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寒门很难出贵子调查
“
2016年,李中清(右)与其父李政道合影于李政道90岁生日当天。图/受访者提供
李中清:
破译中国精英教育的生源密码
本刊记者/霍思伊
本文首发于总
作为加州学派的代表史学家之一,无论从履历还是研究成果上看,李中清都已经凭自己的努力占有一席之地,无须靠父亲扬名。
从小他就想要摆脱父亲的影响,因此选择与物理截然不同的历史作为发展方向。他研读繁体典籍,苦练中文。他咬字清晰,表达流畅,虽然带着“美国腔”。“中国正在从考试国家变成考试社会。”他说。
这是2017年12月的北京。李中清获邀作一场题为“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与女性的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演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民国时期的各高校单独考试,多校联考,到1952年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的建立,李中清认为,高考改变了中国。
父亲的熏陶
从小,李中清就常听父亲说,是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
1943年,17岁的李政道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此前由于战乱,他数次辍学,辗转多地,始终没有获得过任何正式的小学、中学文凭。
当时,中国高校普遍采取灵活多元的招生方式,单独招生与联合考试并存,只要年龄和成绩达标,不需初高中文凭,也可以直接录取。
考入化工系后不久,在浙大物理系教授束星北和王淦昌的引导下,李政道的兴趣逐渐转向物理,并在大二转入国立西南联大就读。后在吴大猷教授的推荐下,他大学未毕业便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由于表现优异,芝加哥大学教务长亲自给校长写信说明情况,李政道被学校破例录取,成为世界级物理大师恩里科·费米(Enrica Fermi)的研究生。
讲到这里,李中清停顿了一下,他睁大眼睛,自己笑开了。“所以,我爸爸高中文凭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博士是他唯一的文凭。”
博士毕业七年后,31岁的李政道因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中清常听父亲说,他的事业是从高考开始的,没有高考制度,就不会有后来的李政道。
李中清15岁读高中时,对父亲说,自己以后不要学理科,不从事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要研究人文社会科学。
1970年,他以SAT满分的成绩进入耶鲁大学历史学系,师从考古学家张光直,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1974年至1983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继续攻读硕博,导师是史学泰斗何炳棣先生。
何炳棣的研究领域是明、清中国的人口和社会结构问题,致力于探索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组成及阶层流动。
何在《中华帝国晋升的阶梯》一书中指出,明清中举者中大约有40%出身于前三代无功名的寒门之家,中国教育与政治精英的来源相当多样化,阶层流动性较强。
但1865年以后,清朝进士获得者一直为官宦子弟垄断,科举制之下的社会流动性降到了最低。
有学者指出,如果考虑家族与姻亲关系,明清以来科举的真正获益者,可能只有约三百个大家族,且高度集中在江南、直隶等少数地区。
何炳棣对科举制与明清社会流动的研究,给了李中清很大的启发。他从科举想到了高考。
在帮助父亲处理大量的学生申请材料时,李中清对高考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
从1979年开始,李政道牵头创立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简称CUSPEA),通过与美国高校合作、自主命题的方式,用CUSPEA考试取代了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开展的TOEFL、GRE等成绩认证考试。
每年,李中清都要整理一百多份申请材料。让他感到惊奇的是,这些优秀学生的来源非常多样化,既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老牌名校,也有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偏远地区的大学。这与美国的精英学生集中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青藤联盟的情况非常不同。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生源逐渐集中化,从原来的“遍地开花”,变成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少数几所大学。
李中清很快意识到这个转变,他对变化背后的逻辑愈发好奇。
1973年,李中清
每天,都有人向李中清宣扬社会主义的优势和资本主义的劣势,由于语言不通,反驳往往是无效的。“他们态度很硬,很硬地压我,我有一点反感。”
另外两位华裔后代回国后均写了他们在中国的经历,但李中清没有。或许是从小受父亲影响,在思考问题时,他明显有一种理科式的严谨和注重证据的习惯,因此情绪上的感受并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这个标志性事件也成为了李中清研究的一个发端。而他对高考的关注,在1998年迎来了一个契机。
学籍卡中的秘密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为了和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北大提议将现存档案数字化。当时正在北大做客座教授的李中清,对建立数据库很熟悉,愿意提供资金支持。
他很快发现,这些需要电子化的档案包括大量的学籍卡信息,而这里面隐藏着一个他多年来一直渴望揭开的秘密:高考。
于是他跟时任北大副校长迟惠生、分管档案的副校长何芳川商议,能否把这些学籍卡信息单独整理出来,创建一个数据库,并通过计量方法进行分析。但对于能得出什么结果,李中清不敢保证。
从1983年起,他就开始收集中国东北各地的历史人口史料,并建立起基于八旗户口册的中国多代人口数据库。
北大的一个顾虑是,学籍卡信息涉及到大量学生隐私,如何在合法范畴内进行学术研究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他们还担心,研究结果是否会对学校的形象造成影响。
上世纪90年代末,舆论对北大多有批评,“寒门再难出贵子说”广泛流传。根据当时影响甚广的“最大限度维持不平等假说”,在某一给定教育阶段上,较高阶层总是教育扩张的最先受益者,只有当他们的需求完全满足后,教育扩张的好处才会轮到较低阶层。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后来的研究似乎印证了这一假说。据她统计,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学籍卡为判断一个学生的社会来源和教育上升途径提供了最核心、最重要的信息。学籍卡的信息包括学生的父母单位、父母职业、家庭出身、家庭地址和主要求学经历(入学前毕业学校)等,少部分学籍卡还提供了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状况等内容。
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北大校方最终同意,李中清团队在不直接接触数据的条件下,可以使用进行研究。
北大先将1952至1999年间64500多位北大学生的学籍卡数据,手动录入电脑。为保护学生隐私,一律隐藏了学生的姓名和照片。李中清团队将统计软件在储有数据库的电脑上运行,不能提取原始档案。
李中清说,他们一共被允许进馆三次。
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梁晨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接触数据困难,每次进馆前,他们都要开很长时间的会,论证各种可能性。
以职业为例,他们一开始认为可以把村主任算作农民,但运算后发现,北大学生父母是干部的比例有点低,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于是最终将村主任划入干部一档。
与北大相比,苏州大学的态度要开放一些。自2007年开始,李中清团队开始将苏州大学1933~2003年间的86393份学籍信息录入数据库,与北大的分析同时进行。
北大和苏大作为教育部直属大学和江苏省高校的代表,其生源构成,分别反映了全国范围精英教育的生源状况,和省级高校的生源状态。
2008年,研究已经初步完成。当年1月,李中清团队对北大公布了研究成果。
会议由现任北大校长、时任常务副校长林建华主持,教务部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及社会科学部的领导均列席在侧。
现场的气氛有些紧张。林建华后来告诉李中清,北大确实有些担忧,不知道会揭示出什么样的结果。
令李中清意外的是,结果与他预想的非常不同。他的团队此前认为,中国的精英教育应该在改革开放后,越来越接近西方社会,不平等问题较突出。
而研究表明,在中国的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约有35%~40%的教育精英来自工农家庭,社会上层子女垄断教育的状况被打破。
即便是改革开放后,随着财富不平等的加剧,精英大学中工农家庭学生的比例依然相当稳定,能够保持在1/3到四成之间。
而在美国,半数以上的精英大学生来自5%最富有的家庭。
因此,在实现精英教育生源多样化,给予社会中下层子弟教育晋升途径方面,新中国通过高考所取得的成绩,不仅相对于自身传统(科举)是成功的,也优于欧美发达国家。
这一现象,被李中清的团队称为“无声的革命”。
第二篇:寒门难出贵子读后感
寒门难出贵子读后感
这天,看了篇文章,《寒门难出贵子》,作者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对一群进入银行实习的大学生进行了全程跟踪,从他们的日常表现入手,点点滴滴之间表现出了他们的品质,最后得出了成功与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之间的关联,读罢纵然是铁石心肠,竟然也有一种戚戚的感觉,很是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余华的小说《活着》,一样的残酷,一样的沉重,一样的叹息,一样的无能为力。当然,伟大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搞,不要说贵子,你得首先保佑有个儿子。
小时候,看那种戏台上的你来我往,竟然也没有厌烦,因为情节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主人公年少贫寒,受人欺负,然后有一美女或者是贵人不离不弃,始终作他的坚强后盾,主人公于是小宇宙爆发,悬梁刺股,十年苦读,终于金榜题名,于是快意恩仇,享尽荣华富贵。故事虽然老套,但与新闻联播之类的相比,其可观赏性明显强多了,并且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样的情节,也是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心中那种朴素的梦想。
可惜梦想与现实,永远都是镜子的正反面。正如那首歌所唱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中国的那句古话也说得好,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阴德五读书,也因此,上个寺宙烧根香之类的,那是很重要的,为什么那些达官贵人都喜欢这一口呢,那是有原因的,也因此,前几天出台的什么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儿女们要定期回家看看,虽然有闲得蛋疼的感觉,但也要理解他们的苦衷,否则亲人们在地底下一捣蛋,你的读书真就是越读越输了。
伟大导思马克思也说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怪自己当时年少无知,没有能够好好理解这句话阿,估计老马实际上想说的,人的价值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或者说人的成功概率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为此可以建立这样一个模型,其中C为个人能力,包括情商智商相貌气质之类的,而 表示某一类的社会关系价值度,结合天朝实际,一般从权力大小与拥有的财富多少衡量,可以量化得分,比如某一掌握实权的处级干部,可以量化为40分,某一身价千万的富翁,可以量化为25分,至于四脚朝天在地里种菜的,基本上可以当作小数点后几位突视掉了,表示此类关系的可利用程度,取值从-1到1,如果是亲身父母,毫无疑问取值较高,到于干爹干女儿之类的,可能会比较高,也可能取负值,吭爹的也是大有人在啊。
怎么样,借助于上面的模型,再仔细地往下打打分,你就可以量化出你的社会价值了,究竟是高富帅,还是穷挫矮,便能够见分晓。传说中的高富帅与穷挫矮都是从草泥马进化而来的,只不过前者进化成了蜘蛛精,四处结网,八面玲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后者则进化成了风筝,虽然看上去飞得是高,但那唯一的线一断,便会迷失于风雨中,于是又可以称为穷屌丝。
当然,既然是模型,总需要验证的,好在天朝什么都少,这样的例子确是不少的。前一段时间河南周口平坟中那些处级领导干部的祖坟,巍然不动,就可以充分证明么,至于什么毛大将军,一手甲骨文龙飞凤舞,还能捞个不知道是愚公还是愚蠢移山协会的会长当当,至于李大格格,更是一口咬定,自己是凭借个人能力而当上位高权重的董事长的,至于你信不信,这跟母猪能上树无关,这些都从各个方面,说明上面的模型,是可以成立的,至少是从某一方面可以成立的。
或者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你个人能力的放大器。那怕你再才华横溢,像李白那样醉酒斗诗篇,但没有一群人帮你四处通达,你也只能浪迹天涯,看着高富帅们左拥右抱,睁着眼睛说瞎话。所以,兄弟们也可以看开点了,都是命运啊,已经天注定,虽然很努力,却没有成功,不能怪国军无能,只能怪,共军太狡猾啊。相应地,学习“社会关系学”比学习社会经济学之类的要重要得多。
归根到底,投胎是个技术活,而且是技术含量极高的活,远比高考、中考什么的重要多了。亲,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看完贴要是不回,很可能以后内地轮回,并且是北京五环外!
第三篇:寒门再难出贵子范文
寒门再难出贵子
“成绩是用钱堆出来的” 发帖网友是一所中学老师,他称,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上个月中考结束,学校有5个孩子上了重点线。他们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这个月,这几位学生的家长们还商议送孩子去澳洲参加夏令营。
“反观我们小时候读书,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基本成反比。班上同学读书好的,家里都很穷。感慨,“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 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甚至有人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农村娃上大学要付出更多。有网友跟帖说:“良好的教育确实需要大量金钱,胎教要钱,早教班要钱,各种兴趣班要钱。农民、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么一两个,而且绝对是那种对孩子超级负责的家庭。“我绝对相信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出高考状元,能够上名校,但是他们所付出的精力,所吃的苦头,真的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 “面对城市学生,我们丧失了基本竞争的机会”。
记者在华科见到了雷磊时,他刚从广州回到武汉,还在为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努力。三天前,他在南方周末发了一篇讲述自己上大学经历的稿子《走到只剩我一个》。好多人都说 “看了你的稿子我们很感触,感同身受。” 农村尖子=城里差生? 雷磊的经历是众多农村大学生的缩影。他出生在陕西平利县一座村庄,2006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过了一本线,但他想上一个更好的大学,选择复读。一年后,他以全县第五的成绩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但一进学校他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同班一名女同学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从她的口中他得知,那所学校中一本上线率竟然达到了97%。“我的成绩太差了,只能上这所学校。”女同学的话深深的刺痛了雷磊的心。“农村的基础教育太差了。”雷磊说。小学时,他就要走7公里山路去上课,每天早晨天没亮就打着火把出发了,走到教室就筋疲力尽,很多学生一去学校就打瞌睡。他们邻近的两个镇每年适龄学生近千,只有五、六个人能考进县中。而有时候,全县一年都没有一个人能考进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几率几乎跟买彩票差不多了。”雷磊自嘲说。他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全乡有史以来考上最好大学的学生。想上好大学全凭自学 农村的孩子不是不想考大学,而是他们考不上好大学。“农村学生在起点上就输了。”雷磊说。“这些差距在中小学时就埋下了。”在农村,不要说培优,连幼儿园都没有。农村学校待遇差,没有老师愿意去。像他所在的中学,大部分老师都是中专毕业,一个本科文凭都没有。雷磊总结说,在农村想考上一个好大学,必须具备N个条件:首先你得生在一个殷实之家,可以供得起你上学的花费;其次你的父母要有很强的意愿培养你成才;而且你得在高中之前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门心思学习;最后,你还得有个聪明的脑子。“要同时具备所有条件,你才有可能在那种环境下考上一二本的院校,差一个都不行。” 由于读书那么难,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又那么小,现在农村的读书无用论越来越抬头。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去读书了。他以前的小学中年生源也逐年下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他们那里上小学,每天要行走7公里,由于中午吃不到饱饭,学生们个子都长的特别矮,而且每天支出10多元,一般家庭都有2个孩子。他们那边一个壮劳力一天的收入大概在50元左右,要是供两个孩子读书,根本无法维持生计。“这些隐形的条件就把很多农村孩子淘汰掉了。
20年前“寒门出贵子”,20年后“寒门难出贵子”,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对此,朱怀球表示,“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记者进行了家访。她发现,在家庭清贫的学生家里,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孩子阅读面比较窄。他们的父母通常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吃饱穿暖,孩子的学习上,鲜有问津。而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看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愈发重要。武大国际关系副教授尚重生称,“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首先,高考的题目对于农村的孩子不利,比如考试中出现的一些网络语言,农村的孩子可能没接触过;其次,“寒门学子”大多信息面狭隘;再次,寒门学子社会关系匮乏,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尚重生提出了担忧:未来“贫二代”越来越多,社会断裂,贫富矛盾增多,不利于社会安定。他说,寒门孩子成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应该更懂事,不能自暴自弃。
第四篇:辩论赛 寒门难出贵子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开宗明义,概念先行。所谓寒门,是指贫寒微贱的家庭。贵子,是指有成就的人。我方的观点是,当今社会,寒门再难出贵子。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寒门子弟受到的教育质量更差。富家子弟拥有比寒门弟子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教育投资,在素质教育盛行之下,高考题目对寒门学生越来越不利;在竞争激烈的考试社会,小升初、补课、游学纷纷需用金钱堆砌。在家庭清贫的学生家里,他们的父母通常因忙于生计,无法在教育上投入大量资金。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进一步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例如,全国十三所外国语学校,每年最优秀的学生都可直接保送进入清华北大。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迈入北大。而多为寒门子弟的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学生中所占的比率不断下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可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教育的薄弱会让寒门子弟在成才的道路上走得更艰难。
第二,寒门子弟拥有的人脉资源更少。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是说,要想做成大事,必定要有做成大事的人脉网络和人脉支持系统。在好莱坞也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当今社会是人脉与金钱的社会,社会阶层间流动性小,优越家庭的孩子能够通过家庭、朋友,结识更多的成功人士,而寒门子弟的家庭多为工人、农民和普通职员,他们缺少这样的途径去结识那些对自己日后有帮助的人。斯坦福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人脉的缺失给寒门子弟本就不易的成才之路加上了重重障碍。
第三,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认可不再仅限于成绩。当今社会讲究的是素质教育、全方面发展。世界500强企业三井物产(中国)业务副总经理王维岭先生表示他更加重视应聘者的气质和基本业务素质。而非成绩单。寒门子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除了最基础的学习,很难再有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而优越家庭的孩子有更多机会培养兴趣,实践锻炼,他们知识面广,多才多艺。在当今社会,实践经验和其他素质上的短板会让寒门子弟的贵子之路更加艰难。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当今社会,寒门再难出贵子。
第五篇:寒门再难出贵子读后感
《寒门再难出贵子》读后感
这篇帖子无非是拆穿了当今社会的真实嘴脸,家庭背景在一些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以后走的路,路上绊脚石的数量,以及你铲除绊脚石拥有的力量。
它揭露的现象让人很无奈,也让我这样的大学生产生了担忧,家庭背景普普通通,在二线城市的二线小镇上度过了之前的十几年光阴,家庭环境可能连小康社会的条件都不满足,可能比刘媛媛说的“我们家都不算寒门,我们家没有门”要乐观一点。现在回想起来,我妈单身一个人把我养到这么大,供我上大学,尽管一路上波折坎坷,她也曾动过不让我读书去打工的念头,好在现在都过去了,过去的争吵我的坚持在这一刻都显得云淡风轻。
尽管现实是这么现实,但是那又怎样呢?难道出身低就意味着一辈子低人一等吗?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不尽相同的,你无法选择你的父母,但是你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倘若你一辈子都在埋怨自己出身不好,责怪父母为什么不能提供更优越的条件,那你就是可悲的,因为你一辈子都只能活在抱怨悲观之中;但是倘若你用乐观的态度去为自己为家人战斗,那你是幸运的,因为你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决定着自己的未来。或许命运是不公平的,每个人一出生的设定就不相同,可能有的人一出生就像是开了外挂,一路顺风,一切都得来容易。那我只能说你去过你的富家子弟的生活吧,我接着感受世界的坎坷波折跌宕起伏了。
小的时候我也经常会想我会不会不是我妈的亲生女儿,而是哪个豪门抱错了孩子,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人说我和我妈长的像的时候我倒是逐渐放弃这个不靠谱的想法了。到了现在其实我一点也不抱怨我的出身,因为我认为每个人的降临都是有他的意义的,我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我领悟到的别人无法领悟的事,经历过他们没有经历的。家境不好不能砍断一个人成功的所有可能不是吗?家境好的人的未来可能由家庭决定,但是我的未来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我很骄傲,就算毕业以后奋斗路上孤苦伶仃,住地下室,吃泡面啃馒头就榨菜,那也动摇不了我要改变现状生活的更好的信心。
想想十年后的自己,你会发现现在吃过的苦都不算什么,反而他们会转变成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出身寒门又怎样,还是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美逆袭的。再回到这篇帖子,作者是在银行工作的,其实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很多人都是靠关系上位。但是难道所有行业都能靠关系上位吗?我不相信!总有很多行业是需要实力的,是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技巧才能胜任其岗位的。
拼出身拼不过的话,咱们来拼毅力吧!有志者事竟成!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一篇领域局限的帖子就开始质疑自己的以后,相反,应该激起自己的斗志,去证明自己,在这个社会绝地反击打一场优雅的翻身仗吧!
其实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自豪门的,二八定律很好的划分出一个数据,20%的人掌握着80%的社会财富,大概只有20%的人算是出身豪门,而作为剩下的80%,我只想说:我们很忙!没空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