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愁的局限
论乡愁的局限
在我的身边有很多人,他们都认为出生地以及父母的籍贯地大体就算做是故乡。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甚至在我看来是谬误的。凭什么这么定义故乡?这只不过是中国归根传统的延伸,主观的定义难道就是不破的真理么?在我看来,故乡只是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质环境耳鬓厮磨的产物,与出生地无关,与籍贯无关,也与种族无关。
我可以想象故乡的老乡们是怎么定义我这种的论调。所有一切我质疑故乡的观念,都将变成我作为叛徒的铁证,就像在大家大喊爱国的时候你指出哪里的不是,那么你也就准备挨批吧。我们仔细回想我们乡愁是如何产生的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乡愁都是被动的反应,因为周遭环境的突变让人丧失在熟悉环境中的安全感,故而才会在心里产生对家乡种种的怀念,这种感念是在他身处她所谓故乡时永远无法体会的,他或许甚至都没有这种概念。
是的,乡愁不过是人类自以为是的产物,未尝有人讨论动物的故乡。对于动物而言,只要可以满足生存需求,那么那个地方就是好的,他不会愿意离开那儿。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他纵然本不该在那种环境里生活,当然他也不是在那种环境里生下来的,但是那个地方对他来说就是故乡,他爱这个地方而这个地方也不排斥他,所以我想如果他有人的思想,他一定会把他生存的地方看作故乡。
当然你肯定会反驳,认为他一定对他的第一故乡有无限的好奇与向往,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讨论的故乡,都只是我们心里的第一故乡,可是如果所有动物都这么想,会有什么后果?你又要问了,这还能有后果?但是遗憾的是真的会有绝对的后果。
其一,第一故乡概念导致消极的乡愁。这种假设其实就已经推翻了我前面的设定:“并且和周遭一切生物在一种和谐的平衡上”。每一个动物都抱着这种所谓第一第二故乡的观念,就会导致所有动物都认为他是一个外来者,是次于以此地为第一故乡的物种,那么这些生物就不可能与他和谐相处,那么就算他生活并热爱脚下的土地,他也会在他从未谋面的所谓第一故乡哪里寻求精神上的宽慰,这造成了实际是悲观的、消极的乡愁。
乡愁的强烈与否在我看来永远取决于环境给他的认可度有多少,二者是反比关系,认可度越高则乡愁越淡,完全认同的话就没有乡愁,因为这样的话他就在他的故乡内,这样是体会不到悲观消极的乡愁的。当然随着他们生活的城市的变迁,或许会产生一种沧桑感,余秋雨在一次访谈中也提到:“这种沧桑感当然也是一种乡愁了。”但是这种地域内的乡愁是淡淡的忧伤,恐怕也算不得怎么悲观,所以在此不加赘述。
所有动物都只认可第一故乡即出生地或者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也就是一种固化的“固”乡,那么注定有无数这样悲观消极的乡愁。我们不能说这种乡愁不好,虽然是“愁”,但你不能肯定所有人都讨厌负面情绪,因为事实上的确又不少人对负面情绪有畸态的嗜好。但是大多数人是不喜欢悲观消极情绪的,这可以肯定。
其二,第一故乡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对外来者的歧视。第一故乡这个概念里有严重的错误。为什么说第一?所有人恐怕都会承认等级制度是不好的,但是他们又习惯于分第一第二,当然不能否定这种分法的积极性,但是在中国,中国人“第一”情结不可谓不重,我们往往只看重第一,甚至连第二的名字都不会记得,这显然是不对的,是过度的竞争。
不过我们在此只讨论在故乡概念上强调先后对人类的伤害。可以想象,一个异乡人来到别人的第一故乡将会受到的打压与压迫,一第一故乡自居者此时往往就会有一种主人的优越感,对于长期生活在他们的第一故乡的外来者,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本地人的不认可甚至歧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是白先勇的《纽约客》系列还是严歌苓的《寄居者》《少女小渔》等等作品里,大都可以反映出本地居民对移居者的排斥和边缘化,这给移居者造成伤害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违背了人类和谐相处的共同愿望,这种情况在近期内无法真正缓解。
我们通过网络也可以发现,就算是在我们中国,也存在这样的排挤或者严重地说是某种歧视,众多农民工将自己的二十几年最年轻力壮的年华给了一个城市,但是在哪个城市里的居民会认可他们也是居民,会愿意将自己的第一故乡分享给他们——即使那些农民工很爱生活的城市?或许有,但恐怕也只是凤毛麟角。这是否属于歧视?因为你不是这里的本地人,你无论生活多久都无法抹去你异乡人的烙印,而你只要是异乡人,那么以此地为故乡的本地人便是有理由排斥你。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乡愁我们可以称之为“伤痕”乡愁,因为这种乡愁往往是被伤害后才激发的。
这种故乡歧视和种族歧视又是何其相似?难道说人们都心甘情愿陷入悲观消极的“伤痕”乡愁中去么?根据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人类都是追求快乐的,那些深深陷入“伤痕”乡愁的人,恐怕也是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故乡歧视而不得在思乡中获得精神安慰。当然故乡歧视远远没有造成像种族歧视那样的严重后果,至少被故乡歧视的人看似还有一个所谓的真正“故乡”可回,即使那里没有他生存的任何条件。
我们不能够不重视这种的现象,即使它被习以为常。如果人人都认为故乡只是你在某个地方生活数年并爱上的地方,外来者和本地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了,处处都是故乡,哪里会有悲戚无比的愁绪?这种愁绪往往产生于不被认可和不能被认可,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各地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外来个体无法短时间理解并且融入进当地的氛围。如果每一处土地的人们都选择尊重外来定居者而不是抱着本乡人与异乡人这种区分的眼光看待他们,以对待家乡人的态度对待真心定居的移居者,让他们感到家乡的温暖,那么天下处处都是故乡,天下人都是老乡,那么地域歧视现象或许也就可以被克服了。“伤痕”乡愁的现象也将随之消散。
不过理想太过丰满,现实难免骨感:
事实往往是你在某个异乡无论生活多少年,本地人都会对着他们的孩子指正——那一家人不是我们这里的人,是外地来的!当你被你热爱的城市中的本地人这样赤裸裸羞辱,你自然会反抗:谁没有故乡一样!这时候你往往就会陷入对原居住地的无穷想象与寄托情绪以达到精神上的某种程度的快乐,这就是“伤痕”乡愁起源。“伤痕”乡愁作为一种违背快乐原则的情感,不属于人的本能活动,因它无法对人的生存起积极作用,所以只要可以避免乡愁,大多数人类是不愿意主动去“乡愁”的。
乡愁既然被称之为愁,那么就不可能是总是积极向上的东西,“伤痕”乡愁往往产生于移居者对陌生环境的害怕,故而才会在精神上寻找能与恐惧抗衡的心理力量,这种对抗一般都是旷日持久的,这导致移居者难免会无限夸大与修饰自己想象中的故乡并且去贬低别人的故乡甚至是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城市。我不能昧着良心说这是一种崇高的人性中的品德。所以抛弃现在的“固”乡观念是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固执地将自己的故乡固定在某个地域,只有故乡不“固”,大家才不会为难外来者,对他们来说,这些外来者和他们一样,都将脚下的土地视为故乡。不过要改变千百年来已然根深蒂固的思想,恐怕不止是朝夕之功。
那种把自己故乡固定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故乡不能是“固乡”。要是每个人都认可只要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多年并且你爱这个地方,那么这里就算作你的一个故乡,我们都以这个地方为故乡,那么乡愁这东西自然烟消云散,故乡歧视的现象自然也就不会再出现。若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得到被当地人认可并被允许称那一个地方为自己的故乡的机会,那么我们自然而然也就不会有给故乡排号表示的念头了,这样的和谐相处难道不算是人类的进步么?这种故乡观念显然有其局限,在我看来和种族歧视一样,未来都将被当作人性的缺点而被克服掉。
无论是张错的乡愁余光中的乡愁白先勇的国愁,如果哪一天他们能见到地球人在地球内部真正和谐相处不论出处地共同生活,人随处都可以找到让他们内心皈依的故乡般的认可与关怀,那么恐怕也就写不出乡愁国愁之感慨了。
所有我们爱且爱我们的地方,都是我们的故乡。其实我们人类早已有共同的故乡,那就是地球,我们人类如今讨论乡愁、国愁,那么终有一天我们脱离地球而求生于茫茫宇宙,会不会也有“地球愁”呢?这样看来,乡愁只是最简单的形态了,那么它的局限性我想,也可以理解。
第二篇:《乡愁》优秀教案
乡 愁
在中国文化长河里,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多文人墨客,或遭战乱,背井离乡;或遭贬谪,辗转他乡;或不被理解,异乡漂泊……无论怎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是他们心头永远也无法释怀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位台湾诗人的游子心声吧!
1.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4.体会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一、新课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悠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作者链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二)文本探究
1.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分别寄托了作者在什么年龄段的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邮票——少年——母子深情;船票——青年——夫妻恩爱;坟墓——中年——生死别离;海峡——老年——思乡之愁。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交流点拨】如果去掉第四节,这首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将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语言品析
1.“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再加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交流点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这是正语反说。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
2.找出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请用“__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交流点拨】生甲:“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生乙:“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生丙:“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生丁: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层递进。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感情物化了。在许多古典诗歌中,也运用了这种写法,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交流】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交流】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液,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深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第三篇:乡愁优秀作文
乡愁优秀作文
乡愁优秀作文1
简陋的木屋,古老的小桥,潺潺的流水,轻轻翻开相片,缓缓推开童年的记忆。
每每听到同学们谈论着自己的家乡,都会想起她那质朴的容颜,那早已消失的面孔。
牙牙学语之时,我与她朝夕相处。三年岁月,让我对她早已熟悉。她那黑白的木屋,是我信赖的依靠;她那陈旧的小桥,是我奔跑的妙处;她那涓涓的流水,便是让我尽享水的乐趣……我童年的哭泣,她见过;我儿时的欢笑,她听过;我成长的足迹,她见证。
就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蓦然回首,却发现,离开她十年了。木屋前,小桥上,流水旁,我与她告别。童年的烂漫被搓进绳子里,一头拉着她,一头牵着我。
如今,我在繁华的大都市被喧嚣包围,而她依旧在那里。但不是十年前的那个她了。木屋,变为了三层高的乡村别墅;小桥,早已被刷上了耀眼的油漆;流水,不再是清澈见底。她变了,但我依旧爱着她。
她不繁华,不富有,她默默无闻。她,那座美丽的小城——诸暨,我的家乡。
离开她时,我还 只是妈妈怀中那无知的宝贝,时光如白驹过隙,十年后的今天,我渐渐懂了,明白了。其实我们不曾离别,因为有那一段最好的时光;无论怎样的'我,怎样的世界,怎样的来来往往,世事沧桑,我依旧是那个在小桥上奔跑着的我,因为有那一段最好的时光;无论我再次与你相遇时已不再有着无邪的笑容,亦或是满载着欢喜与悲伤,你,终将是我记忆里的模样,因为有那一段最好的时光。
木屋、小桥、流水,摇曳着我记忆中最好的时光。陽光下,美好在那闪耀;记忆中,乡愁伴我成长……
乡愁优秀作文2
乡愁,一份淡淡的忧愁,一份浓烈的情感,一份温馨的亲情。
——题记
思乡的情结,或许就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孤寂;或许就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急切;又或许就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
有时或许只有离开了故乡,才会明白思乡是如此的牵肠挂肚。有时或许只有离开了故乡这个温暖的口岸,才会明白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无限愁思。中秋佳节,本是团圆美满的节日,我却因为学业而有了王维那“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的感叹。望着天空中那轮高挂的明月,明月中仿佛有着故乡的轮廓,在那故乡的轮廓中有一座小小的房子,而那房子里有着我最思念的人。
只愿明月能将我的忧愁遥寄于乡。
华灯初上,元宵佳节来临。听着教室窗外那一声声“欢天喜地”的礼炮声,那一声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的心已然飘到了热闹非凡的故乡,不知正在游灯的父亲是否早已大汗淋漓;不知家中的亲人是否已然吃了元宵汤圆;不知信佛的奶奶是否正在为她的后代诚心诚意地祈祷着……
但愿明月能将我的思念寄给远方我那日日思念的亲人。
“血浓于水”这是很早之前便流传的'对于亲情的说法,但没想到这句话会有日竟会在我的身上应验。当我考砸的时候,我思念奶奶的唠叨,至少她的唠叨能使我明白,世上还有人惦念我;当我被误解的时候,我思念老妹们的打闹,至少她们的打闹能使我明白,世上还有人理解我;当我被欺负的时候,我思念父母的陪伴,至少他们的陪伴能使我明白,世上还有人能使我依靠。
但愿明月能将我对亲人的思念寄予他们,让他们也明白世上还有一个人在思念着他们。
掬一捧流水望明月,游子何处惹乡愁。思念的情感,让我的心中感慨万千,心中仿佛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诉说,只有那诚实的眼泪早已将我的心绪流露出来,两滴滚烫的泪水划过脸颊。
但愿明月懂我心!
乡愁优秀作文3
冬天,在那遥远的家乡,飘洒着洁白的雪花,一切都被冰冷的空气凝结了。一栋栋红色的小瓦房挂着红彤彤的灯笼,在袅袅炊烟的笼罩下,有着朦胧的美感,好像那仙境一般。一轮皎洁的明月仿佛是一滴水滴,凝固在这寒冷的冬季。
第二天当太阳的光芒洒在洁白的雪地上时,忙碌的一天开始了。“哎,来看看这水果,多新鲜呀!来瞧一瞧,看一看啊!”“油菜,快来看一看呀!看这色儿多正啊!”在热闹的早市上,叫卖声一阵高过一阵,一声大过一声。来买菜的人很多,稍不注意,就会把你从东挤到西,从南挤到北。喧闹的气氛感染了寒冷的小镇,热翔洋溢在人们幸福的脸上。渐渐地,从远处传来了欢快的秧歌声、铁匠那铿锵有力的敲打声。这就是家乡的冬天,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家乡的夏季更有特点,像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中午,炽热的太阳烤着大地农民们坐在苞米杆上,抽着地道的旱烟,随手抓起一个大饼子就往嘴里送,嚼着大葱,不亦乐乎。
市场上,新鲜的蔬菜整齐的摆在摊上,泥土的芬芳还没有散尽,一个妇女叫卖着。茄子那紫色的外衣上了一层亮,亮极了;小辣椒披着火红而有娇艳的衣裳,扭动着纤细的腰肢;翠绿的油菜挂着露珠摇摇摆摆;生姜皱着眉头……那边,饭菜的香味儿掩盖了一切。嫩黄的煎鸡蛋像个小太阳,静静地躺在饭盒里;白米饭好似一朵云彩,飘荡在“太阳”周围;香菜软绵棉的躺在那里,咬一口,浓香四溢。在看看摊主们:有的.在品尝地道的农家菜,有的在于令居聊家常,有的在整理蔬菜的顺序,也有的臂弯里拎着大篮子收拾摊前腐烂的菜叶。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小小的城镇,热闹、亲切的家乡远远望去,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空中静静地倾听着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传出的欢声笑语。此时,我无比的羡慕那轮圆月,可以挂在家乡的天空上看着这一切。
乡愁优秀作文4
故乡的味道,在远方回味。
倦游远方,割不断的唯有家乡的味道,一把野菜,一碗米粥、一碟小菜……
关于故乡的味道,总是在思乡情浓的时刻,氤氲在你的梦里。故乡的食物是独一无二的情味,是远在他乡,依然闻得到的安心;是跨越千山万水、丢不掉的深深眷恋……
老家的.端午,很多风俗跟外地一样:用五色丝绳缠着包有香料的小粽子,有一股淡淡的香味,称作香角子。孩子们喜欢把它挂在蚊帐上。但如今也换成棉花了,更别提香味儿了。
北方的粽子并不像南方的粽子那般硕大,但内容样式也不算少。虽然没有苏州粽子的甜咸俱备、花样繁多,但它自己的风味也是别具一格。豆沙温润枣泥香甜,糯米和甜馅的配比恰到好处,就是不嗜甜的人也能连吃几个。
现在,我和父母都居住在海滨城市——湛江。这里的粽子硕大,味道有甜咸之分。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北方粽子。但超市里货架上那一袋袋北方粽子的味道又让人不敢恭维。于是,母亲今年打算自己包粽子。
包粽子对母亲来说,只是小菜一碟:糯米浸泡一夜,马莲草(捆扎粽子的干草)、粽叶洗净浸泡,蜜枣和豆沙提前准备好。
开始包粽子了。
母亲有一双“魔手”,包粽子的速度很快。粽子一个个都小巧可爱,并不似湛江的四角粽子。母亲包的粽子四角玲珑,呈四角三角体状,看上去就像穿着绿色的孩童。
粽子上锅蒸了,分蜜枣和豆沙馅,一共蒸了四锅。
当第一锅蒸好时,我第一个跑到锅前,挑一个大粽子,一口下去,糯米的软糯与红豆的豆香恰到好地融合在一起,还有着粽叶的清香,简直是人间珍馐。我一口吃了两个,只觉得肚子胀得鼓鼓的。在粽子里,我尝到了故乡食物独有的美味,还尝到了乡愁……
夜晚,我望着北方,这是老家的方向。虽然,我与那个地方相隔千里,但我相信,只要我还能吃到北方的食物,老家与我的亲情就不会断裂。因为,我与老家的距离并不远,这中间只相隔一座桥——这座桥叫亲情,叫乡愁。
乡愁优秀作文5
这几天的天气总阴沉沉的,天气预报上说这几天好像一直有雨,阴沉沉的天气妈妈的心情也好像这天气似的有点阴阴的不太高兴的样子。问了妈妈是怎么了,妈妈说这几天就要收麦子了,天气总是这样,怎么收庄稼啊。我说我们家又没有要收麦子担什么心啊。妈妈却抱起了我,说起了她们小时候的事情。
妈妈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那时候家家都在种地,大多时候收麦子都是人工的',妈妈说那时她们是用镰刀一把一把的把麦子从地里割掉的,然后又从地里一小车一小车拉出来的,而这还不是单纯的麦粒,而是还长在麦秆上带有麦穗的样子,然后大人们会去撵麦子,把麦粒从麦穗上分离出来。分离出来过之后还不算完呢,大人们还需要把麦子杨干净,还需要把麦子装起来。还有麦秆什么的,也需要人工把它们都剁起来,放在不占地的一边,那时麦子都是放在家里,不像现在的农村里大机器收一下直接就让收麦子的拉走了。我光听妈妈说就感到很麻烦了,我说为什么不用机器收啊人工那多累啊,妈妈却说那时候没有啊,那时候不像现在什么机器都有,那时候的劳动大多数都是人工完成的。不过虽然很累但是大家都很快乐,干活的时候也很热闹,一家一家的有的好几家在一起互相帮忙着干活,大家都是有有说有笑的。
现在虽然收麦子什么的都有大机器了,种地也没有以前那样累了越来越轻松了,可是却没有以前的那种乐趣了。
妈妈说今年她想回农村去看看,不为了什么别的只为了那里是她出生成长的地方,虽然与以前不一样了,虽然那里现在比较慢慢的接近城市的生活了,可那里也是她的根,她想回去看看,我想不明白本来就是简简单单的收麦子农忙时间到了而已为什么到了妈妈这里就好像是什么大事似得。
妈妈说我现在还不懂,等我长大的时候就懂她现在的心情了。
看着妈妈说起农村时那发光的眼眼,我突然想起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两个字:乡愁。
也许等我长大了离开了家也会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像妈妈一样想着那个在我心中不一样的地方吧。
第四篇:乡愁优秀说课稿
篇一: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黄爱玲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愁》,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4、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过程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
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三、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道德感、激励理智感和培养审美感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等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时欣赏配乐诗《乡愁》和歌曲《乡愁四韵》,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诵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再采用多种方法的朗读练习,如自由读、齐读、男女生间读、小组内读等。学生在老师精心安排的朗读练习中,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初步把握,最后学生配乐朗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发现法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本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就是利用联想思维进行创造的方法,俄国剧作家、诗人克尼雅宁说:“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并不只满足于“读懂”“纸面上的话”,其主要目的在于读到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就要求阅读者对所读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联想,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说学法
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的品”、“美美地说”。在读中品味诗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导朗读。朗读贯穿全文的始末,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听读,——美美地听 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设计意图:(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进而总结出本诗的主题:乡愁。
(二)朗读——美美地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三)品味——美美的品
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
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析鉴赏这首诗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四)迁移——美美的说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 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意象 托物寄情
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个人故乡之思 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主题
坟墓-矮矮——哀痛沉沉 升华 篇二:《乡愁》说课稿
乡愁
我说课的题目是台湾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结,选编
的是中外现代诗歌的名家经典。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
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2、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
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
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
《乡愁》一诗语言形象、含蓄、精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手法精
湛,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初中生学习的优秀的诗歌鉴赏教材。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
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进入初三,对现代诗歌的形式不
陌生,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本诗的思想感情丰富复杂,这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概括归纳
能力有一定要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据此,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了解诗歌赏析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学生参与,使之感受诗歌的基本特点,体会诗人
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思乡爱国之情,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本诗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重点:1.重点在读,通过诵读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
及其象征含义。2.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在于:抓住这四个中心物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点难点,我的方法是: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教师配乐读、指导朗读、学生齐读、互读、自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乡愁的氛围,这样学生能满怀对祖国、家乡的深
沉的爱去美读,在美读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深入探究诗歌富有表现力的
语言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重点;
2、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
流,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
乡愁是怎样上升到家国之思的,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进而突破本文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找出
诗中名句,品味并积累。老师要在诵读中起示范作用。教学中我将“读”贯彻到课堂始终,要求学生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乡愁”的形象,在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之美。
我希望通过“练读”、“悟读”、“品读”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
力。“练读”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效练习,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
语言美;“悟读”即边读边领悟,体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体悟诗歌情感美;“品读” 即品味和鉴赏诗歌意境美。
2、设置情境法:课前用《乡愁》歌曲创设氛围,导入配乐朗读营造浓浓的乡愁氛围。运
用多媒体手段,教师范读争取图文并茂。学生描景悟情,给人以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3、合作探究法: 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
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
的主题,采用合作探究法深入领悟诗人是如何由个人之思转化为家国之思的,在此基础上加
以归纳、小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事例。在教学中发挥
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想像力,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四、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
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
题的理解。
2、诵读激趣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
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激
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渲染气氛。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展示歌词。(导入语:每个日落
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滴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都会勾起
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设计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
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因此,我设计的导入环节,希
望通过歌曲,创设特定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到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中来。
由学生说引出余光中笔下浓烈的乡愁。导入时,教师使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一
般的情境。
第二步:新课的讲解
(一)首先,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老师也来
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得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
文上标注重音。(教师范读,配乐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学生拿起笔来,旁批语气、划分节奏、标注重音)教师读完,学生评点,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如:
节奏舒缓,语气、语调深沉,层层递进,节节加深,感情越来越浓烈等)
3、再读全诗,注
意:语气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
来越深,第四小节达到顶峰。(老师板书)
设计思想:这里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朗读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
受诗歌的内在舒缓的旋律与和谐节奏,感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从本诗的语气和
语调上感受感情基调。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采用多种方式,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完成这个环节,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也初步体味了诗
歌为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二)接下来,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
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子_______,夫妻______,母子________,家园_________。生答,师归纳并板书:
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园之别。
2、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生答,师点:第一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三小节,读出递进感。
3、再读第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恋,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很容易发现四个事物分别承载了四种感情,再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这种四种感情的同与异,进而对作者以时空为线索的借物抒情的独特构思有
一定领会,同时激发了下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然后,是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哪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
生动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
画面描绘出来。(品语言:“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富有结构美)
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
人自己所说:“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再读全诗,读出意境
和感情。
设计思想:体会诗歌意象包含的丰富象征意味,需要跳出诗歌的篇幅限制,激活学生
的想像,启发学生的思考。此处教学结合了写作背景,适当联系了台湾和祖国大陆长期分离
的现实。同时,老师适时补充余光中的一些个人经历能让学生深入其人、深入其境,进一步
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
(四)最后,丰富联想,读出诗情。
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着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
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他还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
萦绕着那片厚土。”
1、拓展背景,升华感情,将感情推向高潮。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 深厚的感情呢?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
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 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
经历时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
在台北的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
写出的是我20年的思乡之情。”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藉了20年的思乡之情。
2、延读全诗: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小时候你就读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地上霜。”请你再背几句古诗中写“乡愁”的诗句。
设计思想:诗歌的感情美、绘画美和意境美,在教师对学生情感激发的基础上,得到
了深入品味,教师紧紧抓住母亲、祖国这个中心情节,抓住台胞对处于分裂中的祖**亲深
情吟咏这条主线,学生很容易被感染,有所悟,思乡爱国的情怀能油然而生。
第三步:反馈练习
1、多媒体展示两首意境优美的诗,学生欣赏,描绘诗的画面,挖掘诗的美与情,通过
意象、意境领悟诗人思想感情线索。任选一首进行比较阅读。(课内完成)
设计思想:对于课文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品诗体验,但教材只是个范例,我们必须从
中走出来,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旨在推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诗感,养成良好的品诗习惯,积累
审美经验。完成这个环节时,教师可给予提示,在每个人心里对乡愁都有不同的心境,让学
生抛开所提供的诗,放开视野,谈自己心中最美的最真的思乡恋土情怀。
第四步:布置作业
1、请同学背诵全诗。欣赏并学唱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2、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赏析。
设计思想: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练
读、悟读、品读的过程中感受了这首诗歌的音美、情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 重要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背诗、唱诗、赏析诗歌,让学生能在学有所得后将所学知识迁移与
深化,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几首自己认为很美的诗
歌。
第五步:教师小结
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
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
2005年春节台商包机成功起航,台湾的民航业者第一次将飞机驶到首都机场。一位大陆网
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六步:板书设计
乡愁
按时间阶段构思,取意象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的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评价的出发点有两个:激励的角度、发展的角度。
1、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
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诗歌的情趣。在整节课中,对学生每
个活动,都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2、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老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
同学之间的互评相结合,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总之,整节课以情感教育为中心线索,以“读”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
学生感受真情、感悟真情、抒写真情的第一步!篇三:乡愁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九年级组 孙建梅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一 说教材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本诗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二 说学情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点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
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五 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六 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七 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从而为学习课文营造氛围。
一缕乡愁从唐诗中飘来,缠绵多少相思的河畔;一缕乡愁向宋词中飘去,惊醒多少游子的安眠;而正是这缕乡愁啊,又引发了远在台湾的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怎样的乡愁呢?
设计意图:图片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思考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你能看出来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诗的么?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诗人组诗的顺序?
2)四个时间序词,它们分别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因什么而愁?你能说说你的理由么?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呢?这首诗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课堂训练环节:
我采用激将法引导学生当堂成诵,设计“余光中说过: “《乡愁》好像变成了我的名片,不过这张名片太大了,把我都遮住了,见诗不见人。我现在走到哪里都会有人马上把《乡愁》背给我听。”如果余光中来到了你的身边,你能背给他听吗?”这样一个环节帮助学生快速背诵。
(四)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
1、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朗读方法朗读席慕蓉的《乡愁》。
2、课外阅读余光中的作品,感受中文之美、诗歌之美。
最后在深情的诵读中和余光中先生、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依依惜别,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八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乡 愁 托物 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本诗板书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把握诗歌的结构,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篇四:《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余光中的《乡愁》。
一、教材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乡愁诗两首》之一。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一)学情分析:《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这需要学生在体会诗歌的意境中更好的把握。因此,运用教学软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歌的美妙意境。
同时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加深理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了解。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竹,执毫始觉草篆神。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同时又体现了现代诗歌的特点。
(二)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第一课时重在余光中《乡愁》的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体会作者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席慕蓉的《乡愁》则作为自读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关于余光中的《乡愁》。
二、说教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模块,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 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5、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6、通过迁移训练席慕容《乡愁》,扩展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先请学生搜集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借以导入。
2、再用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一点也是运用其它手段所达不到的。
设计意图: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1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整体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2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通过重音、停顿、语音语调的变换进行朗读,讲解其中的韵味。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节与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1春天是一年的开始,预示人生的少年,所以可以想象为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里,在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小时候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而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了。他仿佛又想到李家的时候妈妈送她的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春的阳光多像妈妈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妈妈那不舍得深情,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篇五:《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x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光中的《乡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所选诗歌皆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热烈的情感,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学生要关注诗歌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达了身居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熏陶和教育的好教材。
通过学习本诗,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三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与文化积淀,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品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3、通过分析意象感悟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该诗的学习与理解,以该诗为例,进行诗歌仿写。
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法、反复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写作训练法。
1、创设情境法。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配乐朗诵,播放佟铁鑫的歌曲《乡愁》和罗大佑的《乡愁四韵》等方法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
2、反复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教师采用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进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
与节奏美,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独创的艺术形象,发现作者由个人故乡之思到普遍家国之思的情感变化,感悟诗歌参差整齐、哀婉柔美的语言特点。
4、写作训练法。本诗中的四种物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与情感美。
(二)、说学法
1、回忆学过的思乡诗,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加深对思乡情感的感悟和理解。
2、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诗歌的解读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
4、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形象,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5、合作探究,理解诗人意象的选择,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鉴赏诗歌优美的语言。
6、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7、利用所学知识,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6、对比阅读席慕容的《乡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感悟、鉴赏诗歌的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乡愁的诗,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很好的过渡到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
了解作者及背景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在教学本课前首先多媒体播放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兴趣,然后适时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
(三)赏析诗歌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披文入情,体悟诗歌的情感美;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回味咀嚼,品读诗歌的语言美。第一个环节: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首先配乐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诗中美妙的境界,感受诗人浓浓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听读后初步的感受。在对主题有了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对本诗的朗读技巧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披文入情,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第三个环节: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不会想象也就没办法解读诗歌”。余光中的《乡愁》“诗中有画”,非常需要借助想象进入诗人的乡愁世界,感受一幅幅优美哀伤的画面。所以在这里老师就带领学生以散文性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四幅画面,感受诗中的情感与画面之美。
第四个环节:回味咀嚼,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回味咀嚼,品读诗歌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认识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四)课堂拓展
1、以“乡愁是??”的句式说出自己心中的乡愁(例如: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训练学生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何将抽象的情感物化成形象的东西。
2、以“母爱”为基调,以本诗为例,进行仿写诗歌训练学生的是个创作能力。
3、出示席慕容的思乡诗《乡愁》,通过对比阅读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鉴赏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少年)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青年)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中年)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八、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课堂教给学生的只是感悟赏析的方法而已,更多更深的理解,更美的韵味还需要学生在课后慢慢地去品读完成。
第五篇:《乡愁》的优秀教案
【创新设计】
学习目标
1、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初步掌握鉴赏现代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让学生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
教学蓝图
教学分为几大板块:
1、音画情景;
2、朗读领悟;
3、诗歌欣赏;
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随着他的《乡愁四韵》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多媒体播放余光中《乡愁四韵》〉
二、认识余光中:
1、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关于时人的评价、诗人的情感世界等)
三、朗诵: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分小组合作探究:
1、这首诗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达感情的?
2、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贯穿这几个意象?
3、诗的每个章节分别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4、请把每一个章节想象成一幅图画,并给这幅图画取一个题目。
(讨论后明确并用幻灯出示板书)
五、主题的探讨: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让学生从诗人的文字表达中总结出诗的主题。(教师适当小结,幻灯出示板书)
六、联想迁移:
1、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2、以“读______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教师出示幻灯总结)
七、比较阅读: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八、拓展模仿: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课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九、朗诵、领略音乐美:
1、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幻灯出示板书)
2、自由朗读。
3、请两位同学朗读。
十、作业布置:
选取乡愁中的一节,展开精彩想象,试将属于你心中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表现出诗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