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姓庾,庾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庾氏
历史来源:
「庾」源出:
庾(Y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颛顼高阳氏,以官名为氏。据《姓纂》记载:尧时有掌庾大夫,以官命氏。望出顾川、新野。远古尧帝时代,有庾大夫安庆公(掌管露天粮仓的官名),他的子孙便以祖上官名为姓,相传姓庾。
2、亦出自以官名为氏。上古周朝时,管理粮仓的官员叫庾廪,因为世代以此官职而有功,被赐予庾姓,其后代亦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庾。庾姓在两汉时代形成了颍川和新野两大郡望,而颍川庾姓最繁盛是当今庚姓中最大支派。
二、迁徙分布
(缺)庾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庾姓是古时水路运输的中转仓库,朝中掌管这些仓库的官员叫掌庾大夫。帝尧时,有的人世袭这一官职,后来就以官名为姓,称为庾氏。庾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随时代变迁而散居在中国各省市。古籍中有曹操为免于关云长杀害,恳求关云长将军熟读《春秋》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故事。汉代庾皮父子任教宫廷;庾胜昆仲戍守广东台岭横浦关,为纪其功,改名为大庾岭。魏、晋南北朝庾乘、庾嶷、庾遁、庾亮、庾翼、庾冰、庾文君、庾道怜是河南省颖川鄢陵人,庾肩吾、庾信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人。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意思是说庾氏先祖在汉室任司空辅佐刘氏王朝,在立国治国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参与高层的经邦大政,坐朝论道。可见古代庾氏名人相继涌现,活跃在政界、文化界3000多年。庾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功绩卓著,庾信博览群书,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诗圣杜甫赞他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庾氏当时誉为忠诚、廉洁名门望族。如今河南新野有庾会太守生祠和胡书之碑碣彰其德政。庾氏族人对社会发展是有贡献,在伟大的中华文化族中有其光辉夺目的一页而永垂于世。编撰《庾氏志》的庾裕良老人在书里写到,东晋初年,庾氏名将曾奉旨出使高丽,这就是在韩国扎根的庾氏要认的亲、溯的源。据韩国2001年11月1日人口统计,全国286个姓氏中庾氏位立97位,全国庾氏人口16802人。据中国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庾姓大约五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少大学教授和广播、报纸、书刊竟然把庾字误作为庚、瘦、唐、廖。中国新华字典1972年以前版对庾字解释为大庾岭,在广东、江西省交界的地方。1977年我在山西大学上学时曾写信给北京新华字典编辑部,要求加上了注解为姓。当今,广西、湖南、江西、甘肃、山西、陕西、江苏、上海、云南等地都有庾姓的族裔。据《广东庾氏志》载,广东庾姓始祖是庚东旸,仕宋,于北宋元祐年间自南京来粤,任广南路经略安抚使,携眷导羊城。二世庚观,宋政和年间任广南东路提举,因见东莞山水秀丽,乃卜居东莞茶园(今茶山镇),并名其地为庾家坊。明洪武二十五(1392年)前后,八世孙庾德信携父由茶园庾家坊避祸迁居至谷涌(冲),后又分支到蚬涌企石村。(余略)
堂号
颍川堂:颍川庾姓最早居住在颍川的鄢陵,其可考的最早祖先为东汉末年的庚乘。《后汉书郭符许列传》载:庾乘字世游;颍川鄢陵人也。少给事县廷为门士。(郭)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宫遂为诸生佣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向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曰证君。
此外,庾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新野堂、济阳堂等。
==============
【庾姓宗祠通用对联】
〖庾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白云薜荔;
绿水芙蓉。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新野人庾易,字幼简,迁居江陵,性格恬淡,不与人交往。经历高帝、武帝、明帝三朝,屡次征召,他都不愿做官。薜荔,植物名,屈原《楚辞九歌山鬼》有句: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来借指隐者或高士的衣服,也借指隐者或高士。下联典指南朝齐新野人庾杲之,字景行,幼年时有孝行。官尚书驾部郎、尚书左丞、王俭卫军长史,生活清贫,当时人称他如绿水芙蕖、莲花幕。官至太子右卫率。
南楼逸兴;
开府新诗。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颍川鄢陵人庾亮,字元规,少年时就知名,好《老子》、《庄子》,善谈论。他妹妹是明帝皇后,他得以历官中书郎、给事中、中领军等。明帝晚年,他与王导等受遗诏辅佐幼主,成帝两岁即位,他任中书令(宰相),执掌朝政。苏峻作乱时,他出奔浔阳,借荆州刺史陶侃的兵消灭苏峻。陶侃死后,他镇守武昌,任征西将军。一次,几位僚属秋夜登南楼赏月,他突然也来了,众人要回避时,他说:诸位都不要奉,我于此兴趣也很浓厚。于是和大家一起就坐在胡床上谈论、吟咏。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文学家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南朝梁文学家庾肩吾的儿子。原在梁做官,出使西魏时,正逢西魏灭梁,便留了下来,先后在西魏、北周做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善作诗赋、骈文,在梁时与徐陵同为宫廷文学的代表,当时称徐庾体;晚年所作,内容上有明显变化,风格也转为萧瑟苍凉,为杜甫所推崇。
瞿塘水退;
莲幕风清。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庾子舆奉父丧归乡,过瞿塘峡,遇水涨,子舆抚柩长号,其夜五更,江水退减,子舆渡毕,水复涨。下联典指南齐庾杲之,时称莲花幕。
开府世泽;
西昌家声。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庾信,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功赐爵西昌公。
开府之集;
扬都之文。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庾信事典。下联典指晋庾阐,字仲初,颍川人。太尉亮之族也。少孤。九岁便能属文。阐有文章才义。识者以为宜综国史。于是召为散骑侍郎。领大着作。为扬都赋邈绝当时。五十四卒。父东以勇力闻。世祖时西域遣一使胡。趫勇果。自谓无敌。晋人不敢与校。世祖募求勇敢之士。唯东应眩遂暴杀胡。勇闻殊俗。
---
〖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少负才名御赞;
自成体格清新。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庾子元(失考)事典。下联典指北周庾信,文辞艳丽,杜甫有清新庾开府之诗句,时与徐陵齐名,人称徐庾体。
犹忆南楼之月;
时钦西陆之风。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庾亮事典。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智勇闻,功封西昌公。人告其行止风采,拟仪人君,因被诛。
---
〖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开府乡关江南赋;
勋爵智勇西昌公。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庾信,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智勇闻,封西昌公。
道愍母终邀完聚;
元规妹入主中宫。
上联典指晋庾道愍生母漂流他州,访之不获,后遇一负薪妪,问之,乃其母。下联典指东晋庾亮,字元规,其妹为明穆皇后。
==============
【庾氏典故、趣事】
〖庾家粽子〗
提起唐明皇曾大加称赞的东莞庾家粽子,不能不说到花园粥城。庾家粽子大约在五六年前被花园粥城挖掘出来,现在是其一个招牌小食,一年四季都有卖。庾家粽子的历史还是相当久远的,在唐代庾家粽扬名长安。庾是古代一种计量粮食体积的量器。帝尧时代有掌庾的大夫,周朝有管粮仓的庾廪官,庾氏以官名做姓氏。由于庾姓族人世代有人管粮仓,他们对粮食品种的优劣极为熟悉。
每当端午时节包裹粽子时,庾氏族人都选用口感最佳的优质糯米,并且对陷料的成份和制作工艺不断加以改进。到了唐代,庾氏族人制作的粽子已经十分有名,《酉阳杂俎》中说:唐代长安的庾家粽子白莹如玉,就连唐明皇都赞口不绝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大杀臣子,受胡蓝案牵连,庾氏族人四散避祸,其中有个叫庾德信的人携其家小来到东莞的万江谷涌定居。粥城老板与万江谷涌庾德信的后人有姻亲关系,庾家粽子的制作技艺便传到了花园粥城。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庾后:明穆皇后庾氏。讳文君。左将军琛第三女也。后少以珪璋特异。令仪淑美。故中宗为肃宗纳焉。初为世子妃。仁和有礼。深见敬重。太宁元年六月立为皇后。策明穆皇后曰。正位闺房。以着协德之义。赠琛为车骑将军。母邱氏封安阳县君。从母荀氏永宣县君。后生显宗成皇帝。显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群臣奏、天子幼冲。宜依汉和熹皇后故事。后辞让数四。不得已。遂临朝摄万机。苏峻作逆。王师败绩。后以忧逼崩。时年三十三。
庾亮:字元规,东晋颖川鄢陵人。历仕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功绩卓著,庾信博览群书,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诗圣杜甫赞他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亮在《哀江南赋》中说:我的祖先是掌庾大夫,承传于周朝,因为世代以此官职而有功,被赐予庾姓,到了汉代,经邦治国,以辅佐皇帝而受职当官。自己虽然不是远古帝王的后裔,但祖先也很光彩,在昌盛了八百多年的周王朝就开始当官。
庾信:字子山,北周文学家,南阳新野人。曾担任北周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擅长写诗赋、骈文。善宫体诗,早期作品绮艳轻靡,文章绮丽,与徐陵齐名,为宫廷文学的代表,时称徐庾体。晚年之作遂趋沉郁、萧瑟苍凉,并对当时社会**有所反映,以《哀江南赋》为最著。今传《庾开府集》、《庾子山集》均为后人所辑。他的父亲庾肩吾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庾抱:润州江宁人。有学术,隋元德太子学士。高祖初起,隐太子引为陇西公府记室,文檄皆出其手。转太子舍人。集十卷,今存诗五首。
庾笋悠:东晋初年名将庾翼的长子、庾亮的侄儿,奉旨出使***,为沟通中韩两国的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他热爱***的壮丽河山和勤劳的人民,并嘱咐子孙就地安居乐业。庾笋悠的子孙们和***人民一道,为***的经济、文化建设辛勤奉献。五百年之后,有他们的后代庾黔弼出现于***政界,曾任征西、征南、都统大将军,他为统一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朝野的尊敬和拥戴,又升为太师,参与朝政。其后数代庾氏传人相继成为***名臣,政绩辉煌。庾氏因而成为高丽人民赞誉有加的名门巨族。这是旅居朝鲜、韩国庾氏兄弟们的光荣,也是整个庾姓家族的光荣。
庾泽普:名恩易,别号墨江、枫渔,云南省墨江人。东渡日本留,毕业后回国。历任云南陆军炮队教练兼筹办讲武堂及陆军随营学校,后调任陆军炮队第一营管带。后赴北京补授陆军少将,并任总统府谘议。民国二年(1913年)6月,任讲武堂校长,旋辞,任教授、高等顾间,加陆军中将衔。民国5年授陆军中将。民国七(1918年)年2月18日被刺遇难,享年35岁。次年追赠为陆军上将。孙中山为其墓表题了应为雄鬼四字。
分布地区:
颍川郡: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时废。
第二篇:百家姓蒙,蒙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蒙氏
历史来源:
「蒙」源出:
蒙(M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
2、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夏朝建立以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有说法为双蒙),他的后代于是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成为蒙姓和双姓。
3、为他姓所改:
①有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
②元朝时有复姓蒙古氏,后来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氏。
③南诏国姓蒙,居于蒙舍州,其后进入中原,定居于安定(今甘肃省定西一带)。
蒙姓始祖:蒙双。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传记》是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固原县。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还有一支蒙姓起源于于周朝,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氏,是历史上蒙姓的一个发展。
堂号
献典堂: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
【蒙姓宗祠通用对联】
〖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安定;
姓启蒙山。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
一、姓氏源流》和《
四、郡望堂号》介绍)
功高秦国;
威震匈奴。
——李文郑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蒙骜,入秦国,秦昭王时为上卿。后为将领,多次攻伐韩、赵、魏各国,立有大功。下联典指蒙骜的孙子蒙恬,秦代名将。秦统一六国后,曾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贵族,收复河套一带地区,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犯。传说又曾改良过毛笔。
隆基西渭;
肇祀东蒙。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蒙毅事典。下联典指战国齐蒙鳌事典。
---
〖蒙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典五官治楚;
筑长城防胡。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楚觳楚大夫典五官有则,楚国大治。下联典指秦蒙恬筑长城,胡马不敢南下。
---
〖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金代赫赫元帅;
秦时炳炳将军。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右副元帅蒙古纲,咸平府猛安人。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其祖先为齐国人。秦统一六国之后,奉令率兵三十万大败匈奴贵族,收河南地,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攻。他是毛笔的发明者。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这种笔,又名苍毫。
---
〖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作苍毫光万世;
武将友师震群狄。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事典。
---
〖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
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上卿蒙觳事典。蒙觳,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常为内谋,诸将相莫与之抗。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事典。
------------------
【中国人民解放军蒙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蒙进喜中将
蒙进喜(1944.9-——),四川省重庆市(现直辖市)人。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师117团1营通信员、班长,1964年7月任边防1支队1营2连副排长,1965年1月任3连排长,1968年1月任1营参谋,1969年2月任3连连长,7月任1营副营长,11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1978年8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副参谋长,11月任参谋长,1979年6月任副团长,11月任团长。1980年9月-1982年9月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后任陆军第32师副参谋长,1983年2月任副师长,11月任陆军第11军副参谋长,1984年11月任参谋长。1985年3月任陆军第14军军长,1985年9月-1988年9月任陆军第14集团军军长。1989年7月任昆明陆军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1990年6月任副院长,1992年8月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96年6月任西藏军区司令员。2001年7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蒙觳: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女真进士,金代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剩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太平天国的将领。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
分布地区:
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时期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地区的一部分和宁夏西部。
第三篇:百家姓慎,慎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慎氏
历史来源:
「慎」源出:
慎(Shèn)姓源出有二:
1、出自禽滑厘之后,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的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为慎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2、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时的慎邑,在今安徽省颍上县西北。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得姓始祖:禽滑厘。慎氏是源自战国时代魏国著名思想家墨子的学生,名为禽屈厘,即禽滑厘,字慎子,其后人取其字为姓氏以纪念。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学者。赵国人他从弃知去己的观点出发,提出法治政治主张,并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认为有了权,有了法,一个平凡的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天下了。著作现存有《慎子》七篇。据《尚友录》上记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故慎氏后人尊禽滑厘为慎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关于慎氏是来源有两个说法,一说是,慎氏是传自战国时代魏国墨子的学生禽滑厘,由于禽滑厘的字为慎子,所以其子孙才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慎。《尚友录》上记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一说是,慎氏以地为氏。依《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时的慎邑,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慎姓宗祠通用对联】
〖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慎邑。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慎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
一、姓氏源流》和《
四、郡望堂号》介绍)。
辞官养母;
却试拂来。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信安人慎知礼,十八岁时被吴越王钱俶任为掌书记。入宋后,历官鸿胪卿、兴元知府,后因母亲年老而辞官,被人称为孝子。他从幼年到老年,一生好学,每读五经,一定要正襟危坐,从不懈担下联典指宋钱塘人慎东美,字伯筠,为人狂放而不愿受约束。曾到京城应试,见试院森严,便说:就这样对待天下的士子吗?于是,拂袖而去。嘉祐年间,由宰相韩琦推荐,入朝做官。有文才,能写诗,又擅和书法,笔力飘逸,不迎合时俗。
胤繁天水;
德被修江。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慎姓的望族居天水郡。下联典指宋代良吏慎钺,康定知建昌军,治尚大体,明而不苛,民咸戴之。
政施威惠;
学务刑名。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慎钺知建昌军,威惠并行,民皆德之。下联典指春秋慎到尝为韩大夫,务刑名之学。
---
〖慎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慎子传万古;
名山记千秋。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法家慎到,赵国人。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主张抱法处势,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著十二论,为四十二篇,名《慎子》。下联典指明代嘉靖进士慎蒙,字山泉,归安人。官至监察御史。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
---
〖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寄永望夫,重谐伉俪;
辞官养母,永誉缙绅。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严灌夫妻慎氏因无嗣被出,慎氏作诗曰:便是孤帆从此去,不慎重上望夫台。灌夫凄然,复为夫妇。下联典指宋慎知礼怪母老辞官,缙绅称其孝。
宋代诗人,坐介奇遇;
周时处士,稷下雅延。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慎伯筠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慎到事典。
慨待士之非,拂衣却试;
屏支离之说,撰著成书。
——佚名撰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慎东美事典,下联典指慎到事典。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慎到:战国时期韩国大夫、法家名人,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颇负盛名。研习黄老的道德之术后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自己的学说,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著作有《慎子》四十二篇,是慎姓人的骄傲。
慎钺:宋代官吏,管理有方,严明但不苛刻,为民做主,得到人民的爱戴。
慎蒙:明朝嘉靖进士,字山泉,归安人。在朝廷任监察御史。著作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
慎温其:宋代词人。宋代人改变唐朝人做律诗的习惯,开始做词,句式比律诗自由,又合谱可歌唱,也称为长短句。慎温其对词学就很有见解。
慎知礼:宋代词人慎温其的儿子,从小受家学家教,以知书识礼,年青有为并以至孝而闻名当时,做了兴元知府。喜作诗,工医术,后官开封知府。
慎从吉:宋代词人慎温其的孙子,爱作诗词,又通医学,做过开封知府。慎姓人在宋代名人辈出,家族昌盛。
慎东美:北宋京兆人,书画家,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伯筠工书,王逢原赠之诗,极称其笔法,有曰:铁索急缠蛟龙僵。盖言其老劲也。苏东坡见其题壁,亦曰:此有何好,但似篾束枯骨耳。伯筠闻之,笑曰:此意逢原已道了。今惟丹阳有《戴叔伦碑》,是其遗迹。
分布地区:
天水郡:西汉时期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
第四篇:百家姓闻人,闻人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闻人氏
历史来源:
「闻人」源出:
闻人(Wénrén闻人)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起源于春秋时期少正氏。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五霸争雄,大国兼并小国,奴隶起义反抗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等激烈的阶级斗争,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揭开了我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序幕。春秋末期,鲁国的孔子和少正卯两个人都在开班讲学: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说,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奴隶主阶级礼治的奴隶社会;以少正卯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主张变法革新,建立新兴地主阶级法治的封建社会。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学生也来了大部分,孔门出现了三盈三虚,气得孔子大骂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少正卯在讲学中很快成为了文人学士公认的闻人(意思是出名的人)。后来,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给少正卯加上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并把他的尸体示众三天。但他变法革新的进步思想已经传播开了,奴隶制必定灭亡,封建制必定兴起。新兴地主阶级杰出代表秦始皇推行法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少正卯的后代子孙就以闻人命姓,称闻人氏。得姓始祖:少正卯。据《风俗通》上考证,少正卯,鲁之闻人,是闻人氏的祖宗。闻人得姓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其老家鲁国,即今山东剩传说古代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学都叫少正卯,他讲学进,孔子的学生中都有不少人去听讲,他的名声闻名远近,于是文人学士们就给了他一个雅号,叫闻人。闻人的后代将此引以为荣,就以闻人为姓,世代相传,因为只有这个姓,才能令人联想起少正卯当年指点江山,议论古今,意气风发,从学者如流的那种荣耀。而且少正卯与孔子后来矛盾极大,以闻人为姓,大约也是少正卯后代以少正卯的学术思想独树一帜为荣,望族居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一带),故闻人氏后人奉少正卯为闻人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缺)
传说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少正卯聚徒讲学,几次将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被众人称为闻人,意为赞许其知识渊博、才华出众、闻名于世,后因与孔子政见不一,被当上鲁国司寇的孔子以危言乱政的罪名处死,其子孙为继承祖先的达名即以闻人为姓。也有一说鲁国大夫左丘明是古之闻人,其后人有以闻人为姓的。
堂号中山堂:汉代时有中山中尉闻人通汉。后仓曾说《礼记》数万言,写成著作《后氏曲台记》,后教授给闻人通汉。通汉以太子舍人身份,在石渠阁(阁名,汉入关时所得秦国图籍皆藏于此,汉代是名儒讲经的地方)讲学。
======================
【闻人姓宗祠通用对联】
〖闻人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河南世泽;校经家声。——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明闻人诠校补《五经》、《三礼》、《旧唐书》行世。闻鸡起舞;人杰地灵。——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闻人复姓闻人二字的嵌字联。集句行世;治礼传家。——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史人闻人祥正,著有《集句宫词》等。下联典指汉代名人闻人通汉事典。名闻北宋;誉起东宫。——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嘉兴人闻人宏,字君度,二十岁人太学读书,大观年间进士,历官通州司法、天台兵曹、宣城知县、常州通判。著有《中兴要览》、《周官通解》、《经史旁阐》等。下联典指西汉沛人闻人通汉,字子方,曾跟从后仓学《礼》。后以太子舍人在宫中石渠阁讲论,官至中山中尉。
---
〖闻人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慈孝兼至传名远;德才两全播惠长。——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名人闻人誾,闻人诠之弟,诠尝病危,誾祈死求代,未几誾死。母王氏悲恸欲绝。王守仁曰:闻人氏慈孝兼至矣1下联典指宋代常州通判闻人宏,字君度,嘉兴人。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谊。
---
〖闻人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解周官书,文传南宋;洽后氏礼,誉起东官。——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闻人宏,著有《周官通解》。下联典指汉闻人通汉东官太子舍人,习礼于孟卿,孟卿受礼于后苍。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闻人宏:字君度,浙江省嘉兴人,二十岁人太学读书,大观年间进士,历官通州司法、天台兵曹、宣城知县、常州通判。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谊。著有《中兴要览》、《周官通解》、《经史旁阐》等。闻人诠: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学生。闻人诠和王阳明有亲族关系,是同辈,岁数小于王阳明,然在学业上是师生。闻人诠举为进士后,嘉靖年间做了御史官,巡视边疆,在山海关那一带修了近千里的长城。校补有《五经》、《三礼》、《旧唐书》行世。闻人通汉:字子方,浙江省嘉兴人,汉代学者,官太子舍人、中山中尉,习礼于孟卿,孟卿受礼于后苍。见汉书儒林孟卿传,类稿作闻人通,脱汉字。闻人梦吉:元朝人,浙江省金华人,潜心研学的著名学者。其父誢曾在王柏门下学习。梦吉受学家庭,手抄《其七经传疏》,闭户10年,洞究奥旨。泰定时在乡里中贡生,被荐为校官,累迁泉州教授。至正中授福建等处儒学提举,辞不赴。此外,闻人姓的名人还有:宋代有学者闻人宏、名人闻人祥正,明代有画家闻人益、闻人绍宗等。
分布地区:
郡望闻人复姓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东北30里)。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一带地区。
第五篇:百家姓夔,夔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夔氏
历史来源:
「夔」源出:
夔(Kuí)姓源出有二:
1、以人名命姓。相传尧帝和舜帝时,有个叫夔的乐正。《吕氏春秋》上有夔一足的记载。鲁国国君向孔子请教,问夔一足怎样理解?孔子回答说,古时舜帝为用音乐作辅助,使天下安定,于是让夔当乐官,让他主持这方面的工作。夔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创造性,制定了乐律,成绩非常突出,舜帝很高兴地说,有夔这样的能人,一个也就足以办成事了。后来人们误传这位乐官叫夔一足,只有一条腿。夔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夔姓。夔,原指龙形动物,可能是黄帝族龙图腾的分支。
2、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公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叫熊挚,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省秭归),建立夔国(秭归东有夔子城,地名夔沱,便是古夔国的故址),后又为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夔为氏,称夔姓。
得姓始祖:熊挚。夔,原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夔姓是以国为姓的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挚的后代,归州东二里故夔子城就是夔姓的发祥地。僖公二十六年,楚国灭夔,后代子孙就以故国号为氏。另外,《百家注》上记载,夔姓始于上古时期,传说是帝尧时的乐正夔的后代。周时楚国的后裔封于夔,即在今湖北秭归一带。望族出于京兆郡,就是现在的陕西省长安东。夔氏后人奉熊挚为夔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夔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远古时候,尧帝和舜帝的乐官,名叫夔。而古时候就有传说,这位乐官只有一条腿,叫夔一足。《吕氏春秋》这本古书中说,鲁国国君向孔子求教,夔一足的事是否真实。孔子说,古时舜帝为了用音乐作为辅助,使天下平安,于是让夔当官,主持这方面事,而夔就制定了乐律,做得非常出色,于是舜帝说,有夔这样的能人,一个也就足以办成事了。后来人就误传成这位乐官叫夔一足,只有一条腿。夔姓的起源,就在尧舜帝时代。夔原指龙形动物,推测是黄帝族龙图腾的分支。春秋时,楚国还有以夔命名的城池,叫夔城,推测因为夔象征强盛,所以作为地名。楚国君主的一位后代受封为夔城首领,他的后代也形成夔姓。
堂号
相汉堂:汉代时的夔安,才能出众,敏捷干达,十分贤明,为丞相。
==============
【夔姓宗祠通用对联】
〖夔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雩都贤令;
汉室高才。
——佚名撰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人夔信,官雩都令,考核政绩时,被列为第一。下联典指汉代人夔安,聪敏而才能卓越,为一时贤相。此联另有一版本仅易一字(见下)。
雩都贤令;
汉室相才。
——佚名撰夔姓宗祠通用联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夔安:汉代著名的丞相。聪敏而才能卓越,十分贤明。
夔信:明代有学者。官雩都令,考核政绩时,被列为第一。
分布地区: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