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学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职演讲
导学案
学习目标: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教材助读”,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深刻感悟作者演说的内涵。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二、了解背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整体感知
1、演讲稿只有思路清晰、观点鲜明、逻辑性强,才能使听众明确演讲的重点,从而达到演讲的目的。是给全文分出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三部分。开头简单地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要求。中间提出三点希望。结尾提出了两点计划:改良讲义、,购置图书。
2、从文中看,当时的北京大学主要存在些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蔡校长相应地采取了哪些措施?(尽量提取原文语句概括)
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 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 细心才会,思考才会”,请大家认真独立完成,巩固落实好。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肄业()弭谤()干禄()
孜孜求学()敷衍().......贻误()砥砺()宗旨既乖()切磋()訾詈()店肆(........)鲜为人知()会晤()商榷()裨补缺漏()旁稽博采(.....)无虞缺乏()道义相勖()..2.重点词语解释
肄业: 无虞缺乏:
终南捷径:唐代卢臧用曾经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而作了大官,后来用“终南捷径”比喻,也比喻 弭谤: 孜孜求学: 容有底止: 道义相勖: 冶游: 宗旨既乖: 责无旁贷: 砥砺: 以身作则: 訾詈: 无动于衷: 商榷:
3.选择词语恰当的一项
①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________可也。②今人________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
③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________,付价接物,互相称谢。A.商量 肄业 接待 B.商榷 毕业 接待 C.商榷 肄业 款待 D.商量 毕业 款待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有哪些?试指出错在哪里。
①有些人把入党看作做官的终南捷径,这种思想和共产主义是毫不相干的。②我为这事花了很多精力,虽然没办好,却问心无愧。③面对这种混乱腐败的现状,我们能够无动于衷吗?
④小张帮助李老师的东西搬上七楼,这是小张责无旁贷的责任。⑤老同学之间,可得开诚布公,不许隐瞒实情啊。
我的疑问?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信息链接
1、于蔡元培的评价
(1)毛泽东对蔡元培的评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2)蔡元培病逝后,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3)“三不主义” 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
2、蔡元培轶事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有志节、有操守的知识分子,他一生“有所不为、无所不包”,留下了数不清的趣闻逸事。
蔡元培毕生勤于治学,小时已初见端倪。一次,他在楼上读书,家中忽然遭火,举家惶恐,家人急呼其下楼。不想,他仍读书自若,态度极为镇定。还有一次,蔡元培随女佣下楼,由于他年龄小加之楼梯又高,所以必须让人抱着下。女佣先抱另一孩子下楼,令他坐在楼梯上等候。这时因有其它事情打岔,女佣一急竟然忘了上楼。蔡元培便端坐楼口数小时,不移位置,亦不呼其他家人,其举止安详如此,实令人诧异。
蔡元培36岁时,住在徐家汇南洋公学,每天早晨步行到土山湾从马相伯先生学习拉丁文,往返有十里之遥。蔡元培早年左脚生病,曾动过手术,步行不大方便。为了不迟到,他早早出发,风尘仆仆,结果五点就到了,天尚未明,他就等候。马相伯叫他八点后再来,他便按时再来,面无难色。
探究案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蔡元培在这次演讲中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
(1)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2)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3)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榜样。
在演讲的最后,作者告诫青年学子近期做好为了做学问和改良校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2、这些要求对我们今天还有哪些意义?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精句赏析
1、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2、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勗,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探究点2 提炼概括
课文提出具体的三点要求?每一点具有怎样的针对性?
探究点3 鉴赏评价
我们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的卓越贡献已有了认识。回头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蔡元培在课文中提到的社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现在也一样有,所以蔡元培当年提出的三点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1.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科不是选自己喜欢、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功利至上,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2.“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现在也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现象,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正如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现在的中学生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3.“敬爱师友”。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养尊处优惯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反思
第二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教学难点]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蔡元培校长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把一个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在办学方针上,他提出“兼容并包”,延请了陈独秀等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他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 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投身教育,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后共11年。不拘一格,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接任校长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就职不到十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2.分析文章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qing。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四、生词注音 数(shù)载(zǎi)干(gàn)禄(lù)提携(xié)肄(yì)业 孜孜(zīzī)造诣(yì)店肆(sì)沦丧(lúnsàng)訾(zǐ)詈(lì)冶(yě)游 塞责(sèzé)会晤(wù)相(xiāng)勖(xù)敷衍(fūyǎn)庶(shù)民 切磋(qiēcuō)正轨(guǐ)砥(dǐ)砺(lì)鲜(xiǎn)为人知
五、文体特点: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讲解“演说辞”的特点: 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
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
其次,中心要突出。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
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说词还要在事例的选取、语言的加工上下一番功夫。
演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修辞学》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修辞的艺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演说以其撼人的感召力,世代沿袭,风靡于世界,不仅成为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时期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拖着残疾的身体巡回演说,让美国人民了解了他的思想。
六、问题探究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七、文章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八、小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八、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第三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学案(高效课堂)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职演讲
导学案
学习目标: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教材助读”,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深刻感悟作者演说的内涵。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二、了解背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整体感知
1、演讲稿只有思路清晰、观点鲜明、逻辑性强,才能使听众明确演讲的重点,从而达到演讲的目的。试给全文分出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三部分。开头简单地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要求。中间提出三点希望。结尾提出了两点计划:改良讲义、,购置图书。
2、从文中看,当时的北京大学主要存在些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蔡校长相应地采取了哪些措施?(尽量提取原文语句概括)
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 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 细心才会,思考才会”,请大家认真独立完成,巩固落实好。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肄业()弭谤()干禄()
孜孜求学()敷衍()贻........误()砥砺()宗旨既乖()切磋()訾詈()店肆()....... 鲜为人知()会晤()商榷()裨补缺漏()旁稽博采()..... 无虞缺乏()道义相勖()..2.重点词语解释
肄业:
无虞缺乏:
终南捷径:唐代卢臧用曾经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而作了大官,后来用“终南捷径”比喻
,也比喻 弭谤:
孜孜求学: 容有底止:
道义相勖: 冶游:
宗旨既乖: 责无旁贷:
砥砺: 以身作则:
訾詈: 无动于衷:
商榷:
3.选择词语恰当的一项
①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________可也。②今人________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
③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________,付价接物,互相称谢。A.商量 肄业 接待 B.商榷 毕业 接待 C.商榷 肄业 款待 D.商量 毕业 款待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有哪些?试指出错在哪里。
①有些人把入党看作做官的终南捷径,这种思想和共产主义是毫不相干的。②我为这事花了很多精力,虽然没办好,却问心无愧。③面对这种混乱腐败的现状,我们能够无动于衷吗?
④小张帮助李老师的东西搬上七楼,这是小张责无旁贷的责任。⑤老同学之间,可得开诚布公,不许隐瞒实情啊。
我的疑问?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信息链接
1、于蔡元培的评价
(1)毛泽东对蔡元培的评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2)蔡元培病逝后,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3)“三不主义” 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
2、蔡元培轶事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有志节、有操守的知识分子,他一生“有所不为、无所不包”,留下了数不清的趣闻逸事。
蔡元培毕生勤于治学,小时已初见端倪。一次,他在楼上读书,家中忽然遭火,举家惶恐,家人急呼其下楼。不想,他仍读书自若,态度极为镇定。还有一次,蔡元培随女佣下楼,由于他年龄小加之楼梯又高,所以必须让人抱着下。女佣先抱另一孩子下楼,令他坐在楼梯上等候。这时因有其它事情打岔,女佣一急竟然忘了上楼。蔡元培便端坐楼口数小时,不移位置,亦不呼其他家人,其举止安详如此,实令人诧异。
蔡元培36岁时,住在徐家汇南洋公学,每天早晨步行到土山湾从马相伯先生学习拉丁文,往返有十里之遥。蔡元培早年左脚生病,曾动过手术,步行不大方便。为了不迟到,他早早出发,风尘仆仆,结果五点就到了,天尚未明,他就等候。马相伯叫他八点后再来,他便按时再来,面无难色。
探究案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蔡元培在这次演讲中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
(1)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2)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
(3)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榜样。
在演讲的最后,作者告诫青年学子近期做好为了做学问和改良校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精句赏析
1、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这句话是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梯,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是在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2、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勗,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这句话讲的是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先生对北大学生的深切厚望。
探究点2 提炼概括
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又怎样的特点?(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2)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
(3)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显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
探究点3 鉴赏评价
我们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的卓越贡献已有了认识。回头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蔡元培在课文中提到的社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现在也一样有,所以蔡元培当年提出的三点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1.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科不是选自己喜欢、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功利至上,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2.“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现在也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现象,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正如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现在的中学生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3.“敬爱师友”。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养尊处优惯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反思
第四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学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了解演讲辞的特点;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4体味文章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重点和难点:
如何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这是学习的难点所在。1演讲辞
演讲辞(演讲词):俗称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旨在表达感情,发表建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因为演讲,是一听而过的,时间有限,所以一篇演讲辞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并且要求中心突出。另外演讲主要是通过语音表达,这就要求演讲辞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了,这样听众才容易听懂演讲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演讲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3、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终身为教育救国的理想而奋斗。毛泽东誉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4写作背景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他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一重点字词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长足]形容进展迅速。[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xié)]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敷衍]这儿指学习不认真。
[砥砺(lì)]磨练。[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cuō)]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店肆(sì)]店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潜修]
深入钻研。
[裨(bì)]有益。
[商榷(què)]商讨。
二理清思路
作为一篇演讲稿,文章思路很清晰。先交代昔日交往,以示作者一贯关注北大、关注教育。接下来,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向北大学子提出三项事关改良社会、改造教育、改善校风的大事。最后又就北大学子近期该做的紧迫事情提出两项。而在演讲中灌注了满腔的热情。
结构简图
五年前有所贡献: 心系北大
演 抱定宗旨,端正学风
今以三事告诸君:砥砺德行,改良社会
敬爱师友,改善校风
讲 兹所计划者两事:改良讲义,能裨实用
添购书籍,旁稽博采 结构特点:
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三问题探究
1、当时北大学生的宗旨是什么?表现在行为上是怎样的?这样的宗旨危害有哪些?蔡元培希望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2、蔡元培‚砥砺德行‛的要求是针对当时什么现象提出的?
3、为什么蔡元培认为‚敬爱师友‛很重要? 敬师: 爱友:
4、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从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明确: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
5、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6、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句子
明确:他的文章的基本格式是文言文,用了文言文语汇和句式,但造语浅显,带着许多口语成份,这就比古文容易接受理解。因此,这篇演讲稿读起来,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又有口语明快易懂、容易接受的好处。古代诗歌鉴赏七法
《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次为E级。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前者《课程标准》强调了治本的要求;后者《考试大纲》明确了治标的意旨。对于冲刺高考来说,怎样进行古代诗歌的阅读呢?首先明确古代诗词赏析建立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之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注意有意识地广泛的积累,积极可能的多背诵一些古诗词。其次,明确古代诗词赏析解题要点——读、知、看、找、辨、挖、评。学习一些鉴赏方法,巧借‚他山之石‛,为我赏析服务。下面就如何进行具体的赏析,下面作些例解。
一、读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如《江馆》,从题目看,江馆,即市镇上临江的旅馆。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再如《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顺利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歌形体‛,写咏白雪和送别的内容,题目既交代了时间节令(冬季),又表明了事情、情感(送别、惜别),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友人),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相互勉励、慰藉。又如,清代诗人蒋士铨《岁暮到家》,题目暗含了儿子在外奔波求仕,终于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回到家中。又如《钱塘湖春行》,题目传达出全诗的内容信息,即诗人抓住西湖早春的特点选取了水面、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阴等景物细细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不胜收的早春景色的无比喜爱之情。就说像李商隐《无题》,虽说无题,但由于审美成了定势,看后知道这是一首抒发刻骨铭心的抒情诗。
二、知背景。一看诗前‚小序‛,往往诗人的写作原由和背景尽在其中。例如看《孔雀东南飞》的诗前小序,就会略知故事内容。二看‚注释‛,有些诗歌注释中写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看注释就知诗人被元军所俘,路经零丁洋写下了这首著名诗篇;《石壕吏》以‚我‛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描绘出战乱给百姓不得安宁、民不聊生的巨大灾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同情;《卖炭翁》反映了‚苦宫市‛这种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生活。又如著名的《枫桥夜泊》,要理解其意境,就必须积累背景知识,因为,此时诗人正是应试失败、仕途落第而归,其百感交集都集中于诗歌之中。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亦说‚月落‘乌啼’是地名‛)、‚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等等。
三、看作者。通过明辨诗人,可以知道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流派。而确定作者的朝代、风格,是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例如,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雄奇豪放‛,属于浪漫主义;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属于现实主义。又如同是宋代词人,‚苏辛‛(苏轼、辛弃疾)的词属于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柳永的词则属于婉约派的代表。又如,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特点。
四、找诗‚眼‛。所谓诗‚眼‛,应指最为精炼、传神的能表现一首诗的意境、主旨的画龙点睛的词或者句子。例如,刘禹锡《秋词》(选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的诗‚眼‛是‚胜‛字。因为,‚悲秋‛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个主题,而这首诗却别开生面,赞颂了秋日天高气爽、明净辽阔的碧空,比春天的早晨还要美的境界,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精神。又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全诗的诗‚眼‛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
五、辨技法。古典诗歌的意境、主旨常借助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在赏析时要通过诗歌的写作技巧来读懂‚诗言志‛。分析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例如,从抒情方式分直接和间接抒情;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反问、拟人、借代等。如杜牧的《江南春》,一句一景色,景中寄深情。诗人描绘了江南色彩明丽的无边春色,展现出一幅绝妙无伦的青绿山水图画,给人以杏化花春雨江南秀的美感,传达出一种意深神远的境界。有的即景抒情。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梦言志,抒发豪迈之情。尤其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将‚言志‛和‚记梦‛相反相成,因‚志‛而入‚梦‛,以‚梦‛而写‚志‛,集中体现了诗人感情的飞跃。再如杜牧的《赤壁》,吊古伤今,情景交融。‚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凭吊古迹,遥想当年一干英雄人物意气风发,在战场上大显身手,而今国势衰弱,英雄何在?诗人不禁吊古伤今,感慨万分。
六、挖意境。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赏析时要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需要说明的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所谓意象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体现思想的景或物。例如:望月怀远;闻笛思乡;鸿雁:信使,思念亲人;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凄情之音;怀乡之情;东篱:隐居山乡,脱俗之境;竹子:虚心,富有气节;菊花——傲霜高洁,战地芬芳;杨柳——离别怀思,家人盼归之情;等等。如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折柳‛二字,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则此题应刃而解。
七、评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尤其是诗歌语言更值得仔细玩味。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个‚凌‛字抒发了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看到一切;只要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等义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些诗句看似写景,实质以大海自比,‚歌以咏志‛:因为大海包蕴星汉,诗人自比,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一统天下的思想感情。‚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个‚独‛字既说明了老翁家破人亡的的惨剧,也包含了诗人内心的‚吞声饮泣‛,抒发了诗人对广大人民遭受灾难的深切同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借美好的月光抒发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希望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各自珍重。我们在鉴赏时应记住常用的评价古诗语言的术语: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清新自然,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绚丽多彩,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直接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简洁明了,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此外,如语言高度凝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有音乐美。
总之,古代诗歌赏析要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大方面去考虑,阅读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懂这首诗词所写的‚物象‛(事物)是什么,然后去分它的意境,最后再看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诗歌鉴赏只需适当理解含义,不宜作繁琐、过细的分析,更不要旁及诗词之外太多的东西。所以,复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第五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学案教师版
平定一中2012级学案科目高一语文编制审核高一备课组班级学生姓名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学习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2.理清局部思路,提高思维能力
3.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4.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方法指导:
1、诵读文章,体会情感
2、通过看注释,疏通意思(一)基本任务
1、背景介绍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清同治六年(兔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六岁求学,饱读经书,崇拜宋儒,年少通经,翰林出身,留学德法,学贯中西,又能化西融中,博通古今,又善于借古鉴今;亲历满清腐败统治,眼见戊戌变法失败,后组织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投入辛亥之役,从赞同改良到投身反清;辞官离京归里后,委身教育事业,担任过绍兴中西学堂的总监、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出任过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阅历丰富,功业显赫,被毛泽东称为:“民族伟人”、“学术领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影响世界历史百人名单”中,排在孔子、孟子、孙中山、毛泽东之后,是中国第五人
北京大学前身系京师大学堂,是戊戌之变的产物,变法失败后,学堂得以保留,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为严复,后相继有马相伯、何燏时及胡仁源等接任民国五年(1916)冬,正留法的蔡元培,接到出长北大的来电此时的校长为吴仁源,有点做不下去,所以当时教育总长范源廉向总统黎元洪说明后,于1916年8月26日致电驻法使馆,请“师表群伦,咸深景仰”(范源廉语)的蔡元培出山12月26日总统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次年1月4日他就到校视事,并发布就职通告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兰思想的集中体现
演说是蔡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他的一生演说极多,据马燕编的《蔡元培讲演集》就收集他的演讲词90篇早在1901年8月在上海南洋公学时,他就鼓励学生练习演说,以培养启发群众之能力,以便灌输爱国思想他重视演说,还可从他婉绝总统府官礼处的函
请,可见一斑他宁愿不出席大总统宴请,而践南洋公学同学会之约这次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是回国后的第11场演讲
这场演说是在1917年初,蔡先生已步入知命之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在酣战之中,国内正处军阀混战阶段,正像国父孙先生说的需要蔡先生“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的教育”于是就有这场演说的发生
2、相关知识:
关于演说:演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演说以其撼人的感召力,世代沿袭,风靡于世界,不仅成为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时期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拖着残疾的身体巡回演说,让美国人民了解了他的思想。
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其次,中心要突出,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说词还要在事例的选取、语言的加工上下一番功夫
3、字词积累
读音:见课文注释词义:见课文注释
(二)挑战任务
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相关内容
三、自主学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读课文,梳理线索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二)重点指津,难点解读讨论: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分析)
明确:①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②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③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
平定一中2012级学案科目高一语文编制审核高一备课组班级学生姓名
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2、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由此对青年学子提出了哪些殷切希望?
明确: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因此,蔡元培在上任之初,就郑重地提出了三点要求,希望青年学子在学业上,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孜孜求学;在品行上,能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在平时的个人修养上,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
(三)疑点探究
研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②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③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相互劝勉也。
明确:①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②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当时的北京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失范,新的又没有树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一般人很少能不为所染者。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的主要原因。
③这句话讲的是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对北大学生的深切厚望。
(四)思维点击
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
蔡元培先生在就北大校长任职演说中,对学生约法三章,对他以后在北大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迄今尚有很高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直到现在,把这篇演说词选到高中课本,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高中生远离世俗的侵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种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天下熙熙,皆为利
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在一部分高中生的眼中,考大学还是摆脱现实的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花苦功夫只为考个好大学,使自己有个好前程不仅在学生中,即使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也会隐约流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而部分大学不再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以鼻,不予重视。学校没有一个好的导向,势必会对学生误导,使他们通过学校对社会有了一鳞半爪的了解。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学校似乎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时之间,德育教育像是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对学生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受,把升学率看做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行教育还是流于形式,背离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贪图享乐,宽松了对自己要求。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在学校附近开网吧等娱乐场所,使学生沉溺于其中,荒费了学业,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很多学生很自私,有唯我独尊的性格特点。在家眼里没有父母,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奴仆,在校眼里没有师长,在老师批评时以怒目相对,对同学,合得来的讲哥们义气,合不来的动辄以打骂解决问题。在近些天,常有校园或与学生有关的家庭恶性事件发生,造成极坏的影响。由此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词还在为中国教育敲着警钟【含英咀华】
作为一篇演说词,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出心裁,别具一格。文章的基本格式是文言文,用了文言文语汇和句式,但造语浅显,带着许多口语口语成份,这就比古文容易接受理解。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又有口语明快易懂、容易接受的好处。
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南京一考生蒋昕捷用浅易文言文写的《赤兔之死》。当年阅卷组是这样评价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以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像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一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得分:60分。”
看来,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写作,不仅能显示出考生深厚的古文修养,扎实的古汉语知识,而且能显示作者驾驶语言的功力和写作功底。当然,要写好这种浅近的文言文,仅靠课本上几篇文言文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平日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文学积累作基础,对自己喜爱的一部或几部“经典名著”应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没有一定的古文修养,单靠临场时的超常发挥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