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稿

时间:2019-05-14 18:3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记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记讲稿》。

第一篇:史记讲稿

武安者,貌侵,(侵:同寝,短小丑陋)◇集解韦昭曰:“侵音寝,短小也。又云丑恶也,刻确也。音核。”○索隐案:服虔云“侵,短小也”。韦昭云“刻确也”。按:确音刻。又孔文祥“侵,丑恶也。音寝”。生贵甚。(生出来就很尊贵)○索隐按:小颜云“生贵谓自尊高示贵宠”,其说疏也。按:生谓蚡自生尊贵之势特甚,故下云“又以诸侯王多长年,蚡以肺腑为相,非痛折节以礼屈之,则天下不肃”者也。又以为诸侯王多长,(多长:多为年长之人)◇集解张晏曰:“多长年。”上初即位,富于春秋(春秋:等于说岁月,富于春秋:即年纪尚轻的意思。年轻人未来的岁月还很多,来日方长,所以称之为富),蚡以肺腑为京师相(肺腑:心腹。京师相:犹言朝廷的丞相),○索隐腑音府。肺音废。言如肝肺之相附。又云柿,木札,附木皮也。诗云“如涂涂附”,以言如皮之附木也。正义颜师古曰:“旧解云肺附,如肝肺之相附著也。一说柿,斫木札也,喻其轻薄附著大材。”按:颜此说并是疏谬。又改“腑”为“附”就其义,重谬矣。八十一难云:“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吕广云:“太阴者,肺之脉也。肺为诸藏之主,通阴阳,故十二经脉皆会乎太阴,所以决吉凶者。十二经有病皆寸口,知其何经之动浮沈濇滑,春秋逆顺,知其死生。”顾野王云:“肺腑,腹心也。”案:说田蚡为相,若人之肺,知阴阳逆顺,又为帝之腹心亲戚也。非痛折节以礼诎之(痛:等于说狠狠地。折节:屈节,降低身份,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诸侯王对自己屈节的意思.如果不狠狠地整顿一番,用礼法来使他们屈服,天下人就不会服服贴贴的。),天下不肃。(肃:敬畏)○索隐案:痛,甚也。欲令士折节屈下於己;不然,天下不肃。或解以为蚡欲折节下士,非也。案:下文不让其兄盖侯,知或说为非也。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移日:日影移动,表示时间很久),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起家,起用于家,即由布衣起用。两千石:指俸禄两千石的官员,在汉代两千石的官地位很高,包括太子太傅少傅,州牧郡太守等,仅次于九卿),权移主上(大权从皇帝那移到自己手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除吏:任命官员。尽未:完了没有)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考工:官名,掌管制造器械之事。考工地:指考工官衙的地.益宅:扩建住宅),◇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少府有考工室。如淳曰:“官名也。”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你何不把武库也取走呢?这是武帝愤激的话,取武库等于造反。)!”是後乃退(是后乃退:从此之后才退缩一些。退:收敛)。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集解徐广曰:“王后兄王信也。泰山有盖县,乐安有益县也。”南乡(其兄:王太后的哥哥,同父异母的兄弟王信),自坐东乡(汉代室内的座次以东向为尊),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桡:屈,使相位的尊严受屈)。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甲:用作动词,等于说居第一位他修建住宅,其规模、豪华超过了所有的贵族的府第。)。◇集解徐广曰:“为诸第之上也。”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於道。前堂罗锺鼓,立曲旃(旃:纯色帛做成的旗幡);◇集解如淳曰:“旌旗之名。通帛曰旃。曲旃,僭也。”苏林曰:“礼,大夫建旃。曲旃,柄上曲也。”○索隐按:曲旃,旌旃柄上曲,僭礼也。通帛曰旃。说文云曲旃者,所以招士也。後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奉:献),不可胜数。武安由此滋骄(19)、治宅甲诸第(20)。田园极膏腴(21),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22)。前堂罗钟鼓(23),立曲旃(24);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25),不可胜数。

(19)滋骄:更加骄纵。(20)治宅:修建住宅。甲诸第:指超过所有的贵族的府第。(21)膏腴:肥沃。(22)市:买。郡县:这里泛指各地。相属于道:谓接连不断。属,连接。(23)罗:排列。(24)曲旃:曲柄长幡,用整幅素帛制成。钟鼓、曲旃都是帝王的摆设物,田蚡摆设装饰在自己家中是超越丞相身份和违反制度规定的。(25)奉:献。

魏其失窦太后,益疏不用①,无势②,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③,唯灌将军独不失故④。魏其日默默不得志⑤,而独厚遇灌将军⑥。

①疏:指被疏远。②势:权势。③稍稍:渐渐。自引:自动离去。怠傲:懈怠傲慢。④故:故态,旧情。⑤默默:郁闷不高兴的样子。⑥厚遇:厚待,优待。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①,得幸②,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③。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④,属太尉⑤,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⑥。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⑦,郁郁不得意⑧,故战常陷坚⑨,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⑩,得与丧归(11)。

①颍阴侯婴:即灌婴。舍人:门客。②得幸:受到宠信。③蒙:冒。④灌何:灌婴之子。⑤属太尉:隶属于太尉。太尉,指周亚父。⑥俱:一起去。⑦强:勉强。⑧郁郁:愁闷的样子。⑨陷坚:攻打敌人最坚强的阵地或部队。⑩死事:指战死。(11)与:陪同,护送。丧:指灵柩。

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12):“愿取吴王若将军头(13),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14),募军中壮士所善从者数十人(15)。及出壁门(16),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17),至吴将麾下(18),所杀伤数十人。

(12)奋:发奋。(13)若:或。(14)被甲:披戴铠甲。被,同“披”,穿上。(15)募:招集。所善愿从者:素来有交情而愿意跟他同去的。(16)壁门:营门。壁,营垒。(17)独:只。从奴:隶属灌夫的奴隶。(18)麾下:将帅的大旗下。

不得前,复驰还(19),走入汉壁(20),皆亡其奴(21),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22),适有万金良药(23),故得无死。夫创少瘳(24),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25),恐亡夫(26),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27)。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19)复:又。(20)走入汉壁:奔跑回到汉军营垒中。走:跑。(21)亡:丧失。(22)大创:大的创伤。(23)适:恰如。万金良药:指贵重的良药。(24)瘳(chōu,抽):痊愈。(25)壮义之: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26)恐亡夫:害怕灌夫战死。(27)固止:坚决劝阻。

颍阴侯言之上①,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②。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③。孝景时,至代相④。孝景崩,今上初即位⑤,以为淮阳天下交⑥,劲兵处⑦,故徙夫为淮阳太守⑧。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⑨,轻重不得⑩,失醉,搏甫(11)。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①言之上:指把灌夫的作战表现汇报给皇帝。②坐法去:因犯法而被免官。③诸公:指贵族、大官僚。莫弗称之:没有不称赞他的。④代相:代王的相。⑤今上:指汉武帝。⑥天下交;四面八方交会的地方。⑦劲兵处:强大的军队驻守的地方。⑧徙:调动。⑨长乐卫尉:长乐宫卫兵的长官。⑩轻重不得:指饮酒时礼数不合适而发生争执。一说言谈间意见不合。(11)搏:殴打。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①,不好面谀②。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③,不欲加礼④,必陵之⑤;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⑥。稠人广众⑦,荐宠下辈⑧。士亦以此多之⑨。

①刚直使酒:刚强直爽,好发酒疯。②面谀:当面奉承人。③势在己之右:有势力在自己上面的人。右:古代以右为上位,左为下位。④加礼:表示尊敬有礼貌。⑤凌:凌辱。⑥与钧:和他们平等相处。钧,通“均”。⑦稠人广众:指人多的场合。⑧荐宠下辈:推荐奖掖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宠:表扬。⑨多;推重,赞许。

夫不喜文学⑩,好任挟(11),已然诺(12)。诸所与交通(13),无非豪桀大猾(14)。家累数千万(15),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16),宗族宾客为权利(17),横于颖川(18)。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19)。”

⑩文学:指文章经学。(11)任侠:指打抱不。(12)已然诺:意谓已经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办到。(13)交通:交游往来。(14)大猾:大奸巨猾。(15)累:累积。(16)陂池田园:指蓄水灌溉田地,兴修水利。陂:堤塘。(17)为权利:争权夺利,垄断利益。(18)横:横行,胡作非为。(19)族:灭族。

灌夫家居虽富,然失势①,卿相侍中宾客益衰②。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③。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④。两人相为引重⑤,其游如父子然⑥。相得欢甚⑦,无厌⑧,恨相知晚也。

①失势:失去权势。②卿相侍中:指高级官吏。侍中:加官名,是从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衔。在原官职上加“侍中”就可以入宫廷,侍从皇帝左右。衰:少。③引绳:原指木匠用墨线检验木材的方正,这里引申是纠正的意思。批根:原指批削树根,这里引申是清算的意思。生平慕之后弃之者:平日仰慕自己,失势后又抛弃自己的人。④为名高:指抬高自己的名声。⑤相为引重:互相援引借重。⑥游:交往。⑦相得:彼此情投意合。⑧厌:嫌忌。

灌夫有服①,过丞相②。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③,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④,夫安敢以服为解⑤!请语魏其侯帐具⑥,将军旦日蚤临⑦。”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⑧。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⑨,夜洒扫⑩,早帐具至旦。平明(11),令门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来。

①有服:正在服丧。其时灌夫遭姊丧。②过:拜访。丞相:指田蚡。③仲孺:灌夫的字。临况:光临。况:通“贶”,赏光的意思。⑤安敢:怎敢。解:推辞。⑥语(yù遇):告诉。帐具:设置帷帐,备办酒宴。⑦旦日:明天早晨。蚤:通“早”。⑧具语:详细告诉。如所谓武安侯:就像他对武安侯所说的那样,⑨益市牛酒:多买肉和酒。⑩夜洒扫:当夜就打扫房屋。(11)平明:天刚亮。

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怿(12),曰:“夫以服请(13),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14),殊见无意往(15)。及夫至门,丞相尚卧。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16),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鄂谢曰(17):“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18)。”乃驾往,又徐行(19),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20),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21)。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丞相卒饮至夜,极欢而去。

(12)怿:喜悦,高兴。(13)夫以服请:我不嫌忌在服丧期间邀请他来赴宴。宜往:应该来。(14)特:只不过。戏:开玩笑。许:答应。(15)殊:很,实在。(16)治具:备办酒宴。(17)鄂谢:装作惊讶的样子道歉。鄂,通“愕”。(18)忽忘:忘记。(20)徐行:慢慢地走。(20)这句意思是说,灌夫起舞致礼,舞毕请田蚡起舞。起舞:这是当时宴会上的一种礼仪,以表示宾客对主人的感谢。(21)坐:通“座”,座位。语侵之:用话讽刺田蚡。侵:触犯。

丞相尝使籍福请魏其城南田①。魏其大望曰②:“老仆虽弃③,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④!”不许。灌夫闻,怒,骂籍福。籍福恶两人有郄⑤,乃谩自好谢丞相曰⑥:“魏其老且死⑦,易忍⑧,且待之。”已而武安闻魏其、灌夫实怒不予田⑨,亦怒曰:“魏其子尝杀人,蚡活之⑩。蚡事魏其侯无所不可(11),何爱数顷田(12)?且灌夫何与也(13)?吾不敢复求田(14)。”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①请:索求。②大望:大为怨恨。③老仆:含有怨愤的自谦之称。④宁可:难道能够。⑤恶:不乐意。郄:同“隙”,嫌隙。⑥谩:说谎。⑦老且死:年老将死。且:将要。⑧忍:忍耐,容忍。⑨已而:不久。实怒不予田:实际是愤怒不把田地给他。⑩治之:使他活。意思是救了他。(11)事:事奉。(12)爱:吝啬。(13)何与:为什么干预?与:参预。(14)这句的表面意思是说我不敢再提求田的事,实际是一句反话,偏要去求田的意思。

汉书

田蚡 王太后,愧里人,母曰臧儿。臧儿者,故燕王臧荼孙也。臧儿嫁为槐里王仲妻,生男曰信,与两女。而仲死,臧儿更嫁长陵田氏①,生男蚡、胜。窦婴 吴楚反时,窦太后从昆弟子窦婴,任侠自喜⑥,将兵以军功为魏其侯

第二篇:《史记·五帝本纪讲稿》读后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读后

林沄在《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对当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了李学勤念念不忘炎黄二帝的原因:李认为中华文明应当追溯到黄帝,即“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从民众心理上来说,不妨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这是一个信仰问题;但从学术的角度来看,黄帝只不过是一个传说中的古帝圣王而已。

李学勤等人身上带着一种维护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情结

第三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试讲稿(本站推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试讲稿

(鞠躬)尊敬的评委老师,您好!我是5号考生,我抽到的课题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下面开始我的试讲。(声音灌满全场)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掌握了生字词,了解了文章大意。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师:你已经跃跃欲试了,勇敢地站起来吧!语言简洁,内容完整,非常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法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齐读课题。“发愤”是什么意思? 说得对,决心努力!

二、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司马迁“爱史”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作圈画,也可以在旁边写批注。进行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师:你的眼神里充满自信,你来回答吧!你回答得详尽而有条理,语言能否再简洁一些?

你的语言概括能力很强!司马迁热爱历史源于母亲河的熏陶,源于英雄故事的感染,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史官父亲的影响。让我们齐读第一段话。

三、精读课文

师: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的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作用。

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揣摩语气。哪位同学愿意挑战自己?

这位穿蓝色衣服的男同学,你来读!同桌点评一下。你说他读出了父亲所表达出的强烈愿望。点评到位!你能不能读得更好? 你的语速比较慢,我仿佛看到了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请同学们带上表情朗读好父亲那深情的嘱托。

师:你从父亲的嘱托里读出了什么?遗憾、鞭策、鼓励、期许„„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

这位同学迫切想和大家分享答案,对,指的是意外到来的祸患。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飞来一场什么横祸?用文中语句回答。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读出了这一句话。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给大家提供了历史资料,了解司马迁当时的遭遇。

司马迁受到了冤屈,同时遭受了令人耻辱的刑罚。面对如此灾祸,他会怎样想,怎样做?请在第三段中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来。

师:穿蓝衣服的男同学,你说一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那司马迁又是怎样想的?

你读书很用心,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读出了司马迁当时的悲愤之情和后来的决心之大。

师:如果是你,你可能也会像司马迁一样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从此陷入绝望,一蹶不振。但是司马迁打消了这个念头。

同学们,为什么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史书?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你说,是因为司马迁没有忘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你真是爱动脑筋的学生!父亲当时是怎样嘱托他的?

你读得太感人了!一个“千万不要忘记”,读出了父亲对司马迁完成遗愿的莫大期许。父亲的遗愿是司马迁不放弃写作的动力。

师:这位穿红衣服的女同学,你来回答!你说打消念头的原因是司马迁的人生观影响了他。他认为人的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想实现人生的价值。你分析问题这么透彻,真了不起!

正是这两个原因,司马迁才决心发愤写作《史记》。听老师范读司马迁所想的部分,感受他发愤著书的精神。(板书发愤著书)师:司马迁怎样发愤写作的?同学们齐读这一部分。

司马迁一定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耻辱和痛苦,但是他全都埋在心底,尽力克制自己。重又摊开竹简、写下工整隶字。师: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一盏孤灯,一个孤独的身影,一卷卷书简,司马迁在发愤写作,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你的语言太优美了!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师:你来说,他具有忍辱负重的精神。看来你认真思考了!(板书忍辱负重)师:看,插图中有一盏不灭的灯火。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不屈的心灵,是高尚的品格,是不朽的史书。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节,思考:怎样理解《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请看PPT,老师要进一步跟你们介绍《史记》,它篇幅之长、记录时间之长、用“生命”完成史书的精神,都是前人没有的。鲁迅高度评价它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师:《史记》流传千古,司马迁流芳百世。

四、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不禁想起孟子的一句话,送给同学们共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当遭到厄运时,只要坚定信念,希望之光就能驱散绝望之云。

五、作业

课下搜集《史记》的介绍资料、书中的成语和故事,办一期手抄报。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谢谢评委老师,我的试讲结束。

第四篇:鸿门宴 史记精编试讲稿

鸿门宴 司马迁

1、导入:“鸿门宴”这个词想必大家都熟悉,有没有同学知道“鸿门宴”现在的含义是什么?(多指不怀好意的聚会)。刘邦、项羽这两个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一个帝王之君,一个虽然兵败却仍流芳千古。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司马迁去看一场历史上的《鸿门宴》。

2、史记

这篇文章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期间的历史。鲁迅评论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写了几个故事

上节课请同学们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总结一下,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这篇课文都写了那几个情节? 刘邦阵营:曹无伤、张良、樊哙 项羽:项伯、范增、项庄

无伤告密、项伯夜访、沛公赴宴、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逃席

按顺序来分析情节

无伤告密,在第一自然段。朗读

点读,分析文言现象

军:名词动用 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有:被动 珠宝都被占有了 美读,分角色朗读 鉴赏

曹无伤发现自己所在阵营处于劣势,使人言于项羽,说刘邦欲王关中。从这段可以看出刘邦怎样的特点:志向远大,懂得改变。从哪儿看出来? 沛公居山东时。。今入关。。板书:刘邦:志向远大

项羽的特点怎样?急躁 哪儿看出来? “旦日。。”

板书:项羽:急躁,自信 因为“兵40万。。”

项羽得到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曹无伤来告密,无论真假,项羽完全可以拿这当借口去攻打刘邦。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二个情节,项伯夜访。齐读第二自然段 点读:第一句是判断句 善:形容词做动词

具告以事:倒装,以事具告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在动词前面,所以做状语 急:形容词做名词 急难 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活:使动 兄:名词做状语,像兄弟一样对待他 要通邀

婚姻:古今异义,结为亲家,结婚的事 非常:古今异义,意外变故,十分 倍通背,蚤通早 美读:分角色朗读

第一段曹无伤告密之后,项羽的军营中也出现了一个曹无伤,当然我们用曹无伤来形容项伯不大和情理。曹无伤是为了私利,项伯是还情。但不管怎样项伯这样做,有损于项羽。刘邦得知此事,说了一句:为之奈何?

史学家得出共同意见,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没有一次真正的计划谋略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之奈何。有人把草包这样一个词送给了刘邦,认为刘邦没有什么计谋。“为了天下我失去了自己。”

楚汉相争中,刘邦并不是没有智慧。他知道自己在统帅士兵方面不如韩信,后勤不如萧何,运筹帷幄不如张良。他懂得用人,所以夺得了天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靠一个人做事情,很可能做不好,需要团队的力量。

张良和刘邦的对话,看上去不像君对臣,更像兄弟,张良肯定是感受得到的。尤其有一句,“吾得兄事之。”他是你的哥哥,也就是我的哥哥。无形中把张良放在和刘邦在一个位置之上。如此平等。因此张良才会为刘邦尽心效力。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什么特点:礼贤下士,虚心纳谏

这节课我们通过一些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的特点。课后请同学们回去学习下面的段落,分析刘邦和项羽人物的特点。

第五篇:史记

从历史构筑意识形态: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剧的意义

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史学与史剧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 如何,内在协调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是一种什么力量能够将现代人文活动的两个领域统 合到一种社会文化力量中,跨越真实与虚构、知识与想象?葛兰西的“有机的意识形态 ”与“有机的知识分子”理论,为阐释中国现代史学研究与历史剧创作之间的复杂的历 史关系,提供了富于启示的视野与方法。从历史构筑现代国家意识形态,这一自觉的现 代文化使命感,使启蒙立场的知识分子发现并利用了新史学与新史剧之间的协调动力关 系,使纯粹的思想或学术变成大众世界观,创造出意识形态整体性。

一、郭沫若的史学与史剧

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致郭沫若的信中说:“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注:《毛泽东书信选集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1-242页。)此时郭沫若的历史 研究已经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础,他的历史剧创作也已达到高峰。

毛泽东赞扬郭沫若的,正是郭沫若治史与作剧在“以人民为本位”的立场上的意识形 态意义。郭沫若同时从事历史研究与历史剧创作,他表白“我是很喜欢把历史人物作为 题材而从事创作的,或者写成剧本,或者写成小说”,也表白过自己的史学与史剧观,他说他的史学研究“主要是凭自己的好恶”,而“好恶的标准”“一句话归宗:人民本 位”。(注:《<历史人物>序》,《郭沫若文集》第十二卷。)“合乎人民本位的应该阐 扬,反乎人民本位的便要扫荡”。(注:《新陈代谢》,《郭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1 48页。)就戏剧创作,“我们要制造真善美的东西,也就是要制造人民本位的东西。这 是文艺创作的今天的原则。”(注:《走向人民文艺》,《郭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3 16页。)

郭沫若从不隐讳自己研究与创作的意识形态属性。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流亡日 本10年,正式开始史学研究,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规划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 叙事纳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模式中。这样做一 则可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历史的“适应度”,二则可以证明现实中中国革命的 合理性。因为如果中国的历史确实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模式,从原始社会到奴隶 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那么,中国的现实与未来也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 命模式发展,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史学研究可以用中国的“ 历史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可以证明中国的“现实革 命”的合理性。这样,史学就具有了重要的意识形态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自序”中,郭沫若自己表述得很明白:“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 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清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 们未来的去向。”(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文集》,第14卷,第1 0页。)

郭沫若集学者作家于一身,但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角色,远不是学者或作家身份 可以概括的。他自觉地构筑现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话语,是葛兰西所说的真正意义上 的现代“有机的知识分子”。葛兰西将第二国际工人阶级运动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忽视 了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或文化领导权。他认为,意识形态作为“最高意义上”的世界观,凝聚统一起社会集团,形成一种现实的、战斗性的力量。在构筑意识形态并争夺“知 识与道德领导权”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起到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提出一种体系化的完

整 的哲学,而且还要将这种哲学大众化、常识化,教育与影响人民,成为人民的思想与信 仰形式。葛兰西将那些自觉地思考历史与时代问题并将自己的思想与大众实践结合起来 的知识分子,称为“有机的知识分子”。“真正的哲学家是而且不能不是政治家,不能 不是改变环境的能动的人……”(注:参见(意)葛兰西《狱中札记》第三章“哲学研究 ”第一节,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293页,引文见第239、265页。)

郭沫若作为“有机的知识分子”的角色,在中国现代文化上具有典范意义。他从历史 构筑现代意识形态,历史可以以学术的形式表现,也可以以戏剧或小说的形式出现。郭 沫若一生三度创作历史剧,早年的抒情历史剧完全将历史现实化变成意识形态的代言。从《卓文君》《王昭君》到《聂@①》,叛逆变成了革命。聂政慷慨赴死,两位女子从 容殉死,在原始的狭义观念之上,作者又加上了“均贫富”、“茹强权”的意义。剧中 一再提倡“刺杀那些王和将相”,剧终士兵们听罢酒家女的演讲,一哄而上杀了长官,准备到“山里去做强盗”,行侠的戏变成革命的戏。郭沫若试图用历史剧构筑历史中人 民的主体与阶级冲突的动力结构。从1920年的诗剧《棠棣之花》,到1940年五幕剧《棠 棣之花》定稿,前后写了22年,不同时代的现实意义叠加在同一个题材上。“百姓”代 表着模糊的人民概念,国家主题取代了个人主题,私仇变成公愤,聂政“铲除国贼”,意义在于抗秦,“于人有利,于中原有利”。国家成为历史剧《棠棣之花》的历史主体。抗战意识形态出现。

席勒在《舞台作为一种道德机关》中说:“如果各种戏剧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如果 戏剧诗人都有统一的目标——换句话说:如果诗人选材适当而且都从民族当前的主题出 发——那就会出现民族舞台,我们就会成为统一国家。”(注:转引自《戏剧理论文集 》陈瘦竹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33-334页。)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深受 歌德与席勒的影响。40年代初抗战背景下郭沫若历史剧创作达到高峰,直接的灵感是在 “历史的精神”中拯救国家与民族意识。他说屈原的悲剧“是全中华民族的”,“中华 民族的尊重正义,抗拒强暴的优秀精神,一直到现在都被他扶植着。”(注:《题画记 》,《关于屈原》,《郭沫若文集》,第十二卷,第238页,第20页。)抗战意识形态的 历史剧试图将阶级意识融合到民族国家意识中,《屈原》的成功在于它获得一种意识形 态的整体性,而《孔雀胆》的问题则在于这种整体性受到威胁。阶级主题(镇压农民起 义)、民族主题(协助梁王异族政权)与个性主题(段功与阿盖的爱情)无意间陷入一种意 识形态冲突中。批评界出现指责,作者一再修改,但剧场演出效果很好。(注:详见《 郭沫若史剧论》,“第五章《孔雀胆》的成败得失”,田本相 杨景辉著,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5年版,第146-172页。)如果《棠棣之花》的意义断层显得突兀,说明历史剧 结构意识形态的困难,《孔雀胆》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历史剧中意识形态结构本身的脆 弱。

郭沫若在他的史学研究与史剧创作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动力结构。同一种意识形态 主题分别用史学与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史学通过“真实性”获得话语权威,史剧通过 艺术性使这种话语权威获得大众的认可。屈原主题的利用是一个典型。郭沫若希望将屈 原树立为民族精神象征,这是一个层次的意义,另外,屈原的诗人与官吏的双重身份,还寄托着郭沫若的现代“有机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身份认同的希望。有关屈原的史学 方面的成果是《屈原研究》,史剧方面的成果是《屈原》。郭沫若习惯将他的史学思想 表现为史剧,因为任何思想必须获得大众化、生活化,才能产生意识形态力量。郭沫若 受一部小说体裁的野史《剿闯小史》的启发,写出轰动一时的《甲申三百年祭》,重庆 的国民党与延安 的共产党在这篇文章中都看到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意义。国民党看到 农民起义成功地推翻了中国的正统政权却最终导致异族入侵,组织人员批判;共产党看 到农民起义推翻了正统政权转瞬之间又自身溃败,将这篇史学论文当作“整风文件”印 发学习。而坦率地说,郭沫若自身关注的却是这段历史的另一种启示,即知识分子的使 命。他认为“杞县举人”李岩的加入才使农民运动走上正轨,而大顺王朝最后失败也是 因为没有采纳李岩的计划。他念念不忘要为李岩与红娘子写一出戏,甚至在论文中也过 分专注于李岩和李岩与红娘子这段野史。(注:参见《郭沫若的史学生涯》叶桂生 谢 保成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188页:“„甲申三百年‟**”)

对于构筑意识形态的史学与史剧,理解历史的现实意义比历史事实更重要。葛兰西将 上层建筑分为由国家、军队、法律等机构代表的政治社会与由政党、教会、学校、新闻 媒体与文化团体代表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意识形态的活动场所。国民党政权下郭沫 若的史学与史剧构筑的意识形态在市民社会中与政治社会对立,争夺知识与道德的领导 权。这种格局在建国后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中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冲突与竞争失去 了“合法性”。知识分子的使命从争夺文化领导权变成服务既定的文化领导权。郭沫若 过去为那些挑战正统的叛逆、流寇翻案写成历史悲剧,现在却需要用史学与史剧重塑正 统。梁启超当年提倡新史学时,批判中国旧史学有君史、无民史,有群统、无国统。郭 沫若早期的历史剧创作力求构筑历史中人民主体、国家主体,到解放后的两出历史剧《 蔡文姬》与《武则天》,他又隐晦地试图构筑新的“君统”。《蔡文姬》用郭沫若的话 说是借蔡文姬为曹操翻案,曹操与武则天,或因出身或因性别,均是有君之实而无君之 名。郭沫若的翻案历史剧的意识形态功能,是为新中国建立新正统。郭沫若一再表白“ 蔡文姬就是我”,他想一方面通过为曹操翻案树立新中国的新正统,另一方面通过蔡文 姬归汉,表达自己意识形态立场上自觉的归属与认同。

翻案史学与翻案史剧不是忠于历史事实,而是以新的意义挑战旧的意义。郭沫若的史 学研究不再提“人民本位”,开始关注所谓“对人民有利”的帝王。《胡笳十八拍》中 蔡文姬归来看到的景象是“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 无人声,豺狼号且吠。”剧中蔡文姬归来看到的却是丰收的“太平景象”,农民唱着“ 屯田歌”,歌颂“为民造福”的曹丞相。郭沫若继续史学与史剧写作,却领会到新的历 史语境中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的深刻含义,“以古鉴今”或“以古喻今”变 为“古为今用”,历史不再有构筑意识形态的使命,反倒是意识形态开始构筑历史。郭 沫若有时强说革命胜利后还可以写悲剧,但他自己却明白地不再写悲剧了。他的两部历 史剧参与掀起了有关历史剧的大讨论,但他本人却没有积极参与讨论。历史剧的现实性 比真实性更重要,只是把握现实性的问题是纯粹的权力问题,在理论形式中无法言说。

二、新史学的意识形态意义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现代话剧中历史剧创作的领导 者。他同时以史学与史剧的方式,实现了从历史构筑现代革命意识形态的意义。我们在 有机知识分子与精英思想大众化的现代意识形态语境上理解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并将 他当作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典型,思考中国现代启蒙与革命立场上的“有机的知识分子 ”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郭沫若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一个将典型性表现到极致的 个案。

从史学角度看,他体现了梁启超等人发起的“新史学”的理想。1902年2月到11月间,《新民丛

报》分6期连载了梁启超的《新史学》,(注:分别刊载于《新民丛报》第1、3、11、14、16、20期,本书的相关引文,均出自《梁启超史学论著三种》,林毅校点,香港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42页。)在中国知识界引起轩然大波。梁启超认为,历 史是叙述国族之进化的学术。国族是历史的主体,进化是历史的精神,历史则表现为国 族之间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进程。中国无历史,是因为旧史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中国的史是君史,一朝一姓的家谱,势利腐儒堆积的耗损民智的故纸堆,培养国民 的奴隶根性。梁启超呼吁在新观念下建立新史学,当时虽有异议,但响应者众

下载史记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记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史记

    浅谈《史记》的文学之美和文学史贡献《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 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具......

    《史记》

    《史记》读后感 很早就知道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

    史记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总结 分类:选修9-中国小说欣赏+传记选读 | 标签: 项羽 史记本纪陈涉世家成语 2010-05-28 10:17阅读(1838)评论(0)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总结......

    史记论文

    浅谈《史记》的悲剧意蕴 摘要: 《史记》,这本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文化沉淀,除其在体例、内容方面的成就引人注意外,其深厚的悲剧意蕴也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 15造价一班夏鹏 1513111155 《史记》为汉代司马迁所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从开始撰写到最后成书,经过了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人的努力。《......

    史记人物

    轩辕天子 网开一面 囊血射天 酒肉池林 左支右绌 焚书坑儒 指鹿为马 拔山扛鼎 先发制人 破釜沉舟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沐猴而冠 霸王别姬 四面楚歌 无颜见江东父老 一败......

    浅谈《史记》读后感

    浅谈《史记》读后感 最近这段时间,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白话史记读本》,读了之后十分感叹司马迁的文学功底和该书的史学价值,现在我主要从《史记》的文学价值方面的人物描写......

    史记导读

    《史记》导读 《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