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谈(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8:0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共青团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共青团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谈》。

第一篇:共青团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谈

共青团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谈

一、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

共青团组织的挑战主要来自自身存在的弱势和随形势变化不断增长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弱势比较明显。一是组织目标的模糊,正如在组织特点分析中指出,共青团多角色的定位,可以增加其组织的灵活性,但同时极易导致角色的模糊和带来组织目标的模糊。二是相对于其他组织,共青团组织管理人员相对比较年轻,经历相对单薄,资历较浅,锻炼不够,对外协调工作取得工作支持相对困难,自身获取工作资源能力较弱。三是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流动比较快,带来工作计划执行的不稳定,一些业务性工作缺乏持续性。四是共青团组织部署工作和组织活动,容易出现政策制定、方案决策、执行职能、服务角色的重叠,效率不高,容易忙于活动和事务,宏观决策和战略管理能力比较弱。五是共青团组织过度依靠行政拨款,加上共青团管理人员参照公 务员管理,有着明显地体制依赖,组织决策和选择受限于政治价值观念。

2、威胁正在增长。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当下青年团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趋向于多元化,共青团在如何满足青年的各种需求,为广大青年提供倍受欢迎且行之有效的服务项目成为了一大新的课题。同时社会的流动性急剧增强,特别是农村团员青年流向城市速度加快,许多农村基层团组织出现空壳现象,对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的设臵如何进行应对措施不多。而一些迎合青年兴趣、受青年欢迎的社团发展较快,对共青团工作带来挑战。二是由于在相当长时间内在发展团员工作上对“团青比例指标”的偏好,未能正确处理团员发展工作上团员先进性和广泛性之间的矛盾,使许多对共青团缺乏全面认识、团员意识比较淡薄和缺乏的低龄团员大量出现,未能正确处理团员发展工作上团员先进性和广泛性之间的矛盾,使许多对共青团缺乏全面认识、团员意识比较淡薄和缺乏的低龄团员大量出现,加上后续教育管理措施跟不上,团内许多组织管理制度和措施如“三会一课”制度在某些团组织中形同虚设,共青团员 对共青团组织的归属感不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有下降的趋势。三是共青团组织的不断向官僚体系方向完善,行政化倾向明显,组织内纵向结构分层,拉开了共青团组织的亲和力,共青团组织的战斗力和动员号召能力下降。

二共青团组织的发展机遇

1、优势依然突出。共青团最大优势在于其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联系,这使得共青团在中国现在的社会政治体系中,比其他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社会团体有着更加明显的政治优势,并能得到比较充裕的资金和资源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作为一个准政府机构,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容易受政府信任和社会的信任,完成政府青年事务,弥补政府在青年事务的缺失比其他社会组织更有优势。共青团覆盖面广,便于运用各方面力量,共青团的特殊地位也吸引许多优秀的青年加入共青团组织,从事团的领导工作。

2、机会正处利好。从组织外部环境来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为共青团组织的发展提供新机遇。社会的稳定发展经济的持续繁荣,为青年一代的优质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保证他们各方面都获得全面的进步和发展。当前,共青团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和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受到更多的重视,“党建带团建 ”成为各级党委的重要工作目标和任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 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等等指导性意见不断在相关场合得到强调。特别是去年以来,在中共浙江省委召开全省工青妇会议并出台《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新世纪新阶段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意见》后,浙江各地县(区)级党委均纷纷召开相应工作会议并出台文件,为共青团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本来某些由政府机构担任和管理的事务将由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来分别承担,这为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共青团组织的创新和变革趋势

“不变革的公共组织是没有生命力的,特别是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密、信息量的增大,社会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动态,公共组织必须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更新、变革或与外部环境进行输入和输出的交换,以维持公共组织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在新的形势下,共青团组织若不能随环境改变而变革,就难以在与环境交换中保持健全发展的生态活力。但是盲目地变革同样不利于共青团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对自身造成更大威胁。共青团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组织,更是必须利用机会、发挥优势,规避威胁、减少弱点。

因此,共青团组织要借助党团的特殊关系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有利时机,发挥共青团的自身组织覆盖面广、组织具有的活动优势,努力克服组织目标模糊、资源依赖(行政拨款有限)、组织流动性快等不利条件,加快自身发展,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规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青年对组织的向心力下降和其他社会组织崛起而带来的威胁。通过体制改革和管理转型,着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因此,对共青团组织的变革,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冷静、客观地分析共青团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改进。

(一)核心战略创新:从行政化活动到事业化项目运作转变 团组织过去局限于行政体制的政治身份,主要通过层级制的方式来进行整个组织的运转,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围绕着各种活动来开展,但缺乏对这些活动的有效整合;对于活动的决策缺乏科学性,虽然有事先的计划和事后的总结,但缺乏配套的评估机制。这样势必造成团组织更多地陷入行政化事务与频繁的政治活动,难以真正围绕青年的发展需要来促进青年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团组织的核心战略创新,使共青团组织领导机关进一步明确组织目标和角色定位,使掌舵与划桨功能相分离,团组织的领导机关定位在决策和政策制定,基层团组织要强化划桨功能,加强纵向上的 管理与指导又加强横向上的协调与合作,实现行政化体制向事业化体制推进。同时,要继续探索和推进项目化运作方式,实施后果战略,引进绩效管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使共青团组织逐步减轻对行政拨款的依赖,建立统一有效的评估体系和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建立起自我运转能力强、团员参与程度深、社会化水平高、更加富有效能的运行机制。

(二)组织形式创新:从单一垂直型到横向开放网络结构转变 组织创新就是针对团组织结构的失调,通过探索与创新,找到新形势下加强共青团建设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紧紧依附于行政体系,实行由上而下的垂直组织模式是共青团几十年不变的组织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由此引发的青年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一再冲击着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要根据顾客战略,分清共青团组织的主要顾客、次要顾客、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使共青团组织更加突出服务功能,使团的基层组织设臵要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分布的变化,实现体系巩固团建创新两手抓。要从依托单位设臵、自上而下垂直体系为主向适应团员青年就业、生活的具体情况、灵活而且呈放射型的网络式设臵上创新,重点抓住城市和农村青年中心建设这一战略关键,大胆创新青年组织新模式,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加强青年中心组织网络建设,推行青年卡,延伸团的工作手臂,构建起一个新的覆盖全体青年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农村、高校公寓、社区等领域要灵活设臵基层团组织,构建起一个适应流动团员教育管理的组织模式;团的管理方式要从金字塔管理为主向科学管理与加强团内民主、提高团员青年参与相结合上创新,通过建立团代会代表常任制、委员会成员和委员会、常委会述职评议制,推进基层团委班子直选、团干部民主竞选等方式积极推进团内基层民主;团的组织生活要从“三会一课”制度要向规范团日活动、增强团员意识和组织凝聚力的活动上创新。

(三)职业性质创新:从任职流动型到职业化稳定型转变 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部分,共青团的工作岗位为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共青团工作的政治性能够在党的领导下保证青年工作的正确方向,但又容易带来青年工作者角色的混淆。共青团 在事实上成为党培养青年干部的基地,共青团的干部流动非常快,使团的工作岗位仅仅成为一个过渡,而很难成为一种职业追求,从而对团干部的工作心态和素质提高,必然产生某些负面作用,也导致团工作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共青团职业性质方面进行创新。解决事业与职业之间的矛盾,可以借鉴政务性与事务性职位制,或者借鉴非政府组织的某些形式,尽量把大部分共青团工作职业化,使其成为一种职业,在社会地位、声望、收入方面发挥影响,从而培养团干部对共青团职业的认同感,增加组织变革的动力。同时,在团干部的岗位流动上,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宜流动过快,以保持工作的稳定和持续。

(四)干部机制创新:从任命的政工型到竞聘的复合型转变 团干部的政治水平、能力高低与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决定着团组织的形象、凝聚力和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团干部作为纳入公务员管理参照范围内的党的后备干部,很大一部分会从团的岗位转到地方,从事各级党和政府的管理工作,因此要适应新时期公务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此适应将来党的干部和政府官员的角色。因此,团干部的选拔配备要从任命制向竞争制、聘用制、任期制上创新;团干部的培养标准要从单一政工型人才标准向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标准上创新。

(五)组织文化创新:变行政式管理为学习型管理转变

现代信息社会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学习无论对于个人和组织来,都是非常关键和必须的,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份子,谁都离不开教育和培训的创新,对相关的业务知识,我们必须反复思考,大量研究学习,广泛涉猎,共同学习进步,以形成对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理解和广泛认同。作为一个组织,它必须有其一贯的宗旨,拥有一种最基本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是组织内的人员和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利于他们发挥统一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一致,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奋斗。尤其是其中组织领导的价值观体系建立,对于该组织共同价值观的建立,组织集体学习的实施,和系统思考的演练改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共 青团组织应抓住跨世纪的有利时机,设立绩效标杆,努力破除组织成员对原有组织管理方式的信任,废弃那些已过时的观念,变行政式管理为学习型管理,通过对共同价值的组织文化的讨论,形成思想观念的共识,减少组织变革的阻力,进而达到整体的成长和进步,顺利实现共青团组织文化的变革。

共青团有3大挑战 要吸引和凝聚广大青年

人民日报报道,在去年9月启动的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共青团中央把“探索增强基层团组织活力的新途径”作为实践载体,明确提出:团的基层组织处在共青团与青年的边界上,使基层团组织保持与广大普通青年的联系,是共青团实现根本功能和价值的路径、载体和渠道;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实现各项功能、保持自身活力的“生命力工程”。

今年上半年,团中央结合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分别对农村、城市、高校、企业等团的建设和工作进行了部署。今年10月,团中央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抓住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基层单位广泛深入开展的重要契机,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意见》,就进一步深化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

团的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驻点:工作靠前指导,干部转变作风

去年9月以来,团中央决定从全国地市以上团委机关抽调干部,在2年内分4批派驻到县级团委指导工作,每批驻点工作半年。到目前为止,已分3批向2255个县级团委派出了2290名干部。

了解情况、介绍经验、探索创新、锻炼成长、推动工作,是这些驻点团干部的主要任务。安徽黄山团市委的驻点干部深入驻点县的乡镇、社区、企业、学校,行程3000公里,与28个乡镇的97名党政干部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全面地了解了基层的实际情况。团中央驻贵州丹寨县的驻点干部积极推动全县农村基层团组织换 届,改选调整了133个村团支部。

在下基层驻点的过程中,团的领导机关干部们普遍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强烈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困难,了解了基层开展工作的机制,懂得了如何根据基层的实际提出更为科学的工作部署和安排;不少同志真正从责任上、从感情上把基层的困难感受成全团的困难,感受成自己的困难,体现了对组织和工作的责任感和对基层团干部、对青年的感情。在实施驻点工作的过程中,团中央书记处各位同志每人每批到1个县级团组织进行5天左右的深入调查研究,为基层工作提供了具体有效的指导。

全团支持基层:向基层倾斜资源,为基层提供有效工作载体

团中央把县级团委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桥头堡,尽最大努力帮助基层团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团中央分两批向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2200多个县级团委各支持了5万元经费,共1.1亿多元;同时为他们各选派了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团中央还采取由书记处同志直接授课的方式,对2900多名团县委书记进行了培训。

各地团的领导机关也都强化了基层意识。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各省级团委向基层倾斜组织建设资金就有4600多万元。

今年以来,全团采取上级团组织建基地、基层团组织用基地的方式,建立了2.1万多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52万多个,目前已有21万多名青年参加了为期2至3个月的见习,有近5万名青年被有关单位正式聘用。在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中,团中央积极争取中国银监会支持,通过推动联保、互保、自然人担保等担保制度创新,努力帮助有创业意愿的青年解决创业资金短缺问题。各级团组织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及各地农信社合作,实施了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共发放小额贷款120多亿元,有24万青年获得创业贷款支持。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支持下,220多万青年参加了团组织开展的就业技能培训项目。基层团干部普遍反映,这些项目抓住了青年的普遍性需求,已经成为基层团组织吸引凝聚和服务广大普通青年的新载体。

探索创新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拓展联系渠道,增强组织 活力

为解决乡镇一级团组织长期以来活动和工作质量不足的问题,今年下半年以来,团中央积极稳妥地进行了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在党委领导下,采取编制内外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把一批青年能人吸收充实到乡镇、街道团的领导班子中来,力争起到增加联系青年的渠道、便于调动社会资源、充实基层团干部力量、活跃基层工作等效果。

目前,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首轮试点工作已在贵州20个市县进行;根据试点情况,第二轮试点准备在其他省份开展,每个地市级团委分别抓好区域内1个乡镇和街道。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团区委按照“1+10”的构成模式开展了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10名机关年轻干部、大学生“村官”、志愿者共同组成了街道团的委员会,使街道团委负责人有了更多的帮手。

围绕各类社会组织的根本任务和功能:找切入点活跃基层工作

在农村,团组织以农村青年不甘于现状、渴望有新的发展为根本动力,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开展工作。在企业,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为前提,找准服务企业与服务青年的结合点,开展好娱乐性、技能性、思想性工作。在社区,围绕社区功能中的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娱乐性、互助性功能开展工作。在高校,围绕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比较全面的素质、养成良好的品德、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的目标,开展团的工作。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组织从组织的本质功能入手,积极探索有实效、可持续的团建模式。上海比亚迪公司团委积极动员青年员工投入公司技术创新创造,以每年不低于20项的专利、技术创新等科技成果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中国烹饪协会在以民营餐饮企业为主的全国3000家会员单位开展了建团工作,建立了“餐饮业团建”QQ群及短信沟通平台,既扩大了团组织对青年的覆盖,又提高了团建工作的实效。

新领域团建试点:探索建立与青年的稳定联系,在条件成熟的青年群体中建立团组织 在统筹城乡的团建试点中,各地团组织牢牢把握团员青年流动背景下的组织设臵和作用发挥这个关键,初步探索出了建立驻外团组织、产业协会建团、集中居住区建团等团建新形式。河南团省委和北京团市委面向河南籍在京务工青年建立起了省、市、县三级驻京团的组织体系,做到了流动团员青年“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团”,确保了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

在青年自组织的团建试点中,共青团组织一方面努力提高对青年自组织的影响;另一方面积极在青年自组织中尝试建团。广东佛山团市委组建了青年自组织联合中心,吸收了近百家服务类、体育类、艺术类、学术类青年自组织加入,并通过公推直选方式正式成立了青年自组织联合中心团委。

在互联网的团建试点中,共青团组织着力建设依托互联网的工作载体和组织载体,依托网络实现对团员青年的联络、吸引和凝聚。大学生“村官”:农村团的建设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夯实团的农村基层组织和活跃团的工作带来了宝贵的机遇。团组织一方面积极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联系,积极扶持他们立足农村干事业、创实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动大学生“村官”兼任农村基层团干部。在湖北,去年10月,团组织与党委组织部门联合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扬帆计划”,设立总规模达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在江苏,团组织在党委组织部门的支持下,推动全省5297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兼任村级团组织书记或副书记,推动村一级团的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指出,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是共青团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找准应对路径的必然选择。当前,共青团事业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转变,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很大程度上通过执政行为来实现,并且党组织在加强自身建设,探索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有许多新的创造。而共青团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缺少在这一转变下通过执政行为发挥作用的路径,因此,共青团一方面要努力探 索跟上执政党执政功能发挥作用的转换路径,另一方面要紧紧跟上党建的步伐,探索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路径,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组织的根本任务和功能,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和青年特点找准基层团的工作的切入点。

二是青年的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发生了新变化,青年在常态下政治意识淡化,但在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会有集中表达。针对这一挑战,共青团组织只有面向广大普通青年,靠先进思想、靠对青年合理利益诉求的尊重及服务、靠对青年特有兴趣的满足、靠对青年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化技能的培养、靠广大团干部的人格魅力和对青年的感情,切实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才能真正把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

三是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对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过去传统的空间聚集方式、行政化组织体系中的聚集方式受到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共青团组织要敢于打破行政化格局,用青年喜欢的新的沟通、交流、聚集和联络方式,大胆探索和创新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路径。目前,支持和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已经成为全团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全团上下普遍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大对基层的支持力度,形成了高度重视基层、支持基层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前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首先,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的客观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更是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这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再次,提高文化软实力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我们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相差很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还不完全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三、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攻势,我们应如何迎接挑战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加大发展投入,壮大发展规模,拓宽发展途径,切实提高文化发展力,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当前,提高文化软实力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民族特色,强化核心地位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同军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一样,都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原则,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这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一步。2.吸收外来文化,做到兼容并蓄

西方文化中有些东西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已经不断地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全球化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让自己在这个利弊兼有的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力争上游。[13]当然不仅经济、政治体制要变,我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也要变,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个趋势更要变,但这个变不是说丧失其个性,而是在保持自身积极因素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和特长,最终实现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并又回到自身,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以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自身才能有所发展。3.积极创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江泽民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同样道理,创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灵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创新的原则,就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充分体现时代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创造性地发展自身。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适应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振兴,这个民族首先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建构一个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环境。当然,要重树这种自尊心、自信心,我们就要首先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各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我们传统文化要以崭新的姿态去平等独立地参与到全球化过程去。4.进行传统教育,提高传统素质

文化的复兴关键在人,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民族现代化的决定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国民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扎根于传统文化中的人,使他们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开放的胸襟和现代的思维方式,这样才可能将我们古老的文化带到世界面前,带来传统文化的复兴。[15]还要培养他们拥有足够的现代意识和目光继续吸收外来文化的新成果,以繁荣自己的文化传统。5.输出传统文化,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悠久,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具有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形态和内涵,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许多合理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内容具有积极意义,它在解决一系列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与各国交往中,应大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使处于不同价值观支配下的西方日渐增加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并且通过扩大和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领域,使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有渠道领略中国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鼓励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倡导各种文明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世界和谐。

总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我们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切实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其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再次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问题,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同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容置疑的客观大势,作为理性的民族主义,只有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并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和理论框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策: 十五大报告第七部分、十六大报告第六部分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十七大报告

十七届六中全会《》 2>理论框架:

(一)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三)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四)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五)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目前教育大环境下,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民对教育的认识,全国对教育的重视,是我们教师在地位与待遇上首先就有了相应的提高。这也使我们的工作积极性想对的得到刺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让交流与沟通更加快捷与方便,随之而来的像国培这种层面广泛,可选择性强的培训与交流等等,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开阔视野,互相学习,全面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水平的机遇。也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与职责有了全新的认识。

然而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对新的数学教学纲要的理解;如何正确有效地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视野的广泛、反映的快速、知识渴求面的增长、多元个性的养成;课堂随机生成的正确有效处理;如何对孩子客观、公正、鼓励引导行、实效性的评价等等,都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挑战。

所以我们数学教师,也和其他教师一样,一定要理智的把握好我们面临的机遇,快速有效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教育思想纵横度,以适应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第四篇:植物检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植物检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植物检疫的概念植物检疫是指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生产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它是人类同自然长期斗争的产物,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项制度。

二、植物检疫的作用

(1)植物检疫作为国家的一项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同时也是国家尊严的一中代表和表现。

(2)植物检疫在对外贸易和发展创汇的农业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3)植物检疫能保护本国的植物免受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防止生物入侵的危害。

三、植物检疫工作面临的挑战

(1)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植物检疫工作工作中的进出口检疫和其他进出口贸易工作一样面临着和国际接轨的问题。原有的检疫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日益提高的检疫要求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我国植物检疫标准制定起步晚,虽然近几年加快了相关标准的制定,但还不能跟上检验检疫工作发展,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和实际需要还有一定距离,这就导致S PS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最主要障碍。近年来,发达国家设置的SPS措施更加严格,主要表现在:第一,不断颁布新的技术法规,更新越来越频繁,并向着制度化、体系化、系统化、全面化方向发展,导致我国遵从资源短缺、遵从能力欠缺或者遵从成本高昂;第二,不断增加农产品的检测项目,提高检测标准,大大高于国际标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遵从困难,很多企业退出市场;第三,实施严格的质量认证制度,如果我国的认证不予认可,则企业必须获得国外认证,导致遵从成本很高;第四,所留的过渡期相对较短,使得国家在宏观上无法适应,导致遵从能力欠缺。

(2)目前,基层植物检疫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设施配备不足、资料积累少,人员少且不稳定,对危险性病虫杂草知识更新不力,适应不了新形式下农林工作的要求。

(3)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制约检疫检验工作的开展。

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到大发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没有森林火灾等突发性的事故或灾难来得直接,所以重视程度不高、经费不足就理所当然的了。要做好这门工作就得靠平时,积极开展检疫执法检查工作,定期的监测预报工作,就能避免“灾时忙一阵”的现象发生。

(4)基层技术人员不稳定,对工作的开展和积累不利。由于体制的原因,在基层长期搞病虫害检疫工作的不多,人员的安排业务部门只能是建议,决定权在政府领导手中。而病虫信息、项目资料的完善需要时间延续,一旦人员不稳定,工作就会脱节,信息也会丢失,不利于工作开展。

(5)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出现全国现有29种植物检疫对象.(6)检疫信息流通不畅,缺乏区域之间的检疫互动我国检疫分内检和外检。根据检疫法规要求,调运种子、种苗检疫一是要有调运检疫要求书;二是签发调运检疫证书一式四份,有一份必须寄往调入地当地检疫机构,而这两点很难做到。由于这些信息流通不畅,缺乏区域之间检疫互动,极易引发检疫纠纷和出现漏检现象.四、植物检疫的机遇

(一)面临的压力将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将变为检疫工作的巨大推动力量,加快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的改革进程。

(二)检疫将得到广泛的重视

植物检疫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入境和维护国内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手段将普遍受到重视,植物检疫与对外贸易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形势的发展要求国家加强检疫工作,检疫执法条件将会逐步得到改善。

(三)借鉴国际先进做法

检疫将与国际惯例接轨,除参加国际协议、采用国际标准外,检疫将更多地参与国际活动,更多地参与国际检疫规则的制定。现行的检疫思路、观念、措施、标准等将有较多变革。

(四)国际支持和合作更多

可利用世贸组织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争取国际检疫技术和资金的援助。还可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动植物检疫和卫生措施协议》中关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下称)、非疫区与有害生物低度流行区等条款,从检疫措施入手实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限制和反限制,以保护我国的经济权益。

五、面对问题的对策

以市场为导向,以WTO规则为依据,以学科专业齐全、人才优势集中、设施设备配套、管理科学规范且与国际接轨为目标,根据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逐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富有活力的植物检疫体系。

(一)完善植物检疫立法

在现有《植物检疫条例》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起草《植物检疫法》,理顺管理职责,将现在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与国际接轨的检疫规范、国外农产品的准入程序、禁令发布和解除程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提高农业植物检疫的法律地位,以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二)完善国内植物检疫管理体制

目前,FAO的187个成员国,不论国家大小,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植物检疫始终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要逐步理顺国家检疫管理体制,使检疫管理机构职责分明,检疫范围明确,没有多部门交叉、重复现象,增强检疫管理力量。

(三)采用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

改变传统的注重把关的检疫思想,重点抓生产环节检疫管理,采取系统措施降低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确定适当的检疫保护水平,加大官方控制力度,科学确定检疫管理的范围、认定与监管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

(五)研究利用国际标准,加强中国技术标准的制定

应成立专门专家小组,跟踪国际标准制定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制定,增加在标准制定方面的发言权,维护国家利益;研究落实国际标准的措施,促进标准在中国的实施。同时加强适合国情的中国检疫措施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

(六)重新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根据中国植物检疫现状和发展水平,一个相当长时期仍需实行重点检疫,但应不断提高检疫水平,丰富检疫内容。要建立快速确定特定病虫检疫地位的机制,以灵活地增加或减少名单。在涉外检疫的重点地区,要创造条件,实行按风险大

小开展检疫。

(七)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是实施植物检疫措施的前提和基础。世贸组织有关协议规定,各缔约方所采取的植物检疫措施,应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为依据。一些发达国家还利用风险分析将检疫作为实行贸易保护的“合法”手段。

(八)加强植物检疫手段建设

植物检疫是社会公益事业,其技术性又较强,需由国家投资扶持。鉴于多年来基本没在这方面进行过大的投入和我国加入WTO在即的迫切需要,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重点检疫实验室和隔离监测场,配齐检验仪器和处理设备,提高发现和控制检疫病虫的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

(九)建立无法定检疫病虫的出口基地

按照FAO关于《建立非疫产地和非疫生产点的要求》和其他相关国际标准,在植物疫情调查基础上,建立无法定检疫病虫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确保农产品顺利出口。

(十)加强对重点有害生物的应对措施

为防止重点有害生物传入并定殖,要及早启动二线检疫措施,即农业检疫措施。必要时提前进行应急防治措施研究,开发简便易行而又确实有效的栽培防治和药剂防治方法,鉴选抗病抗虫品种,为TCK等疫情的紧急防治预先作好技术储备。

(十一)为外贸服务,促进农产品多出口

围绕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从植物检疫措施的角度,通过对外检疫谈判,消除外方的检疫技术壁垒,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和植物检疫要求,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改造,按国际市场需求生产和出口农产品。

(十二)增加农业检疫部门的对外交往

为顺应加入WTO后的形势,应积极派员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及其附属机构的活动,参与有关国际协定、标准、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审查,充分表达中国的意见,维护国家的权益,提高涉外检疫能力。

(十三)设立植物检疫专项基金

中国的植物检疫,特别是国内植物检疫的基础薄弱,有害生物种类和分布,检疫检验、处理方法,检疫性病虫发生规律等一些早应搞清的问题,至今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这里的重要原因是严重缺乏经费。一些局部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因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难以早期发现和迅速彻底的铲除。为此,迫切需要国家设立植物检疫专项基金,以确保全面、系统地开展植物检疫的基本研究。

参考文献

1、《S PS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最主要障碍》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1年5月)

2、《浅析我国出入境植物检疫标准现状》

花小燕(农技服务,2009。26(9):30—31)

3、《浅谈基层植物检疫工作的特点、现状与对策》

童存银 陈元国(湖北省谷城县植物检疫站,谷城4417004、《当前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苏彪,姚伏初,曹志平,何应荣,曾 义,丁朝辉,郭向荣

第五篇: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信息服务市场广阔

一:信息时代,中国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大,用户的需求量大。中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策等,将给信息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支持,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在中国复兴的驱动下,信息产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政府全力支持TD-LTE作为新一代无线宽带技术,其产业化、商用化、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移动宽带、智能终端和云平台构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服务已经广泛融入个人生活和各行各业。信息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中国移动作为中国通信产业的龙头,将面临的更大的发展契机。

三:用户群分布状况的变更,用户索求信息量的增加。国民素质提升促进通信消费需求增加 自1998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10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人,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也由2000年的3.6%增加到2010年的8.9%,按现有招生规模计算,未来十年全国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将维持在700万左右,十年后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将达到20%左右。国民素质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将有力的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就业机会也将更多地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届时城市将有更多的白领、金领产生,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移动通信消费额会大幅提升,需求会更加多元化,这无疑会给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机会。

四: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用户消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有钱才能消费,才敢消费”,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包括各家运营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潜力增加和消费信心增长,消费者有意愿、有能力更多的消费。

五:新商业模式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电子商务等新商业形式的发展给电信运营商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2010年以后,三家运营商陆续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中国联通推出“沃商店”、中国移动推出“网上商城”、中国电信推出“天翼商城”,各家运营商通过积分网上兑换、网上手机卖场、手机卡销售、充值缴费等方式曲线进入电子商务,希望能搭上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顺风车,实现从“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变。

六:城镇化进程推动最后的盛宴 从2000年起,中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平均每年增长超过一个百分点,李克强也提出了“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的论断。有数据统计,未来十年中国将继续推动城镇化进程,估计到2025年城镇化率将超过70%,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十年,每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农村居民从农村到城市,城乡二元制经济将逐渐走向历史尽头。从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将使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结构、交际圈、通信需求等发生质的变化。预计未来十年将有1.5亿以上的客户从低消费群体向中高消费群体过渡,这对于移动通信运营商而言,无疑是一场盛宴,当然也是最后的盛宴,当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时,推动城镇化的动力基本消失,城乡人口比例会保持基本平衡。

七:4G时代的到来,一个企业的灵魂应该是其产品。中国移动只有在技术上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发展,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步。TD-LTE技术是第四代网络通信的一种,亦是中国移动在4G时代的主打技术。此技术现已成熟,并且经过多次实验测试合格,已经在局部地区商用。中国移动面临了一次重大的技术改革机遇,在3G不得意后,中国移动只有抓住此次机遇方能在未来一段时期里获得长足的发展、占据优势。

挑战:信息产业将面临重大的变革

一:同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信息通信领域正发生颠覆性变革,技术持续创新,新业务不断涌现,新业态加快形成。随着通信市场饱和度的日益提升,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同质竞争更加激烈;互联网业务异质替代日益凸显,跨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公司市场地位面临挑战,发展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用户红利步入尾声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仅仅十余年,移动用户数就从不足1亿户增长到10亿以上,用户普及率从2000年的6.7%增长到2011年的73.6%,几乎达到人手一部手机。随着市场进入饱和期,未来10年用户增长速度会陡然下降,市场发展将步入平稳期,对于各家运营商而言用户高速增长下的红利时代已经步入尾声,必须尽快适应用户规模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对此,各家运营商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将经营思路和重心需要从如何发展新用户,转向如何维系老用户,提高用户忠诚度。

三:ARPU值下降是大势所趋 2008年对于中国通信行业而言意义非同凡响。首先,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文《关于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的通知》,标志着国家对通信行业资费管制开始松动;其次,电信行业重组完成,“五变三”形成势均力敌的“三足鼎立”市场竞争格局,三大运营商均实现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数据网络的“全业务”运营模式,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存话费,送话费”、“存话费,送手机”、“接听全免”、“全国无漫游”等价格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从中国移动公布的年报显示,客户ARPU值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未来ARPU值下降趋势会得以延续。

四:短期难觅新利润增长点 3G时代,语音业务趋于饱和,曾经让运营商们赚的盆满钵满的短信业务市场正在萎缩,2011年发送量累计为8788亿条,同比增长仅有6.5%,短信业务的高增长已经是强弩之末。虽然目前各家运营商都在大力推动3G业务,力图通过数据业务挽回增长颓废的局面,但是,如何再次创造“短信”奇迹,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何处等都还不明朗。而且对于中国移动来说,3G业务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远远不如联通与电信,虽然中国3G土壤肥沃,但是让不足以作为长期的利润支撑点。

五:即时通信对市场的分割凸显 中国移动在推动“移动梦网”业务发展初期,曾与腾讯QQ等诸多SP开展紧密合作,实现了手机上网业务快速普及发展,然而随着微信、米聊等即时通信软件技术的发展完善,“双刃剑”的负面作用进一步显现,即时通信对语音、短信等业务的替代作用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表示:“希望腾讯的业务有更多的发展,但是也希望他们的业务能保护现有的总体环境,保护客户的依法通信行为。”不难看出,中国移动对腾讯即时通信产品的担忧和不满。然而,即时通信产品已经尾大不掉,客户对即时通信产品的依赖性和忠诚度极高,运营商不得不面对这种“寄生式”的蚕食。

六:新劳动法大幅提升人工成本 长期以来,各家运营商为了缩减费用支出,优化员工年龄结构,在营业厅营业员、客服热线话务员等岗位上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同工不同酬问题异常突出。中国移动2011年报显示,正式员工17.5万人,人工成本为286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劳务派遣用工为32.3万人,费用为200亿元,人均年收入只有6万元左右,这还包括劳务派遣机构佣金等费用,其他两家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情况相似。2012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建议在草案中增加规定:“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法。”。未来十年,随着新《劳动法》对同工同酬要求落实,各家运营商人工成本将大幅增加,以中国移动为例,估计增加额将达到200亿以上,这无疑会大大压缩运营商的利润。

策略:发展技术 战略转型 创新发展

中国移动正处在特殊的战略机遇和关键的战略转型期,面对机遇和挑战:

一是围绕“移动改变生活”的战略愿景,继续做好战略转型、改革创新、健康发展三篇文章,全面提升网络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和队伍能力。

二是深化推动四网协同发展,增强基础设施资源能力积累;积极提升开发移动互联网特色产品能力,进一步加强存量经营,推动流量经营,做好集客经营,加大终端销售,增强市场营销支撑;继续推进管理提升,促进降本增效。

三是着力创业布局,创新发展,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公司战略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全力发展新技术,开启中国4G移动网络时代。

下载共青团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谈(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共青团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谈(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新的《会计法》的出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学习目标 1、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国际竞争的实质 二、重点、难点: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教......

    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新的《会计法》的出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

    在十三五时期将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在十三五时期将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 今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勾画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改革新时代,“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 来源: 中国医药报 我国各族人民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中国有着“世界之最”的中草药资源。目前,中医药发展正处在自身命运的......

    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范文大全

    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金融机构包括邮政金融都融入了国际经济和金融大家庭,面临着经济和金融如何尽快与国际接轨的问题。那么......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史秋秋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的经济形态,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而且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

    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创造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形式、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科学研究视野的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