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建局60周年、改制1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建局60周年、改制1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和万分激动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徐海建局60周年、改制10周年。这次大会是一次回顾企业六十年光辉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的盛会,是一次展示徐海优良传统和丰厚文化的盛会,是一次显示徐海雄厚实力,展现广大员工良好精神风貌的盛会,更是一次展望美好明天,继往开来,谱写发展新篇的盛会。首先,我代表局党委、局,向奋战在施工生产一线、工作在全局各个岗位的广大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几十年来,历尽艰辛,顽强拼搏,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企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1950年,举世瞩目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同年11月,为了保障战争补给线的畅通,来自各铁路单位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铁八师的5160名铁路员工和军人,迅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沈阳集结并迅速跨过鸭绿江,投入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就这样,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序列中,一支英雄的工兵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诞生,这就是徐海的前身。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在敌人不分昼夜的狂轰滥炸下,徐海的先辈们,凭着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和无限忠诚,以血肉之躯,筑就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毁” 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战争大动脉的畅通。在这场血肉与钢铁、坚韧与霸蛮、侵略与反侵略的旷日持久的较量中,徐海的先辈们奉献的不仅有艰苦,更多的是鲜血和生命。在整个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总队阵亡官兵超过250名,更有数千名官兵负伤。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徐海的后人们留下了无尚的荣誉。
1953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凯旋回国。此后,经过铁道部西北铁路工程局和铁道部华北铁路工程局两部分11次较大规模分立、组合,至1965年1月,以福州铁路局工程指挥部调入华北铁路工程局为标志,基本形成了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的主体。1966年8月,铁道部华北铁路工程局正式更名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为贯彻执行西南三线铁路建设的国防战略,经过20天的千里搬迁,局机关从繁华的北京市迁址云南省富源县。1970年6月,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与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合并,在湖北省武汉市组建新建制的铁道部第四工程局。1977年1月,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按原局、院建制重新组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和铁道部第四设计院;3月7日,新建的局、院就地分开办公;为响应铁道部“东取华东”的号召,经过3个月的搬迁,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在安徽省合肥市新址正式办公。1984年10月,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在“拨改贷、利改税”的改革中,更名为铁道部第四工程公司,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1985年9月,铁道部第四工程公司又更名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2000年6月28日,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与铁道部正式脱钩,由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徐海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持股会作为两个投资主体,设立徐海集团有限公司。徐海建制沿革的演变过程,是几代建设者为祖国建设事业四海为家、服从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缩影,也是企业与时俱进、顺应市场、改革创新、不断发展的历程。
60年来,徐海几代人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山水水,在荒凉的草原戈壁、凶险的雪域高原、波涛汹涌的海湾,在繁华都市、穷乡僻壤,在辽阔的神州大地,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四海为家,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凭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对责任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攻坚克难的勇气,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筑起了一座座时代丰碑。
建局以来的60年,是徐海人艰苦创业、勇于奉献的60年。战火硝烟中诞生的徐海从成立之际,就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就注定要与艰难困苦相伴。企业的行业特性,决定了我们的员工必须远离繁华都市,流动于全国各地,甚至遥远的异国他乡。我们必须在没有路的地方开出路来,所以我们必须在野外作业,必须长年累月臵身深山险壑。我们所处的是异常艰苦的环境,忍受的是抛妻别子的内心苦痛,从事的是繁重的工作,面对的是前人没有遇到的困难。我们铁道工程总队的老战士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如何一把炒面、一把雪地艰难度日;不会忘记在供给最困难的时候与战友分享仅有的几颗盐豆;更不会忘 记,美军的炸弹如何夺去一个个战友鲜活的生命。四局老员工们不会忘记,在施工手段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如何用原始的木夯砸出成千上万方路基;不会忘记如何在坚硬的山体上用钢钎凿出隧道,用肩膀和手臂运出废碴。曾经的坦赞铁路建设者们不会忘记,如何在毒蛇侵袭的沼泽、野兽出没的原始丛林,筑起古老非洲的交通大动脉。徐海的子女们,不会忘记自己是如何望眼欲穿地等待父亲一年一次的探亲归来;不会忘记与父亲聚少离多的童年。我们经历了烽火连天的战场,经历了战云密布的福建前线;我们经历了尘沙漫天的蒙古高原和新疆戈壁,经历了凶险异常的雪域高原。在这种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徐海几代员工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情怀和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乐于奉献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强盛、社会的进步、世界的友好,奉献青春,奉献生命,奉献子孙。建局以来的60年,是徐海人胸怀大局、勇挑重担的60年。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大动脉的捍卫者,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特别是国家铁路建设的排头兵,我们徐海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民族独立、国家兴亡的历史重任和庄严使命,在六十年岁月中形成了以国家兴旺为已任的责任意识和崇高境界。几代员工胸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局,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硝烟炮火中,我们以大无畏的勇气,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在举世瞩目的坦赞铁路建设中,我们凭着为国争光的信念,远渡重洋,克服困难,不辱使命,在异国他乡,树立起了共和国的国际 形象;在战云密布的福建前线,我们义无返顾,倾心投入战备铁路建设;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勇挑重担,积极投身国家基础建设,在祖国广袤大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四海为家,建设国家,建成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在改革开放特别是铁路大规模建设时期,我们积极担当铁路建设的主力,先后参与了一大批高速铁路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铁路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60年来,我们共修建铁路干线65条,复线26条,支线32条,大型铁路枢纽14个,专用线159条,总施工里程近12000公里,共和国铁路运营铁路的七分之一出自我们徐海员工之手;参加了19个客运专线及高速铁路项目的施工,承接了第一个客运专线试验段,承建了国内第一条有砟轨道铁路和无砟轨道铁路、第一条高速铁路、第一个营业线无站台柱雨棚。在投身铁路建设主战场的同时,我们积极开拓社会大市场,共修建高速公路近1800多公里,占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1/25;我们勇敢涉入高科技含量的施工领域,参加了包括杭州湾大桥在内的4座跨海大桥的建设;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们先后在全国13个城市参建了40多条轨道交通线。自1987年承建中国第一个汽车试验场——解放军总后定远试车场以来,我们陆续承建了国内90%以上的试车场工程,成为试车场建设领域理所当然的“王牌军”。近20多年,我们将经营范围扩展到了大部分工程建设领域,成为建筑市场的“全能选手”。在全方位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我们还把市场拓展到了海外,在21个国家和地区承建工程,尤其是合同总额达54亿元的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和合同额达30亿美元的委内瑞拉北部平原铁路项目的承建,标志徐海正式以跨国公司的形象走向国际。我们有15项工程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1项工程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13项工程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建筑工程”,5项工程被评为国家“市政金杯示范工程”。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誉企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施工企业”、“全国文化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无可争辩地证明,我们不愧为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不愧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作为国有企业,我们时刻牢记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当国家有灾、人民有难的紧要关头,徐海员工总是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我们不会忘记,在六十年代华北特大洪灾中,是我们徐海的员工,在未接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主动出击,提前勘察灾情,进行抢险的预先谋划,从而在接到国务院抢修京广的命令后,使队伍迅速集结,胜利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大规模抢修任务。我们不会忘记,在唐山大地震中,是我们徐海的员工,迅速奔赴救灾一线,不顾个人安危,昼夜奋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用大爱拯救无数生命。我们不会忘记,在1991年苏皖两地百年不遇的洪灾中,是我们徐海的员工,在自身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一面全力支援沿线地方抢险,一面全力抢修中断的铁路线,保证铁路大动脉的畅通。我们不会忘记,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是我们徐海的员工,在五日内,迅速组建抢险突击队奔赴灾区。即使在文革十年**的岁月中,徐海广大员工依然牢记使命,力排干扰,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建设了十余项重大铁路工程项目。60年来,无数次紧要关头,是我们无数次挺身向前。这正是我们徐海广大员工识大体,顾大局,胸怀大爱,勇挑重担的有力印证。
建局以来的60年,是徐海人自强不息、不断发展的60年。60年来,我们徐海广大员工,始终把企业发展、社会进步作为目标,并坚信只有实干,才有发展。无论是臵身建国初期物质匮乏、百废待举的火热年代,还是跻身新世纪市场经济的大潮;无论是身处史无前例的文革**岁月,还是面临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变革时代,徐海员工凭着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发展的期待,对成功的渴望,始终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实现了企业的不断发展。1983年,国家实行新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基建任务由指令性分配变为以招投标方式取得。自此,国家分配基建任务的历史结束,企业施工任务由“送饭上门”变为“找米下锅”,主要依靠投标获取。面对市场竞争生与死的考验,徐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真务实、积极推进企业市场化进程,在市场大潮的搏击中,敢于竞争,敢于超越,敢于突破自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不论在建设高峰时期,还是在 任务严重不足的困难时期,始终保持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仅为3亿元,2004年实现双超100亿元,2006年实现双超200亿元,今年将实现双超500亿元,企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实现了由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成为股份公司系统的排头兵和铁道部的标杆单位。
建局以来的60年,是徐海人顺时应势、不断变革的60年。企业发展60年的实践证明,顺应时势、不断变革,是徐海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徐海6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顺时应势、不断变革的过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的号角之后,我们适应形势的发展,确立生产经营在企业的中心地位,实现由党委一元化领导向局(处)处长负责制的转变。在国家改变基本建设管理模式之后,我们立即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大胆果断地走向市场,成功实现经营范围向其它施工领域的拓展。在旧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的时候,我们打破已有内部组织结构,建立了适应施工项目管理要求的全新项目法施工管理模式。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不断调整内部资源配臵方式,改革内部管理关系,建立起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我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原来的机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将原来传统的局处段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以资产为纽带的投资关系和内部工程承包关系,实现了内部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在建立现代企业中,我们进行了领导体制的改革,建立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分别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和经理层作为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的治理格局,并与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紧密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的雏形。在推进企业科学发展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实现了由一业为主向主业突出相关多元化经营的战略转变,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建筑业一体化的优势不断增强,建筑业上、中、下游业务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海外业务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建局以来的60年,是徐海人砺炼企业精神、创造企业文化的60年。60年来,徐海这支“钢人铁马”队伍南征北战,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出色地完成了国家各个时期的建设任务,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建起了一项项精品工程,竖起了一座座建筑丰碑,在创造物质产品和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五十年代的“宝成精神”、六十年代的“钢人铁马”精神,还是八十年代的“小杨村精神”、“徐州会战精神”,抑或是九十年代的“京九精神”、新世纪的“青藏精神”,这种丰厚的精神文化,在以张静之、刘汉东、马六顺、刘志祥、丁太环、胡开颜、翟长青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不同时代的英雄模范人物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彰显着几代员工的共同精神特质,那就是: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甘愿吃苦、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互助友爱、团结协作 的团队意识。正是60年来徐海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正是不同时期创业精神和英雄事迹的不断升华,才形成了今天徐海“勇于争先、永不满足”的企业精神和“发展自我、造福社会”的企业使命。这种企业精神,既是企业历史发展的总结和继承,又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引领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时期,我们一定要弘扬光大。
(二)60年的创业历程,几代人的拼搏奉献,为徐海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为我们在近十年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改制以来的10年,是徐海变革最为深刻、影响极为深远的重要时期。10年来,我们抢抓铁路和国家基本建设高潮的历史性机遇,全面开拓铁路市场、路外市场和海外市场,使企业经营规模由几十亿发展到目前的500亿元;10年来,我们致力于企业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不断地探索和不懈地寻求搞好搞活传统国有老企业的发展规律,努力寻找一条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新路子,使企业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迅速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管理模式;10年来,我们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坚持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企业从路内走向路外,从国内走向国外,从一个传统的、低层次的、单一产品结构的国有铁路施工企业,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经营结构比较合理、现代企业制度比较规范的综合性建筑 企业集团;10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企业发展中心,大力加强改进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结合不同时期企业发展任务和工程建设的需要,大力开展了“青藏高原党旗红”、“党旗飘扬杭州湾”、“客运专线党旗红,徐海争先锋”等党建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组织保证和动力支持。
通过改制1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实现了十大转变:
一是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特别是随着股份公司上市以来,我们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全面树立国际化战略思维、现代化经营理念、市场化管理模式、集约化管理手段和法制化管理意识,变革传统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完善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来经营管理企业。
二是实现了由计划管理体制向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我们通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公司董事会,完善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管理规则,下派外部董事、监事,基本建立了上市公司治理模式;通过不断加强公司治理,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绩效考核、组织管理、科技创新、激励约束和内控管理机制,逐步探索出一套切合企业实际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形成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通过全面构建经营绩效考核、信息披露、11 内控制度、风险防范等体系,基本形成了上市公司运行机制,企业治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是实现了生产经营由小幅增长向规模发展的转变。我们坚持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抓住机遇,不断加快发展步伐。10年来,企业营业额由2000年的3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84亿元;完成新签合同额由2000年的4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03亿元;企业总资产由2000年的4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25亿元,其中,净资产由2000年1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5亿元。特别是今年,我们确立了生产营销双超500亿元的目标,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新签合同额479亿元,完成施工产值296亿元,实现了规模发展。
四是实现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我们牢固树立集约型发展的战略思路,通过加强投融资项目的监管,确保企业经营安全;通过加强组织结构调整,压缩管理层级;通过推行项目扁平化管理,缩短管理链条。特别是全面推行了资金、物资和设备的“三个集中”管理,不仅优化了企业资源配臵,发挥了集团优势,提高了管理效益,而且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控制力和执行力,提高了企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五是实现了由经营项目向经营市场的转变。我们积极推动经营模式的创新,全面整合经营资源,加大协调力度,实行统一开发,集团经营,不断扩大经营领域,推动企业经营方式向内部联合经营、集团经营和区域化经营,对外协作经营的转变;经营重 点向大标段投招标、设计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投资建设经营转变;经营方法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全过程经营转变;经营手段向加强高端合作、源头介入和运作项目的经营转变;经营方向向“上中下”游协同、基建与相关业务并举的多元化经营转变;经营领域向面向铁路、非铁路、海外市场的跨行业、跨国经营转变;经营模式向依托资本、技术、人才、设备和信誉优势的品牌经营转变,使企业经营规模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六是实现了由一业为主向相关产业多元发展的转变。我们紧紧抓住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充分发挥科技、设备、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全面扩大以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市政建设为重点的主导市场,强化传统建筑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和产品结构,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重庆、西安分公司等一批地区性经营管理公司,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臵;大力发展竞争力强、发展空间大的专业化公司,成立了钢结构公司,使钢结构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立了安徽中铁工程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速铁路核心材料和砼外加剂,产品已经应用于多条高速铁路;成立了淮南投资公司、如皋项目投资公司,加大房地产开发和BT项目的力度,以淮南山南新城开发为重点的一批投资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设立了安哥拉分公司、委内瑞拉分公司,理顺了海外经营管理体制,海外市场经营业绩和经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建筑业 一体化的优势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建筑业纵向“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横向基建主营业务突出、相关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经营格局。七是实现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我们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企业一切工作都以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在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通过做强做大主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项目管理,实现了企业的利润水平随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同步增长,企业利润总额由2000年的1643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5.71亿元。
八是实现了员工队伍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管理型的转变。我们积极推进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社会办企业职能,推进管理层与作业层的分离,实现了员工队伍的成功转型。企业员工由2000年的29771人精简到目前的23251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已达11686人,局级以上各类专家42人、教授级高工26人、副高级技术职称760人,高级工人技师132人,员工整体素质大幅提升。通过劳动资源的整合优化,实行减员增效,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加强外部劳务队伍的使用和管理,实现了队伍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管理型的转变。
九是实现了由同质经营向突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转变。我们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创新型企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 争优势,使企业在高速铁路修建技术、汽车试验场技术、高速公路黑色路面技术、长大桥梁技术、城市地铁技术上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局被授予“国家创新型企业”称号。
十是实现了由员工生活水平较低向富裕小康的转变。我们始终坚持“依靠员工办企业、办好企业为员工”的理念,坚持“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要从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原则,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广泛开展以“工地生活、工地卫生、工地文化”为内容的“三工”建设,全面改善了一线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行“三不让”承诺,积极推动员工集资建房和团购住房,使广大员工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10年来,全局员工人均年收入由2000年的10769元增长到2009年的46882元;其中在岗员工人均年收入由2000年的11597元增长到2009年的52780元。
回顾建局60周年和改制1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徐海之所以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持续稳定发展之路,得益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抢抓铁路建设和基本设施建设的大好机遇,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得益于始终坚持改革发展和持续创新,毫不动摇地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体制,为科学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得益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尊重员工群众,让广大员工更多地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得益于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创新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和谋事干事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党的先进性,把政治优势转化成了企业发展优势。
(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们实现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新的战略发展目标、推进企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纪念建局60周年、改制10周年,就是要发扬四局的光荣传统,适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团结拼搏,奋勇争先,把徐海打造成发展规模持续扩张、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员工生活更加富裕、继续位居中国中铁系统前列的基业长青的现代企业。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我们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的重大指导。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就没有发展的突破。新的形势、新的发展,需要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更高的层次上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破除发展上的自满、改革上的畏难、创新上的短视、管理上的不合时宜等问题,做到不因过去成绩而自满,不受传统思想所制约,不被既有经验所束缚,不以固有模式所局限,不为小富即安而止步,使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始终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始终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们要坚持抢抓机遇,保持企业规模发展优势。保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永远是全局第一位的任务,是全局最大的政治,是广大员工的殷切期盼。保持企业规模发展优势,我们要切实克服安于现状、畏首畏尾、无所作为、松劲懈怠、求稳怕乱等思想问题,树立勇于进取、改革创新和不断超越的理念,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紧紧抓住当前铁路大规模建设和国家基本建设的机遇,加强铁路、社会和海外市场的开发,加大上、下游的开发力度,使企业无论在建筑市场的高峰与低谷,在海外市场的风险和挑战中,或是在其它领域的激烈竞争中,不大起大落,每年保持营销规模的不断扩张,保持企业营业额的一定比例增长。
我们要坚持多元发展,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应经济发展全球化、建筑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向以建筑业为核心、适度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是做优做强企业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趋势,适应铁路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坚持“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构建主营业务突出,资本运作、国际业务、房地产、工程设计、物资工贸、装饰安装、新型材料等板块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要正确处理好主业与其他板块协同发展的关系、推动当前发展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要立足主业,又要适度多元;既要立足国内,又要走向国外;既要立足铁路,又要面向社会。要抓住基建高潮的机遇,全力做强主营业务,并适度开发对企业战略发展切实必要、风险较小、回收周期短、收益率高的项目,不断提升在建设施工领域的综合实力;要 加强钢结构、新型材料、反光材料等工业产品的组织管理、市场研究和营销体系建设,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实现快速发展;要加强国家经济形势和房地产政策的研究,稳步推进土地储备和开发,扩大房地产业务规模;要加强投资业务,逐步完善投资管理体系,稳步推进已实施的项目,并加强政策学习和宏观研究,积极寻找对策,适时寻找项目,扩大规模;要加快工程设计的发展,提升设计等级,提高企业总承包能力。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推动企业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坚持深化改革,是我们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的根本动力。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传统的体制机制障碍,解放企业的生产力;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要深化领导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构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领导体制;要深化内控管理机制改革,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和股份公司的统一部署,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从整体上提高全局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要深化组织机制改革,通过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要深化绩效考核机制改革,逐步形成“职责明确,责权对等,权利清晰,奖罚分明”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更加注重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深化用人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 18 场化用工机制,加快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岗位体系,逐步形成员工“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新机制。
我们要坚持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加强管理,是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要大力推进项目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制定出台全局项目标准管理规范,健全和完善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管理标准,形成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闭环管理;要全面推行项目扁平化管理,进一步降低项目管理成本,提高工程毛利率;要强化安全质量管理,严格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杜绝重大以上安全质量事故发生;要加强责任成本管理,深化资金、物资、设备集中管理,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形成责任成本刚性约束机制;要加强协作队伍管理,认真把好协作队伍准入关,加快劳务基地建设,加强对协作队伍的技术指导,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要加强风险管理,加快建立完善企业内控体系,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降低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确保企业经营安全。
我们要坚持科技兴企,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形成科技主导作用,在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具有领先优势。要按照技术创新企业的要求,按照局首届科技大会的部署,按照各子分公司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突出各单位在产品、品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培育和发展本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形成各自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要精心打造技术含量高、影响力大、代表企业科技水平和施工实力的精品工程,积极推动隧道、桥梁、电气化、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相关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的研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企业在行业的科技影响力。特别是在黑色路面、汽车试验场、高速铁路等已经形成比较突出竞争优势的领域,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创新,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要加强局、子分公司两级科研资金投入,加快培养青年科技专家队伍和高级技师队伍,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励和继续教育,努力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努力把企业建设成为科技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突出的创新型企业。
我们要坚持文化强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要加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大力弘扬“勇于争先、永不满足”的企业精神,巩固广大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加大“中国中铁”、“徐海”的品牌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知名度,扩大企业的影响力;要积极开展员工喜闻乐见、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跃员工的文化生活,充分调动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加快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大力推进项目 文化建设,推动企业文化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全局形成更加崇尚文化、更加重视文化、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氛围,促进企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企业。要认真贯彻“依靠员工办企业、办好企业为员工”的指导方针,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尊重员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权利,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奋进的发展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认真抓好员工的就业上岗、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要注重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素质和技能,积极为员工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要加强“三工”建设,大力推进“五同”,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为员工和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深入推进厂务公开,认真落实职代会的各项职权,切实维护员工政治和经济权益。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企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企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我们要坚持改进创新,大力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政治优势是我们企业的优良传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大法宝,是我们徐海极为重要的竞争优势,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局各级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变化的形势和企业实际,以发展为主题,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股份公司“五重”、“五 有”和局《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强作用履职尽责作贡献,促企业科学发展上水平”为主题,大力兴起创先争优活动热潮,积极创新活动载体,落实开展好各个阶段的工作,着力形成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共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的良好局面。要认真贯彻执行局党委两个《实施意见》,以“强基础、建制度、定规范、促活动、展作为、出形象”为目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制度在基层的落实。要以创建“四好”班子为主线,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使各级领导班子成为政治硬、作风实、能力强、员工信任、具有科学发展思想、领导员工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的坚强领导集体。要认真开展好“客运专线党旗红,徐海争先锋”、创建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红旗项目部”等主题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提高项目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扎实抓好党员教育和培训,广泛开展“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五先五最”、“共产党员岗位承诺”、“创岗建区”、“一岗带三岗”、“党员身份明示”等创先争优活动,使党员成为生产骨干、技术专才、学习表率、工作模范。
我们要坚持企业发展成果共享,不断提高员工生活水平。要把逐步增加员工收入、不断改善员工生活条件摆到突出位臵,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按劳分配、按贡献大小分配,奖勤罚懒,以公平、公正的分配来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主力军作用; 要在重视解决好各级经营者、项目经理和各类关键岗位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施工生产一线和基层单位一般员工的收入,不断缩小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要关心员工生活,落实“三不让”承诺,切实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努力使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员工,使每个员工和员工家庭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同志们!徐海60年的辉煌已经载入史册,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正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我们的前景光明而美好。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徐海的美好明天、为广大员工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谢谢!
第二篇:教育局局长在庆祝建党89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我代表教育局党委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上的全体共产党员、向在座的老党员致以亲切的问候!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八十九年的光辉历程。89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披荆斩棘,英勇奋斗,取
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胜利的凯歌,创立了举世公认的丰功伟绩,使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独立自主、由饱受欺凌到当家作主、由贫穷落后到初步小康,完成了三大历史性转变。89年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在危难之际驾驭全局,凝聚群众;能从挫折之中总结经验,重新崛起;能在世界共运低潮之中顶住各种压力,展示光明远景;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紧扣发展主题,牢固执政基础,凝心聚力,玉汝于成,开拓创新,再创辉煌。当前,我们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抓住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教育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沐浴着科学发展观的雨露,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并日益发挥出其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过去的一年里,教育系统各党支部积极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全体共产党员和教职工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克难求进,开拓创新,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广大党员干部以事业为重,恪尽职守,不畏艰难,埋头苦干,呕心沥血,以自身的模范行为,维护了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局机关党员干部,想基层之所想,急基层之所急,办人民之所愿,殚思竭虑,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到位有力,为全县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展示出新时期共产党人动人的风采。在我们的队伍中,还有尽心尽力、奉献余热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前辈,他们虽然年老体弱,却退岗不退责,仍然心系教育,关爱学校,热情关心下一代,以自己的行动,维护了党的光辉形象。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深化了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这是新的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发出的治党、治国的新纲领、新要求,也是今后一切工作的总原则、总方向。为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保持一致,使这一新的战略思想能化做具体的工作实践和行动,目前,全党、全国正在掀起一个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教育局党委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前已进入到第三阶段。下面就如何深入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讲几点意见。
一、坚定信念,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当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团结和带领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在这项全新的事业中,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纲领。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上符国情,下合民意,是指导当前及今后各项工作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才能越自觉、越坚定。当前,全体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的重要内容,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求实的学风,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教学各项工作。
二、全面理解,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既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
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系统迫切需要做好的工作。当前,我县教育发展还不是很全面,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中小学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很突出,教师综合素质还难以很好地胜任“新课程
改革”的需要,中小学办学条件还需不断提高和改善。我们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坚持适度超前发展,要在“新”字上求突破,在“实”字上下功夫,将兴奋点放在教育教学上,强化质量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落实工作责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创造一流教学业绩。
三、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学习。
一是理清教育发展思路,明确教育工作重心。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工作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的硬件建设和外部环境,即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等;对教育发展的目标追求也是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甚至相雷同的“规模、速度、增长、效益”等指标;社会、家长、学校的兴奋点和注意力也主要是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已直接简化为高考、中考成绩、竞赛成绩;重视的学科也是考试科目,非考试科目的学习有名无实;关注的人群也是升学有望的学生,一部分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陪读”生等等。凡此种种,与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也与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对上述问题进行认真反思,及时调整,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的重心从重视考试成绩转向重视学生发展,更多的关注人的发展,坚持把“人”作为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关注点和兴奋点由分数、成绩、考试转移到素质、人格、能力上来,更多地关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人文关怀、队伍建设。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确立人本主义思想。从古到今,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树人育人。到了现代社会,教育又增加了实现社会平衡的功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的这两大功能被长期忽视和弱化,而逐步蜕变为一种单纯的工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恢复教育的人本主义,进一步强化教育的教化功能和平衡功能。特别是要突出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培养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作为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生命、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厚感情,强化他们的国家、民族意识,以及诚实守信、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质,提升他们的人格素养,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有着重要价值。我们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各类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感悟生命、感悟历史、感悟人生,升华他们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
为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环境,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对薄弱地区和学校的关心和支持,更多地关心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通过满足社会成员各自不同的求知求技需求,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引领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要弱化教育功利。一方面是要大力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规模,上水平,全面提高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按照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教育评价体制的改革,突出过程的评价,人文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改进领导方法,提高工作效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能力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要坚持人本管理思想,要将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文建设相结合,以尊重人、爱护人、激发人为出发点强化学校管理。更好地调动的发挥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是要强化统筹兼顾意识。要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着力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教育是最实实在在的事情,也应该是最讲科学发展的事业,要在全体教育工作者中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多一些实在,少一些浮夸,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考虑,多为学生留一些今后发展的空间和领域,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
同志们,“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让我们时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不懈的人生追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同心同德,励精图治,为我县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而努力!
第三篇:建区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五月的**,百花争艳,生机盎然。在这充满希望的美好日子里,勤劳、朴实、文明、聪慧的**人民,满怀喜悦与豪迈之情,迎来了建区**周年华诞。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建区**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
三十年峥嵘岁月,三十载春华秋实。三十年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双桥人民,坚持“城乡共发展,区强民富裕”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负重自强,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区经济总量逐渐增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朝着在渝西地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率先实现城镇花、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现代化园林城的伟大目标大步迈进。
**建区8**年,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应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的**年;是努力探索符合特殊区情发展路子,共发展、共繁荣的**年;是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年。**建区**年来取得的成绩,凝聚着**区委、人大、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着**集团历届领导、全体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为这片热土奉献智慧、倾注心血的建设者们,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区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亲切的慰问和诚挚的感谢!
今天,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又站在了新的起点。在新的起点上,希望**区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努力把**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在新的起点上,希望**区继续发扬厂区合作的优良传统,紧紧抓住**打造西部“*****”的机遇,强化厂区合作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和衷共济,艰苦奋斗,在**行业大展宏图,成为**特色工业区县的先行军。
在新的起点上,希望**区继续大力弘扬“**精神”,团结实干,奋勇争先,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早日实现“三个率先”和建设现代化园林城的目标,为把**建设成为**经济中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衷心祝愿,**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青年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会议,共同来纪念和庆祝我们青年朋友的节日,“五四”青年节。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街道党工委向广大青年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人民日报社论“用奋斗为民族赢得新光荣”,也在团旗下重温了入团誓言,贤耀同志传达了刚刚召开的浦东新区第四次团代会精神,位团员青年作了很好的发言。我认为今天的会议开得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借今天的机会,我想和团员青年们一起谈四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一是青年要有抱负,理想坚定,志存高远。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树立从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同国家民族的前提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与推进浦东的二次创业联系在一起,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温家宝总理邀请青年朋友到中南海做客,提了五点希望,希望青年朋友们“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温总理讲话中把“有理想”放在第一位。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没有青年的前途;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一个国家的希望就寄托在青年的身上。归根到底,就是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当前我们正在开展 1
创先争优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团员青年继承五四精神,敢于创先争优,敢于开拓创新,开展各类活动,真正成为党的后备军,发挥党的助手作用。这是团员青年传承五四精神、体现忠诚的关键所在,这就是最实际的抱负。
二是青年要讲文明,品德优秀,情操高尚。青年要带头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以自己的实践,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一点一滴中积累,在一言一行中培养,大佬自身道德修养的根基。
三是青年要爱学习,刻苦钻研,锐意创新。一定意义如何培养能力,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实践,不断地勤奋工作。有才识不一定就有能力,能力要靠经验的积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是经验。有句歌词唱得很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所以,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我们现在全区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创评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就是很好的实践;最近,全区创评工作中要求开展“创全国文明城区,浦东志愿者大行动”活动,说得通俗些,就是组织创评迎检网格化志愿者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团员青年也要积极投身倒创评行动中去,参加志愿者队伍,开展创评宣传、检查、迎检等工作。团员青年们从现在开始,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将来再回首时,那将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越是努力地工作,越是直面问题不退缩,越是在实践中善于总结,你的能力提升就越快。2
四是青年要能吃苦,甘于奉献,苦干实干。志愿者工作。总之,团员青年先要有抱负,还要有才识,再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相信大家一定能在浦东二次创业和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中大显身手,展示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第五篇: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篇1
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同志们、同学们:
在这美好的金秋九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迎来了60华诞。欢乐的石化大学校园展开热情的臂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和校友,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光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校友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海内外所有的石化大学人致以节日的祝贺!
六十载岁月如歌,春华秋实。六十年前,为了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培养我国急需的石油工业人才,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亲自关怀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前身“大连石油工业学校”于1950年11月1日在大连诞生,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中央燃料工业部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发展石油工业的方针和任务,将学校北迁抚顺办学,更名为“抚顺石油学校”。1958年扩建为“抚顺石油学院”,其间几经变迁,先后隶属石油工业部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xx年2月学校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xx年10月原国家重点中专、有着51年办学历史的“抚顺煤炭工业学校”整体并入,开设高职教育,为我校壮大了实力。xx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60年来,从风华正茂的大连石油工业学校,到历经风雨的抚顺石油学院,再到展翅腾飞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我们与国家能源工业同发展,与时代社会共进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见证了新中国能源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是中国石油、煤炭教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六十载英才济济,桃李芬芳。学校六十年的办学成就铭记着广大校友的功勋。从渤海之滨到沙漠边陲,从松辽平原到南海边疆,从中亚中东到南美非洲,到处都有石化大学人的身影。8万多名校友活跃在石油石化和煤炭等各行各业,他们当中不少人,包括在座的许多校友,已经成为勤政为民的政界领导,叱咤风云的企业精英,甘为人梯的学界名师,成就显赫的科技专家,驰骋市场的创业英才,以自己的突出贡献响誉世人。还有更多的校友,他们在石油石化、煤炭等各条战线上默默无闻、艰苦创业、永不服输、发奋图强,展示了扎实的基础、充足的后劲、全面的素质、卓越的才华,创造出了骄人的业绩,赢得了各方的认同和社会的赞誉。校友们,无论你们身在何处,位居何职,都是母校的学子;无论你们成就大小,贡献多少,都是母校的荣耀。母校为你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母校衷心地祝福你们!六十载薪火传承,呕心沥血。一代又一代石化大学人为了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社会进步、能源发展,以默默耕耘、朴实无华的高尚品格,与学校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留在这片热土上,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他们不仅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而且致力科研,创新科技,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办学之路,为石油石化和煤炭等行业创造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石化大学不断前进的道路上,活跃着广大教职工追求探索的身影,留下了他们敬业奉献的足迹,记载着他们永不磨灭的功勋。响誉省内外高教战线的师德楷模路永洁,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回首一路风雨,我们永远铭记为石化大学的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先贤和前辈,永远不会忘记甘苦备尝、矢志不渝的离退休老同志,永远不会忘记立足岗位、奋力拼搏的全体教职工,我们向所有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付出艰辛劳动的同志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石化大学的历史上永远铭刻着你们不朽的丰碑!
六十载励精图治,铸就辉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石化大学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建校初的二三百亩地、三四个专业、四五百名学生,发展到今天占地1906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办学规模23000余人,拥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6个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9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专业和包括民办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国际教育在内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始终把面向行业、立足地方的“顶天立地”战略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紧跟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建成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石油天然气工程两个辽宁省高水平一级重点学科;建成了13个覆盖石油石化主要领域的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成了4个省级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团队;建成了辽宁省雷锋研究会、辽宁省维护社会稳定学会两个省级研究会。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揽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550余项,获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46项,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全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xx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xx年4月学校作为全
国唯一一所高校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的光荣称号。学校大力实施外向战略,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10多个国家的2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今年3月学校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公司四方共建我校,为我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更为宝贵的是,学校形成了雷锋“五个一”精神的育人特色,形成了“团结、求实、严谨、创新”的优良校风和“问学穿石、修身诚化”的校训,成为推动学校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将永远激励着所有的石化大学人以事业为重,以奉献为荣,开拓进取,不懈追求。学校取得今天的发展和成就,承载着教育部、辽宁省等主管部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XX市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和厚望。在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我们向长期关注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们,向所有对母校赤子情深、关爱备至的校友们,表示最真诚的谢意!
六十载甲子轮回,继往开来。今天,石化大学又站在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有幸处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校谋求更大更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回顾历史,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更是信心满怀。我们将继续秉承先人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辽宁省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四方共建我校为契机,以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和外向战略,深化体制改革,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学术团队,构筑学科高地,放大优势特色,精心打造石油石化高水平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应用基础研究和高层次学术交流的基地,力争用五至十年时间,将我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省内一流,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行业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石油石化、煤炭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祝大家事业顺达,阖家欢乐,万事如意!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篇2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春华秋实。长春工业大学,伴随着共和国建设发展的步伐,风雨兼程,书写了一部开拓与奋斗、梦想与辉煌的历史篇章。
六十年,艰苦创业,历经沧桑。1952 年4 月,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人才之际,伴随着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建,长春工业大学的前身--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应运而生,作为国家培养汽车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学校经过6 年的建设和发展,于1958 年升格定名为长春工业专科学校;1961年与长春理工学院和长春无线电工业学校合并,更名为吉林理工学院,成为本科高校;1962 年与吉林矿冶学院合并,定名为吉林工学院;1970 年受文革影响,学校并入原吉林工业大学;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吉林工学院恢复重建,学校白手起家、二次创业,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长足的发展。1983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2年成为吉林省政府确定的省属三所重点高校之一;20xx年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和吉林省工业设计学校并入,拓展了办学空间;20xx年更名为长春工业大学;20xx 年在国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xx年成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xx年北湖新校区开工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既承载着筚路蓝缕的艰辛、动荡撤并的伤痛,更饱含着复校重建的硕果和健康发展的辉煌。
六十年,辛勤耕耘,硕果满堂。60 年来,学校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一所单科性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教育、艺术八大学科协调发展,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于一体的省属重点大学。目前,学校建有南湖、北湖、林园三个校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 万8千余名,教职员工1900余名,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高职生和继续教育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18 个学院和两教研部,现有8 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7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68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 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1 个本科专业,6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 个省级特色专业。学校创建了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创新中心为代表的13 个省部级科研机构,6 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长春工业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淀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凝炼出了“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校训,培育了“自强不息、志在一流”的精神,“艰苦奋斗、严谨求实”的校风和“爱岗敬业、启智育人”的教风与“崇真尚理、勤学笃行”的学风,树立了“和谐进
取、事业养生”的工作理念,营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和育人氛围。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三实、三结合”的办学特色,即在服务吉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面向“实际”、科研工作讲求“实用”、社会服务注重“实效”;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一、二、三课堂相结合,以德育为首位,人格养成与智力发展相结合。
这些由一代代长春工大人创造和积淀的办学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师生员工的精神财富,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六十年,兴学育人,桃李芬芳。学校坚持“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两服务”办学宗旨,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坚持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学校在教学中强调和践行“四个更重要”的原则,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重在提高学学习的内动力;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养成学生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背会不算会,体会与做会才算会。
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在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全国性竞赛中屡创佳绩,居吉林省属高校前列。20xx年在全国“挑战杯”竞赛432 所参赛高校中以总分第12位的好成绩,捧得竞赛“优胜杯”,创历届吉林省内参赛高校最好成绩,大学生实践活动连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校的招生、就业情况连年看好,招生录取平均分接近重点高校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同类高校前列,20xx年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成为20xx全国毕业生就业50 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建校六十年来,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13 万名毕业生,并且大多数工作在吉林省经济建设第一线。在中国一汽集团、长春轨道客车公司、吉化公司、通化钢铁集团等省内大型企业都有我校大批毕业生,此外还有更多的毕业生工作在地方企业,其中大多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了省市县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同时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和自主创业人才。这些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基本功扎实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广大校友的斐然业绩,折射了学校六十年的辉煌历程,彰显了学校六十年的办学成就。亲爱的校友们,母校为你们的成功而荣耀和自豪!你们对母校和老师最大的回报莫过于自己的成长进步和事业上的成就,它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超越物质和金钱的回报,母校感谢你们的这种回报!
六十年,继往开来,乘势而上。进入21 世纪,长春工业大学在新世纪的曙光中昂首阔步,扬帆远航。十余年来,在百舸争流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学校紧紧抓住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方略,开拓创新,争先进位,走上了快速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一是学科建设实现突破。20xx年学校成为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我校几代人的夙愿,目前已顺利通过省学位办组织的中期检查。XX 年在“十一五”省重点学科验收中九个省重点学科全都以“优秀”通过。
二是教学工作常抓不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仅评为优秀等级,而且专家组认定我校是“硬件做到、软件做强,功夫下在了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上”,应教育部之邀两次在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20xx年质量工程建设开展以来,学校组织全校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梳理、申报课题,先后两期确立316 项教学改革课题,这两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大力度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是科技研发硕果累累。学校的科研坚持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的方向,紧密结合吉林省支柱产业需求,产学研合作密切,科技研发与服务遍布全省各支柱产业和各地区。在省内汽车、化工、客车、油田、冶金、农产品深加工、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和工业节能九大领域,都有一大批研究成果实现了转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在近三年吉林省实施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十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双十工程”中,我校获得了4 项,在省属高校名列前茅。在多年的校企合作中,学校赢得了企业的深度信任和真诚友情,在20xx年学校申报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时,一汽集团、吉化公司、长客集团、吉林油田、通钢集团、大成集团、吉林化纤集团、吉林铁合金公司、一汽大众九大企业致信省学位办,支
持我校成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我们对关键时刻九大企业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永存感激,永不忘怀!
四是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学校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岗位提高与学术培养相结合,学术提高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规模稳步增长,整体层次大为提升。学校坚持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倡导和体现了“三爱、五互动”:“三爱”即爱学生,一见到学生就动情;爱岗位,一走上讲台就热情;爱专业,一研究专业就痴情。“五互动”即教学与教研互动,实施自觉的教育;教学与科研互动,实施有体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互动,实施能讲背景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互动,实施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师与教师互动,实施团队作用的教育。
五是基本建设成就显著。占地80 万平方米的北湖校区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学校发展的办学空间狭小的问题,北湖校区宏伟壮观的幢幢高楼已经拔地而起,一期工程即将竣工,4000 多名20xx级新生即将在北湖新校区开始大学生活。
六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遵循“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认真履行“思想引领、行为规范、成长服务”的三大职能,作为唯一省属高校表吉林省参加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评估,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20xx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xx 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xx年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七是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学校着眼于进一步提升办学软实力、优化文化育人环境,以“文化年”活动为载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塑造,进一步强化特色、提升品位,逐步形成顺应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大学文化体系,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多次受到教育部表彰。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几年学校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国际国内的综合评价和关键办学指标有明显进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云帆济沧海”。长春工业
大学一定会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国家和吉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回眸历史,饮水思源,长春工业大学走过的六十年,是几代人前赴后继、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六十年,是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并肩、荣辱与共的六十年。我们不会忘记,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吉林省委、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兄弟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我们也不会忘记,一代代前辈先贤无私无悔的辛劳奉献为我们的事业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广大海内外校友切身实践,以自己的辉煌业绩和喜人成就所彰显的学校的亮丽品牌。
春晖寸草,恩承荫庇。在这个庄严的时刻,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向六十年来为学校事业奋斗不息的前辈们致以最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帮助、支持学校办学事业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兄弟院校和广大校友送上我们最为诚挚的感谢!
抒甲子情怀,谋百年大业。庆祝建校60 华诞是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契机;也是开拓进取,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我们要牢记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弘扬学校六十年来积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方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更加注重特色办学,更加主动服务社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建设好有特色、高水平省属重点大学,向着国内一流地方工业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九州桃李展万千气象,六十华诞庆无限风光。在这花团锦簇、丹桂飘香的季节里,我校迎来了建校60周年的隆重庆典。首先,我谨代表上仓中学全体教职工,向尊敬的领导们,向兢兢业业的老师们,向亲爱的同学们,致以最衷心的祝贺与祝福。
上仓中学位于美丽的州河岸边,环境优美,独具风韵。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历史,更是使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家知道,我们的仓中有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正是凝聚了世世代代仓中人的辛勤汗水与无私奉献。60年的同舟共济,60年的风雨兼程,仓中逐渐成为了一个承载着希望与理想的校园,我们在这里学习,在这里工作。就这样,我们的梦想在仓中扬帆,在仓中起航。假如生命可以按季节轮回,那么仓中就是我们的春天,她为了夏的繁茂,为了秋的收获,为了冬的珍藏,一路风雨播下了希望,一世凯歌见证了辉煌!
六十年,是一段情。饱经风霜真情永昌。感谢校领导,没有他们就没有学校的今天。校长是掌门人,主任便是几位长老。他们组成了学校的精英团队,培养出了一代代的优秀人才。与其说他们在管理着学校,不如说他们在守护着学校。因为他们,我们的校园才如此美丽,我们的师资才如
此雄厚,我们的学生才如此乖巧。在此,请容许我代表全体师生,对辛勤工作的领导们说一声:您辛苦了!
六十年,是一杯酒。度尽寒暑浓厚醇香。感谢所有的老师们。人们都说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播种希望。多么幸运,现在的我也成了一名幸福与希望的播种者。但,我清楚的知道,60年里,无数可敬可爱的前辈们、恩师们在这里奉献了青春,践行了诺言。岁月沧桑了人世,风雨坚定了心灵,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多少青丝变白发,但不变的仍是你们甘做人梯的高尚情怀。我想,自己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一定会心存感激,努力向前辈们看齐,真真正正的做一名优秀的人们教师!
六十年,是一本书。青春年华桃李芬芳。感谢所有的同学们。你们的朝气蓬勃,你们的青春向上,无一不使我们的校园充满了活力。在我心里,师生情谊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永恒的星辰。因为有你们,老师的生活里才充满了青春,充满了诗意,更充满了希望。无论以后你们走到哪里,请你们记住仓中,记住老师,记住那些我们陪伴你们奋斗的闪亮的日子。
仓中啊,你可真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你用那充满希望的画笔,在我的生命中描绘出一幅幅流淌着色彩的画卷。你用了热情的红,熊熊的火焰在燃烧,燃起了新一代年轻人最昂扬的斗志;你用了温暖的橙,耀眼的阳光在发光,发出了新一代年轻人最灿烂的模样;你用了自由的靛,勇敢的海燕在飞翔,飞出了新一代年轻人最矫健的姿态;你用了冷静的蓝,幸福的小河在流淌,淌出了新一代年轻人最高远的向往。我想大声的呼喊出:我爱我的仓中,我爱我温暖的家。
最后,祝我们的同学学习进步,学业有成;祝我们的老师桃李满天下;祝我们的仓中,积过往之厚蕴,更展宏图,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