不健全,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困绕着农民,农民工子女上学已成为社会问题,农民一生70%的医药费在死前三天花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他们只有存钱防老。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不同步:城乡水、电、房、路的差距和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差距都很大。以路为例,城市道路国家建,农村道路人民建,建好道路为人民,本身就有隐性不公正待遇,对农民是不公平的国民待遇,加之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

其次,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民素质尚待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硬件不硬,软件太软。硬件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导致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中国人均占有耕地1.35亩,低于世界红线1.4亩,(美国人均占有耕地是我国的7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是我国的231倍,一人养活70多人。中国是一人养活2人。)仅1986-2007减少1.25亿亩,相当一个产粮大省河南省。全国54%的耕地仍“靠天吃饭”,50%—60%的中小型灌区设施老化失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创造一美元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欧盟的7倍,日本的10倍。2008年年初的冰冻灾害、2009年3

月的春旱、10月的降温天气和2010年春西南部严重旱灾、北方的寒流、我们地区发生4.24灾害天气都暴露出了我国农业还是靠天吃饭发展方式的缺陷。软件方面,受比较效益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部队,不仅力量弱小,还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留守老人的赡养等许多社会问题。伴随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

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急需解决。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还会进一步加重,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有些还难以预料。2009年春节前2000万左右返乡的农民工,他们因金融危机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返乡。在农业连续6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从农业内部看,农业比较效益低制约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业比较效益低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仍然是目前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经济部门,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约为5.3亿,除了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外,还有3.5亿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按农户总量测算,每个农户经营耕地面积不到半公顷(15亩)。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形成了超小的经营规模和较低的劳动生产率,致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即使与国内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比,也仅分别为其1/7和1/4,农民务农收入大大低于二三产业。另一方面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目前除稻谷外,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国内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受制于外部环境;加上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承受力有限,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理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仍需一个较长的过程。受上述

因素制约,近年来我国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2009年冬小麦、早稻、油菜籽亩均纯收益分别为176.9元、172元和45元,分别比上年减少6.2%、8.1%和76%,直接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谷贱伤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目前,我国消费增长乏力,特别是农村消费严重滞后,占总人口近2/3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全国1/3的消费品,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7%。农村消费水平低制约了扩大内需方针的实施,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农民收入上不去,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农村消费需求就是一句空话。保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才可能增加农民消费能力,才可能进一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才可能使家电、汽车、摩托车、建材下乡等政策得以持续,才可能为扩大国内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在今后十年间每年要达到6%以上,中央一再强调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从2009年农业发展看,如果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

展,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中国“三农”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基础支撑,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年一号文件出台有三个重要背景。

首先,“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经过了去年那样的困难,上上下下各个方面对这一条都体会深刻,高度认可。经过艰苦努力,去年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对我国经济较早开始回升、实现“保八”目标,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多年重视农业的结果。从目前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今年形势可能更加复杂。外部环境存在很多变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任务紧迫而艰巨。继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对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稳定大局,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次,增产增收,如何持续。粮食连续6年增产,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的台阶上,近40年来是第一次;农民人均收入连续6年增幅在6%以上,首次突破5000元,20多年来也是第一次。这样的成绩真的来之不易。但是基数高了,保持很难,突破更难。支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弦已经绷得很紧,基础脆弱、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日益凸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越是连年丰收,出现减产的概率就越高;农村形势越好,越容易思想麻痹,出现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能不能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是十分严峻的问题。

第三,城乡统筹,才能破解“三农”难题。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固本强基。“三农”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很多新挑战、新问题。在新形势下,破解这些难题,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决不能只在

农业内部做文章,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下功夫。农业基础打牢了,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必须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不逆转。

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思路及重点工作

主题:今年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点关注的信号,它包含三个层面的信息:其一,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减速背景下,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战备定位已经摆脱了纯粹“就农业论农业”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宏观经济的层面,即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基础支撑,这实际上赋予“三农”问题以宏观调控的内涵;其二,2010年的农村工作重点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我们建议资本市场长期密切关注农村市场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机会;(2010年年头隆平高科股票上涨4%)其三,由于2010年的工作重点与前几年强调“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点或提法有所不同,因此2010年中央财政的“三农”投入力度及农民补贴金额可能依然会增加,但增幅将会放缓(或许与财政收入吃紧有关),这可能使得种植业景气度的政策刺激效应会呈现边际效应递减之势。同农村基建及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如电网、家电、汽车、医药、住房、食品饮料、服装等将会阶段性受益,顺鑫农业、新希望、獐子岛、好当家、东方海洋等具有消费品属性的农业公司也会迎来机会,我们会按照自下而上的逻辑进行推荐。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

总体上看,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对“保障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对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文件在实践层面的贯彻和执行指南,我们预计2010年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点依然集中在“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等方面。

关于稳粮保供给: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106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增产,首次实现连续3年超万亿斤。

关于增收惠民生: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

关于改革促统筹和强基增后劲:09年我国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将集中在以下五方面:

一、毫不松懈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三大经济安全中,粮食安全是最大的安全。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要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号不能变、要求不能松、支持不能减。积极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动菜篮子产品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保持价格合理水平。为此,党

中央、国务院提出了4个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1、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加快把全国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有关扶持政策要向商品粮调出量大、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产粮大县(农场)倾斜。继续减少直至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优质油菜、花生生产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糖料生产。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实施规模,年内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农场)。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大型农产品基地,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支持建设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园艺作物标准生产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善扑杀补贴政策,推进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渔政、渔港、渔船安全设施等建设投入,搞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支持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3.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三个优先)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

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对各地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各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2010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

4.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三个扩大)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扩大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棵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做好棉花、食糖、猪肉调控预案,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在这份涵盖一个大国一年工作规划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对中国广大农民的关心,细致到了一分一毛钱。温家宝说,要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每斤分别提高3分、5分和1毛钱。温家宝说,“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消除贫困落后,让农民群众早日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

二、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尽快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着力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切实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抓好农业机械装备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1.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建设。按期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统筹安排其余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科学规划论证基础上,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快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筹资渠道。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新增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支持山丘区建设雨水集蓄等小微型水利设施。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加大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抗旱排涝和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2.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对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给予补助。

3.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推进农用工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加大力度建设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逐步拓展交易品种,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全面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及大企业等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5.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从2010年起提高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中央财政对林木良种生产使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给予补贴。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启动森林经营

工程,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地综合产出能力。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当前的“三农”问题,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如何放宽户籍制度限制,推进城镇化改革,是今年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之一。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28,农民2009年达到年均5153元,而城市居民是16500元,二者差距11500元。我国13亿人口,如果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也就是1300万人口进入城市,将能拉动1500亿左右的内需;如果提高两个百分点,将拉动内需3000亿,这还不包括新移民对住房等产业的拉动。按农民工一家四口人,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有325万家庭需要房子,假定按90平方米的最低面积,每平方米按2000元的价格(东部发达地区的房价较贵),仅住房将有5850亿的消费;如果按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将有11700亿的住房拉动。消费与住房两项加起来数量惊人,将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巨大,潜力巨大。解决农民工就业的四条途径。

1、要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双轮驱动)

2、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以工代赈,多雇佣农民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鼓励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

创业。加强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地方政府要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

4、加大对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的救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切实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土地保障权益,加大对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的救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

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林下种养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抓紧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关心农村一留守儿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农民就业创业也被关注了?)

四、下大力气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推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和林业产业发展,推动草原生态建设,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进一步抓好农村扶贫开发。

1.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教师培训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绩效工资和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逐步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积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继续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和少生快富工程,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持制度,加强和创新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乱合并农村小学该收敛了,校舍倒塌砸死学生的悲剧不会再重演了?文件规定: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方便学生上学,保证学生安全。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已进行了八年,暴露了太多的问题,是到了该打住的时候了。撤点并校名义上是讲让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则是在实行了义务教育免收学费之后,通过学校大合并可以减轻财政压力。这样做实则是毁了农村的教育。因为学生小小年纪却要走很远的路上学,给学生、家庭带来太多的不便,有些学生甚至每次带来一周的慢头,吃到最后都坏掉了,还得吃。因为不少农民现象短缺,据斯坦福一位教授的长期观察,这些合并小学的学生们普遍存在着营养不良问题。所以还是应该本着方便学生,保证学生安全为主,不能乱合并。

2.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农村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积极引导试点地区适龄农村居民参保,确保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健全临时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搞好农村养老院建设,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探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办法。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优先覆盖残疾人。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新农保步伐要加快了。文件规定: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新农保政策自去年启动以来,结束了我国几千年来农民一直靠家庭养老的古老传统,国家也拿出真金白银,让农民享受到普惠式的养老服务。据MIT的教授研究,农村老人享受普惠式养老金,对孙辈的健康与学习有很大的益处。也就是说,这个养老金不但惠及农村老人,还会惠及祖国的下一代,尤其是目前我国目前有5600万的留守儿童。这样的意义就更重大了。所以我也一直在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快农村老养保险的覆盖步伐,首先要让农村年满60岁的老人,在近年首先能够享受到这个普惠式养老金。至于其他的农村青壮年,实在没有必要进行捆绑政策,什么时候他们想通了,想加入,再让他们加入。所以新农保试点政策中的捆绑政策真的不必强制。(甘州区为65岁以上老人和3岁以下儿童免费体检)

3.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如期完成规划任务。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实农村公路管

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支持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垦区棚户区改造,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加强村镇规划,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农民建房也可以贷款了?文件规定: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让农民享受到金融服务,尤其是大件的建房、建汽车与家电,是一项极大的利民工程。对农民建房贷款是一项大的政策突破,怎么形容它重要都不过分。这个政策尤如阿基米德支点,以此可以撬起过去屡撬不起来的农村消费市场。因为农民一生中90%的投资都用在住房建设上了,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农民建房基本上都得靠积攒。如果农民可以通过贷款来解决建房问题,就可以有闲钱来消费其他了。城市居民早就享受到抵押贷款的好处了,每年还贷一部分,这样就不用倾全力几乎类似不吃不喝来建房了。农民由于受制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房屋不能进行抵押,所以建房靠贷款一直没有支撑。不过各地已进行了不少的试点,突破了政策规定。毕竟对许多地方来讲,这是一个双赢的问题,农民解决了建房难的问题,金融机构也可以有业务了。但一旦出现法律问题,由于物业法、土地管理法都没有相关的规定,处理起来就麻烦了。建材要下乡了,客运也要下乡。文件规定: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现在有1.5亿你们住土胚房)建材下乡可是一个大好消息,建材商们心里要乐开了花。主

要是农村住房的淘汰速度太快了,几乎是每十年都要淘汰一轮,而一般城市住房虽然驻不到70年,怎么也得住上40-50年。日本人更牛,现在在京都居然还有许多宋代时期的建筑房屋,更何况他们还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呢?欧美国家的房子居住时间也奇长。我国农村之所以房屋更新那么快,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带来巨大的浪费,劳民伤财。原因多样,诸如规划短视,建筑材料跟不上等等。建材下乡,让农民用上好的有较长生命的建筑材料,应该是好事。但千万不要又搞成家电下乡工程一样的规则,让农民只有买了建筑材料才能补,补材料商,这样很不好。当然可以学习一下韩国,政府只采取材料,交给农民自己建房用,也是好事。如果真要补,最好直接补农民。惠农资金再也不应该撤胡椒面了。农民买建材,本身给建材商就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为什么还要给他们补贴?客运下乡也是城乡一体化的表现。过去不少地方,客运只到乡镇,农民出行难是一大问题。如果客运真要是下乡了,解决了农民的出行难问题,农民就不用非得搬到镇上去住了。

4.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地制宜加大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娠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研究制定未来10年扶贫开发纲要和相关规划。

五、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对于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我们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流转,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得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不得损害承包方的利益;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土地流转的服务管理,让农民知道谁需要转让土地,谁有承包别人土地的愿望和要求,并且依照法律规范地签订合同,依法进行管理。三是围绕落实好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把“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标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并设立统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严禁地方擅自调整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

2.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

3.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各级政府扶持的贷款担保公司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

务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

4.积极推进林业改革。健全林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深化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改革。规范集体林权流转,支持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

5.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按相关规划和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的清理化解,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坚持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农民自愿、上限控制、财政补助的原则,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认真总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经验,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扩大试点范围。农村也要打黑了。文件规定: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创建活动,坚持群防群治、依靠群众,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推进农村警务建设,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重庆打黑,17名厅局级干部落马。引来全国一片叫好声,虽然近来因李庄案有点新变化。农村的黑恶势力操控选举,为非作歹早已屡见不鲜。只是究竟该如何打一直是个难题,尤其是不少地区的警黑勾结该如何查,一直难办。重庆打黑,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较忌讳的公、检、法内部腐败分子进行了彻底的清除,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打黑。部分农村地区黑恶势力猖狂,跟当地公安警察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也有很大的关系。

6.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6%,与工业化国家70%的城镇化水平还差20多个百分点。我国城镇人口刚

过6亿,按照15亿的人口高峰、70%的城镇化水平测算,今后还有4亿人要进城,而目前几万人规模的县城,人口增一倍、两倍都是有可能的。(美国城市化率达85%,中国不到50%)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下放管理权限,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重庆的改革,放宽条件)

7.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提供出口通关、检验检疫便利和优惠。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维护自身权益。充分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保税加工物流等措施,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实行灵活高效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农用物资进出口监测预警机制,严厉打击农产品走私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加强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

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2010年1月8日召开的区委二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在重新审视我区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立了“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三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甘州”的总体发展思路,确定了“发挥区域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三大战略,着力搭建三个平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两大经济板块;构建和谐甘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全民创业,促进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等五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开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两大经济板块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

作会议精神的突出体现。我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总人口50万,农村人口30万,目前总体上仍然属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既是甘州经济过去最重要的支撑点,也是当前和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我们要顺应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坚持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同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两大板块,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建设农村经济板块。要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制种产业重点围绕实施金张掖制种玉米基地建设工程,选择有条件的乡镇进行玉米制种基地招投标试点,在巩固玉米制种基地的同时,扩大蔬菜、花卉制种,规范经营秩序,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制种产业效益最大化;蔬菜产业重点围绕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扶强壮大蔬菜加工贮运龙头企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高原夏菜,推动蔬菜产业外向型、高效化发展;畜牧产业重点围绕实施金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加大品种改良,壮大养殖规模,全力做响“金张掖”肉牛品牌;轻工原料产业要积极实施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工程,依托龙头企业确定种植规模,逐步提高原料品质,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劳务经济要鼓励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济人队伍,拓展基地,扩大规模,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劳务输出水平。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坚持“多采光、少用水、节省地、高效益”原则,借助生态保护,争取实施黑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突出抓好灌区改造、渠道配套、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行半地下式温室和三、四代日光温室建造技术,鼓励发展以设施葡萄、设施蔬菜、花卉制种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推动农业向高效益、低耗水方向发展。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林网改造、通村通社道路建设,抓好农村住宅、饮水安全工程、“一池三改”等综合配套建设,加快区域中心小城镇建设步伐,努力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用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集体林权确权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确保林改工作取得实效。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依托试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培训先进适用技术,完善技术传递链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确保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坚持走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扶持农村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切实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区委、区政府根据省、市为民办实事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确定了2010年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共15件22项。(14件21项与农村有关系)

第一件

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沼气用户工程

第1项:2.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由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王洪德、副区长张洪清负责,区水务局主办,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协办,碱滩镇、上秦镇、乌江镇组织实施。(全国存在1.5亿农民的饮水问题)

第2项:新增1000户农村沼气用户工程。由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王洪德、副区长张洪清负责,区农业局主办,区发改委协办,项目乡镇组织实施。

第二件

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

建成100公里通乡通村公路。由区委常委、副区长周杰负责,区交通局主办,区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协办,张掖工业园区、党寨镇、乌江镇、三闸镇、大满镇等有关乡镇组织实施。

第三件

土地整治工程

完成安阳乡、上秦镇、沙井镇、长安乡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建设总规模3543.6亩,新增耕地1558.2亩。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学汉负责,区国土局主办,区财政局协办,安阳乡、上秦镇、沙井镇、长安乡组织实施。

第四件

提高村组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

提高村组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学汉负责,区财政局主办,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人事局、劳动局协办,各乡镇组织实施。

第五件

提高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

提高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一是城市低保。2010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0%,即平均标准由185元提高到204元,平均补差由月人均110元提高到129元。同时,继续发放月人均58元的物价补贴。二是农村低保。2010年,农村低保标准由728元提高到850元,平均补助水平由月人均48.6元提高到65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由月人均45元提高到60元,市区配套由月人均3.6元提高到5元。由副区长娄金华负责,区民政局主办,区财政局协办,各乡镇、街道、张掖工业园区组织实施。

第六件

实施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

实施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从2010年1月1日起,对城乡居民因临时性、突发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救助,帮助解决生活困难。由副区长娄金华负责,区民政局主办,区财政局协办,各乡镇、街道、张掖工业园区组织实施。

第七件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从2010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甘州区城乡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由副区长娄金华负责,区民政局主办,区财政局协办,各乡镇、街道、张掖工业园区组织实施。

第八件

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完成区医院门诊综合楼续建工程,完成大满、甘浚、沙井卫生院续建工程,新建35所标准化村级卫生所。由副区长娄金华负责,区卫生局主办,区发改委、财政局、甘浚镇、沙井镇协办。

第九件

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

全面完成885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任务,其中招考公务员28名,招考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44名,三支一扶53名,进村进社区54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9名,招考12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和畜牧兽医站工作,组织300名毕业

生见习就业,引导122名毕业生灵活就业,援助55名左右困难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岗位。确保2010年全区应往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年末就业率达到80%以上。优先解决近年来农村纯农户、纯牧户零就业家庭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学汉负责,区人事局主办,区教育局、财政局、畜牧兽医局、卫生局、监察局协办。

第十件

城乡危旧房改造工程

第1项:农村危旧房改造。新建新农村住宅示范点20个,建成新农村住宅5000户。由区委常委、副区长周杰负责,区城建局主办,区发改委、财政局、农办、民政局协办,各乡镇组织实施。

第2项: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完成1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由副区长娄金华负责,区残联主办,区财政局、民政局、监察局、城建局、地震局、审计局协办,各有关乡镇组织实施。

第3项:廉租住房保障。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0平方米以下)6425户,续建廉租住房1889套7.18万平方米。由区委常委、副区长周杰负责,区房管局主办,区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城建局协办。

第十一件:加强农村科技服务

第1项:选聘100名“土专家”、“田秀才”担当科技指导员,选派28名村干部到江苏华西村学习考察,选派30名种植大户到山东寿光学习培训,选派50名养牛大户到河北廊坊、内蒙古通辽等地学习培训。由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王洪德、副区长张洪清负责,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局、林业局主办,区畜牧兽医局、科技局、人事局协办,各乡镇组织实施。

第2项:完成农民技能培训2.5万人。由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王洪德负责,区委组织部主办,区劳动局、人事局、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协办,区农办、农业局、畜牧兽医局、林业局、农机局、社会服务培训中心以及各乡镇组织实施。

第十二件:城乡厕所改造

第1项:新(改)建城市公厕5座。由区委常委、副区长周杰负责,区城建局主办,区财政局协办。

第2项:改造农村厕所3000座。由副区长娄金华负责,区爱卫办主办,区财政局协办,碱滩镇、花寨乡、乌江镇、沙井镇、长安乡、甘浚镇等乡镇组织实施。

第十三件:教育基础工程

第1项:为19所300人以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标准化灶具。由副区长娄金华负责,区教育局主办,区财政局协办,各有关乡镇组织实施。

第2项:完成新城区学校一期建设工程;完成三闸小学、梁家墩小学、梁家墩三工小学、沙井寺儿沟小学、青东小学等6所学校校舍建设和加固改造;完成五中、三闸中学、龙渠中心学校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公寓楼修建任务。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学汉、副区长娄金华负责,区教育局主办,区发改委、财政局、三闸镇、龙渠乡协办。

第十四件:城镇老年人和幼儿免费健康体检

为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65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3岁以下幼儿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由区委常委、副区长周杰负责,区医保局主办,区劳动局配合,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协办。

第十五件

文化广播影视工程

第1项:文化事业工程。完成梁家墩、长安等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新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105个。由副区长娄金华负责,区文化出版局主办,区发改委、财政局协办,梁家墩、长安、三闸、靖安、明永、大满、小满、甘浚、平山湖等乡镇组织实施。

第2项:广播影视工程。完成城区数字电视转换工程和农村无线数字电视平移工程,新增有线电视用户6000户以上,新建平山湖直播卫星工程。由副区长娄金华负责,区广电局主办,区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电力局、地税局、国税局协办,各乡镇组织实施。

三、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区委会议精神,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区

委会议精神是我们当前的重大任务,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谈以下几点认识。一是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把国家的政策投资的“输血”功能和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的“造血”功能相结合,先载下梧桐树,再引来金凤凰,运用温家宝总理除法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抓国家政策机遇,引进投资项目,打破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格局。二是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把坚持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发展我区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彰显地方亮点,在做大养牛业、做强制种业、做优果蔬业上做文章。三是坚持联系的全面看问题,谋划全局,抓住重点,促进和谐,以十大工程为突破口,加大惠农强农力度。四是变化、发展观的践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农策稳中有变,借鉴日本、韩国的农业发展道路和美国经济新政的措施,关注中国“两会”,按照中央的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区情,加强研究,全面考虑,突出重点,精心谋划,统筹城乡发展,把保增长的着力点放在抓项目上来,把抓项目同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全力以赴提升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把抓项目同发挥农村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抓项目同发挥农业人力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拓宽劳务渠道,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步伐,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全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第五篇:一号文件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提出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业内人士认为,一号文件的出台将推动种业、农机等行业大发展。

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我国农业发展急需科技支撑。近几年,随着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日益增强,以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农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从中长期来说,国家将面临可用耕地减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步入高成本时代等难题,农业加快科技化建设就变得极为重要。

有专家认为,农业科技创新目标在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目的在于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指导方向在于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技术体系。科技创新的突破点在于面向前沿技术,更重要的是面向产业需求,通过推动产学研相结合,让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户家”,来解决科技与生产相脱节的问题。

此外,一号文件重点强调要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强化农机推广服务,解决农机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

下载2010年一号文件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一号文件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学习局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强化安全基础建设 推进安全风险管理”关键在于抓落实 一、深入系统地学习领会文件精神。 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局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段生产......

    2012湖北省一号文件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 (2012年2月14日) 发挥湖北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业强省建设,既是胡锦涛总书记对我省农业......

    湖北省2012年度一号文件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 (2012年2月14日) 发挥湖北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业强省建设,既是胡锦涛总书记对我省农......

    2011中央一号文件

    2011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新华社29日受权播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提......

    中央一号文件范文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新中国成立至今近乎七十周年,又一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转变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短短几十年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可以说是空......

    “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我读“一号文件”的一些体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1月1日出台以后,各方好评如潮,不少人指出“1980年代‘一号文件’回归了”。是的,中央把今年第一个文件再次锁定在“三农”问......

    学习一号文件

    学习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心得体会学习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深刻领会到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理解和认识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现在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