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谏伐匈奴书》《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谏伐匈奴书》《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主父偃(?~公元前126),两汉齐国临淄人,是汉武帝时的大臣。他出身贫寒,早年学习纵横家、辩士之说,到中年时,听说汉武帝重视儒术,改学《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因此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国,但都未受到礼遇,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拜见卫青,卫青向武帝美言多次,但无结果,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因主父偃上书《推恩令》,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揭发燕王刘定国的不法行为,很讨汉武帝的欢心,不久后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温斯顿·丘吉尔(1874年~1965年),政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称为“三巨头”,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他著作等身,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发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他在一生中多次经历的议员竞选中,在议会的辩论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二)课文分析
1.《谏伐匈奴书》
秦汉时期,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一直不断,双方时战时和,主父偃在《谏伐匈奴书》中是不主张对匈奴作战的,他引经据典,态度恳切,表明了自己的主张。
文章开篇,主父偃先从君臣的本分谈起,既为汉武帝戴上了一个“明主”的光环,也表明了此次进谏是忠臣之举,暗示汉武帝要容忍他所提出的不合心意的主张,为自己后面的进谏作了铺垫。接着,作者又引用了《司马法》中的论断表明自己的观点,反“好战”和毋“忘战”都是立国之策,而这里要强调的是前者,因此引用此句之后,作者对行文稍加调整,指出昔日的圣王练兵只是为了不忘战,而真正发动战争时却又慎之又慎,这样,“好战必亡”的观点就得到了有力的支撑和凸现。
下面,为了说明问题,作者又列举了先朝以及当朝的故事作为论据,指明讨伐匈奴的各种弊端。他首先抓住了当时汉朝官方恐惧劳民伤财的普遍心理,随后又着重描述了蒙恬率兵攻打匈奴之后不堪的状况,即虽然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人民的伤亡和物资的消耗皆十分可观,令人痛心。“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这样的后果是谁都不愿看到的。而之后作者对高帝征伐匈奴失利的教训总结更是震动了汉武帝,让他引以为戒。
最后,说罢先朝及当代的得失教训,作者作了总结,围绕的重点还是在于攻打匈奴得不偿失和长期用兵日久生变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既是对匈奴作战的困难所在,又是汉武帝最为担心的。作者从此入手,把握住了汉武帝的心理,鉴察古今,明确了自己上书谏言的本意,气势宏大又恪守君臣之礼,进退有度。
这篇文章主张明确,论证充分,行文张弛得法,条理分明,既是一篇臣子给皇帝的政策谏疏,又是一篇十分典型的论说文。
2.《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二战开始以后,纳粹德国疯狂地在欧洲实行侵略和扩张,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不顾战前同苏联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代表英国政府做出了援助社会主义苏联、共同抵抗纳粹侵略的决定,在6月22日晚上,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丘吉尔知道这一决定的历史意义,更明白它的紧迫性,所以为了使这一超越意识形态的决定充分获得认可并即刻付诸实施,丘吉尔精心安排了演说的结构,对怎样阐明这一决策无可辩驳的正确性,怎样使各方面人士认同这一决策,作了周密的考虑。
该文章的内容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1-6段):这一部分对希特勒突然入侵苏联表示强烈谴责,并为后面宣布重要决策作铺垫。开篇即让听众感受到严峻紧迫的形势;第2、3两段表明了英政府对眼前突发事件的鲜明态度,突出了英政府对希特勒的坚定立场,自然而然引出下文谈个人对苏立场的话题;第4段,丘吉尔郑重表明,在对苏问题上本人将从意识形态立场转换到人类良知的立场;第5、6段,丘吉尔说服英国有关人士在对苏问题上与他采取统一立场,至此,各方面听众都与演说者有了足够的沟通,一项新的重大决策即将昭告世界。
第二部分(7-10段):阐明英政府这一重大决策。第7段首先表明丘吉尔的个人态度,他表示坚信这一决定会得到举国上下一致拥护;第8、9段,作者表明了对纳粹之战决不妥协的决心,阐明在这场战争中划分敌友的标准;第10段,宣布“援俄”决策,水到渠成,第三部分(1l-14段):这部分讲决策的实施,强调战争的性质,指出新的决策将使希特勒“各个击破”的伎俩彻底破产。这一部分是对新决策的补充阐述,主要提到了实施、全民投入、粉碎希特勒蓄谋等问题。
第四部分(15-16段):这是演说的收尾部分,呼应第10段,对“援俄”决策再次阐发和强调,强调这一决策的世界意义,强调必须竭尽全力,团结一心,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蹒跚
同胞
技俩
审时度势
B.辅佐
恪守
鞭挞
垂手可得
C.玷污
粮饷
告诫
危言耸听
D.通谍
翌日
纳谏
欲壑难填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从之如搏景
B.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C.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D.暴兵露师十年有余
3.下列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经验)
B.从之如搏景(追)
C.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深切的)
D.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杀人的器具)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今晚,我要借此机会向大家发表演说,因为我们已经来到了战争的关键时刻。
今天凌晨4时,希特勒已进攻并入侵俄国。既没有宣战,也没有最后通牒,但德国炸弹却突然在俄国城市上空像雨点般地落下,德国军队大举侵犯俄国边界。一小时后,德国大使拜见俄国外交部长,称两国已处于战争状态。但正是这位大使,昨夜却喋喋不休地向俄国人保证,德国是朋友,而且几乎是盟友。
希特勒是个十恶不赦、杀人如麻、欲壑难填的魔鬼,而纳粹制度除了贪得无厌和种族统治外,别无主旨和原则。它横暴凶悍,野蛮侵略,为人类一切形式的卑劣行径所不及。
它的残酷行为和凶暴侵略所造成的恶果超过了各式各样的人类罪行。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作的土地。我看见他们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祈祷——啊,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愿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回归。
我看见俄国上万的村庄,那里穿衣吃饭都依靠土地,生活虽然十分艰辛,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我看见全副戎装,佩剑、马刀和鞋钉叮当作响的普鲁士军官,以及刚刚威吓、压制过十多个国家的、奸诈无比的特工高手。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钝、受过训练、唯命是从、凶残暴戾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虫正在蹒跚行进。我看见德国轰炸机和战斗机在天空盘旋,它们虽然因英国人的多次鞭挞而心有余悸,却在为找到一个自以为唾手可得的猎物而得意忘形。在这番嚣张气焰的背后,在这场突然袭击的背后,我看到了那一小撮策划、组织并向人类发动这场恐怖战争的恶棍。
于是,我的思绪回到了若干年前。那时,俄国军队是我们抗击同一不共戴天的敌人的盟军,他们坚韧不拔,英勇善战,帮助我们赢得了胜利,但后来,他们却完全同这一切隔绝开了——虽然这并非我们的过错。
4.第1段中的“我们已经来到了战争的关键时刻”,有什么作用?
5.第4段中,丘吉尔说“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这句话能否删去,为什么?
6.第5段中,作者用了一系列的“我看见……”,你阅读这部分文字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附参考答案
1.C
2.B
3.D
4.这句话很有分量,置于开篇,突出了这一事件在这个战争进程中不同寻常的意义,也令听众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和紧迫。
5.不能删去。表明演讲者一种磊落的态度,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也令听众更加容易信服。
6.略。
心灵的火焰 高一(3)时光远
从我记事开始,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为什么在我的姥姥家总是能感受到一种渗入心肺的温暖?是因为那冬日里热乎乎的暖气,是因为夏日里流连忘返的暖阳,还是因为姥姥姥爷两颗紧紧依靠的心。
我相信,是心灵的火焰让天地都变得温暖。
掐指一算,姥姥姥爷已经携手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但是,我却觉得他们之间就像是初恋。每当姥姥在厨房做饭时,姥爷总会去看,他在旁边微笑着,看着姥姥,默默地支持她。当两人给我们大家端菜时,如果不小心两人的盘子轻轻的碰了一下,我就一定会看到两人相视一笑,然后没有任何的语言交流,也一定是姥姥先放下盘子。有时候,我真是十分的羡慕他们,虽然他们不会牵着手,坐在石椅子上看夕阳的余晖,不会躺在碧绿的草地上看蔚蓝的天空,不会一起走在沙滩上展望未来,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心是那么的相互亲近、相互依恋。我想,姥爷的心就像一团跳动的海蓝色的火焰,姥姥的心就像一缕安静的深红色的火焰,两颗心就像两株不同的火焰慢慢的靠近,互相绕转着,渐渐的融合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即使有时候会有迸溅出来的火花,但当火焰融合时产生的热度弥散开来,一缕缕温馨就在这小小的屋舍中漫开,那时我们每个晚辈的心里都被注入了爱的火苗。
然而就在“夕阳无限好”时,两团本已融合的火焰突然间被抽走了一方,姥爷突然病逝了。就在我们惊恐不定悲伤万分时,我看到了巨大的变故正在发生。火焰的光芒迅速暗淡了下去。与此同时,我觉得那深红色的火光仿佛也被吸走了魂魄,渐渐的变浅变淡变弱。这屋里原本温润的空气不断的在失去温度,冰冷的气氛正悄悄的爬上。悲凉、难过、遗憾、伤心一同向我涌来,我觉得自己心目中那美好的爱的火苗正被上帝带走……
我总是试图去安慰姥姥,我看到她沟壑一般的皱纹更深了,银白的鬓角失去了光泽,我多想用自己心里那一点余温,为姥姥注入新的活力。但姥姥总是在哭泣,无声地哭泣,只有混浊眼泪,只有哀伤叹息。我想那忧愁的泪水一定一点点、一点点地把曾经充满热情充满乐观的心灵之火浇灭了。
“姥姥,看到那颗星星了吗?对,就是那颗最明亮的,那是姥爷……”“姥姥,你感受到了吗?我感受到了,我觉得姥爷就在我们身边……”“姥姥,你知道吗?您和姥爷之间的爱是没有空间时间的限制的,我想那是永恒的……”我终于看到了,看到了姥姥凹陷的眼眶中涌出了泪水,这次是欣慰的、高兴的、充满憧憬的泪水。
我感受到了家中气氛的变化,那温暖的气息又重新萦绕在我们的身边。我也感到了姥姥的开心和乐观,就像以前一样的微笑,一样的热情。我想我感到了姥爷的呼吸,他就像一缕淡淡的蓝色的火苗,飘忽不定却无时无刻不在姥姥的身边徘徊。姥姥一定更加清楚。
我明白,姥姥忘却了两人已经阴阳相隔。但也正是她的忘却,让两颗本不可能靠在一起的心灵犹如火焰交融般永远、永远合在了一起。
心灵的火焰,在我们心中静静的燃烧,偶尔放出的热度,让人掉下眼泪。
[评语] 笔者饱含深情地描绘了燃在老人心中的火焰,这火焰温暖了老人自己,温暖了她的家人,也温暖着读者的心。构思精巧,行文流畅,将题旨“心灵的火焰”很好的融入了全文的写作中。(指导教师:李博)
第二篇:《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教学设计
《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教学
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本单元是“古今应用文”单元,共6篇,分别为谏书、演说稿、悼词、书信。单元教学的重点不是文体格式,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应用文“经世致用”的基本精神,让学生对如何做到让“有用”有所体会。另外不可忽视的就是语文常规的听说读写训练。【教学目标】、了解二战背景,掌握本出现的词语,了解应用文的基本特点。
2、通过圈点批注、质疑讨论、归纳总结,进一步感受“经世致用”的基本精神。
3、在如何“为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巨大魅力。
4、理解“为人”与“为文”的关系,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演说内容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鉴赏本文高超的演说艺术,进而对应用文“经世致用”的特点有所感悟,进一步培养圈点批注、质疑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学难点】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但不能用比较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安排】两时,本为第二时。
【教学过程】前准备:早读熟读文,了解大意;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圈画重点词语。第一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情况。听写字词、朗读文。
二、下发助读资料——丘吉尔演说前后的二战情况。阅读助读资料,根据学案第一题要求整理概括演说背景:国际形势、英国国内状况,分条陈述。让学生了解演说背景,是理解大意、感受丘吉尔敏锐的政治眼光、开阔的领袖胸怀进而领悟丘吉尔演说的历史意义以及高超的演说技巧的基础。学案的设计格式是为提示学生要从各方面去考虑当时的情况。
三、组织学生交流对演说背景的概括结果。交流概括结果,互相修正、补充。背景资料共6000字,通过交流可使学生不至于迷失在资料里,既有感性认识,又能抽丝剥茧,理出对理解文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四、要求学生完成学案第二题。预计学生会出现的错误:
1、认为丘吉尔讲话的核心内容是向希特勒宣战
2、认为丘吉尔讲话的核心内容是号召英国人民奋起保卫自己的国家。
3、认为丘吉尔讲话的核心内容是告诉英国人民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做斗争的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一个与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对演说核心内容进行概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通过学生对学案二的回答,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准确抓住丘吉尔讲话的核心内容,即丘吉尔要阐明的重大决策是什么。
五、出示学生关于学案第二题的典型答案。研读答案,经过比对,选择最佳答案,明确演说的核心内容。预计部分学生会出现问题,通过上讨论解决。
六、布置作业:初步进行圈点批注(教师对圈点批注作出提示、提出具体要求)。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提示初步进行圈点批注,完成作业。帮助学生养成随时记录自己阅读心得的习惯,为下节讨论做准备。第二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导学生回忆上节所讲的内容。对上节分析的国际形势和英国国内的状况进行回顾,简述。强化学生对演说背景的认识。
二、范读。(对学生怎样听提出具体要求)听,感受教师在诵读中表现的对作品的理解,可进行简单的补充圈点。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教师对感情的把握、语速的快慢、重音的强调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新的、深入的理解。
三、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进行补充圈点批注: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丘吉尔在确定这篇演说的内容方面做了哪些精心的安排?在演说技巧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1、略读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批注。
2、可与同桌进行交流。
3、完善自己的批注,形成条理,准备发言。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学生会产生新的阅读感受,这样安排可给学生一个补充、修正、提升自己的时间。为下面的讨论奠定基础。
四、组织学生讨论核心话题——本文在内容上的精心安排、演说技巧的独到之处。
教师要监控讨论过程,适时点拨、修正、提升。预设学生会出现的问题:
1、仅仅关注了丘吉尔讲话的技巧,认为成功的演说技巧是最重要的2、对文内容理解有误
3、学生集体忽视了重要内容
4、学生发言随意、没有条理、学生发言表达不准确(应对策略略)
1、自由发言。
2、听的学生要能抓住别人发言的关键词,能简要记录,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有道理,能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准备讨论结束进行总结
1、训练学生清晰、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训练学生学会倾听,能抓住要领的能力。
3、训练快速准确记录的能力。
4、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适当处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引导学生对前面的发言进行总结。教师板书。
1、根据自己的批注以及对他人发言的记录整理归纳讨论的内容,分条表述出来。
2、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全班集体研讨落实上一个环节讨论的内容;帮助学生养成随时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的习惯。
六、引导学生对学习本文的收获进行思考、总结。
1、将心得写出来
2、相互交流将自己的学习心得用精当精炼精彩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一个非常高的能力层级的要求。相互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激发,共享学习成果。
第三篇:《项链》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项链》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关于作者莫泊桑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他们的短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文学价值更是不容忽视,因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莫泊桑,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勤奋地创作了一生,由于过度劳累得了精神错乱病,后来被送进巴黎的一家疯人院。1893年7月6日莫泊桑逝世,年仅43岁。
普法战争爆发,莫泊桑应征入伍。在军队中,他亲眼目睹了危难中的祖国和在血泊中呻吟的兵士,心里十分难过,他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1871年,战争结束后,莫泊桑退役回到巴黎。1878年,他在教育部工作之余开始从事写作。那时,大文学家福楼拜成为莫泊桑文学上的导师,他们两人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福楼拜决心把自己创作的经验传授给莫泊桑。莫泊桑非常尊重严师的教诲,每篇习作都要送给福楼拜审阅。福楼拜一丝不苟地为他修改习作,对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赞赏,但劝他不要急于发表。
1880年,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发表,读者称他是文坛上的一颗新星。从此,他一跃登上了法国文坛。莫泊桑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从这时到1890年的10年间创作的。此间,他写成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还写了3部游记、1部诗集及其它杂文。莫泊桑光辉的文学艺术成就,对世界文学宝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写作艺术技巧的成就,不仅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后来的欧洲及中国作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课文分析
1.分析小说的细节
小说《项链》中,有很多的细节描写,比如:
佛来思节夫人走近她那个镶着镜子的衣柜,取出一个大匣子,拿过来打开了,对路瓦栽夫人说:“挑吧,亲爱的。”„„“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当然可以。”
“太太,这挂相连不是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只盒子。” ——以上细节,给“项链是假的”,做了充分的铺垫。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他们到处找,远远地看见车夫就喊。他们在失望中顺着塞纳河走去,冷得发抖,终于在河岸上找着一辆拉晚儿的破马车。”
——以上细节,玛蒂尔德的陶醉带来的忘乎所以和离开是虚荣带给她的慌慌张张,也给“丢项链”,做了充分的铺垫。
小说中的细节,除了“铺垫”情节之外,还有别的同样甚至更加重要的功能,比如:交代人物,刻画心理„„这里我们选取几个典型细节并附上学生的阅读体会,供同学们阅读小说时思考——
1)“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挂,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
——如此般浮华的幻境,也许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或曰奢求,都是情理之中的人的小小虚荣。当她经历了那一晚的浮华,她似乎觉得,曾经梦想过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如今只隔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纱,触手可及。然而梦境终归只是臆造,梦得越杳渺,跌回现实就摔得越疼。她的余生都因为一个悲剧的误会而奔波劳碌,在那一晚之后,娇艳的容颜迅速衰老。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力,却不应为了幻想的虚无而哭泣。能够握在手里的不是梦,而是现实。一个终日沉溺在梦境中的人,依旧无法逃避现实。幽静的厅堂,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点着高脚的青铜灯,当它们褪去颜色,化作一张铺着陈旧桌布的桌子时,你能做的,是把它清洗干净,等待丈夫的归来,吃一顿普通而温馨的晚餐。
2)“她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这样想着的,也许是玛蒂尔德,也许是珍妮,也许是任何一个女人。爱美,似乎一直就被认为是女人的天性。这并没有什么不对,或者不光彩。但当爱美升级为虚荣时,似乎就是另一回事了。是那颗蠢蠢欲动的虚荣的心,使玛蒂尔德借了那一挂夺目的假钻石项链,坑害了她十年的光阴,以及远远多于十年的青春,还有一辈子也要不回来的曾经的生活。她会后悔吧,如果再知足一点点,如果再实际一点点,如果再„„可是没办法,她有一颗不懂得知足的虚荣的心,让这一切都只是如果,让她看不到她原本的幸福,感受不到她本可以拥有的快乐。
如果故事结尾在“从此路瓦栽夫妇过上了还债的艰苦生活”,我会相信,再来一次,玛蒂尔德还会如是。但这之后,“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看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她不再幻想,她开始认认真真地过她的生活,开始不再虚荣——甚至失去了最后一点点虚荣的资本。“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也许,这反而成全了她吧。
3)“当然,一定要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
——记得初中就读过这篇文章,当时老师要求我们给《项链》续写。写的什么我已经忘了,但是我想当时我是不曾注意到这句话。平和,坦然,真诚。这是个不同的玛蒂尔德。
她坦然地面对了辛劳的日子,那些如同穷苦女人一样把垃圾从楼上搬到楼下,把水从楼下挑到楼上的日子,那些不顾面子不顾别人的嗤笑辱骂一分一分争价钱的日子,那些把粉嫩手指在肥皂里磨粗的日子。她也坦然地面对了自己不再美丽年轻的面庞和一个粗女人的打扮。对于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漂亮女人,一点虚荣其实不是什么错,但是如果她能够坦然地面对美貌的消逝,那么她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甚至,平和地回想那个舞会的辉煌绚烂,她仿佛是在回想一个属于别人的故事,或是站在遥远观众席里观看别人的演出。那是一场美丽的梦,但是在醒来在令人不如意的现状中还能平静地欣赏梦的美满,承受梦的破灭,这需要人非同寻常的坚强。
面对穷苦是她的英雄主义,而面对依然富有美丽的佛来思节夫人而依然骄傲地感到还清了债是莫大幸福,则更是她的英雄主义。她已经可以尊重自己的劳动了。是的,懂得尊重自己的人可以敝帚自珍地认真看待自己的劳动成果,尽管那似乎卑微可笑。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不会在乎最后的得到,他们以有一个对得起自己的过程为傲。诚实的美德她也具有了,并且她清楚地了解美德比美貌值得夸耀。
那时候续的结局似乎是让玛蒂尔德发疯了吧,不过现在我想我会给她一个不一样的结局,也许是“幸福快乐的和皮埃尔生活在一起。”可能不是像公主一样生活,但是会幸福。懂得生活的人,懂得劳动的人,懂得诚实坦然的人,懂得尊重的人,即使生活再给她以不顺利,她也会懂得让自己幸福的吧。
4)“她懂得家里一切粗笨活和厨房里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当一个人被逼迫到生活的绝境,他将会舍弃一切可以舍弃的东西,保住最重要的,然后最卑微地延续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奢求,甚至连抱怨的心情都不存在,只是想着怎样能够活下去。玛蒂尔德也如是,她被高额的债务、生活的残酷磨平了棱角,顶着巨大的压力度过人生中最痛苦的十年中的每一天。她不再想着豪华的房子华美的衣服贵重的首饰让每个妇人羡慕的生活,她学会了隐藏甚至忘记自己的梦想——虽然这种梦想也许会被很多人耻笑。
5)“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这是一句引人深思的话。不仅使我想到了路瓦栽夫人的命运,也让我想到了整个人生。路瓦栽夫人从一个虚荣、爱幻想的资产阶级妇女,变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也开始懂得了穷人的生活。可以说,这一切变化的根源便是那串丢了的项链。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又成了改变她整个人生命运的大事。一方面,她不再爱慕虚荣富贵,过起了真正实实在在的生活;而另一方面,她又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丧失了青春和美丽。所以,我认为恐怕很难评述这件“小”事对于她的人生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或许积极消极皆有。但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无常、充满变数,进而更深地思考人生,我想,这应该就是作者莫泊桑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思考题吧。
2.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传统观点认为,本文塑造并批判了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女性;而同时又有不少观点,与其略有不同,甚至是相反。同学们尽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得出自己的评价和结论。这里,列举几个学生观点,供大家交流:
(一)如果说,命运可以左右人的一切,她用美丽,摇摆了命运的决定。平凡的人生,只需一次美丽的绽放便已足够。烟云浮华,纸醉金迷。如果说,命运可以用一个玩笑毁掉一个人的青春,她选择平静的接受,坚毅的度过。劫难可以逃避,心结却难以绕过。她选择一点点解开当初轻易系紧的心结,选择用半生的青春换取内心的安宁。命运很神秘,它总是选择在瞬息间来个翻云覆雨。躲开它固然是聪明绝顶,而长风破浪,需要的是勇气,是责任,是坚持。她的前半生,时刻准备着绽放,然后命运给了她完美的展翅翱翔。她的后半生,时刻为绚烂的那一夜虚幻付出代价,她给了命运,一个不悔的完美答卷。平凡的人生,只需一次美丽的绽放。完美的一生,仅需一颗懂得负责的心。(二)她有着一个普通女人对美的渴望,她有着一个普通女人对物质的追求。然而,她又有着对生活的诚实,对朋友的诚实,对艰辛的忍耐,对人生的勇敢。她是普通的,但又同时闪烁着别样的光彩。只是她不能将自己的梦和现实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她的付出和代价是否又太昂贵了些?(三)她,普通的女人。也许早已湮没在社会的喧嚣之中。她勤勤恳恳的过一生,没有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却也没有做让别人幸福的事情。她就是平平凡凡的。她,始终跟着她的命运,没有一点点的反抗,她服从一切,她从没拒绝什么。但对于她的诚实,也许可以有额外的加分。那成为她生命少有的亮点,虽然愚昧,但也值得表扬。
(四)用半生的辛劳体会虚荣所带来的后果,用娇艳的容颜换瞬息的浮华,留给玛蒂尔德的,是疲惫后空洞的眼眸,苍苍的白发与细密的皱纹。那一个梦的代价如此昂贵,她甚至连后悔的时间都不曾有过,而梦,也不曾真正实现。这样的人生,是抵达不了及格的边线的。若是能够预知未来,想必玛蒂尔德宁愿平凡一生,也不愿终日沉溺在白昼的梦幻当中。
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阅读小说的时候,请注意以下一些描写。有些描写似乎是可有可无的“闲笔”,但正是这样的一些“闲笔”,却恰恰给读者点染出了一个逼真的社会环境。例如:
“她也是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她丈夫从半夜起就跟三个男宾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那时候,这三个男宾的妻子也正舞得快活。”
“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 „„
“也”,“只得”,“惟一”,“三个男宾”,“自惭形秽”„„这些词眼儿,无不在告诉读者,“玛蒂尔德”,在那个社会中,只不过是万千个“玛蒂尔德”中的一分子。因此,玛蒂尔德的悲剧,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缩影。
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如果能自觉地关注到这些“环境描写”的语言,哪怕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只言片语”,那么,我们对于小说的理解,就会得到升华。
4.分析小说的意象“项链”
“项链”,在本文中是情节发展的一个因素,一个线索,同时也可以说是小说中的一个“意象”,一个寓意着主题的意象。对于“项链”这个意象,我们可以有多种的诠释,比如:
项链——串联着玛蒂尔德的虚荣美丽和青春。
项链——串联着我们人生路上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抉择,也串联着选择之后为之奋斗的日日夜夜。
项链——人性的美丽,会使这条人生之链熠熠生辉。
项链——是世界上一切兴衰,一切荣辱,一切得失中所有的点点滴滴的串联,是一串充满各种滋味的生命之珠。
项链——光明与黑暗间的单行道,成功与失败间的独木桥。项链——是禁锢抑或是找到自己的通途
项链——装饰了你的脖子,就必定要扼住你的咽喉。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试着自己给“项链”下个“定义”,来表达你小说阅读之后相关感想。
二、能力训练检测
1.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huáng(1)丰()(2)惊()失措
wéi
zhě
huì(3)()幕
(4)()皱
(5)自惭形()2.请从以下词语中选择最合适的填入下边文段的空格处,体会以下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1)住宅的_____,墙壁的_____,家具的_____,衣料的_____,都使她苦恼。(狭促 寒碜 暗淡 黯淡 破烂 破旧 简陋 粗陋 朴素)(2)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_____,被人_____,具有_____而被人_____。(欢欣 喜欢 羡慕 艳羡 诱惑力 魅力 追求 夸赞)3.“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请分析这一心理描写的意义。
4.在读《项链》的时候,多数人的眼光都会锁定在玛蒂尔德身上,而似乎很自然地忘记了另一个角色——路瓦栽。请你再细细地读一读小说,然后对“路瓦栽”作出你的评价。
5.该小说原名“首饰”,翻译时,经常习惯性地译为“项链”。你认为小说标题用“首饰”好吗?为什么?
附参考答案:
1.(1)丰韵
(2)惊惶失措(3)帷幕
(4)褶皱
(5)自惭形秽
2.(1)住宅的寒碜,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2)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欣,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3.参考:小说要塑造“典型人物”,也就是说,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应该是一种“必然”命运。玛蒂尔德花费了(或是花费着)十年的艰辛,来作为当年一夜狂欢的代价,照理说她应该会有几分后悔。然而,玛蒂尔德不但没有后悔,还经常回想起当年的令她“陶醉”的记忆来,还经常沉迷在当年的“陶醉”的记忆中。这就说明,在玛蒂尔德自身,这种虚荣心是一种“必然”性格。或者说,假使还有一个可以令她“陶醉”的机会,她大概还依然会去“借项链”的吧。本段心理描写的意义,在于将“借项链”“丢项链”这些似乎偶然的事件,写出了其背后的必然背景。
4.参考: 路瓦栽——
他只是一个教育部的普普通通的书记,丢在市井中三两天都不会被人发现,他自己的惟一特点就是普通。他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他从心底希望能同她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却不幸遭到飞来横祸,那条项链毁了他妻子的人生,而对于这个法国男人,这只是人生中的一段插曲,他甚至从未抱怨。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度,他从未与浪漫结缘,他明知妻子看不上自己却依然深爱她,纵容她虚荣的想法。当事故发生后,他只是尽了全力挽救,未曾责怪妻子一句。那十年里,他夜以继日的工作,只为能偿还债务后过上安稳的日子。路瓦栽真的是个不平凡的法国普通男人。
5.略(可参考本文中对“项链”意象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篇:《荷花淀》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荷花淀》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编稿老师:肖勇审稿老师:李家声责编: 徐冬杰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任职员、小学教员。抗战爆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赞。抗战胜利后回冀中编杂志、写小说散文并参加土改工作。1949年1月随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
早期作品收入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1955年后因病远离文坛的主流,并开始阅读大量传统文化典籍。
1977年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有诸多后人效仿。“文革”后出版了《尺泽集》等散文集。《孙犁散文选》于1989年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勾勒出乡土民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荷花淀》、《吴召儿》、《嘱咐》等流传不衰。后期作品由清新转入平淡,在简洁之中更富于蕴藉。
(二)课文分析
短篇小说《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有着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小说熔叙事、写景和抒情于一炉,充满了诗情画意,享有“诗体小说”之美称。全篇充满诗情画意,可以说是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
1、环境美
小说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却看不到硝烟烈火、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如开头部分对月下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凉爽”“干净”的小院子,“湿润润的”、“柔滑修长”、“又薄又细”的苇眉子,“一片银白世界”的淀里,“薄薄透明的雾”、“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把读者引到一个优美的境界。对这几段描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一,作者选取的描写对象本身的自然美感:月亮、女人、身下的苇席、远处的荷花淀;其二,将描写对象的特殊组合又进一步升华和丰富了美:月亮底下,女人编席,远处一片飘着荷花荷叶香的白洋淀;其三,话语的修辞、装饰更增加和扩充了无限的美感: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即使战斗已迫在眉睫,作者仍不忘描写荷花淀的美景,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大荷叶”,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至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
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深邃而高远。
2、语言美
小说的语言描写体现出了人物(特别是女性)的情感和性格。情感方面既有夫妻之情,又有家国之爱。女性的性格则既有深沉含蓄的一面,又有坚韧刚强的一面。
如话别时水生对女人的嘱咐,“嗯”表现了水生嫂的温和、柔顺,流泪答应则表现了性格的坚强。女性的这种含蓄美在“借故寻夫”这一场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丈夫才走两天,这些纯朴多情的青年妇女聚集在一起商量探夫之事。明明都惦念得不行,但谁也不肯直说。有的说“忘下了一件衣裳”,有的说“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有的说“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见,丰盛的情感蕴含在对话之中。
还有一段,如“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她们把丈夫比拟为拴不住的脱缰的野马,其中蕴含着传不尽的复杂的情感:寻夫未遇的恼恨、柔情蜜意的爱恋、淡淡的自豪、轻轻的责怪„„这种含而不露、情味隽永、耐人寻味的表情方式,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那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
当水生嫂含泪答应“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时,当决定了“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时,深沉含蓄中的坚韧刚强展露无遗。结尾写她们迅速成长的过程也充满了慷慨激昂、坚韧刚强之美。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女人们不仅毫无惧色,还随时随地感受着家乡的美、生活的美,并充满必胜的信念,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美的人性、美的亲情,正是正义的基础和源泉,蕴藏着战胜侵略者的巨大力量,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这也正是“战争”和“美”的结合点。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各项加红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鄙薄刻薄轻薄日薄西山
B.蛮横横心横财横行霸道
C.奔丧投奔奔赴疲于奔命
D.没落着落落魄丢三落四
2.下列各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凌乱陵墓棱角凌云壮志
B.壁垒嬖爱皱襞白璧微瑕
C.噘嘴猖獗昏厥一蹶不振
D.僵持疆界缰绳信马由疆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水生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B.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对小说语言来说,仅仅准确,鲜明,生动还不够,还有词语搭配等因素在起作用。
C.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编成了多少银白雪亮的苇席,也不知道。
D.奶奶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勺,一脸无奈地望着她的小孙子,说:“你到底吃不吃呀,我的小祖宗?”。
4.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那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比喻)
B.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比喻)
C.那女人生气地说道:“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比喻)
D.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比拟)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她不能________谁好谁坏,但是她决定要干涉丈夫的事,不叫他多得罪人。②在女人们的耳边响起枪声,整个荷花淀全________起来。
③这个年轻作者的诗________很深,一发表便引起众多的关注。
A.鉴赏震荡工夫
B.辨别振荡功夫
C.鉴别振荡工夫
D.辨别震荡功夫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⑤“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6.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上文语句中所反映出来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_
7.修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的错误之处。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后,当地人民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②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③由于《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一篇广泛流传的名篇,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A(B蛮横,横财hèng横心,横行霸道héngC 奔丧,奔赴,疲于奔命bēn投奔bèn
D 没落,着落,落魄luò丢三落四là)
2.D 信马由缰
3.B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对小说语言来说,仅仅准确、鲜明、生动还不够,还有词语搭配等因素在起作用。
4.C 没有使用修辞方法
5.D 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多用于口语。
鉴别:辨别。多用于书面语。鉴赏:鉴定和欣赏。震荡:震动,动荡。振荡: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往复运动。)
工夫:时间,时候。功夫:本领,造诣。
6.①聪明伶俐②心直口快③谨慎小心④直爽大胆⑤忸怩羞涩
7.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后,当地人民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②在读者中间引起强烈反响
③《荷花淀》已成为一篇广泛流传的名篇,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作文推荐
我心之声
高一(10)乔奇
“当!„当!„当!„”寂静的早晨,金属器械相碰的声音,格外清楚、响亮。力量棚外,细雨依旧在下,操场上,毫无一人。是啊,这个时候,大家要么还在睡觉,要么,在专心学习,有几人,在挥汗如雨?
“几组了?”
“三组。”
“加紧做。”
“是。”
算上教练,也只有五人。彼此之间,只有寥寥数字。往日,有说有笑的场面,在这一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有“当当”声与队员使劲时发出的“啊”或者“呃”。谁都明白,这个时候,专心训练才是最重要的。
“一、二、三、四、五„„二十九、三十。”又完成一组。汗水已经浸透了他的衣服,微风一吹,不觉哆嗦了一下。
“穿上衣服,别感冒了。”
“是。”
然而顾不上许多,他径自走到卧推处,继续练习。他深知,这次比赛对他的重要性。虽然不用取得二级,也没有升学的压力,但他对它的重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因为,在内心深处已经蕴藏了许久的能量,一直无法释放。这一次,将是最好的时机。
回想去年这时,还在与伤病做着斗争,结果,精疲力竭,在比赛中,输给了伤病。那时,内心传来了一个声音:“不要放弃,要有信心,一定会战胜困难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像英勇的士兵一样的男人!”所以,最终结果,他赢了。
今年,不需要与伤病斗得精疲力竭,只需全力比赛。对于他,健康意味着什么?健康就意味着一切!很久了,他终于不用为健康而担忧了。他可以自由地、全力地跑了。他可以对着内心说:“我做到了!我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了!”
是的,一年前的那个男孩已经长大了,成为真正的男人了。
“当!当!当!”碰撞还在继续。但这,已不再是碰撞声,而是内心的声音——即将爆发的声音!
[评语]
这是一篇以“声音”为话题的文章。在自然界、在社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音发自肺腑,却关乎内心。我们的小作者倾听到了内心之声,那是拼搏、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你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吗?只要你凝神,细听,你也能发现、捕捉到那份与众不同的搏动。(指导教师:肖勇)
第五篇:《阿房宫赋》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阿房宫赋》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编稿老师:连中国
审稿老师:李家声
责
编: 徐冬杰
一、学习要点 1.写作背景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建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杜牧感于此,作了这篇赋,假借秦始皇奢侈虐民自取灭亡的史实规讽唐敬宗。这年作者才23岁。
2.结构内容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阿房宫的工程浩大,雄伟壮丽。
第二自然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生活的奢侈、腐朽,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第三自然段:写秦朝统治者虐用民力,以致自取灭亡。
第四自然段:总结六国和秦王朝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应该励精图治,爱惜民力的警告。
3.以宾衬主、层层逼进的写法
文章首先从建筑规模和宫中生活两个方面描写阿房宫,突出其建筑的宏伟、豪华和宫中生活的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为了突现写作意图,作者在构思上采用了以宾衬主、层层逼进的写法,秦为主,六国为宾;有六国之灭,才有秦阿房之兴;而秦阿房之兴,已隐含秦亡之因。六国与秦之亡,皆因不“爱其人”;结论自然是:不“爱其人”者必亡,当朝的敬宗也不例外,更无出路,这正是全篇用意所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结语警策、明快,言有尽而意无穷。
4.分析提高
(一)重点词语
1.一
①数词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史记》)
②相同,一样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察今》)
③全,一概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④统一
六王毕,四海一
⑤专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⑥一旦
一出门,袭马过世家焉(《促织》)
⑦才,一下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⑧竟,乃
靖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靖郭君对于寡人,竟这样吗)
⑨语助词,加强语气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2.回
①旋转,回旋
②掉转,运行
③曲折,迂回
④回来,回去
⑤回首,回头看
⑥量词
3.尽
①完,空
②全部使出来
③全部取到、占有
④全部,都
⑤死
⑥尽,极
4.哀
①悲哀,悲痛
②怜悯,同情
③哀叹
5.取
①捕取,俘获
②拿
③取得
④提取
⑤采取,采用
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诗)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诗)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词)一日走千回(辛弃疾诗)奈何取之尽锱铢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冯婉贞》)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珍宝尽有之(《鸿门宴》)转侧床头,惟思自尽(《促织》)林尽水源(《桃花源记》)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入蔡州取吴元济(去蔡州捉拿吴元济)今入关,财物无所取(《鸿门宴》)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采草药》)
⑥夺取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通“娶”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二)特殊语言现象
1.古今异义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钩心斗角,古:宫室建筑精巧
今: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气候,古:景象
今: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经营: 古:文中指珍宝
今:筹划、计划、组织
④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古:可惜
今:值得怜悯
2.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3.名次作动词
①未云何龙
龙,出现龙
②不霁何虹
虹,出现虹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把鼎视为铛,把玉视为石;把金视为土块,把珠视为石砾
4.使动用法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使秦灭族
5.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以之为鉴
(三)写法上的借鉴
1.铺陈夸张
气势夺人
这篇文章通篇使用了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力极强。如第一段中写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建筑一段,和写桥梁复道的一段,不仅突出的描绘出楼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绮丽、壮观而且颇有气势。还有第三段写秦统治者不恤名利,横征暴敛,也用了铺陈夸张的写法。铺陈夸张是“赋”的主要特点,加上杜牧丰富大胆的想象,纯熟灵活的笔法,使这一篇中的这一写法的作用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2.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感情充沛,铿锵有力
文章除夸张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方法。如:
比喻:繁密的楼阁如“蜂房”“水涡”,尤其是把比喻与反问、对偶结合使用: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形象生动而又发人深思。
排比:如写宫女梳妆、秦爱纷奢两段全用排比,铺张达意,气势非凡。
这些地方都充分体现出作者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1.下列加红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功名俱著于春秋(历史)
B.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泛指民间)
C.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学习的人)
D.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灾难、困境)
2.下列句中加红的字所指代的内容与“不爱其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相同的一项是()
①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②然其言必信
③而弟子志之不倦
④而不矜其能
A.②
B.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句中的“志”与“而弟子志之不倦”的“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其志不在小
B.吾使有五而志于学
C.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
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中加红的字的意思()
固无可言者
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
然其言必信
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A.两个“言”字相同,两个“德”字不同
B.两个“言”字相同,两个“德”字也相同
C.两个“言”字不同,两个“德”字相同
D.两个“言”字不同,两个“德”字也不同
5.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A.儒者以舞文弄墨而败乱法度,侠士逞个人的勇力,不顾法制的约束。
B.读书人用写文章来破坏法纪,而侠士用武功来使禁令失效。
C.儒家的文章是法律混乱的根本原因,而侠士的武功是使国家禁令失效的根本原因。
D.读书人用文墨治理法律,而侠士却用武功破坏国家的禁令。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缗王时,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缗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
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齿既杀缗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注:
①市掾:管理市场的属吏
②轊:车轴头
6.下列加红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保莒城(维修)
B.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装)
C.城坏,齐人走,争涂(同“途”,抢道)
D.齐诸田疏属也(属于)
7.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不见知
②为燕所虏
A.①不让人知道
②做了燕国的俘虏
B.①大家都不认识他
②是燕国的俘虏
C.①并没有受到重用
②被燕国所俘虏
D.①大家并不了解他
②做了燕国的俘虏
8.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操虽托名为汉相,其实汉贼也
④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⑤城坏,齐人走
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A.②⑥
B.③⑤
C.①④
D.②④
9.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田单在逃难中,令族人将车轴换为铁笼,使族人得以脱险。
B.田单的族人因铁笼的关系得以保全了身家性命,足见田单智能过人
C.田单深谋远虑,在当临淄市掾时,就已经看出时事,因而深藏不露。
D.田单族人在逃亡中,因有铁笼,所以车轴转动速度快,因而得以迅速逃离。
10.下列关于田单的性格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①机智过人
②具有政治远见
③精通兵法
④身先士卒
⑤有勇有谋
⑥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附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A
6.C
7.C
8.D
9.B
10.A
作文推荐
园日涉自以成趣
高二(11)楼悦晨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的确,陶渊明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只在自然之园中找到真正的乐趣。日日在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他的傲岸啊!
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从为州祭酒,到作彭泽令,十三年中,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抱负,但黑暗的政治社会,腐败的官场,对自由的束缚,对他不羁性情的压抑,何其沉重。
既然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探求什么呢?“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辞官归里,躬耕自资,田园才是他真正的家。他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期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而是悠然于园中,由自然山水探寻到了最为纯真质朴的快乐。
只有在他的园中,在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才能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低头见青草绵绵,一处花团锦簇,竞相争艳,一处孤芳静绽,傲岸独立;抬头见柳枝依依,薄云勾卷,青山峻拔,群鸟徘徊,盎然生机,不使他欢欣鼓舞?晨曦中重露湿襟,草香四溢;黄昏里斜晖暧暧,炊烟袅袅,融融暖意,不使他心神安详?三九寒天,雪覆万物,天地一白,百草萎靡,众花枯残;而青松屹立,擎起白雪,傲梅怒放,凝着冰晶,坚忍昂扬,卓然独立。不使他久久凝望,心潮宕动?待到冰消雪逝,春意轻拂,草芽破土,柳树抽枝,生气重现,始知万物造化,周而复始,何其悠然,不使他快慰?大自然的生机、韵律,鼓荡着陶渊明的心脉,溶于自然,他如高山苍苍,流水潺潺,乐夫天命,别无所求。这等沉静清新,洒脱悠然,古来又有几回闻!
绝世俗,诗意地栖息,纵情山水田园。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这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就是陶渊明日涉园的乐趣。
[评语]
对诗句品评得如此细微准确,不仅是心灵的工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所以本文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作者深入的体会与正确的感悟。细品深思,这就是成功的法宝之一。
此外,作者的语言也很精彩,四字短语的使用,恰切、精当、优美,错落有致,音节铿锵,富于美感,读后让人口颊生香。如:
低头见青草绵绵,一处花团锦簇,竞相争艳,一处孤芳静绽,傲岸独立;抬头见柳枝依依,薄云勾卷,青山峻拔,群鸟徘徊,盎然生机,不使他欢欣鼓舞?晨曦中重露湿襟,草香四溢;黄昏里斜晖暧暧,炊烟袅袅,融融暖意,不使他心神安详?三九寒天,雪覆万物,天地一白,百草萎靡,众花枯残;而青松屹立,擎起白雪,傲梅怒放,凝着冰晶,坚忍昂扬,卓然独立。不使他久久凝望,心潮宕动?(指导教师: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