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董卿的成长故事 自信是必要条件
董卿的成长故事 自信是必要条件
董卿1975年出生在上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母亲毕业于该大学的物理系。在这样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里成长,董卿坦言自己的童年是在有些压抑、拘守和刻板的氛围中度过的。
7岁以前董卿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上海。7岁后,因为调皮好玩儿,董卿才被父母接到了身边管教。“刚见到父母时,我对他们充满了敌意,不仅仅因为他们多年把我这个独生女儿放养在上海,因此缺失父母之爱,更重要的是,我似乎永远也满足不了父亲的期望值。差不多十年光景,我们家始终硝烟弥漫。”董卿笑着说。父亲对董卿非常严厉,从7岁开始他就让董卿阅读一系列的中外古典名着,时不时还要提问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记得有一次,爸爸问她《红楼梦》中薛宝钗和贾府的关系时董卿的回答不是很准确,结果爸爸让做物理教师的妈妈专门把《红楼梦》中的人物画了张图表给她以便熟识。孩提时代的董卿偏爱文体活动,是典型的性情中人,董卿的父亲却认为女儿没有姑娘家的端庄,经常斥责她。“父亲就是希望我温柔乖巧,在家看书习字,我不能上学校的舞台表演唱歌、跳舞类节目,不能在家照镜子超过一次,不能穿花花绿绿的衣服,总之,随着年龄的渐长,父亲的传统、刻板让我一刻也不能忍受。” 20岁后的模样是自己塑造的
董卿相信一句话:“女人20岁之前的容貌是天生的,20岁之后就是自己塑造的。经历、环境,都会影响你的眼神和姿态。如果我一直安宁地生活,肯定不会是现在的模样。” 在浙江省艺术学院读书的时候,董卿并不自信。第一次上形体课,同学们的动作熟练优美,她却是一张白纸,连劈叉都不会。老师问她:“看上去挺修长的,动作怎么这么僵?”她只能红着脸低着头不说话。到了周末,她还是郁闷,漂亮的室友总被帅哥约出去,而她只能把课本翻了再翻。熬过半年,董卿的才能开始显山露水,成绩名列前茅,形体和台词训练也渐入佳境。拿到一等奖学金,她买来被父亲严令禁止的奇装异服:小背心、小短裤,生活变得美滋滋。从书本中找到自信
直到今天,董卿仍然感激阅读给她带来的成长快乐。生活越来越忙碌,她仍然保证每天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高考前,班主任老师建议她考上海戏剧学院,董卿早已对故乡心驰神往,可父亲历来反对女孩子在台上装模作样,最后,只好折衷,一家人选择了“电视艺术专业”这个听起来似乎还算规矩的学科。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董卿才知道了什么叫天外有天,“那时,班里的同学一个比一个漂亮。差不多有半年时间,我始终找不到感觉。”董卿说。刚上大学那会儿她一直被自卑困扰着,生活里一度找不到特别鲜亮的颜色,在那段难捱的岁月里,是书籍给了她力量。“我跟自己有过一次对话,对话的结论就是,我不应该牺牲我阅读的时间去练习台词、形体,相反,我应该使我的书本知识更扎实。我有博闻强记的特长,要比阅读能力,班里同学中我应该看书算最多的,每次文化课考试,我也总是名列前茅。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我的班主任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从这方面树立我的信心。” 善于取长补短的董卿有了自信后,不仅能做到各门功课齐头并进,甚至她的表演也吸引了表演系的老师。“差不多大学二年级,我一下子就开窍了,先前的我就像被厚厚的茧束裹着,忽然间就破茧而出,我的形体和台词训练慢慢渐入佳境,也开始获奖学金了,当时表演系的老师还有意让我转系,可我当时粗浅地明白‘宁为鸡首勿为牛后’的道理,我知道,我在需要靠形体表达内心的表演系,一定不会成为最出色的学生,我的强项还是我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能力。
第二篇:董卿心酸成长路
揭董卿心酸成长路 事业成功源于严父
教育(图)
2012年10月26日08:13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从2002年进入央视,今年恰是董卿进入央视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董卿从西部频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主持人,到连续八年主持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实至名归的“央视一姐”。破茧化蝶,董卿坦言自己最感谢的人是父亲……
董卿与爸爸妈妈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从2002年进入央视,今年恰是董卿进入央视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董卿从西部频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主持人,到连续八年主持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实至名归的“央视一姐”。破茧化蝶,董卿坦言自己最感谢的人是父亲……
(文字来源:北京晚报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董卿与爸爸罕见合影
从7岁开始每天刷碗,中学放假到宾馆当清洁工,每天早上到操场跑一千米,不许照镜子、要背诗背古文„„这些父亲曾带给董卿的童年“阴影”,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是亲生女儿?直到有一天,父亲举起酒杯向她致歉,“这么多年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对你„„”。如今,董卿感叹,自己的成功源自父亲的“魔鬼”教育,让她学会了坚持。
董卿与妈妈
父亲太严厉 不许小董卿多照镜子
董卿上学前的童年是在上海的外婆家度过的。董卿的父母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大学毕业后双双分配到安徽淮北。那时候淮北还是一个小县城,董卿的妈妈不忍心小董卿受乡下生活的艰辛,便把她寄养在上海的外婆家。一直到快要上小学,董卿的父母才将其接到淮北。
甜美的董卿
父亲对董卿非常严厉,要求她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刷碗、擦地。让幼年董卿最难以接受的是,父亲命令她每天不许多照镜子,“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此外,爸爸还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认为女孩子不能过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这对于当时还是小女生的董卿来说有着相当大的杀伤力。
夜色中的董卿
董卿稍微能识字了,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还要求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稍微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除了文学素养,身体锻炼也让董卿从小就抱怨不已。有时天没亮,爸爸就把还在梦乡的董卿从床上提了起来,让她到家门口淮北中学的操场上跑一千米,“那时候学生出早操,我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觉特傻,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看着你,像阿甘一样。”董卿说,有时候她抖小机灵,下楼以后就找个门洞躲着,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再喘着气跑回家,假装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跑完了”。
生活中的董卿
中学时爸爸逼着 董卿去勤工俭学
上了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让董卿“勤工俭学”。“我那时候各种零工都干过,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董卿说,那时候,爸爸在当地报社当副总编,一到放假就给他的朋友打电话,“我女儿放假了,去你那儿打工,不要钱。”对方也不好意思收免费工,说那就一天给一块钱吧,打工两个月董卿拿到六十块钱。她讲起一段最为辛酸的经历,“我当时只有15岁,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十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最有难度的就是给床换床单,“那种席梦思床垫,特沉,我两个手抬都抬不动,还要一手抬着床垫,一手迅速地把床单塞进去,然后再把四周叠成平整的90度角,一上午只干了两个房间,别人都去吃饭了,我还在那儿傻乎乎的干着。”当时董卿觉得特别委屈,爸爸还特意到宾馆看了看她,“我一见到他,哇的一下就哭了起来,说太累了,我不干了,他还很难得的摸了摸我的头,说,‘坚持一下’”。这种苦涩的经历曾让董卿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美丽的董卿
此外,最让董卿心理上难以接受的,是爸爸对自己永远都不满意。“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因为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也就吃饭那点工夫。一上桌,他就开始唠叨,你这个怎么怎么样,那个怎么怎么样,我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哭。我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我爸出差了,乐得手舞足蹈,总算有两天能看不见这个人了。”
美丽的董卿
父亲为何对自己采取这样的教育方法,董卿直到长大后才慢慢理解。她从自己父亲的经历讲起,董卿的爸爸是上海崇明人,从小生长在农村,生活十分穷困。董卿的爷爷英年早逝,奶奶在年龄很大时才生下这个儿子,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我爸爸每天上学之前,都要先到池塘里抓鱼、抓虾,跟着我奶奶到集市上把它们卖掉,挣些生活费再去上学。高中时,爸爸问学校的老师,我应该考什么大学,老师说,你这么喜欢文科,就考复旦大学新闻系吧。”当时,董卿的爸爸并不知道这座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有多难考,倾尽全力后,最终考上了。董卿的父母双双毕业于这所高等学府。
美丽的董卿
“我爸爸自己的经历,让他特别笃信一点,就是人的命运要靠自己改变,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就是这么一步步走来的,所以对我也有着这样的期望,觉得你一定要好好读书。”董卿说,爸爸是个很严谨、很坚忍也很善良的人,很庆幸自己身上继承了他的这些优点。
美丽的董卿
大一放假回家 父亲开口致歉
董卿和爸爸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改变,是从她上大学开始。父亲送她来到杭州,入学报到后,进宿舍收拾床铺。帮女儿料理妥当后,爸爸要离开校园了。“我当时特别高兴,觉得总算离开你们了,心里巴不得他早点走,我可以认识新同学、开始新生活了。”和爸爸走在夕阳西下的小路上,董卿第一次发现爸爸变得有点依依不舍,“眼里突然有了泛泪花的感觉”。“我是后来才想起来那一幕,他看着我说,你自己小心点吧。然后他脸上突然有了一种我从没见过的表情,但是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他从来没有尝试过用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对待我,跟我交流。”
美丽的董卿
大一放假回家,一家三口在爸爸的提议下,难得出门下餐馆吃了顿饭。“我们坐在一个安静的小角落,吃着吃着,父亲突然举起酒杯,说,我敬你一杯吧。我当时有点意外,他说,我跟你道个歉,我想了想,这么多年,我对你有很多方式不对,你别往心里去。”讲到这儿,董卿的眼泪立刻掉了下来。她说,那顿饭,从来不喝酒的自己和爸爸一起喝光了一瓶白酒。
美丽的董卿
入央视十年 父母从没来过北京
爸爸的教育,让董卿学会了坚持和忍耐,她从毕业后考入浙江省话剧团、浙江省电视台,到两年后被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录取,再到离开已经生活安逸、小有名气的上海,进入不知前途几何的央视西部频道,经过十年的打拼,最终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那一刻,她彻底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我不知道有一天,我有了小孩以后,会不会用这种方式对他,我很害怕,因为我本能的觉得,我会,因为我认同了我父亲的这种方式,我现在觉得,他让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
美丽的董卿
“当时央视西部频道,是一个冷门的频道,而且在上海不落地,我做了两年的节目,我父母都看不到,我那阵特别难过,有人会问他们,听说你女儿去央视了呀,怎么看不到她呢。”董卿咬着牙坚持着,直到有一天,央视综艺频道的主任给她打电话,面谈后通知她被调入综艺频道。“我当时高兴的呀,从央视大楼的台阶上几乎是一蹦一跳下来的,我给我妈打电话,说你等着吧,马上就能在中央三套看见我了。”
美丽的董卿
成名后,有了越来越多的荣誉和掌声。对父母,董卿却始终心里留存着一份难过。“今年是我到北京整十年,但我父母一次都没有来过北京。我总是在电话里动员他们,你们来吧,来现场看看我录节目,看看春晚,看看青歌赛。他们老是怕给我添麻烦,怕我在台上想着他们,注意力会分散。”董卿经常给父母塞钱,但他们仍是节俭惯了,一分都不肯浪费。“我爸妈现在出门都是挤地铁,有时我心情不好,就冲我妈嚷嚷,给你们钱干吗的呀,看呀。心情好的时候就劝他们,给你们钱就是让你们花的,别省着。有一次,我爸去医院拔牙,拔了好几颗,出来以后咬着棉花球,腮帮子肿着,就这样,俩人还是挤地铁,再转公交,都不舍得打车。我当时在电话里听我妈说完特别难过。觉得我要是在上海就好了,我可以自己开车带他们过去,但是我现在做不到。”谈到深情处,董卿说,我想想自己这么多年,真是把最好的笑容都留在台上了,给父母的太少了,“不少人对我爸妈说,你们生了个这么好的女儿,真让人羡慕。但其实,他们从我这得到什么好处了,年纪这么大,不舍得雇保姆,看病、买菜、做饭、洗衣服都是两个人相互扶持着。有时我一回到上海,经常有人叫我出来吃个饭,我一般都推掉了,希望多陪陪他们。但只有医院院长请我吃饭,我一定去,而且我见到他们都是同样的话,我爹妈拜托给你们了。”
第三篇:董卿小时候的故事读后感
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姥姥家玩,在那里姥姥让我看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董卿小时候的故事》,董卿小时候的故事读后感。
董卿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大家都非常喜欢她主持的节目,特别是每年的春晚更少不了她的身影。她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与她小时候发生的许多故事是分不开的。
董卿小的时候,爸爸对她进行了魔鬼式的教育:不让照镜子、不让穿新衣裳,因为爸爸并不想让董卿太爱美。因为对爸爸而言爱美是一种耽误时间的行为;而且她的爸爸让她从7岁就开始用业余时间去打工,到宾馆铺床扫地、到餐厅洗碗刷筷子……这是让她在生活中体验赚钱的不容易和工作的辛劳,读后感《董卿小时候的故事读后感》。
其中董卿在宾馆里铺床单的故事令我深有感触。董卿被爸爸安排在宾馆后,服务员让她给床换一张新床单。而当她换时她才发现一张床单比起她来要大很多,当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换好一张床单后,人已累得气喘吁吁了。我真的没有想到,董卿一个举世闻名的人物原来在小时候付出了这么多辛苦。她小时候并不理解爸爸的行为,长大了她才明白爸爸的良苦用心。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体会是:一个人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但要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不懈的付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昆虫学家,所以我现在就应该发奋努力去学习、去实践,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第四篇:董卿力荐故事成语+主角(已打)
董卿力荐: 故事成语+主角, 打印出来贴墙上背, 6年成绩不下98!
第五篇:《朗读者》是董卿给观众的礼物
《朗读者》是董卿给观众的礼物
——看朗读者第四期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后的成长,不断地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用纯静之心是去创造、去发现、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
知名演员李亚鹏,这位《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青春偶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郭大侠,他是一位商人,更是一位父亲。对他来说,女儿李嫣是上天给他的最好的礼物。女儿的到来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十几年时间,嫣儿撕掉了唇颚裂儿的标签,成长为了一个阳光自信的女孩儿。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父亲的李亚鹏给了女儿比一般父亲更多的关爱。比如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会和孩子在十三陵水库活动一天。难怪董卿发出“如果拼爹的话,嫣儿赢了”的赞叹!李亚鹏坦言,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教育真的是有方法的,但如果缺少了爱,一切方法都是教条。” 有爱的付出一定会收到爱的回报。李亚鹏每个节日都会收到女儿的礼物。其中今年情人节的贺卡上就是劝爸爸戒烟。所有这些,都源自李亚鹏父亲对他的教导。父亲告诉他“人不能傲气,但一定要有傲骨。”他说:永远也忘不了父亲那一眼深情的回眸和凝望。自己做父亲后,又把这种深情的爱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同时把朱自清《背影》的深情朗诵献给他的父亲。
摩拜单车是给城市的礼物
共享单车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是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的一种出行方式。它像一缕春风唤醒了人们心底的单车情结。共享单车的创始人胡炜炜觉得:如果一个城市能适合自行车骑行的话,那这个城市的幸福指数一定非常高。“我想要一辆随时随地都可以骑的自行车,它是解决0-5公里出行的新特种。”它也是给这座城市的一份轻巧而温暖的礼物。
胡炜炜用自行车点亮了城市。并把苏童的《自行车之歌》献给热爱摩拜单车的朋友们。
故宫是中国给世界的礼物。
梁思成先生说: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产生属于它自己的建筑。故宫就是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者。故宫的“看门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为了故宫——这个中国人留给世界的礼物,他终日奔波,一刻不得闲。在他眼里,故宫博物院是一个放大的四合院。建筑有序排列,房屋呈现不同的文化景观。春夏秋冬,每天早中晚都有不同的景色。他感到它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历程是在延续的,是在不断地展现它的魅力。
故宫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殿堂,而应该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的绿洲。故宫每天门庭若市,说明文化在发展,传统生生不息,也表达了人们对故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单院长把深情朗读的《至大无外》献给所有热爱故宫文化的人们。
朋友是陪伴的礼物。
运动员退役之后,有很多多种选择。但是像原排球运动员赵蕊蕊这样改行当作家的就此一个。写作和当运动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从以前有光环的生活变成一个比较平淡的生活,是需要自己去调整的。她认为:人不可能永远都站在神坛上,永远生活在光环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对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判断,所以在事业鼎盛的时候,就有“希望我的运动生涯的高峰期,能够长那么一点点”危机感。
她说:“排球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地刻进了我的骨髓里。而那些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队友,也是我一辈子名记在心的。”她将毕淑敏的《握紧你的右手》献给曾经并肩作战的姐妹们。握紧你的手,其实就是紧握着自己对未来的信心。我们相信,她的作品也是献给那些热爱她的朋友们的一份礼物,更是生命中的一份礼物。
“希望”是给孩子们的礼物
大爱无疆的金融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教授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2012年,在其罹患癌症,最需要花钱救治的时候,他却捐献其毕生积蓄近1500万元,创立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该基金已经滚雪球般成长,惠及越来越多的困难学子。基金会成立一年来,捐助学生总数为2920名,在完成高中学业的1604人中,有20%考上了大学,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等。他燃尽了自己,了无遗憾,烛照世界,永不熄灭。受捐助的孩子们:“谨以这篇朗读献给我们亲爱的赵爷爷:《让我怎样感谢你》。”
美好的回忆是倪萍给观众的礼物。
央视知名节目主持人倪萍,主持过十三届春晚和各种大型晚会,塑造过许多银屏形象,荣获多种影视大奖,给观众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然而在带孩子治的十年里,经历了太多的心酸、苦难。因为有姥姥的教诲:“如果你能坚强地站着,任何力量推也推不倒。”所以她终于挺住了。
然而在《朗读者》中,她依然选择将《姥姥语录》里的一段话“献给喜欢我、一直不嫌弃我、陪我慢慢变老的电视观众。”
是啊,在人生的每一个成长道路上,我们所遭遇的挫折、失败、打击、挑战,又何尝不是一份礼物呢?磨砺我们的心智,完整我们的人格。
朗读者就是董卿送给观众的礼物。
倪萍出现在《朗读者》中,是两代“央视一姐”的罕见同台。只有同样经历,才会惺惺相惜。倪萍对董卿非常欣赏:“董卿是一个内心资质很高的主持人,我觉得她有大牌的风范,也非常勤奋、非常努力,转型也转得非常好,有更大的创作余地。”
《朗读者》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以后,央视倾力打造的又一文化力作。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参与其中,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通过“一段文,一个人”,感动中国,也点燃了人们内心里潜藏的阅读热情,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感谢董卿,感谢《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