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邹映兰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邹映兰
教学目标:
1、认识“王、助”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3、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好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信息资料:
1、收集到的小英雄图片
2、生字卡片
3、课件或录音机、挂图、《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磁带。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切入课题
1、谈话:说说你今年多大了?有一首歌是唱一个12岁的小英雄的,他只比你们大四五岁,想听这首歌吗?听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听过这首歌的学生一定会说出歌名,有的同学还能简单地讲出王二小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二小的故事。(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年龄入手,自然地引出小英雄王二小,再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一下子将学生带入王二小生活的年代,学生在婉转的歌声中入情入境。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2、展示:将你收集到的小英雄图片展示给大家,用简短的话介绍他们的事迹。你们想知道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对话平台
(一)听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点击课件或出示文中插图,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听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整体感知内容,挖掘学生的认知。)自读(尝试读文,扫清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边读边画出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作上标记。
(二)识字、识词(检查自学情况,利用插图巩固生字。)
1、汇报你在课前是怎么自学生字的。
(课前布置学生按照教参142页儿歌中的方法自学生字,让学生交流自学方法,互相学习。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指导。)
2、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在组内汇报: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用插图引出生字、认识生字。
出示图一:王二小在干什么?(认识生字“助”、“哨”)
出示图二:敌人在干什么?(认识生字“敌”、“荡”)
出示图三:王二小怎么做的?(认识生字“顺”)
补充图四:结果怎样?(认识生字“突”、“枪”、“杀害”、“英雄”、“冲”、“部”)
(三)朗读(合作练读,共同进步。)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字音是否准确。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人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的评价,从而学会评价。)
2、找一找。找出与四幅图相对应的课文段落,读一读。指出不理解的地方。
(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好习惯。)
3、画一画。在段落中画出直接写图意的句子,读一读。
(四)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照样子说一说:
(1)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埋伏圈。
(2)敌人把王二小杀害了。王二小被_____。
(3)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八路军把_____。
三、讲故事
(1)同桌之间交流,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当做故事讲下来..(2)个人展示,找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故事,看谁讲得好.(3)老师点评.四、家庭作业
(1)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第二篇:余映潮教学设计
篇一: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作者:余映潮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屏显1: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标题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就行。
生:这篇文章标题的意思是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师:嗯,很好。简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策”字的意思,课文没有注释。
生1:策略。
生2:在战国时期记录的一些国家的事情。
师:还有新的解释吗?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册”)。这个字“策”就是它,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你看这个“策”字很有意思,什么头? 生:竹字头。
师:这和当时的书写用具有关系,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
[点评]入题简洁,切入巧妙。解说标题,让学生明白故事情节,不经意间突出了重点;解说“策”字,既使学生理解了“战国策”的含义,同时又丰富了文化常识的积累,巧妙。没有刻意设计的导入语,师生对话,营造了平和轻松的教学氛围。
师: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放开喉咙,开始了。(生齐读课文2分钟)师:咱们今天读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书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刚才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再来,各自体会,不要齐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好,开始了。(生自读2分钟)师:我觉得刚才读的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人物中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下面再把注释读一读,开始了。(生读注释1分40秒)[点评]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真正落实了“读”。
师:好,看屏幕。
(屏显2: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师:我们现在开始讲成语故事。齐威王这个人呢,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kūn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学生准备3分钟)师:好,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师:好,哪位同学试一下? 生:在齐国有一个面目清秀的人,名叫邹忌,有一天早上他起来穿戴好衣服,分别问他的妻子、他的妾和他的一些门客,说,他和城北徐公到底谁更加的美丽?他的妻、妾、门客都说他比徐公更加美丽,于是他入朝见了齐威王,对齐威王说了他早上的经历,齐威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说“甚善”,于他便下令鼓励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来维护朝政的平和,于是在这好条令的实施下,齐国更加繁荣,使其他一些国家皆朝于齐,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的来历。
师:好,他试的很好,用很简洁的方式述说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一个小小的弱点,“门庭若市”的细节没有说出来,对不对?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非常热闹,于是后来就有了??挺好的,谁再来说一次? 生2:在齐国的时候,有一个美男子叫邹忌,他有一天问他的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谁美?妻子说他比徐公美;他由于不自信,又问了他的妾和来他家作客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都是说他比城北的徐公美,但是等到第二天徐公来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样子大不如徐公美。他由此联想到现在齐国的形势,就去面见齐王,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齐王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开始广纳善言,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来挑自己的毛病,然后群臣都到朝廷来上书,朝廷里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的。他有一个优点,他点出了邹忌因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而联想到了国家大事。还有没有同学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生3:齐国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人,他叫邹忌,有一天他早上起来之后问他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您非常美丽,徐公怎么能比?”于是他又想到国家大事,就入朝见威王,告诉威王已经受蒙蔽很深了,威王就开始下令说:“如果谁有兴德之言进谏给我,就能受赏。”群臣、百姓都来进谏,所以门庭前面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你看,三个人讲的这个故事,逐步到位。但从“简说故事”这个角度来讲,还可以比刚才这位同学再简。好,你来。
生4:齐国的邹忌在与城北的徐公比美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于是把他得出的这个道理建议给了齐王,齐王认为他说的很正确,于是就广开言路,他的臣子和子民们都去朝廷上给他进谏,十分的热闹,于是齐国就繁荣昌盛起来。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你看,他更简了,但是又简过了头。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师笑)邹忌本来很美,但是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从里面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这样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点就够了。好了,这就是“简说故事”。[点评]简说故事,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此环节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给学生足够的说话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说话才能,教师及时地发现并表扬优点、适时点拨不足,让学生在自信、快乐的氛围中逐步“简说”到位。
师:下面再来一个学习内容,巧编练习。
(屏显3: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师:你们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他编少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好,开始。(学生准备3分钟)师:好了,把你编的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同桌互相审查半分钟)师:好,展示你们编的练习题。
生1:我编的是“谤讥于市朝”与“朝于齐”的“于”。“谤讥于市朝”的“于”是“在”的意思,而“朝于齐”的“于”是“到”的意思。
师:好,词义的辨析出来了。你还可以找其它的“于”,课文里还有不同的意思。
生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如”的意思,“门庭若市”的“若”表示“像”。师:好,出来了,又一组。
生3:我找的是两个“之”字,一个是“由此观之”,这个“之”字是代词,代指邹忌所讲的这个事情。“闻寡人之耳者”这个“之”是“的”的意思。
(百度:之,是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师:好,又一组。
生4:我找的是“朝”,“朝服衣冠”“朝”指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指朝廷,“皆朝于齐”“朝”是指朝见。
师:“市朝”呢?还有一个“朝”,对不对? 生5:还有三个“之”字。“朝廷之臣”的“之”是“的”,“由此观之”的“之”代邹忌说的这件事,“孰视之”“之”代指徐公。
生6:我也是补充,补充“于”字,还有“皆以美于徐公”,“于”是“比”的意思。师:好,“于”还有一个含义,还要找。
生7:我觉得“之”字还有一个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在第一自然段“吾妻之美我者”。
生8:我找的是两个“闻”字,“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第一个“闻”是使某某人听到,第二个“闻”是知道。
师:我觉得还有。比如说两个美字。“吾妻之美我者”,“赞美我,认
为我美”;“臣诚之不如徐公美”,“美丽”的意思。还有“甚”,“君美甚”“非常”啊,“王之蔽甚矣”“很厉害”啊。
[点评]巧编练习,解决了文言文字词理解问题,打破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设置练习学生完成的常规模式,展开大面积的学生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师:好,看一下屏幕。
(屏显4: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师:这个“于”字,“欲有求于我也”,“对”呀,这个意思刚才就没有说出来。“皆以美于徐公”,“比”啊。“皆朝于齐”,“到”啊。“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啊。它有四个含义,有比较细微的区别。“朝”字,不仅词义,读音也有区别。“朝服衣冠”,“早晨”,“入朝见威王”,“谤讥于市朝”这个“朝”指官员集会的地方,市和朝在一起是公共的场合;“朝于齐”指朝见。还有更有意思的一组词——
(屏显5: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师: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师:下面再来做一件事——(屏显6: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师:翻译一下。
(学生自主翻译1分钟)师:“地方千里”,这个词要区别一下,地方方圆千里。一齐把老师的翻译读一下。
生:(齐读)朝服衣冠:早晨穿戴衣帽。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弗如远甚:不如(徐公)相差很远。地方千里:土地纵横千里。王之蔽甚矣:王受蒙蔽太厉害了。时时而间进:不时还偶有进谏。
[点评]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讲析,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 层次。不仅让学生明白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而且受到学法和思维方法的启迪。
师:最难的问题要出现了,请沉思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故事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开始思考。
(屏显7: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学生自主思考2分钟)师:互相商量一下吧(学生商量1分钟)师:各抒己见,哪一位先来? 生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话中的“私”“畏”“求”三个字写出了我的妻、妾、客都是因为某种原因惧怕我或者求我,而邹忌并不因为别人对他有什么原因而失去了自知之明,这句话写出了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
师:嗯,你再强调一下哪几个字。
生1:“私”“畏”“求”。
师:从三个字看出来,邹忌没有听他们的话,没有沾沾自喜,这就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了。生2:我感觉也是应该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第一自然段“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字,因为邹忌如果不“窥”的话,不可能去问他的妻、妾和客。
师:这个“窥”字引出了一个故事。
生2:还有一个“暮寝而思之”的“思”,我认为邹忌不“思”的话,就想不出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个“思”字,也就没有下面进谏齐王的故事。下一个是“王曰:‘善!’”这个“善”字,如果齐王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也不会下令群臣进谏,不会有“门庭若市”这个现象,也不会使齐国走向繁荣昌盛。
师:你很能干,很能抓关键字眼。
生3:我也说是这个“善”字。单单一个“善”字就表明威王已经同意邹忌的建议,“善”字同时也说明了威王善于广开言路,能够察纳雅言,说明他是一个明君。
师:他品了一个“善”字,而且从这一字可以看出威王是个很贤明的人。
生4:我说的是第一段中“窥镜”的“窥”字,表现出邹忌爱美的特点。
师:这个“窥”字很有意思,它的含义比较丰富,有人说它是偷偷地看,有人说它是沾沾自喜地看,有人说它表现邹忌比较爱美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那个时候用的镜子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很明亮的镜子,是铜镜,很模糊的,所以要仔细地看。
生5:我觉得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字,也写出了邹忌有自知之明,非常了解自己,不夸大自己,不炫耀自己。
生6:第一段中“暮寝而思之”的“思”字,从这个“思”字我们看出邹忌是个善于思考,能够反思和自省的人。师:好,我来小结一下。你们的发言真的很精彩,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你们都说到了。看这个“思”字,“思”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很明白的一件家中小事,引发了一个智慧的人的思考,他从一件小事里面,想到了国家的事,因此就有了“讽”。这是文章行文的一大转折,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刚才这个同学很会抓关节,什么关节呢,就是故事发展转折的几个字眼。“思”字抓的很好。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笔的高妙。
(屏显8:“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师:好,再看,第二个字“善”。
(屏显9:“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师:这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因为一个“善”字才引出了下一步的行为、举动,获得国民的拥护,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他能够接受人家的意见,才有了治国 的方略,才有了国家的兴旺,才使得人家皆朝于齐,而且从这个“善”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王者的尊贵形象。
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很感谢大家能够在阅读文章时比较准确地抓住关键字眼。[点评]“思”“善”二字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关键字,引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这两个字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这两个字的作用是这节课最闪亮的教学环节。
师: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屏显10:学习活动小结:简说巧编深思)师:同学们学习得很努力,谢谢大家,下课。
【总评】
整节课教学如行云流水,学生如沐春风;余老师点拨引导儒雅从容,听课教师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受益匪浅。这节课可以引发我们反思如下问题。
一、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节课用时50分钟,其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约16分钟,学生发言约18分钟。教学过程中,余老师让学生从容读书、从容思考、充分交流、顺畅发言,不催促、不打断,面带微笑,适时鼓励??这些都使我们的不断提醒学生快速读书、勿勿交流、让自主合作流于形式的课堂相形见绌。
二、怎样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时间上看,余老师讲了约16分钟,用时不少,话语不少,但却未有丝毫啰嗦和喧宾夺主之感。课改后,课堂上教师讲不讲、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余老师的“讲”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三、怎样让课堂绽放精彩
语文课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精彩在于课的内涵。余老师以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新颖、有实效。其间除适时的知识拓展、学法引导外,余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思”“善”等关键词语的探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这节课涂抹上最亮丽的色彩。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精彩,最根本的应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角度与深度。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余老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解读给我们作出了示范。篇二:余映潮教案
余映潮教案25篇
《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1、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 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
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讨论
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
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
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
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两次
背影 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 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 我自责
看讲拣嘱 —— 无微不至 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 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评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
1、如何就些设计再加以改进;
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
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2、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第9期)。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
景物:长吟的鸣蝉
肥胖而伏的黄蜂动态
碧绿的菜畦 多彩
紫红的桑椹 生机勃勃
冲向云霄的叫天子
活动:听油蛉低唱
翻断砖头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愉悦身心
摘覆盆子 乐趣无穷
听故事
拍雪人
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
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书的线条:
景物:黑油的竹门
挂匾的书房静态
有鹿和古树的画 单调
狭窄的小园沉郁窒息
活动:拜孔子 拜先生 枯燥无味
死读书 束缚不了
偷偷地描画
悄悄地溜玩
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
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叶书层”进行对比——板块碰撞:
两幅画面不同
两种活动不同 两相比照的结构 两种情致不同 传旨揭要的构思
两种心态不同
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雅,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的方式。[评析] 这个教例,淡痰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件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由这个“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
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
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教学设计思路!
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呈现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3、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 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评析] 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
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4、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策划用两个课时教完。第一课时,充分熟悉课文,理解课文思路。第二课时,分析讨论小姑娘形象,了解照应笔法。
现在是第一课时。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小”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20余个,请同学们读课文,并圈出文中的“小”字。
师生双边活动,综合出:①写小姑娘,用了两“小”:小姑娘、小手,表现小姑娘年龄小、个子小。这与说的是大人的话、做的是大人的事形成鲜明的对照。②写家庭环境,用了六“小”:小屋、小炭炉、小砂锅、小登子、小矮桌、小刀。这些足以说明家境和生活的艰苦。
③写制作小橘灯,用了三“小”:小橘碗、小筐。小竹棍。这些表现了一颗童心、一腔热忱、一种温暖。
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平中见奇,“小”中见大,开掘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可谓文小情深。现在我写出下面的关于课文三个“场面”的提纲,然后请同学们钻研课文,咀嚼品析,根据这种模式继续写下去:
“我” 初见 探望 告别
学生读书、归纳、写提纲、交流,教师评点、点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出现: 小姑娘 打电话 照护妈妈 制送小橘灯
描写层次 形貌家境 精神 描写角度 速写概写 特写
主要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抒情
作者感受 怜爱敬佩 赞赏激动
穿插内容 背景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
记叙要素起因 发展、高潮
暗线王春林 王春林王春林
情节买橘赠橘 制灯赠灯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诱导,并因势利导,重点解决上面内容中的三点:①情节结构、②描写表达的侧重点、③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评析] 此教例的弦外之音动人心弦。
我们且不说每板块教学内容是为了从“小”字身上引出第二板导教学内容,且不说每板块的教学内容从一个小巧的角度将学生导入课文,且不说每二板块的内容闪耀着学生积极思维的光彩,也且不说教师确立了这么美妙的教学视点。我们单看这教学设计的弦外之音,就有无限趣味。
1、《小橘灯》贵“小”,——全文的20余个“小”字。
教师一语既出,满堂惊奇。这就是所谓“惊疑效应”。
教师一语既出,皆觉新鲜。于是就产生“悬念效应”。
两种效应共振,学生在高度的“注意”中研读课文。
2、“小”中见大,——文中三场面的内涵。
由于教师提供了分析课文脉络的基本思路,学生产生强烈的试探欲望,这是“共生效应”。
由于同学们一个一个问题的发现,便带动“发现”得更多的欲望,这是“完形效应”。由于教师设计新颖,调动活跃,学生在饶有兴味之中对教师深深叹服,这是?魅力效应?。
三种效应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起课学教学的框架,形成一种“整体效应”。弦外之音轻轻秦鸣:
为教之初,就要考虑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控;要用教学设计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篇三:余映潮教案和评析100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目 录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
——《背影》教例评析 3.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4.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5.分类式课堂笔记
——《〈论语〉六则》教例评析 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7.不落俗套
——《枣核》教例评析 8.课中活动充分
——《过故人庄》教例评析 9.诵读 品析 积累
——《卖炭翁》教例评析
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
——《卖炭翁》教例评析 11.抓住“难”字讲文章
——《老山界》教例评析 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
——《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 13.思路明晰单纯
——《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 14.《春》教学设计集评
——《春》教例评析 15.只取一瓢饮
——《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 16.开发学习潜能
——《松鼠》教例评析 17.穿插几次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 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
——《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 19.教读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0.美读 1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1.把“球”抛给学生
——《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 22.一次多篇
——《寓言三则》教例评析 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 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
——《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 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一面》教例评析 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
——《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 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
——《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 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
——《鞋》教例评析 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 ——《狼》教例评析 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
——《狼》教例评析
31.抓住“高尚”一词进行突破
——《荔枝蜜》教例评析 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小麻雀》教例评析
33.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 34.联系 归纳 比较 辨析
——《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35.多角度利用课文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例评析 36.变序式教学
——《谈骨气》教例评析 37.酝酿教学高潮
——《新诗三首》教例评析 38.巧用教学挂图
——《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39.破解语言密码
——《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 41.高效背诵
——《口技》教例评析 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 2 ——《口技》教例评析
43.让学生过一把“问”的瘾
——《答记者问》教例评析 44.细细地讲个片段
——《苏州园林》教例评析 45.有的课,不是教出来的——《读报常识》教例评析 46.《白杨礼赞》句典
——《白杨礼赞》教例评析 47.给课文提点意见
——《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 48.生动活泼地导读
——《核舟记》教例评析 49.诵读+诵读式评析
——《听潮》教例评析 50.提问之美
——《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 51.让课文更有嚼头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例评析 52.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从宜宾到重庆》教例评析 53.发现
——《故乡》教例评析 54.替代式朗读
——《有的人》教例评析
——《论雷峰塔的倒掉》教例评析 56.合理利用课文的价值
——《读后感两篇》教例评析 57.教学设计要有“制高点”
——《从三到万》教例评析 58.层层推进 美读美析
——《爱莲说》教例评析 59.连环问 顶针问
——《陋室铭》教例评析 60.积累语言
——《论求知》教例评析 61.走出课文
——《俭以养德》教例评析 62.懂了之后再读
——《“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 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
——《七根火柴》教例评析 64.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 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 65.妙在这一“问”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 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
——《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 67.谈谈孔乙己的偷
——《孔乙己》教例评析 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
——《沁园春·雪》教例评析 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 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
——《〈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 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73.美妙的“线条”课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
——《竞选州长》教例评析 75.意在笔先
——《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 76.换一个角度分析
——《曹刿论战》教例评析
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捕蛇者说》教例评析 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
——《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 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
——《哥白尼》教例评析
80.三个环节 三种手段 三套方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 81.整体赏析
——《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82.别开生面的活动课
——“名诗名句知识竞赛课”教例评析 83.讲究创意
——《景泰蓝的制作》教例评析 84.不妨试试“野路子”
——《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 85.在释词见义中品评鉴赏
——《包身工》教例评析 86.全面感受 重点研讨 4 ——《荷花淀》教例评析 87.逆析
——《〈呐喊〉自序》教例评析 88.柳暗花明又一村
——《风景谈》教例评析89.在学生的创造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
——《天山景物记》教例评析 90.传授方法更重要
——《鸿门宴》教例评析 91.《祝福》三问
——《祝福》提问设计选评 92.《药》也可以短教
——《药》教例评析 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
——《沁园春·长沙》教例评析 94.巧问
——《雷雨》教例评析
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 96.从一例探求一理
——《明湖居听书》教例评析 97.自读 改编 品评
——《孔雀东南飞》教例评析 98.一词以经纬
——《治平篇》教例评析 99.巧变角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例评析 100.创设审美氛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例评析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第三篇:《访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19《访兰》
教材简析:
课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放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原因在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型:精讲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师作补充)(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美丽的图片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随后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诗句进行展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设计意图: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环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段落,主要问题展开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读与交流中,把握重点、加深理解,为后面的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设计意图: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复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还可以在复习中有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设疑激趣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让学生对阅读充满了期待,激起了探究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体现语文教学中由整体到部分的教学原则。)
三、品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问题预设
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重点研读句子:(出示)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出示)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从兰的香味和品格引导)
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作者要挖到不敢挖,可以看我由对兰赏玩的初衷发展到了敬仰的情感。)
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4、作者从自己和父亲的谈话中,更进一步认识了野兰,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请自读最后一段。读后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喜爱、敬佩野兰;人生态度: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5、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逐层深入情感的铺垫下,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可谓是情动而辞发,学生倾吐的欲望从心底涌出,内化为语文素养,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五、拓展延伸
1、孩子们,贾平凹先生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2、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环节,通过向课外延伸,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厚了文化底蕴,打下了文学功底,可谓是一举多得。)
板书设计:
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空谷幽物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长山野水畔趣姿
第四篇:题画兰教学设计
鄂教版第十一册第八单元诗词诵读
《题画兰》教学设计
武汉市硚口区常码头小学 刘燕
教材分析
《题画兰》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咏物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兰花而题写。全诗以兰花为物象,描写它生长于山岩的顶处,香气飘散四溢,尤以突出岩石和岩缝中,美好的花香馥郁芬香,赞美了兰花不与“浮云游尘”为伍,卓尔独立的品性。借兰花之名表自己之志——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本诗如郑燮所写众多兰、竹、石之诗一般,将诗文书画巧妙结合,通过寓托手法,表达高人隐士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诗人的敬重之上的。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仅仅是读一首诗,教一首诗,而应该将它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阅读、教学来增加古诗的宽度、厚度、深度。本案设计以“赏画、习诗、识人、悟情、习法”为解读要领,指导学生研读古诗,从而拉近与诗人的距离,并在声声吟诵之中爱上古诗,习得诗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人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境。
1.欣赏一组兰花图,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2.师:放大画中印章,仔细看一看,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三读明诗意。
出示导学单,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若学生有合作小组,则在小组中进行检查、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1.一读,读正确、读通顺:
⑴朗读古诗,文通字顺。
⑵师生就学生朗读和评价相机给予评价,反馈。
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注意停顿。
2.二读,感受古诗的韵味。⑴师配乐范读古诗,生静心感受。
古人吟诗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诗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我也想读读(师配乐朗读)老师读得怎么样?
⑵指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配上了这段古曲,更有古诗的韵味。
师指导:读古诗的时候注意好节奏、声调的起伏和停顿,韵味就出来了。学生配乐读诗。
3.三读,借助插图、译文,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⑴出示导学单中提示:
1.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插图,读懂每句话。2.理解句中的难字,尤其注意:稠
3.想一想:诗文写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⑵检查自学,理解古诗大意。
兰花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选择“稠”字的正确义项。
⑶说一说,诗文写了兰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生边交流师边板书:境、香、性
三、品读悟诗情。
1.品读古诗,从兰花的境、香、性的特点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在最能体现兰花特点的词下打上△,并批注自己的感受。2.生自学后小组中进行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A.品境悟兰——“顶上头”
小组汇报,抓中重点词语“顶上头”,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教师点拨:想象画面,“千山顶上头”,你仿佛看到什么?(奇峰之上,乱石之中,一株株兰花顽强生长)
感情朗读。
B.品香悟兰——“妙香稠”
小组汇报,抓中重点词语“妙香稠”,展开想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兰花香气之“妙”、之“稠”。
教师点拨: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稠”更能表现花香浓郁得仿佛能触摸到)
指导朗读第二行。
④一、二行联系起来读,进一步体会兰花特点。
长于温室之兰,生于沃土之兰,香飘四溢,不足为奇。但是我们诗中的兰花却生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仍然蓬勃生长,散发妙香,真是令人赞赏。难怪诗人会这样写: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齐读。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香。再读。
兰身处逆境,却能散发天下妙香。再来读。
C.品性悟兰——“闹”、“不知、不留”
小组汇报:抓住“闹、不知、不留”等重点词语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体会兰花周围环境的喧闹嘈杂和兰花的高洁。
教师点拨:大胆展开想象,除了会有浮云来闹兰花,还会有谁来闹兰花呢?
引导感情朗读:多么高洁的兰花,面对()的打扰,它选择了——来不相知去不留。
师过渡:多么坚强的兰花,多么卓尔独立的兰花。任他浮云喧闹,任他风雨打扰,兰花始终坚持自我,毫不动摇。这样坚强的兰花,这样卓尔独立的兰花,其实正是诗人的写照。
4.由兰及人。
播放视频,了解郑板桥的人生经历。
思考: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板书 诗人 坚持操守
5.小结写法:诗人依托景物,来表达自我情怀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物言志。
四、诵读展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敬佩与赞赏,齐读古诗。2.配乐,多形式吟诵古诗,熟读成诵。
五、群读赏诗法。
1.古往今来,梅兰竹菊这花中四君子一直是文人墨客们歌咏的对象,诗人们在对花中君子的赞美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操,寄托了自己的志向。读一读下面几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它们在表达上,与《题画兰》有什么异同?
2.学生静心品诗,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感受。
3.交流汇报,教师提炼梳理学生发言,指导品析。
六、创作诗配画。
课件出示
诗画园地:
1.选一幅你喜欢的水墨画,为之配诗。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可以借用诗句,也可以自己创作。在完成作品后,将自己的作品拍照上传,扫码发送到微信公众号或者教育云空间,师生共同品析、欣赏。
推荐阅读:
第五篇:《访兰》教学设计
《访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
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幽静韵高,诗人 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师作补充)
贾平凹(wā),原名贾李平、贾平娃,陕西省丹凤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兵娃》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太阳路》等。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第二课时
一、设疑激趣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
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三、品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问题预设
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重点研读句子:(出示)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
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出示)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从兰的香味和品格引导)
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作者要挖到不敢挖,可以看我由对兰赏玩的初衷发展到了敬仰的情感。)
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4、作者从自己和父亲的谈话中,更进一步认识了野兰,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请自读最后一段。读后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喜爱、敬佩野兰;人生态度: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5、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五、拓展延伸
1、贾平凹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2、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9.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空谷幽物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长山野水畔趣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