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源地(发言稿)
广州: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源地
莫岳云
论及广州的历史文化的地位,常以“四地”来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其实,除了上述“四地”,广州还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源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促进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开启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先河。
一、广州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广州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前哨,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策源地,维新运动的发轫地,辛亥革命的发祥地。广州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最早的城市之一,广州的工人运动和共产党组织都有较好的发展。孙中山当时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使广州成为中国政治上比较自由的地方。广州以其光荣的革命传统、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宽松的政治氛围,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良好的奠基。
二、广州是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革命统一战线由此 发端。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党的创始人“南陈北李”——陈独秀和李大钊同时出席,这在全国党代会还属首次;为开好这次大会,中共中央机关特地从上海迁至广州,足见中央对会议的重视。
中共三大正式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口号,并赋予新的含义,强调国民革命就是以各阶级群众联合的国民军,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即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在达到国家的独立、统一之后,再求民主、富强。这一科学阐述,反映了国共两党和全国人民共同进行革命的愿望,起到了唤起民众的重大作用。
党的三大正确制定了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决定采取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党的三大所确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三、广州是中国国民党改组地,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本营。中国国民党一大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大会的主旨是:改组国民党成为有力量的政党,以此去改造国家。政治上,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赋予三民主义以新的内容。组织上,改组国民党,将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 正式形成。
国民党改组是在广州实现的;孙中山提出和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广州成为当时中国最民主、最革命的地方,工人、学生团体可以公开活动,各种革命的进步的报刊得以公开出版。广州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本营,成为全国力量汇聚的地方。
四、广州是黄埔军校的创建地,国共两党军事合作由此发端。国共合作后,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长洲岛创办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创立,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为扫除军阀奠定了基础;也为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和人才。黄埔军校创办后,国共两党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开展北伐战争进行紧密的合作。抗日战争时期,两党中的黄埔将校,再度携手共赴国难,一同跃马横刀,为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共同夺得了抗战的胜利。军校所形成的黄埔精神已经穿越时空,散发着持久的魅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五、作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发祥地,广州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后,广州成为大革命运动的策源地,成为大革命前期农民运动的中心和辐射源,成为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成为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根据地和大后方。革命力量从四面八方汇集广州,形成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 面,并迅速向全国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说明,广州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祥地。有了广州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之“源”,就有后来90年统一战线之“流”。广州这座英雄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注:本文为作者于2013年6月6日在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主持的“纪念中共三大召开90周年座谈会”会上的发言)
第二篇:金寨县是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是人民军队重要发源地
金寨县是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是人民军队重要发源地
金寨: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作者: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 张仁衮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4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老区金寨考察调研。在金寨县红军广场,他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瞻仰金寨县红军纪念堂,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面对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总书记不时驻足凝视,询问有关细节。他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这是总书记对金寨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贡献给予的高度评价,对金寨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地位作出的精准定位。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思源——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广泛传播。安徽省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与安徽的裕安、霍山、霍邱、叶集,湖北省的英山、罗田、麻城,河南省的商城、固始等8县(区)毗邻,是鄂豫皖三省的中心区域。1932年始设县治,命名为立煌县,1947年更名为金寨县。一是较早涌现出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以蒋光慈、袁汉铭、詹谷堂、王明为代表的金寨籍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较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在全国各地秘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使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全国。无产阶级文学家蒋光慈,1922年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少年飘泊者》、《短裤党》等30多部优秀作品。他利用文学作品倡导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胡耀邦、习仲勋、陶铸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受他的作品影响,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二是较早成立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1920年10月,原安庆政法学堂的学生徐守西回到家乡教书,在金寨燕子河的燕溪小学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吸收教师和校外进步人士参加,讨论如何在中国实现革命,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打倒帝国主义,铲除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使封闭的金寨山区中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开拓了视野,开始了新的探索。1922年,共产党员詹谷堂在金寨北部的固始志成小学任教,组织进步师生成立“青年读书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进步教师曾静华、杜孝芬入党。1922年,一些进步教师在金寨县的笔架山农校成立了“青年读书会”,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进步书刊。三是较早建立了一批党的基层组织。1924年冬,詹谷堂来到笔架山农校,发展李梯云、周维炯等5名“读书会”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金寨境内的第一个支部——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时年冬,在武汉商科大学读书的王明利用寒假回乡,在金家寨组建“豫皖青年学会”,团结了豫皖边区的商城、固始、六安、霍邱、霍山等县100多进步知识分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1925年3月,詹谷堂回到南溪明强小学任校长,以学校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进步教师入党,成立了中共南溪支部。马克思主义在金寨境内的广泛深入传播,一批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他们不仅在金寨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还向鄂、豫、皖周边地区广泛发展。1925年夏,袁汉铭受组织派遣,到河南省商城城关县立第一小学,以任教作掩护,秘密培养先进分子,宣传党的纲领,发展党员和青年团员,成立了商城县第一个党团支部。1926年秋,李梯云回到祖籍湖北省罗田滕家堡,与肖方等人组建了中共商罗麻特别支部,下辖21个支部,后发展为中共罗田县委。大革命期间,金寨籍党员先后在金寨和商城、罗田、固始建立了党的组织,培养了一批有献身精神的革命骨干,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据统计,1924年底,中共党员中金寨籍党员有15人,占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时党员总数994人的百分之1.5。策源——两大武装起义在这里成功爆发。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政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金寨党组织在中共四大精神的指引下,积极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农民协会开展斗争。为了培养军事和农民运动骨干,先后派周维炯、漆德玮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到武汉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成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力量。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各地党的组织和农民运动均遭受严重破坏,金寨籍在外学习和工作的共产党员纷纷回到家乡,以教书、经商为掩护,宣传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发展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积极准备武装起义,革命活动蓬勃发展。1928年底,金寨境内建立有2个区委、11个支部。时年10月,中共六大精神传达到金寨,金寨党的组织确定了“不能无条件盲动”、“积极准备,待机而动”的武装起义指导思想。为使武装起义顺利进行,党组织派部分党员骨干打入地方民团,开展士兵运动,组织士兵起义。由于农民运动的不断发展,国民党地方政府开展“清乡”,捕杀共产党员和农民协会骨干,一些地方农民协会会员被捕,共产党员被杀害,革命形势面临严峻考验。商罗麻特别区委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决定先发制敌,立即举行武装暴动。1929年5月6日,金寨南部的丁家埠、南溪、吴家店等十几个暴动点一夜之间发展武装暴动,并取得全面胜利。由于起义当天是立夏节,后称立夏节起义,暴动点地处商城南部,又称商南起义。第三天,起义队伍会师斑竹园朱氏祠,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下辖97团、98团,共200多人。1929年12月,红32师攻下了河南商城县城,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193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来信给予很高的评价,表示无限的欣慰和敬意。就在立夏节起义积极准备时,金寨东部的党组织中共六安县委也积极准备武装暴动。立夏节起义胜利后,中共六区区委秘密派员与红32师联系。1929年5月18日,在红32师的支援下,南庄畈的六保联络自卫团成功举行暴动,接着金寨东部的流波?、金家寨、七邻湾等地相继举行武装暴动,成立了农民赤卫军。由于各暴动点原属于六安、霍山两地,史称六霍起义。为了统一各起义军领导和指挥,1930年1月20日,中共六安县委在金寨的流波?召开会议,将各起义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3师,下辖106团、107团,共200多人。1930年1月底,红33师攻占了在安徽省的第一座县城——霍山。燎原——革命星火从这里燃向全国。红33师与红32师并肩作战,不断壮大,开创了豫南、皖西两块革命根据地。豫南革命根据地以金寨南部的南溪、丁家埠、斑竹园、吴家店为中心,纵100公里、横70多公里。皖西革命根据地以金家寨为中心,辖六安、霍山、霍邱、英山(现属湖北)、潜山5个县,纵200公里,横100公里,人口40余万。后两个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联成一片。1930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书记周恩来听取了中共中央巡视员郭述申关于鄂豫皖边区革命形势的报告,非常高兴。由于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党中央当机立断作出决定,将鄂豫皖边区的17个县划为鄂豫皖边特区,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将湖北地区黄麻起义成立的红31师与32师、33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直属中央军委指挥。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红1军的成立,将豫南、皖西与鄂东北三块革命根据地统一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从1930年冬至1932年6月,在党的领导和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这里的红军在人民的先后粉碎了国民党部队三次“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4.5万人,面积4万平方公里,拥有27个县级政权,人口350万,地方武装20余万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在苏区建设中,金寨苏区党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始终比较规范,先后设立了皖西北、豫东南2个特区(道区)委及特区苏维埃政府,辖商城、霍邱、六安、赤南、五星5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商(城)罗(田)麻(城)特别区、六安六区、英霍边区、五县边区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和五县10个区、1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党政、军、群机关集中在金寨办公,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修建有红军飞机场,设立了赤色邮政局、列宁小学、银行等机构,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成为苏区建设的典范。诞生了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在金寨境内的燕子河举行紧急会议,决定西进。随后,红四方面军2万余人,越过平汉线,西进3000多里,后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3月,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长征,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西去川陕后,中共鄂豫皖省委重建了红25军。1934年11月,新组建的红25军开始长征,长征途中又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并于1935年9月率先到达陕北,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后来,又参加了艰苦卓绝的西征战役。在党的领导下,以金寨人民为主要组成力量的鄂豫皖红军先后创建了鄂豫皖、川陕、鄂豫陕三块革命根据地,全国绝无仅有。红25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更加疯狂地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清剿”。为坚持斗争,1934年12月底,中共皖西北道委在金寨的全军乡将分散的红军队伍集中整编成红218团,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敌人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组织实施了多次残酷清剿,鄂豫皖根据地大部区域接连丧失,豫东南和皖西北老根据地依然保存着以金寨县境为中心的长100公里、宽25公里的区域,使革命的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迁驻金寨地区近八年时间。从1938年6月至1939年7月,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区党委设在金寨的花石乡汪家老屋,以隐蔽的方式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以南的广大地区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建立群众组织,秘密发展党的组织。金寨成为抗战初期安徽省乃至大别山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心。1947年8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金寨的沙河乡下楼房设立前方指挥所。12月31日,邓小平、李先念、李达等领导来金寨视察,在沙河下楼房召开了边区区委、县委负责同志工作汇报会,在这里度过了1948年新年。金寨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抗日战争时期创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创建大别山解放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火种始终生生不息,并革命的烽火始终熊熊燃烧,从这里燃向全国。金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30年革命红旗始终不倒、22年武装斗争坚持不断、10万英雄儿女捐躯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金寨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起源——十一支红军队伍在这里诞生组建。在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三个省共组建了50支红军队伍,其中湖北省组建了29支、安徽省组建了15支、河南省组建了7支队伍,占全国根据地组建的150支队伍的百分之34。其中金寨境内就先后组建了11支主力红军队伍。分别是:1929年5月9日立夏节起义之后,在斑竹园朱氏祠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子清,副师长漆德玮,师党委书记兼参谋长徐其虚。1930年1月20日,由安徽红军第一、二游击纵队和六安六区游击大队,在流波?合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师长徐百川,党代表鲍益三,师党委书记姜镜堂。1930年5月中旬,在南溪以原红32师一部和当地游击队组建的红1军独立旅。旅长廖业麒。1930年6月,在燕子河地区以皖西地方武装和红1军第3师(原红33师)的一个连为基础组建成立的中央独立1师。师长徐百川,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文生。1931年2月初,根据中央指示,红4军独立团在麻埠扩编成中央教导第2师。代师长肖方,政治委员王效亭。1931年10月25日,在麻埠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3师及军部。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1932年3月上旬,在麻埠组建的红25军第75师。师长廖荣坤,政治委员戴克敏。1932年5月,在白塔畈组建的红25军第74师。师长汪明国,政治委员戴季英。1933年4月下旬,在汤家汇地区再度组建的红28军82师。师长卢永彬。1933年10月11日,在南溪吕家大院重建的红28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兼),下辖第82师、第84师。
1934年12月20日,在全军乡沙河店组建的红218团。团长罗成云,政治委员熊大海。金寨人民为中国革命源源不断输送兵源。血源——三支武装力量从这里成长发展。在金寨组建的红军,根据中央决定,相继合编成为主力红军队伍,改编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主要力量。1930年4月,根据中央决定,红32师、33师改编为红1军第2师、第3师。1931年1月,红1军(主力为在金寨组建的红32师、33师、红1军独立旅、中央独立1师)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红4军最初组建的2个师、1个独立团共7个团,有5个团诞生于金寨。10月,中央教导2师亦编入红4军。11月,红4军与红25军在湖北红安七里坪合编为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最初组建时是7个师、1个旅和2个团,有5个师、1个旅诞生于金寨。1932年10月11日,红四方面军离开金寨去川陕。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经过长征到达甘孜地区的红2、6军团会师。10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地区会师。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和红29军等整编为八路军第129师。解放战争时期,成长为中原野战军重要力量。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境后,1933年4月下旬,中共皖西北道委在金寨的汤家汇地区再度组建了红28军82师。10月11日,中共皖西北道委在金寨南溪吕家大院重建了红28军。1934年4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重建的红25军和重建的红28军在汤家汇豹迹岩胡氏祠会师后,红28军重新编入红25军,成为新的红25军。11月16日,红25军高举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并率先到达陕北。1935年9月16日,红25军到达陕北苏区延川永坪镇,与陕北的红26军、27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改编为红15军团第75师。11月初,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1937年8月25日,第1军团、第15军团和红74 师合编为陆军第115师,红15军团75师改编为第115师344旅(一部)。解放战争时期,成长为华北野战军重要力量。1935年2月3日,高敬亭以在金寨全军乡沙河店组建的红218团为主体,与鄂东北独立团在安徽省太湖县凉亭坳(现岳西县境内)第三次组建红28军后,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红28军在湖北红安七里坪改编为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2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各部在金寨境内流波会师,金寨人民热烈拥军,200多名青少年踊跃参加新四军。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离开金寨,东进抗日,于5月12日在安徽的巢县伏击日军,取得了蒋家河口战斗的胜利,打响了新四军抗战的第一枪。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四支队成长为华北野战军重要力量。脉源——六个集团军与这里渊源深厚。现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集团军中,6个集团军与金寨诞生的红军队伍有着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集团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主要发源于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主要力量是由诞生于金寨的红25军和红
32、红33师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集团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31军、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386旅发展而来。红31军是1933年7月在金寨麻埠成立的红25军第73师为基础扩编形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集团军的摩步48旅,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第32师改番号命名,划调归16军建制,也是发源于土地革命的红四方面军、抗战时期的129师、解放战争时的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8旅。金寨县也是由这支从金寨走出的部队于1947年9月2日解放而命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集团军前身是华北野战军第2纵队,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2师大部部队发展而来。红28军发源于金寨县全军乡组建的红218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集团军前身是华北野战军第1纵队,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1、第15军团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红15军的75师发源于大别山区第二次组建的红25军。第38军第338团的前身是红25军第75师一部。红25军第75师组建于金寨的麻埠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集团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部分部队发展而来,主要力量来源于诞生在金寨的红25军。英勇的红军队伍,锻造出洪学智、徐立清、皮定均、陈先瑞等我党我军一批杰出优秀人才,从红军中成长的金寨籍地师以上高级将领600多位,其中省军级以上高级将领206位,开国将军59位,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全国罕见。金寨被誉为“将军的摇篮”,新中国高级将领的摇篮。总书记考察金寨县革命烈士博物馆后,嘱咐金寨县的同志:要继续研究好革命史,搞好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后代做红军的传人,为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贡献力量。总书记的叮嘱饱含着对金寨红色历史的敬重,更寄托着对老区金寨传承红色基因的殷切希望。金寨人民将寄托总书记的教诲与嘱托,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血液,浸入心扉,加快老区发展。进一步加强红色历史研究开发,深入挖掘金寨党史资源富矿,高度凝炼大别山精神,加快建设安徽金寨党性教育基地,使金寨红色基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招商富县、旅游兴县、民生为本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着力做好精准脱贫,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突出做好供给侧改革,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实现老区金寨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认真贯彻从严治党新要求,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篇: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统战工作的内涵与外延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全面、正确理解所赋予他们的内涵,把握它与开放型经济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统战工作的含义
统战是统一战线的别称,统一战线(United Front)是一个外来词,原来译作联合战线。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就狭义而言,统一战线专指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和领导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因此,这个统一战线就是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的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因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从党的历史看,统一战线的名称有过多次的变化。大革命时期叫民主联合阵线,土地革命时期叫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叫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每一次变化都意味着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的变化,也带来了工作范围和对象的变化。
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新变化,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先进性进一步增强,农民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他们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伟大征程中,需要统一战线在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把包括新的社会基层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起来、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因此,这一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联盟。它的任务主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
基于上述统一战线的含义,我们提出了“大统战工作”的概念,所谓大统战工作即以更高更开阔的视角,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的“大团结”、“大联合”作用,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努力。从内涵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指认识上的大统战,把统战工作放到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上去认识,放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二是在对象上的大统战,把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作为工作范围;三是在工作手段、方法上的大统战,由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单
一、严肃的工作手段向综合性并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手段和方法转变;四是在体制上的大统战,形成全党重视、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格局;五是从作用内容上的大统战,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不只是在政治领域,还要深入到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等各领域。
需要明确的是大统战在本质上仍然是统战,大统战概念的明确提出在于凸显新的历史条件下统战工作的新格局、新思路、新要求、新任务和目标,因此,在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的大统战就是新时期、新阶段的统战工作。
二、大统战工作的特征
统战工作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容,因而统战工作也必然体现出新的特征。在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其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为广泛性、包容性、整合性和长期性,掌握这些基本特征对于有效开展统战工作,发挥统战工作职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是广泛性。新时期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总目标下,一方面其主体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它不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还包括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另一方面,无论在统战内涵的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团结的范围更广,工作的领域更大,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等许多领域,从国内到海外,形成了空前广泛的联盟。
二是包容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所谓“同”,就是要通过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教育引导帮助工作,把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上来。所谓存“异”,就是对不同性质的异,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使统一战线中不同社会政治力量在组织和行动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协调一致,真正发挥统战工作“大团结”、“大联合”的目的。
三是整合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统一战线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的,因而它必然烙上阶级性的印记。统一战线中不同社会政治力量总是属于一定阶级、阶层、集团、民族、国家的,因此,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要反映他们各自阶级的利益要求。促进各自利益的共同实现,需要实现这些广泛利益主体力量的有效整合。
四是长期性。爱国统一战线将长期存在,首先是由于在我国有统一战线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客观需要。其次,坚持“一国两制”,实现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和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统一战线一项神圣使命,需要我们长期为之奋斗。再次,从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来看,无论任何时候,共产党员都要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团结合作。
五是和谐性。在统一战线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其根本着眼点和着力点在于协调“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五大社会关系”,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构成了我国基本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能否协调一致,必然影响到社会整体上的稳定和谐,必然牵动国家的全局。统一战线的宗旨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这些力量的充分发挥、科学调度和有效整合。
三、大统战工作的职能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
促进共同发展服务。因此,大统战工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
一是凝聚人心。统一战线本身之所以能够适应、存在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基于特定的利益认同条件和价值认同基础,各种政治力量有凝聚起来、团结起来为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共同的政治目标奋斗的愿望。以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目标等为表征的统战工作的建设、发展、完善过程,就是凝聚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吸引人民群众和一切有利于统一战线发展的力量的过程。统战工作凝聚作用不但表现在群体之间,即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等,还表现在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对统一战线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历史必然性、组织章程等形成的持久的认同和积极态度二是整合力量。任何社会中的人们在价值观上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性,但经过统一的文化熏陶后,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尤其是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思想的多元性、利益的多样性、认识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大统战工作既把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的关键,又奉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将日益个体化和分散化的社会进行新的整合,在维护各群体利益的基础上,化解矛盾、协调关系,使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以实现我国社会一致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三是引导行为。人的行为受制于长期接受的文化而形成的价值观念。社会发展以稳定为前提,和谐社会不仅要稳定,而且还要有序并充满活力。因此通过大统战工作,首先是转化人的思想观念,包括价值观、道德观等,从而起到团结人、引导人的作用。其次是激励人的热情、志气、正气、精神、信心等,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是引导人,提高人的觉悟、素质和能力,从而使人从自发、自在转入自觉、自为的状态。
四是协调关系。社会不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会有矛盾存在。在当前形势下,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长期积压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社会矛盾正处于一个相对活跃期和高发期,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和不同的社会群体也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和要求。通过统战工作在于有效沟通协商,互谅互让,实现妥协,达到多赢,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问题。通过统战工作,积极倡导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可以对多元的利益主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关系进行协调,使矛盾得到缓解、调和。
五是促进发展。发展需要智慧和力量,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加强统战工作,可以在全社会培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谅互让、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的文化心态;营造诚信友爱、谅解宽容、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共识,既充分发挥人民投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发展凝聚广泛的智慧和力量,又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四、大统战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
大统战工作本身不同于直接的经济工作,从发展开放型经济来说,开放性是开放型经济特点,而大统战工作具有联系广泛、朋友众多的优势;开放型经济具有主体的多元性,而大统战工作具有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的优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而大统战工作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改革发展稳定要求广泛集中和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意志、意愿和要求,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而大统战工作具有在社会各界中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渠道优势和工作优势,大统战工作可在更广泛的领域和范围内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可为其构建资金、智力、技术和保障平台,以及提供信息传递、合作交流、建言
献策和诉求表达等渠道,这种作用简称“四平台”、“四渠道”效应。正是这样的效应,使得大统战工作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一是“四平台”。所谓“四平台”,即资金、智力、技术和服务平台。资金、人才、技术和服务等是制约当前开放型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瓶颈。统战工作本身不是直接的经济工作,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需要统战工作积极搭建有效平台,从而优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环境,减少或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阻力,为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资金平台。着力打造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项目平台”。通过大统战工作做好市内招商相关项目的采集、分析、筛选和发布,及时联系政府相关部门推出适应国际惯例和国内招商要求的、可行程度高的招商引资项目,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信和快捷的信息服务,使外地投资企业能够及时掌握最新出台的政策规定并能得到相关资料,为其投资准备条件。通过担保公司、互助基金等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2.智力平台。大统战工作的智力平台作用就在于为人才的引进提供优良环境。要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经济、名牌企业集中、较为完善的人才市场以及在地理、区位、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把招商引智同招商引资、引技、引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筑人才高地,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打造适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发展的人才机制,以满足市外企业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人才的积聚和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场所和市场。
3.技术平台。通过大统战工作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网络平台,为宣传、推介自身,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政策咨询。通过大统战工作助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投入加大力度,推动科技合作引企力度,协助相关部门建立起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4.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全方位的“服务平台”,促进外来投资者的软、硬环境的改善,积极为外来投资者解决政策咨询、中介服务、项目协调等方面的问题穿针引线,建立协作共享机制;发挥智力和人才优势推动完善政策法规,优化政策环境,为开放型经济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为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工作运作体系、招商引资机制和规范化管理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二是“四渠道”。所谓“四渠道”,即信息、合作、建言和诉求渠道。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空前加速,抓住这些就是抓住了财富,而抓住这些的根本工作在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统战工作不仅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搭建平台,还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起着畅通渠道的作用。
1.信息传递渠道。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要求大统战工作为其提供有最迅捷、最宽深、最有效的信息渠道。要充分利用网络、论坛、信箱、多媒体、广播和电视、时事通讯和刊物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展交流空间,畅通广泛的信息渠道。
2.合作交流渠道。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交流的渠道和平台促进广泛的合作交流,努力建立健全合作交流机制,加强多方位、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继续推动大范围、宽领域、多层次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产业、金融、科教等方面合作。
3.建言献策渠道。通过积极开展大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广大统战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中的专家、学者围绕目前中心工作任务,通过召开建言座谈会、组织调研课题,建立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与政府部门对口联系工作机制,举办民主协商座谈通报会等形式拓展畅通建言献策的渠道。
4.诉求表达渠道。通过统一战线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从民主制度上吸取最广泛的政治参与,为新社会阶层人员的政治表达提供了制度化的政治诉求渠道,维护开放型经济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四篇: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一、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1.第一次国共合作
即国民革命时期,以推动国民革命为目的的国共合作。中共三大制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新三民主义是它的政治基础。国共合作建立后,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但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占了主导地位,对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上采取了退让政策,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失败后,在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过程中,实行下层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这时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人把民族资产阶级视作最危险的敌人之一而加以排斥、打击,犯了关门主义的错误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集团。
(2)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
(3)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
(4)处于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
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时,克服了王明新投降主义的错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以及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顽固派斗争采用有理、有利、有节策略原则。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多党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要任务。这个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广大,都要巩固,使反动统治更加孤立。
二、中国革命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处在中间地位的阶级、阶层,往往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无产阶级能否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与这些阶级、阶层的关系,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其次,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决定了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由于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不但有帝国主义列强和顽固的封建势力,而且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与人民为敌的大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
三:中国革命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中国社会存在着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不断发生转化和变迁。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其次,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因而,中国革命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完全可能的。
四、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对于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统一祖国和振兴中华所必需。我国的统一战线成员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文化层次比较高,在海内外有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有爱国心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出力的强烈愿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争取祖国统一的不可缺少的依靠力量。第二,新时期统一战线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所必需。新时期统一战线包括各阶层、各党派和各社会集团,社会主义民主没有他们的参加,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新时期统一战线是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政治局面所必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还存在着具体利益矛盾,随着改革的深入,还会出现新的冲突和矛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功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在一个共同目标下把各方面的力量团结起来。
爱国统一战线将长期存在,这首先是由于在我国有统一战线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客观需要。从大陆范围内看,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集团。这种状况将长期存在,统一战线的团结、沟通、协调、自我教育功能也将在长时期内发生作用。其次,从“一国两制”的要求看,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的地区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几十年、成百年不变;另一方面,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两制和平共处,长期共存。统一战线要为推动“一国两制”的实施服务,任务是长期的。第三,从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关系看,共产党员在全国总人口中是少数,非党群众是大多数,仅就统战对象来说,也有上亿人口。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任何时候,共产党员都要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团结合作。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长期性也决定了统战工作的长期性。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了,共产党消亡了,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才会随之消亡。
第五篇:发言稿 - 山东大学统一战线
在《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六十周年
座谈会上的发言
致公党山东大学总支部委员会江守礼
六十年前的四月三十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二十三条纪念五一节口号。这一口号,号召全国劳动人民扩大统一战线,号召各民主党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响亮的提出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号召。党的纪念“五一”节口号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应了全国人民的意愿,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得到了民革、民盟等各民主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它敲响了蒋介石反对派政权的丧钟,吹响了人民解放军进军的号角,也开创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新纪元。
六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统一战线工作在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互相监督,长期共存的原则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民主党派参加政治协商,积极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监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回顾六十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我深深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各项工作成功的有力保证,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携手同心是我们的事业蓬勃发展的坚定的基础。在中共中央关于统战工作的“十四号文件”和“五号文件”的感召指引下,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统一战线工作加快了
前进的步伐,逐步实现了新老交替,政治交接,新一代的代表人物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
山东大学的统战工作有着光荣的传统,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在山东高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一代的个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不仅年富力强,具有相当高的科技水平和群众威望,还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发布六十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衷心祝愿我们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再创新的业绩,祝愿我们学校的统一战线工作再上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