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 高中语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
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整体把握
1.全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点读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二、细部探微
2.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其学术造诣不谈其政治作为?
点拨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3.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性格特点?
点拨 作者对梁任公的性格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4.文中提到梁任公先生演讲时讲到《桃花扇》时,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动情?
点拨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作品,内容是悲叹明朝灭亡。崇祯帝虽励精图治,勤勉辛劳,但终因明王朝积重难返大势已去而亡国。梁任公先生由明亡联想到自己曾追随光绪帝变法图强,终因慈禧等顽固派的扼杀而失败。国家贫弱,列强瓜分,生灵涂炭,而自己救国壮志难酬,自然也就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了。5.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点拨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达有如下特点:
一是直接的表达。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青年学生对先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是代表作者的心情。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中的“幸运”“欢喜”都是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训课老师的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达。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样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
教学课件
一、中心主旨
这篇课文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梁任公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对梁任公的真挚情感蕴含在叙述描写中。
二、写作特色
1.全文布局工稳。
从结构布局看,仿佛是信手写来,随意性很强,但仔细阅读,才觉得布局相当工稳。文章起笔点题,简洁明了,并以“动人”一词作为文眼,统领下文。结尾一段则呼应开头,总结全文,使全篇前后一致,文理贯通。2.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而全文最精彩的一段,是梁氏独特的开场白,堪称文章的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3.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能达到本文这样的效果,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4.虚实相生。
比如7~9三段,先写先生博闻强记,“敲打他的秃头”,酣畅地背诵,足见其“动人”;次写讲到紧张处,演讲变成表演之“动人”;再写讲完以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就更为动人了。作者紧紧抓住梁任公演讲时的感情投入,细致入微地刻画他的性格气质,令读者如晤其面,如闻其声。这是实写。而第6段说20年后“我”触景生情,“顿时”忆起先生的演讲,看似平铺直叙,实乃曲笔,辞约理微地道出先生“动人的演讲”对人有怎样深刻的影响。又如具体描写演讲过程中听者的反应——时而“屏息以待”,时而“跟着他欢喜”,时而又不自觉地“泪下沾襟”;甚至听过演讲后,“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些显然属于虚写,从侧面烘托了这次演讲所具有的强烈的感召力。虚实结合得如此完美,把学人本色状写得如此深透,体现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运笔自如的功力。5.描写精当,形象传神。
文章多处穿插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为梁先生绘形,且极为传神。例如写他出场,“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短短四十余字,梁任公的肖像、神采已跃然纸上,如刻如画,让人过目不忘。再如“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几处描写,既是绘形,更是对梁先生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渲染,将人物立体化。
三、结构图解
教学课件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洪亮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起承转合 D.机缘
酣畅
沾襟
博闻强记 答案 B 解析 “竞”应为“竟”。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梁启超先生早年极力________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便埋头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中。(2)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________领导的作用。
(3)三百多年的历史,六十多个人物,仅仅拍了12集。剧情处理之________,不能不让那些动辄三十集五十集的“大手笔”汗颜。A.鼓吹
启迪
洗练 B.宣传
启迪
简练 C.鼓吹
启发
简练 C.宣传
启发
洗练 答案 A 解析 “鼓吹”,宣传提倡;“宣传”没有提倡的意思。“启迪”,开导,启发;“启发”没有开导的意思。“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简练”,(措辞)简要,精练。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教学课件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D.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答案 B 解析 “翻云覆雨”为贬义,不合语义。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北京、天津、上海举办的前3届世乒赛鉴于均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宣布开幕和闭幕,因此,2008年广州第49届世乒赛也邀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和闭幕式。B.商业战争大片《集结号》塑造了很多英雄的形象都是十分感人的。
C.易建联在雄鹿队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主教练和球迷的信赖和关怀中汲取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D.美国国防部2008年度《中国军事力量报告》在缺乏事实证据的情况下,猜测2007年美国国防部和联邦政府其他部门受到的黑客攻击“似乎来自于中国”,并推断中国于去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有利于提升中国“太空军事作战能力”。答案 D 解析 A项“鉴于”应该放在“在北京、天津”之前,不能置于句中;B项句式杂糅,应将“了”改为“的”;C项搭配不当,应将第二个“在”改为“从”。
二、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5~8题。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5.第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表演”一词,联系课文,谈一谈你对该词的理解。(4分)答案 “表演”一词是对梁先生演讲的外在表现而言的,赞扬他的演讲不枯燥,不呆板,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而并非说他只要形式而缺少真情实感。
6.文章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特别提到《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意何在?(5分)答案 用意有两点:一是他演讲的“紧张处”,是最精彩的部分;一是用这两部作品来表明梁先生思想感情所在。
7.阅读整个节选部分文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5分)答案 梁先生是有学问、有文采,激情澎湃、有爱国心的人。
8.这几段文字中,有两处文字节奏感特别明显,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6分)答案 一处是“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一处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前者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后者字数逐渐增多,节奏逐渐增强,如江河奔腾。
三、课堂延伸(22分)
教学课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鸟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不到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地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则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我有过一次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类型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注 作者二战时曾居住在四川,1949年后长期旅居台湾。本文有删节。
9.第⑤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是什么?“幻想”的含义是什么?(6分)答案 原因: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和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教学课件 10.本文在第②段和第⑥段中分别描写“笼中鸟”和“给人悲苦”的麻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答案 用笼中鸟、给人悲苦的麻雀反衬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那些好鸟的可爱,表达了对束缚鸟类自由的人的不满,对处于悲苦环境中的鸟类及人类的同情。(意思对即可)11.第⑦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着什么思想感情?(6分)答案 在尽情赞美鸟类的自由、活泼、俊俏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人生的向往,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意思对即可)12.综观全文,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4分)答案 文中既有轻快的喜悦(集中体现在③、④段),也有深沉的感喟(⑥、⑦段)。
四、语言运用(16分)13.下面一段话中有不够简明、不合事理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四处?把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入下面横线上。(4分)Internet已经成为①当今信息社会中最繁忙、最富有挑战性、最具活力的②信息系统。它跨越时空③的限制,把世界各地的④有用信息快速地送到你的面前,⑤不仅能传送文字、图形、图像,还能传送声音、动画和视频。它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⑥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⑦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在Internet上讨论⑧他们关心的问题,查阅所需的资料,还可以在网上听音乐、看电影、交友⑨聊天,甚至⑩还可以在网上观光旅游、购物。
必须删除的四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② ④ ⑥ ⑩
解析 删②,因为前面有“信息社会”;删④,因为无用的信息用不着传递;删⑥,因为“不同肤色”与“不同种族”重复;删⑩,因为“还可以”与“甚至”重复。14.下面是著名主持人杨澜对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段访谈,请你根据季老的回答补充出杨澜的两处提问语。(6分)杨澜:(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羡林: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改西服、改西装,我本身是不赞成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欧美之所以经济那么发达,并不是因为它的穿着,我们老学人家的皮毛,所以本身我就反对,后来另外一种现象非常有意思,就是农民锄地,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我觉得这是开玩笑。杨澜:(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羡林:后悔……这看怎么说,我说那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我就讲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识字忧患始”,不识字没有忧患,一识字就有忧患,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特点。而且我最近又写了一篇短文,叫《走运与倒霉》,走运跟倒霉,这两个是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他这样在社会上有地位,特别是过去封建时代,中了秀才,这就有地位,在农村里面就是一号人物了。
答案(1)我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是比较私人的一个问题,我就想知道为什么您一直都是穿中山装?
(2)您现在有没有后悔当年学了文化,做了教授呢?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能根据后文推知所提问的问题。
15.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准确概括“文人的清高”的含义,要求不超过35个字。(6分)文人的清高源自于文人对理想人格的企盼。理想人格是人类精神的高度凝聚,历代思想家肩
教学课件 负着理想人格设计的使命,身体力行之,在人类精神的发展进程中,树起了一块块界碑。理想人格以“虽不能至然人心向往之”“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特殊功力提升和矫正着现实人格。中国文人从小就读经史子集,耳濡目染的均是“圣人之言”,久而久
之,便不自觉地以书本所描绘的理想人格自居。但环顾左右,都是活生生有欲望、汲汲自营少管他人、且情感日趋功利化的感性人,心灵便受到重创,心境便大失衡。然自身修养的惯性,使文人不甘“沦落”,便满怀忧怨自我恪守。于是,清高就成了文人操守的最后一块盾牌,可怜可叹,但悲壮。文人的清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发生隔膜和冲突的产物。(或:文人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对自我的恪守〈坚持〉。)解析 这段文字有两个层次,前一层次阐述文人的“理想人格”,但“环顾左右”开始的第二层次阐述“理想人格”与现实的冲突。把握住这两个层次的意思,即可对“文人的清高”作出准确的概括。
五、随堂练笔(20分)16.以“感悟高中”为题,写一篇讲演稿。要求:(1)有激情活力,展示高中生活风采;(2)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3)不少于800字。答案 略。
教学课件
第二篇:2013学年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2、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1、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1、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激亢(kàng)-
屏息(bǐng)试泪(shì)蓟北(jì)涕泗(sì)箜篌(kōng hóu)饮:yǐn(饮恨)屏:bǐng(屏住)
yìn(饮牛)píng(屏障)
履:(lǚ)履行 屐:(jī)木屐 屡:(lǚ)屡次屦:(jù)草屦拭:(shì)拂拭 弑:(shì)弑君 试:(shì)试验 轼:(shì)苏轼箜:(kōng)箜篌 倥:(kōng)倥偬
炯:(jiǒng)目光炯炯 迥:(jiǒng)迥然不同
2、梁任公演讲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办事认真、书法修养好)——铺垫
入场外貌:秃头顶、宽下巴、短小精悍、肥长袍——前奏
动作: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开场白:语言独特(谦逊、自负、风趣)
神态生动有趣(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
(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
背诵有趣(博闻强识 旁征博引 记不起就敲头)
表情:于紧张处成为表演(手舞足蹈 两哭——感情丰沛)
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3、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桃花扇》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
生:“崇祯皇帝。”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生1:“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生2:“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师:“我和这位同学有同感。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学生思考、沉默。)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学生马上想到:光绪帝。)
师:“对。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光绪帝?”
生:“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师:“说得很好。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生:“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师:“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是否觉得自己逃过一劫,就此安心、轻松了呢?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我想问一下,我们同学什么情况下最想饮冰?”
生1:“夏天最热的时候。”
生2:“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4、关于《箜篌引》:
师:“箜篌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生摇头。)
师:“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竖琴。其声凄凉悲怆。”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生:“渡了。”
师:“结果如何?”
生:“死了。”
师:“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生1:“自作自受,活该。”
生2:“我不同意刚才同学说的。我觉得他的勇气可佳,他有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师:“现在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那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同意后一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不是自作自受,而是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谭嗣同。”
师:“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许多学生一起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还有,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得敬仰。”
5、小结,任公的爱国思想及对青年的影响、教育:
师:“《箜篌引》《桃花扇》和杜诗都是任公先生演讲中的内容片断。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的题目是──”
生:“《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师:“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是不是就钻进故纸堆,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事了呢?”
生:“我认为不是的,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五、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很有特点,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大家刚上高一,那就任选自己初识的某位新老师,对其刚出场时的情形进行特征性描写。
第三篇:语文:新人教必修1 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
1、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2、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作些旁注。【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1、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第1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1、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激亢(kàng)-屏息(bǐng)试泪(shì)
蓟北(jì)涕泗(sì)箜篌(kōng hóu)饮:yǐn(饮恨)
屏:bǐng(屏住)
yìn(饮牛)píng(屏障)
履:(lǚ)履行 屐:(jī)木屐 屡:(lǚ)屡次
屦:(jù)草屦 拭:(shì)拂拭 弑:(shì)弑君 试:(shì)试验 轼:(shì)苏轼 箜:(kōng)箜篌 倥:(kōng)倥偬
炯:(jiǒng)目光炯炯 迥:(jiǒng)迥然不同
2、梁任公演讲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办事认真、书法修养好)——铺垫 入场外貌:秃头顶、宽下巴、短小精悍、肥长袍——前奏 动作: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开场白:语言独特(谦逊、自负、风趣)神态生动有趣(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
背诵有趣(博闻强识 旁征博引 记不起就敲头)
表情:于紧张处成为表演(手舞足蹈 两哭——感情丰沛)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3、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第2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桃花扇》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
生:“崇祯皇帝。”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生1:“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生2:“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
师:“我和这位同学有同感。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学生思考、沉默。)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学生马上想到:光绪帝。)
师:“对。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光绪帝?”
第3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生:“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师:“说得很好。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生:“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师:“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是否觉得自己逃过一劫,就此安心、轻松了呢?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我想问一下,我们同学什么情况下最想饮冰?” 生1:“夏天最热的时候。”
生2:“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4、关于《箜篌引》:
师:“箜篌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生摇头。)
师:“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竖琴。其声凄凉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生:“渡了。” 师:“结果如何?” 生:“死了。”
师:“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生1:“自作自受,活该。”
生2:“我不同意刚才同学说的。我觉得他的勇气可佳,他有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师:“现在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那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同意后一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不是自作自受,而是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
第4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谭嗣同。”
师:“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许多学生一起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还有,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得敬仰。”
5、小结,任公的爱国思想及对青年的影响、教育:
师:“《箜篌引》《桃花扇》和杜诗都是任公先生演讲中的内容片断。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的题目是──” 生:“《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师:“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是不是就钻进故纸堆,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事了呢?”
生:“我认为不是的,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五、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很有特点,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大家刚上高一,那就任选自己初识的某位新老师,对其刚出场时的情形进行特征性描写。
第5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篇: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必修一.doc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基础知识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稳健(jiàn)踱步(duó)顿时(dùn)恪守不渝(kâ)....B.酣畅(hān)欺侮(wǔ)瘦削(xuē)含英咀华(jǔ)....C.景仰(yǎng)激亢(háng)抛掷(zhì)垂涎三尺(xián)....D.寒暄(xuān)焦灼(zhuó)阴凉(yīn)涕泗交流(tì)....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风和日丽 左顾右盼 状极愉快 涕泗交流 B.张口大笑 黄流滚滚 博闻强记 不能自己 C.泪下沾襟 大汗淋漓 短小精悍 叱咤风云 D.莅校讲话 步履稳健 迥乎不同 屏息以待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河南省卢氏县辉锑矿某分厂厂长李某 公款11万元,被卢氏县检察院依法查处。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亲自 国道三二三线广东乳源县城路段改建工程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得到了民工和群众的赞颂和拥戴。
③下次你再来时 把那本书的底稿给我带来呢? A.鲸吞 问津 能否 B.侵吞 问津 可否 C.侵吞 过问 能否 D.鲸吞 过问 可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他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所以这个人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
B.世纪之初,我们回顾民族屈辱的历史,展望时代的挑战,不由生出多难兴邦的历史....感慨。
C.深秋的香山别有一番迷人的景象,那五彩缤纷的枫林,呈现出无边无际的殷红世界,....真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D.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应该首先检查自己,文过饰非或对别人的批评无动于...衷都是不对的。.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 咏夏景》 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D.“还拐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用心
爱心
专心 6.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 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 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B.本文题为记一次演讲,是梁实秋的一篇演讲稿。本文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C.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D.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五四时期,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二)闯关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的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掏出手巾拭泪,听到的人不知有许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到他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这一篇演讲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演讲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常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演讲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1.为文章第二段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A.掩面 狂笑 顿足 太息 B.狂笑 掩面 顿足 太息 C.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D.顿足 狂笑 太息 掩面
12.本文叙事的同时也有抒情,主要运用了直接和含蓄两种抒情方式。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其它三项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D.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13.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格?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14.梁任公先生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为什么“涕泗交流”之中又“张口大笑”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能力提升
空山鸟语
郭枫
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枫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 你不懂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暖!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 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
用心
爱心
专心 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还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15.作者从鸟的叫声中悟出了什么?
16.文章最后说“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谈谈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和含义。
四)欣赏顿悟
水的回答 文/每文
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生活过得如鸟儿般自由畅快。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四那年,一场车祸给她带来了痛苦和不幸,并留下终身难愈的病根:只要一紧张她就会双耳失聪,陷入死一般同寂的世界。
毕业后女孩四处奔波,辛苦求职。每次她都会将病情向应聘单位坦诚相告,每次也就因此被拒之门外。就在她万念俱灰之际,一家新闻单位录用了她,不仅因为她优异的专业成绩,更主要的,是她诚实的品格打动了主考官的心。她被安排到资料室工作,由于她做事尽心尽力,对同事谦和有礼,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信赖。她几乎忘了自己的“生理缺陷”,一如既往地愉快地生活,直到半年后——那天她特别忙,查找资料的人很多,又都要等着要,闹哄哄的一群,在旁边七嘴八舌地催促着。一瞬间,她就什么也听不见了,徒然看着别人张张合合的嘴,却不明所需。资料当然没法调出来,整个编辑部的工作都因此耽搁了。
从那以后,她一直惶惶不安,不知是否会被辞退。她甚至觉得同事看她的眼神都是那样的陌生而奇怪。她比以前更卖力地工作,比以前更谦虚地待人。但是一切都仿佛改变了。她开始闷闷不乐,少言寡语。到了周末,通常是大家一起去楼顶七楼大厅开派对的时间,可是这次没有人来邀请她。她孤零零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想人的虚伪、冷酷自私、毫无同情心,想得泪水涟涟,继而又怒火中烧:为此我就得遭他们轻视、躲着他们吗?不!我偏要找到他们,痛快淋漓地说一通,撕下他们伪善的面具,再丢下辞职信扬长而去。她怒气冲冲地跑上七楼。七楼静悄悄的,没有霓虹闪烁,没有笑语喧哗,只从门隙里透出些许晕黄的光亮。难道他们已经在商量她的去留问题?不劳他们费心了„„她含着伤心的泪水,一把推开门,却立刻目瞪口呆:从主编到记者,每一个人都在用手比画着,用心学着哑语。最年轻的同事冲她笑笑,打了一个手势,那个意思她懂:我们都喜欢你——是的,他们牺牲了宝贵的业余时间,只是为了让她安心工作,给她创造一个即使无声却有情的世界„„
她的眼睛再次湿润了,心里感到了电流击过般的震颤。她想起了村上春树的书里所写的:鱼说,你看到我的泪,因为我生活在水里;面对那条悲伤的鱼,水轻轻地言道,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一直在我心中。
用心
爱心
专心 今晚以后,她再不会以无端的恶意揣测别人,也不会再自艾自叹悲苦,因为她将永远记得水的回答——如此的澄澈坦荡,写着生活的真谛。
(选自《意林》2004年第5期)点评:简单的故事却蕴涵着复杂的人生哲理。作品没有用优美华丽的词藻佳句煽情渲染,但平淡的叙述却流露了一种真、善、美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永不缺席的。真情会超越一切障碍到达永恒。就如作品中的“她”,虽然处于一种无声的世界,但总会有一种共同的真情实感萦绕着她与她身边的人。
六)探究性学习
梁启超自谓:“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办《新民丛报》)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梁启超这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章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许多学者、文人,李大钊、周作人、胡适、鲁迅等,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说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种激烈变动”,而本文作者梁实秋也深受其影响。联系课文,查找资料,谈谈你对“笔锋常带情感”的体会,并仿写一篇记人类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1.C 2.B 3.C 4.C 5.D 6.B
二、7.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8.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9.(1)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他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到的。(2)作者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了一位有那么一点点谦逊又有非常自信的梁启超,作者本来就非常景仰这位大师,现在又得以亲闻其学问,自然是更加佩服又觉得满足。10.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三、11.C 12.D 13.“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使用了反问的句式,既是对全文总的概括,也是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1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既可以谈梁任公先生演讲时非常投入,也可以联系梁任公的政治思想、时代背景,结合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内容以及杜甫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来谈梁任公的情感。
四、15.①品味出爱情的缠绵,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②领悟到人生追求自由和欢乐。③触动了思乡的心弦。④感到了自然的消息于人世的沧桑。16.文章以此句作结,卒章显志,用心
爱心
专心 首尾相应。表达了自己热爱美好自然,追求自由、欢乐的情愫。
用心
爱心专心
第五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基础知识,能体会文中内涵深刻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
3、了解梁启超事迹,全面感知他的人格魅力,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有感情的朗读;借助“背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学习课时建议:2课时
1.走进作者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风趣幽默,作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等。
2.了解背景
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即是梁实秋对这次演讲的记述。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之中。
三、预习自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C(蓟jì))
A.显宦(huàn)
莅(lì)校
屏(bǐng)息以待
迥乎不同(jiǒng)
B.步履(lǚ)
沉着(zhuó)
涕(tì)泗交流
戊戌(xū)
C.潇(xiāo)洒
蓟(sū)北
大汗淋(lín)漓
不能自已(jǐ)
D.精悍(hàn)
激亢(kàng)
手舞足蹈(dǎo)
叱咤风云(zh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宏亮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不能自己
D.机缘
酣畅
沾襟
步屐稳健
3.下文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B(“翻云覆雨”为贬义词,不妥))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探究案
探究点一:解读文本
1.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他对此作何评价?
答案:“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这是开场前的动作。开场白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一位活生生、有那么一点点谦逊其实又非常自信的梁启超先生了。作者本来就很景仰这位大师,现在得以亲自聆听其演讲,自然是更加佩服又觉得满足。
2.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答案:梁任公的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酣畅淋漓,成为表演;另外他的外貌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讲演时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博闻强识、自由洒脱。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风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文中写了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结合补充知识,试分析两次哭的原因是否一致?
答案:不一致,第一次哭是“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触动了他“变法失败”的感伤之情;第二次哭是“他讲到杜甫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表现梁任公随作者的喜极而泣的情感而“涕泗交流”。
探究点二:精句赏析
1.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再轻轻点一下头,“可还是有一点喽!”
赏析:句子三个动词“扫”“翻”“点”,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梁任公的大学者风范:谦逊,自负,诙谐。“扫”字突出其平易近人,“翻”字写出其思考状,“点”写其他对自己的肯定。这三个动作,也深深地吸引住了台下的学子。
2、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赏析:句中的动词准确地描绘出完全进入演讲状态时的梁任公形象,“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完全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物,“掏”“拭”也说明他已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了。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大学者梁任公的才华与情感。
3、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赏析:从三个方面评价梁任公先生,并以当世少有这种人而反衬之;同时,这也是写作此文的原因。后句紧凑承前句,回忆往事,笔而记之,内涵丰富。
探究点三
鉴赏评价
1、梁任公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体现的?
提示:㈠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①肖像描写,如“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写出了人物精神饱满、气质洒脱的特点。②动作描写,如“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神态描写,如“眼光向下面一扫”“眼睛向上面一翻,轻轻点一下头”,语言描写,如“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体现出谦逊而又自信、风趣的特点。③动作细节描写,如“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体现出梁任公才学渊博而富有个性;④间接描写:如“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㈡在叙事描写之中抒情议论,表达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提示:①直接抒发。如:“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地抒发。如:“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完全含蓄地抒发。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任公先生,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训练案
一、基础训练题
一、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亢”应读“kàng
”))
A.稳健(jiàn)
踱步(duó)
顿时(dùn)
恪守不渝(kè)
B.酣畅(hān)
欺侮(wǔ)
瘦削(xuē)
含英咀华(jǔ)
C.景仰(yǎng)
激亢(háng)
抛掷(zhì)
垂涎三尺(xián)
D.寒暄(xuān)
焦灼(zhuó)
阴凉(yīn)
涕泗交流(tì)
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①河南省卢氏县辉锑矿某分厂厂长李某
公款11万元,被卢氏县检察院依法查处。
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亲自
国道三二三线广东乳源县城路段改建工程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得到了民工和群众的赞颂和拥戴。
③下次你再来时,把那本书的底稿给我带来呢?
A.鲸吞
问津
能否
B.侵吞
问津
可否C.侵吞
过问
能否
D.鲸吞
过问
可否
提示:C(“鲸吞”:像鲸鱼一样的吞食,多用来比喻吞并土地,鲸吞的数量必须是很大或巨大。
“侵吞”:暗中非法占有或用武力吞并别国或占有其部分领土,侵吞的数量可大可小。“问津”的“问”指询问、打听的意思。“过问”的“问”是“管、干预”的意思。“能否”,是询问干某事的建议,而“可否”是指询问对方是否同意。)
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他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所以这个人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
B.世纪之初,我们回顾民族屈辱的历史,展望时代的挑战,不由生出多难兴邦的历史感慨。
C.深秋的香山别有一番迷人的景象,那五彩缤纷的枫林,呈现出无边无际的殷红世界,真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在深秋季节,枫林的颜色应该是红色的)
D.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应该首先检查自己,文过饰非或对别人的批评无动于衷都是不对的。
二、能力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的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掏出手巾拭泪,听到的人不知有许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到他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这一篇演讲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演讲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常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演讲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为文章第二段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C)
A.掩面
狂笑
顿足
太息
B.狂笑
掩面
顿足
太息
C.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D.顿足
狂笑
太息
掩面
5.本文叙事的同时也有抒情,主要运用了直接和含蓄两种抒情方式。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其它三项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D)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D.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6.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格?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使用了反问的句式,既是对全文总的概括,也是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三、迁移拓展训练——山登绝顶我为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鸟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以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雄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搏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月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他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乌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已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乌,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蹐踞缩缩的在寒枝的稍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馀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的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见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7.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予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四类:
答案: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令人憎恶的鸟,令人悲苦的鸟。
8.第2段和第7段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反衬手法。其作用是:用笼中鸟、寒鸦和鸱枭来反衬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那些好鸟的可爱,同时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像囚禁似的笼中养鸟的做法。
9.作者着力写了鸟给人的喜悦和鸟的生活的悲苦,从这些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答案: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10.对文章鉴赏不当的两项是(BC(B项“爱所有的鸟”C项“博爱”都不当))
A.作者触景生情,借物抒怀,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自己对鸟的种种感受。
B.作者爱所有的鸟,对鸟的悲苦给予深深的同情。
C.文章借对鸟的感受,抒发了对于自由、平等、博爱、幸福、生活的怀念、追求的感情。
D.文章逐层加以细致描写,内容丰富,层次井然。
E.这篇散文善于发挥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哈代有关鸟的作品,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丰富了描写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