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史庞巴维克纸演讲稿
庞巴维克
生平简介
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 Bohm-Bawerk,1851~1914),奥国学派经济学家,奥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就读于维也纳大学法律专业,后在海得尔贝格大学、莱比锡大学和耶拿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881年任英斯布鲁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889年进入奥国财政部,任币制改革委员会的副主席。自1895年开始,曾3次出任奥国财政部长。1904年辞去财政部长职务,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
庞巴维克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论战家,也是唯一一位其头像被印制在官方货币上的经济学家。
理论著作
⑴《资本和利息》(2卷)(1884,1888)⑵《商品价值理论纲要》(1886)⑶《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1896)
理论贡献
一,主观价值理论(效用+稀缺)
1、价值能表明物品对人类的福利关系。
一杯水
沙漠中的人
住在泉水边的人
2、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
如果一个原始森林中一位农民收获了5袋谷物,则会
一年的生活、饲养家禽、酿酒、喂鹦鹉……
二,边际对偶律(价格形成理论)
在主观效用价值理论框架中,在自由市场上,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可以从一对孤立的买者和卖者说起。例如,在马匹买卖中
结论:价格以买者的评价为最高界限,以卖者的评价为最低界限。或者,价格位于供求双方的上下限区间内。
缺点:只设定了一个供求双方成交价的上下区间
优点:主观角度为供求均衡的价格论提供了一种边际效用论的解释 三,时差利息论
1、在人们的主观评价中,现在物品通常比同一种类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物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现在物品:现在能直接满足消费需要
的物品。
未来物品:生产性物品和耐久性消费
品。
2.原因: 一,需要和供给状况在现在和未来是有差别的。
二,对现在和未来估价有差别。
三,现在物品在技术上一般是能有限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
3、现实生产中时差利息的形式
借贷利息
企业利润
耐久物品的租金
评价:从人们心理上加上时间因素说明利息产生的原因,不但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批判,也受到其他边际主义学者的批评。财富和资本具有时间价值;资本具有生产力,迂回生产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率。
人物评价
庞巴维克是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奥国学派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新古典理论的主要传播者,他对新古典经济理论取代古典经济理论而占统治地位作出了许多贡献。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当时仍是一个强国的奥地利的政界,他都是一位元老。作为一位政府官员和经济政策制订者,他是极其成功的。他觉得不能不和批评意见展开争论,并且必须明确分歧之点以便于讨论。结果,庞巴维克不幸蒙上了一个爱好诡辩而气量狭小的争论家的名声。这就使他的贡献受到了不应有的挑剔。
第二篇:学习《庞国维——学习心理学》心得
学习《庞国维——学习心理学》心得
近日,自己学习了庞国维老师的《学习心理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视频,颇有体会。自己身为师范生,在未来的工作日子中自己将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也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道路。学习完这三个视频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自己仍要提高学习技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学会自我监控;与他人合作学习,也要指引将来自己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查缺补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创造新方法。
现在,自己对三个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中,庞国维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给我印象非常深——钱伟长教授,他是我们的国学大师。在钱伟长教授年轻时,他的文科成绩非常棒,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发出一种声音“靠文科不能救国”,当时的钱伟长是清华的一名优秀文科生,理科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他毅然决定转到物理系,经过一年的时间,自学物理基础课程,成绩十分优异。
这给我一个启示,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任务,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很重要,学习的动机是我们自己的内在激发,学习的内容也是我们自己选择。平时,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偏科,在我看来,自己必须找到使自己偏科的原因,改善心态,端正态度,培养自己的好奇心,拟定一个学习目标,慢慢的成为习惯,才能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而不是厌恶加逃避。同时,学习方法也是自主学习当中的一个个重要因素,学习方法是有计划的,并且可以通过练习达到的,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的完成一定的学习计划量,才为有效学习方法,并且要注意自我监控,排除干扰,保持学习心态。
自主学习的养成,我自己总结为可以观察他人,模仿他人,反思自己,自我监控,最终达到自觉。首先自己要有一科学的心,有学习的动机也就是目标,掌握并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强化意志力,坚持学习。
合作学习
庞国维老师提到合作学习不等同于小组学习,在他的论述一番,我也大概体会到合作学习与小组学习的差别。
何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的形式,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与小组学习差别何在?合作学习有着积极的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我的理解是每个成员就像一辆小车内不同部件,有着分工合作,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集小智慧为大智慧;每位学习成员承担各自的责任,本着负责人的态度,行使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学习技能;在课程学习中,老师可以监控每位学生的进度,提出指导和建议,使学生集体更快的掌握知识。
反过来,小组学习,没有积极的相互依赖,各自干各自的活,没有联系,没有交流,很难集体进步,好的学生更好,较落后的学生得不到进步,难以协调两种学生的关系,同时老师也不好监控学生进度。
自己现在开始对合作学习有了大致的了解和体会,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技能指了一条好方法。怎样使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合作学习首先,应分好小组,分组也是有讲究的:小组里应该要有异质性,指的是小组成员的成绩,表现,好坏都应兼顾,其次在小组当中确立目标,让他们产生凝聚力,然后相互依赖。
我觉得,合作学习就像合唱团,小组学习就像齐长团,只有合唱听得出层次,使每个不一样的学生都有不一样的突破和成长。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成绩,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自尊心,责任心,让学生习惯团体生活,培养学生们的社会技能,建立一种有爱的,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锻炼思维的一种学习过程,尽管比较累,但是很有趣。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对学习影响不大,但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和思维推理技能。把已有的学习知识应用到新的环境当中是我们传递知识的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是问题,以问题为基础学习,以问题解决过程,调动头脑当中的已有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同时问题分两类,界定良好的问题和界定不良好的问题。界定良好的问题是目标、条件、结构非常清楚,更重要的是往往只有一到两个标准答案,它是解答往往就是会和不会。界定不良好的问题为目标不明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缺乏或者存在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的问题,它是答案往往是开放的。
所以当我们省视自己的探究结果时,或者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时,我们应该分清楚问题是否是结构良好的问题还是结构不良好的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当你探究出它的答案,就说明你探究清楚了,同样的结构不良好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解答过程,解答思路。
以上是我学习庞国维老师三个课程内容的体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都是我们学习生涯中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学习是我们的终生任务,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学习在于创新。
第三篇:《赛德克巴莱》影评
电影《赛德克巴莱》影评
刚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没反应过来这是一部什么样子的电影,没觉得什么特别的,直到上课老师播放的时候才了解,这是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而且电影时长很长,分上下两部。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故事情节也逐步展开,血肉模糊的场景,让人震撼的画面,郁郁葱葱的深林扑面而来,不同于以往的我看过的电影。上课老师播放了不到一半,回去后我又认真的看完了剩下的部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看完电影后,我查阅了一下电影的背景资料,对电影和电影背后的故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结论是,这的确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这是根据赛德克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雾社事件真是故事改编的,是一部史诗大剧,是《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史诗英雄巨作,该片筹划长达十二年、跨国动员两万人拍摄,同样是台湾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里程碑之作。
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真正的赛德克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和所要守护的事情,奋不顾身,献出生命。无论是上集《太阳旗》还是下集《彩虹桥》,都无疑是对赛德克人纯净的内心和对信仰坚守的一种赞扬。这部影片甚至让人不禁抛开人们一直注重的民族精神去高歌内心力量给人的震撼。
影片中每个人物的设置,都是充满了血肉之情和立体感的。人物设置中的各种不同追求和信仰都是让人为之感慨,赞颂的。无论是莫那鲁道对侵略一直未变的反击决心还是铁幕瓦利斯对于赢得莫那鲁
道成为英雄的尊严,都是人性光辉的闪光。所以说,这才是赛德克巴莱,这才是真正的人。
当年轻时的莫那鲁道取下异族人头大喊:“战死吧,赛德克”时的坚决和杀气,就让人不禁感叹他到底有多少的能量。随后莫那鲁道带领族人猎杀,战争,奔跑,放声高歌,导演并没有隐藏他骨子里的野蛮,但正是这种野蛮也让他后来的反抗更加决绝。莫那鲁道被人拉到日本,他看到了满街的人,蛮横的武器,但最终还是奋起反抗,明知之后无非死路一条,还会连累族人。300多个土著士兵自尽或战死,而女人早早将未成年的孩子扔下悬崖或亲自勒死然后集体投缳,为的是不给战士累赘。但,即使这样,在莫那鲁道看来,反抗就是对祖辈的忠诚,所以他不允许一个人脱离队伍。我们可以说他是野蛮切激进的,但正是这种原始的野蛮让这个人物充满了人性深处的光辉,他怎能不向往安宁,只是他选择真正属于他们的原始“野蛮”轻易对抗外来的所谓“文明”。在这里,他不仅是个部落头目,可以说是一个把全部落人们内心呼唤的外化表现,是全部赛德克人的坚决内心。影片最后,他不孤单,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依然高歌的走着,挺直的脊背,高昂的头颅,头也不回的投进自己的应有归宿的怀抱。
影片的符号体系非常完备,原始文明一方以森林、溪流、冷兵器、野兽为标志;而现代文明有两张面孔,一面是温和的——学校、邮局、医院、桥梁、运动会、风琴,一面是残酷的——飞机、大炮、机枪、化学武器。当这两面同时展现在原始文明面前,古老的部落困惑了,生活条件的些许改变,是以精神上的屈辱为代价的,他们对现代文明的接受是被强迫的,而这正是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普遍症候。
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战斗场面,人物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对暴力的血腥渲染,与美丽的自然外景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由于电影中的文戏主要是展现赛德克族的风情和信仰,集体舞蹈和自杀场景对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所以,在动与静的转换中,观众的神经有所舒缓,但却丝毫无法放松,因为整个故事和具体细节都是惊奇的、壮烈的和动人的。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曲激动人心的《出草》,由澎湃急促的鼓点引出,随后就是一段男声齐唱,然后又加上泰雅人的民族乐器口簧琴和西洋乐,气势磅礴,虽然听不懂语言,但此段音乐的画面感极强,几乎不用看就能让人脑海中浮现出少数民族狩猎或是战斗的场面,最后以竹笛和弦乐收尾,结构完整,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曲《太阳旗》。配乐总的基调反映了赛德克人的音乐风格,和影片配合也非常完美。
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还是很深的,虽然时长比较长,但还是会逼迫人不自觉的看完。影片讲述了一个跟以往抗日历史剧不同的故事,从另外的角度表达的深厚的反侵略主义色彩,发人深省,鼓舞士气。场面恢弘壮观,气势逼人,堪称经典之作,不由让人心生感慨钦佩之情。向观影者传达了不屈不挠、抵抗到底、永不言弃的人生信条,从这个角度讲,也应该算是一部励志电影。总之,《赛德克巴莱》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的初衷。
第四篇:赛德克巴莱影评
好的编导,就是这样和自己所拍的电影,在灵魂上合二为一。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电影院,影片结束,低调的魏和两名主要演员和观众现场交流,一个光头愤青大喊这电影好,要有这样精神,不愁黄岩岛收不回来,台下也一片叫好,台上主持更是不断显摆民族主义优越感,什么这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也是拍给日本人看的,显然,魏所有在电影里面的努力在他们面前基本是属于白费。他不得不耐心解释他拍这电影的内心冲动,是觉得活着比什么都好,虽然悲壮去死也很感动。
相比《赛德克巴莱》,我认为《与狼共舞》、《勇敢的心》更接近于伪史诗,因为它们给你一面倒的崇高感,让你在电影院里为了那一声freedom绷紧浑身唯一一个膀胱而不愿动弹,其叙事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直捣你最愿意看到听到的地方,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属于调味的罗勒草,有点清新有点涩,但绝不敢败你的胃口,至于《阿凡达》,更是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极,为了票房,好莱坞的剧本永远牵着观众的鼻子走,他们说,这个叫专业,是很专业,在电影院里大家意淫到高潮,花了钱买快乐,天经又地义。
《赛德克巴莱》一方面以磅礴气势主推抗日主线,但却不断以各种浓重笔墨在消解这个行动的正义性,后者绝对是影响票房的,因为善良的观众不愿意看到英雄有凶残杀戮未成年人的动机,也不愿看到太太们为了男人的尊严不得不选择自尽,更不愿意看到还在啼哭的孩子被扔进山崖,魏已经收敛了,在国际版里我没看到赛德克们如何砍下日本儿童和妇女的头颅,但是,尸横遍野的场景还是暗示了这一点。
只有真正的原始的史诗才敢这么写,写下英雄或神灵身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残暴与邪恶,而现代人能接受的,却只能是被改装过的玩意儿,超人多好,善良成了他唯一的缺点。
魏挑战公众神经,他不断在影片里抛出同样一个话题:为了祖灵崇拜心理格式,付出几乎灭族的代价是不是符合正义?这是对票房的一个冒险挑战,没有什么观众喜欢这来自政治伦理学的挑战,因为这挑战让人不舒服,它没有固定答案,到处是伦理陷阱和计算困境,就算你和你的同伴争论到面红耳赤,仍旧找不到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所以那些看客立即将这个话题消解为单纯的抗日,似乎在赶走殖民者这样俗不可耐的革命口号下,一切反思就可以终结。我甚至怀疑,那些愚蠢的提问者,都是官方早就安排好的五毛,因为这样降低大陆观众智商的提问,也只有五毛们干得出。
也是由于这对不断纠缠的主题和副主题,导致电影在节奏上无法做到和好莱坞史诗电影一样流畅,因为流畅的前提就是让观众不假思索觉得自己特别爽,但这是一部需要你不断停下来思考的电影,虽然魏头脑里商业的那部分不允许他这么做,但这12年,显然他在艺术上的个人意志战胜了票房上的商业逻辑。
不过也许以上这些评论,对中国抗日题材来说实在有些高渺,荧屏上经年累月的那些混帐抗日影视,真不知是哪些龟孙子带领着哪些灰孙子来演的,还个个演得义愤填膺的,还个个演得智勇双全的,还个个演得胜利凯旋的,也不怕走路上被观众呸一口:贱。
摘自-豆瓣 七格
第五篇: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巴万,你的猎场在哪里?
思政09-1班胡春云
20095617
少年央求莫那头目带领他一起去打猎,见证祖父口中年轻勇士的豪迈,可是,巴万,你的猎场在哪里?没有猎场你又怎么去打猎呢?头目脸上狰狞的刀疤印在了巴万迷离的眼神里,森林不就是我们的猎场,山中奔跑的野兽不就是我的猎物么?
巴万:“莫那头目,我祖父说你年轻的时候是个勇士。”
莫那:“你祖父说我年轻时是个勇士?那我现在任然是个勇士,他知道吗?” 也许就是从这一刻起,莫那的心中就开始下定决心带领族人夺回先人的猎场,激发新生代年轻人内心的狂野,用生命诠释领土,用鲜血捍卫骄傲!
从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奇妙的感觉,这是一群戴着信仰的自由人,莫那在开场时矫健的身姿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这样一个比猎豹还矫健比游鱼还灵活的青年在敌人面前无畏无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震撼了我,果真,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勇士,众人一起见证过的勇士!
赛德克是信仰彩虹的民族,在彩虹桥的那端是祖灵们安息的地方,只有真正勇敢无谓的人才有资格在脸上印上他们的图腾,只有印上图腾才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才有资格走上彩虹桥,走向族人的认可。
好吧,我们从影片的开头说起,这是一篇篇幅巨大的英雄抗争史,她叙述了在险恶的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生存空间不断被现代文明“蚕食”,生存的森林迅速被开发,男人必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彩衣,在太阳族的照耀下备受欺辱,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见证这三十五年来的压迫统治,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一场误会种下日警和赛德克族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如果从政治、经济、当时的世界局势等一系列因素考虑,也许你会觉得这场战争是无力的,因为只是两种发展潮流的对抗,是古老的部落文明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之间的较量,显而易见,赛德克族人的灭亡在一开始就已注定。可是,他们是赛德克·巴莱,是一群勇敢、无畏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与支撑,他们是无法驯服于另一种外来文明的,当两种骄傲的文明碰撞,战争与死亡便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莫那曾说过:“如果你们的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么我就让你们见识野蛮的骄傲”。日本人想用“文明”来感化,结果,遭遇了赛德克人的“骄傲”。这是一个怎样无畏无惧的民族,在面对各种现代化武器还能依旧用“风的方法”理智、沉稳的抗争,在对抗中宁愿战死、自尽也不愿被降,宁愿亲手送走自己的家人也不愿她们承担活着的负担,他们的凶残不仅是对别人,还有自己。
我更倾向于从巴万成长的角度来看赛德克族人感情的起伏过程,在莫那的岁月中有青年时期手抬刀起头落的利索,有桀骜挑衅的自信,有瓦力斯愤恨的眼神,有中年时期的沉稳蛰伏,有忍耐有仇恨,直到最后的敏锐的眼神、如鹰般让
人不敢直视,英雄的成长太过闪耀,太过悲壮,他首次出草时内心的颤抖我无法体会,在外族挑衅时他一次次按捺本族人时内心的凄凉我也无法体会,明知最后可能是灭族的结局时依旧坚持着带领族人奋起反抗的勇气我更加无法体会,他的内心太强大,强大到可以支撑一个部落,近千条鲜活的生命,这种强大太承重,我的心灵负担不起。巴万成长于两族之间的磨合期,从族人被统治开始到最激烈的反抗结束,死于生命的最高点,在毁灭中走向彩虹桥。
巴万内心最直接的反感来自于学校不平等的待遇,他比日本小孩跑的快,日本小孩哭了,他就被老师打肿了脸,这种没道理的偏向使他愤怒,赛德克族勇者第一的规则在日本人的学校里被践踏的一无所剩。巴万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忍耐,好猎人要懂得等待时机。他在等待中成长,骨子里的野性正在慢慢复苏,也许是莫那的那一句反问点燃了他的血液,也许是被那两杯酒点燃,一个新的英雄即将诞生。虽然是个孩子,他扑向猎物时的敏捷丝毫不逊于一个熟练的猎人,当他扑向水中的那一刻,仿佛时光逆转,青年莫那的身影回旋在我的脑海,这个民族在经历数年的忍气吞声之后即将复活。巴万在比莫那更小的年纪里手起刀落割下猎物的首级成为另一个英雄,没有迟疑,没有恐惧,仿佛这些年来族人的生活一直没有改变。巴万在奔跑中迅速的成长,虽然脸上还没有印上男人的印记,他的身上已经散发出一种领导者的气息,伙伴们不自觉的跟随在他身边,一起走向反抗的道路。
近五个小时的影片虽然长看下来却依然意犹未尽,这里有有巍峨的高山、秀丽的峡谷、清澈的溪流,美仑美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像赛德克族人的心灵般纯净、善良。音乐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充满节奏感的舞蹈、篝火倒映在族人闪亮的眼眸,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欢乐、和谐。这些优点的确很容易让我们投入到电影画面中去,然而这些似乎都是形式外在,真正打动我们的是影片的叙事,视觉上的凌厉风格。他们精准的箭法、飞奔时紧绷的肌肉、打磨的闪亮的弯刀散发出的阵阵寒气、出草时熟稔的刀法以及头颅下喷出的血柱…….一切的一切都冲击着观众的灵魂,甚至在影片高潮你会感觉到喉咙里一阵腥甜,仿佛那些血液将要从你的胸腔里迸发。虽然血腥,没有反感,如果可以,我愿成为原始部落的一员,跟随在众人脚后用鲜血祭奠祖灵,用生命捍卫信仰,用弯刀对抗大炮,用勇气直捣侵犯,如不成功便是毁灭,没有领=领地没有尊严的苟活倒不如一阵血战之后灵魂的回归,在彩虹桥的那端还有一片肥美的猎场等待着勇士的回归!也许我是受到了巴万的影响,可他受到的又是谁的影响呢?他在那样一个年龄里见证了族人被欺、头目隐忍……最惨烈的集体自杀是他的成人礼,那一刻他的思想才真正的达到一个男人的高度,开始用自己的思维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反抗。在后来的战争中他迅速成长,果敢、勇猛、无畏无惧。我关注着这个勇士的成长,手挺一管机枪,飞奔着向敌人冲去!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毫不犹豫扑向敌人,在悬崖的最高点达到了生命的永恒。这种惨烈的结局打破了英雄不死的神话,可是我在心中暗自欢喜,英雄终于有了着落,他是在战斗中让生命的价值最大化,尊严的死去,让人肃意顿生!
巴万:“我的猎场在这里,在湍急的溪水里,在高崖旁的彩云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