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强卫书记讲话
坚定信心,尽职尽责
——学习强卫书记讲话的一些感触
随着省市县全会的胜利闭幕,全县掀起了认真学习领会强卫书记讲话的热浪,这股热浪涤荡了我的脑海,让我为之振奋:强书记的讲话始终围绕着发展升级看问题,围绕着发展升级谈问题,围绕着发展升级解决问题。
一、解决了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发展的问题。
一年来,我省我县克服了诸多困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证明了省委十六字方针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符合我省我县的实际。这十六字方针既是行动指南,也是发展的检验标准。我们要立足本县实际,深刻领会其内涵:发展升级是核心,是小康提速的基础,是绿色崛起的前提,是实干的硕果。在当前,离开发展谈升级是虚妄,离开升级谈发展是狂妄。只有坚持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在干部群众共进实干的大树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解决了从哪里求发展升级的问题。
去年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就明确了产业、开放、创新、区域四方面的升级要求,这一次,强书记更是从实际操作意义上提出了五个强化要求。2013年来,我县产业和区域升级都实现了显著的突破: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实力在增强,高能耗、资源型企业在逐步退出舞台;各融城工程建成和开工,产业经济区、商贸物流区和度假休闲区的功能定位,**走廊先行示范,极大地开发了我县发展的潜能。发展升级的高速路开好了头,往下要怎么铺?首先,要做强产业,优化结构,形成产业集聚,打造我县在电子产品、食品加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强化开放。对外招商、引资、引人、引智,引进沿海发达地区不青睐而又必需的产业,形成产业梯度对接;对内创新机制激活社会能量,吸引本地民间资本参与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来。再次,做好平台建设。产业的聚集、企业的入驻、资本的融入,都离不开一个好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一个反应迅捷、服务高效、基础设施完备的园区势在必行。国家级高新区的定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三、解决了推动发展升级的生力军问题。
如果说,企业、工厂、农民、工人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那广大党员干部就是推动发展升级的急先锋,这支先锋军、生力军走得对不对,跑得快不快,将带给经济建设主力军巨大影响,甚至决定了发展升级的速度和质量。为此,我们要像爱护江西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一样,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决按照强卫书记提出的名利观、交往观、进步观,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精气神、鼓足干劲、找准方向、真干实干,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引领智慧升级的急先锋、生力军。
第二篇:学习强书记讲话精神2
学习强书记讲话精神
3月3日上午9点,强书记在县委小会议室召开政法委全体会,就当前政法委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和剖析,有针对性地查摆个人在工作观、事业观、人生观以及在工作纪律、制度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只有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政法委的各项工作才能扎实有序的顺利进行,才能创先争优,才能勇夺先锋旗。
下午3点半,在刘书记的带领下,由孟书记、李主任、朱主任和任春利组成的讨论组,首先学习了强书记的讲话精神,每个人对照强书记提出的20个问题进行对号入座,在对强书记的讲话内容进行全面深入透彻的剖析基础上。重点学习讨论了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中自由主义及其我们单位存在的自由主义表现。
一、什么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的解释是主张个人自由发展、自由表现的看法或人生观。
出处: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
采取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危害是极其大的。单位中存在的迟到早退、在岗不在状态,甚至不岗的自由散漫情况,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还会影响周围一大批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自由主义也是个人极端主义的最大体现,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去争取,欺上瞒下,这对我们的工作无形中起了腐化剂的作用。反对自由主义,净化思想灵魂才是我们的干好工作的关键。
对下步工作谋划进行了
对于领导职责分工进行了明确,通过行文来进行落实,细节工作也进行了讨论明确到各科室。
"
【事例】:领导机关的放松领导和放任各种错误倾向的~,都达到相当惊人程度。★邓小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
一、整体精神面貌不行。通过讨论反思,总结出单位确实存在迟到早退、在岗不在状态,甚至不岗的情况;整体没有活力,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责任感、意识观念不强。另外,在着装上不统一,应该着正装。
二、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比较弱,团队合作意识差,实力不强。需要加强学习交流沟通,使同事之间在政治上相互关怀,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工作上相互合作,激发工作热情,在单位中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
好工作所不可缺少的。
七、工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形同虚设。制度明确,责任才能明确。
八、本位主义严重,没有集体观念。本位主义就是说为自己利益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或行为。在单位中“我”主义字太严重,凡事要站在工作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主。
九、政治上不坚定,缺乏大局意识。
十、逆向攀比严重,消极向下攀比严重。
十一、奖罚不严明,处事不公,有失公平。公正就有效率,公平就有威信。在工作中都讲“混”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事不公、奖罚不明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机制造成。要在实现能者多劳、能者多得。
十二、内部矛盾多,要有效化解。同事之间要经常交流沟通,要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达到一种和谐的氛围。
十三、个人定位不准,摆不准位臵,本末倒臵。本末倒臵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
十四、酒后失态,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十五、拨弄是非,乱打小报告,欺上瞒下。
十六、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整体形象差。
十七、领导表率作用差,不能亲力亲为。
七、开展谈心,化解矛盾。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凡事要多沟通,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切实加强财物管理,提高财物的。
九、着手政法全年的工作谋划,拿出方案。
十、务必明确今年的目标,争取2012年要实现新的突破。
经过2个多小时的讨论学习,我们在思想上、政治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强书记提出的20个问题进行对号入坐,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强书记所提出政法委现在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学习,我们一致达成共识,下一步我们组将针对问题抓好改进,首先是思想上的整顿,要摆问题、查根源,最后改进提高。
纪律。这是第四种。
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这是第五种。
听了不正确的议论也不争辩,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这是第六种。
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臵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这是第七种。
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这是第八种。
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第九种。
自己错了,也已经懂得,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这是第十一种。
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
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这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
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
第三篇:双朋西乡开展强卫书记讲话精神学习
双朋西乡开展强卫书记讲话精神学习
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按照县委关于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宣传全省教育工作大会精神和强卫书记讲话精神,我乡扎实有效开展强卫书记讲话宣讲工作,使我乡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有效维护,促进全乡教育改革,稳步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持续、稳妥、有序发展。现将我乡一个月内开展宣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落实宣讲、稳步推进
10月26日,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关于“强卫书记讲话精神”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大会,制定出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全乡广大干部和县抽调干部一起组成七个宣讲组从10月25日至11月25日开展为期30天的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为了此项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开展,乡党委专门对宣讲组开展了宣讲内容的专题辅导培训,并成立乡督查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此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取得实效。
二、预防在先、突出重点
要求宣讲组深刻理解当前宣讲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读懂理解透宣讲提纲,以宣讲强卫书记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大会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州县委领导讲话精神、草原生态畜牧建设、新型农牧业“合作社”、青海省“双语”教育宣讲提纲、游行示威法以及森林草原防火有关内容为重点,同时在学校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各村宣讲组以通俗易懂,举一反三,因人施讲的方式进行宣讲。坚持24小时坚守工作岗位,及时掌握信息,超前掌握村情民意,早晚上报信息,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做到防范在先,处置在先。
三、形式多样、重在实效
在宣讲中,各工作组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户代表会议,党员代表会议,妇女代表会,入户访谈,了解民情民意,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工作。截止11月19日,全乡共召开大会18次,党员大会15次,僧侣座谈会6次,僧侣宣讲6次,参加僧侣100余人,走访入户633余户,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以此同时,为了本次活动第一阶段能够取得实效,县联点领导尕藏本同志,乡党委主要负责人围绕本次宣传教育活动主题进行走访调研。入户访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炕头谈政策,拉家常,了解村情民意,了解对“双语”教育的改革、生态牲畜业建设等政策,并虚心听取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和学校、学区主要负责人,临时教职工进行座谈,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并对相关政策解释清楚,使他们对国家有关农牧区政策由模糊变为了解。并对各项征收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要求各项征收工作圆满结束,保证宣讲和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向前发展。
四、关注民生、为民解忧
在全面开展宣讲工作的同时。各工作组深入村社,认真开展走访调研,了解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积极开展“解民忧、办实事”活动,了解到娘家村五保户达果老人,老人今年83岁,无儿无女,现住房建于1900年,仅32平方米,房屋破烂不堪,甚是简陋,连最基本的照明电都没有,因年久失修已属危房的情况后,即时汇报给联点领导,经商议县人大解决了5000元的资金并重修了房屋,乡党委安排村两委解决了照明问题。双朋西村灌溉渠塌坊,乡上组织专人实地查看,县水务局解决了水泥10吨,给盖索玛寺解决了自来水维款5000元。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更加促进了宣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综上,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我乡全体党员、干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宣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各类宣讲工作,不断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力争使我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强卫书记《我眼中的青海》
我眼中的青海
强啊〃卫 2010年4月8日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
今天,有机会来到我省的最高学府———青海大学,与全省广大师生共同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共同展望家乡青海的美好前景,共同憧憬伟大祖国的光辉明天,我的心情充满了喜悦。
长期以来,世人看青海,或褒或贬,或扬或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笔下,“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青海是如此的荒凉和孤寂。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啊)命家朱德眼中,“青海地大物博,是我们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青海又是如此的壮观和神奇。现在,有人说青海很美丽,也有人说青海很神秘,还有人说青海充满潜力,更有人说青海落后封闭……到底应该怎样看待青海?这是每一个青海人都关心的话题。今天,我愿和大家说一说“我眼中的青海”。
我眼中的青海,首先是一个大美的青海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我看来,青海正是这样一块大美的土地。这里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壮丽,有一种触及灵魂的感动,有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在这里,人们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会感到语言的苍白。
大美青海,美在地域辽阔、山川壮丽。这是青海的形象美。
青海雄踞于世界屋脊,因境内的青海湖而得名,面积72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这里,是农区牧区的分水岭。青藏高原、内陆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在此共生,大陆季风气候、内陆干旱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三种气候在此交汇,既有高原的博大、大漠的广袤,也有河谷的富庶和水乡的旖旎。这里,是名山大川的故乡。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大山横空出世、横亘东西,高山融雪汇成涓涓细流,最终成就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骄傲和伟大。这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翻过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经过的日月山,大草原一马平川,青海湖烟波浩淼,蓝天白云,湖光山色,草原花海,交相辉映。当年,“西部歌王” 1 王洛宾,就是在美丽的青海湖畔、浪漫的金银滩上,创作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里,是旅游观光的天堂。走进祁连山,山巅白雪皑皑、云遮雾绕,山下草原无际、牛羊成群,山间林海莽莽、雄鹰翱翔,到处是美景、处处是风光。深入三江源,高耸的雪山、原始的地貌、变幻的气象、浓郁的佛教文化,带给人独特的心灵体验。青海的美,具有原生态、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独特魅力。人们在新疆、敦煌、四川、宁夏等地看到的美景,青海都有;而人们在这些地方看不到的美景,青海也有!李白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正是青海山河的生动写照。
大美青海,美在风俗淳朴,人民可爱。这是青海的人文美。
青海人热爱生活。无论在山区还是在河谷,无论在农区还是在牧区,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走进每户人家,都有一股浓烈的热爱美好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的气息。我到过一个农家,院墙虽然比较破旧,但庭院干净整洁,果树花草错落有致,可以看出主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青海人勤劳勇敢。千百年来,青海人在与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斗争中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在与封建地主、农奴主和反动军阀的斗争中求得了自身的解放,在与贫困落后的斗争中,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青海人吃苦实干。无论是从群众身上还是从干部身上,都能感受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青海人懂得感恩。对别人的帮助,青海人都铭记在心。在牧区有一个香港同胞捐建的孤儿院,每个房间的门楣上都刻着捐建者的名字,教育孩子们不忘恩人,看后令人感动不已。青海人甘于奉献。为了保护孕育中华文明、哺育中华民族、支撑东部发展的长江、黄河、澜沧江这 “三江”清流,青海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矿产不能开发、工业不能发展、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和限制,但是青海人无怨无悔。青海人的情怀,就像母亲一样,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子女,而自己剩下干瘪的乳房。这种牺牲、奉献和忍耐精神,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圣洁、最伟大的母亲情怀!
大美青海,美在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这是青海的内涵美。
———青海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历史的久远。大约3万年前,三江源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小柴旦遗址、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被誉为“东方 的庞贝古城”的喇家遗址以及辛店、卡约、宗日、沈那等遗迹,陆续展示着青海灿烂的古代文明。西汉时,中啊央呀政呀府在西宁地区建立西平亭、西平郡。公元9年,王莽政权在海晏县三角城设立西海郡。东汉末,西平人韩遂直接影响全国政(啊)局。三国时,西平人郭氏被魏明帝封为皇后,辅佐三代幼主,主政魏国23年。南北朝期间,前凉、后秦等多个民族政权先后统治西宁地区,今天西宁城西的虎台就是当时南凉政(啊)权的阅兵台。我国第二大悬空寺观———北禅寺也建于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茶马互市、吐谷浑和吐蕃古墓群等古迹,西宁、湟源、乐都、伏俟等古城,都见证着青海过去的辉煌。
———青海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被称作“龙脉之祖”、“亚洲脊柱”的昆仑山,是神话传说最多的山岳。“共工怒触不周山”“周穆王西巡”“西王母瑶池”等传说都与昆仑山有关。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屈原到毛啊泽呀东,都对昆仑山无限神往。屈原发出过“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感叹,谭嗣同书写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秋瑾吟唱出“忆昔我祖名轩辕,发源根据在昆仑”的深情。一代伟人毛啊泽呀东,更是以经天纬地的大气概,书写出“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的千古绝唱。可以说,以昆仑山为载体的昆仑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它与伊斯兰教文化、藏啊传呀佛啊教文化、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共同形成了多文化融合、交流的多彩画卷,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青海的民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自古以来,青海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从战国到清代,先后有羌、汉、匈奴、月氏、氐、鲜卑、回纥、撒里维吾尔(裕固族的前身,或与裕固族有着较深的渊源)等20多个民族生活在青海这片土地上。经过千百年的融合演变,这些民族形成了现在世居在青海的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六个主体民族。我国的一些民族,很多是从青海迁徙出去的。在东经95度至105度间,有数条大江自北向南奔流而下,将青藏高原东部、川西北台地和云贵高原纵切出条条深谷,这一地区被民族学界称为 “汉藏民族走廊”。历史学家早已证明,羌族、纳西族、普米族、景颇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傈僳族包括现代缅甸人等民族,都是西北古羌人从河湟地区沿着这个走廊 南迁形成的。2002年,云南“景颇寻根考察队”来到青海,确认了景颇先民是从河湟地区迁出的。纳西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着祖先来自昆仑山的传说。正如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的始祖炎黄首先是羌人的祖先,然后才是华夏族的祖先”,“青、甘、陕、川一带,主要是炎黄部落联盟活动,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现在,黄南州同仁县吾屯地区的方言蒙古语、藏语、汉语相杂,并且有大量的古汉语、古藏语词汇,从一个侧面证明历史上青海各民族交流融合的事实。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青海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源头地区之一。历史上的青海,如同一个集散地,多个民族、多种文化在这里相遇碰撞、交流融合,扩散发展。青海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互通有无,共同开发了青海大地,共同创造了青海文化,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美青海,美在地位重要,蓄势勃发。这是青海的发展美。
青海的生态地位独特而重要,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千湖之地、江河之源”,“中华水塔”,“全球气候形成启动器”,“高原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等等这些美誉,无一不传递这样的信息: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甚至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青海的资源十分富集,是我国资源的重要战略接续区之一。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资源等储量非常可观。水能丰富,仅黄河干流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就相当于一个三峡水电站。太阳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条件全国最优。风能储量全国第四。在已探明的129种矿产资源当中,有54种的储量居全国前十位,有23种居全国前3位,有9种居全国首位。特别是在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不仅资源丰富,分布集中,而且类型全、组合条件好,有利于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相互融合,这种地区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是少有的。青海的战略地位显要,是西部要冲、西部重地。青海北接甘蒙、西联新呀疆、南通西呀藏、东南达川滇。在古代,青海有三条著名的道路:羌中道,由内地沿湟水河、北川河,翻祁连山,到甘肃张掖,张骞通西域、霍去病征匈奴、隋炀帝西巡都曾走过这条路;丝绸之路南线,沿着今天的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向西到新呀疆; 唐蕃古道,从长安到西宁到玉树至拉萨,就是文成公主入藏走的那条路。现在,随着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玉树机场通航,兰新客运专线、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至敦煌铁路的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一批高等级公路的建成,青海的交通网会更加完善,青海将成为连接中国东西部、西北和西南的交通枢纽,成为中国通向南亚次大陆和中亚诸国的重要门户,其作为西部通衢的战略地位也将日益显著。
总之,青海不仅是祖国一个可爱的地方,而且是祖国一个重要的地方;青海的发展,不仅具有西部大开发的意义,而且具有全国的重大意义。
但是大家也许会问,既然青海如此壮美、如此重要,为什么在一些人眼中却又变得遥远、荒凉而神秘呢?我曾经开玩笑地说:是王洛宾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把青海唱远了。思考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一是源自唐代的诗歌描绘。“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等诗句,把青海描绘成了这样的地方。唐诗取材于当时唐蕃在青海境内频繁的大规模战争,主观上是反对战争对生灵的涂炭,客观上却对青海形象造成了很强的负面影响。二是唐以后青海逐步边缘化。特别是随着宋代以后的首都东迁至开封、杭州、北京、南京等地,我国经济中心也逐步由中原地区转移到江南一带,青海不仅远离全国政治中心,而且距全国经济中心也越来越远。青海对内地人来说,也越来越遥远。陆游曾慨叹:“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是当时人们对青海的普遍印象。三是青海由于地处边陲,渐渐成为流放之地,对青海的形象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四是青海确实落伍了。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现代工业文明在沿海地区起步发展起来。青海由于地处偏远内陆,受到现代化潮流冲击、浸染的程度低、速度慢,似乎处在现代文明发展之外,更加被边缘化了。知道了青海被边缘化的深刻根源,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青海、了解青海,有助于我们更加有为地建设青海、发展青海。
我眼中的青海,还是一个奋进的青海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一个一穷二白、民生凋敝的旧青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人民幸福的新青海。
60年来,我们的制度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青海各族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谱写繁荣进步新篇章的60年;是伟大祖国的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最强的60年。
解放前的青海,政呀治啊黑呀暗,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在藏区,还维系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或更为原始的部落制度,这是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落后的制呀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进程,人民群众根本没有做人的尊严,更谈不上政啊治呀的权呀利。新中国成立之后,青海发生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共同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饱经苦难的青海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我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长期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第一次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我们坚持政教分离和宗啊教呀信啊仰呀自啊由,废除了寺庙在经济、政治上的一切封建特权,保障各教派在政治上一律平等,保护人民宗啊教呀信啊仰呀的自啊由,保护正常的宗啊教呀活动不受干涉。
旧制度的枷锁一经打碎,新制度的活力一经释放,社会生产力就极大地解放和发展起来。解放前,青海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当时,青海农村牧区“田园荒芜、十室九空、草原凄凉、人畜不宁”,全省没有一寸铁路,没有一家现代化的工厂,马步芳家族开办的所谓“八大工厂”其实不过是一些手工作坊。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青海也逐步建立完善起来。我们充分利用计划经济的优势,迅速建成青藏公路、兰青铁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一大批国有企业,奠定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巨大内在活力。我们抓住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极大地增强了全省跨越发展的后劲。现在,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益丰富和完善。60年来,我们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社会财富日益丰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8.59%;西部大开发以来,年均增长11.9%。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81.27亿元,比1949年增长139.6倍,比1979年增长13.6倍,比1999年增长2.1倍。人均生产总值2004年突破1000美元,2009年达2849美元。
———特色经济不断壮大。2009年,全省粮食和油料总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2.5倍和43.1倍,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471.34亿元,是1949年的1954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有色金属、盐湖化工四大支柱工业以及冶金、医药、农畜产品加工、建材业四大优势工业形成并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工业和藏毯、民族服饰和沙棘、畜产品加工等特色工业开始崛起。如今,青海钾肥生产能力占全国的85%左右,藏毯、唐卡等民族手工艺品远销国内外,马铃薯、樱桃、草莓、酸奶、牛羊肉等特色产品也香飘四海,深受人们喜爱。
———基础设施变化巨大。1949年,全省接受旧政府留下的汽车只有14辆可以投入运营,勉强通车的公路里程472公里;全省电话用户仅有15户,邮电站(所)仅44处,广大农村牧区还停留在驿站通信时代。如今,基础设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能源方面。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建设发展迅速。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拉西瓦等大型水电站如一串串珍珠镶嵌在母亲河上游,能源不但实现了自给,还源源不断输送到兄弟省市。新能源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一些城镇的道路、景观、住宅已经采用了太阳能照明。在交通方面。到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1万公里。铁路建设大踏步前进,青藏铁路通车实现了几代人的天路梦想。同时,兰青铁路复线全线贯通,柴达尔至木里地方铁路、兰新客运专线、格尔木至敦煌等铁路已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民航事业从无到有,已经建成格尔木、西宁曹家堡、玉树3个机场,通航城市达19个。在通讯方面。建成了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省的电信网和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现在,几乎家家有电话,人人有手机;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60年来,我们的社会事业实现了全面进步。———科技事业从无到有。高原医学、盐湖化工、高原生物、高原农畜牧、机械、水电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现在全省平均每万人中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比1954年多202人。青海成长起来的院士———吴天一,在高原医学上独树一帜,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在这个领域的杰出代表。
———教育事业从小到大。2009年,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7.5%。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低收入群众从此不再为“上不起学”发愁。青海大学进入了国家211工程,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也保持了好的发展势头。
———医疗卫生从弱到强。2009年末,全省拥有卫生机构899个,卫生技术人员2.33万人;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40.3张和41.9人。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全省各族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0.34岁。
———体育事业一枝独秀。我们有选择地发展竞技项目,走出了综合性、专业性和群众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2008年5月8日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成功登顶的19名英雄中,有两名是青海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国际高原攀岩赛等赛事享誉国内外。国家级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被誉为“冠军的摇篮”、“铸造金牌的工厂”和“高原训练风水宝地”,近年来一大批国内外运动员从这里走出,在各项世界大赛中摘金夺银。
60年来,我们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青海各族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质量提高最快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总体小康。
———群众收入大幅增长。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91.85元、3346.15元,比1984年分别增长17.5倍和15.4倍。
———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截至2009年底,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20.3平方米。同时,经济适用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将帮助低收入困难家庭和游牧民群众尽早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我们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近几年,全省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一直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新农合、农村低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全线推进,实现了全省覆盖,有的还走在了全国或西部地区前列。
———生态环境开始好转。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黄河第一县”玛多县再现“千湖景观”,三江源地区草地覆盖度逐年提高,青海湖边草场被淹没的面积正悄悄扩大。西宁市南北山绿化让“青海好,青海好,青海山上不长草”的民谣变成了过去,极大提升了夏都形象。格尔木人克服自然条件的艰苦,硬是把“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都难”的荒漠变成了绿洲,成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60年来,我们的对外形象实现了极大的提升。
过去的青海,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在的青海,展翅腾飞正当时。近年来,通过举办“环湖赛”、“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大美青海香港行”、“唐卡艺术节”等活动,青海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世界开始更多了解青海、关注青海。
2007年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提出要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建设新青海增添了强大的动力。2008年,昆仑玉被选定为北京奥运会奖牌镶玉,就是青海意识生动而成功的实践,不仅扩大了昆仑玉的知名度,也使青海同昆仑玉一道,随着奥运奖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现在,青海昆仑玉已经成为又一张青海的金名片。
同学们,今天的青海,已经成为开发建设的热土,资源开发、城市建设、体育文化活动交流、物资经贸洽谈等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浪。今天的青海,正在以自信、开放、创新的新形象,加快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全国相比,青海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不足。一是我们的经济总量还很小,仅占全国的千分之三,这与我们地域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二是我们与发达地区甚至西部省份差距还在扩大。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为例,与全国的差距呈扩大趋势。2009年,青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9%,由1999年的全国第24位降至第28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9%,由1999 年的全国第25位降至第29位。三是我们省内发展还很不平衡。现阶段青海发展滞后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农牧区,贫困的重点人群主要在农牧民,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市、农村、牧区二元甚至三元结构突出。比如人均生产总值,海西约是玉树的9倍多。差距客观存在。
承认差距是为了缩小差距。面对差距,我们不能气馁,不能懈怠,唯有埋头苦干、奋起直追,才能迎头赶上。
我眼中的青海,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青海
青出于蓝谋跨越,海纳百川求发展。这是我对青海两个字的理解和阐释。经过了一代代青海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今天的青海,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抚今追昔,我们要立下愚公志,建设新青海。现在,每当看到青海大地紧张生产的场景,看到西宁街头车水马龙的景象,听到客人对青海的称赞,感受到青海人脸上久违的自信时,我坚信,青海建设发展的高潮已经来临。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一个自信开放创新的新青海,一定会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家庭中重放光彩。
和同学们求学要确定目标一样,青海发展也需要确定一个目标。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循序渐进,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11年,壮大发展基础,让经济社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在突破3000美元的基础上,力争达到或接近西部平均水平。第二步,到2020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使生产总值在“十一五”末翻番基础上再翻上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最终,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结束的时候,使青海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使青海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到那个时候,青海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群众生活显著改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民呀主啊法呀治健全进步、人的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生活安定有序、公平正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到处是一派繁荣发展、欣欣向荣、幸福和谐的喜人景象。
要实现建设新青海的宏伟目标,我们就要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我们已经 10 找到了这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结合青海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
现在,全省发展势头很好。2009年全省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人均GDP将逼近3000美元。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这预示着我省吸引投资的能力大为增强,发展的回旋空间明显扩大。特别令人鼓舞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高度重视青海等欠发达地区的发展。2008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年初,党中央又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一次把青海等四省藏区与西呀藏一起统筹谋划、部署和支持,研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意见》;今年国家还将启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计划,这些为我省发展再一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相信,只要我们沿着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建设新青海的奋斗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那么,今后一个时期的青海是什么样呢?
今后的青海,是跨越发展的青海。在一代代青海人忘我奋斗、忘我奉献的创业历程中,青海发展的能量在持续不断地积蓄,发展的机遇在持续不断地涌现,发展的人气在持续不断地聚集。2001年以后,我省经济连续9年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目前全省生产总值每年以百亿元的规模增加,财政收入以十几亿、二十几亿元规模增加。去年,新闻媒体在形容近几年青海的旅游时,用了“井喷”这样的词,这说明我们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热度”,加快“锻造”新青海适逢其时。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青海经济已经进入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的重大判断。在这样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全省上下将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推进自主创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随着我们工作力度的加强,全省经济将会在一个时期内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省的经济总量会迅速扩张,发展质量会不断提升,发展基础会不断巩固。未来青海发展必将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向前跨越,创造出让我们大家引以为豪的“青海速度”。
今后的青海,是绿色发展的青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些国家和地区都纷纷拿出了“绿色锦囊妙计”。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主要标志 的绿色经济,将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之后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个时候,谁抢先占领绿色经济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发展先机、把握发展主动。青海环境资源很丰富,生态地位极端的重要而有极端脆弱。所以,选择绿色发展,既符合青海实际,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态屏障的需要,又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加速青海发展的战略选择。青海发展绿色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在新能源方面,我们的太阳能资源仅次于西藏,每年接受的太阳能折合标煤1623亿吨,相当于电能360万亿千瓦时。风能资源青海也非常丰富,实际可开发的量约为2500万千瓦,理论值折合标准煤7800万吨以上。在新材料方面,青海盐湖中的锂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保有量超过了1800万吨,占到了全国总量的83%。除了这些,我们还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高原动植物资源等。同时,青海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完全有条件在现在的基础上,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产业融合,推动青海在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今后的青海,是和谐发展的青海。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呀教地区,推动青海的发展,团结尤为重要,和睦尤为可贵,这是我们在发展和建设中得出的最为宝贵的共识。在座的同学当中,有些就来自民族地区,在大家所在村里、乡里,有些是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些是临村而居、隔河相望。千百年来,全省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爱护着民族团结。去年8月27日,在湟中县上新庄镇的加牙村几位村民共同救起了一名溺水的藏族男童,他们的壮举在全省上下再次引起了强烈共鸣。还有很多英雄的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索南东智、格志、熊宁,等等,他们这种团结、博爱的精神,始终教育、激励着我们。青海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在新青海的建设征程上,各民族也一定会继续继承、保持和弘扬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优良传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绘就一幅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壮美画卷。今后的青海,是统筹发展的青海。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差距大,是青海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将着力推进建立完善“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四区”就是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要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区;柴达木地区,要建设成为新型 工业化基地;环青海湖地区,要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三江源”地区,要建设成为全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两带”,一个是黄河沿岸的综合开发,另一个是湟水河沿岸的发展。“一线”指的是加快青藏铁路沿线城镇建设、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为解决城乡发展差距大的问题,我们将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不久的将来,青海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矛盾将得以根本消解,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一定会实现。
同学们,“大美青海”已经成为青海一张金名片。今后,我们要乘势而上,以自信开放创新的姿态,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好。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加快发展,让青海充满“富庶之美”。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改善民生,让百姓笑出“幸福之美”。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推进生态立省,让山川呈现“生态之美”。我们要妥善协调利益关系,让社会内生“和谐之美”。我相信,“大美青海”的品牌一定会越来越响亮。
同学们,春华秋实一甲子。历史的青海,让我们骄傲,令我们感怀。今天的青海,让我们自豪,使我们自信。未来的青海,让我们憧憬,催我们奋斗。
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交汇点上,完成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历史使命,有两种精神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一个是“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翻开青海建设的历史画卷,一代一代青海人在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雪域高原上战严寒、斗冰雪,挑战荒漠戈壁、暴风狂沙,他们的精神让人敬佩。当我们来到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看到那一张张陈年的照片,一件件旧机器,一座座凝重的雕像,听着建设者生动感人的故事,每个人都会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涤,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当我们来到“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办公、居住的“将军楼公园”,自然会追忆起,当年将军带领人民解放军战士在大漠戈壁建起了戈壁新城———格尔木的故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正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海人扎根高原、建设家乡。也正是有了这种伟大的“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青藏公路才能在生命禁 13 区向前延伸,青藏铁路才能在世界屋脊一路高歌,青海现代化事业才能一天天发展壮大。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另一个是“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这既是“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青海最重要、最急需的奋斗精神。由于青海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干同样一件事,别的地方付出一份努力,我们就要付出十倍的代价。到2020年,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国保持5%的发展速度就可以实现,而青海必须保持9%的发展速度才能实现。压力就是动力,困难就是机遇。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倍加努力,奋起直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一起,构成了当代青海人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建设新青海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继承发扬这两种精神,自觉践行青海意识,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懈努力、奋力前行,不断夺取建设新青海的新的更大的胜利。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新青海的伟大实践,为你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实现理想的广阔天地。梁启超先生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先生深情勉励,“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毛呀泽啊东主席谆谆教导,“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在你们身上。”在这里,我向全省广大青年学生提几点希望:
希望大家勤奋学习,励志成才。青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最需要知识武装,最需要实践历练,最需要理想指引。希望全省广大青年要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沉下心来发奋读书,不断汲取营养、积累提高、增强本领。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到人民群众中去,到工厂农村去,到艰苦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经受检验、感悟成长、收获人生。要把奉献社会作为品德修养的永恒追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有用之才。
希望大家坚定信念,勇担责任。历史的潮流奔腾不息,时代的重任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人的使命。当代青年,就是要为中华之崛起而承担,为中华之复兴而奋斗,这是历史、时代、人民和党赋予你们的重大使命。希望全省广大青年勇敢地担当起这个重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努力在发展青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理想,创造人生辉煌。
希望大家敢于吃苦,勇于创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青年成长成才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希望全省广大青年要继承青海人不怕吃苦、不甘落后、包容豁达、乐于奉献、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以饱满的热情、蓬勃的朝气、昂扬的斗志,勇敢地迎接困难、接受挑战,刻苦地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奋力地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开创一片不负时代要求和人民期望的新天地。
尽人事于日下,著青史以永芳。同学们,你们都是在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是时代的幸运儿,更是时代的弄潮儿。我坚信,当代青年一定会紧握青海发展的接力棒,奋力冲入下一个接力点,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也坚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奋力拼搏,一个物阜民丰、社会文明、和谐美好的新青海,一个充满自信、富有活力、开放包容的新青海,必将崛起在祖国辽阔的西部!谢谢大家!
第五篇:观看强卫书记十二次党代会讲话心得体会(教师)
观看强卫书记十二次党代会讲话心得体会
土门关初级中学莫掌君
观看完强卫书记的讲话后,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气氛非常活跃。大家从全省的发展并结合教学工作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对现有的发展思路进行全面的整理,破除固步自封,结合实际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对于我来说最重要就是要破除满足现状,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做到爱岗敬业,坚持对实验
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使语文学习真正获得它应有的作用。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认识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
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坚决要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本工作岗位上要多不断的提升自己,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处在本学科的尖端,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水平。
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重点要解决学生对生物学习的错误认识,真正做到语文能促进学习的目的。
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提高政治素养和教育理念,更新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和旧观念,自觉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能要求青年人网收集整理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教师必须因时、因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平时多关心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不仅关心优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家长的好参谋,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事业中力争做出最大的贡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把知识教给学生。要变教学工具为开启新知识大门的钥匙,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力争做先进教育生产力的代表。要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与同进成长,在学生的前面,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改的先行者、示范者。应以教人者先教己者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一个有良好师德的老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要用自己的信念、理想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是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
要注重教书育人,加强学生和思想道德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为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改革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加强学科学中斩德育渗透,要努力成为学生思想工作的高手,成为学生思想成长方面的导师。
要有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党员有自己的合法的正当的权益,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党、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党员应该把以党、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能牺牲个人利益。
作为党员教师,通过学习,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投身于“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做到教好书,育好人。用争创工作的一流业绩来实践我校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