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用经济学说史讲稿2
本课程为 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要求学生达到:
1、对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有比较的全面知识 2、对经济学说不同发展阶级的学说及其主要问题有比较深入认识 3、认识到经济学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4、对经济学的发展现状有比较深入认识
主要参考书目:
晏智杰:《古典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寄窗:《1870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史论结合、论述全面细致、有独到的见解)
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内容详尽、分析深入,但不精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其他关于学说史的著作:
〔英〕巴克豪斯:《现代经济分析史》内容简约,方法先进
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内容全面、适于教学,但不适用于应用 张培刚、厉以宁:《宏、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内容全面、专题讲授、适于应用)
国内学者所编写的经济学说史教程 第一讲导言
一、为什么要学经济学说史
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有充分的理解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把握经济学发展的规律、确定研究的方向、学习创新研究的方法(由经济学发展的特点所决定:其研究对象是发展变化的)
二、怎样学经济学说史
两条主线:思想与方法的演变(继承与发展)
两种主要方法:按历史的发展时序进行的论述、按照专题进行讲授,利弊:前者有历史感、后者更加实用 重点问题:当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经济理论内在结构的联系
经济理论的评价与科学性
经济学发展的规律性、以及未来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三、对经济学说史的一般认识
(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属性
1、经济的双重含义与经济学内涵:节约与经邦济国,庭院经济与国民经济 2、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本质(研究目的和问题的转移和发展)①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要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斯密、李嘉图时代:财富的源泉、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 边际主义:价格决定
马克思:价值问题、再生产问题、分配问题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经济周期问题、货币问题
凯恩斯:宏观经济中的充分就业、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 现代经济学: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宏观经济问题 ②其本质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行为是人的有目的的行为
关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经济学有不同的定义,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经济中的生产关系,现代西方经济学侧重研究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有效配置问题。
无论研究的重点如何变化,作为经济学都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研究生产、流通、交换、分配,还是西方经济学研究价格、需求、供给等等,都是人类的经济行为。并且这些经济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人的某种目的、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经济行为。
基本模型:首先,确定目标,人的经济行为是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还是满足他人的利益需要。这决定了人的经济行为的本质和目标。其次,考虑社会约束条件,人的经济行为应该遵循的准则,从经济利益方面来考虑,人在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的时候,是否考虑其他人的利益需要。第三,考虑自然约束条件,人从事满足自己利益需要的经济行为时受到的客观条件的显著,如信息的限制、决策能力限制,资源条件的约束等。第四,使目标最大化。第五,在目标最大化的基础上确立均衡。
3、经济学的三个层次:以此来构筑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物与物:资源有效配置问题(一般均衡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企业理论)
人与物:价值问题(福利经济学、价值理论、效用理论)
人与人:分配、福利、公平问题、外部效应、产权与制度问题(宏观经济学、分配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政府经济学)
4、关于经济学属性的讨论(阶级属性、科学属性)
①信仰问题:信仰在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目标的信仰和作为研究手段的信仰:相信一个问题能够解决是研究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家的基本信仰: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这是对理论研究的结果的一种信仰,也是对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方法的一种信仰。
结论:信仰在能够存在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能够存在于理论的检验过程。(如果在检验中存在信仰,可能会影响检验的客观)②阶级属性问题:人的经济行为是存在利益关系,相应的经济理论也应该充分考虑人的利益关系,解决相同的经济问题可能给不同的阶级带来不同的利益,但不能不说解决经济问题的经济理论存在阶级性,运用经济理论的人可能有阶级利益倾向,否则经济科学就不是实证科学。
③科学属性问题:从经济学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学来自经济实践,其理论不断对现实进行解释和预测,并且不断进行更替和修正,具有典型的实证科学的特点。至于其解释和预测的能力尚未达到充分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这是理论发展不够充分的表现。理论研究中采用某种研究方法的倾向不应该成为否认其科学属性的依据,毕竟经济学是一种实用的科学。
(二)、经济学的特点 1、经济主体的利益属性
利益基础上的行为规律:社会科学的特点
利益的表现:利己、利他、团体利益(激励相容问题)2、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
发展变化表现的几个方面:人的需求、技术条件、生产资料、生产、交换、消费的组织形式、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发生变化
3、经济学的复杂性
复杂性的表现及其影响:主体众多、目标各异、关系复杂、不断变化
涉及内容:线性的必然的联系、均衡关系的稳定、次要因素的影响、长期预测的可能、研究方法与工具的复杂(依赖于更高深的数学工具)
经济信息的作用更加突出,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要求更加迅速
4、经济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与数学、社会学、法学、哲学、伦理学
(三)、一般认识
历史久远、发展迅速、体系庞大、内容精深
第二讲 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的发展
前驱:重商主义。配第——穆勒(集大成者)
一、斯密(1723-1790),经济背景:工业化初期 著作:道德情操论(同情心)、国富论(利己心)方法:抽象演绎与经验归纳 1、分工、交换、货币理论
问:为什么会产生分工(自然或社会原因),货币的基本作用
2、价值与价格理论
“钻石与水”之谜、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3、分配理论(工资基金、利润与利息、地租)4、资本积累学说
资本的性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问:为什么要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5、经济自由主义的论证
经济发展史的研究、对重商主义的批评、国家的职能和赋税原则。
二、萨伊(1767-1832)(斯密学说的系统化)
定义: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 1、财富的生产理论
生产三要素论(土地、劳动与资本)、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供给自己创造需求)2、财富的分配理论
价值理论(生产费用论、效用论、供求论)“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
问题:财富的生产与价值的分配之间的关系
三、李嘉图(1772-1823)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重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核心问题:分配(价值)。方法:抽象法(严谨的逻辑)1、劳动价值论
用商品与劳动的关系区别商品的类别(“钻石与水”之谜的解决)
原始条件下的价值决定
资本条件下的价值 问题:为什么劳动决定价值(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资本的利润从何而来
李嘉图体系矛盾缘何产生 2、分配理论
地租论(谷物模型)工资论(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利润论(剩余论)3、贸易学说(比较成本论)
4、货币学说(金本位论、交换手段)
四、马尔萨斯(1766-1834)人口论 财富理论(基于效用)、价值理论、分配论 财富增长论(有效需求)
五、(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集大成者)1、研究对象,财富的性质、生产与分配规律
财富观(基于效用)、生产规律(自然因素为主)、分配规律(社会因素为
主)
2、生产理论,生产要素论(三要素)
决定劳动生产力因素(资源条件、劳动积极性、知识技能水平、社会道德水平、社会秩序)
生产增长的规模:人口、资本积累、土地生产力 3、分配理论
工资(短期供求、工资基金)
利润(区分为利息、风险费、管理报酬,节欲)地租:垄断的结果 4、交换理论
价值论:交换价值、条件(效用、获得困难),分类研究(三类)
六、古典经济学遗留的问题和马克思的发展 1、古典经济学解体的原因
劳动与资本相交换为什么产生利润、利润率的平均化与等量劳动相交换之间的矛盾
2、马克思的发展
劳动价值论:价值度量、劳动的二重性
剩余价值学说:劳动力商品学说(解决第一个矛盾)、剩余价值概念的抽象(地租、利润与利息)
生产价格理论(解决第二个矛盾)3、马克思之后的生产价格转形问题 问题:古典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与逻辑结构(劳动剩余)
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说中的地位、影响
第三讲
边际革命与微观经济学的发展
一、边际效用论前驱
伯努利:概率论(条件概率)、财富的价值或效用、圣.彼得堡悖论(赌博)
李嘉图、马尔萨斯、杜能(孤立国):级差地租
库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需求法则、库诺—纳什均衡
杜尔特:《公共工程效用测量》,消费者剩余
戈森:《人类关系法则》、戈森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
边际分析法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与连续原理(微分学)的发展有关
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产生
现实背景:生产过剩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 1、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英: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
奥: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 瑞士: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年 2、产生的原因
既有劳动价值理论(劳动—生产成本论)的缺陷、现实中生产过剩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
3、基本逻辑
目标:效用最大化是消费者追求的目标
前提:商品数量的稀缺和商品效用的递减
结果: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由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4、推论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三、效用价值论的影响与发展
门格尔:奥地利学派:庞巴维克、维塞尔
瓦尔拉斯:帕累托。提出无差异曲线、建立序数效用论 杰文斯:威斯蒂德 瑞典学派:威克塞尔
美:克拉克、伍德、费雪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财富的分配、1899》(美)源于屠能(德):孤立国(区位经济学的土地要素价格分析)克拉克: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静态环境中,各生产要素按照其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其收入:工资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利息由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三要素分配论和边际分析方法、收益递减规律的结合)
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这种分配是完备的,即按照这样分配的标准,恰好把全部剩余分配完毕。考虑到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配理论尚不完善
影响与发展:1、基数效用论到序数效用论
2、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静态、动态;利润与技术进步
3、时差利息论
迂回生产的时滞使得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的价值不相同(高于)
4、生产要素价值的“归属论”
生产性物品的价值取决于他们创造的产品的价值
四、马歇尔的综合与垄断竞争理论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短期与长期均衡(市场竞争的结果)
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各自发表《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
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完成
1939年:希克斯《价值与资本》引入无差异曲线和边际替代率。萨:《经济分析基础》
一般均衡理论体系的完成(德布勒:价值理论)
五、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 1、专题
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企业决策理论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显示偏好理论的发展
公共产品领域研究的发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产权理论,不确定性分析与信息因素的引入 企业制度研究:现代企业机制设计 2、体系
作为完整严密的体系的现代微观经济学
单一主体(企业与消费者)的最优行为
完全竞争下单一产品市场均衡
垄断竞争下厂商的最优行为,垄断竞争下单一市场均衡
多市场均衡,不同市场条件下的福利评价
动态问题,逐步完善
其体系在按照实证科学的要求不断完善
从完全竞争到垄断竞争
价值理论
理论的发展依据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
信息的作用
影响企业制度因素的变化
知识产品的特性
知识在微观企业中的地位 3、方法
数学方法的深入运用:数量分析、边际分析、微积分、集合论、对策论
推理前提的变化:信息问题;新的概念的提出:产权理论、研究对象的扩大:私人产品到公共产品、分工理论、技术进步 更一般理论的发展: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第四讲
价值理论专题
(由研究产品的价格到要素的价格、各种价值理论发展中特点、内在逻辑)
一、价值理论的基本问题
问题:1、等价为什么要交换、交换的目的是什么?
2、商品的价值是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决定价值的均衡条件是什么?
3、作为度量商品价值的标准的要求是什么?稳定、客观?
1、价值的基本作用:比较大小、度量多少(要解决的问题:交换、配置准则、财富)
2、价值理论涉及的主要因素 主体(消费者、生产者)
度量标准(环境与制约因素)及要求(稳定、客观)
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念:主体追求的目标(效用、利润或收益、平等)
制约条件:技术、决策信息、制度
二、劳动价值论中的问题 1、主要内容
逻辑:平均熟练程度、平均劳动时间、正常的生产条件、平均劳动强度等 交换主体:生产者,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一体化
完全竞争下的利益均衡 2、成立条件
资本与劳动的资源状况:符合资本匮乏的经济时代、还是资本丰裕的时代
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技术是否成为影响交换的主要因素
3、前提。劳动是否可以比较、(属性单一或多种)
生产率是否具有稳定性使得价值具有稳定性(金属货币的价值决定)4、发展问题:
内在逻辑体系的一致性解决:生产率与价值的关系、生产价格理论问题
预言的否定:利润率下降及贫困化趋势
应用问题:价值的增值与财富的增长之间的关系 逻辑体系的构建 5、现代意义
长期相对价格的决定、及其与需求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财富的增长与劳动、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三、效用价值理论及其发展
(一)、发展过程
1、基数效用 稀少性决定价值的大小、经济效用或最后效用程度是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遵循“戈森第一法则”:决定效用的是需求和心理的作用、归与论:生产资料是由于它能够生产出来的消费品所具有价值,才派生出价值
问题:怎样获得不同商品的价值的相对量 2、序数效用
采用无差异曲线或偏好曲线、假设边际替代率下降(无差异曲线是凸性)问题:商品的价值的相对量随着数量变化
怎样由不同的人的不同价值估价来获得比较稳定的商品的价值 3、现代效用理论(决策理论中的效用理论)
传统的效用理论的问题:不够形式化;怎样由众多的人的不同的效用评价假来获得社会一致公认的价值
基础:基于对选择的后果进行估价 理性行为公理:
①
优先关系是联通的②优先关系是传递的③具有相同概率分布的期望的优先关系取决于他们的后果的优先关系。④没有一种后果比其他所有后果都无限好,也没有一种后果比其它所有后果都无限坏。
如果满足以上四条理性行为公理,则存在一个(基数)效应函数,它与优先关系是一致的(可正线性变换)
序数效用价值公理:1、优先关系是联通的 2、优先关系是传递的
3、优先关系是连续的(劣势集和优势集是闭集)
则:一定存在一个效用函数与优先关系是一致的。
基数效用或序数效用的具有区别是:基数效用在正线性变换下是唯一的,序数效用在保序变换(严格递增函数)下是唯一的
(二)、基本内容分析 1、主体:消费者 2、价值观念:自利 3、度量标准:效用
4、问题:众多的人如果具有不同的效用观:并不能够得到社会一致的效用观(但是这种差别恰恰能够带来社会的福利剩余)
阿罗不可能定理:(群决策)两条公理:联通性、传递性
5个条件:完全域(不少于三个目标,至少两个决策人,不排除任何一个人的偏好)、群偏好与个人偏好之间的正相关、无关方案的独立性
帕累托原则、非独裁性
5、解决:纯交换经济及其一般均衡理论
(三)、评议
1、与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效用函数有关 2、与社会的目的和个人交换的目的有关
3、符合现代科学的理论逻辑体系 4、解释和预测功能强
四、其他问题
1、是否存在绝对的度量标准
商品价值因劳动生产率变化 效用因数量变化
2、风险条件下的效用问题(不满足传递性要求)
阿莱悖论:期望值2000
A:1400×0.4+1600×0.35+3520×0.25 B:1000×0.5+1400×0.4+9400×0.1 C:1200×0.85+3120×0.125+23600×0.025
3、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研究
第五讲
利润理论研究
一、利润理论的基本分类
认为利润来源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换,持这种观点的价值理论有:重商主义价值理论、马西的利润理论、斯图亚特的利润理论和马尔萨斯的利润理论。这种理论观点的主要出现在早期的经济学中。
认为利润是资本要素所带来的剩余,持这种观点的价值理论有:重农学派的利润理论、西斯蒙第的利润理论、萨伊的利润理论、詹姆斯·穆勒的利润理论、麦克库洛赫的利润理论、庞巴维克的利润理论、克拉克的利润理论、马歇尔的利润理论、斯拉法的利润理论、萨缪尔森的利润理论。
认为利润是劳动力要素所带来的剩余,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基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利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和学派有:、威廉·配第、布阿吉尔贝尔、重农学派、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信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经济学家也持这一种观点。
认为利润源于其他原因的利润理论有:西尼尔的“节欲”利润理论、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润理论、克拉克的“技术进步及动态超额”利润理论、马歇尔的“经营能力和组织”利润理论、奈特的“不确定性”利润理论、张伯伦的“垄断”利润理论、熊彼特的“创新”利润理论。这些利润理论认为利润作为一种资本剩余,并不来源于资本或劳动力要素,而是来源于其它要素。
认为利润是动态经济现象的利润理论有:进行分类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润理论、、克拉克的“技术进步及动态超额”利润理论、、奈特的“不确定性”利润理论、、熊彼特的“创新”利润理论。其他利润理论均认为利润在技术不发生变化和经济处于循环状态的静态经济中也会存在利润,特别要指出的是,凡是认为利润是资本剩余或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基本上都是认为在静态情况下也会存在利润的静态利润理论。
按将利息与利润是否相互区分进行分类,明确将利息和利润进行区分利润理论有:约翰·穆勒的利润理论、克拉克的利润理论、马歇尔的利润理论、奈特的利润理论。这些利润理论将利润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现象进行经济。对利息和利润不进行区分,或者以利息或利润的独立研究后再研究两者关系的利润理论有:亚当·斯密的利润理论、大卫·李嘉图的利润理论、马克思的利润理论、庞巴维克的利润理论、斯拉法的利润理论、熊彼特的利润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西方经济学一般将利润和利息进行区分,并认为利息是使用资本的机会成本,即使在完全竞争的静态经济条件下,利润率可以为零,但是利息不一定为零。当然也存在对这一结论有不同观点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利润率为零的时候利息也应该为零。这种观点上的差别实际上反映了历史上对利息和利润在理论上是否进行区分的不同观点的延续。
二、从理论逻辑来看经典利润理论
一些理论提出了利润的属性和利润产生的条件,但是没有建立起理论内在的严谨逻辑。例如西尼尔的“节欲”利润理论,“节欲” 是资本的一种来源,但节欲却不一定是资本的全部来源,即使有资本也不一定能够产生利润,这反映出“节欲”和利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仅仅是存在可能的联系。没有必然联系的理论逻辑显然是不够条件形成比较完整的利润理论。还有几种关于理论的理论观点与之类似,例如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润理论、奈特的“不确定性”利润理论、张伯伦的“垄断”利润理论、熊彼特的“创新”利润理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学说,认识到资本具有通过迂回生产来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但是,庞巴维克仅仅认为这是资本产生利润的必要条件之一,他认为利润的产生还需要人们对现代物品比未来物品有更高的主观评价。“时差” 的存在或许是利润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利润产生的充分条件。
认为利润是不确定性报酬的观点则是不充分的,不确定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创新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之一,但是,风险或不确定性不是利润的充分条件,因为我们不能肯定存在不确定性条件就一定会产生利润,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最终归于失败说明了这一点。不确定性也很难确定为利润的必要条件,一些不断重复进行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随着时间延续和效率的提高,存在一定利润水平,但并不存在多大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 或许是某种利润产生的属性,但并不是所有利润的产生一定存在“不确定性”。
创新或许是利润的源泉之一,但也不一定是利润的唯一源泉;创新行为也不必然导致利润的产生,说明创新并不是利润产生的充分条件。“垄断”可能导致某种利润的产生,不存在“垄断”也有可能存在利润,即使是完全垄断,如果平均生产成本大于市场价格,也不会有利润的产生,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结论,说明能够不是利润产生的充分条件。
与上述利润理论相比较而言,有三种经典利润理论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理论逻辑,我们可以按照其研究方法划分为:采用实物投入和产出线性关系分析方法的斯拉法利润理论、采用于要素实物投入和产出边际分析方法的克拉克的利润理论、采用劳动价值的线性关系分析方法的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三、基于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研究
1、基于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的基本观点
将利润视为实物形态的剩余起源于重农学派,重农学派通过对农业生产的研究发现,农业产出超过作为生产阶级的农民所耗费的农产品的部份,构成了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斯密在建立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发现,在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前提下,利润、地租和利息实际是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超过它自身价值的部分。李嘉图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认为商品之间的交换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利润是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关系不会影响商品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
李嘉图的系统研究也揭示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的逻辑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通过与劳动力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占有了劳动力的剩余价
值,从而产生了利润,由此解决了第一个矛盾。所谓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创造的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马克思还通过建立生产价格理论来解决第二个矛盾,认为在资本主义竞争的条件下,剩余价值按照资本的数量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形成了生产价格,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进行交换。关于生产价格理论能否成立已经有一百年的争议了,这一问题反映的实质上是利润理论与价值理论之间关系问题。如有兴趣可以查阅有关文献,这里不作深入研究。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利润理论的经典论述,我们可以将基于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工人的工资所反映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取决于劳动力再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二,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剩余价值大小,剩余价值的大小又取决于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率,在劳动力提供的总价值一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取决于劳动力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劳动力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越低,剩余价值率则越高。
第三,利润率取决于剩余价值与总资本的比例。
第四,如果剩余价值率不变,随着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所谓有机构成是指作为物质投入的不变资本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第五,为了度量和揭示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数量,可以设定金属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作为度量标准,并假定生产金属货币的社会必要劳动数量保持不变,金属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结果,使得金属货币的数量成为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度量。
2、基于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具有科学理论的特征
基于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成体系的利润理论,这一利润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使得利润理论具有比较严谨的逻辑。人们已经从许多方面积极评价这一利润理论。首先,这一利润理论将利润来源归结为某种剩余的存在,并且这种剩余来源于生产过程而不是流通过程,超越了重商主义的利润观点。其次,建立了利润理论与价值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马克思解决了等量劳动相交换与利润的产生之间的矛盾后,利润理论更加具有坚实的逻辑基础。还有一些学者从阶级属性的角度来论证这一利润理论的合理性。这些评价是众所周知的。
如果我们从科学理论的一般特征来分析基于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这一种利润理论采用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了利润理论应该具有的一些特征,这些理论特征直到现在还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对利润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利润是资本获得的、由活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剩余价值。提出了利润产生的前提是剩余价值的存在。同时也提出了用社会必要劳动作为度量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标准,并通过金属货币的数量来揭示度量的结果。
第二,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将商品的价值和利润全部还原为活劳动的结果,是科学理论构造中还原为还原法的正确应用。
第三,提出了利润产生的自然方面的要求。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从社会再生产的消耗和剩余角度提出了剩余的来源,生产过程必须补偿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之后,然后才有商品剩余。这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要求,虽然这一自然要求早已为重农学派所提出。
第四,提出了利润产生和分配方面的社会要求。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从社会
利益均衡的角度提出了利益均衡的条件,即利润理论应当满足两个利益均衡条件:劳动力的等量劳动应该获得等量收入,等量资本应该获得等量利润。显然,这两个利益均衡条件是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之间竞争和资本之间竞争的必然结果。
第五,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通过对现实的解释和未来的预测,使理论具有实证性和可以检验的特点。
3、从科学理论要求看基于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存在的问题 遗憾的是,当代经济学的发展并没有延续劳动剩余的传统,基于劳动剩余的利润理论并没有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利润理论。从后来的经济学发展来看,这种利润理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导致其停止发展原因。一般认为,这一利润理论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价值理论与利润理论之间矛盾,即李嘉图体系的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第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这一利润理论对经济现实作出的解释和预测不完全符合实际。第三,用劳动来度量商品的价值和说明剩余价值存在,不能够充分反映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
四、基于商品剩余的利润理论研究
斯拉法(1898—1983)是英国经济学家,1960年斯拉法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该书出版以后一直为经济学家的重视,因为这本书建立了不同于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体系的、被称之为斯拉法体系的价值论及其利润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斯拉法体系的主要内容
《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这本书的典型特点是没有采取边际分析方法,而采用了比较古典的、由投入产出关系决定的实物平衡方法,揭示了商品的价格决定与工资、利润率等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了一些其他的理论未能得出的结论。
1、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来反映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生产函数
斯拉法利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的平衡关系,建立了一个涉及到N种商品投入和另一投入要素——劳动的平衡关系,由N个反映生产过程的要素投入数量和产出数量之间的方程,构成了由一个反映投入产出系数的方程组,这一反映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系数决定了生产条件,构成了商品价格决定和利润分配的基础。
2、利用价值恒等关系来揭示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投入产出系数决定的生产条件的基础上,要素投入的全部价值及其利润总和应该等于产出商品的价值总和。即:
(Ai1*P1+„Ain*Pn)(r+1)+Li*w=Bi*Pi(i=1,2„,n)
其中Aij是生产i种产品的第j种投入要素Pi是第i种产品的价格,Bi是第i种产品的产出数量,w是的工资水平,Li生产第i种产品的劳动数量。
由上述方程组能够反映出商品之间的价格之间的关联性,并且商品价格与工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斯拉法得到了很多具体的结论。
3、利用价值分配关系揭示了利润与工资之间的联系
斯拉法得到了一个分配关系式:r=R*(1-w)。这里r是利润率,R是最高利润率也是纯产品占全部商品投入的比重,w是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份额。
按照这一分配关系,当w=0时,利润率达到最大化;当w=1时,利润率为零。
(二)、对斯拉法体系的一般评价
经过历时数十年的研究所建立的斯拉法体系一经提出,因其严谨的逻辑、精练的语言、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明确的结论引起了经济学的注意和长期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对斯拉法体系的积极评价。
1、斯拉法体系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投入产出法,从而使其理论体系具有坚实的基础。
2、揭示了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关系
3、发现了分配关系对价格决定的影响
这一结果否定了李嘉图试图论证的分配关系对商品价格形成不会产生影响的可能。
4、具有严谨的逻辑,避免了李嘉图体系的矛盾
5、发现了净产品的分配与劳动量之间的关系
6、利用了传统的利益均衡的条件,在理论逻辑上有创新
(三)、斯拉法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利润率的定义所存在的问题
2、生产函数关系与分配关系的不一致,不能充分反映劳动力的作用 3、利润率和工资率的外生决定和同时决定问题
4、由投入产出系数构成的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存在性的问题
五、基于资本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利润理论研究
采用边际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要素在市场过程中的作用和分配关系,开始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中的边际生产力论,后来被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经济分析基础》所继承,一直到现代用数学方法加以证明的一般均衡理论,基于资本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其利润分配的理论观点一致被继承、发展和纳入到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中,是现代经济学的主流理论。
(一)、基于资本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利润理论特点
早期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并不十分完备,其基本思想是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要素的收入分配,利润是资本生产力的分配结果。克拉克认为真正的利润是动态利润,动态利润是由于技术进步使资本能够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而静态的利润只不过是企业家的工资,动态利润会随着技术进步的扩散而消失。因此,早期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并不能够充分解释反映平均利润的一般利润率的存在。
边际分析方法的继承者马歇尔和萨缪尔森直接采用边际分析方法分析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资本的报酬即利润的大小。在局部均衡分析中,现代经济学则利用欧拉定理证明了,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由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收益能够将全部收益分配完毕,从而从理论上证明了边际生产力理论作为分配理论在逻辑上具有完备性。后来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者,将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其收入分配的思想纳入到了一般均衡理论的体系中,基于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利润理论最终成为一般均衡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将基于资本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利润理论进行概括,这一理论有以下特点:
第一,资本要素的分配由资本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所决定。第二,基于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分配理论在理论上是完备的。
第三,充分反映了资本主体的利益目的要求。
第四,反映了资本的有效配置的结果。
(二)、已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二十世纪50—60年代,剑桥学派对基于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利润理论提
出了疑问,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对资本进行度量的问题。剑桥学派认为,资本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大小的确定,先需要解决对资本价值进行度量的问题。如果采用一般均衡理论的逻辑,资本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由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所决定,这只能够反映资本品之间的技术关系,并不能够直接反映出资本品之间的价值关系,因为资本品的价值决定与工资水平、利润率水平相关。如果资本的价值依据利润率的水平来决定,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又决定利润率水平,则存在着循环的论证。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利润率中的社会关系与边际生产力所反映的技术关系之间的协调问题。与古典经济学和斯拉法体系的利润理论不相同的是,边际生产力论以及与之相容的一般均衡理论可能不存在统一的利润率。因此,由投入产出的技术关系所决定的利润率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中可能不相等,由此导致了由技术条件所决定的资源配置的均衡与利润率平均化的社会条件可能不一致。
对于这两个问题,随着有时间的一般均衡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得到了这样的结果,第一,有时间的一般均衡理论认为,不同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可以保持相同的利润率,统一的一般利润率等于由人们对储蓄的时间偏好所决定的主观利息率,并且等于每一资本品的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技术利息率。第二,有时间的一般均衡理论认为是资本品的价值和商品的相对价格与利润率是同时决定的,因此不存在利润率与资本价值决定的循环论证问题。
(三)、对边际生产力利润理论的评价
第一,这一理论具有严谨的逻辑,从而满足了一种理论能够成立基本条件——内在逻辑的一致。由于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可以通过数理逻辑进行推理,并且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证明了理论的完备性,相对于劳动剩余的古典利润理论和商品剩余的斯拉法利润理论来说,这一理论的逻辑性要强得多。
第二,边际生产力利润理论与现代公认理论的一致。
第三,边际生产力利润理论充分反映了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
第四,边际生产力利润理论反映了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关系
第五,有时间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反映了这一利润理论的生命力
第六,基于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利润理论具有了动态均衡的特点。
(四)、对边际生产力论的进一步分析
虽然基于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利润理论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一理论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也会发现这一理论所存在问题。
第一,资本利润率的定义问题。
基于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利润理论将资本利润率定义为资本商品的利润率,资本品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资本利润率的大小。按照这种定义,劳动力要素不构成一般意义的资本,对劳动力要素的支出不是资本所有者的资本支出,劳动力要素本身也不占用资本。这种定义将利润率决定和工资率决定两个问题相互隔绝,从而避免了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的所带来的问题。
这种通过对概念进行重新定义的方法来回避利润的逻辑可能产生的矛盾,是理论构造的一种技巧,问题在于这种对资本的重新定义是否符合实际,能否通过事实的检验。现实中企业雇用劳动力的多少以及劳动力工资水平的高低是否不会对资本利润率产生直接影响,是值得怀疑的一个问题。如果这种怀疑是成立的,那么这种通过重新定义概念来回避理论中矛盾的方法就不能够成立。
第二,储蓄偏好的一致性与检验问题
如果承认资本平均利益率的存在,那么反映人们储蓄偏好的主观利息率应该一致,或存在社会平均的主观利息率。假设所有具有储蓄能力的人都具有相同的主观利息率是不现实的,因为由于人们所占有的财产数量不同、储蓄能力不同,人们对储蓄的时间偏好也应该不相同。那么我们只能认为存在社会平均的主观利息率。但是,我们怎样检验社会平均的主观利息率的大小,如果仅仅认为主观利息率是一种主观的偏好,不能够检验,那么用主观利息率来解释一般利润率的存在不能满足经济学作为实证科学具有可检验性的要求。因此,虽然主观利息率反映的是人们的主观的偏好,也应该通过人们的储蓄行为来揭示其大小,从而使主观利息率具有可以检验的能力。
其实,认为社会平均的主观利息率反映了人们储蓄的研究方法与边际分析方法是不相容的,只要有人其主观主观利息率小于社会平均的主观利息率,将导致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因此,与边际生产率一致或均衡的主观利息率应该是边际的主观利息率,而不是主观利息率的平均值。现在经济学研究研究已经证明,在稳定状态下利息率一定等于最低的时间偏好率。(宏观经济学p75)
第三,储蓄偏好的主观利息率的变化与利润率决定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即期消费已经得到充分满足,如果即期消费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消费者剩余,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消费者的远期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小于即期消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认为反映人们储蓄偏好的边际主观利息率始终大于0。当人们的消费得到了充分满足使得人们的主观利息率趋于0时,那么资本的利润率是否一定趋于0呢?这是一个没有事实检验的结论。
在发展中国家,即使人们的即期消费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人们基于对未来消费支出的需求,在利息率极低的情况下也愿意储蓄,这时人们的边际主观利息率是极低的,中国曾经实施的保值储蓄就反映了这种状况的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利息率是否也会很低?这一结论也不能够通过事实的检验。
提出主观利息率的变化与资本利润率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在主观利息率和资本利润率的关系,还存在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并具有现实意义的因素——由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变化,边际生产力的利润理论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生产力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对利润率产生的影响。
第四,生产率变化与利润率决定之间的关系问题
凯恩斯—拉姆齐规则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最优消费取决于资本的边际产出与储蓄的时间偏好率之间的关系,资本的边际产出高于储蓄的时间偏好率时,降低目前消费增加储蓄有利于增加未来的消费,最优消费的条件是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储蓄的时间偏好率。这一结果与有时间的一般均衡理论所得到的结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一般利润率应该等于人们储蓄偏好的主观利息率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率是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即使人们对现在和未来的消费偏好是无差异的,也会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也会给资本带来利润。因此,决定利润率大小的不仅仅有由储蓄决定资本数量进而决定的静态的资本边际生产力,而且还应该包括由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动态的资本边际生产力。即时静态的边际生产率为0,技术进步也会给资本带来利润。这是边际生产力理论所忽视的问题。
第五,利润率的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
由于边际生产力利润理论假定了生产率保持不变,当人们通过调节消费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等于储蓄的时间偏好或储蓄的主观利息率时,如果没有新增劳动力的投入,消费将保持不变,资本数量也不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生产率保持不变,经济的最终产出将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的均衡实际上是经济增长率为0的均衡。即使有新增劳动力的投入,虽然最终产出的数量会增加,但是生产率保持不变的结果也将使人均产出的数量保持不变。因此,假定了生产率保持不变的边际生产力利润理论与人均产出数量增加的经济发展是不相容的。
而最优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表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不仅仅有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增长,经济增长还有超过要素增长的余值存在,余值的存在反映了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明经济增长过程技术进步因素的存在。对利润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也表明,利润率的高低与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由此来看,假定生产率保持不变或忽视技术进步的作用,不可能得到与事实相符合的利润理论。
第六,过于严格的假设与可检验的现实条件之间的问题 与一般均衡理论相容的边际生产力利润理论,建立在十分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下,例如采用边际分析方法来研究利润的来源,其前提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存在连续性,微分方法的使用必须以连续性假设为前提。采用集合论方法则有对生产可行性集的严格凸性和连续性的要求。而现实情况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可能并不连续,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连续影响可能是跳跃和离散的。例如,随着某一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其边际产出可能由大大超过要素的价格水平跳跃至零,使得其边际产出不可能等于要素的价格。因此,基于连续性假设的边际分析方法则具有局限性。一些经济学家依据现实状况认为,基于连续性假设产生的边际生产力学说并不能够得到事实的检验,由于边际产出的不连续从而无法证明生产任一商品的生产者其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与价格之比相等的结果是否成立。
除了以下问题之外,现实经济中还存在着资本要素之间的互补的技术关系,在互补的技术关系下,欧拉定理的运用受到限制,从而无法根据要素的边际产出将全部收入分配完毕,在这种条件下,基于资本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利润理论并不完备。
第六讲 企业理论的发展 企业理论的基本问题:
企业的本质和界限:企业为什么存在、决定其规模的因素是什么 企业的资本结构问题:决定资产负债比例的因素 企业中的代理与激励问题
一、传统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作为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的传统厂商理论:(1)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是结合在一起的。(2)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利润。而且是没有时间、信息等方面的约束,是完全合乎理性的行为。(3)企业应用边际原理来实现最大利润这一目标。(4)市场的情况是确定的。企业家对厂商过去的成就、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充分的了解,厂商准确地了解自己产品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都是U形的,这意味着产量只有唯一的一个最适度的水平。(5)随着市场结构的类型不同,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情况也不一样。垄断市场排除进入的可能性,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市场虽然假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但进入指的是实际进入一个行业,而不考虑潜在的进入。另外,进入只能出现在长期中,在短期内进入是不可能的。(6)企业存在一种静态环境之中。传统理论涉及的时间因素大致可区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类,这种区分并不专指时间长短,而以基本情况有无变化作为区分标准。
概括地讲,它还是以企业为基本经济单元,重点研究的是企业的外部关系,而把企业看作一个“黑箱”(black box),[①c]对它的内部结构存而不论。
问:传统厂商理论是否解决了企业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1939年霍尔和希琪对38家英国厂商进行了访问考察,考察结果以《价格理论和企业行为》为标题,发表了他们的意见。他们的考察结论除了发现寡头是市场结构中的主要形式外,更使当时西方经济学家吃惊的是,(1)厂商并不企图获得最大利润;(2)它们不使用MC=MR的边际原理,而是使用平均成本原则来确定价格。
R·A·戈登经过研究认为,专门经营者的主要行为动机,除了薪俸、奖金等金钱性诱因外,还有非金钱性诱因,主要是社会权力、社会威信、充分热情、创造欲望与集团的一体化、安全、冒险心、胜利的喜悦、对别人的贡献等。
二、关于企业本质的现代企业理论 1.科斯的理论:
1937年科斯(R·H·Coase)发表《企业性质》等开创性的论著
科斯说: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因为运用市场有“交易成本”。企业的存在关键是企业内部的“价格机制替代”,也就是说,企业的存在是由于企业可以比市场节约交易成本,所以企业可以取代市场而实现交易。决定企业边界和规模的是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交易成本二者之间的均衡。一方面,企业通过把市场交易内部化以后导致市场交易成本的节约,从而使企业赢利增加、企业规模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存在又会抑制企业规模的增长。这两种相反方向的作用,使得企业规模越大,市场交易成本越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越高。当市场交易成本的节省正好被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增加所抵消时,企业便不能靠扩大规模来增加赢利,由此形成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边界。
张五常的(间接定价理论)观点:劳动力市场和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效率决定企业的边界。
杨小凯:将上述思想用数学模型加以表述 2、资产专用化理论(威廉姆森)
资产的专用性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了交易成本,纵向一体化可以防止机会主义,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3、团队理论
(1972年阿尔钦和登姆塞茨)要素之间的联合可以带来剩余,但是,在联合生产条件下,为了避免参加者的“免费搭车”现象,需要有人监督。由此形成了企业的所有权—“剩余索取权”
阿罗:强调不完全信息带来的外部性,“市场失灵”使得企业(或其他组织)存在成为必要。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系统可以优于市场上的信息系统。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布特曼在《企业的经济性质》这本书的序言中,从七个方面完整地划定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1)市场交易者之间的关系是自由的和平等的,企业内部关系不是自由和平等的,而是受命令和上、下级关系支配的;(2)市场交易者之间的关系是短期的,企业内部关系是长期的;(3)市场交易是一种瞬时和“匿名”的行动,企业内部关系和结构是一种社会性制度,具有历史性
特点;(4)市场作为一种资源分配机制,其有效性要以能提供所分配的资源特征的充分信息为前提,不具备这一前提时则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但企业较了解投入品特点,从而可以在企业内有效地配置资源;(5)市场强调完全竞争,而企业更需要合作;(6)市场交易的动机是单一和明确的,企业中把所有者、管理者和劳动者联系在一起的激励结构十分复杂;(7)市场活动是无计划的,企业活动是有计划的。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则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统计数据对这些观点进行了证明。
三、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
核心问题:决定企业资本结构—股票与债券比例的因素是什么?
基础知识:股票与债券的收益权和剩余索取权不相同
M—M定理:在理想的无税收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无关。
企业资本结构涉及的因素: 1、激励问题
股票筹资降低了经理阶层的激励,产生了代理费用;债券筹资加大了经理阶层的风险偏好,也产生了代理费用;代理费用的总和最小化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因此,经理阶层的行为是否可以观察、以及经营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对企业的资本结构产生直接影响。
2、信息传递
企业资本结构可以反映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经营风险小倾向于债券筹资。
3、筹资成本
股票与债券筹资成本存在显著差异:不确定的股息成本与确定利息成本、发行成本差异
四、企业中的委托代理与激励问题
企业的组织形式: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以公司制为基本组织形式。
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是由若干个行政层次组成的层级组织,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统一领导体制结构(或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结构),简称U型结构;第二种是控股公司结构,简称H型结构;第三种是事业部制结构,简称M型结构。这是威廉姆森1975年在《市场与层级组织》一文提出的。前二种形式,在本世纪20年代以前较为盛行,而后一种形式即M型结构,20年代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目前,M型结构已成为各国大公司的基本组织形式。
U型结构是一种中央集权式的结构,其特征是企业内部按职能(如制造、销售等)划分为若干问题,各部门只具有很小的独立性,权力集中在企业最高决策者手中。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充分体制决策者的意志,通过集权和集中保证决策的实现。但另一方面,很难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因为除了企业最高决策者的决断偏差之外,高层经理们通常都各自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他们几乎总是从各自负责的工作的角度来评价公司的政策,这就有可能出现为了平衡各部门的关系,而牺牲公司整体利益,甚至放弃长期目标的倾向。
H型结构较多出现于由横向合并而形成的企业中,这种结构使合并后的各子公司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很难做到同心同德。虽然各子公司归总公司领导,但
总公司对各子公司绩效的评价能力以及实际的约束能力有限。各子公司利益分立和独享的倾向严重,以至出现逃避约束,各子公司联合抗上等现象。
M型结构是一种分析式的结构,按产品或地区等标准建立半自主的利润中心,即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通常是按U型结构来组织的,负责对本部的经营事务进行管理。在各事业部之上,是一个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总部,负责整个公司的资源分配和对下级单位的监督、协调以及从事战略性的计划工作。在更好地实施监督与评价的基础上,有区别地?运用刺激手段和控制手段。这种结构较之前两种结构形式,有效克服了理性有限和机会主义倾向这两个问题,减少了内部交易成本,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组织形式。正因为如此,在西方社会的现代企业中得到普遍实行。
2、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公司企业中,一个或一些人(委托)授权另一个或一些人(代理人)为他们的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其中包括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力。这样就同时产生了对委托人的监督费用、代理人的担保费用和剩余损失(即委托人因代理人代他决策而蒙受的损失),这就是所谓的“代理成本”。为了减少代理成本,重要的是解决好对经理人员的激励问题。因为在现代公司制度中,经理作为代理人几乎包揽了企业的一切主要经营决策,股东作为剩余索取者,只能“被动”地承担着他们的决策后果。在实际生活中,现代公司曾采用多种办法改善对经理人员所进行的激励。包括提高经理人员的收入待遇,售给部分股权以增加报酬的刺激性。以及加强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和建立所有者与经理人员的长期合作关系等等。当然,这些办法在短期内有的效果好些,有的并没有明显的效果,这也就是说,解决对经理人员的刺激问题,从而解决好委托--代理关系问题,是现代公司制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个简单的报酬模型:(Y:报酬;X为实际利润;M为X的预测值)
Y=a+b×M+c(X-M); 当X-M≥0时
Y=a+c×X; 当X-M<0时
设定b>c,在这种情欢下,代理人将如实报告M值,并努力使X>M
五、能力学派的企业理论
1、基本思想
企业能力理论禀承亚当·斯密生产分工理论,突出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企业能力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推陈出新的研究工作,企业知识基础论早期出现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著作中,后来在潘罗斯的《企业成长论》中得到深入发展和全面阐述。[9 ]潘罗斯的研究极大地鼓舞了企业资源基础论的研究者和企业成长理论家,他们发表了许多颇有见识的著作和论文,我们将这些略有差异的相关论著的观点统称为“企业能力理论”。因为这些理论研究成果都认为,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企业拥有的特殊资产,即与知识相关的、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使人感受到的、难以买卖但能在企业各部门进行分割的资产,这些特殊的资产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资源”或能力。
企业能力理论把获取正利润或盈利可能性作为企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产生或“生存”下来的前提条件。这决定了企业的首要问题是“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的决策和组织问题。企业能力理论首先把企业看作是具有生产功能的单位。它进一步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过程的角度,把企业作为一个行为实体来对待,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永远是一个能力体系。而能力是企业能够胜任工作或任务的主
观条件,它表现为行为流程或潜在特点的智力资本(资源)。透过“企业能力”,我们发现企业有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这一资本确保其拥有者——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尤其是促使企业以自己特定的方式更有效地处理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难题。由于具有类似于管理技能的特征,企业能力有其特殊的、可为人们认同的、呈现非对称分布的组成成分。企业的特殊能力可能分别属于企业内不同的个人,但是,存在于企业和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特殊能力更突出地表现为一个组织所拥有的资产,而不是某个人的私人资产。这是企业能力理论最重要的基本立足点。因此企业能力理论坚持一贯的以“能力”为核心的企业概念认识。
2、企业的目标:获取竞争优势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交易成本经济学只看到企业从交易过程中产生盈利的可能性,忽视了企业从生产过程中产生盈利的可能性以及与前者的相关性。德切克明确地指出,在一个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新的企业合约安排中,事前要素投入者逆向选择问题的减轻意味着降低了形成组织资本的成本;事后道德风险问题的减轻意味着降低了管理成本,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从生产过程看,企业合约安排的改变实际上是企业能力团队配置的改变,企业能力团队配置的变化又形成了与新的市场环境相适应的核心能力,从而决定了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并通过一系列战略行动来实现,以取得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企业能否存在不能仅从交易成本相对大小来判断,而是根据企业核心能力所产生的收益与产生核心能力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的比较来判断。因此,企业的目标也就从节约交易成本变成了改善企业内部的能力配置,形成异质性核心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及其导致的租金最大化。
3、企业边界:知识增长的路径依赖
在企业边界的决定过程中,路径依赖与隐含知识至关重要。其逻辑起点是,生产性组织的创造力是一个学习使用与整合生产资源的时间耗费过程,这就导致了惯例(能力的速记)与能力的产生。当然,能力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但是知识的发展由强烈的学习领域的惯性力量所牵引,这就引申出知识的边界决定了企业多样化经营的效率,也就是说,知识增长的路径依赖过程限定了企业边界的生长。一般来说,企业会避免承担需要不同能力的活动,相反,这些异质能力的服务流反而通过市场购买或者通过企业间的分工而实现,并且依赖于互补性活动的深度。总之,在企业能力理论中,企业的边界由知识的地位来决定,尤其是当知识资源难于交易并且特质化时,它便在企业边界内缔造并治理,同时,企业一般避免整合一种与它们已经控制的知识资源大大相异的知识资产。尤为重要的是,这与起源于机会主义的激励冲突的重要性毫不相关。
尽管在近年来,有关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涌现出相当多的论著,但客观公正地讲,这一理论还不成体系,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而且,和企业契约理论相比,企业能力理论更多的是内涵界定并不十分清楚的概念和判断,且缺乏微观基础。[2 ]威廉姆森曾严厉地指责企业能力理论学者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基本上是同义反复式地循环论证。
企业能力理论处于这样一种状况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企业契约理论的绝大多数研究工作都是基于相当规范的经济学理论,而企业能力理论则来源于大量的、各种不同的经济理论。企业能力理论较企业契约理论更具实践倾向性,更多地采用各种专用术语,也愿意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新观点。这样,企业能力理论明显地引起了管理人员的极大兴趣,一些企业的经验和实证分析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理论的主要论点。尽管企业能力理论还需要更有力的实
证基础和更充分的理论论证,但是,它没有沦落为企业经济理论的一个弱小分支,而是在组织理论中茁壮成长。
六、问题
1、企业的特征是什么?雇用关系、中间产品、委托代理关系等等是否构成企业的必要特征
2、企业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和实际上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3、有效企业制度和企业的组织形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第七讲 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市场失效问题的研究
市场失效的原因:外部性、公共产品、非零交易成本、非有效竞争、信息不充分等
(一)、外部性问题 定义:经济人的行为对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产生影响,并且没有计入经纪人的收益和成本之中,就构成了对他人的外部性。包括有利的外部性和有害的外部性,或者称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1、发展过程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首创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外部经济是指部门内厂商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产生一种积极的刺激和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生产成本中不能够反映出来。
庇古:从社会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角度,运用边际产值的分析方法,提出边际社会净产值和边际私人净产值,确立了外部性理论。如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或者边际私人经济福利大于整个社会的边际经济福利,就是一种外部不经济。
金融外在归与技术的外在性的区别:前者仅仅影响价格,通过价格体系发生作用;后者改变其他厂商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只有后者对社会福利有直接的影响。
外部经济:联系效用、聚集经济、人力资本
具体问题:消费中如交通、生产中如污染 2、庇古税
当存在负的外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差额为边际外在成本。这时,利用最大化的厂商的按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决定的生产量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等于价格有效产出的生产量。产业的供给与需求的交点所决定的产出大于考虑经济外在成本的有效产出,所形成的均衡价格低于有效产出的价格。
如果我们对具有负得外部效应的企业征收一种税,使他的行为可以导致有效的资源配置,这种税就称为庇古税。庇古税等于企业的外部效应的成本函数,相当于将企业的外部效应的成本内部化。
3、科斯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财产权利的最初状态与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无关的,财产权利的各方总可以通过自由交换权力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
具有外部效应的各方,总可以通过谈判使资源配置的状况达到最佳。
问题在于外部性在技术上是否能够度量,或者度量是否要花费巨额的费用。因此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途径是合并。
4、公用地的悲剧—外部性问题
由于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公地的个人是按照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作为决策原则,这时公地中的边际收益已经小于边际成本,导致了对公地的过度使用。过多的投入只是将公地的剩余进行了平均分配,结果是每一个投资者都不能够获得剩余。
(二)、公用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的产品)定义:
消费的非抗争性或非竞争性:增加一个额外的消费,并不会引起成本的任何增加,或者因消费而导致的产品的边际成本的等于零。
消费的非排他性:存在的公用产品不能够排斥任何人消费该产品。因为对公用产品的收费是非常困难的或者不可能的。
准公用产品:具有局部的非抗争性和局部的非排他性。如俱乐部。林达尔均衡:按照生产者的价格等于各个个人支付价格的总和所形成的公用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的状态。这时分摊的成本与每个人的边际收益相对应。
有趣的对偶:私人产品的价格是唯一的,但是个人消费的总和等于生产量。
公用产品的产量是唯一,但是个人消费的价格的总和等于生产价格。
问题在于如何设计一种机制,能够充分反映个人对公用产品的偏好,并使公用产品的供给量达到均衡的水平。
(三)、政府规制
政府规制是政府对市场经济部门的活动进行某种限制和规定,如价格限制、数量限制、经营许可。
主要方式由行政命令、规章制度、法律约束。这不同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防止垄断高价、防止过度竞争、降低市场风险、提供有序竞争的信息等等
对垄断行业的规制:限制高价 对过度竞争行业的规制:限制低价
反垄断的规制:禁止垄断交易、禁止任何限制竞争行为、禁止价格歧视、禁止强制搭配、禁止滥用垄断地位
争议:垄断与垄断利润直接相关、垄断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进入障碍是否构成垄断的主要因素
实例:微软的垄断一案
中国目前的航空业是否构成过度竞争
市场失效问题产生原因: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例如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市场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大、技术的多样性使得不同企业对价格的反应不一样因为需求收入弹性不一样、某些私人产品越来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如信息和技术、交易范围和交易商品数量的扩大使得交易成本越来越大。
有必要充分研究市场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正的外部效应。
二、信息与激励问题研究
(一)、信息不完全与最优搜寻
按信息量的程度可以区分为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无知
按信息占有状况可以区分为:公共信息、私人信息。这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
按信息占有者关系可以区分:对称信息、不对称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信息越来越丰富,对单个市场主体而言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因为生产和获得信息的成本比较昂贵。
不同的市场主体占有它应该获得的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信息是信息资源的最优配置。信息成本可以说是资源配置本身的成本。
1、信息搜寻问题
市场状况: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同一种产品只有一种价格,但是实际上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因为揭示产品的价格是需要成本。同类产品市场是存在一个价格分布的,同类产品在不同的地点可能会有不同的价格,但是总是存在一个最低价。
消费者的选择:一种是固定样本搜寻,对固定的市场进行搜索,找到满意的价格进行交易。另一种是连续搜寻,直到找到满意价格。
连续搜寻两种情况:1、已经知道价格分布的情况下,最优搜索策略是继续寻找直到从下一次搜寻中获益小于它的费用。(男人为什么不愿意逛商店)
问题:价格高低不同的商品的相对价差谁大谁小
在价格分布未知的情况下,最优寻找是寻找的预期收益等于寻找的边际成本时,就可以停止寻找并进行交易。
结论:1、获得决策的信息需要成本;2、在存在信息成本的情况下追求完全信息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因此存在一个对信息的最优分工问题
2、广告信息传播问题
斯蒂格勒:广告是提供关于一种产品的可用性和质量状况的信息。功能:信息、劝说
两类商品:事前检验商品和事后检验商品
(二)、不对称信息问题
不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某些参入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
例如:保险市场问题、二手商品市场问题,委托代理人问题 分类: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之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或者按照信息的对象来区分:研究不可观测行为的模型称谓隐蔽行为模型,研究不可观测知识的模型称谓隐蔽知识模型或隐蔽信息模型。
1、信息的事前非对称与逆向选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是将好的商品逐出市场。或称为“柠檬(次货)市场”
如旧车市场:买者不知道购买的汽车的质量的准确性信息,卖者知道质量的准确信息,怎样标价、交易量是否能够达到最理想的情况。
与此类似的是银行信贷系统:银行相当于买方,贷款人相当于卖主;贷款人知道自己的风险,但是却不知道。在这种市场情况下是否能够达到的供求的均衡。
还有保险市场问题,买保险人知道自己的风险大小,保险公司很难知道被保险人的风险大小,而保险的产品的价格是确定,参入保险的人很可能高于保险公司的平均估计的风险值,导致保险公司亏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保险产品的价格就要适当定高一点。但是这可能导致拟制正常风险人的保险需求。
2、信息传递和信息甄别
保险市场可以通过普遍的公共保险如社会保险统筹来排除逆向选择问题。市场中排除逆向选择问题可以通过信息传递和信息甄别的途径进行。对于旧车提供质量鉴定证书。
金融市场可以通过财务信息来获取风险值的评估
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文凭和经历的获取劳动力素质信号
保险市场可以通过被保险人的职业、收入、身体检查状况、以及豁免期限来回避逆向选择问题
品牌也是一种传递质量信誉信号的一种方式。因为形成品牌需要长期投入,这是一种质量保险
3、信息的事后不对称与道德风险问题(也称败德行为)交易行为发生之后,交易的一方采取的一种对对方不利的行为。例如保险之后被保险人对风险的低估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道德风险的作用在于使市场的资源无法达到有效配置。就依赖于经济制度的作用。阿罗:一个成功的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就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信赖关系促以强烈到这样的地步,以至于即使进行欺骗是“理性的经济行为”,代理人也不会施行欺诈。
解决的途径:最优合同设计问题。
途径的几个方面:风险的分担、信息的充分利用、报酬结构设计
(三)、拍卖与信息显示原理
拍卖的两个基本功能:揭示价格、减少代理成本。
拍卖的四种类型:英式拍卖,也称递价拍卖;荷兰式拍卖,削价拍卖;第一价格拍卖,也称一级密封价格拍卖;第二价格拍卖,也称二级密封价格拍卖。
荷兰方式拍卖和第一价格拍卖有相同的本质特征。特点:需要考虑对方的出价信息,一般不会标出自己的保留价格,由于最优价格起决于对手的行为,不符合均衡条件
英式拍卖与第二价格拍卖机制是相同的。特点:可以观察对手的行为,只要报价低于自己的保留价格就可以继续叫价,符合纳什均衡的条件,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
(四)、激励机制设计
主要解决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目标和激励问题,是代理人的目标与委托人的目标一致,使代理人的最优行为与委托人的最优行为一致
1、参与约束
代理人参与工作所得到的净收益必须不低于参与于这项工作也能够得到的收益(机会成本)
设产出水平Y=f(x),x是代理人的努力程度,S是代理人的报酬水平,为了激励代理人,一般有:S=s(Y)=s(f(x))
设代理人的成本函数为:C=c(x)
参加约束为:S-C≥u。u为代理人不工作时也能够获得的收入,或者同样的努力程度下可以获得的机会收益。
2、激励相容约束
委托人的目标最大化:Max:f(x)-s(f(x))同时满足:s(f(x))-c(x)也达到最大值
如令s(f(x))=f(x)-F,并由参与约束取F=s(b)-c(b)-u(b为最优产出点)
问题的难点在于不知道最优产出水平是多少
3、一个实例
例如一个企业为了奖励经理人的努力:给予以下奖金计算方法:
如果我们采用以下激励函数:
B=0.3K+0.2(Y一K),当Y≥K时
B=0.3K+0.5(Y一K),当Y≤K时
这时,经理人具有真实反映K值的积极性,因为减少报告实际上可行的产出水平并不能够使他获得更多的奖金,过高估计实际可能产出水平时也不能够使他获得更多的奖金。
并且,经理人有使实际产出尽可能增大的积极性。第八讲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
宏观经济学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决策主体有很多个,他们有各自的追求目标,拥有各自不相同的信息,受到各自不同的约束条件,因此,宏观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更加复杂。
宏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经济波动与经济发展
一、古典时代宏观经济理论
威廉配第:政治算术,分析国民财富的构成及其增长的原因。国民收入:劳动收入、财产收入、租金收入
斯密:更广泛的研究了国民财富的形成和增长问题。划分总收入与纯收入,考察生产的组织形式,政府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政府与国民纳税能力的关系、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由于其构筑了体系,因而成为奠基者
李嘉图:特别考察了货币流通量的变化与物价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
法:布阿吉尔贝尔研究了国民经济中税收和物价水平、消费问题。认识到国民消费支出的不足与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存在依存关系;国民收入的增长与消费的增长成正比例,而与金银货币数量的增加没有直接联系
魁奈: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了总量和结构分析 杜尔阁:研究了社会各阶级收入与总收入之间的变化的关系,考察了社会总资本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运动、利息率对国民储蓄和投资的作用
马克思:从总体上来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也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成就与区别:认识到了宏观经济问题的存在,应用了总量概念和平均数的分析方法
区别:宏观与微观不分、总量分析中还没有建立在边际增量分析基础上、价值论的基础不同、缺乏均衡概念
二、边际革命至凯恩斯革命之间
瑞典学派:维克赛尔、缪尔达尔、林达尔。
特点:总量分析与动态过程分析相结合、均衡分析、事前事后分析。
问题(与方法一致):利息率(货币、自然)之间的关系与投资和储蓄关系的均衡分析
熊彼特: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经济发展
方法:均衡分析、创新与模仿。
货币数量论:马歇尔、庇古、费雪、凯恩斯
问题:货币数量、价格水平、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关系(核心问题:货币是否中性。例如:货币幻觉是否存在)
其他:国民收入的统计研究和美国“新政”的理论探讨
总结:数量分析、均衡分析、没有微观基础的宏观分析
三、经济周期理论 哈伯勒:繁荣与萧条
1、农业收获说(太阳黑子说)(杰逢士父子)
与农业地位有关 2、消费不足说
西斯蒙第、马尔萨斯、马克思
3、创新说与技术进步学说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长周期理论
思考:日本经济近十年为什么陷于停止(近于)
4、货币说
英:霍典莱。商业周期纯粹是由于通货的膨胀与收缩所引起。
思考: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不是由于通货(信用)膨胀所导致 5、投资过多论
卡赛尔、马克思:非货币的投资过多论:经济周期的根源表现在资本财货尤其是固定资本设备的生产的周期变动上。
货币的投资过多论:经济周期变动的现象主要源于银行货币信用的不适当,在经济上升时期不适当扩充银行信用,造成生产结构的变动和扩张;下降时信用收缩,造成了信用的崩溃。(中国经济1992—1995)
哈耶克:《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1929,以威克塞尔的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的偏差所引起的通货(信用)扩张累积过程学说为基础:由于累积过程必然扩张投资而形成繁荣,过分便利的信用政策会产生投资过多现象而引起经济失调。(与凯恩斯之争)
哈耶克:自由市场经济的“教父”,与波普尔建立朝圣山学会。6、心理说 预期心理、从众心理 信奉者众多
问题:心理因素在经济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例如信息不足的条件下,存在风险的条件下 7、加速说
法:阿芙塔里昂
“加速原则”:消费财货的增加将引起资本财贷的更大程度的增加 与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过程理论有关
8、乘数加速说
希克斯:投资乘数与加速原则的共同作用。(主流理论)区别:原因的内生与外生理论
经济体系的固有的不稳定
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
第九讲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
1、历史背景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美:工业生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4.7%与28%,失业率上升至25%。其它国家大致相同
净投资为负数,股票市场崩溃,名义财富减少80%;银行倒闭。斯密“看不见的手”失效:幅度过大、周期过长 对“自由放任”的政府政策产生怀疑
对萨伊定律(供给本身创造需求,需求是供给的函数)产生怀疑 现实对策:增加公共投资(英:乔治)、军备开支(德:希特勒)
周期波动已是常态,但大萧条违背了传统理论
2、传统理论的不足
无法解释:时间之长、经济总量下降幅度之大、失业率之高
二、凯恩斯的理论建树
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特点:否认萨伊定律和市场的有效性
(1)、考虑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对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凯恩斯拒绝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市场均衡的假定。;
(2)、着重短期分析,将研究主题由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换到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问题。
(3)、强调有效需求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否认相对价格短期变动的重要性;提出收入—支出理论抗衡货币数量论。
(4)、断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否定传统经济学认为的“充分就业” 为常态的信念。有效需求理论:
概念体系:有效需求、充分就业、三个假设(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流动偏如陷阱)、乘数原理
核心问题: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等等关系。又称收入分析
三、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研究方法的深入、前提条件的区分和明确)
1、消费函数的发展: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倾向取决于八种主观因素或动机(谨慎以防意外、远虑、计算利益、改善未来、独立、投资、占有自豪、贪婪)和客观因素(工资变化、收入与净收入关系、货币价值、利率、财税政策、预期收入)
杜生贝和莫迪里安尼相对收入假说:由于示范作用和不可逆性,消费是现期收入与以前最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的函数。
生命周期假说:个人的现期消费和储蓄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现期收入、预期收入、开始的资产和个人年龄的大小
持久收入假说:人们的现期消费取决于可以预期的未来总约收入即“持久收入”。排除“一时收入”和“一时消费”的影响(具有整体和总量分析的特点,充分利用了研究对象的整体特性)
2、投资函数理论的发展
汉森和萨谬尔森关于引致投资和加速原理的研究(对政府投资有现实指导意义)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 新古典经济增长的发展
3、货币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货币需求取决于交易和支付的需求、投机的需求 发展: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分析。IS—LM分析
托宾的资产平衡学说:风险条件下的货币资产、非货币资产的一般均衡分析
4、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
菲尔普斯: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替代关系
(后用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增长率)
成本(工资和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取决于成本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三、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一)、货币主义
历史争议:重商主义的财富论、古典经济学兴起时的货币价值与数量的分析、19世纪中期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大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1960年代的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需求取决于持有资产的动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由持久收入决定),货币需求是分散控制的;货币的供给是集中控制、通货膨胀纯粹是货币现象是国家破坏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仅影响箱物价水平而且影响商品和劳务的生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变动;基本政策: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单一准则)
(二)、理性预期
背景:滞胀现象的存在(1960年代)
最早提出者穆斯:《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后卢卡斯加以发展
理性预期:能够正确的对未来进行预期,均采取相应的对策
基本观点:在存在理性预期的条件下,通货膨胀政策将失效。
(三)、供给学派
1970年的兴起,代表人物:费尔德斯坦、拉弗等
理论观点:回到萨伊定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供给是需求唯一可靠的源泉)
滞胀是国家干预、刺激需求的结果
减税是刺激供给的有效手段:拉弗曲线
减税不会刺激通货膨胀和加剧贫富差距 供给学派是里根时代的经济政策的基础
(四)、新剑桥经济学体系
重视分配问题的研究
与李嘉图学说、斯拉法学说相承接
自认为是正宗的凯恩斯思想的原意 第十讲
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早期:斯密:分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资本积累理论(两种思路)
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结构分析)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技术创新与进步)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结构转变)
一、经济增长理论 1、哈罗德—多马模型
G=s/k;经济增长率=储蓄率/资本产出比 思想:资本决定论
问题:刀锋问题 发展为:Y=A×K↑а×L↑в
思想:重视技术的作用 2、库兹涅茨的研究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结构分析、历史分析
主要结论:A、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原因:需求结构和生产率变化)
B、国民收入分配变化(生产要素的收入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的质量增强、就业结构改善、分配制度的完善)
3、刘易斯的理论
刘易斯:1954年《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理论》
基本假设: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0的劳动供给
结论:A、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收入受制于资本积累的速度
B、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受制于粮食剩余的规模
C、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必须协调
改进:拉尼斯—费模式、托达罗模式
二、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进展 1、人力资本的理论
理论源泉:从重视生产性劳动的比重、劳动力的数量到劳动力质量(劳动生产率)的转变
事实依据:农业劳动生产率状况、新古典生产函数中的余值
人力资本概念:对人的生产能力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自然生产力、教育与训练)
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卫生保健、移民 延伸:教育经济、生育经济问题等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问题尤为重要:如普遍教育水平较低、健康状况较差、人力资源外流等
问:时滞和规模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2、技术进步的作用
早期:克拉克的利润学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余值增长率的发现:但乔根森归于人力资本即劳动力素质的改变
技术创新经济学中的问题:
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企业组织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的关系、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技术创新的中的激励问题、技术创新的测度和指标、技术创新的政策研究 3、技术内生的新增长理论
源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技术进步因素的进一步分析)阿罗的“从干中学”模型:技术进步主要反映在资本积累上
罗默的技术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技术进步来源于知识的进步,知识是累积的,主要反映在人力资本的存量上;对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以提供对技术进步的足够的激励。
发展: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内生增长模式、产品质量和产品多样化的经济增长模型等
三、关于经济制度的研究分析
早期的制度研究:斯密的守夜人、公共产品理论、旧制度经济学(康芒斯)几个基本事实:1、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崛起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权保护制度有密切关系(斯诺: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2、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同制度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状况大不相同;3、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提出的制度变迁问题
历史的一个理论争议:波兰的兰格关于计划经济可行性的研究与米塞斯关于计划经济不可行研究(激励、信息、预算软约束(科尔内:短缺经济学))
制度分析的基本经济问题: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传统的解决方法:产权保护与征税(庇古税)
科斯的原创:(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
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0,产权的分配与市场效率无关
逆定理:不同的产权结构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制度的基本作用:节约市场经济的运行费用(交易费用)
几个专题:寻租经济与“政府失灵”
转轨经济问题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与宪政经济学(哈耶克)
比较经济体制
非正式制度(伦理、习俗)的研究
评估:重要性的认识比较充分、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制度研究存在的问题:缺乏比较统一范式或大一统的逻辑结构
第二篇:经济学说史重点笔记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读 书 笔 记
一、重商主义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在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初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商业支配产业,流通支配生产,商业资本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产业资本,这些客观决定了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必然是一种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以流通过程为研究中心的理论体系。
二、代表人物:早期重商主义:约翰ּ海尔斯 威廉ּ斯塔福德 孟克列钦
晚期重商主义:托马斯ּ孟 柯尔贝尔
三、特征:
重商主义学说都是以流通过程为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研究对象,以维护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增加金银货币为目的。其认为金银货币是社会财富的惟一形态,财富的直接来源除开采金银矿外是流通领域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保护本国商业和工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封建伦理的束缚,开始用新的方式来考察现实社会经济生活,把经济现象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国民经济,推动了经济学说的发展。其次,最直率地吐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在于追求利润,最先看到货币作为资本的职能及货币是在运动中增殖货币的手段。以上这些,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威廉ּ配第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到17世纪中叶,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和政策,尤其是它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垄断对外贸易的主张和做法,已经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生产和流通关系的变化,产业支配商业,生产支配流通。重商主义已经过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正是在重商主义理论体系逐渐瓦解的基础上产生并取而代之的。
二、代表人物:威廉ּ配第三、特征:
他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代表了当时英国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论述了如何增加社会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他不停留与观察经济的表面现象,而是力图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并首先应用抽象法。劳动价值论是其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础,地租论是其全部经济理论的核心。他最先克服了重商主义的影响。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四、影响:
他对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从而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的分配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特点,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第一次论述了地租(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对后来李嘉图的工资与利润对立、利润与地租对立的见解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配第虽然没有创立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但他的理论几乎触及了政治经济学所有的重要问题,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得出了一些科学的结论,从而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由于路易十四时期柯尔贝尔推行极端的重商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整个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处于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使法国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重新探索振兴法国经济的道路中产生了法国政治经济学。
二、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
三、特征:
他极力主张以发展农业生产来促进其他行业的生产,主张经济自由,反对重商主义,主张国家要保护农业。他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理解财富,认为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银,而是维持人的生活的各种物品。他认为农业是财富的源泉,一切财富都源于土地耕种。
四、影响:
他关于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均衡生产理论,使他能够在宏观的高度把握商品的价值决定问题,把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视为由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在各个特殊部门来决定的。这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创见,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重要补充。他的这一思想,在西斯蒙第的劳动价值论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重农主义经济学说
一、理论来源:
重农主义学派继承和发展了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借鉴了重农学派的先驱者之一布阿吉尔贝尔的一些见解和原理,创立了比较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
二、代表人物:魁奈 杜尔阁
三、特征:
(一)重农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是“自然秩序”观念,指出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都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自然秩序”:指出:“人为秩序”的确定应以“自然秩序”为准则。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二)重农主义学说是具有封建外观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
(三)重农主义学说重视农业,反对重商主义,大力提倡经济自由,为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开辟道路。
四、影响:
(一)重农主义者的“自然秩序”思想给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任务。
(二)魁奈的等价交换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交换是等价的,那么财富的源泉就不可能在流通领域,这不仅击中了重商主义的要害,而且使他把自己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生产领域,为他首次系统地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提供了可能。
(三)魁奈的纯产品理论为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奠定了基础。
(四)魁奈的资本理论中把资本和生产直接联系起来,抓住了生产资本,这样也就抓住了资本具有决定意义的形态,从而为从生产领域探寻资本的作用和意义,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开辟了道路。
(五)魁奈的《经济表》的科学成就对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的创立有重要的批判继承意义。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一、理论来源:
他继承和发展了英国自配第以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先建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
三、特征:
(一)他的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增加社会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二)他最先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从经济上考察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
(三)他的著作《国富论》以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主线,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的三种收入理论为核心,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范畴,几乎包括了经济学科的各方面内容,已经形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四)《国富论》具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清晰的结构,并同时运用了抽象分析法和归纳综合法,既有对经济过程本质的一定分析又有对经济事物较充分的数量分析,既有对经济发展历史的分析又有对经济发展现实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较全面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问题。
四、影响: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一)斯密的分工理论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分工问题,较为客观地说明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的作用以及分工对工人的不利影响,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他认为货币只要能起流通手段的作用,货币用什么材料都是可以的,并进而讨论了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的问题,开创性地探索了执笔的流通规律。其货币职能分析对货币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斯密不仅把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时所消耗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所凝结的劳动量。这就为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四)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斯密第一个正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他根据人们的经济地位和取得的收入的形式把国民划分为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
(五)斯密认为利润是随着资本的出现而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他从劳动决定价值出发,指出利润是工人创造出的价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由工人劳动对原材料加工所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这是斯密关于问题的一大功绩。
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是英国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也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迅速壮大,并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政权仍在地主阶级手中,这侵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于是在一系列问题上,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在政治方面,它表现在工业资产阶级要求通过议会改革,取得议会的多数,以便掌握政权。在经济方面,它表现为对谷物法的存废和货币改革的争议。
二、特点:
在方法论上,李嘉图力求克服斯密体系中的矛盾,始终一贯地使用抽象法,他把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作为分析一切经济现象的基础和出发点,因而他较为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
义的生产关系,得出了一些比较科学的结论.(一)肯定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但更进一步为: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以没有交换价值;但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不会有交换价值。事实上他已认识致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李嘉图以分配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主要任务,但不是孤立地研究分配问题,而是从生产出发来研究分配的。他力图通过对各阶级之间分配问题的研究。阐明如何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三)他的货币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并把贵金属作为特殊商品来考察,认为它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三、影响:
李嘉图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代表和完成者,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建立起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准绳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李嘉图的经济学说在当时以至对以后的经济思想的发展都城产生重大的影响。
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大生产对小生产的胜利,同时也给广大劳动群众带来了破产和贫困。小资产阶级一方面要保存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力图反抗大资本家对小生产者的威胁,因而产生了以理想的小生产方式阻止或延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幻想。西斯蒙第就是19 世纪这
种思潮的主要代表。
二、特点:
(一)西斯蒙第虽然接受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若干经济范畴和原理,可他即比前人更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的缺陷和矛盾,并从中分析出涉及资本主义本貭的问题,得出了和古典经济学家截然不同的结论,否认了他们所宣传的资本主义自然性、合理性和永恒,提出了对资本主义进行重新分析研究的任务。
(二)西斯蒙第是用小资产阶级的眼光来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因而也不可能对资本主义制度作出科学的分析,错误地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归咎于人们的思想和国家政策,以及错误的经济学说和经济方针,并主观地寻求保证人类物质幸福的一般原则和政治措施,创立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或经济浪漫主义的思想体系。
(三)在西斯蒙第看来,消灭资本主义矛盾的途径,就是使现代社会回到被他所理想化了的小生产方式中去。他把中世纪宗法式的农业和行会手工业理想化的人类幸福生活的新境地,呼吁国家采取措施来保护和发展生产,建立资本主义和工人之间的宗法式的合作关系。
三、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说在李嘉图那里政治经济学无情地作出了自己的最后结论并就此结束,那么,西斯蒙第则表现了政治经济学对自身的怀疑,从而对这个结束作了补充。”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萨伊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法国大革命虽然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也吓怕了法国资产阶级,使得他们急剧地改变了斗争方向,走上了反对革命的道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以重农学派为代表的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庸俗化的进程。萨伊就是这一经济思潮的带头人。他以斯密学说解释人的面目出现,创造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庸俗理论体系。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被作为教材在欧美大陆流行一时。萨伊也因此被誉为经济学权威,亚当·斯密的“伟大继承者”。
二、特点:
(一)萨伊第一个把斯密经济学说中的庸俗成分分离出来并加以发挥和系统化,最先创立了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把政治经济学变为了研究人与物的关系、标榜为超阶级的、纯理论的学科,为整个庸俗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三)最先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了生产、分配、消费三部分,并把三者说成是超历史、超阶级、彼此孤立的部分。萨伊提出来的“生产三要素”论、供求平衡的“销售论”、“三位一体”的分配论来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抹煞资本主义矛盾,把资本主义说成是可以无限繁荣发展的美好社会。
三、影响:
(一)萨伊的三分法大体上规范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为其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内容划分和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萨伊的三种价值理论阐述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价值学说的各个基本理论,为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萨伊在销售论中认为生产创造需求;国家应该遵循经济的自身规律去指导经济生活,而不要乱加干涉;开展适当的对外贸易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观点,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一、来源:
马尔萨斯继承了斯密的庸俗因素,与李嘉图理论相对立,创立了英国早期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马尔萨斯是以人口论闻名于世的。
二、特点:
(一)他的理论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被压迫阶级残酷无情。
(二)马尔萨斯只是把斯密经济学中的庸俗因素分离出来加以继承和发挥,并用来反对李嘉图学说及一切进步思想。
(三)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只有在有利于贵族地主阶级时才是可能的,认为贵族地主阶级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最大贡献。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三、影响:
(一)他认识到人口增长受到生活资料增长的制约,人口增长应与生活资料增长保持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安定。
(二)他确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人口过剩的事实以及由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而产生人口盲目增殖的趋势,认识到了人口过剩的危害性,论证了人口、就业、收入之间的相互影响。
凯里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背景: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国内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奴隶制农场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正在不断加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示出来,西欧不断发展和流行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也传到了美国,威胁着美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上述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美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未经历古典阶段,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庸俗化道路,极力鼓吹阶级调和论。
二、特点:
(一)他主张实行国家关税保护主义,防止英国竞争,积极发展本国工业。
(二)他指责李嘉图总是要在各个阶层之间和各个民族之间挑起竞争。
(三)他的价值论是其阶级利益和谐论的理论基础,认为价值是人们对自然的支配尺度。
三、影响:
(一)他的理论包含着关于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尽快赶上英法等国的思想,如强调严格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阻止外国竞争,以保证本国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力迅速发展。
(二)它强调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繁荣民族经济的思想,对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背景:
其产生在英法两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解体的时代。此时西欧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加剧,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更加扩大。受欧洲革命的影响,促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分为两派,一派是在巴师夏的旗帜下辩护庸俗政治经济学,另一派追随约翰•穆勒,企图调和那不可调和的东西。
二、特点:
(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大综合。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二)具有显著的折衷主义特点和改良主义倾向。
(三)保持了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诚实性,而不象某些庸俗经济学家那样有意为资本主义辩护。
(四)宣告了政治经济学的破产。
三、影响:
(一)他提出分配规律是历史的可变的规律;把劳动看作是价值决定的一个因素,并把工业产品价值和农业产品价值的决定的法则区分开;坚持了资本不具有生产力,唯一的生产力是劳动的观点;他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中的科学因素。
(二)它的著作标志着研究生产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即将破产和一代经济理论的结束,从而走向研究消费、流通,并走上主观主义的道路。
德国历史学派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19世纪初,在德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一些思想家呼吁国家的统一,并企图依靠国家政权来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为此,他们把理论批判的矛头指向鼓吹自由贸易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从而为与古典学派相对立的历史学派的产生准备了思想材料。
二、代表人物: 李斯特 威廉·罗雪尔 施穆勒
三、特点:
(一)李斯特经济学说的特征:
他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反对英法古典经济学说,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他极力要建立一种新的学说体系,即“国家经济学”。他提出这种学说不是建立在空洞主义之上的,而是以事物的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为依据的。
(二)旧历史学派的理论特征
旧历史学派提出了自己的“历史的方法”他们认为,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体,因此只能用综合的方法,用归纳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的,因此经济规律只具有相对性,只能从历史的类比中去发现它。旧历史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最基本的特征,正是这种“历史的方法”。旧历史学派是在批判英国古典经济学方法沦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新历史学派的理论特征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其继续采用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作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方法,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分析法。但新历史学派对历史方法的看法及其运用比旧历史学派更加极端和彻底。他们否认在每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规律性。经济问题的分析必须运用历史方法,抽象演绎方法得不到任何结果,其极力主张采用“历史统计方法”。
四、影响:
(一)李斯特特别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论述了经济发展阶段和所应采取的经济政策的关系、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的关系,主张在当时的德国实行保护发展政策;提出了发展生产力的一系列措施;特别重视根据本国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发展自己国家的民族经济,这都是李斯特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
(二)旧历史学派提出了新的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拓宽了古典经济学所确定的研究的视野和范围特别是对于认识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新历史学派强调研究本国的特点及其历史发展,强调国民经济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不仅应研究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特点,而且应研究意识形态、国家政权等等对经济的影响,这对于考察一国经济的发展及制定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无疑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他们收集的大量资料和提出的各种专题研究,推进了经济史这门学科的发展,也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进行理论抽象的某些基本依据。同时美国的制度学派就受了新历史学派的很大影响。
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来源:
他是边际效用论和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运用数学方法研究、论证和表述经济现象的规律。
二、代表人物: 杰文斯 瓦尔拉斯 帕累托
三、特点:
(一)把各种经济事物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用数学分析代替理论分析。
(二)以交换作为应用数学方法的出发点,把生产、分配、消费都说成是交换的不同形态。
(三)抛弃一切以因果关系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完全以经济现象的函数关系代替因果关系。
四、影响:
(一)数理学派在方法论原则的特点,并不就是在经济学运用数学方法,而是在于主张用数学符号和方法来表述、研究和论证经济现象及其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认为数学方法是研究经济学的主要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它是借用函数概念表达经济现象之间的依赖关系,借用微积分的语言来刻划经济规律,借用联立议程组来构造整个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
(二)帕累托独创性贡献有: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第一,他用序数效用概念取代了效用可测量的假定
第二,他引进了无差异曲线分析的技术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英国庸俗政治经济学界分为以约翰·穆勒为代表三主张以生产费用决定价值和以杰文斯为代表的主张以最后效用决定价值的两个派别后,马歇尔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把争论双方的观点加以折衷,并收集了各种新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立了他的理论体系。
二、特点:
(一)马歇尔把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分析与边际学派的需求分析加以综合,形成了以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效用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相结合的新的经济学体系。
(二)在马歇尔的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特征有三点:连续原理、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分析。
三、影响:
(一)他的学说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更新。一方面他吸收了古典经济学关于生产成本的解释,参照了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分配学说,另一方面,他引入了边际分析,强调了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二)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新思维,尤其是均衡价格理论,为经济学创立了一套分析工具,因此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
(三)提出了有关不完全竞争问题。
(四)马歇尔的学说体系中,无论在供给理论还是在需求理论方面都加入了新的内容。但比较起来,需求理论更具特色。他关于需求规律、需求弹性的论述,关于消费者剩余的概念都是他的贡献。由于马歇尔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特点,并对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在他工作的剑桥大学里,形成了继承和发展他的学说的一大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如庇古·罗伯逊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凯恩斯等,他们不仅师承马歇尔,而且各自都有重要影响,于是逐渐形成在经济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剑桥学派,而且马歇尔则是这个学派创始人。
凯恩斯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这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凯尔斯经济学说产生的直接历史背景。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传统西方经济理论的破产,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传统观念是新古典经济学极力推崇的自由放任主义。但是面对当时的现实,这一传统观念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为了挽救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者首先从行动上突破了自由放任主义,采取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措施,祈求以此来摆脱经济危机。这一政策的实施要求在理论上加以配合,于是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就产生了。
二、特点:
(一)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在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纠正这种失调。
(二)方法上,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这一做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三)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特别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
三、影响:
(一)凯恩斯经济学说为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造就了资本主义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二)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第二个黄金时期”的出现。根据凯恩斯经济学说的主张,以保持充分就业作为施政目标之一,扩大公共事业开支,提供救济和社会福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局部地改善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凯恩斯主义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推广。当代各个西方经济学派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凯恩斯经济学说有关。凯恩斯的经济学说至今已以各种形式渗入了各个经济学派的思想当在中。
后凯恩斯经济学
后凯恩斯经济学的内部大体分为两大支派:新古典综合流派和新剑桥学派
福利经济学
一、产生:
福利经济学正式产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出版。30年代后,许多经济学家运用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的序数效用论和“最优化理论”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二战后福利经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代表人物: 庇古 帕累托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三、特点:
(一)福利经济学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把价值判断,即是非善恶的标准引入经济学,来判断经济行为的好坏。
(二)把是非善恶的标准引入经济学中,就使得经济学成为一种规范性的科学—“规范经济学”,以区别对经济行为本身进行说明的实证经济学。
(三)从分析方法来看,福利经济学通常采用长期、静态和微观的分析方法。应用边际效用论、最优化原则以及消费者主权论,提出了“福利标准”和“社会福利最优状态”。
威廉·配第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政治经济学之父”。代表作:《赋税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配第接受培根、霍布斯等人的进步哲学思想,并用于经济问题的分析,把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还经常运用统计和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价值理论。他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他区分了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真正的市场价格。他认识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分配理论。他认为工资取决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地租是农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费用以后的余额,实际上他说的地租就是剩余价值。从地租引出利息,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经济增长理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是一国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赋税对国家增进财富有正反面影响。
魁奈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经济表》。
提出“纯产品”学说,实际始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始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魁奈认为财富是能满足人们需要而又具有出卖价值的物质产品,但财富又不是在流通中由贱买贵卖增加的,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纯产品的创造是财富的增加。在工业生产中,没有纯产品出现。所以农业是提供财富的唯一源泉。
“自然秩序”。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由上帝安排的、合乎理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在于阐明自然规律,使人为秩序符合自然秩序,唯一途径就是,废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
魁奈把社会分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土地所有阶级。
《经济表》。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用图解说明一个国家每年的总产品怎样在这三个阶级之间流通,怎样为每年的再生产服务。
年预付和原预付的区别。
经济政策和主张。①发展大农业经济。②整顿税收,实行只有土地所有者阶级征收一种单一的地租税。③改革贸易政策。发展农业和自由贸易的措施及主张。
亚当·斯密
代表作:《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方法论。归纳法与演绎法并用。归纳法,外在的方法;演绎法,内在的方法。是他几乎所有经济范畴都带上了二重性。
价值与货币理论。明确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①确认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源泉,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②是商品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决定价值。商品价值决定于可以买到商品的活劳动量。③“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价值”(斯密教条)
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具有二重性。把资本主义社会分为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①把平均工资叫做“工资的自然价格”,及维持工人本人及其家属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既认为工资是劳动创造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又认为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②第一种利润论,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利润是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部分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第二种利润论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出发,断言利润是资本家垫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价值的源泉之一,认为利润率下降的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是斯密的话)。③地租史劳动产品或其价值的一部分;是使用土地的代价;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之一;是一种垄断价格;是自然力的产品。(多重性)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非生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使用“经济人”的假设,咱没“看不见的手”的巨大作用,主张建立符合自然的秩序,既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社会秩序。需要排除任何人为干预而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的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策限制政策,认为绝对优势是形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根本依据。
大卫·李嘉图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全社会产品在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分配的法则。
研究方法。始终一贯的坚持抽象法。
价值理论。肯定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并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批评斯密树立了两个价值标准尺度(价值为所耗费劳动时间;为该商品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李嘉图把商品分为两类(由稀少性决定的和有人类劳动决定的),指出不同性质劳动在决定价值上的意义,把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为最差条件下的劳动。初步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分配理论。①工资。劳动的自然价格(劳动自然价格:是劳动者基本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的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和市场价格。混同劳动和劳动力。相对工资理论。相对工资下降的趋势,对剩余价值研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②利润。追逐利润是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生产的动机与目的。利润具有双重含义(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资本之比;是剩余价值)。李嘉图只与工资相对应分析利润,实际以利润名义分析剩余价值。把商品全部价值分为利润、工资两部分,断定利润变化取决于工资变化,方向相反,劳动生产率是利润变化的最终原因,忽略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③地租。对级差地租进行分析。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地租的存在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在肥沃程度及位置上的差别。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①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机与目的,“看不见的手”引导这个社会前进。②发展资本主义必须以资本积累为条件(增加收入,减少消费)。认为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益是以纯收入多少来衡量的。国家财富的增加通过:
一、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
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③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自由贸易对提高利润率的作用。比较优势原理:在自由贸易下,各国生产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不一定比别国的成本绝对的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中和与其他产品比较相对的低就可以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得到较多的利益。
西斯蒙第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小资产阶级、经济浪漫主义者。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反对者。
对象。西斯蒙第批评只把财富作为研究对象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提出研究人的物质福利和幸福,同时把国家作为研究和经济实践活动的主体,反对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
价值学说。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财富是劳动创造的,物品的交换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而且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劳动和非必要劳动的区分。斯密的拥护者。
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①资本和收入。从消费是目的,消费先于生产的前提出发。分析资本和收入的区别、联系。②生产和消费。消费起者决定作用,也可以看作是收入决定生产。③经济危机理论。根据收入决定生产观点,年收入的总量必须用来交换年生产的总量,如果年收入的总量不能购买全部年生产的总量,生产超过收入或消费,这种矛盾的发展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小生产者、工人收入和消费萎缩;追求利润的生产无限扩张;不公平分配制度是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社会改革设想。马尔萨斯
英国庸俗经济学创始人。代表作:《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①人口按几何级数增加,生产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人口增加必然大大超过生产资料的增加。②通过道德抑制控制人口增加。③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财产私有制是限制人口增加的最有效方法。通过人口规律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这种永恒的人口规律作用所形成的最好的制度。
价值论。继承了亚当·斯密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和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利润论。利润是国民收入中归于资本家的部分。(高价出售商品所得来的)
地租论。地租是产品总价格中扣除工资和利润的剩余部分,是对地主占有土地肥力的报酬,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地租产生的三原因:土地能生产出维持耕种者需要更多的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能创造出自身需求;肥沃土地希缺性。地租上涨四原因:资本积累是利润下降;人口增加使工资下降;农业改良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价格因需求增加而上涨。地租增加是社会繁荣进步的标志,地主获取地租是合理的。
危机论(有效需求不足)。批评把商品交换简化成物物交换。认为利润是在交换中产生的,支付这部分的只是提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而不直接参与产品供给的人,如果不能维持足够的这类非生产性消费者(地主阶级收入不足,消费不足),就会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为地主阶级辩护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论。让·萨伊
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
把斯密的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庸俗理论体系。称为“科学王子”和斯密的“伟大继承者”。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萨伊区分了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认为前者是研究社会秩序所根据的原则,后者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这就是所谓的“三分法”。还把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拟,认为是实验科学的一部分。财富是研究对象。
价值学说(效用价值论)。萨伊认为生产不创造物质,只创造效用。所谓的效用是指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使用价值),它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是生产的三个要素,它们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了效用,从而共同创造了价值。
分配理论。在效用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基础上,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了价值,那么这三种要素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和地主就应该得到各自的报酬:工资、利息和地租,社会各阶级的收入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都有自己独立的源泉,成为三位一体公式。萨义用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来代替利润。
销售理论。萨伊认为产品的销售是产品与产品的交换,认为在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过程中,货币只起瞬间作用,交换结束时总是一种产品交换成另一种产品。所以,在交换中,卖者同样是其他商品的买者,供给会创造需求,整个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相等。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可能发生。市场上有时会出现某产品的滞销,这是暂时的,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得出四个结论:生产越多销路越快;一个企业成功可以帮助其他企业达到成功;进口国外商品不会损害国内的生产;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与商业,重要的是激励生产。(萨伊定律)
经济政策思想。他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约,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保护关税等重商主义的政策。西尼尔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纯经济学。他认为应把政治经济学改造成为纯经济学,只以财富为研究对象。基本命题有:①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②人口原则。在文明社会,人的社会本能会限制人的生理本能,从而限制人口增长。③工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规律。④农业报酬递减规律。西尼尔以纯粹理论来建立经济科学,是实证经济学的先驱。
价值理论。西尼尔反对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效用、供给有限性和可转移性三个因素构成。效用是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能力。一种物品随供应量增加,效用越来越小。价值生产三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是有限的。劳动者的劳动是对快乐与自由的牺牲,资本家的资本是资本家欲望的节制,个人消费的牺牲价值就由这两种牺牲生产出来。他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先驱。
分配论(节欲论)。西尼尔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了节欲论。节欲指节制欲望,认为资本是资本家的一种牺牲,资本家为提供生产资料,牺牲了个人消费所给予的享乐和满足,这种牺牲应有所报酬,就是利润。
经济政策主张。提出“最后一小时”理论,替利润辩论。“最后一小时”:当时,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11.5小时,只有在最后1小时才能生产出纯利润,如果减少1小时,纯利润消失,如果减少1.5小时,总利润消失。因此,工人劳动时间绝对不能缩短为10小时。约翰·穆勒
19世纪中叶英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他的理论体系被视为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约翰·穆勒认为前者是永恒的自然规律,不依社会制度改变而改变,后者受人类意志支配,取决于社会习惯和法律。
价值理论。继承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同时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融进其中。他把商品分为三类,①数量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其价值决定于供求关系。②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增加,而生产费用不会提高的商品,其价值由生产费用决定,其市场价值是供求的结果。③供给数量可以增加,其单位生产费用也会随之提高的商品,它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费用的供给量的最高生产费用。
分配理论。①在工资问题上,把李嘉图的自然工资和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结合起来。接受工资基金理论(马尔萨斯)。工资基金理论: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支配,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工人的生活状况就是随工人人口的增减而今腿,而周而复始的反复下去,劳动基金,认为劳动贫民的安乐与工资的高低就完全取决于工人的人口数量。②在利润上,既接受李嘉图认为利润是剩余产品的观点,又接受萨伊、西尼尔等人的观点,把利润分为利息、保险费和管理工资,采用节欲、风险报酬和资本家劳动报酬来说明。③地租,基本上沿袭了斯密和李嘉图的观点。
方法论。企图调和抽象法和历史方法。巴师夏
19世纪中期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阶级利益和谐论的创始人之一和自由贸易派的旗帜。
价值论(服务价值论,也就是经济和谐伦)。研究的是个人利益的领域,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完善,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而资本主义制度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组织。从交换出发,①社会就是交换的社会。②在交换中产生价值,价值起源与生产无关,只与交换有关。③交换的内容就是相互提供服务,价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④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是提供服务的人所作的努力和紧张程度,以及接受服务的人免除努力和紧张的程度。在自由竞争下,两者趋于相等。因此,交换总以等价为基础,以这种交换为基础的社会是和谐的。认为人类天生又利己、利他两种特性,人们定在交换中构成和谐的社会。
分配论。否认工资和利润是相互对立的,把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说成是相互交换的两种服务的关系是和谐的。巴师夏把地租、利息等都归结为提供服务的报酬。李斯特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贸易保护主义倡导者,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国民经济学。李斯特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法,主张运用以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历史主义方法,认为古典经济学是一种世界主义的学说,主张建立一种国民经济学,即从民族的立场出发所理解的经济学。
关税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较落后国家的民族利益。他认为当时德国比较落后,因而应当通过关税保护使德国首先实行工业化,然后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自由竞争。
生产力论。他指责古典学派只重视财富,只重视交换价值,而忽视了生产力。他认为,财富产生的原因是生产力,它比财富本身要重要的多,生产力分为四个类型:①人的生产力。②自然的生产力。③社会的生产力。④物的生产力。各个生产力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经济发展阶段论。分为五个阶段:①原始未开化时期②畜牧时期③农业时期④农工业时期⑤农工商时期。他认为当时德国正处于从农工业时期到农工商时期的关键时刻,应该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对历史学派的影响。①反对个人主义的抽象研究方法,主张从历史、民族的特点出发建立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②否认普遍的经济规律存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民族性。③强调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凡勃仑
制度学派的创始人。
他反对正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心理的、文化的和历史的因素在社会制度进化中的作用。他以“本能主义”心理学作为他的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代替“苦乐主义”,主张采用“质”的分析方法(结构分析,历史分析和社会文化分析)研究不断变动的社会经济及其制度。
他对决定社会经济生活和制度的本能分为三类:即父母的天性,工作的本能和随便的好奇心。他把制度定义为“广泛存在的社会制度”,包括私有财产、价格、市场等,他认为制度的演进过程是人类的思想和习惯的自然淘汰过程,因此制度的发展只有渐进没有突变,并进一步认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存在什么自然规律。
他认为人类经济生活存在两种主要制度,及生产技术制度和私有财产制度。前者是人类的工作本能,后者是人类的虚荣本能。这两种制度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具体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具体表现为“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这两种制度存在矛盾,并由此引起经济危机。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是把企业实行技术专家统治。马歇尔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创始人。代表作《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史上第二次大综合。
经济学体系。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人的动机)的学问,是以人的主观的、心理的因素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避免牺牲。前者是促进人类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某种经济行为。人们的动机是无法直接衡量的,但可以通过货币间接加以衡量。经济学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着的动力和阻力的数量进行的研究。
方法论。①连续原理。提出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没有明显的严格区别,它们之间存在着连续的关系。②边际分析方法用来分析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③静态局部均衡方法。假定各种条件不变,单独讨论某一市场中某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值如何由某些相反的力量的作用达到的均衡来决定的。④用数学公
考研小店 001com.taobao.com
祝考研成功!天天开心!
式及其图表。
需求原理(建立在边际效用基础上的)。①他认为需求是欲望的满足,而人的欲望是由效用来满足的。需求规律为需求的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大,并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②需求弹性是用以衡量价格下降或上升一定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比率。③消费者剩余为消费者对某一商品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与这个商品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供给理论。①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组织。②生产成本。分为实际成本和货币成本。③供给规律和供给弹性。
均衡价格理论(价值理论)。这是马歇尔的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在价值决定问题上,认为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价值。他把需求和供给具体化为用货币表现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并引导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分为三类(通过时间长短):①长期的“正常价格”。供给起主要作用。②暂时的“市场价格”,需求起主要作用。③短期的“次正常价格”,供求起对等作用。
分配理论。建立在均衡价格分析基础上,把萨易三要素外又加上企业家才能,分别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说明四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①工资——均衡价格。劳动的需求价格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供给价格是由养活、训练和维持有效率的劳动者的生活费用所决定的。②利息——均衡价格。资本的需求价格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供给价格取决于资本家的“等待”和牺牲。③地租——均衡价格。他认为土地供给是固定不变的,没有生产费用,没有供给价格,只受土地需求的影响,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④利润——均衡价格。是企业家才能的均衡价格,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第三篇:经济学说史复习大纲
经济学説史复习大纲
本次考察将从以下30个题目中抽取5个进行闭卷考试。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请两个班级班干部协商,并借用教室。
2014年6月13日
1.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两个发展阶段。
2.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重商主义各有哪些特点?
3.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机器增长的?
4.评述古罗马“公平价格”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5.古典经济学术语有哪些不同的界定?
6.怎样理解“徒弟为财富之母,儿劳动为财富之父的能动的要素”?
7.评述布阿吉尔贝尔的财富观和“自然秩序”思想,他为何主张自由贸易?
8.如何看待重农学派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
9.什么事纯产品学说?
10.杜尔哥对重农主义有哪些发展?
11.什么是斯密理论的二重性?
12.斯密是怎么论证自然价格及其市场价格的关系的?
13.什么是斯密教条及其经济自由主义?
14.分析李嘉图的经济研究方法。
15.比较李嘉图与斯密的价值理论。
16.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上具有怎么样的特殊地位?
17.西斯蒙第提出的“新原理”与英国古典经济学有何不同?
18.书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危机理论。
19.分析萨伊的效用价值论、“三分法”在经济学説史上的影响。
20.李嘉图学派为何会解体?
21.为什么说约翰.穆勒实现了经济学説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22.评述戈森定律。
23.分析时差利息论在经济学説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4.说明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产生及其影响。
25.为什么说马歇尔实现了经济学説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
26.马歇尔的分配理论有哪些特点?
27.新古典经济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28.简述凯恩斯学术思想的发展。
29.凯恩斯经济学缘何被称为“萧条经济学”?
30.《通论》的主要理论贡献及其影响是什么?“凯恩斯革命”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吗?
第四篇:西方经济学说史_期末试卷
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经济学说史上的三次革命是(B)A 重农主义、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
B 斯密经济学说的兴起,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 C 边际革命,马歇尔经济学说形成和凯恩斯革命 D 约翰.穆勒经济学说形成,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
2、古希腊的三大思想家是(D)A 赫色阿多、色诺芬、亚里士多德 B 荷马、柏拉图、色诺芬 C 瓦罗、亚里士多德、赫色阿多 D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斯密的赋税四原则是(C)A平等、便利、实用和确实 B 经济、平等、便利和公平C 公平、确实、便利和经济 D 方便、公平、经济和确实
4、最早在《经济论》中使用“经济”一词的是(B)A 贾图B 色诺芬C 亚里士多德D 西塞罗
5、第一个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从而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的古典经济学家是(C)
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 C 威廉·配第D 詹姆斯·穆勒
6、“纯产品”理论是魁奈理论体系的核心,他的许多经济理论,如社会阶级结构理论、资本理论、再生产理论都是以“纯产品”理论为基础的。他所说的“纯产品”是指(A)
A 农业部门生产出来的财富超过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财富的余额
B 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财富超过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财富的余额
C 商业部门生产出来的财富超过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财富的余额
D 其他部门生产出来的财富超过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财富的余额
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于哪一年?作者是谁?(B)
A 斯密 1886年
B 李嘉图 1817年 C 配第 1778年 D 约翰.穆勒1889年
8、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础和出发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指(A)
A 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 B 生产要素决定商品价值 C 购买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D 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共同决定商品价值
9、西斯蒙第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实质是(A)
A 经济浪漫主义B 经济自由主义
C 经济改良主义D 空想社会主义
10、萨伊定律是指,生产本身创造消费,或者说,供给本身创造需求,他的理论前提是(D)A 以资本流通为前提
B 以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为前提 C 以简单的物物交换为前提
D 以货币为媒介的物物交换为前提
11、约翰·穆勒折中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继承和包容了哪些理论(A)
A 继承了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容了萨伊、马尔萨斯、詹姆斯·穆勒、巴师夏等人的辩护经济理论,还吸取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某些观点。
B 继承了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理论。
C 继承了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容了米勒、李斯特等德国历史学派的理论。D 继承了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容了数理经济学派、制度学派的理论
12、德国的新历史学派提出了什么政策主张(B)A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B 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主张 C 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
D 有组织的资本主义政策主张
13、边际主义的兴起标志着李嘉图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时代的结束和现代经济分析的开始,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三位奠基人,都公开否定了什么理论(A)A 公开否定了劳动价值论
B 公开否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 C 公开否定了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
D 公开否定了货币理论
14、克拉克的新三分法就是将经济学分为(B)A 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
B 普遍规律、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 C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D 工资、利润和地租
15、马歇尔在地租理论上的新观点是(C)A 寻租、级差地租和稀少地租 B 级差地租、城市地租和稀少地租
C 稀少地租、准地租和城市地租 D 准地租、级差地租和稀少地租
16、局部均衡是马歇尔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局部均衡的特点是(A)
A 将那些不规则出现的、不便于处理的干扰因素都归结到“其它条件不变”一句话中,因为“这样,问题就被限定得越窄,对它的处理就能越精确”。
B 要研究的力量非常多,最好一次研究几种力量 C 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一次研究一个侧面 D 经济现象非常复杂,在经济研究中必须循序渐进
17、罗宾逊的买方垄断是指(A)
A厂商在要素市场上是一个价格决定者,他通过要素购买量的调整能够影响该要素的市场价格。
B消费者在要素市场上是一个价格决定者,他通过要素购买量的调整能够影响该要素的市场价格。C政府在要素市场上是一个价格决定者,他通过要素购买量的调整能够影响该要素的市场价格。
D 垄断大公司在要素市场上是一个价格决定者,他通过要素购买量的调整能够影响该要素的市场价格。
18、德国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先驱代表人物是(D)A古诺和杜普伊特 B劳埃德和朗菲尔德 C加里安尼和孔狄亚克
二、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公式
2、罗宾逊的价格歧视
D杜能和戈森
19、张伯伦的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A)A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市场价格 B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市场价格=长期均衡成本 C 边际成本=总边际收益
D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最后一单位产品的价格与边际物资产品的乘积
20、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是指(B)
A 充分就业是指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失业
B 充分就业是指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非自愿失业 C 充分就业是指在实际生中不存在摩擦失业 D充分就业是指在实际生活中不存在自愿失业
3、历史统计方法
4、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
5、戈森第二定律
三、简答题(每题9分,共36分)
1、凯恩斯革命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约翰·穆勒经济学说的特点
3、《经济表》的流通过程包括哪五次交换行为(用图表说明)?
4、简述庇古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命题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评述边际学派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特点及其影响。
2、试述凯恩斯《通论》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期末考试卷(A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B 2 D 3 C 4 B 5 C
A 7 B 8 A 9 A 10 D
A 12 B 13 A 14 B 15 C
A 17 A 18 D 19 A 20 B
二、词语解释
1、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公式——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资本创造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如果把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则企业主收入表现为资本家的工资,利息表现为资本所固有的独特的产物,这样,三位一体公式可以更确切地归结为资本创造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
2、罗宾逊的价格歧视——是指一个垄断厂商,将它生产的同种商品的相同单位按照不同的价格出售给不同的消费者,以及不同组的消费者的行为。
3、历史统计方法——就是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或民族经济发展的史实,进行考察和统计,使之系统化、数量化,然后从这些经济史实中归纳出一些经验法则。(4分)
4、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就是资本家预期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与这一投资可能带来的新增利润量之比,亦即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4分)
5、戈森第二定律——戈森第二定律是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其内容是:为了使享乐达到最大化,每个人可以在各种享乐之间自由选择。它表达的是在各种享乐之间如何选择才能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4分)
三、简答题
1、凯恩斯革命包括哪些内容
(1)理论的创新。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修改和补充。在理论上革了萨伊定律的命,摒弃“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以及否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这种传统的教义,创造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为主要骨干的就业一般理论体系。他还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经济范畴,如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等。(3分)(2)方法创新。他采用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方法,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波动的原因。在方法上与以微观经济分析为主的传统经济学研究个别商品、个别厂商、个别消费家庭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他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3)
(3)政策主张的创新。在政策上革了传统自由放任体制的命,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用政府干预论新思潮取代自由经营论旧思潮。这是凯恩斯革命的核心内容。他“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批判传统的不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的自由放任政策。(3分)
2、简述约翰·穆勒经济学说的特点——a他是站在维护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真诚地同情无产阶级,力图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当时已不容忽视的无产阶级的要求调和起来。(3分)b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二者之间的折衷。(3分)
c思想上的调和:他接受新经济思想,又不愿轻易放弃旧思想,因而发生新旧思想的矛盾,不得不在两者之间折衷。(3分)
3、《经济表》的流通过程包括哪五次交换行为(用图表说明)? 再生产总额:50亿里弗尔
生产阶级
土地所有者阶级
不生产阶级
每年投资
每年收入
每年投资
20亿里弗尔
20亿里弗尔
10亿里弗尔
用作支付
10亿里弗尔
10亿里弗尔 地租及原
10亿里弗尔
预付的利息
10亿里弗尔
10亿里弗尔
年预付20亿里弗尔
共计20亿里弗尔
共计50亿里弗尔(9分)
4、庇古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命题
一、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二、国民收入分配愈平等,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
1、评述边际学派在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特点及其影响。
在研究内容结构上: 边际主义与传统的经济学有着显著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劳动价值论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而边际主义研究的是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
在研究方法上:边际主义与传统的经济学有着重大的区别。边际主义把政治经济学与数学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微积分结合起来,于是经济文献中开始出现数学公式、联立方程、布满了各种数学符号和曲线图。
这样经济学的研究就以均衡为核心概念,从总量转移到这些总量的微小变化,所以国民收入的决定、增长与发展等宏观经济学问题就不在讨论之列了。这样的研究方法标志着现代经济分析的开始。
2、试述凯恩斯《通论》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经济政策的具体运用上,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革了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收支平衡、量入为出、开支力求节约、税收力求其少这种论点的命。
在货币方面,提出“半通货膨胀”的价格一般理论去对传统货币数量论进行重大修正,并把原来居首要地位的货币政策退居辅助性的次要地位。
积极影响:对投资的增长、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货币政策在我国起的作用非常小,所以不能照搬照抄,应结合中国转型发展的实际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五篇:经济学说史 八个题目(模版)
一、劳资矛盾(课本104、131、154页)劳资矛盾是指受雇者与雇主间的冲突与合作。
形成原因:1 企业机制改革富余人员的产生和增加是根本原因 2 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劳资矛盾加剧的直接原因 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机械化稳定的提高也是劳资矛盾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4 企业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劳资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劳资矛盾现状:
1、劳动关系双方权益的严重不对等,雇工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差。
2、拖欠工资现象严重,雇工正常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很多私营企业不为雇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
3、一些企业管理人员以体罚、殴打等方式侵犯雇工人身权益。应对之策:
1、建立和健全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规范私营企业劳动用工行为。
2、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自身职能,积极建设劳动力市场,管理和规范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
3、加强私营企业的工会组织建设,强化工会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功能。应通过文化教育、法律知识培训等形式,提高工人的素质,增强他们团结起来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
4、有关机构应引导企业主建立企业民主管理制度,鼓励雇工参与企业管理。
二、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原则。民间借贷成因分析:
1、传统的习惯力量:民间借贷是一种古老的信用行为。
2、正规金融难以满足有效信贷需求是民间借贷滋生的土壤。
3、投资渠道狭窄,富余资金难寻出路是民间借贷兴起的潜在动力。
4、手续简便、期限灵活是民间借贷繁荣的根本原因。
5、交易成本低与隐性担保机制完善是民间借贷活跃的外在保障。中国民间借贷现状:
民间借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初出现于建国后的近三十年里,在我国民间地区自发的小规模的开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也逐渐的活跃起来;到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民间借贷在我国达到了一个繁荣时期;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监管的加强,民间信贷活动纷纷转入地下,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进入二十一世纪一直到现阶段,民间借贷逐渐复苏其规模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尤其是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民间借贷已经有了不容忽视的规模和影响。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
1、缺乏法律保护,监管缺位,容易引发民事纠纷。
2、民间借贷多为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自身与地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3、单笔金额小,资金合力难以形成。
4、民间借贷容易引发资金恶性循环。
5、监测难度大,影响宏观调控效果。
三、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课本188页)
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转变的加速推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以降低生育率为主旨的人口政策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仍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在人口数量控制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遏制了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从l972年以来,由于开展计划生育,我国至少减少出生4亿人,我国每增加l亿人所需要的时间也因此延长了2.5—3年。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和资源的矛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每年的新增人口多出l500万人口,我国城市缺水必然更趋严重,整个环境资源会遭受更严重破坏,下一代人的生存条件必然进一步恶化。
但另一方面,现行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一,人口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长期并存,人口过多仍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仍以每年净增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
第二,现行人口政策对生育子女数量的规定,在中国传统生男生育文化的影响下,导致了新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五普”数据表明,0~9岁男性比女性人口多1277万,约占同龄男性人口的15%。据预测,从2005年开始,1985年以后出生的青年人群中将出现婚姻挤压现象。到2020年左右,20~29岁婚育旺盛期的男性青年比女性多约3000万人。这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质量。
第三,现行人口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但由于对过早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准备不足,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险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行,生育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迅猛下降,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五普”结果表明,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7%,特别的,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 “未富先老”是我国人口结构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独特问题,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方面真正问题之所在。这意味着,中国必须以比发达国家弱少得多的人均社会财富和长度短得多的时间来应对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了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认真对待。
我国已经加入WTO,今后必须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人多不会再像过去是一个沉重负担。现在又逢已经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生育率上升一点,对缓解人口老龄化有好处。因此,应该重新评估现有的人口数量政策,可以考虑在人口生育数量的控制上宽松点,计划生育以提供咨询和帮助为主,提倡晚婚晚育,生育数量逐步达到遵从自愿的原则。如能这样,会是利大弊小的一项政策选择:现在农村中三农问题相当严重,原因之一在于干部人数太多太臃肿,其中不少是计划生育干部。需要养的干部多了,农民的负担就重。执行计划生育的时候,又经常会引起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国际社会对此也有不少看法。寛松点生育数量的控制有利于上述农村问题的解决。而且,根据各国的经验,只要经济发展得好,随着收入的增加,养子防老的需要减少,同时养孩子的成本增加,生育率自然会下降。不至于造成人口数量的过度膨胀。没有推行强制性计划生育的发达国家以及诸如我国台湾省、韩国等亚洲与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生育率已下降到很低水平的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根据现有的情况和条件,改进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大力提倡晚婚晚育,逐步达到遵循自愿性的原则,应该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政策选择。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已完成向老年性的转变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在生产类型的转变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变化。它与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历史上人口再生产的类型有三种:原始的、传统的、现代的。它们分别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与采集、狩猎经济时代相适应;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相适应;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
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新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人口规模庞大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二、现在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还存在反弹的隐忧。
三、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四、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
五、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发展趋势:
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变得头重脚轻,老龄化趋势明显。
四、重商主义:课本26页 企业出口困境
中国出口企业目前的问题所在:
首先,客观环境的改变,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民币不断升值削弱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
很长时间以来,人民币升值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汇改以来,美元对人民币的比率一路攀升:汇改当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比率为1:8.11;2006年5月15日升至1:8;同年9月28日攀升至1:7.9;到了2007年1月11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突破1:7.8关口,较汇改前累计升值幅度约5.79%。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对消费、投资、外贸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出口贸易造成比较明显的损害。
第二,针对中国出口企业频繁的反倾销调查,是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所谓反倾销是指,受到倾销商品损害的进口国为保护本国产业所采取的合法措施。为了制止倾销而采取反倾销措施应该说是合理的,但如果反倾销措施的实施超过了其合理范围或合理程度,反倾销措施也会成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而对出口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阻碍性影响。
第三,生产能力过剩,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对遭遇反倾销的出口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一直以来,能够“走出国门”是中国企业的梦想,“出口创汇”更是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一方面,为了争取更大的利润,扩大出口量,很多出口企业仅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盲目扩大产能,导致国内市场迅速饱和;另一方面,由于出口企业大部分处于纺织、制造、生产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GDP和税收增长、增加就业推动明显,某些地方政府忽视产业宏观布局态势,对这些产业的加速发展持鼓励态度,从而导致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投资增幅过猛,引起行业内的过度竞争。以纺织行业为例,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化纤行业自2000年以来投资较为集中,特别是聚酯能力从2000年的49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800万吨,增长了近3倍,而平均开工率仅为70%。纺织能力从2000年的3400万锭,增加到2005年的7500万锭。在每年两季的广交会上,大批中国生产和销售商产品种类重复、急于压价竞销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当我国纺织行业的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调查而出口量骤减的时候,早已饱和的国内市场根本无法帮助这些出口企业缓解压力。作为目前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纺织企业于是不得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事实上,这一点已经成为众多中国出口企业正在面对,或者即将面临的难题之一。如何优化产业布局,协调出口企业的生产能力与国内、国际市场的接纳能力,减少行业内的盲目无序竞争,对缓解出口企业面临反倾销调查时的巨大压力至关重要。
客观环境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出口企业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同样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这更需要我们反躬自省。
一、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盲目走出国门。
二、以低价作为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武器,缺乏创新意识。
三、满足于低端市场,缺乏品牌意识。
四、盲目竞争,出口市场过分集中。
另外,出口型企业面对着两难格局:接单难,难接单,不接单更难。
1.接单日益困难:在2002年期间,那时的接单是很容易的,现在的客人,能够交易会当场下单的几乎没有了,除非是手上有单的,而更多的是货比三家,回来后还要再次还价,要求寄样,而且很多时候,不用说样品费,甚至是快递费也不愿承担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寄样品没有订单,寄了样品也可能还是颗粒无收。打样费用加上邮寄费用,有时甚至会达到所接订单的10%以上,也是直接抬高了生产成本。从近几届广交会的情况来说,对很多外商,通过参加中国大型商展研究动态,了解资讯,物色加工企业而不急于在现场下单,这是近几年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生产企业的接单成本及难度日见上升。
2.做单也困难 :外商的合同,尤其是与大型连锁超市所签订的合同一般有效期为一年,最短的也有半年,这样前面提到的几个因素的成本全部由生产型企业承担,原来的赚钱变得几乎无利可图,甚至亏本10-20%,这样工厂就陷入了一种非常困难,非常痛苦的境地:接单还是不接?接了,没有做产品就知道已经亏损了,而且还面临着材料进一步上涨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可能,不接,工人没有活干,员工队伍无法稳定,企业形象受损。。于是,大的企业以过去的利润为资本,硬撑着,而许多小企业就只好面临倒闭的风险。笔者的公司刚刚接了一个公司有史以来的最大订单,金额是164.5万美元,可是,价格是去年9月份的价格,还没有开始生产,已经损失了7%的汇率升值,而且订单一直到9月底才出完,收款要到10月份左右,这个半年内的升值幅度如何,更是让人难以预料.可是,客人明确告知,无法加价,而且在报价时就说明,企业也只好硬撑.所以象珠江三角洲企业外移漫延,而在浙江的许多中小企业难以为继,或者勉强度日也不足为怪了。
五、关于地租和级差地租的相关内容p43p107p137 配第把地租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全部农产品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以后余下的由剩余劳动体现的剩余产品。配第提出了有关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他分析了由于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而产生的极差地租第一形态,也考察了同一块土地由于连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引起的极差地租第二形态。斯密指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代价或价格。地租是租地人按照土地实际情况所能缴纳的最高额。关于级差地租,斯密总的观点是不问土地的生产物如何,其它地租随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而不相同;不问其肥沃程度如何,其地租又随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不相同。李嘉图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运用等量资本与劳动耕种不同质量、位置不同,以及在同一土地上的投资所得结果不同而产生的产品差额构成地租。由于土地肥力不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地租属于极差地租的第一种形式。由于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所得产量不同而产生的地租属于级差地租的第二种形式。
中国房地产价格的走向及趋势 今年乃至以后几年房价的变化趋势分析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之后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炒房者的投机行为受到了遏制,近期有购房意向和为买房而储蓄的居民人数所占比重双双回落。然而,在全国多个城市居民购房意愿下降的同时,北京和广州反而上升了2.2和0.7个百分点。另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5年1-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4.3%,比1-4月份回落了1.6个百分点;商品房和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分别同比增长8.9%和11.3%,比1-4月份回落3.6和2.3个百分点;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增长速度比1-4月份升高的省份仍有12个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尽管扣除政策时滞的影响,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也只是略有回落,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的情况,部分地区甚至逆市上扬。那么,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将向何处发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1、从供需双方的发展趋势看,短期内,需求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长期内,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如前所述,房地产市场需求分为生活需求、改善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生活需求和改善需求是刚性的,其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部分消费者预期房价会下跌,可能会等待房价进一步回落而持币待购,但从长期看,这部分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数量巨大,也是必然要释放出来的。而对于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投资者会更加理性地分析投资收益,短期内这部分需求肯定会大幅度下降。但是,从长期看,在利率、汇率政策不发生大的改变,而投资渠道单一的状况不可能好转的情况下,这部分从楼市中撤出的资金流向何方,今后仍然是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这些资金也许还会重新回到楼市中来,在下一波行情中继续推高房价。供给状况近期内难以有大的改观。长期看,随着我国二手房市场的逐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等因素影响,我国住房市场有效供给将会不断增加。但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在目前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依然过大,房价上涨过快的前提下,房地产开发投资进一步加快是不现实的。
因此,从供需双方的发展趋势综合来看,居民住房巨大需求与供给短缺的矛盾近几年内会持续存在。在严格的宏观调控政策下,近期内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会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不会太大;从长期看,房地产价格将呈现持续小幅升高的态势。
2.从房价的构成来看,房价下跌的空间不大。房价的构成主要包括土地成本、建安成本和项目经营期间的费用、税金及附加等内容,再加上开发利润。从这几部分分析,房价增长速度会有所减缓,但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1)土地成本持续上涨。土地是房地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商品房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土地新政策执行后,土地价格上涨迅速,土地供应量已出现了较大幅度减少,而住房需求的快速增长,又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开发土地供需矛盾。从长期来看,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供应的有限性及区位的差异性,客观上导致土地供应的相对不足和土地供需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价上涨。而拆迁工作的进一步规范也相应增加了拆迁补助费用。另一方面,土地出让金也是当地政府进行配套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因此土地成本将呈逐步升高的趋势。
(2)建材价格的上涨导致建安成本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来,由于投资的过度旺盛等因素影响导致建材价格的持续上涨。200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上涨5.6%。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价格上涨8.2%、材料费价格上涨10.7%,建筑用钢材价格上涨17.4%。建材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商品房竣工造价的快速上涨,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竣工造价为每平方米1402元,比上年增长10%。
从整体上看,尽管近期建材价格有所回落,但从长期来看,原材料供应紧张趋势仍将延续。我国电力、煤炭、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仍将持续;铁路运输紧张局面难以得到根本缓解;建材价格仍将维持在高位。另一方面,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商品房的品质会逐步提高,配套设施和环境也会不断改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品房的开发成本。
(3)人力成本、项目的期间费用和开发利润都难以明显下降。由于工资的刚性特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人力成本将会持续上涨;项目期间的费用多是由政府部门征收的,也都是经过相关部门批准的,这部分成本短期内也不可能下降;而对于企业的开发利润,由于国家 4 采取了加大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等宏观调控政策,这部分可能会下降一些。但房地产企业作为市场中的法人主体,其着眼点只能以盈利为中心。所以从长期看,这部分成本也不会有太多的下降空间。
3.从房地产市场主体的行为来看,房价下跌的动力不足。房地产市场的活动主体主要有三个:一是政府部门,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二是企业,主要是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包括为房地产企业提供原材料的上游企业;三是购房者,主要是居民。从这三个方面的行为动机来看,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动力明显不足。
(1)政府的行为和动机。政府是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者,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负有直接的责任;在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同时也是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参与和分配者。利益的不同导致两者的行为取向略有不同,但不管怎样,在当前的形势下,他们都不希望也不会使房价下跌。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地方政府对土地收益的高度依赖决定了他们不会希望房价的大幅度下跌。地方政府是房地产市场的头号受益者,房地产膨胀得越大,地方政府的收益就越大。这首先表现在土地收入中。根据人大副委员长盛华仁报告的数据,2001年到2003年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为9100亿元,而在1998年,这个数据不过67亿元。土地已经变成地方政府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其次,地方政府的收益也表现在房地产的交易过程中。大多数的交易收费都直接或者间接成为了地方政府的资金。因此,房地产价格上涨不仅可以提高当地GDP的数据,而且可以使地方政府得到更多的土地出让金,搞更多的城市建设,使地方官员的升迁机会增加。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却没有付出任何经济上的成本。土地的减少,银行的坏帐,资源的衰竭几乎都与地方政府无关,都不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最终责任。正是这种成本和收益的极端不对称性,使地方政府成为推动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
与地方政府相比,中央政府的处境比较尴尬。一方面,由于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的高度关联性,中央政府希望房地产能够发挥其拉动作用,从而保持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不仅要单独承受房地产业过快增长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国土资源浪费的成本,也要单独承受房地产所可能带来的诸如财富分配失衡等一系列的隐性成本。而房价下跌,不仅会影响刚刚培育起来的住宅产业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而且对社会稳定也没有好处,特别对金融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在这次宏观调控中,中央政府一再强调,稳定房价是这次房地产新政的主旨,稳定房价就是稳定房价上涨幅度,而不是房价的下落。
(2)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为和动机。银行对房地产业的价格影响基本上是中性的,因为银行对开发商的贷款紧缩减少了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而对按揭贷款用户的紧缩减少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量。从银行的利益出发,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涨和大跌都不符合银行业的利益。但在目前银行信贷资金大多注入房地产市场的状况下,已经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房价下跌不仅会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回收,也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信用危机。
开发商是紧跟地方政府节奏的一个群体,也是对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有良好期盼,但没有主导能力的一个群体。但不管怎样,作为商品房市场中的供给者,房地产开发商肯定不希望房价的下跌,而且会在和政府的博弈中选择相应的对策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另一个方面看,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如果房地产开发商真的有暴利,那么房地产价格至少具有理论上的下跌空间;反之,如果房地产商的盈利空间并不大,那么房价下跌的结果是房地产商停止开发甚至破产,但是低价格的房子依然造不出来。
(3)居民的两难选择。住房的最终消费者居民,对于房价的涨落处于两难选择之中。对于还没有购房的居民来说,他们肯定希望房价下跌,以实现他们的住房需求;但是对于大部分已经拥有房产的家庭来说,房价的大落对他们肯定没有好处,因为房价大落,他们的资产会缩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主体中,大多数人不希望房价的下跌。为了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障社会的稳定,进行宏观调控是中央政府的职责,但政策的着眼点是稳定房价,不是打压房价。相应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而且只能更加缓和。因此,长期来看,全国范围内房价的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回落,并保持相对稳定,最终基本上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
整体上来看,未来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判断应该介乎天花板和地板之间,不会大起大落,这是能够为各方所接受的一个选择,否则都会在宏观层面出大问题。具体来说,短期上(2到3年),调控会继续甚至更严厉,整体上是下降的,尤其是一线城市可能幅度较大一些,二三线城市会相对稳定或者微降;中期上,房价整体上是稳中有升的,特别是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名义价格;长期上,15年左右,作为居住用途的房子基本上够了,房地产行业将在内涵上发生根本的变化,将以改善和投资为主了,那个时候,房价如何现在不好说,日本、美国的房地产泡沫都是这个阶段发生的,具有了金融属性了。
二、当前房价的实际走势
我们认为,2008年以来,我国房价整体呈逐月小幅回落态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方向运行。2008年同比房价指数仍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由于房地产的地域性特点,各地的房价走势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对全国整体的分析结论很难应用于各个城市。
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新涨价因素看,2008年上半年,在35个大中城市中有6个城市的房价出现了下跌,分别是:深圳、重庆、杭州、大连、广州、沈阳,其中深圳下跌幅度最大,下跌8.6%。房价上涨幅度超过4%(新涨价因素)的有3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乌鲁木齐、银川,其中银川上涨幅度最大,为7.1%。
根据数据研究还表明:第一,2007年,成渝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房价上涨较快;第二,2008年上半年,珠江三角洲、成渝经济区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房价上涨速度明显放缓,其中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区房价整体出现了下跌
六、李斯特的关税保护主义思想(课本288至292页)
“水客”是指以赚取“带工费”为目的,频繁往来于粤港、粤澳之间,通过旅检等渠道,把涉税货物或国家禁止、限制进出境的物品化整为零,携带、运输进出境的人员。而“水货”,一般是指从国外、港澳台地区没有经过正常海关渠道进入内地市场的产品。通常,水客带进、出境的货多伴是水货。正如很多人都知道的“水货”,它往往和走私商品联系在一起。而“水客”他们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将商品偷带入境。看上去,“水客”每次带不了多少东西,但由于这些“水客”是有组织的走私,所以走私物品积累起来触目惊心。从2009年至今,深圳海关已打掉水客团伙60余个,2010年一次性摧毁电子产品走私团伙11个,涉案11亿元,然而水客走私依然屡禁不止。而在专家看来,要真正消除水客现象,在打击的同时还要寻求治本之策。
现在,水货走私活动手法不断翻新,逐步向智能化、专业化和团伙化发展,而水客人群也有向老人和学生蔓延的趋势。在今年开展的国门之盾行动中,海关总署就将打击水客走私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近期,海关总署将联合公安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采取措施,规范口岸通关秩序,在提高通关效率的同时,也能更有效地防范走私。这样的联手行动只是刚刚开始,只加强各方的合作,才能长期有效地治理这种蚂蚁搬家的走私方式。
奢侈品税,即对奢侈品征收的一类消费税。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报告显示,有72%的消费者认为出国购买奢侈品比国内更有优势,但在中国内地,奢侈品被征收的不仅仅只有进口税,还包括消费税、增值税、城市附加税,还有专利费等。把各种税费加在一起,必然形成奢侈品境内外的巨大价差。
我个人认为,要解决奢侈品消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问题应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着手:从短期上看,一是要从国家贸易政策层面上与奢侈品品牌商商谈奢侈品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定价问题,如同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印度,国际奢侈品牌在印度的定价就要比中国内地低得多,奢侈品牌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定价必须依循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原则,定价过高损害的是国家利益,因而从源头上抑制奢侈品在中国内地市场上的高价。二是要减少奢侈品在流通环节上的税赋,这里不光是关税,更多的是应该减少增值税、消费税和其他税费,从而减低奢侈品境内外的差价。从长远看,一是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奢侈品品牌产业体系,制造中国本土的高档消费品。二是改变中国人的奢侈品文化价值观,引导中国奢侈品行业的消费。总之,只有中国要形成自己的奢侈品文化体系和价值观,才能让消费者不会涌往国外购买奢侈品,真正留住国内奢侈品的消费力。
七、美国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二)次贷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1.流动性过剩是次贷危机产生的宏观背景。次贷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里,包括美国在内的
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较好,广义货币与GDP之比不断上升,金融市场流动性较强。而次贷产品的高收益,尤其是次贷衍生品的设计,对市场流动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通过购买次贷衍生品,大量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成为了次贷风险的分担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次贷市场的超常增长,同时也蕴藏了潜在风险。
2.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是次贷危机发生的外部诱因。美联储在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
灭和“9.11” 事件后,采取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25次降息,长时期低利率政策推动了房贷需求和房价上涨。此后为了避免经济快速增长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造成房贷借款人还贷压力增大,结果是某些客户无力按时归还贷款利息。
3.次贷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不佳是次贷发生的基础原因。次贷借款者主要对象是收入较低、不具备良好信用记录的借款者,这是次贷市场的先天缺陷。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动对,借款人极可能集中发生拖欠行为,造成次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实际上,随着美国利率升高、房价下降,次贷借款人开始难以承受房贷负担。2008年2月,次贷60天违约率已达32.92%,随着2008年约2000亿美元的次贷利率面临重置,次贷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
4.信息不对称是次贷危机扩散的重要原因。次贷危机的全球化与次贷衍生品有很大关系。次贷衍生品设计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低估产品的风险或片面强调其高收益,而次贷衍生品的购买者难以了解复杂的衍生品设计过程,设计者和购买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评级机构未能识别次贷衍生品蕴藏的较大风险,给予这些产品较高评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倒按揭:“倒按揭”的几种模式:
1)是老年人把自己的房产交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机构或者银行,然后老年人的养老费用由公益机构或者银行来按月提供,到他病故后,剩余的部分交给他的继承人。
2)是“以房换养”,有些老年人把房子交给福利机构,然后享受福利机构的服务,房子由福利机构出租,等他过世后房产由福利机构处置。
3)还有一种方式叫“以房自助养老”,就是把自己的房产提前卖给一个公益机构,公益机构一次性把钱给他,他再从公益机构把房子租回来,自己还住在家里,自己付租金。
无论哪一种,最终房产都将归公益或福利机构所有,但其实就我个人的想法,上文所说的第一种模式还是可以接受的,等病故之后,剩余部分可以留给继承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留给子女或多或少这并不能强求,老人去世后,房屋产权全部归相关机构所有,相信对传统观念深厚的中国人来说,不易接受。但如果把“剩余价值”交给继承人,或者允许继承人回购房产的话,可能会比较好,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
然而,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中国的多数老太太和儿女等几辈人住在一起,根本没有可以独立处置的住房,既然没有独立处置的住房,“倒按揭”从何而来?
不过,对于一些无子女、收入低的老人来说,就没有这个问题,所以倒按揭本该还有很大的市场,可见观念问题不是唯一的问题。倒按揭在中国其实还是有市场的,相对来说可能中端收入人群比较看好。对于无子女的老人来讲,这是一个福音。然而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政策制度和房地产市场不稳定这两个方面。个人觉得观念问题不是很大的问题,每个人观念不同,对倒按揭有需求的人是大有人在的。而房地产产权和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这两个因素不但使老人们不敢去冒险,也使福利机构、银行、保险公司难以具体实施。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制定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是唯物辩证的把抽象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相统一。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的区分了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创立了价值形式学说;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完整的资本理论、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为了指导革命运动,便在与机会主义的斗争中继续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发表了《论住宅问题》、《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等一系列重要经济学著作,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获得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