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中国共产党山丹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坚持特色方向 发展生态经济 为建设宜居宜游新山丹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山丹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
赵学忠 2011年10月13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县委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山丹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特色方向,发展生态经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山丹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出席张掖市第三次党代会代表。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历史机遇,深化县情认识,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这五年,是全县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五年,是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最大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最明显的五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推进、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全县上下呈现经济发展、生态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我们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完善。在不断深化县情认识的基础上,县委提出并确定了“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把“能人带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充分发挥能人众多、能人经济发达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强力推进能人带动战略,规划建设能人创业长廊,编制《全民创业纲要》,全面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极大地调动了蕴藏在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领导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
五年来,我们抢抓发展机遇,科学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围绕推进科学发展,抢抓政策机遇,争取了一大批事关山丹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共开工建设各类项目661项,建成621项,累计完成投资62.85亿元,其中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197项,建成171项,并积极支持西气东输二线等国家重点项目顺利建设。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24.7%,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人均GDP年均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6%,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2%。与2006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57.7%、50.5%。财政收入于2009年突破亿元大关,大口径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133.2%、138.1%。综合实力逐年提升,在全市考核的位次逐年靠前,在2008年经济综合考核全市第四的基础上,2009年进位全市第三,2010年进位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七项主要经济指标综合排名全市第一。
五年来,我们培育特色产业,科学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精心培育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一是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坚持“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扩绿洲”的生态建设基本思路,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发展生态,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南部水源涵养区的50万亩天然林和17万亩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北部荒漠生态区的231万亩荒漠植[FS:PAGE]被得到封育修复,植被盖度提高到28%,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6%。建设扩大中部绿洲农业生态区,由点到面推进重点绿化工程建设,建成一批生态村社、生态小区、生态企业、园林化单位和园林式旅游景点。二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制定系列扶持政策,重点建设寒旱区节水高效现代农业、山丹花开观光农业、瞭高山高效畜牧业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和9个农民创业园,建成日光温室和食用菌大棚3500多座,规模化设施养殖量占畜禽养殖总量的54%。马铃薯、油料、啤酒大麦、高原夏菜等旱作有机高效农业和制种田面积达到30万亩。土地流转走在全省前列,流转土地占到总播面积的34%。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被命名为全省“农业机械化生产十强县”。省列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中期评估考核名列全省11个试点县第三位。与山丹马场、河西学院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团发展现代农业,院(河西学院)地合作建设食用菌研究推广中心。与劳务基地党委政府和新疆建设兵团、中石油等企业建立协调互访机制,劳动力输转规模稳定在4.5万人次左右,境外输转和就近就地输转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劳务收入增加到5亿元,支撑农民现金收入稳步增加。三是新型工业提速提质。加大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力度,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对重点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改造,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06年底下降了38%。改造提升老工业园区的同时,开工建设占地21万亩的新型工业园区,已有6户企业入驻。全县煤炭在建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建材生产能力由100万吨提高到150万吨,以铁合金为主的冶炼化工业产能由5万吨提高到10万吨,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到50万吨,一批循环经济项目正在建设。新能源开发取得突破,绣花庙风电场开工建设,长山子风电场正在做开工前的筹备工作,100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成功签约。四是旅游产业开发实现历史性突破。争取到省列县域旅游产业开发示范县项目,明确了“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发展定位,打造“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五张旅游品牌。省委书记陆浩同志为焉支山题写了“国博故里”,使焉支山旅游景区有了更为准确的历史定位。焉支山景区晋级为国家AAAA级。焉支山--山丹皇家马场和艾黎景区列入全省“十二五”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盘子。投入1.64亿元,高起点改造焉支山、大佛寺等景区景点的景观和服务设施,建设2个四星级大酒店,建成一批新景点。牵头组建河西走廊旅游宣传联盟,旅游宣传促销立体化、全方位推进,积极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组团发展。地域文化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地方文化图书10余种。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2个非遗项目列入全省名录。2个文化产业公司组建运营。五是通道经济全面提升。科学规划通道经济布局,加快建设物流通道。启动建设占地3000亩的城市新区,拉开了城市大框架,培育了新的经济带,艾黎大道、仁和家园、艾黎国际大酒店、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发展商流服务业,实施“126”工程(建设1个汽车商贸城、2个物流中心、6个专业市场),一批综合市场、物流中心、专业市场陆续建成运营。投资1.35亿元的山阿战备公路建成通车。投资2100万元高标准完成312国道县城过境段改造。支持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加快建设。多渠道投资4亿多元硬化乡村道路近700公里。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高效运转、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县乡畅通、乡镇联通、村社覆盖、旅游景区配套的目标基本实现。
五年来,我们着力破解民生难题,科学发展的环境更加和谐。累计投资近6亿元用于发展民生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投资亿元高标准新建的育才中学如期招生,合并11所农村中学,带动全县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协[FS:PAGE]调提高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建成了县医院住院部大楼、全民健身运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加快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改造步伐。新增保障性住房1500多套、10万平方米,解决了5000多名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解决了近1700名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居民的就业问题。规范工作制度,健全工作网络,文化、计生、卫生等公共服务机构实现了对社区和行政村的全覆盖,社会保障扩面提标任务全面完成,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逐年提高。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被确定为全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重点县。改善政法部门特别是乡镇综治中心的队伍装备和技防条件,建立并完善了矛盾排查调处个案补贴、“和事佬”调解、法院导诉、乡镇综治中心“3+X”、重大社会项目稳定风险评估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信访维稳工作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构实现了网络化、全覆盖,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体系,有效预防和避免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把民族宗教工作作为增进和谐、减少贫困的结合点牢牢抓在手上,2个宗教和顺示范村和1个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建设扎实推进。连续五次通过了省级双拥模范县(城)验收,创建了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
五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发展的组织保障更加有力。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理论武装工作全面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决策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更好地发挥了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省列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发展等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实现了党对“两新”组织的全覆盖,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组织开展了“讲学习、比奉献、促增长、保稳定”主题实践活动和“百日争创”集中攻坚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党组织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增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能人进班子工程”全面推进,能人型村干部比例提高到70%以上。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换届工作全面完成。严格执行干部工作政策法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大批基层业务骨干通过公开竞聘走上领导岗位,选人用人公信度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切实加强廉洁从政建设,“一把手”不分管人权、财权制度全面落实,干部勤廉度网络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推广取得良好效果,干部作风持续好转。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和省、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县委的领导下,县上四大班子团结协作、真抓实干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驻丹部队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我们与时俱进、探索创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山丹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各位党代表、广大干部群众、各级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驻丹单位和驻地部队,向所有关心山丹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有这样一些启示和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和完善。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建设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第一要务”的理念,以巨大的理论和实践勇气,立足全局,谋划长远,推进改革攻坚,以思想大解放推进经济社会大发展。二是必须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建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节水型社会。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FS:PAGE]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能人带动的轨道上来,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民生质量的改善上,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尊严的生活。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培育特色,突出重点,抓主抓重,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在更宽更高的层面上推进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深化组团合作,巩固提升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六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县委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推进科学决策,驾驭复杂局面,维护社会稳定,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这些经验和启示,是我们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是过去五年的实践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和发扬光大。
二、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国家层面来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强势推进,国办47条意见和甘肃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相继出台,祁连山区生态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给水利建设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都为山丹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全省来看,省委确定了“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山丹在“一体两翼”战略部署中被列入河西走廊绿色循环经济区、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河西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河西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和张武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上将获得持续有力的投资支持。省委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生态文明省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以及市委以生态经济为主线,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和民族团结进步市”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指明了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我县特色鲜明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人才资源富集的核心动力优势,特别是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干部群众心齐气顺、敢为人先、敢想敢干、敢于创业的精神面貌,都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们还存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基础条件差、生态条件脆弱、能源资源约束强化、优势产业总体竞争实力不强等困难和问题,但总体来看,我县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趋势,切实增强机遇意识,不断完善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四市”建设目标,坚持和完善“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培育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能人带动、机制创新、开放合作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党的领导能力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保障,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扩容提升新型工业,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探索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实现经济社会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局部重点突破发展、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目标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转变发展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把我县建成张掖重要的煤炭供应和煤化工基地、河西新型建材基地,成为张武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祁连山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河西节水设施农业重点县、文化大县、旅游大县[FS:PAGE]、通道经济强县。
我们坚信,在十四届委员会的领导下,只要全县上下凝心聚力,锐意进取,这次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山丹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三、准确把握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加快山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生态经济这个主线,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牢固树立“发展为要、生态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收效,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生态型特色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一是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总是流向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因此,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山丹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尤为脆弱,必须把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坚持不懈地落实好“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扩绿洲”的生态建设思路。南部水源涵养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支持山丹马场及更大范围实施生态补偿机制项目,保护好森林、草原和湿地。北部荒漠生态区加大封育力度,退牧还草实现自我修复。中部绿洲农业生态区由点到面建设重点生态工程,配套完善农田林水网络系统。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坚持不懈地争取和实施更多的生态建设项目,努力形成高效、稳定、和谐的生态系统。统筹提高水的利用率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大力发展生态节水型产业,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努力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倡导用生态伦理道德规范生产生活行为,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县。
二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山丹是一个典型的灌溉绿洲农业地区,发展现代绿洲农业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选择。要坚持“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理念,按照节水、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目标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化区域布局。自北向南布局现代设施农业、高效精细种植业、旱作节水有机农业、生态畜牧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等绿洲农业发展功能区,加快建好旱寒区节水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等试验示范园区和农民创业园,扶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创新经营机制。引导能人投资创办家庭农场,支持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户联建农产品基地,整村整社推进发展设施畜牧业,靠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加快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进程,走出一条干旱缺水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的成功路子。完善市场体系。融入张武定农产品加工基地,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优原料品牌和农产品加工品牌,稳步提高主导农产品的商品率、就地加工率和市场占有率,走产加销一体发展的路子。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与大中型超市和流通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稳步扩张营销规模。配套加快储鲜能力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坚持走好周边收购、引种改良、设施育肥、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商品化畜牧业发展路子,提高养羊大县建设水平。
三是着力壮大新型工业。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工业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山丹是张掖市乃至甘肃省的老工业基地,资源型传统工业曾经是山丹的优势,在新的形势下,必须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走以生态理念为引领,节能降耗、低碳环保、洁净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引强入丹,规范矿产开采秩序,加快资源整合力度,保护和治理好矿区环境,提高煤炭等资源开发的科学化水平。推进建材行业兼并重组,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引导冶炼化工行业加快技改扩建步伐,配套环保设施,开发高端下游产品,拉长产[FS:PAGE]业链条。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融入张武定农产品加工基地,在组团合作中力争有所作为,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以风能、太阳能开发为突破口,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与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有效对接,执行好工业园区“一园三区”建设规划,配套基础设施,为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在园区落户创造条件,推进工业经济走上集约化发展的路子。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新上一批煤电联产、热电联营等循环经济项目,在企业内部、行业之间形成紧密的循环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基础上培植财源,壮大财力,进一步夯实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
四是着力提升生态旅游业。旅游产业低碳环保,是朝阳产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大景区建设力度,培育做强“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五张旅游品牌,不断提高“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特色旅游的知名度。焉支山和马场景区立足保护生态,从文化和生态两个方面深挖“国博故里”、“皇家马场”、“中国最美草原”的丰富内涵。长城景区立足修复生态,培育汉明长城访古游、古战场探险游等新的旅游元素,进一步提高山丹旅游的吸引力。艾黎景区重点建设艾黎新西兰国际旅游村,培育红色旅游和新西兰风情旅游项目。佛山景区集中彰显“一方生态、一世佛缘、一曲和谐”的生态文化、佛教文化和山丹民俗文化内涵,统筹做好“两山一水一佛一城”这篇文章,合理利用山丹河、祁家店水库有限的水资源,为景区和城市注入更多的水元素。完善旅游产品市场化营销机制,提高山丹旅游的含金量。要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生活消费功能,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支撑。争取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项目,确保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充分发挥作用,为城乡居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消费服务,确保文化消费有固定场所、有经费保障、有专业队伍。要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复活民间说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实施县域文化遗产挖掘、整理、编纂、出版工程。进一步做好图书文博工作,提高文物大县建设水平。扶持文物复制、民间工艺等传统文化产业形成规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艺演出团体和文化经营实体。不断丰富地域文化内涵,开发新的文化产业,用现代传媒包装地域文化产业,提升开发层次。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县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五是着力提升通道经济水平。山丹具有发展通道经济的比较优势。重点建设好占地3300亩的城市新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为城市新增人口置业发展创造条件,打造通道经济核心平台。推动与山丹马场等大中型企业和驻丹单位的一体化建设,打造城市新区经济带和环城经济圈,建成配套现代的供排水和集中供暖体系,不断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服务水平,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在县城、交通主干线和重点集镇建设一批综合市场、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促进商贸流通业科学布局、集中运营、规模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广泛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民间经贸活动,为张掖现代运输物流中心提供东翼支撑,把山丹打造成一流的国防后勤保障基地、河西重要的物流中心、青蒙两省区最便捷的交通要道,打造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新型城市。
六是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四化”示范村为目标,统筹推动“三农”工作,引领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要优化农村基本格局。建好乡村集镇,引导农民集中定居,引导贫困村群众移民定居。引导农民集中建设经济、适用、节能、生态的新型住宅小区,整理更多的土地[FS:PAGE]发展生产。以城镇为点,以道路为线,以特色产业基地为面,以生态保障区为屏障,点线面结合,功能互补,不断优化新农村建设发展基本格局。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壮大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在旅游产业和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家政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鼓励农民进城置业、创办实业,使更多的农民变成有稳定收入的市民。要提高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效,培育新型农民,夯实城乡居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技能基础。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改善贫困乡(镇)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不断完善农村基本制度。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组建运营村镇银行,支持创办民营微型金融企业,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拓宽“三农”融资渠道,探索创新惠农资金使用办法。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激活土地资本要素。进一步加强能人型村班子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治安维护、环境保护、集体经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等方方面面的农村自治制度,促进农村社会建设发展走上制度化轨道。
七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山丹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必须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夯实长远发展的硬件基础。要改善水利设施。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增建调蓄设施,高标准完成渠系配套改造,用高效节水工程设施武装引水到地头灌溉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高引水输水效益。要构筑立体交通枢纽。高标准完成旅游景区、城区、工业园区和县乡道路硬化改造,实现县乡畅通、乡镇联通、村社覆盖、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配套目标,构筑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要健全能源信息网络。加快电网建设步伐,提高电力供给保障能力。争取开工天然气利用项目。加快电子商务建设,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成快捷顺畅、全面覆盖的信息高速公路。
八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财力有限的县而言,必须优先解决好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全面推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加快医疗设施改造步伐,提高诊疗水平和公共卫生防控应急能力。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努力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要争取实施户籍改革等社会建设管理改革试点项目,努力破除制约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障碍。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广聚力量建设好宗教和顺社区和民族团结示范村,巩固提升团结和顺的民族宗教关系。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综治维稳工作,解决好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大力推进平安建设。要落实监管整治责任,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巩固发展成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和落实应对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四、强化保障措施,营造宽松宽厚的创业环境
实现本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宽松宽厚的外部环境和配套良好的保障措施。必须发挥好人才资源核心要素的作用,强化抓落实的各项工作措施,确保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一是优先实施教育发展战略,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不断夯实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基础。配套提升初级中学办学水平,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逐步使全县初中教育阶段实现学生享受公平教育、老师享受公平待遇、家长享受公平地位的目标。加强校长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善生源管理机制,培育名师,打造名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FS:PAGE]续提升高中办学质量。整合资源加强职业教育,支持山丹培黎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服务地方建设发展。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兴办教育的大好局面。统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精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围绕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引进、推广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幅度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以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内部挖潜,外部整合,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建设星火科技示范园,加快星火产业带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技术人员开展课题试验,兴办农业科技服务和产业化经营实体,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加强区域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益化主导、市场化推动、网络化运行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水平,增强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
三是深化实施能人带动战略,为加快发展提供核心动力。全面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深化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和全民创业工程,引导能人投资发展生态型产业,把能人创业长廊建设成生态经济长廊,把能人创办的企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成生态型经济实体。靠能人型村干部引导农业农村经济走上生态发展之路,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核心动力。健全能人协会组织,实现对能人创业基地和创业领域的全覆盖,提高能人引领全民创业、扩张优势产业、服务公共事业、维护稳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推动能人带动战略在更宽更高的层面上发挥好核心动力作用。着力为能人营造宽厚的创业发展环境,围绕引进能人、发现能人、培育能人、使用激励能人,设立专项资金,出台优惠政策,完善工作制度,培养一批科技领军能人和一线创新能人,在各行各业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能人队伍,进一步激活发展要素,增强发展活力。
四是加强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和谐环境。要强化理论武装,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理论武装工作水平。加强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应对和用好现代传媒,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正面引导社会舆论,推进普及科学发展观理论。开展立体化的宣传战役,凝聚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和居民群众的人文素养,重视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净化社会环境,弘扬新风正气。发扬甘肃精神,挖掘丰富山丹精神。强化睦邻友好合作。支持驻地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和国防动员能力。深入持久地开展营造环境和作风建设活动。
五是加强党的领导,为加快发展提供根本保障。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谋划全局、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谋划、协调、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战略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团结协调能力和攻坚执行能力。突出生态经济主导理念,建立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发挥好考核激励的导向作用。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积极为统一战线发挥特殊重要作用搭建平台。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发挥好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快依法治县进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FS:PAGE]水平,维护司法公正。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和主要负责同志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治理行业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建设清廉勤政的干部队伍。
同志们,总结“十一五”成就,我们信心百倍;展望“十二五”未来,我们豪情满怀。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勇于创新,朝着既定目标,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开创全县各族人民群众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篇:在中国共产党林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在中国共产党林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在中国共产党林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王军
(2016年7月4日)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林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十三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现在,我代表中共林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克难攻坚,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五年来,在中央、省委和安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十三届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较好完成了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稳步攀升。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471.2亿元,较2010年增长66.6%,年均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527亿元,较2010年增长110.3%,年均增长16%;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亿元,较2010年增长69%,年均增长1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年位居全省十强,姚村、陵阳等5个乡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
(二)转型提升协调推进。工业转型稳步提升。不断加快钢铁、汽配等传统产业改造,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电子电器、玻璃纤维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电器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153亿元,较2010年增长78.8%。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西部地区首家设在县域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省唯一的“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成功晋级三星产业集聚区。旅游三产融合发展。五年来,旅游“国字号”品牌达到24个,游客总数2411.9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51.3亿元。红旗渠·太行大峡谷顺利通过国家5A级景区初审,红旗渠申遗迈出坚实步伐。成功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荣膺“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城市”。商贸物流、低空运动、休闲疗养、教育培训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三产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提升了15.3个百分点,达到了38.4%。建筑业实力不断壮大。打造建筑业“总部经济”,扶持建筑业做大做强,总部大厦建成投用。建筑企业总数317家,建安总产值、劳务纯收入分别达1100亿元、100亿元。获批全省唯一“建筑业综合发展试点市”,获评黄河以北11省(市、自治区)唯一的“中国建筑之乡”。
(三)富民福民成效显著。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结合林州山多坡广、民间资本充裕的特点,大力发展坡地经济,初步形成了以高效农业为引领,集食品深加工、光伏产业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一二三产立体化产业格局。成功引进河南新大牧业法国种猪项目,巩固提升畜牧养殖业,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河南省生猪和蛋鸡产业优势发展集聚区。民生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来,财政用于公共事业和民生保障资金123.1亿元,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2%。投资15亿元,新改扩建学校83所。红旗渠干部学院、一中西校区、省实验学校林州分校、人民医院新址等一批公建设施建成投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被评为“六星级慈善城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投资1.3亿元建设“天眼”工程,技防水平显著提升,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在全省提升了34个位次。大力推行“责任+阳光+规范”信访模式,将大量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
(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晋豫鲁铁路、林长高速全线通车,鹤辉高速林州段完成总投资90%,林桐高速开工建设,东南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全市公路总里程2507.7公里。开展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有效改善了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加快电力设施建设,电力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城市品位迅速提升。积极推进旅游黄金通道和城市精品大道建设,一批城建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主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城镇化率达到49.5%。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8.6%、33.7%、44.3%,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市。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和蓝天碧水工程,280家企业完成环保设施提升改造,拆除冲天炉328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和生态创建工程,荣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五)发展活力更加强劲。科技创新不断进步。863林州科技产业园作为河南省首家在县域设立的863科技产业园,被评为“省级科技孵化器”。顺利加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3%。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称号。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政府效能明显提升。乡镇综合执法改革稳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有序展开。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交易项目1195个,交易额81.82亿元,增收节资8.22亿元。强化招商引资,成功引进香港豪德集团、英利集团、北大方正等知名企业,协鑫、英利、晶澳等710MW光伏发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国际汽配城等项目成功落地。金融体系日趋完善。金融机构总数达60家,组建了城投、汇通、红旗渠集团3大投融资平台,政府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挂牌企业达16家,后备企业50家。成为全省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市。
(六)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党护党意识明显增强。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一批优秀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选人用人导向更加鲜明。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各级党委履行“两个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建立了市委巡察工作机制,巡察的震慑、遏制、治本作用初步显现。高标准建成红旗渠干部学院,与红旗渠、红旗渠纪念馆形成了集党性教育、精神传承、开放合作、对外宣传于一体的重要战略平台,共培训各级各类班次835期学员5.5万余人次。党对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切实加强,人大、政府、政协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宣传、统战、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工作和党管武装工作成效明显。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的发展充满艰辛,五年的成就鼓舞人心。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林州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我们干成了许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干成了一些多年想干并最终干成的大事,干成了一些常人认为难以做到的大事。过去的五年,也是林州发展科学性明显增强、后劲势能蓄积壮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五年,是林州地位形象显著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四大班子精诚团结、真抓实干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上下同心、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十三届市委,向全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向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开放度、包容度不够,与先进县(市、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新兴产业占比不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快,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多,调结构、稳增长任务艰巨。三是城市功能尚需完善,城市品位仍需提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四是缺乏高等教育平台,体制机制、载体平台的建设亟待加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不够浓厚,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系统、不完善,金融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五是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六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支撑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林州既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优势,又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和压力,只要我们积极适应新常态、保持科学发展定力,就一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一)整体思路
今后五年,市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一核心,立足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长远目标,坚持精神立市,突出党建引领,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三力同驱”,工业、建筑业、文化旅游业“三业并举”,全域式景区、全域式园区、全域式社区“三域共建”,加快建设富美林州、幸福家园。
——关于“生态建设核心”。林州的优势在生态,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态。把林州拥有的优质生态环境资源维护好、提升好,既是对林州现有基础、现有优势的拓展提升,也是对十八大“五位一体”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的积极回应和深度融合,是未来林州发展的核心生命力。未来林州的发展,靠的就是人气,我们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既是为了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居民幸福感,更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经济元素汇聚林州,夯实林州健康永续发展的基础,把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关于“精神立市”。当下,红旗渠已远远超越了引水工程本身,成为林州特有的标签,是林州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红旗渠精神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日益提升,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是延续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脉的具体载体和文化景观地标,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坚定“三个自信”的鲜活教材,体现了中华民族“顺民意、利百姓、福子孙”的血脉传承。我们要坚持“精神立市”不动摇,继续把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作为林州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强劲引擎。
——关于“三力同驱”。我们把林州的发展历程概括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战太行已完成并得到升华,出太行在一定意义上也已经完成,富太行正在进行中,美太行才刚刚起步,福太行是根本目标。现在我们提出“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三力同驱,齐头并进,就是为了让林州百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裕和幸福。
——关于“三业并举”。工业、建筑业、文化旅游业是我市目前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下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就是要以这三个产业为引领、为带动,不断壮大经济总量,不断优化和提升三次产业结构。在坚持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不动摇,加快做强建筑业的同时,要把文化旅游产业提高到调结构、促发展的应有高度,将其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关于“三域共建”。“三域共建”集中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先富带后富、城市带农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林州拥有绝佳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在2046平方公里土地上,要以景区、园区、社区的理念和标准,高起点、高品位规划建设林州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在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上持续提升,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持续提升,在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上持续提升,力争把林州打造成处处是风景、村村是景点、人人能致富的全域式景区。要鼓励引导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农户,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适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吸引创意、动漫、文化、养生养老、旅游度假休闲等项目落户林州,形成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产业的特色园区。在打造环境、发展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打造全域式社区,让老百姓享受到社区公益服务,互帮互助,不断提高和满足群众的参与感、荣誉感、公益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于“打造世界人文山水城市,建设富美林州、幸福家园”。打造世界人文山水城市不仅是定位,还是一种发展理念。世界上许多知名城市,规模不一定大,人口不一定多,而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独特内涵和优势。林州有山有水有精神,太行山、淇河、淅河、漳河、洹河和红旗渠水共同奠定了林州山水格局。红旗渠精神、太行山精神、淇河文化在这里融合升华,共同赋予了林州独特的人文气息。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既有基础,又非常现实。现在的林州已经具备了许多世界性元素,红旗渠精神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知,林州山水每年吸引10余万国外游客来林观光旅游,还有国际滑翔伞比赛、世界和平艺术节,红旗渠干部学院已经举办了多次国外人士培训班,林州建筑已走向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等等,林州正加快步伐走向世界。所以林州有资格、有条件将城市的高度定位为在世界上有一定认知度的人文山水城市。而建设富美林州、幸福家园是全市百万人民的共同愿景,也是我们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通过持续推动林州经济“大而强”、环境“靓而美”,让百万林州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足、更加幸福。
(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全市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建成国家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智慧城市、文化名城,建设面向中西部地区和京津冀一体化区域金融服务港,打造三省交界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中心、物流商贸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大数据运营中心。
(三)发展支撑
围绕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六大支撑工程”,持续厚植优势,全力推动林州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保障发展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大党建”工程。强化党建主业主责,加强各级党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大金融”工程。进一步激活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丰裕优势,推进农信社改制,鼓励设立民营银行、网络小型信贷公司、保险公司,加快建设各种基金和资本金融平台,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丰富金融元素,优化金融服务,持续提升资本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大数据”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选择优势领域,积极推进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社会管理的深度融合,以点带面,逐步突破,加快构建高效的大数据服务平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各行业数据共享和互动,努力打造三省交界大数据运营中心。
——“大城建”工程。坚持规划、建设和管理并重,加快推进西部休闲森林带建设,进一步加快老城区、城乡结合部、黄金通道、精品大道、主干道两侧的棚户区改造以及各类城市管网建设,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推动国家文明城市等系列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城市内涵和宜居水平;坚持法制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鼓励引导市民广泛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大水系”工程。“天开图画”,大自然把绝美的山景给了林州,八百里太行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林州,林州山景风光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无与伦比的。我们接下来需要补的短板是水,林州境内有四条天然水系和红旗渠干支系统,林州有基础、有条件做好水的文章,增添城市灵气。我们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水系,科学规划,因势就势,启动“红旗渠水资源再利用工程”,在全市城乡打造尽可能多的水面、湖面、湿地景观,通过3-5年的努力,我们就能够建设成山水相映的田园水系、山水风光,这才是林州这座城市真正的魅力所在。大家要充分认识到,林州是一座拥有世界级山水风光资源的城市,我们一定要树立信心、倍加珍视、百般呵护。
——“大医教”工程。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新建妇幼保健院,大力引进高水平民营医院。强化环境、设备、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做强做大肿瘤医疗等优质品牌,全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在持续提升基础教育的同时,争取建成“一本一专”,大力推进景区式职教园区建设,加快形成本地高等教育优势,破解人才缺乏问题。
以上思路、目标和支撑,是我们立足自身实际统筹国内大局大势厘定确立的,反映了百万林州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一定要奋发图强,创新实干,不辱使命,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
三、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推动林州实现跨越发展,必须突出重点,创新举措,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在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
(一)坚持多业并举,优化结构,推动“富强林州”新跨越。一是做强工业。进一步坚定发展实体经济、工业经济的理念,围绕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铝电、钢铁、汽配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端钢管、铝材深加工、精密铸件、汽车配件及整车、数字化机械装备系统等高附加值产品,着力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电子电器等新兴产业,逐步延伸玻纤、电路板、电子电器等相关产业链条,力争形成超百亿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二是做优建筑业。支持建筑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放大“林州建筑”品牌效应,提升建筑企业整体实力,拓展建筑领域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设立供应链公司,为建筑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持续壮大建筑业“总部经济”。三是做大文化旅游业。结合红旗渠申遗、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创建5A景区,进一步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加强体验、休闲、消费式旅游服务,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养生等产业,尽快形成“大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围绕中心商务区等平台打造,发展特色物流园区,加快电子商务、物联网等建设,全力提升商贸物流业;鼓励支持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文体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林州。四是做靓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坡地经济,着力打造成涵盖一二三产的立体产业,进一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景”变“风景”,把整个市域建设成一个大游园。同时,利用荒山荒坡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和风力发电。
(二)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并进,推动“宜居林州”新跨越。一是加快城乡融合。规划建设林东新区、黄华文旅新区,构建东至翟阳线、西至红旗渠一干渠、北至安姚公路、南至桃园河的核心区、创业区、休闲区、辐射区等功能齐备、互联互通、互为支撑的城市大格局。“十三五”末主城区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人口40-50万,城镇化率达55%。鼓励姚村创建镇级市试点、临淇镇打造全省首批重点示范镇试点,促进产城对接融合,加快姚村城市化、林陵一体化、林横一体化。鼓励各乡镇结合发展传统和资源禀赋,建设工业集聚型、三产商贸型、旅游服务型等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小城镇。二是打造战略通道。加快推进鹤辉高速、林桐高速、国道G341建设,积极谋划运作安林城际铁路、南太行旅游快速通道,真正彰显三省交界区位优势。高标准打造旅游黄金通道和城市精品大道,加快提升城市美誉度、吸引力。三是提升城市品位。加大对国内知名开发企业的招商力度,开发建设高品位住宅小区,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吸引更多外地人来林州购房居住、旅游度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快道路、安居、教育、医疗、供水、供气、绿化、亮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绿地游园、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公共设施,力争将林州打造成一座“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城市。四是优化生态环境。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和美丽乡村工程,持续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坚持以水活城,全面推进城乡水系、田园水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等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努力推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
(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活力林州”新跨越。一是持续深化改革。坚持“一跟进、两聚焦”原则,积极跟进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改革事项,聚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二是全面扩大开放。积极搭建各类资金平台和对外开放平台,叫响林州品牌,拓展开放领域,变招商引资为招资引商,切实发挥资金在引领企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打造多引擎招商模式,注重企业、乡镇、村庄引擎作用发挥,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域外资本和项目,着力招大引强、招新引高。创新招资引商理念,变政策优惠为环境优化、变全面出击为精准招商,切实增强招商实效。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切实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比,不断扩大社会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鼓励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支撑作用明显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和示范企业。四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招才引智政策,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加快“一本一专”建设,以学院建设汇聚更多人才集聚林州。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确保人才招得来、引得进、留得住。
(四)坚持依法治市,民生为本,推动“和谐林州”新跨越。一是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履行职能。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和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强化法律底线意识,善用法制手段推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紧紧依靠法治保障来推动发展,促进社会长治久安。二是全力打造诚信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红旗渠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失信约束机制,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坚持示范引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三是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要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政治任务和重大民心工程,认真研究制定精准扶贫举措,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工作要求,确保到2018年贫困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新农合保障水平。四是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监控体系和市民投诉平台,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数字化水平。深入推行“责任+阳光+规范”信访工作模式,持续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固本培元,夯实基础,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履行新使命,实现新目标,核心在党,关键在人。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以先进的思想指导跨越发展。要坚持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发展能力。全面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站稳政治立场,永葆为民情怀,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持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二是提高执政能力,以担当的队伍引领跨越发展。要把那些真正有担当、有血性、有知识、有头脑、有思想,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放到关键岗位上,通过用干部树立清风正气。突出选优配强党政“一把手”,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非党领导干部,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敢于担当、奋发有为、团结协作的坚强领导集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推动集中性教育向日常性教育延伸,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夯实基层基础,以坚强的组织保障跨越发展。要强化各级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意识,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抓党建。围绕“1+4”理念,以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抓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创建全域式服务型社区、打造“一党委一特色”党建品牌等四项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深入实施党建红旗渠工程,持续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争创一流业绩、争当时代先锋。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四是坚持为民务实,以良好的作风促进跨越发展。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着力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鼓励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到基层一线倾听呼声、解决问题、转变作风。持续开展庸懒散等问题专项治理,以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实现新发展。
五是深化反腐倡廉,以严明的纪律推动跨越发展。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廉政准则》等要求,严守党的纪律规矩,做到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拳出击,严惩腐败, 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完善党内监督,加强和改进巡察工作,实行常态化巡察,形成强有力震慑。
各位代表、同志们,上下同欲,方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志存高远,才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让我们在新一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林州自信,强化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市百万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奋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美林州幸福家园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中国共产党清水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清水跨越式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清水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共清水县委书记刘天波
(2011年9月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清水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十三届县委工作简要回顾
县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等历史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5〃12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深入实施省、市、县区域发展战略,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超额完成了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全县发展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
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显著提升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预计至2011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24.42亿元,较2006年底增长1.41倍;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68亿元,较2006年底增长4.1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5亿元,较2006年底增长3.2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4.86亿元,较前五年增长7.6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亿元,较2006年底增长1.3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0元,较2006年底增长95.8%;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较2006年底增长1.04倍。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排名前移了7个位次,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五年来,我们狠抓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极大改善了加快发展条件。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四大班子一起上,全县人民齐动员,凝心聚力,劈山开道,打通了惠及南部山区群众,加强对外联系的清社公路;抢抓机遇,全力争取,天平铁路、庄天二级公路过境段项目开工实施;通达通畅、通乡油路工程成效显著,长期以来困扰全县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问题得到突破性改善。探索新村建设型、旧村改造型、异地搬迁型、小城镇建设型和产业带动型等五种模式,扎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能源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农业重点项目;全面完成8888户灾后重建城乡居民住房和教育、卫生、交通等1287个灾后
重建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继牛头河改道工程的成功实施,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五横九纵”的道路网络框架全面形成,集中供热、客运汽车站等公益设施和17家商住小区建成使用,充国广场、大剧院、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县城电网改造、牛头河翻板坝和十里风情线等重点建设工程相继开工,城区面积扩大到5.3平方公里,净增2.3平方公里,一座焕然一新的清水县城拔地而起。18乡镇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五年来,我们大力实施改革开放和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增强了加快发展活力。争取实施并建成了一批交通、水利、城建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项目。累计争取实施国家重点项目320项,完成投资59.59亿元,落实项目资金18.69亿元,极大地增强了发展后劲。成功签约华能2×1000兆瓦火电、凯迪生物质能源综合开发、远大和远景风力发电等重大能源项目。鑫烨化工、轩辕纸业、天赐实业、大元泵业等一批工业企业落户清水。农村综合改革、土地流转、投资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县属企业改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教育、卫生系统三项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积极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主动与兰州市安宁区、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咸阳市杨陵区缔结为友好县区,与省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院(校)地科技合作协议。积极组团参加西交会、兰洽会、伏羲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活动,成功举办三届轩辕文化旅游节暨经贸项目洽谈会,促进了交流协作,扩大了对外开放。
五年来,我们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通过验收。“两基”教育成果巩固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明显进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不断提高,省级卫生县城通过验收命名。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城乡文化事业日益繁荣,“轩辕故里”文化品牌不断彰显,我县被命名为省级“轩辕文化之乡”。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大幅度提升。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得到加强。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双拥工作广泛开展。社会保障事业积极推进,探索创建的农村二女户养老保障机制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五年来,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明显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收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成效。在加快发展中形成了“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锤炼了干部队伍,凝聚了工作合力,推动了各项工作。干部差额选任和规范县委书记用人权两个试点工作得到中央、省、市充分肯定。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探索试行村级党组织“分类提升”工程,促进了农村基层党建的规范化、科学化。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开展“五型”机关和“五好”党组织创建,机关、乡镇、社区和非公有制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广大老干部心系清水,为推动全县各项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党风廉政建设
责任制全面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建立,认真落实了中纪委五室联系点的各项工作。全县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各位代表、同志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清水经济发展步伐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对外形象不断改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五年。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县四大班子团结协作、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清水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离退休老干部,向武警官兵、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向全县各族人民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五年的成就令人鼓舞,五年的成就催人奋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农村贫困面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县情;交通还不畅通,基础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农村基础条件差,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群众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工业企业规模小,聚集度低,拉动力弱;县城综合功能还不完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财源结构不尽合理,增长后劲仍然不足;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艰巨;党员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本领亟待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发展软环境还不够宽松。等等这些方面,仍然是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面对,必须高度重视,并下功夫加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加快清水的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积极应对新的形势变化,用创新的办法解决矛盾,以创新的思维破解难题,才能走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动摇,靠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才能把清水的事情办好,把我们的各项发展事业推向前进。
——必须始终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依靠项目的有效拉动,才能实现经济建设的大发展、社会事业的大繁荣。
——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特色产业不动摇,依靠特色产业的有力支撑,才能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夯实加快发展的稳固基础。
——必须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动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动摇,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这些有益的经验,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坚持和发扬。
二、今后五年全县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放眼今后,我们已经站立在一个新的起点之上,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全力实施跨越式科学发展战略的新时期。我们既要对过去的喜人成就感到自豪,更要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纵观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形势,虽然我们面临的大环境依然比较复杂,在前进的道路上,还要面对许多的困难,遇到诸多的挑战,但总体上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上升;国内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物价上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热点难点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受资源、交通、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仍然相对较慢,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阶段性特征仍将长期存在;周边地区非常强劲的竞相发展势头,将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更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推动清水跨越式发展,有许多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和省、市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间的交流协作更加密切,有利于我们加强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发展上的对接,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将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入,有利于我们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国家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将我市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有利于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有益探索和艰苦奋斗,为我们打下了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全县人民强烈的发展愿望,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准确判断和把握今后的发展形势,我们坚信,不管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以“不为落后找理由,只为发展想办法”的工作勇气,积极化解不利因素,积极抢抓新的机遇,我们就一定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挑战,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开创清水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抢抓“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历史机遇,遵循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发展战略和全市“1135”发展战略的总部署,按照“率先突出川区、着力提升山区、示范发展园区、统筹城乡全局”的布局构想,深入实施“5551”战略,即:实现“交通道路、特色产业、城乡建设、工业经济、教育质量”五大突破,突出“项目带动、生态建设、旅游开发、社会管理、民生改善”五大重点,强化“党的建设、环境优化、项目整合、人才队伍、机制创新”五大保证,努力把清水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西部科学发展特色县。
总体目标是:全县经济发展速度达到15%以上;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元;力争实现“三翻番”(生产总值、大口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1年翻一番)、“三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省、市平均增速)、“三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内)。具体来说,就是要以重点工作集中突破为抓手,力争实现“八加快、八跨越”。即: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在保障加快发展的安全战略上实现新跨越;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强加快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实现新跨越;加快特色产业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和破解“三农”问题上实现新跨越;加快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在加强招商引资和提升新型工业经济规模效益上实现新跨越;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在实现与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上实现新跨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统筹城乡均衡发展上实现新跨越;加快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实现新跨越;加快民生建设和社会建设,在提升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管理创新上实现新跨越。
布局构想上,率先突出川区,就是要在牛头河和后川河河谷川道地区,做到六个率先。即:率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加快特色产业建设、率先加快新农村建设、率先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率先加快商贸旅游产业发展、率先加快招商引资,使之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着力提升山区,就是要立足广大山区的基础条件,立足地域优势,主打特色品牌,着力实现四个提升。即:以水、电、路、气、房为主要建设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山区基础设施提升;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核桃、肉牛、高山蔬菜、劳务输出等农业优势产业,实现山区产业发展的提升;加强生态建设,开展环境整治,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改善群众住房、上学、就医条件,实现山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之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示范发展园区,就是在牛头河和后川河川道地区,形成以轩辕窑、温泉为主的轩辕文化旅游经济区,以循环经济产业园、东关工业园、新城工业园为主体的清水工业区,以华能火电、远大和远景风电、凯迪生物质能源发电为主的陇东能源基地清水项目区,以魏家塬、陈家塬等城郊八大塬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区等四大经济发展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使之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区。统筹城乡全局,就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体系功能,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示范村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向农村延伸,提高广大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互通、互补、互促和共同进步。
上述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布局构想,体现了“十二五”规划,体现了上级要求,体现了全县人民的愿望。落实这些战略目标和布局构想,事关全县人民的福祉,事关清水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把壮大经济实力作为跨越式发展的中心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根本目标、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坚强保证等“五大原则”,按照西部科学发展特色县的定位,高起点、大手笔地谋划和实施一批支撑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大工程,集中建设一批聚集生产要素的大园区,争取引进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用大工程、大园区、大项目支撑战略思路落实,引领发展布局调整。在今后五年中,要坚持不懈地以60万亩干鲜果基地、500万头(匹、只)良种畜禽基地、1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20万亩优质梯田、牛头河和后川河综合开发、轩辕文化园开发、2×1000兆瓦火力发电、400兆瓦风力发电、30兆瓦生物质能源发电、天平铁路和庄天二级公路清水过境段、县城至大湾口县际公路、村村通水泥路、东部新城区开发、城乡危旧房改造等重大城乡建设工程为支撑,全力规划建设以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产业示范园区,努力培育新的增长极,最大限度地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
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动摇,解放思想不停步,求真务实不空谈,狠抓落实不松懈,持之以恒不懈怠,就一定能够使之变为现实,在加快清水发展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的辉煌,夺取新的成就!
第四篇:在中国共产党靖远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继往开来 团结奋进
努力开创靖远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靖远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郑
钰
(二Ο一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靖远县第十三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靖远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县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顺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预计到2011年底,全县生产总值将达到45.6亿元,年均增长14.65%;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42亿元,年均增长31.6%;县级财政收入达到1.46亿元,年均增长32.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26.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71元,年均增长14.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4元,年均增长12.28%。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抢抓国家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白银城市转型、国务院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五年来全县共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各类重点项目819个,完成投资49.55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81个,完成投资19.61亿元。黄河公路大桥、乌金峡水电站、曹若人饮、县城集中供热等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4.2亿元的双永生态供水工程已通过省发改委审查,县城至吴家川二级公路、兴堡子川人饮工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顺利推进,为靖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特色产业优势凸显,现代农业稳步推进。蔬菜、畜禽、林果三大产业规模效益提升,全县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32万亩,畜禽饲养量735万头(只),林果面积18.5万亩,特别是枸杞和文冠果产业发展迅猛,分别达到8.12万亩、5.8万亩。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0家。节水灌溉和全膜双垄沟播面积分别达到21万亩、18.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8.7万吨。茄子、辣椒、羊羔肉等21种农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小口大枣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靖远县先后被列为省级绿色食品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国家级反季节西甜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第二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和国家级羔羊肉生产标准化示范区。
——工商经济焕发活力,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坚持以发展非公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2007年以来共组织实施工业企业新建和技改项目70项,完成投资1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家。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全面启动建设,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编制完成了一期17平方公里详细规划和5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平整土地2平方公里,基础建设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有6家企业入驻,与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与甘肃稀土公司合作开发的10平方公里稀土新材料园开始全面规划建设。商业步行街等一批现代购物中心相继投入运营,家政服务、职业中介等新型商流业态不断涌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全县,“家电下乡”工程顺利实施,城乡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全县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3.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6亿元,年均增长18.89%,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6年下降20%。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精心组织实施了新城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工程,新城区一期建设顺利完成,二期全面启动,新修改造城区主干道路16条,鹿鸣园两侧开发、钟鼓楼广场改造、会州广场建设等工程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22家机关事业单位和8家住宅小区入驻新城区。五年来全县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5亿元,城区面积由2006年的3.5平方公里扩展到7.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25.2%,比2006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自主创新战略,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四连冠。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育布局,重点实施了校舍安全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1935名县聘教师的工资待遇得到解决,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今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达1986人,全省文理科前百名中我县进入6名,包揽了全市文理科状元。文化体育广电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创编完成并成功演出大型现代秦腔剧《靖远起义》;县业余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国家奥林匹克曲棍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成功举办了全省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在省市体育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全面完成了960个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17所乡镇卫生院、53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县中医院门诊楼、县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与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完善,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达到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标准。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新增就业岗位14600个。社会保障和救助措施不断加强,落实各类救助保障资金4.5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8012户,建成廉租房2601套、棚户区改造安臵房3045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民主法制进程加快,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大力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人大、政协组织依法依章履行职责,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司法水平逐步提高,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普法教育深入开展,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全面落实,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深入推进,解决了一批信访重点难点问题,省级“平安县”创建达标。狠抓煤矿、非煤矿山、建筑、化工、交通、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了全县安全和谐发展。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县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党管武装工作进一步加强,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深化,连续七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称号。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培育先进典型,推动科学发展。认真组织开展“三抓三比三提高”主题实践活动,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落实力。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加大村级阵地和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力度,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换届工作全面完成。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扎实开展工程领域、“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工作,不断加大纠风治乱专项治理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切实加强作风建设,18个乡镇和部分县直单位建成了政务服务大厅,机关效能全面提升,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创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县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靖远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省委和市委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条管单位和驻靖单位同心同德、协作配合的结果,是各位老领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及社会各族各界人士建言献策、热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靖远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奋战在全县改革发展各条战线的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关心、支持和帮助靖远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仅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而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汲取,发扬光大。
一是坚持科学决策,用先进的理念谋划发展。五年来,县委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解放思想不停步,主动将靖远的发展臵于全市、全省的大格局中去审视、去谋划,不断深化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发展方向的认识,并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适时确立了“两带五区”、“六项重点”等一系列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极大地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形成了靖远加快发展的巨大力量。
二是坚持项目支撑,用有形的抓手承载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摆在首要位臵,抢抓国家和省、市各项政策机遇,精心组织和实施了一大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争项目、抓招商已成为全县上下的一种共识,项目在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发展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坚持示范引导,用典型的力量带动发展。五年来,我们按照“抓点示范、点上突破、面上扩张、整体推进”的要求,以典型培育为突破口,坚持及时发现培育、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形成了基层党建、新农村建设、设施农业、商贸流通等一大批引领发展的示范典型,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坚持攻坚克难,用重点的突破促进发展。五年来,我们坚持从靖远发展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新城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重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集中人力、汇聚物力、整合财力,狠下功夫,全力攻坚,以重点工作的率先突破推动了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是坚持执政为民,用惠民的举措统筹发展。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解决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完善社会保障、维护群众权益为重点,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深入实施惠民工程,尽心尽力办实事、解民困,千方百计促民富、安民心,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六是坚持和谐包容,用稳定的环境保障发展。五年来,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重点区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臵各类群体性事件,及时疏导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认真做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七是坚持团结统一,用务实的作风推动发展。五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注重加强与人大、政府、政协的团结,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干部群众把心思和精力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全县上下形成了精诚团结、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开放步伐亟待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对土地、矿产等资源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强,科技含量不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繁重;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弱小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改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能够支撑财源大幅增长的支柱产业和大项目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社会事业欠帐较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统筹发展任务繁重;一些干部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工作作风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交织的情况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正确对待,深入研究,坚持抓本治源,统筹谋划,用发展的办法,采取有效举措认真加以解决。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是靖远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综合判断发展形势,把握阶段特征,靖远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处于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阶段。分析形势,机遇增多、优势凸显。首先,国际国内加快发展的形势趋好。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积极成效,世界经济继续复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及我县进入国家扶贫工作六盘山开发片区、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战略都将靖远纳入“中心”地位,这些都为我们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基础条件、提升发展水平提供了良好机遇。其次,靖远自身发展也具备了诸多积极因素。“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发展为靖远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制约发展的许多瓶颈问题得到缓解,加快发展的条件有了明显改善。随着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的开发建设和汇源果汁、爱兰薯业、润辰4S店汽车贸易物流服务中心等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重大项目的实施,靖远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广阔。日益增多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信心,增强发展的动力。审视现状,竞争激烈、压力较大。从外部环境看,国家实施“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给一些重大项目的争取增加了难度;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信贷投放趋紧,企业融资难度增大;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在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和市场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靖远加快发展的外部竞争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从内部条件看,制约靖远经济发展的长期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可以说靖远仍然处于强基础、调结构、增后劲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的发展还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发挥优势,寻求突破,通过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加快发展。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突出“产业提升、园区引领、新城带动、生态再造、结构优化、民生保障”六项重点,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靖远建设成为全省特色农业强县、非公经济强县、科技文化教育强县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奋力实现靖远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实现“四个翻番、四个突破、四个转变”。
——四个翻番:全县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91.7亿元;工业增加值翻一番,达到16.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达到34.2亿元;县级财政收入翻一番,达到2.92亿元。
——四个突破: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以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和民营经济为主的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以小城镇建设为主的城乡一体化实现新突破,以旅游、物流、商贸发展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新突破。
——四个转变:由农业大县向特色农业强县转变,由工业弱县向工业强县转变,由科技文化教育大县向科技文化教育强县转变,由资源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变。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实现确立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全县必须全力以赴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以结构调整为核心,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新跨越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和核心要求。要按照“调结构、优布局,育产业、强优势,抓重点、带整体”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一个工业集中区,率先发展两个核心经济带,积极推进三种经济发展方式,扶持培育四大经济支柱板块,做大做强五项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形成具有靖远特色和优势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全力打造一个工业集中区:围绕建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现代工业集中区、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区域性物流基地的目标定位,举全县之力,加快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工业区内稀土新材料园、城市矿产资源示范基地、电解锌废渣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争取实施力度,积极培育发展稀土新材料、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化工等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区域性物流等产业集群,力争到201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亿元以上,把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现代化工业基地。
率先发展两个核心经济带:按照区域化、规模化、多元化、开放化、一体化的要求,围绕发展特色农业、水电开发、文化旅游,建设以黄河为轴线的沿黄核心经济带;围绕小城镇建设、商贸物流、生态建设、交通运输,建设以109国道、刘白高速为轴线的刘白核心经济带,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经济发展区域,以重点区域的率先突破带动全县经济整体联动发展。
积极推进三种经济发展方式:一是科技创新提效型经济。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重点实施好“11221”科技创新工程和沿黄星火产业带、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等科技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以“种子、种苗、种畜”为主的良种革命,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一批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改造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低碳环保循环型经济。以我县被列为国家农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县为契机,建立绿色消费和废物回收利用机制,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设施建设力度,突出抓好工业污染治理、节能建材开发、黄河湿地保护、沿黄流域污染防治、饮用水源保护等工作,加快建设绿色再生能源薪炭林基地,积极推广可降解膜、沼气、秸杆、太阳灶等农村能源新技术,实现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三是投资消费拉动型经济。立足于我县经济社会欠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的实际,在争取政府性投资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建立有利于启动民间资本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多渠道启动民间资本,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坚持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着力点,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鼓励信贷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
扶持培育四大经济支柱板块:一是城镇经济板块。以县城为中心,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房地产、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以钟鼓楼和会州广场为中心,以乌兰新街、会州大道等特色街区为品牌,以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批发零售等为重点的城市综合性商业服务网络,繁荣城市经济;以乡镇中心集镇为重点,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扩张城镇规模,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信息、金融等服务业,建立服务功能较为齐全、区域特色较为突出的小城镇发展体系,力争在靖远北部建成一处人口3万人以上的中心城镇,充分发挥城镇连接工农、沟通城乡的“桥头堡”作用。二是园区经济板块。把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按照“规划引领、基础先行、产业支撑、项目突破”的原则,以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银三角非公经济集中区、杜寨柯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区、沿黄设施蔬菜高科技示范区、兴电灌区标准化枸杞生产区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推动园区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园区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真正把园区建设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集中区、体制创新的先导区、产业升级的示范区。三是通道经济板块。按照城乡分工、区域分工的原则,以109国道、省道207线和县乡公路为重点,积极培育通道经济,深入推进通道绿化、美化工程,加快县城至吴家川二级公路沿路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商贸信息、物流仓储、营运服务等产业,不断培育壮大蔬菜、畜禽、林果等特色农贸市场,创造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形成主干贯通、支线畅通、全面发展的新的经济网络。四是农村经济板块。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根本,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推进省市级新农村示范乡村和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为动力,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四个一千万亩工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种养殖业,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现代服务业向农村拓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大力实施水、路、电、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建立有优势、有特色的板块经济,形成乡有特色产业、村有致富主业的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五项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农畜产品加工业。立足建设全省蔬菜产业强县、畜禽产业强县、林果及中药材生产大县的目标,按照“围绕特色建基地、重视科技扶龙头、确保质量扩规模、打造品牌创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快蔬菜、枸杞等特色种植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进程。扶持汇源果汁、爱兰薯业等招商引资企业做大做强,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引导企业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集团化发展路子,促进蔬菜、枸杞、文冠果、大枣等产品的研发加工,扶持龙头企业打造名优商标,充分发挥“靖远羊羔肉”品牌效应,在分级、精选、包装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到201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1万亩,畜禽饲养量突破1000万头(只),林果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10家、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二是煤炭化工建材业。着眼于做大做强传统工业,组建煤业集团公司,开发煤化工新型产品,壮大靖远煤炭产业。加快开发空心砖、陶瓷洁具等新型节能建材,积极引进百万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大型水泥粉磨站,扶持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开发后续系列产品,力争全县以煤炭化工建材为重点的骨干工业产值达到39亿元,进一步提高传统工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文化旅游服务业。突出以黄河石林、哈思山、屈吴山为主的自然观光游,以虎豹口、西征公园、革命纪念馆为主的红色教育游,以法泉寺、城南山、红罗寺为主的宗教文化游,以黄河湿地、观光农业、农家乐为主的黄河风情游等四大特色,加快推进规划编制、景点建设、策划创意、宣传促销四项工程,强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的文化挖掘、创意和包装,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做到发展规划科学化,景点建设精品化,策划创意特色化,宣传促销经常化,使旅游业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现代商贸物流业。以园区为平台,加快润辰4S店汽车贸易物流服务中心、西北物流产业园、杜寨柯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建设集展示、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物流基地;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和农产品“农超对接”,加强农村日用消费品、农资配送中心建设和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发展城乡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五是新兴能源业。切实加快水、电、风、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进程,积极争取北滩、五合、东升风力发电和靖南峡水电站尽快开工建设,争取黑山峡梯级水电站、太阳能光伏发电场等项目早日立项,培育发展大型煤电一体化企业,推进城市热电联产工程,实施大型沼气发电等工程项目,加大坡缕石、沸石等非金属矿物制品和文冠果生物质能源的研发生产,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二、以基础建设为重点,在增强发展后劲上实现新跨越
基础建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条件和必然要求。要坚持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快以城市建设、交通网络、水利设施、生态环境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
一要加快以新城开发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按照打造“陇上山水城、兰白后花园、最佳人居地”的发展目标和“东进北扩”的空间布局,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并重,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全面完成新城开发二期工程,积极谋划和推进新城三期开发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健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注重发挥城市规划的先导作用,突出山水相映、人文彰显、宜居宜游的园林城市定位,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全面开展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使控规覆盖率达到80%以上。注重发挥道路建设的龙头作用,深入实施“3522”城区道路建设工程,即改造提升乌兰东、西路,东、西大街,风雷路;延伸拓展会州大道、裕丰路、靖乐路、四道南巷、元亨路;新建三台路和环城道路;力争建成南滨河路景观带和靖乐渠景观带,形成“一环、四纵、五横”道路体系,加快县城“内联外接”步伐。注重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作用,建立健全供热、供水、供气、供电系统,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快客货运集散中心、商场、宾馆等公共设施建设,论证改道中天化工排污沟,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二要加快以主干道路为重点的交通网络建设。按照“内畅外联,辐射周边,安全优质,畅通便捷”的要求,完成县城至吴家川二级公路建设,靖白公路、乌东公路、糜三公路改扩建,刘川至坝滩旅游公路等项目立项建设,争取实施景泰至礼县高速公路靖远过境段、兰州至靖远沿黄等级公路,省道308线靖远至景泰段等项目,配合做好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段扩能改造工程、白银至平凉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黄河干流水运发展,积极开发靖远至四龙、县城至坝滩等主要航道,推进客货集散水运码头、渡口改建桥梁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航道综合运输功能。大力实施通畅工程,力争五年内全县村级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进一步优化农村公路网络,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干支结合、城乡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
三要加快以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全面完成双永生态供水工程,解决双龙、兴隆、永新人畜饮水问题,积极发展农业灌溉面积,加快项目区脱贫致富步伐。坚持抓水促农,大力实施骨干水利工程、大中型泵站改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盐碱地治理、节水灌溉、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抗旱防汛应急防御体系建设等水利工程项目,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实施黄河重点区段、祖厉河等防洪减灾堤防加固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实施力度。继续加大旱变水、坡改梯力度,争取立项建设兴电二期供水工程,大力推进干旱山区扶贫开发进程。到2016年,建成节水型社会示范县,总供水能力达到3亿立方米,实现年节水4000万立方米以上。
四要加快以城乡大环境绿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为目标,按照天然林区、灌溉农区、干旱山区、绿色通道、城市村镇、荒漠沙区“六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农田林网、特色经济林、大环境绿化、村社绿化、天然林保护“五大生态工程”,完成造林绿化面积40万亩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2%左右,城乡重点区域基本实现绿化,有效改善靖远的生态环境。
三、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上实现新跨越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要求。要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深入实施“四大惠民工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实施教育提升工程。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优化教育布局,形成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的教育布局结构;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提高城区学前教育水平,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每个乡镇建成一所标准化幼儿园;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农村寄宿制学校等建设项目,切实巩固“两基”成果,靖远二中、三中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四中达到市级示范性高中标准,靖远八中建成招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把县职专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建设各类教育基本均衡、特色鲜明、开放多元、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县。
二是实施卫生发展工程。全面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医院综合楼、乡镇卫生院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等项目,争取县第二人民医院立项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与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争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
三是实施文化繁荣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县文化艺术中心、县历史文化展览中心、县全民健身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健身广场,村(社区)综合文体活动室,形成县有中心、乡(镇)有站、村有室的公共文体设施体系。深入挖掘靖远传统文化内涵,加快推进靖远特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着力培育传统戏剧、体育健身、书画奇石等有比较优势的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心打造《靖远起义》品牌,推进《靖远起义》走出甘肃走向全国,提高靖远文化软实力。争取将县业余体校建设成为全国体育优秀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将钟鼓楼、寺儿湾石窟、法泉寺石窟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县博物馆建设成国家二级博物馆。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产业化和三网融合进程,全面推进广播影视事业快速发展。
四是实施社保覆盖工程。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采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和鼓励企业吸纳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建设公共技能实训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稳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完善困难群体和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自主创业。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安臵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深入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规范城乡低保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在构建发展载体上实现新跨越
项目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主要载体。要把发展抓项目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深入持久地开展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抓项目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进一步积蓄靖远跨越式发展的后劲和力量。
一要突出项目工作重点。按照“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着力抓好以水利、交通、城镇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类项目;以教育、医疗、文化、就业和社保为重点的民生改善类项目;以基地建设、加工包装、市场流通和旅游开发为重点的产业发展类项目;以技改扩能、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循环经济类项目,争取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实施亿元项目10个以上,千万元项目50个以上,实现以项目促进发展,以项目落实任务。
二要创新项目工作方法。要发挥优势“挖”项目。立足我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特色优势,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政策,认真凝炼、筛选、储备项目,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为争取实施项目奠定坚实基础;要制定政策“引”项目。制定完善符合靖远实际的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瞄准发达地区客商和省内外知名企业,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利用外资上取得新突破;要抢抓机遇“争”项目。牢牢把握国家宏观上对西部地区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六小工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扶持的机遇,加强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积极主动地争取项目;要延伸链条“孵”项目。深入挖掘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煤炭开发等龙头企业的内在潜能,优化上游产品,开发中游产品,发展下游产品,努力延长产业链条,孵化一批新项目。
三要拓展项目融资平台。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要求,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做大做强融资平台,为项目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的作用,吸引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融资等方式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切实拓宽资金来源。认真落实国家金融投资、创业就业等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商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新兴能源等重点领域的贷款支持,形成以资金催生项目、以项目吸引资金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
四要完善项目工作机制。继续推行四大家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制度,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坚持抓争取、抓协调、抓进度,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决策机制、申报协调机制和督促检查制度,加强项目管理,实行工程质量终身制及责任追究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形成全县上下高度重视项目、齐心协力抓好项目的良好氛围。
五、以团结稳定为基础,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跨越
和谐、稳定、宽松的环境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客观需要。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一切着眼于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的原则,构建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有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大力营造民主团结的政治环境。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等职权,支持“一府两院”依法开展工作,支持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统战、民族宗教工作,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老干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个方面的作用,调动全县上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县委班子在全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驾驭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提升双拥共建水平。
二是要大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力抓好“六五”普法工作,切实落实司法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促进司法公正,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社会公平正义。以“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矛盾化解、公正廉洁执法”为重点,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机制,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工作,积极有效预防和妥善处臵各类群体性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消防、学校、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和食品、药品、卫生等方面安全监管,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三是要大力营造文明诚信的人文环境。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的方针,着力宣传靖远改革开放成就、建设发展成就和干部群众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继续深化 “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城乡群众文明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探索社会诚信机制建设,净化文化市场,坚决杜绝各种消极落后文化对人民群众思想的影响腐蚀,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
四是要大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按照便民、优质、高效的原则,严格实施服务承诺制、首问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问责制,强化部门职能,明晰岗位责任,提供最便捷、最优质、最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环节,简化程序。要大力优化市场环境,深入开展市场整治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处破坏和影响发展环境的案件,严厉打击各类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阻碍重点项目建设的违法行为。
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激发发展活力上实现新跨越
改革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要坚持以思想解放释放创新能量,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束缚,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不断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要切实解放思想,增强发展动力。着眼于改革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思维观念,深入组织开展“解放思想,跨越发展”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努力促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破除低点定位、常规发展的惯性思维,树立勇于探索、敢想敢干的创新意识;破除安于现状、封闭自守的狭隘观念,树立眼光向外、合作共赢的开放理念;破除无所作为、消极等待的畏难情绪,树立奋勇担当、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破除利益至上、急功近利的本位思想,树立放眼长远、胸怀全局的大局观念,为加快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靖远新一轮的大发展。
二要深入推进改革,激活发展内力。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不断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着力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安居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让农民就业有机会,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健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投资融资模式,盘活土地资源,着力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短缺和环境卫生脏乱差、占道经营、乱停乱建等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水管体制机制、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金融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进一步理顺体制、激活机制,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要加快开放进程,借助发展外力。进一步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支持鼓励县内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合作,培育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努力开拓省内外市场,推动企业二次创业,促进各类企业做大做强。立足于推动我县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新兴能源、旅游资源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和举办各种节会,抓住中东部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主动出击,洽谈对接,切实加大签订协议合同的跟踪落实力度,使更大、更多的企业来我县投资开发。着眼于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创新办法,积极组团考察学习,特别是要加强与地理相连、资源相近、人文相通、产业相依的毗邻地区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加快融入兰白核心经济区,积极搭建平台,建立高层次的协商、沟通和推动机制,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推动经济融合式、一体化发展。
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关键在干部。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要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促使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科技、管理、经济、历史等其它各方面的知识,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把学习同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预见性,以新思路、新举措推进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精力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汇集到团结稳定上来。
二要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在基层锻炼发现干部,在一线培养使用干部,在经济建设主战场选拔任用干部,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扩大选人用人民主,疏通党政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加强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办法,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三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构筑坚强堡垒。统筹推进农村、机关、社区、“两新”组织等各个领域的党建工作,重点在回乡大学生、科技能人等各领域优秀青年和妇女中发展党员,选优配强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工作,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破解加快发展难题、完成重点任务上创先争优,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全力改善民生上创先争优,在化解基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上创先争优,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激发全县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热情,使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四要强化干部作风建设,为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开展“转作风、惠民生、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以工作落实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不断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把上级的方针政策同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多干打基础、谋长远的事,紧跟时代步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敢于动真碰硬,勇于面对困难,善于解决矛盾,把工作当做事业,把岗位当做责任,非常激情、非常投入、非常务实地抓好每项工作。要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真实情况,了解社情民意,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奖惩激励制度,使发展的目标变成每个乡镇和部门乃至每个岗位、每个干部的具体任务和自觉行动,形成人人重实干,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善于执行的工作氛围。
五要强化反腐倡廉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继续加强党性党风党纪、从政道德和警示教育,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廉政准则》等廉洁从政的各项法律法规,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及重大事项报告、干部离任审计、民主评议等制度,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健全完善权力运行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提高对权力运行过程的制约监督成效。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辉煌业绩令人自豪;展望未来,宏伟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在中共白银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团结依靠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靖远全面小康社会进程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在中国共产党临洮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在中国共产党临洮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立足新起点 谋求新跨越
为开创临洮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临洮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审议。
中国共产党临洮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的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县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五县”战略,为推动临洮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临洮县第十四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一、十三届县委的工作及基本经验
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县的目标定位,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过去的五年,是项目建设深入推进,经济总量增长最快的五年。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挂靠项目责任制,积极推行纪检、检察机关和审计部门科级领导干部监管项目制度,组织各级干部投身项目建设第一线,向上抓争取,向外抓引进,三易干法水泥生产线、家瑞纸业环保节能技改等重点项目全面建成,定临路改造、东部饮水安全工程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大口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了两番,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过去的五年,是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特色产业开发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大力实施“产业富县”战略,马铃薯、畜草、蔬菜、花木等特色产业开发层次不断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南部乡镇种植结构单一的局面已经打破,水川区设施农业持续发展,旱作高效农业技术在山坪区广泛推广应用。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日趋完善,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畜草产业快速发展,跻身全省重点扶持的养羊大县行列。苗木繁育迅速兴起。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不断壮大,“貂婵”牌蔬菜等一批名优品牌相继注册。劳务经济稳步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劳务输出示范县”。
过去的五年,是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确立了打造“山水园林城市、陇中休闲胜地”的城市发展定位,县城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基本编制完成。统筹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文峰东西路等城区主干道全线拉通,南门、北门、线市街改造和小巷道硬化工程进展顺利,一批商住小区相继建成使用,供热、给排水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品位明显提升,荣获“省级卫生城”和“省级园林城市”称号。新添、玉井等重点小城镇改造基本完成,“一城八镇”的城镇建设体系初步形成。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大规模开展荒山绿化和义务植树,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过去的五年,是园区经济率先崛起,工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加速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翻了两番,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举全县之力推进中铺工业园建设,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已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规模最大、发展前景最好的县级工业园区;有序推进洮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编制完成了王家大庄物流园和康家崖农副产品集散加工园总体规划。大力实施铝电联姻战略,杨家河水电站一期工程建成运营,临铝公司10万吨电解铝产能置换项目动工建设,铝电产业已成为地方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建筑建材和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大力实施“教育追赶”战略,坚持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齐抓共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食品药品监管成效显著,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有序推进。甘肃临洮体育训练基地成功落户,谋划多年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马家窑文化产业园项目即将动工建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扎实推进,城乡妇女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休闲度假为重点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三进三讲一排查”活动,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强大思想共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新闻宣传工作富有成效。民族宗教和统战工作全面加强。“平安临洮”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老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全面落实。党校的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档案、工青妇、工商联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成功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和“全省双拥模范县”。
过去的五年,是民计民生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集中财力解决民生问题,县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达10.2亿元,年均增幅30%以上。大力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农村贫困面不断下降。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城镇居民五大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逐年加大,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涉农补助资金全部实行“一折统”管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稳步提高财政供给人员津补贴和低收入群体补助标准,每年为城乡群众兴办一批实事好事,使广大干部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过去的五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明显提高的五年。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建立推行县委常委讲党课和干部“菜单式”培训制度,每年对党员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明显提高。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任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更趋合理,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全面完成了县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探索开展了选拔致富能人进入村级班子试点工作。在农村、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中分别开展了创业、服务、宗旨、先锋、凝聚“五大工程”,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深入开展作风整治、清理“小金库”和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专项治理活动,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县纪委、监察局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
各位代表、同志们,创业十分不易,成绩有目共睹。五年来临洮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饱含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临洮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凝聚着历届领导班子的智慧,倾注着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心血。这里,我代表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历届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的老领导和全县离退休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奋斗在全县生产一线的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关心、支持、参与临洮改革发展的省市驻临单位、驻临部队、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实践极为丰富,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是实现临洮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回顾五年来的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要推动跨越发展,必须努力解放思想。坚持把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选派干部赴外培训考察、邀请专家教授辅导授课、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深入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干部群众谋划发展的视野更加开阔,推进工作的措施更加有力,保障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解放思想天地宽,改革创新思路广。我们必须把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作为永恒的主题,以思想的大解放、机制的再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要推动跨越发展,必须切实理清思路。立足县情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找准了符合县情民意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立足一个定位,实施五县战略,打造三大基地、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一区四园”的工业发展思路,“完善旧城区、谋划新城区”和“一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创名城”的城镇建设思路,“实施追赶战略,重振临洮教育雄风”和“一年有突破、三年上台阶、五年争上游”的教育工作思路,大力开展“三进三讲一排查”活动的群众工作思路和“五看五查”的党组织工作总体要求。经过实践检验,这一系列思路和要求完全符合临洮实际,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要推动跨越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积极调整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同时,深入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了经济结构,扩张了经济总量。实践证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根本出路。我们必须狠抓结构调整不放松,转变发展方式不动摇,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壮大三产,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要推动跨越发展,必须狠抓项目建设。立足投资拉动型经济的实际,大力争取实施各类项目,拉动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只要我们坚持大抓项目不懈怠,临洮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
——要推动跨越发展,必须统筹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秉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繁荣社会各项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一手抓发展,一手促和谐,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要推动跨越发展,必须着力改善民生。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争取实施民生工程,大力兴办实事好事,赢得了全县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惠民生就是促发展,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一定能够赢得民心,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要推动跨越发展,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为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我们必须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动摇,通过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障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五年来,尽管全县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重点项目争取实施数量较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社会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因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引发的社会矛盾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还不强,少数党员干部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等等。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发展重点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战略机遇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实施,为我们谋划争取项目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临洮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为我们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参与产业分工协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经过多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发展之路,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只要我们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够在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基于上述分析,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县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商旅活县、文化兴县战略,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全省重要的花木生产基地、全省最佳的宜居休闲度假基地、兰州南部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和兰州经济圈内最具潜力的工业聚集发展平台,全力推动临洮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重点经济指标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产业开发实现更大突破。设施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工业经济总量翻两番,以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迅速兴起,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同步推进,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形象品位显著提升。重点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妥善解决,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社会和谐程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创全市一流,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各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政府职能有效转变,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发展战略是: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就是要坚持建设和保护修复并重,重点建设两山(洮河东西两山绿化造景)四流域(大碧河、红道峪、东峪沟、巴马峪流域治理),保护修复一河(洮河河床及沿岸生态)两屏障(马啣山、南屏山),力争生态环境“每年有变化,五年展新貌”。
——实施“产业富县”战略,就是要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要求,坚持山坪川联动,主攻洮河百里绿色蔬菜瓜果长廊建设;发展龙头企业,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名优品牌,努力提升马铃薯、畜草、蔬菜、花木产业开发水平,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全省重要的花木生产基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县向产业强县的根本转变。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就是要继续按照“一区四园”的发展布局,建好工业园区、提升现有企业、加强招商引资,以强大的工业拉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全力加快中铺工业园建设步伐,力争园区年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真正成为兰州经济圈内最具潜力的工业聚集发展平台。下大气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走好以建带工的路子,推动建筑大县向建筑强县转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业发展的后发优势。
——实施“商旅活县”战略,就是要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兰州南部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和全省最佳的宜居休闲度假基地。以康家崖农副产品集散加工园和王家大庄物流园建设为载体,依托兰州,面向甘南、临夏,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以休闲度假为主攻方向,规划建设一批富有影响力的旅游景点景区,加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步伐。
——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就是要坚持以振兴教育为基础,以文化人才培养为突破,以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依托,抓项目、育人才、建景区,逐步形成以马家窑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使临洮“文化大县”的独特魅力更加彰显,使马家窑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切实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大抓项目,在扩张县域经济总量上实现新突破。项目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以项目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项目拉动投资、扩张总量、促进发展。科学论证储备项目。敏锐捕捉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论证储备一批重大优势项目。靠实责任争取项目。继续推行县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挂靠项目制度,全力争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开发、工业经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使我县进入国家和省上“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早日批复立项。建管并重实施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稽查办公室的职能作用,认真落实纪检、检察机关和审计部门科级干部监管项目制度,督促项目建设单位严格落实“四制”要求,力争把所有项目建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
(二)坚持优化结构,在现代农业开发上实现新突破。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讨论完善发展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突出抓点示范,强化科技支撑,主打优势品种,引导扶持群众全力打造规模种养基地和产业示范村。统筹安排养羊大县建设、沼气建设、整村推进等项目,打造一批设施一流、技术领先、畜沼循环的示范点,提升畜草产业开发水平。普及推广标准化种养技术,加大绿色产品的认定认证力度,切实提高临洮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集群,大力加强市场建设,强化协会运作,延伸产业链,增强带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步伐,争创国家级劳务输出示范县。
(三)坚持主攻园区,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抢抓中铺工业园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机遇,举全县之力加快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资步伐,突出抓好签约项目的落地实施,力争早日跻身省级工业园区序列。扎实开展洮阳高新技术产业园清理整顿工作,督促入驻企业尽快建成并达产达标。注重横向重组、纵向延伸,下大气力改造提升铝电、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建筑建材和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集中度高的优势企业。下决心做大做强临铝公司,培育工业“小巨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努力把临洮打造成为兰州经济圈内独具优势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转移承接区、高新技术聚集区。特别是要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机遇,瞄准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生物制药和新能源、新材料开发项目,实现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
(四)坚持提升三产,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实现新突破。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必然催生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兴起。我们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切实加快王家大庄物流园和康家崖农副产品集散加工园招商建设步伐,带动现代物流业全面发展。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商务会展、金融服务、信息通信、居家养老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加大马家窑、老子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开发力度,加快推进“三馆”、马家窑文化产业园、甘肃临洮体育训练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实施寺洼、辛店文化和战国秦长城、哥舒翰纪功碑等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项目,积极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继续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使其真正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五)坚持基础先行,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城乡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也是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必须坚持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出发,协调推进县城、中心村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宜居临洮”。加强县城建设管理。立足打造“山水园林城市、陇中休闲胜地”的目标定位,精心编制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旧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棚户区改造和绿化亮化步伐,使旧城区形象品位发生质的变化。高起点谋划建设新城区,集中建设一批彰显现代气息的特色建筑群、宜居住宅区、靓丽景观带,培植城市新亮点,打造城市新地标。做足做活以“两山、三河、五渠”为主的山水文章,充分展示“陇上水乡”特色。积极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中心村镇建设。支持重点小城镇立足优势,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区域经济中心。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取实施通畅工程,彻底改善农村道路条件。加快洮河灌区扩容改造步伐,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争取实施好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扎实推进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全力争取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开展义务植树、荒山造林和小流域治理,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六)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秉承和谐共建、成果共享的理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每个城乡居民。加速实施“教育追赶”战略,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努力打造全市一流、全省知名的教育强县,重振临洮教育雄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引进推广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城乡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降低公众饮食用药安全风险。大力实施“文明创建协调推进”工程,统筹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外宣树形象、内宣抓典型,营造“团结、鼓劲、向上”的舆论环境。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文化站、体育场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巩固和深化“国优县”创建成果。精心组织实施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孵化基地作用,统筹解决好城乡居民就业难的问题。稳步推进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工作,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积极争取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项目,着力解决城乡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切实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稳定物价水平。坚持每年为群众办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城乡居民更多更好的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七)坚持改革创新,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减化审批程序,着力打造诚信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坚持按照政事分开、企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户籍管理制度,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临洮的发展,根本在各级党组织。面对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把党的建设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开展“看品德、查本质,看学习、查素质,看工作、查业绩,看作风、查形象,看廉洁、查纪律”为主要内容的“五看五查”活动为载体,强化基层基础,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跨越发展。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筑牢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强大思想根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在全县上下切实树立“尊德、崇德、修德、重德”的良好社会风尚。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在坚持县委常委讲党课、“菜单式”培训制度的同时,综合采取中心组集中学、请进来指导学、走出去考察学、定向培训学等方式,着力提高党员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加强干部培训工作,突出抓好对各级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特色文化人才、乡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切实提高干部培训的实效。持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破除小进即满、小富即安、小成即喜的传统观念,敢想、敢闯、敢试、敢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体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在不断学习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增长才干。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一流的班子推动跨越发展。要实现建设特色经济强县的目标,核心在班子,根本在队伍。必须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着力选拔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业绩的干部,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扎实开展“创新班子、实干班子、和谐班子”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团结共事、处理复杂问题和推动工作落实的能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差额选任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促进发展、推动跨越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激发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牢固树立开放的人才观念,大兴重才、识才、爱才之风,突出抓好育才、用才、聚才三个环节,促进各类人才大量涌现、领军人才脱颖而出。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做好老干部工作,让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坚强的堡垒保障跨越发展。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龙头,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以组织机关化、干部职业化为内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两化建设”,不断深化“双培双带”工程,积极做好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工作,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突出抓好村级班子教育管理,积极推进“能人治村”,真正把村级组织建设成为引领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坚强堡垒。以开展“城乡联动整推”和“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工作,不断优化项目、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不断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方式,深化协调共建机制,努力实现社区党组织与驻地企事业单位,社区党员与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全面加强“两新”组织和学校党的建设,突出抓好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在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努力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以强大的合力推进跨越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全力支持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支持法院、检察院独立司法、公正司法。坚持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继续推行县级领导信访包案和接访制度,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扎实组织开展“三进三讲一排查”活动,全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临洮”创建活动,大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广泛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清廉的风气促进跨越发展。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事业兴。必须旗帜鲜明、毫不放松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切实做到关口前移、超前防范。深入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厂务、校务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大纠风治乱工作力度,继续扎实开展“小金库”和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持续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治活动,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制度,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下移工作重心,经常深入基层察民情、解民忧、谋民利,以真情凝聚群众,以真心赢得民心。扎实开展“整风肃纪、治庸问责”活动,以治庸提能力,以肃纪正风气,以问责促落实,使党员干部切实将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抓发展上。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争做求真务实、勤政为民、厉行节约、廉洁从政的模范。
各位代表、同志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肩负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深情而又热切。让我们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为开创临洮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