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讲稿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一、抗菌药物概念: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各种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的总称。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定义
是指在有明确指征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及给药途径,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考虑的因素
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考虑到病、人和药三个因素。
(三)何时服用抗菌药物比较合适?
1、空腹服用,药物如: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诺氟沙星、林可霉素等;
2、餐后立即服用,药物如:头孢呋辛酯等;
3、餐后服用,这类药物如:替硝唑、磺胺类等。
(四)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确切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可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可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不可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五)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 2、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三、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能造成的危害
(一)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造成的危害
1、可能会使病情加重恶化。
2、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
3、可诱发细菌耐药。
4、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是在治疗某种感染时又发生新的感染,这种感染多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而引起。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中,人体的皮肤黏膜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处,都寄生着大量的细菌,这些数量繁多的细菌,与人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对人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其中肠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肠道正常的菌群还对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菌有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抗菌药物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往往使体内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致菌群改变,使耐该种抗菌药物的微生物引发新的感染。另外,由于菌群改变,一些在正常情况下对身体无害的寄生菌失去抑制可转变为致病菌,原发感染的耐药菌株或其他细菌均可造成二重感染。较易发生的二重感染有: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肠炎、霉菌性肠炎、口腔霉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阴道炎等。
四、抗菌药物的种类及特点
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而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酰胺醇类(氯霉素)、大环内脂类、多肽类、硝基咪唑类、作用于G-菌的其他抗生素、作用于G+细菌的其他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四环素类、以及抗肿瘤、抗结核、抗真菌共十三类药物。每类药物的抗菌谱以及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都各不相同,即使同类药物不同品种间也存在差异,所以抗菌药物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合理使用。
(一)β-内酰胺类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又包括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共同特性为:临床应用指征广,可用于各类细菌性感染;杀菌剂;多数品种半衰期短,需每日多次给药;多数品种不良反应少,必要时可大量给药;相同特性品种间存在交叉耐药。
1、青霉素类。包括(1)不耐酶青霉素如青霉素G。(2)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3)广谱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林。其特点为杀菌作用强、毒性低、价格便宜、过敏反应率高,这类药物用前需做皮试。
2、头孢菌素类。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肾毒性的不同分为四代。
(1)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差、对肾具有一定毒性。药物有先锋Ⅰ、Ⅱ、Ⅳ、Ⅴ、Ⅵ、Ⅸ、头孢硫脒等。
(2)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差,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亦具有抗菌活性,对各种β-内酰胺酶较稳定、肾毒性小。药物有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米诺和头孢丙素等。
(3)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肾基本无毒性。药物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克肟等,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尚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4)第四代头孢菌素对肠杆菌科细菌作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大致相仿,其中对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柠檬酸菌属等的部分菌株作用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与第一代在对革兰氏阳性菌有相似的抗菌性,但它的抗菌性则更广泛。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仿,对金葡菌等的作用较第三代头孢菌素略强。大部份能穿透脑血管障壁及对治疗脑膜炎十分有效。药物有头孢吡肟。
头孢菌素抗菌谱
G+ G-酶的稳定性 一代 +++ + + 二代 ++ ++ ++ 三代 + +++ +++ 四代 ++ ++++ ++++
3、碳青霉烯类。对各种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和多数厌氧菌具强大抗菌活性,主要应用于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泌尿系统和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骨和关节、妇科感染等。对多数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药物有亚胺培南等。本类药物不宜用于治疗轻症感染,更不可作为预防用药。
(二)氨基糖苷类
广谱,对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常用药物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链霉素、卡那霉素对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链霉素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强大作用(一线用药);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强大抗菌活性。这类药物均具肾毒性、耳毒性(耳蜗、前庭)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因此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尿常规、血尿素氮、血肌酐),严密观察患者听力及前庭功能,注意观察神经肌肉阻滞症状,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先兆时,须及时停药。
(三)大环内酯类
对革兰氏阳性菌及支原体抑制活性较高。药物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四)作用于G+细菌的其他抗生素
包括林可霉素及克林霉素,对大多数革兰阳性球菌和某些厌氧菌有抗菌活性,对革兰阴性菌无效;骨组织中浓度高,可透过胎盘和有炎症时的血脑屏障,新生儿、孕妇禁用;可致严重伪膜性肠炎。
(五)多肽类
抗菌谱主要包含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球菌、杆菌和革兰阳性厌氧菌,对革兰阴性菌无效。仅用于严重革兰阳性菌和耐药菌株感染。药物有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六)四环素类
广谱,对许多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及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等有抗菌作用;可沉积于骨、牙齿,致牙齿黄染、骨骼发育不良,故学龄前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药物有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
(七)酰胺醇类
广谱,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普遍减少,现主要用于细菌性脑膜炎、伤寒及其他沙门菌属感染、细菌性眼科感染。药物如:氯霉素
(八)喹诺酮类
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有作用;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此药影响软骨发育,故儿童、孕妇应避免使用。药物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社区获得性肺炎一线用药)等。
(九)磺胺类
广谱,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用药期间应多饮水,以防结晶尿的发生;本类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多见,过敏者禁用。药物有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复方磺胺甲噁唑等。
(十)硝基咪唑类
对几乎所有的厌氧菌都有良好的杀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也有作用,对需氧菌无抗氧作用。药物有甲硝唑、替硝唑。
六、几点总结
1、可作用于阳性菌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一代、二代头孢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 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噁唑烷酮类:利奈唑烷 四环素类:米诺环素
2、可作用于阴性菌抗菌药 半合成广谱青霉素
头孢类:二、三、四代(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单环类:氨曲南
氨基糖苷类:丁胺卡那霉素、依替米星 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 磷霉素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四环素类:替加环素 多粘菌素
3、抗厌氧菌药
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克林霉素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米诺
拉氧头孢、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4、戒酒硫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
表现: 应用抗菌药物期间或停药后7d内应用含乙醇药物或食物后患者可出现面部潮红、头痛、眩晕、心慌、气促、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及心绞痛或发生急性肝损伤,症状出现于接触酒精后5min~40min。
原因:抑制酒精代谢,引起乙醛蓄积中毒 预防措施:
常见药物:头孢哌酮、头孢唑啉、头孢米诺、甲硝唑和呋喃唑酮等
用药过程中或停药后7d内: 不得饮酒或食用含乙醇饮料 不得应用含乙醇的药品(营养液或药物)
不得用乙醇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洗降温
5、妊娠期用药禁忌:可以应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避免应用四环素、氯霉素、磺胺药、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和甲硝唑。
6、儿科用药禁忌:
新生儿: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小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四环素类抗生素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喹诺酮类抗菌药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替硝唑不可用于小于12岁的病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不可用于小于12岁病人。
第二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宁远县中医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达到使用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使用前提:凡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必须有明确的感染指征。
2、选用依据:必须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选用。有条件时,用药前必须确定病原体,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无条件时,应根据传统经验选用相应抗菌谱的抗菌药物。
3、选用原则:一般情况下,应遵“三先三后”的选用原则,即先用“一级”抗菌药物,后用“
二、三级”抗菌药物;先选常用、普通的抗菌药物,后选取不常用、昂贵的抗菌药物;先考虑口服给药,后考虑注射给药。危重病人除外。
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合理使用的标志: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符合合理用药的三大特征:安全、有效、经济。
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三级分类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物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二、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一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此类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呋辛、磺胺类,呋喃类、磷霉类、制霉菌类、甲硝唑、抗结核杆菌药、红霉素等。
2、限制使用(二级):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对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此类药物有:一代头孢、二代头孢、三代头孢、克林霉素、大环内脂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β内酰抑制剂、喹诺酮类、替硝唑等。
3、特殊使用(三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此类药物有:碳青霉烯类、三代头孢复方制剂、第四代头孢、盐酸卷曲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抗真菌药、奥硝唑等。
三、使用原则
住院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需要应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责任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应具有严重临床用药指征或诊断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事后必须报告相应级别医师补签字。
四、合理用药管理
1、实行科主任全面负责制。科主任要及时查房掌握病情,认真查阅病历和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监督医师修正治疗方案。凡医院检查发现以下问题时,均要与科室目标管理及管理质控分挂钩,并与科主任目标管理挂钩。
2、院感控办协同检验科每月公布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3、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院感科、检验科提供的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每季度对医院内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调整。并定期公布前十位的抗菌药物。
4、医院纪委紧系监督,对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医师以及违规的药品提出处理意见。
5、临床药学负责对门诊处方、死亡病例、运行病例进行抽查,检查是否存在无指征使用、与诊断不符是使用及其他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问题,每月对抗菌药物使用欠款进行统计及分析及时向医务科、主管院长汇报。
本细则自2011年8月1日起实施,解释权归院委会。
第三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自查报告
渭源县五竹卫生院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自查报告
根据渭源县卫生局要求,我院对我院的抗菌素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经过自查小组检查后发现:
自查中好的方面:
(1)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领导小组)和并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健;
(2)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一般分别控制在10种以内;(4)医院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控制在2种以内,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控制在1—2种;
(5)医院一般不使用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注射剂型不超过2个品种;作为一所基层乡镇卫生院,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总共不超过4个品种,不得使用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
(6)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3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100人/天以下;
(7)医院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
(8)医院对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使用情况规范查处率达到100%;
自查中发现的缺点:(1)广大的临床一线大夫对滥用抗菌素的危害性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
(2)经过处方抽查发现,有些医生的抗菌素的使用频率较高;
(3)某些医师的处方中出项同类抗菌素既口服,又肌注或静脉给药的现象;
(4)某些医师抗菌素联用情况较多,甚至有些上感或轻微感染情况也有抗生素联用的情况;
(5)有些医师的处方中发现有多类抗菌素联用的情况; 整改情况:
(一)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进行整改
医院在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必须按本实施方案具体目标的规定,严格控制本单位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力求使用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国家基本药物之内的抗菌素。
(二)结合医师处方医嘱点评制度进行整改
医院组织临床、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每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全院表扬、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3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内,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上报县卫生局处理,严重者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在以后的工作中持续加强规范,持续改进: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遏制细菌耐药,控制医疗费用,保障医疗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着促进医疗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体制、机制、制度上狠下功夫,以深化公立医疗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今后的工作用药安全、村级药房建设、零差率销售基础建设、药房管理安全水平、药品管理安全水平、医师处方用药管理、村级药房零差率销售水平等方面,发展都较滞后,为此我院特制定药房管理长效机制。
首先,着力保障药房各项任务的全面贯彻和实施。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服务广大村民,保障村民用药安全有效为核心,大胆改革和创新药房体系机制。
其次,规范药房管理,创新管理理念。
一、建立和完善医师药品处方管理。
二、建立和完善药房管理制度。
三、建立处方管理制度。
四、不断入村宣传合理用药,实施药品零差价,让群众得实惠,提高群众安全用药知识。
五、做好对村卫生室药品的监管。
六、严格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严格管理村级药房的工作以及药品零差率销售。
2011年6月30日
第四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加强我院抗菌药 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抗菌药物是指应用于治疗和控制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 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的药物。
3、医院应建立、健全、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4、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负责督导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检验科与院感染科定期汇总本院细菌耐药情况,向全院反馈,未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细菌流行病学依据。
5、药剂科定期向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
6、诊断为细菌感染者,应有指征应有抗菌药物。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控制在50%以内。对感染性疾病应尽早确定病原学诊断,住院病人尽可能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送检标本,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在抗菌药物治疗用药中,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7、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选择用药。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
8、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要联合用药。
9、严格掌握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10、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对药物选择、给药时间、给药方法、疗程等规定。
11、医院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管理。
12、医院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超常预警制度。每季度由药剂科整理、分析、上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使用量突然增加的品种应调查原因,并进行合理性评价,以保证用药安全。
第五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2009)38号)制定本管理制度。
2、抗菌药物是指应用于治疗和控制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的药物。
3、医院应建立、健全、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4、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负责督导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及本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检验科与院感染科定期汇总本院细菌耐药情况,向全院反馈,未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细菌流行病学依据。
5、诊断为细菌感染者,应有指征应有抗菌药物。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控制在50%以内。对感染性疾病应尽早确定病原学诊断,住院病人尽可能在开始抗菌治疗先留取、送检标本,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在抗菌药物治疗用药中,细菌培养送检率应达到50%以上。对于未明确致病菌的危急病例,可根据患者年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临床特点,给予抗
菌经验性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6、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选择用药。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
7、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科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要联合用药。
8、严格掌握为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加强为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9、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对药物选择、给药时间、给药方法、疗程等规定。
10、医院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管理。
11、医院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超常预警制度。每季度由药剂科整理、分析、上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使用量突然增加的品种应调查原因,并进行合理性评价,以保证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