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小丫

时间:2019-05-14 18:5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小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小丫》。

第一篇:红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小丫

长征路上的红小丫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小学校四年一班的×××。今天我带来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长征路上红小丫》。

伟大的红军长征胜利78年了,无数的长征故事一直感动着我的心。在这无数的长征故事中,王新兰的故事让我久久难忘。王新兰加入红军的时候才9岁,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因此,我把她尊称为“长征路上的红小丫”。

1935年3月30日晚上,刚刚11岁的王新兰由宣传队的大哥哥们搀扶着,在爆豆似的枪炮声中登上木船渡过了嘉陵江,开始了万里长征。

王新兰跟着队伍一直往西走,整天整天地走,整夜整夜地走。往哪儿走呢?那时,她不知道,只知道必须跟着队伍走。她人小,人家走一步,她就要跑两、三步。

王新兰在宣传队,他们带着快板、笛子、洋鼓、锣镲,边走边宣传鼓动。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着轻伤员走。

王新兰不仅会打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可是,半个月以后,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寒。身体越来越虚弱的王新兰,拄着一根木棍,摇摇晃晃地往前走,她咬着牙坚持着。宣传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问她要不要歇一会儿,她摇摇头说:“不,我能走。”但是,走了10多里地以后,她眼前一黑,一头栽到了地上。大家用树枝扎了一个担架,抬着她走。躺在担架上的滋味很不好受,心想:抬担架的同志也都骨瘦如柴,走路艰难,我怎么能让他们抬着我走呢?于是,就挣扎着坐了起来,要自己走,可是,她病得实在太重了,这几天下来,王新兰连饭也吃不下,昏昏沉沉,头发眉毛都脱落了,牙关紧闭,不省(xǐnɡ)人事。炊事员老谢给她送饭来,摸摸她的额头,翻开眼皮看了看,沉重地说:“这娃儿,恐怕不行了。”彭道华大姐抱着一线希望,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要一口一口喂她。王新兰摇摇头说:“我知道„„我„„要不行了„„留下我吧,我„„不能拖累大家啊!我不能„„拖累大家啊!”同志们都说:“那可不行,等你好了,还要看你跳舞,听你唱歌呢!”

望着同志们渴望的眼神,她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活下来,我要继续革命!”奇迹发生了。同志们抬着王新兰走了个把月,她开始能吃东西了,脸色也好多了,能坐起来了。死神与王新兰擦身而过,她的病好了。

此时,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这里凉气袭人,雪白皑皑,冻煞(shà)人啊!王新兰和战士们一起向山顶艰难地行进。大家把所有的东西都穿上、披上,可都不顶用。宣传队员们就在这寒风飞雪中刚把宣传棚搭好,开始为大家鼓劲。王新兰打起了小竹板:

同志们,加劲走,赶快穿过大风口。莫歇劲,莫逗留,“三不准”要求记心头。累了不准地上坐,坑洼里的积水不能喝。不准打闹大步跑,互相帮助都走好。红军战士英雄汉,定能征服大雪山……

她唱了一遍又一遍,送走了一队又一队红军战士,可这里风太大了,太冷了,宣传队领导决定让年龄小的队员先上山,可红小丫还想坚持,但是不得不服从命令。到了雪山顶,她往下一看,只见红军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像一条长龙。王新兰又打起了小快板,等队伍差不多都过完了,才坐“冰飞机”滑下了山。

王新兰是徒步走完长征的最小的女红军,那时她差3个月不到12岁。这个长征中的红小丫靠着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她不畏艰险战胜了无数困难。我要学习长征路上的红小丫——王新兰,我要向千千万万的红军先辈致敬!

第二篇:红色经典小故事(红小丫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一(2)班的张悦祺。今天我要讲一位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参加红军后改名王新兰。她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她加入红军的时候才9岁,因为她人小,别人走一步,她得跑两三步,才能跟上队伍。1935年3月30日晚上,不满11岁的王新兰,由宣传队的大哥哥们搀扶着,在爆豆似的枪炮声中登上木船渡过了嘉陵江,开始了万里长征。王新兰被分在了宣传队,他们带着乐器,什么快板、笛子,洋鼓,边走边宣传鼓动。年纪小小的王新兰很聪明,许多东西一学就会。她不仅会打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可是,半个月以后,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寒。王新兰躺在担架上,心如刀割,一再要求把她留下。同志们都说:“那可不行,等你好了,还要看你跳舞,听你唱歌呢!” 奇迹发生了。同志们抬着王新兰走了个把月,她开始能吃东西了,脸色也好多了,能坐起来了。死神与王新兰擦身而过,她的病好了。

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每人发了一块布,把脚裹上,每人还喝了一碗辣椒水。队长说山上冷,让大家把所有能穿能戴的都套上。来到山脚下,凉气袭人。爬上雪山,一会儿晴,一会儿阴,有时下雨,有时下雪。宣传队员们在寒风飞雪中刚把宣传棚搭好,大部队就开始到来了。

王新兰打起了小竹板:同志们,加劲走,赶快穿过大风口。莫歇劲,莫逗留,“三不准”要求记心头。累了不准地上坐,坑

洼积水不能喝。不准打闹大步跑,互相帮助都走好。红军战士英雄汉,定能征服大雪山…… 这时的王新兰小脸蛋冻得通红的,她还是坚持,打着小快板,等队伍差不多都过完了,才坐“冰飞机”滑下了山。红军长征堪称世界奇迹,10岁的王新兰走完长征更是人生的奇迹。正所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家好!我是一(2)班的张悦祺。今天我要讲一位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参加红军后改名王新兰。她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她加入红军的时候才9岁,因为她人小,别人走一步,她得跑两三步,才能跟上队伍。1935年3月30日晚上,不满11岁的王新兰,由宣传队的大哥哥们搀扶着,在爆豆似的枪炮声中登上木船渡过了嘉陵江,开始了万里长征。王新兰跟着队伍一直往西走,整天整夜地走,没完没了地走。往哪走?那时她不知道,只知道必须跟着队伍走,千万不能掉队,掉队就是死亡。王新兰在宣传队,他们带着乐器,什么快板、笛子,洋鼓,边走边宣传鼓动。山路崎岖难走,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的人就一起拉。他们一边艰难的行走,一边宣传鼓动。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着轻伤员走。

王新兰不仅会打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可是,半个月以后,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寒。王新兰躺在担架上,心如刀割,一再要求把她留下。同志们都说:“那可不行,等你好了,还要看你跳舞,听你唱歌呢!” 奇迹发生了。同志们抬着王新兰走了个把月,她开始能吃东西了,脸色也好多了,能坐起来了。死神与王新兰擦身而过,她的病好了。

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每人发了一块布,把脚裹上,每人还喝了一碗辣椒水。队长说山上冷,让大家把所有能穿能戴的都套上。来到山脚下,凉气袭人。爬上雪山,一会儿晴,一会儿阴,有时下雨,有时下雪。宣传队员们在寒风飞雪中刚把宣传棚搭好,大部队就开始到来了。

王新兰打起了小竹板:同志们,加劲走,赶快穿过大风口。莫歇劲,莫逗留,“三不准”要求记心头。累了不准地上坐,坑洼积水不能喝。不准打闹大步跑,互相帮助都走好。红军战士英雄汉,定能征服大雪山…… 这时的王新兰小脸蛋冻得通红的,她还是坚持,打着小快板,等队伍差不多都过完了,才坐“冰飞机”滑下了山。红军长征堪称世界奇迹,10岁的王新兰走完长征是人生的奇迹。我们要纪念长征,也要学习长征路上的红小丫王新兰,向千万红军先辈致敬!

大家好!我是一(2)班的张悦祺。今天我讲的故事叫做《朱德的扁担》。

这是一根不平常的扁担,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砻[lóng]市,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湘赣两省的交界。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1928年11月中旬,红军集合在宁冈、新城、古城一带,进行冬季训练。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筹款也遇到很多困难。红军官兵除粮食外,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也难以为继。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严冬已到,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

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大陇的粮食是砻市、古城等地集中起来存在那里的。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但他的两只箩筐每次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四十开外的人了,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

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第三篇:红色经典小故事(红小丫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一(1)班的***。

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位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参加红军后改名王新兰。她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她加入红军的时候才9岁,因为她人小,别人走一步,她得跑两三步,才能跟上队伍。

1935年3月30日晚上,不满11岁的王新兰,由宣传队的大哥哥们搀扶着,在爆豆似的枪炮声中登上木船渡过了嘉陵江,开始了万里长征。王新兰跟着队伍一直往西走,整天整夜地走,没完没了地走。往哪走?那时她不知道,只知道必须跟着队伍走,千万不能掉队,掉队就是死亡。

王新兰在宣传队,他们带着乐器,什么快板、笛子,洋鼓,边走边宣传鼓动。山路崎岖难走,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的人就一起拉。他们一边艰难的行走,一边宣传鼓动。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着轻伤员走。

王新兰不仅会打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可是,半个月以后,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寒。王新兰躺在担架上,心如刀割,一再要求把她留下。同志们都说:“那可不行,等你好了,还要看你跳舞,听你唱歌呢!” 奇迹发生了。同志们抬着王新兰走了个把月,她开始能吃东西了,脸色也好多了,能坐起来了。死神与王新兰擦身而过,她的病好了。

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每人发了一块布,把脚裹上,每人还喝了一碗辣椒水。队长说山上冷,让大家把所有能穿能戴的都套上。

来到山脚下,凉气袭人。爬上雪山,一会儿晴,一会儿阴,有时下雨,有时下雪。宣传队员们在寒风飞雪中刚把宣传棚搭好,大部队就开始到来了。

王新兰打起了小竹板:同志们,加劲走,赶快穿过大风口。莫歇劲,莫逗留,“三不准”要求记心头。累了不准地上坐,坑洼积水不能喝。不准打闹大步跑,互相帮助都走好。红军战士英雄汉,定能征服大雪山„„

这时的王新兰小脸蛋冻得通红的,她还是坚持,打着小快板,等队伍差不多都过完了,才坐“冰飞机”滑下了山。

红军长征堪称世界奇迹,10岁的王新兰走完长征是人生的奇迹。我们要纪念长征,也要学习长征路上的红小丫王新兰,向千万红军先辈致敬!

第四篇: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刘家坪

红二方面军的长征,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同志的正确指挥下,沿着中央红军长征的道路,进行的一次胜利的长途远征。它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自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出发,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结束,纵横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八个省,历时三百六十日,行程两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长征的胜利,体现了率领红二方面军长征的贺龙同志,对党、对毛主席、对人民坚贞不渝,坚持与错误路线进行不懈斗争,又顾全大局,维护党内团结。同时还表现出贺龙同志具有无产阶级军事家的超人胆略,不仅有压倒敌人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战争的能力,以及红二方面军官兵一致、英勇善战、艰苦奋斗的精神。

策应作战

在红二方面军长征前的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任弼时同志领导的红六军团和由贺龙同志领导的红二军团在川黔地区会合后,组成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为了箝制湖南的敌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红二、六军团向湘鄂边区的敌人展开了强大攻势。从十一月初到十二月份,接连攻占了永顺、大庸、桑植三县。一九三五年初,红二、六军团根据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组成了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军委分会,贺龙同志任主席,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同志任委员,彻底纠正了夏曦在湘鄂西推行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使革命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发展。

红二、六军团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使湖南军阀何键惶恐不安,即电蒋介石告急。蒋介石集中二十万军队,组成东、西、南、北四路纵队,采用经济封锁,筑堡推进的政策,向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大举“围剿”。这时,遵义会议已经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为粉碎敌人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围剿”,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及时地发来了一份十分重要的电报,指示二、六军团集中红军主力,选择敌人弱点,不失时机地在运动中各个击破敌人;在斗争确实不利时,主力可以突破敌人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贺龙同志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统率二、六军团,从一九三五年初到八月间的半年期间,连续作战三十多次,取得了陈家河、桃子溪、板栗园以及忠堡等战斗、战役的重大胜利,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打乱了敌军对中央红军围追堵截的部署。这一时期的战斗打得有声有色,充分体现了贺龙同志善于领会和运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

红二、六军团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虽然打了许多胜仗,却仍不能完全粉碎敌人的重兵“围剿”。为了调动敌人,补充兵员物资,贺龙同志向军委分会提出:应抓住敌人原“围剿”已被粉碎,新“围剿”尚未到来的有利时机,集中主力向敌侧后出击。八月二十八日先后占领了湘西重镇津市、澧州和石门、临澧,并在澧州以北消灭了敌樊松甫纵队一部,随即在津、澧扩兵、筹款,使兵员、物资得到了补充。当敌东路纵队李觉等部慌忙东调时,我已向桑植地区撤退。

一九三五年十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蒋介石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又开始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围剿”。动用了一百三十个团的兵力,从四面筑堡推进,企图逼我红二、六军团在龙山、桑植、永顺的狭小地区内,进行有利于他的战役决战。这时又接到中央两次来电,要二、六军团仍然留在原有苏区附近。贺龙同志和军委分会其他同志根据中央二月的电报指示及当前的敌我态势,对战略方针进行了多次研究,认为眼前十多倍于我的敌人不断逼近,根据地日益缩小,部队给养也很困难,固守根据地已不可能。在敌人包围线外原有苏区的地理条件也不利于我军主力活动。于是确定了向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方向转移的战略方针。并决定在突破敌人封锁线后,先在湘中之雪峰山东、西两侧作战役展开,尔后的行动视情况而定。军委分会最后确定根据中央二月电示的精神,向南突围,相机创造新的根据地。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实际上从此开始了。

贺龙同志选择的突围时间和突围地点,是一个具有卓越的军事思想和远见的战役行动。突围时间过早了,我军得不到时间进行必要的休整和思想动员与物质准备;过迟了,敌人可能调整部署,使我丧失主动。突围地点如向西南突围,没有江河阻隔,又是以前的游击区,行军作战条件较好。但这个地区都是贫瘠的山区,补充人力物力较困难。同时敌人预料我会从西南突围,在这一带防范甚严。向东南突围,地方富庶,补充人力物力较为容易。但敌人李觉、樊松甫两个纵队依据澧水、沅江,虎视眈眈,正等待着我们。权衡利弊,贺总还是决定向东南突围。贺总把突围时间选在我进攻津、澧后,敌被我打乱的部署尚未重新调整,而我又在桑植附近作好了突围准备的时候。由于许多战士是当地群众的子弟,部队要走,老百姓依依难舍,我们又向群众做了许多工作。同时根据贺总的指示将地方独立团编为五师、十六师,使主力部队增加到一万七千多人,并派出十八师担任掩护主力行动的任务,向西佯动,到敌人力量薄弱的龙山地区积极活动,使敌人看不出我要离开根据地和向东南突围的意图。

十一月十九日主力出发,先以一部突破了大庸城东南的碉堡线,打垮了援敌一个营,摆出一副要打大庸的架式,而主力却从大庸东边强渡澧水。等敌人发现我军并非进攻大庸,即派飞机轰炸、扫射,派部队堵截,妄图阻挡我前进时,我主力已全部渡过澧水。我军又以神速行动占领洞庭溪,跨过了沅江。至此,敌人据为天险的澧、沅二水,都被英雄的二、六军团视若等闲地一跃而过了。

我们立即按预定计划实行战役展开。六军团迅速渡过资水、占领了雪峰山以东的新化、蓝田和锡矿山。二军团占领了雪峰山以西的辰溪、溆浦和浦市,控制了湘中广大地区。这时,贺总命令部队在这些地区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群众打土豪,分财物,参加红军,七天中,六军团就扩兵一千多名,二军团也成立了新兵团。我军进入湘中,对长沙威胁甚大,弄得敌人心惊胆颤,慌忙将“围剿”改为“追剿”。湘中的土豪、富户也惶惶不可终日,埋怨对苏区进攻推得太远,以致后方空虚。事实证明,贺总选择的突围时机和突围地点是完全正确的。贺总灵活地运用了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按照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总结的五次反“围剿”的经验,声东击西,使敌人疲于奔命,狼狈不堪。湘中工农群众在我党我军的宣传下,纷纷参加革命活动,我军人力物力都得到了补充,部队士气大为高涨。我原想以溆浦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但部队稍事休整,跟在我屁股后面之敌李觉、陶广、郭汝栋等追击部队就赶到了。我即向南转移,并在武冈地区的瓦屋塘和晃县地区的便水两次作战,消灭敌追击部队千余人,并击退了敌堵击部队,进入贵州,占领了石阡。这时,担任掩护任务的我十八师,经过两个月辗转行军,也按预定计划到达这里与主力会合了。部队又经余庆、瓮安、修文,渡鸭池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占黔西、大定、毕节三县,消灭了堵截的敌人。

黔、大、毕三县地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高山险峻,道路崎岖。加上“天高皇帝远”,国民党统治也比较薄弱。一九三五年初,中央红军经过这里,曾播下革命的种子。因此部队一到这里,就较顺利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群众工作。县城四处,贴满了标语。打土豪,分财物,穷人抬起了头。宣传队、扩红队、工作队积极活动,建立群众武装,组织群众团体,闹得十分红火。老百姓兴奋地说:真是闹红了一角天呀!许多同志都想在这里落脚生根,建立新的根据地。但只有半个多月时间,以顾祝同为总指挥的十几万敌军,妄图协同云南、广西军阀,围歼我军于乌蒙山、金沙江之间。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黔、大、毕,继续前进。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我们几次想建立根据地的想法都未能实现,贺总幽默地说:“我们的根据地还是在我们这双脚板上!”

我军退出黔、大、毕后,在威宁、水城、宣威之间,用“盘旋打圈子”的战术,扔掉了尾追的敌人,进占了盘县。从盘县出发的前一天,我去向贺总请示第二天的行军路线,贺总指示我们向兴义走,相机建立新根据地。我即派便衣侦察队连夜出发了。第二天天没亮,李达参谋长叫起我说:“行动方向改变了。中央指示我们沿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渡金沙江,去甘孜会合四方面军。”

在我进占盘县后,敌人便一窝蜂似的向东扑来。而我军却掉头向西,进入云南,经宣威、沾益、马龙、寻甸到了普渡河。在普渡河,遭到云南军阀龙云率全部滇军的堵击,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时,贺总又指挥部队连夜行军,直逼昆明。敌人吓得惊慌失措,生怕我军进攻昆明,端了他们的老窝,慌忙把滇军主力调回昆明。而我军采用“虚晃一枪,回马便走”的战术,转而向西攻占富民,把滇军主力扔在屁股后面了。我军又继续向西挺进,敌人害怕我军进攻下关、大理,又连忙调兵去防守。蒋介石也把他的中央大军调来增援,并亲自坐上飞机在空中督战。龙云也派飞机侦察、轰炸,妄想在金沙江、澜沧江之间把红二、六军团一口吞掉。贺总用“调虎离山”、“避实就虚”的战法,牵着敌人的鼻子团团乱转,使敌十几万大军疲于奔命,而我军在滇中却如入无人之境。

为了避免敌机轰炸,我分兵两路,夜间行军,白天休息。不管距离多远,一天攻取一座县城,打得敌人闻风丧胆,草木皆兵。有的县太爷听说红军快到了,早早就卷起细软财物跑了。我二军团经禄丰、楚雄、祥云到宾川;六军团经禄劝、牟定、姚安到宾川,之后折而向北,经鹤庆、丽江,四月二十五日,从石鼓、巨甸走铁索桥,乘小船,划木排过了金沙江。等我全军过江后,敌人的大军才追到对岸。红军战士隔着金沙江喊:“白军士兵弟兄们,你们辛苦啰!谢谢你们送了我们这么远。快拣上我们的破草鞋交给你们长官拿去报功吧!”敌人在对岸眼巴巴地看着我们,无可奈何。

过雪山草地

过金沙江后第五天,到达了雪山脚下的中甸。这里聚居着藏、汉同胞。金碧辉煌的喇嘛寺,十分雄伟。一到中甸,贺总、任政委就召集干部会。贺总说,这里是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一定要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尊重他们的风俗。他命令部队,没有房子住也绝不允许住喇嘛寺。起先,藏族同胞受国民党反动派宣传影响,对红军的到来疑虑重重。由于我们派出干部宣传我党民族团结的政策,藏族同胞又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纷纷把粮食卖给红军。后来连归化寺中的喇嘛也和红军搞好了关系。贺总还非常高兴地给中甸归化寺写下了“兴盛番族”的题词。

我们在山下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师以上的侦察部门都请了通晓藏汉语的“通司”(即翻译),请藏民给部队讲了过雪山要注意的事情。藏民还卖给部队一批能在雪山上给人引路的牦牛(藏民称为神牛)。为了御寒,部队还准备了辣椒水。贺总亲自给部队做了过雪山的动员报告,他说:“现在情况变了,我们面前的敌人是雪山。我们要发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象同敌人作斗争一样,向大自然斗争,翻过雪山去!”

雪山下,高大的树木成林;到了山腰,就只有低矮的灌木了;到山上,连一点动植物都没有,到处是终年的积雪。由于日晒,表面的雪化了后又冻成一层冰壳,而下面往往是很深的大雪坑,人一掉下去就再也爬不出来。雪的反光,又把人映得头昏目眩。走累了还不能坐,一坐下来就别想再起来了。国民党的西康省主席李抱冰为了堵击我军,从打箭炉派了一个营翻过雪山,结果死了一半人才到了巴安。今天,要翻雪山的是英雄的工农红军。有的同志走累了,别的同志架着他走;有的同志眼睛被雪光映花了,别的同志拉着走;红旗引着路,鼓动的口号此呼彼应。这样,同志们团结一致,互相帮助,胜利地翻过了雪山。

根据中央电示,从中甸出发,红二、六军团分两路,二军团走左路经过德荣、巴安(即今巴塘)、白玉到甘孜;六军团走右路,经稻城、理塘、新龙到甘孜。

一九三六年七月二日,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合。阶级兄弟、革命战友,经过艰苦奋战后会合在一起,显得格外亲切。这时,接中央电令,二、六军团正式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同志任总指挥,任弼时同志任政委。在甘孜,我们见到了敬爱的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总参谋长,才知道张国焘私立伪中央,妄图分裂红军的阴谋;也才知道在桑植收到的要二、六军团仍然留在原有苏区附近的所谓中央来电,和在盘县收到的要我们沿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渡金沙江去甘孜会合四方面军的所谓中央指示,在中甸收到的要二、六军团分两路去甘孜的所谓中央指示,都是张国焘发来的。张国焘利用职权,把持红军总部,长期隔绝党中央和二、六军团的联系,企图把二、六军团置于他的控制之下。在甘孜,朱德同志见到贺总时,非常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你们来了,我们一起北上,党中央在毛主席那里。”在甘孜,六军团和二军团都先后收到了不少张国焘派人送去的《西北讲座》、《干部必读》等反党小册子,指名攻击毛主席和周副主席。贺总问王震同志你是怎么处理这些小册子的,王震同志说:“这些混账东西,我统统烧掉了。”贺总赞许地说:“好!烧得好!”

张国焘为了达到分裂红军的目的,提出要开干部会,贺总坚决反对,他说:“在这里开会谁主持?提出问题谁做结论?这里开会连房子都没有,不开了吧!现在七月了,还是早点出发过草地,出了草地再开会吧!否则气候条件失去了就走不出草地了。”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同志同张国焘进行了坚决斗争,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也坚决反对他的阴谋。特别是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都逐渐认识到南下是一条绝路,纷纷要求继续北上抗日。张国焘才不得不被迫取消伪中央,同意北上。

一九三六年七月七日,红二、四方面军在朱德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的领导下,以四方面军为一梯队,二方面军为二梯队,北上过草地。这时部队的物质条件就更差了,体力也更弱了。草地上能吃的野菜只有灰苋菜。这里本来没有灰苋菜,是藏民放牦牛时,牦牛在别处吃了灰苋菜,菜子没有消化,拉出来后生长的,所以数量也很少。有时走前卫的部队吃野菜,走后卫的部队就只能挖野菜根吃。部队带的干粮很少,没病的同志都让给有病的同志吃。最后把皮腰带都煮着吃了。一次,四方面军的同志送来一些羊肉,供给部门就按人数分给每人一份。贺总说:“我那一份不要了,给别人吧。我自己的伙食自己办。”说完自己拿了根竿子钓鱼去了。可他钓来几尾小鱼,还要把周围的同志都叫来尝尝。过草地时,贺总和师以上干部一样,都很少骑马,而他们的马常常让伤病员骑。我们红军就是靠了这种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崇高的阶级友爱精神,才战胜了雪山草地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

过雪山草地经过的地方,都是藏族聚居的地方。有时还能买到一些糌粑、酥油,部队南方人多,很多人吃不惯,贺总却带头吃,而且吃得津津有味。一次干部会上,贺总风趣地说:“你们这些土包子什么也不懂,糌粑、酥油都是好东西,很有营养。你们看藏民吃糌粑、酥油身体多健壮。到了这里就要适应这里的风俗嘛!”以后,很多同志都渐渐吃起糌粑、酥油来了,可惜很难买到。

红二、四方面军继续北上,张国焘仍然贼心不死,继续闹分裂,而且时时想着逃跑。贺总看穿了张国焘的诡计,命令二方面军分成两路前进,周密部署,防范张国焘逃跑。同时告诫二方面军的干部:“我们要的是和二、四方面军的同志团结北上,大家要时时刻刻把党中央、毛主席交代我们的‘团结’二字放在心上!”还叮嘱我们的后卫部队:“收容掉队的同志,有吃的先让四方面军的同志吃,有牲口先让四方面军的同志骑,不能丢下四方面军的一个同志。”

胜利会师

部队走出草地,经过包座、巴西到达甘肃的哈达铺。稍事休整后,攻占成县、徽县、两当,转而向北到达静宁、会宁。这时毛主席、党中央派聂荣臻、左权同志率领部队前来接应。一九三六年十月,英雄的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了。旋即在山城堡打了一仗,消灭了敌胡宗南一个师,胜利地完成了史无前例的长征。当二方面军到达陕甘边境时,党中央、毛主席又派邓小平同志等前来慰问,并传达了瓦窑堡会议精神和毛主席《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时,贺总兴奋地说:“这下好了!真要到毛主席、周副主席跟前了!跟着毛主席,革命一定会胜利!”

《忠诚的战士 光辉的一生》

第五篇:阆中----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阆中----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离开巴中市区,我们去往阆中市。

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进入阆中境内,随后,解放了阆中的大片土地,先后建立了阆南县苏维埃、阆中县苏维埃、忠发市(阆中城)苏维埃等县级红色政权,建立了连接苍溪、阆中、南部3县嘉陵江和东河以东地区的革命根据地。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罗世文、廖承志、许世友等领导人在阆中战斗过。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强渡嘉陵江,阆中是红军强渡嘉陵江出发地之一,即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阆中共有2.2万余人参加红军,其中女红军有名可查的有510多人。为革命献身的阆中烈士约1万余人,有名可查的烈士8000余人。阆中,位于嘉陵江中游,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与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安徽的徽州古城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于1986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后为第三十军一部)进入阆中境内,8月,红九军也进入阆中境内;1934年1月,红军撤出阆中,9月,红九、三十、三十一军再入阆中;1935年1月,为进行广、昭战役,红军主力移师出阆中,2月,红三十军主力返回阆中,3月,红九军解放阆中县城,随后红四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强渡嘉陵江,4月,阆中境内红军西进全部撤离。

在阆中,先后建立了阆南县苏维埃、阆中县苏维埃、忠发市(阆中城)苏维埃等县级红色政权,建立了连接苍溪、阆中、南部3县嘉陵江和东河以东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强渡嘉陵江,阆中是红军强渡嘉陵江出发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阆中共有2.2万余人参加红军,其中女红军有名可查的有510多人。为革命献身的阆中烈士约1万余人,有名可查的烈士8000余人。

阆中古城是中国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核心面积达2平方公里,共有百余条古街巷,百余座古院落,二十多个景点。古城建筑风格至今保持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古城里,就有众多红四方面军的遗址遗迹,我们必去。阆中市区里的阆中红军纪念园也应该看看。阆中境内还有中共阆南县委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保宁镇红军石刻标语群、阆中红军纪念馆等红军遗迹。

阆中古城三面被江水环绕,呈“U”字形。在百度上有许多古城风景照片。

阆中市寻访

阆中古城红军旧址群——阆中作为红军进入南充的“门户”,红四方面军及所属部队的许多重要军政机关均设于阆中,尤以古城最多。今天,阆中古城已作为旅游胜地,但大多数当年红四方面军与苏维埃政府驻地旧址保存了下来。阆中古城红军旧址群包括: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徐向前住地旧址,红四方面军宣传部旧址,红三十三军军部旧址,红九军军部(许世友住地)旧址,红军强渡嘉陵江阆中古城华光楼至南津关渡口旧址,阆中县苏维埃旧址,阆中县苏维埃军区指挥部旧址,阆中县苏维埃革命法庭旧址,廖承志旧居,阆中县苏维埃工农银行旧址,中共地下党阆中中心县委旧址,中共阆中地下党白塔山会议旧址等十余处。

我们从状元坊进入阆中古城,人流熙熙攘攘。阆中在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两位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两位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

由于古城中道路交叉、建筑密布,不熟悉这里的人寻找红军旧址真不太容易,有当地热情的年轻人义务带路,我们信步边走边寻。

先看看今日阆中古城里的街景。几十条四四方方、纵横交错的街道,平整的青石板路,比肩林立的店铺,今天的、昨日的、千古流传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招牌、旗幡、广告,接踵而至,……。据说每天还有古装“张飞”乘坐马车带队巡街。我们无心观赏历史文化印记厚重的古城,一心寻觅当年的红军旧址。最先看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军部旧址”石碑。军部旧址石碑的后面是天主堂。天主堂位于学道街50号,正对着状元街,原为状元尹枢、尹极的府邸,故称为“状元府”,状元街也由此得名。光绪十四年中法之战后,阆中人激于义愤捣毁了教堂,在教会胁迫下,地方政府将状元府赔偿给教会,自此改建为天主堂。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军部当年驻此。有资料说,修复后的天主堂也是阆中县苏维埃革命法庭旧址。

南街33号侯家大院门前左、右立着两块石碑,分别是“阆中县苏维埃军区指挥部旧址”和“中共川陕省阆中县委、川陕省阆中县苏维埃旧址”。侯家大院西院原为清朝候补知县贺灵州的居所。川陕省阆中县苏维埃没收委员会旧址,重修过。

南街上的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原为秦家大院。1935年3月底,为强渡嘉陵江,红九军攻占了阆中县城,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迁入秦家大院,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进入阆中城后,就住在秦家大院的后院。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的石碑有两块,一块是原阆中县立的,一块是四川省立的。

现在门口匾额上还是“秦家大院”,进院子要收费,而且已经成为对外营业的客栈了,在网上还能预定。门口的宣传栏上是“红色文化根据地”。

在古城里的最高建筑是华光楼(又名南楼,镇江楼),该楼为过街楼,楼身建于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通高36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具有唐风清韵,被誉为“阆苑第一楼”,是古城里的标志性建筑。

四川新闻网上介绍华光楼门楣上镌刻着标语“苏维埃政府是工农士兵自己的政府,只有打倒国民党才能打倒帝国主义”,我们仔细地看来看去,字迹并非完整,但能够保存至今,已属不易。

1935年3月31日,红军解放阆中县城后,成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共忠发市委、忠发市苏维埃。“忠发市”是为了纪念向忠发而命名的。向忠发,1928年7月召开的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主席和中共中央总书记,但他于1931年6月22日被国民党逮捕后叛变,带领国民党特务搜捕周恩来等中共其他领导人,可不几日即被国民党当局枪毙。周恩来愤恨他的气节“还不如一个妓女”!那为什么还要用叛徒的名字来命名新成立的市呢?我们只能推测红四方面军当时不知道向忠发已经成为了叛徒,以为他是被国民党枪毙的烈士吧?今旧址在净圣庵街上,已是几家合住的民居了。

尽管有当地热情的年轻人义务带路,可他们也只有大概的印象,所以我们没有看到所有红军旧址遗址。此外,还有红九军军部旧址(许世友住地),川陕省阆中县苏维埃保卫局旧址,红四方面军宣传部旧址,廖承志旧居,阆中县苏维埃工农银行旧址,中共地下党阆中中心县委旧址;中共阆中地下党白塔山会议旧址等等。

我们走到阆中古城旁的嘉陵江边。这么宽阔的江面,红军当年怎么渡过去的?四方面军当年强渡的地点在何处?《南充晚报》曾经报道,当地将修建红军强渡嘉陵江纪念碑。我们问了几位当地人,他们说,没有见过江边有纪念碑,有人知道“八一”电影制片厂2003年拍摄电视剧《强渡嘉陵江》时,阆中古城是取景地之一。

当年,四方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强渡嘉陵江,阆中这一段是左路渡江处。

后来,我们才知道,红军在阆中嘉陵江段渡江至少有三、四处地点——红九军二十七师一部修复了被阆中城逃敌砍断的华光楼到南津关的浮桥(有资料说是藤条浮桥),大部队由此浮桥过江,沿锦屏、田公、富乐一线追击敌军;而红九军二十七师一部于阆中城南10千米处的茄子渡(今属石龙镇)渡口渡江,从金龟坝渡口上岸,直逼双龙场,随即红三十三军一部亦从此渡口渡江;红九军二十七师另一部则于阆中城东南6千米处的河溪关渡口渡江,从七里坝河口村渡口上岸,进军双龙场,随即红三十三军一部也从此渡口渡江;红九军二十五师在阆中古城上游的简溪口渡江。除了利用浮桥渡江,红军渡江的器材包括自制“拌桶船”(将老百姓打谷子用的木拌桶4个一组用木杠子捆扎在一起,可容纳24人)、改造农民装粮的木柜,还有扎竹筏,各显其能哦!阆中市人民政府于2012年12月在嘉陵江南岸的南津关树碑“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南津关渡口遗址”。可惜我们没有到这个纪念碑处。

红军主力渡江西进后,在阆中城留下少部红军和游击队守城和江防,阻击和迟滞敌军过江,数日后,才撤离阆中城,沿嘉陵江上行至沙溪场渡口过江,朝剑阁、梓潼、北川方向西进。

离开阆中古城,我们去阆中红军纪念园。

阆中红军纪念园——纪念园以“红军魂”命名,位于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的黄花山脚下,始建于1991年,扩建于2009年至2010年,现占地上百亩,已成为川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红军主体纪念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现红四方面军创建苏区、渡江长征的壮丽史诗。整个纪念园分为渡江纪念区、星火燎原区、瞻仰仪式区、展馆展览区、军事体验区、英烈园等“五区一园”。园中有4组红砂岩巨型雕塑。

在“红军魂”主体雕塑后面是广场,园中4组红色巨型雕塑之一的“强渡嘉陵江”主题雕塑呈现眼前,它长20米、高6米,是展现当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的英雄群雕。“强渡嘉陵江”主题雕塑后面是百多级台阶(有说是223级台阶),通向上面的高台。

百级台阶两侧排列的是阆中籍的10名将军半身铜像,有汪易、蒋克诚、安东、安志敏、宋献璋、宋烈、莫春和、白崇友、梁天喜等。

登上百多级台阶后来到高台上,园中4组红色巨型雕塑之一的“告别苏区”主题雕塑呈现眼前,它寓意当年红军北上离去。基座上的说明《告别苏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雕塑》:1932年3月,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逐步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从嘉陵江阆中——苍溪段成功强渡,随后开始长征。阆中是红四方面军长征主要出发地之一。《告别苏区》雕塑高7.79米,长17.79米,展现了红军战士斩断铁链、翻身革命的铮铮铁骨和告别川陕苏区、踏上长征道路的豪迈气概。在“告别苏区”主题雕塑的东边,是红军烈士纪念碑。旁边山坡上是整齐肃穆的红军烈士墓地。

再登高,上到山顶平台,是《巴山女红军》主题雕塑,它高4.23米,寓意当年有423名阆中女儿参加红军,成为独立团中的巾帼英雄。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后,巴山女青年踊跃参军,四方面军组建了妇女独立团(共2个团),雕塑展现了巾帼英雄们在川陕苏区、长征路上和西路征途中信念坚定、团结协作、历经艰险、勇于斗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巴山女红军》主题雕塑的后面是功勋墙,墙上有四方面军领导人浮雕像,方面军总部和军、师、团领导人名录,建国后授衔的将帅名录,中共川陕省委、省苏维埃领导人名录,阆中境内县级以上苏区机关领导人名录,建国后健在的阆中籍离休、退休、退伍的西路红军名录

最后是位于纪念园高坡上的仿古建筑的阆中红军烈士纪念馆(又名黄花山红军纪念馆),也有说是当年红四军的驻地。可惜,我们到达时,纪念馆没有开放。

下载红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小丫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小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马的故事

    6、红马的故事 澳门路小学 刘瑾 [教学目标] 1、学会lO十字,会认9个字(其中1个为多音宇)。结合上下文或运用工具书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分角......

    长征时红一方面军编制

    长征时红一方面军编制 红一军团 军团长:林彪 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左权 政治部主任:朱瑞 第一师 师长:李聚奎 政委:赖传珠 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 第二师 师长:陈光 政委:刘亚楼......

    《长征组歌》红歌比赛主持词范文

    一二·九红歌会主持词甲:当翻过77页沉重历史的时候乙:当日历赫然显示12月9日的时候丙:声声呐喊穿越岁月的烟云直抵我们耳畔丁:广大爱国学子用自己的热情与鲜血谱就了一首气势恢......

    读《长征路上的故事》有感★

    育秀学校 八(8)中队 张雯霞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历尽艰难,突破重围,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同时,在......

    长征路上的故事读后感(5篇)

    长征路上的故事读后感 2017年是长征胜利81周年。在去年,也就是长征胜利80周年里,我听到了许许多多关于长征英雄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令我感动。但是这一些零零散散的故事还不足以......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5篇材料]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那么,关于红军长征感人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最近读到的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与大家分享。 红军长征感人......

    《红马的故事》教案

    《红马的故事》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其中待为多音字)。结合上下文或运用工具书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3、初......

    姜淑红德育故事

    青春献教育,爱心铸年华 一说起教师,人们大概头脑中就会立即蹦出诸如“无私”、“奉献”、“辛勤耕耘”之类无比高尚的词语,正因为这份高尚,所以我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转眼间,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