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舆论学讲稿 第三讲
第一节 不同学科视角下的舆论形成观
了解舆论的形成,对于深刻地理解舆论,进而引导舆论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舆论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但是此类研究,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学科视角,于是关于舆论形成的描述和分析便存在着不同的侧重面,大体上有早期的理性主义,现代的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学科视角。
一、理性主义的研究视角(理性主义的舆论形成观)
1、“理性”的内涵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
最早意识到“理性”地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拿萨哥拉斯,他是第一个提出“理性统治世界”的人。历史上很多思想家面对各种人类历史中的迷信、偏执,以及现实的特权和压迫,求助于人的理性认识。此外,还有17世纪法国思想家笛卡尔,他曾为理性主义提出一句“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突出了人作为人的思维特征。
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欧洲启蒙学者和早期的社会主义者们,都属于理性主义者。如同恩格斯所说,他们“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他们„„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2、理性主义的舆论形成观
精英人物或精英团体造就舆论,或者是精英人物从舆论中发现理性,也就是发现时代精神。
他们相信人的思维能够得出合乎理性的认识,只要这种认识被揭示出来,不合理的世界就会改观,而能够揭示人的“理性”的,是社会中的精英人物。
3、评价理性主义的舆论形成观
理性主义舆论形成观从一个侧面说明舆论形成中精英人物和团体的影响力量,并指出了由于这种影响力给予舆论的理性成分。
由此形成的传统的舆论学,虽然会有不同的派别,甚至政治观点是对立的,但基本上都遵循这样一个过程:问题出现→社会讨论(社会精英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形成强大舆论→以舆论名义促进社会改革或民主化进程。举例:高速拥堵、景区“爆棚”、游客滞留、垃圾满地……9月30日-10月7日中秋国庆假期的这场“全民旅游”大戏落幕。而这个“最长黄金周”出游遭遇的各种“囧”况也引发无数感慨和议论耐人深思。
早在今年1月,厦门鼓浪屿等少数景点就提出限客设想。据悉,鼓浪屿最佳接待量约在8000到1.5万人之间,事实上,其日均游客接待量近2万人,小长假期间更达到日均8万到11万人。此次黄金周前4天,鼓浪屿岛上人数都达到了10万以上,10月2日岛上游客突破1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看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不少游客打趣说:“鼓浪屿要被踩沉了!”
复旦大学旅游系教授夏林根认为,在这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应该联手做好这件事,及时发布实时信息,提醒游客哪些景点人流已经爆满,尽可能地优化配臵资源。他举例说,如果某一天上午10点,东方明珠的游客接待量已经达到了极限,这一信息如果通过公共交通和宾馆酒店的视频或广播等渠道发布出去,游客就能在宾馆或公交车上及时了解到这一信息,就能调整出游计划,到官方发布的相对人流量较少的景点去观光,“这是智慧旅游!”
正是这一信息发布渠道的不通畅,此次黄金周期间,华山、黄山、庐山等部分景点人满为患,而包括北戴河等同样著名的景点却面临接待不足的尴尬。
景点处处人山人海也让游客质疑,“为什么这些景点不早点发布相关数据,最大承载量是多少,为什么不限流?”
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4A、5A级景点在规划时都必须对其游客最佳接待量与最大承载量有明确的设计,否则将无法通过审批,“可多数景点却不愿意向社会公布具体游客数据等信息,更不愿意临时限客,这里有着太大的利益诱惑。”毕竟黄金周一年才一次,全年的多数时间多数景点都面临着“吃不饱”的局面。
有关专家认为,游客爆棚错不在长假本身,而是景区管理水平没有跟上,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发布没有到位。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进一步加强景点开发与建设,也能帮助解决长假游客过于集中的难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甚至建议,要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制度,在不增加节假日的前提下,可考虑恢复“五一”黄金周,至少恢复为5天,可分流一部分旅游需求。
所以呢,友情提示大家:以后外出旅游或是探望同学什么的,一定要看准时机,从理性主义角度出发。
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1、从思维发生、认识发生角度考察意见的产生
心理学侧重从个体的思维发生、认识发生角度考察意见的产生,于是许多心理学的概念被用于解释人们意见的产生之源,例如表象、印象、动机、知觉、暗示等等。从本世纪40年代起,一些舆论学的研究者开始进行舆论形成的心理实验。
①精神分析心理学:重点关注意见产生的无意识问题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冰山”理论,强调无意识的强大作用。
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精神分析学,特别注意到意见产生的无意识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大部分以无意识(潜在)的形态存在,意识的表达相当于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而无意识则深藏在水下。人有一种把内心的积蓄力量外发的倾向,这种愿望得到适当的满足,便会有一种快感,否则会感到压抑。例如:舆论调查中常见的关于满意程度的各种提问,便是以此为依据,从而了解各种意见的深层结构。
②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部对人的生理性刺激在个体意见形成中的决定性影响。
心理学的另一个分支——行为主义心理学,较为强调外部对人的生理性刺激在个体意见形成中的决定性影响,而不承认人的主观意识在意见产生中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个学派的研究者强调的是客观、精确地观察外部刺激对于意见形成的影响。
2、评价心理学的研究
优点: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舆论、对意见形成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说明个体意见形成的心理要素,有助于理解人的情绪、意见等外在表达的内在结构,进而能够更多地理解舆论的深层结构。
不足:单纯地从个体的生理与心理来考察舆论,对全面研究舆论显得力不从心。因为舆论毕竟发生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思考过程千差万别,非常复杂。
举例:双节长假,全国高速首次免费,众多车主纷纷上路。高峰时段,不少高速路成了“停车场”。有人戏称,塞车消耗的油钱可能贵过了省下的过路费。针对这一情况,记者采访了多位车主,记录了他们的行车历程。
卓先生:“往返省了350元,多花12小时” 卓先生本来是打算9月29日出发,从东莞开车回湛江老家。因为碰上首次高速免费政策,卓先生决定9月30日中秋节当天回家。根据行程,卓先生回家的路程约400公里,高速路费约300元。如果是在平时,不塞车情况下,4个小时可以抵达,油费大概在200元左右。但在9月30日早上11时出发之后,一路遭遇堵车,车流极度缓慢,花了将近12个小时才抵达高速出口,比平时多了8个小时,油费也多出了大半,花了将近350元油费,虽然高速是免费了,但时间成本大大增加了,直接导致燃油成本也增加了。回程时,因为担心10月7日会是车流高峰,所以卓先生选择提前一天在10月6日中午12时出发,但同样出现严重塞车,花了将近8个小时才抵达,花了将近300元油费,也比平时多出100元油费。
算笔账:卓先生省了约600元高速路费,因为塞车,往返比平时多花了12个小时,多出了约250元的油费,最终省了300多元。
王先生:“避开拥堵时段,尽量错开高峰” 9月29日晚9时,在顺德上班的王先生去广州接到同学后,开始驶上环城高速,继而转向机场高速,一路向北。“我们特意提前了3个小时出发,就怕到时候塞车”,在机场北转向京珠高速的收费站,王先生交了35元的费用。在京珠高速往韶关方向,王先生明显感觉车流量增大,车速放缓,平时可以跑100-120公里的时速,这时候只有50-60公里。当晚,王先生遇到了两起车祸,让他在京珠高速上堵了两个小时。9月30日凌晨1时许,王先生转上韶赣高速,这是一条新开的支线,车流量不是很大,因此道路非常顺畅。在广东与江西交界处的收费站,以往王先生要在这里缴纳175元的费用,但此时零时已过,高速免费通行。
李先生:“有车辆刻意等候零时免费” 跟在王先生后面的,是他的大学同学李先生。李先生晚出发了2个小时,9月29日晚上9时许才从桂城启程,前往广和大桥,打算从这里上华快高速,再通过机场高速转京珠高速。但在广和大桥,李先生便遇上了堵车。缓慢行驶了1个小时后,李先生终于开到了一个调头位,赶紧调头离开。晚上11时30分,李先生到达机场北收费站,在收费站前,许多车辆故意放缓速度,甚至停在一旁,任由交警按喇叭驱赶,也纹丝不动。“秩序很乱,他们都在等着零时免费通过”,李先生没有贪这个便宜,交了20多元的过路费后,顺利通过收费站。李先生庆幸多花了这20多元。一个小时后,9月30日凌晨零时28分,广州交通电台在微博上实时通报,在京珠南高速公路,很多车在排队等候加油,非常拥挤。此时,李金已经通过了这些拥挤的路段,他感叹道,如果不是提前走了一段高速,估计全家要通宵守候在高速路上了。
算笔账:王先生全程800公里油费500元,虽然路上堵车2小时,但油费基本上没有太多增加。省了近400元的过路费,尽管提前了3小时多花了35元的过路费,但比同样路线晚走的同学少花了5个小时的堵车时间。
也就是说,要从公众的心理状态出发,避开拥堵时段,尽量错开高峰。如果是咱们同学们,会怎样选择呢?
三、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1、社会学是从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等角度考察个体意见的形成,进而考察舆论的形成。
其中七个重要的考察舆论形成的社会因素,现在已经成为研究中通常的主要参考依据,即社会阶层(或地位)、种族(或民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居住地。
2、“镜中观我”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论述,对于说明意见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他还注意到人在最简单的社会联系中如何以“镜中观我”的方式产生意识。他认为:“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比如这个人之所以是国王,只因为其他人作为臣民同他发生关系。反过来,他们所以认为自己是臣民,是因为他是国王。”
3、影响东西方意见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
东方文化条件下意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社会因素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组织(如家庭、单位、社会团体等)。
西方文化条件之下则是风俗、观念形态、语言、艺术等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1、社会心理学关注意见形成中的社会情境因素
①社会情境 是与个体直接相关的社会环境,包括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被个体所意识到的,并直接影响个体心理。
②社会环境 是指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对个体来说是客观的,社会环境在未被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间接地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③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影响的科学,它企图了解、解释和预测另一个人、一群人和诸种因素的存在如何影响某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这个角度,经常会有“说服”、“舆论领袖”、“沟通”、“参考团体”等等概念用来研究意见的形成。
2、舆论的形成(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
早期的几位法国社会学家,诸如勒朋、塔尔德,就开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意见的形成和特征,从而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①情感因素影响群体意见的形成(勒朋:五种情感因素。例如:冲动、暗示、单纯、保守、道德)
②群体思维方式影响群体意见的形成(例如:塔尔德等的研究。他在其《舆论与集群》一书中,已经看到围绕大众媒介而形成的媒介“公众”,人可能只属于一个集群,但却可以属于众多的媒介公众。)
3、评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优点:对“舆论导向”提供了较系统的舆论形成的诸种负面社会心理原因,有利于大众传媒根据这些特点,用较为理智的分析引导舆论。
不足:大都是就群体意见对舆论形成的负面作用因素进行研究的,不够全面。举例:“金银月饼”让节日充斥腐败与庸俗
中秋将至,市场上出现了抢眼的“金银月饼”,两枚50克的黄金月饼,一套47620元;50克的银月饼,850元一枚。据说,这些金银月饼很好卖,可以开礼品、宣传品、烟酒、办公用品的发票,多为政府机关送礼所用。
不仅是“金银月饼”,事实上,大多天价商品都畅销得很。这其中,可能有服务周到的因素,比如明码标价、提供各式发票等,也可能确有销售方所言的收藏价值的因素。不过,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些不过是表象而已。由于附加了一些工艺成本,金银月饼的单价要远比银行售卖的金条、银条贵得多,价格与价值不相符的金银月饼之所以畅销,关键还在于节日腐败的需求。
“金银月饼”本身并无所谓罪与罚,自从这类商品产生以来,并无任何法律禁止的强买强卖、价格欺诈,乃至串通涨价等不良行为。有需求就有供给,“天价商品”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
节日送礼,当然不排除民间亲友之间的相互馈赠,不过,这些年来,礼尚往来已经异化为权钱交易的一个温情外套。一些企业与政府官员之间,下级单位与上级单位之间,予取予求,灰色交易,送礼之风也就愈演愈烈,很难刹得住车了。临近节日,城市经常遭遇“最堵一周”,其中,送礼就是引起拥堵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日本应该是休闲的、快乐的、文明的。但是,腐败商品的泛滥给我们的节日增加了许多丑陋,让美丽的节日成了腐败丑陋的载体,这既是对节日文化的亵渎,也助长了畸形的社会风气和畸形的消费观念。金银月饼这种充斥着“腐败味、权力味、庸俗味”的产品得以畅销,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五、综合性的研究视角
其实人们在很早以前就意识到对舆论形成的研究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协同,但是面对一种具体的舆论形成过程,研究者同时采用多种研究视角,受到自身业务的熟悉程度、财力和精力消耗两方面的限制,所以通常采用自己所熟悉的一种方法,同时以其他方法做辅助。较为综合性的研究,常常带有宏观思辨性质。
综合性的关于舆论形成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康倍尔1960年提出的“因果漏斗模型”。
1、康倍尔的研究:“因果漏斗模型”
这个模型虽然研究的只是选举中的舆论形成问题,但却可以说明各种舆论客体,在时间的推移中如何从很多种趋向于少数几种甚至一种。如果画个图,便形成个漏斗状,漏斗状可以用来解释意见形成的逻辑,漏斗的开口或大或小,同时“装进”很多种意见或舆论。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事情的利害关系、轻急缓重,比如生理成长、心理发展、社会影响、政治和经济因素、理性思考等等的各种考虑。于是比较不重要的意见便会放弃,相近的意见更为接近,关键性的意见、焦点问题显示出来,经过一定的时间,舆论的种数减少到有限的几种。
康倍尔的“因果漏斗模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提示如何考虑舆论的形成,影响舆论形成的因素。但如果考虑到舆论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漏斗”模型也应该是多样的、不同的。
2、中国学者潘忠党和美国学者麦利德1991年绘制了综合性的“联系的四种模型架构”,动态地从宏观上立体地说明了舆论的形成。
所谓“四种联系”,是指:①社会系统层次的过去舆论向现实舆论的发展变化;②个人层次的过去意见向现实意见的发展变化;③过去的个人意见与过去的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④现实的个人意见与现实的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用“模型架构”的概念也不是随意的,是要说明这四种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处于运动中,处于社会的、组织的和习俗的进程影响之下。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宏观的关于舆论形成和运动的模式,有利于在脑子里形成一种关于舆论形成的完整的图式。
第二节 影响舆论形成的几个宏观因素
上面一节侧重从某个学科的视角考察舆论的形成,但是“舆论导向”首先是个全局性的话题,需要从整体上考察舆论的形成;否则,也许局部实行的导向看起来是有利的,但在全局上却是有害的。因此,对于舆论形成,除了要有上面谈到的诸如“联系的四种模型架构”那样的宏观图式外,还需要在几个观念上具有较为强烈的意识,它们对于舆论形成也起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方面,我国的舆论学研究者提出了几个颇为重要的概念。
一、公众总体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但我们遇到的舆论一般都是具体的,因而它的主体也是较为具体的。只有了解公众总体的变化和基本特征,才可能深刻地理解具体公众在具体问题上的情绪或意见的变化。一般地说,公众总体的状况是现时代舆论环境的质量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公众总体的变化较为直接地影响舆论环境,例如我国公众的总体教育程度,近几十年的变化较大,文盲人数逐年减少,已经不能对整体的精神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初高中教育普及,具有这部分教育程度的公众在总人口中占据着较大比例,他们对舆论环境的质量有着重大影响。这种情况会制约着我国现实的舆论环境,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舆论特征。再如我国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例发生的重大变化,也会直接造成舆论的某些特征。
二、舆论环境
看到这个概念时,通常我们依据字面理解,把它看成是一种能够感觉到的但较为模糊、笼统的精神环境。在舆论学中,这个概念是指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许多具体舆论的有机总体。这是一个看起来抽象,实际上却可以从观念上把握的概念。现实的舆论环境是历史舆论环境的继承和延伸,同时不断影响着各种原有舆论的消失和新舆论的产生。在这些变化中,舆论的表层,即态度、意见或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但是舆论的深层结构——信念系统,变化相当缓慢,因而相对稳定。提出“舆论环境”的总体概念,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各种具体舆论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发现相对稳定的各种舆论的相同或相近的内核,可以透过多变的舆论表层,把握舆论变化的规律,更深刻地理解现实舆论。
具体的舆论可能会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例如关于某一时尚的舆论;甚至一些与舆论环境的信念体系相当矛盾的时髦词句和观点,也会流行一时。(例如:网络歌曲与经典歌曲:《爱情买卖》、《伤不起》与《难忘今宵》的时间持续性长短)但作为舆论整体的舆论环境,却不可能跟着迅速发生很大变化。
有了对“舆论环境”的整体意识,经常主动地用社会进步的标准,衡量舆论环境中文化传统、道德风俗等等较为稳定的成份,辨别其现实价值,这对于正确评估舆论形势,采用较为适当的方法引导舆论至关重要。
三、舆论场
1、内涵
指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幻境。舆论场是一个有着多元意见的时空场所,同时也是形成了大规模共同意见的场。
2、构成舆论场的三个因素
⑴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人员集结密度越大,就越能构成人们交流意见的条件。
⑵舆论场的开放度
一是舆论场和社会整体环境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大小,是舆论产生不容忽视的因素;二是言论自由的开放度。
⑶舆论场的渲染物或渲染气氛
舆论场的渲染力由许多具体物象组成。凡显示强烈、鲜明的实物、场景和声响,都是构成舆论场不可忽视的力量。例如:现在的电影、电视在上映前的通过各个渠道在媒体上大肆渲染、大力宣传,以便于吸引公众注意力。
如果将舆论场的概念用于指较为宏观的时空环境,那么可以将整个改革开放的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宏观的“中国舆论场”概念对于舆论导向这个研究角度是必要的。社会的变动、全国范围人口的大流动和频繁的交往、层出不穷的新鲜话题的诱惑,使中国成为产生丰富而变化多端的 “舆论场”。对于任何具体舆论的引导,都需要从中国舆论场的角度,研究眼前舆论与现实全国时空环境的联系,以便宏观上把握眼前舆论产生的大背景,协调对不同的具体舆论的引导工作。
四、舆论波
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中,都涉及到文化的扩散或传播问题。许多文化学家提出了多种文化扩散或传播的方式。这其中的“波式传播”很适合于说明舆论的流动方式,因而对舆论学领域有巨大贡献的著名学者刘建明将它引入到舆论学研究中。
舆论学所指的波式传播,相当程度上是宏观的,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刘建明提出:“舆论波是指具体事件引起的民心波动,它包括人们的意见波和社会行为波两种因素,由舆论中心以扇面形状向四方滚动,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的舆论环境。”他进一步论证的“舆论波”扩散、传播的特点,提出了四种舆论传播的基本方式,对于宏观上把握舆论的源流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第一种是“中心辐射”。现代社会里,城市往往是产生舆论的多发地,从而成为无形的舆论中心。这里产生的舆论,往往以这种形式向四周几乎同时地扩散。
第二种是“遍地涌动”。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不少舆论客体同时被各地知晓,于是在各个地方的中心城市,几乎同时产生了围绕这个客体的舆论,并向四周扩散。
第三种是“两点呼应”。一些舆论客体只涉及两个或几个不同地方的关系,于是便会在两地或几地间产生呼应性的舆论,引起较为强烈的舆论互动。
第四种是“多渠道互补”。舆论的传播除了大众传播媒介、行政组织系统内人们的自发传播这两个主要渠道外,还有无数社会性的、个人性质的渠道传播。当利益、兴趣、志向相近时,有关的舆论会在各种传播渠道中相互补充、相互映证,迅速扩散。
这些较为宏观的对舆论传播或扩散情况的归纳,为“舆论导向”研究提供了追寻舆论流动源头与流向的思路,这是引导舆论时必须考虑的方面。归纳起来,需要从宏观上考虑的其实是这样四个方面:把握总体公众的变化、把握总体舆论的变化、把握现实社会时空的情况、把握现实舆论的源流状况。
第二篇:第三讲 扫描 讲稿
扫描特征
扫描路径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可以是开环,也可以是闭环。引导线可以是开环,也可以是闭环,引导线的长度也可以大于路径的长度。应保证在扫描过程中引导线与轮廓草图平面始终有交点。
路径与引导线可以在同一草图内,也可以在不同的草图。练习:
1、酒瓶的制作
轮廓:在前视基准面上画一个椭圆,长轴50,短轴30。路径:在上视基准面上画一直线,长度200。(扫描观察)引导线:(1)在上视基准面上椭圆长轴端点处画一样条曲线。
(2)在右视基准面上椭圆短轴端点处画一样条直线;再画一样条曲线。
2、五角星的制作—扫描
轮廓:在前基准面画一个对称的三角形。路径:在上视基准面画出一个圆。引导线:在上视基准面画出正五角形。
扫描:路径中选择“闭环”,引导线框内单击鼠标右键,选择“Selection Manager”,在图形区选中五角形-闭环-OK。
3、吊钩的制作
路径:在前视基准面画一直线,再画一三点圆弧,二者有交叉,再画一小三点圆弧,二者无交叉。练习在两个圆弧中添加几何关系-相切,延伸、裁剪、分割实体。直线和大圆弧绘制圆角。
轮廓:在上视基准面画圆。扫描后执行“圆顶”特征,在参数中选择“椭圆圆顶”
4、电风扇前罩的制作
扫描1 路径:在前视基准面画半径为200的圆; 轮廓:在上视基准面画半径为3的圆;
引导线:复制路径草图。(注意:闭环的穿透扫描要定义引导线)扫描2(辐条)
路径:在上视基准面画一样条曲线和直线(注意样条曲线的起点和直线的终点坐标,直线Y终点坐标为90)
建立参考基准面:与右视基准面相距20; 轮廓:在参考基准面画半径为2的圆;
圆周阵列:在上视基准面画一中心线,插入基准轴。
建立参考基准面:与前视基准面相距89,画一半径为20的圆; 拉伸:方向1和方向2深度均为2,薄壁特征选择两侧对称,厚度8。
5、波纹管
路径:曲线。
轮廓:两个同心圆。注意:圆心坐标(0.2,0)不要在原点 扫描:选项-沿路径扭曲;定义方式-旋转-200。
6、弹簧的制作
路径:在前基准面上画一个圆(50),插入-曲线-螺旋线。轮廓:选中上视基准面,画一个圆,坐标(-50,0),半径5。扫描。完成后编辑螺旋线,观察锥形螺纹线。
第三篇:三讲讲稿
社区“三讲”活动讲稿
古语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过”,可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而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身教胜入言传”然而当今部分家长的身教且令人担忧:当着孩子的面随地乱扔乱丢、随口吐痰;随口粗话、肮话;打牌赌博;随手拿走公共物品„
当前,我镇正在开展公民“三讲”教育活动,即讲文明、讲卫生、讲公德。为让大贵镇变得更加美丽、文明、和谐,就此契机和各位家长交流一下个人的教育观点。
一、如何培养孩子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
孩子的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所以培养孩子讲礼貌必须由家长做起。家长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老人,每天早晨起来向老人请安问好,孩子自然会敬重爷爷奶奶,对爷爷奶奶有礼貌。如果家里有老人,家长可以和老人沟通,告诉老人宠爱孩子的坏处,要有理智的爱孩子,我相信老人会支持年轻父母的教育方法,父母平日在家中,无论自己是否喜爱看书,也最好把书捧在手上,养成孩子爱看书的习惯。做到孝敬老人,不说粗语,做到以身作则。流行歌曲尽量不要在家中放,在家中,最好放些古典而优美的钢琴歌曲,或者一些静心的轻音乐,各种民族乐器演奏的歌曲,这样可以陶冶孩子高尚的艺术情操。父母日常在家里,应该注意言行举止。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所说,父母所做的一切,都会直接影响到 1 孩子。别人说:“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张白纸”孩子这一张“白纸”画的好还是坏,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孩子若有说粗话的习惯,不要当他只是小孩子说话什么都不懂。虽然他们是小孩子,甚至不知道粗话的意思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坏习惯就会慢慢的形成。如果发现了孩子说粗话,那么就应当进行思想教育,及时阻止孩子继续说下去,不要就只会对孩子进行打骂。对孩子进行打骂,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孩子有很强的叛逆心理。家长也不能用诱惑、强制的手段来要求孩子讲礼貌。这样做,只能使孩子一时做出有礼貌的样子而不能持久,更不能使他懂得礼貌的实质。在此呢,我想建议家长们,可以每天让孩子背诵一些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圣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所有的礼仪、道德全都在里面了,每天可以教孩子一两句,让他们背诵,并让他们一顶要落实在生活中,时间一长就会见到效果,看到孩子的不一样,这样不仅让他们学到做人的道理,同时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是一举两得之法。我身边就有一些家长也在教他们的孩子读诵《三字经》和《弟子规》,这些孩子显然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有礼貌,懂得尊敬人,而且学习的能力很强,从不用老师担心,让人看了就会生欢喜心。所以说,从小养成孩子的文明及礼貌习惯,学会说礼貌用语,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孩子讲卫生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父母们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公民,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个人清洁卫生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却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人们常说活着就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从而获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件平凡而细致的工作。父母要持之以恒,坚持一贯地要求孩子。通常运用示范、讲解、提示、练习等方法,给孩子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家庭教育专家对父母提出了如下建议:
1、讲究卫生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必须做好表率。如果孩子周围的成人不能自觉遵守卫生规则,那么要纠正孩子的不卫生习惯就非常困难了。父母应向孩子示范如何保持干净整齐的仪容;梳洗打扮时允许孩子在一旁观看,学习如何保持仪容的整洁
2、教导孩子养成梳洗的生活规律
自小教导孩子将洗脸、刷牙、洗澡等工作当成生活作息的必须部分,孩子自会养成习惯。如果允许孩子有时候不用洗澡,他会混淆,不确定该不该、需不需要洗,请他去洗澡时,他也比较可能不顺从,有意见;使用生活作息表。生活作息表一目了然,有助于孩子规划自己的每日作息,也可以代替妈妈的唠叨。和孩子一起设计属于他的生活作息表,内容包括他该有的卫生习惯和活动。
3、给孩子制定具体的卫生规则
和孩子共同制定具体的卫生规则,并向他讲明这些规则的意义。甚至可以将这些规则以标语的形式张贴在墙上。例如:不撒饭粒,饭前洗手,饭后擦嘴,吃水果要洗净等等。这样可以时时提醒孩子遵守卫生规则。
4、坚持维持整洁工作的进行
孩子必须了解,有些要求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例如,如果家里的规定是每天都要洗澡,不管孩子怎么要求、怎么吵闹,都不可以让步;或者可以和他谈条件:“好,我知道你不想洗澡:可是你知道我们的约定,要等你洗完澡才可以听故事。你自己决定要怎么做。”
5、检查孩子是否完成整洁工作
如果孩子应该洗澡、洗头或饭前洗手,注意他是认真去做了还是敷衍了事?要知道,孩子的头发湿了并不代表他一定洗了澡。万一发现他做假或敷衍了事,罚他重洗一次,并取消他晚上的娱乐活动,例如:“你骗我说你洗好了,我很难过,今天晚上你不许玩象棋。现在再去洗一次-”让洗澡成为愉快的经验。为孩子准备方便及造型有趣的梳洗用具,例如泡沫沐浴乳、肥皂、梳子等等。
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不妨制订一些规则,要全家人遵守。注意不要用责备的语言,而是以实际行动来感染和影响孩子的行为。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公德心
幼童时期是一个人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步入小社会建立人际互动的基础,会成为日后长大成人的固定行为,培养孩子的公德心,有助他们将来成为遵纪守法,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孩子再小,终究要走向社会,成为一名“社会人”,接受社会公共道德标准的约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一种美德。如果从小让这种美德扎根在孩子心里,孩子就能受益一生。这个简单的道理,难道家长不明白吗?
公德:是指在公共场所遵守的道德。公德心:是指恪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道德的行为规范或心理。《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说 4 得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公德心。从大处着眼,培养孩子的公德心是培养其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的基础。
从小处着眼,没有公德心的人很自私、狭隘、缺乏爱心,到关键时刻自己的至爱双亲都会被他抛弃。要想培养孩子的公德心,首先父母应加强自我教育,注意时刻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公德心,起一个好的模范和表率作用。谁都知道,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很有可能在不辨对错的情况下模范大人的行为。所以当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时,首先应该保证自己能做到。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对直接的行为负责,鼓励孩子敢做敢当,承担后果,即使是做错了,也不要逃避责任,要勇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引导他得出正确的结论,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对的。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熟视无睹甚至一味纵容,就像上面的家长,很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的人生没有任何好处。
第四篇:舆论学讲稿 第七讲
第七章 我国公众文艺接受的特征与引导舆论
一、文艺接受理论:把视线转向公众
1、研究舆论接受理论的原因
当我们谈论“舆论导向”时,几乎是理所当然地把传播者置于主导的一方。如果考察一下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一个被人们忽略的事实:人类80%的语言行为都属于信息接受性质,即由人听或阅读;只有20%的语言行为具有发出的性质,即对别人说或写。甚至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如此!
比如:新闻联播中的主持人,你不要看他们每天准时准点的在那说,感觉他们的“说”的能力非常强,其实他们说这三十分的内容,他们要准备多少倍的信息来为这些做准备。并且听众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向他们了解情况、获得信息,你看新闻时想同主持人进行交流,那他肯定听不到;但也有以聊天为主要形式的广播节目,那主持人和听众就可以进行交流,人们向主持人倾诉自己的烦恼,主持人采取适当的方式为其排忧解难。
从这个方面讲,人类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要远远大于发出信息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公众接受不同形态信息的特征,把重心移到公众如何接受的方面,对于媒介引导舆论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2、文学艺术对舆论转变的影响
就具体的传播内容而言,人们对新闻的偏好虽然能够对观念现代化起塑造作用,但强度远不如传统娱乐节目大,比如像文艺作品(包括影视作品)等,由于这些东西所具有的特殊的情感力量,对现有舆论的影响力大于直接的信息传播和劝服性传播。
(注意:这里所说的“观念现代化”不是指“穿得比较光鲜,吃得比较丰盛,住得也比较奢华”,而是指文化方面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人们的文化素养。)
举例: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电视的公益广告中天天再讲“全面戒烟”、“禁止吸烟”等,但是有几个人能听的进去,能有几个人看这个受到了影响并开始戒烟。同样的,如果这些言语出现在《非诚勿扰》,所有女嘉宾都说,“我不喜欢吸烟的男人”,那看到这个的男同胞们肯定就想了,我要戒烟了,不戒烟连媳妇儿都找不到啊!如果这些言语出现在《职来职往》中,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不能吸烟,那看到的人,肯定会想“赶紧戒烟吧,要不然连个工作都找不到了啊,那么以后还怎么生存?”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对舆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深刻而长远的;对于情绪型舆论的影响,它也显示出特别的效力。我们强调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为了使舆论从传统走向现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因此,文学艺术在形成积极舆论、转变消极舆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中,我国的作家们早在80年代就注意到接受理论对时下创作的意义,著名的当代作家、红学研究家刘心武说:“我在寻求什么?这不能不涉及到接受主义美学对我的启示。过去我们习惯的古典作品,是由作者独立完成的。作者往往把作品写得很完美,很周到,很富于情感,他能够引导读者随着他的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沉浮。这样,读者几乎等于被作者所控制。接受主义美学,则反对这种控制„„读者再创造的越丰富多样,作品也就越成功,它的价值也就越体现得充分。”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时期,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公众生活的背景,文艺接近读者转化为一种现实。把文学艺术影响舆论的视角转移到公众方面,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一些简单的政治宣传式的引导方式,这对于有效地转变社会变迁时期我们舆论的惶惑、浮躁和不稳定等问题,促进生成健康、稳定的良性舆论的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公众文艺接受的特征
1、目前我国公众的文艺接受特征:
那么,目前我国公众的文艺接受表现出哪些特征呢?如果从不同角度归纳一下,可以有以下几点:
⑴ 提供丰富的感情,成为对文艺作品的首要要求。
当舆论表现出惶惑、浮躁和不稳定的特征时,公众在社会竞争中需要文艺提供的是温情、诗意的精神解脱。文艺主要通过大众媒介而接近了大众,但是它面对的已不是过去数量不多但审美素养较高的中高层公众群体,而是数量巨大、每天围坐在电视机、电脑旁边的普通公众。他们没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的眼光,但是情感要求却很强烈,没有持久的耐心但有强烈的享受动机。
比如:现在非常热的微博,微博不是权威人士的专属品,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心情,宣泄自己的感情。但是同时人们在看到别人的微博信息时,也不会去细细地品味,大部分都是一扫而过、一笑而过,除非是自己特别关注的人和事!
⑵“直观—感知”成为主要的接受方式,过去文化精英式的“阅读—思考”接受,转向了凭借大众媒介直接感知艺术。
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物欲膨胀,也有一种取消人们的理性空间、减弱创造性的趋势;现阶段的生活享受和消费的丰富诱惑,掩盖了精神领域深度追求的匮乏、文化历史感的衰退。
例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文学创作方面应用的开始,创作者不必对自己所写的作品负责,而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批评也是无所顾虑的,但是现在网络文学也是鱼龙混杂,精品与糟粕同在。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人大多都是一些青年人,这些人或者出于爱好,或者处于新奇,他们或者有文学功底,或者只是高中毕业。总之,毕竟不是专业的作者大家。能写出好的作品我们当然需要夸奖,写不出好作品我们也无可厚非。所以利用网络这种表面看来很自由的环境,很多作品粗俗滥造,出现了很多可以称得上是无任何意义的“垃圾之作”。
⑶ 审美包装化。
随着网络技术和大众传播的持续泛化,文学艺术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原有的艺术“审美”失去了它的独特精神价值和惟一性,普遍地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和大众日常生活本身的直观形式。
举例:11月26日,报告厅讲座: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春青的讲座,“从贵族审美到大众审美”,说得就是类似于这种现象。
现在阅读小说、看电影和电视文艺节目、听音乐等等,不仅仅是“审美活动”,而且人们还用以证明自己生活方式的“审美化”。
比如:看到电视中的哪个明星,穿的什么款式的衣服非常漂亮,然后自己在现实中也要去买一件类似的。咱们在淘宝网上挑选东西时,经常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出现“此件衣服与某明星在某部电视剧中的衣服为同款,一个月销量已超过上千件”等字样。这时,我们肯定也会考虑到是不是把它列为首选?
⑷ 自由选择所要接受的文艺作品,成为公众的态度。这也是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市场经济造就了一类规模化的、工业流程式的大众文化,它们在数量上占据着文化市场的较大份额。在目前公众的审美素养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它们的选择对于文学艺术家和文化商人的反馈作用,蕴育着一种较低层次文艺作品的循环再生圈。
也就是说,开始是一小部分大众需要审美素养相对较低的作品,那么文化商人就迎合这些大众的口味,加以大量的复制生产。这些艺术作品流传到市场上之后,又调动了一部分人的兴趣,这样就促使商家进行更进一步的生产。如此循环往复。
以上几种文艺接受的特征,从不同角度潜在着对人文关怀、生命价值意识、理性和永恒历史的拒绝。在拒绝这些“沉重”的接受之时,公众实际上也以十分矛盾的心态承受着生命中的“轻”,“拒绝意义”的危机中萌发着对意义更强烈的需求。因为解脱式的情感需求、直观的轻松接受、形式主义“审美化”的包装,以及跟着感觉走的选择,往往使人在丰富的文艺感性陶醉之中无所依傍。于是随后便出现了第五种文艺接受的特征。
5、对社会生活、自身生存状态、发展前景的意义需求,以及对社会文化的批判要求,也变得强烈起来。
面对上面提到的一系列现状,这时人们需要理解和评价自己,在文艺接受的时候把其中的世界同自己的世界组织在一起,镜式地反观自身,构造自己生存状态的形象,希望得到当下的精神依托,以及对未来的把握。
2、我国公众传统的文艺接受特征:
这些当代的文艺接受特征,形式上几乎是对我国传统文艺接受特征的否定。但是在实际接受中,传统的接受心理依然不知不觉地支配着公众。
⑴ 伦理化
扬善惩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一向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和作品的基调,道德批判往往高于文艺欣赏本身。当人们接受文艺作品(包括影视),在为主人公叹息、唏嘘、请命之时,其判断标准多少还是固有的伦理观念的延续,诸如忠孝节义之类的当代泛化。如果出现一些人们所不能接受的道德内容,无论作品是否经典,是否革命的主旋律,最初都会受到抵制或遭到明显的曲解。例如:《红楼梦》,只是改变了“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道德论写法,于是便出现了鲁迅所说的情形:“反对者却很多,以为将给青年人以不好的影响。这就是因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11月26日,报告厅讲座:南开大学教授王志耕,“人文主义的前世今生”,讲鲁迅不希望青年人读中国作品,认为这些中国作品会使青年人失去个体意识。)
在这里,除了说明接受中的伦理化特征外,也引出了另一个接受特征——实用化。
⑵ 实用化
我国传统的儒家信息传播观念中,实用理性是十分突出的,对于文艺作品,同样要求文以载道,特别讲究映照人生世态。发展到现代,便有接受中的对号入座、要求立竿见影,读了就要有收获等等表现,还有一些较为极端的,甚至能够将几部文艺作品的功用,在较长时期内与兴邦、丧邦联系起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则出现另一种表现,审美的现实感变成了“有用性”的愉快感,“美”在艺术话语里变成了一种“对快乐的承诺”。
⑶ 故事化
文艺作品艺术性表现应该是多样化的,但是我国传统的文艺作品,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叙事套路:有头有尾的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时间、地点、人物明确无误;故事结构则讲究对称。(例:这从我们小学学习的叙事性文章都能看的出,一提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种历史传统也造就了习惯于这类故事套路的读者或观众,人们追求真相大白或大团圆的结局。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现象呢?其深层的原因如同鲁迅所说:“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⑷ 正剧化 由于我国传统的文艺作品大多需要体现现世观念,因而内容以严肃著称,很少震撼人心的悲剧,缺乏幽默、意味深长的喜剧。于是,受这种氛围熏陶的普通读者或观众,很难从审美角度欣赏世界著名的悲剧和喜剧,倒是传统的插科打诨式的丑角喜剧小品更能吸引人们的兴趣。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喜剧:引起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是一种“含泪的笑”,以达到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的效果。)
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需要轻松愉快而得到迅速发展,以致“生活成了一堆小品”。这也许是在传统内的对正剧化的一种现代回应。当然,也存在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正剧化作品。
例如:“宫斗正剧化”,前段时间热播的《甄嬛传》就是一部宫斗戏,我个人认为郑晓龙导演的《甄嬛传》这部宫斗戏拍得就非常不错。绝大多数宫斗戏着眼于争宠的技术层面,《甄嬛传》也把大段笔墨投注于此。在勾心斗角的后宫生活中,甄嬛由只求自保的文艺女青年,演变成了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猎杀者。不管是论计谋还是论虐心,这部剧不比任何同类剧更温婉,可能还更激烈。
但《甄嬛传》没有停留于暴露层面,而是在甄嬛嬗变的过程中焕发出一种悲剧感和批判性。甄嬛貌似剪除了所有的对手,以太后之尊母仪天下,但她深爱过的皇帝早已变心,她最爱的果亲王死在她怀里,她的儿子一辈子不知道父亲是谁,她的姐妹们几乎全成了她的敌人。这个没有胜利者的结局是对争宠哲学的深刻批 判:一大帮环肥燕瘦的女人成天围着一个心不在焉的中年男人转,挖空心思博取欢心,狡计百出残害同类,这是极其扭曲的价值观,可悲可恨可笑可怜。
《甄嬛传》的另类还体现在它有写史的用心。通常的宫斗戏都会建构完全架空的时代背景和戏剧环境,把那些血淋淋的厮杀提供给观众就完了。《甄嬛传》这部小说写得也是没有明确所指的朝代,皇帝也是风流潇洒的多情种子,但经过郑晓龙团队的改造,电视剧落定在雍正年间,登基时即已43岁的雍正由年龄相仿的陈建斌来演,一下子就颠覆了小说的青春偶像气味。不仅如此,它在服装、器物、礼仪、陈设等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在影像格调上沉稳朴实,力求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感来。尽管剧中的戏剧冲突多为虚构,但经过导演的二次创作后,它紧紧依托人性脉络和历史氛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本质真实。
穿越剧把皇帝弄成心有千千结的男青年,那是古装偶像剧。有些宫斗戏安排一个“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的姑娘在深宫里传扬自己的价值观,那是一相情愿的幻想剧。“一夫多妻制”的宫廷里,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不可能和谁有天长地久的爱情。因为“宠幸”这一资源的稀缺性,后宫妃子的争斗是永恒的。《甄嬛传》较为可信地表现了后宫之争,是一部比较成功的“正剧化”作品。
⑸ 从众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公众对于当代文艺的接受往往缺乏独立的审美意识,多数人在接受文艺作品时习惯于追随社会上一时的阅读或观赏时尚,缺少富于个性的文艺兴趣,于是在近十几年内形成一个接一个的某一小说或某种文学“热”、某部电影或电视剧“热”。
举例:回顾电视剧的流行趋势:一开始流行皇上,像《康熙微服私访》、《雍正王朝》;后来又有关于太后《慈禧西行》、《孝庄秘史》;紧接着是《还珠格格》、《刁蛮公主》;再后来又出现了《金枝欲孽》、《甄嬛传》等后宫嫔妃争宠;现在终于有拍太监的了,电视剧《大太监》。
(小笑话)2012年最奇葩分手理由:一个朋友,因为在丈母娘家亲戚的婚礼上了跳了江南style,被女方爹认为此人不正经,被退婚了。
这些传统的接受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公众审美能力的逐渐提高,有些正在消亡,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不会很快消失,会以各种新的形式再生。这里很难用正确和错误、进步和落后等是非标准来衡量,需要的是融入现代审美意识和民族特性。
三、依据文艺接受特征引导舆论
研究文艺接受的目的,强调的是读者通过接受中的自我创造获得一种“净化”,既包含文艺的陶冶和审美的提高,也包含增强理解世界的能力,从而作用于社会行为。就此,德国的文艺理论家、接受美学创始人尧斯提出:文艺接受既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补偿”,更是“更新对于外部现实和自身内部现实的感知认识方式,获得看待事物的新的方式和经验”。在这个意义上,根据公众的现实文艺接受特征,讨论媒介如何引导舆论,将有助于使舆论引导科学化。
1、构造文艺文本的召唤结构,无形中促进舆论的转变
目前我国大众媒介渠道的文艺作品,有不少属于“好看”的作品,它们能够适应读者的接受特征,或者用铁血动作直接刺激感官(如:一些动作很激烈的美国动作大片儿)、或者用言情酿造温情的氛围(像一些台湾偶像剧、韩剧等泡沫剧、肥皂剧),或者实话实说地复原现实大众生活的烦恼与无奈(如:前一段时间热播的《蜗居》、《裸婚时代》等,就折射了现实状况的沉重)。可以说,现在的文艺文本,从各个方面都努力地贴近日常生活。这些都说明作者确实有很强的“读者意识”,对于读者的现实接受特征是清楚的。
但是这些文艺作品只能满足公众一时的情感幻想或情绪宣泄,而实际效果却强化着人们的浮躁情绪,并不利于对舆论的正确引导。究其原因,是由于完全抹平文艺作品与大众生活之间的距离,完全顺着读者的接受情绪,虽然好看,但不经回味,因为读者接受中很少发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当代许多作者的“读者意识”基本是一种商业眼光,与注重读者的艺术接受尚有距离。(其实这是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的负面影响之一,而艺术应该是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
可以说,文学作品具有这种能力,即努力构造文本的召唤结构,形成适中的美学距离,调动读者与文本交流的积极性,既要好看,又令人回味,有所感悟。例如表现公众的日常生活,如果完全地复现就等于时事报道,而能够引起与读者交流的文艺文本,则是具有使日常生活陌生化的结构特征,留有空白,提供给读者对既定经验和观念带有否定意义的成分,这就比纯粹的审美包装更容易在读者“直观—感知”的接受方式中,首先留住他们的目光,促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参与文本的创造,重新构造自己的经验和观念,这种效果就是前面讲到的“通过读者的心灵,经历一种受到引导的转化”。不仅要实话实说地再现生活的的烦恼与无奈,更要通过文艺文本,将反映的公众情绪,通过公众自己转化为带有理性色彩的情感认知。
例如:现在网络文学缺乏真情描写。不管是任何题材的小说,离开了情的描写,就像是没有了灵魂的空壳。然而现在的网络文学,太多的“一男配多女”的现象,太多的滥情,太多的虚情假意,让人看来完全没有真实感。主角身边的女人全都是天生尤物,不是公主就是美女,有意思吗?我们写小说,可以脱离现实,但是太脱离了,就没有意义了。
长篇武侠小说《诛仙》在网络中的评价不菲,而且也已经被改编成了游戏,受到广大网友的推崇。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段感情在里面,或许这情对于一些人来说不值一提,但是却打动了不少人。
其实,文学文本也可以通过平常生活小事对读者产生引导作用,即描写普通人生活的文学文本中设置较好的召唤结构,激发读者参与较高层次的创造,而不是仅仅追随读者较低层次的需求。
2、减少文艺文本的教诲意味,用艺术魅力感染人。
目前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文艺作品中,有不少内容虽然健康,但却很少有人阅读或观看,其主要原因是教诲意味浓厚,而艺术制作却很粗糙。
例如:有这样的节目叫做《法律大讲堂》,上面就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教授,开始说一些规规整整的法律条文,我估计大部分人不会去看这样的节目。相反,如果让一些年轻的面孔做主播,在讲这些法律条文的时候,加上适当的案例,将氛围弄得生动活泼一些,那看得人就会很多了。
在这方面,文学接受理论的分析将有助于说明这类作品失败的原因。任何文艺文本的材料都含有两种成分,即社会规范与文学引喻。前者构成了我们常说的文艺能够引导舆论的基础,而后者则构成文艺引导舆论的特殊方式。
从欧洲中世纪的虔诚文学、教诲文学到当代的各种主题小说和宣传文学,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都含有教诲意味。
文艺文本的教诲意味:
⑴ 通过主人公揭示必须遵守的规范。
无论次要人物缺少什么,都会得到主人公的补充,而不论主人公缺少什么,他都学着为自己补充。它们的功用不是展现外部与外部思想体系竞争的审美客体,而是为特定思想体系的缺陷提供一种补偿。
也就是说,主人公是完美的,让人们反思自己,去向主人公学习,将自己变成完美的形象。
⑵ 作者将自己的理解和优良教养的法则,清晰地表现出来。
这种情形会造成文本的单一意义,结果便把审美效果等同于意义汇编,审美经验很可能导致非审美的经验,带来读者的厌恶。看过这样一部动画片没有,《米奇妙妙屋》,在每集的最后都会有这样一句台词,“今天是完美的一天,让我们一起来跳米奇妙妙舞吧”,怪不得影视评价说只适合“3岁以下的小孩子看”。
⑶ 完整地接受读者已经熟悉的、规范的思想体系,以适应读者。文艺的接受与一般的信息接受很不相同,前者出于情感和享受的需要,后者是出于积累资料的需要。文艺在本质上是反对说教的,在艺术的一切功能中,审美作用应该是艺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功能。特别在当代,人们接受文艺的出发点是愉悦,接受方式是自由选择,只有找到了适应自己需要的作品,才谈得上引导和效果问题。鲁迅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
随着读者鉴赏能力的提高,这类教诲性的文艺作品往往成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客体——公众嘲讽的对象,公众可能警惕地封闭心灵,拒绝这类本文,连同其中包含的正确“意义”在内。那么,作者的最初目的也就落空了。
3、利用传统的文艺接受特征,融入引导舆论的正面内容。
我们不可能摆脱传统,那么利用传统的文艺接受特征影响舆论,就是题中之义。
⑴ 文艺接受特征中有对道德的关注,可以用来引导舆论,尤其是特殊社会情境下的道德提倡,可以净化公众的心灵。
⑵ 文艺接受中的实用性可以用来为读者构建他们能够接受的各种正面形象。因为读者的行为很多时候就是对文艺作品中形象地模仿、响应、回答、反叛等。
⑶ 故事化的接受特征“大团圆”结局的这种接受心理,尤其是在社会变迁时期,可以起到弱化人们的心理不平衡,稳定舆论的作用。
⑷ 围绕社会主旋律的作品形成一定程度的从众化,对于影响舆论是有意义的,但是知识需要把握分寸,避免再度造成不正常的“舆论一律”。
无论怎样利用传统的接受特征,需要谨记的是:必须构造文艺本文的召唤结构,防止将文艺等同于政治宣传。对于读者来说,他们的自由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如果通过文艺引导舆论,那么这种自由选择便是关于引导舆论的舆论。
第五篇:第三讲关联词
新起点文化培训中心
第三讲关联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联词的种类吧。
(1)并列关系。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既„„又„„,不是„„而是„„,一边„„一边„„,又„„又„„,一会儿„„一会儿„„。
(2)递进关系。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不但(不仅)„„而且„„,不仅(不光)„„还„„
„„甚至„„,„„还„„,„„也„„。
(3)选择关系。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从中选出一种
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是„„还是。
(4)转折关系。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虽然„„但是„„,尽管„„还是„„,„„却„„,„„否则„„。
(5)因果关系。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因为„„所以„„,既然„„就„„,这所以„„是因为,„„因此„„。
(6)假设关系。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 如果„„就„„,即使„„也„„,哪怕„„也„„,要是„„就„„。
(7)条件关系。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只有(除非)„„才„„,只要„„就„„,无论„„都„„,不管„„总„„。
(8)取舍关系。
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一)关联词练习:
1、()不努力学习,我们()会落后。
2、我()喜欢语文,()喜欢数学。
3、关在“笼子”里的()动物,()游人。
4、()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物的一个奇迹,()吸引了许多游客。
5、王红()成绩优秀,()从来也不骄傲。
6、同学们知道,()现在好好学习,将来()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担。
7、小杨很爱劳动,只要有空闲,他()打水()扫地。
8、()社会主义,()能救中国。
9、开国大典那天,()群众把嗓子都喊哑了,()觉得不能充分
表达自己心里的兴奋和激动。
10、()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11、()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方法把人的头盖骨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
(二)成语填空
气象()()、风云()()、奇峰()()、()隐()现、()()驾雾、飘飘()()、白云()()、()()万变
有利()()、有机()()、有()有()、有()有()
有口()()、有()无()、有求()()、有志()()
风华()()、出类()()、才思()()、后生()()
文思()()、手不()()、笔下()()、力透()()
(三)小小神医。
1.这个班级的同学是全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最好的班级。
2.六一节那天,我踏着轻松的步伐,兴奋的心情来到学校。
3.在美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使我的素描画进步很快。
4.他经常回忆过去有趣的往事。
5.我们开会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四)轻松一刻。
1、马克·吐温的妙答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
了一声:“你真漂亮!”那位女士不领情,却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马克·吐
温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言辞委婉、平和,反其义而用之,那位女士低下了头。
2、谁是冠军
一场足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
了冠军。”
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足球赛山东队赢了。公报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另一个人说,不对。战报上明明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二:阅读篇:
天才少年——比尔·盖茨
美国人比尔·盖茨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20年里,魔术般地把900美元变
成139个亿,让世人大吃一惊。有人说,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将会改变整个世界。
盖茨天生精力旺盛,非常好动。还是在婴儿时,他就喜欢让摇篮长时间不停地
晃动,这好像很有趣。直到今天,他还是喜欢不停地摇晃,这几乎成了美国妇孺皆
知的盖茨特征。他七八岁时,母亲担任社区服务工作,经常带他到学校里去给学生
讲解西雅图的历史,盖茨总是坐在前排极为专心地听讲,这时好动的习惯却一点儿
也找不到了。
盖茨从小志向远大。上四年级时,他就对自己的好友说:“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上的橡树。”
他和许多孩子一样,梦想成为人中豪杰。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概认真完成,就是花很长时间,也要尽力争第一。一次,老师让每人写一篇故事,不超过20页,他却写了100页。盖茨善于思考,喜欢创新。他觉得人人都应有自己的创造发明。
盖茨生于名门世家,但父母却不过度奢华。在母亲的安排下,一家人的吃饭、出游,包括孩子们的穿衣都弄得井井有条。家庭这种严谨、精细的作风自然而然也
影响了比尔·盖茨,使他养成节俭的习惯。
“时间”和“观念”是盖茨最注重的两个条件。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清楚地记下这
样一句座右铭:“机会加时间等于金钱。”自从他在中学就读后,便迷上了计算机,从此盖茨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阅读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妇孺皆知()秃丘()..
奢华()不解之缘()..
2.“这几乎成了美国妇孺皆知的盖茨特征”,联系上文,盖茨特征指的是
3.“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的橡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读了短文,你认为比尔·盖茨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5.从下面所举的事例中选择一个,联系前后,加以想像并简要回答问题。
(1)当“苹果”电脑公司开发了“鼠标”这种新技术后,“微软”落后了。你认为
盖茨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6.亿万富翁盖茨,有一次和同事去开会,由于迟到了一会儿,找不到免费停车位,同事建议付12美元停到贵宾车位。你认为盖茨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二)放弃天堂的导盲犬
一天,一个盲人带着他的导盲犬过街时,一辆大卡车失去控制,直冲过来,盲人当
场被撞死,他的导盲犬为了守卫主人,也一起惨死在车轮底下。
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门前。
一个天使拦住他俩,为难地说:“对不起,现在天堂只剩下一个名额,你们两
个中必须有一个去地狱。”
主人一听,连忙问:“我的狗又不知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能不能让我来决定谁去天堂呢?“
天使鄙视地看了这个主人一样,皱起了眉头,她想了想,说:“很抱歉,先生,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你们要通过比赛决定由谁上天堂。”
主人失望地问:“哦,什么比赛呢?”
天使说:“这个比赛很简单,就是赛跑,从这里跑到天堂的大门,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就可以上天堂。不过,你也别担心,因为你已经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灵魂的速度跟肉体无关,越单纯善良的人速度越快。”主人想了想,同意了。天使让主人和狗准备好,就宣布赛跑开始。她满心以为主人为了进天堂,会拼命往前奔,谁知道主人一点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着。更令天使吃惊的是,那条导盲犬也没有奔跑,它配合着主人的步调在旁边慢慢跟着,一步都不肯离开主人。天使恍然大悟:原来,多年来这条导盲犬已经养成了习惯,永远跟着主人行动,在主人的前方守护着他。可恶的主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他只要在天堂门口叫他的狗停下,就能轻轻松松赢得比赛。
天使看着这条忠心耿耿的狗,心里很难过,她大声对狗说:“你已经为主人献出了生命,现在,你这个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领着他走路了,你快跑进天堂吧!”
可是,无论是主人还是他的狗,都像是没有听到天使的话一样,仍然慢吞吞地地往前走,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离终点还有几步的时候,主人发出一声口令,狗听话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视的眼神看着主人。
这时,主人笑了,他扭过头对天使说:“我终于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帮它决定,请你照顾好它。”
天使愣住了。
主人留恋地看着自己的狗,又说:“ 能够用比赛的方式决定真是太好了,只要我再让它往前走几步,它就可以上天堂了。不过它陪伴了我那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会儿。如果可以话,我真希望永远看着它走下去。不过天堂到了,那才是它该去的地方,请你照顾好它。”
说完这些话,主人向狗发出了前进的命令,就在狗到达终点的一刹那,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狱的方向。他的狗见了,急忙掉转头,追着主人狂奔。满心懊悔的天使张开翅膀追过去,想要抓住导盲犬,不过那是世界上最纯洁善良的灵魂,速度远比 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
所以导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狱,导盲犬也永远守护着它的主人。天使久久地站在那里,喃喃说道:“我一开始就错了,这两个灵魂是一体的,他们不能分开......”
同学们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呢?(200~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