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目中的贵州文化
我心目中的贵州文化
摘要:贵州一个神奇的地方,早在二十四多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贵州史前文化。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南蛮地区的大国。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明代,贵州建省。清朝,贵州疆域基本行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期在贵州活动,在贵州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49年11月15日,贵州县贵阳解放。同时,贵州是一个三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会。
关键词:心目
中
引论:作为一名贵州人明明知道贵州是祖国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一块宝地,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充满发展情景的山区省份。那为什么我们不去了解、查阅、论证我们的家呢?下面,请大家跟随我的步伐我们一起了解贵州的文化、民族、美食、旅游吧!
一、贵州的历史文化
贵州一个神秘而历史悠久的地方。尽管贵州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记载,后来又有“人无三分银”之说,但是贵州有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大家知道贵州的八大名产:仁怀茅台酒、安顺腊染、镇宁波波糖、威宁火腿、大方漆器、独山盐酸、玉屏筲笛、都匀毛尖。就说仁怀茅台酒,那是世界闻名的名酒。仁怀茅台酒的著名不仅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质量,深厚的酿造文化以及历史上在我国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不可比拟的作用,在中国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更因为他被国际一致认为与“白兰地”,“威士地”比肩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
同时,贵州的文化以多元包容著称,贵州本土的苗、布依、侗、彝等十多个民族, 大多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音乐、舞蹈、刺绣、蜡染、傩戏、水书等等,都曾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看好。
这就是贵州,美丽神奇的贵州。
二、贵州的民族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贵州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苗、布衣、侗、彝、仡佬、水、穿青人等共18个民族。
各民族共同繁衍,共同生效息,为贵州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很大贡献。贵州大多数少数民族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都通晓汉语普通话,并以其作为民族交流的工具。
同时,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亲家”等,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舞姿古朴、矫健、惊奇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曾多次出国演出获得好评。此外,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也别具特色,令人赞叹。就说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生而不原始,粗犷而不粗俗,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原生态展现,更不是猎奇和迎合时尚,它是一种人性本真意义上的艺术升华,为贵州本土文化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出名。也因如此它具有许多荣誉,如1990年9月,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誉为“贵州省高原明珠”; 1992年6月,随贵州省民族民间艺术团,赴荷兰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先后到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等国演出,受到空前赞誉;1994年4月,参加在贵州省大方县举行的百里杜鹃花节,之后又于10月参加在贵阳举行的全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第一名,获一等奖,11月应国家民委邀请到北京进行对外接待文艺表演; 2011年9月10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第一名等等。
《滚山珠》就是这样原滋原味的东西,让人们耳目一新,久久难忘。因此,2006年纳雍县《滚山珠》经申请已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并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三、贵州的城市美食文化
众所周知,贵州的城市美食文化非常丰富。
辣香是贵州菜的主要特点,著名菜点大多与辣椒密切相关,如宫保鸡丁、各类火锅、肠旺面等,都需要用辣椒来调味,黔菜带辣味的菜肴更是口感各异,又分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麻辣、蒜辣等几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
贵州的风味小吃着实令人垂涎。贵阳有花溪牛肉粉,肠旺面,青岩豆腐,卤味,丝娃娃,洋芋粑,青岩卤猪脚,青岩鸡辣角,清镇黄粑,青岩玫瑰糖,息烽阳朗辣子鸡; 遵义有羊肉粉,豆花面,豆腐皮火锅,赤水竹笋,绥阳空心面条,遵义鸡蛋糕 ;兴义有刷把头,兴义鸡肉汤圆,安龙凉剪粉,贞丰糯米;兴仁有兴仁盒子粑;安顺有安顺镇宁波波糖,安顺荞凉粉,安顺裹卷,鸡肉饼, 毕节汤圆,威宁火腿,威宁荞酥;黄平牛肉干一品大包等等。
贵州菜主要属于川菜系列,但贵州菜又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四川主要是麻辣型,云南为甜辣型,而贵州主要是鲜辣、酸辣为主要特色。辣、麻、酸是黔菜很突出的风味。吃不惯的朋友可以提出少放油和辣椒。贵州的干锅系列再加上农家自酿的米酒,农家风味地道醇厚。贵州菜的酸不像山西靠醋来调味,而是酸汤。酸汤是苗族饮食的一大特色,为火锅系列,尤其以酸汤鱼最为好吃。
终而言之,贵州的食文化非常丰富的。如果你来贵州可别错过哦!
四、贵州的旅游文化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风光尤其著名。在里有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就坐落在安顺境内。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山川、河流、溶洞、瀑布众多,北部有国家历史名城遵义,以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娄山关等遗址形成了独特的黔北的红色之旅,省会贵阳打造避暑之都,毕节市的草海以及百里杜鹃,铜仁地区的梵净山,黔西南地区的马岭河峡谷,安顺的黄果树瀑布和龙宫,黔东南和黔南地区的侗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都独具特色,近年来,贵州的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中,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龙宫、赤水、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荔波喀斯特水上森林和赤水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
结语:随着西部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完善,亟待揭谜的是西部人文景观。为了寻求贵州独特的自然景观、古朴的民族人文风情、旅游景观,我们不妨一同踏上这方热土,一起去感受这个花的世界、鸟的天堂、人类的天堂的多彩的贵州吧!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贵州,一个神奇美丽的家园,正如广告上说的:“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贵州!”
第二篇:我心目中的阿拉伯文化
我心目中的阿拉伯文化
想起阿拉伯,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些阿拉伯人,他们身着肥大的袍子,头顶显眼的头巾,头巾下面是高耸突出的鼻梁,还有那头戴黑面纱,身穿黑大袍的阿拉伯妇女在一群白色大袍中间显得尤为突出,但是又感觉她们被刻意地埋藏于众人之中。
对于他们的服饰,我看着感觉挺奇怪的,衣服十分简单,没有什么很繁琐的设计,像是直接用布在自己身上围一圈而成。后来在一次阅读的时候才无意知道——原来他们的大袍在炎热的沙漠里倒是一件非常实用的衣裳。大袍比其他式样的服装更具抗热护身的优点,无论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大袍,在吸收外来热量的同时,里面形成一个通风管,空气自下而上流通,带走了热量,就犹如烟囱一样,使人体感到凉爽。奇特的衣服,这是阿拉伯给我的感性的印象之一。
我与阿拉伯的交集,大概是从小学开始的。《一千零一夜》——这部伴随了我多少个夜晚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在《一千零一夜》里面总有一些新鲜神奇的东西,会飞的毯子,无所不能的神灯和魔戒指,还有可以一夜飞来的华丽宫殿„„都很吸引年幼的我。在《阿拉丁神灯》中善良聪明的阿拉伯少年——阿拉丁,在《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勇敢的阿里巴巴和机智的马尔基娜„„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那句“芝麻开门”的咒语更是经典,这些也成为了我童年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上中学之后,开始学地理,当老师讲到中东地区的时候,我又一次见到了阿拉伯,这个有些神秘的地方。这里的地处沙漠,但石油资源丰富,水比油贵。大部分人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相信真主。
宗教这个东西对于我而言不可谓陌生,但伊斯兰教确实感觉离自己很遥远,对于穆斯林们的生活也很好奇。
伊斯兰教的规矩很多,禁忌很多,还要定期做礼拜,按时斋戒,感觉这给生活带来了一些负累和羁绊。我没有一颗信仰宗教的心,但如果从乐观的角度来看,他们那繁多的教条,礼仪,虽然会使生活繁琐一些,没有那么多的自由,但是借助宗教的力量可以很好的约束人们的行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与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克己复礼”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对于真正的教徒而言这些真的可以培养一个人虔诚的心,纯净人的思想。我想这大概也是宗教之所以能领导一个国家的原因之一了吧!就像斋戒,长期忍饥挨饿固然会有伤身体,但是短时间内地克制自己的欲望,提高了自律精神。饥饿之后也会更明白食物的可贵。人们对饥饿的体会也更能激起内心中对贫饥者的怜悯,而且在斋月中伊斯兰教也是提倡慈善捐助的。宗教所做到的这些又何尝不是一种德育?不是一种对人的善化?
再次接触阿拉伯就到了现在,其实我对阿拉伯文化,对伊斯兰教的了解也不多,理解也很幼稚,很片面,但是依然保持着好奇,相信通过为数不多的几次学习一定能更好地了解阿拉伯这个民族,这种文化。
第三篇:我心目中的大学文化内涵
1、我心目中的大学文化内涵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并且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包括精神内涵、制度内涵、行为内涵、环境内涵等。大学的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作为一所新生的技术本科院校,其大学文化内涵除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的文化内涵外,还应该具有鲜明的技术文化内涵,除了已有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基本校训,“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针,还应该包括“健康第一,终身受益”的人本自觉,“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管理机制,“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工于琢器,善于创新”的学术氛围等内容,甚至还可以包括“允许失败,鼓励竞争”的容人机制等内容。
作为技术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就是要致力于将这种大学文化的精神弥漫在校园之中,融入在学生的思想深处,奔腾在校友的血液里。
2、我所期待的上海电机学院的学风、校风和教风
学风:
根据汉典对“学风”的定义为:一所学校的风气。集体的品行。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我所期待的上海电机学院的学风应该是:“教师善教,学生善学,员工善管”的浓厚而和谐氛围。“教师善教”就是指每个教师都能够以自己的学识能力和人格魅力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学生传授知识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善学”就是指学生具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的、完全自觉的学习主动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融入和谐的学习氛围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具有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自觉行为。“员工善管”就是指各级管理干部和每个工勤服务人员都能够“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科学管理、科学服务,积极自觉地营造方便学生参加各种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充分体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效果。
校风:
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 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是一个学校内的人物在各方面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趋向。优良的校风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培育优良学风、教风的根本保证,它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办学水平。
我所期待的上海电机学院的校风应该是: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洁、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耐心细致、明德至善、温馨和谐。
教风: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我所期待的上海电机学院的教风应该是:每个教师都能够体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良好风尚,为促进形成良好的学风起到示范作用。
体育教学中心:锁惟国
2010年5月7日
第四篇:贵州畲族文化综述
贵州畲族文化综述
——兼谈保护畲族传统文化初步设想
徐 飞 陈乐基
贵州省畲族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县、凯里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市和都匀市。
全省畲族人口据1996年统计。共有41524人。其中,麻江分布最多,有323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66%,分布在全县9个乡镇:杏山镇有12216人,碧波乡有5844人,贤昌布依族乡有3547人,谷峒镇有3354人,宣威镇有3058人,下司镇有1602人,坝芒基布依族乡1368人,龙山乡1274人,景阳布依族乡103人。凯里市有畲族1596人,主要分布在炉山镇的六个鸡、角冲两个行政村。都匀市有畲族2979人,主要分布在杨柳街镇谷江片区,沙包堡镇摆楠片区以及洛邦镇的义红等地。福泉市有畲族4583人,主要分布在马场坪、凤山、兴隆、黎山四个乡镇、其中马场坪镇有2088人,风山镇1098人,兴隆镇1041人,黎山乡356人。
一、畲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及特点(一)族源和语言
贵州省畲族在1996年6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认定前,称之为“东家”。“东家”这一名称,是当地汉人对贵州畲族的称呼,认为畲族是由“东边”来的,故有“东家”名。其自称“哈萌”。“哈”意为“客”,“萌”意为“人”,也就是说畲族是“客人”。相邻民族中,瑶族称畲族为“哈朵”,苗族称之为“嘎斗”,仫佬族称之为“喏哈”,布依族称乏为“迥哈”。明清时的一些贵州地方史志又称之为“东苗”、“佟苗”。
贵州省畲族先祖来源于江西。根据其各姓氏的族谱和碑文记载以及民族成分认定前的考证,其先祖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其先祖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间,或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畲族入黔时,首先落居于贵定平伐一带。在明代,主要散居在今贵。阳、开阳、修文、长顺、贵定、清镇、龙里、都匀、福泉、荔波、麻江、凯里、施秉、镇远、石阡等lO多个县。历史上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一部分畲族人被迫融台于其他民族,造成人数减少。后来,余下的畲族人居住的区域,以麻扛县为中心及其临近凯里炉山的干坝、六个鸡、角冲以及福泉、都匀等县(市)的部分地区,连成一个较为广阔,有着共同语言及风俗习惯的共同区域。
贵州畲族虽在数百年前辗转千里来到贵州,但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据1982年贵州省民族识别办公室语言组对畲族语言的调查,贵州畲族虽没有文字,但在其聚居的乡镇,男女老幼都说畲语,散居的畲族在社交活动中基本上用汉语。畲族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畲族语与汉语比较,音节分类、性质分类、结构分类基本相同,但语法和语义有很大差别。(二)家庭习俗
据《平越直隶州志》记载:“东苗有族无姓。”畲族以前有予父连名的习俗。清嘉庆年间(公元l796~1820年)始用汉姓,编排字辈,子父连名的习俗才逐渐废除。现贵州省畲族主要有潘、蓝、雷、金、王、吴、罗、杨、陶、宋、赵、田、李、陆、文、黄、江、葛等姓氏。贵州畲族家庭组成太都是以父母子女的一夫一妻制的父系核心家庭,它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女子婚后从夫居,所生孩子从父姓,兄弟结了婚,有了子女,大都另立门户。三代同堂多为独子,或是兄弟分了家,父母同幼子居住。
畲族大都以血缘聚族而居。有的一姓一寨,有的数姓合寨,大寨近百户,一般四五十户,小寨十来户,单家独户甚少。居住在一个村寨的,大都是同一姓氏、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后代。因此,一个村寨或几个村寨同姓同宗都有祠堂和房的组织,祠堂是由各“房”构成。
祠堂主要用来祭祖,陈设神祗牌、香炉供奉祖先。
“房”是家庭一个近亲血缘组织。每个祠堂是由同姓组成,在同姓同宗又按兄弟分出“房”的组织。畲族很重视修房谱,每个姓氏都是,除总谱外,还有分谱,详细载述祖先等及其迁徙的时间和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贵州畲族有“议榔”组织。一般一寨一个议榔,也有附近几个寨子恋歌组织议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畲族地区建立了各级政权组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政策,大力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关系上,畲族人民长期同苗、布、汉等其他民族人民和睦共处,历史上为反抗共同的压迫者、剥削者、并肩战斗,今天为建设祖国,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而携手合作。(三)文化习俗
贵州畲族文化,主要是口头文化,以山歌、情歌、叙事歌、民间故事等形式出现。主题思想突出,内容丰富。畲族没有文字,其民族的历史以民间故事、叙事歌代代相传,保留下来。在投有文字的条件下,民间口头创作在文化艺术上造成了畲族独特的风格。另外芦笙、铜鼓、月琴也是畲族常用的乐器。
畲族民间故事往往以山歌的形式传唱流传。一般为四至十二句,句式有五言、七言,长短不一,有严格的韵脚,第一、二、四至尾句要压韵。唱法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流行的“假声”唱法,这种唱法高亢激昂,极富感染力;另一种是由年龄较大者演唱的真声唱法,这种声调平缓抒情。畲族山歌以抒情为主,极具特殊的艺术魅力。如《劝婆歌》、《盘古开天地》、《粱山伯与祝英台》、《成双歌》、《坐花园》、《三国歌》等。山歌强调反复诉说,加深印象。由于畲族长期生活在山区,因此以山歌为主要娱乐活动,并借此寄托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同时期的山歌,反映畲族不同时期的生活与思想。
情歌:是畲族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择偶的主要渠道。情歌词曲优美动听,沁人心脾。如《试心歌》:“姑娘十八一枝花。蜜蜂成群去采纳,有意来采花中蕊,邀请姑娘作回答。”特剐是初次在集会歌堂上相见的青年男女,情歌是他们相识、相知的桥梁。
酒歌:是畲族走亲访友及婚嫁时的一种谦虚劝酒辞令,歌声娓娓动听。如:“东城阳雀叫西城,天黑一唱到天明。阳雀爱叫山形好,千云滔滔为陪亲,害你吟诗以作对,唱了一层又一层,客有好歌我请教,得去吃酒陪六亲,让人前头唱赢了,一定记住你大恩,不谢多来不谢少,谢你一番好殷情。” 畲族由于相当一部分与汉族铬镍共处,一定程度上受汉文化影响,这丰富了畲族民间文学,在畲旗文化的基础上把汉族的小说、戏曲人物故事等编成山歌,如《三国演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粑槽舞:是畲族人民最独具特色风格的一种民族舞蹈。一般由四人组成,一个打皮鼓,一人春粑糟尾,二人春粑槽头。粑槽舞由鼓声起落带动。用舂杵有节奏地打击粑槽。
芦笙是畲族的主要乐器之一,曲调悠扬高亢,是畲族大型活动必不可少的乐器。芦笙舞是畲族经常举行的文娱活动。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土民志一》所载东西“吹笙唱歌,旋马跳舞”即是指畲族芦筮节、四月
八、祭祖节上畲族青年男女相约到山坡、草坪,吹芦整、唱歌、跳舞、畅叙衷情的盛况。(四)生活习俗
1、服饰 .
贵州省畲族服饰,民国以前保存完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关于畲族服饰,明清史志亦多有记载。(乾隆)《贵州通志》载:“衣尚浅蓝色,短不及膝,前覆后着,以花巾束发。妇人衣花农。无袖,惟两幅遮前覆后,细褶短裙。”陆次云《峒貉纤志》亦日: “衣短衣,尚蓝,妇著花裳,无袖,遮覆前后而已,细褶裙,仅被其膝。”清《百苗图》日:“妇人穿花衣,无袖,惟两幅遮前覆后,穿纲褶短裙。男子蓄顶发,短衣背甲。”(民国)《麻江县志》载: “妇以花布蒙首,项带银环,柬青带,着青裤。”(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服红花衣,头插自鸡毛。”“男子科头赤脚,衣用青、白、花布,领缘以土锦,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锦,无襟,当幅巾作孔,以首纳而服之,别作两袖,作事则去之。杂缀海贝、铜铃、青、白绿珠为饰。”“椎髻赤足,妇女以锦为衣。”现在,畲族的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而有差异。贵州都匀畲族男女便装已与汉族、布依族相似,惟女子盛装仍具特色。其盛装头戴蜡染布巾。头巾为自织土布,宽1尺、长2尺,两端镶红绿边各一道,并缀以红缨须,须穿以绿珠,未婚者独辫,已婚者盘鬓将头巾中段挽底团花覆头顶两端左右分缠须垂脑后。上衣为土布,色藏青,无领右衽,下摆长过臀部,袖简靠肩部一般为蜡染,以绿、紫、棕、。黄等色丝绣花。两段交接处及袖口镶锦条。下装为大裆裤,色质同上 衣,.裤脚边沿也镶锦条,系花腰带,扎裹腿。腰带为土锦,长1.2丈,宽1尺,两端有红缨须,裹脚为蜡染土布长1.2丈,由脚踝裹缠至膝。另盛装还须佩以银簪、髻花耳坠、项圈、项链、牙签、银镯、戒指等银饰。
2、婚姻
贵州畲族现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开亲,少有与其他民族特别是与汉族通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背带亲”和“姑舅表婚”习俗。有自主婚姻和媒妁聘婚两种方式。自主婚姻为青年男女长期交往生情而自愿成婚。媒妁聘婚则为男方看中某女。聘请媒人到女家提亲而结婚者。聘婚一般要经过求亲、过礼、结亲、出阁、进亲、拜堂、回门过程。
3、丧葬
贵州畲族自明代即已实行棺葬。据(乾隆)《贵州通志》载:“杀牛祭鬼,击鼓作乐。”到民国时期,据《都匀县志稿》载,则是“丧茹素棺殓„„子女亲戚各持糯米饭一团,绕棺痛哭”。现在畲族凡年龄在36岁以上正常死亡者,葬礼有送终、陪饭、送猪、喊饭、家祭、开路、安葬等程序。
4、节日信仰禁忌
贵州畲族的节日较多,几乎每月皆有,但最具民族特色的是祭祖节、四月
八、中秋节等。
祭祖节是畲族最盛大的节日。祭祖节又叫祭鼓脏。祭祖节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前者叫“大祭”,后者叫“平祭”,大祭每13年举行一次。
四月八是畲族的岁首节,相传这天是药王的诞生日和牛王的诞生日。这天牛要休息,主人家并以好料饲养。据《都匀县志稿》载:畲族“以夏历四月八日为岁首。是日食花糯饭,枫叶染黑,苦李皮染红,杨梅皮染黄,先供祖先”。此节至今仍过。
六月六,为封龙节,相传这天玉皇大帝给畲山“封龙”,象征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是日,家家备办酒看祭祀土地神。
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丰收节”,也是祭祖日。据《都匀县志稿》载:“东苗„„以中秋祭先祖及亲族远近之亡故者。择白牛以旋头角正者为佳,时,其水草以饲至熟牛肥,酿酒砍牛,召集亲属饮酒歌唱,迎鬼师于头人家,以木板置酒馔,循序而呼鬼之名。”此俗现已逐渐消失。
此外,畲族还同其他民族一样过春节、清明节、七月半、端午节等节日。
畲族的蔡忌也较多,有家族性禁忌和全社会之禁忌。如谷雨至中秋,忌打糯米粑和吹芦笙。父母忌日总下种。父母亡故,孝女忌洗脸、忌梳头、忌扫地。祭吊期问主客忌荤等等。(五)传统工艺
畲族的手工艺制品主要有刺绣、银饰品加工、编织等。
刺绣是畲族妇女传统的手工艺,分插花和挑花两种。畲族女子从小就学刺绣,年久练就了一手精巧技艺。插花是用各种彩色丝线,在插好图案的衬底布上,用绣花针引彩色线,穿插出半凸的各种实体形象。挑花是根据图案的颜色用丝线编织成彩色图案。畲族的刺绣主要用于服饰和背带等。图案多是白果花、茶花、石榴花、牡丹花、月季花、“寿”字花。
畲族银饰皆是本民族民间工匠加工制作,造型别致、优美,充分体现了畲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综上所述,畲族的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均体现在该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同其他民族一样,它是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即民族特点。
畲族传统文化,除具有民俗的一般特征外,其外部表现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民族性。由于畲族的传统文化是在特有的历史、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所有传统文化常常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可见在一个民族内部,大部分风俗习惯为全民族所承认。在民族的整体中,虽然可分成几个阶级地位不同的集团,但对于民族这个共同体来说,他们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啦活和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质。因此,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就成为这个民族所共同的东西。这就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二是乡土性。畲族传统文化的乡土性很强。这是传统文化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正如俗话所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是由于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地缘关系以及历史传统制约,从而染上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这就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乡土性。
三是原始性。以畲族的婚俗为例,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直到民主改革前还有一些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有的虽已进入阶级社会,但仍保留有原始社会的一些遗迹特征,再加上风俗习惯的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的作甩,„使少数民族的很多传统文化具有原始性。畲族的祈祷、禁忌、占卜、巫术等文化习俗中,无不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色彩。这就是中国少数民族传 统文化的原始性。
四是融汇性。畲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由于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之中,经过长期的历史交往。加上居住上的大分散,小聚居,交锴杂居的特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传统文化上也表现了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融汇性。在传统文化上,畲族多与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融为一体,这就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融汇性。
从上述畲族传统文化四个基本特点中,可见民族传统文化确实与民族问题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他们往往把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看成对自己整个民族的尊重;相反,在自己的传统文化受到歧视、干涉和破坏时,就会看成是对自己整个民族的侮辱和损害。因此,传统文化确实是民族问题中的一个敏感的因素。
二、保护畲族传统文化的对策及建议
既然民族的传统文化赋予强烈的民族感情,是民族问题中一个敏感的因素,那么,如何保护好畲族的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
(一)要把弘扬畲族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精神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意识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道德方面。一定的精神文明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意识相联系,特别是同一定的政治思想、人生观相联系,所以没有抽象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它表现在人类的智慧、知识文化、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信念理想、觉悟情操和组织纪律性等方面。不同性质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精神文明。随着社会意识的发展,精神文明必然不断进步。因此,加强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理应把弘扬畲族的传统文化作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畲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所必须。
(二)把尊重畲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到民族平等的高度,慎重对待。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这既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政策,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地区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历史上的大民族主义常常对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持皎视、轻蔑、嘲笑、傲慢的态度,以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加以干涉。与此同时,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在实行民族压迫和强迫同化政策时,着重的也是把自己的风俗习惯强加于别的民族,要他们改变自己的服饰、发式、饮食、礼仪等习惯,借以磨灭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特点,这正是被压迫民族最难以忍受和最反感的事情。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十分重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把这个问题提到到坚持民族平等的高度上去认识。“只有民族自治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谁也没有权利用暴力干涉这个民族的生括,毁坏它的学校和其他机关,铲除它的风俗习惯,限制它的语言,削减它的权利。”(《斯大林选集》上卷第24页)我们党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中,也一贯提倡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四条即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障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周恩来同志在《关于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民族的风俗习惯比宗教信仰还要广泛,因为一个民族不一定都有信仰一种宗教。有很多民族是信仰多种宗教的,也有几个民族是信仰同一宗教的。如回族和新疆几个民族是信仰同一种宗教的,蒙古族和藏族也是信仰同一种宗教的。但风俗习惯常常是一个民族的一种,因此,风俗习惯也同样应该受到尊重。如果不尊重就很容易刺激感情。”(《红旗》1980年第一期)在这里,尊重是前提,是出发
点。尊重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从原则上,以及方法上加以明确规定;二是对那些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属于全民族的有益的风俗习惯,给予必要的照顾和保障。
(三)积极引导畲族对落后的风俗习惯进行改革。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涉及范围很广,流传的时间又长,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传承和变异保持了下来,当然是泥沙俱下,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从风俗习惯对本民族生存发展的影响来看,可分为健康的,积极的;一般无益无害的;不健康的、消极的三类。毫无疑问,对于不健康的,消极的,即不利于生产、生活、人民身体健康和民族发展繁荣的一些风俗习惯,应该进行改革。随着社会的演进、任何民族都有自然存在移风易俗的客观规律,然而,风俗习惯的自然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速度,当这种落后造成的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候,就会对社会发展形成愈来愈严重的阻碍。每个民族要健康顺利地向精神文明方向发展,就必须对本民族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进行改革。应当看到,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要求,也是历史前进对各民族的要求,是保障和帮助各民族改革风俗习惯的自由,更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不能忽视。
(四)加强精神文明教育,把风俗习惯的改革寓于群众的自觉行动。畲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其风俗习惯,无论是好的或是落后的,都不是少数人的小事情,而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族性的大问题,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必须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为前提,这是民族问题中比较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必须以尊重本民族意愿为前提。以由需要改革风俗习惯的民族自己解决为原则,什么时候改和怎样改,均取决于本民族的干部和群众,别人不能越俎代庖。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的那样: “在广大城乡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婚嫁丧葬中的陋习要改革,封建迷信要破除。这种改革,要在尊重健康民俗的前提下,在自愿的基础上,由群众自己来进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率先倡导。”因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在取决于本民族干部群众的原则下,应持科学慎重的态度。所谓科学而慎重,就是要求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适当的科学的方法,在改革之前,应当对本民族风俗习惯作认真的分析:健康的,无益无害的,有害的,要相互区别,拽出应该改革的部份,即使是消极的,有害的应当改革的风俗习惯也应当摸清其成因和存在条件,分析改革簟否成熟,应该用什么改革措施等。改革的全过程耍依靠民族经济本身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并掌握风俗演进的自然规律,借助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新风正气,让本民族全体人民自觉自愿地进行。那种强迫命令,或者不问青红皂白,不讲时机、条件乱改一通的做法,不仅不受本民族人民欢迎,也是党的政策所不允许的。
(五)加大对畲族古籍的挖掘、抢救和整理。贵州畲族人口较少,但古籍资源仍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歌、诗词、神话、故事等方面,有待挖掘、抢救和整理,把它作为一项永久性的保护措施。
开展对畲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编目、出版和研究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都创造和积累了独具魅力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少数民族古籍就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地保存和记录了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其深远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它自身的范畴,成为历史赋予当今时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异彩纷呈而又浑然一体的中华文化,在我国长期统一和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日提要·畲族卷》的编目和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1、原始性与特色并存。如果说用民族文字书写的古籍是汗牛充栋,那么民族古籍中的口碑文献,就是有文字的民族也有大量口碑文献存世。这些日碑文献叉都极其重要,不仅有文学价值,更有历史和社会价值。这就形成了民族古籍书目控制范围广、类型多的特色。如:畲族说唱类内容较为丰富,各地语言不同,类别也不同,无形中增加了许多搜集的难度和考证的准确性。为了确保真实性,应在调研、搜集、论证的基础上,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民族宗教上层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形成共识,踏实地或比较客观的保留畲族古籍的原始性。
2、历史性与宗教并存。长期以来,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对民族古籍做过初步的收录,但距实际存数还相距甚远。绝大多数的民族古籍救存于民间或寺院。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缓慢,社会发展不平衡,大多数民族古籍与宗教关系密切。有的与佛教、伊斯兰教关系密切,有的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这不但加重了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书目控制上的困难,同时也限制了民族古籍简目登录的“时间下线”尺度。如畲族谱、族源迁徙等。
3、认识与差距并存。对畲族古籍的挖掘、抢救与整理,由于缺乏对民族政策、民族知识、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了解,以猎奇的方式宣传和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大量存在。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民族古籍文物流失严重程度已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作为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古籍工作部门,对抢救、搜集、保护、整理民族古籍的认识以及与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平衡。二是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贯彻落实力度不够。三是少数民族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比较落后,缺乏开拓创新意识。五是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多层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第五篇:贵州生态文化旅游
贵州紧扣国发2号文件 将打造生态文化旅游
人民网贵阳2月16日电(记者 张惠惠 刘又塽)记者从贵州省旅游局了解到,2012年,贵州省旅游工作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和“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为战略目标,确保接待旅游人数达2.12亿人次,同比增长25%以上,旅游总收入1800亿元,同比增长26%以上。
在16日召开的贵州省旅游工作会议上,贵州省委副书记、省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王富玉强调,2011年,贵州实现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元,同比增长34.7%,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宏观环境的新趋势,旅游形势的新变化,使贵州既面临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为此,贵州未来将以国务院国发2号文件为指导,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围绕建设旅游强省和“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战略目标,以品牌建设促管理创新,以项目建设促产品创新,以客源拉动促消费增长,以规范管理促质量提升,推动旅游业加快转型、创新发展。
届时,贵州将从旅游产业规划体系建设、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区域合作、服务质量、人才建设等10个方面,全面推进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另外,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贵州省承办2013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并将黔中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纳入全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将有助于贵州进一步发挥旅游优势、促进贵州及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推动中国旅游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文化旅游发展新区
全国最佳避暑度假基地七大旅游基地
贵州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贵州省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规划
黔中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
贵州省生态旅游规划
贵州省红色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