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柴静《苍穹之下》观后感(小编推荐)
柴静《苍穹之下》观后感
有一个与影片同名的科幻电视剧《苍穹之下》 讲的是一个小镇 突然被一般无形的力量像苍穹一样盖住,里面的居民也陷入了媒体的炒作中。
说起来也可笑,我们现在有多数时候正也被笼罩在可怕的雾霾中,而且各种环境问题也陷入了炒作之中。媒体的目的是将环境问题公布于大众,得到公众的广泛呼吁,从而引起政府的关注,加大治理环境的力度。
影片中柴静不再是以一个记者,而是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来带我们看天空中的雾霾,讲述雾霾对我们的危害。片中运用大量数据,以科学的角度,深入实际调查,其实事求是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以实际经历,浅显易懂的向观众展示了雾霾对我们的危害,让我们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展示了企业的环保意识缺乏,某些部门执法又不到位,能源方面国企垄断严重
我想问一个问题难道雾霾问题多年前没有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十年前普通民众完全没有雾霾的概念,小学的时候住在成都,时常有大雾预警,能见度通常只有几米,也没见谁戴过口罩,现在到奇了怪,大雾预警 变成了雾霾预警,满大街戴口罩的反而成了流行。
现在当人们温饱解决了以后,生活水平提高了,就都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开始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了,能不能过得好过得舒适了。所以“雾霾”一词便出现在了我们生活中
影片中柴静自述,自己的女儿患有肿瘤,一出世就要接受手术,因此决定辞职,给自己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和找到雾霾的真相。当她意识到自己女儿以后将要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时,她调查环境污染的决心更大了。
在柴静的影片中,一次次的采访和一次次数据的对比,让听众陷入深思。并为我们拨开了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劣质,企业工厂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相关部门又缺少实际措施来解决问题,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还重点指出了 焦化 唐山 等地煤的开采不当,缺少环境保护措施,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
再说到我自己,老家有一条河,以前我小的时候河水是绿的,断流的时候还去去水里面捞鱼,可是现在的这条河已经被上游的工厂污染了,鱼虾绝迹,水的颜色更是让人恶心。当然这样的污染情况无处可在,企业以为环保部门很好糊弄,暗地里的乱排乱放不容易被发现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片 中某主任说 就算是被发现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多次警告惩罚没有用,我们根本不敢去关停,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时期,谁敢把经济落下。
难道治理好环境问题,就意味着会把经济落下吗?
我的理解是现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为了经济,为了摘掉贫困的帽子,中国舍掉了不少东西,环保也是其中之一。我不知道环保搞好了,经济会不会落下。但我知道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要有环保法就应该遵守法律规定。现在对环境的破坏,破坏地球环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无疑会给人类的未来留下许多灾祸。说近一点,水源污染,大气的污染,雾霾的反复出现会直接影响到现在小孩的身体健康,伤害了祖国的花朵。
现在党的十八会议已经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体系之一。庆幸的是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它赋予了环保部门多件执法利器。环保部门可直接查封,扣押排污设备的权力。
也许明天雾霾还是老样子,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一步一步得到解决,相信以后中国在经济腾飞的日子里,环境会被治理的越来越好。
第二篇:记柴静的《苍穹之下》观后感
记柴静的《苍穹之下》观后感
初次看到这个标题是在朋友圈,略读了一下简介,才了解到是一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所作出的战斗。
其实一直知道我们周围的环境是被污染的,因为有汽车尾气,有化工原料,有煤炭,有各种燃烧所释放出来的难闻的气味。却不知道,到如今,事态已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地步。
去年的时候,听说北京有雾霾,上海有雾霾,深圳也有雾霾。我还算生活在一个环境不错的城市。南昌城市!
我是一名晕车的人,到目前为止,应该算轻度晕车吧。但是每次经过加油站加油,还是会被浓浓的汽油味熏得反胃。我一直以为,这是给汽车加油的时候,汽油发出来的味道而已。但是现在
才知道,这也是一种空气污染。也可能是自己有点晕车的缘故吧,我不太喜欢坐车。有时候宁愿走半个小时的路,也不愿意坐车。
看到多年前空气被污染的不像话的伦敦,很担心这就是不久之后我们的城市。
我们为了发展,为了自己,为了“省钱”,不断消耗劣质能源。而我们的儿女、子孙却要为今天买单。
特别喜欢纪录片最后的一段话:
“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
也许,我们真的该做些什么,为自己,为我们的家人和孩子。
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为了我们的后代!虽然上有很多人在质疑柴静,大胆 的公开自己的女儿得肿瘤一事,这不是在害了自己的女儿吗?
在南昌有这么一位摄影师,名叫张华宏。自2016年起一天一张图片记录南昌空气影像。去年的《南昌,一目瞭然》让人印象深刻,而在2016年新春,他继续发布最新的南昌空气影像记录。一张图看尽南昌空气质量记录~~~
图片奉上看的很是感触呢!!
第三篇:柴静记录片《苍穹之下》要点
没时间看柴静演讲的看这里:如果你没有100分钟,我归纳了要点: 1)60%的PM2.5来自燃油燃煤,中国的燃煤量已经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历史上上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英国发生了一天死亡1.2万人的灾难。
2)河北一个省烧了全世界6%的煤,钢铁、发电等违规排放的企业,没得到任何的管理。
3)居民家庭烧散煤,排放了接近50%的污染物。
4)随着煤资源的消耗,我们烧的煤越来越脏,再加上不像德国、日本这么处理、清洗,污染更加严重。
5)44%的北京人开车距离在5公里以内,7%的在一公里以下,是不是能用自行车或者公共交通代步?
6)全国柴油车排放了80%以上的机动车污染,大城市每天的污染高峰往往出现在晚上0点-柴油大卡车上路的高峰,而大多数柴油车的排放设备全是造假,大气法的执法主体受利益方影响,至今是个谜。
7)国四标准的柴油污染物比欧盟美国高25倍,汽油标准比欧美低两三个档次,符合标准的油只占国内消耗量的3%。油品标准制定的“专家”大部分是石化行业的人,垄断行业只要不满足他的垄断利益,就断供、不升级油品标准。
8)中国一半的油品消耗是失控的,来源不明、不达标的油品,大量通过黑渠道进入市场。
9)环保部门在GDP挂帅的政府里,没有任何的影响力,我们为了经济的增长,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10)大量的僵尸重工业企业,产能严重过剩,消耗着宝贵的金融、环境资源,一半以上的省份,在十二五规划里仍把它们列为支柱产业。
11)三四线城市的“虚胖”城镇化建设,为中国规划了34亿的人口容量,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第四篇:观《柴静:苍穹之下》纪录片有感
观《柴静:苍穹之下》纪录片有感
在《苍穹之下》这部纪录片还没有火爆网络的时候,我不知道柴静女士是哪一位,不知道“雾”和“霾”是完全不同的物质,甚至在生活中也直接无视如此“浓厚”的PM2.5。在此之前诸不知PM2.5对我们的身体的危害如此之大,我记得我上一次听到PM2.5这个词是在高三复习的时候,那一年是2012年。
这一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一种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被写入“国标”,大气环境质量广受全国人民瞩目。
在第一次《毛概》的课上,王老师给我们看了柴静的自制专题纪录片《苍穹之下,我们共呼吸》,当我回寝室在电脑上搜这部纪录片时,我看到了这部片的播放量,已经创下了数千万次的历史之最,与《舌尖上的中国》相比,播放量还要大很多,根本无法估量。也许人们也就是从看了柴静的《苍穹之下》这部片以后才对我们的环境有所惧怕,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生活在环境污染如此严重的国度。
纪录片《苍穹之下》以柴静从女儿出生时患有良性肿瘤为切入点,向观众们阐述了“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我是个南方的孩子,在柴静说出这些事情之前也知道现在空气质量不太好,但是我真的无法想象一个孩子如何在北方生活,一个没有见过星星的孩子,而说到蓝天他也只见过蓝一点。当雾霾听到这样的回答,可想而知,如果再不重视起身边的环境,未来的中国就会像现在的山西一样烟熏火燎。影片中,即使站在阳光底下,还是能看到煤灰的碎屑、远处的楼房都看得不太清楚灰蒙蒙的、吸一口空气还多少会有点呛人的味道。
以前我认为天气污染是在所难免,在经济如此发达的地步还是有很多方法去解决环境问题的,先污染后治理,忍一忍就过去了!我在看这个纪录片时,从视频下方的评论就不难看出,抱着我这种想法的人绝不是一星半点,我们以往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哪个地方又有浓烟滚滚的大烟囱了”、“哪个河里又漂着很多死鱼”,而出了这事基本上也简单粗暴的归结为“当地环保部门不作为,最好把企业责任人和监管部门抓起来”以为这样就能完事大吉,直到一口气看完这部长达100分钟纪录片,我的第一反应已经远超了震撼并且下意识地马上把进度条拉回去再看一遍。记得柴静说了句很切实际的话“雾霾不是偶尔发生,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一个毫无吸烟史的人的肺部淋巴结已经变黑癌变,我就可以知道我们已经呼吸了数十年不断被浑浊所侵蚀的空气。
2004年站在四五个焦化厂中间的柴静怎么也没想到十年之后站在国际化的大都市,空气的污染情况居然比那里更加严重,6岁的王慧卿当年之痛成为了全国之怅……还有人在为自己远离供暖区而沾沾自喜,以为这样就能远离污染,可是看着那日益增加的汽车保有量;始终提不上去的油品品质;产能过剩而又不得不连拉带拽往前走的炼钢、焦化产业,我们才知道我们只要生活在这里我们就无处遁形,必须面对这一我们从未认为如此严峻的残酷事实,我们是当事人,是受害者,我们无法选择不呼吸而逃避不是办法也不是大部分人可以拥有的权力。
为什么制度定义如此模糊,以至于环保部门“有义务而没权力”去处理这些问题,为什么油品标准的评价和制定交给了仅有的三家垄断企业?为什么一个家里毫无吸烟史的人会得肺癌?
有人简单的认为只要不烧煤多建核电站就能完事大吉,可是随着视频的娓娓道来,我们才发现我们之所以如此污染严重,是因为我们的煤不洗净、油不提纯,大家都忙着省钱,不提纯能省多少钱,不洗净能省多少钱,不加环保设备能省多少钱,不升级能省多少钱可是省下来的钱一吨钢铁利润还不足以购买一只茶叶蛋,当然了按照某台 湾娱乐节目的说法,茶叶蛋挺贵的……
当那位环保部的司长说出“你开玩笑,千万吨级的钢厂意味着十万人就业”的时候我的心咯噔一下子就好象什么砸到了心上,上个世纪末国有企业改制大量工人不得不下岗而下岗后的补助微乎其微,如果用强硬的行政手段去关停企业那么最后受害的还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所以这些其实因为产能过剩已经岌岌可危的企业政府每年不得不进行一定额度的补贴,以保障其不会垮台,而另一边大规模的城市发展仍然把这些企业当作支柱产业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从政府到企业从企业到个人都在这个圈里……
在我看来,环保绝对不是负担,而是创新,如果我们国家还保护着落后是无法创新的,政府要做的不是要补贴落后的产业,而是要制定公平的规则,给予新兴行业发展的机会,创新终究能带来惊喜,完成转型——这句美国环保局官员的话应该时刻牢记!
很多人都说我什么也做不了,或者这事和我没关系,是因为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损害到你自身的切身利益,等到能伤害到了,那毕竟也是太晚了。我觉得只要你想干就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最后有一天结果也会反馈到你身上和每一个人形成联系,对别人违法喊打喊杀,自己却不知何为建设本身就是对违法的赞扬!特别喜欢纪录片最后一段话,她是这样说的:
“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
第五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从《穹顶之下》到马克思
对于柴静和她的纪录片,我还是佩服的。因为该知道和不该知道的,你都能看见。所以,废话不多说,直接开侃,当然都是个人拙见,仅供娱乐。
我个人认为,中国大气环境问题之根源,正如柴静所挖掘分析的,就在于能源。环境问题是复杂的,但单就大气问题来说,最主要的污染源来自能源的消耗这应该是无可厚非的。能源与GDP相关,中国GDP的快速增长必将对此产生影响,因此我国降低了GDP的增速,但是否合适我不知道(尽管仅仅以GDP来评判经济的发展现已有争论),总之经济增长与环境本身存在矛盾。另一方面,能源的品质可以调控以改善环境问题,而我国在具备技术能力的情况下依然未推行,这主要是由于能源部门内部的抵制。在这一问题中,我认为主要存在两个小问题:一是政府本身监管能力存在问题与错误,监管不足必然导致利益问题,即第二个问题:小众利益与大众利益的矛盾,或者说既得利益者与新兴改革者之间的矛盾。但第一个问题却由于第二个深层矛盾的存在而难以解决,或者说二者相辅相成,恶性循环。我认为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利益矛盾。对这一矛盾,无需多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答案已经确定,所需的只是时间和高效的方式。而对于柴静所提出的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我持保留意见,我个人认为一定有在保证战略安全下的更好解决方式。
综上,我认为现阶段下大气环境问题的内在矛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和大利益与小利益的矛盾,前者是固有的,现阶段难以解决,而后者则在现阶段的经济政治水平下相对易解决,故解决这一矛盾理应成为当下的重点。当然,根据否定之否定原理可知,这一问题的解决必将是曲折和漫长的。唯一有资格评判和见证的只有时间或者说历史,所以对于未站在相对高度的人来说,我认为还是勿论国事的好,因为一切空谈都是徒劳的,除非你要将空谈付诸实践。
然而,相对于内因矛盾而言,依然存在诸多外在矛盾(现阶段还是外在、次要的),比如民众对于空气对生活影响的不满,但这不会成为主要矛盾,因为大部分民众的矛盾还在于生活成本;比如环保部门的执法尴尬,本身执法群体不大,而随着新《环保法》的推行,这一矛盾将大大弱化;比如我国新能源、环保产业不发达,这一问题现阶段由于本身的技术难度、高成本而难以推广,也决定了其小众范围;其他等等。
但是,我们知道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发展、可转化的,因此现阶段的次要矛盾并不代表未来的次要矛盾。内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内在矛盾受外在矛盾所影响,因此我们个人完全可以从自身出发提倡环保生活,并多多发挥监督举报的权利,从而促进内在矛盾的发展。而对于站在相对高度的人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坚持马克思大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审慎地观察并处理好主要矛盾,并保证其他矛盾的相对稳定,引导发展的正确方向。
历史的结果往往确定(尽管并不能为大多数当事者所见),但它发展的过程与方式却出人意料。至于方式,想起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