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21!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
学习目标
1、了解梁启超及梁实秋的情况,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设想:
由演讲到学识人品,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典型语句体会作者情感。学习时数: 1课时 导学内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 2.解释下列列词语。叱咤风云 莅临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博闻强记 无人问津
3.请结合相关资料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介绍你所知道的梁启超先生。(不低于60字)导入:
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大家知道这位学者是谁吗?
学生明确: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梁实秋来领略梁启超的演讲风采。板书题目: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人物介绍:
这里的梁任公就是梁启超。有谁了解有关梁启超的情况吗?
学生明确: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梁实秋:浙江人,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雅舍小品》。内容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梁启超的一次演讲来表现梁启超的学识和人品。
思考:这篇文章,围绕演讲,讲了关于演讲的哪些方面?
明确:演讲的背景,演讲稿,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开场白及语调,演讲过程的特点等。
演讲稿: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地 书法秀丽 十分美观 反映了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修养很高;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衬托了梁启超演讲的趣味性。
时、地、人:时间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地点是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人物中重点刻画了演讲人梁启超:短小精悍 秃头顶 宽下巴 穿着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这里运用外貌描写,突出了梁启超作为学者独特的风采——稳健潇洒; 开场白: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动作:走,打,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这个性的开场白显示了梁启超谦逊而又自负的一面。演讲过程:
(一)独特精彩,给人以深刻印象
这里梁实秋写到梁启超演讲的一首古诗《箜篌引》,16个字,经他一朗诵,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在作者听后20年后仍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诗歌。建议:
(1)补充这首诗歌的故事情景:此是朝鲜子高妻丽玉所作。
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2)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上台表演梁启超独特的开场白语言和动作。从而印证梁启超演讲留给人的深刻印象。
(二)博闻强记、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1)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2)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3)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4)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1)“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2)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3)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4)“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1)“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2)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3)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4)“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4、评点大师:
作旁注:
(1)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2)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3)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4)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布置作业: 1.课后习题。
2.请写一个片断,介绍你所熟悉的一个人物的活动。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不低于200字。
第二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基础知识,能体会文中内涵深刻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
3、了解梁启超事迹,全面感知他的人格魅力,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有感情的朗读;借助“背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学习课时建议:2课时
1.走进作者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风趣幽默,作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等。
2.了解背景
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即是梁实秋对这次演讲的记述。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之中。
三、预习自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C(蓟jì))
A.显宦(huàn)
莅(lì)校
屏(bǐng)息以待
迥乎不同(jiǒng)
B.步履(lǚ)
沉着(zhuó)
涕(tì)泗交流
戊戌(xū)
C.潇(xiāo)洒
蓟(sū)北
大汗淋(lín)漓
不能自已(jǐ)
D.精悍(hàn)
激亢(kàng)
手舞足蹈(dǎo)
叱咤风云(zh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宏亮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不能自己
D.机缘
酣畅
沾襟
步屐稳健
3.下文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B(“翻云覆雨”为贬义词,不妥))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探究案
探究点一:解读文本
1.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他对此作何评价?
答案:“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这是开场前的动作。开场白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一位活生生、有那么一点点谦逊其实又非常自信的梁启超先生了。作者本来就很景仰这位大师,现在得以亲自聆听其演讲,自然是更加佩服又觉得满足。
2.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答案:梁任公的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酣畅淋漓,成为表演;另外他的外貌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讲演时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博闻强识、自由洒脱。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风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文中写了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结合补充知识,试分析两次哭的原因是否一致?
答案:不一致,第一次哭是“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触动了他“变法失败”的感伤之情;第二次哭是“他讲到杜甫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表现梁任公随作者的喜极而泣的情感而“涕泗交流”。
探究点二:精句赏析
1.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再轻轻点一下头,“可还是有一点喽!”
赏析:句子三个动词“扫”“翻”“点”,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梁任公的大学者风范:谦逊,自负,诙谐。“扫”字突出其平易近人,“翻”字写出其思考状,“点”写其他对自己的肯定。这三个动作,也深深地吸引住了台下的学子。
2、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赏析:句中的动词准确地描绘出完全进入演讲状态时的梁任公形象,“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完全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物,“掏”“拭”也说明他已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了。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大学者梁任公的才华与情感。
3、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赏析:从三个方面评价梁任公先生,并以当世少有这种人而反衬之;同时,这也是写作此文的原因。后句紧凑承前句,回忆往事,笔而记之,内涵丰富。
探究点三
鉴赏评价
1、梁任公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体现的?
提示:㈠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①肖像描写,如“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写出了人物精神饱满、气质洒脱的特点。②动作描写,如“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神态描写,如“眼光向下面一扫”“眼睛向上面一翻,轻轻点一下头”,语言描写,如“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体现出谦逊而又自信、风趣的特点。③动作细节描写,如“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体现出梁任公才学渊博而富有个性;④间接描写:如“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㈡在叙事描写之中抒情议论,表达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提示:①直接抒发。如:“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地抒发。如:“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完全含蓄地抒发。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任公先生,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训练案
一、基础训练题
一、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亢”应读“kàng
”))
A.稳健(jiàn)
踱步(duó)
顿时(dùn)
恪守不渝(kè)
B.酣畅(hān)
欺侮(wǔ)
瘦削(xuē)
含英咀华(jǔ)
C.景仰(yǎng)
激亢(háng)
抛掷(zhì)
垂涎三尺(xián)
D.寒暄(xuān)
焦灼(zhuó)
阴凉(yīn)
涕泗交流(tì)
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①河南省卢氏县辉锑矿某分厂厂长李某
公款11万元,被卢氏县检察院依法查处。
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亲自
国道三二三线广东乳源县城路段改建工程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得到了民工和群众的赞颂和拥戴。
③下次你再来时,把那本书的底稿给我带来呢?
A.鲸吞
问津
能否
B.侵吞
问津
可否C.侵吞
过问
能否
D.鲸吞
过问
可否
提示:C(“鲸吞”:像鲸鱼一样的吞食,多用来比喻吞并土地,鲸吞的数量必须是很大或巨大。
“侵吞”:暗中非法占有或用武力吞并别国或占有其部分领土,侵吞的数量可大可小。“问津”的“问”指询问、打听的意思。“过问”的“问”是“管、干预”的意思。“能否”,是询问干某事的建议,而“可否”是指询问对方是否同意。)
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他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所以这个人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
B.世纪之初,我们回顾民族屈辱的历史,展望时代的挑战,不由生出多难兴邦的历史感慨。
C.深秋的香山别有一番迷人的景象,那五彩缤纷的枫林,呈现出无边无际的殷红世界,真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在深秋季节,枫林的颜色应该是红色的)
D.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应该首先检查自己,文过饰非或对别人的批评无动于衷都是不对的。
二、能力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的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掏出手巾拭泪,听到的人不知有许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到他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这一篇演讲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演讲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常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演讲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为文章第二段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C)
A.掩面
狂笑
顿足
太息
B.狂笑
掩面
顿足
太息
C.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D.顿足
狂笑
太息
掩面
5.本文叙事的同时也有抒情,主要运用了直接和含蓄两种抒情方式。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其它三项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D)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D.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6.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格?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使用了反问的句式,既是对全文总的概括,也是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三、迁移拓展训练——山登绝顶我为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鸟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以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雄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搏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月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他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乌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已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乌,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蹐踞缩缩的在寒枝的稍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馀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的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见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7.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予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四类:
答案: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令人憎恶的鸟,令人悲苦的鸟。
8.第2段和第7段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反衬手法。其作用是:用笼中鸟、寒鸦和鸱枭来反衬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那些好鸟的可爱,同时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像囚禁似的笼中养鸟的做法。
9.作者着力写了鸟给人的喜悦和鸟的生活的悲苦,从这些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答案: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10.对文章鉴赏不当的两项是(BC(B项“爱所有的鸟”C项“博爱”都不当))
A.作者触景生情,借物抒怀,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自己对鸟的种种感受。
B.作者爱所有的鸟,对鸟的悲苦给予深深的同情。
C.文章借对鸟的感受,抒发了对于自由、平等、博爱、幸福、生活的怀念、追求的感情。
D.文章逐层加以细致描写,内容丰富,层次井然。
E.这篇散文善于发挥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哈代有关鸟的作品,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丰富了描写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第三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与写作背景。
2、学习人物形象,品味本文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3、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5、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学习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学习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学习方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知识链接】 人物介绍:
这里的梁任公就是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广东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梁实秋(1902-1988):浙江人,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幽默风趣、朴实隽永,有小品论集《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文》,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解题:
这篇课文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看起来是记事的,其实是写人的,作者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以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学习过程】
一、重点字词
1、字音
莅()校 迥()乎 精()悍 步履()谦逊()激亢()屏()息 拭()泪 蓟()北 涕泗()箜()篌()精悍()酣()畅 戊()戌()
2、词义 叱咤风云: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博闻强记:
3、字形
欢度佳节 渡过难关 炯炯有神 迥乎不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2
二、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场景张目。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梁先生的讲演稿整整齐齐、书法美观。但读其文和听其演讲相比,那趣味却相差太远,从而强调梁任公先生演讲的魅力。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勾勒出梁任公先生的肖像(短小精悍、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第4段,写梁任公先生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的一个亮点。虽只有两句话却表现了先生的谦虚和自负。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第5、6、7段,写梁任公现实讲演生动有趣、旁征博引、内容丰富。《箜篌引》一首古诗任先生一讲,“活化出一出悲剧”,以至于20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情感涌动。第7段中所描述的先生的“博闻强记”更令人敬服。“用手指敲秃头”的动作生动形象,读后使人倍感亲切,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先生由衷的爱戴。
第8段,写先生的演讲感情充沛。本文主要从神态、动作两方面描写先生的形象。或喜或叹、或哭或笑,手舞足蹈。这演讲到紧张处真成了“表演”。梁任公先生是博学多才的大学者,又是“热心肠”的性情中人!
第9段,写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感染力的影响力——不少人由于受到感动,从而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记述这次演讲的原因,高度评价梁任公先生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综观全文,文章开篇介绍梁任公,结尾评论梁任公,中间按照梁任公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并穿插个人的感受和评论。通篇着眼于梁任公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来表现他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三、梁任公演讲的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地、书法秀丽、十分美观)——反映了办事认真
学问和书法修养很高; ——铺垫
入场: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长袍——前奏 动作: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开场白:语言独特:“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谦逊、自负、风趣 动作神态:走,打,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生动有趣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
背诵有趣(博闻强记、旁征博引、记不起就敲头)表情:于紧张处成为表演(手舞足蹈、两哭——感情丰沛)
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3
四、评点大师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课外拓展】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 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 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 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 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 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 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 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 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 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 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 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 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 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 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 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 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 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 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 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 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 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 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 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 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 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4 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 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 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 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 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 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 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 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 “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 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 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 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 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 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1、文章开头说“他给我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结合全文,请简要概述作者这样说的 原因。
2、从全文看,作者是在赞美他的老师,为什么在第2段中却要描写他古怪的相貌和油迹斑斑的袍子?
3、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较为详细地写课程内容以及同学们的听课状态?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梁任公先生精彩的一次演讲,表达了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无比敬仰之情,也表现了梁任公先生博学多识、自由潇洒、谦逊自负的性格特点。【布置作业】
请模仿本文的写人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老师。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 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300字左右 【学习反思】
参 考 答 案
1.(1)先生性情凶(2)相貌古怪(3)生活习惯不好(4)先生醉酒后的责骂(5)批改作文方法独特(6)教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
2.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恰恰突出了徐老师的个性特征,使他变得有趣、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衬托了内在的美。
3.(1)交代徐先生责骂学生的原因(2)点明“我”对徐先生的印象深刻的原因(3)为下文写徐先生对“我”的严厉做铺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4
第四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我再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的原名叫梁治华。
2、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3、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4、作品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5、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还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即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曾追随康有为参与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员教授,一生著述达千万字,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外交欤内政欤》)于是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3、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梁启超的1927年
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里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
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与王国维不同,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但他仍想为未来用力,也就在这一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他思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并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是吻合的。
梁启超在晚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他曾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梁启超生于1873年,在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比如同是生于1893年的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这些人将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而他们在成长的年代都曾浸润于他的“新民体”文字中。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甘地。
到1927年,梁启超却不再提“新民”,也不再提“国民运动”,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即“新人说”。他认为难的不是造就新人,而是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伍宪子如此理解梁启超的两点想法:“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为学要适应新潮,即在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这两点都从求上进而来。令人起敬。”
伍宪子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但伍宪子对“新民”的这一解读并未触及梁启超思考的内核。如果说,“新民”还是群体性的概念,寄望于国族群体的觉醒,来改造这个国家,那么,“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
梁启超瞻望未来时,当然会想到他所亲历的世变。他曾说清末15年之变超过了以往150年,其实何止是150年。但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他的同事王国维自沉带给他的震撼不能
忽略,虽然两人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一年他们的许多感受是一致的。这是他说出上述两点思路的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心目中的“不逐时流”当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曾国藩式的个人修养层面,而是想得更远、更深一些。
晚清大变局造就的梁启超,在新的民国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
那个老中国。两年后,56岁的梁启超一病不起,对于如何才能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他却已来不及作更深入的思考。
(摘编自2016年第12期《杂文月刊》)相关链接
①“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工夫”:曾涤生,即曾国藩,字涤生。“诚拙”即诚实。曾国藩说:“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②“他(梁启超)懂得中国历史,说得明白中国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学术,他一定能提得出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人类社会的方案,让大家减少盲从和瞎碰。这于世界、于中国帮助多大呢?可惜死早了,留给我们后死者这么一个沉重的任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估量中国文化。”
——伍宪子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梁启超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足以与之媲美。
B.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一直认为要创造一种能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理学之间的会通调理”的适应新潮的国学,来改变不良的学术风气。
C.1927年,梁启超一改过去提倡“新民”“国民运动”,而提出“新人说”。他认为,只有造就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D.既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又了解西方学术的梁启超,却令人遗憾的过早去世,对于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未能作更深入的思考。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学有根底的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但1927年的大变局给两人带来的心灵震动,却是一样大的。
B.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常年流亡异国,期间他仍不断将“新民说
”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伍宪子虽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也对梁启超1927年说的两点想法有较深刻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仍未触及其内在核心。
D.由于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王国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最终出于对未来的绝望,选择了投湖自尽。
E.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清末15年的变革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这点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可窥见一斑。
6.“不逐时流的新人”有哪些特点?梁启超为何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 参考答案:
4.A 5.AC 6.特点:①“诚拙、振拔向上”;②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
原因:①1927年给梁启超带来了很大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②1927年,他期待的少年中国一直没有出现;③他对救国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认为唯有新人,才能配上这个新的国家。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理解错误,是“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
5.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他仍不断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理解有误,是“梁漱溟等
受到了‘新民说’的影响”,并不是梁启超直接传递的;D项,“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文中未曾提及;E项,“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理解有误,“甚至更多”是后人的评价。
6.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分为两问,第一问的答题的区间在第4-5段,可总结出“新人”的特点;第6-7段可分析出提出此观点的原因,要点有“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
第五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肖毅
莅.校()迥.乎()精悍.()步履.()谦逊.()激亢.()屏.息()拭.泪()蓟.北()涕泗.()箜.
篌()
二、品读体会
1.品读下面一段对梁启超先生的外貌描写,体会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2.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
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1)将句子中的空缺补充完整,体味这样描写的妙处。
(2)将能够表现听者和演讲者融为一体的句子抄下来,仔细品读,想想为什么梁实秋他们能够那样沉浸于其中。
2.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分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B.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C.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D.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庇.护 媲.美 穷乡僻.壤 开天辟.地 B、赦.免 涉.猎 拾.级而上 退避三舍. C、孝悌. 谛.听 众矢之的. 根深蒂.固 D、汲.水 吸.取 岌.岌可危 负笈.从师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昭雪 好高鹜远 一鳞半爪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B、幅度 唇枪舌剑 殚精竭虑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C、荫庇 名燥一时 大放厥词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相儒以沫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题目简说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3、内容提示
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教师寄语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参考答案
一、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
谦逊(xùn)激亢(kàng)屏息(bǐng)拭泪(shì)
蓟北(jì)涕泗(sì)箜篌(kōng hóu)
二、1、这段关于梁启超先生外貌的描写文字不多,但是很传神的将他的精神状态和个性刻画出来了。
2、(1)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绘声绘色的将梁任公沉醉于自己的演讲的状态描摹了出来。(2)句子略;作为受传统文化浸润很深的知识分子,梁实秋确实能够与梁任公的爱好产生共鸣,对古典文学爱之愈切,沉浸其中亦愈深。合作探究答案
1、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其次,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撰文彰显。
2、首先直接表达
(1)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份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2)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3)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4)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5)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6)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其次含蓄的表达
(1)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2)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3)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当堂检测答案
12、B(A心中,之中;B均为好比;C控制、停止,与“未”相反;D产生,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
3、A(“大约”与“左右”意思重复。)
4、B(B均读shè;A“庇”读bì,其余都读pì;C“悌”读tì,其余读dì;D“吸”读xī,其余都读jí)
5、B(A“鹜”应为“骛”,是“追求”之意;C“燥”应是“躁”,是“(名声)广为传扬”
之意;D“儒”应为“濡”,是“沾湿”之意)