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考研政治最后20天分析题狂背:思修之法律问题
2018考研政治最后20天分析题狂背:思修之法律问题
来源:智阅网
还有最后二十天的时间,建议大家此时要重新回顾错题笔记,复习重要知识点,多记忆背诵,下面总结了思修法律问题的答题方向,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思修考察的材料涉及到法律问题,答题思路宪法、法律权威、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宪法宣誓制度: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2)宪法宣誓不仅以庄严的仪式,唤起宣示者对宪法、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于尊重;从行政伦理上说,它更超越了仪式而成为一种郑重承诺,也是宣示者对宪法所规定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确认,违反者要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轻者被谴责,重者会受到相应的法律惩处。
依宪治国:
(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2)要加强宪法实施。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互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加强宪法实施,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
(3)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要充分利用每年12月4日这一法律规定的国家宪法日,普及宪法知识。
(4)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法律权威
(1)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政府制定的,应当具有最高的权威。
(3)全体社会成员都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辩证统一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法治社会中不存在没有权利根据的法律义务。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
(3)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2、一律平等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
(2)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
(3)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3、互利互赢
在实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人人平等的制度中,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是自己有利的。
依法行使权利
依法行使权利是体现权利正当性和保障权利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在现代法治社会,人们行使任何权利、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越法律界限。
(1)符合权利行使的目的。
(2)符合权利行使的限度。
(3)符合权利行使的方式。
(4)符合权利行使的程序。
上面总结的这几点问题,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大家可以学习一下。《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终极预测6套卷》这本书对大家现阶段考研政治的备考帮助很大,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第二篇:考研政治思修分析题必背知识点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背知识点总结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基本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重大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2.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1)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指—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2)民族精神的内涵:第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第二,团结统一;第三,爱好和平;第四,勤劳勇敢;第五,自强不息。
(2)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1)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2)时代精神的内涵:①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②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③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④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3.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①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②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③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
3)劳动和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普遍标准。
(3)人生价值的评价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④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4.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①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②第二,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5.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第三,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第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第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第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2)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
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3)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1)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3)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第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第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第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6.社会公德与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道德是法律补充,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7.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1)择业观:第一,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第二,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第三,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2)创业观:第一,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第二,是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第三,是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8.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民主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法治。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3)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4)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
(2)自由平等观念
1)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第一,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第二,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公平正义观念
1)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2)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4)权利义务观念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
2)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9.宪法
(1)宪法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
(2)宪法的基本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3)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的原则。3)公民权利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10.我国的国家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基本经济制度。
1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与基础。
2)政治权利和自由。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政治自由。政治自由主要是指公民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人身自由主要指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侵犯,广义的人身自由则还包括与狭义人身自由相关联的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与公民个人生活有关的权利和自由。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主要包括:一是财产权。”二是劳动权。三是休息权。四是物质帮助权。
7)文化教育权。
8)特定主体权利。
(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我国社会安定和谐的前提和保证,是我国公民的最高法律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义务。
12.我国的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包括:行使国家立法权,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等。
(2)国家主席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组成人员等重要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3)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4)中央军事委员会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市、自治县、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组成。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7)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第三篇:2018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终极18题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018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终极18
题
2018年考研考研政治分析题狂背之辩证法
关键词:醉驾入刑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化芭比之父 成功品牌中国红登陆美国打造知名品牌 提升国家形象解决工业用水矛盾非法集资 防微杜渐养痈成患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年来,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造成严重的交通肇事事故频频发生,有增无减。2009年6月30日,南京重大酒后交通事故,造成5死4伤;2008年12月14日,成都孙某酒后驾车肇事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资料显示,我国拥有全世界19%的汽车量,而汽车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全球的15%,死亡率排名世界之首。
2018年5月1日,增设了危险驾驶罪的刑法修正案
(八)开始施行。修正后的刑法明确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对于醉酒驾车行为,从过去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刑事处罚。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市民认为,醉驾入刑的举措难以解决屡禁不绝的醉驾难题,理由在于: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请回答: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说明,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是否正确?(2)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存在着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目前,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其目的是振兴文化产业,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不能据此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2)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3)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学会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中,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73年,某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芭比娃娃由于式样陈旧、价格昂贵等原因而严重滞销,企业濒临破产。很多员工建议放弃生产芭比娃娃而转产,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这绝对不行,这不是自曝家丑吗?企业总裁立即明确表示反对。但这个年轻人据理力争并最终设法说服了总裁。不久,陈列200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失败产品的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此后的3个月里,年轻人全身心地泡在博物馆里,听取参观者对失败产品的意见。他收集的500多条意见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令企业总裁惊喜不已。相关部门根据这些意见改进产品设计式样,调整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很快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此后的12年间,公司年业绩从4 200万美元飙升到10亿美元。
今天,芭比娃娃已不仅是一种玩具产品的商标,而且是流行时尚、成功品牌的代名词,那位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年轻人也被誉为芭比之父。请回答:
(1)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说明芭比之父通过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原因。(2)结合材料,根据辩证否定原理谈谈芭比之父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答案要点】
(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失败与成功作为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芭比之父通过给失败产品办博物馆,找到了产品滞销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企业起死回生。
(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芭比之父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说明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芭比之父注重收集产品意见和市场需求信息,说明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
页 共 2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1月17日,中国红再次登陆美国。镶嵌于纽约市中心密集林立的楼宇外墙上的几块电子屏幕被同时开启涵盖文艺、体育、商界、智库、模特、航天等各行各业的数十位杰出华人的面容,映衬着鲜艳的色彩和楷书中国字样,在一部名为《人物篇》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中赫然出现,在短短60秒的时间里,他们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关键词,诠释着当代中国人的形象。出于对不同播放载体的考虑,长度为30秒的该片浓缩版也于当日起,通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各个频道覆盖全球推出。
除《人物篇》外,还有一个时长约17分钟的《角度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研、教育、环境、民族等多个领域,拍摄地点分布祖国各地,力图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弘扬积极向上的当代中国精神。知名品牌在提升国家形象中具有独特作用。通过知名人物、典型符号来展现国家品牌的国家形象片,正如一位网友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这就像是人与人交往时伸手递出的名片,其中的潜台词是以后多联系,联系多了不就成为朋友了吗?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知名品牌在提升国家形象中具有独特作用?
(2)你认为应该如何协调打造知名品牌与提升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知名品牌是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知名品牌的宣传和展示,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
(2)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在打造知名品牌的实践中应有提升国家形象的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与部分的最优目标。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第四篇:2017考研政治思修法基分析题(最终版)
2017考研政治思修法基分析题
@钟方源
万能模版:(特别注意的是第37题应先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合材料至少占4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文明出行、网络领域等需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万能原因。
„„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生活领域的范围逐渐扩大。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两者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道德建设作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靠法律。
2、道德、法律题目的万能措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的美德或法律规范。位次,我们必须做到:增强„„道德意识或法律意识,养成遵守„„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和把握关于„„中的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的知识,提升关于„„中的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的自身文明素质。
3.道德题目意义的万能模版
„„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的„„意识、„„行为、„„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就个人而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是社会和谐,增进人际交往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4.“思修”中个人和社会的万能模版(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个人„„体现社会„„,社会„„包含个人„„;我们不能只看到个人„„看不到社会„„;也不能看到社会„„看不到个人„„,我们应把个人„„和社会„„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个人„„和社会„„总体上是统一的,只有特殊情况下,需要牺牲个人„„实现社会„„,这样,表面上牺牲了个人„„实现了社会„„,也是实现个人„„的最高境界!
★
5、从法律角度如何理解“„„”的万能模版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包括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別、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注:从这里面找出三条,并概括材料即可)
一、结合互联网秩序讲法治德治、权利义务及网上网下共画“同心圆”
(一)结合材料说明在互联网领域为何同样既要讲法治又要讲德治?{为什么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①网络空间也是公共领域。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1)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2)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3)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公共秩序需要道德和法律来约束、协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讲道德,要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和道德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二)说明应如何认识和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包括互联网言论自由的权利?
①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救济权利;同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如何认识:权利义务辩证统一}
②中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但是,公民在互联网上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时,要坚守法律法规底线,不得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要坚守道德底线,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兔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做到自律而“不逾矩”。{如何行使:两个底线}
(三)如何共同画好“网上网下的‘同心圆’”?
①“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同心圆是什么:中国梦}
②网上网下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怎样画好同心圆:德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同时,网上网下都要加强法治建设,尤其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严密防范网络犯罪特别是新型网络犯罪,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总之,网上网下要同心聚力、齐抓共管,形成共同防范社会风险、共同构筑同心圆的良好局面。{怎样画好同心圆:法治,法治建设}
二、法治权威:宪法权威与法律权威
(一)为什么要实行宪法宣誓制度?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这段谈宪法的地位,三最四性}
②1)宪法宣誓不仅以庄严的仪式,唤起宣示着对宪法、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尊重;2)从行政伦理上说,它更超越了仪式而成为一种郑重承诺,系宣誓者对宪法所规定的法律义务和道义义务的确认,违反者要承担法律和道义责任,轻者被谴责,重者会受到相应的法律惩处。{这段谈宪法宣誓制度本身的重要性:从庄严仪式、郑重承诺两个角度}
(二)说明加强宪法实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以宪治国。
第一,要加强宪法实施。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加强宪法实施,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要充分利用每年12月4日这一法律规定的国家宪法日,普及宪法知识。
三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三)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应当具有最高的权威?
{法治思维的内容: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这题考法律至上}
①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什么是法律权威}
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政府制定的,应当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为什么会有权威}
③全体社会成为都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人生价值,工匠精神
(一)指出材料的共同点,说明应如何理解“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 职业道德,人生价值}
材料都体现了高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即1)爱岗敬业、2)诚实守信、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等内容。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极端负责、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操守。她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这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和最高目标指向。
所谓“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就是说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应当尽其所能,奉献社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许帅和余旭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将激励人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二)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要提倡“工匠精神”?
①从道德角度讲,工匠精神体现的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要求,强调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和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什么是工匠精神:道德角度}
②从经济的角度讲,工匠精神讲究精益求精。提倡“工匠精神”,呼唤的不仅是一个个技艺超群的职业英雄,更是一群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什么是工匠精神:经济角度}
③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是中国品牌迈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对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将发挥积极作用。{为什么提倡工匠精神}
(三)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第一,树立崇高职业理想。
第二,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现实的可能结合起来。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国家建设的第一线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三,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应当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四、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
(一)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理解“信仰也是有味道的”? {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信仰就是人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理想信念的“味道”在于:
第一,指引奋斗目标。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指引人生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第二,提供前进动力。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
第三,提高精神境界。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信念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
(二)结合材料,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说明青少年时期怎样树立远大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个人与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样,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也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因此,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
第二,社会理想是建立在众人个人理想基础之上的,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才可能变为现实。现阶段,应当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三)结合材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什么更要弘扬爱国主义? ①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②第二,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竭力输出它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挑战,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在把握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上,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如何认识爱国主义}
第一,人有地域与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五、法治思维基本内容中的公平正义与公正司法
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如何正确理解作为法治思维基本内容之一的公平正义的含义?
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分配和占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公平正义是什么}
(1)权利公平包括权利主体平等、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以及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2)机会公平包括起点平等、发展平等和代际平等。
(3)规则公平包括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
(4)救济公平包括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和社会救济公平。
(二)为什么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 {公正司法的重要性}
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三)什么是公正司法?如何保证公正司法?{怎么样保证公正司法}
①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法律本来应该具有定分止争的功能,司法审判本来应该具有终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这些功能就难以实现。{什么是公正司法}
②推进公正司法,第一,要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三个方面,着力破解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发挥公正司法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第二,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第三,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怎么样推进公正司法}
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一)治理国家、治理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①首先,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②其次,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③最后,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不过,应当明确,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而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二)如何认识法治和德治在作用和实现途径上的区别?
①首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德治发挥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对公民和社会组织进行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
②其次,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第五篇:2016考研政治冲刺必背思修重点总结
距离2016考研初试只剩下10多天的时间,想要在这短短的10多天中再突击一下,最终获得高分也是有可能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复习效率。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之一就是学会总结和整理重点。尤其是现在到了2016考研冲刺复习阶段,复习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只有抓住重点才能提高复习效率。针对2016考研政治在冲刺阶段的复习,给大家分享考研政治各科的重点总结,以下是思修总结绪论的重点总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理想的含义: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类型:从性质和层次上划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3)信念的含义: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4)理想和信念的关系: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5)理想信念的作用与意义: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
(2)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1)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
(2)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中。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1)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2)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组带。
(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3)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4、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需要树立的观念有: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3)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3、做忠诚的爱国者:
1推进祖国统一;
2促进民族团结;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
1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
2人生道路的方向;
3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2、人生观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
3、人生目标,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2)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完善自我、全面发展的保障。
2、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
(3)劳动和贡献的尺度是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
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2)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
(3)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
(4)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2、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的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1)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道德的规范功能是在正确的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3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2)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影响;
3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5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二、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3)是中华传统美德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
(4)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2)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大,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会更大。推进改革全面深化,需要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引领。
(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4)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知道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型原则。
一、社会公德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的重要基础;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2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
3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4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人民未来;
5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二、职业道德
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爱岗敬业(最基本要求);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三、个人品德
1、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2、个人品德具有鲜明的特点:
1实践性;
2综合性;
3稳定性。
3、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3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的主题精神力量。
一、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1、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四个原则:
(1)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2)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
(3)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4)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首先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秩序以及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此外,法律还有指引、预测、评价、强制、教育等重要作用。
(1)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来实现的。
1授权性规范指引人们可以做什么或者有权做什么;
2禁止性规范指引人们不得做什么;
3义务性规范指引人们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
(2)预测作用。法律通过对某种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使人们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从而自觉地实施合法的行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3)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评价行为法律意义的作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实施的行为,可以根据法律作出合法与非法,正当与不当的评价。
(4)强制作用。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的,其强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公民等法律主体必须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及公民等社会主体实施违法行为后应当受到的惩罚。法律的强制作用有利于促使公民等法律主体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树立法律权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5)教育作用。教育作用主要有三种实现方式:
1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2通过制裁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警示;
3通过表彰法治建设的先进人物,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环境。
2、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运行的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1)法律制定
1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2立法程序大体包括:a.法律案的提出;b.法律案的审议;c.法律案的表决;d.法律的公布。
(2)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
(3)法律适用
1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3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4)法律遵守
1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人们通常把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法律义务;
2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三、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人权保障原则。
(3)法治原则。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4)民主集中制原则。
2、我国的法律部门
(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
(2)商法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3)刑法:
1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
2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3刑法规定了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党中央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1)科学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
(2)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严格执法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
(3)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4)全民守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治国方略。
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1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使用;
3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
(2)权力制约。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4)人权保障。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和司法保障。
1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2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3行政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4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正当程序。正当程序具有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2、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
4养成依法办事习惯。
三、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尊重法律权威的意义重大,表现为: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2、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主要在如下四个方面:
1信仰法律;
2尊重法律;
3服从法律;
4维护法律。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
(1)法律权利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2)法律权利的分类: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
基本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规定的权利,如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宗教信仰自由;③人身自由;③受教育权等。
2、法律义务
(1)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履行的对他人的责任。
(2)法律义务的履行表现为两种形式:
1作为,是指义务人实施积极的行为;
2不作为,是指义务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
(3)法律义务具有法定的强制性,违反法律义务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包括:①民事责任。②行政责任和③刑事责任等。
二、我国宪法法律规定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1、政治权利与义务
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权利和自由的统称。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政治表达的自由、民主管理权、监督权等。
2、人身权利与义务
人身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等具体的权利。
3、财产权利与义务
财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
4、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
(1)社会经济权利以生存权为核心。
(2)将生存权作为首要人权。一般而言,国家对于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具有三层义务:
1尊重的义务,即不采取行动加以干涉的消极义务;
2保障的义务,即保护公民免受第三方行为侵害的义务;
3实现的义务,即采取积极措施为公民提供某些服务及给予某种便利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