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险法讲稿(简稿)06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宣讲稿
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称《社会保险法》)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5号主席令予以颁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保险法》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险种 《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本法总结二十多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基本模式、资金来源、待遇构成、享受条件和调整机制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规范,并规定了病残津贴和遗属抚恤制度。
第二,基本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第三,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比较成熟。本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分别单独成章,对其覆盖范围、资金来源、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等作了具体规定。
二、《社会保险法》明确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社会保险法》将我国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和个人都纳入了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具体是: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即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未就业的居民可以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006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发布了《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对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做出具体说明。
医疗保险经过近些年的不断改革发展,2005年,市政府对2001年发布的《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做出了调整。现今执行的是市政府[2005]第158号令《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决定》,为适应现阶段医疗保险发展形势,做了更详细的规定。
第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2010年12月,国务院颁发586号令,对《工伤保险条例》若干条目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工伤保险条例》增加了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等组织也可以给本组织的工作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参加工伤保险,而且对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也针对不同的伤残级别提高,工伤保险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第三,被征地农民按照国务院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被征
地农民到用人单位就业的,都应当参加全部五项社会保险。对于未就业,转为城镇居民的,可以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继续保留农村居民身份的,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四,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也应当参照本法规定参加我国的社会保险。
三、《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制度的筹资渠道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筹资渠道,明确了用人单位、个人和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具体是:
第一,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保险缴费。本法规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
第二,居民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由社会保险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本法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第三,明确了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本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政府对参保人员给予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国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
四、《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各项社会保险的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
为了保障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及时足额领取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法》在现行规定基础上,分别概括地规定了各项社会保险的待遇和享受条件,并总结实践经验有所发展。
(一)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现行制度中称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缴费不足十五年的人员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第二,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按月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第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
(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能力和医疗消费水平等差距都很大,国务院只对基本医疗保险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等作了原则规定,具体待遇给付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确定。考虑到这个实际,本法没有对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作更为具体的规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 第一,为了缓解个人垫付大量医疗费的问题,本法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参保人员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中,按照规定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
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在明确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同时,本法规定,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向第三人追偿。
(三)工伤保险待遇
在《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基础上,《社会保险法》有三项突破:
第一,将现行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职工“住院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和“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改为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在进一步保障工伤职工权益的同时,减轻了参保用人单位的负担。
第二,为保证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本法规定了工伤保险待遇垫付追偿制度。即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然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追偿。第三,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向第三人追偿。
(四)失业保险待遇
在《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失业保险待遇基础上,《社会保险法》进一步规定:
第一,对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由现行规定可以申领少量的医疗补助金,改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
支付,从而提高了失业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
第二,明确个人死亡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
(五)生育保险待遇
在总结生育保险制度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本法规定,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
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据2004年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以及2007《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的决定》,近些年,分别对失业保险待遇和生育保险待遇作出调整,成逐年升高趋势。
(六)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转移接续制度。
一是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是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三是职工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失业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现阶段,根据国办发[2009]66号《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工作已经初步展开。
今年,人保局发布了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医疗保险转移接续说出了详细说明,目前此项工作具体操作办法还未正式实施。
五、《社会保险法》完善了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
在总结《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社会保险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增强了征缴的强制性,为加强征缴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一,规定了社会保险信息沟通共享机制。第二,规定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制度。第三,规定了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的方向,授权国务院规定实施步骤和具体办法。第四,建立了社会保险费的强制征缴制度。包括以下措施:
一是从用人单位存款账户直接划拨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逾期仍不缴纳或者补足的,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从用人单位存款账户中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
二是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
三是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六、《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基金管理,《社会保险法》作了以下规定:
第一,规范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原则。根据本法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一是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社会保险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二是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统筹层次设立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照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决算草案的编制、审核和批准,依照法律和国务院规定执行。
三是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社会保险基金不得违规投资运营,不得用于平衡其他政府预算,不得用于兴建、改建办公场所和支付人员经费、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挪作其他用途。
四是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从而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奠定了法律基础。第二,明确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方向。本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考虑到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本法授权国务院规定提高统筹层次的具体时间和步骤。
七、《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内容
为了改进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维护参保人员权益,《社会保险法》作了以下规定:
第一,确立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制。包括:
一是规定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设立原则。本法规定,统筹地区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地的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可以在本统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
二是规定了社会保险经办的经费保障。本法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经费和经办社会保险发生的基本运行费用、管理费用,由同级财政按照国家规定予以保障。
三是规定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本职责。主要是:负责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费核定、按照规定征收社会保险费;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待遇;根据管理服务的需要,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签订服务协议,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及时、完整、准确地记录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和用人单位为其缴费,以及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等个人权益记录,定期将个人权益记录单免费寄送本人;免费向用人单位和个人提供查询服务;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第二,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保险管理和经办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对参保人员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作了原则规定。
一是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制作发行全国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是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按照国家统一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共同建设。
八、《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监督制度
加强社会保险监督,维护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是各方面的共识。《社会保险法》从人大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等三个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险监督体系。
(一)人大监督
《社会保险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
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对本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等,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二)行政监督
《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并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在社会保险监督方面的职责。
(三)社会监督
《社会保险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第一,规定了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设立、组成和主要职责。第二,规定了工会的监督。第三,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公开社会保险方面的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九、违反《社会保险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社会保险法》强化了违反本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 第一,用人单位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本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且在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期限内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法律责任。本法规定,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或者个人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应当退
回骗取的金额,并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属于社会保险服务机构的,解除服务协议;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执业资格的,依法吊销其执业资格。
第三,违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法规定,隐匿、转移、侵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或者违规投资运营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责令追回;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四,有关行政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社会保险法定职责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擅自更改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费率,导致少收或者多收社会保险费的,由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有关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泄露用人单位和个人信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给用人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篇:社会保险法讲稿
社 会 保 险 法 讲 稿
云南法瑞律师事务所律师
普安其
各位尊敬的领导,同志们:
首先要非常感谢华宁县人事局的领导组织这么一次有意义的法制学习培训活动,使我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就法律的学习使用做一个交流学习,作为一名律师崇尚和相信法律我的职业的基本要求,我始终坚信,法律是靠实践来确定权威而不靠学习讲课来推广的。尽管如此,利用适当的时间来学习点法律知识,也是用法、守法的前提。由于在坐的都是文化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的人事系统精英,我想就今天所要交流学习的社会保险法尽量讲深一点,多和大家从理论进行些探讨交流,希望今天的课讲完后,大家说我是讲法律的,而不是这个家伙是来念法律条文的,耽误浪费大家时间的。同时,在交流中我有什么讲的不对的地方,也希望大家给我多提点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于2010月28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获得通过,将于今年7月1日实施,这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首次就社保制度进行立法。法律着力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从1994年被纳入国家立法规划,2007年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社会保险法》此后三年审议四次致2010年才最终出台,整个立法过程长达17年,这部法律被称为维护社会稳定在、增进社会福利的基本大法,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中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鉴于时间的关系,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就该法与大家作一个学习和交流:
一是国内外社会保险法发展及教训 二是中国制定出台社会保险法的历史背景 三是社会保险法的突破和亮点 四是社会保险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国内外社会保险法发展及教训
一、)简要发展历史
1、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一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最初是社会成员之间自发地进行互助互济,然后产生了民间和宗教的慈善事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政府的一项社会政策。最早的社会保障法,可以追溯到 1601 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当时规定通过征收济贫税对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
2、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伴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首先在1883 年的德国产生,1883年,德国政府颁布了《劳工疾病保险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劳动保险即社会保险法律。德国于1884年又颁布《劳工伤害保险法》,1889年颁布《残废和老年保险法》,之后相继在欧美国家得到确立。3、1935 年美国国会制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社会保险法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为了减少社会冲突,稳定社会政治经济秩序,都在不断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立法。以英国、瑞典、德国为代表的西欧北美一些国家实行了“从摇篮到坟墓” 或“从胎儿到天堂” 的福利政策。当代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现在已经有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社会保障立法。从以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其诞生到逐步得到确立和发展,无一不是同社会保障立法相伴相生的。可以说,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当代各项法律制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过度的社会保险要导致很多的弊端:一是导致国家企业负担沉重,一些国家甚至因为高额的社会保险费用面临财政破产,典型的“福利国家”英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福利制度黄金期的70年代,其社会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80年代,这一比重继续升高,1983年,已增至527亿英镑,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1951年至1986年,英国出现财政赤字的年份有32年,累计赤字达1209亿英镑。政府财政近乎破产[。二是挫伤国民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缺乏活力。如瑞典在高福利制度下,人们工作和不工作的收入相差不到20%,所以躺在高福利“摇篮”中的瑞典人,工作积极性较低,对请假和缺勤抱轻率态度,正如瑞典人自己所言,他们创造了“两个新高”,即人的寿命最高,旷工、病假率最高。如今,不愿就业、厌恶工作在瑞典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现象。三是过度追求社会公平,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效率。如加拿大有10%的国民依赖福利金过活。由于免费医疗,一些无所事事的人,把看病当成一种社区交往生活,政府在医疗上的开支失控。失业率的高涨与太过容易领取失业保险金有着必然的关系。有这样一件事,在非洲索马里 一大军阀的太太,带着4个孩子来加拿大充当难民,政府每月给她1500加元的福利金;一群索马里难民看到加拿大的福利金这么容易拿到,便一个人化六、七个名字来多伦多市社区申请,居然也一一得手。如此一来,这种靠伸手维生的人呈上升趋势,国民的谋生斗志日薄西山,国家的经济自然一蹶不振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1、从新中国成立到80 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效仿前苏联实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以 1951 年政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试行)》 为标志,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从新中国成立到80 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有典型的计划经济色彩,职工个人不缴纳社会保障费用,但却享受较全的社会保障项目,职工的生老病死全靠国家,社会保障基本上属于企业保障和国家保障,远远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2、从80 年代中期到 1993 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80 年代中期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在改革步骤上,首先从改革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入手,陆续制定了相应的社会保障改革措施。在养老保险方面,国家从1984 年起在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 的原则开始了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试点; 1991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失业保险方面,1986 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1993 年国务院又对此规定进行了修订,发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待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从80 年代中期到1993 年,我国的社会保障以单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社会保险模式选择、保险费用分担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改革目标、方法等方面还有许多局限性。
3、从1993 年至今: 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积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政事分开、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在养老保险方面,1995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决定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随后在全国进行了制度模式的试点; 1997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了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方面,从 1994 年开始,国务院组织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的医疗保险试点; 1998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 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和改革方向。在失业保险方面,国务院对原来的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进行了修改,进一步明确了覆盖范围、筹资办法、缴费比例、享受条件和保障水平,并将规定上升为法规,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在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方面,国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和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国家加强了立法,国务院在 1999 年相继发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将社会保障立法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为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务院在2000 年出台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明确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在辽宁省和其他省份部分城市进行试点,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累经验。上述一系列社会保障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二、中国构建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历史背景
1、政治背景: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各种社会矛盾日趋积累,必须制定一部社会保险法,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稳定器。社会保险制度为社会保险的被保险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安全感,解决被保险人的实际生活困难,解除可能出现的焦虑心理,有利于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同时,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千百年来第一次解决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是共产党人执政的庄严承诺,这也是党和政府推进社会保险立法的重要动力之一
2、人口背景: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险法,是我国面对社会老龄化,解决老有所养的必须举措。
3、经济背景: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险法,是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实现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两大国情。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增加了建立统一社会保险体系的难度,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庞大农民工群体和失地农民群体,因为无法越过城乡壁垒,出现了半城市化现象,成为社会保险制度设计的一个难题。但毕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3、法律背景:原来相关的立法层级过低,因人定规,操作执行不便
三、社会保险法的亮点与突破
我认为,社会保险法有五个突破、六个亮点
一是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大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二是明确了各社会保险项目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险法》将我国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和个人都纳入了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如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项目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项目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被征地农民按照国务院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项目;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也应当参照该法规定参加我国的社会保险。
三是规定了社会保险的筹资渠道。《社会保险法》明确了用人单位、个人和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保险缴费;居民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由社会保险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等等。
四是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险逐步要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制度。在《社会保险法》正式通过之前,有关社会保险法规的最高法律层次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且都是将五种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俗称“五险”)单独分别作出规定,每种险的覆盖面相对较窄。《社会保险法》通过以后,是建立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这对于规范社会保险关系,保障全体公民共享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到2009年底,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都制定了省级统筹的制度。经过评估,已经有25个省级单位达到了省级统筹的标准,还有27个单位正在评估。但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还有较长的路,好在此次《社会保险法》已经就此给出了明确的说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五是规定了养老、医疗保险可以实现异地“漫游”,改变了养老保险“带不走、挪不动”的现实积弊。长期以来,由于统筹层次不齐,流动人员的社保跨地区转移和衔接一直不通畅。在2009年国家专门出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基础上,这次《社会保险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同时还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六个亮点是:
亮点一: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继续缴费,社保缴费实现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规定,职工退休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必要条件是个人缴费年限满十五年,如不符合此项要件,将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将个人账户存储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本人。而实际上,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最初他们社保缴费的年限都不长,同时,某些城镇职工因各种原因而导致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时间较晚,所以按照原规定,这些人就会因缴费时间不足十五年而很难享受到缴纳社会保险应有的待遇。
由于原社保规定不尽合理,实务中很多地方规定允许退休时缴费不满十五年的个人一次性补缴或继续缴费至满十五年。例如,北京市《关于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未达到规定缴费年限的本市城镇参保人员可以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参保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时,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不满15年和累计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本人自愿,可以按本通知规定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但北京的规定限定为具有北京市城镇户籍的职工,实际上还是排除了缴费不足十五年的非京城镇户籍职工在北京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可能。
为了将更多的劳动者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范畴,享受养老保险的待遇,此次《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由此可见,《社会保险法》取消了缴费不足十五年的职工一次性提取个人账户,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规定,有利于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也符合社会保险追求公平性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功能。
亮点二:社会保险缴费机构定期告知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情况
关于社保缴费的知情权问题,在实务中很多地方本来也有相关的规定,例如,北京市社会保险中心每年都会发布《养老保险缴费情况公告》,公告中称:参保 6 职工与参保单位就上一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及缴费金额产生争议的,参保职工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所属社保经办机构稽核部门投诉举报。但这一做法只是每年一次以公告的形式作出的声明,并且限定职工在规定时间内投诉举报,容易诱导参保单位产生侥幸心理,不利于职工及时了解社保缴费情况,并及时主张权利。
所以,为了充分保障用人单位和个人的知情权,《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当依法按时足额征收社会保险费,并将缴费情况定期告知用人单位和个人。”
这一条文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当定期将缴费情况以书面形式告知用人单位和个人,不得拖延或者隐瞒情况。同时,征收机构将缴费情况定期告知职工本人,使职工可以将征收机构告知的情况与用人单位告知的情况进行对照,便于职工监督用人单位缴费和代扣代缴是否真实合法,以有利于职工及时维护社保权益。
亮点三:社会保险费征缴强制手段增加
社保制度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社会保险费征缴困难的问题,但由于社保费征缴缺少强制手段,社保费征收机关对恶意欠费单位往往也束手无策。有鉴于此,《社会保险法》强化了用人单位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并规定了对用人单位不缴费或欠费可以采取的强制措施:
例如,《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六条规定:“对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以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 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亮点四:强化对社保基金安全的监管
截至2009年底,社保基金会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到7766亿元。近年来有关社保基金的大案频发,社保基金的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此,《社会保险法》就社保基金监管作出了原则规定: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特别是《社会保险法》专设第十章,对社会保险监管作出具体规定: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掌握、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等。为了保障监督委员会的中立性和独立性,有效发挥监督委员会对社会保险工作的监督职能,《社会保险法》特别限定了监督委员会的组**员上,包括用人单位的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而不包含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代表。
亮点五:社保争议可以寻求司法救济
虽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因社会保险发生的劳动争议适用该法,但在实务中往往认为,用人单位不为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属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由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处理,并且因涉及缴费基数核算等事项,司法部门也无法处理,因而不予受理。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一条: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 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此次《社会保险法》第八十三条明确规定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仲裁和诉讼。当然,个人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部门依法处理。
《社会保险法》从保护劳动者社保权益出发,将选择权赋予劳动者一方。总之,《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是以法律的名义对社会保险的相关事宜作出的规定,尤其应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毕竟将来如果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到,那就不再是违反了法规、条例,而是违反了法律,必然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与风险。
四、社会保险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条文太过简约(全文仅12章98条),授权性规定太多(13项授权),操作性不足,从根本意义上说,社会保险法更像一部社会保险宣言。
二、社会保险费该由哪个部门来收取的问题没有明确。” 社会保险费征缴是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的入口,如果入口不畅,此后的基金管理、社会保险费发放都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财政税务部门之间关于征缴问题的长期博弈。
在《社会保险法》第七章“社会保险费征缴”第五十九条中,仍然是一个不明不白的授权性条款:“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实施步骤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从世界范围来看,同样的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在不同地区分别由不同的机构征缴,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不同的国家或者由完全财政税务部门征缴。或者完全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缴,中国这样在征缴环节的“一国两制”已经被诟病多年,由此而带来的财政税务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推诿、扯皮,也严重影响着基金的征缴效率,成为基金监督管理环节的一个顽疾: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如何去监督在政府序列里强势的税务部门的征缴工作?
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现在不解决,会越来越难以解决。但如果中央政府下决心,还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的。就如同前几年的公路养路费改为燃油税的改革,由于中央政府痛下决心,实现了十几万养路费征收人员的分流,最终还是解决了养路费改革的重大问题。
三、《社会保险法》也有一些规定被公众所质疑。如公职人员的参保问题有将公务员和企业职工之间悬殊的不平等待遇合法化之嫌,而国务院自行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办法,也使人颇感疑,这些规定,破坏了社会保险法覆盖的统一性。
《社会保险法》第十条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下称“参公”)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实行缴费义务与养老权利相对应,各地统筹时间早晚不一,最早的已经20多年了。但公务员和“参公”群体(即“干部”们)一直被“恩准”在尽义务的范畴之外,既不要个人缴费,也不用单位缴费(尽管都是财政出钱,也应该“各账各清”、桥归桥,路归路),干部们平时与社保完全无关,退休后却领取着比一般人高得多的养老金,引起普罗大众的诟病。有人会认为各级财政为公务员缴纳养老保险费可能会有困难,但实际上改革30多年来,政府财政收入增幅远远大于GDP增幅,财政根本不差钱。一些地方大搞“政绩工程”时有的是钱,怎么到了尽社保缴费义务的时候就困难了呢?难道只有企业和职工不困难?公务员群体作为政府的精英群体和人民的公仆,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当起带头作用,而非继续拖后腿。当然,很多国家的公务员参加社会保险,时间一般晚于普通工人,但最终绝大多数国家都进入同样的基本保险制度,公务员的优待可体现在补充养老保险如职业年金方面。美国加州就有专门的可投资股市的公务员养老金。
四、事业单位职工的参保问题。按照现行规定,曾经与公务员同属国家工作人员,享受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职工,将与企业职工一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这个规模庞大的高知识群体将面临一场制度改革的阵痛。
第三篇:浅谈《社会保险法》
浅谈《社会保险法》
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开始将人们目光引向社保领域。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内需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保制度不健全,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缺乏预期,不敢消费。这次危机带来一个启示是,社保制度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保证。
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保障关乎公民的基本福祉和利益,可谓民生之根。从此意义上讲,社会保险法出台已迫在眉睫。通过对世界社保制度的历史回顾,借鉴国际社保立法先进经验,立足国情,对出台《社会保险法》在时机选择、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以及社保基金统筹层次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8日下午经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草案从2007年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初次审议,至今已历时三年,其间共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四次。该法将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这部草案涵盖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各个社会保险项目,规定了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明确了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对社会保险费的收缴、待遇给付、经办机构、基金管理、运营、监督和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范,这标志着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险制度即将有法可依。
这是最高国家立法机关首次就社保制度进行立法。从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明确养老保险可以进行转移接续,到要求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加强对百姓“保命钱”的监管„„社会保险法的通过和实施,关系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必将对我国社保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产生深刻影响。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社会保险法,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重点对社会保险的原则、各险种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险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各项社会保险的缴纳领取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一、社会保险的基本含义 社会保障的基本含义为:国家通过收入再分配为社会成员所面临的某些风险提供保障。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祥于实现工业化最早的英国。1883年伴随着工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设,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第一个推出了标志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项目——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障进入社会保险型阶段。
我国是在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提出“社会保障”一词,社会保险是这一总概念之下的一个子概念,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事业、优抚安置工作等具体项目并列,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
二、几个重点
1、养老、医疗险可异地“漫游”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不畅,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转移接续难,造成劳动者参保积极性不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大量农民工退保。
2009年,国家专门出台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提出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养老保险关系应随同转移到就业所在地。
此次通过的社保法以国家立法形式将这一政策上升为法律。这部法律明确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法律还同时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2.基本养老保险首次确立“全国统筹”目标
如何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介绍,到2009年底,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都制定了省级统筹的制度。经过评估,已经有25个省级单位达到了省级统筹的标准,还有27个单位正在评估。“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方案。”
此前,社会保险法草案针对这一问题的规定不太明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鉴于目前各地已基本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社会保险法在表决前的“最后时刻”就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作出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全国统筹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解决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用东部支持西部、城市支持农村的问题。”
3、欠缴社保费将从其账户划拨
刚刚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强化了用人单位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并规定了对用人单位不缴纳可以采取的强制措施。
针对欠缴社保费的现象,法律也规定了极有操作性的刚性应对措施: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请划拨;同时,未提供担保的,还可申请人民法院采取扣押、查封、拍卖措施,抵缴社会保险费。
针对工伤保险欠费,法律还专门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不偿还的可依法追偿。
“针对欠费情况,这部法律赋予社会保险征收机构更多的手段和落实措施,目的是要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更好地保证基金正常收缴,保证所有受益人应得的权益。”
4、加强监管“盯牢”百姓“保命钱”
截至2009年底,社保基金会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到7766亿元,基金安全引人瞩目。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充分吸收委员、代表的意见,就社保基金监管作出原则规定: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部法律还专设一章,对社会保险监管作出具体规定。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部法律还专设一章,对社会保险监管作出具体规定: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掌握、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对本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等,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社会保险法是一部事关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和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极为重要的法律。专家指出,在此之前,尽管各种社会保险制度已在中国实施多年,却没有一部专门的综合性法律加以规范。综合性社会保险基本法的缺失,令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缺乏明确的价值取向。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对于健全和完善中国社会领域的立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多头管理,职责不清也造成诸多弊端,上海社保案便是一个典型例证。为此,社会保险法专门辟出一章,就社保基金的管理进行规范,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社会保险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三、《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社会保险法》对各项社会保险作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和规范,将党中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转化为根本性、稳定性的国家法律制度,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第二,《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社会保险法》规范了社会保险关系,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强化了政府责任,明确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确定了社会保险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使社会保险制度更加稳定、运行更加规范,使相关各方、特别是广大劳动者有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并必将带动一系列单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实施,从而使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全面进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三,《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为推动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制保障。《社会保险法》不仅对社会保险工作是极大的促进,也将对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社会保险法》确立了广覆盖、可转移、可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从法律上破除了阻碍各类人才自由流动、劳动者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险法》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与以前颁布实施的劳动法、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一起,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整的顶层架构,对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在法制轨道上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保险法》中妇女权益保护与实现
《社会保险法》的制定,无疑为占13亿人口中半数的妇女权益保障带来福音,其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提供具体的基本法保障。我国目前对妇女权益的社会保险虽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有所规定,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要么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要么法律位阶过低,难以起到基本法的作用。其二,将社会责任保障归位于社会。由于生育特征带来两性生理差异,在竞争中因这种社会责任负担常常使妇女处于劣势,这种社会责任应由社会共同负担,社会保险法所规定的生育基金,为妇女承担人类再生产的社会价值提供了应有的物质保证。
即将于2011年实施的《社会保险法》,这是中国社会又一民生大事,可以说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完------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三十八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记者 徐超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日前,人力资源科和社保局在商业区和人员密集场所开展了《社会保险法》宣传日活动,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
活动中,人力资源科和社保局20余名工作人员就居民群众关心的各种社保待遇、社保标准、有关法律责任和权益维护等问题进行详细解答。《社会保险法》是一部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法,它涵盖了与劳动者相关的五种基本保险细则,将社会保险权确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明确规定了国家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劳动者获得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多方面基本保障的权利。活动现场,共向过往职工群众发放《社会保险法》单行本500册、宣传资料2000余份。通过开展《社会保险法》宣传日活动,使广大职工群众对《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立法宗旨、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保险法》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重点宣传,为引导职工群众知悉自身的社会保险权益,督促用人单位遵守社会保险法律义务,增强全社会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