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研究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7:4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研究》。

第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研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研究

文登初级实验中学/殷玉林

教学语言艺术正如一位著名教育专家说的:它是专业语言,它集哲学语言的深刻,逻辑语言的严谨,语言学的规范,数学语言的精确,文学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群众语言的通俗于一身,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它向我们揭示了作为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的教学。课堂教学由于其语言环境的特殊性更需要科学的艺术性,就要求教师是一个集演员,编剧,导演于一身的全才,不仅要对“文学编著”(教材)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而且要根据“舞台艺术”的特点设计曲折动人的“剧情”(教学过程的设计),更要有“演员”(有学生参与)精湛的表演(课堂活动的实施)。因此,教师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孜孜不倦的追求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使每一课堂都有精彩的导入,引人入胜的讲授,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以及很完美的结尾,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言要严谨,简练,富于逻辑性。讲课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语言的艺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需精心修炼课堂语言的艺术特色,像一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后,让回答一对一错的两位同学坐下时,分别用了“Sit down,please.”和“Sit down。”两句口语,一词之差含义不同,恰到好处,反映出该教师课堂语言的精练和准确。此外,课堂教学中语调的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能使语言有声有色,增强感染力;合适的停顿能起到叙述清晰,引起思考的作用;关键词的重读能起到引起注意,促进思考和重点记忆的作用;语言准确无误,不绕圈子,可以以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在使用语言时一定要言简意赅,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语言要有幽默感,富于情趣性。课堂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一种对事物高超把握,对知识随心所欲的驾驭,是对教材透彻的认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高度智慧和极高的审美内涵。英语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善于用幽默的艺术进行教学,消除学生的厌倦情绪,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保持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讲,语言的幽默感能起到以下作用,1,他能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激励大脑皮层活动,深化记忆。欢乐的气氛能使学生心情舒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2,它能提高批评效果,让违纪的学生心悦诚服。如果一味的训斥批评,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逆返心理,对于脾气倔强的学生也许回起到相反的作用乃至影响一节课的教学和该生的学习。但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3,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思维质量。教师在运用幽默语言时,必伴随其深刻的见解和最新的知识,能促进学生深刻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但幽默语言要与耍贫嘴区别开来。

三.言行结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此基础上的语言才有分量。平时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愿意学习他们喜欢的老师所教授的科目,而抵触学习他们厌恶的老师所教授的学科;学生因获得老师的赞扬而努力学习,因受责备,奚落挫伤了积极性和自尊心而影响学习;学生因与老师的友好合作而增进自身学习的责任感,因与老师的僵化关系而逃避学习。因此,成功的教学总是以融洽的师生情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后盾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必须蓄意运筹师生情感交流的方法和途径。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激情,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渴求知识的学生的热爱,对所教英语学科知识的热爱,创造一个有情感的学习氛围。尽管教师的工作很忙,心理压力大,情绪很容易紧张,但在教学过程中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把不良的情绪发泄给学生。其次,要取得师生情感的良好效应,还必须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知他们之所想,释他们之所疑,一切为了学生,尤其是“落后生”,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而应对他们启发和扶持,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甚至夸张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学习暂时落后者给予加油鼓励,相信他们只要继续努力就会成功。过去有过挫折和失败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感,增加学生的自信新就可以消除他们的焦虑感。教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的方式要适当,有些错误可以不必纠正,如学生在复述课文时,或对老师的提问做较长较复杂的回答时,由于紧张口误或马虎而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尤其不要当即指出而打断学生的思路以致加剧其紧张程度。有些错误是不熟练造成的,老师可以稍加提示,由学生自己改正,改正后应给予鼓励。对那些必须纠正的错误,如严重的语法错误或不符合言语表达的错误,典型和带有普遍性的错误等,可以采取先表扬做的好的地方,后纠正错误的做法。千万不要讽刺挖苦,避免学生产生受挫,失败等消极情感。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要善于给学生打高分,激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老师看到了他们的成功,从而加倍努力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对学生合理的意见要支持和理解;对学生的生活要无微不至的关心。如过问学生的健康状况啦,随手弯腰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文具,书本等等。事情不大,但学生却体味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热爱。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信服和敬仰之情,进而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英语教学活动进行得生机勃勃,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四,教师口语要流利,语音语调要地道。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学生往往会被教师一口流利的英语,纯正的语音语调所吸引而产生羡慕之情,同时一种渴望象老师那样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心情便会随之出现,这种羡慕与渴望首先表现在对英语教师的崇拜与欣赏,随之便会转化到对英语学科的喜爱,慢慢的就产生了学英语的兴趣。我之所以选择了英语专业,成了一名英语教师,完全是我中学英语教师对我影响的结果。当时英语教师流利的口语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立志象老师那样拥有流利的英语口语。于是我学习英语的劲头骤然大增,英语成绩也突飞猛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如今,为人师表的我同样像我的英语老师影响我那样影响着我的学生,从同学们上课注视我的目光中,我感受到我的影响力发生了作用,因为他们在英语课上所表现出的特有的热情足以证明学生对英语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已经完成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过程。

五.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使用英语。英语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尽可能的采取多种表达方式使用英语授课,让课堂充满“英语味”。这样学生会带着对老师的敬佩和对自己的自信投入到交际活动中,从而深深地爱上这门语言。初学阶段,尽量采用直观教具和表演等方法,促使学生直接理解英语。随着学生英语知识的增长和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更应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教师所使用的英语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利用学生已经学的英语来表达或解释新的教学内容,这样也是向学生提供活用英语的的真实教学情景。对于用学过的英语不能解释清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地利用母语,但不宜过多地进行英汉对比。

六.把书面语言运用到批改中。教师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时要注意到他们的作业态度及学习水平的变化,同时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激励语,这些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如:

No pain,no gain.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Self-trust is the first secret of success.It is never too late to mend.Whatever you do,do with all your might.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Etc

综上所述,教学语言艺术在课堂上起的作用确实不小,它能优化教学过程,使师生心灵沟通,共同进入美的殿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新的教育天地里,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努力修炼自己的语言艺术,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抑扬顿挫,以独特的语言穿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灵感,做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优秀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英语周报》山西师范大学2001第32期

(2)《走进新课程》国家教育部2002北师大出版社

(3)《中小学外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2002第8期

(4)《诱导.疏导.指导》王同督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演讲稿)

第二篇: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构成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用语音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交际手段。讲课是通过有声语言以及文字来传授知识的,特别是有声语言,是教与学的一个桥梁与纽带。没有语言这个桥梁,课堂教学就难以进行。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的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可见,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是更严格、更严密。

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完美的语言培养人才的技能和技巧。教学语言艺术反映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堂好的政治课需要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等等。而语言艺术是最基础的,它几乎贯穿在各种教学艺术当中。政治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的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或称教学用语。它既不同于哲学、政治、法律和自然科学的用语,也有别于文学、艺术的用语;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用语。

那么,政治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呢?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时,教材列举了我国经济体制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单一的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影响多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位教师讲到这个问题时,用“死”“懒”“穷”三个字概括了弊端的后果,精炼的说明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都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有些政治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的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例如:初一“热爱集体”这一课,基本概念是“集体”,只有把这个概念准确地教给学生,才能为讲清以后的其他概念原理铺平道路。集体这个概念共有几层含义,教师可通过层层分析的方式把这个概念交给学生。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集体?一个人能不能叫集体?学生会考虑到,集体是由许多人组成的。老师再引导,很多人组成的群体都能叫集体吗?通过类似的逐层分析,最后准确地得出集体的概念:集体是许多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动的团体。

语言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拔古铮,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语言条理清晰的关键是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语言要有逻辑性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教学时,教师忽略了所将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每节课不是概念的罗列,就是观点的组合,当然显得单调枯燥,呆板无趣,倘若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就能层层深入,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讲《经济常识》的过程中,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的观点,可以运用如下:“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企业间也必然存在着竞争”的直言三段式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同学看到社会主义企业存在竞争的必然性。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情感。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的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象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如果是一堂课的开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的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就像汽车轮船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航向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此时的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总之,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都必须快而不乱,有序有度;慢而不断,要有节奏。例如:在讲“质量互变规律”时,当讲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时,由于这是重点和难点,所以就要放慢速度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理解。

语言要有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象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

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觉醒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问题时,表达要豁然开朗,声调要陡然高升,雄壮而昂扬,坚定而豪迈,充满信心和希望。通过这样的声调节奏的变换,使学生感受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了。

顿挫,也叫停顿。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停顿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停顿;二是为了加强逻辑性、层次性而停顿;三是为突出重点、难点而略加停顿;四是为强化高潮,使高潮进一步“升华”而停顿。

总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变换语调,或高昂,或低沉,适当运用停顿,使语言节奏抑扬顿挫,从而大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展示感情,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并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要使自己的语言感人,就应当在语言里倾注激情,只有情深,才能理透,才能感染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也就是“亲其师,信其言”,使学生乐接受教师的教诲。为了使语言感人,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要以饱满的热情讲述教材。在讲“科学人生观”时,有一幅油画《母亲》,一位政治教师讲道:看到这幅充满感情的油画,我仿佛看到了赵云霄烈士当年在狱中写遗书的情景,阴暗的牢房里,烈士身戴刑具,怀抱婴儿,借着铁窗透进来的微光,伏在膝上吃力地写着,泪水洒在纸上„„我们又仿佛看到了烈士赴刑场前同婴儿诀别时的情景,她遍体是伤,怀抱婴儿,泪水沿着她的面额和胸膛流进婴儿的口中,这不懂事的婴儿呀!你可知道,妈妈是用血和泪在抚养你,妈妈就要和你永别了,你要快快长大,完成你爸爸妈妈未完成的事业。这里的感情要严肃而坚定,愤怒而悲壮,使师生的感情得到共鸣,让学生充分想象到,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近代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贫弱,爱国志士舍身报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立志成才。

(二)对学生要有感情。教师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要耐心讲解,不能有半点的厌烦和急燥情绪。好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相反,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有的教师带着怨气上课,动则挖苦、讽刺,师生感情不融洽,结果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倦感。相反,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千方百计地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师生感情融洽,使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昂的激动的积极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只有对教材、对学生充满感情,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展示情感。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教师在讲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过去是“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大包干后是“又种田、又挣钱、住新房、穿新装、看电视、用冰箱”。这些语言生动形象,为学生喜闻乐见。又如:在初一教学中讲“道德”的概念时,为了说明道德是依靠人们自觉和社会舆论来维持这个问题时,有位政治教师引用了“诗训不孝子”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大爷,与一儿一媳一孙同住,由于儿媳不孝,致使衣不暖身、食不饱腹。一年腊月临近春节,老翁饥寒交迫,一同村人深感同情,写了一副中堂“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把祖孙三代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诗贴出去同村人议论纷纷,儿媳感到内疚,终于到老人面前赔礼。这个事例既典型、又生动,使同学懂得社会舆论对于道德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把抽象枯燥的概念 讲得有血有肉。

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一样破坏着食欲,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抑郁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例如:在讲“文明习惯”时,有位教师结合个别学生吸烟的现象,诙谐地道出了吸烟的危害,来个正话反说:“同学们,吸烟有两大好处:一是吸烟能引起咳嗽,夜间尤剧,咳声能吓跑盗贼;二是长期吸烟,可以形成驼背,做衣服能节省布料大家说是吗?”学生听后会心而笑,在笑声中自然明白了吸烟的害处,几个抽烟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一箭双雕。有位老师在讲“人际关系”时讲到社会是由无数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结子”,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时,举例:清代有个秀才,他上有父亲,下有儿子,他在家庭中既当儿子又当父亲,而秀才的父亲和秀才的儿子都是状元。秀才平时在家里经常吵架,他跟父亲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儿子是状元,你儿子呢?”他跟儿子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父亲是状元,你父亲呢?”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从而对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是人际关系网络的结子这一道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运用夸张来达到幽默的效果。有的教师在讲到“理想”时,讲到理想是高于现实的;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二者必须兼顾。高于现实、忽略现实可能性的是幻想,比如有人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用铁丝串起来,挂到脖子上做项链;只有现实的可能性而低于现实的就不能称为理想,比如有人一日三餐都有碗菜汤。通过这样的夸张,学生就易于理解和巩固对理想的认识。

语言的幽默风趣,不是海阔天空,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笑声,而牵强附会胡乱联系,那就把幽默庸俗化了。只能是哗众取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只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四、课堂教学语言的音量要适中。

课堂的音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音量过大,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听起来刺耳,不舒服,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造成听课情绪低落。音量过小,学生听起来吃力,得不到有效的感知,同样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一般来说,讲课的音量以使教室里任何一个座位上学生都能听清教师的声音为准。但在一堂课中不能始终保持一个音量,因为人的听觉系统对于来自外界的单调乏味的单项刺激有一种本能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不安、厌烦和抵触情绪,使刺激效应减弱、消失。要防止这种厌烦情绪的产生,音量就要有高低轻重之分。当需要强调某一概念或原理中的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思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适当的增大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振奋精神。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全部调动起来时,可适当降低音量。总之,政治教师要科学地掌握音量,一切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师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一定能达到。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它是教师的世界观、政治倾向、道德观念、思想感情、理想情操、知识积淀、及言语环境诸因素的综合体现。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如果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哪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来的风趣幽默!因此,掌握语言艺术,不是磨练嘴皮,而是增长学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靠教师自我修养得来的德、才、学、识四种素质的深厚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象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象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象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努力使你的话语成为指路的明星吧!为了发展学生智能,为了创造一个“知、能、情、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最佳教学境界,每一个政治教师都应象演员苦练基本功一样,过好语言关。教师要多听、多看、多记、多练。要下苦功锻炼口才的控制声音的技巧,要注意训练内部语言的外化技能、理解感受能力、运用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还要善于积累丰富的政治专门用语,比如:“阶级、国家、民主”等。政治教师还应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掌握广泛而翔实的材料,就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广阔而深厚的知识背景,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政治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站住脚跟,在教学语言上得到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

第三篇:浅析于漪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浅析于漪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摘要:语文教学语言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语言,发挥教学语言艺术的价值,用教学语言"粘"住学生,才是一堂精彩且深受学生喜爱的语文课。于漪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在语文课堂上,于漪充分调动个人的知识、能力、素养,发挥个性和创造性,对教学语言进行艺术化运用的技能。她通过课堂教学语言传递情感、制造美感、启迪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于漪;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1]在于漪的语文课堂里,学生情绪愉悦,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涨,求知欲强烈,学习如鱼得水。这样成功的课堂教学得力于于漪对高水平的教学语言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她被同行们赞誉“一讲课就能出口成章,精言妙语脱口而出”,其教学语言被公认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春风化雨般的魅力。于漪指出:“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往往起特别重要的作用。”[2]教师以舌耕为业,具有出色的教学语言艺术,常常能为课堂教学活动锦上添花,否则,纵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只能“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优劣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于漪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娴熟地运用语言技巧,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吸引力,不但向学生传授真知,启迪心灵,开发智力,提高思想水平,而且使他们获得审美体验,情感熏陶和精神享受。

一、深于传递情感

情感是教育的根,也是师生之间重要的粘合剂,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才能以自己的语言打动学生。如果上升到语言艺术的层面,情感更是不可缺乏的内容。于漪

是语文教学情感派最具代表性的教师,常在语文教学中以情感人。谈及于漪的语文教学,几乎没有人不说起她对情感的渗透。她十分善于把自己对教育教学、对祖国语言文字、对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满腔情感熔铸于教学语言,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滴灌学生的心灵。深于传递情感是她对教学语言艺术化运用最为突出的表现,最能反映其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这一教学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别的教师身上也许并不明显,而在于漪的教学实践中俯拾皆是。作为传情的高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于漪在教学语言中注入了高低起伏的情感。她在教学语言中滲透悲的情感,学生便潜然泪下;渗透喜的情感,学生便开怀大笑;渗透乐的情感,学生便忍俊不禁;渗透怒的情感,学生便义愤填膺;渗透爱的情感,学生便心旷神怡;渗透憎的情感,学生便嫌恶讨厌。这样的教学语言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在学生感情世界中发挥作用,掀起情感波澜,引领他们逐渐进入文本所展现的情感世界。

(一)传递情感的导入语

于漪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的很多导入语都富含情感,达到以声传情,以声激情的效果。对自然景物之情,对国家民族之情,对伟大人物之情,对事情物象之情,都在课堂一开始的导入语中尽情流露。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于漪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每个同学的图面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口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刻、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获得解放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决心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3]

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垫伏状态,传递情感的导入语有利于唤醒学生心

底和谐的情感共振,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相互接通,同时,建立文本所需要的感情基调,营造一种课堂学习所需要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更快地进入作者表达的感情世界。在这一则导入语中,于漪通过一些富有气势的词语,如“巍峨”“高大”“坚硬”“庄严”“雄伟”,以及饱含深情的感叹句,渲染了浓烈的抒情色彩,大大増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她还动情地描绘了自己的所见所感,把自己真实的情感、真切的体验用语言传递给学生,激荡起他们必中的情感热浪,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众志成城的自豪感,必中升腾起对先烈们的怀念、景仰之情,向英雄学习保卫国家的民族责任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传递情感的讲述语

教师最容易在讲述过程中把情感渗透到教学语言之中,直接把情感传输进学生的内心。如何运用教学语言把作者在文本中要表达的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头,架起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情感桥梁,真实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的水平。传情的讲述语就是要求教师讲述时情绪饱满、感情充沛,形成酣畅通达的情感气势。在教师传情的讲述中,学生的情绪易于被调动起来,逐渐上升、饱满,直到完全融入文中情感境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一致。于漪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必是哲学家、医学家,但应该是个艺术家、诗人,应该是善于‘情讲’的高手。”[4]

二、精于蕴含美感

美是任何一门艺术学科的共同追求。教学语言的运用要进入艺术境界,也必须追求美。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美感的教学语言,不懂如何对教学语言进行美的修饰,就难以产生教学语言艺术。对语文学科而言,文质兼美是语文教材选材的关键要求。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思想美、形象美、性格美、语言美、情趣美、品质美、结构美、自然美、社会美等美的元素,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审美教育功能。作为传授语文知识的教学语言理应与这一功能相吻合。于漪说:“教育者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素质的过程中,重要任务之一在于把美感,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每个学生的必灵财富.变为他们认识世界的审美素养。”[5]要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就要通过蕴含美感的教学语言把教学内容中美的元素展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使学生心驰向往那些赏心悦目的意境,给学生愉悦的感受和审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性灵,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蕴含美感的导入语

于漪常常利用这样的导入语,在上课伊始便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天地。在教授《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一组写景散文的单元时,于漪这样导入;

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人总是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更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的健壮美。然而,它似乎又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国伟大祖国的锦绣山川,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它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展现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这个单元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情文并茂。我们要反复冷诵,分析比较,仔细推敲,理解它们高超的艺术手法和表现的情境美,培养我们用双眼观察美的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6]

这段导入语由名人名言开始,从大自然的美到祖国山河的美,于漪绘声绘色地进行了讲述。其中,于漪加入了罗丹富有哲理的美学思想,使教学语言体现出哲理美的特点,通过对“巧夺天工的工艺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的健社美”的具体讲述,把抽象的美变为形象的美,进而突出了自然美和祖国山河美。导入语展现美的内涵,唤起了学生对各种美的形象的体验,更容易区别和理解不同的美的特点,对美这一概念加深了认识,流露出对祖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导入语展现了美的表达形式,其中用词精美,使用了排比、对照、夸张的修辞手法。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结合,创造出美的境界,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颇有兴味地进入课文学习中。

(二)蕴含美感的讲述语

在讲述过程中,于漪运用文采飞扬的教学语言,尽情挥洒语言文字美的魅力,创造一种美的意境,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使学生陶醉其中。如于漪在教《雨中登泰山》时,她对文章进行简介时的一段讲述语为:

全文緊和一个‘雨’字,细细描绘。雨中的山風烟云,水墨画似的层恋叠峰,声喧势急的飞泉瀑布,换換挤拚,芋芋莽莽的野花野草,扎根悬崖峭壁和狂风争夺天日的化强松株灰蒙蒙,雾茫茫,水淋淋,湿漉漉,滴滴答答,使游览者饱尝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

教学语言的内容美是首要的,但语言的内容美要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才能得到客观的反映,也就是语言的形式应蕴含美感。有了内容美的语言没有美的表达形式,不但影响内容的传达,而且失去艺术效果,称不上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语言的形式美,主要讲究词语的推敲和适当句式的选择以及各种修辞方式的使用。这则讲述语中,于漪通过诗化的语言,细腻的讲述,展现出泰山烟雨的风韵。其中清词丽句极富有表现力,使教学语言在形式上添加了不少美感。

(三)蕴含美感的结课语

作为点睛之笔的结课语甚为重要。这一关键的句号有没有画好,收束之笔画得是否唯美,不仅会影响整节课的效果.而且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开头精美,过程丰美,结尾草率,那就破坏了一堂课的美感,因此,不能因为一节课临近结束而草草了事。

教《茶花赋》一课,于漪这样结尾;

祖国如此伟大,人民精神如此优美,一朵茶花能容得下吗?能给人以启发吗?能。为什么能?那是由于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不断开阔读者的视野。由情入手,而景,而人,而理,水乳交融.意境不断深化,从茶花的美姿和饱蕴的春色,我们看到祖国的青春健美,欣欣向荣;从茶花栽培者的身上,我们感到创业之艰难,任重而道远;从茶花的含露乍开,形似新生一代鲜红的脸,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无限希望。意境步步深化,而王幅构图又千分传神,像拨亮一盏灯,[7]

使满堂顿时生辉;又似金线串起散落的珠子,完成了一件艺术珍品,促人深思,引人遐想。[8]

“水乳交融”“欣欣向荣”“任重而道远”“促人深思”“引人遐想”这些成语、四字词语和“美姿”“饱蕴”“乍开”“传神”等书面语使这则结课语以唯美、精辟的语言升华了主题,总结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境界。这些丰美、高雅的语言如汩汩流淌之水浇灌学生的也心灵,比喻句极大增强结课语的直观性,排比句在气势上的逐层深入形成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久久回荡在学生的脑海,在课堂结束时使学生也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让他们课后回味无穷。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也能激起他们课后学习与文本相关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一种自觉的延续,扩展课外学习的广阔空间,对语文学习产生良好的连环效果。

三、巧于启迪智慧

智慧源于积极思维,源于对问题的质疑、思考、辨析、判断和解答。有问题才能激发思考,才能闪现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运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通过巧设疑问来激活思维,开启智慧的门扉,使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想,若有所悟。于漪的教学语言常常富有启发性,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她善用提问的语言,常常精心设置问题,创造种种条件激发学生生疑,在有疑处提问,在不易生疑处却是关键的地方提问,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在生疑后,要善用点拨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牵线搭桥。

(一)启迪智慧的导入语

启迪智慧的导入语在上课伊始就围绕课堂主题设障布疑,就像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一样,给学生一种刺激,激活他们活跃的思维因子,形成一种思维涌动的课堂氛围。在《孔乙己》一课上,于漪设置如下导入语: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竞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9] 悬念可制造一种阅读的期待,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撩拨人心。在这则导入语中,于漪通过多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巧妙设置疑问,步步紧逼,制造悬念,使疑团迭起。她凸显了主人公孔乙己和重要事件——遭到社会凉薄,选准了制造悬念的关键点,引出学生的疑惑却不深发,使导入语富有余味。一个个问题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撞击出一个个兴奋点,对学生头脑产生电击式的荆激,发动学生的思维器官的能动性,使学生在上课伊始便立即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核心问题上,产生一种浓厚的探索兴趣和迫切的学习欲望。在急切解决问题的心理驱使下,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带着问题,带着目的进入学习巧态。

(二)启迪智慧的提问语

乌申斯基曾说,“没有提问的讲授是毫无生气的讲授;提问缺乏艺术性同样是失败的讲授。”[10]由此可见,正确、科学、艺术的提问、设问对提髙教育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启迪智慧在提问语中最能出奇制胜。选准最佳的发问点,再三设计发问的教学语言,才能达到启迪智慧的效果。于漪在不疑处设疑,在矛盾点设疑时,常常运用启迪智慧的提问语。

1.在不疑处设疑的提问语

在教《二六七号牢房》一课时,于漪选准了几个看似平实,实则大有深意的发问点,激发学生思考。

师:课文第一部分中有这样一些句子:‚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是的,这一切,我很熟悉。‛这里为什么要写这四个似乎重复的‚七步‛和两个‚熟悉‛?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来回往复的句式? 生:四个‚七步‛写出牢房的狭小。

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作者是要控诉法西斯。

师:那为什么用反复的表达方式,并强调‚走过来‛‚走过去‛都是‚七步‛?生:还有革命者的无畏。条件再艰苦又怎样?我可以把牢底坐穿!

师:对了,是突出牢房环境恶劣,从而控诉统治者囚禁革命者的罪恶,也表达坚定的信念。那么,两个‚熟悉‛呢?(学生陷入沉思)

师:请大家把这部分内容再自由地、小声地读一下。(学生读课文)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作者的情况?

生:伏契克当时是被德国法西斯关押的,过去他也被关过,是被捷克的资产阶级政权关过。

师:非常好,因此,他写两个‚熟悉‛的原因是—

生:把捷克资产阶级反动派跟德国法西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读者明白所有的反动派都是残害革命者的。

生: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精神。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里,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表达了不普通的内容。四个‚七步‛,揭示出牢房的简陋、狭小、环境的恶劣;两个‚熟悉‛揭露捷克内外反动派是一丘之貉,都是迫害革命者的刽子手。这些语句的反复运用,强调了作者身陷囹圄、渴望自由的感情和勇于献身的坚定信念。[11]

文本的内容没有生僻字,似乎一读就明白,文中平凡的字词一晃而过,学生往往忽略了其中的深刻内涵。于漪抓住了四个“七步”和两个“熟悉”进行深发。对四个“七步”,起初学生只能认识到牢房狭小和控诉法西斯的内涵。于漪又继续追问这样写的目的,学生逐渐明白了革命者坚定不屈的可贵精神;对两个“熟悉”的理解,学生一开始便陷入了思想的囹圄,不确定自己的想法,于漪及时再发一问,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设置析疑的条件,让学生联系、推理,逐渐明

白反动派的实质和作者的高尚精神。于漪的提问语是随着学生的思考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在这一问再问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文中内容深层次的思考,在精妙点、关键处上点拨学生进行反复咀嚼和思辨,在学生“愤”“悱”时,启发他们的思维,指明前进的方向。此时,学生思维迅速运转,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在一些看似平常,容易为学生忽略,但实际上很重要的地方抓出发问点,提出疑问,以启迪智慧的提问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勤于思考的能力。

2.在矛盾点设疑的提问语

《一件小事》一课中有描写面对车夫的高尚行为,“我”眼前呈现出“近小远大”的视觉形象,内心引起了极大震撼的一段文字。“近小远大”的视觉效果与正常情况下有所不同,于漪抓住这个有所冲突的矛盾点,在学生朗读后,连续提出了几个问题:

师:请思考回答:按照常规,在跟前呈现的视觉形象应是怎样的状态?而作品中的‚我‛却有怎样异样的感觉?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来表现?目的何在?

生:按照常规,观察事物应该是近大远小,而‚我‛的感觉却远大近小。

生:这样写视觉形象是一反常规,所以说是异样的感觉。

生:‚我‛感到在车夫面前很渺小。作者这样来表现,说明作品中的‚我‛内心受到冲击,心灵有所震动,要向劳动人民学习。 师:理解得很好。车夫形象高大,现在请你们把‚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换成比喻句,要比得确切. 生:车夫的后影像青松。 生:车夫高大的后影像高山。

生:车夫高大的后影像巨钟。不,都不像,不能打比方。 生(许多):打比方不行。

师:对,比喻用在这儿不合适。作者用了连续转动特定镜头的方法来刻

画,不断加深印象,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而用比喻,就把车夫的形象限制住、束缚住了,显示不出他本质的光华。车夫越高大,‚我‛就越渺小。一个‚榨‛字,反映出车夫高尚灵魂对‚我‛的重压。这样表现,就深刻地刻画出‚我‛这个知识分子内心的感动和觉醒,以及自我解剖的勇气。[12]

于漪意识到文章的写作时间比较久远,与现在的学生相距半个多世纪,要他们理解文中的思想情感,理解“我”的内心情感的变化,理解“我”在车夫高尚灵魂之下自行惭愧的情感并不容易,单靠朗读,学生认识还不够深刻,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也就无法领会文中深刻的思想情感。于漪抓住矛盾点——“远大近小”的异样视觉状态,巧设四问,即“在眼前呈现的视觉形象应是怎样的状态?”“‘我’却有怎样异样的感觉?”“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来表现?”“目的何在?”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架起几个启发性的支点。一个个问题的台阶式构筑让学生拾级而上,顺势而思,学生很快得到思维的振奋,智慧的启迪,踊跃发表看法,提问语得到了一石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而后,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车夫的高大形象,于漪又要学生把“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转换为比喻句。她充分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比喻中辨析、感悟。在学生找不出合适的比喻时,她又适时用富有哲理的语言进行点拨,推波助澜,一语中的地道出比喻不合适的缘由。这样,课堂就在启迪智慧的提问语的推动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才有意义。于漪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语文教育家,勤勤恳恳地在语文教育园地中耕耘大半辈子,却从不满足现状,从不停止前进的步伐。她“用生命在唱歌,用生命在实践”,为丰富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宝库和实践工作奉献毕生心血。她身上闪耀着理性的思想光辉,更有实践沃±的穂郁芬芳。每一个走进于漪语文课堂的人,都有感于她如诗如画如美文的一言一语,总能让人入迷。她的课堂教学语言追求艺术的境界,这样不仅大大增强了语文教学效果,更使课堂成为一场场视听盛宴,而且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禅益。

[参考文献] [1](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索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89.

[2]于漪.于漪文集第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8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7.[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0 [5]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13. [6]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45.[7]于漪.语文的尊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334.[8]于漪老师《茶花赋》教学实录[J].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育),1981(6):41.[9]于漪.于漪文集第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81. [10]转引自孙天正主编.语言行为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30.

[11]于漪.于漪教育视点丛书 开启门扉的智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4.[12]于漪.于漪教育视点丛书 开启门扉的智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96.

第四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单位时间效率等提法并没有过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密切关注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效率,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力争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走“轻负高效”之路。

2、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有的英语课只重形式,不讲教学的实效。有的不顾当地的实际,不看学生的实际,片面地学习模仿某一形式,或简单利用某一教学手段,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轰动效应”,背离了课改的初衷,降低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目前有的课教学目标不集中、不明确,有的脱离课标,转移目标,课堂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长期困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量减少英语课无效的或低效的劳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轻负高效”的英语教学之路,是我们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工作量),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以学定教,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研究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行动策略,努力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确保有效,增加实效,力争高效”是本课题研究的行动口号。

2、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把本课题研究融入常规状态下的校本教研。围绕“有效和高效”认真开展一堂好课的说(说课)、讲(上课)、评(评课)、思(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活动,引导教师通过经常性地研究,自觉加强教学反思,努力提高教师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教学的自我觉察水平。

3、大力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通过三年的研究,拟达到“三个提高”:一是努力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强化目标(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一课书至一节课的目标)意识,在单位时间内,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使课堂上的“劳动付出”与教学目标规定的“达标”效果成正比。二是努力提高学生学的效率(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自我诊断、自我觉察、自我矫正能力,尽量减少低效或无效劳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都能完成预设的学业目标(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收获、有进步和提高,是衡量有效课堂的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课题指导下,拟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如下专题即子课题研究:

1、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新课引入的有效性研究;

3、初中学生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4、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5、课堂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6、教材及各种资源的使用与处理的有效性研究;

7、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研究;

8、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与对话的有效性研究;

9、新课程下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10、新课程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

除上述所列专题外,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自拟专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宗旨,树立“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师生的发展,为了师生的一切发展”的意识,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鼓励教学创新或推陈出新。

2.发展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有效功能,注重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主体,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3.开放性原则。不同学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年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很难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穷尽可能发生的一切。所以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开放的,要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实际留有一定的空间,搞好自我反思,不搞“一刀切”和硬性规定。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分析法:深入课堂,听常规课。听课时既要看老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既要看“过程和方法”,更要看“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提倡开展“同课研究”(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先开展集体研究或集体备课,然后各人按照自己的思路、风格参加学校举办的“同课擂台赛”,同科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研究课)。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约翰·埃里奥特)。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对我们来说就是活生生的课堂,即常态课研究。

4、调查研究法:实验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质量调研、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 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5、文献资料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为教师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6、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方法,积极撰写论文、报告,形成丰富的课题研究成果。

六、主要措施

1、县成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组长覃鸿海,副组长韦家利、班小民,成员分别是各实验学校子课题研究主要负责人),由课题组全面负责本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2、课题组下设实验学校(学校以教研组与教师个人相结合)。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把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课题组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办法对实验学校进行跟踪研究、指导与服务。

4、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结合起来。把课题中的子课题纳入校本教研专题,做到有计划地开展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8年8月—10月)

⒈成立课题研究工作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确保工作有章可依。

⒉讨论制定《象州县教育科研管理办法》、《象州县学校校本教研管理方案》、《象州县校本教研基地发展规划》。

⒊总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校本教研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研究总课题实施方案。

⒋召开课题启动会,开展学习培训,提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认识。

⒌以学校为单位或教师个人申报子课题,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学校组织教师认真系统地学习校本教研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

⒍开展调查研究,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分解研究内容,申报子课题,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等。

实验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9月)实验第一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3月)

⒈教学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听课、评课、座谈等活动。

⒉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总结,以便纠正实验的偏差,在实验过程中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如不能增加课时量等。采用谈话、观察、问卷等方法收集实验对象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测试成绩等方面的材料,收集学生在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及在县、校组织的各学科教学竞赛、展示等活动情况等可量化的数据。

⒊学校、教师对前一阶段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查找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使校本教研规范化、教学研究日常化。

实验第二阶段(2009年4月—9月)⒋举行实验观摩活动。对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构建教学模式,撰写论文、实验总结。深入开展实验研究,印证实验效果。

⒌举办全县课题实验经验交流研讨会。总结阶段(2009年10月—12月)

八、课题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遵循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在我县的学术期刊《象州教育》开辟课题实验报道专栏。预期成果为:实验方案、教学论文、实验报告、教学实录等。

各实验学校整理研究成果、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根据本校实情申请结题鉴定;县教研室组织专家组的课题进行结题鉴定,编辑《初中英语有效性教学评价优秀案例》和优秀论文专集

九、课题研究的管理

1.本课题将在全县范围内展开研究与实验,经学校自愿申报后纳入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

2.本课题研究纳入县教研室科研计划管理,由专(兼)职英语教研员负责全程指导。为确保本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实验学校可成立分管教学领导+英语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3.各实验学校除积极有效地依据方案有序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外,原则上至少每学期应开展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活动有记载、有报道); 县课题组每学年组织一次“有效课堂教学”交流或研讨活动。

4.县总课题组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为各实验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交流与展示提供优质服务,及时上传课题实验工作情况以及各实验学校的经验、做法,积极创造条件,大力表彰课题实验学校先进单位和实验教师。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摘 要: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以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为神圣使命的教师,其职责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靠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艺术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规范、简洁精练,亲切自然,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鼓励性、评价性,把握好这几个方面,我们定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以达到以情动人、以趣与人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语言艺术性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教学语言是第一位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规定的教材在限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还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表达与交流,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乃至进行创造行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古罗马美学家朗基努斯说过:“美的语言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将对其它心灵产生深远的震撼。”教师美的言语本身就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它必将对学生产生美的感染,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丰富审美情感,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深远影响。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可爱而又天真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性、自律性差。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处在逐渐提高的阶段。因此,应该有与众不同之处:必须采用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启发孩子们的心智;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运用贴近童心的语言展现语言的规范性与艺术性。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该该如何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呢?多年来,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此进行了一点探索,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

一、准确规范、简洁精练的课堂语言 教学语言是每个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规范纯正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具有简洁精练、清楚明白的教学语言,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授课语言只有规范、准确、思路井然有序,才能轻松自如的讲解课文,发挥语言的作用。有一位教师学识丰富,但他爱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讲起课来不是满口“之乎者也”,就是学生听不懂的术语。久而久之,他班的学生都不喜欢上他的课,起初上语文课只是不听课,后来,发展到部分学生不上语文课,这时那老师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由此可见,授课语言规范、简洁的重要性。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做到“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这样的教学质量才会高。

二、形象、亲切、自然的课堂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凡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他们十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由此可见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亲切自然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想指导学生朗读“乌鸦到处找水喝”这一段时,学生朗读不到位时,这位教师就大声地说:“停!”然后要求学生再读,可是学生还是读不到位。这老师又生气地大叫:“停!”如此反复多次后,当老师再次要求学生再读时,全班却鸦雀无声了。当时弄得这位教师很尴尬。是这些学生故意跟老师唱反调吗?我觉得不是。因为,在这位教师多次大声叫停的情况,已把这些孩子吓坏了,老师的语言让他们感到诚惶诚恐,不知是读的好,还是不读的好。读吧,又怕被老师骂,所以干脆不出声了。你看,正因为教师的语言严重地妨碍了师生间正常的心灵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形象的语言指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表达,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与联想,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即在课堂上善于把握教学的语言技巧,运用比喻、排比等修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师生双边互动的效果。教师应瞄准文学作品的精彩处,乘势而入,或稍微加工后进行描绘,或美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联想翩翩。

三、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的课堂语言、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优美的课堂语言犹如春风化雨,让学生如沐春风。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小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使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让我们的教学课堂升温。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只有把饱满的激情融于她的每一堂课中,语调要多变,抑扬顿挫,或庄或谐、或激昂或感伤、或亲切温和、或欢快流畅。形成她独特的教学风格,用以激励、诱发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随着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自然而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主要抓住汤姆心情的句子进行品读,读到“‘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的嚷起来。”这句时,读出汤姆的不情愿。在与学生分角色朗读汤姆和爸爸的话时,更是读出了汤姆的无可奈何、遗憾而又失望的语气。通过教师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了文本,让学生心动神随、入情入境,真实地体会汤姆的心情。整节课下来,学生都学得主动积极、兴趣盎然。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她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然后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让学生去感受黄河万马奔腾的气势、感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的惊险,从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虽然学生没有见过黄河,没有亲眼目睹过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前行的羊皮筏子,但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里,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却浮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此时,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解释,教学已达到了目的。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整篇课文的基调就是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悲伤的感情讲解课文。当讲到“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还有“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带着低沉而悲伤的语调,随着小女孩的悲惨死去感情由弱到强,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从而体会到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幸福而言,只有死去才能解脱的残酷现实。对小女孩产生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也为小女孩所处社会黑暗表示愤慨。同时为自己的幸福生活由衷感谢伟大的祖国,珍惜现在的生活。

四、幽默、风趣的语言

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也能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德国海因•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教学幽默语言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实情,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的一种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有时,教师通过一些幽默的“点化语”或“插入语”会使课堂化平淡为神奇,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许多教育家、优秀教师都主张课堂语言要尽量风趣幽默。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坚持“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不仅使优秀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使后进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受到鼓励,获得克服困难的兴趣和信心。

追求教学语言的生动风趣,目的不是停留在调剂课堂气氛,而是为了造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更好地传授知识,发展思维,让师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如:薛法根老师在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在与学生表演课本剧前,微笑着对学生说:“这次便宜你们了,你们扮演爸爸,我扮演汤姆。”仅一句话,顿时满堂大笑,学生的表演欲和求知欲大增,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浓。当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我们不能为了刻意追求幽默风趣;以庸俗的笑料或者是用损别人的手法去迎合少数人。要使自己的课堂妙趣横生,教师只有不断树立和强化幽默意识,善于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潜心阅读,积累幽默的格言、警句;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发现、积累生活中的幽默素材,增加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幽默大师”。

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充满趣味的语言,把“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忽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一声,推门而入,径直人座,这位教师就诗取材,问道:“‘小扣柴门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是‘小扣’而不是‘猛扣’呢?”学生议论了一番,有的学生说,因为诗人知书达有教养,讲礼貌。然后教师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身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说大家说得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这位同学脸红了,同学们也笑了起来,在笑声中大家都受到了教育和感化。

适时地运用幽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文化的修养,丰富铸炼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五、启发性的课堂语言

善诱、启发应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从而达到“自得”。能产生这样效果的教学语言就是启发性语言。

比如教学《种瓜得豆》一文,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诠释了。”当我让他们自己在书中找答案,于是他们便马上去看书,不一会就找出了答案。我又继续问:“你们知道这个转基因技术是怎样种瓜得豆的吗?”孩子们开始了读书,还在小组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出结果,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启迪,重点就凸显了。

六、激励性的课堂评价语言 教师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激励,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手段。它能产生较好的推动力,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愿,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的语言。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

1、赏识与尊重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我们的赞扬与肯定。为此,教师应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要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评价语言,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

(1)要巧用,在提问中,能常说:“谁能”“谁来”“谁愿意”等激励性的语言,定会激发学生思考,发言的欲望。

(2)要真诚。真正的赞美是溶入血液的,用充满感情的言语评价学生,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在评价学生时,充满真诚地说:“太好啦!我发现了你很有勇气!”(情不自禁地竖起拇指)“你读书很会思考,老师喜欢你这样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真诚的赞美,让学生思想得到了净化,学会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3)要有效,要让被表扬的与其他同学知道为什么得到表扬。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只一味地对学生说: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样廉价的激励一时间会让听者心里高兴,但不会成为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推进剂。我们不妨这样说:“你真棒!你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帮助自己理解文言文,这真是个好办法。”“这样评价,让被评价的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其他同学来说,他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课堂上只有这样具有导向性的评价才能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4)要机智。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激励,即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如果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它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的,如果课堂评价不当,有可能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2、肯定与激励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评价语言,并适当给出方法上的指导,对学生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自信的作用。例如:“不错,学习得很认真。”“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大有进步,要加油!”“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另外,老师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发言的有:“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谁也来试一试,相信你能回答得更好的。”“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相信自己,就是真正的进步!”这样的语言,激发学生发言的欲望。

3、目光与微笑。人们常说:“人的脸就像一本打开的书”。可见,脸部和脸部的变化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诚挚、友善的目光,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情绪,唤醒和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活泼、融洽。教师在运用口头评价语言的同时,配以自己丰富的表情语,也会起到“点石成金”的评价效果。其中,目光语就是一种有效地运用眼神和目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参与交际的言语,老师的目光要时刻放在学生身上,老师的目光充满自信,那么学生也会精神振奋,老师在课堂争取做到要与每个学生的目光接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注意着他,这种目光的交流,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当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一个严厉的眼神就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比老师大声的斥责更有效。当学生胆怯时,老师亲切的目光会给他勇气。比如老师在表扬一个学生时,口头表扬的同时配上一个欣赏眼神,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肯定。

微笑是最有魅力的。微笑的老师是受欢迎的教师,教师发自内心的笑,是一种甜甜的笑,能够创造出一种愉悦、融洽、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投以信任的一笑,能有效地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从容地思考回答;在学生正确回答了问题或作出创造性的举动时,教师报以赞许的一笑,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在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教师给以宽容的一笑能显示出教师的大度,并解除学生的负疚感。

总之,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教师的语言时刻散发出艺术的魅力,要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参考文献:1 霍姆林斯基(苏),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 2 赵敏成:试论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3 张宝臣主编:课堂就是艺术

4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杨九俊.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M].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6魏丽杰魏丽华主编《教师言语艺术》济南出版社

下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研究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研究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一个人要想可以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除了后天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在中学课堂上能够接受到良好的英语启蒙与教育。倘若在初中时代可以学......

    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教育也更加关注。其中,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作为我国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武陟县大虹桥乡阳城一中 武丽平宋小军 【摘 要】 新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文科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艺术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英语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本文讨论的是如何丰富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艺术,去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

    浅谈幼儿教育语言的艺术性

    浅谈幼儿教育语言的艺术性 【摘 要】语言是一门精湛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思想工具,更是广大教育者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幼儿教育的有效进行中......

    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性初探

    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性初探 南河中学 杨航 [摘要]:教学语言是表达情感、传递知识的工具,是课堂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载体,是联结师生之间的桥梁。初中生物课程需要......

    数学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性初探

    数学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性初探福州英华英语学校李婷婷 【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中,探讨数学教学语言的艺......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摘要】:宏观上讲,社会是由于每个成员长期合作,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不仅是国与国互惠互利的理念。同样,在这种必然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