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政学之自然垄断性演讲稿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目录
自然垄断性的含义............................................................................1 自然垄断行业的特征........................................................................1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特征........................................................2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合理性............................................................4 存在的主要问题................................................................................4
自然垄断性的含义
所谓自然垄断性,是指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使提供单一物品和服务的企业或联合起来提供多数物品和服务的企业形成一家公司(垄断)或极少数企业(寡头垄断)的概率很高。我们把这种由于技术理由或特别的经济理由而成立的垄断或寡头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
克拉克森和米勒认为,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函数成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即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自然垄断行业的特征
第一,垄断性。
自然垄断行业一般都是规模经济较明显的行业,即规模愈大,生产成本就愈低。譬如,煤气公司要输送煤气,就必须铺设管道,而铺设管道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一旦铺设完毕,向管道泵注入更多的煤气则不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以至于边际成本趋向于零。同时,自然垄断行业有大量的“沉淀成本”,即资金一旦投入就难以在短时期内收回,也难改为其他用途。如果多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势必导致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一般要求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性经营。
第二,公益性。
自然垄断行业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它所提供的私人边际效用(MPB)小于其社会边际效用(MSB)。如电力产业所提供的效用,就不仅仅为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电力消费者所享有,而且还对整个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不可选择性。
由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者一般都是唯一的,因此对消费者来说,这些服务具有不可选择性。要么接受经营者确定的交易条件,要么就不与其发生交易关系。
第四,部分业务具有可竞争性。
并非自然垄断行业的所有业务都具有自然垄断性,有些业务是可竞争的。如电力业包括电力设备供应、电力生产(发电)、高压输电、低压配电和电力供应等多种业务领域,这些业务中只有高压输电和低压配电属于自然垄断业务。而电力设备供应、电力生产和供应则属于竞争性业务。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特征
近年来,我国研究反垄断法的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应将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纳入反垄断法的除外适用范围。笔者以为,这种照搬西方国家经验的做法不妥。因为尽管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具有与西方国家的自然垄断行业相同的特征,但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与西方国家自然垄断行业的区别也是显著的。西方国家的自然垄断行业一般只存在国家垄断一种垄断形态,而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存在国家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等多种性质不同的垄断形态。现详述如下:
(一)自然垄断行业中的国家垄断。
国家垄断。是指国家作为一个法人实体实施的垄断。国家垄断具有以下特征:(1)国家垄断是以国家名义实施的垄断,是一种国家行为;
(2)国家垄断以保障国家安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或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为目的;
(3)国家垄断依凭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4)国家垄断是一种合法垄断,不受司法审查。
国家垄断具有政治性与经济性双重属性。从政治上说,国家垄断是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方式;从经济上说,国家垄断是克服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之“经济人”特性,对那些投资大、风险高、建设周期长、利润率低甚至亏本的行业无投资激励,即存在所谓的“市场失灵”,而这些行业又是社会进行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
自然垄断行业中有国家垄断存在,这在西方国家一直如此。在未对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以前,西方国家的大部分自然垄断行业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可以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只要有自然垄断行业存在,就有国家垄断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包括自然垄断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都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后,我国在绝大部分非自然垄断行业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国家垄断格局逐步打破。
(二)自然垄断行业中的经济垄断。
经济垄断和西方各国反垄断法所称的“垄断”概念基本相同。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运用经济力排斥、限制或妨碍竞争的行为。
经济垄断的特点是:(1)经济垄断是一种私人垄断,垄断的主体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2)经济垄断是依凭经济力来实施的。所谓经济力,是指经济主体自身具有的市场支配地位或通过联合形成的市场支配地位,主要指经济主体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3)经济垄断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
(4)经济垄断是一种非法垄断,除法律规定可以豁免的外,经济垄断一般为各国反垄断法所禁止。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中存在着大量滥用独占地位、限制竞争的行为。如煤气公司强制用户购买其指定的煤气灶具、热水器的行为。电力部门强制用户购买其指定的配电箱、电表的行为,自来水公司要求用户统一使用其指定的水表的行为及电信企业强制用户购买其指定的电话机的行为等等。这些行为既不是政府命令使然,也不属经营这些行业所固有的行为,应当属于经济垄断的范畴。
(三)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是一种非国家意志的行为。
其主要特征有:
(1)行政垄断是一种政府行为,只有凭借政府行政权力形成的垄断,才是行政垄断,没有政府行政权力介入的垄断就不能成为行政垄断,这是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的区别;
(2)行政垄断是一种地方政府行为或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行为,而不是一种中央政府行为,这是行政垄断与国家垄断的区别;
(3)行政垄断具有强制性,行政垄断是通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规章或具体的行政命令来实施的;
(4)行政垄断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包括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和中央各行政管理部门。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行政垄断比较突出,以电信业为例。近年来,电信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是比较严重的。有学者详细列举了原邮电部的反竞争行为:
(1)对“中国联通”的市场进入实行限制。“中国联通”进入任何地区开展任何一项电信业务,都必须得到邮电部的批准,而同样的业务,邮电部所属的电信局不经申请就可以进入。甚至随意解释国务院文件,否定“中国联通”拥有经营一般长话和市话的特许权。
(2)在互联互通上对“中国联通”接入市话进行限制。从1995年7月19日到1996年7月的整整一年时间内,“中国联通”的GSM移动电话没有一个能够与邮电网互联互通后投入运营。邮电部甚至不允许“中国联通”的130移动电话拨打119、110、120、122等特种服务。
(3)在网间付费上对“中国联通”实行垄断定价。如“中国联通”的GSM移动电话接入邮电市话网时,“中国联通”要将收入的80%支付给对方,而相反方向的电话接入时邮电网只需支付收入的10%。
(4)在号码、无线电频率等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对“中国联通”实行歧视。至1996年,邮电部没有批复“中国联通”任何一个城市的电话号码,也没有批复“中国联通”长途的网号或过网号。甚至将原来的行业标准改为企业标准,对“中国联通”实行封锁。其他行业如铁路运输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垄断现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合理性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合理性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合理性在于:
第一,自然垄断企业目标的双重性。一方面自然垄断行业多具有普遍服务性特征,决定了该类行业应将公益性目标摆到一定的位置上;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企业,它要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
如不进行适当规制,垄断企业会倾向于制定垄断高价,掠夺消费者。
第二,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相对于垄断生产者,消费者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地位。
第三,市场经济秩序条件的缺失。我们的市场秩序条件并不是令人十分满意的,如不加以适当规制,难免会出现垄断欺市、特权经商的现象。为了营造公平交易的秩序,规制是必要的。
为了节约交易成本,更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各国政府纷纷选择了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规制的方式。自然垄断规制是指在竞争很弱的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一种类似竞争机制的激励机制,以导向垄断型企业的经济决策;或者采取强制性措施,对垄断型行业的市场准入、价格、产量、质量、环保标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规制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信息不对称使政府对自然垄断性行业的价格管制形式化,收效不大。被管制者——自然垄断性行业对其核心技术和经济指标及其动态信息的掌握是全面充分的。
而实施管制的有关政府部门对其管制对象的各种信息的了解是片面的。政府希望了解企业的真实成本作为价格规制的主要依据,企业希望抬高自己的经营成本以获得有利的政府定价。这种由追求目标的差异而导致的有关企业真实经营成本的博弈,企业往往略占上风,毕竟企业比政府更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因此,政府通过大量的调查、听证、立法,经过众多部门合法手续审批才出台的所谓的“管制价格”,很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徒有虚名的。价格管制失灵了。
第二,垄断性行业依靠垄断获得高利润,内无提高效率的动力,外无参与竞争的压力。自然垄断行业可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政府调高管制价格,以获得超额利润,由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一般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这种超额利润能被垄断者长期稳定地获取。
同时,劳动力、技术、资本、信息等高度垄断,没有竞争的刺激、没有破产的压力、没有激励的动力,这些行业一定程度上技术停滞、效益低下。长期垄断使他们服务产品质量低、价格高,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我国的电信行业就是一典型案例。当然,这其中涉及到行政垄断,邮电部国家电信总局在其中没有发挥应用的、积极的作用。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第三,由于政企不分,政府规制难以中立。只要作为规制者的政府部门不从企业中独立出来,中立地行使规制职能,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他们就不可避免地用其掌握的行政权力维护本部门、本行业的利益,就不可避免地歧视新的市场进入者。
行业效率低下,官僚作风浓厚,消费者福利受到损害也就不可避免了。更进一步说,在这种管制体制下,即使引入了竞争,竞争机制也不可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第二篇:《市政学》小结
《市政管理学》主要内容小结 第一章
1、城市与市的联系与区别
“城市”与“市”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城市(city)——居民以非农业生产为主,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是一个社会、经济、地理概念,是一种历史存在、一种空间现象。
市(municipality)——是一个行政、政治和法律概念,它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条件 ,按照法定程序设置在城市地区的地方行政建制。市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相对应的术语。
2、市政管理的含义及原则
含义:所谓市政管理,即城市公共管理,是指对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市政管理涉及的对象,包括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所有领域. ※原则:以人为本,系统管理
法治透明,利益平衡
公众参与,成本效益
3、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市与城市化,市政管理体制,市政管理主体,市政管理客体,市政管理规律和方法 第二章
1、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含义: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特征:◆生产要素的高聚集性
◆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2、※城市功能的类型及影响因素。(1)共同功能(2)主导功能(3)特殊功能(4)综合功能
影响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和能源、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城市的性质和类型
3、城市规模的含义。
城市规模是人口、经济、科学技术等在城市的聚集规模。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城市规模指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生产力规模、消费力规模。而狭义的城市规模仅仅指城市人口规模。
4、城市类型划分。按照城市性质或功能分类
(1)综合性城市(2)工业城市(3)交通港口(4)商业金融城市(5)风景旅游城市(6)科学文化城市 ※2.按照城市行政地位分类.(1)直辖市(2).副省级市(3)地级市(4)县级市 ※3.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分类.(1)超大城市(1000)(2)特大城市(500-1000)(3)大城市(100-500)(4)中等城(50-100)(5)小城市(50)按照城市的地理位置分类
(1)沿海城市(2)内地城市(3)边境城市
5、城市化的模式(分类)。向心/离心,郊区化,逆城市化的不同,出现特定背景/原因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工业化是导致近代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城市化通常是指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来看 积极型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过度城市化,低度城市化 从城市人口流向看 向心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6、中国城市化的特点最突出:政府主导型 ※(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①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受政府控制 ②城市人口迁移和增长受政府控制
③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 ④城市化速度受政府调控
(2)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地区差异显著(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一国两策。城乡分治”)(6)中国城市化呈现多个演变阶段交叉进行的现象
7、中国城市化的政策选择
1)20C80s以来的争议:重点发展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大战略;多元模式
2)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3)调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多元复合型城市化道路)
4)创新:21C以来,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依托大城市,发展若干城市群和城市带,最大限度发挥大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2007年《城乡规划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 多元复合型城市化道路 即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中心,国家投资的“自上而下”城市化和地方开发的“自下而上”城市化相结合,形成大中小城市发展并举,城市规模、数量和质量并重,因地制宜、分工合作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应当逐步建立起以大城市为龙头,中等城市为中心,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体系。第三章
1、西方国家城市自治制度含义及其特点
含义:城市自治,是指中央(联邦)政府或上级政府依法将城市公共事务的治理权力,交给经城市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自治机关,由该自治机关对城市公共事务实行自主管理的城市管理制度。
特点:依法划定城市自治机关的自治职权 市自治机关由城市居民直接选举产生
市政府负有推行城市自治和执行中央政令的双重职责
市政府有权通过法律手段抵制中央越权干预
不同城市在法律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
2、发达国家市政体制的共性特点
1)城市政府为相对独立的基层行政单位 2)城市政府普遍享有自治权力 3)议会在市政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4)实行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体制
3、※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类型评析。(市经理制、市长议会制)
1、议会市长制(council-mayor form)
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的职权,包括主持议会会议、出席重要庆典活动、会见重要宾客、授予荣誉称号等。如日本各城市、美国和德国部分城市。又称“弱市长制”。基本特征(以日本为例)
市议员和市长分别由市民选举产生,市长不得兼任市议员。
市议员拥有不顾市长反对而通过预算、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的权力。市长可要求复议,但在议会以2/3重新通过后,市长必须接受。
市议会拥有对市长任免市政府一部分工作部门首长的同意权。如市长助理、监察委员等。
市议会对市长和市政府的工作有建议权。
市议会对市长和市政府的工作有调查权。
市议会拥有通过不信任案而要求市长辞职的权力。
属于市政府工作部门序列的特别行政机关对市议会和市长双重负责。
优点:有利于维护市议会的权威性,有利于市议会对城市管理的监督,有利于减少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矛盾。
缺点:市长没有实权,不能对市政管理实施统一指挥,不利于协调各部门工作;市议会对市政府工作不适当的监督,会降低行政效率;市政容易为政治斗争影响。※
2、市长议会制(mayor-council form)
实行市长议会制的城市,其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如法国各城市、美国多数大城市、德国部分城市等。又称“强市长制”。法国市长议会制的基本特征:
市议会选举一位市议员为市长,但不能罢免市长,而只能由中央的内政部长罢免。
市长兼任市议会议长。
市长有某种独立的立法权。
市长在执行市议会的决议方面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美国的市长议会制的基本特征
市长和市议员分别由市民选举产生,市长和市政府工作部门首长不得兼任市议员。
市长有权独立任免市政府工作部门的首长,他们只对市长负责
市的财政预算权主要掌握在市长手中
市长有立法权
在部分城市,市长有准司法权。
在部分大城市,从“强市长制”演化出一种“首席行政官强市长制”(CAO)。优点:市政府由行政首长进行统一指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首席行政官强市长制”是强市长制的健全,对于大城市来说,既要处理政治关系,又要搞好行政管理,比较实用。缺点:由于市长大权在握,市议会的制约力较弱,容易引起市长专权并激化府会矛盾。
3、市议会制(council form)
市议会制由市议会兼行议决权和行政权,市议会就是市政府。如英国各城市、加拿大多数城市。基本特征:
由市民直接选举的市议员组成市议会。市议会行使立法权、议决权、人事任免权、城市预算权,以及监督行政权等。
由市议员选举少数知名人士为名誉参议员
由市议员和名誉参议员选举他们当中一位为市议会议长,即市长。市长无实权。
市议会的委员会相当于市政府的工作部门。
市议会选举任免若干行政长官,聘任一些行政职员。
优点:有利于维护市议会的权威性,有利于市议会对城市管理的监督,有利于减少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矛盾。
缺点:市长没有实权,不能对市政管理实施统一指挥,不利于协调各部门工作,对行政效率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4、市委员会制
市委员会制类似于市议会制,即由市委员会兼行市政管理的议决权和执行权。市委员会制与市议会制的区别在于,市委员会的成员并非都是由市民选举产生,也可能由上级政府任命产生。如美国3%的小城市、特区普遍实行这种体制。基本特征
由市民选举或上层政府任命产生市委员,组成市委员会。市委员会集体对选民负责。
市长即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也可从委员会成员中推选产生。
每个市委员兼任一个或几个行政部门的首长。
市委员会表决任免若干位较重要的行政长官,包括市秘书、市司库、市审计、市检察官和市学务委员会委员等,他们对市委员会负责。市委员会制优缺点与市议会制类似。近年来,美国的市委员会制正在走向衰亡。
5、议会经理制(council-manger form)
市议会聘任一位市经理,把行政权授予市经理行使,市经理对城市公共事务进行专业化管理。又称市经理制。基本特征
市民选举的市议员组成市议会,人数很少且党派色彩很弱。
市议会行使议决权以及对市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管。
市议会公开招聘一位专业人士担任市经理,市经理对市议会负责,必须执行市议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市议会议长兼市长,但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职权,也无权干预市经理的工作。
美国部分中等城市和多数小城市实行这种市政体制。优点:
①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②有利于实行专业化管理,从而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③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减少纳税人支出。
④有利于把政治矛盾与城市管理相对分开,有利于将政府的“掌舵”职能与“划桨”职能分开。缺点:
①市议会不能有效聚合各种利益和正确把握政策方向时,市经理往往无能为力。②尽管从制度设计上讲,市经理不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但专职工作的城市经理往往会向兼职性质的市议会提出相当多的政策建议。
③选民只能通过间接途径对政策执行施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回应性。
4、※西方国家大都市地区的市政管理模式的类型 改革措施主要有:
1、市政府下设分区政府,如美国纽约、法国巴黎、马赛和里昂,日本的东京和政令指定市都设有市辖区。
2、市政府与市镇缔结联盟:
(1)大城市兼并周围的郊区(2)市县联盟、市镇联盟(3)特别功能都市服务区
3、市政府与市镇分立合作:
(1)签订合作协议(2)职能转移(3)都市政府联合会 第四章
1、当代中国市政体制的基本特征与西方相比 总体上属于“城乡合治型” 的市政管理体制
1、中共市委居于领导核心地位
2、市政组织设置具有同一性
3、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4、城市行政地位具有等级性
5、市政管理职能具有全能性
2、※中国城市的行政层级划分划分中关注副省级市有哪些
(1)直辖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我国城市型政区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直接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管辖的市
(2)副省级市:副省级市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方面,拥有相当于省级的权限。如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等15个城市,在隶属关系上仍由所在省政府领导。
(3)地级市:行政级别介于省与县之间,行政地位相当于地区或自治州一级的市。地级市在法律上属于省(自治区)辖市的范畴。(4)县级市:行政地位相当于县一级的市。
3、当代中国市政管理的权力系统与非权力系统的构成。1、市政管理的权力系统 执政党组织--中共市委员会
政府组织--城市行政机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城市权力机关→市人民政府
城市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 市人民检察院 ※
2、市政管理的非权力系统 非权力政治系统 :(1)市人民团体(2)居民委员会
(3)民主党派组织和政治协商会议 非权力社会系统:(4)营利性企业(5)非营利性组织(6)市民 ※
4、市民参政的定义、途径与渠道。
定义:市民参政,亦称公众参与,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向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促进或阻止某些公共政策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最重要、最权威的形式)行政参与 社会参与
途径和渠道:(1)市民的利益表达是指城市公民的个人、群体和组织,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向城市权力执掌者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要求的行为。方式:个体表达,集体表达 渠道:
个人联系渠道 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大众传媒和内部通报渠道 抗议示威
5、街-居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理解)p13-p15 1街道-居委会体制的问题 街道办事处运作缺少法律依据
街道办事处普遍存在“责大权小”的问题 街-居体制管理与居委会的法定地位存在矛盾 2 城市基层治理的改革探索 关于街道办事处改革的争议
建成一级政府,实行“三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
变成政权实体,把区一级变成派出机关(“虚区实街”)
维持原派出机构性质,重点放在简政放权、理顺关系、强化职能上。
取消街道办,缩小区的管辖范围,由区政府直接指导社区建设,实行“二级政府,二级管理”体制
6、“市领导县”体制的演变及改革(理解)
演变:建国初期,北京、天津、旅大(今大连)、等市曾实行过市领导县体制。当时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保证大城市的蔬菜、副食品供应。领导县的市仅限于部分直辖市、省会和个别大城市。
1959年9月17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市领导县体制.1982年,中共中央(1982)51号文件中向全国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指示。当年先在江苏试点,1983年开始在全国试行。
到2006年底,除港澳台和海南省外,我国其他30个省级行政区都实行了市管县 体制,全国2860个县级行政单位中的2/3强分别由283个地级市实施管理,市 作为一级完全意义上的政府在我国已俨然被确立,由此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 市管县体制。
改革:“市领导县”体制的利弊分析
我国在1980年代推行市管县体制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这一体制沟通城乡经济联系,由经济较为发达的“市”带动周围“县”的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这一体制设计的初衷无疑很好,但市领导县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却经常存在着城区侵占县域和农村利益的现象。利 加强了行政管理 形成了经济活力 统一了城乡规划 弊
增加了管理层次,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大 市职能定位不清,不公平竞争加剧市县矛盾 地级市对县域经济的辐射能力有限
城乡合治不利于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缺乏宪法依据 省直管县论 市协县论 扩权强县论 复合行政论 第五章
1、城市规划定义及作用
定义:所谓城市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协调城市空间布局,而对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各项建设进行的合理选择和综合部署。作用:
1、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有利于促进城市合理布局
3、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4、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5、有利于保障城市交通畅通
6、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形象 ※
2、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国 霍华德 提出了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规划理念。1898《明日的花园城市》
20世纪30年代《雅典宪章》第一个世界性的城市规划大纲 1978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马丘比丘宪章》
3、编制城市规划的原则。
1、协调原则
2、效益原则
3、节约原则
4、人文原则
5、生态原则
4、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多元利益博弈、公共利益问题(理解)城市政府的利益诉求 政府官员的利益诉求 城市规划师的利益诉求 开发商的利益诉求 普通市民的利益诉求
城市规划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冲突
公共利益是包括私权在内任何制度与政策的追求目标,城市规划作为一种由公权力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干预行为,必然以公共利益为归属。城市规划的任务就是通过调整私人主体之间的矛盾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根源在于城市规划的制度缺失,而导致这些制度安排的深层次根源不仅有我国城市发展阶段动态变化的因素,又有法制不健全的因素,更有我国历史人文观念的因素。历史本位思想传承--集体利益至上;价值观取向--追求物质财富最大化,公平与效率;信息不对称。城市规划的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公众参与,这是城市规划民主化的核心,是私权利诉求的制度保障; 二是高效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这是城市规划效率与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公权力的有效约束; 三是城市规划法治化建设,这是城市规划利益的综合协调机制,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
5、中国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挑战与理念变革 理念变革:
1、维护多元利益平衡 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推行“四条线”管制方法,保护城市不可再生资源
4、导入理性预期收益管理,有效经营城市资产
5、扩大公众参与渠道
6、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减少规划修编的随意性 7 加强对规划机构的监督 挑战:
1、城市发展存在过度蔓延危机
2、城市建筑呈现个性特色危机
3、旧城改造人为地隔断历史文脉
4、城市交通呈现拥堵危机
5、城市房地产存在泡沫危机
6、城市环境面临生态危机 第六章
1、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范畴、特点、作用。
概念: 城市基础设施(urban infrastructure),是保障城市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的各种基础性物质设施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范畴: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暖气等;
供、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轮渡等
邮电通信设施:如邮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
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防灾设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特点:
1、公用性和公益性
2、自然垄断性
3、成本沉淀性
4、超前性和系统性
5、不可移动性
作用:
1、城市基础设施是发挥城市多元功能的物质基础
2、城市基础设施是形成经济集聚效应的重要保障
3、城市基础设施是提高市民福利水平的物质条件
4、城市基础设施是实现正外部效应(城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2、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财政预算 银行贷款 市政债券 城市经营 使用者付费 民间资本
3、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均衡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不高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 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方式落后
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缺少政策配套
4、城市基础设施主要运营模式
公办公营 公私合作 私人经营
5、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理解)
投资主体多元化BOT模式 资金来源多元化 公用事业商品化 经营管理企业化
6、城市基础设施民营化问题。(理解)含义:城市基础设施民营化是指引入市场机制,允许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等非国有资本进入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和运营主体的多元化。
优势:提高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重要途径、为市民提高多元化的服务选择、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主要形式:公私合作(PPP & BOT模式)
以基础设施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政府不以直接投资者或直接借款人的身份介入项目,而是通过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市场优惠特许经营权或授予管理权等方式,来组织基础设施供给的投融资机制)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发生很大转换:
☆由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者转变为间接投资者 ☆由主要债务人转变为项目投融资信用保证者
☆由具体项目的经营管理者转变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设计者和项目实施的质量监管者 第七章
1、城市土地的含义、分类及特征
含义: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区域范围内的陆地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空间的总和。狭义的城市土地仅指城市市区即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我国城市土地按其使用情况,可分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化用地(G)、特殊用地(D)等。特性
1、城市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位置的固定性(2)土地适用的差异性(3)土地利用的耐久性
2、城市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价值的区位效益性(3)边际效益的递减性(4)土地价值的资本性
2、城市土地使用空间结构的模式
(1)同心圆模式:这类城市的不同用途土地围绕着单一核心,有规则地向外扩展成为圆形区域。其核心区域被称为中心商务区(CBD).(2)放射形模式:放射扇形模式是同心圆模式受到交通线作用而形成的沿着交通线向外延伸的土地使用格局。它在同心圆的基础上,形成了沿铁路、公路和河流的放射扇形模式。(3)多中心模式:随着城市用地、人口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许多大城市不仅只有一个核心,而是存在多个相对分离的中心。其中,有一个中心在规模和重要性上具有较大优势,其他中心处于亚中心或副中心的地位。多中心格局并不排斥同心圆模式的存在,城市内的多个副中心都可能具有同心圆模式的特征。
3、我国城市土地所有制度 ☆1土地所有权 体现:
占有:指权利主体对土地的掌握和控制
使用:按照土地的性能和用途进行事实上的利用和运用 收益:即基于行使土地所有权而取得的经济收入 处分:即决定土地在法律上的命运。☆2土地使用权
支配权:是对土地的利用和控制的权利,它必须依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进行,不得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
收益权:是使用人享有使用土地所取得的经济收入。处分权:依照法律和合同规定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权利。
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城郊土地除有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外,多属集体所有。
4、我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原则、税费)原则:坚持城市土地单一的国家所有制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特殊用地无偿划拨
下列建设用地,经城市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 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税费 土地出让金 土地使用税 土地使用费 土地收益金
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
5、依法免缴土地使用税的相关规定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土地;
(二)由财政机关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土地;
(三)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
(四)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
(五)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
(六)经批准开山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免缴土地使用税10年;
(七)由财政部另行规定免税的能源、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
6、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结构及分类土地市场三级 一级市场。是国家以城市土地所有者的身份,把一定时期的城市土地使用权批租或出让给城市土地的经营者和使用者,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在国家与城市土地的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纵向流动,具有垄断性质。二级市场。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在城市土地的经营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横向流动或转让,具有经营性。表现为获得城市土地使用权的经营者直接将土地投入市场流通,或通过建设商品房间接地将土地投入市场流通。
三级市场。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在城市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横向流动或转让,具有消费性质。具体表现为城市土地使用者通过房产交易而间接地使城市土地进入市场流通。
7、※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方式 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或划拨方式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通过买卖、赠与或其他合法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1出售 2交换 3赠与
4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入股
5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一方提供资金合作建房 6因企业被收购、兼并或合并,房地产权属随之转移的 7以房地产抵债的 8其他(继承)
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 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 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协议 招标 拍卖 挂牌
8、中国城市住房保障的基本框架及制度创新 基本框架:住房公积金 住房货币补贴
经济适用住房 廉租房
“两限”商品房 公共租赁住房 制度创新:将住房保障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制定专门法律明确政府住房保障责任 实现以租借方式为主的住房保障改革
改变政府补贴方式,从间接补助走向直接
补贴(“砖头”补贴走向“人头”补贴)
完善社会资金投入住房保障的政策体系 第八章
1、城市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 户籍管理 居民身份证制度 流动人口管理 人口普查与预测 计划生育管理
2、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特点
流动人口规模大 以经济性流动为主导 人口流动周期长 ※呈现梯度流动特征 正面效应
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有利于形成城市劳动力市场,弥补劳动力短缺 促进了商品市场繁荣,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市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农村的扩散和传播 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步伐 负面效应
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负荷,加剧了城市公共服务的供需缺口 对社会治安的不利影响 计划生育问题
主要管理制度和措施
外来人口登记制度 单位制管理制度
社区制管理制度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
3、※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中心任务 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是中任务。
4、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1)社会保险:强制性,年老、疾病、生育、工伤、残疾、死亡、失业 2)社会救助:单向性
3)社会优抚:对象的特殊性 4)社会福利:普遍性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
1、投保资助型保障模式(“传统型”):德国、美国
2、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英国以及北欧国家
3、国家统筹型保障模式:前苏联首创,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国家
4、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新加坡
6、※城市社区的类型
法定社区,自然社区,功能社区
三种社区的界限并非总是鲜明固定的,它们的边界有时是重合的,有时则是交错的。由于社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活动愈发频繁,人口流动日渐增强,社区的边界也变动不定。因而,对社区的管理也不断发生变化。
7、社区服务的供给机制(理解)A 公共服务供给-无偿供给 B 公益服务供给-介于无偿和有偿之间 C 商业服务供给-“使用者付费” 第九章
1、我国城市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
机构:城市政府的环保局及其下属各区,县的环保机构 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排污管理制度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污染赔偿制度 7.环境监测制度 8.环境质量标准制度
2、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受到限制 环境问题的信息捕获能力有限 城市环境决策的民主性不足 环境管理和政策执行不力
3、环境管理的主要模式 末端整治模式 预防整治模式 合作治理模式
4、城市垃圾管理的目标 减量化、资源和和无害化 第十章
1、公共服务的分类
根据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分为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 根据个人对公共服务的依赖程度,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内,政府应该提供的最低水准的公共服务,它具有明确的标准界定。
2、市场机制与公共服务供给(理解)1 纯公共服务与市场失灵(“搭便车”)2准公共服务的私人提供(“选择性进入”)
3、底线公共服务的政策选择
明确界定底线公共服务标准,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 加大社会性支出比重,收缩维持性支出和经济性支出的比重
底线公共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一般公共服务需求则可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 拓展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保障社会多元利益和谐共存
4、我国城市社会事业管理的特征 性质地位的行政化 经费来源的财政化 资源配置的非社会化 服务运行低效化
5、中国城市社会事业改革的方向 1 公共服务市场化趋势 2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改革 公共服务运营主体的多元化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公共服务生产方式多样化 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制度化
6、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行政执行类 行政机构 社会公益类 NPO 生产经营类 企业
第三篇:市政学论文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管理
姓名:李煜班级:A12行政2班学号:1209012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和居住空间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新的城市环境下,城市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发重要,作为城市社会的基层单元─街道和居委会面临着改革和调整的任务。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社会转型时期解决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而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行城市社区建设意见”中明确将“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作为今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民主,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社区的基本内涵
城市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且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并达到一定数量的人口所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规模上,大的可以指一个城市甚至相邻的几个城市,小的指城市内部自然形成的小型社区。我国当今的城市中,社区是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所辖区域为主要标志的。据民政部资料,目前,全国共有737个市辖区、5732个街道办事处、11.9万个居委会、17.2万个居民小组。城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和基础,是社会问题最敏感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基层政权稳定巩固的载体。
城市社区是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高度集中,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二是居民从事非农产业,异质性强,价值取向多元;三是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业缘化,情感色彩较淡薄;四是组织程度较高,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化。
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社区的新变化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着整体性的深刻变化,城市作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社会发展和起步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新形势下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和增强,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居民由过去依赖于工作单位变为更多地依赖于社区,社区服务的对象也由单纯的民政优抚对象向全体居民扩展,社区服务的内容也逐渐从衣食住行向全面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转变,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将追求居住环境优美、生活安全舒适、人际关系和谐、心情愉悦舒畅等高层次、高质量的生活。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主政治向基层的渗透,广大居民对政治生活的关心程度不断地提高,自治意识越来越强,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越来越重视。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独立法人实体不再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原先的“单位人”逐渐脱离单位向“社会人”、“社区人”回归。失去了单位依托的居民争取融入到社区当中,以寻求安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既为社区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便利条件,也对社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社区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基础单元,“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就带动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由“国家制”向“社会制”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社会变迁的进程。
三、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发展总体上属于外推型模式而非内源型模式,政府仍然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质量较低已成为制约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社区管理与国际接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来看,我国的社区管理现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比较陈旧,管理观念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加入WTO后,城市化的进程大为加快,城市的功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我国的一些城市管理机关、管理干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仍然用“一竿子捅到底”的方式,运用行政权力去管事,不愿放权。
(二)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行政色彩依然十分浓厚。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它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小而全”、“大而全”的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状况,割裂了社区生活的有机联系,造成了政府职能与社区组织职能的错位。社区管理因此而处于“多头、乱头、无头”状态,后勤服务和福利设施的重复建设与利用率低,专业性的社区服务难以展开。
(三)“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目前,我国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现象,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多数社区服务还停留在传统性、福利性和救助性的服务上,缺少面向整个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未实现由民政福利型的服务向社会管理型的服务转变,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及服务态度难以满足社区服务的要求。
(四)社区自治程度低。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以政府行为为主,“社区自治”程度不高。居委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展的群众组织,却常常扮演“政府代言人”的角色;按照法律应由选举产生的管理人员,许多由指派产生,很少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
(五)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是原有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使作为社区建设主要组织实施者的街道办事处缺乏必要的综合协调权和组织实施权,对社区的管理不系统、不规范。
(六)政府投入少。由于财政困难,街道办事处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发展街居经济上,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使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屡禁不止的问题。
(七)社区服务业投入单一,作为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社区服务业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也是社区建设工作的重点,但由于有关社区服务业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已出台的有关规定又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使该市目前的社区服务业多依靠政府投入,福利性、事业性服务项目占大多数,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转变的步伐不快。
(八)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包括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忽视对社区成员在社区内容、意义等方面的宣传,社区建设工作中出现了“上热下冷”的局面。有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这一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使大量的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
(九)社区管理中法制方面的不完善。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城市社区管理的加强与完善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法制很不健全,特别是操作急需的法规和地方性规定不配套,使相应的执法及执法体系建设和管理存在着盲目点。在现阶段的社区管理中,仍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群众运动等行政手段。
(十)社区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社区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专业化和综合性强。因此,这就要求社区管理工作者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还应具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我国社区管理工作者,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社区管理
专业知识的培训,仅凭借一份工作热心难以承担新形势下居委会工作的重任,而且社区管理工作者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工作的展开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解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新思路
我国社区发展需要开启两个动力,一个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另一个是公众自下而上的拉动力。一般来说,在公众参与意识较低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完善各种组织参与的载体,来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研究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对推动中国社区从“政府主导型”模式向“居民自治参与型”模式发展和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具有积极的意义。从立足于现实的国情、民情和客观实际出发,要解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敲开社区建设创新的大门。
一是找准社区的定位,提升社区自治的功能。社区的定位问题,既是社区建设必须把握的方向,也是社区建设要实现的目的。社区是指地域性社会成员生活的共同体。作为一种地方制度,社区的形成与自治密不可分,它的具体含义是: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按照地域居民的意愿,通过一定的形式,自主管理本区域内的各项社会公共事务。社区组织不同于一级政府或一级行政组织,它不应该只是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简单翻版,也不是政府权力的延伸,而应该是衔接政府和社区居民,承接政府下放给社区的部分职能,引导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社会自治组织。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来认识社区,才能摆正社区与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的关系,从而保证社区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是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构建全新的社区组织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区组织是把一个虚体居委会组织转变成一个实体自治组织。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独立自实体单位。社区组织不仅管辖本区居民,还要对驻在要区的单位及社区事务进行管理和协调,管理的范围和管理的方式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居民委员会。为此,有必要改变目前在城市基层行政区域划分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划分两张皮的状况,实行统一的社区划分,使社区这个概念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行政上都要落到实处。在每一个街道,都应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合并组成社区委员会来取代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就没有上述弊端,它有利于调动社区居民把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当家作主精神,有利于实施统一的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规划,有利于对社区服务实施统一和有效的领导,从而营造一个共同的社区文化氛围。
三是完善有关社区的法律制度,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社区建设能否取得应有的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作基础。如社区自治的法律地位、自治章程或规定的效力、产生程序,以及自治组织主持下的社区服务体系的社区经济的产权和管理权归谁,由 谁来行使终极产权和管理权?如果这些方面不明,程序不清,就使社区自治组织无法形成有序的动作。为此,国家需要尽快的制定,《社区自治法》,作为社区自治的基本法。使自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规范社区内各主体的活动。
四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区发展的保障。我国的社区自治,不同于西方的社区自治,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区自治,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社区自治组织、自治活动不能离不开党的领导,但党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党的组织不可以依靠执政的优势地位任意干涉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抓社区内的党务及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居民在社区中的精英模范作用。同时,有必要改变过去党员隶属按其职业组织划分的办法,将本社区的所有党员统统组织到本社区支部里来,其成员包括本社区内有单位和无单位的党员。
五是政府角色的转换,是社区发展的关键。实行社区自治,政府与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必然要发生变化。社区自治组织既不是一级政府,也不是政府派出机构,与政府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因而政府不可对社区自治组织在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直接干涉或行政施压。这便产生了政府角色转换问题,并成为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能否建立的关键。在实现社区自治以后,政府角色应如下定位:一是引导者。在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政府只是注重强化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行政控制,不去主动引导它们、扶持它们,它们就会偏离自治的方向。二是组织者。政府可一手将社区组织起来,也可以帮助他们自我组织起来,可派人直接参与其组织活动,也可派人进驻社区协助活动。三是监督者。对于社区和各项自治活动,政府应强化监督职能,防止其超出自治范围行事。四是保护者。社区自治无疑是新生事物,政府应对其发展壮大提供政策加以保护,要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鼓励协助其健康发展。
六是努力构建居民的参与平台,是社区发展的 重要依托。社区好比一个家庭,良好的社区要靠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管理才能实现。由于工作单位不同,城市居民尽管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彼此却大都不认识。人文环境的陌生弱化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参与度。因此,必须努力构建适宜社区居民的参与的平台。逐步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敲开社区建设创新的大门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因为,社区建设是一项人民的事业,她寄托着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憧憬和希望;社区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她要托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管理的新格局。
第四篇: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城市化的特点P25
1、增长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
城市化的衡量指标(次要)P28 城市化衡量指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
1、城市化水平指标
2、城市化速度指标
3、城市化质量指标
城市化的动力P30-P34(论述)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
(2)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
(3)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4)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5)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
(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P39
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方针P43
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
大城市的优势:
(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
(2)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少数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上获得区域优势
2、强化中等城市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
中等城市的优势(次要)
3、合同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小城市的优势(次要)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市政学复习资料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1、整体性(城市功能是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结合的整体)
2、结构性(指城市系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方式)
3、层次性(城市功能是由不同层次的了系统构成的大系统)
4、开放性(城市的各种功能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外围区域而言的)
城市功能的类型(次要)P48
1、共同功能
2、主导功能
3、特殊功能
4、综合功能
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次要)P50
1、自然条件(经济地理条件、交通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状况等)
2、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城市的济实力制约着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形成,而城市的经济实力又依赖于城市的主导产业)
3、行政区划(大中小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政治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而城市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功能会带动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的发展,促进城市其他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为什么说叠加性发展规律是城市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
1、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出现了叠加性发展的趋势。城市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和贸易功能叠加发展的过程,后来城市手工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叠加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在工业社会时期,城市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政治功能外,经济功能开始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在工业生产的带动下,城市的商贸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消费中心等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功能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在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化。
城市功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的过程,原来没有的功能产生并发展起来,原来有的功能在被继承的同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得现代城市成为多元功能的集合体。这就是城市功能 叠加性发展规律。
城市功能的具体规律P52
1、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
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3、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化途径P55
(注:每个途径都是一个简答题或论述题)
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城市经济结构主要内容P58(1-4条简答或多选)
1、城市的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的内容(简答)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简答、了解)
2、城市的企业结构
3、城市的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简答)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简答)
4、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
城市流通结构主要包括的内容(简答、多选)
城市分配结构主要内容
城市社会结构的内容P63
1、城市的政治结构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2、城市的文化结构
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
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主要表现形式及作用P67
1、城市密度(作用)
2、城市布局(作用)
3、城市形态(作用)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P69
1、经济发展
2、企业行为
3、居民行为
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则P70
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
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空间结构
实现城市总体结构的合理化,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P70
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
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
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4、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
6、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
城市体系的特点P73
1、整体性
2、动态性
3、开放性
4、层次性
5、重叠性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次要)P74
1、互补性
2、中介性
3、可输性
城市体系的类型(次要)P75
1、金字塔型
2、多核型
3、网络型
4、带状型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及其作用P76
1、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2、城市之间的关系
建立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P77
(1)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2)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
(3)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
(4)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
(5)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
经济区的特点P79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市政学复习资料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经济区的运行原则P79
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
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
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
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
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
符合什么条件的城市是中心城市?P81
1、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中小城市,而是在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2、中心城市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
3、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
4、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心城市的类型P82
1、全国性中心城市
2、地区性中心城市
3、省区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的作用P83
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
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
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
影响中心城市强度的因素P84
1、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
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
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P90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远景规划和区域规划
2、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
3、城市发展现状
4、城市发展远景
5、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P91
1、定性分析法
2、定量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4、综合分析法
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标:城市人口数量、占用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
城市规模包括两个内容:城市总规模和单个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意义P93
1、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2、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的经济、资源优势
3、有利于确定和保持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
4、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影响因素:P94(次要)
1、国土面积和资源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发展的历史
4、人口规模等因素
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P94
1、规模一位序分布规律
2、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
3、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
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P95
1、自然资源和能源
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
3、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
4、城市的性质和结构
城市规模的效益特点P97(次要)
1、规模性
2、空间性
3、外在性
城市规模效益所涵盖的范围P98(次要)
1、从城市居民个人看,城市居民因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的聚集能获得的外在效益主要有:
(1)就业机会
(2)货币收入
(3)从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广泛设施中得益
2、从城市厂商看,与城市规模相关的效益主要有:
(1)厂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市场需求的扩大
3、从整个城市的角度看,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的聚集主要是能带来综合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城市规模成本主要包括:P98(次要)
1、外部成本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2、“门槛”成本
3、疏解成本
适度城市规模的内涵P100
1、适度城市规模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适度城市规模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3、适度城市规模是一个区间量和动态量
判断一个城市的规模是否适度和合理最重要的指标是社会经济效益
城市适度规模的目标模式应符合的要求P101
1、既能在宏观上满足全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在微观上促进城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能使企业以比较少的投入获得比较多的产出,即有利于企业取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
3、能给居民提供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居民既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又能获得比较高的收入
4、能建设和有效地经营各种现代化的城市设施
5、城市环境优美,成为一个花园城市
城市分类的意义P102(次要)
1、城市分类有利于我们分析研究城市的共性与个性
2、城市分类有助于我们掌握各种类型城市的发展规律,正确地分类管理和指导城市的发展
城市分类的原则P103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经济分类的要求与行政分类的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3、城市体系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与城市功能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类P107(次要)
1、综合性城市
2、工业城市
3、矿业城市
4、交通港口城市
5、商业金融城市
6、风景旅游城市
7、科学文化城
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P108(次要)
1、直辖市
2、副省级市
3、地级市
4、县级市
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次要)
1、特大城市
2、大城市
3、中等城市
4、小城市
5、镇
按照城市的地理位置分类P108(次要)
1、沿海城市
2、内地城市
3、边境城市
按照城市的结构进行分类(次要)
1、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
2、封闭式城市和敞开式城市
3、集中式城市和分散式城市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议会对市政府工作不适当的监督,会降低行政效率
看P124、P125、P126、P127
大都市地区的管理体制(解决跨地区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同原有的市县乡镇相互分割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的途径)P128
1、极少数大城市市辖区、市、区的政府分工协作,管理城市公共事务
2、大城市兼并小城镇
3、大城市与县乡镇的合作
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P131(可单独作为简答)
1、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比较统一
2、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3、市政府、市法院和市检察院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4、中共市委和市级国家机构全面地领导中共区、县委和区县级国家机构的工作
5、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市街体制类型P134(次要)
1、市、区和街道三级型,直辖市和多数的地级市属于这种类型
2、市和街道两级型,县极市属于这种类型
市街体制的改革P134(次要)
1、适当合并市辖区和街道,从而扩大它们的范围
2、市政府向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向街道办事处适当下放权力
3、使市政府、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权分法制化、制度化
市领导县的条件P136(次要)
市领导县的类型P136(次要)
1、地市合并型
2、划县入市弄
3、升市领县型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充分发挥城市各民主党派作用的对策P143 人民政协委员会的组成、任期和职权P144 市人民政协的组织原则P145 市政协的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P146 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主要任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P147 市人大常委会的职权P149
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的职权P152 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是行政首长负责制
市长的职权P155
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目标P158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
3、深化城市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
4、按照权现一致的原则,调整城市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工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5、按照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城市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城市行政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P160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2、既要考虑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
3、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调控,做到宏观管住管好,微观放开搞活
4、加强服务,提高效率
市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P163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3、市民素质在其发展中具有可塑性特点
市民的基本权利P179
1、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
2、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享有人身自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4、享有劳动、休息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5、享有文化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市民的法定义务与公共道德P181
作为一个城市居民,既要认真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又要遵守城市政府制订和倡导的各市政管理法规、规章、公约和公共道德规范
1、要认真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P181
2、遵守城市政府制订和倡导的各市政管理法规、规章、公约和公共道德规范P182
3、有义务遵守城市公共道德规范,发扬良好的道德风范P182 市民政治权利的保障P183
1、选举权P184
2、罢免权P184
3、在市民与政府的关系中,市民可以通过一引起行政法规,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
4、市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也有法律和制度保障(如“集会、游行示威”自由权利的有效实现)
市经济与劳动权利的保障P185
1、通过民法通则和经济合同法保障
2、通过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保障
3、市民的知识产权也有相关法律和法规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障P187
1、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2、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3、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4、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5、6、。。P188 市民权利的自我保护P189
1、市民要知道到哪里去起诉
2、市民起诉时须明确自己提供的基本材料
3、市民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可以向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市民参政的主要内容P192 市民参政的意义P193
1、市民参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切入点
2、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市民参政是廉政建设的推进器
市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方式P197
1、扩大基层和地方选举的范围和力度,广开言路,创造意见表达的途径和条件
2、大力开发市民智力、人力资源,努力发展教育事业
3、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创新
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P198
1、个人联系渠道
2、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3、集团参与渠道
4、市民监督渠道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1、市政职能状况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城市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国家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市政职能
2、市政职能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政府有着不同的市政职能
3、市政职能的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
4、市政职能的客体是城市公共事务
市政职能的特征P202
1、广泛性特点
2、服务性特点
3、规范性特点
4、城市政府在其职能范围内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具有自主性特点
5、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
市政职能的意义P203
1、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各项公共事务及其管理活动的组织化,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目的和宗旨
2、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政府管理范围和组织规模
3、市政职能取决于国家和地方行政体制,又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各级政府上下左右的行政关系,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权责分工和事务分割的重要依据
4、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实施“三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5、市政职能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的绩效和成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城市职能的分类标准P205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8、统筹兼顾、综合部署的原则
9、城市建设与国家、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内容P242
1、城市总体规划
2、城市分区规划(意义)
3、城市详细规划(意义)
国家的管理机构P249
我国建设部的城市规划局是国家对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
省、自治区政府的建设委员会或城乡建设厅负责省、自治区内各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下设城市规划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在直辖市中,北京、上海两市的政府设置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决策、协调、制定地方行政规章等工作,另设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省会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多数地级市的市政府,都设立了城市规划管理局,以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
对规划区内土地的城市规划管理P251
1、对建设用地提出选址意见书
2、审定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方案中的用地位置和界限
3、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4、对土地的其他方面城市规划管理
对规划区内建筑的城市规划管理
1、对一般建筑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对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管线铺设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对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道路桥梁施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对建筑的其他方面城市规划管理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2、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
3、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
4、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
5、人民城市人民建,是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源泉
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特点P280
1、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部门和单位在公益性同市场化程度上的区别,实行不同类型的经营管理模式
2、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定价制度
3、无论实行哪一种经营管理的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
城市灾害管理的作用P282
1、保护生产设施
2、保护市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保护基础设施,保卫城市的安全和国家的物质财富
城市灾害管理的内容P283
1、建全领导体制----城市政府强有力的、高效的领导体制,是搞好灾害管理的前提条件
2、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是搞好灾害管理的中坚力量
3、储备救灾物资----储备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搞好灾害管理的物资保障
4、普及防灾知识----普及防灾知识,发动群众参与防灾工作,组织市民开展救灾演习,是搞好灾害管理的基础
5、防灾救灾法制化----实现防灾救灾工作法制化,是城市灾害管理的制度保证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城市环境污染种类P299
1、空气污染
2、水域污染
3、固体废物污染
4、噪声污染
5、土壤污染
市政府环保部门的职责P301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内容P302
1、排污管理制度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三同时”制度,即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4、限期治理污染源制度
5、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6、污染赔偿制度
7、环境监测制度
8、环境质量标准制度
9、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1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绿化的保护作用P305
1、净化空气
2、减弱噪声
3、净化污水
4、调节小气候
5、防止火灾
6、监测环境污染
7、保持水土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作用P309
1、保护着市民的身体健康
2、保持着城市的整洁面貌,有利于城市的对外交往和发展旅游业
3、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门,它陶治和展示着一个城市市民的高尚情操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性
正确认识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的意义P317 城市经济管理的任务P317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计划
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
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城市经济管理的原则P319
1、取得最佳城市经济效益的原则
2、政企分开的原则
3、兼顾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
4、条块结合的原则
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P321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
2、在经济决策结构方面,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手中,企业没有多少经营自主权
3、在经济调节结构方面,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管理,市场机制的作用微小
4、在经济利益结构方面,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劳动者个人和企业的利益
5、在经济组织结构方面,按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来组织经济活动
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P322
1、政企职责不分,造成城市经济管理的行政化
2、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造成城市经济组织结构的封闭
3、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造成经济调节方式的单一化
4、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造成城市经济主体丧失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
5、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造成城市经济生活的单调和呆板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城市财政的职能和作用P324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
城市财政的作用P325
1、促进城市建设和维护,实现城市规划
2、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3、促进城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4、保障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建立规范、完善、彻底的分税制的原则和指导思想P327
1、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2、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现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4、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具体内容P328
1、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3、在合理确定的地方财政收支基础上,科学地核定地方上解和补助地方的数额,实行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以调节地区结构和分配结构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城市市场管理的主要任务P335
1、调查研究市场,提供市场管理信息
2、制定或参与制定市场管理的规章、法规和法律,并贯彻执行
3、协调市场上的各种经济关系,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4、依法对各类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违章经营活动
5、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城市市场管理的意义P335
1、搞好城市市场管理有利于维护城市经济秩序
2、搞好城市市场管理有利于城市企业生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搞好城市市场管理有利于保障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城市市场管理的原则P337
1、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
2、依法管理市场的原则
3、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
4、专门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不正当竞争的类型P338
城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职责和范围P340 消费者协会的职能P342 经营者定价的原则P344 政府定价的原则P345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定价行为的具体分工P346
城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进行价格监督检查时的职权P347 城市土地管理的任务P348
维护城市土地的社会主义国有制,调整城市土地关系,保护和开发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管理的必要性P248
1、城市土地本身的特点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2、城市土地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3、中国城市土地的国有制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城市土地管理的内容P349
1、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
2、城市土地的行政、经济、法制管理
3、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
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符合的条件P357 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坚持的原则P358
1、“认地不认人”原则
2、房、地产一致原则
3、效益不可损原则
中国城市传统住房制度的特征P361 城市传统住房制度的弊端P362
1、住房建设投资欠账太多,城市住房问题越来越严重
2、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城市住房建设陷入恶性循环
3、刺激了住房需求的过度膨胀,导致了住房分配不公
4、扭曲了居民的消费结构,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P364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市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P364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4、规范管理行为,实现社会保障事务管理的有序化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城市社会稳定
2、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
3、有利于落实城市计划生育
4、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P382
1、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3、实现社会稳定和公平的必然要求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P383
1、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2、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3、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原则
4、社会保障基金化的原则
5、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与思路P384
目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水平,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与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
城市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使社会保障事业走向社会化、基金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基本思路:P384 社区的构成要素P386
1、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地域
2、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人群
3、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
4、具有本地特征的文化积淀
5、居住人群对居住地的情感沟通和心理认同
城市社区主要的特点P386 城市社区的类型P387
1、法定社区
2、自然社区
3、功能社区
社区管理的内容P388
1、管理属性的多重性
2、管理主体的多元性
3、管理实践的参与性
4、管理过程的系统性
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
3、社区卫生保健
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P391
1、搞好社区管理,有利于通过社区规范来调解和整合社区中的矛盾冲突和利益纠葛
2、有利于培育社区成员民主自治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3、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发展
4、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推进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市政学复习资料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城市卫生的构成P417
1、环境卫生(大气、水、土壤、城乡规划建设和生活居住条件等)
2、劳动卫生(也称生产卫生,指生产劳动场所和活动过程中诸因素对生产劳动者的健康的影响)
3、生活卫生(家庭、社会活动公共场所和日常生活中诸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卫生发展管理的内容P422
1、社会和经济体制
2、制定卫生政策
3、制定卫生规划与编制规划预算
4、制定计划与实施计划
5、评价与调整规划
6、情报支持与法律支持
城市卫生的分类管理P423
1、医事管理
2、卫生防疫管理
3、药政管理
4、妇幼卫生管理
我国城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P424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随受能力,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P424
1、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
3、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
4、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城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P423
1、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2、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3、积极推进配套制度的改革
欢迎加入自考行政管理之家
小小
第五篇:市政学复习提纲
基本题型
一、判断题
二、选择题
三、论述题
四、材料题(案例分析)
市政学试复习提纲(2010年10月)
一、判断题
1市政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对
2市政是由城市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对 3城市政治系统包括城市权力政治系统和非权力政治系统。对 4城市国家机关属于城市权力政治系统。错
5城市法院和检察院不属于城市权力政治系统。错 6市人大不属于城市权利政治系统。错
7市民、市居民委员会、城市人民团体属于城市非权力政治系统。对 8市民、市居民委员会、城市人民团体不属于城市政治系统。错 9中心城市是地理位臵处于区域中心的城市。错 10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对 11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占较大的比重。错 12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是城市化的高速成长时期。对 13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进入缓慢发展时期。对 14资本扩张是城市化的原动力。对
15近现代大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对 16市场经济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制度前提。对
17市场机制是促进资源向城市集中的基础性机制。对 18城市化的核心是乡村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转移。错
19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对 2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以机械增长方式为主。对 2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以自然增长方式为主。错 22近二十年来,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力量。对 23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对 24现代化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错 25城市化的本质是现代化。对
26通常用城市人口占一个国家(地区)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对 27向心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中级阶段。错 28离心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错 29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对
30乡村城镇化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模式。对
31我国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就是要限制大城市的发展。错 32判断一个城市的规模是否适度的最重要的指标是社会经济效益。对 33城市人口结构指的是城市的人口的性别构成。错 34城市的经济结构决定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对 35城市的空间决定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错 36城市结构是影响城市功能发挥的决定性客观因素。对 37经济中心就是中心城市。错
38中心城市是位于区域中心的城市。错
39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属于中心城市,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对
40城市的主导功能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对 41城市的基础功能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错 42城市的基础功能维持城市的运转。错 43城市的主导功能维持城市的运转。对
44城市主导功能主要是由城市的主导产业决定的。对
45城市功能的升级增量主要通过城市功能的不断专业化或细化实现的。对 46我国以市区的常住非农业人口作为衡量城市人口规模的标准。对 47各国普遍采用的衡量城市规模的基本指标是城市人口规模。对 48各国普遍采用的衡量城市规模的基本指标是城市面积的大小。错 49各国普遍采用的衡量城市规模的基本指标是GDP的多少。错 50城市规模效益主要通过城市聚集经济效益来体现。对
51市政体制的核心是城市的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臵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对
52我国城市权力的中心在中共市委。对 53我国城市权力的中心在市政府。错 54我国城市权力的中心在市人大。错
55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城市的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是市政体制的两对基本关系。对
56市议会制的主要特征是市议会兼行议决权和行政权。对
57在议会市长制中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对 58在议会市长制中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错 59在市长议会制中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对 60在市长议会制中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错 61在我国,中共市委处在城市政权的中心。对 62市长议会制被称为“强市长制”。对 63议会市长制被称为“弱市长制”。对 64市长议会制被称为“弱市长制”。错 65议会市长制被称为“强市长制”。错 66我国党的市级领导机关是市委常委。错 67市委的领导作用的核心是组织领导。错 68市委的领导作用的核心是思想领导。错 69市委的领导作用的核心是政治领导。对
70我国市政府的双重性质是指其既接受是市委的领导,又接受市人大的领导。错 71我国市政府的双重性质是指其既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又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
72市人大代表通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方式产生。对
73我国的市人大代表是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错
74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市政协的基本职能。对 75市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对 76市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对 77市政治决策的主体是市委。错
78市政治决策的主体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 79市权力决策的主体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错 80市权力决策的主体是市委。对 81市行政决策主体是市人民政府。对 82市行政决策主体是市委。错
83我国城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对 84职能转变是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对
85城市的一般职能主要是指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
86城市的专门职能主要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对
87现代西方国家市政管理实行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对 88一般职能和专门职能构成了我国城市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能。对 89市政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城市政府的工作业绩和社会效能。对 90引入环境生态学是当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之一。对 91向多学科发展是当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之一。对 9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是1989年颁布的。对 93城市规划要考虑公众利益。对
94体育、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施属于社会性基础设施。对 95体育、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施属于技术性基础设施。错 96供排水、道路、电力、通信设施属于技术性基础设施。对 97供排水、道路、电力、通信设施属于社会性基础设施。错 98供水、供电设施属于垄断性基础设施。对 99供水、供电设施属于非垄断性基础设施。错 100燃气、供热设施属于非垄断性基础设施。对 101燃气、供热设施属于垄断性基础设施。错 102燃气、供热设施属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对 103燃气、供热设施属于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错 104道路、防灾设施属于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对
105生活水平越高,市民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越强。对
106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支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对 107社会集资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错 108国有经济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中占主导地位。对 109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不允许非国有经济投资和经营。错 110电力属于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邮电通信设施。错
1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颁布的。对
112城市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
113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是联合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首先提出来的。对 114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是中国首先提出来的。错
115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原则之一。对
116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是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原则之一。对
117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核心是城市垃圾管理。对 118玻璃幕墙也会造成城市污染。对 119无线通讯会造成城市污染。对
120城市群的大量涌现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对 121城市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对
122中央对城市的转移支付不是城市财政收入的来源。错 123公债收入不是城市财政收入的来源。错
124捐赠、使用费、规费不是城市财政收入的来源。错 125税收收入是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 126城市土地是一个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对 127划分城市人口的依据是户籍。错 128划分城市人口的依据是居住地。对
129城市人口指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错 130城市人口不包括城市农业人口。错
131城市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户籍制度改革。对 132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错
13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求。对 134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享受较高的社会福利。错 135城市社会救助是城市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对 136退休养老制度属于城市社会保障的内容。错
137自然社区是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对 138法定社区是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错 139功能社区是人们从事某些专门的活动而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的聚集区。对 140自然社区是人们从事某些专门的活动而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的聚集区。错 141城市社区成员不是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错 142行政性组织不是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错 143社团组织不是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错 144国家教育系统的核心是城市教育。对 145国家教育系统的核心是农村教育。错
二、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市政主体指城市政权机关中的城市各级(A)
A.行政机关 B.司法机关 C.权力机关 D.政党组织
2、狭义的市政客体是城市各级行政机关进行(C)的对象和内容 A.经济管理 B.社会管理 C.行政管理 D.司法管理
3、我国的中等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C)的城市。
A.100万以上 B.50-100万 C.20—50万 D.20万以下
4、我国的大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B)的城市。
A.100万以上 B.50-100万 C.20—50万 D.20万以下
5、我国的特大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D)的城市
A.300万以上 B.200万以上 C.150万以上 D.100万以上
6、我国的小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D)的城市
A.10万以下 B.5万以下 C.25万以下 D.20万以下
7、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各国在对城市化水平作衡量时,最常用的指标是(A)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人口收入水平C.城市劳动力构成 D.城市人口教育水平
8、衡量城市化的速度通常采用的指标是(C)
A.居民收入指标 B.城市产业发展指标 C.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指标 D.城市数量增长速度指标
9、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被称为(B)
A.积极型城市 B.消极型城市 C.向心型城市 D.离心型城市
10、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A)
A.低度城市化 B.过度城市化 C.过量城市化 D.积极性城市化
11、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被称为(A)
A.逆城市化 B.过量城市化 C.郊区城市化 D.低度城市化
12、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B)
A.郊区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向心型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
13、城市的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称为(A)A.城市结构 B.经济结构 C.社会结构 D.空间结构
14、以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的中小城市围绕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呈环状集中分布的城市体系称为(A)的城市体系
A.金字塔型 B.多核型 C.网络型 D.带状型
15、经济区赖以形成的核心是(B)
A.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B.经济中心
C.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D.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
16、经济区形成与否的标志和能否顺利运行的前提是(D)A.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B.经济中心
C.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D.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
17、在任何城市体系中,都有一个城市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这就是(A)
A.中心城市 B.经济区 C.城市区域 D.城市功能
18、根据中心城市综合影响力的大小,广州市应划分为(C)
A.全国性中心城市 B.国际性中心城市 C.地区性中心城市 D.省区中心城市
19、决定城市整体功能的是(D)
A.城市的经济结构 B.城市的社会结构 C.城市的空间结构 D.城市的内在结构 20、决定一个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功能是(B)
A.城市的共同功能 B.城市主导功能 C.城市的特殊功能 D.城市的综合功能
21、城市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A.叠加性发展规律 B.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 C.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D.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22、在工业社会时期,城市主导产业是(B)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产业信息
23、一个城市的工业生产中心功能叠加上商业中心的功能后,不仅增强其工业中心功能的能量,而且其商业中心功能的能量会迅速放大,被称为城市功能的(A)
A.叠加性发展规律 B.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 C.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D.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24、城市功能优化的动力和源泉是(A)
A.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B.城市农业优化 C.城市工业优化 D.城市贸易优化
25、一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称为A A.城市性质 B.城市规模 C.城市职能 D.城市类型
26、体现各城市间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是(C)
A.城市性质 B.城市规模 C.城市职能 D.城市类型
27、各国普遍采用的衡量城市规模的基本指标是(D)
A.城市的GDP B.城市的国民收入 C.城市土地面积 D.城市人口数量
28、城市规模过大往往造成居民远距离上班,再加上交通拥挤会延长居民的乘车行路时间,从而会增加居民的通勤费用,这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B)A.内部成本 B.外部成本 C.门槛成本 D.疏解成本 29城市规模扩大引起交通拥挤、地价上涨,从而影响企业的营运效率,提高企业单位产品的成本,这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B)
A.内部成本 B.外部成本 C.门槛成本 D.疏解成本
30、在城市规模扩大过程中,为克服城市设施的瓶颈所需要的巨额投资称为城市规模成本中的(C)
A.内部成本 B.外部成本 C.门槛成本 D.疏解成本
31、部分城市企业和人口迁出城市所带来的损失和成本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D)
A.内部成本 B.外部成本 C.门槛成本 D.疏解成本
32、判断一个城市的规模是否适度和合理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指标是(D)A.自然条件 B.城市设施 C.国民收入 D.社会经济效益
33、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关系是(B)
A.市人大与市政府的关系 B.共产党市委与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关系
C.市与区县的关系 D.市委与区县委之间的关系
34、党的市级领导机关是(C)
A.市委 B.市委常委 C.市党代表大会 D.市纪委
35、市委领导作用的核心是(A)
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民主领导
36、我国城市实现党派合作的形式是(D)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 D.市政协
37、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A)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 D.市政协
38、我国城市国家行政机关是(B)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 D.市政协
39、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是(B)A.公众 B.市民 C.市委 D.市长 40、人民行使主权的最重要的体现是(A)
A.公民行使选举权 B.公民行使罢免权 C.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 D.公民行使集会权
41、市政职能的主体是(A)
A.城市人民政府 B.市民 C.市委 D.市长
42、市政职能的客体是(C)
A.城市人民政府 B.市民 C.城市公共事务 D.市民生活
43、西方发达国家市政职能的主要内容是(C)
A.经济职能 B.规划职能 C.公共服务职能 D.管理职能
44、我国市政职能体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C)
A.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B.是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C.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 D.不断提高城市政府的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能力
45、我国市政职能发展的根本任务是(C)
A.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B.是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C.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 D.不断提高城市政府的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能力
46、我国市政职能发展的总体要求是(C)
A.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B.是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C.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 D.不断提高城市政府的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能力
47、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取决于(C)
A.人口规模 B.产业规模 C.城市经济建设的规模 D.教育规模
48、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A)
A.财政支出 B.运营收入 C.社会集资 D.银行贷款
49、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是(B)A.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 B.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
C.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 D.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 50、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是(A)
A.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 B.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
C.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 D.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
51、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D A.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 B.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
C.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 D.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
52、联合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在70年代初提出(A)
A.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B.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D.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53、我国国家环境管理的基本法是(A)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B.《水污染防治法》 C.《城市绿化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4、现代环境污染的核心是(D)
A.自然环境污染 B.城市环境污染
C.人工环境污染 D.城市大气污染
55、中国传统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属于(C)
A.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B.单一市场制 C.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混合市场制
56、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D)
A.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B.地方税 C.关税 D.中央税
57、城市土地的最主要的行政执法部门是(C)
A.市规划管理局 B.市司法局
C.市土地管理局 D.市房地产管理局
58、负责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城市土地管理机关是(A)A.市规划管理局 B.市司法局
C.市土地管理局 D.市房地产管理局
59、城市政府用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进行管理称为(D)
A.城市土地的经济管理 B.城市土地的行政管理
C.城市土地的法制管理 D.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
60、城市政府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土地称为(A)
A.城市土地的经济管理 B.城市土地的行政管理 C.城市土地的法制管理 D.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 6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时国家出让的只是B A.土地的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的占有权 D.土地的划拨权 62、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通过(A)来实现的
A.人口迁移 B.农转非 C.城市化 D.发展经济 63、城市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D A.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B.国家财力 C.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D.户籍制度改革 64、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中心任务是(A)
A.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B.户口管理 C.刑事侦查 D.消防管理 65、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主要机构是(A)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国家安全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66、我国实施的退休养老制度属于(C)
A.社会救助 B.社会优抚 C.社会保险 D.社会互助 67、社会保障目标是(A)
A.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求 B.补偿现代社会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
C.达到城市社会稳定 D.发展城市经济
68、由于人们从事某些专门的活动而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的聚集区称为C()A.法定社区 B.自然社区 C.功能社区 D.公共社区
69、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称为(B)A.法定社区 B.自然社区 C.功能社区 D.公共社区 70、一个国家教育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B)
A.农村教育 B.城市教育 C.高等教育 D.初等教育 71、困扰我国教育管理的“瓶颈”问题是(A)
A.教育管理缺乏充裕的条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B.政府教育管理的权限太大,学校的自主权缺乏 C.教育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僵化 D.教育内容滞后
三、论述题
题例
1、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的角度,分析你所在城市的交通现状与问题。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市政工程设施,即道路、桥梁等;城市公用事业,如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合理的城市规划。首先,在城市总体规划内容中需明确布臵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其次,在城市分区规划中确定主、次干道红线位臵以及支路走向和宽度等;最后,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体现系统、经济、人本、协调、保护等原则;在设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时,必须全面考虑人口、社会经济、城市环境保护及公众利益等诸要素。
以广州市为例,近年来,广州市公交行业以构建和谐公交为目标,通过完善公共交通规划、公交线网优化调整、车辆及设施设备更新、场站建设、信息化改造等手段,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行业整体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市民出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题例
2、试根据市政学的有关理论,谈谈你对近年来我国城市出现的用电短缺问题的看法。答:电力供应属于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国民生活、生产具有重大的影响。第一,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第三,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础条件;第四,城市基础设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减少污染的环境;第五,城市基础设施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第六,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前提和重要标志;第七,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竞争手段和竞争力的表现。
如上所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出现瓶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近年来我国城市出现的用电短缺的情况已严重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建设的腾飞。如“电荒”警示长三角为例。在“电荒”日益严重的情形下,长三角正常的经济活动已受到极大冲击。长 10 三角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除了夏季酷暑高温的客观原因,但是主管部门对长三角经济发展速度和电力缺口的严重性预测不足,是一个重要的主因。
“电荒”凸显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拥有大部分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居于垄断地位;其次,城市发展长期存在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瓶颈”,导致城市低效率的资源配臵和经济波动;再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最后,基础设施经营中提供垄断性强、规模大的国有企业的巨额盈利,通常用于其他项目支出
综上,政府资本的有限性、融投资体制的局限性以及经营基础设施的低效率,是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必须改革一贯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融投资模式,建议: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实行多样化;
2、依据城市基础设施部门和单位在公益性方面同市场化程度上的区别,实行不同类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定价制度。
题例
3、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机制是什么?试结合广东的实际加以论述。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四:动力机制之一——农村工业化推进;动力机制之二——比较利益驱动;动力机制之三——农业剩余贡献;动力机制之四——制度变迁促进。
以广东为例,至1977年,全省只有广州、佛山、江门、肇庆、惠州、汕头、湛江、茂名、韶关等9个城市和120个镇。城市化水平为1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后,广东城市化成就的直接表现之一是城市经济的持续壮大,即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扩大;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房地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重化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持续增长。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农村率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极具特色的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如顺德的乡镇电器工业、企业),对广东省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打破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观念。
从比较利益驱动的作用机制来看,二、三产业在广东省的迅猛发展,实现了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和城市的转移,广东产业结构的演进导致了经济的非农化和工业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转移导致了人口定居方式的聚集化、规模化。这实质上就是广东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广东地区农村耕地资源缩小,造就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城镇经济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由此提供的要素的高价格,诱导市场条件下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如大量的农民工在农村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涌向珠三角的工厂、企业打工。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由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制度安排转变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制度安排。具体的说,在户籍制度上,由过去的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制度安排逐步转变为允许和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制度安排;在城镇居民补贴政策上,消除了福利政策上对进城农民的歧视;同时在居住、择业、保险、子女就学等众多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创新,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四、材料题 例、城市水资源
四年前,在一次以“北京的水资源”为题的专家研讨会上,大家很赞同这样的观点:“有水的城市,才是永生的城市。”当时与会的国内专家们对北京严重的缺水形势和应当采取的措施做了大量阐述。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数字就是: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三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在人家有三十盆水使用的情况下,北京人只有一盆水。遗憾的是,生活在这种高度贫水的地区,北京全社会却几乎没有任何对水资源的警觉。最为典型的实例就是,这几年在北京地区大面积铺设的耗水量极大的进口冷季型草皮和高尔夫球场。由于电视镜头对这些所谓现代化绿地的反复渲染,报刊杂志对这些西式草坪的盲目追崇,使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在密云水库水位严重下降的情况下,绿化工人还在大肆耗用着自来水来浇草皮的现象。而面对这样糟蹋北京人珍贵的水资源的现象,几乎没有任何普通人在路边停下来,去向浇草人提醒一句:“不要浪费水”。
一位生活在美国康州的朋友告诉记者,康州是一个丰水的地区,但康州禁止抽取地下水,城市的生活用水完全来自水库。几年前康州因少雨而水库水位下降,康州政府向全州居民发出的第一道特别令就是:禁止浇草坪,违者可被处以三个月的监禁。理由是:草地死后还能复生,而水库的水第一要保障的是人的需求。在这样有威力的特别令发布之后,康州的居民们都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珍惜从自来水管中流出的每一滴水,所有的孩子们停止了玩水枪。这就是全民对水资源的危机意识和保护态度。与之相比,我们就看到自己的差距了。
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材料,并据此谈谈你对城市建设与保护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城市发展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化道路,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重的原则,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应该做到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不能鼠目寸光,牺牲下一代的 生活环境。例
广州,别让我们失去庇佑
近几天,以本报关于火车站背包党、天河城六大乱的报道为发端,几乎所有的本城媒体都在关注广州的治安问题。
我们相信,这种关注绝不是偶然的。
作为华南地区最大城市和人流物流聚散中心,广州多年来治安问题相对而言都是比较严峻的。近几年来,伴随“小变”与“中变”的进程,有关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也收到了一定效果。比如,治安“老大难”问题突出的火车站地区、三元里地区等,其治安面貌就大有改观。在广州去年底的一项调查中,近八成五的受访者基本满意广州的治安状况,满意度为历年最高。但今年入夏以来,广州明显又进入一个“双抢”等案件高发的时期,虽然缺乏具体的统计数字,但市民从耳闻目睹及亲身经历中已明显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频发的“双抢”案件已经从以往的城乡结合部蔓延到了城市中心区域。
几天前,《广州日报》报道了一条《100米路1小时14人被抢》的新闻,而新闻的发生地是广州老城区的闹市。这条消息被众多的海内外媒体转载。前日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先生在《有报天天读》节目中,特意点评了一家香港报纸转载的这条 12 消息。而就在昨天,我们的一个同行、《新快报》一名摄影记者在追踪“双抢”时遭到“飞车党”行凶报复,血溅羊城街头。这位可敬的同行的遭遇,让我们深感同情,更感愤怒,什么使犯罪分子如此猖獗?
有媒体发表评论说,“我为广州治安感到羞耻”。确实,广州近年确定了它“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楼房越修越高,马路越修越宽,市容越来越整洁,但治安问题一直是它的软肋。在许多海外、省外人士心目中,广州是座富有魅力的城市,但“治安欠佳”、“太乱”等评价曾根深蒂固。这种评价在经历“小变”、“中变”后略有改善。如果广州治安状况能够保持稳定改善的趋势,就有望彻底改变海外、省外人士对广州“乱”的看法。但遗憾的是,近期的治安恶化,极可能严重影响广州治安来之不易的良好形象。君不见,除了本地有关媒体的报道,“声讨广州治安恶化”也成为几大门户网站的热门话题之一,并延伸到了海外媒体。治安恶化,正在严重伤害广州的形象。长此以往,广州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以及迈向国际化都市的步伐都将受到影响和拖累。
而对于生活在广州的一千多万市民来说,治安就绝不仅仅如“羞耻”、“形象”那么虚幻。在羞耻的背后,是惴惴不安,是恐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信任的丧失。而对于那些直接遭遇暴力威胁和侵犯的善良百姓来说,除了肉体的伤害与财产的损失,更有难以抹平的心理创伤。
广州,绝对不能是一座给人制造梦魇的城市,它应该是一座最适宜安居和创业的城市。而人身和财产安全,是这样一座城市应该提供给它的市民的最基本庇佑。
讨论问题:
(1)阅读并分析材料;
(2)结合实际分析城市建设与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关系
答:城市社会治安管理,是指城市主体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社会公共秩序进行维护,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打击和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它是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各项建设及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城市治安管理是城市建设的保障和前提,好的治安环境会促进城市建设,反之会阻碍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