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合同风险及其防范(讲稿提纲)

时间:2019-05-14 18:4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有企业合同风险及其防范(讲稿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有企业合同风险及其防范(讲稿提纲)》。

第一篇:国有企业合同风险及其防范(讲稿提纲)

如何防范国有企业合同风险?

一 什么是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包括合同当事人的风险、合同责任人的风险。合同当事人风险是指造成合同当事人的各种非正常损失,它既包括可归责于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失,又包括不可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失狭义的风险仅指因不可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带来的非正常损失——合同的民事风险。

合同责任人风险,或称之为员工风险,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负有合同洽谈、签订、履行、管理等职责的主体,因为履行职务行为不当而应当承担的后果,主要包括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及刑事责任。

可以分以下三类:

1、合同当事人的民事风险,以下简称合同风险。

2、员工对用人单位的责任风险

3、员工的刑事责任风险

二、合同民事风险防范

<一>合同签订时的风险防范

合同有多种形式,我们强调合同应以书面的形式签订。签订书面合同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它是双方存在合同关系的重要证据,有利于保护双方的权益;其次,避免双方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再次,预防合作方对业务员的职务行为不予认可。(一)、签订前对合作对象的审查(调查)

1、了解合作方的基本情况。

2、审查合作方有无签约资格。

3、调查合作方的商业信誉和履约能力。

(二)起草合同

1、争取合同起草权。

2、合同起草时的“鉴于”条款。

3、合同应当符合商业目的和约定的交易模式

(三)合同主要条款的审查。

1、标的物条款——名称、型号、数量、包装。

2、价款条款。

3、标的物的交付条款。

4、质量条款。

5、违约责任条款。

6、合同争议解决的方式 a诉讼——管辖法院的选择 b仲裁——明确选择仲裁机构

比较:“向合同签订地法院提起诉讼”与“向合同签订地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向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与“向合同履行地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7、担保。

a担保方式: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b合同格式:条款、担保函、担保合同。c担保范围

d担保合同的当事人:担保人不一定是本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保证担保合同中,担保人只能是本合同以外的第三人。

e哪些财产可以用于提供担保? f哪些人不可以做为保证担保的保证人? 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企业法人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但是,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的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提供保证。

7、定金条款:

9、合同生效条款

<二>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一)、合同履行时要注意保留相关的证明资料。

1、书证

2、视听资料

3、电子数据

4、证据的自认规则

(二)、依法运用合同履行中的抗辨权防范风险。

1、同时履行抗辩权

2、后履行抗辩权

3、不安抗辩权

4、先诉抗辩权

5、合同无效抗辩权。

6、合同撤销抗辩权

7、合同解除权

<三>出现纠纷时的处理

1、既积极协商,又做好诉讼准备。

2、固化协商结果。

3、注意诉讼时效。

4、综合运用实现合同权利的特殊诉讼方式 a 债权人的撤销权 b第三人撤销之诉

c实现担保物权的特别程序。d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e代位权诉讼

三、国有企业员工因履行职务不当的责任及其后果 <一>影响考评成绩。<二>影响职务、岗位、待遇等 <三>被解雇的后果

<四>承担赔偿责任——通常情况下,员工不会因为签订、履行民商事合同而对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四 国有企业员工因履行职务不当的刑事责任风险 <一>国有企业员工特有的刑事责任

1、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2、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3、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4、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国有企业人员滥用职权罪

5、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

<二>国家工作人员,包括机关的、企业的、事业的,都可以构成的罪名

1、贪污罪

2、受贿罪

3、挪用公款罪

4、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 <三>其他刑事责任

如: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转贷牟利罪等等。

五、关于劳务派遣及劳务外包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劳务派遣的新规定

201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对劳务派遣的规定进行了系统修改;2013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与新《劳动合同法》相配套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对劳务派遣做了重大修改,其主要内容如下:

1、明确劳务派遣用工只是补充用工形式。

2、明确“三性”岗位。

3、提高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准入门槛。

4、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5、强调被派遣劳动者适用同工同酬的原则。

6、规定了过渡期。<二>其他新规定

201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四)》(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四”);2012年12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劳动仲裁院分别公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纠纷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的解答》。上述二个文件作出了以下新规定:

1、关于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二倍工资的规定

2、关于竞业限制的规定

3、关于加班费的规定

4、关于劳动者要求不缴纳养老保险责任的规定。

5、其他重要内容的规定 <三>律师提示

1、密切注意劳务派遣新规,确保劳务派遣的合法性,及时调整用工形式

2、对劳动者拒绝签订或者利用主管人事等职权故意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用人单位应注意证据保存

3、用人单位可以将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作为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的参考,在支付经济补偿金后应注意及时维护自身权益

4、用人单位应注意加班费计算的合法性

5、用人单位在安排劳动者到新用人单位工作时,建议及时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二篇: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讲稿

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

广东新丰江律师事务所

李飞艺律师

“企业财富的一半甚至更多,与合同有关, 企业的利益,大多数是通过合同实现的。

 合同顺利的签订和履行,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 一份好的合同,会让企业获得巨大的利润,而一份不好的合同,也有可能让企业处于破产边缘。

 如何正确签订和使用合同已成为摆在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要点  合同主体  合同形式  合同内容

一、审查合同主体

 合同主体即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审查合同主体,了解合作对象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风险 的发生,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并购、资产重组、投资等重大交易中,还需要聘请律师进行尽职调查。 合同主体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在与自然人签订合同时,需要注意:

审查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号码、住址(如果是外地人,需要了解其在本地的住所)、联系电话等,确定其是否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合同,合同无效。如果与限制行为能力人签订合同,合同效力待定,效力待定的合同可能会因其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而归于无效。

审查其身份资料,最好将对方身份证复印留存  在与法人或其他组织签订合同时,需要注意:

审查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包含了企业的基本信息:注册资金及到位情况、企业属性(国有、集体、国有控制、私营)、企业性质(有限、股份、外资、合伙)、法定代表人、住所地、经营范围、年检情况;如果有必要,还可深入了解:股东出资及组成、章程、资产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关联企业、实地考察。

从企业的营业执照我们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比如:如果对方注册资金比较少,而双方签订的合同标的数额特别大,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对方有没有实力签订这个合同以及有无能力履行合同。还有住所、办公场所,是否与营业执照上是否一致,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就要问个为什么?是因为从小的办公场所换到更大的场所,还是因为不诚信 故意变更经营场所。

另外还要看对方是否具备相关资质或经营许可的(如经营民有爆破用品)

 审查上述情况,主要目的是:了解对方是否具备签约资格、履行能力及商业信誉如何

例如:某些较大企业,其对采购部门往往会成立一个壳公司来从事这样的工作,这样是规避风险,其注册资金往往很少,也没有大额固定资产,更没有可产生盈利的设备或产品,因此,对这些企业要区别对待,如果吃不准,最好现款现货交易。

 另外需要注意:签约主体不等同于合同主体。 签约主体: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

签约人是合同对方的代理人的,应注意核实其身份,要求其出示授权委托书,以确认该签约人的代理资格。必要时,与被代理人取得联系,查验真伪。

二、确定合同形式

 合同形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如传真、电子邮件等)。

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达成的合同有如下风险:

1、传真件:便于伪造,无盖章的原件

2、电子邮件:容易篡改

3、口头协议:空口无凭

上述形式还有不利于保存的缺点,发生纠纷后,在司法程序下,证明力弱,不能作为直接的证据使用,需要加以其他证据予佐证。

在签订合同时,在合同形式方面应该要注意:(1)法律明确要求书面形式的,一定要用书面形式(如合同法规定租赁期限六个月以上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视为不定期租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重要的合同更应采用合同书的形式

(2)(3)涉及多页文本的合同,应加盖骑缝章。

合同文本上无实际内容的,应注明“此页无补充”或“以下无正文”等说明,以防对方伪造或变更合同内容。

签订书面合同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它是双方存在合同关系的重要证据,有利于保护双方的权益,中国有句古话“口说无凭;

其次,避免双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合同的签订就是制订一项规则,也可以说双方为此设定了游戏规则,大家都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则。

再次,预防合作方对业务员的职务行为不予认可(如有合同,配上业务员的职务,法院则可认定交易存在)

三、明确合同内容

即使合同主体完全合格,合同的合法性也并非万无一失,因为合同内容的某些约定仍可能触及相关强制性规定而不合法,从而导致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 合同内容应注意哪些问题? 

(一)合同名称

 合同名称应与合同内容、属性一致,不存在冲突,名称界定不准确,可能影响对合同法律关系的判断。对于法律关系不好定义的,最好用《合同书》或者《协议书》这样的中性词进行命名,以免产生歧义。

(二)标的条款

 合同的标的有物、权利、行为、智力成果等。合同标的即是合同交易的对象,合同是围绕标的物展开谈判,形成交易的规则,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约定,则合同不能成立。如果约定不明确,则可能会在履行中发生争议。 需要注意:

 ①如果是买卖合同,应明确该标的物归谁所有。

 ②应使用标的的正式名称,而且在首次提到时要使用全称。 ③对标的进行描述时,必须明确、具体、详尽。

(三)质量条款  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签订质量条款时,应当首先明确合同相对方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并写明该标准的名称以及编号,约定质量验收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提出质量异议的期限等。

(四)数量条款

 合同涉及数量条款时应注意:合同中涉及的数量必须清楚、准确,不能使用“大约”、“左右”等含糊的概念。

(五)合同价款 注意两点:

1、明确约定付款的时间

2、明确付款的方式

注意:模凌两可的约定会给合作方找到拖延付款的理由 如:季付、收到货物后付款、验收合格后付款等这样的表述极易引发争议。

(六)定金条款

定金条款应写明“定金”字样,合同条款如果写“留置金、押金、保证金、订金|等”,没有约定“定金”,如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会给予支持。定金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的百分之二十。

(七)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条款 ◆应注意:

①应在合同中写明具体的履行起止日期,避免因履行期限不明确而产生纠纷。

②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的具体地点。

③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适当的履行方式。如果货物送往本地,当明确约定送货地点,这关系到纠纷处理时法院的管辖;如果货物送往外地,则尽量不要写明,而应争取约定由本地法院管辖。此外,合同中应列明收货方的经办人的姓名。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经办人离开后,对方不承认收货的事实,给诉讼中的举证带来困难。施工企业人员的变动较为频繁,当对方更换新的经办人时,应当要求对方提供授权委托书。

(八)违约责任条款

 违约责任条款是十常重要的条款,如果你在合同中起草一个比较好的违约条款,则很有可能会限制对方违约行为的倾向。

 违约责任条款应注意:

①如果涉及到支付货款的,可以约定每逾期一日支付百分之几的违约金。

②违约金与定金不能同时适用,一份合同不能同时存在违约金和定金,如果两者都存在,只能选择其一。③违约责任应该和义务相适应。

④如果违约会导致损失的,应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或或直接明确损失赔偿额。

⑤合同约定违约金时,违约金约定数额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

(九)争议解决方式条款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争议,为使争议发生后能够有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应当在合同条款中对此作出规定。

如果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将按照法律规定确定管辖法院。可能会增大诉讼成本,更可能因为“地方保护主义”而降低了胜诉的几率,为企业带来损失。

 ◆防范要点:

①诉讼或者仲裁只能选择一种。一般情况下,建议选择诉讼方式解决。

②如选择诉讼方式,一般是采取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一般到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辖,但是,合同纠纷,依照法律规定诉讼管辖可选择,可选择的法院有: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我方应依法遵循对己方有利的原则选择管辖法院。

③如果约定仲裁方式,要有明确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的事项属于仲裁的受理范围,注意仲裁机构的名称、地点应准确无误。

四、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一些危险信号

1、住所突然变更,如比较好的经营场所换在较差的场所;

2、经常联系的业务员或业务经理离职,这也是一种危险信号,这可能是对方经营状况不好导致人员变动,还有直接一点的,在履行当中对方业务员签订的一些单据、收货单、发货单,在发生纠纷时对方有可能会直接说这个人不是我们公司的人,他们公司没有这个人,面对业务员变动,应及时将该业务员签订的单据进行结算由对方盖章确认。

3、发现对方付款不正常,如经常拖延,如对方给你的支票因为余额不足导致退票,这也是一种合同可能违约的危险信号。

4、经常找不到对方老总或财务人员,这也有可能是对方财务发生状况的一种表现,很有可能是因为躲债而经营找不到人。

5、对方突然以比较低的价格销售产品,则很有可能是因为对方资金链断裂,争需资金回笼,而对方资金不足,也是产生合同违约的一个原因。

6、平时订单比较正常,对方突然下很大量的订单,数量超出了常理,这个情况也需要注意,对方有可能会利用你们之间的信誉关系,下一个很大量的订单,把你公司的产品 弄过去,但实际上对方根本没有付款能力,这也是一种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危险信号。

因此,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对方出现的危险信号,如果发生这些危险信号,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第三篇: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恒生公司进口的一批货物被某海关作出扣押的决定,该公司不服,应向()申请复议。A.该海关

B.该海关所在市的人民政府 C.该海关所属省的人民政府 D.该海关的上级主管部门

2、李某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则()A.可以暂时终止诉讼

B.由行政复议机关决定是否准许

C.可以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终止 D.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

3、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A.一并 B.单独 C.事后 D.事先

4、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参加行政复议。A.第三人 B.共同申请人 C.知情人 D.原告

5、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A.一并 B.单独 C.事后 D.事先

6、对某市某县公安局派出所以该县公安局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应由下列哪项所述机关管辖?()A.该县公安局 B.该派出所

C.该县人民政府或某市公安局 D.某市人民政府

7、如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某些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行政相对人可()。A.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控告 B.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控告 C.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

诉讼 D.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8、对复议前置的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超期不作答复的,申请人可以依法()。

A.向上级机关申诉 B.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C.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无法提起行政诉讼

9、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政府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申请复议。

A.上一级主管部门 B.本部门 C.本级人民政府 D.上一级人民政府

10、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发送被申请人。A.5 B.7 C.10 D.15

11、如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某些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行政相对人可()。A.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控告 B.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控告 C.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2、王某贩卖盗版光碟被文化局查处,罚款1000元。王某不服申请行政复议,但是复议机关也维持了处罚决定。王某逾期不履行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如何处理?()

A.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B.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

C.由行政复议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3、当事人对县土地管理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提出申请? A.《土地管理法》

B.国土资源部的有关文件

C.国务院有关土地管理的行政法规 D.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14、某公司效益很好,许多外单位职工都想调入,纷纷找市劳动局说情。市劳动局未征得该公司的同意,强行将20名外单位职工调入该公司。该公司不服,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此案应如何处理?()

A.不予受理,因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B.应当受理,因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C.告之属于劳动争议,应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D.不予受理,因为是劳动争议

15、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发送被申请人。A.5 B.7 C.10 D.15

16、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A.由该部门的本级政府决定

B.由该部门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决定 C.由申请人自由选择

D.由本级政府与上一级主管部门协商决定

17、如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某些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行政相对人可()。A.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控告 B.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控告 C.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8、某县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土地管理局.某镇人民政府组成联合调查小组,调查处理县机关干部和城关镇干部违法占地建房问题。联合调查小组对县机关某干部李某作出了处理决定,没收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所建的楼房。处理决定是以四个单位联合发文的形式作出的,盖了四个单位的公章。李某不服,申请复议。本案的复议机关是()A.县委

B.县土地管理局 C.县人民政府 D.市土地管理局

19、对复议前置的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超期不作答复的,申请人可以依法()。

A.向上级机关申诉 B.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C.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无法提起行政诉讼

20、不属于《行政复议法》第九条第二款所称的不可抗力的是()A.地震

B.水灾 C.重病 D.战争

第四篇:国有企业核心人才流失风险防范

国有企业核心人才流失风险防范 案例(发展、壮大、失败教训)定义确定(结合核心竞争力)核心人才的作用 核心人才管理 1.需求层次论

2.心理契约因素分析

3.培训约束(离职风险成本)4)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1999美国《财富》评选的最适宜工作的100家企业中,流动率最低的仅有4%,在这些企业中,几乎每一家企业都对员工提供免费的或者部分免费的培训。

培训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一方面,通过培训,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销售业绩,使企业直接受益,另一方面,也增强员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让员工体会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就会认识到培训是公司为他们提供的最好福利,是公司给他们的最好礼物。同时,从公司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教育和培训跟上了,人才就具有了连续性,而且凝聚力也会大大加强。

http://info.ceo.hc360.com/2007/09/03104046861-2.shtml

核心人才如何管理?(文跃然)2006-11-5 21:32

现在业界非常注重核心人力资源在企业的作用,都意识到核心人才的重要性,也都想研究出一套核心人才的管理方法。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缺乏一些指导,比如对什么是核心人才的定义和鉴别,再比如对如何解决核心人才与组织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问题,都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疑惑。

什么是核心人才

什么是核心人力资源?我个人认为有几种定义的方法:

第一,人才稀缺性和人才价值矩阵法。这种方法从两个角度来区分人力资源的核心程度:一是人才的稀缺性,二是人才的价值。所谓人力资源的稀缺性,指的是对手很少拥有的或者对手很难一时培养的人才;所谓人力资源的价值指的是成本收益比很高的人,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博士可能不一定是核心人才,因为博士创造的价值(收益)可能很高,但同时成本(薪酬)也可能很高。根据这两个维度,企业可以把其人力资源分为四种组合,一种是价值很低也不稀缺的人力资源,第二种是价值很高但不稀缺的人力资源,第三种是价值很低同时稀缺性也很低的人力资源,最后一种是价值很高也很稀缺的人力资源。一般说来最后这种组合的人力资源叫核心人力资源。用这种方法区分核心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可以操作的方法来判断人力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

第二,核心人力资源是拥有核心能力从而对企业战略实施不可或缺的人。我个人认为,核心人力资源其实就是拥有核心能力的人。核心能力是一个专门的概念,指的是能够给顾客带来特别价值的技术与知识,它们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能力。因此,这种定义方法是帮核心人力资源与企业的战略以及实施这种战略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联系在一起来考虑的。凡是有助于企业的战略实施的人力就是核心人力资源,对战略实施越关键,核心程度就越高。从这种角度来定义核心人力资源,重要的是:(1)要清晰理解企业的战略;(2)要清晰理解企业战略落地的核心能力;(3)要能够辨别出哪些人拥有使战略落地的核心能力。

第三,按照管理层级或者职位层级来确定核心人力资源。这种办法主要是根据管理层级或者职位层级的高低来确定核心人力资源。一般来说,层级越高的管理者或者职位的从事者,就越有可能被看成是核心人力资源。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操作,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会忽略战略对核心人力资源的作用,从而不具前瞻性。

第四,按照业绩高低来确定核心人力资源。这种办法主要是根据员工的历史业绩和当前业绩来确定核心人力资源。业绩高的人就可能被认为是核心人力资源,业绩一般的人则被认为是一般人力资源。用这种办法操作人力资源的关键在于甄别员工的业绩差别。好处是比较能够说服人,但要清晰地区分员工业绩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同时这种方法对员工成长性以及战略因素考虑不够。

企业到底用哪种方法来甄别自己的核心员工会比较好?这要看企业的具体情况。如果是一个比较小的企业或者组织结构比较稳定的企业,同时职位分析和评价又做得比较好,我认为可以用第三种方法;如果是一个大企业,而且是处在战略转型时期或者只是对这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取很重要,我觉得可以用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来甄别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其实第一种方法或第二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至于业绩导向的核心人力资源确定方法,对那些特别强调眼前业绩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可能的选择。

核心人才管理的几个难题

(一)核心人才的确认问题。很多企业在建立核心人才的管理体系问题的时候,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谁是我们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因为很多理论上的说法对企业一般管理人员来说不具操作性,因此很多企业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的核心人力资源应该包括哪些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又有两个意见值得重视:一是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核心人才的确立是一件很严肃也是很艰难的工作,不要草率行事。好多企业吃的就是这个亏,一方面很着急把自己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确定下来,另一方面酝酿的过程不充分,搞出来的核心员工名单没有说服力;二是要使用科学的方法与程序。

(二)核心员工的动态性问题。很多企业在建立核心员工的管理体系时,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员工今天是核心的,但是因为其能力的衰退或者企业战略调整等因素,明天就可能不是核心员工了。未来的核心员工可能是另外一批人。如何把过时的核心员工从名单中剔除,同时加入新的核心员工名单,对于保持核心员工的适时性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核心员工的身份具有刚性,一旦确定就很难改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很多矛盾,过时的核心员工不剔除,加上新的核心员工,可能会导致核心员工队伍的膨胀,从而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看法是要建立一个核心员工定期清理机制,另外要在员工中树立一种核心员工能上能下的文化。

(三)核心员工的薪酬与考核问题。核心员工的考核与薪酬都有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对核心员工的考核应该关注长远的贡献,另外对他们的考核方式也要更具人性化,因此不能要求他们每天每月都有特别的贡献。就薪酬而言,对核心员工应该支付高于市场水平的薪酬,同时不应该太多地考虑短期业绩。但是很多企业对核心员工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希望核心员工尽快出业绩,天天出业绩,考核非常严格,薪酬也密切地与业绩挂钩,导致核心员工的反弹和流失。

(四)核心的员工的保密性问题。公开核心员工的身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非核心员工的心态与士气问题。因为一旦公开核心员工身份,其他的员工就会有两个想法,一是为什么我不是核心员工?二是反正我不是核心员工,少干一些活也是应当的。这两个想法都会影响非核心员工的生产效率,使企业蒙受损失。但是如果不公开核心员工的身份,核心员工就不知道自己是核心员工。如何处理比较好呢?我的一个看法是企业还是应该用各种各样的非公开的方法让员工知道自己是核心员工,比方说用个别谈话的方式、用特别红包的方式或者其他的方法,以确保核心员工有自我认知。

(五)核心员工的培训与发展问题。一般来说,核心员工是拥有核心知识和能力的人。它们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因此需要不断地培训投入。但是另一方面,核心员工通常是个人拥有知识,很容易反过来以此作为筹码提高对企业的要价,或者离开公司。这是一个矛盾。好多企业因此不愿意对核心员工投资,但不久就发现核心员工迅速贬值。如何办呢?我的一个建议是企业必须建立一个系统,把个人的能力转化成组织能力,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的团队激励方式都是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建立。

核心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只要能够明确辨别谁是核心员工,并处理好一些难题,就能够很好地建立起这个体系。

『管理前线』 [管理沙龙]如何激励核心人才?2007.11

激励包括“薪酬激励、氛围激励、职业发展激励”三个基本维度。企业最普遍运用的是薪酬激励。但是对员工,尤其是核心人才,应该把三个基本维度按照权重进行组合,尤其要注重长效激励。

多数中国企业对核心员工运用的是工资、奖金和福利三种激励手段,而国外企业对核心员工更注重股票期权和长效的现金激励手段

薪酬体系的构成包括四个部分:工资、奖金、福利、长效激励(股票期权和长效现金激励)。对核心人才,长效激励才是对他们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长效激励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利益共同体和知识资本化。

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董事会向全体股东负责,以CEO为首的核心团队向董事会负责。但是,CEO和高层管理人追求的是个人成就和高薪,而董事会追求的是股东利益的持续最大化,两者追求并不完全吻合,这自然会产生矛盾,致使代理成本上升。怎样才能让二者达成根本利益?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把CEO和高管拉下水——给他们股票期权。

知识资本化,即针对专业技能骨干,认同和实现他们的知识价值,给他们股权,这同样也适用于高管和中高级的专业技术人员。

长效激励要注重累计贡献、未来发展预期,以及特殊专业才能的综合性因素。研发骨干和营销骨干,即使他们所有的薪酬都一样,但是他们的薪酬结构应有非常大的不同。谁的股权多?一定是研发骨干,而营销的骨干则更多地体现在高额奖金上。

企业远景规划和对员工的价值观培养,貌似空洞,实则是企业激励的有效手段,因为越是优秀的人才,越渴望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

一个有着很好的薪酬待遇的员工离开了企业,问题可能出在“企业氛围”上。

氛围包括“软氛围”和“硬氛围”。“软氛围”体现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即企业文化层面;“硬氛围”则包括为员工所提供工作生活环境等。比如,夏天是否有空调,办公是否舒适,办公工具是否符合要求,这些都构成影响核心人才的因素。

氛围激励强调两个方面:愿景领导和价值观管理。这貌似空洞,却是企业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尤其是对高管和核心人才。

IBM中国区总裁周伟焜曾说,在IBM中是五级领导。第一级:职位和权力领导。下属为什么听你的?因为他不得不听你的。这种领导无疑是最差的;第二级:大家具备良好的关系,中国的创业者多数属于这级;第三级:领导者屡战屡胜,是非常能打胜仗的人;第四级:领导者不仅自己能打胜仗,同时拼命花钱培养员工,拼命地委员工以重任;第五级:是最重要的一级,也是最高境界——大家跟随你,是因为你的品格、你的为人,以及你所代表的愿景和事业目标。领导者如果能把品格和事业理想展示给下属,就能更好地带领下属。事业的雄心、伟大的梦想、事业理想,是针对核心人才非常重要的激励手段,因为越是优秀的人才,越希望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

怎样使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尽量一致?比如,员工希望不要过度辛苦劳累,但有高的回报,而企业希望员工创造更高的价值,怎么办?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IT”,通过信息化的进步,提高效率。

每个人都想自己的成就最大化,而企业追求的则是整体的贡献,企业不妨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先考核团队,再考核个人,即“三层考核”—公司考核第一,部门考核第二,个人考核第三。通过“三层考核”,发挥团队最大效能。

为员工“画饼”,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可以加速员工的成长,同时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职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更重要,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关心提高管理水平,而对非管理人员,则应更多的提到光明的前景,让他知道:不在管理岗,同样能享受到副总裁待遇。

在员工发展规划中,可尝试建立认证资格体系。

第一,职业发展通道。通道不能只有一条,每个人都应有两条甚至两条以上的通道,企业应在面试之初就把职业发展通道展示给员工,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未来。第二,任职资格标准。员工到了哪一个水平可以获得怎样的发展,这可以帮助员工寻找到差异,持续提升,给员工一个努力的方向。比如,初级工程师要通过怎样的努力、达到什么水准,才能到高级工程师,从而成为期权的拥有者。第三,资格等级认证。通过认证以及“标准比”,帮助员工寻找差距,以便企业进行培养,这有助于企业建立人才成长的动力机制。这三条不仅可以让优秀人才看到自己的未来,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努力,这就是“画饼”的效果。

比尔.盖茨说,“激励不难,难的是持续”。结合企业和优秀人才的实际情况,对核心人才进行长效激励,企业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第五篇:公司法律风险防范-提纲2

公司法律风险防范与合同管理

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法学教授

原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审判长 吴庆宝

2012年5月

第一节 公司法律风险防范要点

一、公司投资风险防范

近年来,随着海外经济利益持续拓展,我国对外投资高速增长,年均增幅达70%以上,其中比重最大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资源和能源领域的投资。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09年间,以中国企业为买方的跨国并购,目标领域为能源产业的有13宗,交易金额277.54亿美元,占1亿美元以上并购案交易总额的48.6%;矿业15宗,交易金额262.34亿美元,占交易总额的45.9%。海外资源能源投资不仅涉及重大商业利益,更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分量不言而喻。

《中国海外资源能源法律问题调查报告》是我国第一份关于海外投资法律的实证调查报告。西安交通大学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涵盖了政治风险、准入限制、一般待遇、具体制度、法律纠纷、法治状况、其他因素以及改善措施等八大方面的问题。调研对象包括从事海外资源能源投资(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的中国企业、管理海外资源能源投资的政府部门,以及提供相关法律和会计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

调查显示,我国海外资源能源投资总体法律环境不佳。一方面,我国投资总体政治风险水平均值处于尚未达标的状态,需要密切关注并实施风险防控。另一方面,在本调查所考察的14项具体指标中,绝大多数(10项)未能达标。

具体而言,我国海外资源能源投资在准入阶段往往被附加各种业绩要求,突出者如当地雇用要求、当地股权要求和当地成分要求。我国投资在海外享有的国民待遇、公平公正待遇或充分的安全与保障三个核心方面均未达标。

从具体制度上看,我国投资受国有化与征收、政治**以及政府违约的影响较小,但受国际财产转移限制的影响较大,尤以汇率波动的影响最为显著。我国海外投资东道国法治状况欠佳,且区域差异很大。其中,官员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司法不公与法律稳定性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三者均未能达标。

我国投资在海外很少与东道国政府发生法律纠纷。投资保险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尚未成为中国投资者减小投资政治风险的主流方式。一旦与东道国政府发生纠纷,我国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通过东道国国内的司法或仲裁方式寻求救济,而不是选择国际仲裁。在与资源能源投资活动密切相关的两个法律问题中,贸易壁垒对中国投资产生的不利影响相对较低,境保护问题对中国投资的影响相对较重。

从投资区域角度来看,目前大洋洲投资区的法律环境相对较好,其次是东南亚,再次是拉美、非洲,最不理想的是中亚、俄罗斯投资区。

就区域具体特征而言,在大洋洲的中国投资比较容易受到国民待遇、汇率波 动和环保问题的影响。

在东南亚的投资享受东道国充分保障和保护的情况欠佳,同时汇率波动、环境保护以及官员腐败问题对投资的不利影响较大。

中亚、俄罗斯投资区政治风险发生的程度相对较高,东道国为投资提供安全保障的情况欠佳,该区域的投资者应多留意国有化措施、国际间财产转移困难以及法制环境欠佳对投资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在非洲投资区,政府违反投资合同、汇率波动、司法不公和官员腐败是对中国投资产生不利影响较多的法律问题。

而拉丁美洲投资区中对中国投资影响较大的是政治**、汇率波动和官员腐败三个方面的法律问题。投资者需要根据投资所在的不同区域对这些法律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注。

调查还显示,我国投资在遭遇困难时往往能够获得中国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就海外投资保障方式而言,领事保护被认为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安全保障方式,但投资合同以及国际条约的保护作用也正日渐彰显。

在投资促进方式上,双边投资条约已成为最受我国投资者期待的促进中国海外投资的措施。

此外,海外投资担保制度的重要作用也已逐渐突显,已经超过了对财政税收激励措施和外交领事保护的期待。这些都表明我国对外投资者对国际投资法律保护的需求正日趋强劲。

公司需加强:

1、公司制度建设,完善防控体系;

2、加强公司内部治理;

3、加强政治、法律、政策研究;

4、设计解决纠纷和矛盾的预案。

二、公司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

(一)法律风险防控的基本原则

1、合法合规原则。

2、预防为主原则。

3、全面覆盖原则。

4、动态调整原则。

5、综合治理原则。

(二)建立和完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

1、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

2、建立完善的公司规章审查管理制度。

3、建立和完善公司合资合作法律风险防范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1、建立科学的工作流程。

2、广泛收集相关风险信息。

3、清理排查法律风险点。

4、对风险定期进行评估。

5、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6、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7、细化涉及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合同管理、商标专利管理、公司招投标管理、诉讼项目管理等公司法律规章制度,完善操作流程。

第二节 如何界定和防止国企出售、兼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一、出售价格的形成和底价的意义

出售一个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即国家在该企业中的所有权)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价格形成原理各不相同。在我国,比较适用的是公开招标的办法,即若干个竞标人同时竞争购买一个国有企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成交价格形成的基础是卖主和各个潜在买主的底价。卖主的底价是其愿意接受的最低出售价,或所谓“保留价格”;买主的底价是其愿意支付的最高购买价。如果买主和卖主都是正常的经济人,他们一般都会根据两个因素来估算出一个企业对自己的价值作为底价。这两个因素一是对该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二是折现率。现金流量是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内可以带给投资者的收入流,一般表现为息前税前收入(EBIT)或净收入(NI)。折现率的含义是投资者认为自己必须获得的回报率。之所以必须,或者是因为这是他的融资成本(包括风险因素),或者因为他投资于其他项目可以获得这么高的回报(机会成本)。基本的关系是,一个企业的净现值(NPV)=(预期现金流量/折现率)-购买价格。这里的净现值是决策所依据的基本变量:只有当净现值大于零时投资者才会考虑购买,也就是说,他的底价大致等于预期现金流量除以折现率。比如说,投资者预期某企业在今后某一时期的现金流量是50万,他给自己确定的折现率是5%,那么他对这个企业的出价一般说来不会高于1000万。道理很简单,如果他出价高于1000万但也只能赚到50万,就或者不能覆盖他的融资成本(还不如不融资),或者不如投资于其他项目(因为那样只要投1000万就可以赚50万)。

这个道理对卖主也是适用的,因为当卖主决定保留而不是出售自己的企业时,实际上也是在作一笔投资。比如上面说的那个企业,假设卖主的预期是,如果自己经营,某一个时期能得到的现金流量是10万,而拿钱买国债可以赚5%的利息。如果他以国债利息率作为他的折现率,他的底价就可能是200万。也就是说,只要卖到200万以上,卖出就优于自己经营;但如果低于200万,就不如自己继续经营。一般来说,对同一个企业,其卖主和每一个潜在买主都会有不相同的底价。这种不同正是企业改制的意义所在。如果一个企业在卖主手里值200万,到一个买主手里值1000万,那正说明这个企业转到买主手里后会比过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因而应当改制。

当然,无论是卖主还是买主,其底价都是典型的“私人信息”,是不会让外人知道的。但正是他们的这些秘密的底价决定着成交价的区间。卖主的底价决定了可能出现的最低成交价,买主底价中的最高者限定了可能出现的最高成交价。最后达成的成交价在两者之间的什么位置,基本上取决于双方的讨价还价。

在明确了出售价格形成的原理之后,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探讨我们关心的问题:成交价低到什么程度就应该说是发生了国有资产流失?一个显然的答案是,当成交价低于卖方底价的时候,就应该说发生了国有资产流失。比如,如果国家的折现率定在5%(这可以是因为发行国债支付5%的利息,也可以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国家继续经营一个企业预期可以赚到的收入是10万,而出售这个企业的成交价格是100万,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发生了国有资产流失。因为出售相对于继续经营,国家损失了100万,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出售。如何防止这样的国有资产流失?基本的对策是要通过评估尽可能准确地确定国家的底价。在这里,底价的意义在于确立一个门槛,一个令决策者和一切理性地关心国有资产 流失的人们都能接受的门槛:只要成交价不低于这个价格,对国家来说卖就比不卖要好。

二、国家利益最大化和竞争的意义

进一步的问题是,成交价如果高于底价,还会不会有国有资产流失?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底价是200万,成交价格是500万,而那个买主转手又卖了800万,能不能说也发生了国有资产流失?

应该说,既然成交价已经高于底价,那就说明国家通过出售企业获得的利益已经大于它继续经营可以获得的利益。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探讨有没有“国有资产流失”,是什么意思呢?惟一合理的意思只能是说国家利益是不是实现了最大化。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同一企业的再出售价格高于成交价,达到了800万。不过,这时候事情就要复杂多了。一个企业的成交价高于国家的底价,但却低于后来的再出售价格,可以有多种原因: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买主成功地重组了这个企业然后转手出售,那个300万的差价是市场对他重组该企业所给予的回报。

第二种可能的原因是,这个买主虽然没有重组这个企业,但他比国家更善于推销这个企业。这或者是因为他在市场上的信誉,或者是因为他在市场上已经建立的网络,或者是因为他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能力(比如对市场走势的预测,对买主实际利益的把握等)。由于这些原因,同一个企业国家只能卖500万,到他手里就可以卖800万。

第三个可能的原因是,国家自己卖其实本来也可以卖800万,但由于代表国家出售该企业的那些工作人员能力不够,结果只卖了500万。

第四个可能的原因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也有能力把这个企业卖到800万,但却被某一个私人买主所收买,结果只按500万的价格卖出。

三、竞争程序与非价格因素

2003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新规则如果能得到切实贯彻落实,可以基本防止没有竞争的暗箱操作。但如何使招标竞争程序不走过场,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包括如下三个问题:

1、何保证所有可能对某个企业感兴趣的投资者都知道该企业在出售? 2、如何保证潜在的买主都能获得充分的信息来评估该企业对他的实际价值?

3、如何在若干个相互竞争的买主中作出最佳选择?

第一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但也不是像看上去那么容易。信息的扩散当然主要靠广告。但如果广告登在哪里都行,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潜在的买主根本看不到那些广告。所以,技术上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出售国有企业的广告必须登在少数几个固定的、广为人知的媒体上,同时要保证广告登出后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让投资者考虑是否表示投标意向。给投标者留出合理期限,应至少有3个月的时间,大型、中型企业似乎时间要久一些。

第二个问题要更复杂一些。在一些地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是,卖方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理由,不允许前来竞标的投资者实地考察企业,甚至拒绝提供详细财务资料。这种做法即使不是故意为难外来投资者,至少客观上起到了阻碍竞争的作用。如何既能对确属商业秘密的信息提供必要的保护,又能给前来竞标的投资者提供足够充分的信息?一个办法是区分公开信息和秘密信息。公开信息可以在竞标初期就提供给大量竞标者,但秘密信息只提供给经过初步筛选而确定的“短名单”上的竞标者。初选过程的一个内容是对竞标者进行资质审查,淘汰那些明显 不合格者和“炒家”。进入短名单的竞标者要获得秘密信息,必须首先和卖方签订保密协议。

第三个问题最为复杂。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来自非价格因素。如果没有非价格因素,事情会非常简单:谁出价高就卖给谁,没有别的规则。但在实践中,很少有那个政府可以完全忽视非价格因素。其中最常见的非价格因素有三个,一是买主重组该企业的计划和实际能力,二是买主打算增加的新投资,三是买主可以保留的工作岗位。前面提到的文件中说的“职工安置、引进先进技术”也属于非价格因素。

四、“底价加竞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如何界定和防止国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简单的答案是“底价加竞争”:

(一)清楚界定国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关键是要严格区分底价和目标成交价。底价应通过资产评估,根据该企业在不出售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对国家有意义的折现率来确定,不能以目标成交价代替底价。只有当成交价低于底价时,才可以说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如果成交价高于底价,所谓“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实际上是如何使国家利益达到最大化的问题。

(二)确保成交价高于底价的前提下,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出售过程的竞争性和透明度。其关键是要设计和实施一套公平透明的竞争招标程序,尤其是要保证所有潜在的买主都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包括保密信息,并能科学地权衡价格和非价格因素,力求在相互竞争的投标者之间作出对国家最有利的选择。

五、拍卖的法律程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必须首先考虑中标者的现金支付能力。因为当前许多国企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买主在约定的期限里,或在合理期限里,不能支付其承诺的资金,例如合同签订拟投入8千万元,结果只投入3千万元后便不再继续投入,导致改制、重组没有进展,被兼并企业甚至境况更惨。这实际是提出一点,要在改制初步成功前,必须确保买方资金到位,并为其设定合理的期限,必要时由买方提供有效担保。防止其中途退出或者不能实质改制、重组被出售企业造成卖方企业不应有的经济效益损失。

(二)还有一个备用手段是在众多买方出价均高于底价时,可以从中选择2-3个后备买方中标者,以防止第一次拍卖失败后重新拍卖,或二次拍卖时众多买方不愿意再参与的情况出现。可以在拍卖规则或招投标办法中明确规定,中标者(第一买方)如不能在设定期限内支付承诺的资金,视为其自行放弃已获得的购买权利,相应的中标权由第二买主享有。既可减免拍卖万一不成功的后果,也可减少第一次拍卖与正常二次拍卖带来第二买方不应有的财产、精神利益上的损失。

第三节 公司治理:公司股东知情权及其诉讼救济

一、我国公司法中股东知情权行使范围的法律界定

1、股东行使知情权的范围与修订前的公司法相比较,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知情权的行使范围扩张到“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公司的会计账簿;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行使知情权的范围则扩张到“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修改后的公司法能够使股东更广泛地了解公司经营信息,更切实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效地加强对公司事务的监督。

2、在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可以查阅公司上述文件的同时,还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有权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这样有利于克服仅仅允许股东查阅公司相关文件所带来的诸如不能更全面、精确地了解、掌握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的弊端,从而为股东知情权的行使提供更充分的法律保障。

3、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账簿查阅权的行使程序和条件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即“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

二、股东知情权制度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平衡

一方面,立法者在对待股东的知情权问题上,持一种积极的肯定态度:不仅从总体上吸收了原来法律的既有内容,同时还将其范围做了较大扩展;另一方面,为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行使又做了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虽然在赋予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某些公司文件享有查阅、复制权,但是对于诸如公司账簿等公司文件则没有赋予股东复制权。

2、在对待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所享有的账簿查阅权问题上,法律持一种十分谨慎的态度。在以法律形式认可股东可以对公司会计账簿查阅的同时,对于股东查阅权的行使设定了一定的约束性条件:一方面,在提出查阅的要求时,股东必须向公司递交书面的请求;另一方面,则要求股东在查阅公司账簿时有合法的目的,并且要向公司说明目的。如果公司有合理的根据认为股东查阅公司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时,可以拒绝提供查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为限制公司动辄以股东目的不合法为借口拒绝股东查阅账簿,法律则又赋予了股东在此种情形下享有一定的救济权利。在公司拒绝查阅时,股东有权要求公司在其提出请求后15日内给予答复并说明理由;同时,如果股东认为拒绝查阅存在不当,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即诉讼请求权。

3、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法律仅赋予其对公司相关文件的查阅权,而没有赋予其相应的复制权。这些规定,有效地协调了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公司或者股东任何一方利益的失衡,充分体现了法律对法律关系的平衡与调节功能。

三、新公司法框架下股东知情权的诉讼救济 寻求公司与股东共赢

法律并没有对股东行使知情权的程序和条件作出具体规定,但股东仍应向公司提出要求查阅或复制的申请。我们建议,这种申请应以书面方式为宜,并保留相关证据。因为没有申请即无所谓公司拒绝,对将来的司法救济不利。

对于股东查阅账簿主观目的不正当的举证责任,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归于公司。

除法律赋予股东的法定知情权外,公司章程也是股东知情权的重要来源。公司章程在保障股东法定知情权的前提下,可以扩大知情权范围、细化行使程序,并具有法律效力。我们建议,股东应最大限度利用章程的自治作用,对法律未作 明确规定的股东知情权相关内容进行补充。

除查阅、复制相关资料外,质询权也是股东可行使的知情权。《公司法》第151条的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要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会议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列席并接受股东的质询。”

根据新公司法的规定,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还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在行使股东知情权受到妨害时都有权利诉诸法院寻求司法救济。唯一需要区别的就是: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行使账簿查阅权的程序和条件作了要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在采取诉讼手段行使知情权时需要首先满足公司法的要求,即股东应先向公司提出书面申请,并说明目的,公司如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账簿的行为有不正当目的的,且可能存在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公司可以在股东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拒绝查阅的理由。股东如认为公司拒绝查阅的理由不合理,有不当之处,则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裁决公司提供查阅。

综上所述,新公司法的修订既为股东知情权的行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也做了一些相应的限制,但是对于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运用知情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 民商事习惯的适用规则

裁判要旨

合同解释方法应当优先适用于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判定;法院适用民商事习惯必须满足确定性、公认性、适法性前提条件;在同一民商事案件中存在不同民商事习惯时,应当遵循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层次规则。

■案情

重庆市信心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科技公司)与重庆两江包装有限公司(下称包装公司)于2006年7月27日签订《产品购销合同》,约定包装公司以科技公司的订货传真为依据,为其生产外包装纸箱。合同约定的结算及付款方式、支付方法为:分三次在货款中扣除2万元的质保金,其余货款每月25日凭供方凭证挂账,货款于次月l0日前支付;合同有效期为1年(至2007年8月1日止)。至2007年4月合同中止期间,包装公司先后向科技公司提供了l77640.71元的纸箱包装货物;科技公司收到包装公司提供的增值税普通发票6张,共计金额为116858.86元。

科技公司称,收到包装公司6张发票后分8次向包装公司支付货款计113535.96元,其中经银行汇兑5次,计72979元;包装公司派人分别于2006年9月12日领取现金12493元,2007年3月30日、4月4日持编号为No00014130、No00014132号(包装公司出具的6张发票中的2张)发票领取现金22625.72元、5438.24元。包装公司不认可已领取后两笔现金,认为科技公司尚欠其货款91704.95元(包含2万元铺垫金,除去因产品质量问题降价赔偿款463.76元),遂于2007年5月14日向科技公司发出《货款催收函》,要求付清拖欠货款,并中止向科技公司供货。

2007年5月28日,科技公司以包装公司未履行合同义务为由向重庆市荣昌县法院起诉,请求解除与包装公司签订的购销合同,判令包装公司支付违约金9000元。包装公司以科技公司未按期支付货款为由提起反诉,请求驳回科技公司的诉讼请求,判令科技公司清偿货款91704.95元及其违约金。■裁判

重庆市荣昌县法院一审认为:按现行商业交易习惯,发票是结算凭据,卖方将发票交与买方持有,就意味着买方已经向卖方支付其货款。本案科技公司持有包装公司的2张发票,如果包装公司认为其没有足额支付货款,应承担相应举证责任。而包装公司未提供相应证据支持其主张,故科技公司已经足额支付货款的诉讼主张应予支持。双方关于对方违约的请求,因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故不予主张。遂判决:科技公司于判决生效后60日内向包装公司支付拖欠货款63640.99元;驳回科技公司和包装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

包装公司不服,提起上诉。

重庆市第五中级法院二审认为:根据合同关于“货款每月25日凭包装公司凭证挂账,于次月10日前由科技公司支付”的条款,对货款的结算、支付方式的约定明确。从双方实际履行合同时的付款习惯看,也是由包装公司先开具发票后,次月由科技公司支付货款,除了包装公司开具的发票外没有其他凭证。科技公司认为已取得包装公司的2张发票即证明向包装公司支付现金28063.96元的理由不充分,应举证证明已支付的相关证据。包装公司的上诉理由成立,一审法院根据“现行商业交易习惯”否定本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认定不当。遂改判由科技公司在本判决生效后10日内向包装公司支付货款91704.95元。

科技公司不服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重庆市检察院以二审判决认定事实证据不足、判决结果错误为由,于2008年6月24日提起抗诉;重庆市高级法院于7月25日作出裁定,指令重庆市第五中级法院对本案进行再审。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再审维持二审判决。■评析

本案的事实争点是:科技公司持有包装公司的2张发票,是否能够证明其已经向包装公司支付货款28063.96元的事实。法律争点是: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并履行的交易习惯与商事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一般交易习惯之间,法律效力如何确定。解决上述争点,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一、我国民商事案件有条件地适用民商事习惯的法理依据

1.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法律局限性、立法滞后性形成强烈的反差,法律条文难以穷尽一切社会生活现象,也不可能概括全部的生活现实。

2.法院通过审判案件定纷止争,在维护稳定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不能将民商事审判与刑事审判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性质和手段相混淆。刑法以“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而民商事法律则完全不同,如果当事人提起一个民商事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诉讼,一般只要它是客观的现实纷争,法院就应履行审判职能。

3.民商事习惯被相对人或一定范围内乃至全国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认同和信守,就蕴藏着巨大的说服力和执行力。法官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时用其作为裁判依据,实现定纷止争,具有正当性。

4.习惯是法律的重要渊源之一。经国家认可,习惯可以上升为法律。国家机关以立法性文件的形式确认习惯的法律效力,为明示认可;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将某些习惯作为处理案件的依据,从而事实上赋予其法律效力,为默示认可。西方法治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法院在适用民商事习惯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应当学习借鉴。

二、我国民商事案件有条件适用民商事习惯的法律根据

1.我国宪法第53条规定,公民必须尊重社会公德。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上述“社会公德”已经涵盖了民商事习惯。而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则是更有力的补充。

2.我国合同法第61条,第125条,物权法第85条,实际上已经确认了法院和仲裁机构审查并适用民商事习惯的主体资格,确立了“有法律依法律,没有法律依约定,没有约定依习惯,没有习惯依法理”的民商事法律适用原则。

三、我国民商事习惯的适用规则

1.合同解释方法应当优先适用于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判定。当事人通过合同条款,约定具有民商事习惯性质的条款,或者将本属于民商事习惯的内容约定于合同中时,应当优先适用合同的解释方法确定民商事习惯的效力。依体系解释方法进行判断时,应当结合合同的上下文,推知当事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条款的真意;不能推知的,才考查适用民商事习惯的法律效力。

2.法院适用民商事习惯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确定性,即内容被当事人所知悉,并无歧义产生,也无排斥适用之约定。二是公认性,即相关成员知悉认同、理性接受、反复沿袭的不成文行为方式与规则。三是适法性,即不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禁止性规定相悖。

3.借鉴《美国统一商法典》的规则精髓,在同一民商事案件中存在不同民商事习惯时,应当遵循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层次规则。这一规则应当是:当事人之间的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大于其他所有民商事习惯的效力;特殊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大于地区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地区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大于行业民商事习惯的效力;行业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大于一般民商事习惯的效力。

本案一审法院适用通常的商业交易习惯来推定事实,而二审法院适用的是当事人合同中约定的条款和实际履行合同时的付款习惯,显然,后者的效力应大于前者,也更符合事实。

第五节 占有在一房数卖纠纷中的公示效力

一、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原则

在物权法的三大原则中,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原则最具实用性。与动产物权一样,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应当或者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知晓的方式表现出来,依法律行为变动的物权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公示方法。我国物权法第九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以看出,我国采行的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登记生效主义原则。

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与人类早期民法史上物权变动的形式主义要求有着形式上的关联。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主要有占有和登记。

占有自古以来是一种重要的物权变动公示形式。

1、罗马法关于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方法有要式买卖、拟诉弃权和交付。在法律发展史上,罗马法承继了人为的法权关系出现之前人类原始而简单的以支配物之使用价值为内容的实际控制与管领的占有。根据这种占有制度,不论占有人有无所有权或其他本权,只要对物有事实支配权,都应加以保护。交付和占有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表现物权关系,占有是交付的结果。

2、日耳曼法上的占有是对于物品、职位和人(没有自由的农奴)的统治权力的一种概念。日耳曼法有关占有的讼争不仅解决占有问题,通常也在解决实体之权利,法律对事实支配进行保护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认为占有背后有真正的权利,赋予占有以公信力,维护交易的安全。

3、现代民法上的占有制度是罗马法与日尔曼法占有制度结合的产物。

二、确定我国不动产“一物数卖”纠纷所有权归属的立法构想

根据我国不动产交易现状以及对审判实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绝对适用登记要件主义而否认占有的公示对抗力会冲击现有的财产秩序。

第一,通过对以下几类案件的审理可以看出,登记要件主义不利于当事人遵守不动产买卖合同。

第一类是城市房屋拆迁纠纷案件,旧城区居民甲作为被拆迁房屋所有权人与拆迁人乙签订房屋拆迁安置协议后,与买受人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约定以10万元的价格将拆迁安置的房屋转让给丙,在转让登记之前,因房屋涨价甲又与丁签订房屋转让合同,以15万元的价格将房屋转让给丁,后甲以其与丙签订的合同违反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未领取权属证书而且未办理转让登记为由,主张房屋买卖合同无效,请求判令丙返还房屋。因拆迁入乙对甲与丙的转让行为无异议,而且房屋交付数年,审判实务中法院并未以转让标的物无权属证明或未办理转让登记为由判决甲与丙签订的合同无效,实践中房屋登记机关也根据法院的生效判决为丙办理了登记。这既维护了交易安全,又遏制了出卖人“一房二卖”的恶意。

第二类案件是城市居民购买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的房屋发生的纠纷,在土地性质发生变化即转为非集体组织土地或农转非后因房屋升值或即将拆迁,出卖人以城市居民不能购买农村房屋或房屋转让未办理过户登记手续、所有权不发生转移为由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认定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买受人也会起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对涉案房屋享有所有权或判令出卖人办理转让登记。

第三类案件是有关原房屋承租人通过我国房改政策购买所承租的公房引起的纠纷。买受人与所在单位签订合同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自己承租居住的房屋,在房款全部交付前原承租人死亡,如果原承租人的继承人产生继承纠纷,按照登记要件主义认定房屋所有权不发生转移,该纠纷就难以解决。这不仅使原承租人及继承人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而且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第二,世界各地关于不动产的登记机关有两个规则性的特点:一是不动产登记机关一般是司法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二是国家法律基本统一了不动产登记机关。虽然物权法第九条至第二十二条规定了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也确立了统一登记机构原则,但是,考虑到我国不动产登记的现状,物权法同时又授权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登记的范围及办法,不动产登记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发挥立法预期的法律效果。

第三,我国存在大量的事实物权,登记要件主义不符合我国不动产交易的实际。

1、我国不动产交易形式丰富多样,物权表现形式也是多种的,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地区以及城乡间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在很多地区,尤其在农村人们办理房地产权属登记意识不强,认为交付房屋或产权证明所有权就会转移的大有人在,办理登记需付出人力、财力等成本,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办理登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2、从物权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登记机构对不动产登记的审查职责看,我国采用的是实质审查模式。但在一段时间内,登记过程中难以保证实际物权和法律物权的统一性。由于登记机关的过错或实际买受人不愿以自己的名义办理所有权登记,使房屋实际物权人和法律物权人不一致,因此,不能把物权公示所具有的权 利正确性推定作用绝对化,或干脆采登记要件主义,认为登记是所有权成立的要件,否则,就会损坏真正权利人的利益,而无交易公正可言。

第四,买受人占有房屋后一般会进行装修或修缮,发生纠纷后,如果因未办理登记而判决所有权不转移而由买受人返还房屋,确实会影响现有的财产秩序。而且,即使判决占有人腾让房屋,实践中也经常发生难以执行的情况,从而影响裁判文书的强制力和既判力。

第五,根据法律规定,房屋买卖中的风险原则上由合法占有人负担。“一房数卖”纠纷发生后,如果不承认占有的效力,判令已经登记的后买受人享有房屋所有权,就会出现物权和债权规范对同一法律行为相互矛盾的规制后果,实际占有人既要负担标的物意外毁损的风险,又无法得到物权。

第六,根据我国现行规定,因买卖房屋而进行所有权变更登记需要在3个月内申请。如果把登记作为所有权变动条件,从合同成立到所有权变动,出卖人在法定的3个月的期间内,可能基于各种原因拒绝办理登记而再次处置房屋,造成一房多卖。

1、不动产物权变动应为占有要件主义。我国合同法和民法通则在标的物所有权变动的问题上原则上规定采取占有要件主义。

2、关于不动产登记的效力可以借鉴我国物权法对不动产以及其他立法确立的对某些特殊动产(如船舶等)所有权的变动登记对抗主义的例外,而且堪称物权形式主义经典的德国民法典也不是绝对地采行登记要件主义,该法第873条在物权变动模式的实际运作中也有例外。

3、采取该立法模式可以使善意第三人得到相应法律救济。

第六节 询证函的效力与作用

[裁判要旨] 债务人只有在《询证函》上盖章,没有其他证据补强,在债务人提出相反证据进行抗辩的情况下,债权人所主张的事实达不到我国民事诉讼要求的盖然性占优势证明标准,债权人据此所主张的债权便依据不足,此时负有举证责任当事人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案情] 福建省漳州茶厂(以下简称漳州茶厂)与福州凯捷食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捷公司)从1995年起长期建立茶叶购销关系,截至2000年6月20日止经双方财务对帐,凯捷公司尚欠漳州茶厂款人民币151335元,2000年9月14日凯捷公司以汇款方式还清上述欠款。

2001年2月28日,漳州茶厂聘请漳州天正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向陈杭生(系凯捷公司法人代表和福建省添茗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出具了一份《询证函》,抬头为:致陈杭生,内容为:截止至2000年10月31日止,应收贵公司653032.17元。《询证函》下联回执栏内容为:截止至2000年10月31日止,应付贵公司646217.53 元。凯捷公司会计张金玉(同时又兼福建省添茗食品有限公司会计)在备注栏上手书备注:“其中:因发票开具有误退回应重开部分271890元,未开具发票得加工费部分18370.47元。”并盖上凯捷公司公章。

为此,原告漳州茶厂于2004年8月18日起诉,请求判令被告凯捷公司和陈杭生共同偿还货款人民币653032.17元并支付逾期付款利息。

[裁判] 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告起诉两被告的主要证据系盖有凯捷公司公章的2001年2月28日《询证函》。首先从该《询证函》的询证栏抬头看,仅是写明致“陈杭生”,表明原告在发出《询证函》时,并未明确该笔债务的债务人系凯捷公司还是福建省添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添茗公司)。而陈杭生既是凯捷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又是添茗公司的副董事长,考虑到陈杭生的双重身份,《询证函》中的询证栏无法体现讼争债务系凯捷公司所欠还是添茗公司所欠。其次,从该《询证函》的回执栏中看,虽盖有凯捷公司的公章,但会计张金玉手书备注内容与原告漳州茶厂2000年6月20日开给添茗公司对账单中第1点列明:“未向贵公司提供增值税发票部分有:95年9月向贵公司提供茶叶代加工业务,少开具增值税发票18370.47元,销售茶叶WYS104(54、55)两柜,共计25.65吨,价税合计271890元”。比对两者金额完全一致。审理中,经对添茗公司法定代表人进行调查,添茗公司表示原告出具给陈杭生的《询证函》所列债务系添茗公司所欠,并具函确认,且添茗公司提交的与原告业务往来的凭证显示的欠款金额也与《询证函》中会计张金玉填写的金额一致。同时张金玉也出庭作证证实《询证函》上核对的债务确系添茗公司与原告的业务往来,与凯捷公司无关,是当时核对后错盖凯捷公司公章。

本案中被告凯捷公司提供的证据组成的证据链导致《询证函》的证明力发生动摇,故原告仅以盖有凯捷公司公章的《询证函》作为证据证明该债务系凯捷公司所欠,并未达到我国民事诉讼要求的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原告作为负有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应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另外,原告也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上述债务系陈杭生个人所欠及陈杭生个人作出确认。因此,原告要求两被告承担偿还货款及支付逾期付款利息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的规定,作出如下判决:驳回原告漳州茶厂的诉讼请求。

一审宣判后,漳州茶厂不服,向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本案漳州天正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询证函》已注明:“本函证仅复核账目之用,并非催款结算。”因此《询证函》及其回执不是确定本案债务关系的唯

一、最终凭证。在《询证函》出具之前,上诉人漳州茶厂于2000年6月20日给凯捷公司出具的《对账单》已明确载明截至2006年6月20日止,凯捷公司尚欠上诉人货款人民币151335元,2000年9月14日凯捷公司已汇款予以还清。上述事实说明,上诉人与凯捷公司在本案《询证函》出具之前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询证函》回执栏中虽加盖了凯捷公司公章,但会计张金玉手书备注内容与2000年6月20日上诉人出具给添茗公司《对账单》中第“1”点列明内容二者金额完全一致,会计张金玉已证实系错盖公章,且添茗公司也于2001年3月26日向上诉人还款人民币10万元,一审审理中添茗公司又确认了本案债务系其所欠。上述事实可以认定《询证函》中列明的欠款系添茗公司所欠,与被上诉人凯捷公司无关,上诉人也未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货款系被上诉人陈杭生所欠及陈杭生个人作出的确认,因此,上诉人漳州茶厂仅以《询证函》为依据要求凯捷公司和陈杭生偿还货款及支付逾期付款利息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被上诉人凯捷公司及陈杭生抗辩理由成立,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评析] 本案是一起法官应用“盖然性占优势”的证明标准进行判案的民事案例。该案 的审理为我们正确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3条规定提供了借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证明标准又称“证明任务”或“证明要求”。在英美证据法上,学理上的证明标准被理解为负有承担证明和提供证据负担的一方当事人,就其主张的事实予以证明应达到的水平、程度或量。也就是说,所谓证明标准,是指为了避免遭到于己不利的裁判,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履行其责任必须达到法律所要求的程度。我国学者认为,证明标准 “是指衡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明要求的具体尺度,或者说是达到证明要求的具体条件。简言之,就是证明要求的具体化”。

所谓“盖然性”即是可能性,在证据对某一事实的证明无法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法官对盖然性较高的事实予以确认。本案中,原、被告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事实主张并提供了证据,原告漳州茶厂主张被告凯捷公司欠其货款人民币653032.17元,并提供了盖有凯捷公司公章的询证函、茶叶供销协议、对帐单等加以证明。被告凯捷公司主张没有拖欠原告货款,提供了对帐单、汇款凭证、证人张金玉当庭证言、申请法院调取的添茗公司账目凭证及确认函等证据加以证明,但双方证据都不能否定对方,此时法官就必须运用“盖然性占优势”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进行断案,最终一、二审法院法官以被告凯捷公司的证据证明力较大而采信认定其主张的事实,判决证据盖然性较低的原告漳州茶厂败诉,应该说,一、二审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下载国有企业合同风险及其防范(讲稿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有企业合同风险及其防范(讲稿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

    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 摘要: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风险是不可能避免的,又因为财务风险具有危险性及潜在性,因此做好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财务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讲稿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讲稿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 ) 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

    合同风险培训提纲

    二,合同陷阱与防范,通过案例分析 合同欺诈的表现形式 合同欺诈的法律责任的主要内容: 识破合同欺诈与陷阱的十大方法 预防合同欺诈的五大措施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合同管理 合......

    国有企业改制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国有企业改制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概念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制大致经过这样的一个历程,由最初的行政措施的试行到中央政策主导与推动再到以法律为保证的规范发......

    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精选5篇)

    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主办单位: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法学会 时间:2009年8月27日 下午13:45—17:00 地点:上海市经济干部管理学院2号楼二楼 主持人:陈 昶......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宣讲提纲(范文模版)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宣讲提纲 一、什么是风险? 辞海的解释是: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及其他不测事件的可......

    工程施工合同变更及风险防范

    工程施工合同变更及风险防范 来源:www.xiangdang.net上传者:jsxywl时间:2014-6-9 收藏该范文到自己的文库 工程施工合同变更及风险防范 管道储运分公司 王龄 摘 要:合同变更......

    合同预付费法律风险及防范(精选合集)

    合同预付费法律风险及防范 来源:胡律师网 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 所属栏目:企业法律顾问 专业企业法律顾问胡律师认为,有些公司为了抓抢业务,订立合同时作出种种不合常理的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