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滋味 赏析(共5则)

时间:2019-05-14 18:3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愁的滋味 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愁的滋味 赏析》。

第一篇:乡愁的滋味 赏析

《乡愁的滋味》赏析

林冬梅

摘要:离散文学,成为了这些身在异乡,心怀故土的异国作家,最好的表达。他们丰富的怀乡和复杂的原乡情感都体现在主题中,内心深处那深沉的原乡追思与漂泊情怀,却随着时间流逝而发酵,愈发的浓烈。年菜成了作者乡愁情感的一种寄托,一种慰藉,一种挥之不去的温暖回忆。

关键词:乡愁

离散文学

年菜

姚嘉为,我国当代女作家,祖籍江西萍乡,于台湾出生,旅美多年,现居住马来西亚吉隆坡。她和台湾新一代知识分子一样,先到异国求学,而后定居下来。这些漂流异乡居留的印记,组成台湾漂泊世代的主要群体。而离散文学,成为了这些身在异乡,心怀故土的异国作家,最好的表达。他们丰富的怀乡和复杂的原乡情感都体现在主题中。

乡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情感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名族文化在名族心理上的沉淀。自诗经的“黍离之悲”,唐宋文人的“羁旅之愁”,到李后主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都黯然神伤地吟咏过他们的离愁别绪和绵绵乡思。然而,这岂是古人的情感,它已演化为永恒的文化符号。“年菜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这一句滋味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回忆。或许,年菜里包含的美好记忆,久久萦绕在舌尖,在脑海。总在某个不经意间,让她怀想起,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作者将自己的乡愁与味觉记忆紧紧相连,使其在时间里发酵,在记忆里生长,味觉与情感交相辉映,简单的年菜,随之变成美妙的佳肴。

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以简洁而富有深情的一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学者曾说过:与其它文学类相比,散文几乎是最不讲究技法的艺术,它应像“皇帝的新衣”那样,赤裸裸、无遮

[1]掩地抒发作家的思想情感。的确,作者毫无遮掩抒发自己乡愁的那份情感。将画面,转向记忆中的年菜,乡亲们围着炉火,放上深锅,大家有说有笑的,操着一口被母亲形容为土气的江西话,吃着那香喷喷的红烧牛肉烩粉条。简洁平实的语言,真切而生动,那一张张笑开了的脸,仿佛就在眼前。不禁让人陶醉在了那热闹而欢乐的相聚里。接下来的一段描写,似乎与作者的抒情无关,然而细细读来,却是句句关情。对于锅里那每种料,她用心去感受,细致,生动的将其描绘,不仅调动读者五官的记忆,更加折射出作者对这份年菜的独特记忆。“粗粉条就如那尾沙丁鱼,随着翻滚冲浪,一股辛辣味扑鼻而来。”平淡无奇的粉条、牛肉汤在作者笔下却是灵动而有味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为读者呈现或许不仅仅是一顿让人享受的年夜饭,更是对那份美好回忆的珍藏。我们知道美好感觉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在那,猛然回首,却不知消失在何处。

李贽曾说: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蓄极积之,势不可遏。在一段细腻,生动的描写后,作者以一小段’一会儿’排比描写,表现母亲父亲忙碌准备年夜饭的热闹,及其专注,虔诚。最后一句“仿佛这是天地间最重要的一场盛宴”,道出了这节日的特别意义。整篇下来,作者没有脱离年菜这一主线,从父母的准备,到一家人分工准备,无不是围绕着年菜,过程透露着的是满满的欢乐。然而回忆越是美好,离愁越是深刻。随着空间的转移,时间的流逝,虽然腊肉照熏,梅菜扣肉照蒸,泡菜照晒,年夜饭的客人却越来越少,来拜年的老兵也一个个凋零了,记忆中那样的氛围只能在梦里。就如作者所言“旧时代的人物及氛围,温暖中透着几许沧桑”,她的心只能沉浸在两代的乡愁里。文章没有过多的抒情,却透着浓浓的乡愁。细读后,深深感受到,异国他乡的他们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厚感情。父亲的那些战友们,总在酒过三巡后,南腔北调的倾吐着自己内心的乡愁。移居异域他乡的他们不仅面临生存的压力,还面临着文化的冲突,然而这些,经过生活的砥砺,岁月的磨洗,内心的千回百转,都将云淡风清。但内心深处那深沉的原乡追思与漂泊情怀,却随着时间流逝而发酵,愈发的浓烈。对于在大洋彼岸的他们来说,大家聚在一起,吃着精心准备的年菜,那是一剂良药,医治乡愁的良药,在异国不同文化环境下,于他们而言更是对一个神圣仪式的最后坚持。

读完文章后,脑海中浮现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份思乡情结,或许异国他乡的他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得到。明月,成了众多海外作家文章中的意象。然而,每个作家所经历的,以及爱好的不同,寄托思乡情结的意象又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姚嘉为来说,一家人准备年菜,那是她成长中欢乐的回忆。一家人围炉吃年菜,浓浓的年味,是她的美好的记忆。即使后来远渡异国,也尽力去坚持那最后的仪式。或许物是人非,没有了当年的气氛,没有了当年的年味,年菜的准备已成了幻影,只能在思乡的梦中召唤,在回忆中品味。年菜成了作者乡愁情感的一种寄托,一种慰藉,一种挥之不去的温暖回忆。这也是她以女性视角,来表达对乡愁的独特情感体验与表达方式。

席慕容说:所谓的乡愁,所谓的家国之思,在太平的年代里 ,也不过是随时渴望知道有一块特定的土地在四季中如何慢慢变的消息而已;也不过只是问一问田里的桑麻 , 或者是窗前的一株梅花。然而 , 这样普通的幸福为什么对今天的中国人说来却是如此珍贵?[3]是啊,为何如此普通,却又如此珍贵?看来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有时候却显得那么的无力,难道仅仅是所谓的物是人非?我想,那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2]参考文献:

[1] 文艺理论与批评 [J].1991,第四期

[2]席慕容。七里香 [ M ]。广州 : 花城出版社, 1989 [3 ]李贽.杂说

第二篇:乡愁的滋味

说到怀乡这一主题,我发现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前两天,我看见办公室那个爱吃零食的90后女孩乐颠颠去买回家的车票,这么小,没有听过余光中词罗大佑曲的《乡愁四韵》,却也开始懂得了乡愁。

过年了,让我们准备回家。当然,在回家之前,我们得解决一个相当具有难度的问题——车票。

让我们先在人山人海的车站售票点,以三小时为起步价的排队买票。你兜里揣着大把的钱,热切的希望工作人员不耐烦的回答你一声,“票有,XXX元”,然后,你就像中了头彩一样,掏钱、拿票、连说谢谢。如果真的遇到这种好事儿,我希望你能感谢上帝、老天爷、以及菩萨等诸路神仙,因为这种情况基本只会出现在CCAV的《新闻联播》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时候“太阳最红,黄牛党最亲”,把我的钱给你,把你的票给我。

然后,肩背手提各种大小包,挤入浩荡的人流,让我们列队回家!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喜欢戴着墨镜装酷,有的人喜欢挥舞着钞票裸奔,而对于嗜钱如命的我来说,无疑更推崇第二种境界,但在这个时候,我还是会和多数人一样,在春节期间把仅有的积蓄贡献给交通部门和年货市场,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看见故乡的原野,就看见了漂泊的劫数和欢颜;看见故乡的桥,就看见了流离的苦难和所获。

过年让我们感到甜蜜,但这甜蜜又带着苦涩。你知道你是工作地的异乡人,这里不是你的家,但只有过年的时候感受才会如此强烈;而等你回到故乡,田园已经变了模样,人和事都不再熟悉,你终于发现原来在故乡也是异乡人。年月是一堵墙,故乡已无法触摸,但我们终究还是有家可回,而那些在脚下大地上找不到可归故乡的人,却要终生流荡。台湾作家齐邦媛在《巨流河》中缓缓说到,“我出生在多难的年代,终身在漂流中度过,没有可归的田园,只有歌声中的故乡。”此情此景,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算了,还是暂时忘记那些沉重吧。

高兴的是,四五天后,我将裹挟在返乡的人潮中,沿着支横的铁路,向北!

北边有炊烟里的故乡,有暮霭中静默朴素的山川河岳。你若问我为何这么小资,不再多谈一些高尚的东西,我只想说:什么理想之类的,去他的,我要回家!

第三篇:赏析------余光中《乡愁》

赏析《乡愁》

摘要:作为世界级文化大师的代表作品,《乡愁》在文学史上是有着很高的地位的,它不仅仅代表着上一辈人的情怀,更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本文将以为什么?体现了什么?有什么深意?的方式赏析余光中的代表作《乡愁》。

关键词:

第一:为什么?

“为什么”所问的是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问什么作者能创作出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文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因为它要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运行,所以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社会性的掣肘,纯粹的艺术是没有的。

本作品主要部分作于1972年,正是海峡两岸即将转型的一个时期。台湾地区虽然依旧是蒋介石当政,但他在积极的为蒋经国铺路,战争的阴云有所缓和,风气也有所开放。大陆地区,文革运动已经进行了六年,最初凶猛的势头已经有所衰弱,加上本年内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僵局,虽然看不到文革的终点,但却出现了一丝曙光。

只有社会的允许才能出现在社会上,紧张的社会局势有所缓和,这是作者之所以能创作出这首诗的最重要因素。

1945年蒋介石撤离大陆的时候也有大批的知识分子和闽越百姓跟随,所以说当时的台湾有一半是外地人也不为过。所有中国人心中都有着乡土情结,离开故土几十年,乡愁情怀是难免的。根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五要素是缺一不可的。“对谁说”这一要素是无法替代的,只有把握好受众这一因素才能获得成功。作品有人接手才能获得成功,几百万人的外来人群为本作品的创造了庞大的受众群体,能更广范围的进行传播讯息。

第二:体现了什么?

就诗歌而言,了解其主体所体现的内容是赏析诗歌所必不可少的。

1: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丰富的想像来来表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思想,诗歌做为一种语言艺术就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还原作者的想像、体现作者的情感,情感性的表达在这里是很突出的。

《乡愁》这首诗所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士子的思乡情怀。首先是思乡的情怀。小时候与祖**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

承载自己的乡愁,一枚“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纽带。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着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喜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一方矮小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四段短短的文字将作者的情感跃然于纸上,以“邮票”到“坟墓”四个意象将抽象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的诠释了作者这一代人的思想感情。情感的表达在此处显得十分突出,作者代表了整整一代人,包括台湾人民、海外侨胞的思乡情怀所表达出来,这是本诗的成功之所在。

其次是“士子”的精神。诗文中不仅仅表达着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更要表现诗人自身的精神,在本诗中,神人的所表达的就是士子的精神。“士子”在这里所指的就是具有古典情怀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是宣扬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撑起中华文化的支柱、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余光中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士子”精神的人,诗中从内在情感上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深厚的民族感使得读者深深沉醉于诗中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中国古典文化的含蓄与借助意象来表现情感,都在本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留洋的海归派,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很深的,其思想西化的程度也是很严重的。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

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直到后来才“浪子回头”,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创作了一系列的乡土诗文,重新确立了“士子”的精神。本诗是余光中“回头”的一部代表诗篇,将西方诗文的格式与东方诗文的韵律结合起来,不仅体现出余光中海归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赖以支撑国人文化的“士子”精神得以确立。

2:除却内在情感性的表达外,在外在形式上,本诗也十分注重“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本是美术学上的概念,但在此处是指一种可以创造美的形式。

本诗在形式上十分注重审美性体现。余光中是海归派,是受新文化运动所熏陶的知识分子,他的诗文和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的诗文一样是现代诗的格式。现代诗本身是受西化影响的诗文格式,形式自由,意涵丰厚,能更为直接的抒发情感。现代诗同样也是白话诗,诗文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对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国人来讲,能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本诗分四个小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进行了了长短句的变化,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并且按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既能很好的表达本诗的中心,又兼具形式上的美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其次是韵律美的体现。现代诗不同于古典诗,一般不拘

泥于格式与韵律,对韵脚并没有做很深的要求。但对古典诗歌而言,除了“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含蓄美之外就当是琅琅上口的韵律美。这里韵律美并不是指建筑法则,而是通过韵律使诗文琅琅上口,增加诗文的可读性。在本诗中形式虽然自由,但在韵律上是一韵到底,极大体现了诗文韵律美。

古今结合使得本诗能向现代诗一样直接的表达情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又能像古典诗一样内涵丰富、琅琅上口,既有着现代诗的自由,又有着古体诗的韵律,在形式上无疑是美的。

第三:对一部艺术作品而言,除却背景和诗歌主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在作品深处体现了什么,就是一篇作品的内涵。

1:体现了对两岸统一的盼望。特殊的历史背景创造出了一代特殊的人群,他们经历过战争的苦难,也经历过分别的凄苦。对这一代人而言,重归故土已经成为一种渴望,虽然异地居住几十年,但对故土的思念依旧是无法忘怀的。但在当时的社会局势下,“少小离家老大还”这一愿望也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安土重迁”对中国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由两岸联手来完成,只有两岸统一才有可能完成这一目标。这首《乡愁》是余光中为这一代人所做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按时间顺序贯串全诗,概括了以诗人为代表的一代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

绵绵怀念,层次的渐进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2: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国民党退守台湾的时候有一大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相随,张大千、胡适、罗家伦、傅斯年、梅贻琦、林语堂、梁实秋、钱穆、罗家伦、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张佛泉等人赫然在列。这些人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中国文化的传承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这些人的赴台为台湾带去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极具传统思想的文化氛围,直到如今,每每谈及对中国文化的真正继承着时,往往首推台湾。作为台湾新秀的余光中同样也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熏陶,将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传承下来。“为往圣继绝学”,《乡愁》中在韵律、情感的表达上都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将“邮票”、“坟墓”等四个意象转化为思乡的情绪,情感含蓄的表达更体现了古典的意境美。

3:从“出国”到“回国”的转变。余光中在台湾诗坛有着“回头浪子”的雅称,这个称呼的来源在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本诗是余光中重返“东方”的代表作,将东方的乡土文化与西方特色相结合,很好的体现了作者情感。“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将会出现1+1>2的情况。这个现象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余光中 的的个例,而是一个时代的共性,一群具有西方技术实力的“海归派”,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思想逐渐由西化转变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传统文化逐渐在这些人身上占据主导地位。东风压倒西风,这也是如今的社会所欠缺的。

第四篇:乡愁余光中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第五篇:余光中乡愁赏析整理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下载乡愁的滋味 赏析(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愁的滋味 赏析(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愁》赏析二三事

    张晓垒 郭飞亚 内容摘要: 《乡愁》已然成为“乡愁体”的最佳代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笔者试从真实性、古典与现代性、口语化三个角度展开分析,解读《乡愁》成名的原因。与此......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全诗如下:《乡愁》——余光中小时候......

    赏析余光中《乡愁》的写法

    赏析余光中《乡愁》的写法 细读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惊喜地发现其竟也极其巧妙地运用了双线连接艺术,使既具诗歌特有的洗练隽永,又兼小说、剧本的生动迷人,实为难得. A.全诗以时......

    诗歌赏析:《乡愁四韵》

    《乡愁四韵》讲稿 一.作者背景: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现任台湾......

    余光中《乡愁四韵》赏析

    余光中《乡愁四韵》赏析 乡愁四韵作者: 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

    段落赏析 :生命的滋味

    《生命的滋味》段落赏析 1.原文:如果你说人生如梦,只因你生活在梦中;如果你说青春是一个迷,只因你不懂青春的含意。青春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把青春融入生活,你才能领会青春的真......

    席慕容乡愁诗中常见意象赏析

    席慕容乡愁诗中常见意象赏析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02班林茜1021110204 摘要:“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①,发出这样一声沉重叹息的席慕蓉,把她的思乡愁绪融入了诗中,那短......

    肖复兴《乡愁的滋味》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五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乡愁的滋味 肖复兴关于乡愁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过的:乡愁是一枚邮票。这样说,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乡愁是远离家乡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