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第
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了解悼词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和层段之间的内在联系。2.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的主旨。3.揣摩重点语句,品味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本文是一篇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点明了讲话的地点——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礼,表明了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明确了讲话的内容——面对逝去的挚友,面对参加悼念的人们,自己代表“千百万革命战友”,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作出了高屋建瓴的总结,抒发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1.纺织厂主家庭的叛逆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导师,1820年11月28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纺织厂主家庭。1837年他的父亲坚持要他辍学经商。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刻苦自学,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
2.马克思终身的亲密朋友和战友。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他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得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然而,死亡却意外来临了。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走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在半睡状态。她随即陪同恩格斯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光景。3月17日,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参加葬礼时,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讲。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诬蔑()
②悼念()
③诽谤()...④忌恨().⑤繁芜丛杂().
⑥豁然开朗().⑨卓有成效().⑦浅尝辄止()⑧给予答复()..⑩不可估量().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菲(fěi)绯(fēi)斐(fěi)蜚(fēi)诅(zǔ)沮(jǔ)狙(jū)咀(jǔ)估(gū)沽(gū)怙(hù)诂(gǔ)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1)停止·停滞
停止:停下来,不再进行。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两者都有停下来的意思。前者侧重在“止”,表示不再行进,可带宾语。后者侧重在“滞”,受到阻塞而运行不畅。
辨析: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思想了。
②2013年1月18日上午,中共广东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在广州闭幕。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不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基本出发点。
(2)坚韧·坚忍
坚韧:坚固有韧性。坚忍:(在艰苦困难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在形容人时,两者都有坚强的意思;但前者着眼于“韧”,刚强不屈,后者着眼于“忍”,忍辱负重。
辨析:①比起赛季初,他们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他们越来越好,防守很强,能在客场连胜,靠的就是
的防守。
②从这艰难时刻的笑容中间,我们感受到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的感激、信任,感受到这个乐观
的民族不屈于困难的精神力量。
(3)摸索·探索 摸索:①试探着(行进);②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前者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一点点地寻找;后者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
辨析:①在经济大发展的世界中,我们不必悲观,而应该相信,通过
总会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②面对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沧浪区各辖区街道依托社区服务,积极
以居家养老为主、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繁芜丛杂:(2)豁然开朗:(3)浅尝辄止:(4)万不得已:(5)永垂不朽:(6)非同寻常:
1.第1段中,将“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删除,将“停止思想”换成“心脏停止跳动”,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2.第2段中,能不能把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后果”?
3.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4.第3段是由一个长句构成的。请分析这个长句的结构及含意。
5.本文在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6.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请举例分析。
7.作为马克思的挚友,面对好友的逝世,恩格斯在悼词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并不是一味的感伤,而是有一种豪气,尤其是作者在追述马克思逝世这一事实时所表现的深沉与内在的悲伤更令读者深受震撼。我们该怎样理解作者在第1段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演讲稿的类型及其写作要求
一、演讲稿的类型
1.演讲稿的类型按照体裁分,有以下几种。
(1)叙述式:向听众陈述自己的思想、经历、事迹,或转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他人的事迹或事件。叙述当中也可兼用议论和抒情。
(2)议论式:摆事实、讲道理。既要有事实材料,又要有逻辑推断。要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3)说明式:对听众说明事理,通过解说某个道理或某一问题来达到树立观点的目的。2.演讲稿的类型按照内容分,有以下几种。(1)政治演讲稿:政治家或代表某一权力机构的要员阐述政治主张和见解的演讲稿。各级领导的施政演说,新当选的领导人的就职演说,政治家的竞选演说,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著名的范例有《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丘吉尔在美国圣诞节的即兴演讲》,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
(2)学术演讲稿:传播、交流科学知识、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的演讲文稿。不仅专业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进行学术演讲,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也要经常参加学术类的活动,也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行。因此,学术演讲稿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
(3)思想教育类的演讲稿: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动态、思想倾向和思想问题,以真切的事实、有力的论证、充盈的感情来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演讲稿。引导听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励听众为崇高的理想和事业而奋斗。这类演讲稿适用于演讲比赛、主题演讲会、巡回报告等。
(4)课堂演讲稿,可分为两种:一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使用的,一是学生为培养自己演讲能力而写的。
二、演讲稿写作要求
1.演讲,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掌握这些以后,就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听众,说服听众。
2.一篇演讲稿要有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无中心、无主次、杂乱无章的演讲是没有人愿听的。一篇演讲稿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内容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去铺陈,这样才能使听众得到深刻的印象。
3.好的演讲稿,应该既有热情的鼓动,又有冷静的分析。要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4.演讲稿的语言要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不能讲假话、大话、空话,也不能讲过于抽象的话;要多用比喻,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让听众听得入耳,听得明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②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1.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第一次”的含义?
2.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请简要概括。
3.在这两段文字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4.悼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要对去世人物盖棺定论,对其生平事迹做准确精要的概括,对其影响给出评价,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请仿照前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给曼德拉的悼词,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一位,为他写一段简短的悼词。要求:概括评价符合人物特点,语言有感染力,字数60字左右。
他把自己的国家推向公义,也唤醒了世界数十亿人;他把囚犯解救出来,也把关囚犯的人解救出来;他控制了愤怒,让人们获得和解,重寻人的尊严。他不再属于我们,他属于一个时代。
备选人物:蔡元培 巴金 海明威 马丁·路德·金 人物: 悼词:
5.阅读下面这幅马克思墓地的图片,回答问题。
——奥巴马
(1)用简明的语言描述马克思墓地,不超过80字。
(2)站在马克思墓前,你的心理活动如何?请写下来。6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第1段,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段,概括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第3段,写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4段,写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第5段,指出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第6段,揭示马克思看待科学的独特视角。第7段,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论述马克思的影响。第9段,表达了对马克思的赞颂和悼念之情。2.承递、过渡性词句: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
过渡段:第2、6段。
思路:文章开头先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了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主体部分,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结尾论述了马克思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3.恩格斯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马克思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其次,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亲自参加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另外,马克思还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基础知识梳理
1.①miè ②dào ③fěi ④jì ⑤wú ⑥huò ⑦zhé ⑧jǐ ⑨zhuó ⑩liɑng 2.菲薄/绯闻/斐然/蜚语 诅咒/沮丧/狙击/咀嚼 估计/沽名钓誉/怙恶不悛/训诂 3.(1)①停止 ②停滞(2)①坚韧 ②坚忍(3)①摸索 ②探索
4.(1)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2)意思是眼前出现光明的境界。(3)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做一件事不肯下工夫钻研。(4)实在没有办法,不能不如此。
(5)指功勋业绩和崇高精神永远流传,不可磨灭。(6)不同寻常,强调与一般的事物不同。
思维探究与创新
1.(1)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这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2)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3)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情感。(4)“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5)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手法,而且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让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头脑。
2.不能。(1)作者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后文的内容。(2)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3)不用“严重后果”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3.这是类比论证: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
4.这个长句实际上是一个单句,其主干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一样”的类比是修饰主干中“发现”一词的状语。“即历来……简单事实”是插说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补充说明;在插说中,恩格斯用“繁芜丛杂”“掩盖”等词语,深刻地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而冒号以后的文字,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所作的解释。
冒号后的内容包含三层意思:①物质决定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第一分句,使用了由关联词语“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构成的条件关系复句来表达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观点。第二分句,使用了“从而”来揭示“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因果关系。第三分句,则用“……而……”这一表示对比的联合复句来阐述如何解释上层建筑的变化。
5.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的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第一层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心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使用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极富有感染力。
6.(1)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如开头一句,“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2)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借代:在讲到无产者对自己伟大导师逝世的哀思时,演讲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地区的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有比喻:在说到各国政府和一切资产者争先恐后地诽谤马克思时,恩格斯指出,这位无产阶级的巨人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便将马克思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还有拈连。文章第1段中有两处用了拈连手法。前者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宾语的同词同意拈连,委婉地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后者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先用两个“安”字同意拈连,接着又用“睡着了”进行同词转意。此处的修辞手法既为下文作了铺垫,又准确地反映了期望马克思永远活着的心情。7.作者与马克思在巴黎见面后就结为挚友,两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一起奋斗了近40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恩格斯。因而,在这段话中,恩格斯心情沉痛,不忍再说又不能不说,追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但叙述的口吻又很平静,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是评价他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中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句话里。这句话不仅能唤起人们的痛悼,而且也能启发人们思考:今后该怎么办?可见开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技能应用与拓展
1.在马克思之前从来没有人做到过,说明了马克思对现代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和重大影响。2.①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②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③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3.举例论证。如第①段中,以马克思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并以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为例,充分揭示了马克思看待科学的独特视角,显示出一个伟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第②段中,通过列举马克思宣传革命和组织革命的具体事例,证明了“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具体展示了他作为革命家的卓越贡献。4.C、D 5.“他”指贝多芬,“你”指音乐艺术。贝多芬的肉体与灵魂都是与音乐相契相融的,他的一生与音乐难分难舍,他的一生都是借音乐来表现自己的,音乐就是他的一切。
6.“从鸽子的咕咕叫声到隆隆雷声,从所谓挖空心思地编织顽固不化的艺术手法到令人生畏地把温文尔雅的音乐逐渐变成喜怒无常、咄咄逼人的自然力量,他跨越了一切,掌握了一切。”(或:“就像巨兽在海里呼啸而过,他飞越了自己的艺术疆域。”)音乐个性:高昂激越,雄浑壮烈。(答出豪放的音乐特色即可)7.他孤独,是因为他找不到知音;逃避世界,是因为他充满爱的心灵深处无力抵抗这个世界;逃避感情,是因为感情过于丰富。
第二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通读课文,理解文意,用红笔标注出重点词句;
2.研读课文,在通读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规范书写;
3.时间:30分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悼词的基本特点。
2、分清文章的结构,总体把握内容。
能力目标: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尚友谊,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2、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预习案
一、知识连接
1、演讲:是以口语(讲)为主,以体态语(演)为辅的一种表达方式。演讲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见解和主张的一种手段。
第一.从功能上划分,可分为五种。
(1)“使人知”演讲。这是一种以传达信息、阐明事理为主要功能的演讲。它的特点是知识性强,语言准确。这种演讲我们通常称之为阐述型演讲。
(2)“使人信”演讲。这种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信赖、相信。它从“使人知”演讲发展而来。它的特点是观点独到、正确,论据翔实、确凿,论证合理、严密。这种演讲我们通常称之为说服型演讲。
(3)“使人激”演讲。这种演讲意在使听众激动起来,在思想感情上与演讲者产生共鸣,从而欢呼、雀跃。这种演讲我们通常称之为煽动型演讲。
(4)“使人动”演讲。这比“使人激”演讲进了一步,它可使听众产生一种欲与演讲者一起行动的想法。它的特点是鼓动性强,多以号召、呼吁式的语言结尾。这种演讲我们通常称之为鼓动型演讲。
(5)“使人乐”演讲。这是一种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使人快乐为主要功能的演讲,多以幽默、笑话或调侃为材料,一般常出现在喜庆的场合。这种演讲的事例很多,人们大都能听到。它的特点是材料幽默,语言诙谐。这种演讲我们通常称之为娱乐型演讲(又称为“幽默型演讲”)。
第二.从表达形式上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
(1)命题演讲,即由别人拟定目前或演讲范围,并经过准备后所作的演讲。它包含两种形式:全命题演讲和半命题演讲。全命题演讲的题目一般是由演讲组织部门来确定的。命题演讲的特点是: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内容稳定,结构完整。
(2)即兴演讲,即演讲者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就眼前场面、情境、事物、人物临时起兴发表的演讲。如婚礼祝词、欢迎致辞、丧事悼念、聚会演讲等。它的特点是:有感而发,时境感强,篇幅短小。它要求演讲者要紧扣主题,抓住由头,迅速组合,言简意赅。
(3)论辩演讲,即指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人们因对某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而展开的面对面的语言交锋。其目的是坚持真理,批驳谬误,明辨是非。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法庭论辩、外交论辩、赛场论辩,以及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生活论辩等。它的特点是:针锋相对,短兵相接。论辩演讲较之命题演讲、即兴演讲更难些,要求演讲者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高尚的品质、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应变性。
2.悼词
悼词,演讲词的一种。是死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或亲友在追悼会上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稿。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悼词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标题写“悼词”二字或写“在XXX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本文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文部分,首先要写明死者生前的身份或各种职务名称,不幸去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和终年岁数,表明用什么样的心情悼念死者。其次按时间顺序或其他顺序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对其一生作出正面评价,以表彰死者的优秀品德和主要贡献,进而说明其逝世后带来的损失。再次说明从哪些方面向该同志学习,怎样以实际行动化悲痛为力量。最后另起一行,用“XXX同志安息吧!”或“XXX永垂不朽”作结。悼词,要切合死者的身份特点,在表达上要求把记叙、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语言应精炼而富于感情色彩,措辞应恰如其分。
二.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在这篇
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三.基础知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繁芜(wú)丛杂 拂(fú)去 狙(jū)击 给(gěi)予
B.河畔(pàn)掩(yān)盖 规律(lǜ)浅尝辄(zhé)止
C.卓(zhuï)有成效 谬(miù)论 引擎(qíng)豁(huî)然开朗
D.诅(zǔ)咒 忌(jí)恨 寻(xún)常 要(yào)素
(解析:A给—jǐ B掩—yǎn D忌—j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字的一项是(B)
A.卓有成效 源泉 撰稿 奠基
B.豁然开琅 摸索 编辑 忌恨
C.繁芜丛杂 诽谤 诬蔑 诅咒
D.永垂不朽 悼念 榨取 驱逐
(解析:豁然开琅——豁然开朗)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A.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战争题材电影《南京!南京!》仅制作费投入就达8000万元,影片还没有开拍,已经被各大媒体炒得满城风雨。
B.业内虽不乏仁人志士为治理无证生产、市场混乱的问题数十次向上级报告反映,并采取打假行动,但屡试不爽,收效甚微。
C.“五一”假期,游园活动成为人们的又一种度假方式,各地新建的几大主题公园以“新、奇、秀”的姿态闪亮登场。
D.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个空前绝后的成就。
(解析:A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一般指坏事。感情色彩不符。B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语义用错。C闪亮登场:原为广告用语,表示一种新产品出来了,现泛指一种新事物出现了。“闪亮”含有“受人注意”的意思,句中使用是恰
当的。D空前绝后: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独一无二,非常难得。航天事业还会继续向前发展,不能说“绝后”,显然错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
A.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B.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
C.明朝嘉靖之后,世风日下,贪污被视为正常,清廉反被讥笑。因而,在官员离任时,人们常以宦囊的重轻来评判他们能耐的大小。
D.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解析:A“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一句中修饰语位置不当,容易造成歧义,应改为“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180多家单位”。B状语位置不当,“目前”应该移到“已经不多了”之前。D本句偷换主语,应该改为,“他们随身携带的精美的小刀”。)
探究案
1.2.
写马克思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 分析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贡献。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是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是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你如何评价玛丽居里的生平事迹和人格?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悼念玛丽居里的?根据本文所述,你认为,一个科学家的道德品质与科学成果的紧密联系是怎样的?
第三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导学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基础知识,能阐述文中内涵深刻词句的含义,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3.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教学课时建议】:一课时
预习案
Ⅰ、教材助读: `走进作者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1820.11.28--1895.08.0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了解背景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参加者是他们亲密战友和亲属。在高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花圈之后,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对于马克思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3了解悼词
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4.整体感知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1--2)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
Ⅱ、预习自测
1注音 ...悼词()不可估量()繁芜丛杂()豁然开....朗()
肤浅()衷心喜悦()卓有成效()嫉恨()....诽谤()诅咒()给予()诬蔑()......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浅尝辄止 竞相 爱戴 顶峰 B.忠心喜悦 独到 诬蔑 忌恨 C.豁然开朗 建树 诅咒 逝世 D.坚忍不拔 芜草 驱逐 估量 3词语解释
【嫉恨】
【诽谤】
【不可估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得心应手】
【非同寻常】
【永垂不朽】
【卓有成效】
4、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也许
B.即使 C.也许 D.甚至
毕竟
但是 但是 但是
甚至
甚至 还有 还有
然而 而且 而且 然而
解析:对关联词的把握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学会分析上下文句子意义上的关系;二是关联词所起的作用,熟悉这些关联词,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答案:2 B3【嫉恨】
嫉妒,愤恨。【诽谤】
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不可估量】
无法估计。【繁芜丛杂】
纷繁,多而杂乱;芜杂,杂乱没有条理(多指文章)。【豁然开朗】
一下子出现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豁,开通敞亮。【得心应手】
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卓有成效】
有卓越的成绩、效果。卓,卓越、突出。【非同寻常】
不同平常。【永垂不朽】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4.B
探究案
探究点一 解读文本
1.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
明确:(1)理论贡献: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2)实践贡献: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段。)
2、怎样确定哪一项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理由是什么? 提示:大家研究一下,恩格斯对马克思所做的各项工作的评价是不是完全一样?你从恩格斯的哪些用语可以看出?请在课文中画出最关键的词语。然后说出你的见解。明确: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理由:马克思既是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革命家。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这“远不是主要”的。为什么“远不是主要的”?因为科学是革命的力量(6)。(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那么,什么是“主要的”?下文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 家,(“首先”,就是“更主要的”的意思。)而作为他的“顶峰”就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3、本文在论述上,逻辑思路是非常严密。找出文中的总起句、照应句、过渡句,体会文章结构的逻辑严密性。
明确(1)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2)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
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
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 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 第4段的“不仅如此”;
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
就这样,作者运用这些关联性的语句,一步一步地把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与巨大影响,推向高峰。不仅使段落过渡自然,前勾后连,联系紧密,而且使论述内容重点突出。读这样的文章,就好比登山,翻过一个山头,又发现另一个更高的山头在前面,直到你登上最高峰,才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从而使你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
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逻辑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富有诗意的事物。我们从议论文中也读出了诗的节奏与韵律。探究点二:精句赏析
1、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明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明确:①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②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
3、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热烈赞扬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
4、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指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指出全句宾语的中心语。)
明确:这是一个复杂单句,内容繁杂,理解起来有相当难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难句解读的方法、思路。
这个复杂单句的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主干前的状语,用类比法突出了马克思这个“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起到了强调作用。主干后用插说成分对这一规律补充,而冒号后的话,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规律作具体解释,即:(1)物质决定精神,(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必须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作者用“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以„„从而„„而„„”等一系列关联词来组织这个长句,体现了极其严密的推理过程,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探究点三 鉴赏评价 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体现在语言上,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如开头一句,“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同时,在表达方式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Ⅳ、当堂检测
1.下面各句中都用了“发现”一词,找出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A.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B.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
C.我们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D.马克思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2.“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句中的......加点词语换成“去世”或“逝世”,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不好。讳饰。原句突出了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而且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惋惜之情。
3“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加点的三个词语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答案:不能。“爱戴”比“尊敬”更进一层;“悼念”是对逝世的怀念,不能放在前面。
4.“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加点的三个词语分别从哪些方面评价马克思? 答案:“热烈”是从革命热情方面讲的,“顽强”是从革命意志方面讲的,“卓有成效”是从革命成果方面讲的。
训练案
基础训练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悼词(dǎo)逝世(shì)空白(kōng)永垂不朽(xiǔ)B.估量(liàng)抹杀(mǒ)嫉恨(jì)豁然开朗(huî)C.诅咒(zhîu)给予(jǐ)肤浅(fū)纷繁芜杂(wǔ)D.诽谤(fěi)污蔑(miâ)索然(suǒ)卓有成效(zhuō)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驱逐 既使 水乳交溶 坚忍不拔 B.奚落 赏鉴 原形毕露 浅尝辄止 C.困顿 觉悟 眼花潦乱 食不果腹 D.衷心 忌恨 旁证博引 欢渡佳节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②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③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的发现。
A.空间 摸索 独特 B.空白 摸索 独到 C.空白 探索 独到 D.空间 探索 独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科学工作者正是以这种特有的风格和态度不断地去探索宇宙中无穷无尽的奥秘。
B.去年我毕业时张老师送给我的那支钢笔,虽然式样陈旧,但我却敝帚自珍,一直在使用 C.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和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D.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校九十周年校庆徽标设计大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高二年级的师生为主,其他年级的师生也有,但数量不多。
B.我国如果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构成的巨大负担,那么环境的恶化将会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D.中宣部有关人士指出,如果不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正常的社会,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能力提升题
课内语段阅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阅读课文节选段落,回答问题6--9。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6.文中“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的意思是什么?
7.结合全文说说上文中“不仅如此”中的“如此”指代什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5.文中“一生中能有这样①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②”、“这样③的领域是很多的”三个句子中加点词“这样”分别指代什么? 9.上文第三段的意思是什么?找出关键性的句子。迁移拓展训练——山登绝顶我为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6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10.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11.“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12.“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13.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14.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
15.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 16.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参考答案
1.C(A悼dào 空kîng B量liáng 嫉jí D卓zhuï)2.B(A水乳交溶——融 C眼花潦乱——缭 D旁证博引——征 欢渡佳节——度)3.B 4.A(“异想天开”在句中是贬义褒用,和“实事求是”一起用来说胆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和态度很恰当。B句把珍爱他人送给息的物品说成“敝帚自珍”,不妥。C句“休戚相关”说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用在人的生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上,不妥。D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是正确的。可改为“不以为意”)5.C(A句式杂糅,应将“大多是以高二年级的师生为主”改为“大多是高二年级的师生”或“以高二年级的师生为主”;B搭配不当,“缓解„„负担”动宾不搭配,应将“负担”改为“压力”;D成分残缺,“扰乱”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社会”一词后面加上“秩序”。)
6.“豁然开朗”的意思是剩余价值的发现使资本主义社会所隐蔽的剥削实质一下就清楚了。“在黑暗中摸索”比喻在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批评家由于没有找到事物本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7.“如此”指代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句话的作用是结构上概括上文,自然过渡到下文。8.①“这样”指马克思两大发现的不同寻常。②“这样”指每一个领域中都有独到的发现。③“这样”指像数学家一样的科学领域。9.第三段大意是马克思关注科学对实践的影响。关键句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10.B、D、E、I 1.C 12.B 13.A .14①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②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一朵花留作纪念。15.朴素 16.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
第四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体会“最、还、睡着了、、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等词语的用法。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3.通过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4.了解出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学习他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学习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法、探究法、背景解读法 【知识链接】 [介绍文体]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在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背景了解]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著名的马列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写的。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他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预习须知】
一、品读全文,夯实基础。(A级)
1.给加点字注音,并要求读准字音。
悼词(dào)肤浅(fū)不可估量(liáng)纷繁芜杂(wú)....嫉恨(jí)诬蔑(wū)豁然开朗(huò)衷心喜悦(zhōng)....诽谤(fěi bàng)诅咒(z ǔ zhòu)卓有成效(zhuó).....2.解释下列词语。
浅尝辄止:浅:一点;辄:就;止:停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坚韧不拔:韧:柔软而结实。拔:移动。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卓有成效:卓:卓越,高超,特别。效:效果。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豁然开朗:豁:猛然间。开朗:开阔明亮。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二、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先把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含义。(B级)
(点拨:参看悼词的特点,先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等,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贡献,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
明确: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1)——评价(2-7)——悼念(8-9)。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三、语段品读,回答问题。
1.在第一段中,对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说得非常详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C级)
(点拨:重点把握“两点三刻”“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还不到两分钟”等这些词汇。)
a.“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讳饰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b.“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讳饰的手法。含蓄委婉,痛惜崇敬 c.“还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万分悲痛,永志不忘。
2.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是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评论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请同学结合文本回答具体有哪些贡献?(C级)
革命理论: A.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C.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革命实践: A.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B.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C.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其中最伟大的贡献)
3.分析下面两句话,感受马克思的无私品德。(C级)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点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敌人的攻击当作蛛丝,含蓄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
第五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主备人:李和民 2014.12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2)掌握悼词的一般写法
2、过程和方法:
阅读课文,运用学到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欣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 巨大贡献
(2)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
2、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法、探究法、背景解读法 【知识链接】
1、关于悼词
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本篇悼词的特点是:(1)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2)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这么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2、作品背景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的来临是意外。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她随即同恩格斯又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
3、走近马恩
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