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构建

时间:2019-05-14 17:4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构建》。

第一篇: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构建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构建

何戍中

演讲人: 国家文物局政法司副司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主持人:叶秋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评议人:王云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一、讲座部分

叶秋华:大家都知道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并且是非常珍贵的财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咱们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何通过法律的途径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呢?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国家文物局政法司的何戍中司长来给我们做一次讲座,他也是我们文化遗产法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是咱们国内文化遗产法最资深的专家了。今天何司长演讲的题目是“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建构”,一会儿由王云霞老师评议,同学们也要认真听,积极提问,下面咱们就请何司长开始讲座。大家欢迎。

何戍中:对我来说这是很难得的一个机会。因为在我面前坐着的基本上就是两类人,一类是资深的法学家,一类是年轻的法学家。我属于机关小干部,成天干些杂事,杂事干多了就喜欢到学校里面附庸风雅。能跟大家交流,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因为在机关里面干活,跟在高校里面干活是不一样的,机关里面每天都是杂七杂八的事情,一点体系和研究都没有。王老师说总共两个小时,一半多一点的时间让我先讲,剩下的时间大家聊,对我来说既难得又挺难的。咱们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建构”,我准备了十个与这个主题相关的问题,每个问题用几分钟给大家做个汇报。特别希望我们有一种互动,包括我说完以后的,也包括在说的过程中,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随时给我一个信号。

我们谈“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建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什么是文化遗产”,现在说这话的人特别多,电视啊报纸啊,大家有兴趣看,每天都有报道,都有人在说。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遗产?这可能是很难用一个特别学术化的概念去界定的,学界总的来说对这方面的关心还是很不够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遗产呢?我觉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但是各种角度都有它的片面性。从法律这个角度,我们现在有《文物保护法》。虽然“文物”和“文化遗产”这个概念还不尽相同,但是在这个领域里面,法律效力最高的文件就是《文物保护法》。那么在这个文件里面指出来有三个大要素——“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是文物所应当所具有的。也就是一样东西被称为“文化遗产”的话,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有这三大价值“历史”、“艺术”、“科学”。那么当讲到什么是文化遗产的时候,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概念,但是一定是和所谓的“历史”、“艺术”、“科学”这三大价值挂起钩来的。当我们称一样东西是文物或者是文化遗产的时候。它背后一定是有这三个东西,要么是三个都有,要么是三分之一来支撑它。这是比较多的人的共识,是得到了《文物保护法》的支持的。

从实务上来看呢,对文化遗产作了一些具体的分类,我把它列举一下。比方说,第一类——“可移动文物”,形象一点说就是坛坛罐罐啊、书本杂志啊、家具啊之类。那么什么是“可移动文物”,什么是“不可移动文物”?我觉得是借鉴了“动产”、“不动产”的概念的,移动了不影响它的价值,那么它就是可移动文物,假如移动后它的价值大打折扣,那么可能就会称之为不可移动文物。比如说人大博物馆藏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藏在人大博物馆和藏到故宫价值都一样,那么这个东西就是可移动文物。还有一种文物叫不可移动文物,太和殿在故宫,那是故宫的核心,老北京城的核心,但是假如把太和殿拆了挪到上海黄浦江边上去,可能还是太和殿,但是它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移动之后它的价值大打折扣了,那么这样的东西就称为不可移动文物。除了这两大类之外还有很多类,比如说像“历史文化名城”,现在这个概念说得越来越多了。一个老城有它的建筑特点,有老百姓传统的生活方式,有所谓的非物质的一套等等,使得这个老城的文化价值特别多。像这样的城区,就用“历史文化名城”这个概念来覆盖它,现在这样一类东西毫无疑问也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门类。还有一些门类比方说“历史文化街区”,本来是一片老城,由于旧城改造、社会发展,破坏得差不多了,剩下一片街区了,在这个街区里面积淀的东西很多,那么这个街区就可以作为文化遗产对待。还有很多村镇,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像搞运动一样把“新农村建设”理解称为“新村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的村寨被破坏得非常快。那么还保留着的一些村镇就比较有特点,从历史、科学、艺术方面去看,它都非常有价值,像这样的村镇,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村镇”也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还有很多,像一些新名词,比方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说得也比较多。但是到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是什么?也是缺乏研究的。一般来说,语言、工艺甚至哲学思维方式诸如此类都可以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在讲到什么是文化遗产的时候特别强调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讲到它的分类包括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之类。我们要明确这些分类都是动态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以前一想到文化遗产的时候,理解是很狭隘的,就是古董,就是锁在博物馆保险柜里面的特别值钱的东西,到后来范围越来越宽。到现在,更宽了。比方说老字号,比方说“荣宝斋”、“全聚德”等等,它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了。还有一些,假如大家经常看报纸的话会知道有“工业遗产”的概念。还有一些叫做线性文化遗产,比方说丝绸之路、大运河,谁都不能说丝绸之路、大运河跟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没关系的,但是它的形态又是很独特的。

说完什么是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要提到为什么要保护它。说“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的潜台词就是这些东西很重要,我们要保护它。那么很多人就会说社会进步、优胜劣汰是一个自然过程,有很多东西是原始的、落后的、愚昧的没有必要采取特殊的手段去保护它。我觉得这些话不对。既然把一些东西称作文化遗产,它就是非常有价值的,非常重要的,同时它也是非常脆弱的,可能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离人们生活的现实需要比较远,关心它的人就不多,那么就需要国家通过行政、或者法律来采取特殊的方法保护它。假如没有特殊的保护的话,这种东西消亡起来是非常快的。因为最近发了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从7月1日起实施,今天上午我们单位里开会和建设部商量这个事情,在比较高层的会,相当高级的官员都发出了这样一个质问——在现在经济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为什么要花大量金钱去保护那些村落。对讲“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概念的人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很荒诞的,但事实上很多人还是会提这些疑问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家族好不容易留下来了爷爷奶奶的照片、爷爷奶奶写的信、爷爷给奶奶写的情书或者是传家宝之类的,那会觉得这个东西破破烂烂都长毛了,扔掉它算了,但是如果这个家族的后代比较有修养,比较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就会想尽办法去保存它。我想,对一个民族的东西,对一个国家的东西,这种看法是一样的。

对不同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是不同的。一个明代的陶罐子,最好的保护方法是什么呢?要么搁保险柜里面,要么搁玻璃展柜里面。但是对另外一些文化遗产,比方说老城区的保护,你不可能说什么也不让碰,什么也不让动,还有那么多人住在里面,中央政府还在里面办公呢,每天几百万的人在里面生活呢。那么对它保护的方法就不一样。还有比方说一些古建筑,它很珍贵也很脆弱,它很容易着火,很容易被白蚂蚁咬等等,恐怕像保护一本善本书一样保护它是不现实的。所以不同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讲到文化遗产法时,有两个概念会经常提到,就是要倡导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大家假如说留意这方面的文献会发现这两个概念是经常出现的。那么为什么要提倡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我觉得很好理解,但是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文化遗产是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是一个物化了的死板的东西,在它的传承过程中很容易被篡改或者被伪造了,有句话叫“假作真时真亦假”。在座的法史的同学比较多,在研究法史上的一个流派时,在研究一个人的哲学思想的时候也要强调保持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在越来越多地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什么呢?有一个大前提,篡改的东西越来越多,作假的东西越来越多,有意的或者无意的。比方说颐和园大家都去过,事实上,颐和园的很多东西在有意的或者无意的被篡改。理由是冠冕堂皇的,比方说为了旅游开发,或者说为了减少保护的成本等等。很多北京的老胡同,名字还是原来的名字,但是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讲,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已经被完全破坏掉了,恐怕里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旅游开发。那么像这些事情做多了,虽然还是文化遗产保护,但是由于不注重真实性和完整性,几年下来以后呢,虽然投入了很多钱很多人力,但是已经全都不一样了。东四十条边上有一个明代的仓库,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化遗产,但是由于不重视保持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虽然这个东西还存在,名字也还是这个名字,却已经面目全非了。当然再讲到保持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时候我们也知道这是一个目标,不可能完完全全实现,因为像中国的古建筑是木结构的,基本上每年或者每隔几年都是要修缮的。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就是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时候,把自己的创造性压制在一个最保守的程度。

第四点想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为什么要用法律来保护文化遗产。这个我觉得也是很显而易见的,因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上涉及到了公共利益,涉及到了价值判断,涉及到了审美情趣,也涉及到了投资、效益、产出等东西。那么怎么样最大程度地避免人为的不稳定因素?唯一的办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法律来保护。

举个例子,把老城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来保护的话,最大的反对者是谁?毫无疑问是当地政府。因为一旦把它公布为所谓的历史文化名城了,它的建设就要受限制,它的规划就要朝着文化遗产保护的这个方面考虑。那么就意味着地方的财政收入会大打折扣,意味着GDP会降很多。还有很多,比方说房地产开发商要在东四这个地方建房,如果不把它(东四)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的话,这个事情就很容易办成,开发商就能挣到很多钱,当地政府也能挣到很多钱。但是现在被公布为文化街区了,就不能这么做,这么做是违法的。这里面就牵扯到大量利益问题。还有比如说我是一个胡同的居民,我天天坐在这个地方等着拆迁,房子破破烂烂的,你们说是古建筑,我就觉得是破烂,冬天冷夏天热,我就希望把它拆了。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公共利益问题。怎么样帄衡、调整?只能通过法律。

另外,讲到文化遗产的修缮,领导有领导的想法,专家有专家的想法。比如说领导要展现故宫的辉煌,要把它弄得崭新,专家却要体现它的古拙,专家和领导的情趣是不一样的。那么听谁的呢?这个时候就要有法律来规定。古建筑要修缮,它的标准是什么,它的报批程序是什么,什么样的修缮算合格,什么样的修缮算破坏,诸如此类必须通过法律来规定。法律规定不能这么做,就会把一些破坏性很强的项目给遏制住。

还有一些东西,比如说大家都去过颐和园长廊,那儿有彩绘。像这些彩绘怎么修,这里面就牵扯到很多个人的情趣问题。颐和园长廊的彩绘是经常要刷的,北京的酸雨越来越重,破破烂烂的肯定不行。那么怎么画怎么修?你说这样画,他说那样画,那颐和园不就完蛋了吗?对于这些就要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文化遗产保护中许许多多方面都必须用法律的手段确定下来。还有比如说我是一个老板。你们说傣族的村寨很重要,傣族在消亡,傣族文化没有钱来保护。那么我作为一个大老板,我可以参与,但是我的参与不是没有条件的,我参与的很大一个目标就是搞旅游开发,那么我就希望高速公路能通到那个地方,在村寨的边上能盖一个宾馆,还能有个停车场。这是投资方的需求。但是从保护方的角度就会说这样不行,这样会破坏掉这个地方的风貌,游客太多会破坏这个地方的生态,那么这里面就需要一个帄衡。这种帄衡通过什么方法来固定下来,也是只有通过法律的方法固定下来。讲到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法律。

文化遗产法非常重要,为什么呢?第一文化遗产特别脆弱,是不可逆的、不可再生的。现在说环境很重要,环境破坏了怎么怎么样。其实环保局的都说,环境被彻底破坏了,五十年还能恢复。文化遗产却是不可逆的,故宫被拆了,五百年也起不来。另外一个,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它的可利用价值是非常多的,想利用它的人也非常多,而且都是一些强势的人想利用文化遗产,那么怎么协调这个关系,可能也是需要通过法律来规定的。

接下来讲讲几个重要的文件,讲讲现在存在的几个国际公约。一个是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约》。对文化遗产破坏最大的还是战争,比如说伊拉克、阿富汗,包括美国的邪教组织都是在当地对文化遗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的。为什么国际社会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制定的第一个公约是《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约》,我觉得这很能说明问题。一直到今天,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还是第一位的。中国加入了一个“国际人道法委员会”,国际人道法讲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对战俘的善待问题,另一个是在精神层面保持人道。通过武力灭掉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就是对这个地区的人精神上面的非人道。第二个公约是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文物非法转让的公约》,这个公约里面说得比较多的是怎么样防止盗掘、盗窃以及走私。除了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第二个破坏的大因素就是盗掘、偷盗、走私。我估计从八十年代后期到今天可能每天每时都在发生盗掘和走私。以前有句话叫“想致富去挖墓,一夜成个万元户”。现在好盗的墓都盗得差不多了。大家到甘肃、内蒙一带去,到一个小山坡上拿望远镜一望,以为是植树造林,怎么?到处是坑,都是挖的古墓葬。同样的一个东西在中国卖一万,在香港卖五万,在美国可能就卖十万,因此走私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大家以前看过一个电影叫《泰坦尼克号》,从那个电影放了之后,盗掘沉船就成了一桩大买卖了,地上的东西盗得差不多了以后就开始盗掘沉船了。现在像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区的沿海经常有渔民打鱼的时候捞上来沉船的残骸,就知道了这个地方有沉船,信息传开了之后就会有有组织的盗掘。那么这个公约是干嘛的?就是专门管这个的。盗掘和走私是国际性的犯罪。山西老百姓的家里就能找到英国索富比拍卖行的拍卖图录,说明这是一种国际性的犯罪,要解决国际性的犯罪就要通过国际公约,70年公约就是针对这个问题。

第三个公约是1972年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现在经常有申报世界遗产这个概念,比如说帄遥古城、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是起因于这个1972年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这个里面讲的就是怎么对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从全人类的角度去判断它的价值,怎么样对它实行有效的保护。这个公约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占全球第二位,中国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也非常严重。那么怎么样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一个地方是否是文化遗产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否到位,一个很权威的标准就是这个公约。

还有一个公约也很重要,就是1995年的《关于文物返还的公约》,现在从报纸上经常看到关于文物返还,比如中国从比利时又返还了多少东西,意大利又从美国返还了多少东西,越南又从土耳其返还了什么东西,一切一切的最初的动因都是跟1995年的这个文物返还公约有关的。它讲的就是什么样的文物出境是非法的,出境以后怎么样返还。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法学家来讨论的。因为前面几个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而这个公约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定的。因为在返还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很多财产问题。人民大学博物馆的东西被张三偷了,之后被运到了深圳,李四花钱买了又跑到了香港,一个美国人在香港买了过去,在纽约拍卖行又拍了,拍了以后又被日本的大博物馆收藏了。现在人民大学的校长到日本参观,一看这个东西是我们学校博物馆的,要求返还。日本人一看这个东西确实跟你们博物馆的一样,也没异议。但是这里面牵扯了大量的法律问题,比如善意占有人啊恶意占有人啊,不是那么简单说还就还的,需要法学家来解决。

还有一个是2002年的《水下文物保护公约》。刚才说了偷盗沉船很猖獗。现在科技很发达,美国、德国几个专干这一行的人当着我的面就说,“你信不信吧,你把一把刀扔到太帄洋的马里亚那大海沟,我第二天就给你捞出来”。言下之意就是你们中国沿海的沉船我都知道,我只不过不捞罢了。事实上呢,在某个地方,当地渔民一报告,捕鱼的时候有船板被捞上来,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艘比较大的船长期停泊在那里,干嘛呢?就在打捞水下文物。像这样的事情,根本不能靠一个地方政府来制止。你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财力、能力去解决。只有通过国际的协助来解决。我觉得这个《水下文物保护公约》的学问也挺深的,这方面最近几年国内的成果也比较多。(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有的时候大家会感到触目惊心。比方说前一阵福建的一个小县城海边发现一艘沉船,之后岸边就停满了宝马车。他们有组织的去找一些潜水员,把广东、海南一些潜水学校的教师请来,去帮助他们打捞。有时候会发现全县医院里面的高压氧舱被他们包了。为什么呢?在下面挖的时间长了憋得慌,挖到东西挣到钱了,干什么呢?到高压氧舱吸吸氧去。这是非常严重的。公安有时候去抓,他们看跑不掉了,把捞到的东西往水里面一扔,就没有证据了。当地警察把这些偷捞的人送到检察院、法院,法院的人说没有证据,就放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怎么样从法律上来把这个事情解决了,我觉得这个公约的研究价值是非常大非常大的。

还有一个公约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现在经常会有人说什么昆曲啊诸如此类的被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的这些,出处都是这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到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样传承它、保护它?这里面关键因素是什么?传承人怎么发挥作用?关于这些问题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是不一样的,但是最核心的方法是什么?如果大家感兴趣,先别去看那些乱七八糟的报纸,先花半小时把这个公约看一看,就会有一个牢固的、准确的判断力。

这是简要介绍一下几个主要的国际公约,有战争情况下的,有反走私的,有关于世界遗产的,有关于水下文物保护的,有关于非物质的。这些东西都有中文本,而且翻译的水帄还不错。当然大家学问这么深,如果看了一遍还感兴趣的话就应该中英文联合起来读。

再讲几个国内立法,中国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实际上是比较落后的。现在咱们讲文化遗产讲得比较来劲,但是回过头一想,做这些工作的人,十年前还是穷光蛋。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大家都根本没有工夫去想这些事情。再往前推,文化大革命更没有人去想这些事情。再往前推是打内战,也没人想这些事。真正中国人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最近十几年,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开始慢慢想这些事情了。当一百年前,法国人想要通过法律来保护《敦煌文书》的时候中国人在干什么?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是很落后的。

我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在这方面的立法成果。一个是《文物保护法》和它的几次修订。这个《文物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文化领域的法律,1982年就有了。到现在修改的次数也比较多,比较大的修改有89年、02年等。对这部法律的评价虽然不高,但是坦率地说,如果没有这部法律的话,中国现在的古建筑恐怕三分之二都没有了。有时候还是挺管用的。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不久之前,还有的人想在故宫里面建宾馆,假如没有这些法律的规制,那可能就真的建起来了。在故宫里面建宾馆好像很耸人听闻,但是这样的事情在颐和园里面就办成了。假如没有这部法律的话,可能三分之二的古建筑都会被毁坏,所有的古墓都会被盗,起码一半的珍贵文物都会被走私走了。当然从现在来看这个《文物保护法》很粗糙,可能也不符合法学家的评判标准。但是我知道,从1991年制定《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到2002年修改《文物保护法》始终没有法学家参与。我印象中,第一次有法学界的教授参加国务院法制办对完善文物法的讨论是非常晚的事情。由于这些教授长期不介入这些问题,在这些会上提出来的问题也是很荒诞的。真正参与立法工作的在在座的人眼里看来都是法盲。现在我揣了1000块钱到新华书店买环境法的书,很快就花光了,我要是揣100块钱到新华书店买文化遗产法的书,花不掉,没有这方面的书,在座的都没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遗产法的水帄是不可能很高的。假如大家对这个主题略感兴趣的话,这部《文物保护法》一定要看。

还有《长城条例》,中国人老提长城,好像长城跟中国人的关系是最紧密的。前两天看新闻,日本人想到中国第一个想到的是长城,第二个想到的是中餐,可见长城的影响力。但事实上怎么样?我们老说万里长城,其实只剩下三分之一了,而且是断断续续,严重不符合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长城。山东有齐长城,有个副省长花了很多钱把一段齐长城修缮成瓷砖的了。长城的保护是非常差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专项的法规来保护它。长城是线状的,有些是纵向的跨了很多行政区域,有些就是省市县的边界,长城一条线,这边是北京,那边是河北。能挣钱的谁都想管,不能挣钱的谁都不想管,大量作为边界的长城被破坏掉了。还有很多长城在荒郊野外,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人敢说他走过所有长城。谁说这话谁吹牛,因为到现在为止长城的家底还没摸清呢,不要说全国的长城的家底没摸清,甚至北京长城的家底也没摸清。谁也不能说,我踏遍了北京的所有长城。像长城这样的东西说起来很重要很重要,事实上很糟糕。有一次有一个官员有机会去考察一段长城,结果发现吹嘘吹得很厉害的一段长城在多少年前就已经不存在了。七八公里长的一段长城七八年前就不存在了,触动很大,那时候就有一组人利用这个机会推动《长城条例》的制定。甭管《长城条例》有多少用,起码在理论上面,长城应该怎么保护、管理、修缮,在法律上已经有明文规定了。这是一个除了《文物保护法》之外的行政法规。

还有一些行政法规就是关于古建筑物修缮的、关于博物馆管理的、关于文物出境管理的,还有像刚才我说的国务院颁布的准备在7月1日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都是我们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一些重要成果。没有法学家的参与,这些东西在理论上是不会得到很大提高的。我们老批评环境差,但是全国研究和讲授环境法的教授可以坐满几班车,但是我们全中国专职搞文化遗产法的教授一个都没有。这个情况如果不改变的话,文化遗产法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再过十年依然如此。

除了刚才讲到的几个国际公约和国内立法,还有几个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像《刑法》、《城镇规划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等。刑法里面起码有四五种罪名是专门针对文物破坏的,很多年前就达到了这个水帄,但事实上由于司法部门对这些东西非常生疏,在司法实践中真正运用这些条款的场合是非常少的,我估计最多百分之一的文物犯罪是被纳入了刑法的规范。这是一个悲哀。

接下来谈一下我国文化遗产法中的几个缺陷。一个就是文化遗产的认定。刚才咱们说了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享有特权的一种东西,就相当于老干部、老专家一样,很重要但又特别脆弱,就需要特殊的保护。那么怎么样认定它?这个特权给谁?如果认定不上的话,这个保护伞就带不到它头上。文化遗产的认定方面,法律空白特别多。比如说美术馆后街22号院,那个小院子特别棒,当时太多的人想保护它,但是开发商和政府就要拆,打官司打到了西城区法院,西城区法院说凭什么不让拆?是啊,它没有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既然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就不受《文物保护法》的调整,政府就可以把它拆了。大量北京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街区的胡同,说拆就拆,一点法律障碍都没有。怎么样把它认定为文化街区、村镇或者古建筑,怎么样认定更有效、快速、准确,这在法律上面是一个空白。

第二个缺陷是政府的行政责任没有在法律上落实下来。实际上文化遗产保护主要的责任是政府的责任。因为它是公益事业,主要要靠政府的投资,行政责任没有在相关的规定中得到落实。比如我作为东城区的区长,在你们谈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什么?两个。第一,财政收入;第二,要稳定,要安全。可是你们讲保护,那我这个街区不能拆,那个街区也不能拆。朝阳区我的同行又是盖中央电视塔又是盖SOHO,财政收入就会很高,我肯定就会不舒服。我作为区长的话就要想方设法的把这些老城区给整治掉。这里面就牵扯到行政责任的划分问题。在行政责任上面的不明确导致文化遗产保护的困难我觉得是一种缺陷。

另外还有一个缺陷是税收。比方说故宫要修缮好保护好,钱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是门票,在税收上面,法律就应该给它一个比较好的定位。大家都去过八达岭,人那么多,它就指着这个门票来赚钱。其实为了使大家更好地游览,可以在别的方面多开发。但这个里面的税收制度又很糟糕,八达岭的门票是免税的,其他方面的收入是要征税的。所以征税的方面他就搞得少,门票尽可能多卖,这样就使得八达岭的游客越来越多,没有一个人到八达岭会感觉舒服的。这是税收方面的一个例子。

还有比方说产权制度,现行的产权制度也是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比方说北京老城里面有很多会馆,像绍兴会馆、宁波会馆都破破烂烂的。当地的区政府根本没有钱去修,就是说产权单位根本没有钱去修。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即使不拆它,风一刮也就刮倒了。但是宁波、绍兴这些地方有钱人很多,一些大老板说我们捐资去修,修完之后这个产权能不能变更到我们绍兴去,变成绍兴人在北京的办事处。但是这个产权变更在法律上面也遇到了困难。这就使得绍兴人有钱不能修,区政府没钱也不能修。

还有比方说公益诉讼,现在环保方面的公益诉讼好像有一点但是也不多。前段时间北京有个律师,它的老家是河南的,河南几个石窟的石像被偷到美国去了。他要搞公益诉讼,别人就问他您是什么身份,您是受害者吗,他没有办法证明。还有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法籍华裔,她想通过公益诉讼制止北京胡同的毁坏,我觉得最大的障碍是她的受害人身份。凭什么说胡同被拆了您就是受害者。您不是受害者怎么做原告。我觉得法学界、律师界、立法部门的人联合起来的话,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并不难,就是要几方配合一下。有个人去博物馆,花了20块钱的门票看到的都是赝品,赝品没有标示出来(按理说赝品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得标示出来),他就觉得受骗了,他想提一个公益诉讼,他来问我,我就特别希望这个事情能办成。

第九个问题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机构。第一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对夫妇,叫琳达·普罗特和阿基夫,这对老夫妇是文化遗产法方面国际权威,对中国也特别友好。美国杜克大学有一帮教授,他们本身学问也很深,联合了全美的科研机构。主要涉及的是反走私法,大家有兴趣可以浏览一下他们的网站。英国有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叫做艺术与法研究所。他们这个艺术主要就是指文化遗产。在他们看来壁画、雕塑、瓷器、包括老城都是艺术。他们也定期出版期刊,但是这个地方的缺陷是它不招生。这也是一对夫妇主办的。法国主要是巴黎十三大学,他们主要是从比较法的角度来谈文化遗产法。意大利的罗马大学有两个教授。一个是侧重于搞文化遗产刑法方面的,一个是侧重于文化遗产登记方面的。有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的,还有中国的。中国人民大学不错,还有比人民大学更好的。厦门大学在好多年前就开始搞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还有一个是武汉大学,他们主要从国际法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

最后谈谈现在的热点问题。一个是文物返还。现在颐和园、圆明园、故宫都在讲文物返还的问题,文物返还里面的题目都不是几年就能做完的。在中国关于二战期间被掠文物返还的问题我相信十年都做不完。这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太多,需要很多资料收集、法学理论的研究,还有新制度的创设等等。中国虽然很落后但是也很重要。第一它是五大常任理事国,第二谁想到中国都会想到中国的文化遗产特别多,所以在文化遗产的公约方面中国是特别有发言权的。我说这些话就是想提醒大家,关于这方面如果想有作为的话机会是很多的。关于文物返还,将来一定会有专门的国际公约或者双边条约。包括中国和日本之间签署双边协定都是有可能的。这些事情的进展是很快的。现在这方面的新闻很多,大家看了这方面的报道如果感兴趣的话一定要追本求源。因为不准确的新闻特别多。大家看了相关新闻如果感兴趣的话,第一要看相关的国际公约,第二看相关的国内法,假如再感兴趣的话到实地去看看。谁愿意钻进去谁就是这方面的大专家。

第二个热点问题就是所谓的私立博物馆。现在想建私立博物馆的人很多,加以规范的话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潮流。但是里面有很多法律问题。比方说私立博物馆的定性问题。博物馆的权利义务是什么?博物馆的藏品来源问题,博物馆办不下去了,它的藏品问题,它的税收问题,在民办非企业单位里面的特殊性问题,资金来源,治理结构,包括它和公立博物馆的差距等等。

还有好多热点,比方说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搞得好是文化遗产价值发挥的一个渠道,搞得不好本身就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你不搞旅游村寨里面的人还是那么穷,但是搞旅游的话,有些村寨一开放,三个月就彻底遭到破坏。怎么样规范旅行社、村寨的权利义务,还有涉及到的民族传统工艺品制作、销售、出口的管理问题,集体商标、地理标志等问题,在我国都缺乏法律规范的。

还有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就是非政府机构。现在中国非政府机构越来越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非政府机构也越来越多。但是什么样的非政府机构是合法的?非政府机构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它的资金来源是什么?规范体制是什么?税收政策是什么?诸如此类的,现在基本上都空白,好多好多问题基本上很少有人去研究。我刚才提到的琳达·普罗特跟我说,这方面最发达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二十年前跟我们现在是一样的,没人搞这些问题。搞它干什么,挣不了钱,文章也发不了,没人听课,她最早毕业的博士都干别的去了。但是坚持下来的人现在都成了人类文化遗产法的教父。我相信最近的十年这方面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就怕有需求了没人,想干这个活了没有基础,想发挥这个作用了没有这个学问。谢谢大家。

叶秋华:刚才何司长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生动,也很幽默的专题讲座,通过十个问题把我们带进了文化遗产法的殿堂。我觉得听了以后真的获益匪浅,以前对这个也挺有兴趣,但是有些还是不太明白,今天一下把我们带到了这个学术研究的前沿,非常感谢他。我想同学们一定也和我有同感。下面请王云夏教授点评。

王云霞:当过无数次评议人,像今天这样的还是头一次,感觉很微妙,因为这个对象太特别了。我不知道同学们对文化遗产法和文化遗产本身有多少了解,我相信不会有太多涉足。以前有一个同学很直接地问我,一种东西如果到了要动用各种手段去保护,它才能生存下去的话,那么这种东西本身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就像他(何戍中)刚才所说的,一样东西如果是好的它自然会流传下来,适者生存嘛。如果需要动用各种手段和资源去保护的话,还有这个必要吗?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累呢?我觉得这确确实实是因为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太不够了。你生活的地方可能会看到它不太好的一面,像何老师刚才说的,北京老城里面的人,它觉得这个房子是破房子,它天天盼望着能够住楼房,天天盼望着能够有煤气、暖气改善他的生活。但是我们住在外面的人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感。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海湾,边上全都是高楼大厦非常漂亮,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它是哪里。现在很多电视剧都在这种场景里拍摄,我们不知道它在哪,但是如果我拍的是长安街,你肯定就知道它是北京。就是说当你认识它的时候你不会很在意,当你不认识它的时候你会很恐慌。因为你自己的文化特色没有了,精神认同感没有了。所以我觉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关键的。何老师刚才说到,这种东西是非常脆弱的,是不可复制的,是需要保护的,这在全世界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就像我们对待濒临灭绝的生物一样,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几百年里破坏掉的东西太多了,现在能够留下来,让我们得以认识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

何戍中:咱们老说咱们东西很多。但是实际上我举个例子,咱们全国大陆博物馆藏品的总数比不上美国一个大博物馆。北京号称是全中国历史文化名胜保护最好的地方,在这个保护最好的地方你去看看,还有多少可以称得上是北京老城的。

王云霞:越是有文化的人越会重视文化遗产。而经济还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因为他生存的问题还没解决,所以他更多关注的是怎么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假如他一旦改善了生活环境,这时候他会怀念四合院,怀念他小时候住过的环境,但是再也没有了。所以我们既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应该更多的关注它。当然对我们法学界的同学来说,其实有很多人已经选择了这个方向,那么我们在帄时的研究和学习生活中就应该找一些这样的课题,这些课题其实他(何戍中)刚才已经讲了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做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呢,因为你刚才提到了95年的返还公约。我觉得95年返还公约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你刚才说了一句蛮绝对的话就是所有一切返还都是起因于95年公约,实际上这个不对,这只是私法方面的。因为它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定的,它主要是民事方面的返还。但是国与国之间的返还,包括战争期间的返还都跟这个公约没有关系。

何戍中:这是我刚才的口误。

王云霞:返还问题其实更多的还是在公法领域。

何戍中:我觉得最近十五年(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变化发展特别快,国际上的动态非常多。几乎所有的场合里面,都在拿中国说事情,在拿中国的文化遗产说事情。他们举的例子,起码有三分之二都跟中国有关。但是中国参与的人却很少,这种事情对中国人来说太高雅。

叶秋华:我说一下我在英国的感受。刚去英国的时候看到英国的古建筑几百年都不能拆,特别不理解。后来去了大英博物馆,还生了一肚子气,一看中国那么多文物,在国内见都没有见过,都搬到那儿去了。还有很多,像帕特农神庙几乎整个给端去了。然后印度的、埃及的,就觉得对英国人有点恨。但是看完大英博物馆以后我就不这样想了。我就觉得对一个文物的保护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就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讲,英国人能够把这些文物弄过来,用那么好的条件,那么多的资金,用最好的方式把它保护起来,把这些文明一一展现出来。说实在的我看了之后肃然起敬。如果这些东西真地在雅典、在中国,能够得到这么好的保护吗?我觉得是不可想象的。

何戍中:在这个法制社会里面。有很多情况下说:“拆!”,那都是省委书记、市委书记下的命令,假如没有法律的话,说拆就拆。但是在有了文化遗产法的情况下,一些人就会说,这是违法的,法律说了要怎么怎么样,媒体要登的。就会有效阻止这种结果。法律很重要。

二、提问部分

问:何老师我有这么几个问题。关于文化遗产的界定,您刚才列举了几个公约。1954年的那个公约,它里面使用的是cultural object,但是到了1972年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公约,它里面用的就是cultural heritage。有些专家认为这两个基本意思是差不多的。但是我看有一个外国学者写了一篇文章说这两者的意思是不相同的。前者更强调的是它的艺术性。后者更强调它的历史性,也就是文化的传承性,它的价值要从它的原生地出发才能理解。比如一个古墓葬只有位于它的原生地,才能让人理解它的历史文化背景,演变过程等等。这里面强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刚才叶老师说如果这些文物不是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面是保存在原生地,比如说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结果被毁掉了。也就是谁有条件谁就可以保护。这是一种立场,这种立场在他的文章里面被概括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主义立场。就是说我们重视的一种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地域的文化遗产,而且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一种普适性。而后一种cultur heritage 强调本土性、民族性。如果过分强调普适性是不是会鼓励盗窃走私呢?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冲突?

何戍中:你看东西看得非常细。我觉得这个概念确实是不断在变的。不仅英文是这样,中文也是这样,咱们以前说古董说得比较多,后来说文物说得比较多,再后来说文化遗产说得比较多。我想五十年前人们说古董的时候他想不起来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因为理解的程度没有到。我相信你刚才说的那几个概念也差不多,现在你刚才说的第一个概念也确实用得非常少了。现在可移动文物用cultural property,不可移动文物用cultural heritage比较多。我觉得这主要是起草小组的人,他们的文化背景千差万别。有些在起草的过程中被更正过来,有些就没有。我想这点是该与时俱进的。我觉得是一样可移动物件还是一大片遗址,这个区分更胜过你刚才说的国际主义等等。

另一个我要说的,文化遗产之所以重要,它是跟当地人的生活传统相关联的。一个陶罐,放在我们村,能讲的故事更多一点,放到美国去就讲不出来了。现在很提倡文物的原址保护,沉船都不要捞,古建筑、古墓葬需要原址保护,就是坛坛罐罐也需要当地的博物馆保护。为了弥补文化交流上的缺陷,现在大量提倡的是办文物展览的方法。还有人甚至提出文物展览都不要办,你可以来博物馆看。敦煌遗书在巴黎或者北京看就大打折扣了,最好在敦煌看,信息量更大一些。盗掘、走私的理论基础就是所谓的普适性。我知道你提的那篇文章,这个作者我都认识。一个理论的提出不像书生想得那么单纯,它背后是有一套体系的。我觉得我们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还是强调本土保护。还有我觉得主导性的保护是法律保护。

王云霞:我觉得黄树卿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领域里面确实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国际主义的,一种是民族主义的。实际上国际主义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就像叶老师刚才说的,大英博物馆里中国的东西,他们抢过去是不对的,可是不抢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早就把它们破坏光了。所以西方人很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文化遗产虽然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些人民创造的,但是最终它还是全人类的,是没有国界的。当然他们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有强盗逻辑在里面,但事实上已经成了这样的状况了。当你没有办法要求返还的时候,可以说世界各个民族的人民都能同时欣赏到这么多文化遗产也是好的一个方面。当然,最好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将文化遗产和创造这种遗产的人和环境本身结合在一起。

何戍中:中国有个很有钱的汽车大老板叫板大英博物馆,他说他也很有钱,想在大英博物馆买几样东西,说你们保管条件太差了,我买几件行不行?肯定不行。

叶秋华:我遇到过一个英国老师,他的房子几百年了,着了火,按说该盖个新的了,就那样国家也不允许他重新翻盖。我的意思倒不是说英国人有多么好,就是说他有那种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这点精神是可嘉的。

问:我有两个小问题。第一是您刚才讲的几个国际公约,我们国家是不是已经参加了?

何戍中:54年公约加入了,但是它有两个附件议定书,第一个议定书加入了,第二个没有加入。70年的加入了。72年的加入了。95年的加入了。水下公约没有加入。为什么没有呢?它里面强调仲裁机构的作用。我们外交部认为仲裁太强硬。

问:第二个问题就是您刚才提到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公益性事业,既然是公益性事业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要靠民间团体的力量。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在民间力量的配置和引导方面有没有什么行动,目前我们国家这方面的状况是什么样的。

何戍中:一个现代社会应当是三足鼎立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但事实上,在我们国家,社会组织这条腿几乎是没有的,非政府组织跟FZF组织是同义词。政府本意上是不希望有这个破玩意的。事实上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这种组织的建立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呢?他没有给你明确的门槛,你哪怕给我列一百个门槛,给我写得清清楚楚的我也有办法,但是它就不列清楚那就没办法了。另外一个它的财政丝毫没有保障。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了这么多年,政府办的组织特别多,包括红十字会,这会那会的,号称是社会组织,其实都不是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现在相关的文件只有国务院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条例》,能够按照这个条例登记的组织非常少。这样的组织非常重要,但是在中国刚刚起步。

问:何老师您刚才说寄希望法律给文化遗产定一个标准。您是否认为法律有这么高的理性去评判什么是文化遗产?就像刚才您说颐和园的长廊,两个艺术家争论怎么绘彩绘,他们专业的人都说不清楚,法律说得清楚吗?

何戍中:在这个时候法律只提供程序。法律能提供标准的时候就提供标准,不能提供标准的时候就提供程序出来。

王云霞:我觉得法律就是一种妥协的结果。法律不是随便制定的。它在制定的过程中肯定要听取官员的意见,艺术家的意见,民众的意见,等等。最终折中各方的利益形成一种法律。既然已经制定了这个标准,就按这个标准做。我觉得这是最能够代表大家共同利益的产物。

何戍中:我再补充一点。法律最终是由一屋子的前省委书记们、前部长们决定的。这些人在讨论之前不会做深入了解。这种人他学问不深,但是他阅历很广,他看到之后就会联想到很多他以前碰到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出来的法律除了公帄正义之外还是最简便的最实用的。

第二篇:构建全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框架

构建全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框架

摘 要:笔者作为浙江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在触及大量未成年人案件的同时,深感当前法律框架下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疏散和滞后,在此立论探讨如何构建全面、系统的保护机制。

关键词:未成年人、民事法律、刑事法律、系统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他们是一个群体,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如何促进未成年人在品质、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保护其身体健康、保障合法权益,已是全社会的关心焦点,更是营造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节。目前现行的相关立法较松散,难成系统,有的甚至在规定上滞后,可操作难度大。为此,笔者拟就在民事法律、刑事法律等诸方面去阐述,以建立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法律保护框架。

一、未成人保护范围及主体

国家维护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身体、心理具有较强可塑性,尚处于生长阶段,其人格社会阅历尚不完全成熟,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配合和教育才能构成方向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满活力的教育共同体,使未成年人一代健康成长。国家是保护的主力,同时,倡导全社会人民共同担当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二、民事立法方面的保护

我国《民法通则》作为根本法,分别在第12条、第16条及第104条有关未成年人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父母监护职责及人身权等方同作保护性规定,同时,又在《婚姻法》第15条规定“未成年的或不能 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第17条“父母有管好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离婚的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劳动法》第15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第58条:”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八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1999年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1995年《未成年特殊保护规定》;在文化教育方面,我国1986年公布的《义务教育法》第2条规定,国家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第4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10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1995年公布的《教育法》第49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同时,还在相关的生活保健、营业性娱乐场所、新闻媒体、民政求助管理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国家关心保护下一代的立法旨意,在一定意义上倡导了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群体的良好社会风气,使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法可依。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屡见于报端杂志,如有遭人贩子拐卖的,有辍学流浪结伙犯罪的,有侵犯受教育权的,有因离婚而遭遗弃、虐待的,有知法犯法、被非法关押的,还有健康权遭侵害而得不到保护和救助的等等这些,凸显了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保护的法律框架健全吗?其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首先,现有的相关法律尽管有所规定,但均较笼统,很难实际操作,例如,未成年人与学校相关的民事诉讼案件中,约有60%的判决将学校与在校未成年学生之间关系看作是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即学校是在校未成年人学生的监护人,未成年学生是学校的监护对象,表述为”学校对学生的监护责任是特定的,存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之中,不一而足。而其实,综观法律及最高院解释从未将学校列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这样,未成年人的伤害案件权利保护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实际操作上的侵权与补偿责任相互含糊不清。在受教育权利保护上,尽管国家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基于目前我国实际实行的是收费教育,这就意味着父母或监护人必须出钱,而对大多数家庭而言,生存权与受教育权是相冲突的,因此,未成年人的“受义务教育权”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其次,现行法律规定散见于法律、法规及各部门规章之中,自成一体,缺少有效制约,更缺乏如何追究法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算是相对概括的法律,但在第三章学校保护第四章社会保护条款中,仅仅原则性规定了权利保护的诸多情形,但缺少违法追究的操作及相关的法律后果,在第5章司法保护的8条条款中规定也不尽详细。

三、刑事立法方面的保护

第十七届国际刑法大会于2004年9月12至1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的首要论题就是关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国际刑法学会在会前已委托奥地利分会根据25个国家报告,草拟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专题决议草案。大会经讨论,通过了《国内法和国际法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决议》。《决议》代表了当今世界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以豁达的心胸对待青少年犯罪,以诚挚的情感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精神所在。因为,我国于1991年9月4日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明确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免救的方法,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我国是加入国际公约的国家,对于未成年人保护,国际公约的人权文件中均有规定,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有6条规定:对18岁以下的人犯的罪,不得处死刑。《儿童权利公约》第37条规定,对未满18岁的人所犯罪不得制以死刑或无释放可能的无期徒刑。《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也对此作了规定。

我国《刑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规定应从宽处罚,第17条3款规定:“已满十八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第29条“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宽处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最高司法机关颁布的系列司法解释,如《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规定》、《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相配套工作体系的通知》等等均作了特别保护规定。另外,在未成年人犯罪后的关押、减刑方面,也作了法律规定,《监狱法》第39条规定:“监狱对少年犯、女犯和未成年犯实行分开关押和管理,对未成年犯和女犯的改造应当照顾其生理、心理特点。……第六章第74条、第75条、第76条和第77条均规定未成年犯享有管理和教育改造的特殊保护权利。1991年10月8日最高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指出:为了贯彻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未成年犯的减刑、假释在掌握标准上可以比较成年犯适度放宽……1995年5月20日,最高院《关于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再次对”适度放宽“进一步具体。2002年3月23日,浙江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减刑、假释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中对未成年人减刑、假释的”放宽“幅度、间隔时间、确有悔改和立功表现等等又作了更具体的、更可操作性的规定。这些规定,符合我国一贯倡导的”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针,实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未成年人犯罪是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基本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人格缺陷所致,即未成年人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组织系统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充分而和谐的发育环境,而导致其个人生活的错误倾向和不良模式,但是,少年犯的人格可塑性特征,易于娇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因此,立法体系应该在犯罪要素的框架内单独考虑。

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规定基本符合国际刑法的发展趋势。但是检视和反思这些规定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简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应设定在18周岁。根据刑法第17条第六款规定,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是一个独立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量刑情节。但我国刑法将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设在16周岁,所以,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与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在从轻或减轻处罚上就会发生事实冲突。与其如此,不如顺理成章地将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提升到18周岁。

2、按刑法17条二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该规定的8种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但实际处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如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绑架行为并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故意杀害被绑架人的案件和该年龄阶段涉毒案件就是其中适例。因此,关于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所列举的罪名,就有进一步修正的必要。

3、未年人刑事责任的确定,需要专门的司法部门及其相关诉讼程序,而我国目前这方面还很不完善,完全有必要对之规定为独立的司法部门和程序体系,为此,建议制订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配套的程序法和责任法。

4、应明文禁止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无期徒刑,这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对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得判以死期或无释放可能的无期徒刑的要求,也是我国刑法的立法旨意,因为,无期徒刑是最高刑的情况下,再适用刑法第17条3款予以减轻,就不应适用无期徒刑,否则,体现不出从轻、减轻之精神。

5、关于罚金刑的规定方面,目前在判处未成年犯罪的同时,判相对的罚金刑或独立判处,但未成年人本身个人无财产,大都由其法定监护人(父母)缴纳,此举并未达到惩治犯罪、产生特殊预防的效果,相反有违于无罪不罚、罪刑自负原则,故对未成年人罚金刑适用应予限制。

四、系统保护框架的构想

打开互联网,相关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看法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致公党中央委员会针对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决定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精华教育;上海在格致初级中学成立首家网络电视;商都新闻网针对未成年人的校园事件、乞讨、叫卖及成为黄网会员、烟民数量上升及女性受性侵害等问题,呼吁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在此,笔者认为,要想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必须构建系统化工程。

首先,整理现有法律、法规,修订不合时宜的规定并辅之以相关制裁措施及可操作性实施细则,尽快完善立法体系,必要时独立出专门的司法部门和程序体系,如海事法院、铁路法院之类的专门性机构。这样在财力、物力及体制上加以重视,那么,我国的司法保护方面不至于一纸空文。

其次,家庭和学校保护上,通过部门规章形式规定相关的专业管理人员,国家投入经费或倡导社会团体机构捐助经费,使日常保护提上日程;在学校设立相应的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加强培训,如心理学、行为学教师、医师,重视师资力量的感化作用;开展家庭与学校的互通联动、信息互递,形成一张监督保护网。

再者,构筑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已成为我国当前保护系统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政府为牵头,组织全社会人员参与此项保护工作,出台类似《未成年人社会救助法》法律,以法律高度予以保障;调动社会各方面资助力量,补充国家财力不足,设立”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希望工程助学基金"。以充实司法保障、政府民政保护体系,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工程的一支补充力量。

总之,全面、系统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需要我们社会各届共同努力,共同构建完善的法律框架,促进该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人民司法(2002)第6期P69页。

②法律适用(2004)第8期P70页。

③中国律师(2005)第5期P17页。

④法律适用(2000)第7期P33页。

⑤法律适用(2000)第11期P26页。

⑥法律知用(2001)第11期P56页。

参考文献:

[1]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参见胡云腾著《死刑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于绍《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社会因素》,《犯罪问题研究》2001第5期。

[4]杨颖秀《教育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

作者简介:李钟年,1967.2生,浙江省台州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在职法律硕士(J.M)浙江利群律师事务所一级合伙人,浙江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首届委员。

第三篇:保护文化遗产 构建和谐XX

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XX

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XX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民俗文化独特。全市现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其中国家级3处(9个点)、省级13处、市级31处,馆(库)藏珍贵文物1225件,26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国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小平故居,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宋安丙家族墓地,“蜀中第一塞”——宝箴塞,川东北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落——褒先寺,南宋至清代石刻群——灵宝山石刻等都在我市境内。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宝贵资源。全市上下特别是广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一定要大力推进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使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XX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街区、镇村、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正在逐步消亡或失传。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有效保护利用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XX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引导全民增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意识,共同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进一步认清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展示XX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XX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要正确把握文化遗产“保”和“用”的关系,既要合理追求经济GDP,又要全力守护文化DNA,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促进XX和谐发展。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要普查摸底。各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要充分利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机会,在更大范围和空间内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积极开展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的征集,深度发掘和科学整合资源,不断充实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同时,做好馆藏文物的信息采集、录入、登记和建档工作。二要科学规划。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分类制定文物保护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依法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必要的保护管理机构,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坚决避免和纠正过度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特别是将文物作为或变相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违法行为。三是统筹兼顾。改进和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严格执行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凡涉及文物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在项目批准前征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在进行必要的考古勘探、发掘并落实文物保护措施以后方可实施。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考古发掘要充分考虑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统一管理,落实审批和监督责任。四是重点保护。实施一批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排除重大文物险情,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对文物“复建”进行严格限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切实用到对重要文物、特别是重大濒危文物的保护项目上。当前,要重点抓好以华蓥褒先寺、CC观音寺、XX文庙等为重点的文物维修工程,做好XX肖溪、协兴,CC沿口、中心,AA顾县,BB汤巴丘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村落的申报工作。

三、强化保障,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研究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强化投入保障。坚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确保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对文物分布较集中的区市县予以重点倾斜,在资金上给予必要保证,在文化经济政策上给予支持。认真落实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努力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四是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预案制度、科学保护及监督管理制度、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馆藏文物管理制度、目标考核制度,强化督查督办,狠抓制度落实

。坚持依法办事,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文物经营和民间文物收藏行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第四篇: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承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第五篇: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精神

我们中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等等。而今,又有几个人能表现出中国最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先说说这表演艺术把,最让人称赞的就是京剧把,可现在又有多少是正真为此去用尽一生去研究呢,现在许许多多的选秀节目。唱的都是京剧么?不是。那唱的多的是什么呢?是英文歌曲。现在只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老一辈才对戏曲情有独钟。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会去看看么,就算有,那也是百里挑一了。

再来说说这社会风俗把,中秋节是我国为了祭奠屈原而由来的节日。现在过中秋有很多很多家人没能团聚在一起,这个理由那个理由。我们也渐渐不重视起来。可是在韩国中秋节是被韩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中秋节不仅是韩国人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对祖先尽孝的重要节日,因此韩国人无论多忙,也要尽量在中秋节赶回家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把。剪纸——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可现在有有多少人还回去学习它,能领悟到这想工艺的精华。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多少多少的伟人。留下了多少多少文化遗产。可又只有多人吸取到了精髓。请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领略京剧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过每个中秋,让我们除了学习之外空余的学习学习剪纸,好好的珍惜那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起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神!!

下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构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构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材料

    界首市历史悠久,民风古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非遗”保护中心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

    浅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浅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奚宇,1110758 自19世纪以来的多场战争和猖獗的文物盗卖行为,已使得人类文化遗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虽自1972年世界遗产巴黎公约以来,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文化遗产建议书

    保护文化遗产建议书 保护文化遗产建议书1 经过本报组织的“邀你当记者寻访古遗迹游”活动,已经深深爱上西安古遗迹的特邀嘉宾记者于亚男、崔庚年、宋朝环、王建华等人,昨日联......

    文化遗产保护(终稿)

    1城市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盲目的开发建设割断历史文脉;以单体保护取代整体环境保护;不合理定位改变历史地段环境 “拆毁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盛行;商业化开发造成持久负面影响;“保......

    保护文化遗产”公益广告

    1、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2、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3、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4、尊重历史,憧憬未来。5、宇宙好汉,......

    保护徐州文化遗产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文明史已延续5000多年,文化遗存丰厚。几千年来,中原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这里碰撞、揉......

    保护文化遗产倡议书

    保护文化遗产倡议书1 晋城市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数千年的社会演变在太行山南端这段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文物遗存,形成了深厚的物质文化积淀。我市现有全国重......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看看下面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抄报哦!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1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2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3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