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做人要有德”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做人要有德”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家有家规,校有校风,国有国法。我家也有我家的家风家规,我家的家风家规就是“做人要有德”。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还记得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发现我的笔油不多了。放学回家,我便打开了我的“小金库”,取出了一张十元的钱,便往附近的一家小店跑去。小店的主人是一位老奶奶,满脸皱纹,但她为人很热情。我一进去,她就亲切地问我买什么,我说:“我买两支笔芯”,“我帮你拿吧,两支笔芯,1块5角钱。”老奶奶递给我两支笔芯,我连忙将一张十元钱交给她,那个老奶奶,找了我九块半钱,我心里暗暗高兴。回到家,我赶忙把这件事告诉了姐姐。姐姐不但没有高兴,反而严厉地说道:“那个老奶奶都这么老了,做一点生意多不容易,你这还坑了她一块钱,人家都亏本了,你赶快把钱还给人家去。”听了姐姐的话,我便拿了一块钱往小店跑去„„回来后,姐姐又对我说:“这一块钱不要紧,重要的就是你不要忘了咱们家的家风家规呀--做人要有德。”这时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家风家规是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风家规是一面镜子,时刻让我发现自己的不足„„
(天长市界牌九年制学校六年级学生
李大椿
指导老师
王九凤)
第二篇:做人要诚实守信--家风故事
做人要诚实守信
昌乐县乔官镇解家庄小学 六年级 郭晓彤 指导教师:刘付名
诚实守信,是我家的家风,诚实,就是要内心与言行一致,不虚假。这简单却又质朴的家风,影响着我生活的每一天,让我受益匪浅。做人要诚实,大家口头都会说,可一生真正做到诚实的人却寥寥无几。
去年暑假的时候,有一天我到舅舅家玩。我和表弟表妹们玩得热火朝天,可热闹了!记得我们在玩抓迷藏的时候……突然,“砰”的一声,放在电视柜上的花瓶被我打碎了。糟了,我知道这个花瓶是舅舅最喜欢的东西,我吓坏了,这时舅舅闻声赶来,看到地上的碎玻璃和散落一地的鲜花,问:“这是谁打碎的?”“是表姐打碎的。”表妹说。我慌了神,急忙说:“不是我打碎的,是文强表弟。”这时,舅妈走了出来,因为我平时很听话,所以舅妈相信了我的话,把文强表弟狠狠数落了一顿后就又去做饭了。舅舅家的家规很严,文强表弟非常委屈,却不敢和大人顶嘴,他气呼呼地瞪了我一眼,跑到房间里不和我玩了,此时的我是心里非常愧疚,可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很快午饭时间到了,看着饭桌上摆着的都是我喜欢的食物,而我却怎么也吃不下去。我想起了爸爸的话:做人要诚实守信,在家要做诚实的孩子,在外更要诚实守信。这是我们的家风。我家的家风是诚信,而我却没做到这一点。我涨红了脸,越想越惭愧,终于,我鼓起勇气承认了错误。舅舅听了,没有批评我,而是意味深长对我说:“好孩子,你虽然做错了事,但你勇于承认并改正,是一件好事,我要表扬你;同时提醒你,错误不仅仅只是改正,而是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然后,我向表弟道了歉,他原谅了我,我和他又和好如初了。
诚实是人世间最珍贵的宝物,是每个人都应当坚守的伟大情操。就算是向人诚实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严厉惩罚,你也应该这样做,因为做人理应如此。
下面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庄园主的家里。
一天中午,庄园主从外面回来,带回一把锋利的小斧子,随手放在门边,就去做活去了。正巧,庄园主的儿子看到了这把斧子。他看着闪闪发光的斧子,十分喜爱,拿在手里左看右看,心想:这么亮的斧子究竟快不快呢?他很想试一试。于是,他带着斧子跑到了樱桃园里。他选中了一颗细小的樱桃树,学着大人的砍树的样子,举起斧子用力砍下去。只听得“咔嚓”一声,小树被拦腰砍断了。男孩一看不好,知道自己闯下了祸,就赶紧跑回家,把斧子放到了原处,躲到他的小屋里,忐忑不安地捧起一本书,装作专心的样子读起来。几个小时后,庄园主回来了。当他经过樱桃园时,发现他最心爱的那棵樱桃树被砍断了,顿时大发雷霆。回到家里,他把果农叫来训斥了一顿,并要他把砍树的人追查出来。一直躲在屋里的小男孩看到这种情景,心想,如果我不承认,万一错怪了别人,那多不好啊!但转念又一想,如果去承认了,爸爸要责备我,也许还会打我的。该怎么办呢?他坐地床边犹豫了好一会儿,终于大胆地走到了爸爸面前,低着头,红着脸说:“爸爸,别再追查了,树是我砍的。”父亲问明了情况,不但没有责备他,还把他搂在怀里,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为你的诚实而高兴。要知道,做人首先要诚实,这比100棵樱桃树还要宝贵。” 小男孩点点头,把父亲的这些话牢牢记在心上。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华盛顿。我想问问大家,假如华盛顿小时候没有承认那棵樱桃树是他砍的,长大后,他能成为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吗?答案是否定的,也许他连当上总统的机会都没有吧。
诚实是人世间最珍贵的宝物,是每个人都应当坚守的伟大情操。就算是向人诚实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严厉惩罚,你也应该这样做,因为做人理应如此。
待人应以诚信为本。不虚美,不隐恶,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宋朝丞相张知白向朝廷推荐年轻的晏殊。朝廷召晏殊来到宫殿,正逢真宗皇帝殿试,就命令晏殊参加考试。晏殊见到试题后说:“这首赋我在10天前已作过,请皇上另出别的试题。”他的诚实博得了真宗的喜爱。之后,晏殊担任了馆职。有一天,太子东宫缺官,内廷批示授晏殊担任。主事官不知道是何原因。第二天皇上对他说:“近来听说馆阁里的巨僚,没有一个不宴乐玩赏的,只有晏殊与兄弟埋头读书,如此谨慎持重,正可以担任东宫官。” 晏殊接受了任命,皇上又当面向他说明任命他的原因。晏殊听了后,说:“臣下不是不喜欢宴乐和游玩,只不过是因为贫穷玩不起啊。臣下如有钱,也想去玩的。”皇上对他的诚实备加赞赏。宋仁宗时,他终于做了宰相。
虽然有些实话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或误会,但终究会被人理解,博得对方的信任。诚实是待人处世的绝妙法宝。虽然对人诚实,你可能付出一定代价,但日后你得到的,将远比付出的多得多。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第三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努力
坚持
成功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大田县上京中心小学四年四班昂
林紫轩
我们家既不穷也不富,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在爸妈的努力之下,家里也在不断变化。爸爸是个电脑店的老板。他2004年来上京,开起了这个小镇的第一家电脑店,也没雇小工,就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把这个原本空荡荡的店铺,一手打造成几乎全镇的人都知道的电脑维修的“名店”。我出生才仅一个月就随着妈妈来到了上京,从小就看着爸爸在工作。虽说爸爸对我的成长没有太多的规矩,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你肯去努力,肯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妈妈是个微商老板,卖护肤品。她一开始也对这个产品有疑心,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决定加入这个团队。妈妈一开始卖的时候,还受到家里人的反对,但她认定这护肤品有发展前景,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用这产品,那是因为她自己用过这产品,皮肤大有改善。妈妈坚持了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微商。果然2年过去了,妈妈已经有了她的小金库。妈妈也用行动告诉我——有些事情只要你认准了,并且为之而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有一回,妈妈想自己动手做蛋糕,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可还是失败了。妈妈并没有放弃,而是认真寻找失败的原因。再次做的时候,她在第一次做错的地方,更加用心地做,她终于成功了,我们一家人也吃到了她亲自做的蛋糕。她又用行动告诉我——做事情不怕失败,而是怕失去信心,要找出失败原因,再努力去做,终会成功。
在爸爸妈妈平平常常的工作当中,在那好像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蕴藏着大道理——做事只要坚持、努力、用心,会成功的。我现在就像他们那样,学习上用心、努力、坚持,我的学习成绩就挺不错的。
第四篇:我的家教家风故事
我的家教家风故事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并非领导干部,也并非书香门第之家。世世代代也没有树立明确的家规。要说我家有什么家教家规其实我也不能明确地说出来,有的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攒而来的那种约定成熟的做事风格。
先说一说孝顺。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我的大家庭其乐融融,没有纷争,家人们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从小在村里长大,村里谁家发生小事大事全村人都知道,听得最多的是婆媳之间的矛盾,当然了我妈妈和奶奶之家也有矛盾,但是从来没见她们争吵过,一直到现在奶奶已经什么劳动能力,妈妈在家一直照料着,所以爸爸暗地里经常跟我们兄妹说妈妈的贤惠,说他没有什么后顾之忧。长大了才渐渐明白,那是我妈妈和奶奶都懂得以和为贵,家和才能万事兴。我很感谢妈妈和奶奶让我懂得以和为贵。现在长大了自己也成了家,也有了跟婆婆相处过程中的一些矛盾,我都试着理解婆婆,跟婆婆好好相处,不过我也很庆幸婆婆也很理解我,所以我们的关系也很融洽。
谦虚。这是我在父亲身上找到的第一个品质,他经常说“自大一点就是臭”,属于造字性的解说,但这并不只是说一说这也让我在遇到其他事情的时候,即使很有把握,依旧抱有谦虚的心态。记得上学的时候村里的人经常夸自己孩子学习好,我父亲从来不在众人面前夸我们兄妹,遇到别人在我父亲面前夸自己孩子的时候父亲老是笑笑,我当时心里带着点小小的不情愿,私底下经常在父亲面前嘟囔“我也不错啊!”父亲笑笑说“等你考上大学证明你自己吧!”后来我是我们村为数不多的分数达到本科线的。记得高考完知道我被本科院校录取后,父亲洋溢在脸上的笑,是自豪的笑。街坊邻居来道贺的时候父亲说“好是不能光挂在嘴上的”。父亲谦虚的品质教会了其一个道理;万事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的时候,要“谦虚”哦!
勤劳。这也是父母亲那一辈人共同拥有的品格。在农村,人们信守一种法则:干活越多,收获就越大,日子就会越过越好。也正因如此,人们从自己的祖辈那里秉承了勤劳的美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在黄土地里耕耘,维持生活,繁衍后代。记得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父亲在外打工赚钱供我们上学用,母亲在家一边照料我门兄妹三人一边种地干活,由于家里干活人少,母亲早上早早起来做晚饭把饭留在锅里热着,自己一个人便出地干活,等我们早上起来母亲已经不再家了。母亲一个人忙不过来,等到我们礼拜天,母亲便让我们跟他一起出地,虽然我们并不能帮多大忙,但跟着母亲,看着母亲不辞辛苦地劳动着,我们也不想拉后,也极力帮着母亲。我们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做一事要忠一事,秋天看着母亲那丰收的喜悦,感觉一切都值得了。到了秋天母亲忙完了收割也不闲着,带上我们拿着长杆子打那树上别人家打得遗留下的枣子,到种土豆的地里掏遗留下的土豆,那也是小时候的一种乐趣,也有勤劳干活后丰收的喜悦。
节俭。这样的品质,不光父亲有,父亲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基本都有,即使是一粒米,一根面,甚至一点馒头屑,也不会浪费。与现在餐馆里大量精致的饭菜被倒掉对比鲜明。也正因为是受到父辈们的影响,我比较喜欢在家里吃饭,一是味道可口,有利健康;二是节俭,基本不浪费。
要说家风,如果仔细地去捋,应该还有,以上总结下来的几点,算是最为重要的,并且至今还在影响着我。父母对我们的共同影响,成为了我们的家风,也塑造了我们的性格。
武玉竹 河曲县实验初中 电话:***
第五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作者
王跃
无眠的夜,总想起我的母亲:她面对困境的那种坚强,乐善好施的那份善良,对家庭对工作的那种担当,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她一生都在践行着忍耐与坚强,宽容与善良,奉献与担当。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我家的传承。
忍耐与坚强
母亲66年结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唯成分论,富农成分的母亲嫁给了贫农成分的父亲。看着那间只有十三四平米刚用石灰水刷过还弥漫着刺鼻石灰水味的婚房,看着家徒四壁只有两个铺盖卷堆在床上的婚房,母亲没有嫌弃和抱怨,从此开始了为这个家终其一生的劳作与奔忙。
那是何等的艰苦啊,没有水了,下班后疲累的爸爸要去五里外的王龙沟,挑两担水要一下午的时光;没有煤了,妈妈要在上班前的四五点钟去白羊墅车站的铁轨旁,把货车落下的煤面扫进筐;那是怎样的付出啊,小姑子饿了,妈妈快去做饭,小叔子病了,爸爸快去照看。爸爸一个月37.5的工资是一大家子人全部的预算。两个人为了一家子心无旁骛地付出,无怨无悔地奉献。最艰难的是,孩子们多了,六口人挤在一间十三四平米的房间。在其他兄弟妯娌们为爷爷奶奶的几间房屋争得面红耳赤,谩骂争吵时,我的父母不争不靠,自力更生,省吃俭用,终于修下了自己的两眼窑洞。
在母亲被生活挤兑的满腹委屈,疲累不堪的时候,她就给我们讲姥爷的故事:姥爷是在日本人占领了大西庄村的时候,被一个外号叫“油葫芦”人告密被日本人抓去的。当时姥爷参加了一个抗日组织,专门破坏敌人的通讯设备,日本人白天架起电线电缆,晚上就被我姥爷他们绞断,如此反复。一日晚间,姥爷出去再没回来。后来多方打听,被告密关进了日本人当时在下白泉的监狱里。放狗咬,严刑打,让钻进一个半米的狗洞里直不起身,受尽折磨而死。母亲总说,“姥爷在日本人的严刑拷打下都不屈不挠,这点困难又算什么?”
我们姐弟四个就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成长。或是我们的血液中就奔流着不屈与坚强,或是我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都不怕困难与挫折。我的弟弟,大学毕业独闯青岛,为省钱,打地铺,吃剩饭;为立足,搞推销,做应侍生;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都不叫屈不抱怨地走了过来,终于在青岛站稳了脚跟,事业也小有成就。
母亲面对病痛,也有异乎常人的忍耐与坚强。在她五十岁的那年,晚上天天咳嗽喘不过气来,胸闷睡不着觉,白天照样撑着病体伺候姥姥,照看姐姐家三岁的孩子,给一家子做饭,工作也没有落下。直到躺在医院才得以歇息。想起这些,我总会泪流满面。母亲因骨质增生腿疼得厉害,却也要拖着疼痛的腿干家务。不仅把自己家打扫的一尘不染,而且还要拖着病腿把楼梯一级一级地洒水扫净。至今母亲已75岁,仍坚持不懈地打扫楼梯。
我们几个子女在母亲的影响下,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要把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母亲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宽容与善良。母亲的善良在我们村子是有口皆碑的。记得小时候穷,吃上玉米面窝窝头就是最幸福的事了。那时候,母亲总是畅想,“什么时候能天天吃上白面馍馍就好了。”一次,一个讨饭的到了家门口时已过了饭点,衣衫褴褛的他走了好几家都没有讨到吃的,饿得已经说不出话了。母亲没再多言,二话没说捅开了火,给他做了碗玉面疙瘩。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我流出了口水,母亲平时都舍不得给我吃啊。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吃食施舍给别人,这何止是善良?
母亲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外人都能如此的好,对自己家人就更不用说。奶奶50
多岁眼睛失明,那时我家都搬离了村子,住在了城里。母亲下班后要给奶奶带些好吃的,做好饭,扶她去厕所,陪她聊聊天才往家里赶。看见奶奶的衣服旧了,就亲自给奶奶裁衣缝裤。奶奶的家产父母未分半份,母亲却从不计较这些,一如既往地孝敬奶奶。在农村的老人们都羡慕乃你啊有这样的媳妇。
宽容与善良已经成为母亲的习惯,如今传承给我们,也已成我们性格中的一部分。我们姐弟几个不仅孝顺,而且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那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母亲从未屈从于落后,从未向愚昧妥协。心中总是充满了对知识的崇拜,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母亲在山村务农后几年就成了我们村的民办教师。记忆中母亲的身后总是簇拥着十几个要背书的学生,暑假给学生免费补课那是常事。在得知民办教师可以通过考试转正的消息后,母亲人在哪儿,书就在哪儿。洗衣时背书,做饭时背书,上厕所背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转正,我们家的生活才开始有了改善。我们姐弟四个在母亲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学习刻苦,接二连三都考上了大学,跃出了农门,母亲长长的舒了口气。
不仅如此,当姑姑家的孩子第一次高考失利,因家贫想放弃学业时,是母亲一再劝说,并拿出200元钱做学费,鼓励他复读。九十年代初的贰佰元对我们家来说是巨资啊。如今姑姑家孩子研究生毕业做了外科医生。
每每思之,我都暗自庆幸,在那个落后的小山村,有这样伟大而明理的母亲。我庆幸我生于逆境中不屈的家庭。我的家庭,给我的不仅仅是衣食的富足,而是一种融入我血脉的精神的传承。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都有正确的家教观,有良好家教的传承,我们的社会是否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