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胃痛治疗讲稿
胃痛治疗讲稿
一.概念
剑突一下,肚脐以上的部位出现疼痛又称胃脘痛。
[胃脘部一般系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联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二.病因
1.寒邪犯胃
外邪之中以寒邪最易犯客胃,胃气受伤,轻则气机壅滞,重则和降失司,而致胃脘作痛。寒主凝滞,多见绞痛。
2.饮食不节
胃主受纳,开窍于口。若纵恣口腹,饥饱失调,寒热不适,偏嗜烟酒,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目前,临床上以过食肥甘及烟酒致
病最为常见,因厚味及烟酒皆湿热或燥热之性,停于胃腑伤津耗液为先,久则损脾。
3.情志不畅
情志所伤,使肝脾功能受到影响,也能引起胃痛。如气郁恼怒则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横犯脾胃,而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血阻滞则胃病;忧思焦虑则伤
脾,脾伤则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气机不畅也致胃痛。4.脾胃虚弱
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伤及脾胃;或身体素虚,脾胃不健,运化无权,升降转枢乏力,气机阻滞而致胃病;若中气下陷者,病情可进一步加重;若脾胃阳虚、阴寒内生,胃络失于温养,则拘急而痛。若胃病日久,阴津暗耗,胃失濡养,气机失调,也致胃痛。三.诊断要点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等,有助诊断。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寒热
外受寒凉或过食生冷而发病或加重,胃中绞痛,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淡不渴或渴饮而不欲咽者属寒;胃中灼痛,痛势急迫,得冷饮或冷熨而痛减,口干渴或口
苦者属热。
2.辨虚实
凡属暴痛,痛势剧烈,病而拒按,食后痛甚或痛而不移,病无休止者属实;
若疼痛日久或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劳倦加重、休息后减轻者属虚。
壮年新病者多实;年高久病者多虚。补而痛剧者为实,攻而痛甚者为虚。
3.辨气血
从疼痛的性质而言,若以胀痛为主,伴有嗳气者属于气滞;痛如针刺或刀
割或伴吐血、黑便者属于血瘀。从疼痛的部位而言,若以游走不定、攻冲作痛者为气滞;痛处固定或扪之有积块者为血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入血。
4.辨在胃、在肝、在脾
在胃多属胃病初发,常因外感、伤食所引起,症见胃脘胀痛、闷痛,嗳气,痛无休止,大便不爽,脉滑等。在肝多属反复发作,每与情志不遂有关,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等。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脉缓等。五.治疗原则
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在辨治胃痛时,不能把“通”狭义地理解为通下之法,而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1. 肝胃气滞
辨证要点: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弦滑。2.瘀血阻滞
辨证要点: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唇黯;舌暗有瘀斑。脉涩。3.胃阴不足
辨证要点: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口干咽干,大便干结,舌质嫩红,脉细而数。
4. 脾胃虚寒
辨证要点:胃脘隐痛,遇寒痛剧,得温则缓,面色不华,神疲食少便溏,舌质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沉细无力。
此外,临床上胃强脾弱,上热下寒者也不少见,症见除胃脘疼痛以外,还可见恶心呕吐,嗳气,肠鸣便溏或秘结,舌质淡,苔薄黄腻,脉细滑等,治疗时,可选用半夏泻心汤、黄连理中汤或乌梅丸等以调和脾胃,清上温下。
六.预防及护理措施
病之初多属实证,多为寒凝、食积、气滞,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继续发展,寒邪郁久化热;食积日久,变生湿热;气郁日久化火,气滞而致血瘀,还可出现寒热互结等复杂征象。且日久耗伤正气,由实转虚,或阳虚、或阴虚、或转为虚劳之证;或气滞血瘀,瘀久生痰,症瘕内生;或血热妄行,或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引起吐血、便血等都是胃痛的常见转归。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疗较易,邪气去则胃气安;虚实夹杂,伴有呕血、便血,量大难止,胃痛剧烈,兼见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脉微欲绝者,为气随血脱的急危之候,如不及时救治,亦可危及生命。
第二篇:强直性脊柱炎的针刀治疗--讲稿范文
强直性脊柱炎(AS)的针刀治疗
天祝县人民医院
王兴昌
前言
AS,是一种病因未明、以累及脊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疑难病,属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其―疑‖,在于其病因、病机未明。其―难‖,在于早期―难诊‖,中晚期―难治‖。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又无特异性,且呈隐匿性进展,故常漏诊、误诊、难诊。
强直性脊柱炎中晚期常并发脊柱僵硬、驼背、侧弯,髋、膝关节屈曲型强直,致患者―坐不能,卧不平、站不直、行不成‖。终生―面向黄土背朝天‖,何时何地均―低人一等‖的苦难境地,使其身心受到严重的创伤。然而既往对此症的治疗,并无良策及根治之方,使患者辗转各地,求医无门。
AS的基本情况
1.患病率:约0.2%,但随人种、地区而异。挪威、海地等 患病率最高,西非患病率为零。东方人间于二者之间。
2.年龄、性别:本病的高发年龄为20-30岁,10岁前、40岁后很少发病。男:女约10:1。我组376,男357例,女19例,男:女=19:1。年龄:13至72岁,平均33.47岁,97.1%为青壮年。
A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HLA(人白细胞抗原)是一组与人类遗传有关的基因复合体。其有A、B、C、D等多种亚型。1973年发现,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强相关。世界上无论何地、何种族,强直性脊柱炎均与HLA-B27呈强相关关系。90%的强直性脊柱患者的HLA-B27为阳性。HLA-B27阳性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一级亲属的患病率高达25%;而且AS的患病率随HLA-B27而分离。故认为此症的发生具有遗传易感性基因,即HLA-B27.有学者经实验证实B27属于―关节源性基因‖。其将B27基因转移到实验动物后,动物出现关节炎表现。如将接受B27的动物暴露于耶尔辛菌(与反应性炎有关的一种细菌)中,动物近100%患关节炎。
但有不支持的事实:a.HLA-B27阳性的人群,仅2%患AS。b.B27纯合子的AS之临床表现,除虹膜炎和外周关节炎发生率较高外,病情并不比杂合子严重。c.10%AS,B27为阴性。2.感染因素:
a.肠道克雷白菌感染:肠道克雷白阴性菌感染是AS发病的触发因素。因为AS患者粪便中查出克雷白的机率明显高于常人和其他关节炎患者。AS活动期粪便中克雷白菌要检出率明显增高。
b.泌尿生殖系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许多病人病前有感染史;有些患者治愈感染灶后关节症状明显减轻。尤其是泌尿生殖系感染可通过淋巴直接扩散至骶髂关节、椎体各关节.3.内分泌因素:AS的患病率男:女=10:1(3:1至20:1)故分析可能与性激素有关。
本症发病的高峰年龄为20-30(或16-25)岁;10岁前、40岁后发病者不多;50岁后发病者几无。4.其他因素:外伤、寒冷、潮湿等因素。
发病机理:不明。有自身免疫学说、分子模拟学说、受体学说等。都有一些根据,但都未被公认。
• 生物分子学研究发现:克雷白菌表面固氮酶第188-193位6个氨基酸多肽结构与HLA-B27分子超变区第72-77位6个氨基酸多肽结构完全相同。均为―-谷-苏-精-谷-天-‖构成。• 根据受体学说的理论:HLA-B27与克雷白菌存在‖共同抗原决定 簇‖。故当克雷白菌感染后,人体定会产生抗克雷白菌的抗体。而此抗体在攻击克雷白菌的同时也可攻击由HLA-B27 构成的自身结构,而出现所谓―自身免疫性疾病‖。
AS的病理
• AS的病变部位:运动系统和内脏等组织器管。
• 一,运动系统:以脊柱、骨盆及四肢各关节与相关软组织 为主要病变部位。
运动系的主要病理表现:附骊点病变、滑膜病变。• 1,附骊点病变,是指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在骨附着处的无菌性、非特异性、急、慢性炎症。由于附骊性病变在骨附着处的发作、愈合反复进行,导致该处软组织出现疤痕、粘连、纤维化、挛缩、机化、硬化、骨化和附着点的骨质炎症、骨髓炎,其水肿、细胞浸润、甚至造血细胞消失进而肉芽形成,机化、骨化,新骨出现,形成骨剌。• 附骊点病变,最常见于软骨关节、双合关节附近骨骼的软组织附着处,如椎间盘附近的椎体上下缘。尤其是活动较小的关节最易发生,如上下关节突关、骶髂关节、肋及肋横关节、骶髂关节、耻骨联合等关节。在上项线、颞颌关节、胸锁关节、胸骨柄、体连结处、肋软骨连接处、肱骨结节及内外上髁、髂嵴及髂前后上棘、坐骨结节、股骨粗隆及内收肌结节、胫骨粗隆及内外侧髁、腓骨头、跟骨的跟腱及跖腱膜附着处、脊柱的各棘突和横突等处亦均为附骊点病灶常见部位。
• 各附骊点病变,除可致各附骊点及相关软组织的疼痛和压痛外,还可导致有关节处的关节强直。
• 2,滑膜病变,是指AS病变之关节滑膜的无菌性、非特异性、急、慢性炎症。表现为滑膜水肿、肿胀、渗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滑膜增生;关节积液、关节受损;致关节腔浆液性、膜性粘连,进而关节腔纤维性粘连,再进为骨性粘连。引起病变关节的疼痛和关节运动障碍及强直畸形。
• 滑膜病变,在上下关节突关节、骶髂关节、髋关节、颞下颌关节、膝关节等表现明显。
• As由于上述两种病理变化的反复发作,而出现临床的各种复杂表现。如椎间盘的纤维环在椎体上下缘的附着处的附骊点病变的反复发作,而形成相邻两椎体间的骨桥性连接,临床表现为脊柱正位片的―竹节样变‖。腰椎上下关节突关节的骨性融合而形成腰椎的―双轨征‖及颈椎侧位片上下关节突关节间隙消失等现象。• 骶髂关节可出现骨性融合。• 髋关节可出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纤维性、骨性融合现象。• 上述病变,最终形成脊柱强直、驼背、侧弯、髋关节强直,至AS中晚期,临床表现为五种畸形。后述。• 二,内脏病变:
• 1,眼: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
• 2,心脏、血管: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心传导束纤维化、心肌纤维化,致临床上的心传导障碍、主动脉功能不全、主动脉根炎、致心律失常等。
• 血管变脆,血管硬化,弹性收缩力下降。
• 3,肾:表现为非特异性肾动脉壁玻璃样硬化与肾小球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和纤维素沉积。可出现肾淀粉样变,致肾功能损害、肾衰,是AS致死原因之一。
• 4,肺: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泡膜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进为肺和胸膜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空洞形成。续发感染也可致死。
• 5,前列腺:有报导称,83%的AS患者之前列腺液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临床发现AS患者常合并慢性前列腺炎。• 6,神经系统:临床发现急性期脑脊液蛋白增高;尸解发现硬脑膜、蛛网膜增厚、根周蛛网膜憩室形成。
• 7,骨髂肌:痉挛、挛缩、变硬、弹性下降、萎缩等变化。
AS的临床表现
一、临床症状与体征: 1.AS早期表现:疼痛是主要症状。以下腰痛,或四肢关节痛多见。可伴晨僵;稍活动可改善。还可有其他表现。多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间歇发作。极易误诊。体征:压痛,腰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受限。2.中晚期表现:
a.脊柱的五种畸型:单纯性脊柱强直、单纯性驼背、企鹅状畸型、乞讨状畸型、脊-肢屈曲畸型。
b.各附骊点病变所致的疼痛与压痛。c.内脏病变有关表现。
单纯型脊柱强直
单纯驼背和打躬屈膝畸形(乞讨状畸形)
脊-肢屈曲畸形
AS附骊点病灶常见部位
中晚期AS的主要体征
AS的中晚期主要表现为五各畸形。其本质是脊柱和四肢各关节 的强直。故除需骨科各关节的检查方法外,还常用下列几种项特 殊检查方法:
Schober氏征,胸廓活动度,身高,枕-墙试验,驼峰-床面距,枕-床距,下颌-耻骨联合距,胸骨切迹-耻骨联合距,指-地试验等
二、AS的影象学表现
AS的胸椎片,示驼背
AS的颈椎片
AS的骨盆片
AS的髋关节正位片
AS的膝关节片
三,实验室检查 • 1.HLA-B27;• 2.血沉; • 3.磷酸肌酸激酶。
AS的诊断
一,早期诊断标准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纽约标准 A.诊断,临床标准 1.腰椎伸、屈、侧弯三个方向活动受限; 2.腰背痛病史或现在症状;
3.第4肋间隙测量胸廓扩张度小于2.5cm。B.分级
*肯定为强直性脊柱炎:
1.具有临床标准1项以上,加上双侧骶髂关节炎3—4级 2.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或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加上第1项 或第2+3两项临床标准者。*可能为强直性脊柱炎:
双侧骶髂关节炎3—4级,而无临床标准者。•(二)AS的修订纽约标准 • A.诊断 • 1.临床标准:
• A.腰痛、僵3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 • B.伸屈、左右侧弯均受限;
• C.胸廓活动度低于同年龄及性别的正常人。
• 2.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以上或一侧3-4级。• B.分级
• 1.肯定诊断:符合放射学标准和1项以上临床标准者。• 2.可疑诊断: 符合放射学标准而无任何临床标准(应除 外其他原因所致的骶髂关节炎)者.骶髂关节X线级: • X线骶髂关节炎分级 • O级:正常。• 1级:可疑变化。
• 2级:轻度异常,可见局限性侵蚀、硬化,但关节间隙无 变化。
• 3级:明显异常,为中度或进展性骶髂关节炎,伴下列1项 或1项以上改变者: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或 部份强直。
• 4级:严重异常,完全性关节强直。
关于AS早期诊断的思路
• 1,中青年(尤其男性),凡不明原因腰臀痛、不适3月以上,伴晨僵,稍活动后可改善者,给拍骨盆片。
• 2,若示双骶髂关节炎2级,或一侧3-4级,即按AS治疗,同时查HLA-B27以核实。
• 3,若髋髂关节炎为1级,则行骶髂关节CT扫描。• CT片示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按AS治疗;若为0-1级,则随访。
• 此思路,简便、实用、科学。易记住、易实施、易评定。
中晚期AS的诊断
• 根据五种特殊体形(畸形)及其体征,结合放射学 与实验室 所见,一般不难诊断。
• 尤其是下列体征具有重要的诊治意义:Schober氏征,胸廓 活动度,身高,枕-墙试验,驼峰-床面距,枕-床距,下颌-耻 骨联合距,胸骨切迹-耻骨联合距,指-地试验等。
• 骨科临床的各关节的检查法,如髋关节、膝关节、腰椎、颈椎、骶髂关节的各检查方法等亦常用。
• 实验室检查:B27对诊断很有价值。血沉、磷酸肌酸激酶 对估计病情是否处活动有价值。
AS的治疗
• 原则:及早、积极、综合治疗。
• 目的:控制症状、防止致残、矫正畸型、延缓病程等 • 方法:综合治疗。药物治疗
• 1,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 如消炎痛25mg,3-4次/日。布洛芬0.4每日3次。芬必得0.3 每日2次。等等。
• 2,慢作用抗风湿药(SAARDs): • 如柳氮磺胺吡啶0.5 每日3次,每周增0.25,至1.0每日3次 维持。甲氨蝶呤5mg/w;每周增加2.5mg,至10-15mg/w维持,但不大于20mg/w。雷公藤多甙20mg,日3次。稳定后10mg 日3次。益赛普,25mg 3-4天皮下注1 次。• 3,激素:
• 4,中药:独活寄生汤常用: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肉桂、杜仲、牛膝、佝脊、当归、白芍、川芎、干地黄、党参、茯苓、甘草。
• 5,用药原则:联合用药,早用慢作用药,必要时用激素,尽快控制症状,注意副作用。
AS的针刀治疗
• 1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 2侧路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 3前路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 4附骊点病灶松解术。• 5其他关节针刀松解软组织术。
脊柱周围软组织松解术
• 1,体位:俯卧位,胸腰椎手术时应在牵引条件下进行。• 2,定点:棘间点、棘旁点,每次9-12点。• 3,常规消毒: • 4,麻醉: • 5,针刀操作:
• a,快速进皮:棘间点针对下位棘突的顶上角进针至皮下,再达顶上角骨面。棘旁点:腰,中线旁开3-3.5cm;胸椎,2.5-3cm;颈椎,2-2.5cm.垂直快速进皮至皮下。• 具体操作:定点-定向-指触压-进速进皮。• b,组织内针刀操作:
• 需松解的组织:棘间点:棘上及棘间韧带;棘旁点:骶棘 肌及筋膜、关节突关节周围组织、横突间组织。
• 具体操作及进针深度:棘间点:第1针,其刀锋沿棘突上 缘的骨面一点的深进。其深度,以 a,b,c,d,4个指标为限。棘旁点:a,b,c(一针三点功), • 操作主顺序:为缓慢探进-找准病灶-松解病灶 –出针或留针。• 针刀操作注意:勿入椎管内及椎间孔内。
• 每5-7天手术1次。可对全脊柱每节进行松解,且可反复进 行,直至满意疗效出现。
• 6,手法:进一步松解软组织与骨关节整复。• 手法操作注意:弹压整复。
• 7,术后处理:药疗、牵引、功能锻练、其他辅助治疗。
棘间点针刀操作法
侧入路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术
• 1,体位:侧卧
• 2,定点:大转子周围3-5点,髋关节间隙上缘3-4点。• 3,消毒:4,麻醉: • 5,针刀操作:
• 需要松解的组织:大转子周围点:覆盖、附着于大转上的各 肌肉(如臀大、臀中肌、梨状肌等)、髋关节周围的韧带、关节 囊、股骨颈之骨膜与骨皮质。髋关节点:除相关肌筋膜、肌 肉外,也应剌破骨膜与皮质。• 具体操作: • 目的:改善屈髋功能。
• 剌破骨膜与骨皮质的作用:骨内减压、引导新生血管长入 骨质内以改善骨质的血运、引起骨折的修复反应。• 针刀松解注意:勿损伤股骨颈根部的旋动脉。
• 6,手法:准备手法,指点、压、按等,引下肢,尽力屈髋。• 7,术后处理:
前路入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术
1,体位:仰卧,髋尽力外展。
2,定点:腹股韧带中点外下约2.5cm处(髋关节体表投影区)之 内外侧,共取二点(注意,事前标出股管位置)、耻骨结节1 点、髂前上棘外下1点。3,消毒: 4,麻醉:
5,针刀操作:各点需松解的组织:腹股沟韧外下点:股前肌筋 膜、髂腰肌、腰大肌等。耻骨结节点:内收肌起点。髂前上棘外 下点:臀外侧肌及筋膜。
具体松解方法: 注意事项:勿伤股管内组织。
6,手法:准备手法,指点、按、压等,牵引下肢,伸髋及外展。7,术后处理:
AS的康复治疗
• 1,药物治疗:慢作用药长期用,不能随意停。注意其副作用。• 2,医疗体育,功能锻练 • 3,注意良好的体姿。
• 4,全身体育锻练,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第三篇:2013年胃痛的分析总结评估
2013年胃痛分析总结、评估
我科制定了胃痛的中医诊疗方案,现将我科2013按胃痛诊疗规范管理的120例住院患者的情况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2013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16岁,平均53岁。
2、中医诊断
120例患者均符合胃痛的诊断标准,辩证属于脾胃虚寒30 例,男18 例,女12 例,胃中蕴热者3例 男3例,肝郁气滞者28例,男 12例,女16例,肝胃郁热者8例,男 5例,女3例,瘀血阻滞4例,男3例,女1例,寒邪客胃20例,男8例,女12例,胃阴亏虚12例,男4例,女8例,配合中药治疗120例,针灸治疗38例。
3、西医诊断
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的诊断标准,并经胃镜证实,排除出血者。
4、疗效
88例胃脘部疼痛症状消失,20例中有不同程度的缓解,5例治疗2天无明显缓解自动出院。中医参与率100%,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治愈率77.7%,好转率17.6%,未愈4.4%。
5、住院时间及费用
住院天数最短2天,最长10天,总平均住院天数5天,总平均住院费用3200元,其中检查费化验费1200元,治疗费600元,药费1400元。
6、中医治疗率45.6%
7、分析总结
综上所术,慢性胃痛病程长,病情缠绵,多虚实夹杂,起病多因脾胃虚弱的基础,因此治疗上要注重补虚固本。慢性胃痛的虚证主要有脾胃虚弱和胃阴不足,前者以虚寒为主,后者为虚热象为主。根据“虚则补之”为原则,常可选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等加减补益脾气。为进一步增加疗效,加强针炙、艾灸治疗。特别是寒邪客胃、脾胃虚寒务必加用艾灸治疗。
五华县中医医院内科
2013.1
第四篇: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
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
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为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1)改善症状
98例患者主症改善93例(94.9%);次症改善87例(88.78%),未改善5例(5.1%)。
98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上腹部疼痛改善93例,腹胀改善87例,食欲减低改善88例。(2)改善胃粘膜病变程度
因大多数患者症状好转后不再接受胃镜检查,故对胃粘膜病变的评价困难。
(3)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98例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中,83例可正常工作,食欲恢复正常,11例患者经多次入院治疗后恢复正常,4例患者病情无改善。
三、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中医临床路径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减轻了患者胃粘膜损害程度,改善了临床症状,减轻了痛苦程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控制症状: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期出现恶心、呕吐、泛酸、胃脘灼热,食少纳呆、疼痛较剧。
中医药治疗有助于症状减轻。尤其对于疼痛较剧、腹胀辨证属于脾胃湿热的患者,采用连朴饮为主方的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等。
2.减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程度,针对胃脘痛肝胃不和、胃络瘀阻的基本病机,采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及理气行郁,活血化瘀法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并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两种治法在本组病例中应用较多,对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3、减轻大便时干时稀、粘滞不爽:针对胃脘痛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院内名老中医德贤认为,寒热错杂证患者多是恣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胃气壅滞,郁而化热,再复进寒凉生冷,或外感寒邪,郁闭气机,此时如果再进温补香燥之品,势必加重病情,久治不愈,提出脾胃病以寒热错杂最为多见,治疗多采用寒热并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标本兼治,健脾清胃,升清降浊的原则,使寒热平调、阴阳和谐、升降复常中气振作,确是治疗以寒热互结、中焦痞塞、升降失调、胃气不和为病机的胃脘痛的良方。
4、采用针灸、中药熏洗和中药热奄包、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配合饮食调摄,辨证施护、心理开导等可明显减轻复发程度。
四、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问题
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限制了临床路径实施,如针灸方法,适用于胃脘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恶心、嗳气的患者; 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临床路径实施,如中药封包等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3.国家医保、新农合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路径实施。
第五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思路(日本讲稿)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思路
中国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
荣新奇
“溃疡性结肠炎”(UC)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大瘕泄”,亦有诊断为“休息痢”。中医认为其发病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本病。限于篇幅,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大陆中医治疗UC的基本思路,并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大陆中医治疗UC的基本思路简介
1、辨证论治加减法。这是一般中医医师多为使用的方法,即将UC分为6~8个中医的证型,选用经典的方剂来加减应用,或是口服或是经肛门灌肠给药。一般有分型有:⑴.湿热内蘊型:方用芍药汤或白头翁汤或葛根芩连汤加减。⑵.脾胃虚弱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⑶.脾肾虚寒型:方用四神丸合理中丸或用真人养脏汤加减。⑷.肝郁脾虚型:方用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⑸.阴血亏虚型:方用驻车丸加减。⑹.血瘀肠络型: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⑺.寒热错杂型:方用乌梅丸加减。⑻.脾虚湿热型:方用连理汤加减。这种方法可以辨证选用对证的成药来治疗。
2、专方专治法。这是部分现代中医临床师发明的方法,即根据自己的临床用药体会,组成一个固定的配方,或制为成药(丸、胶囊、口服液、灌肠液等)或配成汤剂,治疗UC。如结肠灵胶囊、结肠炎丸、苦参片、肠康片、虎地胶囊、岐宝胶囊、结肠宁灌肠剂、康复新水剂等。
3、专方专法加减法。有部分专家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可以用一个固定的方剂或一个固定的治法,随证(症)加减药物来治疗UC,可以口服也可以灌肠。如:谢氏[1]用逐瘀清肠汤(当归、赤芍药、牡丹皮、川芎、桃仁、红花、炒延胡索、五灵脂(包)、枳壳、香附、台乌药、生甘草各10g)加减治疗,便中带脓血者加金银花30g、川黄连log,蒲公英15g;便中黏液较多者加白芷log、马齿苋20g;久泻不止者加煨诃子10g、煨葛根20g;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者加潞党参20g、黄芪30g;形寒肢冷、五更腹泻者加熟附子10g、淡干姜3g。戴氏[2]拟健脾祛湿法,药选萆薢l5g,黄连、吴茱萸、白芍、厚朴、法半夏、石菖蒲、桃仁、红花、蚕砂各10g组成方剂;若口渴、口苦、苔黄等湿热象较重者,黄连加量至15g,可加白头翁、黄芩、败酱草以泻火解毒;若面色萎黄、体倦无力、遇生冷与寒冷则泻下白冻粘液,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者加白术、升麻、柴胡以健脾益气,升清举陷;腹痛较重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止痛;便脓血较多者加生地榆、槐花炭止血;泻下无度者加乌梅、诃子、五味子涩肠止泻。等等。
4、个性分步治疗法。这是个别专家总结的方法。如:(1)急、慢二步法:有李乾构氏(3)将本病分为急性活动期、缓解恢复期二步来治疗,在急性活动期分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证,用清化溃结汤(白头翁15g、红藤30g、黄连10g、广木香10g、虎杖15g、六一散20g、焦四仙各10g、生黄芪20g、生薏苡仁15g、生白术15g);缓解恢复期用健脾溃结汤(黄芪30g、白术15g、炒薏苡仁15g、五味子10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广木香10g、焦四仙各10g、红藤20g、六一散20g)。董建华氏(4)将本病分为初期和后期,初期用董氏理肠饮(葛根、黄连、白头翁等)口服和灌肠;后期用董氏益肠饮(党参、茯苓、木香、炮姜、白芍等)口服。(2)三步法:有黄德亚氏(5)的“下、消、补”三步法,第一步“下”法荡涤胃肠秽污,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减(生地、玄参、槟榔、赤白芍、苍白术、青陈皮、生大黄、黄连、桃仁、制乳没);第二步“消”法健脾消食,方用大安丸加减(生白术、制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鸡内金、连翘、焦三仙、山楂、薏苡仁、白芍);第三步用“补”法补气培土、健脾固肠,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炒扁豆、罂粟壳、砂仁、莲子、薏苡仁、仙鹤草)。黄氏认为此三步法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先消后补、或三法混合运用,不必拘泥。临床还有李社光氏(6)的“清、调、固” 三步法,第一步“清”,为治疗早期UC的实证或实证重于虚证者,以达祛除肠间湿热瘀滞之病邪,方用蚤休、白花蛇舌草、虎杖、延胡索、黄连、郁金、茵陈、枳壳、冬瓜仁、凤尾草、路路通、仙鹤草、败酱草、薏苡仁),10天1疗程,中病即止,一般1~3个疗程;第二步“调”,治疗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方用白花蛇舌草、延胡索、白术、茯苓、白芍、陈皮、仙灵脾、防风、刘寄奴、木香、薏苡仁等随证(症)加减,10天1疗程,耐心坚持6~10个疗程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第三步“固”,巩固疗效,包括药物和饮食、劳逸调养,是防止复发的关键。药可以用党参、神曲、茯苓、白芍、刘寄奴、杜仲、山萸肉、枳壳、柴胡、陈皮、薏苡仁等,7天1疗程,坚持2~5个疗程,可以口服合并灌肠。此外,荣新奇氏的“三步四法序贯疗法”在临床上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见另文)。
5、综合治疗法。临床还有一些医师喜欢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一起治疗UC,如口服+灌肠+静脉滴注中药;口服+动脉介入灌注中药;口服+针灸;灌肠+脐疗;中药+西药等等。
总之,因本病作为独立性疾病的历史只有200余年,又是世界性难题,故现代中医临床医师在了解本病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在继承传统治疗思路的基础上发明了许许多多的治疗方案;已发表的数以千记的文献和实践证明中医药对轻度、中度的UC具有十分明显的疗效,也因而中国大陆的重症(度)UC比较少见。
二、中医治疗UC的未来发展方向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道领域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中医药综合治疗UC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迅速缓解症状、取效时间快、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体质、副作用少而安全等。
1、目前中医药治疗UC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UC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的问题或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取效时间的精确性、饮食控制、病人的依从性、重症病例的逆转。
1)、取效时间的精确性。每个医师对本病的辩证和用药经验、水平不同,明显地影响到中医药疗效的发挥。给药途径和剂型的不同也影响疗效,如经肛门灌肠/滴注/栓剂/糊剂治疗有效(现代医学也采用这种方法),但也具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药液保留时间因病情、操作方法和个体反应不同而不理想;而且对于病变部位较高的患者(如病变位于乙状结肠以上部位时,药液难以到达病变部位),近期疗效好而远期不理想;口服药有效,但结肠溶解的药物少,明显制约疗效的发挥;脐疗药的吸收程度也影响疗效。这些问题都影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取效时间,不能比较精确性的预计什么时候发挥疗效,或者能保持多长时间的疗效,使得给药频率依靠个人的经验来决定。
2)、饮食控制。中医药治疗UC有效,但有明显的饮食和生活要求,这是中医的特色,而往往病人难以接受或坚持。现代医学在这个问题上也观点不明确。
3)、病人的依从性。UC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症状的缓解不等于疾病的治愈,往往患者对此认识不足;即使知道了,也难以长期服药或坚持经肛门给药、针灸、脐疗等。现代医学的方法同样也存在病人依从性差的问题。
4)、重症病例的逆转。重症UC是世界难题,药物的能力十分有限,手术也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这种时候的介入效果不太理想。
以上问题,如果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改变,问题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医药的疗效将获得迅速的提高或进一步超越现代医学。
2、中医治疗难点的应对措施分析 1)、给药途径改变
已有的研究表明,血管介入治疗对重症及全结肠炎患者是一种新的给药途径,十分有效。但特征性药物研究不多。因此,给药途径改变将是未来的新的研究热点,而相应的药物研究必须刻不容缓地走在前面。
2)、药物剂型改变
研究新的剂型,如将口服中药、针灸药线、脐疗药物通过缓释技术达到靶点定向释放和加强肛门给药的粘附性研究等,这无疑将提高疗效,也将解决病人的依从性的问题。
3)、医学科普教育
本病的复杂性决定了临床医师的工作难度。因此,医师要花费相当的精力来做科学普及工作,尤其是要让病人理解和接受中医药治疗UC的优势和特点,这样才能让病人减少本病带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谢传星.逐疲清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8例„J‟.陕西中医,2005, 26(12):1332一1333.[2].戴君妹.健脾祛湿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20(2):8.[3].李乾构.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体会„J‟.北京中医,2000,1:5~6.[4].董建华,等.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报,1995;18(5):47~49 [5].黄德亚.下消补三步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14(2):31 [6].李社光.分段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总结[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8(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